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与两次飞跃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与两次飞跃

一、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和两种飞跃(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彪[1](1976)在《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和两种飞跃》文中提出 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我国人类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出统一的认识.以往,研究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注意革命导师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篇光辉文献,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水平和新高度,看到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的联系和创造性的发展,从毛主席的着作中探求新的智慧和答案.

何颖[2](2002)在《多维视野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人的存在及人类精神的发展为基础,以理性具有主导地位为前提,以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为出发点,以史论相结合的方式,运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多维的视角出发在分析和阐述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批评、彼此消长、不可分离的关系的基础上,探求非理性因素之间的整合关系、结构、机制及其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从哲学历史演进的维度揭示了,理性与非理性是一个整合的、不可剥离的统一体,纯粹的理性与非理性是不存在的。传统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共同缺失在于没有认识到: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完整的人”;从非理性作为整合体的维度,探求了非理性因素之间相互关系、作用机制及其内在结构,为非理性价值研究奠定了基础;从非理性在人的认识中作用的维度、从非理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作用的维度、从非理性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作用的维度,着重阐释了非理性在上述领域的价值和作用,以此昭示:人的情感、需要、灵感、直觉、信仰、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上述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否认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对非理性价值的探索是本文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非理性因素在认识领域、社会历史领域、实践活动领域的非理性价值的挖掘和阐释, 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其目的在于力求克服传统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片面性,在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基础上,揭示人及其活动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陈军科[3](2001)在《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 ——现代人文精神建构论纲》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当代社会发展人文精神的建构。作者表述了如下的思想和理论逻辑: 1、世界范围的精神危机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人类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它既是以西方发展模式为范型的当代社会发展各种基本矛盾冲突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为谋求新的更高的社会发展所遭遇的一个实践难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人文精神危机”,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深刻地映现了这一现实,同时也再次表明了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步履艰难。人文精神问题的提出,关系到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一场经济体制变革,关系到这一社会变革转型期文化的价值选择和重构,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2、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代赋予它不同的历史内涵,“危机”问题的提出呼唤人文精神的重建。在如何建构现代人文精神的问题上,理论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不少意见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但因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论述,迄今为止,尚未能使问题深入和有效地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有些看法和意见所流露的思想倾向,存在明显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宗教色彩。这是作者所坚决反对的。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应该建构什么样的人文精神,不能脱离当代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现实的国情。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的“人文主义”,也不能套用中国儒家的“人文精神”,更不能搞自由主义的多元化,而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运用历史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方法论,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及其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塑造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现代人文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3、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是人类谋求自身解放和发展最科学、最先进、最完备的理论,它不仅为无产阶级挣脱历史锁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南,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革指明了道路。从理论体系、历史特征与实践功能相统一的角度看,只有准确地被理解了的和正确地被阐发了的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才是当代人建构现代人文精神所应确立的科学理论形态。它的基本历史内涵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见解为我们建构现代人文精神,重建当代人的价值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指明了方向。 4、从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的需要出发,以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为指导,借鉴并综合当前人文精神讨论中提出的一些共识,本文对人文精神概念所下的定义是: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这一定义对建构现代人文精神具有如下规定性:口)人文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话语和意义的存在,而是一种人类为不断实现自身解放,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2)这种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是在人类追求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发展是人文精神产生和建构的历史前提;(3)人们自己意识到这种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并主动将之付诸社会实践,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m真善美的价值理想是人文精神内涵的文化价值尺度。 5、以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建构现代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发展观和与此相对应的理性高扬的文化自觉。 O)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发层观: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从人类实践论出发,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共时态分析与历时态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具体考察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五种形态与人的发展的三大阶段,把社会发展与人的活动、人的自由、人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发展的持久源泉归结为人的活动的展开,把社会发展的一般状态规定为人的自由的获得,把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定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在历史本体论的层面上认定,社会发展是人类为实现“自我完成”所采取的存在形式与所经历的活动过程。这样,就为社会发展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的历史逻辑,突出了社会发展本质上的主体性与属人性,强化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二重性意义,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灌注了浓重的历史感,从而建构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严密体系。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科学地解答了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历史之谜”,从而实现了社会发展观念史上的根本性变革。 (2)理性右扬的文化自觉: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发展的理论根据,而且也为我们建树了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目标。它以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为旨归,以真善美的追求为文化尺度,确信,经过“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陶伯华[4](2012)在《意向思维概论——《思维科学概论》第八篇》文中研究表明强调改造世界重于解释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精髓之所在。据此,本文提出了认知思维与意向思维的区分,也为思维科学既包含认知科学又高于认知科学提供了分界依据。本文还提出,搞清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尤其是在目的尺度上的根本区别,也就搞清了意向思维为什么要再区分为功利思维与诗性思维两种类型、为什么诗性思维高于功利思维的目的论依据。这一点对于处在新轴心时代的现代人重建中华文明,实现民族复兴,并进而推进世界文明格局的转型,意义至关重大。

查汝强[5](1985)在《自然界辩证法范畴体系设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认为,狭义自然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不是一个只有本层次独有范畴的体系,而是一个既有自己的独立范畴、又有和一般辩证法共用的范畴的混合范畴体系。基于这一认识,并根据建立范畴体系的(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等)一般原则,作者提出了一个五类(整体范畴、联系范畴、发展范畴、宇宙总规律、综合范畴)四十种自然界辩证法范畴体系的设想。本文还着重从关于四种自然、提升一批新范畴、关于信息观、如何使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精确化、关于宇宙总规律、关于运动形式等六个方面讨论了一系列众所关注和众说纷纭的哲学问题,并一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对"设想"作出说明。

何丽华[6](2002)在《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与科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作为一种 社会文化活动,一方面,她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的活动;另一方面,她又是理性的, 类似于条理性科学的活动。因此,设计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如果站在思维的层次上 说,设计思维则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统一。 一直以来,研究者对于艺术设计的探究,总习惯把视线聚集在设计理论、设计发展 趋势、设计功效等方面,而忽略了对设计中创造能力的探讨,尤其是对创造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本质的研究,纵观设计的历史,不难发现设计首先要解决的也应是“如何进 行创进”的问题。 本论文立足于此,是想通过对思维、心理、视觉等方面的大量研究,探索艺术设计 中创造性思维形成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如何依靠思维的收敛与发散、抽象概括与具象描 画、理性思考与非理性跃迁等去激发思维智能,促进创造力的发挥,从而达到创新设计 的目的。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艺术设计思维不是单纯的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她是更高 层次的思维。明确了这样一个目标,即设计科学的本质规范着设计创造性思维的逻辑定 向.而设计的造型性又要求设计思维的艺术思维定向,任何一种单独的思维方式都不能 解决设计问题。 对于设计方法,我们应该认识这样一个原则:科学的设计方法与创造性思维是辨证 统一,相辅相成的。科学的设计方法将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从而能提升创造能力; 同时不断增长的创造能力又可促成更多方法的形成与不断成熟。创造性思维方法即创造 思维形成的方法,是创造思维的主要的、基本的和典型的形式。各种不同的创造思维方 法也是创造思维规律在创造思维形成过程中的各种不同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每个创造思 维方法都自成体系,但它们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其区别主要是不同的创造思维方法各 自的可行性有所不同。具体创造思维方法的运用,实际上是增强创造思维成果的可行性。 论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思维入手,探讨了思维的一般规律,并着重分析了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发生机制。之所以从思维科学入手首先,是因为研究创造性思维可 以使设计者懂得如何更充分的发挥人脑的创造能力,开发出无尽的智力潜能。其次,通 过对创造思维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创造机制,使设计者能够富有成效地进行创造性 思维,超越常规,以全新的概念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元化、纵横交叉地去思考造就 新观念下的新形态。下篇以讲授方法为主要内容,注重设计思维研究的专业化程度。先 从艺术设计的基础——形态与空间开始论述,再将焦点转向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几个方面,以点带面,阐述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增进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可行性。 全文的目标是想通过从整体上把握思维与思维方法,追本溯源,为深入研究设计方 法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洪凯[7](2006)在《创新思维与创新设计技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明确阐述了创新的现时代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每一种类型的创新都是对传统的挑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变革。创造者的科学思维对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力,创新思维则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之一。把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设计技巧结合起来并应用到科学实践和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中,能使创新工作取得更高的效率,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文章在思维的规律性方面作了一定的总结和探索,并就创新思维的特征和原则以及它对创新设计的辅助作用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就创新设计技法也作了一定的归纳和演绎。创新思维有利于促进设计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与提高是本文所阐述的主旨。设计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的特性也是设计的特性。基于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的设计将不囿于传统的设计框架。创新最终体现为一定的社会价值,包括科学、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价值,这些特性与工程设计的特性是完全一致的。文章结合大量创新设计案例阐述了创新思维对提高设计活动创新性的指导意义,并利用现代设计工具软件(Solidworks)就一个概念产品(水上自行车)的建模设计过程,体现了创新思维和设计技法对创新实践的支持作用。

李贤功[8](2010)在《中国煤矿重大瓦斯事故致因复杂性机理及其管控研究》文中指出煤矿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其中关于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的致因机理也具有复杂性。本文针对煤矿系统事故的致因因素的属性、因素之间的关联以及系统的结构及演化,通过研究煤矿系统内重大瓦斯事故致因因素以及煤矿子系统之间的脆性关联性、反馈动态性、非线性的因果关系来寻找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的管理控制途径。本文在对我国煤矿事故尤其是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的特征及主要原因。通过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过程及后果的分析,为后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认为,煤矿这一社会技术系统的要素众多、功能复杂,多输入多输出等特征带来了事故致因的复杂性。在分析煤矿这一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基础之上,运用系统层次全息模型分析方法建立煤矿系统等级全息模型来描述煤矿系统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之后的分析和建模确定研究对象和基础。本文将煤矿系统看作一个典型的脆性复杂系统。在运用数学语言对煤矿系统脆性定义的基础上,明确了系统的脆性源和脆性接受者,指出煤矿系统脆性的结构,系统脆性被激发导致系统崩溃的过程。借助脆性风险熵作为衡量系统脆性大小的标准,本文实证测算了煤矿系统人员、机器设备、环境和管理四个子系统的脆性关联度和脆性熵,分析了子系统的同一熵、波动熵、对立熵在事故脆性致因中的影响作用。动态反馈及延迟是煤矿事故系统致因复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运用基于反馈动态复杂性的系统分析方法,借助系统动力学工具Vensim构建了包括煤矿生产、人力资源、安全子系统在内的煤矿耦合系统仿真模型,实证分析了包括人员、煤炭产量、机器设备、环境、组织文化因素在内的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发生的机理。通过对仿真模型在不同情境条件下的模拟以及致因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研究了煤矿重大瓦斯事故致因过程中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中得到了控制煤矿系统重大瓦斯事故的途径和管理措施。根据上述对煤矿这一复杂系统分析仿真的结果,从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和系统反馈动态复杂性的管理视角指出通过控制和管理我国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的方法与措施,具体包括控制和消除系统要素之间的脆性关联,加强技术和管理防御以降低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的脆性风险,通过保持高度的一贯的安全管理承诺,提高个人的安全承诺来减少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通过采用隐患闭环准时管理来加强对隐患的治理等。该论文共有图77幅,表12个,参考文献155篇。

黎远波[9](2015)在《当代我国青年公共理性精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理性精神作为人类“类意识”的公开呈现,是人类公开运用理性的产物。通过“政治国家-公共生活-良序社会-积极公民”四维分析,得出公共理性精神是政治国家的精神家园,是公共生活的精神品质,是良序社会的精神质态,是积极公民的核心能力。依据理性“强-弱”和公共性“强-弱”四个向度的标准,可知公共理性精神具有强公共性和强理性的特质,并因此区别于公共精神、精神和理性精神。公共理性精神在时间维度上可划分为前现代公共理性精神、现代公共理性精神和后现代公共理性精神;在空间维度上可划分为政治国家领域的公共理性精神、公共领域的公共理性精神和私人领域的公共理性精神。在功能层面,公共理性精神具有一般性功能和特殊性功能,其特殊性功能包括:公共人格生成功能、公共生活维系功能、公共目标获取功能和公共利益调和功能。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展开分析,得出青年公共理性精神的“五因素”结构,即青年公共理性精神由主体意识、集体意识、公共规则意识、公共责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五个因素共同构成。综合采用德尔菲法和功效函数法,对总量表及五个分量表数据进行规格化处理,按照“优、良、中、低、差”五个档次进行评价,得出当代我国青年公共理性精神总体上处于优良水平。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人际因素、场域因素、符号因素和媒介因素四个方面来设计影响因素所包含的项目,进而编制影响因素量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得出青年公共理性精神深受人际因素、场域因素、符号因素和媒介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符合因素和人际因素对青年公共理性精神具有直接效果,场域因素和媒介因素对于青年公共理性精神具有间接效果。青年公共理性精神是多种影响因素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我国青年公共理性精神培育,既要立足当代青年主体,也要立足公共理性精神的内容结构。具体来说:通过培育公民身份意识,实现青年公共理性精神结构性发展;把握公民教育这一主要途径,实现青年公共理性精神层次性发展;利用协商民主是这一现实手段,实现青年公共理性精神整体性发展。

章敏[10](2012)在《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的实证研究 ——以清华大学等四所院校为例》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对于体育活动日益热爱,团体操逐步形成一种面向群众、面向社会的团体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各种大型庆典和运动会开幕式等场合推行团体操表演。校园庆典团体操最本质的价值是反映校园文化、办学理念、教学改革、教学成就等,同时也成为反映主办单位综合实力、创作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展示平台。由此看来校园庆典团体操的创编关系到一个学校校园特色与学校实力的展示。为了更好、更精彩、更准确的反映校园文化,本课题尝试性的对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进行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综合分析法、录像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团体操《清华颂》为主证,同时结合四川农业大学100周年校庆团体操《祝福百年》、中国民航飞行学院50周年校庆团体操《乘着歌声飞翔》和成都体育学院50周年校庆团体操《成体颂歌》为研究对象,对创编校园庆典团体操主题、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进行了分析;对校园庆典团体操的创编思维、创意元素、创编因素、创编思路、创编要素、创编原则、创编形式、创编方法进行了逐一分析。并以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团体操《清华颂》创编过程为实证对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进行了评价与分析,通过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团体操《清华颂》创编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校园庆典团体操创意是校园庆典团体操的核心环节。2、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必须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物制宜,围绕表演主题,突出办学特色,反映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和学校建设与发展。3、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和不可复制性。以上结论希望为更好地开展校园团体操活动提供参考。

二、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和两种飞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和两种飞跃(论文提纲范文)

(2)多维视野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上篇 整合: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变奏
    第1章 理性与非理性的原始统一
        1.1 原始精神中理性与非理性的浑沌统一
        1.2 原始思维中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
        注释
    第2章 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化及理性的沦落与非理性信仰的理性化
        2.1 本体论意义的客观理性的确立
        2.2 理性与非理性在精神层面的分化与在现实层面的直观辩证统一
        2.3 理性的沦落与非理性信仰的理性化
        注释
    第3章 理性的复兴、高扬及其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3.1 理性的复兴与高扬
        3.2 理性与非理性的“同一”与“统一”
        3.3 德国古典哲学:非理性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源头
        注释
    第4章 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及其理论形式与理论特征
        4.1 传统理性主义的缺陷与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生
        4.2 非理性主义的现代理论形式
        4.3 非理性主义的理论特征
        4.4 非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特征
        4.5 非理性主义的局限性
    上篇结语
        注释
下篇 价值:非理性界说及其作用
    第5章 非理性界说
        5.1 非理性研究的基本前提
        5.2 非理性概念的界定
        5.3 非理性的基本特征
        5.4 非理性存在的基础
        5.5 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关系
        注释
    第6章 非理性因素的特性及结构分析
        6.1 非理性因素特性分析
        6.2 非理性因素结构分析
        注释
    第7章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7.1 对西方认识史中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中作用的考察
        7.2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注释
    第8章 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作用
        8.1 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作用的确证
        8.2 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8.3 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8.4 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消极作用
        下篇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3)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 ——现代人文精神建构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人文精神: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
    一、 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二、 从人性复归到人文精神: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
    三、 历史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人文精神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四、 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现代人文精神的建构
上篇 人的解放: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第一章 人的困境与危机:当代社会发展的卡夫丁峡谷
        一、 人与自然的对抗
        二、 人与社会的冲突
        三、 人自身的异化
    第二章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提出
        二、 生存、发展、自由: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三、 人的解放的涵义
        四、 人的解放的历史过程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第三章 人的解放: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
        一、 人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二、 人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 人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
    第四章 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解放的当代任务
        一、 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发展观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基本特征
下篇 文化自觉:当代社会发展的理性高扬
    第五章 理性思维:文化自觉的一个基本特征
        一、 作为精神形态的文化范畴
        二、 理性思维:历史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第六章 文化危机:人类理性的困惑与迷失
        一、 “理性王国”的破灭与拯救:西方文化危机的实质
        二、 形式的反叛——对非理性主义的批判
        三、 历史倒退论——对反科学主义的批判
    第七章 人的解放: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
        一、 文化选择中的价值取向与
        二、 历史超越: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最终的价值目标
        三、 现实反思:人的解放的当代价值意蕴
    第八章 真善美:人的解放的文化尺度
        一、 真——人的解放现实性的表现与确证
        二、 善——人的解放的社会认同与普遍规范
        三、 美——人的解放的最高境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5)自然界辩证法范畴体系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自然界辩证法范畴体系的根据和原则
二、自然界辩证法范畴体系的设想

(6)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与科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上篇 思维篇
    第1章 概述
        1.1 思维科学研究的对象、意义
        1.2 思维研究的简史
    第2章 创造性思维是艺术设计思维的核心
        2.1 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设计
        2.2 创造性思维概述
        2.3 创造性思维的方向和结果
        2.4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2.4.1 直观思维形式
        2.4.2 联想思维形式
        2.4.3 幻想思维形式
        2.4.4 灵感思维形式
        2.5 几种思维形式的辨证关系
        2.5.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2.5.2 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
    第3章 创造思维的基本规律
        3.1 创造思维的本质
        3.2 创造思维规律
        3.3 系统组合率
        3.4 形式组合率
    第4章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
        4.1 创造思维训练概述
        4.2 思维的可训练性
        4.3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的意义
        4.4 增进创造性思维的具体策略
        4.4.1 创造性思维的程序
        4.4.2 创造技法
下篇 方法篇
    第1章 创造力及其开发
        1.1 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1.2 创造力的普遍性和可开发性
        1.3 创造能力的培养
        1.3.1 观察能力
        1.3.2 洞察能力
        1.3.3 发现能力
        1.3.4 想象能力
        1.3.5 记忆能力
        1.3.6 联想能力
        1.3.7 分析能力
        1.3.8 分解与组合能力
        1.3.9 设计表达能力
    第2章 现代设计方法与方法论研究
        2.1 计方法的流派介绍
        2.2 现代设计方法及方法论研究
    第3章 艺术设计形态构成
        3.1 关于形态的理解
        3.2 造形原理
        3.2.1 造形的意义
        3.2.2 造形要素
        3.2.3 不同造形领域中的艺术感觉
        3.2.4 造型的美学要素
        3.2.5 构成的基本逻辑
        3.3 形态设计的来源
        3.4 如何“造形”
        3.4.1 观察研究
        3.4.2 对形状进行简括
        3.4.3 色彩设计原理
        3.4.4 色彩设计的构思方法
        3.4.5 立体形态设计构思
    第 4章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
        4.1 视觉传达设计概述
        4.2 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意
        4.3 标志设计的构思
    第 5章 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
        5.1 产品方案创造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5.2 产品方案创造的方法
        5.2.1 方案创造的技法
        5.2.2. 方案创造的分析方法
        5.2.3. 方案创造的集体思考方法
        5.3 方案创造的程序
        5.4 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实例
    第6章 环境设计方法
        6.1 环境设计的类型
        6.2 室外环境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6.2.1 环境设计立项
        6.2.2 调研与分析
        6.2.3 空间形态设计
        6.2.4. 环境景观设计形式表现
        6.3 室内环境设计
        6.3.1 室内设计与建筑的关系
        6.3.2 材料与技术手段
        6.3.3 室内的装饰图案设计
        6.3.4 家具与陈设
        6.4 公共艺术设计
        6.4.1 公共艺术设计的历史演变
        6.4.2 西方公共艺术设计的历史演变
        6.4.3 公共艺术品的形态构成
        6.4.4 公共艺术设施的功能构成及设计技法
    第7章 走向系统、信息、控制时代
        7.1 现代系统思维方式的兴起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7.1.1 系统论的产生
        7.1.2 系统论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7.2 系统设计原理
        7.3 系统科学方法
        7.3.1 适应大综合的方法——系统方法
        7.3.2 揭示信息联系的新方法:信息方法
        7.3.3 “ 掌舵”的技术和方法:控制反馈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致 谢

(7)创新思维与创新设计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导言
    1.2 创新与科学思维
    1.3 创新与能力
        1.3.1 创造力概念
        1.3.2 创造力结构模型
    1.4 创新的目的——解决问题
    1.5 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思维规律与创新原则
    2.1 思维科学范畴
    2.2 创新思维特征
        2.2.1 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2.2.2 创造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综合形式
        2.2.3 创造性思维发生的机制
    2.3 创新思维原则
    2.4 创新思维方法与艺术的特点
    2.5 创造者的非逻辑思维
        2.5.1 非逻辑思维的确立
        2.5.2 非逻辑思维方法与艺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新思维与创新设计技法训练
    3.1 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开发
    3.2 创新思维的类型
    3.3 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
        3.3.1 激智类思维创新技法训练
        3.3.2 形象思维创新技法训练
        3.3.3 目标驱动类思维训练
        3.3.4 立体思维创新技法训练
        3.3.5 灵智类思维训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概念产品(水上自行车)设计过程的创新技法应用
    4.1 现代设计的主要特征
    4.2 概念设计
        4.2.1 概念设计的内涵
        4.2.2 概念设计的特征
        4.2.3 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CACD(Computer-Aided Conceptual Design)
        4.2.4 系统设计、创新设计与概念设计的相互关系
        4.2.5 产品概念设计建模技术
        4.2.6 概念产品设计流程
    4.3 概念产品设计的创新技法应用
        4.3.1 产品概念设计相关要素
        4.3.2 概念产品创新设计选题分析
        4.3.3 水上自行车研究现状
    4.4 确定概念产品设计特征的创新技法应用
        4.4.1 利用检核表法辅助拟定概念产品设计特征
        4.4.2 本设计案例的运动方案确定
        4.4.3 相关结构参数的确定以及结构建模
    4.5 概念产品基于设计特征的计算机辅助建模实现
        4.5.1 计算机辅助建模工具软件
        4.5.2 零件建模
    4.6 设计可行性评价及相关解决方案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课题工作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国煤矿重大瓦斯事故致因复杂性机理及其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事故致因理论文献述评
    1.3 研究主要内容、目标及路径
2 事故致因复杂性理论基础
    2.1 传统系统科学理论
    2.2 复杂性与复杂系统理论
    2.3 安全管理基本理论
    2.4 突变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煤矿事故分析及瓦斯爆炸事故机理
    3.1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历史及现状
    3.2 中国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特征及原因
    3.3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社会技术系统模型及事故致因复杂性
    4.1 煤矿社会技术系统的复杂性
    4.2 煤矿系统等级全息模型
    4.3 事故的致因方式
    4.4 煤矿事故的致因复杂性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复杂脆性致因
    5.1 复杂系统脆性定义、特点及风险熵
    5.2 脆性联系、脆性结构与脆性过程
    5.3 基于故障树的重大瓦斯事故系统脆性分析
    5.4 煤矿内部子系统脆性关联实证分析
    5.5 降低煤矿系统脆性风险的方法
    5.6 本章小结
6 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反馈动态复杂性
    6.1 系统动力学建模技术简介
    6.2 煤矿系统动态反馈与延迟
    6.3 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系统动力学模型
    6.4 煤矿重大瓦斯事故仿真实证研究
    6.5 煤矿系统安全管理与控制
    6.6 反馈动态复杂性视角下的煤矿安全管理
    6.7 本章小结
7 煤矿生产重大瓦斯事故的控制与管理
    7.1 基于脆性理论的煤矿安全管控途径
    7.2 基于反馈动态复杂性的煤矿事故管控途径
    7.3 夹河煤矿基于复杂性致因的管控方法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论文研究结论
    8.2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当代我国青年公共理性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吁求
        二、社会吁求
        三、青年吁求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一、基本研究思路
        二、基本研究框架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述评
        二、国内研究述评
        三、对国内外公共理性精神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第二章 公共理性精神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公共理性精神是什么
        一、公共理性精神是政治国家的精神家园
        二、公共理性精神是公共生活的精神品质
        三、公共理性精神是良序社会的精神质态
        四、公共理性精神是积极公民的核心能力
    第二节 公共理性精神不是什么
        一、区分依据
        二、区分机制及结果
    第三节 公共理性精神的类型学分析
        一、基于空间之维的类型划分
        二、基于时间之维的类型划分
    第四节 公共理性精神的功能分析
        一、公共人格生成功能
        二、公共生活维系功能
        三、公共目标获取功能
        四、公共利益调和功能
第三章 当代我国青年公共理性精神的结构探析
    第一节 前言
        一、研究回顾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二、调查对象
        三、数据收集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分析结果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三、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四、信度、效度分析结果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公共理性精神“五因素”结构
        二、青年公共理性精神量表是可信可行的测量工具
        三、研究不足
第四章 当代我国青年公共理性精神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当代我国青年公共理性精神的现状分析
        一、评价方法及其说明
        二、评价标准
        三、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第二节 影响因素选取
        一、研究回顾
        二、影响因素确定
    第三节 当代我国青年公共理性精神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与模型建构
        二、理论模型检验
        三、理论模型解释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假设验证
        二、影响效果分析
        三、研究不足
第五章 当代我国青年公共理性精神培育策略研究
    第一节 培育公民身份意识
        一、促使自我意识觉醒,生成主体意识和集体意识
        二、倡导积极的公共生活,生成公共责任意识和公共规则意识
        三、践履公民德行,生成政治参与意识
    第二节 推行公民教育
        一、对公民的教育,树立青年公共理性精神理论认知
        二、通过公民的教育,培育青年公共理性精神情感认同
        三、砥砺公民的教育,强化青年公共理性精神德行意志
        四、塑造公民的教育,形成青年公共理性精神践履行为
    第三节 发展协商民主
        一、实现协商民主生活化,保证公共理性精神核心特质
        二、创新协商民主技术,推进公共理性精神与时俱进
        三、构建多层次的协商民主机制,保证公共理性精神整体性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10)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的实证研究 ——以清华大学等四所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综述
        2.1.1 校园庆典团体操属性研究
        2.1.2 校园文化的相关研究
        2.1.3 团体操作用的相关研究
        2.1.4 团体操创编的相关研究
        2.1.5 团体操组织与实施的相关研究
        2.1.6 校园团体操现状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团体操发展现状研究
        2.2.2 国际奥运团体操价值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综合分析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录像分析法
        3.2.7 实地考察法
        3.2.8 实验法
4 相关理论依据
    4.1 择优分配原理
    4.2 创造性思维原理
    4.3 需求原理
5 相关概念界定
    5.1 校园
    5.2 校园文化
    5.3 校园体育文化
    5.4 校园庆典团体操
6 结果与分析
    6.1 校园庆典团体操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
        6.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6.1.2 校园文化的特色
        6.1.3 清华大学等四所院校校园文化特点分析
        6.1.4 校园庆典团体操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6.2 校园庆典团体操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关系分析
        6.2.1 体育文化内涵
        6.2.2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6.2.3 校园体育文化特色
        6.2.4 校园体育文化价值
        6.2.5 清华大学等四所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特点分析
        6.2.6 校园庆典团体操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关系分析
    6.3 校园庆典团体操属性分析
    6.4 校园庆典团体操优势分析
        6.4.1 团体操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优势分析
        6.4.2 校园庆典团体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分析
    6.5 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思维的指导性研究分析
        6.5.1 创造性思维的原理
        6.5.2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6.5.3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6.5.4 创造性思维的规律
    6.6 基于创造性思维原理对校园庆典团体操创意元素分析
        6.6.1 遵命与创意
        6.6.2 创意的主题设计
        6.6.3 创意的艺术风格设计
        6.6.4 创意者
        6.6.5 创意的点子
        6.6.6 创意的思维
        6.6.7 创意的方式
        6.6.8 创意的形态
        6.6.9 创意的结构
        6.6.10 创意的亮点设计
        6.6.11 创意的音乐设计
        6.6.12 创意的队形设计
        6.6.13 创意的动作设计
        6.6.14 创意的服装设计
        6.6.15 创意的道具设计
        6.6.16 创意的背景设计
    6.7 清华大学等四所院校校园庆典团体操创意案例分析
        6.7.1 清华大学(985大学)
        6.7.2 四川农业大学(211大学)
        6.7.3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独立院校)
        6.7.4 成都体育学院(专业院校)
        6.7.5 清华大学等四所院校校园庆典团体操创意对比
7 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因素分析
    7.1 影响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因素
        7.1.1 资金保障
        7.1.2 场地保障
        7.1.3 人员保障
        7.1.4 时间保障
        7.1.5 后勤保障
    7.2 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思路
        7.2.1 体现学生风采
        7.2.2 反映校园风貌
        7.2.3 展示学校综合实力
    7.3 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要素
        7.3.1 表演动作与变化
        7.3.2 表演队形与图案
        7.3.3 表演艺术装饰
    7.4 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原则
        7.4.1 主题思想鲜明
        7.4.2 富有艺术性
        7.4.3 内容典型、风格独特
        7.4.4 表现形式多样富有美感
    7.5 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形式
        7.5.1 体育与艺术结合
        7.5.2 体育与文化结合
        7.5.3 传统与现代结合
        7.5.4 动静结合
        7.5.5 学生综合素质与体育表演结合
        7.5.6 学生表演与体育学分结合
    7.6 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方法
        7.6.1 对比反差
        7.6.2 点面配合
        7.6.3 人物合一
        7.6.4 巧使道具
        7.6.5 多变服装
    7.7 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特性
        7.7.1 不可复制特性
        7.7.2 传承特性
        7.7.3 教育特性
        7.7.4 宣传特性
        7.7.5 图案特性
        7.7.6 创新性
    7.8 校园庆典团体操有效实验特征
        7.8.1 科学合理的集体活动
        7.8.2 科学、安全、合理的组织
        7.8.3 校园庆典团体操表演者的学情分析
        7.8.4 有效促进受试者技能、体能、美学意识、身体素质等多元发展
        7.8.5 重视实验过程
        7.8.6 关心受试者身心变化
    7.9 制约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实验因素
        7.9.1 教师因素
        7.9.2 受试者因素
        7.9.3 实验内容
        7.9.4 实验环境
    7.10 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效果评价指标
        7.10.1 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有效评价的确定原则
        7.10.2 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有效评价体系的建构
8 清华大学等四所院校团体操创编实验研究
    8.1 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
        8.1.1 研究对象
        8.1.2 研究方法
        8.1.3 实验研究的可行性
    8.2 实验方案
    8.3 实验实施过程
        8.3.1 准备阶段
        8.3.2 创编阶段
        8.3.3 专家评审
        8.3.4 修改完善
        8.3.5 创编内容的确定与说明
        8.3.6 教师培训
        8.3.7 组织教学
        8.3.8 动作定型
        8.3.9 组织与实施
    8.4 实验效果与评价
        8.4.1 社会影响
        8.4.2 网上评论
        8.4.3 清华大学等四所院校整体情况对比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1.1 校园庆典团体操创意环节是校园庆典团体操的核心环节
        9.1.2 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必须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物制宜,围绕表演主题,突出办学特色,反映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和学校建设与发展
        9.1.3 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和不可复制性
    9.2 建议
        9.2.1 对创编者的建议
        9.2.2 对校方的建议
        9.2.3 对教师的建议
        9.2.4 对学生的建议
10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附录1
附录2

四、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和两种飞跃(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和两种飞跃[J]. 杨文彪. 科学通报, 1976(01)
  • [2]多维视野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D]. 何颖. 黑龙江大学, 2002(02)
  • [3]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 ——现代人文精神建构论纲[D]. 陈军科. 中共中央党校, 2001(01)
  • [4]意向思维概论——《思维科学概论》第八篇[A]. 陶伯华. 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 2012
  • [5]自然界辩证法范畴体系设想[J]. 查汝强. 中国社会科学, 1985(05)
  • [6]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与科学方法研究[D]. 何丽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2)
  • [7]创新思维与创新设计技法研究[D]. 洪凯. 东南大学, 2006(04)
  • [8]中国煤矿重大瓦斯事故致因复杂性机理及其管控研究[D]. 李贤功.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5)
  • [9]当代我国青年公共理性精神研究[D]. 黎远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5(04)
  • [10]校园庆典团体操创编的实证研究 ——以清华大学等四所院校为例[D]. 章敏. 成都体育学院, 2012(04)

标签:;  ;  ;  ;  ;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与两次飞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