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感染常见细菌检测报告

骨科感染常见细菌检测报告

一、骨科感染常见菌的检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关节炎学组[1](2021)在《中国膝关节周围截骨下肢力线矫正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指南》文中指出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膝关节退变的早期阶段, 表现为膝关节单一间室退变, 多发生于内侧间室, 主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伴有力线异常的单间室膝关节OA, 膝关节周围截骨下肢力线矫正术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通过调整下肢力线, 将压力从患侧间室转移至正常间室或正常力线位置, 从而缓解膝关节疼痛, 改善膝关节功能。目前尚无膝关节周围截骨下肢力线矫正术治疗单间室膝关节OA的临床指南。经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关节炎学组的专家共同讨论, 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分级体系和卫生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 RIGHT), 遴选出骨科医生最为关注的25个问题, 先后通过证据检索、证据体质量评价以及确立推荐意见方向和强度等步骤, 最终形成25条推荐意见。推荐条目1~5为膝关节周围截骨下肢力线矫正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条目6~21为手术方法及术中处理原则, 条目22为3D打印截骨矫形技术, 条目23~25为围手术期及随访管理等内容。指南制订旨在提高膝关节周围截骨下肢力线矫正术治疗膝关节OA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蒋琪霞,徐娟,王亚玲,解怡洁,郑美春,王蔚蔚,孙红玲,冯欢,嵇会明,白育瑄[2](2021)在《创伤伤口患者居家洗浴与伤口感染现况调查及伤口感染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多中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创伤后洗浴是保持皮肤清洁的重要手段,但如何洗浴一直存有争议,有研究报道术后温水淋浴不增加伤口感染率,居家洗浴是否可行尚缺乏证据支持。目的多中心调查创伤伤口患者居家洗浴及伤口感染的现况,分析居家洗浴与伤口感染的相关性以及伤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选择适宜的洗浴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9月纳入13所医院伤口护理门诊创伤伤口患者为研究对象,设计创伤伤口患者居家洗浴与伤口感染现况的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创伤伤口资料、创伤后洗浴及伤口感染资料等。通过问卷星链接或二维码自愿完成在线问卷的匿名填写及提交。分别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居家洗浴和伤口感染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收到949份问卷,剔除2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947份,有效率为99.8%。(1)基本资料:男460例,女487例;年龄18~100岁,平均年龄(50.2±17.9)岁。创伤持续时间(42.7±66.7)d,全皮层损伤和部分皮层损伤分别占55.8%(528/947)和44.2%(419/947);致伤原因中以利器切割伤和跌倒外伤为主,分别占43.4%(411/947)和27.8%(263/947)。(2)伤后居家洗浴现况:伤后从未洗浴者占28.0%(265/947),带伤居家洗浴者占72.0%(682/947);洗浴方式以温水擦浴为主,占76.7%(523/682),包裹和敞开伤口温水淋浴分别占18.3%(125/682)和5.0%(34/682);洗浴以1次/周最多,占38.4%(262/682),其次为2次/周37.4%(255/682)和3次/周24.2%(165/682)。(3)伤口感染现况:伤口总感染率为36.0%(341/947),带伤居家洗浴者伤口感染率为24.6%(168/682),伤后从未洗浴者伤口感染率为65.3%(173/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900,P<0.001);其中温水擦浴、包裹和开放伤口温水淋浴者伤口感染率分别为25.8%(135/523)、20.0%(25/125)和23.5%(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60,P=0.395);居家洗浴频次1次/周者、2次/周者和3次/周者伤口感染率分别为32.8%(86/262)、22.4%(57/255)和15.2%(25/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73,P<0.001)。(4)伤口感染影响因素分析:以伤口是否感染分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伤口感染组居家洗浴情况、洗浴频次、抗生素治疗情况、创伤持续时间、致伤原因、创伤深度、创伤部位比例与无伤口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家洗浴情况〔OR=0.30,95%CI(0.20,0.44),P<0.001〕、洗浴频次〔OR=0.60,95%CI(0.39,0.93),P=0.023〕、抗生素治疗情况〔OR=1.67,95%CI(1.20,2.33),P=0.002〕、创伤持续时间〔OR=1.64,95%CI(1.19,2.76),P=0.003〕和创伤部位〔OR=5.69,95%CI(2.72,11.90),P<0.001〕是伤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居家洗浴和增加洗浴频次不增加伤口感染率,是可行的皮肤清洗方法。抗生素治疗、创伤持续时间超过30 d和腰臀部及四肢伤口可能增加伤口感染风险,患者可根据自理能力和伤口疼痛、伤口异味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洗浴方式和频次。

邓云丽[3](2021)在《新疆牧场牛携带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陈美[4](2021)在《氯己定联合抗真菌药物对骨科内植物真菌生物膜的作用效果的体外研究》文中认为

武杰[5](2021)在《MRSA的耐药性、预后危险因素及毒力基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祗少云[6](2021)在《MAE-DB细胞毒性及抗菌性能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丁兴伟[7](2021)在《上海和湖南两医院CRKP、CRPA和CRAB的临床分布与耐药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赖保健[8](2021)在《不同浓度万古霉素及美罗培南对高粘骨水泥洗脱特性、抗菌活性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抗生素的添加现已证实将导致骨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尽管目前对抗生素骨水泥研究较多,但研究更多的是骨水泥搭载单一抗生素的研究,对于万古霉素及美罗培南混合后对高粘骨水泥进行研究较少。骨水泥搭载单一抗生素已不能满足现临床抗菌要求。本研究为不同浓度万古霉素及美罗培南对高粘骨水泥洗脱特性、抗菌活性及生物力学的影响,寻找满足最佳抗菌性能和生物力学平衡点。方法:设置四组实验组及一组对照组,实验组以高粘度骨水泥为载体,分别搭载不同质量分数(1.87%、3.75%、5.62%、7.50%)万古霉素及其美罗培南,收集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及实验组间抗生素骨水泥药物释放、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及抗菌活性的数据结果,同时电镜扫描观察骨水泥抗压及抗弯强度测试后骨水泥断面微观特征。结果:在药物洗脱释放试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药物浓度在抗压缩前和抗压缩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实验组之间,进行抗压强度测试后骨水泥压缩破裂两种药物释放量较抗压测试前明显增加(P<0.05)。通过对抗生素骨水泥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发现随着抗生素含量的添加,其抗压缩和抗弯曲性能在逐渐降低,但在老化30天后骨水泥抗压强度增强。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抗菌测试,发现万古霉素及美罗培南能有效杀灭细菌,随着抗生素浓度的增加抗菌性能增强。结论:选择Surgical Simplex P高粘骨水泥为载体,设置不同万古霉素及美罗培南的抗生素骨水泥,随着抗生素浓度质量分数的增加,药物洗脱率越高。在骨水泥制作干燥后24小时内测试,抗生素质量分数为3.75%及以下时均满足ISO 5833最低要求。但实验组抗弯曲性能均降低。在老化30天后,各组抗压强度均大于ISO5833规定的最低标准,但抗弯性能各组均低于ISO5833规定的最低值。抗菌性能检测上抗生素浓度越高抗菌性能越优越。本研究中用扫描电镜观察到,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抗压强度测试后,骨水泥断面孔隙直径和孔隙率在减小和降低。在抗弯强度测试后,骨水泥断面孔隙直径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孔隙率降低。

毛璐,王晓雪,刘慧芳,林平,张伯松[9](2021)在《美罗培南骨水泥的体外释放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考察美罗培南骨水泥药柱的体外缓释规律,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用模具将美罗培南加入骨水泥中制成含美罗培南10%(W/W)的骨水泥植入剂,浸泡于37℃的改良模拟体液中,采用等距浸出法设定取样时间点,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浸出液浓度进行检测,观察美罗培南骨水泥植入剂的释放规律。结果:美罗培南骨水泥药柱释药峰值出现在2 h,之后释药速率逐渐降低,19 h累计释放量达总体释放量的92.37%,在24 d内累积释放率达6.00%,体外释放曲线符合Weibull方程,r=0.915 1。结论:美罗培南骨水泥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释放主要集中在前72 h内,后期释放少。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使用美罗培南治疗骨感染提供参考。

李伟[10](2021)在《膀胱癌相关泌尿系统菌群的特征解析、组织分布及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微生物组(microbiota),又称菌群,是人体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肠道、皮肤、口腔、呼吸道、生殖道等器官中。菌群与机体存在共生的关系,其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体生理、病理功能的改变。传统的观念一直认为“正常人的尿道与尿液是无菌的”,对泌尿系统细菌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一些能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上。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以常规细菌培养的方式来诊断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s)。然而,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及细菌培养方式的改进,已有多项研究证实正常人尿道中存在特定的微生物群落(菌群),从而提出“泌尿系统菌群”这一崭新概念。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泌尿系统菌群的改变与急迫性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和前列腺癌等多种泌尿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菌群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具核梭杆菌导致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逐步被人们所认知。近年来,肿瘤自身菌群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微生物组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2019年8月,Cell杂志发表的论文揭示了胰腺癌肿瘤菌群的多样性与患者存活率以及肠道菌群的关系(Cell,2019,178(4):795-806)。2020年3月,美国加州大学Rob Knight团队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里的18116个样本,在包括膀胱癌在内的33种癌症组织中发现了一定的细菌序列,并认为检测组织和血液中的微生物可以作为癌症诊断的全新方法(Nature,2020,579(7800):567-574)。2020 年 5 月,Science 杂志更是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关于肿瘤菌群的论文。该研究首次对肿瘤菌群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了包括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等在内的1526例肿瘤及癌旁组织,发现每种肿瘤都有其独特的菌群组成。肿瘤细菌大部分在细胞内,并且存在于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中(Science,2020,368(6494):973-980)。由于肿瘤自身菌群的含量相对较少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比起肠道菌群,我们对肿瘤菌群分布及功能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然而,系统化的肿瘤菌群研究正在迅速改变我们对肿瘤以及菌群的认识,我们也正好有幸见证着一个重要领域的兴起与发展,以上研究为今后肿瘤菌群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以及新的方向。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占据第一位,且具有容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经研究证实,非洲曼氏血吸虫感染在膀胱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这被认为是微生物与膀胱癌之间最早的联系。男性膀胱癌的发病率是女性的3~4倍,有多项研究证实尿液菌群的多样性在男女性别之间也存在显着的差异。卡介苗灌注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膀胱癌术后复发,而卡介苗本身是牛分枝杆菌的减毒活菌体,它能够抑制肿瘤复发并不仅仅因为能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也可能因为它作为外来优势菌株打破了原本有利于癌细胞发生发展的膀胱微生态环境。因此,我们推测膀胱癌患者的泌尿系统菌群可能存在独特的菌群组成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本研究将通过尿液和组织两个层面来研究膀胱癌患者的泌尿系统菌群,然后进一步探讨可培养的“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首先,本研究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研究膀胱癌患者尿液菌群和正常对照的组成特征及其多样性,同时采用尿液增强定量尿液培养(Enhanced quantitative urine culture,EQUC)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来分析膀胱癌患者尿液与正常对照之间存在哪些可培养的“差异细菌”。为了进一步证实膀胱癌组织中菌群的存在,我们设计合成了细菌共有保守序列16S rDNA荧光探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膀胱癌与癌旁组织中菌群的表达,并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来分析膀胱癌与癌旁组织中菌群的组成特征和多样性。通过分析膀胱癌患者与正常对照尿液16S rDNA测序数据和EQUC尿液培养结果,我们选择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分别是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和厌氧菌)等在膀胱癌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统计学差异最为显着的可培养细菌,分别与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T24、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构建共培养模型,分析上述三种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迁徙、侵袭、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此外,本研究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膀胱癌患者与正常对照尿液中存在很多种“不可培养细菌”(Uncultured Bacteria),这些细菌在目前在常规培养条件下无法繁殖生长,即不可培养。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对利用MALDI-TOF MS直接鉴定尿液细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通过尿液的差速离心浓缩分离得到细菌蛋白,从而越过细菌培养这一阶段,试图经过质谱分析直接鉴定出膀胱癌患者与正常对照尿液中的不可培养细菌。同时,本研究将该方法转化应用到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日常工作中,以期建立一种基于质谱技术的尿液细菌直接鉴定和快速药敏的整合方案。第一部分膀胱癌患者尿液增强定量培养质谱鉴定与尿液菌群特征分析目的:探寻膀胱癌患者与正常对照尿液菌群的组成特征和多样性差异,并通过EQUC增强定量培养和MALDI-TOF MS质谱鉴定以发现两组间的差异细菌。方法:利用术前插管导尿的方式收集膀胱癌患者的中段尿,并以骨科外伤患者为对照。采用EQUC增强定量尿液培养对膀胱癌患者组及对照组尿液样品进行培养,通过MALDI-TOF MS进行鉴定。经膜过滤技术后利用试剂盒提取尿液样本微生物组总DNA,采用16S rDNA V4区引物进行双末端测序;利用α多样性(Alpha Diversity)和β多样性(Beta Diversity)研究样本中的菌群物种组成和两组样本间的群落结构差异。结果:1.两组尿液样本均成功检测到细菌DNA序列,稀释曲线和Rank Abundance曲线显示测序效果良好,两种曲线在当前测序深度上基本趋于平稳,表明绝大多数的细菌种类已经被检测到。2.在门水平上,膀胱癌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尿液中的菌群以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为主。3.膀胱癌组的Observed species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平均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说明膀胱癌患者尿液菌群的丰富度要比对照组高。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示膀胱癌患者尿液菌群的多样性均大于对照组(P<0.05)。PCoA、PCA和NMDS分析结果显示,膀胱癌组和对照组各样本分别聚到一起,表明二者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EQUC增强定量尿液培养和MALDI-TOF MS质谱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尿液共培养出腐生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乳杆菌等21种细菌。经16S rDNA测序挖掘得到乳杆菌、棒状杆菌、大肠埃希菌等两组间的差异细菌,经EQUC方案可在膀胱癌患者及对照组尿液中培养分离出来。结论:1.通过EQUC尿液培养方案,膀胱癌患者和对照组尿液中培养出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乳杆菌等多种细菌。2.尿液样本16S rDNA测序数据证实,膀胱癌患者和对照组尿液中均可以检测到菌群的存在,两组尿液样本中丰度最高的细菌物种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3.膀胱癌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尿液菌群发生明显改变,有着不同的尿液菌群组成和群落特征,膀胱癌患者尿液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对照组。4.16S rDNA测序数据分析得到的两组间可培养的差异细菌,经EQUC方案可在膀胱癌患者及对照组尿液中培养分离出来,一致性较好,EQUC方案进一步拓展了尿液培养组学的方法。第二部分膀胱癌与癌旁组织菌群荧光原位杂交验证及组织菌群特征分析目的:在组织学层面进一步证实膀胱癌与癌旁组织中菌群的存在,研究膀胱癌与癌旁组织菌群的组成特征和多样性差异。方法:术中无菌采集膀胱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设计16S rDNA(EBU338)荧光探针,利用FISH技术对膀胱癌和癌旁组织进行细菌荧光原位杂交,同时利用膀胱粘膜标志物Mucin-1和平滑肌标志物α-SMA进行免疫荧光实验,从而对膀胱组织中的细菌分布进行精准定位。利用试剂盒提取微生物组总DNA,采用16S rDNAV4区通用引物并基于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进行双末端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物种注释及丰度分析;利用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揭示样本中物种组成和样本间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1.FISH实验结果表明,膀胱癌组织及膀胱癌旁组织中均直接检测到细菌的存在,利用膀胱粘膜标志物Mucin-1的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证实,在膀胱癌与膀胱癌旁组织的粘膜外层、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均可观察到细菌,且细菌在粘膜外层分布最多。采用平滑肌标志物α-SMA的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证实,不仅在粘膜层,在膀胱肌层检测到细菌的存在。2.膀胱癌与癌旁组织样本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膀胱癌与癌旁组织样本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物种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软壁菌门。在α多样性研究中,膀胱癌组的Observed species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平均值分别小于癌旁组织组,但经wilcox检验显示P值均>0.05,说明两组间菌群丰富度的差异没统计学意义;膀胱癌组Shannon和Simpson指数平均值均小于癌旁组织组,经wilcox检验显示P值均>0.05,说明两组间菌群α多样性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3.在β多样性研究中,PCoA、PCA和NMDS分析的结果均标明,膀胱癌组与癌旁组织组的多数样本距在一起,说明两个组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差异性很小,二者具有相似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基于Weighted Unifrac距离的Wilcoxon检验显示,膀胱癌组与癌旁组织组间差异的P值为0.072,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膀胱癌组与癌旁组织组的β多样性差异不显着。4.LEfSe分析结果显示,膀胱癌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物种在属水平为葡萄球菌属,而癌旁组织组中没有分析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物种。结论:1.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均可以检测到细菌,与EQUC尿液培养的阳性结果相一致。细菌存在于膀胱癌与膀胱癌旁组织的粘膜外层、粘膜层、粘膜下层甚至平滑肌层,且细菌在粘膜外层分布最多。2.膀胱癌与癌旁组织样本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物种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软壁菌门,与膀胱癌患者尿液菌群的组成结果相一致。3.与癌旁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菌群存在较低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但这些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膀胱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有着相似的菌群群落结构。4.在属水平上,膀胱癌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物种为葡萄球菌属。第三部分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目的:利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筛选出的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等可培养的差异细菌,与膀胱癌细胞和人永生化膀胱上皮细胞进行共培养,探究其对两种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取T24细胞、SV-HUC-1细胞分别与腐生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进行共培养,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Annexin V-FITC/PI双标流式细胞学实验检测两种细菌对T24细胞、SV-HUC-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在MOI=500接种密度下,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对T24细胞和SV-HUC-1细胞的影响较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细胞形态发生变化,贴壁生长的细胞数量减少,当MOI=100时,三种差异细菌分布与T24细胞核SV-HUC-1细胞共培养,细胞形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仍能贴壁生长。2.在MOI=100条件下,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均对T24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对于SV-HUC-1细胞,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对其增殖不产生影响。3.在MOI=100条件下,相比于空白对照组,T24细胞与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共培养24小时,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V-HUC-1细胞分别与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分别共培养24小时后,细胞迁移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4.在MOI=100条件下,相比于空白对照组,三种差异细菌与T24细胞孵育后,Transwell下室中细胞数目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MOI=100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肠埃希菌与T24细胞孵育24小时,造成T24细胞的G1期延长,S期缩短。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与T24细胞培养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较小。三种差异细胞与SV-HUC-1细胞共培养后对细胞周期影响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细菌与T24细胞共培养后,T24细胞的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差异细胞与SV-HUC-1细胞共培养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利用课题前期筛选出的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等可培养的差异细菌,与T24膀胱癌细胞和SV-HUC-1人永生化膀胱上皮细胞进行共培养,当MOI=100时,两种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细胞仍在贴壁生长,成功构建三种差异细菌与两种细胞的共培养模型。2.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对T24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具有抑制作用,大肠埃希菌可抑制T24细胞分裂。对SV-HUC-1细胞,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对其增殖和迁移不产生影响。三种差异细菌对T24和SV-HUC-1细胞的凋亡不产生影响。3.我们推测膀胱癌相关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抑制作用可能与膀胱癌微生态环境里的人体宿主反应有关,人体可能通过一系列的免疫杀伤反应筛选出对膀胱癌发生发展具有抑制作用的共生菌,使其在膀胱及尿液中的丰度升高,从而起到抑制膀胱癌细胞的作用。第四部分膀胱癌尿液不可培养细菌的质谱直接鉴定及拓展应用研究目的:利用MALDI-TOF MS技术对膀胱癌患者尿液中不可培养细菌进行直接鉴定,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将该方法拓展应用于尿路感染患者尿液细菌的直接鉴定和快速药敏。方法:1.建立差速离心直接浓缩分离病原菌的方法,将膀胱癌患者尿液进行差速离心,分离浓缩病原菌,评估所建立方法的分离效果。2.将所分离浓缩的膀胱癌患者细菌沉淀物进行MALDI-TOF MS直接鉴定。3.利用尿液流式UF-1000i技术筛查尿路感染患者,确定尿液病原菌浓度的cut-off 值。4.将所分离浓缩的病原菌沉淀物进行MALDI-TOF MS直接鉴定和VITEK2快速药敏,评估直接鉴定和快速药敏与常规尿液培养方法的符合率,及该方法的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TAT)。结果:1.所建立的差速离心方法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都取得较好的分离浓缩效果,细胞及其碎片被有效去除。2.MALDI-TOF MS对膀胱癌与正常对照浓缩分离后的细菌沉淀物可获得部分蛋白峰,但基于现有的细菌质谱数据库,不能够得到有效分析,未能直接鉴定出不可培养细菌。3.通过对1638个尿液样本进行UF-1000i筛选,确定尿液病原菌浓度cut-off值为≥5000细菌/μl。在1638个尿液样本中,病原菌浓度≥5000细菌/μl的尿液样本有307个,其中265个(86.32%)为单菌生长,适合下一步进行MS直接鉴定,16个为双菌生长,22个培养为污染,4个培养阴性;<5000细菌/μl的尿液样本有1331个,其中98个单菌生长,6个双菌生长,即总体漏检率为 6.35%(104/1638)。4.利用本MALDI-TOF MS直接鉴定方法对184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尿液样本进行了直接鉴定,有163例(88.59%)的质谱鉴定得分高于2,17例(9.24%)的得分为1.7-2,而得分低于1.7仅有4例(2.17%)。在163例鉴定到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的鉴定符合率为98.01%(99/101),肺炎克雷伯菌为97.22%(35/36),其余例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符合率均为100%。在15个葡萄球菌感染尿液样本中,有14个(93.33%)获得了可靠直接鉴定,而在51个肠球菌属样本中,只有32个(62.75%)被可靠鉴定。在9个念珠菌样品中,仅2个在属水平上被直接鉴定,效果较差。5.对72例肠杆菌目尿液样本一共做了 1296项药敏测试,两种方法之间的整体类别一致率为94.83%(11229/1296),小错误率为4.17%(54/1296),大错误率为0.92%(12/1296),极大错误率为0.08%(1/1296)。在18例革兰氏阴性非发酵菌的样品中,共进行了 378次药敏测试,整体类别一致率为94.44%(357/378),小错误率为 2.91%(11/378),大错误率为 1.59%(6/378),极大错误率为1.06%(4/378)。在10例葡萄球菌的样品中共进行了 160次药敏测试,总体类别一致率为94.38%(151/160),小错误率为3.12%(5/160),大错误率为 1.87%(3/160),极大错误率为 0.63%(1/160)。6.利用所建立的尿液流式-质谱-VITEK方法进行直接鉴定和快速药敏的TAT时间缩短至6-24h。结论:1.所建立差速离心法可以浓缩分离尿液细菌,对膀胱癌与正常对照尿液细菌沉淀物进行质谱分析可获得蛋白峰,但基于现有细菌质谱数据库的鉴定效果较差,未能直接鉴定出不可培养细菌。2.该方法能够用于尿路感染患者细菌的质谱直接鉴定和VITEK系统快速药敏,整体一致率较高。3.所建立的尿液流式-质谱-VITEK方法对革兰阴性杆菌直接鉴定和快速药敏的TAT时间缩短至6-24h。

二、骨科感染常见菌的检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科感染常见菌的检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创伤伤口患者居家洗浴与伤口感染现况调查及伤口感染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多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调查工具
    1.3 调查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创伤伤口患者基本资料
    2.2 创伤伤口患者伤后居家洗浴现况
    2.3 创伤伤口患者伤口感染现况
    2.4 创伤伤口患者伤口感染单因素分析
    2.5 创伤伤口患者伤口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创伤伤口患者居家洗浴和伤口感染现况分析
    3.2 创伤伤口患者伤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创伤伤口居家洗浴管理建议

(8)不同浓度万古霉素及美罗培南对高粘骨水泥洗脱特性、抗菌活性及生物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假体周围感染(PJI)及治疗现状
    1.3 本研究重点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仪器材料和制备、分组方法
        2.1.1 实验主要实验仪器和材料见表1
        2.1.2 实验分组
    2.2 骨水泥的制备
    2.3 抗生素骨水泥药物释放浓度的测定
        2.3.1 溶液取样
        2.3.2 药物浓度测定
    2.4 骨水泥生物力学测试
        2.4.1 骨水泥抗压强度测试
        2.4.2 骨水泥抗弯强度测试
    2.5 抗生素骨水泥抗菌性能检测
        2.5.1 培养基与细菌制备
        2.5.2 抑菌环(IZO)实验
        2.5.3 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生长形态的影响
        2.5.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菌生长形态的影响
    2.6 抗生素骨水泥材料电镜扫描表征特点
    2.7 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抗生素骨水泥药物累计释放浓度的测定
        3.1.1 抗压强度测试前万古霉素及美罗培南药物累计释放浓度情况见表3
        3.1.2 抗压强度测试后万古霉素及美罗培南药物累计释放浓度情况见表4
    3.2 骨水泥生物力学测试
        3.2.1 骨水泥抗压强度测试
        3.2.2 骨水泥抗弯强度测试
    3.3 抗生素骨水泥抗菌性能检测
        3.3.1 抑菌环(IZO)实验
        3.3.2 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生长形态的影响
        3.3.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菌生长形态的影响
    3.4 抗生素骨水泥材料断面电镜扫描表征特点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9)美罗培南骨水泥的体外释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
    2.1 模拟体液中美罗培南的检测方法
        2.1.1 标准品及内标溶液制备:
        2.1.2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度和准确度:
    2.2 体外释放试验
        2.2.1 美罗培南骨水泥的制备:
        2.2.2 体外释放试验:
3 结果
4 讨论
    4.1 选择美罗培南加入骨水泥的原因
    4.2 美罗培南加入骨水泥中的剂量
    4.3 美罗培南骨水泥的释放量
    4.4 美罗培南骨水泥释放实验的局限性

(10)膀胱癌相关泌尿系统菌群的特征解析、组织分布及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膀胱癌患者尿液增强定量培养质谱鉴定与尿液菌群特征分析
    1. 实验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膀胱癌与癌旁组织菌群荧光原位杂交验证及组织菌群特征分析
    1. 实验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膀胱癌患者尿液中不可培养细菌的质谱直接鉴定及拓展应用
    1. 实验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附原始图

四、骨科感染常见菌的检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膝关节周围截骨下肢力线矫正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指南[J]. 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关节炎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21(23)
  • [2]创伤伤口患者居家洗浴与伤口感染现况调查及伤口感染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多中心研究[J]. 蒋琪霞,徐娟,王亚玲,解怡洁,郑美春,王蔚蔚,孙红玲,冯欢,嵇会明,白育瑄. 中国全科医学, 2021(29)
  • [3]新疆牧场牛携带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分析[D]. 邓云丽. 南华大学, 2021
  • [4]氯己定联合抗真菌药物对骨科内植物真菌生物膜的作用效果的体外研究[D]. 陈美. 长江大学, 2021
  • [5]MRSA的耐药性、预后危险因素及毒力基因分析[D]. 武杰.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6]MAE-DB细胞毒性及抗菌性能的实验研究[D]. 祗少云.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7]上海和湖南两医院CRKP、CRPA和CRAB的临床分布与耐药特征研究[D]. 丁兴伟. 南华大学, 2021
  • [8]不同浓度万古霉素及美罗培南对高粘骨水泥洗脱特性、抗菌活性及生物力学的影响[D]. 赖保健. 南昌大学, 2021(01)
  • [9]美罗培南骨水泥的体外释放研究[J]. 毛璐,王晓雪,刘慧芳,林平,张伯松.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05)
  • [10]膀胱癌相关泌尿系统菌群的特征解析、组织分布及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的作用研究[D]. 李伟. 山东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骨科感染常见细菌检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