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银电极和 pH 玻璃电极测定土壤和水中的 H_2S

硫化银电极和 pH 玻璃电极测定土壤和水中的 H_2S

一、用硫化银电极和pH玻璃电极测定土壤和水中的H_2S量(论文文献综述)

彭丙瑞[1](2019)在《化学沉淀-混凝法处理电子工业含砷氟废水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芯片及面板加工行业的含砷、氟废水,采用了化学沉淀-混凝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砷、氟去除的影响,以期确定砷低于0.01 mg/L出水,氟低于10.0 mg/L的工业排放标准的处理工艺及条件。针对模拟砷化镓刻蚀含砷废水,进行了除砷药剂筛选、理化因素的影响评价及投加模式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确定氯化铁为主要的除砷药剂,在刻蚀液中As(V)含量为100 mg/L时,采用三级混凝,反应pH为7.0,FeC13·6H20总投加量为560 mg/L,反应30min,PAM(阴离子)投加量为2 mg/L条件下,效果最好,经反应后As(V)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9%以上,水中残余的As(V)浓度为8.5 μg/L。基于以上试验研究,提出了出水达到砷超低出水标准的三段混凝组合工艺。针对模拟面板生产含氟废水,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采用CaC12-PAC两段除氟方式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含F-为100 mg/L的废水中,氯化钙分两次投加,CaC12投加量为300mg/L,反应pH为5.5,PAC投加量为150 mg/L,反应pH为6.5,反应20 min,PAM投加量为2 mg/L时,最终F-去除率可以达到93.8%,水中残余F-浓度降低为6.2mg/L。基于以上试验研究,提出了出水达到工业园区含氟废水排放标准的两段投加氯化钙-PAC混凝组合工艺。针对某面板生产企业实际含氟废水进行了除氟工艺改造及现场调试。原工艺采用Ca(OH)2除氟,在改造工艺中使用CaCl2替代了渣量大、容易堵塞阀门及流量计的Ca(OH)2,采用多点投药的方式,对投药量和pH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来水F-为102mg/L时,两段CaCl2的总投加量为1050mg/L,反应pH均为5.5;10%PAC溶液投加量为600mg/L,反应pH为6.5,系统出水低于相应的设定标准。经过80天调试,系统运行稳定。本文针对砷化镓芯片蚀刻液模拟含砷废水、面板行业模拟及实际含氟废水进行混凝处理研究,分别给出了砷超低出水、氟达标排放的多级混凝处理工艺及操作条件,并针对实际含氟废水处理确定了现场工艺条件。本工作可为芯片及面板行业含砷、氟废水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撑及工艺指导,对于相关污染物的去除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李世荣[2](2018)在《基于电化学方法的纸质表面污渍清除与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物表面污渍的清除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方向。传统湿法清洗工艺采用水溶液或其他流动介质溶解污渍或与其发生化学反应。特别是有色污渍的去除常采用氧化性溶液进行反应达到脱色的目的。但是氧化性溶液清洗工艺需要外加试剂,反应程度难以控制,且有残留风险,溶液扩散流动还会造成二次污染。这些因素都对文物本体造成了潜在风险。本文将电化学氧化脱色引入文物保护领域,其具有原位产生活性氧化剂,脱色效率高,反应程度受到电流、电位、电解时间控制,无残留风险的特点。配合凝胶的高持液性,可将清洁区域控制在指定位置。期望能达到原位、高效、定点、可控清除文物表面污渍的目的。围绕上述研究目标,本论文开展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电化学法清除纸张表面污渍试验:制备了不锈钢-Pb02电极,通过在水溶液中电解番红花红T染料检验了电极的电化学活性。对电极进行表征,确认是所设计的不锈钢/α-二氧化铅/β-二氧化铅结构。加速寿命试验显示所制备电极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纸张上负载染料和霉斑,使用所制备电极进行电解脱色,验证了文物表面污渍电化学清除的可行性。2、凝胶辅助电化学清洗:将凝胶作为电化学体系的阴极,构建了凝胶辅助电化学清洗体系。合成了PVA-PAA-GA水凝胶,通过SEM、FT-IR、万能材料试验机(UTM)对凝胶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利用凝胶的高持水性保证了清洗的定点、可控,缓解了扩散造成二次污染的担忧。促进了电解脱色高效进行。通过研究电解前后纸张结构、性能的变化,发现该方法对纸张结构、性能影响轻微,确证其原位、高效、可控性。3、笔状复合电极的制备:为拓展电化学清除文物表面污渍的应用范围,制备笔状复合电极。首先制备了微米级氧化铅粉体作为主体材料,类石墨烯作为导电增强材料。通过SEM、四探针测试仪、TEM、TG对其形貌、组成、导电性、产率进行了表征。将氧化铅粉体、PTFE、类石墨烯材料制成多孔阳极膜,通过SEM、观察了多孔阳极膜的形貌,四探针测试仪测定了其导电性。将多孔阳极膜和隔膜、阴极凝胶封装在笔状电极的顶部截面。形成电解微区,电解产生的活性氧扩散到电解微区外部与污渍发生作用。该电极将电化学法污渍清除技术的应用范围从纸状薄层文物拓展到了体相、复杂表面。4、笔状复合电极的应用:采用笔状复合电极,对纸质、木质、陶质返铅模拟样进行电化学修复。通过色差、pH评价了修复的效果。成功将变黑的返铅模拟样修复为白色,pH略有升高。通过测试返铅模拟纸样的抗张指数、耐折度,发现其物理性能基本没有变化。凝胶辅助电化学技术成功拓展到无机物领域,返铅文物可以考虑采用其进行可控、定点、原位修复。本学位论文将电化学氧化技术引入文物表面污渍的清除和返铅的修复,配合凝胶的特性,构建了凝胶辅助电化学清洁体系。制备了多孔二氧化铅阳极与凝胶阴极的复合电极,将凝胶辅助电化学清洁方法适用范围拓展到了体相复杂表面。同时,还发现该方法与复合电极对文物返铅也有较好的修复效果。该方法具有高效、原位、可控、适用范围广、对文物本体的影响较小的特点。这些研究成果在文物修复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王丹丹[3](2017)在《海洋用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海洋世纪,研究海洋环境中的各种理化性质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原位测试能够及时反馈测试环境的理化参数的变化情况,因而是研究海洋的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课题主要制备了几种具有体积小巧、操作简单、便于微型化、灵敏度高、可原位测试等特点,并能用于海洋环境测试的电化学传感器,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熔融碳酸盐法和NaOH循环热氧化法制备Ir/IrO2 pH电极,并对电极的表面形貌、成分含量、电极的响应时间、可逆性和稳定性等工作性能进行综合分析,认为NaOH循环热氧化法是较适合的制备Ir/IrO2电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采用水热水化法改进电极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水热水化处理后的电极具有响应速率快(<3s)、灵敏度高(70.5mV/pH)、重复性好、滞后性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长达一个多月的连续测试中,电势漂移小于5 mV。该水热处理方法有效地解决了Ir/IrO2 pH电极长期以来存在的电势漂移现象,提高了电极的稳定性。(2)选用Ag丝作为金属基体,分别采用硫化钠法、蘸取银浆法和硫代乙酰胺(CH3CSNH2)法制备Ag/Ag2S电极。并从中筛选出适合海洋环境使用的Ag/AgaS电极的制备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后两种方法所制备的电极均具有响应速率快、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广的特点,有效改进了硫化钠法制备的电极的性能。但是考虑到敏感膜与金属基体之间的附着作用,硫代乙酰胺法制备的电极硫化程度更高与基体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因而更适合使用在特殊环境下使用。(3)在模拟海洋环境中的应用:制备出适合检测海洋离子的金汞齐电极,并应用于Mn2+、Cu2+和S2-等多种离子的检测。同时将电极应用到在高达80℃的环境中进行应用,仍然能获得较好的溶出伏安曲线。因此金汞齐电极具有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应用前景。并将前期制备的Ir/Ir02 pH和Ag/Ag2S H2S电极在高达150℃的高温高压下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电极内对温度和浓度的变化呈现出较理想的能斯特响应,可以初步应用于高温高压环境。

黄元凤[4](2017)在《用于水体中部分营养盐原位探测的全固态电极的研制及表征》文中研究指明氮、磷、硅是生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以铵盐,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盐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中。水体中,特别是养殖水中,营养盐含量超标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形成环境污染,而其营养元素含量过低会降低水产量,海水中营养盐含量变化同样会影响海洋生物生产力。分析水体中氮、磷、硅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水体中营养盐含量测定的传统方法有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滴定法,气相色谱法,荧光光度法,以及原子吸收光谱法等。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繁琐、耗时长、会产生有毒废液等不足,最重要的是均需要采样测量,且要求对水样进行预处理,因此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较差。电极法是目前新兴的能够实现对水样快速测量的简便方法。本文主要制备了全固态电极,包括银/氯化银参比电极、铵离子电极、磷酸根电极、硅酸根电极,并研究了其探测性能。1.银/氯化银参比电极通过对比循环伏安法,恒电压法和恒电流法制备的电极,选定恒电流法为电沉积氯化银的最佳方法。制备过程中先在银丝上电镀一层粒径为30-60 nm的银微粒,能够有效提高电极的灵敏度。沉积氯化银后又在电极表面包覆一层聚丙烯腈薄膜,使得电极的抗硫性能和使用寿命都得到了有效改善。所制备的银/纳米银/氯化银/聚丙烯腈参比电极的能斯特斜率为58 mV/decade,响应时间小于1 s,使用寿命长达2个月。2.铵离子电极以无活菌素为铵离子载体,采用西格玛公司提供的商业配方配制敏感膜溶液,制备了结构为银/纳米银/聚苯胺/可溶聚苯胺/离子敏感膜的铵离子选择性电极。该电极以银丝为电极基材,以聚苯胺为固态电解质,增加的纳米银微粒层有利于提高电极的灵敏度,增加的2,5-二甲氧基苯胺有利于减小固体电解质和离子敏感膜之间的层间导电屏障,增强电极的导电性。所制备的铵离子电极的能斯特斜率为55mV/decade,线性区间为10-1-10-4M,探测下限为10-4.7M,在线性区间内电极的响应时间小于1 s,适用pH范围为2.6-10.1,使用寿命可长达3个月。3.磷酸根电极基于溶解/沉淀平衡的原理,以磷酸镧为离子敏感膜,制备了斜率为22.17-24.04 mV/decade的银/氯化银+磷酸镧无机膜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以磷酸掺杂聚苯胺为离子敏感膜制备了金/聚苯胺/磷酸掺杂聚苯胺有机膜离子选择性电极,此种电极既可以在淡水体系使用也可以在海水体系使用。在两种体系中,电极的线性区间都为10-1-10-6 M,探测下限为10-6 M,电极响应时间小于1秒。电极在含3.5%NaCl的10-3 M的KH2PO4溶液中12小时连续观测的电势漂移量小余0.05 mV/h,且在此溶液中电极的使用寿命大于40天。4.硅酸根电极以金丝为基材,在金丝表面电镀纳米铅,然后将纳米铅转化为氢氧化铅,后在高压釜中与偏硅酸胶体反应生成硅酸铅,最后在硝酸铅溶液中浸泡除去硅酸钡,从而制得了结构为金/纳米铅/硅酸铅的硅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此种方法制备的电极在纯水体系的硅酸钠溶液中响应斜率为29.98-30.99 mV/decade,符合能斯特方程。电极的响应时间小于10秒,线性区间为10-1-10-5M,探测下限为10-5.35M.本文所制备的银/氯化银参比电极和铵离子、磷酸根、硅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都以金属丝为基材,具有导电性好,体积小,耐高压,耐腐蚀等特点。既可以取样检测也可以原位监测,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在自制多参数电化学传感器上集成,对水体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同时测量。可以在江、河、湖、泊、海洋等天然水体,以及养殖水、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水体中进行应用,能够实现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预警,分析海洋水团及海水营养盐运移的规律,监测养殖水、排放水的水质,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抑制水质恶化。

张健[5](2015)在《三维电极联合铁碳微电解净化磷化氢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在对当前磷化氢处理方法不足之处的研究基础上,将环境友好型的高级氧化技术应用于还原性废气污染物磷化氢的净化吸收研究中,分别开展了三维电极电化学工艺、铁碳微电解工艺、三维电极联合铁碳微电解复合工艺净化磷化氢的实验应用基础研究。本研究证明了三维电极电化学工艺与铁碳微电解工艺能够很好协同净化磷化氢,它不仅可以解决气体在液体环境中的停留时间问题,还有效充分利用了复合工艺所产生的大量的羟基自由基,使磷化氢气体得以有效去除。此外,电化学析氢反应还可以为生产过程中废气的实际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副产物氢气。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复合工艺实验需要设计、制作了三维电极电化学协同铁碳微电解净化磷化氢的电化学反应装置,以还原性有毒有害废气磷化氢PH3为处理对象,通过控制不同的工艺参数分别对三种不同工艺净化磷化氢进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三维电极电化学净化PH3实验研究钛基氧化钌为阳极,钛棒阴极,活性炭为粒子电极,采用电化学方法净化PH3,分别考察了电压、反应时间、电解质种类,活性炭用量等反应条件对磷化氢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钛基氧化钌作为阳极能够发生电催化反应有效产生强氧化性自由基净化磷化氛。添加活性炭颗粒不仅可以增长气体停留时间还可以有效提高电流效率,电解质溶液也可以提高溶液中离子迁移速率进而提高电流效率。(2)铁碳微电解-Fenton净化PH3实验研究在电化学净化磷化氢气体装置中,将活性炭粒子电极换为铁碳颗粒,以Na2SO4为电解质,调节pH保持在2-7,考察铁碳微电解对PH3净化影响。结果得出:铁碳微电解对磷化氢净化具有一定的效果,且随着H2O2的添加量增加,磷化氢的净化效率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3)三维电极联合铁碳微电解技术净化PH3实验研究将三维电极电化学液相净化磷化氢气体中的活性炭粒子电极换为铁碳颗粒,实现三维电极与铁碳微电解的联合技术。分别考察了不同电流、pH、氧含量、反应时间以及铁碳填料用量对PH3气体净化效率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电流、氧含量以及温度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提高磷化氢的净化效率,但过高的电流会导致溶液中副反应的加剧,过量的氧气会抑制羟基自由基的生成,过高的温度不利于气液传质。气体流速对磷化氢净化效率影响最为明显,气体流速越低,停留时间越长,其净化效率越高。(4)三维电极联合铁碳微电解复合工艺净化磷化氢的机理研究通过对液相反应产物和粒子电极反应前后进行了电镜扫描(SEM),确定磷化氢气体可以被有效的氧化去除。对电解液进行了离子色谱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确定了磷化氢能够被氧化生成磷酸,且复合工艺条件下生成的磷酸浓度明显高于单独三维电极电化学工艺和铁碳微电解工艺。

占强[6](2014)在《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处理含重金属浮选废水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有色金属等行业含重金属“三废”污染物的排放,全国各地有关重金属的重大污染事件频频爆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重金属污染控制是我国当前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又是难点,已经引起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以消减重金属的排放,减轻重金属环境污染问题,2011年《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湖南、四川、云南等14个省区被列为重点治理区域,并规划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和鼓励重金属相关治理技术和理论的研究。针对有色金属选矿浮选废水中同时含有重金属离子和浮选药剂的情况下,在传统微电解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法,用该法对浮选废水中重金属及浮选药剂同时去除进行试验研究。在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法处理模拟废水试验中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溶液初始pH为4,电流密度为20mA/cm2,脉冲周期为2S,极板间距为5mm。在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法最佳反应条件下对实际废水处理后,出水中C u2+、Pb2+、Zn2+、丁基黄药、苯胺黑药及CODc的残留浓度分别为0.024mg/L、0.131mg/L、0.151mg/L、1.23mg/L.0.58mg/L和46.6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9.44%、99.7%、94.43%、99.08%、81.89%和83.39%;同时出水中的BOD5/CODC值由处理前的0.564提升到0.739,大大提高了实际废水的可生化性。试验中把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技术与絮凝沉淀法和微生物絮凝法的联用耦合技术来处理实际废水,最终使得实际废水中Cu2+、Pb2+、zn2+、丁基黄药及苯胺黑药残留浓度分别为0.003mg/L、0.012mg/L、0.017mg/L、0.031mg/L与0.028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9.93%、99.97%、99.37%、99.77%和91.25%,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值。对比了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与直流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和微电解流化床三种方法对实际废水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发现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法对实际废水的处理要好于直流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法,而直流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法又大大好于微电解流化床法。

刘丽娟[7](2012)在《酸性冶金废液中铁回收及其高值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黄金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易处理金矿资源变得越来越少。生物氧化提金技术是处理低品位难处理金矿的有效途径,但此技术会产生含大量铁和砷的酸性废液。传统处理方法不仅使有价元素白白浪费,且存在潜在的产生二次污染的危险。本论文开辟一条能使砷、铁有效分离,高值化利用有价元素铁的途径。橄榄石结构LiFePO4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环保和安全等一系列优点,有望成为商业化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本文以回收铁得到的FePO4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进行LiFePO4/C制备及金属离子体相掺杂改性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采用磷酸氢二铵为沉淀剂对生物氧化提金废液选择性沉淀铁,主要考察了不同加料方式、pH和磷铁比等工艺参数对砷、铁分离效果的影响,以及工艺条件对制备LiFePO4/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然后以合适条件下制备的FePO4和Li2CO3、蔗糖为原料,进行碳热还原法制备LiFePO4/C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考察了FePO4-2H2O焙烧脱水温度对FePO4结构、形貌的影响,以及前驱体脱水温度,制备LiFePO4/C的温度、时间和掺碳量对所制备LiFePO4/C复合材料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正交实验优化出制备LiFePO4/C合适的工艺条件;分别采用V205和Nb2O5对合适工艺条件制备的LiFePO4/C进行了Fe位和Li位掺杂改性研究。采用XRD、SEM、FTIR、电化学性能测试等技术对相关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采用磷酸氢二铵为沉淀剂进行选择性沉淀铁的合适工艺条件为:液相加料,pH2.5、磷铁比3.5、温度50℃、搅拌速度500r·min-1;合适的FePO4·2H2O焙烧脱水温度为450℃,焙烧6h;(2)制备LiFePO4/C的适宜条件为:蔗糖过量3%,700℃焙烧10h此条件下验证试验制备的LiFePO4C正极材料0.1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32.8mAh/g,充放电平台分别在3.5V和3.4V左右,充放电电压较平稳;0.5C及1C放电时循环性能良好,容量保持率较高;(3)钒的掺杂明显改善了LiFePO4/C的电化学性能,合适的掺钒量为3%。LiFe0.97V0.03PO4/C在0.1C、0.5C及1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0.1、137.7和130.3mAh/g,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钒的掺杂降低了材料的电极极化,有效提高了电子导电率与离子导电率。采用铌掺杂时,EDS能谱表明,铌成功掺杂进入LiFePO4/C晶格内,当x=0.02时,O.1C首次放电比容量与未掺杂前相比,提高7.2mAh/g,电化学性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白有仙[8](2009)在《磷石膏组成及脱磷脱硫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磷石膏是湿法生产磷酸产生的工业废渣,据统计,每生产1吨磷酸就要生产磷石膏湿基约7吨。到2006年,我国堆积的磷石膏已经达1亿吨,而且这个数值还在逐年增长。目前我国磷石膏利用率不足10%,大量的磷石膏被堆放于露天堆场,不仅占用土地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也造成资源浪费。如何有效地利用磷石膏,使之变废为宝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也成为众多科学研究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利用化学分析法和X-射线衍射对磷石膏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利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磷石膏的晶体形貌,利用差热分析仪初步确定磷石膏发生相变的脱水温度。这些研究成果表明磷石膏中含有大量的CaO、S03、Si02、A12O3、Fe2O3和一定量的硅酸盐矿物,这些都是硅酸盐工业的重要的原料。同时磷石膏中还含有2%左右的P2O5。若磷石膏通过合理的工艺将其中的可溶P2O5含量降低到0.1%以下,总P2O5含量降低0.5%以下,再进行脱硫,使磷石膏中硫含量降低到1%,磷石膏将有可能被大量运用于水泥生产等方面从而被大量的消化。本论文以磷石膏为研究对象,结合现有磷石膏脱磷方法,通过实验建立了一条简便经济的脱磷方法,在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脱磷的工艺流程,脱磷工艺流程思路为:选用硫酸浸取磷石膏后再进行三次循环水洗涤,研究内容为:H2SO4浓度、温度、时间及液固比等因素对磷石膏中不溶P2O5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设计,得出浸取工艺优化参数为:H2SO4浓度35%:反应温度60℃;液固比3:1,反应时间为4.5h。水洗工艺优化参数为:脱磷温度40口、液固比3:1、脱磷时间为25min。采用该工艺及其优化参数,磷石膏中可溶性P2O5含量可以降到0.1%以下,总P2O5含量可以降到0.2%。本文利用脱磷后的磷石膏制备硫化钙,并碳酸化制备硫化氢,由磷石膏制备硫化钙的转化率为97%,由硫化钙碳酸化制备硫化氢的转化效率为98%以上,有效地利用了磷石膏废渣中的硫。用单因素法和正交法,找到制备硫化氢的优化参数为:反应温度为室温(25±5□),CO2气速/个110±10、液固比3:1、反应时间为3h。在该工艺条件下,磷石膏中硫含量可以降到1%以下,从而满足水泥生产的要求使其有可能成为为一种可被大量再利用原料。本研究对磷酸生产工艺也起到了一定的发展和补充作用。

陈玉锋[9](2007)在《油田水中溴、碘离子分析方法的改进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碘、溴是制造各种无机及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原料,在国防、医药、化工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之一,又被称为“智慧元素”。因此研究碘、溴的分析测定方法对富含碘、溴的油田水进行碘、溴的分离提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总结碘、溴离子的分析测定方法基础上,针对油田水进行了碘、溴离子分析测定方法的改进和研究,得到几点主要结论:1.建立了NaCl作为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油田水中碘离子的方法。I-在1.97×10-7~1.00 mol/L范围内电极符合能斯特响应,线性相关系数是0.9975,平均回收率可达到98.86%,相对标准偏差RSD(n=6)%=1.04,本法测定结果(标准曲线法:37.16mg/L,标准加入法35.08 mg/L)、和NaNO2氧化法(37.50mg/L)、丁酮衍生气相色谱法(38.62mg/L)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对NaCl作为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油田水中I-进行了酸度(pH)对测定影响的研究。对NaCl作为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油田水中I-进行了干扰离子实验的研究.2.建立了用NaN02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田水中I-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碘离子含量在4~18gg/mL范围内符合朗伯-比耳定律,标准偏差S=0.63%,平均回收率可达99.40%。利用该法对油田水中微量碘离子的测定结果满意。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3.建立了酚红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田水中溴离子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测量范围可达到0~1.6gg/mL,RSD(n=5)(%)=0.59,平均回收率可达到96.58%,利用该方法测定油田水中微量溴离子,由于油田水中的CI->0.10gg/mL,干扰了溴离子的测定,本文首先选用NO2-氧化、丁酮衍生、环己烷萃取除去I-,然后采用酚红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田水中溴离子,测定结果较满意。

陈华艳[10](2007)在《利用角蛋白制备功能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角蛋白是蛋白质的一种,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表皮、毛发以及动物的蹄、壳、爪、角等中。角蛋白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生物兼容性、无毒、价格低廉等优点,可以用作伤口敷料,起到抵抗细菌活性和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因而具有很大的回收利用价值。目前,世界上大量的角蛋白原材料被废弃,如没有纺织价值的羊毛、废弃鸡羽毛和头发等,没能得到广泛有效的利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了回收资源和保护环境,文中以羊毛和人发为原料开发了一种质子导电膜材料和新型角蛋白载体缓释尿素肥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考察。并在前人研究还原角蛋白膜的基础上,考察了还原角蛋白膜的性能和氧化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首次系统研究了角蛋白质子导电膜,考察了直接氧化法、溶胀后氧化法、还原后氧化法和溶胀后还原氧化法中的氧化条件对电导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导率随氧化条件的变化通常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四种氧化法中溶胀后还原氧化法的最大电导率值最高,羊毛和头发的最大电导率分别能达到3.19×10-3S·cm-1和8.35×10-3S·cm-1。我们还考察了模压工艺对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压压强、模压温度、粉料质量、粉料尺度等对电导率均有影响。我们还测试了与电导率相关的角蛋白膜的甲醇透过系数,结果表明头发和羊毛质子导电膜的甲醇透过系数均能达到10-6cm2.S-1以下,适当的制备条件可使其低于Nafion膜的甲醇透过系数。我们还考察了膜的力学性能、氢气透过率、含水率和膜密度,结果表明模压条件对以上性能均有影响。其次为了更清楚的认识还原角蛋白溶液的成膜过程及膜的性能,我们考察了三种氧化条件下的还原角蛋白膜的巯基交联情况。结果表明氧化条件越强烈,膜的交联程度越好,膜的含水率越低,力学性能越强,阻氢性能越好。我们还首次制备了以角蛋白作为载体的新型尿素缓释肥料,并考察了变性处理后角蛋白粉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缓释肥料的淋溶速率。结果表明,变性后角蛋白粉料比未经处理的角蛋白原料易于降解。角蛋白在降解过程中可提高土壤内生物活性,使土壤中矿质氮增加、呼吸作用增强,同时还可以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中的阳离子交换容量。角蛋白载体缓释尿素肥料的淋溶速率可用模压压强、模压温度、角蛋白氧化时间、尿素含量和尿素粒度等条件来调节。角蛋白载体缓释尿素的累积淋出分率可控制在22%-62%之间,接近商品缓释肥Luxecote和SCU的累积淋出分率41.28%和18.01%。

二、用硫化银电极和pH玻璃电极测定土壤和水中的H_2S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硫化银电极和pH玻璃电极测定土壤和水中的H_2S量(论文提纲范文)

(1)化学沉淀-混凝法处理电子工业含砷氟废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含砷、氟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1.2.1 芯片面板行业加工工序
        1.2.2 芯片面板行业主要污染物及排放特点
        1.2.3 国内针对电子行业生产废水排放标准
    1.3 含砷、氟废水的危害
        1.3.1 砷、氟对环境的影响
        1.3.2 砷、氟对人体的影响
    1.4 含砷、氟废水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1.4.1 含砷废水处理方法
        1.4.2 含氟废水处理方法
        1.4.3 芯片及面板行业常用含砷氟废水处理工艺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废水的配制
        2.2.2 单因素条件优选实验
    2.3 测定方法
        2.3.1 砷的测定
        2.3.2 氟的测定
3 含砷废水混凝试验研究
    3.1 砷化镓芯片蚀刻中砷的溶出研究
    3.2 五种金属盐对砷的去除对比研究
        3.2.1 高浓度砷蚀刻液混凝处理实验
        3.2.2 中浓度砷蚀刻液混凝处理实验
        3.2.3 低浓度砷蚀刻液混凝处理实验
    3.3 氯化铁混凝除砷试验研究
        3.3.1 理化因素对砷去除的影响
        3.3.2 不同投加模式的影响
        3.3.3 模拟蚀刻清洗废液除砷试验研究
    3.4 多段混凝除砷工艺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含氟废水混凝试验研究
    4.1 氯化钙对高浓度氟的去除研究
        4.1.1 氯化钙除氟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4.1.2 不同投加模式对氯化钙除氟的影响
    4.2 PAC对低浓度氟的去除研究
        4.2.1 反应pH对氟去除效果的影响
        4.2.2 PAC投加量对氟去除效果的影响
    4.3 两段除氟工艺确定
    4.4 某面板企业实际含氟废水处理研究
        4.4.1 工艺反应参数的确定
        4.4.2 工艺及现场施工改造
        4.4.3 自动控制设计
        4.4.4 运行调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基于电化学方法的纸质表面污渍清除与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物表面污渍清除技术概述
        1.1.1 文物表面污渍的分类
        1.1.2 常见的文物污渍清除技术
    1.2 电化学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2.1 电化学氧化技术的原理
        1.2.2 电化学氧化技术的应用
    1.3 凝胶清洗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3.1 凝胶清洗的原理
        1.3.2 凝胶清洗的应用
第2章 研究目的与思路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思路及内容
        2.2.1 电化学法清除文物表面污渍的探索
        2.2.2 凝胶辅助电化学法清除文物表面污渍
        2.2.3 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其在返铅修复中的应用
第3章 纸张表面污渍电化学法清除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二氧化铅-不锈钢平板电极的制备
        3.2.3 电化学法清除纸张表面污渍实验
        3.2.4 分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氧化铅电极的形貌、组成与性能
        3.3.2 电化学法清除纸张表面污渍试验的效果与评价
    3.4 结论
第4章 凝胶辅助夹层式电化学法清除纸质表面污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凝胶的制备
        4.2.3 石墨-二氧化铅笔状电极的制备
        4.2.4 凝胶辅助电化学法清除纸质表面污渍
        4.2.5 分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凝胶膜的性质
        4.3.2 凝胶辅助电解纸质模拟样表面污渍清除效果
    4.4 结论
第5章 面接触式电化学复合电极设计制备与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铅氧化物的液相氧化法制备
        5.2.3 类石墨烯材料的制备
        5.2.4 复合电极的制备
        5.2.5 分析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铅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5.3.2 类石墨烯碳材料的表征
        5.3.3 复合电极的表征
    5.4 结论
第6章 复合电极在模拟样返铅修复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返铅模拟样的制备
        6.2.3 铅白返铅的修复
        6.2.4 分析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2
        6.3.3 复合电极作用机理
    6.4 结论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论文
    专利

(3)海洋用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海洋用电化学传感器简介
        1.2.1 离子选择性电极
        1.2.2 陶瓷电极
        1.2.3 金汞齐电极
    1.3 海洋用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3.1 pH电极的研究进展
        1.3.2 H2S电极的研究进展
        1.3.3 金汞齐电极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Ir/IrO_2 pH电极的制备及改进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3 实验部分
        2.3.1 熔融碳酸盐法制备Ir/IrO_2 pH电极
        2.3.2 NaOH循环热氧化法制备Ir/IrO_2 pH
        2.3.3 Ir/IrO_2 pH电极的性能改进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熔融碳酸盐法制备Ir/IrO_2 pH电极的性能及表征
        2.4.2 NaOH循环热氧化法制备Ir/IrO_2 pH电极的性能及表征
        2.4.3 不同水化处理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2.4.4 Ir/lrO_2 pH电极的响应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g/Ag_2S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部分
        3.3.1 硫化钠法制备Ag/Ag_2S电极
        3.3.2 蘸取银浆法制备Ag/Ag_2S
        3.3.3 硫代乙酰胺法制备Ag/Ag2S电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硫化钠法制备Ag/Ag_2S电极的性能及表征
        3.4.2 蘸取银浆法制备Ag/Ag_2S电极的性能及表征
        3.4.3 硫代乙酰胺法制备Ag/Ag_2S电极的性能及表征
        3.4.4 Ag/Ag_2S电极与Pt电极之间的响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极在模拟海水中的测试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室模拟海水的配置
        4.3.2 适合海水中金属离子测定的金汞齐电极的制备
        4.3.3 适合海洋使用的Ag/AgCl参比电极的制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金汞齐电极在海洋中的应用
        4.4.2 常温常压下Ir/IrO_2 pH电极对模拟海水的响应
        4.4.3 常温常压下Ag/Ag_2S电极对模拟海水的响应
        4.4.4 常温常压下Ag/AgCl电极对模拟海水的响应
        4.4.5 高温高压下电极在模拟海水中的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4)用于水体中部分营养盐原位探测的全固态电极的研制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富营养化
        1.1.2 海水营养盐
        1.1.3 养殖水水质
    1.2 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
        1.2.1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响应机理
        1.2.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表征
        1.2.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银/氯化银参比电极的研究
    2.1 前言
        2.1.1 参比电极的研究背景
        2.1.2 固态银/氯化银参比电极的研究进展
    2.2 恒电流法、恒电压法、循环伏安法制备银/氯化银参比电极
        2.2.1 试剂,材料与设备
        2.2.2 电极基材的预处理
        2.2.3 电镀条件以及电极的制备
        2.2.4 氯化钾标准溶液的配制
        2.2.5 电极标定
        2.2.5.1 参比电极的标定
        2.2.5.2 标定结果与讨论
    2.3 电镀纳米银对参比电极性能的影响
        2.3.1 试剂,材料与设备
        2.3.2 电极基材的预处理
        2.3.3 银丝表面电镀纳米银
        2.3.4 银/纳米银/氯化银参比电极的制备
        2.3.5 电极的表征及标定
        2.3.5.1 电极表面形态表征
        2.3.5.2 标定结果与讨论
    2.4 包覆聚丙烯腈(PAN)和全氟磺酸树脂(Nafion)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2.4.1 试剂,材料与设备
        2.4.2 电极表面包覆PAN,Nafion
        2.4.3 覆膜电极的标定及结果讨论
        2.4.4 覆膜电极抗硫性能测定
        2.4.4.1 硫化钠溶液的配制
        2.4.4.2 覆膜电极抗硫性能的考察
        2.4.5 覆膜电极寿命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全固态铵离子电极的研究
    3.1 前言
        3.1.1 铵离子的传统探测方法
        3.1.2 全固态铵离子电极的研究进展
    3.2 自主配方铵离子电极的制备
        3.2.1 试剂,材料与设备
        3.2.2 可溶聚苯胺与铵离子载体敏感膜电极
        3.2.2.1 电极的制备
        3.2.2.2 电极的标定
        3.2.3 可溶聚苯胺、三(十二烷基)甲基氯化铵与铵离子载体敏感膜电极
        3.2.3.1 电极的制备
        3.2.3.2 电极的标定
    3.3 商业配方铵离子电极的制备
        3.3.1 试剂,材料与设备
        3.3.2 电极的制备
        3.3.3 电极的标定及结果分析
    3.4 纳米银对铵离子电极性能的影响
        3.4.1 电镀纳米银
        3.4.2 电极标定及结果分析
    3.5 可溶聚苯胺对铵离子电极性能的影响
        3.5.1 试剂,材料与设备
        3.5.2 无铵水的制备
        3.5.3 电极的制备
        3.5.4 电极的表征
        3.5.4.1 SEM分析
        3.5.4.2 阻抗谱分析
        3.5.4.3 电极的标定及结果分析
        3.5.5 电极的应用实例
    3.6 本章小结
4 全固态磷酸根电极的研究
    4.1 前言
        4.1.1 磷酸根含量的传统测定方法
        4.1.2 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进展
    4.2 无机膜磷酸根电极的制备
        4.2.1 试剂,材料与设备
        4.2.2 基于磷酸银/磷酸镧的磷酸根电极的制备
        4.2.2.1 电极的制备
        4.2.2.2 电极标准溶液的配制
        4.2.2.3 电极的标定及结果讨论
        4.2.3 基于聚苯胺/磷酸镧的磷酸根电极的制备
        4.2.3.1 电极的制备
        4.2.3.2 电极的SEM和EDS表征
        4.2.3.3 电极的标定及结果讨论
        4.2.4 基于氯化银/磷酸镧的磷酸根电极的制备
        4.2.4.1 电极制备
        4.2.4.2 磷酸镧粉末的SEM及EDS表征
        4.2.4.3 电极的标定及结果讨论
    4.3 有机膜磷酸根电极的制备
        4.3.1 试剂,材料与设备
        4.3.2 电极的制备
        4.3.3 电极的表征及结果与讨论
        4.3.3.1 聚苯胺和磷酸掺杂聚苯胺的电沉积过程分析
        4.3.3.2 扫描电镜,能谱,接触角测量
        4.3.3.3 磷酸掺杂聚苯胺的结构和响应机理
        4.3.3.4 电极的标定
        4.3.3.5 电极的响应时间和灵敏度
        4.3.3.6 电极的稳定性
        4.3.3.7 溶液pH对磷酸根电极的影响
        4.3.3.8 电极的寿命
    4.4 本章小结
5 全固态硅酸根电极的研究
    5.1 前言
        5.1.1 硅酸根含量的传统测定方法
        5.1.2 硅酸根电极以及多参数电化学传感器的简介
    5.2 以硅酸钠溶液为电镀液的硅酸铅电极的制备
        5.2.1 试剂,材料与设备
        5.2.2 电极的制备
        5.2.3 电极的标定
    5.3 以偏硅酸溶液为电镀液的硅酸铅电极的制备
        5.3.1 试剂,材料与设备
        5.3.2 电极的制备
        5.3.3 电极的标定
    5.4 以金丝为基材的硅酸根电极的制备
        5.4.1 试剂,材料与设备
        5.4.2 电极的制备
        5.4.3 电极的标定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三维电极联合铁碳微电解净化磷化氢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H_3工业废气概述
    1.2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1.2.1 选题目的与研究基础
        1.2.2 课题研究内容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性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PH3净化技术研究现状
        2.1.1 PH3净化湿法
        2.1.2 PH3净化干法
        2.1.3 湿法与干法优缺点评述
    2.2 三维电极联合铁碳微电解技术研究现状
        2.2.1 铁碳微电解净化技术研究现状
        2.2.2 三维电极电化学净化技术研究现状
        2.2.3 三维电极联合铁碳微电解净化技术研究现状
第三章 实验材料、方法与原理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铁碳填料
        3.1.3 实验器材
    3.2 实验设备的研究及试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装置及流程
        3.3.2 PH_3的检测
        3.3.3 采样体积的计算
        3.3.4 净化效率的计算
        3.3.5 总磷的测定
    3.4 铁碳微电解工艺净化气体技术基本原理
        3.4.1 原电池反应
        3.4.2 物理吸附
        3.4.3 絮凝吸附
        3.4.4 铁碳微电解-Fenton试剂法机理
    3.5 三维电极电化学工艺净化气体技术基本原理
        3.5.1 电催化氧化
        3.5.2 粒子电极强化作用
        3.5.3 氧化还原反应
    3.6 三维电极联合铁碳微电解工艺净化气体技术的可行性
    3.7 三维电极联合铁碳微电解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章 三维电极电化学与铁碳微电解净化PH3协同性研究
    4.1 三维电极电化学净化PH_3实验研究
        4.1.1 电压对磷化氢处理效果的影响
        4.1.2 电解时间对磷化氢处理效果的影响
        4.1.3 不同电解质对磷化氢处理效果影响
        4.1.4 活性炭用量对磷化氢处理效果影响
    4.2 铁碳微电解净化PH_3实验研究
        4.2.1 铁碳填料投加量对磷化氢处理效果的影响
        4.2.2 反应时间对磷化氢处理效果的影响
        4.2.3 pH值对磷化氢处理效果的影响
        4.2.4 H_2O_2投加量对磷化氢处理效果的影响
    4.3 三维电极电化学与铁碳微电解协同净化磷化氢的可能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电极联合铁碳微电解技术净化PH3实验研究
    5.1 反应时间对磷化氢处理效果影响
    5.2 电流对磷化氢处理效果影响
    5.3 氧含量对磷化氢处理效果影响
    5.4 气体流速对磷化氢处理效果影响
    5.5 温度对磷化氢处理效果影响
    5.6 反应产物分析
        5.6.1 粒子电极FI-IR分析
        5.6.2 粒子电极SEM和EDS能谱分析
        5.6.3 液相产物分析
        5.6.4 气相产物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6)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处理含重金属浮选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2 含重金属废水污染现状
        1.1.3 含重金属浮选废水概述
    1.2 含重金属浮选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
        1.2.1 中和法
        1.2.2 混凝沉淀法
        1.2.3 化学氧化法
        1.2.4 人工湿地法
        1.2.5 微生物法
    1.3 微电解法处理含重金属浮选废水概述
        1.3.1 微电解法概述
        1.3.2 微电解作用机理
        1.3.3 微电解法处理废水的研究及应用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本论文研究意义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方法
    2.1 实验样品
    2.2 实验药剂
    2.3 实验设备
        2.3.1 实验仪器
        2.3.2 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反应装置
    2.4 实验研究方法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
        2.4.2 X射线衍射能谱分析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5 水质分析方法
        2.5.1 Cu~(2+)、Pb~(2+)、Zn~(2+)浓度测定
        2.5.2 药剂浓度测定
        2.5.3 COD_(Cr)的测定
        2.5.4 BOD_5的测定
第三章 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处理模拟废水研究
    3.1 实验水样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初始pH对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处理废水的影响
        3.3.2 电流密度对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处理废水的影响
        3.3.3 脉冲周期对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处理废水的影响
        3.3.4 极板间距对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处理废水的影响
    3.4 模拟废水的可生化性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试验研究
    4.1 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处理实际废水的研究
        4.1.1 试验水样
        4.1.2 试验方法
        4.1.3 试验结果
    4.2 联用耦合技术处理实际废水试验
        4.2.1 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法+絮凝沉淀法
        4.2.2 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法+微生物吸附絮凝法
    4.3 对比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处理废水的机理探讨
    5.1 表征分析
        5.1.1 填料表征分析
        5.1.2 絮体表征分析
    5.2 XRD分析
        5.2.1 填料XRD分析
        5.2.2 絮体XRD分析
    5.3 XPS分析
        5.3.1 填料XPS分析
        5.3.2 絮体XPS分析
    5.4 絮凝沉淀
        5.4.1 絮凝机理
        5.4.2 吸附沉淀机理
    5.5 丁基黄药及苯胺黑药降解原理探讨
        5.5.1 过氧化氢及羟基自由基的生成
        5.5.2 丁基黄药降及苯胺黑药降解过程推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附录B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获奖项

(7)酸性冶金废液中铁回收及其高值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感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氧化提金技术和砷的危害
    1.2 含砷冶金废液治理技术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离子交换法
        1.2.3 电渗析法
        1.2.4 有机溶剂萃取法
        1.2.5 生化法
    1.3 磷酸铁的用途
    1.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4.1 LiFePO_4
        1.4.2 LiFePO_4制备方法
        1.4.3 LiFePO_4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原料、设备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材料制备
        2.2.1 以FePO_4·xH_2O形式回收铁
        2.2.2 LiFePO_4/C制备
        2.2.3 LiFe_(1-x)V_xPO_4/C及Li_(1-x)Nb_xFePO_4/C的制备
    2.3 材料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材料形貌表征(SEM)
        2.3.3 差热-热重分析(TG-DTA)
        2.3.4 红外光谱(FTIR)测试
        2.3.5 粒度分析
        2.3.6 主要化学元素分析
    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电池的组装及测试
        2.4.2 循环伏安测试(CV)
        2.4.3 交流阻抗测试(EIS)
第3章 铁的回收及工艺条件对LiFePO_4/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内容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H值对铁回收率及液相中砷存留率的影响(液相加料)
        3.3.2 磷铁比对铁回收率及液相中砷存留率的影响(液相加料)
        3.3.3 磷铁比对铁回收率及液相中砷存留率的影响(固相加料)
        3.3.4 FePO_4·xH_2O的FTIR分析
        3.3.5 FePO_4的XRD分析
        3.3.6 不同pH对LiFePO_4/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3.7 磷铁比对LiFePO_4/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LiFePO_4/C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内容
        4.1.1 原料的预处理
        4.1.2 LiFePO_4/C的制备研究
    4.2 结果与讨论
        4.2.1 FePO_4·xH_2O的脱水过程
        4.2.2 预处理温度对FePO_4结构、形貌和LiFePO_4/C性能的影响
        4.2.3 LiFePO_4/C制备条件对材料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2.4 工艺条件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LiFePO_4/C的掺杂改性研究
    5.1 实验内容
        5.1.1 材料的钒掺杂改性
        5.1.2 材料的铌掺杂改性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掺钒量对材料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5.2.2 掺铌量对材料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磷石膏组成及脱磷脱硫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天然石膏概况
        1.1.1 天然石膏的性质
        1.1.2 天然石膏的应用
    1.2 磷石膏概述
        1.2.1 磷石膏的现状
        1.2.2 磷石膏的性质
        1.2.3 磷石膏的杂质
        1.2.4 磷石膏杂质的影响
    1.3 磷石膏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作为土壤改良剂
        1.3.2 直接用作肥料
        1.3.3 制农用化肥硫酸钾
        1.3.4 制农用化肥硫铵和碳酸钙
        1.3.5 制硫脲和碳酸钙
        1.3.6 做石膏建筑材料
        1.3.7 做建筑胶材料
        1.3.8 加固软地基
        1.3.9 做水泥缓凝剂
        1.3.10 制硫酸联产水泥
        1.3.11 其他方面的应用
        1.3.12 磷石膏再利用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磷石膏理化性质分析
    2.1 磷石膏化学成分分析
        2.1.1 磷石膏试样的来源及制备
        2.1.2 磷石膏试样分析溶液的制备
        2.1.3 磷石膏中二氧化硅的测定
        2.1.4 磷石膏中三氧化二铁的测定
        2.1.5 磷石膏中三氧化二铝的测定
        2.1.6 磷石膏中氧化钙的测定
        2.1.7 磷石膏中氧化镁的测定
        2.1.8 磷石膏中三氧化硫的测定
        2.1.9 磷石膏中P_2O_5含量的测定
        2.1.10 磷石膏中氟的测定
        2.1.11 磷石膏中烧失量的测定
    2.2 磷石膏的物相分析
        2.2.1 磷石膏的XRD分析
        2.2.2 磷石膏与天然石膏的扫描电镜分析
        2.2.3 磷石膏与天然石膏的差热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磷石膏脱磷改性
    3.1 磷石膏脱磷改性的意义
    3.2 改性后磷石膏中P_2O_5的测定方法研究
    3.3 现有磷石膏脱磷改性方法
        3.3.1 直接用水洗涤
        3.3.2 化合处理
        3.3.3 磷石膏煅烧
        3.3.4 湿筛法净化
        3.3.5 浮选
        3.3.6 球磨
        3.3.7 陈化处理
    3.4 磷石膏脱磷改性工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酸-水洗法处理磷石膏过程研究
    4.1 概述
    4.2 磷石膏硫酸改性处理工艺
        4.2.1 硫酸改性处理磷石膏方法
        4.2.2 硫酸浓度的影响
        4.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4.2.4 液固比的影响
        4.2.5 反应时间的影响
        4.2.6 正交试验
        4.2.7 验证性试验
    4.3 磷石膏水洗脱磷工艺
        4.3.1 磷石膏水洗脱磷方法
        4.3.2 液固比的影响
        4.3.3 脱磷时间对脱磷效果的影响
        4.3.4 温度对脱磷效果的影响
        4.3.5 脱磷次数对脱磷效果的影响
        4.3.6 正交试验
        4.3.7 验证性试验
        4.3.8 磷石膏脱磷路线
    4.4 结论
第五章 磷石膏脱硫改性
    5.1 磷石膏脱硫改性方法及工艺流程图
    5.2 硫化钙的制备
    5.3 硫化氢的制备
        5.3.1 现有的硫化氢制备方法
        5.3.2 硫化钙制备硫化氢方法的筛选
    5.4 硫化钙碳酸化制备硫化氢的工艺条件
        5.4.1 硫化氢的制备过程
        5.4.2 单因素法筛选制备硫化氢的反应条件和结果
        5.4.3 正交设计试验优化磷石膏脱硫的反应条件
        5.4.4 验证性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油田水中溴、碘离子分析方法的改进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碘测定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碘离子的测定方法
    1.3 溴测定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溴离子的测定方法: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油田水中碘离子
    2.1 离子选择电极的基本术语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酸度对测定I~-的影响
        2.3.2 测定范围的选定
        2.3.3 标准工作曲线范围的选定
        2.3.4 精密度实验
        2.3.5 加标回收率实验
        2.3.6 共存离子的影响
    2.4 标准加入法测定油田水中I~-
    2.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NaNO_2氧化-分光光度法法测定油田水中碘离子
    3.1 原理
    3.2 试剂与仪器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吸收波长的选择
        3.4.2 显色时间的选择
        3.4.3 淀粉溶液用量的选择
        3.4.4 溶液酸度的影响
        3.4.5 氧化剂用量的选择
        3.4.6 氯化钠用量的选择
        3.4.7 测量范围的选定
        3.4.8 样品测定
        3.4.9 精密度试验
        3.4.10 加标回收试验
    3.5 NaNO_2氧化-分光光度法法与其它测定方法结果的比较
    3.6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气相色谱法测定油田水中碘离子
    4.1 测定原理
    4.2 试剂及仪器
    4.3 色谱条件
    4.4 实验方法
    4.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酚红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田水中的溴离子
    5.1 试剂和仪器
    5.2 测定方法
        5.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5.2.2 油田水中Br~-的测定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吸收波长的选择
        5.3.2 酸度对酚红分光光度法测定Br~-的影响
        5.3.3 酚红加入量对测定的影响
        5.3.4 氯胺T加入量对测定的影响
        5.3.5 反应时间对测定的影响
        5.3.7 显色时间的稳定性
        5.3.8 测量范围的选定
        5.3.9 NaCl加入量的影响
        5.3.10 I~-对测定的干扰:
        5.3.11 NO_2~-对测定的干扰:
    5.4 精密度实验
    5.5 加标回收率实验
    5.6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利用角蛋白制备功能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角蛋白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1.1.1 角蛋白的结构
        1.1.2 角蛋白的性质
        1.1.3 角蛋白的加工与提取
        1.1.4 角蛋白利用的研究
    1.2 缓释肥料的研究综述
        1.2.1 缓释肥料的定义与分类
        1.2.2 缓释肥料国内外研究状况
        1.2.3 缓释肥料养分释放的评价方法
        1.2.4 缓释材料
        1.2.5 缓释肥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2.6 角蛋白作为肥料的研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角蛋白膜的制备和表征
        2.1.1 角蛋白膜的制备
        2.1.2 角蛋白膜的表征
        2.1.3 膜的阳离子交换量(IEC)测试
        2.1.4 角蛋白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2.1.5 热压角蛋白膜电导率的测量
        2.1.6 热压角蛋白膜气密性测量
        2.1.7 热压角蛋白膜甲醇透过系数的测定
        2.1.8 热压角蛋白膜的密度测量
        2.1.9 热压角蛋白膜的pH 敏感性测试
        2.1.10 角蛋白中二硫键和巯基含量的测定
    2.2 角蛋白载体缓释尿素实验
        2.2.1 角蛋白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实验
        2.2.2 角蛋白缓释尿素肥料的制备及尿素淋溶速率的测试
第三章 角蛋白质子导电膜的性能及表征
    3.1 角蛋白膜的表征
        3.1.1 角蛋白膜的形态(SEM)
        3.1.2 角蛋白膜的红外分析(IR)
        3.1.3 角蛋白膜的热重分析(TGA)
        3.1.4 角蛋白膜的结晶性分析(XRD)
    3.2 角蛋白质子导电膜的电导率
        3.2.1 直接氧化法角蛋白质子导电膜的电导率
        3.2.2 溶胀后氧化法角蛋白质子导电膜的电导率
        3.2.3 还原后氧化法角蛋白质子导电膜的电导率
        3.2.4 溶胀后还原氧化法角蛋白质子导电膜的电导率
        3.2.5 模压工艺对电导率的影响
        3.2.6 角蛋白膜的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
    3.3 角蛋白膜的阳离子交换量(IEC)
        3.3.1 直接氧化法热压角蛋白膜的阳离子交换量
        3.3.2 溶胀后氧化法热压角蛋白膜的阳离子交换量
        3.3.3 还原后氧化法热压角蛋白膜的阳离子交换量
        3.3.4 溶胀后还原氧化法热压角蛋白膜的IEC
    3.4 角蛋白热压过程中二硫键的降解
    3.5 热压角蛋白膜的力学性能
        3.5.1 模压温度对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5.2 模压压强对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5.3 氧化时间对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5.4 含水率对角蛋白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5.5 丙三醇含量对角蛋白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6 热压角蛋白膜的阻醇性能
        3.6.1 模压温度对甲醇透过系数的影响
        3.6.2 模压压强对甲醇透过系数的影响
        3.6.3 角蛋白粉料质量对甲醇透过系数的影响
        3.6.4 角蛋白粉料尺度对甲醇透过系数的影响
    3.7 热压角蛋白膜的氢气透过率
        3.7.1 模压温度对氢气透过率的影响
        3.7.2 模压压强对氢气透过率的影响
        3.7.3 角蛋白粉料尺度对氢气透过率的影响
        3.7.4 角蛋白粉料质量对氢气透过率的影响
        3.7.5 丙三醇含量对氢气透过率的影响
    3.8 热压角蛋白膜的最大吸水率
        3.8.1 模压温度对最大吸水率的影响
        3.8.2 模压压强对最大吸水率的影响
        3.8.3 粉料尺度对最大吸水率的影响
        3.8.4 粉料质量对最大吸水率的影响
        3.8.5 还原时间对最大吸水率的影响
        3.8.6 pH 值对最大吸水率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浇铸角蛋白膜的性质及表征
    4.1 角蛋白膜的表征
        4.1.1 角蛋白膜的形态结构(SEM)
        4.1.2 角蛋白膜的红外光谱(IR)
        4.1.3 角蛋白膜的热重分析(TGA)
        4.1.4 角蛋白膜结晶性分析(XRD)
    4.2 氧化条件对巯基交联的影响
    4.3 角蛋白膜的性质
        4.3.1 氧化条件对角蛋白膜含水率的影响
        4.3.2 氧化条件对角蛋白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氧化条件对角蛋白膜氢气透过率的影响
    4.4 角蛋白膜的性能
        4.4.1 还原条件对角蛋白溶解率的影响
        4.4.2 角蛋白膜的含水率
        4.4.3 角蛋白膜的力学性能
        4.4.4 还原条件对角蛋白膜氢气透过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角蛋白载体尿素缓释肥
    5.1 角蛋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1.1 实验设计
        5.1.2 土壤微生物量C、N
        5.1.3 土壤呼吸
        5.1.4 土壤矿质N
        5.1.5 土壤pH 值
        5.1.6 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CEC)
    5.2 角蛋白载体缓释尿素的表征和淋溶速率测试
        5.2.1 角蛋白肥料颗粒的抗压强度
        5.2.2 角蛋白肥料的形态(SEM)
        5.2.3 角蛋白肥料的红外光谱(IR)
        5.2.4 模压压强对淋溶速率的影响
        5.2.5 模压温度对淋溶速率的影响
        5.2.6 角蛋白氧化时间对淋溶速率的影响
        5.2.7 尿素含量对淋溶速率的影响
        5.2.8 尿素颗粒对淋溶速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申请专利
致谢

四、用硫化银电极和pH玻璃电极测定土壤和水中的H_2S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学沉淀-混凝法处理电子工业含砷氟废水试验研究[D]. 彭丙瑞.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基于电化学方法的纸质表面污渍清除与转化研究[D]. 李世荣.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3]海洋用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研究[D]. 王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4]用于水体中部分营养盐原位探测的全固态电极的研制及表征[D]. 黄元凤. 浙江大学, 2017(01)
  • [5]三维电极联合铁碳微电解净化磷化氢应用基础研究[D]. 张健.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5)
  • [6]脉冲电强化微电解流化床处理含重金属浮选废水的研究[D]. 占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2)
  • [7]酸性冶金废液中铁回收及其高值化利用研究[D]. 刘丽娟. 东北大学, 2012(07)
  • [8]磷石膏组成及脱磷脱硫方法的研究[D]. 白有仙. 贵州大学, 2009(S1)
  • [9]油田水中溴、碘离子分析方法的改进和研究[D]. 陈玉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07(03)
  • [10]利用角蛋白制备功能材料的研究[D]. 陈华艳. 天津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硫化银电极和 pH 玻璃电极测定土壤和水中的 H_2S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