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结构钢加热转变过程中针状奥氏体的形成规律及组织继承

几种结构钢加热转变过程中针状奥氏体的形成规律及组织继承

一、几种结构钢加热转变时针状奥氏体的形成规律及组织遗传(论文文献综述)

刘世程,李国柱,王莎莎,戚正风[1](1992)在《几种结构钢加热转变时针状奥氏体的形成规律及组织遗传》文中研究说明用光镜及透射电镜研究了几种结构钢经1250℃加热预淬火后再加热到Ac1以上时所形成的奥氏体的形态和晶粒大小,结果得出,与合金结构钢一样,碳素结构钢在以较慢速度加热到Ac1以上时,也能形成针状奥氏体。分析了影响奥氏体形态的诸因素以及针状奥氏体与组织遗传的关系。

王建景[2](2021)在《Q1030超高强钢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工程机械行业一直以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工程机械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工程机械设计水平的提高,对材料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更高的强度,还需要具有优良的韧性和良好的可焊接性。特别是对于屈服强度高于1000MPa的高强钢来说,其韧性的控制更是产品开发的难点。为了实现高强钢的强韧性匹配,本研究自主开发了一种屈服强度超过1000MPa的Q1030超高强钢。并对其在不同技术工艺条件下的相变行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了 Q1030超高强钢的CCT曲线、轧制工艺、微合金元素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行为,以及不同淬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回火温度及回火时间条件下Q1030超高强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最终工艺优化后,Q1030超高强钢-20℃冲击韧性达到100J以上,并得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对于Q1030钢的静态CCT曲线,当冷速控制在1℃/s时,金相组织开始出现贝氏体;当冷速控制在3℃/s时,铁素体基本消失,金相组织变为以贝氏体为主,当冷速逐渐升高至7℃/s时,金相组织中开始出现马氏体。而对于Q1030钢的动态CCT曲线,变形奥氏体相变开始温度和相变结束温度都有所升高,相变温度区间也有所增大。采用回归法确定了 Q1030高强钢在奥氏体区的热变形激活能,建立了该高强钢的热变形方程;采用lnθ-ε曲线的三次多项式拟合求拐点的方法,较准确地预测了 Q1030高强钢动态再结晶的临界应变和峰值应变,建立了临界应变与Z参数的关系。研究了低应变速率变形过程中Nb、Ti析出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行为,实验钢中存在的析出相为长方形的TiN,近似方形的(NbTi)(CN)碳氮化物,椭圆形的(NbTi)C碳化物和NbC,利用热力学计算可知,钢中第二相析出的先后顺序为 TiN,TiC,NbC,NbN。研究了奥氏体晶粒在不同加热温度下的长大规律,随着加热温度的逐步升高,晶粒平均尺寸呈指数关系增大,随保温时间延长晶粒平均尺寸则呈现抛物线规律增大。在880~950℃区间淬火时,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逐步升高,Q1030钢的硬度和强度逐渐升高,到950℃时达到最大值,其中洛氏硬度达到46HRC,屈服强度可达到1120MPa;在950~1100℃温度区间淬火时,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进一步升高,Q1030超高强钢的硬度和强度逐渐降低。当温度达到950℃以上时,其韧性开始明显下降。当Q1030钢以0.25℃/s较慢的加热速度升温时,Q1030钢的马氏体—奥氏体相变分两阶段进行,第一低温阶段受扩散过程控制,在高温第二阶段,相变以切变方式进行。当以10℃/s较高的加热速度升温时,整个相变过程以切变方式连续进行。当Q1030钢加热至730℃时,组织中出现针状奥氏体,加热温度达到760℃时,在马氏体板条束界和原始奥氏体晶界上有粒状奥氏体形成,加热温度达到820℃时,组织开始以粒状奥氏体为主。在400℃以下回火时,马氏体板条界仍然清晰可见,小角度晶界的频率也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屈服强度会缓慢下降,伸长率会缓慢上升,在400℃以上回火时,小角度晶界出现的频率明显降低,屈服强度会迅速下降,伸长率开始迅速上升。随着回火温度的上升,很多细小且平行析出的θ-碳化物逐渐溶解,最终被析出的Cr的碳化物替代,Nb、V和Ti的碳氮化物也逐渐析出长大,形状也由方形向椭圆形演变。

党淑娥,刘燕,侯微,赵禛,王子荣[3](2016)在《30Cr2Ni4MoV低压转子钢的组织遗传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30Cr2Ni4MoV低压转子钢非平衡组织重新加热过程奥氏体晶核形成和长大行为进行研究,探讨了低压转子钢的组织遗传特征。结果表明,不仅针状奥氏体晶核及针状和球状混合奥氏体晶核在长大过程具有遗传效应,而且球状奥氏体晶核在一定条件下长大时也具有遗传效应。

林伟强[4](2012)在《基于Deform金属锻造和热处理的晶粒度分析及组织遗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30多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有限元模拟方法在锻造加工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在锻造和热处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上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锻造加工中的微观组织演变,对指导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研究课题来源于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2009A080304004)“船舶工业用大型锻件锻造减量化及余热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应用”。本文选取大型锻件—35CrMo黄船某型战舰中间轴为研究对象,运用有限元软件Deform对其锻造和热处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针对锻造和热处理过程中的晶粒度变化进行了软件的二次开发、实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在windows平台上,对现有的Deform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利用软件自带的用户子程序功能和Absoft Fortran软件,插入了德国Aachen大学的R.Kopp教授提出的再结晶模型,使其具有晶粒度模拟的功能。(2)对大型锻件的锻造和热处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从模拟结果上看,在锻造过程中,随着送进量的增加,晶粒尺寸有减小的趋势;随着压下率的增大,晶粒尺寸也有减小的趋势。为了获得细小晶粒,实际锻打时,应保证有足够的送进量;优化后的加热规范不仅可以得到细小晶粒,而且始锻温度低,加热时间缩短了4%,约0.43h,在降低能耗上起了一定的作用。(3)进行热处理时,在影响晶粒和组织遗传的各因素中,加热速度最显着,加热方式次之,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对其影响较小。并且淬火保温时间缩短了30分钟,进一步降低了能耗。通过对锻造工艺和热处理工艺之间协同关系的研究,发现保证充分的送进量和压下率可以很好地促进热处理工艺,进一步细化晶粒。(4)提取样品进行热处理实验。从实验上看,进行慢速加热时,35Crmo钢发生明显的晶粒遗传现象,反之,中速加热没有。为了防止晶粒遗传现象发生,应提高临界区的加热速度。

李京丽[5](2012)在《斗齿用低合金钢的优化热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挖掘机广泛应用在矿山机械、土建工程,水利工程以及市政工程中,斗齿是挖掘机上的关键易损部件。斗齿在作业时,常与岩石、砂土、矿物等直接接触而造成严重的磨损,使得斗齿的消耗量很大。传统的斗齿通常采取铸造成形。近年来锻造斗齿的出现,弥补了铸造斗齿的这些缺陷,锻造斗齿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使用寿命可达铸造斗齿的2倍以上。本文在分析斗齿组织和力学性能以及工况条件的基础上,针对适合制作锻造斗齿的低合金钢材料40Cr和42CrMo钢,对如下方面进行了研究:针对低合金实验用钢40Cr钢,提出了一种部分锻造余热工艺研究,这种部分锻造余热工艺不仅消除了锻后组织的带状特性,使其获得相对于传统锻造冷却后再进行后续热处理相同的力学性能,同时,它还直接利用锻造余热进行后续热处理,避免了锻件后续热处理的重新加热,显着节约了能源,符合当前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针对低合金实验用钢42CrMo,采用“零保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实验研究。这种“零保温”淬火的热处理工艺,使得试样心部和表面呈现不同的组织,心部组织为高韧性的索氏体组织,表面组织为高耐磨回火马氏体组织,从而达到了耐磨性和韧性的最佳配合。针对低合金实验用钢42CrMo,在其常规淬火后,使其在430℃-510℃的温度范围内回火,并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金相、硬度计检测硬度等实验手段,研究回火温度对低合金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考虑斗齿的工矿条件和性能要求,从而确定其合适的热处理温度为430℃,在该温度回火时的硬度较高,且此时的冲击吸收功也能达到斗齿的性能要求。

王日清[6](2011)在《工程机械用Q690级高强钢的热处理工艺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屈服强度690MPa级高强钢板已广泛地应用于工程机械行业,国内生产该强度级别的调质板材主要存在产品规格比较单一,合格率较低,合金元素加入量多等问题。国外的SSAB(瑞典)、DillingerHutte(德国)、JFE(日本)等知名钢铁企业的产品虽具有较高的性能附加值,但价格普遍比较昂贵。基于现状,本论文以工程机械用中厚板高强钢的热处理工艺开发项目为背景,针对大型装备主体结构用Q690级低合金高强钢的热处理工艺开发及工业化生产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重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依托国产现代化大型中厚板辊底式热处理线,成功开发出高性能低合金调质高强钢,取得了显着效益。本研究的技术创新及产品特色体现在:采用“多元少量”复合强化的成分设计思路,实现了节约型低成本的目的;针对≤16mm、17~34mm、≥35mm三类厚度规格钢板,只微调Cr、Mo、Ni元素加入量,简化了炼钢及连铸工序;产品厚度规格广泛,满足5-70mm厚度范围内供货;采用优化的冶炼及轧制制度,并结合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保证了较高的产品合格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具体如下:(1)针对工程机械用高强钢Q690级调质钢成分设计,基于节约型减量化成分设计要求,采用多元少量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合金元素在热处理工艺过程中的强韧化作用以及复合添加的相互促进效果,实现低成本高性能钢工业化开发及批量生产的目的。(2)针对该成分设计低合金高强钢的奥氏体热变形行为,基于热模拟实验机单道次和双道次热模拟实验,分析研究了实验钢的动态与静态再结晶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钢只有在较低变形速率和较高温度下才会发生动态再结晶行为,而在通常的轧制速度和温度下只发生动态回复过程:同时结合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变形程度建立了该实验钢的变形抗力模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实验钢在1100℃以上变形,10s内能够发生完全的静态再结晶;在950℃以下变形静态再结晶过程进行缓慢。分析研究为实验钢的在线控制轧制工艺提供了参考依据。(3)针对Q690高强钢的组织及性能要求,深入分析了淬火工艺参数、回火工艺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Q690实验钢最佳淬火温度为930℃,淬火保温时间随板厚的增加而延长。在高温回火区间内随加热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强度降低,伸长率及低温冲击功呈现增大趋势。分析研究为制定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提供了参考。(4)亚温区间淬火是改善钢板韧塑性能的有效手段。为此,深入研究了亚温热处理对实验钢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钢以热轧态的铁素体、珠光体及粒状贝氏体组织为前躯体进行780℃的亚温淬火并回火处理后,大块状铁素体的存在易导致最终组织的冲击韧性恶化,如-40℃冲击功仅为59J;在亚温热处理前,进行一次常规淬火,使前驱组织调整为板条马氏体,最终形成了更加细小的马氏体和以条状形态在马氏体之间呈平行趋势分布的铁素体两相混合组织,-40℃冲击功高达253J。(5)针对中厚板淬火过程的组织性能控制需要,通过建立淬火钢板的热传导控制方程,分析研究了不同厚度钢板淬火过程的冷却速度和淬硬层深度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淬火工艺参数如流量参数、辊缝值、钢板运行速度等对板形控制的影响,开发出辊式淬火机高平直度板形控制技术。淬火工艺自动化系统的建立是实现Q690批量化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为Q690钢的工业试制奠定了基础。(6)基于本论文研究成果,已在国内某钢厂成功开发出Q690级调质高强钢,产品合格率达到99.57%,力学性能、板形、焊接等性能优良,满足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及港口机械等产品的设计及使用要求。Q690级调质高强钢呈现出良好的性能潜力,为工业批量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林伟强[7](2017)在《基于Deform35CrMo钢大锻件组织遗传现象研究》文中认为分析船用大锻件35CrMo钢的遗传倾向及产生原因,研究加热速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加热方式对组织遗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速(200300℃/分)加热至Ac1Ac3区间高温域停留,而后升温至Ac3以上奥氏体化,可消除组织遗传。

李小飞[8](2009)在《亚温淬火对60Si2Mn钢组织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采用正交回归方法设计实验方案,研究了原始组织和淬火温度对60Si2Mn钢亚温淬火组织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其机理。研究了亚温淬火条件下,马氏体与铁素体的含量和形态、奥氏体晶粒度、不均匀奥氏体的转变特征等问题。实验结果表明:(1)原始组织对60Si2Mn钢亚温淬火后的力学性能有一定影响,经过预淬火处理的非平衡态试样,亚温淬火后的力学性能高于热轧态、正火态和调质态。(2)770~810℃亚温淬火,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铁素体量减少,马氏量增加,60Si2Mn钢在800℃具有最高的强度、硬度。(3)极差分析表明:淬火温度对强度、硬度的影响大于回火温度,是影响60Si2Mn钢强度、硬度的主要因素。(4)显微组织分析表明:原始组织为热轧态时,淬火组织中马氏体与铁素体相呈颗粒状均匀分布,组织较为粗大。原始组织为淬火态时,马氏体与铁素体相呈针状分布,组织较平衡态时细小。这是淬火态试样的力学性能高于热轧态的原因。(5)晶粒度分析表明:未溶铁素体阻止了奥氏体晶粒的长大,亚温淬火较低的加热温度又减慢了原子扩散的速度,故60Si2Mn钢亚温淬火后的晶粒较常规完全淬火细小。(6)奥氏体中碳及合金元素的不均匀分布影响马氏体形态,且有利于淬火组织的细化。(7)淬火态60Si2Mn钢800℃淬火、430℃回火后,具有较好的强韧性配合,其综合力学性能优于870℃常规完全淬火。

姜超[9](2004)在《大型锻件热处理过程晶粒度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据中国第一重机厂实际热处理生产工艺曲线,应用大型模拟软件Deform3D对大型汽轮机转子热处理过程的工艺曲线进行了温度场方面的数值模拟。目的在于找到转子各个位置上实际的温度变化,以用金属小试样来模拟大转子组织和晶粒度变化并作出工艺上的对照,从而使金属小试样物理模拟大转子的试验工作从工艺上具备相似性。结果显示在目前工业实际生产工艺中温度场变化均匀一致,不存在异常传热,在随后的物理模拟即金属试样热处理试验中只要不同程度的减缓升降温速度和减少保温时间就可以比较真实的模拟各位置实际的生产工艺,使试验结果更真实可靠。在转子径向上,温度从表面向心部变化趋势一致,速度减缓;心部无论升温或降温都将产生迟滞,并且迟滞时间大体相同为10h左右。 在金属小试样模拟大转子热处理的过程中,采用“正交设计方法”探索各种热处理工艺参数下,低压汽轮机转子用钢26Cr2Ni4MoV的晶粒长大和组织遗传情况,并详细记录在各种加热规范和冷却控制条件下的晶粒度,给锻造阶段的工作要求一个准确的答复。在此基础上,根据金相照片及晶粒度测量结果来推测并探讨晶粒长大和遗传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奥氏体再结晶是消除组织遗传的有效方法之一;不同的加热及冷却规范可使奥氏体晶粒度细化到不同的程度。 另外,系统分析试验数据,根据晶粒长大的数学模型,为计算机模拟考虑遗传因素的晶粒生长过程和编制相关软件做数据方面的积累和有益的探索。

姚圣杰[10](2009)在《微合金钢奥氏体晶粒超细化的相关组织控制及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现代钢铁工业的发展不再强调数量上的增长,而更多侧重技术层面上的研发。在新一代钢铁材料的开发中注重减量化的思想,即在不增加或者少增加成本的基础上提升产品的综合性能,而其中细晶强化无疑是一种被多数研究所证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此为着眼点,在前期863计划课题(2001AA332020)“500MPa碳素钢先进工业化制造技术”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奥氏体晶粒的超细化及对其相变行为的有效控制获得一种实现低碳结构钢组织超细化控制的新思路。在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经费的支持下,本文主要围绕含Nb钢和Nb-V-Ti复合微合金钢的奥氏体晶粒超细化方法、超细晶奥氏体的长大动力学、超细晶奥氏体的高温变形及其γ→α相变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在实验室现有条件下做了一些尝试性轧制试验。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在不同原始组织条件下,利用循环加热-淬火工艺细化奥氏体晶粒,将奥氏体晶粒细化至1~3μm。在所采用的原始组织中,以温轧铁素体+珠光体所获得的细化奥氏体晶粒的效果最好;另外,Nb-V-Ti复合微合金钢要比单纯含Nb钢更有利于细化奥氏体晶粒。(2)利用形变热处理细化奥氏体晶粒是一个多种相关因素(如变形温度,变形量,应变速率以及变形方向等)耦合的过程,需要对每一个因素进行合理的关联控制才能实现奥氏体晶粒最大程度的细化。(3)在温轧铁素体+珠光体原始组织下,可以通过升温过程中的铁素体动态再结晶和变形促进奥氏体相变机制的综合作用实现奥氏体晶粒的亚微米化。(4)以Nb-V-Ti复合微合金钢为对象,讨论了原始晶粒尺寸1~3μm的超细晶奥氏体的等温长大行为,并建立了相应的长大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尺寸奥氏体热变形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发现,随着奥氏体晶粒超细化以后,晶界行为在奥氏体的热变形过程中协调作用更加显着。奥氏体晶粒超细化使得晶粒(或晶粒簇)间对碳浓度的分布变得敏感,造成了单相奥氏体中“类两相”(硬相和软相)特征组织的存在,从而对超细晶奥氏体的热变形行为以及后续变形过程中铁素体相变均产生显着影响。(5)超细晶奥氏体在接近A3点的Ad3~Ar3温度区间变形初期,除了有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发生外,同时伴随有超细晶奥氏体的长大行为。(6)奥氏体晶粒超细化对相变后铁素体的细化是显着的,应变速率的增加和相变温度的降低均有利于终态组织的细化,在两相区的较低温度变形时可以在高应变速率下将铁素体晶粒细化至100~300nm;而同样的应变量,低应变速率(0.1s-1)时所获得的铁素体晶粒尺寸相对较大,约在500nm。(7)在实验条件下,分别制备了晶粒尺寸1μm左右的超细晶C-Mn钢样品和铁素体晶粒为100~300nm的Nb-V-Ti复合微合金钢样品,其室温拉伸曲线显示了超细晶钢所普遍具有的低应变硬化能力,且结合超细晶C-Mn钢样品的EBSD分析认为超细晶钢的低应变硬化能力除了与位错累积能力差有关之外,晶界的滑动也是原因之一。但是通过合理控制终态组织可以有效提高超细晶材料的应变硬化能力,如超细晶铁素体+珠光体(渗碳体)+马氏体复合组织所具有的加工硬化能力要明显优于超细晶铁素体+珠光体(渗碳体)。

二、几种结构钢加热转变时针状奥氏体的形成规律及组织遗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结构钢加热转变时针状奥氏体的形成规律及组织遗传(论文提纲范文)

(2)Q1030超高强钢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工程机械用高强钢研发情况
    2.2 高强钢显微组织的设计及发展趋势
    2.3 钢中各合金元素的强化作用
    2.4 非平衡组织的奥氏体转变
        2.4.1 粒状奥氏体与针状奥氏体
        2.4.2 非平衡组织发生转变的影响因素
    2.5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与强化机理
        2.5.1 板条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2.5.2 片状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2.5.3 马氏体组织的强化机理
    2.6 轧制工艺和热处理工艺
        2.6.1 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
        2.6.2 回火工艺
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4 Q1030超高强钢的成分和轧制工艺、热处理工艺设计
    4.1 Q1030超高强钢成分设计及分析
    4.2 Q1030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的测定与分析
        4.2.1 Q1030钢静态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的测定及组织分析
        4.2.2 Q1030动态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的测定及组织分析
    4.3 Q1030超高强钢实验室轧制工艺及分析
        4.3.1 Q1030超高强钢的轧制工艺设计
    4.4 热处理工艺的设计
    4.5 Q1030钢焊接热模拟实验及组织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Q1030钢动态再结晶及Nb、Ti的析出行为
    5.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5.2.2 热变形方程
        5.2.3 动态再结晶的临界条件
        5.2.4 Nb,Ti析出粒子的形貌和组成
        5.2.5 微合金元素析出行为的热力学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热处理工艺对Q1030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及方法
    6.2 不同淬火加热温度下Q1030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
        6.2.1 淬火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
        6.2.2 Q1030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的建立
        6.2.3 奥氏体晶粒混晶现象
    6.3 淬火加热温度对Q1030钢组织的影响
    6.4 淬火加热温度对Q1030钢性能的影响
        6.4.1 淬火加热温度对Q1030钢强度与硬度的影响
        6.4.2 淬火加热温度对Q1030钢冲击韧性的影响
    6.5 回火对Q1030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6.5.1 扫描显微组织分析
        6.5.2 透射微观结构分析
        6.5.3 EBSD分析
        6.5.4 马氏体板条、小角度晶界、位错对力学性能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Q1030钢马氏体—奥氏体相变过程研究
    7.1 不同升温速度时的淬火态Q1030钢热膨胀曲线
    7.2 Q1030钢马氏体—奥氏体相变的组织演变过程
        7.2.1 马氏体—奥氏体相变组织演变过程的SEM研究
        7.2.2 马氏体—奥氏体相变组织演变过程的TEM研究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30Cr2Ni4MoV低压转子钢的组织遗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4)基于Deform金属锻造和热处理的晶粒度分析及组织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锻造过程数值模拟
        1.2.2 热处理过程数值模拟
        1.2.3 微观组织模拟
    1.3 组织遗传现象及解释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 小结
第二章 金属锻造和热处理数值方法
    2.1 引言
    2.2 Deform 软件介绍
    2.3 刚塑性有限元热力耦合基本理论
        2.3.1 基本假设
        2.3.2 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2.3.3 刚塑性有限元法
        2.3.4 锻造温度场模型建立
        2.3.5 温度场边界条件处理
        2.3.6 热力耦合计算
    2.4 热处理温度场模型建立
        2.4.1 热传导方程的建立
        2.4.2 定解条件
        2.4.3 热物性参数
    2.5 关键技术的处理
        2.5.1 模具结构的数学描述
        2.5.2 摩擦边界问题
        2.5.3 动态接触边界问题
        2.5.4 网格划分和重划分处理
        2.5.5 收敛准则
    2.6 小结
第三章 再结晶分析模型和 DEFORM 软件的二次开发
    3.1 引言
    3.2 再结晶分析模型
        3.2.1 再结晶过程
        3.2.2 再结晶分析模型
    3.3 Dedorm 软件的二次开发
        3.3.1 用户自定义子程序
        3.3.2 再结晶过程子程序的编制
    3.4 小结
第四章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再结晶模型参数
    4.3 锻造过程模拟结果
        4.3.1 模拟锻造过程的几何模型
        4.3.2 送进量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4.3.3 加热规范、压下率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4.4 热处理过程模拟结果
        4.4.1 热处理过程模拟的几何模型
        4.4.2 加热速度的影响
        4.4.3 保温时间的影响
        4.4.4 加热方式的影响
        4.4.5 冷却方式的影响
        4.4.6 正交实验
    4.5 协同关系
    4.6 小结
第五章 金属试样金相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准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步骤
    5.3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实验结果
        5.4.2 结果分析
    5.5 晶粒遗传的消除和防止
    5.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斗齿用低合金钢的优化热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斗齿材料的发展及现状
        1.2.1 铸造高锰钢
        1.2.2 改进型铸造高锰钢
        1.2.3 铸造硅锰合金钢
        1.2.4 铸造低合金耐磨钢
        1.2.5 铸造准贝氏体钢
        1.2.6 锻造低合金钢
        1.2.7 斗齿用低合金钢
        1.2.8 其它
    1.3 斗齿的工况条件及失效形式
        1.3.1 工况条件
        1.3.2 失效形式
        1.3.3 斗齿的性能要求
    1.4 低合金钢的淬火组织转变
    1.5 合金元素对回火过程的影响
    1.6 锻造余热热处理
        1.6.1 锻造余热淬火
        1.6.2 锻造余热等温退火
    1.7 “零保温”淬火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技术路线
    2.4 组织观察及性能测试
        2.4.1 光学组织观察
        2.4.2 硬度测试
        2.4.3 冲击性能测试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低合金钢的优化的部分锻造余热热处理工艺研究
        3.1.1 本节小结
    3.2 42CrMo钢“零保温”淬火热处理工艺研究
        3.2.1 显微组织分析
        3.2.2 力学性能分析
        3.2.3 淬火介质对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2.4 本节小结
    3.3 回火温度对低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3.1 回火温度对42CrMo钢组织的影响
        3.3.2 回火温度对42CrMo钢性能的影响
        3.3.3 本节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6)工程机械用Q690级高强钢的热处理工艺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工程机械用高强钢板概述
    1.3 高强钢的强韧化机制
        1.3.1 固溶强化
        1.3.2 位错强化
        1.3.3 晶界(及亚结构)强化
        1.3.4 第二相强化
    1.4 调质热处理工艺
        1.4.1 加热奥氏体化过程
        1.4.2 钢的淬火与马氏体相变
        1.4.3 回火热处理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调质高强钢的成分设计与冶炼
    2.1 工程机械用钢的设计依据
    2.2 Q690调质高强钢的性能要求
    2.3 实验钢化学成分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钢奥氏体热变形行为及连续冷却相变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单道次压缩实验方案
        3.2.4 双道次压缩实验方案
        3.2.5 连续冷却相变实验方案
    3.3 单道次压缩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单道次压缩实验结果
        3.3.2 分析与讨论
        3.3.3 变形抗力模型的建立
    3.4 双道次压缩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双道次压缩实验结果
        3.4.2 分析与讨论
    3.5 连续冷却相变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5.1 不同条件下的显微组织
        3.5.2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Q690级调质高强钢热处理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热处理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方案
    4.3 Q690级高强钢的热处理实验结果
        4.3.1 热处理试样组织性能
        4.3.2 热处理试样的力学性能
    4.4 分析与讨论
        4.4.1 淬火加热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4.2 回火加热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4.3 回火保温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开发
    5.1 引言
    5.2 辊式淬火机设备简介
    5.3 淬火过程的组织性能控制
        5.3.1 不同厚度钢板淬火过程的冷却速度
        5.3.2 钢板淬火过程的淬硬层深度
    5.4 淬火过程的板形控制
        5.4.1 淬火钢板板形翘曲机理分析
        5.4.2 淬火工艺参数对板形的影响分析
        5.4.3 淬火钢板的板形控制技术
    5.5 淬火过程的工艺自动化系统开发
        5.5.1 基础自动化系统
        5.5.2 过程自动化系统
        5.5.3 自动化系统控制方式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调质高强钢的工业试制
    6.1 生产工艺路线
    6.2 显微组织分析
    6.3 力学性能
    6.4 板形性能
    6.5 焊接性能
        6.5.1 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实验
        6.5.2 Q690-QT钢焊接工艺研究
        6.5.3 焊后热处理工艺对Q690-QT钢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Deform35CrMo钢大锻件组织遗传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
2 35Cr Mo钢的组织遗传及解释
3 正交实验
4 金相实验
5 结论

(8)亚温淬火对60Si2Mn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60Si2Mn 钢简介及其常规完全淬火工艺存在问题
        1.1.2 60Si2Mn 钢强韧化处理的研究方向
    1.2 亚温淬火工艺简介
        1.2.1 亚温淬火的定义
        1.2.2 亚温淬火的分类
        1.2.3 亚温淬火的理论依据
        1.2.4 亚温淬火的主要优缺点
    1.3 国内外亚温淬火的研究动向与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方案的设计
        2.2.2 实验试样的制备
        2.2.3 实验结果的分析
3 实验过程与结果
    3.1 60Si2Mn 钢常规完全淬火
    3.2 不同原始组织60Si2Mn 钢相变点A_(C1)、A_(C3)的测定
    3.3 不同原始组织60Si2Mn 钢的亚温淬火实验
        3.3.1 实验参数的选择
        3.3.2 实验结果
    3.4 热轧态60Si2Mn 钢770~810℃亚温淬火
        3.4.1 实验参数的选择
        3.4.2 实验结果
    3.5 淬火态60Si2Mn 钢770~810℃亚温淬火
        3.5.1 实验参数的选择
        3.5.2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硬度、强度方程的建立及检验
    4.1 正交回归处理方案
        4.1.1 影响因子和试验水平的确定
        4.1.2 方案的确定
    4.2 回归方程的建立
        4.2.1 热轧态60Si2Mn 钢硬度方程的建立
        4.2.2 热轧态60Si2Mn 钢强度方程的建立
        4.2.3 淬火态60Si2Mn 钢硬度方程的建立
        4.2.4 淬火态60Si2Mn 钢强度方程的建立
    4.3 实验因素的方差检验
        4.3.1 热轧态60Si2Mn 钢硬度的方差检验计算
        4.3.2 热轧态60Si2Mn 钢强度的方差检验计算
        4.3.3 淬火态60Si2Mn 钢硬度的方差检验计算
        4.3.4 淬火态60Si2Mn 钢强度的方差检验计算
        4.3.5 方差检验计算的结果
    4.4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4.4.1 显着性检验计算
        4.4.2 显着性检验结果
    4.5 实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4.5.1 极差分析计算表
        4.5.2 极差分析的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原始组织对60Si2Mn 钢亚温淬火组织性能的影响
    5.1 原始组织对60Si2Mn钢亚温淬火力学性能的影响
        5.1.1 四种原始组织60Si2Mn 钢800℃亚温淬火
        5.1.2 热轧态、淬火态60Si2Mn 钢770~810℃亚温淬火
    5.2 分析讨论
        5.2.1 原始组织对60Si2Mn 钢相变点的影响
        5.2.2 平衡态60Si2Mn 钢亚温淬火的加热和冷却转变特点
        5.2.3 淬火态60Si2Mn 钢亚温淬火的加热和冷却转变特点
        5.2.4 原始组织对马氏体和铁素体形态的影响
        5.2.5 原始组织对晶粒度的影响
        5.2.6 淬火态60Si2Mn 钢淬火组织中合金元素的分布
        5.2.7 综合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淬火温度对60Si2Mn 钢亚温淬火组织性能的影响
    6.1 淬火温度对60Si2Mn钢亚温淬火力学性能的影响
        6.1.1 淬火温度对热轧态60Si2Mn 钢亚温淬火力学性能的影响
        6.1.2 淬火温度对淬火态60Si2Mn 钢亚温淬火力学性能的影响
    6.2 分析讨论
        6.2.1 淬火温度对马氏体和铁素体含量的影响
        6.2.2 淬火温度对马氏体形态的影响
        6.2.3 淬火温度对晶粒度的影响
        6.2.4 综合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大型锻件热处理过程晶粒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课题背景
    1.3 文献综述之关于组织遗传
        1.3.1 大型锻件的热处理
        1.3.2 组织遗传现象及解释
        1.3.3 26Cr2Ni4MoV钢的组织遗传及解释
    1.4 文献综述之关于计算机模拟
        1.4.1 计算机模拟晶粒生长概述
        1.4.2 晶粒生长模型
        1.4.3 MC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思想
        1.4.4 基于Monte Carlo的模拟方法
        1.4.5 Q-state potts算法及其改进
        1.4.6 关于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
    1.5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5.1 关于大锻件热处理
        1.5.2 关于晶粒长大的计算机模拟
        1.5.3 关于二者的结合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温度场模拟及分析
    2.1 概述
    2.2 数值模拟简介
    2.3 数值模拟过程
        2.3.1 数值模拟基础
        2.3.2 数值模拟参数
        2.3.3 数值模拟分析
    2.4 模拟推测转子心部热处理工艺曲线
    2.5 小结
第三章 金属试样物理模拟
    3.1 概述
    3.2 试验准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样制备
        3.2.3 热处理试验设备
        3.2.4 试样组织的粗化处理
    3.3 热处理试验过程
        3.3.1 改变加热速度
        3.3.2 改变保温时间
        3.3.3 改变冷却方式
        3.3.4 改变加热方式
    3.4 小结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4.1 概述
        4.1.1 影响晶粒遗传的因素
        4.1.2 晶粒遗传的防止与消除
    4.2 本实验结果具体分析
        4.2.1 加热速度的影响
        4.2.2 保温时间的影响
        4.2.3 冷却速度的影响
        4.2.4 加热方式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附录一 奥氏体晶粒度等级评定
附录二 正交设计法分析工艺参数对晶粒度的影响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10)微合金钢奥氏体晶粒超细化的相关组织控制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钢铁材料晶粒超细化的可行性工艺分析
        1.2.1 钢铁材料晶粒超细化的工艺对比
        1.2.2 控轧控冷工艺中奥氏体超细化引出的若干思考
    1.3 加热过程中奥氏体相变及其晶粒超细化
        1.3.1 加热过程中奥氏体相变
        1.3.2 奥氏体晶粒超细化
    1.4 奥氏体长大动力学
    1.5 奥氏体→铁素体相变过程的组织控制
        1.5.1 奥氏体晶粒尺寸对相变铁素体的影响
        1.5.2 形变在铁素体相变过程中的作用
        1.5.3 冷却方式控制对铁素体相变的影响
    1.6 超细晶材料的变形协调机制
    1.7 本文工作背景和研究内容
        1.7.1 本文工作背景
        1.7.2 本文研究内容
2 低碳结构钢的奥氏体晶粒超细化
    2.1 实验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2 实验方案
    2.2 实验结果
        2.2.1 循环加热淬火
        2.2.2 形变热处理
    2.3 讨论
        2.3.1 原始组织温轧预变形对奥氏体超细化的必要性
        2.3.2 微合金元素在奥氏体晶粒超细化中的作用
        2.3.3 加热过程中变形促进奥氏体相变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低碳结构钢超细晶奥氏体长大行为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 实验结果
0条件下超细晶奥氏体的等温长大行为'>3.2.1 ΔT>0条件下超细晶奥氏体的等温长大行为
        3.2.3 连续加热及冷却过程中超细晶奥氏体的长大行为
    3.3 讨论
        3.3.1 超细晶奥氏体等温长大动力学
        3.3.2 连续加热及冷却过程超细晶奥氏体的长大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超细晶奥氏体的热变形特征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形变诱导相变临界温度(A_(d3))测定
        4.1.2 单道次压缩实验
    4.2 实验结果
        4.2.1 实验钢A_(d3)温度测定结果
        4.2.2 高于A_(d3)温度下超细晶奥氏体的动态组织演变
    4.3 讨论
        4.3.1 不同晶粒尺寸奥氏体的热变形行为
        4.3.2 超细晶奥氏体热变形过程中的晶界行为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超细晶奥氏体→铁素体的相变行为
    5.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1.1 超细晶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5.1.2 单道次压缩应力-应变特征和铁素体演变
        5.1.3 两相区低温快速大变形
    5.2 实验结果
        5.2.1 超细晶奥氏体的静态CCT曲线
        5.2.2 变形温度对相变行为的影响
        5.2.3 应变速率对相变行为的影响
        5.2.4 两相区低温大变形后组织特征
    5.3 讨论
        5.3.1 奥氏体晶粒超细化对铁素体相变形核的影响
        5.3.2 超细晶奥氏体两相区变形过程铁素体的演变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实验室轧制工艺探索及超细晶钢的变形行为
    6.1 实验材料及方法
        6.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6.1.2 实验方案
    6.2 实验结果
        6.2.1 超细晶C-Mn钢组织及拉伸性能
        6.2.2 Nb-V-Ti微合金钢的超细晶工艺及性能
    6.3 讨论
        6.3.1 超细晶低碳钢室温拉伸变形行为分析
        6.3.2 超细晶钢塑性的改善方法
        6.3.3 位错控制在组织超细化中的作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几种结构钢加热转变时针状奥氏体的形成规律及组织遗传(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种结构钢加热转变时针状奥氏体的形成规律及组织遗传[J]. 刘世程,李国柱,王莎莎,戚正风. 金属热处理学报, 1992(04)
  • [2]Q1030超高强钢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D]. 王建景.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3]30Cr2Ni4MoV低压转子钢的组织遗传特征[J]. 党淑娥,刘燕,侯微,赵禛,王子荣. 金属热处理, 2016(01)
  • [4]基于Deform金属锻造和热处理的晶粒度分析及组织遗传研究[D]. 林伟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5]斗齿用低合金钢的优化热处理工艺研究[D]. 李京丽. 中南大学, 2012(02)
  • [6]工程机械用Q690级高强钢的热处理工艺研究与开发[D]. 王日清. 东北大学, 2011(07)
  • [7]基于Deform35CrMo钢大锻件组织遗传现象研究[J]. 林伟强.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17(01)
  • [8]亚温淬火对60Si2Mn钢组织性能的影响[D]. 李小飞. 河南理工大学, 2009(S2)
  • [9]大型锻件热处理过程晶粒度变化的研究[D]. 姜超. 机械科学研究院, 2004(04)
  • [10]微合金钢奥氏体晶粒超细化的相关组织控制及理论研究[D]. 姚圣杰. 东北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几种结构钢加热转变过程中针状奥氏体的形成规律及组织继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