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传真机用于无线传真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三种传真机用于无线传真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三类传真机用于无线传真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拉蒙·迪亚斯·艾特罗维奇,刘长申[1](2020)在《往昔的黑暗回响》文中研究说明一位在智利独裁时期曾遭受迫害的人士被枪击身亡,警方判定为抢劫未遂。被害人的姐姐对此结论表示怀疑,于是找到埃雷迪亚,请他私下调查。埃雷迪亚也觉得案件疑点重重,各种证据都表明被害人的家人和朋友似乎在隐瞒着什么。这一定不是普通的杀人案!埃雷迪亚和伙伴们一起,抽丝剥茧,循迹追踪,发现眼前的罪恶只是冰山一角,令人不寒而栗。埃雷迪亚面对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抉择。作为局外人的他完全可以就此收手,拿到大笔封口费,草草结案;如果追查下去,自己不但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还很可能引火烧身。就连受害者本人也不一定愿意直面往昔的黑暗回忆。但是,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整个国家的伤痛,作为一名智利人,埃雷迪亚无法自欺欺人。他决定面对强大自己数倍的敌人,只求无愧于心,他的好友也都选择跟他站在一起。这一次,他能赢得这场实力悬殊的战役吗?

袁婉莹[2](2019)在《云南公路口岸“一站式”跨境通关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加入《GMS便利运输协定》,我国对通关便利性要求越来越高,建设适应口岸发展的“一站式”跨境通关模式成为提升我国跨境通关水平的核心内容。云南省作为参与《GMS便利运输协定》的重要地方省份,其公路口岸的通关建设不容忽略。然而,云南公路口岸的通关模式层次较低,与《GMS便利运输协定》中构想的“一站式”便利通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围绕口岸通关进行研究,构建了多层次的“一站式”跨境通关模式,并对云南公路口岸通关模式的选择进行探索。本文首先综述了“电子政府”、“政府一体化”、“无缝隙政府”和交易成本理论,这些理论为构建“一站式”跨境通关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文献调查和访谈法对云南公路口岸通关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云南公路口岸存在各政府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堵塞、通关模式层次低的问题。第三,本文构建了 10种“一站式”跨境通关模式,就通关便利性及实现难易程度对10种通关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第四,采用SOM神经网络对云南公路口岸进行聚类分析,就不同口岸的“一站式”跨境通关模式选择给出参考意见。最后,根据聚类结果,就提升云南四类公路口岸跨境通关便利化水平提出建议。综上,本文聚焦“一站式”跨境通关模式,对“一站式”跨境通关模式及云南公路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进行研究。上述研究对加强口岸建设和推动《GMS便利运输协定》落实提供了参考意见。

朱萍萍[3](2019)在《《孤代汶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字母词涌入汉语,成为汉语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引发了学者对字母词的关注,学者研究重点集中在字母词的界定、分类、读音、规范、媒体运用等方面。《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出版后,学者对词典正文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展开了深入探讨,包括字母词入典违法问题、字母词破坏汉语纯洁性问题、字母词使用规范问题等;这些字母词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对于字母词的研究很有必要。我们以CCL、BCC、《人民日报》、《新闻联播》、《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实用字母词词典》(侯敏主编)中字母词作为语料来源,利用刘涌泉(1994)对字母词所作定义,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确定233个字母词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这些字母词在收录、分类、释义、构词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相关语言学理论和词典学知识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原则以及所收字母词在媒体中应用情况进行探讨,对字母词入典情况作进一步研究,以期促进《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字母词编纂工作的细致化和规范化。全文一共分为五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梳理与归纳前贤对字母词的研究成果,在前贤研究成果上,发现前贤未研究以及研究不足之处,挖掘新的内容,开展自己的研究活动。第一章是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的数量、类型、释义研究。首先,对233个字母词进行数量、类型、释义统计研究,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7版字母词在来源、分类、特点、生成方式、释义等方面的情况,并从字母词书写形式上、释义上、语法上等方面对字母词特点进行总结,提出《现代汉语词典》在收录字母词存在同义收录、释义简单、标注缩写等问题。第二章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与其他词典字母词的比较研究。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字母词、侯本《实用字母词词典》中收录字母词情况进行对比,多角度分析词典中的新增字母词、删除字母词、相同字母词、差异字母词,深入了解字母词入典状况。最后总结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坚持普遍性、国际性、生命力、规范性四个原则,指出收词并不是坚持单一原则,而是以某种原则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原则使用,整体上体现收词系统一致性。第三章,利用社会调查统计法,建立《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语料库,考察媒体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使用情况以及《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是否符合上述收录原则。以2012-2018年为时间线,对《人民日报》进行233个字母词人工检索,得出《人民日报》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情况,列出使用频率较高、使用频率较低、无使用的字母词情况,并对此现象进行分析。观看《新闻联播》2016、2017、2018三年中6月份和12月份共六个月视频,统计《新闻联播》使用字母词情况,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相比较,查看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原则。结语部分,主要是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的整体认识,叙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以及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字母词的展望。

朱礼勇[4](2018)在《移动卫星通信中的传真业务》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在分析和论述G3传真通信技术和移动卫星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对移动卫星通信中传真数据业务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卫星信道的电路域传真业务实现方案。

姜文[5](2018)在《气象传真图等值线的插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象传真图是包含温度、气压、风向等各类气象要素的,能够实时反映某一区域天气及变化趋势的天气图。气象传真图在气象预测与播报、远洋航行和军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气象传真图的自动识别和实时分析领域,自动化程度还不高。对于图中未注明地方的天气状况还要依赖人为经验的判断。因而亟待加快气象传真图的数字化和自动化进程。等值线作为气象传真图中最直观的数据表现形式,由于其观测站点本身的地理位置等原因,还存在着数据分布不均,间隔较大等问题。因此研究等值线的插值与重建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等值线插值方法诸如反向距离加权、克里金法以及趋势面法等还存在着误差较大、计算复杂、对数据的分布要求较高以及适用性较小等问题。本文在充分研究气象传真图等值线的插值与重建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从性能改进的角度,提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1.针对传统的等值线等间隔采样过程中数据冗余,计算复杂度较大等问题,采用了基于曲率变化的逐点筛选的采样方法。2.针对传统的插值过程中对误差不敏感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关键点的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插值方法。针对最常用的反向距离插值法,将方向因子纳入了考虑范围,同时通过改进计算过程降低了部分误差。3.针对传统的等值线绘制算法追踪过程较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与超分辨率重建方法相结合的,采用平面与插值生成的曲面相交,再向水平面投影的直接生成等值线的算法。

姚婷[6](2017)在《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文中指出台山侨乡是中国典型的传统侨乡,台山侨刊《新宁杂志》被认为是中国侨刊的滥觞。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台山侨刊的数量和种类在同级行政区域中都是最多的,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学术界一般关注台山侨刊的史料价值,以侨刊所登载的内容为资料去研究侨乡社会,这便使得1949年前的台山侨刊受到学术界重视,而1950年后的侨刊则经常被学术界忽略,甚至被认为无价值。有鉴于此,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对台山侨刊进行研究,不仅将侨刊看作史料,更将其当作一个可供解构的文本,将“人”的因素纳入其中,从侨刊相关者的视角动态地分析侨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构了什么样的侨乡社会和为何如此建构侨乡社会,以及由此而致的侨刊功能的实现或缺失。本文将台山侨刊的变迁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前,1950-1966年,1978年至今。而1966年后的十年“文革”期间,所有侨刊被迫停刊。1949年前,侨刊无“侨刊”之名,有“侨刊”之实;1950年之后,“侨刊”一词出现,并被广泛应用,而这也意味着它们所受到的社会控制加剧。侨刊的相关者包括传播者、受众和政府。在不同的时代,传播者的年龄结构、知识体系和生命历程有较大差异。侨刊以“侨”属群体为主要受众。受众的分布形态和由此而成的“侨”“乡”网络形成侨刊传播的基本路径。政府对侨刊的控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形成严格的界线与明确的体系。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侨刊所建构的侨乡社会由立体化转而平面化,由“弊端丛生”转而“进步美好”。这其中既因侨乡本身的变化,也因为在政府控制和传播者认知的共同作用下,传播者对相关的传播信息进行了把关和筛选。侨刊最根本的功能是沟通“侨”“乡”。但侨刊并不总能实现这一显功能,不在其控制把握之下的潜功能,乃至负功能都有可能出现。而侨刊社则有效延展了当代台山侨刊的功能。本文所指称的“侨刊”的基本要点包括,侨乡民间(或由与侨乡相关群体)主办的出版物,受众主体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归侨和侨眷,传播内容主要是受众所对应的群体在侨乡内部发生的事件,办刊经费部分或主要来自以海外为主的群体成员的捐助的民间出版物。侨刊本身是连接“侨”“乡”两端的通道之一,同时又参与其他“侨”“乡”之间通道的构建。随着侨乡社会、海外华人社会和信息传播手段的改变,侨刊“通道”的形态也在发展变化,逐渐由“侨乡—海外移民”式转变为“国内宗亲—侨乡—海外移民”式的信息传播通道。

虞娅娜[7](2017)在《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独立、开放、自由”精神的直接产物,是大学课堂教育的社会延展,它对于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知识技能、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是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学生社团类型千姿百态、内容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锻炼自我能力、发挥自我个性、完善自我品格的有效“学习场”,还是大学生参与社团实践,培养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心理抗压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最佳“实践场”,更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素养、公民素养的最佳“育人场”,高校学生社团最大的意义价值就在于其培养人这一隐性育人功能。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的数量产生了质的飞跃,继而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和规模也随之激增扩张,这种跨越式发展给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少高校由于盲目扩充学生社团数量,而忽视了学生社团质量,导致问题频出,严重制约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类型层出不穷,社团活动日益扩张,高校如何在新形势下积极应对,调整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使学生社团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是当前所有高校亟待研究及解决的问题。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学生社团在美国大学里占据着重大地位,学生社团数量不计其数,类型五花八门,社团活动几乎覆盖到了所有学生,学生社团成为美国大学生扩大交际圈、锻炼能力、社会实践的不二选择。美国大批政界精英、社会精英都在高校参与过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美国大学生活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部分。美国高校学生社团为何如此兴兴向荣、蓬勃发展?其学生社团是如何有效运行的?有哪些是值得借鉴得?又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与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主要聚焦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运行机制”,从历史纵向维度、现实横向维度、未来发展维度三个不同研究维度,按照“历史——实然——应然”的逻辑分析框架,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发展、目前现状、未来走向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论文将高校学生社团运行视为动态开放的复杂组织系统,基于自组织理论,从“他组织视角、自组织视角、序参量视角”三个不同的理论研究视角,将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研究分层细化为“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策略、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行为及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三个研究向度,以大量的文献资料、案例数据及实证研究资料为基石,按照静态工具性价值到动态意义性价值的双向逻辑思维,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实然状态进行深入系统的对比研究,揭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特点及异同,对造成这种异同的缘由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优化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提出合理建议,使高校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其锻炼人、培养人的育人作用,促进大学生全面的成长成才。论文第一章概述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主要对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创新点进行简要的阐述。第二章主要对高校学生社团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深入阐述。首先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概念厘定,阐释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要素及内涵,并对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功能及作用进行详细论述,对高校学生社团深入把握。其次对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概念本质进行详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研究模型。论文第三章主要从历史纵向维度梳理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发展脉络并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起源及发展的历史比较研究,归纳凝练中美高校学生社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从历史纵向维度厘清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缘起及发展脉络,并通过历史对比研究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启示。第四章至第六章主要从现实横向维度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实然状态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依据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研究模型,分别从“他组织视角、自组织视角、序参量视角”三个不同的理论研究视角,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策略、组织行为、活动开展”进行深入对比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揭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组织行为、活动开展的特点及异同,并深入分析其原因。第四章主要从高校学生社团的他组织属性出发,从“他组织视角”聚焦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策略,通过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理念、管理机构、管理目标、管理范畴、管理过程、管理活动等维度的综合对比研究,深入分析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特点及异同。第五章主要从高校学生社团的自组织属性出发,从“自组织视角”来深入研究中美高校的组织行为,主要研究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一个自组织的具体组织行为,基于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从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组织决策、组织沟通、组织激励等研究维度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特点及异同。第六章主要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序参量视角”,聚焦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最为重要的研究向度——社团活动开展,通过文献研究及实证研究,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整体情况、活动类型、活动内容、学生参与、活动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着重通过实证研究的聚类分析,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中的“序参量”进行实证研究,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更好地开展活动提供科学的实证建议。论文第七章从未来发展维度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基于论文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对比研究,对如何进一步优化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第八章为论文结论部分,基于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三个研究维度三个研究向度的实证研究、对比研究及价值判断,分别从历史纵向维度、现实横向维度、未来发展维度三个研究维度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发展、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策略、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行为、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以及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结论性的阐述,对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深入思考。最后,论文分析探讨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阎怀兰[8](2016)在《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媒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渐深入,其中包括媒介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形象是文学的核心要素,文学形象是人类生活图景的转换,文学形象建构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研究”是希望从文学形象的角度来窥探媒介对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影响,从媒介的角度来探究文学和文学形象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影响。分析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首先要考量的是媒介与文学的关系。从文学与媒介发生联系的那天起,人们包括媒介从业者及其建立的媒介组织就千方百计地寻求媒介的更新来推进文学的变化。符号性的艺术媒介和物质材料性的传播媒介一直是文学的组成因素,媒介因素是文学的形式性物质性因素,媒介因素的变化引发了文学的变化,包括文学形象的变化。文学及其要素在媒介施压下发生变形,而文学也借媒介之力顺势而变。媒介与文学形象的关系,最终要探究的是人类的生活现状和可能。媒介是工具是人的延伸,或者可以说媒介是人身体的工具性的延伸,是人的生存所凭借的物质性物态化的现实存在。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文学活动,必须借助媒介进行。文学形象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幻象,是相对于人类现实生存的世界所存在的虚幻世界,是人的精神意义性的延伸。人类在寻求自我发展时,身体和精神的延伸是同步进行的,这必然要求媒介和文学、文学形象的同步发展,由此,媒介与文学形象既是人类生活的身体现状和精神现状,媒介与文学形象的关系趋势也是人类的生活可能性。“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研究”之意义最终在此。引论部分首先是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厘清媒介和文学形象的涵义。接着从国内外媒介研究和文学形象研究的现状,来阐释对“文学形象的媒介”做研究,或者说从媒介的角度研究文学形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厘清“文学形象的媒介”的具体所指,从低到高、由内向外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语言符号媒介、物质材料媒介、传播者媒介、艺术品媒介和物质商品媒介。第一章是分析文学形象与单一性语言媒介的关系。将文学作品划分为语言符号媒介(或称为语言符号、艺术媒介)、物质传播媒介(或称为物质材料、传播媒介)、文学形象和文学意蕴四个层次。语言是文学及其形象的符号媒介、艺术媒介。语言是现实世界事物的符号化,文学语言构成片段化的语象,语象的结合形成完整的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在语象中扩展延伸形成文学形象体系。语言作为文学形象的媒介,决定了文学形象的本质特征是内视性、想象性、间接性的幻象。接着把文学的语言媒介分为口头言语媒介和书面文字媒介,着重分析语言媒介以及承载口语和文字符号的传播媒介,怎样影响了文学和文学形象的具体形态。第二章分析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首先分析文学形象与语言、图像等多重媒介的关系,语言符号是文学形象的本质性艺术媒介,图像是文学形象的辅助性艺术媒介。文学形象作为人们心理意识中的幻象,其形态可以通过其他媒介进行扩展:图像媒介可以将文学形象的语象形态扩展为图像形象,运动的图像媒介将文学形象进而扩展为影像形象,由此,从语言符号到图像符号媒介构建的文学形象,就呈现为从语象到图像、影像的转变,是形象从内心可感转向了感官可视。文学形象的生成是一个从创作者、传播者到接受者的动态有机过程。文学的媒介化的实质是文学形象的媒介化,是文学形象在新传播媒介的繁殖,是文学形象通过图像等符号的形态扩展。文学形象的增殖以文化产品的利益追逐为目标在媒介融合中跑马圈地。第三章是探究媒介对文学形象的作用机制。现实中媒介和媒介生活的变化是文学生产、文学形象生产的直接动力。媒介的变化来自于媒介技术的驱动,技术的进化影响了文学及其形象的形态。传播者媒介作为文学形象的第三层媒介,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秉持受众意识和营销思维,策划操作文学形象的生产。市场机制中,传播者的媒介组织遵循着资本增殖的逻辑,不仅操纵着文学生产,还不断地将文学媒介化,以文学形象为核心开发文学形象在广播、电影、电视、表演等文化产品中的市场价值,还以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延伸出的可视性艺术形象为形象原型生产出物质商品,进而使文学形象媒介化。总而言之,文学形象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图画,被语言、图像等符号化为人类的心理图画,最终又商品化为人类的现实生活物品,文学形象显示了作为审美幻象的生产力。

陈映川[9](2014)在《关税行政中商品归类的法治约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关税行政中商品归类的立法情况。在我国公民权利意识逐渐觉醒的当下,与关税应纳税额密切相关的商品归类已成为进出口贸易中极易发生争议的一环。由于商品归类法定依据的高度抽象性及其中语言表达的不确定性,不同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一致的归类结论,从而产生归类争议,其本质是公权力与私权利在通关过程中的博弈。长期以来,进出口货物的商品归类一直被视为一项技术难度极高的内部管理工作,但其作为一种重要外部行政行为的本质一直未被重视,导致目前在我国商品归类领域,无论是归类的实体性规则还是程序性规定均缺乏法律的约束:商品归类准则的适用与解释缺少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标准,法院无法在归类实体准则的确定层面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与约束,当发生归类争议诉讼时法院大多只能依据海关的意见作出裁判;而在归类程序层面,由于我国约束性预归类制度的立法缺失,导致海关在归类执法中无论是对商品归类结果的确定还是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归类行政处罚,均拥有极大的权力行使空间,行政相对人在关税行政中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然后本文对应当如何约束商品归类中公权力的运行进行了宏观层面分析。因为商品归类是一种重要的涉税行政行为,虽然其本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高度的复杂性,但本质上它依然应当适用行政法律行为的基本原则。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商品归类中行政相对人与海关之间的争议的原因呈多样化出现。通过对实践中形态各异的归类争议分析,不难发现争议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归类结果本身的不确定性、海关归类执法程序正当性的缺乏以及行政相对人对海关信赖利益未被保护。因此,确定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与信赖保护原则这三项公法中的主要原则应当作为商品归类法律约束的指引,全面贯穿商品归类制度完善的全过程。其中确定性原则直接对应的是商品归类准则的确立,信赖保护原则更多体现在商品归类处罚程序中,而正当程序原则则作用于整个归类执法程序中。商品归类中行政相对人与海关之间争议的焦点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对进出口货物本身的属性及其对应的税则号列之间的争议;第二种是由于海关在归类执法过程中出现的程序瑕疵影响了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而引发的争议。其中第一种争议应当是商品归类法律约束的主要对象。因为商品归类争议的核心是特定商品应当对应何种税则号列的问题,亦即商品归类争议中的实体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商品归类缺少法治的约束,其中最难解决的部分就是归类争议的实体规则适用。法院面对的问题是,当它需要站在行政相对人与海关之间进行事实认定时,缺少一套能够超越具体个案,可以普遍与反复适用的商品归类准则,而由于缺少了这样一种标准,使得不同的归类争议个案因不同商品的属性各异而变得零碎而繁复。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基于海关更为丰富的处理经验,通常关于商品属性的认定都会采纳海关的意见,行政相对人则必然处于不利的局面。但既然商品归类属于一种解释与适用法律的行政行为,商品归类的法定依据也被认定为法律,那在复杂的专业知识背后,其本质还是一个法律问题。如何运用法律思维与逻辑结合商品归类的技术规范,最终确立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归类准则,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商品归类的不确定性在于其主要法定依据——《商品名称与编码协调制度》本身的概括性。由于意图以一个用列举方式进行的目录囊括所有可能出现的商品种类,所以《商品名称与编码协调制度》本身包含了大量不确定的概念。在准确适用商品归类规则的前提下,对不确定概念进行符合法律规定的解释,是解决归类争议的有效途径。我国进出口货物对应的税则号列中,前六位编码来源于《商品名称与编码协调制度》,后四位编码来源于本国行政机关的规定。因此在涉及不同位数编码的争议中应当适用不同的解释规则:前六位编码的解释应当遵从国际条约的解释规则,后四位编码的解释则应当遵从国内法的解释规则,最终结合商品归类规则而确定进出口货物的归类准则。进出口货物的商品归类准则确定虽然是解决商品归类法治约束问题的核心与重点,但除此之外,归类过程中海关执法的程序性瑕疵也依然会损害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并引发归类争议。我国商品归类程序中行政权力缺乏约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约束性预归类制度与归类处罚制度。约束性预归类制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预归类决定与归类行政裁定。其中归类行政裁定是海关为了解决预归类决定缺乏公开性与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等问题,从美国移植的一套法律制度。该制度确立至今十余年仍未被使用过,足以证明该制度移植的失败。既然该制度从理论上无法融入我国的法律体系,实践中也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就应当将其废止,通过商品预归类的社会化、法院在归类疑难问题的裁判以及商品归类决定制度的规范化适用,重新完善我国的约束性预归类体系。归类处罚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对行政相对人商品归类申报不实的主观故意判断。商品归类基于其专业性与复杂性,行政相对人申报错误或者与海关的认定结果不一不应当一律被课以处罚。但由于目前我国归类处罚相关立法对于行政相对人主观故意的证明标准与证明责任规定的模糊,导致一旦行政相对人的申报归类结果与海关认定不一致,即有可能被课以行政处罚乃至于因涉嫌走私被移送司法机关。基于行政相对人在关税行政中所处的弱势地位,以及商品归类申报本身的技术难度,在出现行政相对人归类申报结果与海关认定不一致时,原则上应当推定行政相对人的善意,由海关对行政相对人的主观恶意举证。但考虑到通关效率,可以将推定行政相对人善意的情形类型化在立法上予以规定,从而达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总而言之,以公法理论中与商品归类实践密切相关的原则作为基础,实体上确定进出口货物的商品归类准则,程序上完善约束性预归类制度与归类处罚制度,应当是对我国商品归类进行法治约束的基本方向。

段艳芳[10](2013)在《基于协同理论的A集团多项目沟通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建设项目呈现项目子系统多、外部制约因素复杂、项目周期长等特点,这些特点都给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增加了难度和梯度。因此,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论题。涉及沟通管理的相关技术一直在进步,而管理学界和学术界对沟通管理的探究却一直停步不前,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大家普遍认为目前沟通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相关的思想理论及专着远远跟不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实际沟通方式的变化。本文以A集团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A集团如何运用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通过对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模型,并对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的机理进行了分析阐述。第二,结合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中组织协同和企业的战略目标要求,对于重要的组织协同模块,提出了流程导向型组织模式,并在该组织模式中成立了PMC和PMO,将组织战略、多项目协同和沟通管理进行了很好的无缝联结。第三,关于多项目协同资源配置问题,相对于传统的关键路线法,采用关键链资源平衡法对组织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有效的解决了资源冲突问题,有利于实现多项目协同的实施目标。第四,建立有效的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及企业统一沟通平台,实现知识与资源的共享。结合沟通内容、沟通对象、沟通方式及沟通空间等给出了具体、有效的组织沟通策略,具有一定实操性,并指出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能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降低沟通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沟通管理的研究在国内才刚刚起步,本人在通过研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A集团的多项目协同沟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的一些建议及措施对其他企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对提高组织效率和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实践和指导意义。

二、三类传真机用于无线传真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类传真机用于无线传真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往昔的黑暗回响(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云南公路口岸“一站式”跨境通关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体系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第一节 “一站式”跨境通关相关理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章 云南省公路口岸跨境通关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公路口岸建设现状
    第二节 云南省公路口岸通关模式现状
    第三节 云南省公路口岸跨境通关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一站式”通关模式构建及其比较分析
    第一节 国内“一站式”通关模式
    第二节 国际“一站式”通关模式
    第三节 “一站式”通关模式梳理及比较
第五章 基于SOM神经网络的云南省公路口岸聚类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公路口岸聚类分析的目的
    第二节 SOM神经网络的原理及算法实现
    第三节 云南省公路口岸聚类的SOM神经网络应用
第六章 提升云南省公路口岸跨境通关便利化水平建议
    第一节 提升瑞丽第一类口岸跨境通关便利化水平建议
    第二节 提升河口、磨憨第二类口岸跨境通关便利化水平建议
    第三节 提升孟定、畹町等第三类口岸跨境通关便利化水平建议
    第四节 提升孟连、南伞等第四类口岸跨境通关便利化水平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不足
附录
    附录1: 云南省与老挝、越南两国开通的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专家打分
    附录4: 聚类有效性的Matlab代码
参考文献
致谢

(3)《孤代汶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字母词研究概况
        一、字母词的界定
        二、字母词的分类
        三、字母词的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四、字母词收录入典及规范问题
        五、字母词的个案研究
        六、对字母词的态度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数量、类型与释义研究
    第一节 字母词的来源和分类
        一、字母词的来源
        二、字母词的分类
    第二节 字母词的生成方式
        一、缩略法
        二、谐音法
        三、比拟法
    第三节 字母词的特点
        一、字母词组成形式
        二、字母词释义
        三、字母词构词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字母词存在的问题
        一、字母词选词
        二、字母词释义
        三、字母词其他问题
第二章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与其他词典中字母词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字母词比较分析
        一、新增字母词
        二、删除字母词
        三、字母词其他方面
    第二节 与《实用字母词词典》(侯敏主编)中的字母词比较分析
        一、整体字母词
        二、相同字母词
        三、新增字母词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收词原则
        一、普遍性原则
        二、国际性原则
        三、生命力原则
        四、规范性原则
第三章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在权威媒体中使用情况的研究
    第一节 字母词在纸质媒体使用情况
        一、字母词整体使用状况
        二、《人民日报》字母词使用特征
    第二节 字母词在有声媒体使用情况
        一、字母词整体使用状况
        二、《新闻联播》字母词使用特征
    第三节 字母词在媒体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相关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19个特殊释义汇总表
    附录2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在词条的释义、英文全称书写、标注三个方面不同点汇总表
    附录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实用字母词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英文缩写及标注异同汇总表
    附录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2012-2018)中使用情况(出现次数)统计汇总表
    附录5 :《新闻联播》2016、2017、2018 三年中6 月和12 月份出现字母词情况统计表
    附录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统计汇总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4)移动卫星通信中的传真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 G3传真
2 移动卫星通信传真的实现技术
    2.1 传真业务结构
    2.2 传真业务流程
3 传真业务过程需考虑的问题
4 结语

(5)气象传真图等值线的插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全文章节安排
2 等值线的提取和采样
    2.1 预处理操作简介
    2.2 断点的找寻与修复
        2.2.1 基于模板匹配的断点定位与标记
        2.2.2 基于滤波原理的断点连接
        2.2.3 特征点的提取
    2.4 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规则网格的等值线插值性能改进
    3.1 基于规则网格的等值线绘制流程
        3.1.1 构网
        3.1.2 网格点的插值
        3.1.3 等值点的定位
        3.1.4 等值线的连接
    3.2 基于关键点的中心扩散式插值法
        3.2.1 传统插值算法的误差分析
        3.2.2 关键位置的确定
        3.2.3 由关键位置向四周插值
        3.2.4 一种针对距离反向插值算法性能的改进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重建效果分析
        3.3.2 误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不规则网格的等值线直接生成方法
    4.1 不规则网格绘制等值线流程
        4.1.1 构网
        4.1.2 未知等值点的插值
        4.1.3 等值线的连接
    4.2 RAISR算法原理及过程
        4.2.1 单幅图像超分辨重建(SISR)
        4.2.2 RAISR算法训练阶段
        4.2.3 RAISR算法重建过程
    4.3 基于RAISR的等值线插值算法
        4.3.1 数值到像素的映射
        4.3.2 滤波器的训练
        4.3.3 等值线的重建
        4.3.4 等值线的直接生成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插值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和数据分析
    5.1 重建效果对比
        5.1.1 直接法的重建过程
        5.1.2 重建结果对比
    5.2 误差分析
    5.3 拓展应用
        5.3.0 风场反演
        5.3.1 气压场反演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问题和内容框架
    三、文献综述
    四、本文对“侨刊”的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本文对相关术语和注释方式的说明
第一章 百年变迁中的台山侨刊
    第一节 1909-1949年的台山侨刊
        一、刊物宗旨——改良社会与联络侨情
        二、与宗旨相应的栏目设置
        三、多管齐下的经费筹集方式
    第二节 1950-1966年的台山侨刊
        一、刊物宗旨——宣传“新社会”与联络乡侨
        二、稳中有变的栏目设置
        三、《新宁杂志》与其他侨刊间二元化的经费筹集方式
    第三节 1978年至今的台山侨刊
        一、刊物宗旨——沟通侨情与激发华侨爱国爱乡之情
        二、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栏目设置
        三、以获取捐赠为主的经费筹集方式
    小结
第二章 台山侨刊相关者
    第一节 1909-1949年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一、侨刊传播者——正当壮年、接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
        二、侨刊受众——期盼落叶归根的移居者
        三、对侨刊实行控制的政府——管而不严
    第二节 1950-1966年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一、侨刊传播者——延续前一阶段且经过重组的“知识分子”群体
        二、侨刊受众——被侨乡所“争取”的海外移居者
        三、对侨刊实施控制的政府——着手控制
    第三节 1978年至今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一、侨刊传播者——以老年为主,经历政治运动洗礼的“知识分子”群体
        二、侨刊受众——已然落地生根的移居者
        三、对侨刊实施控制的政府——严格管理
    小结
第三章 台山侨刊的内容侨刊对侨乡社会的建构
    第一节 1949年前台山侨刊的内容
        一、“恶”与“善”并存的台山侨乡社会
        二、“小事”与“大事”同在的台山侨乡社会
    第二节 1950-1966年台山侨刊的内容
        一、消除旧弊端的台山侨乡社会
        二、农工文教全面发展的台山侨乡社会
    第三节 1978年后台山侨刊的内容
        一、落实任务政策,重建“侨”“乡”关系的台山侨乡社会
        二、宗亲往来频繁、乡情亲谊浓郁的台山侨乡社会
        三、盛赞华侨捐赠公益慈善事业的台山侨乡社会
        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台山侨乡社会
        五、追根溯源、建构集体记忆的台山侨乡社会
    小结
第四章 台山侨刊的功能——沟通“侨”“乡”
    第一节 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一、1949前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二、1950-1966年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三、1978年至今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第二节 侨刊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一、侨刊相关者与非相关者对侨刊的认知
        二、侨刊社——华侨与侨乡之间的联结点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内容的聚焦性
        二、研究方法的实证性
        三、研究视角的新颖性
        四、研究结论的实用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学生社团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团的界定
        一、社团
        二、学生社团
        三、高校学生社团
    第二节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
    第三节 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
        一、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及本质
        二、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自组织理论视角研究
        四、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研究模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缘起及嬗变
    第一节 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缘起及嬗变
        一、中国学生社团的孕育
        二、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缘起与繁荣
        三、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曲折发展
        四、中国高校学生社团新世纪的大发展
    第二节 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缘起及嬗变
        一、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缘起及初步发展(1636年至1860年)
        二、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1860年至1945年)
        三、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1945年至1999年)
        四、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新发展(2000年至今)
    第三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比较及启示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历史缘起的“共生”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历史发展的“异途”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历史未来的“共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
        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研究
    第二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比较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构的比较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理念及管理目标的比较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范畴及管理过程的比较
    第三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异同及启示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共性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策略的差异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不同管理策略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
        一、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研究
        二、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研究
    第二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结构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决策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沟通
        四、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激励
    第三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特点及异同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特点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共同点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不同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
        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
        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意蕴
        三、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研究
    第二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比较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整体情况比较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类型及内容的比较
        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参与比较
        四、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效果比较
    第三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聚类研究
        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聚类研究
        二、中国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聚类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建议
        三、美国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聚类研究主要结论及建议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问题及优化
    第一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二、美国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优化
        一、中国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优化
        二、美国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优化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思考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美国布鲁克海文大学(BROOKHAVEN COLLEGE)社团管理规定
    附录2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调研问卷
后记

(8)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路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言媒介与文学形象
    第一节 媒介中的文学形象
        一、文学作品中的媒介和文学形象
        二、基于语言媒介的文学形象类型
    第二节 文学形象与语言媒介的关系
        一、文学形象的语言媒介形态
        二、语言媒介构建文学形象
    第三节 不同时代语言媒介中的文学形象
        一、言语媒介中的文学形象
        二、文字媒介中的文学形象
第二章 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
    第一节 多重媒介对文学形象的建构
        一、语言和图像多重媒介对文学形象的建构
        二、多重媒介中文学形象的延展
    第二节 媒介中文学形象的动态生成
        一、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创作
        二、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传播
        三、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接受
    第三节 媒介中的文学形象的生产
        一、同质媒介中文学形象的叠加
        二、异质媒介中文学形象的增殖
        三、媒介融合中文学形象的延展
第三章 媒介时代文学形象建构的深层机制
    第一节 媒介形态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一、媒介的变化
        二、媒介形态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媒介技术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一、文学的媒介技术的变化
        二、媒介技术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媒介市场机制对文学形象的影响
        一、传播者的职业化和媒介组织的市场化
        二、媒介市场中受众意识和营销思维贯穿产业链
        三、媒介市场机制对文学形象的影响
    第四节 媒介资本逻辑对文学形象的影响
        一、商品美学与审美化商品
        二、经济审美化
        三、媒介资本逻辑对文学形象的影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关税行政中商品归类的法治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海关商品归类制度概述
    第一节 关税行政中的商品归类
        一、《商品名称与编码协调制度》简介
        二、商品归类的性质与模式
    第二节 我国商品归类的主要问题——缺乏约束的权力
        一、商品归类中权力与权利的冲突——归类争议
        二、归类争议解决的困境——纳税人权利的缺失
    小结
第二章 商品归类的基本法律原则
    第一节 商品归类中的正当程序原则
        一、正当程序原则的理论基础
        二、正当程序原则下我国商品归类的完善
    第二节 商品归类中的明确性原则
        一、明确性原则的理论基础
        二、明确性原则下我国商品归类的完善
    第三节 商品归类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论基础
        二、信赖保护原则下我国的商品归类完善
    小结
第三章 商品归类规则适用与准则指引
    第一节 商品归类规则的适用
        一、商品归类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二、商品归类的规则与方法
    第二节 商品归类准则的确立及实证分析
        一、归类准则确定与法律解释
        二、商品归类准则的实证分析
    小结
第四章 商品归类的程序约束
    第一节 约束性预归类制度的程序完善
        一、约束性预归类制度的现状与困境
        二、约束性预归类制度的完善与改革
    第二节 归类处罚制度的程序完善
        一、归类处罚制度的现状与困境
        二、归类处罚制度的完善与改革
    小结
结语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协同理论的A集团多项目沟通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经济背景
        1.1.2 沟通管理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的架构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2.1 多项目管理相关理论论述
        2.1.1 多项目管理的产生和特点
        2.1.2 多项目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协同学与协同科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3 沟通管理的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 集团多项目协同沟通现状及资源配置分析
    3.1 A 集团企业背景介绍
    3.2 A 集团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的组织结构问题
    3.3 A 集团多项目协同沟通的资源配置问题
    3.4 A 集团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中存在的沟通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 集团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模式构建
    4.1 A 集团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影响因素
    4.2 A 集团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模式构建
    4.3 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模式机理分析
        4.3.1 协同沟通维度层
        4.3.1.1 协同沟通范围维度
        4.3.1.2 协同沟通过程维度
        4.3.1.3 协同沟通层次维度
        4.3.2 协同沟通管理功能层
        4.3.3 协同沟通信息支持层
        4.3.3.1 企业统一沟通平台
        4.3.3.2 信息互融互通支持平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 集团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改进
    5.1 A 集团多项目沟通管理组织结构重组
    5.2 A 集团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的资源配置优化
        5.2.1 多项目协同沟通管理原始数据
        5.2.2 多项目协同的冲突主体资源
        5.2.3 多项目协同的关键链计划
    5.3 建立有效的企业统一沟通平台
    5.4 多项目协同管理的组织沟通策略
        5.4.1 沟通目标的确定及其相关沟通策略
        5.4.2 异质对象的沟通策略
        5.4.3 多项目协同管理的沟通策略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三类传真机用于无线传真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往昔的黑暗回响[J]. 拉蒙·迪亚斯·艾特罗维奇,刘长申. 译林, 2020(05)
  • [2]云南公路口岸“一站式”跨境通关模式研究[D]. 袁婉莹. 云南大学, 2019(03)
  • [3]《孤代汶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研究[D]. 朱萍萍. 淮北师范大学, 2019(09)
  • [4]移动卫星通信中的传真业务[J]. 朱礼勇. 无线互联科技, 2018(05)
  • [5]气象传真图等值线的插值研究[D]. 姜文.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1)
  • [6]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D]. 姚婷. 厦门大学, 2017(08)
  • [7]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 虞娅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8]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研究[D]. 阎怀兰. 云南大学, 2016(05)
  • [9]关税行政中商品归类的法治约束[D]. 陈映川. 武汉大学, 2014(07)
  • [10]基于协同理论的A集团多项目沟通管理研究[D]. 段艳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三种传真机用于无线传真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