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腈复合纤维

聚丙烯腈复合纤维

一、聚丙烯腈系复合纤维(论文文献综述)

王霞[1](2019)在《静电纺丝制备聚丙烯腈/木质素碳纳米纤维的研究》文中提出木质素作为自然界中唯一含有苯环结构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储量丰富,含碳量高。目前木质素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一些低值化的领域,比如燃料、水泥和陶瓷等行业。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短缺,对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逐渐得到各研究学者的关注,其重要的一个应用是作为碳纤维的制备原料。碳纳米纤维不仅具有碳纤维优异的综合性能,同时也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过滤材料、吸附材料、储氢材料等领域都有着较好的应用。目前大多数碳纳米纤维是通过对聚丙烯腈(PAN)进行静电纺丝制备得到,静电纺丝也是唯一一种能连续制备纳米级纤维的纺丝工艺。本文以剑麻木质素及PAN为原料,设计优化了静电纺丝设备,并利用静电纺丝制备了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纳米纤维,对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纳米纤维进行预氧化及碳化处理,得到了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基碳纳米纤维。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高温碱煮法在最佳工艺条件:用碱量17%,硫化度20%,蒸煮温度160℃下从剑麻中提取了木质素并进行了改性处理,分析了木质素的结构性能及对木质素进行了静电纺丝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木质素的主要组成结构单元为紫丁香基型与愈创木基型结构单元,其热失重主要发生在200450℃,最大的失重温度为341℃,最终的残碳量可达到46%,且木质素较难独自进行静电纺丝。2)通过对静电纺丝原理的掌握,设计优化了静电纺丝装置,并对电场强度进行了模拟仿真;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成型PAN,探讨了静电纺丝工艺参数对纤维形貌直径的影响,找到了能形成良好纤维形貌的纺丝条件:溶液浓度为8%14%,纺丝电压为9kV18kV,纺丝距离为12cm18cm,得到最小纤维直径的纺丝工艺条件为:溶液浓度为10%,纺丝电压为15kV,纺丝距离为16cm,纤维平均直径可达到237nm。3)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纳米纤维,探讨了木质素及其改性对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纳米纤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木质素的增加会增强溶液电导率,影响共混溶液可纺性,降低纤维平均直径,损失纤维形貌,削弱纤维热力学性能。而木质素经过改性后,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的形貌特征及热力学性能都得到一定程度提升,有利于木质素的利用,及高孔隙率和良好热力学性能碳纤维的制备。4)对聚丙烯腈纤维及改性前后的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原丝进行了预氧化及碳化处理,探讨了预氧化工艺条件对纤维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拉曼光谱仪(Raman)、X射线衍射仪(XRD)等技术对预氧化纤维及碳化纤维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预氧化升温速度为10℃/min,最高温度为250℃的条件下可得到纤维形貌良好、纤维面积收缩率小、纤维氧化程度高,耐热性良好的预氧化纤维;木质素的加入及其改性可降低碳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但对碳化过程中无定形碳的形成没有较大影响,且形成了具有较好碳化程度及高强度低模量的碳纳米纤维,制备的碳纳米纤维也可进行下一步的利用。

高雪池[2](2006)在《滨州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研究》文中认为滨州黄河公路大桥是目前黄河上唯一一座大跨径三塔斜拉桥,结构受力复杂,沿线交通量大,载重车辆多,所处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对桥面铺装层性能要求高,桥面铺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桥梁使用的耐久性。本文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施工工艺与质量技术指标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对滨州黄河公路大桥面铺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本文在广泛分析国内外桥面铺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滨州黄河大桥桥面铺装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其次,在广泛调查了桥面铺装损坏类型及损坏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避免类似损坏类型出现的措施。并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桥面铺装层在静态车辆荷载不同作用位置下的拉应力(应变)、铺装层内和层间剪应力,确定了桥面铺装层体系受力最不利的荷载位置。通过比较不同厚度与模量条件下铺装层的受力状态,提出合理的厚度与模量范围。将汽车荷载简化为移动均布荷载,分析在不同速度条件下对铺装层内最大应力的影响规律,和在刹车状态下不同水平力系数对铺装层不同深度的水平剪应力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计算结果,确定沥青铺装层和防水粘结层材料设计的拉应力、剪应力控制指标。第三,通过室内试验,系统研究了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SMA和防水粘结层的各项力学性能与路用性能。通过铺装层材料性能比较,选择合适的铺装层材料;并采用复合梁模型试验比较不同铺装层结构组合的疲劳寿命,评价各种铺装层结构的整体抗疲劳破坏能力,确定桥面铺装上下结构层的合理厚度、防水粘结层材料与合理结构组合。第四,本文对铺装层生产配合比设计、施工机械组合、工程质量控制要点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施工沥青铺装层时振动压路机对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影响很小,可以正常使用振动压路机;并提出了保证桥面铺装层各层达到质量指标要求的施工指导意见。本论文研究表明,采用高剂量SBS改性沥青作为防水粘结层,SMA-13与纤维增强改进AC-20型沥青混凝土作为铺装层,可以保证滨州黄河大桥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的抗车辙能力、抗水损害能力、抗疲劳能力、界面粘结能力,使桥面使用寿命延长,能够避免桥面铺装的早期破坏问题。本文也为今后系统研究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桥面铺装结构形式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持。

汪俊岭[3](2020)在《杂原子掺杂碳/二硫化钴的制备及其锂硫电池隔膜改性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几十年,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因而,人类不得不面对即将出现的能源危机。而能源危机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同时,化石燃料的使用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继而威胁生态安全。因此,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具有重要意义。自然能源,如风能和水能,具有清洁和廉价的优点。但其固有的间接性不足和难以携带等特点,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目前,可充电电池被认为是应对以上问题的有效策略,并已成为科学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热点。近年来,科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绿色、廉价、高能量密度能源体系的发展。然而,锂离子电池(LIBs)和钠离子电池(SIBs)的正极材料是由重金属化合物组成的,易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正极材料价格昂贵,且资源短缺。相比之下,单质硫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便宜以及环境友好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锂硫电池(LSBs)具备极高的能量密度及理论容量(2600 W h kg-1和1675 mA h g-1),因此受到热切关注。然而,LSBs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严重影响着电池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例如,可溶性多硫化物存在严重的穿梭行为,易导致活性物质的损失。另外,多硫化物与锂负极之间的副反应会不断破坏固态电解质(SEI)膜,以及加剧锂枝晶生长。而过度生长的锂枝晶会刺破力学强度低的隔膜,继而引发电池短路甚至是爆炸火灾。为了实现其商业化,这些问题需要被有效解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基于结构设计和隔膜改性策略,进行了相关工作。(1)以双金属核-壳有机框架物(ZIF8@ZIF67)为前驱体制备得到中空杂原子掺杂碳/二硫化钴结构(CoS2/NSCNHF)。首先,纳米尺度的CoS2颗粒相对于微米尺度的CoS2颗粒具有更短的离子传输距离。其次,中空碳结构能够缓冲CoS2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应变。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作为LIBs负极时,CoS2/NSCNHF给出高达1155.6 mAhg-1的初始放电容量。经过100次循环后,CoS2/NSCNHF的放电比容量仍可达到845.0 mA h g-1。在SIBs电池中,CoS2/NSCNHF在循环170圈后仍能保持超过400 mA h g-1的容量。(2)以三明治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物/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材料为前驱体,制备了杂原子掺杂碳/二硫化钴结构(NSPCF@CoS2)。杂原子掺杂能够赋予碳结构更高的导电性,促进离子电子传输,同时该刚性结构能有效缓解CoS2在充放电过程中严重的体积变化。该结构具备的多孔及大比表面积特性也有利于电解液浸润。作为LIBs负极,NSPCF@CoS2首圈放电容量为921.5 mAhg-1。200圈循环过程中,库伦效率高于97%(前5圈除外)。作为SIBs负极,NSPCF@CoS2在0.4-3 V电压范围以及1.0Ag-1电流密度下,在整个循环过程(1650圈)中显示出稳定且相对较高的容量。该电极单圈容量衰减率低至0.018%。(3)通过金属有机框架物/聚丙烯腈复合纤维碳化硫化策略获得杂原子掺杂碳/二硫化钴结构(NSPCFS@CoS2)。该材料具备优越的电化学性能。经过2095圈长循环后,电极仍然给出546.3 mAhg-1的高容量,对应容量保有率为72.7%。值得注意的是,该材料可实现单圈容量衰减率低至0.013%。与前人报道的CoS2基材料相比,该材料显示出相当或更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4)基于对结构组成的评估(CoS2/NSCNHF、NSPCF@CoS2和NSPCFS@CoS2),可以推断上述材料对多硫化物均存在优良的化学吸附作用,即杂原子掺杂碳的Keesom力作用,以及CoS2的路易斯酸碱作用。CoS2本身也具备优异的电催化作用,促进多硫化物的转化。此外,碳结构也对多硫化物具备物理阻隔及吸附作用,其导电特性有助于反应动力学的提升,从而激活“死硫”、“死锂”,降低活性物质损失。因此,这些材料均可作为商业隔膜的改性层,充当拦截泛滥的多硫化物的大坝,从而避免活性硫物质的流失和缓冲锂负极的腐蚀。结果显示,改性隔膜能够抑制多硫化物穿梭以及锂枝晶生长,继而提升电池的电化学及安全性能。(5)聚丙烯腈隔膜自身抑制多硫化物穿梭行为的能力有限,因而提升LSBs性能的功效不佳。采用功能材料改性隔膜策略能够得到兼具高热稳定性以及抑制多硫化物穿梭功效的改性隔膜。研究发现,该隔膜不仅能够提升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还能通过阻碍枝晶生长增强电池的安全性能。

魏海玲[4](2016)在《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具有纤维直径小、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过滤材料、生物医学、传感器以及纺织等领域。但它的疏水性和绝缘性使其静电现象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开发应用。为了提高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抗静电性能,扩宽其应用领域,本课题选用导电性能良好的纳米氧化锌与聚丙烯腈纺丝液共混,采用高压静电纺丝法制备具有抗静电性能的PAN/ZnO纳米复合纤维。利用电子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红外光谱分析(FTIR)、热重分析(TG)等对PAN/ZnO纳米复合纤维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性能进行表征;测试了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抗静电性、热延伸性能、回潮率及力学性能,以研究纳米氧化锌及其含量对PAN/ZnO纳米复合纤维各项性能的影响。通过对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表征及性能测试和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为了使纳米氧化锌均匀的分散在纺丝液中,本课题选用了三种不同性质的分散剂:阴离子分散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阳离子分散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非离子分散剂聚乙二醇(PEG-4000)并结合超声波分散法对DMAC溶剂中的纳米氧化锌进行分散。结果表明,在三种分散剂中,阴离子分散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散效果最好,且当阴离子分散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质量分数(相对于纳米氧化锌)为10%时,纳米氧化锌分散效果最佳。同时,DMAC溶剂中纳米氧化锌的颗粒大小随超声波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在超声30min时,纳米氧化锌可以均匀分散。2、通过电子扫描电镜(SEM)观察PAN/ZnO纳米复合纤维形貌发现:在静电纺丝过程中,当纺丝电压为18KV,纺丝接收距离为15cm,纳米氧化锌质量分数为3%时可以得到伸直度相对较好、纤维直径均匀的PAN/ZnO纳米复合纤维。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可以看出,加入纳米氧化锌颗粒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PAN/ZnO纳米复合纤维晶体的形成,降低了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结晶度。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TIR)分析可以看出聚丙烯腈的特征峰,随着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氧化锌的加入,对其吸收峰的反射强度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从TG曲线可以看出,随着纳米氧化锌质量分数的增加,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初始热分解的温度比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初始热分解温度低,最大热分解速率增大,说明在受热状态下纳米氧化锌的加入促进了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热分解。3、纳米氧化锌的加入能改善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抗静电性能,当纳米氧化锌质量分数为3%时,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体积比电阻为5.9*109Ω·cm,比未加入纳米氧化锌的PAN纳米复合纤维的体积比电阻降低了4个数量级。但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热延伸性能逐渐降低;回潮率没有显着的影响,其回潮率都仍在6%上下浮动。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率随纳米氧化锌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何亚丽[5](2020)在《棉纤维及聚丙烯腈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表面润湿改性与油水分离研究》文中提出水是自然界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之一,然而由于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所产生的油水混合物规模的持续增加,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油水混合物的有效分离已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一项迫切挑战;棉织物由于其本身可提供微观粗糙度,天然的高孔隙率可确保流体自由通过,加之可降解特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油滴粒径>150μm的浮油分离。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具有高的孔隙率、大的比表面积、连续互通的孔道,形态与润湿性可调控等优点,在液滴粒径<20μm的水包油型乳液分离中具有应用价值。本文分别以棉织物以及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薄膜为基底,通过化学浸渍表面改性技术,制备出了可用于游离油与水包油乳液分离的纳米复合薄膜材料。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耐苛性可降解棉纤维的无氟化超疏水改性与油水分离性能为了制备不含氟、可降解且可有效分离浮油的分离膜材料,以原料易得的棉织物为基底,用Zn O纳米棒对其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采用不含氟的低表面能物质SA进行包覆,制备得到Zn O/SA改性超疏水棉织物。以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等对所制备Zn O/SA改性棉织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n O纳米棒与SA通过化学键合作用牢固地附着在棉织物表面,形成接触角为164°的超疏水涂层。该涂层不仅在恶劣的化学环境下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还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线辐射能力以及对多种液体的自清洗性能。Zn O/SA改性棉织物对多种含量有粒径大于150μm油滴的油水混合液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即使经过10个周期的分离实验,其分离效率仍保持在95.5%。此外,Zn O/SA改性棉织物还具有出色的降解性能。(2)PDA@PAN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水包油乳液分离性能在油水分离领域,含油粒径小于20μm油滴的水包油乳液分离是目前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棉织物的孔隙太大很难将其分离。本章首先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亲水性的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然后通过控制多巴胺的自聚合反应,生成低密度附着的聚多巴胺(PDA)纳米簇,得到PDA@PAN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通过SEM、EDX、XPS、FTIR等进行结构与形貌表征,利用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测试了分离前乳液与分离后滤液的TOC值,以探究该薄膜的分离效率。结果表明PDA@PAN静电纺丝纤维膜具有超亲水性和水下疏油性能,制备的薄膜对于正己烷/水,正十二烷/水和正十六烷/水的乳液体系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经过10次循环分离后,薄膜分离的流动通量没有明显降低,滤液TOC值也没有显着升高,证明其具有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3)TA-APTES@PAN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水包油乳液分离性能为解决PDA在PAN纳米纤维上涂覆率低的问题,本章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形貌规整的PAN纳米纤维,然后利用单宁酸(TA)中的邻苯二酚可以和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的水解产物发生迈克尔加成以及席夫碱反应,生成了TA-APTES纳米微球,密集附着于PAN纳米纤维表面及纤维膜的三维孔穴中。结果证实该薄膜具有超亲水-水下疏油性以及对水包油乳液的优异分离性能,与第三章PDA@PAN纳米纤维膜相比,无论是流动通量还是分离效率都有所提高。经过10次循环分离使用后,滤液中的TOC值没有明显增加,流动通量也没有明显降低,表明该薄膜具有优异的循环使用性能。此外,还发现其对有机染料溶液也具有一定的分离作用,从而展现出广泛的油水分离适用性和极佳的应用前景。(4)GA-APTES@PAN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水包油乳液分离性能相对于TA分子中的邻苯二酚,本章采用具有邻苯三酚基团的没食子酸(GA)作为修饰剂,以进一步提高薄膜超亲水性和底材结合牢固度。对所制备GA-APTES@PAN静电纺丝复合纳米纤维膜进行了形貌结构表征、乳液分离性能测试和有机染料去除实验。结果表明,与GA-APTES@PAN薄膜相比,GA-APTES@PAN具有更为优异的乳液分离能力、循环使用性能和有机染料去除能力。

郭昌盛,蒋芳,汪青,黄姿梅[6](2017)在《聚丙烯腈纤维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聚丙烯腈纤维作为大宗合成纤维之一,在化纤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聚丙烯腈纤维改性技术是开发差别化聚丙烯腈纤维的关键,通过改性来拓展其功能性也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对聚丙烯腈纤维改性技术和品种的介绍,为聚丙烯腈纤维改性提出了建议,以增强改性产品的附加值并拓宽其应用领域。

赵锐[7](2018)在《改性静电纺高分子纳米纤维对水中典型污染物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工农业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过程加快进行的今天,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由此而带来的水体污染却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作为水中典型的污染物,有机染料、农药、重金属离子等在污水中的存在会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在众多去除污水中典型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方法中,吸附方法因操作方便、设计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使其在污水净化领域成为一种常见的处理技术。作为吸附方法中的关键,吸附剂的性能对吸附方法的处理效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各种各样类型的吸附剂被研究者们不断的开发并应用,结果表明,降低吸附剂的维度尺寸可以有效增加吸附剂的吸附位点、进而提高吸附能力。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容易地制备出微、纳米尺度的一维纤维,达到降低材料维度尺寸的目的。电纺纤维因具有高的孔隙率、制备简单可控、可修饰、可再生等特点,已经被研究作为污水处理中的吸附剂。在众多类型的电纺纤维吸附剂中,有机高分子电纺纤维因成膜性好、易分离、纤维种类繁多等优势,是电纺吸附剂的一个更优选择。为了进一步提高有机高分子电纺纤维的吸附性能、制备高效吸附剂,改性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本论文以上述内容为出发点,重点研究静电纺高分子纤维的改性过程及制备的改性电纺高分子纳米纤维对水中典型污染物的吸附性能。通过对纺丝材料及改性方式的选择,制备一系列高性能的电纺纤维吸附剂,并详细研究它们对有机染料、有机农药或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旨在制备高效、廉价、可循环使用的水处理吸附剂材料,为新型吸附剂的开发做出贡献。具体内容如下三个部分:1.混合纺丝是简单直接的方式制备改性电纺高分子纤维,选择有效的混纺改性材料尤为重要。?-环糊精具有特殊的空腔结构(外部亲水、内部疏水),使它可以与大部分染料分子形成主客体包络作用,进而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染料吸附剂材料。我们通过混纺方式制备了?-环糊精改性的电纺高分子纤维,将交联剂柠檬酸同时引入到纺丝体系中、并结合原位热交联获得不溶于水的?-环糊精基电纺纤维吸附剂,并研究得到的纤维吸附剂对有机染料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解决了直接混纺但不经交联得到的?-环糊精/高分子混纺电纺纤维无法作为吸附剂使用的问题。(1)首先以水作为溶剂来制备?-环糊精基电纺纤维。为了进一步提高纤维的吸附性能,向纺丝溶液中引入另一种水溶性功能性物质丝胶蛋白,制备了?-环糊精/丝胶/聚乙烯醇复合电纺纤维。热交联后,?-环糊精/丝胶/聚乙烯醇复合电纺纤维的水不溶率在95%以上。随着?-环糊精、丝胶的引入,复合纤维吸附剂对于亚甲基蓝的吸附量也都逐步增加。交联的?-环糊精/丝胶/聚乙烯醇复合电纺纤维对于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在20 o C下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87.97 mg/g;五次吸附-再生循环后,对于亚甲基蓝的去除效率依然可以在92%以上。(2)为了提高?-环糊精在纺丝液中的含量,使用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纺丝溶剂,制备了?-环糊精/聚丙烯酸复合电纺纤维,?-环糊精在复合纤维中的质量分数可以高达71.43%。得到的交联的?-环糊精/聚丙烯酸复合电纺纤维对于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容量可以达到826.45mg/g。此外,由于聚丙烯酸和柠檬酸的引入使纤维表面富含羧基,基于静电作用机理,?-环糊精/聚丙烯酸复合电纺纤维可以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过滤来实现亚甲基蓝/甲基橙混合染料溶液的分离,分离效率都在99%以上。2.为了使改性的材料分布在纤维表面而与被吸附物更充分接触,将静电纺丝技术与水热碳化方法相结合,首次制备了柔性的水热碳包覆改性的电纺聚丙烯腈(PAN)纤维吸附剂,并将制备的纤维吸附剂用于吸附水中的农业污染物除草剂。(1)使用乙二胺对PAN电纺纤维进行交联来提高其抵抗水热的能力,以葡萄糖为水热碳源。水热反应后,将得到的水热碳包覆的PAN纤维用Na OH溶液浸泡活化,制备表面羧基丰富的水热碳包覆的电纺聚丙烯腈复合纤维(AC-PAN)。将制备的AC-PAN纤维用于吸附阳离子型除草剂百草枯,对于百草枯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得到的最大吸附容量为437.64 mg/g;五次吸附-再生循环之后,AC-PAN对于百草枯的去除率依然可以在83%以上。(2)为了进一步丰富水热碳包覆改性电纺纤维吸附剂可吸附污染物的类型,向水热反应液中引入氨基源二乙烯三胺,来制备表面氨基丰富的水热碳包覆的电纺聚丙烯腈复合纤维(PAN@NC)。二乙烯三胺在水热过程中不但起到氨基源的作用,还可以将PAN纤维交联进而提高其抵抗水热的能力。将得到的PAN@NC纤维吸附剂用于吸附阴离子型除草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对于2,4-D的吸附过程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算得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64.47 mg/g。五次吸附-再生循环之后,PAN@NC对于2,4-D的去除率依然可以在93%以上。3.为了获得更牢固的表面改性方式,通过化学键连接制备了接枝改性的电纺聚丙烯腈(PAN)纤维,将制备的接枝改性的电纺PAN纤维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1)通过交联、胺化、磷酸化过程制备了磷酸基、氨基双功能基团接枝改性的电纺PAN纤维(PN-PAN),并研究其对Pb2+、Cu2+、Ag+、Cd2+四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PN-PAN纤维对于四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都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于Pb2+、Cu2+、Ag+的等温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Cd2+的等温吸附更符合Langmuir模型。通过比较得知,接枝磷酸根后的磷酸基、氨基双功能基团接枝的纤维吸附剂对于Pb2+、Cu2+、Ag+的吸附要好于只接枝氨基的纤维吸附剂。三次吸附-再生循环后,PN-PAN对于四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都可以保持在80%以上。(2)通过加热回流反应方式,将聚阳离子电解质支化聚乙烯亚胺接枝到PAN电纺纤维表面(b PEI-EPAN),来增加纤维表面接枝基团密度,并研究制备的b PEI-EPAN纤维对于阴离子型重金属离子Cr(VI)的去除。b PEI-EPAN纤维对于Cr(VI)的吸附过程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理论的最大吸附容量为637.46 mg/g;五次吸附-再生循环后,b PEI-EPAN对于Cr(VI)的去除效率依然可以在90%以上。当吸附剂剂量为2 mg/m L、Cr(VI)的初始浓度为10 mg/L或20 mg/L时,b PEI-EPAN纤维可以将溶液中Cr(VI)的浓度吸附至WHO规定的饮用水中Cr(VI)浓度限制标准(0.05mg/L)以下。在动态过滤实验中,150?m厚的b PEI-EPAN过滤膜可以在731.7L·m-2·h-1流量下,使50 m L Cr(VI)溶液(5 mg/L)通过过滤让其浓度降低到0.05mg/L以下,此过滤体积是过滤膜体积的813倍。

李慧[8](2013)在《聚丙烯腈的水解及其对阳离子染料吸附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碱性水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和用碱性混合溶液的方法系统研究聚丙烯腈水解作用,用元素分析仪、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仪器分析技术和吸湿性、酸碱滴定法、电导率和粘度性能测试方法等对聚丙烯腈原丝和水解产物形貌、结构性能进行分析表征。探讨了水解后的聚丙烯腈纤维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分离作用。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选定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吐温80三种表面活性剂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明显促进了聚丙烯腈纤维的水解反应。2、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温度、PAN用量、NaOH用量以及表面活性剂对聚丙烯腈水解的影响,并采用极差分析法找到了最优实验条件,即1.5gPAN,0.75gNaOH,2.5mL季铵盐,90℃,2h。3、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羧基含量的方法,即根据电导率和盐酸滴定量绘制曲线,计算羧基含量,进而计算转化率。最优水解组合成计算出的聚丙烯腈纤维水解的转化率为38.7%,或者羧基含量为6.85mmol/g。4、在混合溶剂方法中,水-无水乙醇混合溶液对聚丙烯腈纤维水解有明显促进作用。5、与未经水解的聚丙烯腈相比,水解后的聚丙烯腈纤维对阳离子红染料的吸附效果很明显,吸附过程遵循Freundlich等温吸附机理,并可用Lagergren’s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未水解聚丙烯腈纤维染料的去除率仅为47.39%,而在同样条件下经碱法水解后的纤维去除率可高达97.41%。本文的创新与特色在于:1、在碱性水解条件下,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显着加快聚丙烯腈纤维水解过程。2、采用酸碱滴定时的电导率趋势曲线,确定水解聚丙烯腈纤维产物中羧基含量。

黄校萱[9](2020)在《多功能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在锂硫电池中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二次电池,但锂电池因为本身能量密度(120-180 Wh/kg)的限制使其发展遇到瓶颈。锂硫电池凭借着高能量密度和高比容量走入了大家的视野,其中正极硫的理论能量密度可以达到2600 Wh/kg,且含量丰富环境友好,该电池的发展成为了热点。但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以及硫和有机电解液易燃造成电池的安全问题都限制着其商用。本文以耐高温聚丙烯腈(PAN)和聚偏氟乙烯-三氯氟乙烯(PVDF-CTFE)两种聚合物为基体,针对聚合物电解质易燃、多硫化物穿梭和锂枝晶等问题,制备出多种性能优良的功能型电解质。首先,通过静电纺丝法用不同质量分数的聚磷酸铵(APP)对PAN进行改性,制备得到APP/PAN(APAN)电解质。APAN电解质阻燃性能良好,对多硫化物穿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APP含量为20 wt%时,性能表现最佳。APAN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均达到1 × 10-3 S/cm以上,且电化学窗口相对较高。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APAN电解质的性能,添加碳纳米管(CNTs)功能层,增加物理捕获位点,进一步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使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0.5 C电流密度下,CNTs-20%APAN电解质循环200圈后容量仍保持为初始比容量的50%以上,同时CNTs构建的碳层导电网络,激发锂硫电池的容量释放,使其具备更高的初始比容量。其次,固态电解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较低的室温电导率抑制着其工业化应用。目前很少有工作去定量或定性分析溶剂的残留量对于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影响。在锂硫电池中,长链多硫化物溶解在有机电解液中,使得“穿梭”更加明显。本文制备的PVDF-CTFE(PCF)电解质通过室温挥发电解液,定量研究电解质中电解液的含量对锂硫电池的性能影响,并发现当挥发时间在20 min内,随着挥发时间增加电解液含量逐渐减少,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增强,20 min挥发的PCF电解质应用在锂硫电池中,在0.2 C电流密度下室温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77%。最后,为了维护锂金属负极的稳定性,防止生成的锂枝晶戳破隔膜,引发电池安全问题。本文通过在PCF电解质上添加氟化锂(LiF),制备A/B层结构的PCF-LiF电解质,A层由纯PCF电解质构成起结构支撑作用,功能层B由LiF改性PCF电解质构成作用于锂金属负极,保护SEI膜促进锂金属的均匀沉积。将该电解质应用到锂硫电池中,发现随着LiF含量的增加,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越好。该结构电解质离子传输能力强,电化学窗口宽。

何妍佳[10](2020)在《海泡石复合材料改性隔膜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锂硫电池因其优异的理论比容量(1675 mAh/g)、高能量密度(2600 Wh/kg)和低成本,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锂硫电池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商业化应用。隔膜作为锂硫电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反应,但它对其充放电反应过程中的电化学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常使用的隔膜均为商业化的Celgard聚烯烃膜,聚烯烃膜的孔径比较大,热稳定性相对而言比较差,影响了锂硫电池的寿命。海泡石因其具有极强的吸附性、优异的热稳定性以及机械强度,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论文基于海泡石的复合材料,针对锂硫电池的隔膜开展实验研究,采用水热法和静电纺丝,从隔膜的孔径、对多硫化物的作用以及热稳定性等方面,分别探究了复合材料改性隔膜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HKUST-1作为一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其孔径具有可调节性,能够很好地阻挡多硫化物的穿梭。本章采用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备了HKUST-1和海泡石的复合材料(H-Sep),并将其用于对隔膜进行涂覆改性。该改性隔膜组装的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642 mAh/g,优于Celgard商业隔膜。但是经过100次循环后,容量急剧衰减,主要是由于在循环过程中H-Sep的结构稳定性并不理想,且合成的HKUST-1多孔框架过大导致孔隙过大,未有效地阻碍多硫化物的穿梭。(2)选用聚丙烯腈(PAN)作为碳源,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和高温碳化的方法制备了海泡石/碳纤维复合材料(C-Sep);将其用于隔膜表面进行改性,研究了海泡石/碳纤维改性隔膜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其组装的电池,在1 C的电流密度循环300次,仍然保持了416 mAh/g的可逆比容量,获得了比Celgard商业隔膜更优的电化学性能。(3)基于第四章节中聚丙烯腈(PAN)和海泡石质量的优化配比,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和辊压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腈/海泡石(E-PAN/Sep)复合纤维膜,并将E-PAN/Sep复合纤维膜组装成电池,在0.2 C电流密度下,首次的放电比容量为1227 mAh/g,优于Celgard隔膜。但是,随着充放电反应的进行,E-PAN/Sep纤维膜出现了过充的现象,导致电池性能失效。通过拆解电池,发现电池内部的E-PAN/Sep复合纤维膜出现了撕裂破损的现象。

二、聚丙烯腈系复合纤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丙烯腈系复合纤维(论文提纲范文)

(1)静电纺丝制备聚丙烯腈/木质素碳纳米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静电纺丝
        1.1.1 静电纺丝原理与方法
        1.1.2 静电纺丝设备与主要影响因素
        1.1.3 静电纺丝的研究与应用
    1.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1.2.1 聚丙烯腈纤维
        1.2.2 碳纤维
        1.2.3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发展
    1.3 木质素
        1.3.1 木质素的结构与性质
        1.3.2 木质素的分离与改性
        1.3.3 木质素的应用
    1.4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成型研究
        1.4.1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的制备
        1.4.2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文研究目的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设计及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装置设计
        2.2.1 静电纺丝设备结构设计
        2.2.2 可移动纺丝针头设计
        2.2.3 辅助电极设计
        2.2.4 接地及屏蔽处理
        2.2.5 静电纺丝设备工作原理
        2.2.6 实验其他设备
    2.3 静电纺丝辅助电极电场模拟
        2.3.1 辅助电极对于电场强度的影响
        2.3.2 辅助电极半径对于电场强度的影响
        2.3.3 辅助电极高度对于电场强度的影响
    2.4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4.1 实验方法
        2.4.2 测试表征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质素的分离改性及聚丙烯腈静电纺丝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木质素的分离与改性
        3.2.1 木质素的分离
        3.2.2 木质素的改性
    3.3 木质素的表征
        3.3.1 木质素的溶解表征
        3.3.2 木质素红外光谱分析
        3.3.3 木质素热重分析
        3.3.4 木质素静电纺丝纤维扫描电镜分析
    3.4 聚丙烯腈静电纺丝工艺研究
        3.4.1 溶液浓度对纤维直径形貌的影响
        3.4.2 纺丝电压对纤维直径形貌的影响
        3.4.3 接收距离对纤维直径形貌的影响
        3.4.4 聚丙烯腈静电纺丝工艺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电混纺聚丙烯腈/木质素纤维结构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结构性能表征
        4.2.1 聚丙烯腈/木质素纺丝液电导率分析
        4.2.2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扫描电镜分析
        4.2.3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4.2.4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热重分析
        4.2.5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拉伸测试分析
    4.3 聚丙烯腈/改性后木质素纤维结构性能表征
        4.3.1 聚丙烯腈/改性后木质素复合纤维扫描电镜分析
        4.3.2 聚丙烯腈/改性后木质素复合纤维热重分析
        4.3.3 聚丙烯腈/改性后木质素复合纤维拉伸测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5.1 引言
    5.2 聚丙烯腈/木质素纤维预氧化及碳化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预氧化温度对聚丙烯腈/木质素纤维红外光谱的影响
        5.3.2 预氧化温度对聚丙烯腈/木质素纤维形貌的影响
        5.3.3 预氧化升温速率对聚丙烯腈/木质素纤维形貌的影响
        5.3.4 预氧化后聚丙烯腈/木质素纤维热重分析
        5.3.5 聚丙烯腈/木质素碳纤维形貌分析
        5.3.6 聚丙烯腈/木质素碳纤维拉曼分析
        5.3.7 聚丙烯腈/木质素碳纤维XRD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滨州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桥面铺装研究现状
        1.2.1 工程应用与研究方向概况
        1.2.2 桥面沥青类铺装材料研究与应用
        1.2.3 桥面防水粘结层材料研究与应用
        1.2.4 桥面力学分析研究综述
    1.3 国内外桥面铺装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滨州黄河大桥工程简介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桥面铺装损坏类型及原因分析
    2.1 桥面铺装损坏类型
        2.1.1 开裂
        2.1.2 坑槽和补坑
        2.1.3 表面变形
        2.1.4 表面缺陷
    2.2 桥面铺装损坏原因分析
        2.2.1 桥面铺装层力学分析
        2.2.2 铺装层结构与材料设计
        2.2.3 铺装层施工
        2.2.4 铺装层养护
    2.3 本章结论
第3章 桥面铺装体系力学机理分析
    3.1 桥面铺装计算模型
        3.1.1 基本假定
        3.1.2 有限元单元
        3.1.3 计算参数
        3.1.4 荷载模型
    3.2 桥面铺装静力、移动荷载计算基本理论
        3.2.1 静力分析基本理论
        3.2.2 移动荷载运动分析基本理论
    3.3 静力分析结果
        3.3.1 桥面铺装层最不利荷位力学分析
        3.3.2 铺装上下层不同模量组合对铺装层应力的影响
        3.3.3 沥青铺装各层厚度变化对铺装层应力的影响
        3.3.4 防水粘结层材料厚度对最大剪应力的影响
    3.4 移动荷载运行分析结果
        3.4.1 行驶速度对铺装层内部应力的影响
        3.4.2 刹车情况下铺装层内部应力分析
    3.5 计算结果的对比与验证
    3.6 本章结论
第4章 桥面沥青铺装层材料性能研究
    4.1 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原材料选择及级配组成设计
        4.1.1 铺装层原材料选择
        4.1.2 铺装层沥青混凝土的材料组成设计
    4.2 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试验
        4.2.1 沥青混合料劈裂试验
        4.2.2 沥青混合料单轴压缩试验
    4.3 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
        4.3.1 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试验
        4.3.2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
        4.3.3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防水粘结层材料性能研究
    5.1 防水粘结层材料选择与性能检验
        5.1.1 防水粘结层材料选择
        5.1.2 低温韧性
        5.1.3 耐热性
        5.1.4 粘结强度
        5.1.5 耐酸、耐碱性
        5.1.6 不透水性
    5.2 室内模拟试验
        5.2.1 剪切试验
        5.2.2 拉拔试验
    5.3 本章结论
第6章 桥面铺装层结构组合研究
    6.1 铺装层结构组合方案选择
    6.2 复合梁疲劳试验模型及方法
        6.2.1 复合梁试件的选取
        6.2.2 试件成型
        6.2.3 复合梁疲劳试验参数
    6.3 复合梁疲劳试验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结论
第7章 桥面铺装层施工工艺研究
    7.1 试验段铺筑
        7.1.1 铺装材料试验段布置
        7.1.2 原材料及配合比选用
        7.1.3 防水粘结层施工
        7.1.4 沥青混凝土铺装层施工要点
        7.1.5 施工质量检测
    7.2 滨州黄河大桥桥面铺装施工
        7.2.1 振动压路机对桥梁结构的安全影响
        7.2.2 桥面处理
        7.2.3 高剂量SBS 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施工
        7.2.4 沥青混凝土铺装层施工
    7.3 本章结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杂原子掺杂碳/二硫化钴的制备及其锂硫电池隔膜改性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硫电池体系概述
        1.2.1 锂硫电池工作原理
        1.2.2 锂硫电池存在的问题
    1.3 锂硫电池研究进展
        1.3.1 硫正极结构设计
        1.3.2 电解液组成设计
        1.3.3 负极结构设计
        1.3.4 隔膜结构设计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基于双金属核-壳有机框架物衍生的杂原子掺杂碳/二硫化钴结构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表征
    2.3 材料合成及性能表征
        2.3.1 材料合成
        2.3.2 性能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oS_2/NSCNHF材料表征
        2.4.2 CoS_2/NSCNHF材料的储锂性能
        2.4.3 CoS_2/NSCNHF材料在储锂过程中的赝电容行为
        2.4.4 CoS_2/NSCNHF材料的储钠性能
        2.4.5 CoS_2/NSCNHF材料在储钠过程中的赝电容行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属有机框架物/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材料衍生的杂原子掺杂碳/二硫化钴结构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表征
    3.3 材料合成及性能表征
        3.3.1 材料合成
        3.3.2 性能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NSPCF@CoS_2材料表征
        3.4.2 NSPCF@CoS_2材料的储锂性能
        3.4.3 NSPCF@CoS_2材料在储锂过程中的赝电容行为
        3.4.4 NSPCF@CoS_2材料的储钠性能
        3.4.5 NSPCF@CoS_2材料在储钠过程中的赝电容行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属有机框架物/聚丙烯腈复合纤维衍生的杂原子掺杂碳/二硫化钴结构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表征
    4.3 材料合成及性能表征
        4.3.1 材料合成
        4.3.2 性能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NSPCFS@CoS_2材料表征
        4.4.2 NSPCFS@CoS_2材料的储钠性能
        4.4.3 NSPCFS@CoS_2材料在储钠过程中的赝电容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属有机框架物基复合材料衍生的杂原子掺杂碳/二硫化钴用于锂硫电池商业隔膜改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表征
    5.3 材料合成及性能表征
        5.3.1 材料合成
        5.3.2 性能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CoS_2/NSCNHF@C改性隔膜
        5.4.2 NSPCF@CoS_2@C改性隔膜
        5.4.3 NSPCFS@CoS_2@C改性隔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属有机框架物基复合材料衍生的杂原子掺杂碳/二硫化钴用于聚丙烯腈隔膜改性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3 材料制备及性能表征
        6.3.1 材料制备
        6.3.2 性能表征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改性隔膜的表征
        6.4.2 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6.4.3 电池的自放电行为
        6.4.4 电池的EIS阻抗谱分析
        6.4.5 电池隔膜循环后的形貌研究
        6.4.6 Li|Cu测试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之处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
    7.4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科研成果

(4)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2.2 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研究现状
        1.2.3 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应用
    1.3 纳米氧化锌的结构、性能及应用
        1.3.1 纳米氧化锌的结构
        1.3.2 纳米氧化锌的性能及应用
        1.3.3 纳米氧化锌的分散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案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4.3 课题实验设计方案
第二章 纳米氧化锌在DMAC溶剂中的分散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原料和仪器
        2.2.2 实验方案及过程
        2.2.3 纳米氧化锌分散性能测试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分散剂的种类对纳米氧化锌分散效果的影响
        2.3.2 分散剂的质量分数对纳米氧化锌分散效果的影响
        2.3.3 超声波的时间对纳米氧化锌分散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聚丙烯腈纺丝液的制备
        3.2.3 PAN/ZnO复合纺丝液的制备
        3.2.4 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
    3.3 PAN/Zn O纳米复合纤维的表征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EM)
        3.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3 热重分析(TG和DTG)
        3.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纺丝电压对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
        3.4.2 纺丝接收距离对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
        3.4.3 纳米氧化锌的质量分数对PAN/ZnO纳米复合纤维形貌的影响
        3.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4.5 热重分析(TG和DTG)
        3.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4.1 实验仪器
    4.2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取样方向对聚丙烯腈纳米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
        4.3.2 夹持距离对聚丙烯腈纳米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
        4.3.3 试样宽度对聚丙烯腈纳米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
    4.4 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拉伸性能
        4.4.1 测试方法
        4.4.2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其他性能测试与分析
    5.1 实验仪器
    5.2 纳米复合纤维的抗静电性能测试
        5.2.1 测试方法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 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热延伸性能测试
        5.3.1 测试方法
        5.3.2 结果与讨论
    5.4 纳米复合纤维的吸湿性能测试
        5.4.1 测试方法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棉纤维及聚丙烯腈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表面润湿改性与油水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油污水的来源、危害与处理方法
        1.1.1 含油污水的来源与分类
        1.1.2 含油污水的危害
        1.1.3 含油污水的处理方法
    1.2 润湿性材料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1.2.1 润湿性分离材料的类型与适用场景
        1.2.2 应用于浮油分离的超疏水-超亲油材料
        1.2.3 应用于乳化油分离的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材料
    1.3 棉纤维在浮油分离中的应用
        1.3.1 棉纤维的特性
        1.3.2 棉纤维的表面改性
        1.3.3 棉纤维在浮油分离中的应用
    1.4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在乳化油分离中的应用
        1.4.1 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
        1.4.2 静电纺丝技术的优势
        1.4.3 静电纺丝纤维膜在水包油乳液分离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5.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耐苛性可降解棉纤维的无氟化超疏水改性与油水分离性能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超疏水改性棉织物的制备
        2.1.3 耐久性试验
        2.1.4 自清洁能力测试
        2.1.5 油/水分离测试
        2.1.6 生物降解性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ZnO/SA改性棉织物的结构和形貌
        2.2.2 ZnO/SA改性棉织物的超疏水性
        2.2.3 ZnO/SA改性棉织物的自清洁性能
        2.2.4 ZnO/SA改性棉织物的油水分离性能
        2.2.5 ZnO/SA改性棉织物的生物降解性
    2.3 结论
第三章 PDA@PAN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水包油乳液分离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PAN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3.1.3 PDA@PAN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3.1.4 水包油乳液分离实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DA@PAN纳米纤维膜的形貌与结构
        3.2.2 PDA@PAN纳米纤维膜在空气中的亲水性
        3.2.3 PDA@PAN纳米纤维膜的水下疏油性
        3.2.4 PDA@PAN纳米纤维膜对水包油型乳液的分离效果
        3.2.5 PDA@PAN纳米纤维膜对乳化油的分离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A-APTES@PAN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水包油乳液分离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PAN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4.1.3 TA-APTES@PAN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4.1.4 水包油乳液分离实验
        4.1.5 对有机染料的去除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TA-APTES@PAN纳米纤维膜的形貌与结构
        4.2.2 TA-APTES@PAN纳米纤维膜在空气中的亲水性
        4.2.3 TA-APTES@PAN纳米纤维膜的水下疏油性
        4.2.4 TA-APTES@PAN纳米纤维膜对水包油型乳液的分离效果
        4.2.5 TA-APTES@PAN纳米纤维膜对乳化油的分离性能
        4.2.6 TA-APTES@PAN纳米纤维膜对有机染料水溶液的分离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A-APTES@PAN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水包油乳液分离性能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与仪器
        5.1.2 PAN静电纺丝纳米的制备
        5.1.3 GA-APTES@PAN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5.1.4 水包油乳液分离实验
        5.1.5 对有机染料的去除实验
    5.2 结果与讨论
        5.2.1 GA-APTES@PAN纳米纤维膜的形貌与结构
        5.2.2 GA-APTES@PAN纳米纤维膜在空气中的亲水性
        5.2.3 TA-APTES@PAN纳米纤维膜的水下疏油性
        5.2.4 GA-APTES@PAN纳米纤维膜对乳化油的分离性能
        5.2.5 GA-APTES@PAN纳米纤维膜对有机染料水溶液的分离性能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
    问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聚丙烯腈纤维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聚丙烯腈纤维改性的研究现状
2 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及技术
    2.1 异形聚丙烯腈纤维
    2.2 抗静电聚丙烯腈纤维
    2.3 高吸湿聚丙烯腈纤维
    2.4 阻燃聚丙烯腈纤维
    2.6 抗起毛起球聚丙腈纤维
    2.7 高收缩聚丙烯腈纤维
    2.8 其他功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
3 结语

(7)改性静电纺高分子纳米纤维对水中典型污染物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水污染概述
        1.1.1 水污染现状
        1.1.2 有机污染物污水的危害
        1.1.3 重金属离子污水的危害
    第二节 吸附法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1.2.1 吸附法简述
        1.2.2 传统吸附剂材料
        1.2.3 新型吸附剂材料
    第三节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污水处理吸附剂
        1.3.1 静电纺丝技术简介
        1.3.2 静电纺丝技术的历史及应用
        1.3.2.1 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历史
        1.3.2.2 静电纺丝纤维的应用
        1.3.3 电纺纤维基水处理吸附剂
        1.3.3.1 无机电纺纤维吸附剂
        1.3.3.2 改性有机高分子电纺纤维吸附剂
    第四节 本论文的选题及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b-环糊精混纺改性的电纺聚合物纤维的制备及其对水中有机染料的吸附研究
    引言
    第一节 b-环糊精/丝胶/聚乙烯醇复合电纺纤维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
        2.1.1 实验部分
        2.1.1.1 实验试剂
        2.1.1.2 b-环糊精/丝胶/聚乙烯醇复合电纺纤维吸附剂的制备
        2.1.1.3 纤维吸附剂的表征及测试仪器
        2.1.1.4 纤维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实验
        2.1.2 结果与讨论
        2.1.2.1 纤维的制备及纤维表征结果
        2.1.2.2 纤维吸附剂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研究
    第二节 b-环糊精/聚丙烯酸复合电纺纤维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分离研究
        2.2.1 实验部分
        2.2.1.1 实验试剂
        2.2.1.2 b-环糊精/聚丙烯酸复合电纺纤维吸附剂的制备
        2.2.1.3 纤维吸附剂的表征及测试仪器
        2.2.1.4 纤维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实验
        2.2.1.5 纤维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甲基橙混合染料溶液的分离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纤维的制备及纤维形貌表征结果
        2.2.2.2 纤维的红外及机械性能表征结果
        2.2.2.3 纤维吸附剂对于亚甲基蓝(MB)吸附性能结果
        2.2.2.4 纤维吸附剂对于甲基橙(MO)吸附性能结果
        2.2.2.5 纤维吸附剂对MB/MO混合染料溶液的分离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热碳包覆改性的电纺聚丙烯腈纤维的制备及其对水中除草剂的吸附研究
    引言
    第一节 表面羧基丰富的水热碳包覆的电纺聚丙烯腈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对阳离子型除草剂百草枯的吸附研究
        3.1.1 实验部分
        3.1.1.1 实验试剂
        3.1.1.2 表面羧基丰富的水热碳包覆的电纺聚丙烯腈复合纤维的制备
        3.1.1.3 纤维吸附剂的表征及测试仪器
        3.1.1.4 纤维吸附剂对百草枯的吸附实验
        3.1.2 结果与讨论
        3.1.2.1 纤维的制备及纤维形貌表征结果
        3.1.2.2 纤维化学组成及纤维机械性能结果
        3.1.2.3 纤维吸附剂对于百草枯吸附性能结果
    第二节 表面氨基丰富的水热碳包覆的电纺聚丙烯腈复合纤维的制备对其阴离子型除草剂2,4-二氯苯氧乙酸的吸附研究
        3.2.1 实验部分
        3.2.1.1 实验试剂
        3.2.1.2 表面氨基丰富的水热碳包覆的电纺聚丙烯腈复合纤维的制备
        3.2.1.3 纤维吸附剂的表征及测试仪器
        3.2.1.4 纤维吸附剂对2,4-二氯苯氧乙酸的吸附实验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纤维的制备及纤维形貌表征结果
        3.2.2.2 纤维组成分析结果
        3.2.2.3 纤维吸附剂对于2,4-二氯苯氧乙酸吸附性能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接枝改性的电纺聚丙烯腈纤维的制备及其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
    引言
    第一节 磷酸基、氨基双功能基团接枝改性的电纺聚丙烯腈纤维的制备及其对铅离子、铜离子、银离子、镉离子的吸附研究
        4.1.1 实验部分
        4.1.1.1 实验试剂
        4.1.1.2 磷酸基、氨基双功能基团接枝改性的电纺聚丙烯腈纤维的制备
        4.1.1.3 纤维吸附剂的表征及测试仪器
        4.1.1.4 纤维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实验
        4.1.2 结果与讨论
        4.1.2.1 纤维的制备及纤维形貌表征结果
        4.1.2.2 纤维的红外谱图表征及拉伸性能结果
        4.1.2.3 纤维吸附剂对于Pb~(2+)、Cu~(2+)、Ag~+、Cd~(2+)吸附结果
    第二节 支化聚乙烯亚胺接枝改性的电纺聚丙烯腈纤维的制备及其对六价铬的吸附研究
        4.2.1 实验部分
        4.2.1.1 实验试剂
        4.2.1.2 支化聚乙烯亚胺接枝改性的电纺聚丙烯腈纤维的制备
        4.2.1.3 纤维吸附剂的表征及测试仪器
        4.2.1.4 纤维吸附剂对六价铬Cr(VI)的吸附实验
        4.2.1.5 制备的纤维膜对Cr(VI)的过滤性能研究
        4.2.2 结果与讨论
        4.2.2.1 支化聚乙烯亚胺接枝的电纺聚丙烯腈纤维的制备及相关表征结果
        4.2.2.2 接枝纤维吸附剂对于Cr(VI)吸附结果
        4.2.2.3 接枝纤维吸附剂对Cr(VI)过滤性能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作者简介
致谢

(8)聚丙烯腈的水解及其对阳离子染料吸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丙烯腈纤维概述
        1.1.1 聚丙烯腈纤维的性质
        1.1.2 聚丙烯腈纤维的结构
    1.2 聚丙烯腈纤维的水解方法及应用
        1.2.1 聚丙烯腈纤维水解方法
        1.2.2 聚丙烯腈纤维的水解机理
        1.2.3 聚丙烯腈纤维水解产物的用途
    1.3 吸附分离纤维制备及其应用
        1.3.1 活性炭纤维
        1.3.2 离子交换纤维
        1.3.3 螯合纤维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其特色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本文特色创新之处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对聚丙烯腈纤维碱性水解作用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过程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及讨论
        2.3.1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2.3.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水解促进作用
        2.3.3 聚丙烯腈纤维水解产物元素分析
        2.3.4 羧基含量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溶剂法水解聚丙烯腈纤维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过程
        3.2.4 性能测试
    3.3 结果及讨论
        3.3.1 无水乙醇的加速水解作用
        3.3.2 几种混合溶剂对聚丙烯腈水解的影响
        3.3.3 其他溶剂的加速水解作用
        3.3.4 水解聚丙烯腈纤维的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丙烯腈纤维水解产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及过程
    4.3 结果及讨论
        4.3.1 阳离子红染料的标准工作曲线
        4.3.2 聚丙烯腈纤维对阳离子红染料的等温吸附作用
        4.3.3 聚丙烯腈水解产物等温吸附动力学特征
        4.3.4 吸附机理与形貌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多功能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在锂硫电池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Li-S电池简介
        1.2.1 锂硫电池工作原理
        1.2.2 锂硫电池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3 锂硫电池电解质的研究与发展
        1.3.1 有机电解液
        1.3.1.1 有机溶剂的改性
        1.3.1.2 锂盐的选择
        1.3.1.3 功能添加剂
        1.3.2 固态电解质
        1.3.3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1.3.3.1 聚氧化乙烯(PEO)
        1.3.3.2 聚偏氟乙烯(PVDF)及其嵌段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VDF-CTFE)
        1.3.3.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1.3.3.4 聚丙烯腈(PAN)
        1.3.3.5 功能性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1.4 凝胶电解质制备
        1.4.1 静电纺丝简述
        1.4.2 静电纺丝工作原理和装置
        1.4.3 静电纺丝的现阶段应用
    1.5 课题的意义、创新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创新点
        1.5.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 表征与测试方法
        2.2.1 材料基础性能表征
        2.2.2 电化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APP/PAN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功能化后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APP/PAN(APAN)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2.1 APAN电解质的制备
        3.2.2 APAN电解质的性能研究
        3.2.2.1 APP和APAN微观形貌
        3.2.2.2 APAN元素和分子结构(XRD)
        3.2.2.3 APAN聚合物电解质材料阻燃性能
        3.2.2.4 APAN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在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
        3.2.2.5 APAN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离子电导率
        3.2.2.6 APAN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电化学窗口稳定性
    3.3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3.1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3.3.2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性能研究
        3.3.2.1 CNTs-APAN微观形貌
        3.3.2.2 CNTs-APAN对多硫化物的抑制作用
        3.3.2.3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在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
        3.3.2.4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3.3.2.5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稳定性
        3.3.2.6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离子迁移活化能
        3.3.2.7 CNTs-APAN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锂离子迁移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DF-CTFE基电解质的制备及准固态改性和功能化后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PVDF-CTFE(PCF)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2.1 PCF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4.2.2 PCF准固态电解质的制备
        4.2.3 PCF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研究
        4.2.3.1 PCF聚合物电解质微观形貌
        4.2.3.2 不同挥发时间后电解液在PCF电解质中的占比
        4.2.3.3 PCF准固态电解质在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
        4.2.3.4 PCF准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4.2.3.5 PCF准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稳定性
        4.2.3.6 PCF准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迁移数
    4.3 PCF-LiF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3.1 PCF-LiF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4.3.2 PCF-LiF凝胶电解质的性能研究
        4.3.2.1 PCF-LiF电解质微观形貌
        4.3.2.2 PCF-LiF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中PCF骨架浓度的选择
        4.3.2.3 PCF-LiF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在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
        4.3.2.4 PCF-LiF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4.3.2.5 PCF-LiF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稳定性
        4.3.2.6 PCF-LiF功能化复合凝胶电解质对锂的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专利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海泡石复合材料改性隔膜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锂硫电池概述
        1.2.1 工作原理
        1.2.2 锂硫电池存在的问题
    1.3 锂硫电池隔膜概述
        1.3.1 锂硫电池隔膜性能要求
        1.3.2 锂硫电池隔膜的国内外研究
    1.4 静电纺丝技术
        1.4.1 静电纺丝技术原理
        1.4.2 静电纺丝纤维的应用
    1.5 MOF材料的简介
    1.6 海泡石简介
    1.7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材料的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3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测试
        2.2.4 尺寸稳定性测试
        2.2.5 浸润性测试
        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2.3 电池的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2.3.1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正极极片的制备
        2.3.2 电池组装
第三章 海泡石复合HKUST-1改性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H-Sep复合材料的制备
        3.2.2 H-Sep复合材料改性隔膜的制备
        3.2.3 H-Sep正极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H-Sep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分析
        3.3.2 H-Sep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分析
        3.3.3 H-Sep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丙烯腈复合海泡石改性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海泡石改性
        4.2.2 海泡石碳纤维的制备
        4.2.3 改性隔膜的制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海泡石碳纤维的形貌分析
        4.3.2 海泡石碳纤维的结构分析
        4.3.3 海泡石碳纤维的比表面分析
        4.3.4 海泡石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4.3.5 海泡石碳纤维的吸附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丙烯腈(PAN)复合海泡石一体化隔膜的制备及研究
    5.1 引言
    5.2 海泡石纤维膜的制备
        5.2.1 PAN纺丝隔膜的制备
        5.2.2 E-PAN/Sep复合纤维隔膜的制备
    5.3 结论与分析
        5.3.1 E-PAN/Sep复合纤维膜的形貌分析
        5.3.2 E-PAN/Sep复合纤维膜的耐高温性能分析
        5.3.3 E-PAN/Sep复合纤维膜的浸润性分析
        5.3.4 E-PAN/Sep复合纤维膜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5.3.5 E-PAN/Sep复合纤维膜的失效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聚丙烯腈系复合纤维(论文参考文献)

  • [1]静电纺丝制备聚丙烯腈/木质素碳纳米纤维的研究[D]. 王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滨州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研究[D]. 高雪池. 东南大学, 2006(04)
  • [3]杂原子掺杂碳/二硫化钴的制备及其锂硫电池隔膜改性与应用研究[D]. 汪俊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4]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魏海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01)
  • [5]棉纤维及聚丙烯腈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表面润湿改性与油水分离研究[D]. 何亚丽. 河南大学, 2020
  • [6]聚丙烯腈纤维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J]. 郭昌盛,蒋芳,汪青,黄姿梅.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3)
  • [7]改性静电纺高分子纳米纤维对水中典型污染物的吸附研究[D]. 赵锐. 吉林大学, 2018(12)
  • [8]聚丙烯腈的水解及其对阳离子染料吸附作用的研究[D]. 李慧. 苏州大学, 2013(S2)
  • [9]多功能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在锂硫电池中的性能研究[D]. 黄校萱.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10]海泡石复合材料改性隔膜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 何妍佳. 湘潭大学, 2020

标签:;  ;  ;  ;  ;  

聚丙烯腈复合纤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