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比较

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19)在《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一直是以产权为核心进行。马克思在其经济学理论中对于产权问题也有介绍,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则在近年慢慢发展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它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权威代表。系统总结和剖析两种产权理论的本质异同,对于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始终把握正确方向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两种产权理论关于产权起源不同的分析,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而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中则认为外部性问题是关键。但是它们一致认为资源的稀缺性是产权产生的前提之一。第二章首先介绍了两种产权理论关于产权概念的理解、产权本质的研究、产权和效率的相同点,也讨论了制度变迁对于产权的重要性;其次,讨论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如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基本结论之间的不同,尤其他们对于公平问题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通过对两种产权理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建立的产权理论在科学性和完整性上都要优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同时它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济体系,微观分析和效率分析则是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多倚重的发展方向,两者都有可取之处。第三章通过对两者比较后得出:社会主义中国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产权理论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在日新月异的复杂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我们应始终秉持理性开放的学习态度,不断巩固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指导地位,同时积极借鉴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优秀成果,以我为中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吸收利用,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构和形成,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献力。

叶龙祥[2](2016)在《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吴宣恭的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吴宣恭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概括。吴宣恭经济思想主要涉及所有制与产权理论、我国社会的产权关系、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所有制改革理论、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价值理论、分配理论、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些重要理论、现阶段重大经济社会关系及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等方面。所有制与产权理论的研究与运用是吴宣恭经济思想的重中之重。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史论相结合、求实与创新相结合、调查与采访相结合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对吴宣恭的经济思想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指导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价值的结论。对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价值:第一,吴宣恭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吴宣恭经济思想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学习、研究、发展和运用,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解和把握;第二,吴宣恭经济思想根植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际,研究吴宣恭经济思想有助于后学之辈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历程和实践运用,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脉络;第三,吴宣恭的严谨治学精神、高度责任感和崇高的品格是广大经济学人终身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

彭巨水[3](201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所有制问题是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制问题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切社会形态演进、更替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来看,所有制的演化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现实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所有制改革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方位,所有制改革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所有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新时代的战略方位和时代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所有制改革提出新部署、做出新动员,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时代命题,从“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强调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举措,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还存在“混合就是私有化”“混合就是新的公私合营”等理论争议、“混合是否要国有股‘一股独大’”“混合到底是‘谁混谁’”等实际操作难题,影响了这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深入辨析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有制变革的历史脉络,从中找出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主线,进而通过回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以此为基础,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从宏观、微观层面探讨如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提出总体性思考和针对性举措,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实践、对策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问题。首先,从一般理论层面入手,对建国以来混合所有制方面的研究文献作了综述,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要探讨混合所有制理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入手。基于这一思路,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并将其与西方产权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异同,希望能够对混合所有制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接着,从实践层面出发,讨论了建国以来所有制理论发展和实践情况,总结了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规律和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就是混合所有制,这是一种经济发展规律,也是一种生产力发展趋势。由此,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混合所有制理论及混合所有制在我国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再次,从对策层面入手,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和探讨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坚持原则、构造环境、改革重点,然后从宏观层面转入微观层面,具体深入分析了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选择的路径。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讨论的逻辑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从整体上阐释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轨迹、演化趋势和内在规律,对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到党的十九大,把“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在所有制变革方面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二是研究分析的结构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在阐释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具体领域中,构建了一个涵盖“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分析视阈,在差异化问题导向下分析了不同所有制经济在混合所有制发展中所需的条件保障和应坚持的科学路径;三是研究结论的实践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全盘私有化”和“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新的公私合营”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得出了混合所有制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的结论,以此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讨论了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有制与非公所有制的混合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大课题。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的有益观点,结合我国国情和特殊发展阶段,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探索一种新的混合所有制发展路径,才能积极拓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要深刻认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性,既要发挥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动性、引领性,也要发挥民营经济倒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参与性;既要注重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预期,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共识。

汪伟[4](2010)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比较分析 ——兼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文中研究说明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其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我国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其实质上就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完善,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使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预期成果,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就必须要有正确的产权理论作为改革的指导理论,推进改革进一步深化。目前,针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究竟以哪种理论作为指导理论,理论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存在两种不同的基本倾向。一种是要继续坚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从而确保产权制度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当下更为盛行的,则是认为要以科斯定理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作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已经过时了,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的改革实际,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才是先进的理论,才是能够指导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践的理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和西方现代产权理论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明确回答了我国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坚持的指导理论问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对两种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做了简单介绍,第三部分对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简单分析和比较,并在第四章得出明确的结论: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指导地位。否则就是走私有化的道路,必将葬送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同时,也要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合理成分和精华部分,丰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并在改革实践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汪善一[5](2012)在《马克思产权理论对我国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文中认为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角度去分析了产权现象,说明马克思产权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产权理论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也为我国产权制度改革指明方向。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研究是揭示当今市场经济下的产权关系的重要理论武器。从实践上讲,马克思产权理论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揭示了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存在的缺陷,使我们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产权理论作为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本部分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产权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以及理论背景。使我们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产生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主要是从产权概念、产权的权能结构、产权的本质几方面对马克思产权理论进行理解。以此,运用马克思产权理论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下的经济形式,并且通过这个过程,发现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前瞻性。第二部分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制度的比较。本部分在进行比较比较之前,先对西方现代产权理论进行全面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对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分析,总结出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二者比较中,也主要是从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研究视角以及现实关注的问题这几方面去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比较,对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和影响,最终确立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第三部分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现实启示。本部分主要是确立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指导地位,并且阐述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科学性,明确马克思产权理论在我国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指导地位。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正确看待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对其中的合理成分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使马克思产权理论在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完善。马克思产权理论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此,由于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历史局限性,要求我们在市场经济实践的过程中,促进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是理论的需要,更是实践的需要。

王敏[6](2012)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文中提出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绩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大量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优化产权配置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核心逻辑是:通过优化不同所有制性质产权配置和优化产权权能配置两条有效路径,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缓解“外部性”问题的存在。深入研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工作。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和对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借鉴。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包括产权起源和内涵、“权利束”思想与产权的可分解性、产权形态要求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和公有产权实现形式的多样性等内容。西方产权理论包括交易成本、科斯定理、产权制度的功能和产权制度变迁等内容。西方产权理论是对发达国家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实践的高度概括与系统总结。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历史条件是新民主主义产权关系的确立和产权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应当从对新民主主义产权形态的设计和新民主主义产权政策的形成来认识新中国建国前后新民主主义产权关系的确立,国有产权的建立和土地改革的推行是其中的两项重大实践。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随后用三年多时间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产权的社会主义改造。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可以从所有制性质视角认真分析。中国共产党发展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至1992年,强调公有产权主体地位的认识与政策;1992年至2002年,对公有产权及其主体地位做出新解释;2002年以来,巩固和发展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与上述内容相适应,中国共产党发展非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也是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至1992年,允许非公有产权存在和发展的认识与政策;1992年至2002年,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产权的新论断;2002年以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产权发展的认识与政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可以从产权权能视角深入考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关于产权权能的认识创新。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企业自主权、企业经营权的认识与政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运用物权对产权变革的推进。关于“拨改贷”、企业承包权、租赁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认识与政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运用债权对产权变革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国家所有权的股权化,运用股权优化产权配置。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提出了若干关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与政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成效与启示值得深入研究。“归属清晰、汉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直接成效。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启示有:客观认识公有、非公有产权各自优势,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物权、债权、股权及其内部权利配置,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把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中国化推进到了新的境界。我们党适时提出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形成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创新。这将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大提高,有利于实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理论及其实践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具有理论意义,对于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乔惠波[7](2015)在《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制度表达。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在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是历史发展合乎规律的结果。基本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对所有制结构的继续调整,也是对其包括的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唯有如此,才能继续促进经济的发展。研究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在比较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制度理论的基础上,对产权、所有制、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从而概括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涵。所有制结构演变是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历史前提,所以解答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问题需要分析从苏联到俄罗斯所有制结构演变的过程,探寻苏联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演变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线索,总结其中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还需要分析中国建国前新民主主义思想中的所有制设想,分析建国后所有制结构演变的脉络,并对之进行合理的解读,为完善中国基本经济制度提供合理的历史逻辑。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明确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首先,需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涵义,为基本经济制度确定历史方位。其次,要确立衡量基本经济制度的生产力标准。最后,要正确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合理性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然性,并在分析国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总结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探寻影响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因素。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必然要受到制度体系内各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政治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必然要影响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这些因素如果同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就会促进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如何使这些因素同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就成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对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的不断探索,也是对构成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三条主要路径。总结解决这三个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破除体制和机制的障碍,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

梁晓敏[8](2013)在《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思想》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也正式拉开了帷幕。从国有企业改革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革经过了多个阶段,采取了多种改革形式,并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在下一步的国有企业改革中,要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并将国有企业改革推向新的成功。在面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问题上,社会上出现了对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新一轮热论。针对这一问题,理论界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于西方产权理论的私有化观点,另一种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基于不同的产权思想而形成的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对于该问题的思考和看法。论文首先概述了本文的基本理论——产权理论,概括梳理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文献。其次,概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现状,并从两种不同的产权理论出发,分析了当前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争论及其最终的落脚点——改革的方向,比较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思路。最后,笔者从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思想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相关的思考。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以及对该问题讨论的意义,并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给出解释性的说明。第二章提出了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产权理论和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文献概述。根据学术界的划分,产权理论基本可以分为西方的产权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思想,本文对产权理论的分析也采取了这样的划分。本章主要讨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基本理论部分。(1)产权的概念。分别阐述西方学者和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产权概念的不同理解。(2)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概述。在这一部分,主要挑选了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西方产权学说进行说明,包括了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以及张五常的产权理论。(3)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思想。在这一部分中,首先讨论了学术界对“马克思没有产权思想”这一断语的争论,其次说明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的研究方法,最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的主要内容。(4)对两个产权理论进行简要对比,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的科学性。二、文献综述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对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方面的主要文献进行概括梳理,并将主要的不同观点分为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概括说明。第三章则是对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回顾和现状的一些数据解释。(1)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2)对过去30多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分两条思路线索进行压缩说明,这两条思路分别是“放权让利”思路以及“制度创新”思路。其中“放权让利”思路的尝试主要有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以及承包(租赁)经营制。而在制度创新的思路下,国有企业改革又经过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抓大放小的尝试。在这两条思路的尝试之后,国有企业进入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阶段。(3)由于本文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思想来研究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所以笔者在这一部分对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中涉及的产权问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说明。(4)根据统计数据,对国有企业改革至今的一个基本状况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如改革以来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的变化、从业人数的变化、利润的变化,并通过其与私营企业的对比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发生的一些变化,并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公有产权及私有产权的变化情况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说明。第四章分析了当前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争论。在西方产权理论中,认为私有产权才是最有效率的,公有产权制度下,会产生产权不清晰和产权主体的虚置等问题,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也比私有产权高昂,由此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企业效率低下、权力寻租等等,基于这种结论,国内产生了许多针对国有企业的讨论。因此本章主要针对当前几个主要的争论——“国有企业低效论”、“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国有企业垄断论”“国有企业腐败论”,从两种不同的产权理论出发,分别讨论两个不同学派对这几个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第五章,通过前面一章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争论的讨论,得出这些争论最终的落脚点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本章对国有企业的性质进行了一个简单说明,即国有企业是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双重耦合。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更应该发挥其公益性——即社会性的性质。其次,指出了基于两种不同产权理论而得出的不同的国企改革方向的结论。一种是以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主张国有企业要退出竞争领域,实现私有化;另一种则是以马克思产权思想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认为应该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向——毫不动摇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的坚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六章则是笔者对国有企业改革未来道路选择的一个说明——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对未来改革提出一些思考。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快对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严惩腐败;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武建奇[9](2008)在《马克思的产权思想 ——以阶级人假设为前提,以劳动者产权为核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任务是弄清楚马克思的产权思想“实际上是怎样的”。这就要求攻读原文原着,弄清原旨原义,做到原汁原味,以“复原”出一个真实的马克思产权思想。1.主要内容本文共分7章:第1章“阶级人假设”。“阶级人假设”是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前提性假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文中分析了经济人的提出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并提出应该分别从人的自利程度、理性程度和经济偏好程度三个维度来完整理解经济人概念的观点。在马克思的阶级人假设分析中,则完全按照马克思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逻辑,分别从“哲学层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到“经济层面: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再到“资本主义经济层面:阶级人”三个层次进行了论述,为后面的具体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第2章“阶级分析方法”。从方法论角度看,阶级人假设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经济学中最具产权特色的方法。可以把阶级关系看作是产权关系中的一种特例。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就是阶级权利之间的博弈。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行为的外部性十分明显,但却无法“内部化”,科斯定理无能为力。阶级人经济行为,最具特色和最有意义的是阶级人对阶级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在阶级利益博弈中工人阶级从生产性质上来根本解决分配问题的努力。阶级人所追求的目标中的政治利益高于经济利益。第3章“产权一般”。西方产权理论源自于对“外部性”的关注,马克思的产权思想则是起源于对所有制关系的研究。马克思产权思想的标志性概念是所有制或所有权及其“权能结构”,西方产权理论的标志性概念是产权或权利及其“权利束”。区别和比较权能结构与权利束有助于对产权的准确把握。本章对两者本质含义进行了多方面比较,对产权的本质进行了分析。马克思的产权起源和演进理论是唯物史观在产权问题上的具体化。本章还分析了马克思的产权演进模型和他的“经济力界定产权论”。认为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了交易需要花费资源,制度需要支出成本,并从多方面分析过今天看来属于交易费用的种种耗费。第4章“资本产权”。资本产权的实质始终是资本权利对劳动权利的侵蚀,而不是这一资本对另一资本的权利。马克思以生产力发展阶段为线索,以企业的组织形式为载体,对资本产权侵蚀劳动产权的过程作了分析,对“资本初始产权的形成”(原始积累)和“资本产权的自行强化”(正常积累)机制进行了研究。马克思不认为资本家对工人的控制和剥削根源于契约的不完全,而认为在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协作力“表现”为资本的内在生产力,成了资本对企业行使控制权的根据,而剩余索取权本质上是对剩余价值的要求权,平均利润的形成则进一步表明了资本产权的阶级总体性质:不同的资本家集团都在按同一个利润率水平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第5章“劳动产权”。劳动力买卖导致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家以一次性价格购买了劳动力的长期权利;又以一个价格购买了附着于劳动力上的一组权利,掌握了对劳动力的“剩余控制权”。工作日的划分硬化为一种模式,在规定了M是资本家产权的同时也规定了V是工人产权的上限。这就决定了工人不可能得到什么真正的“剩余”。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力产权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对资本的隶属也由形式上的隶属发展为实际上的隶属。“二律背反”是个重要命题:工人具有正常工作日的产权,资本家拥有延长工作日的产权,权利同权利相对抗,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着名的“马克思定理”。“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第6章“土地产权”。土地产权本质上是土地生产关系的反映和表现。文中分析了马克思关于土地产权权能的统一和分离问题。地租是土地产权的基本实现形式,地价是以地租为基础而产生和被决定的。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取得了“纯粹的经济形式”,地租被资本化了。土地国有化是马克思土地产权思想的重要组成,他认为“甚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观点来看,土地所有权也是多余的而且有害的。”本章还对马克思土地产权思想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土地产权思想作了比较。第7章“阶级、产权与社会和谐”。和谐是包含着差别的统一,和谐社会是不同阶级、阶层、群体“和而不同”、和平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有一个与其成员构成相适应的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构成的公平正义的财产权基础:一是对财产权利和财产自由的有效保护,公私财产不受侵犯;二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对财产权利的适当限制,保障社会所有成员的基本权利,维护好社会和谐的“安全阀”。2.主要观点对阶级人的人性判断是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前提假设。在认识论意义上,马克思关于“现实人性”有诸多判断,但在产权学说的方法论意义上,马克思的最直接人性判断就是阶级人假设。马克思对产权的理解具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他的阶级人假设与劳动价值论假设的结合是其产权学说倾向于劳动阶级利益而批判剥削阶级行为的理论原因。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产权思想的主要研究方法。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总的方法论,以此为基础,他还有很多具体的研究和叙述方法,但阶级方法是马克思最具产权特色的研究方法。他鲜明的阶级立场、明确的阶级界限、锐利的阶级眼光,假之以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是他的阶级产权思想既有革命性又有科学性的方法论原因。马克思阶级产权思想的体系是一种“内在的自洽”。逻辑体系完整性问题是马克思产权思想常常被质疑的焦点之一。马克思的阶级产权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但一方面,马克思并没有留下一个刻意构造的明确表述过的结构形式;另一方面,这个体系总体上是服从于其广义剩余价值理论体系的。马克思并没有产权理论的专门着作,其产权思想是分散在其他相关着作当中的。但马克思产权思想的“散置性”并不影响它的内容的内在逻辑的自洽性,因剩余价值理论本身是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所以,散置其中的产权思想无须刻意构造逻辑体系也自然是“自洽”的,不过这个逻辑体系并不是马克思本人明确指出过的,而是需要后人去体验、研究、提取和把握的。马克思产权思想和西方产权理论各有自己的经济产权和法律产权思想但侧重不同。马克思产权思想以其独特的所有制理论为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占有核心位置,所以,对产权实物载体的归属马克思十分关注。法律上的产权被看作是由基本所有制关系所决定的因而处于次要地位,对此,马克思虽有精辟论说,但并没有进行更多的研究。而西方产权思想产生于对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即在既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下对行为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研究,故而更加关注附着于实物载体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行为关系。所有权“权能结构”与产权的“权利束”,是马克思产权思想与西方产权理论的两个“标志性概念”,内容不尽相同。马克思对不同产权命题的关注程度取决于这些命题与阶级产权关系的密切程度。马克思从其阶级方法的独特视角,在与剩余价值有关的范围内观察研究了现代产权理论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如外部性、风险或不确定性、产权、激励、交易费用、剩余(剩余劳动的控制权和索取权)、产权界定、产权变迁、不完全契约、企业组织等,贯穿于其一系列产权思想之中,得出了有利于劳动者而不利于剥削者产权的结论。马克思没有兴趣研究劳动者的“偷懒”和“道德风险”(如破坏工具等)问题,也与他对这个问题看法的阶级视角有关。马克思阶级产权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同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产权结构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微观基础,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结合使用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懂得为什么会发生社会革命的人,当然也最懂得怎样的社会才最稳定、和谐,马克思的关于维护普通劳动者弱势群体基本利益和“社会安全阀”的思想,对今天我们缓和社会矛盾,构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3.创新点(1)提出马克思产权思想的阶级人假设。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前提。我国经济学中也有关于经济人、理性人、社会人、历史人、道德人等的说法。本文在反复研究和鉴别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产权思想中的阶级人假设。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阶级性和阶级分析方法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从方法论意义上把“阶级人”看作马克思产权思想中的一种人格假设,却是本文的一个新尝试。本文还提出应从自私程度、理性程度和经济偏好程度三个维度理解经济人,而社会上流行的把经济人等同于理性人、认为利他和为公“不理性”的解释似欠妥当。本文对马克思阶级人假设的论述中采用了从哲学层面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到经济层面的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再到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人是一种阶级人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抽象到具体,是对马克思人性假设的一个新的探索,从方法上也符合马克思的分析逻辑。(2)给出马克思产权思想的逻辑框架。对马克思产权思想有没有逻辑体系,有什么样的逻辑体系,各说不一。本文以马克思阶级人假设为基础,试图把马克思的各种产权思想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这就是本文概括并称之为“以阶级人假设为前提、以劳动者产权为核心的马克思阶级产权思想”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就是从马克思的阶级人假设→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阶级产权一般”→“阶级产权特殊”(资本产权、劳动产权和土地产权)→产权制度总体归宿。全文以阶级性为红线,一以贯之,这是对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从分析到综合方法的实际运用。(3)对马克思和新制度的不同产权思想的明确把握。在新制度和马克思的两种产权学说里,同样的术语的所指常常大相径庭,对此,文中多有涉及,有的则进行了较为深入、详尽的比较。如同为“剩余”,前者指的是“契约剩余”、“合作剩余”等,后者则指“劳动剩余”;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归属上,前者认为是归有利于解决“资产虐待”和消除“偷闲”激励的一方,后者则指出由于“协作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剩余必然归生产资料所有者;关于价值决定,前者奉行的是“产权价值论”,认为价值大小决定于附着于物品上的产权束的大小及其强度,后者则主张劳动价值论;在产权界定上,前者提出由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行使权利界定职能,后者则坚持“经济力界定产权论”;“科斯定理”主张通过“内化外部性”来解决外部性问题,而在劳资对抗中阶级利益的对立无法“内化”,“马克思定理”主张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西方产权概念的标志性内容是“权利束”,马克思所有权概念的标志性内容是“权能结构”,权利束这个“复数”概念不同于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这种“纵向分离和统一”的“权能结构”。如此等等。(4)把阶级分析落脚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阶级方法与社会和谐并不矛盾。和谐是“和而不同”,和谐是“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的“兼和”,和谐是包含着差异、矛盾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和谐不是没有差别,更不是抹煞矛盾,回避分歧。本文认为马克思阶级产权思想与“和而不同”的社会和谐思想在方法上是一致的,同时指出了阶级分析还是阶级合作、工农联盟、统一战线以及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凝聚力量的思想方法基础,并从阶级、阶层、利益集团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产权理论,和谐的传统文化基础(“和而不同”),以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中初期经济暴风骤雨般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激化问题的提示等,多方面地阐述了马克思阶级产权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邓沛琦[10](2015)在《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合所有”、“混合所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经济”概念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报告等党的文件中先后被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践探索中,针对传统所有制结构的弊端和转轨中存在的问题,逐步突破所有制界线,提出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以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大改组和大转型的产物,它是多元化产权投资主体跨行业、跨所有制、跨产业的多样化经营的一种企业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组织经营模式和经济形态,在我国20多年实践发展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截止2012年底,从全国整体看,混合所有制经济占我国500强企业的80%。混合所有制企业法人为122.9万个,占企业登记总数的15%,混合所有制企业投资规模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3%,其税收贡献比占47%。其中,央企及其子公司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公司制企业户数的比例接近57%,有少数中央企业的子公司占比达到了80%。由此可见,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践中表现出了强大生命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经济增长处在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重提“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形式”。在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作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新战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混合所有制是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产权主体相互投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企业产权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基本表现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资联营等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经历了初步发展、基本形成和深化完善三个阶段。多种所有制的共存与共同发展、国家层面的理论创新和政策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资本市场与产权市场的发育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了基本条件。根据所有制、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辨证关系分析,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的具体实践形式。而混合所有制则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上的制度安排。混合所有制经济寓于混合经济之中,是混合经济的基础。而混合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度融合的结果。事实上,从世界潮流来看,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的混合经济。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各国投资主体之间的经济混合程度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混合日新月异。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各国先后告别单一所有制而共同走上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道路。虽然各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特色不同,但是混合所有制以适应各国经济发展转变的需要,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必然趋势是“生产社会化规律”、资本社会化发展规律、市场经济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规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共同作用下促使了世界经济走向公私混合的市场经济新时代。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搞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200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在经历了数百年放任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后发展到在国家干预下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市场经济体制。二战后,随着国有企业的出现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英国开始实行国有和私有动态发展,相互依存,由此出现了混合经济或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态。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和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都是特定历史背景和条件的产物,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特征各不相同,因而有其借鉴与启示,但不能照抄照搬。在我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财富创造,调整理顺社会利益关系,尤其是进一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活力不足、经营机制不灵活以及民营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再次成为本轮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是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为主线,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为抓住改革的战略机遇,必须继承和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经验成果,并进一步开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视角与路径。在新的时期,面对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上的问题,关于混的分类、混的模式、混的时机等问题亟需研究。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与调研访谈相结合法、历史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法,并更加注重经验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形成了一套全面的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体系。本文共分七章,各章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内容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其次,对本研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文献分析,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根据全文研究,提炼出创新点,并提出研究展望。第二章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相关概念及其理论渊源。首先综述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性质和特征,以及混合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其次,进行混合所有制相关概念辨析。最后,着重论述了中西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理论与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本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为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及模式。首先,探讨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主要探讨国有化、私有化、中间道路、“大社会”等时期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次,总结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与条件。最后,着重分析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与特征。第四章为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历程与模式。首先,分别从宏观政策和微观实践两个层次探讨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其次,总结归纳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与条件。最后,着重归纳和分析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及特征。第五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理论思想演进及模式定性比较。综述了英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和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比较了两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与特征。着重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进行全方位比较,包括宏观运行情况、微观操作、股权结构、利益相关者安排等方面。第六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量化评价与比较。首先,针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的总体情况进行比较。其次,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层面建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曲线,以进一步考察中英社会经济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耦合评价模型和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分别针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基础环境与现状进行评价。最后,运用边际分析法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首先,归纳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的启示。而后,运用路径依赖分析,通过构建路径的锁定与突破模型,探讨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构建出我国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的升级模型与范式框架。最后,基于启示与改革的路径突破、升级与范式,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建议。

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依据
    研究综述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创新之处
第1章 马克思产权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对产权起源的认识
    1.1 马克思对产权起源的认识
        1.1.1 原始公有产权
        1.1.2 私有产权
    1.2 西方现代产权学派对产权起源的认识
        1.2.1 外部性是产权产生的根本原因
        1.2.2 稀缺性是产权产生的重要前提
第2章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研究
    2.1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共同点
        2.1.1 对产权概念的理解
        2.1.2 对制度和产权制度变迁的研究
        2.1.3 对产权本质的认识
        2.1.4 对产权和效率的关系研究
    2.2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不同点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对象
        2.2.3 研究重点
        2.2.4 产权制度变迁原因的认识
        2.2.5 公平观的认识
        2.2.6 基本结论
第3章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启示
    3.1 坚持以马克思产权理论为指导
    3.2 坚持以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为借鉴
    3.3 坚持在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产权理论
    3.4 坚持以产权保护为核心完善市场经济
    3.5 坚持以创新思维引领新时代产权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及有待研究之处
第一章 吴宣恭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一节 吴宣恭学术生涯概况
    第二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二、在与多种经济思想观点碰撞中形成
        三、在所有制改革实践中发展
    第三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求学时期的孕育阶段
        二、任教时期的探索阶段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时期的形成阶段
        四、新世纪以来在反思中发展阶段
第二章 所有制与产权基本理论的研究
    第一节 所有制基本理论的研究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所有制与生产关系的内涵
        二、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所有制变革的规律
    第二节 产权关系基本理论的研究
        一、研究产权关系方法的探索
        二、产权的定义
        三、产权的性质
        四、产权主体的权能、利益和责任的关系
    第三节 产权体系的内部结构研究
        一、产权关系的“四权”
        二、产权统一和分离
        三、所有权与产权关系
        四、归属权在产权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产权主体的确认
    第四节 产权与产权制度关系的研究
        一、产权的细分与组合
        二、产权制度的内涵
        三、产权制度与所有制的关系
第三章 对我国社会的产权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产权关系的研究
        一、全民所有制的产权关系
        二、对全民所有制产权关系争议见解的驳斥
        三、现实影响
    第二节 股份公司的产权关系研究
        一、股份公司的产权关系
        二、运用辩证思维科学地看待股份制改革的利弊
        三、坚持对片面夸大股份制作用进行有针对性地辩析
    第三节 法人财产权的研究
        一、法人财产权的内涵
        二、在质疑中论证公司财产权内涵与实质
        三、现实影响
    第四节 中小企业产权关系的研究
        一、运用辩证思维辨析家庭式企业产权结构的利弊
        二、用质疑眼光追根溯源私营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
        三、对中小企业产权制度调整提出科学设想
第四章 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评析西方现代产权理论
    第一节 全面比较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理论
        一、经济界对两种产权理论的研究情况
        二、从总体上比较研究了两种产权理论
        三、社会各界的理论影响和反应
    第二节 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评析
        一、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评析
        二、对“科斯定理”理论的评析
        三、现实影响
    第三节 对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评析
        一、多角度地批评“企业契约论”
        二、对以“利益相关者论”为根据的企业产权理论的评析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企业产权理论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企业产权理论
        二、企业内部关系与法人治理结构
        三、搞好企业治理结构
第五章 产权与所有制理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运用
    第一节 产权分离理论在国有经济改革中的运用
        一、国家所有制的实质
        二、国家所有制产权分离理论
        三、国家所有制改革形式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财产和劳动产品的归属关系研究
        一、国有企业劳动产品的归属关系
        二、国有企业股份改制中国有资产的维护
    第三节 国有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一、国有经济产权改革的必要性
        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形式
        三、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问题
        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五、现实影响
    第四节 所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的研究
        一、理论界关于所有制实现形式内涵的学术探讨
        二、多种所有制实现形式出现的原因与作用
        三、中肯地提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注意事项
        四、现实影响
    第五节 国有产权制度改革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改革的方向和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国有企业的社会职能
        三、对私有化理论的批判
        四、现实影响
第六章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研究
    第一节 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二、理论意义
    第二节 市场经济形成与改革的“市场导向”问题研究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市场经济的形成
        二、改革的“市场导向”研究
        三、理论意义
    第三节 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优势
        一、准确论述所有制与计划、市场在社会经济制度中的地位
        二、探寻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优势的根本途径
第七章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研究
        一、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二、准确分清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
        三、物化劳动与价值、剩余价值的关系
        四、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值原理的认识
    第二节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关系的研究
        一、价值形成与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作用
        二、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
        三、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在价值实现中的作用及意义
    第三节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研究
        一、论证价值量的影响因素
        二、劳动生产率对价值量的影响
        三、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第一节 所有权对分配关系的作用
        一、劳动与产权关系
        二、劳动与价值关系
        三、产权、价值与分配关系
    第二节 对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的批判
        一、对西方“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批判
        二、对西方“按要素贡献分配理论”的批判
        三、正确理解“按要素贡献分配”
    第三节 对我国现阶段分配关系的研究
        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二、我国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和根源
        三、我国当前经济问题与分配不公的关系
        四、解决分配不公的基本途径
第九章 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一、立足现实,探讨如何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二、立足现实,探讨促进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问题
        三、关于发展企业集群和总部经济的有关问题分析
    第二节 关于世界经济危机根源的研究
        一、中外经济学家进行的各种推断
        二、运用马克思危机理论把脉危机的病根,得出马克思主义结论
        三、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为化解危机提供了科学的药方
    第三节 关于股票市场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准确把握中国股票市场的特点和问题及产生原因,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提出合理的目标模式
        三、为中国股票市场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有效的实施办法
    第四节 关于住宅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
        一、较早地倡议将住房建设列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精辟的见解和有益的建议
        三、考察了城市化发展道路,准确把握了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前提和关键
    第五节 文化知识经济的研究
        一、把握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二、深谙文化的重要性,呼吁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章 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所有制与阶级关系和阶级分析
        一、学界内的不同观点
        二、吴宣恭对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认识
    第二节 对当前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界内争鸣
        二、从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中,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三、为正确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提供理论分析
    第三节 提出我国所有制的二元结构,研究经济规律的二元化
        一、创造性地提出新“二元”规律体系
        二、从所有制关系阐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规律及其影响
        三、倡言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十一章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研究
    第一节 关于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编写
        一、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二、抓住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系统、完整地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研究
        一、质疑政治经济学以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准确解读了生产方式的内涵
        二、质疑生产方式“中介说”的观点,准确把握生产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三、强调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有利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第三节 从生产关系整体的角度分析“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争论
        一、运用经济理论和“否定之否定”原理,强调恩格斯的解释符合逻辑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辩析争论中的错误观点,准确分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及其基本特征
        三、肯定争论中的有益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
        四、批判私有化主张,揭穿有人利用争论浑水摸鱼、贩卖私货的真实面目
    第四节 关于政治经济学结构和理论体系的研究
        一、学界内对经济学主线的不同观点
        二、联系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强调我国经济学主线是随着由所有制改革主导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展开的
    第五节 强调所有制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强调所有制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呼吁重视所有制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第六节 对经济学错误范畴的批判
        一、学术界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
        二、科学地认识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
        三、科学地认识劳动与劳动力区别及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四、揭露西方“人力资本”概念的谬误,维护经济学范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第十二章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贡献与价值
    第一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特点
        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二、坚持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的统一
        三、坚持革命批判与理论创新的统一
        四、鲜明的阶级立场与严谨的治学精神的统一
    第二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学术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积极探索者
        二、国有企业改革“两权分离”路径的倡导者和研究者
        三、中国MBA的首创者
        四、教书育人的巨匠
    第三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三、对吴宣恭严谨治学精神和高尚品格的弘扬与传承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评述
        一、改革开放前所有制研究评述
        二、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研究评述
        三、当前所有制改革研究评述
        四、存在问题及深化方向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
        一、论文内容
        二、结构安排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混合所有制思想综述
        一、建国初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一、混合所有制理论探索阶段的研究综述
        二、混合所有制理论成长阶段的研究综述
        三、混合所有制理论完善阶段的研究综述
        四、混合所有制理论突破阶段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简要评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有关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列宁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斯大林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一、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解
        二、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
        三、如何认识重建个人所有制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演进规律
        一、所有制演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规律
        二、所有制演进的主体性和多元性相统一规律
        三、所有制演进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统一规律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对比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产权解析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所有权概念
        二、马克思注意区分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
        三、产权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应有之义
        四、简要评述
    第二节 西方产权理论的综述
        一、西方产权理论的概念
        二、西方产权的属性和功能
        三、简要评述
    第三节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辨析
        一、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联系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区别
        三、两种产权理论对比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突破
    第一节 我国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一、建国初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三、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僵化固化阶段
    第二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三次突破
        一、“单一到补充”: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一次突破
        二、“补充到共同”: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二次突破
        三、“共同到混合”: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三次突破
    第三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一、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
        二、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教训
第五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发展实践、基本经验及现实问题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的提出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产生的必然
        三、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实践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回顾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逻辑
    第三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
        四、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四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的现实问题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形式主义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意识形态争论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混合所有制失灵”现象
第六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完善的环境和把握的重点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形态
        二、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混合所有制判断标准
        三、坚持共同富裕的混合所有制价值取向
        四、坚持互利共赢的混合所有制发展理念
        五、坚持中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发展方向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完善的环境
        一、宏观制度层面
        二、中观体制层面
        三、微观机制层面
    第三节 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把握的重点
        一、宏观层面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微观层面国有企业异质股权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七章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一节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二、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有利于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理论困境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现实难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途径
        一、深化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二、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
        三、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四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环境构造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二、平等保护各类产权
        三、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第八章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一节 农村所有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所有制变革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所有制改革历程
        三、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目前现状
        二、存在问题
    第三节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实现方式
        一、创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方式
        二、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方式
        三、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模式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保障
        一、加快理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关系
        二、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第九章 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第一节 民营经济的基本内涵
        一、民营经济的基本概念
        二、从所有制角度看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存在发展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民营经济是混合所有制内在要素的逻辑分析
        一、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二、民营经济是提升国有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
        三、民营经济融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分析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
        二、民营经济的现状分析
    第四节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自上而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二、自下而上激发民营经济发展
        三、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
结语与展望
    一、研究预期达到目的
    二、本文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图表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4)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比较分析 ——兼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具体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产权的产生
        一、公有产权的产生
        二、私有产权的产生
    第二节 产权的权能结构
        一、产权的基本权项
        二、产权的权能结构
    第三节 产权的效率
        一、产权与效率的一般关系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产权与效率的关系
    第四节 产权的本质及演变
        一、产权的本质
        二、产权的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科斯的产权理论
        一、交易费用的提出
        二、产权界定与经济效率
    第二节 德姆塞茨的产权理论
        一、外部性问题
        二、产权与所有制的关系
    第三节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的需求因素与供给因素
        二、主观因素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种产权理论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两种产权理论研究立场的差异
        一、二者有不同的研究目的
        二、二者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二者有不同的研究重点
    第二节 两种产权理论研究内容的不同
        一、对产权的产生及本质有不同的看法
        二、对产权影响经济效率的评价标准不同
        三、对推动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力有不同的认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坚持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指导地位
    第一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指导地位
        一、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是新自由主义的私有产权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是指导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科学理论
    第二节 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指导下国企产权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三个有利于”原则
        二、以人为本原则
        三、和谐稳定原则
    第三节 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深化国企产权改革
        一、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二、吸收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合理成分,丰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马克思产权理论对我国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1. 引言
    1.1 选题的缘起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 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
    2.1 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产生背景
        2.1.1 马克思产权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2.1.2 马克思产权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2.1.3 马克思产权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2.2 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2.2.1 产权概念的阐释
        2.2.2 产权的本质
        2.2.3 产权的权能结构
    2.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产权理论的解析力
        2.3.1 马克思产权理论批判了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错误观点
        2.3.2 马克思产权理论奠定了西方产权理论的基础
        2.3.3 马克思产权理论揭示了现实经济现象的本质
3.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比较
    3.1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概述
        3.1.1 科斯的产权理论
        3.1.2 德姆塞茨的产权理论
        3.1.3 诺斯的产权理论
    3.2 两种产权理论的比较
        3.2.1 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3.2.2 产权的研究目的不同
        3.2.3 理论研究的视角不同
        3.2.4 现实关注的问题不同
    3.3 我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
        3.3.1 我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理论问题
        3.3.2 我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没有考虑社会主义企业的特殊性
4. 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现实启示
    4.1 坚持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指导地位
        4.1.1 马克思产权理论是科学的产权理论
        4.1.2 中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
    4.2 吸收借鉴西方产权制度的合理成份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4.2.1 产权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4.2.2 明确国家在产权保护中的作用
        4.2.3 法律制度在产权理论中的地位及作用
    4.3. 在实践中发展完善马克思产权理论
        4.3.1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4.3.2 清晰产权在市场经济的作用
        4.3.3 产权改革要敢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学术界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2.1.1 产权的起源和内涵
        2.1.2 “权利束”思想与产权的可分解性
        2.1.3 产权形态要求与生产方式相适应
        2.1.4 公有产权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2.2 对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借鉴
        2.2.1 西方产权理论的基本思路
        2.2.2 交易成本
        2.2.3 科斯定理
        2.2.4 产权制度的功能
        2.2.5 产权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历史条件
    3.1 新民主主义产权关系的确立
        3.1.1 对新民主主义产权形态的设计
        3.1.2 新民主主义产权认识与政策的形成
        3.1.3 国有产权的建立
        3.1.4 土地改革的推行
    3.2 产权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
        3.2.1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
        3.2.2 生产资料私有产权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所有制性质视角的分析
    4.1 发展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
        4.1.1 强调公有产权主体地位的认识与政策:1978年——1992年
        4.1.2 对公有产权及其主体地位的新解释:1992年——2002年
        4.1.3 巩固和发展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2002年以来
    4.2 发展非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
        4.2.1 允许非公有产权经济存在和发展的认识与政策:1978年——1992年
        4.2.2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产权经济的新论断:1992年——2002年
        4.2.3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产权经济发展的认识与政策:2002年以来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产权权能视角的考察
    5.1 关于产权权能的认识创新
    5.2 运用物权推进产权变革的认识与政策
        5.2.1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认识与政策
        5.2.2 关于企业自主权的认识与政策
        5.2.3 关于企业经营权的认识与政策
    5.3 运用债权推进产权变革的认识与政策
        5.3.1 关于“拨改贷”的认识与政策
        5.3.2 关于企业承包权、租赁权的认识与政策
        5.3.3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认识与政策
    5.4 运用股权推进产权变革的认识与政策
        5.4.1 股权的概念和内容
        5.4.2 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股权化的认识与政策
    5.5 关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与政策
        5.5.1 知识产权及其现实意义
        5.5.2 知识产权方面的相关政策
第六章 成效与启示
    6.1 成效
        6.1.1 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建立
        6.1.2 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
    6.2 启示
        6.2.1 客观认识公有、非公有产权各自优势,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6.2.2 优化物权、债权、股权及其内部权利配置,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所有制与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制度和经济制度
        2.1.1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概念的不同认识
        2.1.2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2.1.3 经济制度的内涵及分层
    2.2 产权概念
        2.2.1 马克思对产权概念的认识
        2.2.2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对产权概念的认识
        2.2.3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关于产权概念的异同
    2.3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3.1 所有制的内涵
        2.3.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发展过程
        2.3.3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2.3.4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个人所有制
    2.4 所有制、产权和基本经济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3章 从苏联到俄罗斯的所有制结构演变及启示
    3.1 苏联时期所有制结构的演变过程
        3.1.1 列宁时期经济政策的变化和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3.1.2 斯大林时期单一公有制的形成及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3.1.3 苏联经济体制和所有制改革的进展及苏联解体的原因
    3.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所有制结构的转变
        3.2.1 俄罗斯所有制结构转变过程
        3.2.2 俄罗斯所有制结构转变的原因
        3.2.3 俄罗斯所有制结构转变的影响
    3.3 从苏联到俄罗斯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启示
第4章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历程及理论分析
    4.1 新民主主义所有制结构的确立
        4.1.1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中的所有制设想
        4.1.2 建国初期的所有制结构
        4.1.3 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和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比较分析
    4.2 单一所有制结构的确立及长期存在的原因
        4.2.1 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渡的原因
        4.2.2 八大前后对所有制结构新的认识
        4.2.3 单一公有制所有制结构形成和长期存在的原因
    4.3 改革开放以后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历程
        4.3.1 非公有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3.2 农村基本土地制度的改变
        4.3.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起步及进展
        4.3.4 改革开放以后所有制结构演变的阶段划分
    4.4 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理论分析
        4.4.1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主要特征
        4.4.2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系
        4.4.3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发展线索
        4.4.4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第5章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前提和依据
    5.1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
        5.1.1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5.1.2 关于“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争论
        5.1.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基本经济制度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
    5.2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
        5.2.1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合理性分析
        5.2.2 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5.2.3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5.3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5.3.1 关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
        5.3.2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理论依据
        5.3.3 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第6章 影响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因素分析
    6.1 政治制度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影响
        6.1.1 政治制度和所有制结构的内在关系
        6.1.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决定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方向
        6.1.3 政治体制改革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重要作用
        6.1.4 政府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重要影响
    6.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作用
        6.2.1 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互动关系
        6.2.2 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的统一性
        6.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制度协调发展
    6.3 非正式制度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
        6.3.1 意识形态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影响
        6.3.2 传统文化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影响
第7章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路径
    7.1 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7.1.1 混合所有制的涵义及其发展过程
        7.1.2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
        7.1.3 如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7.2 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7.2.1 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双重属性
        7.2.2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理论难题
        7.2.3 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7.3 完善农村基本土地制度
        7.3.1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简述
        7.3.2 现行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安排存在的缺陷分析
        7.3.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比较
        7.3.4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理论
        2.1.1 产权的概念
        2.1.2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概述
        2.1.3 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思想
        2.1.4 小结
    2.2 文献综述
        2.2.1 主流经济学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文献概述
        2.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文献概述
        2.2.3 小结
3. 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现状
    3.1 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3.1.1 改变政企不分,权责不清的需要
        3.1.2 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3.1.3 进入世界领域,参与全球经济的需要
    3.2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3.2.1 放权让利思路
        3.2.2 制度创新思路
        3.2.3 继续深化改革
    3.3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中产权问题的说明
        3.3.1 国有企业产权系统内部的结构调整
        3.3.2 国有企业产权系统外部环境的变迁
    3.4 国有企业改革现状的概括说明
        3.4.1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所占比重的变化
        3.4.2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变化
        3.4.3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变化
4. 当前关于国企改革的几个争论
    4.1 “国有企业低效论”
        4.1.1 主流经济学的观点:私有产权才是高效率的
        4.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反驳
        4.1.3 简要评述
    4.2 “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
        4.2.1 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公有产权要退出一切竞争领域
        4.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反驳
        4.2.3 简要评述
    4.3 “国有企业垄断论”
        4.3.1 主流经济学的观点
        4.3.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
        4.3.3 简要评述
    4.4 “国有企业腐败论”
        4.4.1 主流经济学对国有企业腐败寻源:公有制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4.4.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同观点
        4.4.3 简要评述
5. 关于国企改革争论的落脚点:改革的方向之争
    5.1 国有企业的双重属性
    5.2 主流经济学:私有化
    5.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6. 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6.2.2 加快对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6.2.3 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严惩腐败
        6.2.4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6.2.5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9)马克思的产权思想 ——以阶级人假设为前提,以劳动者产权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理论背景和研究目的
        0.1.1 理论背景
        0.1.2 研究目的
    0.2 文献回顾和简要评述
        0.2.1 马克思产权思想研究现状
        0.2.2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存在性”问题
        0.2.3 关于产权基本问题
        0.2.4 交易费用问题的研究
        0.2.5 关于要素产权问题
        0.2.6 简要评论
    0.3 内容安排和创新之处
        0.3.1 内容安排
        0.3.2 创新之处
1. 阶级人假设
    1.1 经济理论与人性假设
        1.1.1 基本假设和技术性假设
        1.1.2 人性假设是一种“思想实验”
        1.1.3 人性假设的理论意义
    1.2 西方的人性假设:经济人
        1.2.1 “经济人”是个假设性命题
        1.2.2 “经济人”的三维含义
        1.2.3 “经济人”假设的发展
    1.3 马克思的人性假设:阶级人
        1.3.1 哲学层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1.3.2 经济层面:“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1.3.3 阶级社会的经济层面:“阶级人”假设
    1.4 本章小结
2. 阶级分析方法
    2.1 阶级人假设与阶级分析方法
        2.1.1 阶级人假设与马克思研究方法的一致
        2.1.2 阶级人假设是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础
        2.1.3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最具产权特色的方法
    2.2 阶级人行为
        2.2.1 追求阶级整体利益最大化
        2.2.2 阶级利益博弈:从生产行为来解决分配问题
    2.3 阶级分析方法
        2.3.1 阶级分析方法的经典形式
        2.3.2 阶级问题的现代变化和思考
    2.4 本章小结
3. 产权一般
    3.1 产权内涵:批判“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
        3.1.1 产权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与西方不同的视角和使命
        3.1.2 “权能结构”与“权利束”——产权的内容
        3.1.3 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产权的本质
    3.2 产权演进: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2.1 原始公有产权起源:唯物史观原理“失灵”?
        3.2.2 产权演进模型:“基本矛盾推动说”
        3.2.3 “经济力界定产权论”
    3.3 流通费用、交际费用和交易费用
        3.3.1 生产和非生产:两种费用的划分
        3.3.2 马克思的交易费用意识
        3.3.3 比较: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
    3.4 本章小结
4. 资本产权
    4.1 人的产权和物的产权
        4.1.1 人和物:社会生产的两个要素
        4.1.2 人的产权和物的产权
        4.1.3 产权与人权
    4.2 “商品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转变”
        4.2.1 从物的产权到资本产权
        4.2.2 资本产权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
        4.2.3 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初始产权”形成
        4.2.4 资本正常积累:资本产权的自行强化
    4.3 “资本是一种社会权力”
        4.3.1 协作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
        4.3.2 增殖是资本的内在职能——资本的剩余索取权
    4.4 本章小结
5. 劳动产权
    5.1 劳动力和劳动产权
        5.1.1 劳动力:“能动的生产要素”
        5.1.2 劳动产权的内容
        5.1.3 劳动产权的历史形式
    5.2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产权
        5.2.1 雇工所“有权要求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
        5.2.2 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和“实际隶属”
        5.2.3 工作日决定上的二律背反:“马克思定理”
    5.3 “权利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
        5.3.1 劳动力产权的统一和分离
        5.3.2 劳动产权与资本产权对立的历史性质
    5.4 本章小结
6. 土地产权
    6.1 土地产权的性质和权能
        6.1.1 “土地物质”、土地资本和土地产权
        6.1.2 土地产权权能的统一和分离
        6.1.3 土地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
    6.2 资本主义土地产权
        6.2.1 资本主义土地的“两权分离”
        6.2.2 “地租来自社会,而不是来自土壤”——土地产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6.2.3 马克思的土地国有化思想
    6.3 马克思与“新制度”:土地产权理论比较
        6.3.1 新制度经济学土地产权理论
        6.3.2 马克思与新制度经济学土地产权理论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阶级、产权与社会和谐
    7.1 阶级、阶层与和谐
        7.1.1 阶级、阶层、利益集团
        7.1.2 和而不同:和谐的实质
    7.2 和谐社会的产权基础
        7.2.1 产权正义:财产权的保护和限制
        7.2.2 财产权: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
        7.2.3 劳动产权和弱势群体:维护好社会和谐的“安全阀”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10)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展望
2 混合所有制相关概念及其理论渊源
    2.1 所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所有制、所有制结构与所有制形式
        2.1.2 混合所有制的内涵
        2.1.3 混合所有制的性质与特征
        2.1.4 混合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2.1.5 产权与所有权
    2.2 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理论
        2.2.2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
        2.2.3 马克思的资本社会化理论
    2.3 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
        2.3.1 现代产权理论
        2.3.2 国家干预理论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模式及其特征
    3.1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
        3.1.1 国有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1945-1978)
        3.1.2 私有化——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1979-1996)
        3.1.3 中间道路——“新混合经济”开启(1997至2010)
        3.1.4 “大社会”运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继续推进(2010至今)
    3.2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与条件
        3.2.1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
        3.2.2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条件
    3.3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
        3.3.1 公私混合经营模式
        3.3.2 出售国企股权模式
        3.3.3 引入私人资本模式
        3.3.4 MBO模式
        3.3.5 员工持股计划(ESOP)模式
        3.3.6 “黄金股”模式
        3.3.7 PPP与PFI模式
    3.4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特征
        3.4.1 公私并存,私有制占主体
        3.4.2 混合产权明晰,产权交易市场化
        3.4.3 公司治理结构健全,法律体系完备
        3.4.4 混合型资源配置,政府投资力度大
        3.4.5 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并存
4 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模式及其特征
    4.1 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
        4.1.1 宏观层面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与实践
        4.1.2 微观层面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与实践
    4.2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动因与条件
        4.2.1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动因
        4.2.2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条件
    4.3 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
        4.3.1 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分类
        4.3.2 混合型整合上市模式
        4.3.3 混合型合资联营模式
        4.3.4 混合型产权联盟模式
        4.3.5 混合型项目制模式
        4.3.6 混合型基金模式
        4.3.7 产品分成模式
        4.3.8 员工持股与MBO模式
    4.4 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特征
        4.4.1 以产权多元化为基本导向
        4.4.2 以国有资本监管体系变革为基点
        4.4.3 以实现包容性增长为追求
        4.4.4 以打造利益共同体为目的
5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思想理论演进及性质与特征比较
    5.1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思想理论演进
        5.1.1 英国工党经济思想演进
        5.1.2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
        5.1.3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
        5.1.4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5.1.5 “第三条道路”理论
    5.2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思想理论演进
        5.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
        5.2.2 毛泽东的经济思想理论
        5.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1978-至今)
    5.3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性质与特征比较
        5.3.1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性质比较
        5.3.2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特征比较
    5.4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定性比较
        5.4.1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宏观面比较
        5.4.2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微观比较
        5.4.3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股权结构与利益相关者安排
6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量化评价与比较
    6.1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总体情况
        6.1.1 中英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比较
        6.1.2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比较
    6.2 中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6.2.1 中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曲线
        6.2.2 指标设立、模型假设与数据采集
        6.2.3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分析
        6.2.4 实证分析及结论
    6.3 基于边际分析法的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6.3.1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宏观运行分析
        6.3.2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产权多元化分析
7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优化及政策建议
    7.1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后得到的启示
        7.1.1 打造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理论体系
        7.1.2 以有为的政府为支撑,推动有效的市场
        7.1.3 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生动力
        7.1.4 创新混合所有制模式,构建混合发展范式
        7.1.5 发展PPP模式,推广员工持股,适度采用“黄金股”
    7.2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路径依赖分析
        7.2.1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锁定与突破
        7.2.2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升级
        7.2.3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范式框架
    7.3 政策建议
        7.3.1 加强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顶层设计
        7.3.2 深化现代产权制度改革
        7.3.3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7.3.4 转变政府职能与规范资本市场建设
        7.3.5 强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后记

四、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比较研究[D]. 王磊. 湘潭大学, 2019(02)
  • [2]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D]. 叶龙祥.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D]. 彭巨水.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比较分析 ——兼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D]. 汪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10(12)
  • [5]马克思产权理论对我国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D]. 汪善一. 新疆师范大学, 2012(03)
  • [6]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D]. 王敏.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3)
  • [7]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研究[D]. 乔惠波. 清华大学, 2015(08)
  • [8]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思想[D]. 梁晓敏.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4)
  • [9]马克思的产权思想 ——以阶级人假设为前提,以劳动者产权为核心[D]. 武建奇.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10]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D]. 邓沛琦. 武汉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