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牛流行性热油佐剂灭活疫苗区域试验及对牛的应急免疫效果观察

广东牛流行性热油佐剂灭活疫苗区域试验及对牛的应急免疫效果观察

一、牛流行热油佐剂灭活疫苗在广东的区域试验和对牛紧急接种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林秀英,黄金禄,孙彦伟,王秉红,关大沛,张泽纪,白文彬[1](1995)在《牛流行热油佐剂灭活疫苗在广东的区域试验和对牛紧急接种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流行热油佐剂灭活疫苗在广东的区域试验和对牛紧急接种效果观察林秀英,黄金禄,孙彦伟,王秉红,关大沛,张泽纪,白文彬牛流行热油佐剂灭活疫苗经实验室试验初步证明对牛安全的情况下,开始在广州地区较大范围内进行了区域性试验。另外,在牛流行热暴发流行时,用牛流...

白文彬,张自刚,林秀英,严隽端,刘晓滨[2](1993)在《牛流行热病毒灭活疫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我们研制的牛流行热病毒亚单位疫苗对牛安全、免疫效力良好,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对控制牛流行热的流行起到了显着作用。但亚单位疫苗的生产工艺要求较高,程序复杂,为简化生产程序,省去制备亚单位疫苗抗原的两次超速离心和超声波裂解步骤,直接将牛流行热病毒 CHK21细胞培养液用 Triton X-100溶液裂解灭活,制成牛流行热病毒灭活疫苗。现将灭活疫苗的制备、对牛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免疫期、保存期以及区域性试验等报告如下。

原魁章,宋军英,严隽端,杨宗照,谷根林,叶树生,刘辉放[3](2006)在《牛流行热弱毒疫苗的免疫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牛流行热弱毒疫苗经二年实验室和现地大面积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在保存期和免疫期方面又明显优于灭活苗,因此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疫苗。

林秀英,黄金禄,陈惠珍,张泽纪,白文彬[4](1993)在《牛流行热病毒亚单位疫苗的研究 Ⅲ.亚单位疫苗在广州区域试验的初步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为防制牛流行热,我们研制出一种油佐剂亚单位疫苗,经实验室多批次试验证明安全,免疫效果良好。随于1988~1991年在广州燕塘牧场及云燕奶牛场进行了4年的区域试验。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金红[5](2000)在《牛流行热病毒外膜糖蛋白G基因在重组病毒中的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牛流行热是由病毒引起牛和水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它广泛流行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解牛流行热病毒中国分离株(BEFV JB76H)主要免疫原性糖蛋白G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在重组痘苗病毒和杆状病毒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制备BEFV JB76H基因工程疫苗的可行性,进行了本研究。本研究首次以RT-PCR法扩增并克隆了BEFV JB76H主要免疫原性糖蛋白G基因,并进行了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分离株G蛋白基因与澳大利亚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1%。说明我国分离株与澳大利亚分离株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地域的不同造成牛流行热病毒的变异。利用重组病毒技术,构建了中国分离株G蛋白基因重组痘苗病毒和杆状病毒。结果表明,G蛋白基因中存在的T5CT序列对痘苗病毒P7.5启动子具有终止信号的功能。这一序列的存在导致G蛋白基因几乎不能在天然痘苗病毒P7.5启动子的调控下,在重组痘苗病毒中得到完全表达。动物免疫实验结果表明,使用P7.5启动子的重组痘苗病毒,不能诱导动物产生具有保护效力的中和抗体。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人工合成强启动子PE/L重组痘苗病毒转移载体,并首次在重组痘苗病毒中采用人工合成强启动子PE/L,成功表达了G蛋白基因。结果表明,在人工合成强启动子PE/L的调控下,由重组痘苗病毒表达的G蛋白基因不仅糖基化水平与天然G蛋白相近,而且表达效率大大提高。对兔子的免疫结果表明,该重组痘苗病毒表达的G蛋白诱导兔子产生中和抗体的速率和效价均高于传统油苗免疫,证明该重组痘苗病毒具有作为牛流行热病毒重组痘苗病毒的潜能。本实验首次成功构建了G蛋白重组杆状病毒。结果表明,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G蛋白具有牛流行热病毒G蛋白的抗原特异性和免疫原性。另外,本研究探讨研究了牛流行热病毒、痘苗病毒和油苗免疫后对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类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这些因素的作用均能导致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细胞含量的升高。这一结果为研究牛流行热病毒免疫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

谢士杰,朱俊达,王天坤,胡鑫,魏雯娟,吴文学,彭辰[6](2021)在《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结节性皮肤病可对病畜皮肤造成永久性损害,并会导致产奶量下降、生长发育迟缓、公畜不育和孕畜流产等严重后果,对经济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尚无治疗该病的特效药,使用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防控该病传播的重要手段。牛结节性皮肤病弱毒活疫苗在许多国家已被成功用于该病的防控,除此之外,由于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与山羊痘病毒及绵羊痘病毒在基因组序列上的高度相似性,山羊痘病毒弱毒活疫苗和绵羊痘病毒弱毒活疫苗在许多地区也被用于该病的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编码基因较多,目前尚未发现基因缺失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具有好的保护效果。近年来灭活疫苗在实验室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试验以证明其有效性。此外,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作为一种痘病毒,已被证明是表达多种病原微生物抗原的有效载体之一。笔者主要总结了当前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的研究进展,对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的使用情况、保护效果及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的研发和疫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白文彬[7](1993)在《我国牛流行热流行病学和防制概况》文中指出 牛流行热是由病毒引起牛和水牛的急性热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突然高热,呼吸迫促,消化机能障碍,全身虚弱,僵硬、跛行。本病从schwinfuth1867年首次报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该病流行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许多国家和地区。这个病的名字有几种称呼:暂时热、一日热、三日热、僵硬病和流行热。但有两种比较普遍的称呼:在非洲、大洋洲称为牛暂时热,在亚洲的日本和中国称它为牛流行热。

王礼柏,夏党荣[8](2014)在《牛流行热的诊治》文中提出牛流行热是由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临床常见突发高热、呼吸急迫、流泪、跛行、后驱僵硬等为典型特点。新疆(塔城)区域养殖奶牛时有此病病发,一旦感染可造成大批奶牛发病,影响泌乳量,严重的可因瘫痪导致淘汰量增加,给地方奶牛养殖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1流行特点此病主要传染源为病患畜,流行热病毒可长时间滞留于蚊虫、库蠓等吸血昆虫体内进行繁殖,由此,此类吸血昆虫是传播

袁魁章,宋军英,严隽端[9](2003)在《牛流行热病的防治》文中研究说明 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是由病毒引起奶牛、黄牛和水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牛流行热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成员。本病的特征是突然高热,呼吸急促,消化机能障碍,关节僵硬,跛行,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从1955年起在我国20多个省市范围内已有7次全国性大流行。牛患本病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传播扩散迅速,牛群大批发病,由于护理和治疗不当,死亡率还有可能上升,同

谢三星,魏建忠,褚克平,杨森标[10](1996)在《牛流行热(下)》文中认为 4 监测的重要性4.1 出现的新问题:据白文彬(1993)报道,在进行BEF抗体调查时发现,在流行过BEF地区收集的血清样品中,有4/420的样品中含有Kimberley病毒抗体;有116/192血清样品中含有Berrimah病毒抗体;有63/131的血清样品中含有 Adelaide River病毒抗体。表明在我国也存在BEF类病毒血清抗体。上述类病毒均不能使牛临床发病,呈亚临床感染。但由于类病毒的存在常出现假阳性反应,给BEF抗体检测带来麻烦。 从一些地区报告材料可以看出,在每次发病流行时,在病牛群中都有数量不多的病牛表现出咽喉头麻痹的症状。日本于1959~1960年间流行BEF时,从咽喉头麻痹的病牛中分离到类蓝舌病病毒。我国在BEF流行期间出现咽喉麻痹症状的牛是否也与类蓝舌病病

二、牛流行热油佐剂灭活疫苗在广东的区域试验和对牛紧急接种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流行热油佐剂灭活疫苗在广东的区域试验和对牛紧急接种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5)牛流行热病毒外膜糖蛋白G基因在重组病毒中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综 述
    1. 牛流行热病研究概况
    2. 外源基因在重组痘苗病毒中的表达及其在免疫中的应用与安全性
材料与方法
    1. 病毒和细胞
    2. 细菌和质粒载体
    3. BEFV JB76H的培养及病毒RNA的提取与纯化
    4. BEFV JB76H G蛋白基因的RT-PCR扩增
    5. BEFV JB76H G蛋白基因的克隆
    6. BEFV JB76H G蛋白基因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分析
    7. BEFV G蛋白基因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8. BEFV JB76H G蛋白基因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
    9. 重组痘苗病毒中BEFV JB76H G蛋白的表达检测
    10. BEFV JB76H G蛋白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11. BEFV JB76H G蛋白基因重组杆状病毒中G蛋白的表达检测
    12. 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BEFV JB76H G蛋白抗原性检测分析
    13. 重组病毒的兔体免疫实验
    14. 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类的分布研究
结果与分析
    1. EFV JB76H糖蛋白G基因RT-PCR扩增条件的建立
    2. BEFV JB76H G蛋白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重组质粒鉴定
    3. BEFV JB76H G蛋白基因痘苗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4. BEFV JB76H G蛋白基因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
    5. 免疫印迹法检测重组痘苗病毒中BEFV JB76H G蛋白基因的表达
    6. BEFV JB76H G蛋白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7. SDS-PAGE法检测重组杆状病毒中G蛋白的表达
    8. 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BEFV JB76H G蛋白抗原性分析
    9. 重组病毒的兔体免疫实验结果
    10. 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类的分布研究
讨 论
    1. BEFV JB76H G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分析
    2. BEFV JB76H G蛋白基因在重组痘苗病毒中的表达研究
    3. BEFV JB76H G在杆状病毒中的表达
    4. 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类的分布研究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历

(6)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弱毒活疫苗
    1.1 传代致弱疫苗
        1.1.1 弱毒活疫苗Neethling株
        1.1.2 弱毒SPPV和GTPV疫苗
    1.2 基因缺失疫苗
2 灭活疫苗
3 亚单位疫苗
4 载体疫苗
5 小结和展望

(8)牛流行热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特点
2 临床症状
3 诊断
4 治疗
5 预防
    5.1 疫苗接种
    5.2 防控措施
6 典型病例借鉴

四、牛流行热油佐剂灭活疫苗在广东的区域试验和对牛紧急接种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牛流行热油佐剂灭活疫苗在广东的区域试验和对牛紧急接种效果观察[J]. 林秀英,黄金禄,孙彦伟,王秉红,关大沛,张泽纪,白文彬.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5(01)
  • [2]牛流行热病毒灭活疫苗的研究[J]. 白文彬,张自刚,林秀英,严隽端,刘晓滨.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3(06)
  • [3]牛流行热弱毒疫苗的免疫试验[J]. 原魁章,宋军英,严隽端,杨宗照,谷根林,叶树生,刘辉放.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6(01)
  • [4]牛流行热病毒亚单位疫苗的研究 Ⅲ.亚单位疫苗在广州区域试验的初步观察[J]. 林秀英,黄金禄,陈惠珍,张泽纪,白文彬.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3(03)
  • [5]牛流行热病毒外膜糖蛋白G基因在重组病毒中的表达研究[D]. 金红. 东北农业大学, 2000(01)
  • [6]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研究进展[J]. 谢士杰,朱俊达,王天坤,胡鑫,魏雯娟,吴文学,彭辰. 中国畜牧兽医, 2021(11)
  • [7]我国牛流行热流行病学和防制概况[J]. 白文彬.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3(04)
  • [8]牛流行热的诊治[J]. 王礼柏,夏党荣.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06)
  • [9]牛流行热病的防治[J]. 袁魁章,宋军英,严隽端.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3(04)
  • [10]牛流行热(下)[J]. 谢三星,魏建忠,褚克平,杨森标. 辽宁畜牧兽医, 1996(02)

标签:;  ;  ;  ;  ;  

广东牛流行性热油佐剂灭活疫苗区域试验及对牛的应急免疫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