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一、试论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进[1](2014)在《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机制研究 ——基于金融风险防范视角》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的国家,到跃升为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国家,历经苦难的中国,在世界发展史中再一次书写了辉煌的一笔。与此同时,我国也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转变为一个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经济大国,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由于其开放属性而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经济和金融环境也因此越来越复杂,潜在的风险因素也越来越多。金融风险是当今经济社会的一大隐患,金融风险是金融危机的诱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金融危机影响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而是整个世界的经济,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已经多次得到证明。一直以来,金融风险的防范在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中做得较为规范和完整,但这仅仅是对具体金融机构的微观金融风险的防范,而一个国家通过一个体制和体系对宏观和微观金融风险的防范在世界各国的应用实践中都还相对欠缺。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审计的职能特点和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构建防范金融风险的动态审计预警体系,为防范宏观和微观金融风险,做出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探索。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首先对选题做出分析,分析了选题的背景,在大金融背景下,金融风险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指出选题的现实性和重要意义。接着对本选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国际和国内都对审计防范金融风险做过相当研究,但对提出动态审计防范金融风险命题的研究者很少,这是根据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论衍生出的动态审计预警功能。部分学者提出:审计的这种金融“监管角色”(regulatory role)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应该适应在不同时期全球金融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做出调整和改进。然后对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和思路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本文的研究重点、研究难点以及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创新做出描述。第2章,文献综述。在文献综述这一部分,本文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文献综述:(1)金融审计方面的文献。金融监管在我国主要是通过金融监管行政职能部门来履行职责的,金融审计由国家审计署联合社会审计开展工作。学界有许多学者对金融审计提出了诸多看法,提出了优化金融审计的基本框架。(2)金融风险预警方面的文献。风险预警指的是当风险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通过监测就可以预知风险的变化及其风险程度,从而对风险预警并对风险进行合适的干预。(3)动态审计与动态预警方面的文献。动态审计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何为动态?就是指适时性和过程性监控,当风险处于发展变化中时,监管系统可以对风险进行过程性分析和适时监控,将风险的发展趋势适时进行描述和通知,对风险发展过程进行监管和干预。本部分分析了国内采用信号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对金融风险进行研究的基本情况。第3章,金融环境及金融监管分析。多方面分析了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与风险来源,对金融市场和金融风险的新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对全球两次金融危机的形成情况做了梳理,对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做了深入分析。本章回顾了金融风险的基本内容,对金融市场、金融风险及金融监管理论进行了概述。第4章,审计基础理论及审计免疫系统论。目前的审计基础理论主要有系统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COSO理论,前三种理论不仅是审计理论的基础,也是其他众多理论的基础,COSO理论是内部审计理论,是内部审计的理论依据。本章重点对审计免疫系统论做了深入分析和探讨,该理论是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理论框架。第5章,动态审计及动态审计预警理论。根据现有文献对动态审计的研究,进一步梳理了动态审计的框架,对动态审计从归纳的角度提出了理论框架设计。本章的重点是对动态审计预警理论做了定义和分析,对动态审计预警理论做了创新性研究。第6章,动态审计预警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研究。本章运用实证研究的几种方法:数理实证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档案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调查数据和数理实证研究法对建立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证。对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述,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论赋予审计的预防功能,为审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理论支撑。接着对静态和动态预警模式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最后对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实现路径进行了论证。第7章,预警体系构建及运行实证检验。本章通过对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构建和运作机制的设计,全面展开论文写作。首先对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审计特性和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接着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对风险指标进行了拣选。然后通过信号分析法构建了对金融风险的反馈分析机制,对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的形成过程进行监测,从而通过信号反映金融风险的状态并由国家审计机构提出对金融风险进行干预的方案和手段。本章通过取得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各项反映金融风险的实际指标数据对预警体系进行测试,取得了实证检验,说明动态审计预警体系对金融风险的预警是合理可行的。第8章,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实施机制。对动态审计预警体系实施的条件因素进行了分析,条件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接着对金融监管环境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再从审计监管模式和审计要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综合研究了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实施机制,从技术框架和隶属关系上充分论证了系统实施的可能性。第9章,结论与建议。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表明,动态审计预警系统可用于对宏观和微观金融风险的监测,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标,在我国当前面临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和金融形势下,该体系的构建是必须的,也是完全可行的。最后提出了对政策的建议和后续研究思路。本文的主要观点:(1)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审计监管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实现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审计的预防功能使审计监管在金融监管中扮演独特角色。(2)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实现路径是动态审计预警体系,通过“风险识别-风险监测与反馈-风险预警”机制,识别警兆,发出防警排警信号,并根据风险预警模型输出风险信号,同时也根据系统回馈信息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3)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核心是风险监测与反馈机制,除了运用动态预警技术如信号分析法、案例推理技术法等外,风险审计、制度审计、延伸审计、跟踪审计等审计技术的系统整合有助于动态审计预警机制的完善。(4)风险识别指标分为金融监管风险指标、金融机构风险指标和交叉影响指标,防范风险的目标、识别风险的原则、金融类别以及金融风险对于审计风险的影响形式和程度等影响识别指标的建立。(5)风险预警模型输出的预警信号是金融风险的信号,审计的程序处理效率和预警信号传递的通畅性对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具有显着影响。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主要创新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审计免疫系统论理论思想基础上提出动态审计预警理论,并对动态审计预警理论的内涵、外延以及可能应用进行系统的阐释。(2)构建防范金融风险的动态审计预警体系,详细阐述该预警体系的组成要素和内在联系。从成本控制和资源利用有效性来讲,运用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基本架构和网络进行改造,可以大大降低构建系统的成本并便于机制和体制改革创新。(3)梳理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实施机制,基于特定环境提出相应的审计预警实施模式。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分析,以及构建动态审计预警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金融风险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我国政府审计职能的免疫系统功能,结合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系统和政府审计职能的拓展,构建一个涉及到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国家经济监管部门的大金融监管系统,对防范宏观和微观金融风险能够起到有效的积极的作用。同时,在该系统提供辅助经济决策信息下,国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监管也能做到有的放矢,对风险实施动态监管,也就是对风险形成的过程进行监管,能够在金融风险出现以前,通过合适的干预手段降低和规避风险,阻止风险的积累,达到经济和金融环境安全稳定运行的目标。

马威[2](2013)在《金融危机预警指数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风险是现代金融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既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也关系到每个个体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特别是近些年来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更加引起了学者们对金融风险的广泛关注。而通过构建金融危机预警指数,并对预警指数在中国金融危机时间演化特征、空间关联特征、影响因素和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文章进行了金融危机预警的基本理论研究。在金融危机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将现有文献分为模型预警和指标体系预警两个大类,进而提出金融危机预警指数。在评价了现有文献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思路和框架。界定了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并阐述了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联,提出了警级指数这个概念并作为研究金融危机预警的切入点。从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导火索和原因等方面系统的比较了近二十年来的典型金融危机,并阐述了现有金融危机形成机制,由此概括出中国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基于历史演进的金融危机预警框架体系。其次,本文提出了基于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的金融危机预警理论。本文对已有金融危机预警模型从基本思想、统计方法、模型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并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评价。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对外指标四个方面构建了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备选指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确认了对金融风险显着性的指标。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测算了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时滞性之后,通过变异系数、熵值、相关系数和CRITIC四种赋权方法加权合成,得到了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并简要分析了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的统计性特征。再次,应用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影响因素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自2002年7月至2012年12月的金融风险。在时间维度上,从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的基本统计特征、趋势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三个方面,逐层深化地分析了我国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的时间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从2002年7月到2012年12月之间,中国的金融风险呈现明显的趋势性特征,以2007年2月作为拐点,中国的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进一步的利用有序样品聚类研究表明,在研究时间区间内,中国的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可以明显的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平稳阶段(2002年7月至2006年2月)、上升阶段(2006年3月至2007年7月)、持续高位阶段(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和下降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等四个阶段。在空间维度上,本文从金融风险传染效应和中国金融危机环境出发,阐述研究金融风险预警空间关联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构建了灰色关联度模型,从汇率指数和股票指数两个方面,分四个阶段,计算了中国同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之间的金融风险的灰色关联度,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股票指数方面,中国同四国之间的金融危机的灰色关联性没有显着的地域性差异,但是在四个国家中,均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在汇率指数方面,中国同欧元对美元汇率的灰色关联度明显低于其他三国的灰色关联度,并且四个国家都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影响金融危机警级指数的因素。对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信贷总额、政府赤字额和CPI等三个因素对于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有着显着性的影响,并且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影响大小不同,在某些特殊的阶段还呈现出方向性的差异。最后,本文应用已经建立起来的金融危机预警的理论,从点预测和区间预测的角度,分别利用GM(1,1)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预测了我国近期的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并对预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文章的结尾,利用本文提出的理论,针对中国目前的现状,提出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缓解结构性失衡、防范股市异常波动、降低汇率风险等对策和建议,并对本文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梁永礼[3](2018)在《我国金融系统安全评价与风险预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金融市场紧密相连,使得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更加复杂,在当前高杠杆、高资产价格、高市场波动和高风险的国际金融形势下,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比以前更高。从国内形势来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利差收窄、互联网金融崛起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过去持续十多年的“高增长、低不良、高效益”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进入到“低增长、高不良、效益滑坡”的新阶段,经济新常态正推动商业银行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会带来诸多不利因素,现阶段,金融风险会日益突出,研究金融安全问题具有极大现实意义。本论文以金融系统性风险为研究对象,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述了金融风险产生的机理,在对我国金融安全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了预警,并提出了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本论文在梳理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就金融系统性风险形成的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首先应用经典理论分析了金融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机理,主要包括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提出的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用脆弱性理论;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理论。接着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析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机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评估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金融安全状况,并探讨我国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以达到预警目的。论文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下金融安全的国内外影响因素,接着选取了影响金融安全的16个指标,重新构建了金融安全评价与预警的指标体系,以往研究中对影子银行并没有过多涉及,在本文指标体系中加入这个因素(如社会融资规模中的表外资产业务),使得我国金融安全评价与预警系统更加完善。本文运用2004年1月~2017年12月共168个月的月度数据做实证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金融安全指数。总体来看,金融安全指数的变动轨迹大致符合我国金融安全状况的历史变化。在合成的金融安全指数的基础上,运用BP神经网络的风险预警模型对结果进行检验,进而对我国未来金融安全状况进行预警。接着分别对16个指标及合成的金融安全指数,采用深度学习模型(RNN中的LSTM)来预测下一个月和下一季度的金融安全指数,采用的工具为谷歌的Tensorflow库。同时,针对分项指标,采用facebook的fbProphet工业级工具预测了各个指标6个月的指标值。由于深度学习技术有很强大的数据非线性逼近能力和自学习能力,对复杂非线性现象进行很好的模拟预测,弥补了神经网络模型不足,相对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深度学习模型能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数据特性,能广泛多维捕捉指标变化,能够更准确地拟合样本,预警结果更为可靠。一定程度为监管部门在风险监控工作中更有效地选择预警模型提供了参考。最后,针对如何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四点政策建议:降低宏观经济杠杆;不断深化当前金融监管模式改革,适应混业经营现实需求;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针对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出应建立有效全面的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次实证检验了深度学习技术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中的应用,为监管部门构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供可靠依据;构建了新的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做了实证研究;本研究丰富了金融安全评价与预警的方法;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所提的政策建议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构建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有现实参考意义。

余海斌[4](2011)在《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模式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深化促进了金融自由化,推进了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推动了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金融创新产品在促进金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积累了金融风险,带来了诱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隐患。在金融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金融风险所引发的一国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往往会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及世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金融创新产品风险所引发的实例。这次危机既强化了人们对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负面影响的深刻认识,也说明了金融监管理论发展滞后及实践监管机制的缺陷。因此,从预防市场失败与监管失败两个角度,探索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深化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此分析框架探索构建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适应性监管机制,就成为预防金融创新产品风险、防范金融危机从而促进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及金融经济发展的关键。这对于金融监管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对于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市场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如何从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模式与机制角度防范金融风险及金融危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出发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监管理论分析框架的理论探讨。在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创新理论发展与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归纳出金融创新产品所产生的主要风险;在分析金融监管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探索提出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深化理论分析框架,并从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模式与机制角度,提出了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适应性监管机制建设,以及金融创新产品风险预警指标研究。二是金融创新产品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为探讨适应性监管机制的针对性,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针对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主要种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引发2007年次贷危机的具体金融创新产品MBS、CDO、CDS为例,构建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产品风险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金融产品的相关实际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深入研究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影响因素,揭示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主要的实际影响因素,为适应性监管机制的设计完善提供参考;在详细分析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主要类别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模型假设的有效性,本章还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作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产品违约率与损失率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明以次贷违约率为因变量的模型假设是符合实际的,从而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三是金融监管模式与机制的比较研究。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分业监管模式与机制和以英国为代表的统一监管模式与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英国、欧盟和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关于监管模式与机制改革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前沿发展趋势,为本文探索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适应性监管提供参考。四是金融创新产品风险预警指标模型的探索。由于适度适时介入监管是适应性监管机制的关键,本文在对金融风险及金融危机预测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形成了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预警指标基本体系,并探索构建了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预警指标基本模型;为提高金融创新产品风险预警基本模型的科学性与预警效果,本文在金融创新产品风险预警指标基本模型的基础上,以美国MBS、CDO、CDS产品为例,探索构建了MBS、CDO、CDS产品风险预警具体模型。五是构建中国金融创新产品风险适应性监管机制的建议。在梳理中国金融监管模式与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创新产品发展、产品风险监管现状与不足及其原因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本文提出的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监管深化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全球金融监管模式与机制改革,探讨了构建我国金融创新产品风险适应性监管机制的改革建议。

王春丽,胡玲[5](2014)在《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足于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渠道的新视角,构建具有实时性、针对性和国际视野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从外汇市场、银行业以及股票市场三个维度合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压力指数。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的实证表明,M2/G-DP增长率、股市波动率和外贸依存度与当前我国金融风险呈正向关系;股市收益率和外汇储备/GDP则与金融风险成反向关系;我国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应对危机时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股票市场及其监管体系的不完善。预测显示,20142015年我国将处于低金融风险状态。

温涛[6](2005)在《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关于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总结和归纳金融组织理论、金融风险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重新界定了农村金融的理论范畴和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概念框架;结合农村金融组织演进与制度变迁的历史与现实剖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得出影响和制约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主导因素;从农村金融自身内部运营和农村金融发展外部环境两个角度,重点研究了目前中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及其生成机制与传递效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了农村金融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揭示了中国农村金融风险水平的基本状况,并构造了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与救援机制;最后,在确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农村金融重组的战略模式与政策措施。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严重的风险问题困扰 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演进过程的历史分析、制度分析和统计分析,可以知道,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始终伴随着风险问题的困扰。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一方面正面临自身内部运营风险的阻碍,主要表现为:超高负债经营与巨大不良资产包袱所导致的农村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的加剧;农村金融产权与治理结构缺陷所导致的对农村金融稳健性的危害;农村金融经营管理不力造成的经营、管理风险滋生;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过度管制与不规范运作致使风险不断产生等等。另一方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正面临来自于外部环境风险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风险问题、农村金融经济失调风险问题、金融结构风险问题、农村金融区域风险问题、政府行为不规范问题。如果这一状况不能够得到有效地改善,农村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难以实现。 2、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金融、经济1952—2003年和1978—2003年的阶段性分析,可以知道,无论是中国农村金融的内部风险问题,抑或是外部风险问题,从深层次来看,都属于体制性风险。由于制度抑制的长期积累,中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形成了“二元结构”。在这种“二元结构”下,一方面,整体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结构性”的抑制,而农村经济低水平徘徊又对农村金融深化形成约束,这种金融与经济的相互制约直接导致农村金融外部环境风险的生成、积聚和扩散。另一方面,在“二元

韩洋[7](2014)在《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开始反思此前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并针对危机中所显露出来的问题,酝酿着全方位的制度改革。自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欧盟、英国等国通过相应的监管法制改革,构建了与金融危机前相比焕然一新的金融监管法律机制。同时,以G20及其金融稳定理事会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监管组织迅速崛起,并偕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在吸取本次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国际金融监管的新法制路径。总的说来,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国际组织,在经历了本次金融危机后,对监管理念和监管法律制度都有了新的认识,基于金融全球化的渠道,新的金融监管法制改革思路也逐步传播开来,形成了国际社会的相互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法制由此也正经历着全方位的革新。在此背景下,本文并不同于通常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或如何应对危机的思考,而是从本次金融危机产生后国际和各国的金融监管方面改革中和改革后新的法律制度入手,分析全球金融监管改革中的新制度之特征及其法律效应,针对金融危机中凸显的部分具体问题,研究如何通过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来限制金融危机扩大化,提出重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路径,并进一步论证国际、各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转变对我国的启示,探讨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发展趋势和金融危机的走向。论文的导言部分主要对金融危机和金融监管的相关概念予以简要介绍,提出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往往源生于金融危机,也论证了本次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监管法律制度迈入了全新时代,同时也就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监管制度改革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论文的第一章侧重于改革中的部分国家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着重将美、英、欧盟和其他部分国家在本次金融危机影响下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予以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论文在对这些法制改革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美国、欧盟、英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后的监管机构职能调整、“大而不倒”问题解决方案、金融消费者保护、衍生品市场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和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等问题进行论述。结合相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制度之改革,从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职能、监管理念等各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在危机防范意识形态下所论文的第二章立足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中的法制改革进行论述,在对美国和欧盟的跨国金融监管法制改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监管法制国际协调与合作之理论基础和成就路径。论文循着G20下的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监管法制改革为路线,就国际组织出台的“软法”性的国际金融监管法律规范进行全面分析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层面的金融监管制度之改革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观点,有利于反思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法制的漏洞和不足,并在未来规制中不断予以完善。金融监管法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金融危机的产生,因此,对于金融危机的分析和危机处理法律机制的研究是解析全球金融监管法制框架的基础。论文的第三章从金融危机入手,分析了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金融监管法制如何在法律途径中对金融危机的传递进行克减。同时,通过对主权债务重组和涉外金融机构破产的理论研究,从实践角度讨论了国际层面对金融危机的规范化处理机制。金融危机的法制规范问题中,国家干预一直是争议较多的问题,论文在国家干预制度的合法性分析基础上,就其关键性的危机救市机制进行了反思,并从法律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在对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和国际层面的金融监管制度改革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论文第四章围绕着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形成的新框架,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全球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思考,就制度改革中的相关重点变迁思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探讨,并就一些重点问题如金融监管职能的转变、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的强化以及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等问题在充分梳理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制度演进路径提出了深入思考。论文的第五章将视角放在全球金融监管法制改革给我国的启示这一角度,归纳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法制改革的核心理念:一是宏观审慎监管和金融风险防范,二是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同时,论文提出了金融创新的规制、对影子银行的处置、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规制、对危机处置法律的规范化、对金融监管自律机制的强化、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互联网金融的规范以及对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发展中有待强化的监管问题,结合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进程,归纳和分析了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思路。最后,本文在总结前述研究的结论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主要的结论。从理论上来看,学界现有的研究较多注重对金融危机的产生、爆发原因之分析,少有针对金融危机中产生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改革之剖析及对这些改革带来的法律效应之研究。并且,目前的研究多立足于经济法视角,少有以国际法思维予以系统性研究。因此,本文以“改革”为主线,探讨这些在特殊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球金融监管法制之改革路径,运用国际法思维研究改革中的全球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就重构全球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分析。从实践上来看,研究金融监管改革中的法律问题对化解国际金融危机、防范大规模金融风险、定位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完善国际间金融监管协作等宏观问题处理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系统重要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影子银行、金融衍生品监管等具体金融监管问题处理提出法律思考,对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预防金融危机再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而言,虽然我国不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源头,但也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监管不当引发的现实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论文借由对国际层面和主要国家金融监管法制改革中的相关法律问题梳理、评析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也有助于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监管体制中的法律地位。

陶玲,朱迎[8](2016)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基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国际实践表明,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危及金融稳定,更会给宏观经济和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损失。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风险输入和我国转轨阶段自身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叠加的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上升并逐步显现。如何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方法,从而有效地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论文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在国内外现有研究尚不成熟的方面深入探索。论文将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归纳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因素,将传导机制归纳为内部传导和跨境传导,将扩散机制归纳为信贷紧缩机制、流动性紧缩机制和资产价格波动机制。立足我国转轨体制特点和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论文提出了包含7个维度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在采用马尔科夫状态转换方法对综合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和判断风险指标的状态和拐点,并度量和预警综合指数状态转移的信息,由此有效衔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构建一个既可以综合分析整体风险,又可以分解进行局部研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和度量方法。综合指数模型还引入了指数修正机制以更好地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的动态发展。

靳文辉[9](2020)在《金融风险预警的法制逻辑》文中研究说明金融风险预警技术和方法的科学性、预警组织的规范性及预警评估体系的合理性是决定金融风险预警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它们均需要法律制度的促成与保障。在预警技术和方法运用方面,法律可促成预警指标选取和预警系统构造在价值预设与利益判断上的适当性,保证金融风险预警技术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在预警组织建构方面,法律可通过对金融风险预警组织形态和结构的规范,促成金融风险预警行为的秩序与效率。在预警评估体系确定方面,法律制度可从国家安全、金融企业合规和社会认知层面对金融风险预警评估的对象和范围予以确认,确保金融风险预警评估范围的确定性和周延性。

云佳祺[10](2017)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在逐步影响并改变人类的经济生活环境并推动社会发展。从1969年美国国防部将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犹他州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四台主要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开始,互联网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互联网技术变革推动下,互联网与经济中的传统金融领域迅速融合,并以新的特征不断前进和发展,互联网不再是简单的从技术和运营模式上对传统金融提供支持和服务,而是上升到思想和契约的层面,以“共享、开放、平等和协作”的理念与精神不断渗透进传统金融领域,产生了一种打破传统金融中介、消除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成本以及提高支付效率的新兴金融模式。这一新金融模式使得信息互通有无、资源得到共享、经济活动便利、规模效应形成。基于以上特征,传统金融遵循二八定律,互联网金融遵循长尾效应,且具有普惠金融的深刻含义,互联网金融能够在传统金融无暇顾及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质及核心所在。然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及传统金融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金融作为新金融模式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和隐藏着各类风险,对传统金融业、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监管机构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提出严峻的挑战。金融本身具有高风险性,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相关性、高杠杆性以及传染性强的特征,而互联网带来的涉众性和技术性与金融风险相结合势必会带来新的风险且风险传导更强、范围更广。因此,本文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在目前特定的社会、经济和金融环境下,探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系统全面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成因、风险传导、风险类型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处置的风险管理构架和实践方法,有针对性的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提出监管措施和监管体系建设建议,以期能够实现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本文首先基于传统金融创新理论和长尾理论研究了互联网技术革命下金融业的发展,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与本质;其次,在对互联网金融本质的分析后,基于金融脆弱性理论,通过与传统金融风险成因的比较,找到互联网金融特有的风险成因,包括信息技术特征下的风险成因、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缺乏专业能力、缺乏信用水平、行业自律严重失衡以及舆论掌控力强等;第三,分别对传统金融风险及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传导原理及路径进行研究并对两者进行比对;第四,基于金融风险理论,对传统金融风险类型进行识别,认为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的一种新的模式,同样包含了传统金融风险的类型,包括法律法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五类。同时,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对其有别于传统金融风险的类型进行识别,包括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等。在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识别这一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类型识别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这一定量分析方法,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做定量的评估分析。之后根据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结果运用改进的KLR信号分析法对以上风险进行预警并提出预警结果;第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的不同等级,不同的风险有着不同的处理措施。对于还没有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风险要采取防范的措施,对于已经发生或已经带来损失的风险要采取风险处置的方式,将损失降到最低。本文建立了风险防范体系、提出风险处置原则及处置方法,还基于讨价还价的博弈论模型分析了风险处置问题;第六,在以上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比较以及中国监管现状的分析,基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相互博弈、金融监管的法律理论、监管的成本收益理论以及激励理论和监管失灵说,从监管理念、监管依据、监管原则、监管对象、监管主体、监管模式和监管措施等七个方面构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综上所述,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风险成因、风险传导、风险类型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处置和金融监管等构造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同时结合与传统金融的风险比对及互联网金融的实践,提出相关政策和监管措施建议。

二、试论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机制研究 ——基于金融风险防范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1.3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2.1 论文研究设计
        1.2.2 论文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框架、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的主要观点与创新
        1.5.1 研究的主要观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金融审计方面的文献
    2.2 金融风险预警方面的文献
        2.2.1 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研究
        2.2.2 金融风险的测定和预警研究
        2.2.3 金融风险实证研究
    2.3 动态审计与动态预警方面的文献
3. 金融环境及金融监管分析
    3.1 金融市场与金融风险
        3.1.1 金融市场
        3.1.2 金融风险
        3.1.3 金融风险的来源
    3.2 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风险与交叉风险
        3.2.1 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
        3.2.2 金融监管风险及交叉风险形成机制
    3.3 金融风险的实证证据
        3.3.1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
        3.3.2 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过程
    3.4 金融监管理论概述
        3.4.1 公共利益理论
        3.4.2 保护债权论
        3.4.3 金融风险控制论
        3.4.4 金融监控理论
4. 审计基础理论及审计免疫系统论
    4.1 系统论概述
    4.2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4.3 信息不对称理论概述
    4.4 基于COSO框架的审计过程理论
        4.4.1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路径
        4.4.2 内部控制理论的内容
        4.4.3 内部控制理论的假定
        4.4.4 内部控制理论的重要性
    4.5 审计免疫系统论概述
        4.5.1 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
        4.5.2 免疫系统论下审计的基本内容
        4.5.3 免疫系统论下国家审计的基本内容
        4.5.4 国家审计的基本任务
5. 动态审计及动态审计预警理论
    5.1 动态审计理论建立的基本构想
        5.1.1 动态审计在审计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
        5.1.2 动态审计的目标及实施范围
        5.1.3 动态审计的运行模式探讨
        5.1.4 动态审计的风险防范
    5.2 动态审计预警理论
        5.2.1 动态审计预警的概念
        5.2.2 动态审计预警的适用范围
        5.2.3 动态审计预警的功能
        5.2.4 动态审计预警的评价
6. 动态审计预警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研究
    6.1 动态审计预警体系建立的可行性实证分析
        6.1.1 问卷设计
        6.1.2 调查问卷的发放
        6.1.3 调查样本的结构分析
        6.1.5 对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6.1.6 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6.1.7 单因素方差分析
    6.2 其他实证研究法的运用
        6.2.1 档案研究法
        6.2.2 案例分析法
    6.3 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性分析
        6.3.1 管理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分析
        6.3.2 活跃金融活动下的风险隐患分析及监管
        6.3.3 金融混业经营及金融创新下的大金融监管思路
        6.3.4 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业的风险关系
        6.3.5 我国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的基本情况
        6.3.6 深化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改革
    6.4 静态预警模式的评价以及与动态预警模式的比较分析
        6.4.1 静态研究模式分析
        6.4.2 动态预警模式与静态预警模式的比较
    6.5 动态审计预警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的实现路径
        6.5.1 风险信息采集与传递系统
        6.5.2 风险识别与判断系统
        6.5.3 风险分析与反馈系统
        6.5.4 自适应学习系统
        6.5.5 历史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7. 预警体系的构建及运行实证检验
    7.1 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特点分析
        7.1.1 预警系统的审计特性
        7.1.2 预警系统的动态特性
    7.2 动态审计预警指标的选择
        7.2.1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7.2.2 调查问卷、研究方法和调查数据
        7.2.3 风险指标分析
        7.2.4 金融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框架
    7.3 预警风险识别系统构建及实证检验
        7.3.1 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及预警原理分析
        7.3.2 风险预警模型实证检验
    7.4 动态审计预警机制
        7.4.1 风险监测
        7.4.2 识别警兆
        7.4.3 防警排警信号
        7.4.4 加强薄弱环节
        7.4.5 安全监控
        7.4.6 动态审计安全评估
        7.4.7 完善预警系统
    7.5 风险预警机制
        7.5.1 风险预警信号的处理
        7.5.2 动态审计预警体系架构
        7.5.3 风险预警信号的传递
        7.5.4 风险预警
8. 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实施机制
    8.1 条件因素分析
        8.1.1 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实施环境分析
        8.1.2 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技术条件分析
        8.1.3 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政策条件分析
    8.2 金融监管环境
        8.2.1 从国际方面分析
        8.2.2 从国内方面分析
    8.3 审计监管模式
    8.4 审计要素
    8.5 动态审计预警功能的实现机制
        8.5.1 动态审计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8.5.2 动态审计系统网络与安全设计
        8.5.3 动态审计系统数据视图设计
        8.5.4 动态审计监管系统数据分析设计
        8.5.5 动态审计预警系统功能实现机制
9. 研究成果、建议与后续研究思路
    9.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9.2 对策与建议
        9.2.1 对策
        9.2.2 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思路
        9.3.1 研究不足
        9.3.2 后续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2)金融危机预警指数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模型预警
        1.2.2 指标预警
        1.2.3 对现有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思路与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主要特色与创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金融危机的历史演进
    2.1 研究中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金融风险
        2.1.2 金融危机
        2.1.3 预警及警级指数
    2.2 典型金融危机比较
        2.2.1 典型金融危机基本情况描述
        2.2.2 典型金融危机比较分析
        2.2.3 典型金融危机表象
    2.3 金融危机形成机制研究
        2.3.1 现有金融危机形成机制理论
        2.3.2 中国金融危机形成机制的分析
    2.4 基于历史演进的金融危机预警框架体系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选择
    3.1 已有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比较
        3.1.1 预警模型的基本思想比较
        3.1.2 模型的统计方法比较
        3.1.3 模型适应性比较
        3.1.4 对经典金融危机预警模型指标选取方法的评价
    3.2 金融危机预警理论指标的选择
        3.2.1 指标选取原则及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3.2.2 金融部门的危机预警指标解释
        3.2.3 其他部门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解释
    3.3 金融危机预警指标显着性分析
        3.3.1 数据的预处理
        3.3.2 指标显着性分析
    3.4 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确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的构建
    4.1 预警指数合成的基本流程与数据预处理
        4.1.1 预警警级指数合成的基本流程
        4.1.2 数据预处理
    4.2 各指标权重的测算与分析
        4.2.1 各指标汇总权数测算方法
        4.2.2 各指标汇总权数测算结果与简要分析
    4.3 汇总时滞的测算与分析
        4.3.1 汇总时滞测算模型的选择
        4.3.2 指标时滞测算结果的简要分析
    4.4 预警警级指数的测算与简要分析
        4.4.1 预警警级指数总体测算与统计特征分析
        4.4.2 预警警级指数结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金融危机预警指数时间演化分析
    5.1 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的基本特征研究
        5.1.1 金融风险基本特征模型构建
        5.1.2 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的时滞特征
        5.1.3 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的驱动特征
    5.2 中国金融危机预警指数趋势性分析
        5.2.1 中国金融危机预警指数趋势性特征模型构建
        5.2.2 中国金融危机预警指数趋势性特征实证分析
    5.3 中国金融危机预警指数阶段性分析
        5.3.1 中国金融危机预警指数阶段性统计模型构建
        5.3.2 中国金融危机预警指数阶段性特征总体分析
        5.3.3 中国金融危机预警指数各阶段特点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金融危机预警指数空间关联性分析
    6.1 金融危机预警指数空间关联的基本理论
        6.1.1 金融风险传染效应分析
        6.1.2 中国金融危机环境分析
    6.2 金融危机预警指数空间关联模型的选择
    6.3 金融危机预警指数空间关联的实证分析
        6.3.1 风险警级指数同四国股票指数之间的关联性
        6.3.2 风险警级指数同四国汇率之间的关联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融危机预警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金融危机预警指数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7.2 金融危机预警指数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7.3 金融危机预警指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3.1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7.3.2 金融危机预警指数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警级指数的金融危机政策研究
    8.1 中国金融危机短期形势分析
        8.1.1 短期金融危机形势分析模型构建
        8.1.2 金融危机预警短期预测模型的检验
        8.1.3 基于短期的中国金融危机形势分析
    8.2 中国金融危机中长期形势分析
        8.2.1 基于信贷总额情景假设的金融危机预测
        8.2.2 基于 CPI 情景假设的金融危机预测
        8.2.3 基于政府赤字情景假设的金融危机预测
    8.3 针对风险源政策建议
        8.3.1 防范政府部门风险建议
        8.3.2 防范金融部门风险建议
        8.3.3 防范外部部门风险建议
        8.3.4 防范企业部门风险建议
        8.3.5 政策协调性与持续性建议
    8.4 针对风险阶段性特性政策建议
        8.4.1 风险低位时的政策建议
        8.4.2 风险急剧上升时的政策建议
        8.4.3 风险高位时的政策建议
    8.5 针对风险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8.5.1 降低信贷风险
        8.5.2 防范 CPI 上涨风险
        8.5.3 化解政府赤字风险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B 部分源程序
附录 C 部分原始数据

(3)我国金融系统安全评价与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金融安全相关理论
        2.1.1 金融安全理论
        2.1.2 新常态下金融安全理论
    2.2 金融安全评价与预警理论
        2.2.1 经济预警理论研究综述
        2.2.2 金融安全评价与预警理论研究综述
3 金融系统性风险产生机理分析
    3.1 金融系统性风险形成的理论分析
        3.1.1 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3 信用脆弱性
        3.1.4 金融资产价格波动
    3.2 我国金融系统风险产生机理分析
        3.2.1 宏观层面金融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
        3.2.2 微观层面的金融机构信用风险
        3.2.3 跨市场、跨业态及跨区域的影子银行风险
4 我国金融业运行及安全现状分析
    4.1 近年来我国宏观金融环境分析
        4.1.1 货币供应量增速及与经济增速匹配度分析
        4.1.2 信贷产出缺口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4.1.3 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提高
    4.2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分析
        4.2.1 金融机构表内业务风险状况
        4.2.2 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状况
        4.2.3 金融市场运行及安全现状
5 我国金融安全评价及应用研究
    5.1 我国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5.1.1 指标设计原则
        5.1.2 指标设计思路
        5.1.3 金融安全指标说明
    5.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金融产业安全实证分析方法
        5.2.1 产业安全评价模型
        5.2.2 主成分分析方法
    5.3 实证分析
        5.3.1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5.3.2 实证主要结论
6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
    6.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6.1.1 BP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基本原理
        6.1.2 基本BP算法公式推导
        6.1.3 BP算法基本步骤
    6.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风险预警模型实证检验
        6.2.1 预警信号设置
        6.2.2 BP神经网络训练
        6.2.3 BP人工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的训练
        6.2.4 BP人工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的检验和预警
7 基于深度学习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研究
    7.1 深度学习技术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中的应有
        7.1.1 深度学习模型及其基本原理
        7.1.2 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说明
    7.2 实证及结果分析
    7.3 基于深度学习的预警模型实证结论
8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及构建预警系统政策建议
    8.1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政策建议
        8.1.1 降低宏观经济杠杆
        8.1.2 适应我国混业业务不断扩大的需求,深化分业监管模式改革
        8.1.3 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8.1.4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
    8.2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8.2.1 建立有效全面的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监管体系
        8.2.2 建立健全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模式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重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监管理论的发展与本研究分析框架
    第一节 金融产品创新理论与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理论发展
    第三节 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深化:一个分析框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创新产品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金融创新产品的主要风险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风险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第三节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产品违约率与损失率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与机制比较
    第一节 2008 年金融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模式与机制
    第二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英国金融监管模式与机制
    第三节 金融监管模式与机制的比较分析与监管深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及国际金融监管模式与机制改革分析
    第一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金融监管模式与机制改革
    第二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英国金融监管模式与机制改革
    第三节 英美金融监管模式与机制改革比较
    第四节 国际(区域)金融监管改革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金融风险及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研究的文献分析
    第二节 金融创新产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基本模型的探索构建
    第三节 金融创新产品风险预警结果的处理与适应性监管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MBS、CDO、CDS 的风险预警与监管深化
    第一节 MBS、CDO 与 CDS 的产品创新、风险与监管
    第二节 MBS、CDO、CDS 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探索构建
    第三节 MBS、CDO、CDS 风险预警指标模型的应用与适应性监管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模式与机制
    第一节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与机制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金融产品的创新与风险监管的现状
    第三节 中国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深化
    第四节 构建中国金融创新产品风险适应性监管机制的若干建议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观点归纳
    第二节 下一步研究方向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正在审稿的论文
后记

(5)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国际间金融风险的传递渠道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选取
    (三)金融危机预警模型
    (四)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优点
三、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四、金融压力指数合成
五、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金融风险预警实证检验
    (一)马尔科夫模型设定
    (二)数据与数据来源
    (三)单位根检验与单变量回归
    (四)模型求解
    (五)金融风险预测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6)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问题的展示
    1.2 研究的目标及思路
    1.3 研究的内容及结构
    1.4 研究的方法及资料
第2章 理论借鉴
    2.1 金融组织理论
        2.1.1 宏观金融组织理论
        2.1.2 微观金融组织理论
    2.2 金融风险理论
        2.2.1 金融脆弱性理论
        2.2.2 金融波动性理论
        2.2.3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2.3 金融发展理论
        2.3.1 金融结构论
        2.3.2 金融深化论
        2.3.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第3章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概念框架
    3.1 农村金融理论范畴的界定
        3.1.1 农村金融的概念与发展阶段
        3.1.2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3.2 农村金融风险的内涵与生成原理
        3.2.1 金融风险及其作用原理
        3.2.2 农村金融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3.2.3 农村金融风险的一般生成原理
    3.3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基本原理
        3.3.1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涵义
        3.3.2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目标
        3.3.3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原则
    3.4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与农村金融重组的关系
        3.4.1 合理的农村金融安排是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关键因素
        3.4.2 科学的风险控制模式是农村金融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3.5 农村金融风险问题实证研究的程序设计
        3.5.1 研究的理论假设
        3.5.2 研究的程序安排
第4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历程及其面临的风险问题
    4.1 中国农村金融的组织演进与制度变迁
        4.1.1 农村正规金融的组织演变与制度变迁
        4.1.2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形成与变迁
        4.1.3 农村金融组织演进与制度变迁的规律
    4.2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风险问题分析
        4.2.1 农村金融内部运营风险问题分析
        4.2.2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风险问题分析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生成机制与传递效应
    5.1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外部生成机制及其传递效应
        5.1.1 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抑制
        5.1.2 农村经济低水平徘徊对农村金融的“约束作用”
    5.2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内部生成机制及其传递效应
        5.2.1 农村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非有效供给”
        5.2.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内生性”与“非规范性”
第6章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预警与防范机制
    6.1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核心思想
        6.1.1 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基本思路
        6.1.2 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主要内容
    6.2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流程的设计
        6.2.1 农村金融风险的信号采集与传导
        6.2.2 农村金融风险的感知与识别
        6.2.3 农村金融风险的度量与评价
        6.2.4 农村金融风险的控制决策
        6.2.5 农村金融风险的预警与管理反馈
    6.3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方法与技术选择
        6.3.1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指标体系
        6.3.2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方法选择
        6.3.3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微观监测预警模型的建立
        6.3.4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宏观监测预警模型的建立
    6.4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6.4.1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微观约束机制建设
        6.4.2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宏观调控机制建设
第7章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化解与救援机制
    7.1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化解机制
        7.1.1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处置的长效机制
        7.1.2 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
        7.1.3 完善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机制
        7.1.4 构造地方金融健康成长的协调机制
    7.2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救援机制
        7.2.1 有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的确定
        7.2.2 对有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的挽救
        7.2.3 有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安排
第8章 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战略重组
    8.1 中国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8.1.1 中国农村金融内部运营风险防范的内在要求
        8.1.2 中国农村金融外部环境风险化解的必要条件
        8.1.3 中国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的可行性分析
    8.2 中国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的制度框架设计
        8.2.1 中国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的核心目标
        8.2.2 中国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的基本原则
        8.2.3 中国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的制度模式
    8.3 中国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的方案设计
        8.3.1 农村金融组织的重构
        8.3.2 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拓
        8.3.3 农村金融监管的再造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运用
        9.2.1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法规制度
        9.2.2 加快农村金融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的建设
        9.2.3 促进农村正规金融的适应性发展
        9.2.4 引导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化成长
        9.2.5 加强农村金融预警与监控的区域合作
        9.2.6 逐步健全农村金融安全网络系统
        9.2.7 推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

(7)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与金融危机
    二、 源生于金融危机的监管改革
    三、 本次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监管法制迈入新时代
    四、 简要研究综述
第一章 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制度改革
    第一节 主要国家金融监管新制度之形成历程
        一、 从次贷危机到《多德·弗兰克法案》:美国的改革框架
        二、 从《莱姆法鲁西框架》到《德拉罗西埃报告》:欧盟制度的演变
        三、 英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渐变研究
    第二节 主要国家监管制度改革中的启示
        一、 对终结“大而不倒”问题的法律规制探讨
        二、 对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跨越式改革
        三、 对金融衍生品的严格管控
        四、 强化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五、 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处置
    第三节 主要国家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成效
        一、 美国金融监管法制改革的成效
        二、 欧盟金融监管法制改革的特征分析
        三、 英国金融监管法制改革成效概述
第二章 国际层面的金融监管制度改革
    第一节 跨境金融监管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
        一、 美国的跨境金融监管制度改革
        二、 欧盟对跨国金融监管改革
    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的完善:以金融稳定理事会为视角
        一、 G20 与金融稳定理事会
        二、 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问题的规制框架
        三、 金融稳定理事会宏观审慎监管改革思路探析
    第三节 金融监管法制中的国际协调合作
        一、 金融危机背景下监管法制的国际协调之理论基础
        二、 金融监管法制国际协调与合作机制
    第四节 危机以来行业监管的制度演进:以银行业为代表
        一、 作为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巴塞尔委员会
        二、 《巴塞尔协议 I》和《巴塞尔协议 II》对银行业国际监管的影响
        三、 危机背景下《巴塞尔协议 III》对银行业国际监管的启示
        四、 《有效银行核心监管原则》的国际监管思路
    第五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制度改革
        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金融监管法制改革思路
        二、 世界银行集团及其法制改革思路
第三章 金融危机覆盖下的制度应对
    第一节 2008 年金融危机的传递性和制度应对
        一、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形成本次金融危机
        二、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
        三、 对金融危机国际传递的监管对策
    第二节 危机背景下政府和个体的涉外债务规范化路径
        一、 主权债务危机问题及其解决方式
        二、 危机中个体涉外破产问题
    第三节 国家干预:危机下的处置手段
        一、 对国家干预的合法性分析
        二、 危机救市——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家干预
        三、 危机救市问题的法律思考
第四章 国际金融监管的制度变迁和演变趋势
    第一节 监管主体和监管权的变迁与发展
        一、 金融监管主体的界定
        二、 作为“准金融监管主体”的国际组织
        三、 监管主体——单一还是多重?
        四、 金融监管权的变迁
        五、 对金融监管权制约之反思
    第二节 金融监管职能的转化和演变
        一、 危机以来的欧美金融监管职能的转变
        二、 时代背景下金融监管职能的新变化
    第三节 危机以来监管制度的全面改革
        一、 监管失灵产生危机,危机推动监管制度改革
        二、 金融监管模式趋同化
        三、 强化对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重视
        四、 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够更好地达成监管目标
    第四节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 金融创新需要监管,但并不强加抑制
        二、 宏观审慎监管的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三、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中软法的“硬化”
        四、 风险甄别体系将通过法制途径予以提升
第五章 全球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理念发生转变
        一、 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理念下的规范化监管受到重视
        二、 危机处理机制与国家干预问题
        三、 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得以强化
        四、 对以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创新监管制度演进
    第二节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中的风险防范
        一、 各国制度改革对我国处理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借鉴意义
        二、 对金融控股公司管控的借鉴与改革
        三、 提升我国金融监管的自律机制
        四、 存款保险制度的借鉴思考
        五、 地方政府融资问题的风险防范
        六、 互联网金融规范化有助于新风险防范
        七、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方面的纠纷解决机制
    第三节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立场分析
        一、 我国金融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二、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基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
    (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和放大途径
    (三)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度量方法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度量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当前我国的金融风险因素
    (二)监测度量方法和指标的选择
四、基础指标的选取
    (一)基础指标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指标筛选
    (三)综合指数的指标显着性分析
五、综合指数的合成
    (一)合成类别指标
    (二)合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数
    (三)识别风险状态和拐点
    (四)可扩展机制和指标修正方法
六、结论

(9)金融风险预警的法制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缘起
二、金融风险预警技术和方法的规范要求及制度落实
    (一)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造中法制的规范功能
        1. 法律是保证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设计合理化的关键力量
        2. 法律制度是克服金融风险预警模型构造“唯科学”弊端的方法
    (二)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造的制度规范:以预警指标选取和使用为例[17]
        1. 预警指标选取原则的法律确认
        2. 预警指标选择范围的法律规范
        3. 预警信息采集和使用的制度框架
三、金融风险预警组织形态和组织结构的构造及制度规范
    (一)金融风险预警组织的形态及制度构造
        1. 金融风险预警组织形态的开放性及法制保障
        2. 金融风险预警组织的独立性及制度安排
    (二)金融风险预警组织的结构及制度构造
        1. 金融风险预警组织纵向结构的制度规范
        2. 金融风险预警组织横向结构的制度规范
四、政治、企业和社会视角下金融风险预警评估的内容及法制保障
    (一)国家安全要求下金融风险预警评估的内容及制度落实
        1. 金融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评估制度
        2. 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制度[47]
        3. 外源性金融风险评估制度
    (二)金融企业合规要求下金融风险预警评估的内容及规范约束
    (三)社会认知框架下金融风险预警评估的内容及制度实现
五、结语

(10)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主要理论及其对本文的支持
    三、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文章结构安排
    四、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互联网技术变革及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推动
    一、互联网技术变革
        (一)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二)互联网理念与精神
    二、互联网技术革命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成因及传导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成因
        (一)与传统金融相同的风险成因
        (二)互联网金融特有的风险成因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传导
        (一)传统金融的风险传导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
        (三)比较分析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识别、评估及预警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识别
        (一)传统金融机构主要风险类型识别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识别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
        (一)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二)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判断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三)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四)分析评估结果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
        (一)运用改进后的KLR信号分析法构建信号区间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区域情况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处置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一)透明有效的制度体系
        (二)高效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
        (三)持续有效的市场秩序维护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处置
        (一)风险处置原则
        (二)风险处置方法
        (三)基于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处置分析
第六章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现状及体系构建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比较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理念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依据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
        (四)互联网金融监管对象
        (五)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
        (六)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
        (七)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
第七章 结束语
    一、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四、试论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机制研究 ——基于金融风险防范视角[D]. 杨进.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2]金融危机预警指数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马威. 湖南大学, 2013(09)
  • [3]我国金融系统安全评价与风险预警研究[D]. 梁永礼.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4]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模式与机制研究[D]. 余海斌.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05)
  • [5]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 王春丽,胡玲. 金融研究, 2014(09)
  • [6]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D]. 温涛. 西南农业大学, 2005(06)
  • [7]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 韩洋. 华东政法大学, 2014(03)
  • [8]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基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研究[J]. 陶玲,朱迎. 金融研究, 2016(06)
  • [9]金融风险预警的法制逻辑[J]. 靳文辉. 法学, 2020(11)
  • [10]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 云佳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标签:;  ;  ;  ;  ;  

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