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观

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观

一、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观(论文文献综述)

邓晶晶,崔健[1](2021)在《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论述,展现了清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理论逻辑上,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邓小平改革思想,孕育着具有理论新特点的改革观;在历史逻辑上,抓住从"新时期"到"新时代"的历史阶段变化、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使命升级,指明我国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新条件;实践逻辑上,明确"谁来改""往哪改""改什么""靠谁改""怎么改"等问题,制定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新方略.

薛凤冠[2](2021)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在长期领导经济建设工作实践中,他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索,形成并实践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以来的经验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陈云对经济建设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于当前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按照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本文二、三章主要探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曲折探索和同时期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等三个方面;其思想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有计划按比例”思想、西方经济学的商品经济原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等。同时,其思想的形成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长期领导经济实践也有着密切联系,并随着实践发展而逐步充实和深化。二、本文四、五章重点阐述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文章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提炼概括为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经济改革和经济开放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全貌。文章认为,这六个方面内容涉及到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发展的思想两个层次。其中,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主要涉及陈云经济工作的伦理观和方法论,故可以归为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改革、经济开放更侧重于体现陈云在经济发展某一领域实践中的思想,可以归为经济发展的思想。这两个层次、六个方面思想,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完整体系。其中,综合平衡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基础,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保障和改善民生则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本文第六章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征与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内容和实践的全面研究,文章从政治性、人民性、求实性、创新性、前瞻性五个角度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渐进而审慎可以说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终其一生,无论身处何时、身居何位,陈云始终保持这一特色。通过渐进和审慎,陈云在复杂和困难的局面中,推动中国经济建设逐步向前发展。最后,文章认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不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二是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三是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四是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五是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这些对于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既丰富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方法论上也值得学习借鉴。

王昆[3](2020)在《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归功于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实践证明改革要想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在改革方法上进行不断更新。伴随着中国进入新的时代,改革也逐步走向了更高级阶段,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更加复杂多变,牵扯的深层次利益越来越多,改革任务更加的艰巨繁重。因此,总结和掌握一套适应发展需要的改革方法论显得格外重要。围绕着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命题,习近平出台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最终形成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体系。这是新时代指导我国改革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解决改革中的矛盾问题,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科学方法。任何理论的出现无不是闪耀着前人的智慧,体现着时代的诉求,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出现也是一样。它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社会改革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方法,以及对中国古代改革方法经验进行借鉴而形成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了协调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更是在当今国际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在吸收前人改革方法论的基础上,又结合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需要所提出的改革方法既兼顾底层与顶层的,也有实现点与面相配合的,更有改革管与放之间互补的和改革知行合一的,这些共同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内容。同时作为新时代下的改革方法,它还具有整体性、协同性、辩证性和系统性的时代特征。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不仅具有完整丰富的内容,同时还拥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掌握这一方法论,不仅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中国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方法论体系发展以及指导全面深化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实践上能够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提供动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础和为其他国家的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总之,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是有深厚理论支撑和特定时代需求的共同产物,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解答了“用什么改革方法”和“怎样用改革方法”的重要问题,为我国改革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

白璐婷[4](2020)在《“他者”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 ——以美国“中国通”傅高义为个案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历史进程,对于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同样是“石破天惊的历史巨变”。中国的巨大成就及其深刻社会变化,使得当代中国越来越成为美国社会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在关注当代中国发展之路的美国学者中,有一批以研究中国为志业的中国学家。有着“中国先生”之称的傅高义即是其中之一。傅高义自20世纪60年代即开始关注中国,尤其致力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研究,先后撰有《共产主义统治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以及《邓小平时代》等多部着述。傅高义之所以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此关注,即是强烈的现实需要使然,亦与美国中国学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变化有关,同时也与其自身的学术机缘有关系。他之前的中国研究与对东亚一些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考察为其中国改革开放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傅高义看来,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主要是因为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需要,无论是对富强的深刻期盼,还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强烈的进取心态,中国的改革都势在必行,时代造就的英雄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不仅实现了国家治理、社会机构的深刻变革,亦极大的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改革开放能够成功的原因,在于有着强有力的集中领导、采用了“现代精英治国”模式、坚持务实渐进的改革原则,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当然,在他看来,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深度推进过程中,也还面临着维护政权的权威、反腐建设的推行和合理确定自由界限的尺度的艰巨挑战。傅高义的中国改革开放研究具有鲜明特点,其一,在研究目的上,在服务美国政治发展的基础上,他希望能增进对当代中国的理解;在研究方式上,他进行了从点到面的持续纵深追踪;在研究过程中,他擅于去挖掘和运用新的史料,常常使用对比的方式,来总结共性与个性;在叙述成果时,他实现了理论分析与史事呈现的精妙融合。与任何一部着作一样,其着作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就其局限而言,主要在于将中国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错误的归于为实用主义,割裂看待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以简单的派系斗争模式解释中国政治的改变。尽管如此,傅高义的中国改革开放研究仍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我们应该在中国研究中吸取国外学者的有益经验,包括独特的学术认识、重视口述史资料的收集和运用、加强历史视野的考察等。在理解国外学者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研究目的基础上,努力解决中外之间代沟,推动中外互学互鉴与相互理解。在交流中,将中国理论与中国崛起的故事紧密融合,更好地推动中国声音的世界化。

李亚莉[5](2019)在《我国改革思想的历史演进和经验总结(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旨在梳理我国改革思想的历史进程,进而总结经验,为新时代的改革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国改革思想的历史演进。主要分析了我国改革思想的理论渊源,即马恩经典作家的改革观点,同时重点阐明了我国改革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几代领导人围绕改革提出的重要论述。第二部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变化,全面深化改革理念应运而出。它扩展了我国改革的理论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内涵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我国改革的基本经验。我国改革已经走过40年的时间,在改革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改革思想,为新时代的改革提供了良好借鉴。

王雨辰[6](2018)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文中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习近平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难题作出的科学决策,其根本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个面临复杂矛盾利益关系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坚持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化改革开放观,把能否实现人民的福祉作为评价深化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价值标准。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发展现实的结果,既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又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彰显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独特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范氏周红(PHAM THI CHAU HONG)[7](2017)在《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越南都开启了改革之路。在理论上,两国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实践上,两国都坚持以市场化为手段,坚持走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经过艰辛的探索,中、越两国分别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中、越也面临着许多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如政府转型、反腐败、减少失业、调整经济结构、防止经济泡沫、控制贫富差距。中越两国领导人深切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决心在社会主义的方向上进行深化改革,使广大人民真正分享改革发展的成就。本文拟在探索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对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进行比较,揭示其异同,进而在相互借鉴中得到启示。本文一共有七章:第一章阐明了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主旨、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说明研究方法、逻辑框架,并对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等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厘清。第二章论述和追溯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为两国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寻求理论和现实出发点。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梳理了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包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内容及其成效,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历程、内容及其成效。第五章和第六章重点对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进行比较,找寻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之异同,进而从中得出启示,互为借鉴与吸收。第七章分析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存在的问题、未来走向及启示。越南实行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发,正是在学习、消化、吸收中国发展经济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了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对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不仅能为促进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而且也可以促进中越两国的友谊发展。

孟雪[8](2016)在《邓小平改革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改革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新发展,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全面战略部署。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讲话精神,对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意义,这些都是对邓小平改革观的继承和重大发展。邓小平改革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基于对邓小平的无限敬仰和对其改革观的深切体会,以邓小平改革观为对象,运用系统研究、综合分析、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探讨。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改革观,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既渊源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的实践,又服务于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引导着当代乃至未来中国的时代走向和发展方向。本文是以邓小平改革观为出发点,围绕着邓小平改革观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说明了邓小平改革观形成与发展,包括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形成与发展的阶段。然后阐述了邓小平改革观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改革的性质、内容、方法。最后,揭示了邓小平改革观的意义,包括邓小平改革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陈聚芳[9](2011)在《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文中指出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主要由两条历史洪流汇合而成。一方面,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另一方面,近现代席卷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剧烈。这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最终走上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今逢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周年之际,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与经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系统总结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利于今后中国社会的快速、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从思想源泉看,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有三个来源:(1)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产生和践行的文化背景。(2)在本质属性上,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思想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列宁、斯大林的社会发展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产生了直接的重大的影响。(3)近现代世界的各种发展观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本文对上述三方面内容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论述。从发展历程看,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发展历程。(1)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爱国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探索中国的出路。他们认为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的未来是要建设共产主义社会。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认清国情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前提,建立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人民大众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2)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分析了世界发展的态势,认为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动时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奋斗目标的统领下,在发展道路上,中国经历了一个由“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努力寻找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具体道路”的探索过程;在建设过程中,毛泽东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于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发展阶段、矛盾运动、发展动力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由于各种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始终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之间徘徊摇摆,最终政治斗争压倒了经济建设,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挫折。(3)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针对世界发展呈现的许多新特点,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强调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确定了中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两大文明都要搞好的战略布局,领导中国进行了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找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制订了“三个有利于”的社会发展评判标准,并提出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中国发展机遇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化了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江泽民认为,世界各国应该主动迎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共创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在这个背景下,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实施了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进行了的新思考,提出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创新动力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各种争论,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分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上的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中国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实施了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发展战略。胡锦涛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奋斗。论文最后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基本内容。择其大要有:把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国家现代化;中国社会发展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中国社会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骨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孜孜不倦的求索,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与启示。这些经验主要是:中国社会发展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担任;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进行改革;要坚持用科学的发展理论作指导;要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中国社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人民群众是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把中国社会的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之中。希望这些经验有助于增强中国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减少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迎接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辉前景。

戚桂锋[10](2010)在《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唯物史观审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七大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功以及伟大成就的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这为学界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本文正是在上述思想指引下,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审视改革开放全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找出问题、不足与解决之道,从而推动改革开放更好的向前发展。全文由序言、结语和五章内容构成。序言: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剖析和总结改革开放——兼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观。唯物史观视要求一分为二地正确看待改革开放,既要看到改革开放是成功的,成绩是主要的,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特别是资本主义改革观的客观存在和影响。第一章,唯物史观的历史贡献与本质特征。总结归纳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认为当下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关键在于防范唯意志论和经济决定论两种错误倾向。第二章,唯物史观视阈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正当性作了充分的理论论证。第三章,唯物史观视阈下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审视了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章,改革开放实践对唯物史观的坚持、丰富和发展。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等坚持、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第五章,唯物史观——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理论指南。强调坚持唯物史观,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认为继续推进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了较为深入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考。结语:得出了遵循唯物史观,改革开放就顺利前进、成就斐然;忽视它,改革开放就会迷失方向;背离它,改革开放就会出现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损失甚至曲折的结论。

二、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观(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逻辑:在理论继承中实现改革理论创新
    (一)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二)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一脉相承于邓小平改革思想
    (三)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孕育着新的改革开放观
二、历史逻辑:在历史总结中把握改革历史新方位
    (一)改革开放经历了从新时期到新时代的历史演进
    (二)全面深化改革承载着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使命
    (三)改革开放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境地
三、实践逻辑:在实践反思中制定改革实践新方略
    (一)谁来改:坚定中国共产党是改革主导者
    (二)往哪改:明确制度现代化是改革目标
    (三)改什么:谋划问题导向的改革内容
    (四)靠谁改:汇聚人民群众的改革力量
    (五)怎么改:坚持尊重规律的改革方法

(2)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局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经济
        1.4.2 经济建设
        1.4.3 经济建设思想
    1.5 创新之处
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与历史背景
    2.1 陈云的生平与简历
        2.1.1 青少年时期
        2.1.2 革命战争时期
        2.1.3 新中国成立后
    2.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2.2.2 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
        2.2.3 毛泽东思想
        2.2.4 中国传统文化
    2.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3.1 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
        2.3.2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探索
        2.3.3 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3.1 在革命战争时期萌发
        3.1.1 中央苏区时期
        3.1.2 陕甘宁边区时期
        3.1.3 东北时期
    3.2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
        3.2.1 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
        3.2.2 调整工商业
        3.2.3 “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3.2.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充实
        3.3.1 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3.3.2 重视粮食工作
        3.3.3 调整经济体制
    3.4 在“文革”后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深化
        3.4.1 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3.4.2 边调整边建设
        3.4.3 引导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4 陈云经济哲学的思想
    4.1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
        4.1.1 综合平衡要着眼全局
        4.1.2 综合平衡要综合施策
        4.1.3 综合平衡要统筹兼顾
    4.2 陈云的民生改善思想
        4.2.1 对民生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战略高度
        4.2.2 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
        4.2.3 正确处理好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4.3 陈云的国情国力思想
        4.3.1 从国情国力出发探索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道路
        4.3.2 速度与质量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4.3.3 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
    4.4 陈云的经济决策思想
        4.4.1 一切从实际出发
        4.4.2 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础
        4.4.3 交换、比较、反复
5 陈云经济发展的思想
    5.1 陈云的经济改革思想
        5.1.1 坚持市场与计划相统一
        5.1.2 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改革
        5.1.3 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5.2 陈云的经济开放思想
        5.2.1 注重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利用
        5.2.2 注重循序渐进、稳妥推进
        5.2.3 注重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6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及现实启示
    6.1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
        6.1.1 视为灵魂的政治性
        6.1.2 无比鲜明的人民性
        6.1.3 一以贯之的求实性
        6.1.4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6.1.5 战略谋划的前瞻性
    6.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
        6.2.1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6.2.2 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6.2.3 指导了新中国经济建设
    6.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6.3.1 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
        6.3.2 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6.3.3 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6.3.4 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6.3.5 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
    6.4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6.4.1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6.4.2 方法论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形成条件
    2.1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2.1.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和社会改革思想的继承
        2.1.2 对中国共产党人改革方法的传承
        2.1.3 对中国古代改革方法的吸取借鉴
    2.2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时代背景
        2.2.1 立足于解决改革新问题的迫切需要
        2.2.2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
        2.2.3 面临当今国际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3.1.1 改革“底”与“顶”联动: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
        3.1.2 改革“放”与“管”互补: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相统一
        3.1.3 改革“知”与“行”合一:解放思想与问题导向相统一
        3.1.4 改革“点”与“面”配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
    3.2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3.2.1 整体性
        3.2.2 协同性
        3.2.3 辩证性
        3.2.4 系统性
第四章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意义
    4.1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理论意义
        4.1.1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中国化进程
        4.1.2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方法论体系
        4.1.3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
    4.2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现实意义
        4.2.1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动力支撑
        4.2.2 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4.2.3 为其他国家的改革提供了方法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他者”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 ——以美国“中国通”傅高义为个案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分析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傅高义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缘起
    (一)现实需要:美国迫切需要了解认识中国
    (二)研究变化:美国中国学研究发生新改变
    (三)个人兴趣:关注中国等亚洲国家(地区)发展
二、傅高义的中国改革开放观
    (一)改革开放推行的原因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
    (三)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
    (四)改革开放面临的挑战
三、傅高义的中国改革开放研究之特点
    (一)擅于挖掘和运用新的史料
    (二)理论分析与史事呈现精妙的融合
    (三)以增进对当代中国的理解为旨趣
    (四)在对比中突显中国特色
    (五)由点及面的持续纵深追踪
四、傅高义的中国改革开放研究之局限
    (一)以简单派系斗争法解释中国政治变化
    (二)误解“实事求是”的内涵
    (三)误读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关系
五、傅高义的中国改革开放研究之启示
    (一)重视口述史资料之收集和运用
    (二)改革开放研究应有历史的视野
    (三)融理论于中国崛起的故事之中
    (四)高度重视他者“讲述”的中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傅高义生平年谱
后记

(5)我国改革思想的历史演进和经验总结(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重难点
一、我国改革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改革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改革思想的历史演进
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意蕴
    (一)根本在“改革”
    (二)重点在“全面”
    (三)关键在“深化”
    (四)难点在“斗硬”
三、改革思想40年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改革需要理论创新
    (二)改革必须进行到底
    (三)改革要有目标
    (四)改革要有标准
    (五)改革要讲方法性
    (六)改革需具全面性
    (七)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
    (八)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
    (九)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现实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经济制度,经济机制,经济体制
        (二)市场经济体制
        (三)计划经济体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四)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一、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商品经济”的论述
        (二)列宁有关“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论述
        (三)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论述
    二、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
        (一)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
        (二)越南构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
        (三)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比较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
    一、中国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限探索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构建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过程
        (一)1978—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探索阶段
        (二)1992—2002 年: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三)2002 年至今: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二)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三)以间接手段为主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五)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小结
第四章 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
    一、越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胡志明时期对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思想
        (二)阮文灵时期对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思想
        (三)阮富仲时期对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思想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过程
        (一)1986—1995 年:提倡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政策
        (二)1996—2005 年: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三)2006 年至今:迈向现代化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
    三、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一)建立混合经济
        (二)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是关键
        (三)建立一个国际经济融合
        (四)根据劳动、经济效率和资本的贡献分配
        (五)鼓励所有组织和人民参与经济发展
    小结
第五章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比较
    一、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之同
        (一)中越两国理论创新之同
        (二)中越两国渐进实践之同
        (三)中越两国对外开放格局之同
        (四)中越两国国有企业改革之同
    二、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之异
        (一)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不尽相同
        (二)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不同
        (三)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划分不同
        (四)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容不同
        (五)中越两国政治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同
        (六)中越两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差异
    小结
第六章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借鉴与启示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一)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二)中国敢于实施突破政策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三)中国以间接手段为主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四)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一)越南先实践探索再理论提升的做法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二)越南“换地聚田”与房地产业权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三)越南进行制度化规划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四)越南进行政治革新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小结
第七章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走向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不足与未来走向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问题与不足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未来发展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不足与未来走向
        (一)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问题与不足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未来发展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邓小平改革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邓小平改革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邓小平改革观形成与发展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第二节 邓小平改革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一、邓小平改革观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渊源
        二、邓小平改革观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
        三、邓小平所具备的改革特质
    第三节 邓小平改革观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一、孕育阶段
        二、形成阶段
        三、成熟阶段
        四、完善阶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邓小平改革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改革的性质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改革的内容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
        三、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其他体制改革
    第三节 改革的方法
        一、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改革要大胆试、大胆闯
        三、改革要“反右、防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改革观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邓小平改革观的理论意义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
        二、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南
    第二节 邓小平改革观的实践意义
        一、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二、为继续推动改革的伟大实践提供思想保障
        三、对推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方法论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基本概念辨析
    三、有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五、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社会的总体看法
        一、社会是由上天安排的,还是起源于人的交往关系?
        二、天人合一的整体社会观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关于社会运行的思想
        一、社会是在治乱相承中向前发展的
        二、通过“礼治”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提倡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四、在社会管理上强调德刑兼用
        五、“经权”是处理社会稳定与社会变革的指导原则
    第三节 中国古人心目中的理想国——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
        一、大同世界
        二、小康社会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观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二、社会是活着的和发展着的有机体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对未来社会的预测
        五、世界历史思想
        六、关于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七、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
    第二节 列宁斯大林的社会发展观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
        二、列宁论证了东方相对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三、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新认识
        四、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及失误
        五、斯大林的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
    第三节 近现代世界各种发展观对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予以重要影响
        一、现代化理论
        二、不发达理论
        三、经济增长论的社会发展观
        四、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
        五、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观
        六、未来学的社会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取向的争论
        一、从“师夷长技”到“全盘西化”
        二、坚守“中国本位”的社会发展观
    第二节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一、认清国情是解决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前提
        二、建立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三、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道路
        四、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五、人民大众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
        六、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之后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的求索
    第一节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世界发展态势的判断
        一、帝国主义总是要被战胜的
        二、世界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了中国
        三、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第二节 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大变动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
        二、以苏为鉴,努力寻找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三、中国将经历不发达社会主义与发达社会主义两个发展阶段
        四、要把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需要上百年时间
        五、在“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统领下的各个发展目标
        六、两大发展战略:赶超型发展战略、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成果及失误
        一、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历程及成果
        三、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不断改革
        四、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五、重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六、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再讨论及其不足
        七、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考及失误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认识的飞跃
    第一节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探索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
        二、“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观前提
        四、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
        五、中国社会发展必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六、“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七、从“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两大文明都要搞好的战略布局
        九、找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十、“三个有利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评判标准
        十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中国社会发展机遇论
    第二节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化了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一、迎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共创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
        三、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
        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
        五、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六、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七、对中国社会发展领导力量的新要求和依靠力量的新思考
        八、创新动力论
    第三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一、从道路和理论两方面深刻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分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三、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
        五、实施了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发展战略
        六、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把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国家现代化
    三、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四、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中国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
    六、中国社会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七、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八、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结语 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发展的基本启示
    一、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担任
    二、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进行改革
    三、要坚持用科学的发展理论作指导
    四、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五、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中国社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
    六、人民群众是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七、要把中国社会的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之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唯物史观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剖析和总结改革开放
导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
    研究视角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唯物史观的历史贡献与本质特征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贡献
        (一) 唯物史观基本内容归纳
        (二) 马、恩主要原着中的唯物史观理论贡献
    二、唯物史观的本质特征
        (一) 实践性
        (二) 革命性
        (三) 批判性
        (四) 开放性
        (五) 发展性
    三、唯物史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前无古人
        (二) 唯物史观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唯物史观视阈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生产力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和结果
        (二)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解放
        (三) 社会主义社会肩负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艰巨使命
        (四) 落后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成功跨越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社会基本矛盾
        (二) 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嬗变
        (四)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随认识深化而完善
        (五)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随实践发展而调整
    三、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选择
        (一) 落后国家实现成功跨越是有条件的
        (二) 改革开放消除传统体制的弊端
        (三) 改革开放释放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活力
        (四) 改革开放吸收发达国家的有益成果
        (五) 改革开放推进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
    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对建国初期和"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反思
        (二)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教训的借鉴
        (三) 对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
        (四) 对亿万人民改革实践的总结
        (五)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六)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唯物史观视阈下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一、在唯物史观视阈内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其自我调整
        (一)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
        (二) 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三) 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分配方式、消费方式的辩证统一
        (四) 社会形态、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的辩证统一
        (五) 社会制度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六) 自然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的辩证统一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其它生活
        (二) 我国生产力状况实际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一定发展的合理性
        (三) 对私有经济僵化认识的逐步转变
        (四)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五) 对世界混合经济模式的合理借鉴
    三、中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一) 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表现为生产关系的背面
        (二) 生产力状况决定了按劳分配以外的其它分配形式存在的合理性
        (三) 对其它分配方式僵化认识的逐步转变
        (四) 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推进
        (一) 五千年文明史与商品经济的作用
        (二)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
    五、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一) 政治上层建筑是历史必然性和主观选择性的统一
        (二)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根本上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六、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措施和推进
        (一) 社会生活是最世俗的人类生活
        (二)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总题目
        (三) "文化大革命"的最大教训是社会生活的紊乱
        (四)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四章 改革开放实践对唯物史观的坚持、丰富和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特色社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立论依据
        (二)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根本任务
        (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形态理论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固有认识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
第五章 唯物史观——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理论指南
    一、坚持唯物史观,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一) 两种改革观及其表现
        (二)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方向原则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
        (三)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开放观
    二、对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唯物史观思考
        (一) 坚持唯物史观,始终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二) 坚持唯物史观,辨证看待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三十年"
        (三) 坚持唯物史观,在反思基础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四) 坚持唯物史观,用科学发展巩固和积累改革开放成果
        (五) 坚持唯物史观,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获益
    三、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唯物史观思考
        (一) 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唯物史观思考
        (二) 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唯物史观思考
        (三) 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唯物史观思考
        (四) 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唯物史观思考
        (五)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史观思考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附: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观(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J]. 邓晶晶,崔健.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32)
  • [2]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D]. 薛凤冠.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1)
  • [3]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研究[D]. 王昆. 河北大学, 2020(08)
  • [4]“他者”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 ——以美国“中国通”傅高义为个案的考察[D]. 白璐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我国改革思想的历史演进和经验总结(1978-2018)[D]. 李亚莉.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6]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J]. 王雨辰. 南海学刊, 2018(03)
  • [7]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比较研究[D]. 范氏周红(PHAM THI CHAU HONG).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8]邓小平改革观研究[D]. 孟雪.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9]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 陈聚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10]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唯物史观审视[D]. 戚桂锋. 兰州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