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汽车厂消防系统(试行)

齐齐哈尔汽车厂消防系统(试行)

一、齐齐哈尔车辆工厂防火制度(試行草案)(论文文献综述)

李乾坤[1](2019)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是将妇女群众的具体利益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领域持续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妇联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在党政部门支持下,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的社会治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深化妇联组织改革、推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阶段,系统梳理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既是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深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对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研究以现阶段的区域性实践和个案为主的局限,以史实为依据,运用相关理论,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妇联组织的沿革、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社会力量的消长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从探析妇联组织特性和社会治理理念着手,界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划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研究边界,然后梳理归纳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最为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治理理论的理论沿革和核心观点,阐释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联围绕新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治理中心任务,统合妇女群众与其他社会力量,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对妇女进行社会改造的社会治理实践。第三、四部分研究在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历程中,妇联在组织建设、提升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发动妇女参与各项社会建设、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妇女提供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探索与过失。第五部分研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妇联遵循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国家治理总体战略,按照“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治理原则,在建立纵横交错的妇联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和协调机制,打造“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文明家庭创建”等多个专题活动品牌,建立确保活动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丰富实践。第六部分研究新时代妇联在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新布局中,在全面深化妇联组织改革的基础上,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催生的各种新资源、新技术,尤其是巾帼志愿者资源和互联网技术,联合社会力量在妇女源头维权和实事化维权、引领妇女群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员妇女参与社会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的新探索。第七部分总结妇联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中,在推动妇联组织创新发展,处理与党政部门、其他社会团体、妇女群众等各方社会力量关系,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联系、团结、服务、教育妇女群众等方面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总之,妇联作为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可信赖和依靠的重要群团组织,是沟通党和妇女群众、联合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间,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主流是既推进了妇联组织的创新发展,满足了各个阶段妇女群众解放发展的需求,又为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巾帼力量,基本上形成了多赢的良性循环;支流是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一度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存在“四化”一类的历史遗留问题或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在亟需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为了充分激发妇联和妇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群团改革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作出了重要部署和指示。历史经验表明,新时代妇联若要更好地承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使命,还需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妇联组织主动性相统一,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活动相统一,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等历史逻辑。

李琦珂[2](2013)在《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拥有黝黝黑土地的松花江流域,经过一百多年的农业开发,如今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虽气候严寒,夏短冬长,但土壤肥沃,雨热同季,比较适合发展农业。自东北“开禁”以来,关内移民陆续进入,土地垦殖持续不断,人地关系渐趋紧张。农业开发所及之地,荒山沼泽化为肥田沃野,森林草原变成农田村舍,自然景观成为人工生态,人地系统结构变化异常显著。农业系统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界面,其结构变迁与功能进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经中原农耕文化辐射,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松花江流域的种植业对畜牧业、林业和渔猎业的“挤压”倾向日益明显,生产结构逐渐单一,农业系统功能脆弱,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20世纪以来,松花江流域种植业,大致经历由“—元”到“二元”、再到“三元”的结构变迁,农业系统呈现良性衍化态势。功能发挥偶有曲折低徊,也基本处在自组织阙值范围之内。民国时期,种植业系统开放而高效;伪满时期,种植业系统“入”不敷“出”;建国之后,系统功能发挥顾“此”而失“彼”;三中全会之后,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系统发展稳定且持续。畜牧系统的百年发展,主要特征是畜牧结构的日益趋同。20世纪初叶,因地区间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的差异,松花江流域的畜牧系统,具有发展不均衡的显著特点。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家畜多经喂猪、牛、羊,家禽常饲养鸡、鹅、鸭;松花江流域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多为游牧民族的畜牧区,多豢养马、牛、羊及犬;生息繁衍于松花江流域东部的渔猎民族,历史上曾与鹿共舞,与犬相伴,如今已成民族文化的遥远记忆。20世纪中期以来,因文化的不断融合,技术的日新月异,松花江流域畜牧结构的区域差异性渐至消亡,畜牧生态系统因多样性的缺失而危机蛰伏。松花江流域是森林部落的故乡。莽莽林海钟灵毓秀,引俄人日寇竞垂涎。建国之前,森林资源砍伐得多,养护培育得少,形成畸轻畸重的林木利用结构。新中国成立以来,培育与砍伐并重,松花江流域林本利用结构不断优化,林业系统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审美价值,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利用。渔业是松花江流域的传统产业。20世纪之初,松花江流域渔业仍为自然经济,鱼类资源尚属充足,鱼种结构相对合理。随着渔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自然鱼类捕捞—度占据渔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迫于鱼类资源锐减的严峻形势,20世纪中叶养殖渔业逐渐兴起并很快后来居上,成为优势生产部门,渔业结构因此而日益优化。世纪之末,松花江流域渔业品种结构逐步向着多元化、生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农业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发展衍化,既受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不断驱动,也受系统外部诸如文化、制度以及技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且时时反作用于这些外在因素,积久而成互生互克、相辅相成的作用机制。合理的经济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技术变革能够打碎落后制度的桎梏,冲破资源瓶颈的制约,成为农业结构进化的重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作为人地作用的手段延伸、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式,农业技术在种植结构的历史变迁中举足轻重。农机等物质装备的规模运用,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集约投入,育种对生物适应能力的能动作用,水利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润泽渲泄,都是借助农业系统某一因素(或环节)的人工调控,来提高农业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进而达到优化农业结构、完善功能机制的目的。作为日趋开放的“结构-功能”共同体,农业系统的存在以及发展,还会受到上层“人一地”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人地结构对农业系统的时或促进、时或阻滞。若人地结构趋于合理,人地关系基本平衡,农业系统就会良性发展,结构渐至优化、功能发挥良好;若人地结构严重失衡,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大自然就会以灾害的方式来警告人类,实际上是为农业系统的良性回归提供反馈信息,以此督促农业系统的参与者——人类,及时进行结构调整,永葆经济、生态高效功能。

崔海伟[3](2013)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初步实施研究(1992-2002年)》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成为中国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体现出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对高速经济增长所付出的巨大生态代价的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科学发展已变成中央、地方和广大中国人民的共识。中共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为实现这一诉求提供了坚强保障。然而,正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各种利益相互交织,彼此博弈,给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带来了巨大挑战。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追求发展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污染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不满。近年来,因为此等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到了中共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不断动摇着中共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科学地领导国家发展是一个关系中共执政地位是否巩固的重要课题。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确立一个重大决策,体现了一个中共关于发展问题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到初步实施的整个过程全面反应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正视本国国情,运用战略思维制定和推进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的理论资源和实践资源,把握中共制定战略的决策历程和采取地措施;另一方面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前十年的成就和问题;再就是,通过对这一战略的梳理和分析,试图为长期执政的中共如何科学地领导发展,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历史借鉴。从中共党史上看,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初步实施(1992-2002年)全面体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就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而言,这十年是战略长期推进中的一个初始阶段。2002年,朱镕基在南非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关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报告全面回顾了十年的大体状况。这两个方面都强烈地体现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尽可能全面地而又详尽地获取这十年间有关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历史资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查阅档案、文献、报纸等各种资料,理清这一历史事件的基本线索,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力图得出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中共制定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体现出国内外各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中共对发展问题长期探索的理论成果。系统地阐述这些内容同样需要各种史料的支撑。因此,查阅历史资料并进行史料的分析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初发端于西方对人类社会生态危机的反思,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制定和实施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中共和中国政府注意借鉴西方关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果。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就是一个中外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的过程。战略实施注意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先进技术以及成功经验。要正确地分析这些问题,“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作为一篇党史论文,本文还试图运用战略学的分析框架,注意从战略预判、战略形成、战略实施、战略评估几个维度进行剖析。本文的写作可以说是历史学和战略学研究方法交叉运用的一次尝试。总结该课题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背景,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二是比较全面地回顾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过程,并作出较为客观地评估。三是提出中共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应考虑的几个维度。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已有六十余载。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初步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的一段旅途。这段旅途因为其特有的内涵、长远地战略立意以及现实的影响力必将越来越得到人民的关切。它曾经也将会继续全方位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梦想虽然遥远,但我们已在路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这并非是一次普通的回顾,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郑艳馨[4](2011)在《我国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之法律规制》文中指出公用企业垄断行为目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我国公用企业垄断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尤为严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如何正确界定和有效规制该种行为,成为考量我国《反垄断法》的合理性和社会政治、经济基本运行模式适时性的一个重要观察点。对于我国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法律规制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追本溯源、剥丝抽茧的方式进行逐步展开。要研究我国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法律规制问题,首先就要对公用企业垄断基本理论问题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分析公用企业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为研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法律规制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平台。在对公用企业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之后,分析公用企业垄断的含义与特征、公用企业垄断的属性、公用企业垄断的主要类型等问题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明确公用企业及其垄断行为同一般企业及其垄断行为的不同之处。在对公用企业垄断行为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总结之后,我们发现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是其最为主要的垄断行为。要明确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含义与特征,了解公用企业垄断力获得的途径与原因,分析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弊害,并与一般企业的垄断力滥用行为进行相应比较。同时,为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判定提供一个合理的判定标准。单纯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对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法律规制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离不开对其现状的分析与考察。通过认真分析我国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现状、立法现状和我国公用企业市场化改革现状及其效果,可以为研究我国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法律规制问题提供实证依据。当然,在研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法律规制问题时,我们不能仅要对我国的现状进行研究,还要通过横向比较思考我国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法律规制与改革实效与其它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和德国等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区别,总结国际经验与教训,研究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的地方。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确立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规制制度是目前最为适宜于我国国情的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规制制度。对于如何构建我国的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反垄断法规制体系,我国应主要从规制目标、规制范围和规制主体上进行研究,以弥补现行立法的缺陷。同时,我们还应明确,因为公用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对其垄断力滥用行为的规制远没有一般企业那样简单,它不仅需要反垄断法的完善,还需要其他相关法律制度如公用企业管制制度、价格法律制度等的完善,需要国家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

马国巍[5](2011)在《中国乳业合作社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探寻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被提到日程上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乳业也获得了高速发展,但奶农的收入并没有取得相应增长,如何帮助奶农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获得稳定的收益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奶业发展出现的困难,实质是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存在问题的集中反映。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奶农专业合作组织,规范生鲜乳交易行为是整顿振兴乳业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以交易费用理论、边际效益理论、产权理论、新型合作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利益共同体理论等为依据,从乳业合作社的一般理论的视角着眼,在借鉴国外乳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考察我国乳业合作社的发展沿革和现状;从乳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成长空间,进一步预测未来我国乳业合作社的成长空间。分析了乳业合作社的典型经营模式及现阶段我国的选择,对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提出对策及建议。主要研究结果:第一,对现代乳业合作社、现代乳业合作社产业进行了界定。第二,总结了美国、丹麦、印度、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发展乳业合作社的经验和共性特征。第三,采用影响美国乳业合作社的5个指标,运用RAGA-PPE模型,对美国生产及加工型乳业合作社的合适数量范围及其占有的牛奶市场份额进行了定量评价。第四,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未来十年中国乳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的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奶牛年末存栏数、原牛奶年产量、奶牛养殖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将大幅度增长。第五,组建乳业合作社是乳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奶农获益的重要保障、是稳定奶源市场的迫切需要和政府宏观调控的现实选择;未来十年中国乳业规模将迅速扩大,必须加强乳业的分工和专业化,对乳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步建立“合作社参股的乳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专业奶牛饲养公司(奶联社)模式更适合我国的乳业的发展。本文从三个角度出发,顺应乳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提出逐步提高奶业组织化程度;完善现有奶农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鼓励奶农专业合作社开办奶站;加大对奶农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的四点对策。在加大对奶农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中,建议增加奶业扶持的专项资金,提高对奶农专业合作社的补贴力度,给予奶农专业合作社在税收上的最大限度优惠。纵观整个研究,将系统理论与模型化方法引入现代乳业合作社研究,在研究思路、方法与成果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乳业合作社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总结了乳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种类型,概括了乳业合作社的特征,阐述了乳业合作社的本质及建立乳业合作社应遵循的原则,加深了对乳业合作社的理性认识,完善了乳业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本文建立的评价美国乳业合作社的RAGA-PPE模型具有创新性,表明在美国这样一个奶牛养殖和乳业生产大国,乳业合作社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乳业合作社的规模也并非越大越好,两者都有一个适合的范围。这对中国的乳业合作社的数量、规模大小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3)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中国乳业发展规模未见报道,具有创新性。未来十年中国乳业规模将迅速扩大,这不仅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也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乳业制度变迁的结果;反过来,乳业规模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乳业的分工和专业化。原料奶生产无组织管理已不适应乳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十二五”期间必须转变原料奶总量的增长方式。这是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产生和变革的前提,对乳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二、齐齐哈尔车辆工厂防火制度(試行草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齐齐哈尔车辆工厂防火制度(試行草案)(论文提纲范文)

(1)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妇联组织
        (二)社会治理
        (三)妇联参与社会治理
    二、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二)社会性别理论
        (三)社会治理理论
第二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开端(1949-1956)
    一、妇联的全面组建与女界的初步统合
        (一)妇联组织体系的初创
        (二)妇联的组织统合
    二、妇联参与创建社会新秩序的行动
        (一)发动妇女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
        (二)参与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
        (三)参与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
    三、妇联参与改造妇女的初步实践
        (一)劳动光荣理念下对妓女身份的重塑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妇女爱国观的培育
        (三)识字学习运动中对妇女的文化政治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探索(1956-1966)
    一、妇联组织的曲折发展
        (一)妇联组织名称的统一
        (二)妇联组织制度的改进
        (三)妇联团体会员的收缩与发展
        (四)妇联基层组织的整顿波折
    二、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一)动员妇女参加社会劳动
        (二)大规模开展妇女扫盲运动
        (三)培育妇女群众集体观
    三、妇联初步纠正“左倾冒进”错误的举措
        (一)加强对妇女的劳动保护
        (二)参与整顿托幼组织
        (三)参与整治婚姻乱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中断与初步恢复(1966-1976)
    一、妇联组织的全面解体与初步恢复
        (一)妇联组织的逐步解体
        (二)妇联组织的初步恢复
    二、妇联对社会治理的有限参与
        (一)参与推进男女同工同酬
        (二)发动妇女参与“农业学大寨”
        (三)协助托幼组织的恢复整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发展(1977-2012)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妇联组织的迅速发展
        (一)妇联组织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妇联团体会员的迅速扩展
        (三)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持续推进
    二、新时期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一)多层次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二)全方位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三)多方面推进对妇女的综合教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化转型(2012-2018)
    一、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机遇
        (一)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新布局
        (二)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组织发展的新需求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中国妇情新样态
    二、新时代妇联组织的深化改革
        (一)妇联组织各项制度的全面整建
        (二)妇联组织体系的系统化改革
    三、新时代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实践
        (一)引领妇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新作为
        (三)动员妇女参与培树社会文明新风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主体性相统一
    二、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
    三、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四、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性活动相统一
    五、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2)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的理论背景
    四、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五、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的历史背景和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一、放垦政策
        二、人口发展
        三、农业开发
        四、灾害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预警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演替的阶段性特征
        一、清末东部渔猎、中部农耕、西部游牧的土地利用格局
        二、土地利用渐趋农耕化(民国前期)
        三、农耕化程度不断加深(伪满统治时期)
        四、农耕化程度继续加深(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五、开始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第三节 农林牧渔产值结构变迁与从业人口变迁
        一、产值结构变化
        二、从业人口结构变化
第二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种植结构变迁
    第一节 粮食作物内部结构演变
        一、粮食作物生产
        二、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节 经济作物内部结构演变
        一、经济作物生产
        二、经济作物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消长
        一、“自给自足”经济逐渐解体(晚清至1931年)
        二、经济作物生产受到抑制(伪满统治时期)
        三、“以粮为纲”相对单一的种植结构(建国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畜牧结构变迁
    第一节 役使畜内部结构变迁
        一、役使畜生产
        二、役使畜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节 经济畜内部结构变迁
        一、经济畜生产
        二、经济畜(禽)内部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 役使畜与经济畜(禽)的比例消长
        一、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晚清至1931年)
        二、畜禽养殖结构起伏波动(伪满统治时期)
        三、从役使畜为主转向经济畜为主(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经济畜养殖渐趋活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第四节 畜禽产品结构变迁
        一、肉类
        二、蛋类
        三、奶类
        四、皮毛
第四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林业结构变迁
    第一节 森林生态与资源状况
        一、森林生长的自然环境
        二、19世纪末期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第二节 20世纪林木利用和森林培育
        一、林木利用
        二、森林培育与防护
        三、林木利用与森林培育的此消彼长
        四、林分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 林业资源利用结构变迁—以森林覆盖面积和林木蓄积量为指标
    第四节 技术、制度对林业资源利用结构的诱致性变迁
        一、经营制度及管护政策
        二、伐木工具与育林技术
第五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渔业结构变迁
    第一节 渔业水面资源
        一、江河
        二、湖泡、水库与池塘
    第二节 渔业生产结构变迁与鱼类资源结构变迁
        一、捕捞渔业与养殖渔业的此消彼长
        二、鱼种资源结构变化
    第三节 制度、技术对渔业结构的诱致性变迁
        一、水产经营制度的诱致性变迁
        二、捕捞技术进步的诱致性变迁
第六章 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结构变迁效益分析
    第一节 农业结构变迁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种植业系统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二、畜牧业系统经济效益增加能力有限
        三、林业系统经济效益增长潜能下降
        四、渔业系统经济效益增速有所减缓
    第二节 农业结构变迁的生态效应分析
        一、种植业系统生态不断恶化
        二、畜牧业系统生态日渐式微
        三、林业系统生态状况堪忧
        四、渔业系统生态频临险境
    第三节 农业子系统耦合与边缘效应发挥
        一、系统耦合的生态前提和社会背景
        二、边缘效应发挥和溢出效益实现
第七章 松花江流域农业结构变迁动因分析
    第一节 气候变迁与环境适应
        一、地理环境影响
        二、气候变迁诱致
    第二节 政策激励与制度诱致
        一、农业政策影响
        二、农地制度诱致
    第三节 移民垦殖与人口增长
        一、移民垦殖影响
        二、人口增长压力
    第四节 技术装备与物资投入
        一、对种植结构变迁的诱致
        二、对畜牧结构变迁的影响
    第五节 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
        一、文化濡染
        二、宗教影响
    第六节 交通条件与市场贸易
        一、交通促进
        二、市场拉动
参考文献
附录 松花江流域行政沿革表(1900—2000年)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初步实施研究(1992-200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的缘起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学术价值
    二、 本选题研究的学术状况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和初步实施研究总体概况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和初步实施研究的学术成果及学术观点回顾
        (三)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和实施研究状况的点评
    三、 研究对象及相关问题的说明
        (一)时间界定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 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 创新点、难点及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一)创新点
        (二)难点
        (三)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的依据
    第一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渊源
        一、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思想
        三、 西方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二节 中共执政中对持续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实践与思考
        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实践与探索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 环境危机:中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 中共中央对国家发展方式的思考
        三、 理论界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探讨
第二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
    第一节 世界舞台展现中国主张
        一、 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主张
    第二节 《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主张的结晶
        一、 制定《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初步启动
        二、 《中国 21 世纪议程》文本的制定
        三、 《中国 21 世纪议程》出台:新国家战略的确立
    第三节 《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
        一、 《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初步实施
    第一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启
        一、 万里长征第一步: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动
        二、 《中国 21 世纪议程》被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二节 提高思想自觉,推动战略实施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深化
        二、 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
    第三节 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行动
        一、 坚持计划生育,推动扶贫开发
        二、 实施绿色工程
        三、 创办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一、 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与实施
        二、 实施两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四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实施总结
    第一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实施的成效
        一、 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 人口等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成效
        三、 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
        四、 可持续发展法制体系日益健全
        五、 科技教育支持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节 中国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
        一、 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转变
        二、 人口、资源及生态环境压力依然巨大
        三、 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有待完善和执法检查工作薄弱
        四、 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比较薄弱
第五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和初步实施的历史启示
    一、 深刻认识与把握国情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二、 拥有世界视野,妥善处理可持续发展领域内的全球性事务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地制宜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四、 重视科学咨询,增强决策科学化
    五、 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扩大公众参与
    六、 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提升战略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后记

(4)我国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之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用企业垄断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2.1 公用企业基本理论问题
        2.1.1 公用企业的内涵
        2.1.2 公用企业的基本特征
        2.1.3 公用企业的主要类型
        2.1.4 公用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双重作用
    2.2 公用企业垄断行为基本分析
        2.2.1 公用企业垄断的含义与特征
        2.2.2 对公用企业垄断属性的认识
        2.2.3 公用企业垄断的主要类型
    2.3 小结
第三章 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概说
    3.1 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3.1.1 垄断力概述
        3.1.2 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界定
        3.1.3 公用企业垄断力的获得
    3.2 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表现形式
        3.2.1 公用企业的剥削性滥用行为
        3.2.2 公用企业的妨碍性滥用行为
    3.3 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弊害分析
        3.3.1 对自由竞争的限制
        3.3.2 对行业内市场结构的不良影响
        3.3.3 对消费者权益的肆意损害
        3.3.4 对社会利益分配的不良影响
        3.3.5 对科技进步的阻滞
    3.4 小结
第四章 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判定标准
    4.1 垄断力滥用行为的一般判定标准
        4.1.1 存在相关市场
        4.1.2 企业具有垄断力
        4.1.3 企业实施了滥用行为
        4.1.4 滥用行为具有反竞争的目的或者可能产生反竞争的后果
    4.2 判定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标准
        4.2.1 公用企业身份的界定
        4.2.2 相关市场的界定
        4.2.3 公用企业行为目的的判定
        4.2.4 公用企业实施了垄断力滥用行为
        4.2.5 公用企业的行为具有反竞争的目的或者可能产生反竞争的后果
    4.3 小结
第五章 我国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现状及其规制与改革现状评析
    5.1 我国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现状评析
        5.1.1 我国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泛滥造成严重的社会恶果
        5.1.2 我国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特点评析
    5.2 我国规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立法现状评析
        5.2.1 《反垄断法》及其配套法规规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现状
        5.2.2 其他法律法规规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现状
        5.2.3 我国规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相关立法取得的成效
        5.2.4 我国规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
    5.3 我国公用企业市场化改革进程及其效果评述
        5.3.1 我国公用企业市场化改革进程评述
        5.3.2 我国公用企业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模式
        5.3.3 我国公用企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5.3.4 我国公用企业市场化改革中问题出现的原囚
    5.4 小结
第六章 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与改革实效之国际比较
    6.1 世界主要国家对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及改革实效比较研究
        6.1.1 美国公用企业管制改革进程及垄断力滥用行为法律规制制度研究
        6.1.2 英国公用企业民营化改革进程及垄断力滥用行为法律规制制度研究
        6.1.3 德国公用企业管制制度及垄断力滥用行为法律规制制度研究
    6.2 国际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6.2.1 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规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上的差异
        6.2.2 别国经验与教训对我国规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启示
    6.3 小结
第七章 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确立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规制制度
    7.1 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规制口标的设定
        7.1.1 有效规制垄断是规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首要目标
        7.1.2 促进竞争是规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形式目标
        7.1.3 维护公平与正义是规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实质目标
        7.1.4 满足民生需求是规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终极目标
    7.2 反垄断法是规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的核心之法
        7.2.1 明确反垄断法在规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中的核心地位
        7.2.2 反垄断法对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适用范围的界定
        7.2.3 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执法主体的确定
    7.3 规制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行为过程中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
        7.3.1 进一步推进公用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7.3.2 加强价格法对公用企业的监控
        7.3.3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2 本文创新
    8.3 本文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5)中国乳业合作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2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相关概念辨析
    2.1 研究的基础理论
        2.1.1 交易费用理论
        2.1.2 边际效益理论
        2.1.3 产权理论
        2.1.4 新型合作理论
        2.1.5 公共物品理论
        2.1.6 利益共同体理论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相关概念
        2.2.2 乳业合作社的本质
        2.2.3 乳业合作社的原则
        2.2.4 乳业合作社的基本类型
        2.2.5 乳业合作社的特征
        2.2.6 乳业合作社的功能
        2.2.7 乳业合作社社员的相关规定
    2.3 本章小结
3 国外乳业合作社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3.1 国外乳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及经验
        3.1.1 美国乳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
        3.1.2 丹麦乳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及经验
        3.1.3 印度乳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及经验
        3.1.4 荷兰乳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
        3.1.5 新西兰乳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
        3.1.6 澳大利亚乳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
    3.2 国外乳业合作社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2.1 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合作社的原则
        3.2.2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规范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
        3.2.3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使乳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3.2.4 大力推进乳业合作社一体化经营,提高国际竞争力
        3.2.5 建立健全乳业合作社服务体系
        3.2.6 加强乳业合作社的横向联合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乳业发展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4.1 我国乳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4.2 我国乳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未来乳业的发展模式
    4.4 中国乳业发展规模预测
        4.4.1 奶牛年末存栏数预测
        4.4.2 畜牧业总产值预测
        4.4.3 奶牛养殖业产值预测
        4.4.4 中国乳业发展规模预测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乳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回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5.1 我国乳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回顾
        5.1.1 1956~1978年:国营奶牛场主导模式
        5.1.2 1979~1992年:“散养奶户与规模养殖奶户并存”的模式
        5.1.3 1993~2002 年:“公司+农户”模式
    5.2 我国乳业合作社发展现状(2003~2010年)
        5.2.1 组织形式多元化
        5.2.2 兴办力量多样化
        5.2.3 服务功能升级化
        5.2.4 发展趋势产业化
        5.2.5 政府推动有力化
    5.3 我国乳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3.1 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到位
        5.3.2 合作社的意识动力不完备
        5.3.3 合作社的建设资金不充足
        5.3.4 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5.3.5 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不完善
        5.3.6 合作社的产权归属不明确
    5.4 本章小结
6 乳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性和主观动机
    6.1 发展乳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6.1.1 组建乳业合作社是乳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6.1.2 组建乳业合作社是奶农获益的重要保障
        6.1.3 组建乳业合作社是稳定奶源市场的迫切需要
    6.2 乳业合作社发展的动机分析
        6.2.1 牛奶本身的特殊属性决定
        6.2.2 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动机
        6.2.3 企业引领奶农组建合作社的动机
        6.2.4 政府具有推动合作社建设的动机
    6.3 本章小结
7 乳业合作社模式的演进过程及现阶段的模式选择
    7.1 乳业合作社模式的演进过程
        7.1.1 公司+奶农模式
        7.1.2 公司+奶站+奶农模式
        7.1.3 公司+合作社+奶农模式
        7.1.4 乳业合作社(包括奶农、奶站)+公司模式
    7.2 现阶段我国乳业合作社的模式选择
        7.2.1 逐步建立“合作社参股的乳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7.2.2 专业奶牛饲养公司(奶联社)模式
    7.3 本章小结
8 对策建议
    8.1 强化政府职能
        8.1.1 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管理
        8.1.2 财税方面给予支持
        8.1.3 监管部门提高监管力度
    8.2 奶制品企业的转变
        8.2.1 建设质量标准体系
        8.2.2 建设可追溯体系
        8.2.3 企业担当乳业合作社法人
    8.3 奶农及乳业合作社
        8.3.1 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8.3.2 乳业合作社
        8.3.3 乳业合作社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8.4 本章小结
9 典型案例分析
    9.1 新疆伊源乳业领办合作社
        9.1.1 企业助办合作社的具体做法
        9.1.2 乳业合作社的成效
    9.2 呼和浩特市旭泥板村乳业合作社
        9.2.1 旭泥板村乳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9.2.2 旭泥板村乳业合作社的效益
        9.2.3 旭泥板村乳业合作社的成效
    9.3 北务广峰乳业合作社
        9.3.1 广峰乳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9.3.2 广峰合作社的具体运作
    9.4 云南省呈贡县穆盛达乳业合作社
        9.4.1 乳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9.4.2 乳业合作社的具体做法及特点
    9.5 黑龙江呼兰对青镇奶农技术协会
        9.5.1 呼兰县对青镇奶农技术协会的基本情况
        9.5.2 对青镇奶农技术协会的具体工作及成效
    9.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齐齐哈尔车辆工厂防火制度(試行草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D]. 李乾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2]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D]. 李琦珂.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5)
  • [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初步实施研究(1992-2002年)[D]. 崔海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4]我国公用企业垄断力滥用之法律规制[D]. 郑艳馨. 中南大学, 2011(12)
  • [5]中国乳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 马国巍.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齐齐哈尔汽车厂消防系统(试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