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型在N次广义积分计算中的应用

二次型在N次广义积分计算中的应用

一、二次型在N重广义积分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露露[1](2021)在《无序和准周期经典非线性系统的热化和Lieb-Robinson bounds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量均分和热化一直是经典多体系统动力学和统计行为的基础研究课题,一般地,热化过程是指系统从非平衡态出发,经过长时间演化后物理量可以达到一个稳定值。在弱非线性情形下,能量均分一般指每个简正模上能量对时间的平均值相等。多年来,人们对均匀情形下的各种经典非线性系统的热化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其中最典型的系统就是Fermi-Pasta-Ulam-Tsingou(FPUT)模型。由于杂质或缺陷的存在导致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非均匀系统。而无序系统和准周期系统是其中最典型的情形。因此,讨论非均匀经典系统中的热化将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相对论系统中,基于光速不变性原理和洛伦兹变换,人们把空间分为类时空间和类空空间。在类时空间,不同时刻不同位置发生的两件事情可通过小于光速的速度建立因果关系。同样地,在非相对论中,可以证明对于具有相互作用的系统中,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存在一个上限,这个速度就是Lieb-Robinson速度,它对可观测值的影响可通过Lieb-Robinson bounds(LRB)直接反映。LRB在量子信息,凝聚态物理和生物化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实验的进步,人们首次在光学晶格中观察到了有效的量子动力学“光锥”。相对于量子系统中LRB的研究来讲,在经典系统中人们对LRB了解的很少。因此,讨论非均匀经典系统中LRB的行为,也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我们讨论了非均匀一维FPUT模型中的热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讨论了具有最近邻相互作用的非均匀经典系统中LRB的行为。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我们讨论了弱无序对FPUT模型热化过程的影响。应用SABA2C算法,通过无序的质量和势能二次方项系数,系统研究了无序的FPUT模型在低能量密度情形中热化的过程。对于均匀FPUT模型,从某一初始条件出发,系统会较长时间处于一个远非能量均分的稳定态,即着名的“亚稳态”。之后,未激发模上能量开始增加,直到最终热化。我们发现,与均匀FPUT模型相比,无序的引入破坏了“亚稳态”,进而加速了系统热化的过程,且在一定范围内,无序强度越大,热化过程越短。其中,FPUT模型在质量无序情形下,只能在更弱的范围内热化。而且与势能二次方无序不同的是:在质量无序情形中,能量在初始时刻就传输到高频模,且在高频模上剧烈震荡直到最终热化。另外,我们定量的讨论了热力学极限下,无序强度对均分时间Teq与能量密度ε和非线性系数α间标度关系的影响。我们发现,它们满足:Teq~ε-a(|α|)-b。其中,指数a?1.0几乎与无序强度无关,但指数b依赖无序强度且b?=2a,这不同于一维均匀FPUT模型中Teq~(|α|√ε)-9/2。然后,我们讨论了一维准周期序列中FPUT模型的热化行为。同样地,应用SABA2C算法,通过引入准周期序列的质量和势能二次方项系数来讨论准周期的一维FPUT模型在低能量密度情形中热化的行为。我们发现,与均匀FPUT模型相比,准周期的引入也破坏了“亚稳态”,进而加速了系统热化的过程,且在一定范围内准周期强度越大,系统热化越快。整体来看,与准周期序列的势能二次方项系数相比,FPUT模型在质量准周期序列中只能在更弱的范围内热化。另外,我们也讨论了在热力学极限下,准周期强度对均分时间Teq与能量密度ε和非线性参数α间标度关系的影响。我们发现,Teq与ε和α分别满足标度关系:Teq~ε-a和Teq~(|α|)-b。其中,在非对角的Fibonacci准周期和第一类广义Fibonacci准周期序列中:a分别为1.2和1.1,且几乎与α和准周期强度δγ无关。b随ε增加而减小随δγ增加而变大。但是,在非对角的第二类广义Fibonacci准周期序列中,a与α几乎无关但随δγ增加而变大。同样地,b随ε增加而减小随δγ增加而变大。在对角的Fibonacci准周期和两类广义Fibonacci准周期序列中:a随|α|的增加而减小但几乎与准周期强度δm无关。b随ε的增加而变小随δm的增加而变大。因此,准周期序列的FPUT模型中,Teq与ε和α不满足:Teq~(|α|√ε)-9/2,这不同于均匀和无序的情形。接着,我们讨论了具有最近邻相互作用的Klein-Gordon模型中LRB的行为。通过研究均匀简谐链中LRB的行为,我们发现,边界x与时间t成线性相关,即x与t满足:x∝αt。其中,α随相互作用增加而变大,即速度随相互作用增加而变大。通过研究均匀和无序的在位势下线性Klein-Gordon模型中LRB的行为,我们发现,对于均匀在位势时,x与t仍满足上述关系。但α随在位势增加而变小,即速度随在位势增加而变小。对于无序在位势时,LRB形状随无序强度增加变为“非线性锥”,即速度随时间增长最终会趋向于零。通过计算均匀和无序在位势下非线性Klein-Gordon模型中LRB的行为,我们发现,对于均匀在位势,x与t也满足上式。但是,当在位势较小时,α几乎与非线性强度无关,即速度几乎与非线性强度无关;当在位势较大时,α随非线性的增加而变大。即在位势较大时,速度随非线性强度增加而变大。对于无序在位势,当平均在位势较小时,x与t也满足上式且α几乎与无序强度和非线性强度无关;当平均在位势较大时,LRB形状随非线性强度增加会重回“线性锥”,即速度随非线性强度增加而变大。最后,我们讨论了一维均匀和非均匀的FPUT模型及具有在位势的Toda模型中LRB的行为。我们发现,对于一维均匀FPUT模型,LRB为“线性锥”,且速度随二次方相互作用势增加而变大。对于一维无序和准周期的FPUT模型,LRB形状为分段的“线性锥”,且每段速度都随非均匀强度的增加而变小。对于具有均匀在位势的Toda模型,LRB也为“线性锥”,且速度随在位势的增加而变小。但是,与均匀情形不同的是,对于具有无序和准周期在位势的Toda模型,LRB的形状随无序和准周期强度的增加由“线性锥”过渡到“非线性锥”,即速度随非均匀强度的增加最终会趋于零。

陈晓娟[2](2021)在《考虑垂直风切变的大跨越架空导线微风振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是保障国家电力供应的重要环节,大跨越输电线路作为远距离特高压输电线路中的“咽喉”工程,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在低速层流风作用下极易诱发导线形成持续的微风振动,从而引起导线固定端的疲劳断股、断线和防振金具的破损失效,理解和掌握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机理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课题全面评估大跨越导线运行环境、结构特点,关注大跨越导线的大弧垂特性,考虑平坦地形中风速分布随高度垂直切变的实际规律,提出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局部锁定理论,将局部锁定简化为局部激励,以局部激励下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波动过程为研究内容,采用波动复域分析法结合实验研究探索大跨越导线局部锁定后的波动行为以及引起整档线路稳定振动的判别条件,进而揭示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稳定驻波形成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局部锁定理论的提出和模型描述。从大跨越导线弧垂高度大和风速随高度梯度分布的实际规律出发,指出实际作用于导线上的风速分布具有显着的垂直切变特性。提出垂直切变风场中,风载荷与大跨越导线更易形成“局部锁定”现象;将局部锁定引起的局部风载荷加强的现象简化为局部激励;从大跨越导线的结构特征出发,建立有阻尼的一维连续弦模型研究大跨越导线的横向微风振动行为。局部锁定理论的提出及局部激励下导线微风振动模型的建立为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机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波的传播与色散研究。将大跨越导线简化为有阻尼连续弦模型,从振动波的角度,分析了四种退化模型的复波数、相速度与频率之间的色散关系,以及等效弹性刚度和阻尼对振动波传播的影响规律。指出当激励频率大于临界频率时,导线模型的振动波为两列方向相反的传播行波;传播过程中各阶频率相速度主要由结构参数确定,弹性刚度使振动波出现色散现象;而阻尼决定了振动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特性,对结构的色散现象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局部激励下导线微风振动格林函数解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3)局部激励下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波的格林函数解研究。考虑到局部锁定区域相对导线整档长度而言范围较小,进一步将局部激励简化为点源激励,构建了档端无约束的无限长有阻尼导线在局部点源激励下的微风振动方程,利用积分变换法结合留数定理详细推导了模型响应的显式格林函数解,验证了小阻尼解的有效性,研究了结构参数和激励参数对波响应的影响规律。指出大跨越导线模型在简谐点源激励下的响应表现为从激励源沿导线向两侧档端传播的空间衰减的简谐行波,其行波特性与激励频率比和系统阻尼比关系密切。最后采用自主开发的图像测量技术开展导线在局部瞬时激励下的波动实验,定性验证了导线内行波的传播演化特性。(4)局部激励下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波特性研究。构建了档端约束的有阻尼导线在档内任意位置点源激励下的微风振动方程,基于大跨越导线的小阻尼特性,获得了周期点源激励下大跨越导线波动响应表达式。依据振动波沿展向的衰减特性,将导线内的波动过程分为驻波振动、行波振动以及驻波和行波的混合振动等三种类型,提出导线波动类型发生的判别参数,给出判别参数和波动类型之间的定性关系。分析了激励位置对大跨越导线波动幅值的影响规律,指出激励位置作用在振动波的理想波峰时形成的振动波幅值显着。开展了局部风激励作用下导线的波动实验,利用视频采集结合图像处理获得导线的横向振动信号,实验结果验证了局部激励下导线的横向波动特性,包括局部激励引起整档导线的稳定驻波振动,实际导线的驻波振动不存在理想波节等,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5)附加局部外阻尼的导线系统模态阻尼比的研究。基于对大跨越导线在局部激励下的微风振动波特性的认识,提出提高系统阻尼比是抑制导线形成整档稳定驻波振动的有效手段,结合工程中大跨越导线常用防振措施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将典型防振措施——防振锤,简化为弹簧质量振子系统,构建了附加局部外阻尼装置的导线系统模型,计算获得了系统的复特征频率,开展了系统模态阻尼比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局部外阻尼的等效参数和安装参数对系统阻尼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为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防振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上述研究揭示了垂直切变风中大跨越导线局部锁定后的微风振动波演化规律,提出了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波类型的判别参数及条件,通过理论分析指出了导线系统模态阻尼比的影响因素,发展了考虑垂直风切变的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局部锁定机理。

李志斌[3](2021)在《半无限域问题有限元与边界元异时间步长耦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鄢皓文[4](2021)在《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初始化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治蒸[5](2021)在《大跨度公路连续刚构桥车致振动响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连续刚构桥是一种组合体系结构,具有变形小,行车舒适性高,内力分布合理,跨越能力强等优点,在桥梁中有广泛应用,已发展成为公路桥梁极具代表性的桥型之一,但车桥耦合振动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研究公路大跨连续刚构桥车致振动响应问题十分必要,其动力响应分析也受到桥梁工程界比较大的关注。本文以中山市横二线东段鸡鸭水道大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车-刚构桥耦合动力分析模型,编制了基于模态综合法和Newmark-β算法求解耦合模型振动响应的MATLAB程序,求解出不同桥墩型式的桥梁和不同桥墩高度的桥梁的振动响应,同时分析和阐述了车辆重量、车辆类型、车辆行驶速度等对桥梁冲击系数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相关结论如下:(1)建立了基于ANSYS软件的大跨连续刚构桥仿真模型,将车辆模型简化为具有9个自由度的空间分析模型,并根据车辆和桥梁模型推导出了车桥耦合振动方程,运用MATLAB软件对耦合振动方程进行了求解。(2)对不同桥墩型式下的桥梁振动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薄壁空心墩、双薄壁墩、四柱墩三种桥墩型式,考虑车速、车辆匀速行驶及加速行驶、横桥向车辆数量等对桥梁中跨跨中和桥梁墩顶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桥墩型式对桥梁振动响应的影响明显,不同桥墩型式的桥梁动力响应差值较大;双薄壁墩桥梁的位移响应和弯矩响应均为最小,而薄壁空心墩桥梁的位移响应和四柱墩桥梁弯矩响应最大,双薄壁墩桥梁与其他桥墩型式桥梁相比,其位移响应最大降低67%,弯矩响应最大降低100%。(3)对不同桥墩高度的公路连续刚构桥在车辆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做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桥墩高度的桥梁动力特性的变化,研究了不同参数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其中主要分析了车辆行驶速度、车重、车辆类型、车辆间距等因素对桥梁结构的控制截面的位移响应和弯矩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上各类因素的影响下,高墩桥梁的振动响应的变化幅明显大于低墩桥梁,说明高墩桥梁的振动响应更容易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4)对大跨度公路连续刚构桥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桥梁冲击系数进行了研究,研究不同参数对桥梁冲击系数影响,结果表明在车辆高速行驶、低等级桥面、车辆偏载行驶等某些车辆行驶情形下,桥梁的中跨跨中挠度冲击系数超过规范规定值,建议规范规定值做适当上调。此外,桥梁的弯矩冲击系数明显大于桥梁的位移冲击系数,弯矩的冲击效应是不可忽略的,在考虑冲击系数时应考虑桥梁的弯矩冲击系数。

马国林[6](2021)在《基于改进致动盘模型的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风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风电场内流场的精确评估对于风电场的开发非常重要。在风力机尾流研究的诸多方法中,致动盘模型结合两方程湍流模型的方法由于占用计算资源少,计算结果相对准确,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由于致动盘模型对风力机做了诸多简化,两方程湍流模型也无法准确的重现真实风力机尾流的演化,所以这种方法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对风力机尾流评估的准确性。本文基于两方程湍流模型(标准k-ε模型、标准k-ω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研究了湍流动能衰减规律及相应的控制方法,基于标准k-ε模型研究了平衡大气边界层保持性改善方法,试图通过改进湍流模型、风轮体积力分布、机舱和塔筒的简化处理方式等提高致动盘模型在风力机尾流预测方面的精度,为研究风电场内流场及机组布局提供参考。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1)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两方程湍流模型(标准k-ε模型、标准k-ω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在计算均匀流、剪切流和中性大气时的湍流动能衰减规律。从湍流模型封闭系数的确定过程、输运方程扩散项的影响因素、入口湍流变量和计算域网格尺度等方面分析了标准k-ε模型、标准k-ω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在计算均匀来流时湍流动能的衰减规律及其本质物理区别;分析了在剪切流中湍流模型、入口湍流强度和湍流粘性比、来流速度梯度和输运方程扩散项对湍流变量衰减的影响规律,并与均匀流中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中性大气条件下不同顶部边界条件对湍流动能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这三种来流条件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湍流动能衰减现象,且与以上因素有关,但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湍流模型、入口湍流变量和顶部边界条件降低下游的湍动能衰减程度。(2)研究了均匀流中湍流动能衰减的五种控制方法。提出了四种通过在两方程湍流模型输运方程右侧添加源项以控制均匀流中湍流动能衰减的方法,并研究了湍流模型封闭系数的两种确定过程对湍流动能衰减的影响。四种添加的源项分别是在标准k-ε模型、标准k-ω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的k方程和ε(ω)方程右侧添加可调节的保持项、可调节的自适应保持项、可调节的耗散项调整项和可调节的耗散项修正补充项。湍流模型封闭系数确定的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湍动能的生成与耗散的守恒关系及大气边界层中的实验值确定,第二种方法是通过自由剪切流扩散速率的经验值确定。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调整相应源项系数或者湍流模型封闭系数实现对下游位置湍流动能衰减水平的有效控制。(3)讨论了致动盘模型改进前的几个问题。首先对文中用到的网格进行了无关性验证,然后采用基础致动盘模型结合标准k-ε湍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致动盘模型改进前的几个问题:致动盘的厚度或者盘内的网格层数对数值模拟结果精确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网格辨识的修正方法,包括修正体积力源项、优化网格划分方法和两者结合的方法;风轮体积力源项的添加方式的影响,在前人的基础上推导了7种体积力添加方法,最终确定了3种较为合适的;粗糙度高度、粗糙度长度、粗糙度系数、壁面函数和壁面首层网格高度等在致动盘模型应用过程中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三种入口湍流参数计算方法在致动盘模型预测风力机尾流方面的影响;研究了5种平衡大气边界层保持性改善方法及其相应组合方式的效果,分析了其对风力机尾流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问题的研究可以提高致动盘模型计算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4)从机舱和塔筒的简化处理、风轮体积力分布和湍流模型改进三个方面研究了致动盘模型的改进方法及其效果。研究了机舱和塔筒及其形状、机舱和塔筒的体积力添加方法、机舱和塔筒的体积力分布方式对致动盘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轴向诱导因子和周向诱导因子的考虑旋转的风轮体积力分布方式,并与其它体积力分布函数进行了对比;结合湍流动能衰减控制方法、平衡大气边界层保持性改善方法、湍动能的耗散源项和生成源项研究了均匀来流和剪切来流下与致动盘模型结合的两方程湍流模型的改进方法。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风轮和机舱体积力的分布方式可以提高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将湍流动能衰减控制方法和平衡大气边界层保持性改善方法与其他湍流模型改进方法结合后,可以提高致动盘模型对尾流预测的准确性。

潘俊男[7](2021)在《三种语言在N体模拟中的计算效率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空间中N个粒子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的问题被称之为N体问题,该问题是天体物理学、流体力学和分子动力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也是大数据模拟计算的重要领域。N体模拟是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N体问题进行计算,它既是研究宇宙演化和天体构成的主要方法,也是研究分子动力学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N体模拟还是探索宇宙的一种方式,可以对天文学中一些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进行理论模拟,同样也可以对计算机能力进行检验,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使用三种编程语言对N体问题进行模拟计算,并比较不同编程语言下的计算效率,旨在找到一种适合N体模拟的编程语言,从而提高该问题的研究效率,推广N体模拟方法,增加N体问题的研究人群,推动N体问题的研究。传统的N体模拟计算方法较为复杂,需要熟练掌握编程技巧、储备大量的天体物理知识,这导致研究N体模拟的人群固定化、N体模拟研究推进缓慢。因此,为了高效、便捷、低成本地推广N体模拟,本课题采用PP算法,在不影响计算效率和结果精度的同时尽量简化N体模拟。针对N体问题的模拟,目前有很多编程语言可供选择。本课题考虑了研究领域、使用人群、语言特性、编程优势等多方面因素,最终选择了FORTRAN、C、Python三种最有潜力的编程语言来进行N体模拟的比较实验。首先,本文对几种常见的N体模拟算法进行了总结,引出并阐述了PP算法的基本原理。其次,为了对N体模拟进行有效积分,本文参考差分方案、独立时间步长、邻域算法和K-S正则化,设计出力的四阶多项式,使算法的效率与精度得到平衡,最终编写出符合本课题的程序代码。然后,本文通过三种编程语言的N体模拟实验和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将这三种语言在N体模拟研究中的推广潜质进行科学评估。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本研究选择两组包含不同数量级的粒子样本分别进行实验,通过对比计算所需时间来分析计算的效率,并分析三种语言的CPU使用率。通过对三种语言在N体模拟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得出FORTRAN语言最适合用于N体模拟的研究特别是硬件配置一般时,Python语言更适合在高性能计算机上工作使用。

李国庆,王拓,辛业春,江守其,王威儒,刘先超[8](2022)在《多馈入直流受端电网换相失败风险区域快速识别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多馈入直流受端电网换相失败风险区域准确识别难题,计及直流控制系统影响,提出基于广义节点电压交互作用因子的风险区域快速识别方法。将交流母线和故障点视为广义节点,构建考虑直流控制影响的广义节点电压交互作用因子指标,并给出其计算方法;建立换流母线电压跌落期间的换流站暂态电路模型,计算临界换相失败风险电压,进而获取指标临界值,依据指标值与临界值的大小进行换相失败风险的判断;结合指标值的故障位置分布特性,提出换相失败风险区域的快速识别方法;在CIGRE HVDC测试系统和含三馈入直流的39节点测试系统中,验证所提计算方法和识别方法的有效性,与传统方法相比,临界换相失败风险电压的计算误差由7.7%降低到2.4%,提高了换相失败风险区域识别的准确性。

徐宁珊[9](2021)在《可见光遥感图像质量评价与像质提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见光遥感成像是一种重要的对地观测手段,在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遥感图像是遥感成像的输出,其应用意义在于从背景中辨识目标,进而研究目标。遥感图像的像质决定了图像中目标的可辨识性,因此,遥感器能否实现高质量成像是关乎航天遥感任务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空间光学遥感成像链路中,遥感成像会受到光照条件、大气环境、光学成像系统、电子电路系统和卫星平台等环节的退化作用,引起图像信息丢失和图像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后续的图像解译工作,严重制约遥感图像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通过地面图像处理算法来提升遥感图像质量具有代价小、性价比高的特点,对于包含丰富地物场景信息的遥感图像而言,如何通过后处理算法恢复更多图像细节,以提升图像质量,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此外,遥感图像可作为衡量遥感成像质量的主要依据。对遥感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不仅有助于监测遥感器的在轨成像性能,进而指导遥感器在轨工作参数调整,还有助于定量化分析遥感图像产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图像质量客观评价较主观评价而言具有简便易行、稳定性好的优点,但这类方法存在诸多瓶颈需要克服,如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不足、仅限于特定目标场景、功能单一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围绕可见光遥感图像像质评价及提升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对空间光学遥感成像链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链路中各环节的像质影响因素,明确其成因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对遥感成像过程中各影响单元的调制传递特性和噪声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光学遥感成像的MTF链路和信号与噪声链路模型,实现了对遥感成像质量的定量化分析。2、针对像质评价的通用性和主客观一致性问题,对遥感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首次分析了遥感图像的空域自然场景统计特性,并构建了基于块匹配的图像特征提取框架来加强图像特征提取的有效性,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然场景的无参考型图像质量评价模型——BM-IQE,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与主观评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实现了不同地物场景下的通用性。3、开展了基于遥感图像的遥感器成像性能评价研究。对遥感图像的自然场景统计特征参量与成像性能表征量进行了一致性分析,验证了统计特征在成像质量描述中的有效性。进而,对基于自然场景统计而建立的BM-IQE模型与不同成像质量评价指标间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在遥感器成像性能表征与评价方面具备有效性,为实际监测遥感器在轨成像性能提供了有效途径。4、开展了单幅含噪模糊遥感图像的图像盲复原技术研究。针对实际应用中先验信息缺乏,且现有算法细节恢复能力不足的情况,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图像高阶梯度的稀疏特性,构造了一种基于图像低-高阶梯度的混合梯度稀疏先验约束模型。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熵的自适应调整策略来优化两种梯度先验约束项的比例,实现了更好的算法收敛性。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恢复更丰富的图像细节和更清晰的图像边缘,从而有效提升图像质量。

杨静俭[10](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的LED谐波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型电力电子设备在配电网中的广泛应用,其注入电网的谐波所引起的电能质量问题日益突出。但目前对于谐波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能源和大型工业设备领域,照明设备引起的电能质量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单个照明设备负荷较小,但照明用电量约占全球总用电量的20%,并且由于LED(Lighting Emitting Diode)灯具具有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许多政府已经出台指令,使用LED灯或CFL(Compact Fluorescent Lamp)取代低能效的白炽灯。因此LED等新型照明设备广泛应用带来的电能质量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目前LED谐波分析与治理方面的研究尚不够完善:需要对LED谐波发射特性进行更加深入的检测与分析,需要建立更加精确的LED总谐波失真(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THD)预测模型,需要动态响应速度和稳态精度更好的谐波检测算法和谐波补偿效果良好的有源电力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APF)。本文主要以LED灯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实验、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与仿真模型对LED谐波预测分析与治理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通过搭建调压电路对不同驱动电路的LED灯进行测试。使用Fluke 435电能质量分析仪和照度计采集了LED灯在电压变化时的各次谐波数据和照度值的变化情况。实验数据表明,LED会产生较大的谐波电流,且谐波相位分布与驱动电路类型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对三次谐波电流相位的研究发现,组合不同驱动类型的LED能够减少谐波失真。2、利用实验采集的数据训练基于神经网络的LED灯具THD预测模型。提出一种基于改进Ada Boost算法的LED灯具THDi预测方法。首先建立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s,GRNN),并用思维进化算法(Mind Evolutionary Algorithm,MEA)对其进行参数优化,提高了GRNN的搜索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Ada Boost算法集成多个MEA-GRNN个体形成强预测器,提高模型泛化能力。为了避免阈值选取不当引起的集成失败,引入Sigmoid自适应因子改进Ada Boost算法。最后用实验采集的LED谐波数据对Ada-MEA-GRNN模型进行训练和仿真测试,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预测精度达到95.48%,优于BP和GRNN,即使减少输入维度后其精度下降也较小。3、针对传统检测算法易产生频谱泄漏和实时性较差的问题,将拥有全局优化能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与动态性能良好的Elman神经网络相结合,并重置激励函数构造了一种基于傅里叶基(Fourier Basis,FB)的神经网络用于谐波检测。此外,为了减小数据差异造成的影响,通过聚类算法对谐波采样数据进行分类,并将聚类后同类别的数据作为网络的训练数据。仿真结果表明,使用8万组k-means分类后数据训练的傅里叶基PSO-Elman网络比单纯的Elman神经网络拥有更高的参数辨识精度,谐波电流幅值与相位估计准确,并通过搭建仿真模型验证了该检测方法的可靠性。4、有源滤波器设计方面,从多个角度出发,分类整理了适用于不同场景的APF拓扑结构,阐述了各结构的优缺点。并从拓扑结构、APF参数设计和指令电流运算电路等方面出发,分析不同APF特点并给出三相LCL型APF数学模型。最后搭建了基于ip-iq法的并联三相两电平LCL有源电力滤波器仿真模型,较好地实现了谐波补偿。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LED谐波分析与治理方案的关键技术,如:谐波特性分析、THD预测方法、谐波检测方法和有源滤波器设计等。可对LED的谐波抑制、灯具选择、电能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完善和谐波抑制与补偿设备研发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二、二次型在N重广义积分计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次型在N重广义积分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无序和准周期经典非线性系统的热化和Lieb-Robinson bounds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背景
    1.1 基本问题
        1.1.1 统计物理
        1.1.2 热化问题的起源和发展
    1.2 经典一维非线性模型
    1.3 非均匀系统
        1.3.1 无序系统
        1.3.2 准周期系统
    1.4 Lieb-Robinson bounds(LRB)
    1.5 计算方法
    1.6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弱无序对一维FPUT模型热化过程的影响
    2.1 引言
    2.2 模型,物理量和计算方法
        2.2.1 模型和本征模
        2.2.2 计算的物理量
        2.2.3 计算方法
    2.3 数值结果
        2.3.1 非对角无序结果
        2.3.2 对角弱无序结果
        2.3.3 更强无序的情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维准周期结构中FPUT模型的热化行为
    3.1 引言
    3.2 模型,物理量和计算方法
        3.2.1 模型
        3.2.2 计算的物理量
        3.2.3 计算方法
    3.3 数值结果
        3.3.1 F ibonacci准周期结果
        3.3.2 广义F ibonacci准周期中的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维Klein-Gordon模型中Lieb-Robinson bounds的行为
    4.1 引言
    4.2 模型,LRB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4.2.1 模型
        4.2.2 LRB的定义
        4.2.3 计算方法
    4.3 数值结果
        4.3.1 一维线性KG模型中LRB的行为
        4.3.2 一维非线性KG模型中LRB的行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其他经典非线性系统中Lieb-Robinson bounds的行为
    5.1 引言
    5.2 模型,LRB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5.2.1 模型
        5.2.2 LRB的定义
        5.2.3 计算方法
    5.3 数值结果
        5.3.1 模型I中LRB的行为
        5.3.2 模型II中LRB的行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考虑垂直风切变的大跨越架空导线微风振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大跨越架空导线研究现状
        1.2.1 大跨越架空导线结构特征
        1.2.2 大跨越架空导线的来流风特性
    1.3 架空导线微风振动研究现状
        1.3.1 微风振动研究现状
        1.3.2 长柔圆柱体涡激振动研究现状
    1.4 架空导线微风振动研究方法
        1.4.1 微风振动的理论模型研究
        1.4.2 微风振动的实验研究
        1.4.3 微风振动的数值研究
    1.5 本文工作
第2章 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局部锁定理论
    2.1 引言
    2.2 导线微风振动的基本理论
        2.2.1 涡激振动原理
        2.2.2 涡激振动的锁定理论
    2.3 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局部锁定
    2.4 局部锁定作用下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模型
        2.4.1 导线横向微风振动的数学模型
        2.4.2 局部锁定的力学模型
        2.4.3 局部激励下导线微风振动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跨越导线中振动波的传播与色散
    3.1 引言
    3.2 色散关系
    3.3 色散方程
        3.3.1 色散方程的推导
        3.3.2 色散方程的物理意义
    3.4 色散关系的根轨迹分析
        3.4.1 无阻尼无刚度模型
        3.4.2 无阻尼有刚度模型
        3.4.3 有阻尼无刚度模型
        3.4.4 有阻尼有刚度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局部激励下大跨越导线微风振动的格林函数解
    4.1 引言
    4.2 控制方程与求解
        4.2.1 控制方程
        4.2.2 方程求解
        4.2.3 解的整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解的简化
        4.3.2 行波特性分析
        4.3.3 波响应特性分析
    4.4 算例分析
    4.5 局部瞬时激励下导线的行波演化实验
        4.5.1 实验系统与测量方法
        4.5.2 波的传播演化特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局部激励下大跨越导线的微风振动波特性
    5.1 引言
    5.2 控制方程与求解
        5.2.1 控制方程
        5.2.2 方程求解
    5.3 波动类型的判别
        5.3.1 简化与整理
        5.3.2 判别参数分析
    5.4 波动类型分析
        5.4.1 振动波的空间分布规律
        5.4.2 振动波的时空演化特性
    5.5 激励位置影响分析
        5.5.1 激励作用在理想波节
        5.5.2 激励作用在理想波腹
    5.6 局部激励下导线波动特性实验研究
        5.6.1 实验系统介绍
        5.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附加局部外阻尼的导线系统模态阻尼比研究
    6.1 引言
    6.2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2.1 控制方程
        6.2.2 方程求解
        6.2.3 特征频率的渐进解
    6.3 系统模态阻尼比的参数分析
        6.3.1 等效阻尼比的影响分析
        6.3.2 等效质量的影响分析
        6.3.3 安装位置的影响分析
        6.3.4 频率比的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大跨度公路连续刚构桥车致振动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公路桥梁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现状
        1.2.1 车桥耦合振动古典理论
        1.2.2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进展
    1.3 公路连续刚构桥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现状
    1.4 求解车桥耦合振的主要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主要工作
第二章 车桥耦合振动有限元模拟
    2.1 概述
    2.2 车辆振动方程的推导
        2.2.1 车辆模型的主要组成与假定
        2.2.2 车辆振动方程的推导
    2.3 桥梁振动方程
    2.4 桥面不平度模拟
        2.4.1 路面不平度的表示方法
        2.4.2 桥面不平顺模拟方法
    2.5 单元插值函数
    2.6 连续刚构桥桥车桥耦合振动方程推导
    2.7 耦合振动方程求解
    2.8 程序验证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桥墩型式的桥梁振动响应研究
    3.1 概述
    3.2 桥梁有限元模型概况
    3.3 不同桥墩型式的动力特性比较
    3.4 车辆作用下连续刚构桥振动响应参数分析
        3.4.1 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
        3.4.2 桥面不平顺的影响
        3.4.3 横桥向车辆数量对桥梁振动响应的影响
        3.4.4 纵桥向车辆数量对桥梁振动响应的影响
        3.4.5 车辆加速行驶对桥梁振动响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墩高度对大跨公路连续刚构桥车桥耦合振动响应的影响
    4.1 概述
    4.2 有限元模型
    4.3 桥梁动力特性
    4.4 影响参数分析
        4.4.1 车辆行驶速度
        4.4.2 桥面不平顺
        4.4.3 纵桥向车辆间距
        4.4.4 车辆加速行驶
        4.4.5 车辆重量
        4.4.6 车辆类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跨公路连续刚构桥冲击系数的多参数分析
    5.1 概述
    5.2 桥梁冲击系数的定义
    5.3 桥梁动力冲击系数参数分析
        5.3.1 车辆行驶速度
        5.3.2 桥面不平顺
        5.3.3 车辆重量和车辆类型
        5.3.4 车辆数量及车辆间距的影响
        5.3.5 车辆偏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1.1 论文主要工作
        6.1.2 论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不同桥墩型式桥梁振动模态图
附录 B 不同桥墩高度桥梁振动模态图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改进致动盘模型的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
        1.4.2 致动盘模型改进方法研究
        1.4.3 湍流动能衰减规律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1.4.4 平衡大气边界层自保持性改善方法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湍流动能衰减
        2.1.1 两方程湍流模型
        2.1.2 湍流动能衰减概念
        2.1.3 湍流动能衰减理论分析
    2.2 致动盘模型
    2.3 平衡大气边界层自保持性改善方法
        2.3.1 平衡大气边界层概念
        2.3.2 常用的入流条件
        2.3.3 平衡大气边界层自保持性改善方法
    2.4 验证风力机介绍
        2.4.1 GH风洞风力机
        2.4.2 TNO风洞风力机
        2.4.3 Nibe B风力机
        2.4.4 Sexbierum风力机
        2.4.5 Dawin180 k W风力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两方程湍流模型的湍流动能衰减规律研究
    3.1 湍流动能衰减理论分析
        3.1.1 均匀流中湍流动能衰减分析
        3.1.2 剪切流中湍流动能衰减分析
        3.1.3 中性大气条件下湍流动能衰减分析
    3.2 湍流动能衰减数值模拟
        3.2.1 计算域和网格
        3.2.2 数值方法
        3.2.3 边界条件
    3.3 湍流动能衰减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均匀流中湍流动能衰减规律验证
        3.3.2 剪切流中湍流动能衰减规律验证
        3.3.3 中性大气条件下湍流动能衰减规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两方程湍流模型的均匀流中湍流动能衰减控制方法研究
    4.1 其他学者关于湍流动能衰减控制的模型
        4.1.1 SST-sust模型
        4.1.2 SST-Csust模型
        4.1.3 SST-Dsust模型
    4.2 添加源项法
        4.2.1 IASIM?模型
        4.2.2 IASIM∥模型
        4.2.3 IACM模型
        4.2.4 DTCM模型
    4.3 封闭系数调整法
    4.4 数值模拟
        4.4.1 计算域和网格
        4.4.2 数值方法
        4.4.3 边界条件
    4.5 结果与分析
        4.5.1 IASIM?模型
        4.5.2 IASIM∥模型
        4.5.3 IACM模型
        4.5.4 DTCM模型
        4.5.5 ICCAM?模型和ICCAM∥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致动盘模型改进前的几点讨论
    5.1 数值计算方法
        5.1.1 计算域和网格
        5.1.2 数值方法
        5.1.3 边界条件
        5.1.4 网格无关性验证
    5.2 致动盘模型改进前的几点讨论
        5.2.1 致动盘厚度的影响
        5.2.2 网格辨识的影响
        5.2.3 来流风速的处理
        5.2.4 壁面条件的处理
        5.2.5 入口湍流参数的计算
        5.2.6 平衡大气边界层保持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改进致动盘模型的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
    6.1 机舱和塔筒处理方式的改进
        6.1.1 其他学者的工作
        6.1.2 本文工作
    6.2 风轮体积力分布方式的改进
        6.2.1 其他学者的工作
        6.2.2 本文工作
    6.3 湍流模型的改进
        6.3.1 其他学者的工作
        6.3.2 本文工作
        6.3.3 小结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三种语言在N体模拟中的计算效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N体模拟的算法选择与设计
    2.1 数值计算技术的发展
    2.2 PP算法的基本原理
    2.3 差分方案
    2.4 独立时间步长算法
    2.5 邻域算法
    2.6 标准算法
第3章 三种编程语言的选择
    3.1 FORTRAN语言概述
    3.2 Python语言概述
    3.3 C语言概述
第4章 N体模拟程序设计
    4.1 实验的准备工作
    4.2 程序架构及设计
第5章 N体模拟的实验
    5.1 小样本的N体模拟中的实验
    5.2 基于较大样本的N体模拟中的实验
    5.3 比较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8)多馈入直流受端电网换相失败风险区域快速识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考虑直流控制系统影响的广义节点电压交互作用因子计算方法
    1.1 广义节点电压交互作用因子的定义
    1.2 广义等值节点阻抗矩阵的构建
    1.3 广义节点电压交互作用因子的实用计算方法
2 考虑直流控制影响的换相失败风险判断
    2.1 换相失败风险的判断标准
    2.2 临界换相失败风险电压的计算
        2.2.1 一次回路数学模型
        1)交流区域。
        2)换流阀区域。
        3)直流区域。
        2.2.2 二次回路数学模型
        2.2.3 临界换相失败风险电压计算流程
    2.3 临界广义节点电压交互作用因子的计算
3 换相失败风险区域识别方法
4 算例分析
    4.1 临界换相失败风险电压计算方法的验证
    4.2 换相失败风险区域识别方法的验证
5 结论
附录A
附录B

(9)可见光遥感图像质量评价与像质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遥感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遥感图像质量提升方法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安排
第2章 光学遥感成像链路建模与像质影响因素研究
    2.1 光学遥感成像链路模型
    2.2 遥感成像退化因素分析
        2.2.1 大气传输特性及其影响
        2.2.2 光学成像系统传递特性及其影响
        2.2.3 卫星平台颤振的影响
        2.2.4 遥感器与目标相对运动的影响
    2.3 光学遥感成像质量分析
        2.3.1 在轨动态MTF分析
        2.3.2 在轨信噪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遥感图像无参考像质评价技术研究
    3.1 典型的遥感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方法
        3.1.1 有参考型像质评价指标
        3.1.2 无参考型像质评价指标
    3.2 遥感图像的自然场景统计特性研究
        3.2.1 基于MSCN系数的统计特性
        3.2.2 基于图像梯度的统计特性
        3.2.3 基于Log-Gabor滤波器的统计特性
        3.2.4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统计特性
        3.2.5 基于图像色彩的统计特性
    3.3 基于自然场景统计的无参考遥感图像质量评价模型
        3.3.1 特征参量提取
        3.3.2 参考模型
        3.3.3 基于图像块匹配的测试模型
        3.3.4 BM-IQE像质评价模型
        3.3.5 验证实验及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遥感图像的成像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4.1 成像性能指标获取
        4.1.1 MTF计算的理论基础
        4.1.2 刃边法提取MTF
        4.1.3 SNR指标计算
    4.2 成像性能指标与图像统计特征参量的一致性研究
        4.2.1 实验数据集
        4.2.2 基于MTF指标的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2.3 基于SNR指标的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3 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模型与成像质量评价指标的一致性研究
        4.3.1 BM-IQE模型与成像性能指标一致性分析
        4.3.2 BM-IQE模型与GSD一致性分析
        4.3.3 BM-IQE模型与IQM模型一致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遥感图像质量提升技术研究
    5.1 典型的图像复原方法
    5.2 基于混合梯度稀疏先验的遥感图像盲复原研究
        5.2.1 混合梯度稀疏先验模型
        5.2.2 基于Split Bregman的数值求解方法
        5.2.3 模型参数设置策略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模型有效性分析
        5.3.2 仿真图像复原结果与分析
        5.3.3 真实图像复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6.2 创新性总结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中英文名词对照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基于神经网络的LED谐波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LED谐波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LED谐波特性研究
    2.1 LED驱动电路
        2.1.1 电阻限流式驱动电路
        2.1.2 阻容降压式驱动电路
        2.1.3 降压恒流式驱动电路
        2.1.4 线性驱动电路
    2.2 LED灯谐波检测实验及特性分析
        2.2.1 谐波检测电路设计及元器件简介
        2.2.2 LED灯谐波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改进Ada-MEA-GRNN算法的LED电流谐波畸变率预测研究
    3.1 引言
    3.2 算法原理
        3.2.1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3.2.2 思维进化算法
        3.2.3 AdaBoost集成算法
    3.3 AdaBoost算法优化改进
    3.4 Ada-MEA-GRNN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3.4.1 数据筛选及预处理
        3.4.2 模型参数设置
        3.4.3 仿真结果
        3.4.4 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聚类和傅里叶基PSO-Elman谐波检测研究
    4.1 引言
    4.2 谐波检测流程设计
        4.2.1 谐波参数辨识流程
        4.2.2 构建数据集
    4.3 算法原理
        4.3.1 改进傅里叶基Elman神经网络
        4.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4.3.3 k-means聚类算法
    4.4 谐波检测建模及仿真分析
        4.4.1 神经网络建模及仿真分析
        4.4.2 聚类及PSO优化后各参数辨识误差对比
    4.5 谐波源电路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有源滤波器设计
    5.1 APF拓扑结构分类及选择
        5.1.1 根据电网接入方式分类
        5.1.2 根据电源相数分类
        5.1.3 根据输出电平数分类
        5.1.4 根据直流侧储能元件分类
        5.1.5 根据变流器个数分类
    5.2 LCL型APF数学模型及参数设计
        5.2.1 LCL型APF的数学模型
        5.2.2 元器件参数计算
    5.3 指令电流运算电路研究
        5.3.1 p-q检测法与i_p-i_q检测法
        5.3.2 i_p-i_q检测法仿真分析
        5.3.3 基于i_p-i_q检测法的LCL型APF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二次型在N重广义积分计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无序和准周期经典非线性系统的热化和Lieb-Robinson bounds的研究[D]. 孙露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考虑垂直风切变的大跨越架空导线微风振动机理研究[D]. 陈晓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半无限域问题有限元与边界元异时间步长耦合研究[D]. 李志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初始化计算方法研究[D]. 鄢皓文. 三峡大学, 2021
  • [5]大跨度公路连续刚构桥车致振动响应分析[D]. 朱治蒸.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6]基于改进致动盘模型的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D]. 马国林.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7]三种语言在N体模拟中的计算效率比较研究[D]. 潘俊男. 大理大学, 2021(08)
  • [8]多馈入直流受端电网换相失败风险区域快速识别方法[J]. 李国庆,王拓,辛业春,江守其,王威儒,刘先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2(01)
  • [9]可见光遥感图像质量评价与像质提升技术研究[D]. 徐宁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08)
  • [10]基于神经网络的LED谐波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D]. 杨静俭.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二次型在N次广义积分计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