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学开设“实用数学”课程的构想

职业中学开设“实用数学”课程的构想

一、职业中学开设“实用数学”课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高翔[1](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史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各民族的教育,蒙古族教育是其重要部分。陈巴尔虎旗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清中叶以来以巴尔虎蒙古人为主的各民族驻牧于此。由于自然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原因,该地区蒙古族的学校教育起步较晚。起初并无学校教育,而是以家庭教育和寺庙教育为主。直到1911年隶属于索伦左翼的陈巴尔虎部才开始有了学校。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历程的回顾,了解由于呼伦贝尔地区多民族聚居特性,即使经历多种不同教育模式,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始终坚持多语种授课特色。第二部分则是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为全面发展教育,实施了既照顾少数民族特色,又兼顾国家教育统一性的民族教育政策。内蒙古政府文教部提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提高牧区小学、完善民族中学的指示,并进行扫盲工作,来促进民族教育发展。陈巴尔虎旗积极落实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在建立各级学校的同时,根据牧区特点,开设畜牧专业班,同时采用了“牧读小学”“马背小学”等极具民族地区特色的流动性的教育形式。文革期间,与全国一样,陈旗社会各领域也进入停滞且混乱阶段,部分学校进行合并。在1968年全面“复课闹革命”主潮下,包括“五·七”学校在内的学校开始全面招生。第三部分是自改革开放后陈巴尔虎旗的蒙古族教育,此时全国教育都在进行调整,民族教育政策陆续出台,陈巴尔虎旗的民族教育在全国的民族教育政策指导下得到有序、良性的发展。各级学校的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以“双语”“三位一体”为特色全面发展,还在学校教育中增设“民族文化特色”等活动,并大力开展。但陈旗也同时面临着生源少、师资有限的问题,对此旗内进行撤校、并校等措施,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的合理利用。最后,文章结合上文总结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呈现的特点,并分析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对该地区带来的影响。

姜忠艳[2](2020)在《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中职数学教育要兼顾升学与就业双重要求,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终生发展的需要,也要与专业联系,为专业课教学服务,促进就业。然而,目前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数学教学中没有涉及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学生认为数学课对专业学习没有帮助,对数学课缺乏学习动力;数学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缺乏兴趣,数学成绩不理想,对于专业课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学生没有掌握,虽然学过但不会应用。也就是说,数学作为基础课,没有起到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因此,本文研究如何在更好的服务专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数学教学有重要意义。第一,利用文献分析法对中职数学为专业服务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掌握课题研究现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对A中职学校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掌握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的现状,根据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素质滞后、数学与企业需求脱节、数学教材不合适和数学教学改革不到位。第三,根据A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现状提出改革实践方案,从掌握用人单位等相关主体的需求,到根据各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改革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中职数学专业评价的制度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第四,根据改革思路,结合园林专业和农业机械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案例进行详细设计。每个专业给出两个教学案例,主要是从专业情境引入、让学生动手测量获取数据、教学生使用几何画板作图、用Excel计算、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等。第五,以园林技术专业两个班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数学成绩和学习态度量表数据,发现该教学方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学习成绩。本文的创新点是:尝试构建了A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的改革实践基本方案,并系统的从园林专业、农业机械专业需求出发,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开展实验教学,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周文娟[3](2020)在《1862-1917年美国职业教育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北战争翻开了美国历史的新篇章,在产业腾飞,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以及功利主义卷土重来的现实境遇下,发展缓慢的美国职业教育与时代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显得十分必要。1862年,国会颁布《莫雷尔法案》,率先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开启变革,随着变革的不断延续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也加入变革浪潮,出现了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学校。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连续不断的改革进程中,美国职业教育取得斐然成就,至1917年国会颁布《史密斯-休斯法》重申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确立了美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制度作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美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元年。从1862年变革兴起,至1917年职业教育制度确立的流变过程,在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美国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1862年到1917年的55年间,美国职业教育紧随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变革,在不同时期皆取得了突出成就。1862年颁布的《第一莫雷尔法案》以开创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式,打响了职业教育变革的第一枪,美国高等院校将教育与现实相结合,带动了以农工教育为特色的赠地学院的发展。1876年费城博览会的召开,掀起了手工训练运动,促使变革向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延续。而1890年时,鉴于种族矛盾的激化,国会颁布了《第二莫雷尔法案》解决黑人群体高等教育问题的同时,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最终在1917年颁布《史密斯-休斯法》作为对1862年变革兴起的完美呼应,确立了美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和发展模式。标志着历时55年的美国职业教育变革历程,经过了变革初始、延续、调整、深化四个阶段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在每个阶段中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出发点有所差异,但每个阶段所采取的举措在针对上一个阶段产生的问题和遇到的困境而实施,最终殊途同归,促进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可人成就。55年弃旧图新的职业教育变革进程,将美国职业教育从平地推向高空,进入层次更高发展更快的平台,为日后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55年的流变过程中,美国职业教育通过四个阶段的连续变革,自上而下的变革路径、多方协作的管理模式、面向现实的教育理念成为这一历程的独有特征。同时,这一变革历程在美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与制度,协调“职业性”和“教育性”双元功能,以及加快教育民主化进程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冯俊琪[4](2020)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文中研究说明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女性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数学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回望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接受数学教育是女性学习掌握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女性数学教育的程度标志着现代女性智能化的水平。因此,保障女性受数学教育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女性素质的高低,而是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女性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研究女性数学教育的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1.记录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探讨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3.对女性数学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反思,以期为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基于此,使得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女性数学教育从缺失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的家庭数学教育(封建社会)、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1840—1949年)和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1849—1978年)。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年)、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年)、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发展总况。每一章都将从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女性数学教育的成就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四部分展现女性数学教育在每一期的发展历程。第五章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数学教育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梳理了对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些对未来女性数学教育发展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论文结合女性数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从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角度对女性数学教学和女性数学学习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情况及问题,为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建设,为女性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高吉聚[5](2020)在《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地位同等重要。中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之一,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对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通化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近些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错失了一些重要机遇,与国内发达地区和省内其他市(州)发展水平产生了一些差距,处在全省中下游水平。因此,深入研究通化市中职教育发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通化市实现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数据等进行分析,对通化市中职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个别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改进建议。引言部分,结合通化市概况,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部分,梳理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部分,总结概括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绩;第三部分,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招生面临较大困难、师资力量失衡、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从破解“招生难”问题,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营造良好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钱朵朵[6](2020)在《职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五原县高级职业中学的调查》文中认为职业高中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其招生范围是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学生,学制为三年。学校担负着为企业和社会培养生产一线劳动者的主要任务,具有明确的就业指向,在向学生传授高中文化知识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然而,近年来,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盲目、工作中跳槽频繁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困境密切相关。本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顺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对五原县高级职业中学教学现状的调研,对职业高中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究。论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职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并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层面阐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择业、就业,提高人职匹配度;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合理配置和良性循环,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学生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实现高质量就业,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第二部分,立足五原县高级职业中学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现状,通过设计针对学生的问卷调研,并对学校管理层、普通教师进行访谈调研,探究当前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在对五原县高级职业中学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高中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职业高中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缺乏总体规划,组织机构混乱;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深入,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学成效不佳;三是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表现出思想认知偏差的问题;四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师资力量薄弱,以上多种因素影响着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教育成效难以得到保证。第四部分,针对职业高中目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适合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路径和对策。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一是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总体规划着手,设计组织机构框架,加强领导和管理;二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分阶段教学方案,创新培养方式,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在主体认知上,加强学生职业认知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四是提倡校企合作培养教师及优秀人才引进的方式,强化学校师资力量。本文基于对五原县高级职业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实效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对职业高中完善相关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也对其他中职学校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蒋晓婉[7](2020)在《美国殖民时期的菲律宾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菲律宾早在16世纪就已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期间,教会主导下的西式教育体系在菲律宾建立并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在教育上的影响却远远不如殖民时间只有短短四十余年的美国。在美国殖民时期菲律宾移植美国的教育模式,建立起了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于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菲律宾独立之后仍然沿用。而本文就美国殖民时期的菲律宾教育进行深入探讨。除导论外,总共有以下四章的内容: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去回顾西班牙殖民时期菲律宾的教育状况,从西式教育体系的建立到1863年教育改革,这一时期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主要是为了传播天主教,总结分析这一时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第二章,在阐述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的建立及其殖民统治政策的基础之上,着重梳理美国在菲律宾实施的文化、教育政策,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个背景支持。第三章,主要介绍美国殖民时期菲律宾初等教育的建立与发展。该章分为三个阶段:军政府时期军管教育,文治政府时期免费初等教育以及自治政府时期教育民族主义倾向,通过分析初等教育的教育管理、教育经费来源、师资力量、教学实践的开展等方面来展现当时的教育状况,并评价这一时期初等教育取得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主要介绍美国殖民时期菲律宾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是以普通中等教育为主、职业中等教育为辅,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培养技术工人提供可能,分析这一时期中等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这一部分以菲律宾大学为例来论证菲律宾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剖析此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及面临的困境。总之,美国殖民时期菲律宾西式教育逐渐衰败,美式三级教育体系建立了起来。美式教育下培养了一批亲美社会精英,成为美国殖民统治工具,而且在菲律宾独立后他们仍旧维护菲美特殊关系,左右菲律宾外交政策;但它客观上也为菲律宾的独立与建设培养了人才。

李金刚[8](2020)在《会宁教育:一个“教育状元县”的时空社会学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当急于奔向教育的未来时,亦需要回过头来看看来时路,以确证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教育时代。一方面,“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仍是一个真切的社会议题;另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采取的各种举措,部分人和地区也确实因教育而改变命运,赢得名声,实现“逆袭”。面对这种看似矛盾的真相抑或真实,有必要走进那些经典案例,探究其何以如此,分析其在实现教育“逆袭”过程中的所得与所失。本研究选取一个既是国家级贫困县又被称为“教育状元县”的典型县作为研究对象,以时空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的角度深入考察分析。研讨其塑造教育状元县的历程,分析其为维持教育声誉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其中的参与者如何行动;进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谁更容易从中受益,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特征;最后,论证该县打造教育社会的全民参与过程。通过对会宁二中搬迁“事件”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深描发现,作为利益相关者,因立场不同,人们对学校的认知相异,对学校搬迁的态度亦是多样,但是都将学校当作资源。其中,学校教师认为学校是文化效应优先的空间、学校周边企业商户则看重学校空间的经济效应,政府则强调社会统筹管理优先。表面上看,学校搬迁只是学校的事情与他无涉,但是搬迁过程中的博弈和利益纠葛的发生则表明学校绝非是独立于社会时空,而是深刻地影响当地的生活。进一步以时间为主线对会宁教育展开“长时段”分析,可以发现会宁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并没有给其发展各种行业提供便利,教育则是当地人们与自然、社会相处过程中做出的选择和策略。明清之际,得益于朝廷教化和历史积累,学宫、书院开始出现,部分人尝到教育的甜头。随着社会发展,民国时期现代教育也流传到这一地区,重教之风在变迁中延续。1949年之后,该地区的教育发展历程整体上与社会大环境同步,虽有波折,但是当地人重视教育之根未断,加之当地政府的刻意主导,教育受重视的程度日益增加,其名声也在现代媒体传扬下广为人知,并最终被赋予“教育状元县”称号。该县为维持教育声誉采取诸多方法和策略,以其高中生源为例研究发现,县域内几所高中在招生时,学校间生源存在良莠之差,好学校存在掐尖现象。每一所学校内部,又设置高考指标并具体分配到各个班级、教师,以确保考上大学的学生名额“包产到户”“责任到人”。此外,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也进行精打细算的时空管控和分层划级的人员管理。围绕高中生“尖子生”家庭背景的分析发现,那些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相对好的学生,更容易从中受益。对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生源地分析又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即,在该地区,能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存在城(县城)乡(乡镇)村(村落)的三级差别。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政府、群众和企业商户合力将该县打造成一个教育社会。其中,政府部门规划设计的“教育景观”为当地打造教育社会提供制度上的引导和整体性的部署;意图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学生及其家长则为当地教育社会的制造提供群众基础;处于政府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企业商户则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既利用着教育名声也为教育名声的维持助力,并积极参与到教育社会的创造中来,三者共同实现会宁县创造教育社会的集体动员。

赵娇[9](2020)在《企业人才需求视阈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有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我国IT行业迅速发展,每5年左右就会出现新的行业热点,技术迭代更新快,对专业人才的水平要求高、需求大。2017年计算机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到了1950万人,IT行业平均每年为社会创造15%左右的新增人才需求。大学及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近年也呈现出增长态势,但仍无法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质量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吻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专业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制定一份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大大提高人才质量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吻合度,实现学校与企业供需平衡。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已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企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归类和分析。然后,对绵阳及周边地区5所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访谈,分析当前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再收集了绵阳及周边地区5所同类中职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文本进行全面整理、分析,找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接下来,对5所学校的专业负责人、一线教师等进行访谈,了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法,掌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要求等是否良好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自编的《在校生调查问卷》(见附件1)、《毕业生调查问卷》(见附件2),以及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校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以及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教授的专业技能接受程度和实用程度;追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并搜集毕业生就业对口和不对口的原因等,从而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再编制了《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见附件3),调查分析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及各岗位的能力需求。最后,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进行对比,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建议。首先,本研究中被调研的5所学校均响应政府号召,制定了单招人才培养计划,甚至有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全部为升学,因此,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由之前的培养企业需要的初中级技能人才,转变为培养企业需要的初中级技能人才为主,培养高职学校所需的升学人才为辅的定位偏差问题。再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被调研的5所学校,有2所学校没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所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经过企业调研,1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使用时间超过5年,1所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更新时间为2016年,但内容与行业现状存在脱节现象。与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交谈发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等在教师和学生中并不是很明确。综上所述,人才培养存在方案粗略、关门写方案、方案更新不及时、方案精神推广不到位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差强人意;其次,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并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发现仅有宜宾市A职业学校的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及绵阳市C职业学校的网络基础与安全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符合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其余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涉及的岗位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或多或少都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这是由于企业人才需求综合性较强,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粗略、方案制定不经过深入的企业调研以及方案制定后没有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更新而及时更新等原因,直接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产生了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再次,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人才需求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存在能力递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结合学校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并让教师和学生知晓,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教学任务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研究最后,笔者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给出了建议,可操作性强,希望对专业建设有所帮助,切实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程明喜[10](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二、职业中学开设“实用数学”课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中学开设“实用数学”课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民族教育的历史梳理
        2.伪满洲国时期的教育
        3.人才培养与教育政策
    (三)史料运用
        1.档案
        2.地方志与其他文献资料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五)论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一、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历程回顾
    (一)陈巴尔虎旗概况
    (二)教育形式
        1.家庭教育
        2.寺庙教育
        3.学校教育
二、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
    (一)民族教育政策
    (二)自治区成立至文革时期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
        1.学前教育
        2.小学数量增加
        3.初现蒙古族中学教育
    (三)文革时期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
        1.停滞时期
        2.“复课闹革命”时期
三、改革开放后陈巴尔虎旗的蒙古族教育
    (一)教育政策
    (二)教育恢复阶段(1977-1984)
        1.学前教育
        2.小学教育
        3.中学教育
    (三)改革与发展阶段(1984 至今)
        1.小学布局调整
        2.“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
        3.师资与培训
        4.教学方式
        5.授课语言情况
        6.课程与教科书
        7.办学条件逐渐优化
四、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特点及影响
    (一)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特点
        1.自治区成立前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的偏远、封闭以及基础弱的特点
        2.自治区成立至今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的层次低、分散性、多样化的特点
        3.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的多语种授课特点
    (二)对陈巴尔虎地区历史文化的影响
    (三)人才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中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1.2 中职数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
        1.3.1 研究的计划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职业教育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中职数学
        2.1.4 中职数学教学
        2.1.5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的内涵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方式
        2.2.2 中职数学应用性研究
        2.2.3 国外研究对本课题的启示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中职数学教学研究现状
        2.3.2 中职数学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2.3.3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研究现状
        2.3.4 研究述评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的方法
        3.2.1 .文献分析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验研究法
    3.3 研究的对象
        3.3.1 研究的学校
        3.3.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3.3 访谈调查的对象
        3.3.4 实验研究的对象
    3.4 研究工具的说明
        3.4.1 调查问卷的目的及内容说明
        3.4.2 教师访谈目的及内容说明
        3.4.3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3.5 研究伦理
第4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4.1 建构主义理论
        4.1.1 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4.1.2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4.2 情境认知理论
        4.2.1 情境教学法
        4.2.2 情境认知理论的数学学习观
    4.3 多元智能理论
        4.3.1 多元智能理论结构
        4.3.2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4.4 研究理论对研究的启示
第5章 A中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5.1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基本现状
        5.1.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5.1.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5.1.3 访谈结果
    5.2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 教学内容不科学
        5.2.2 教学手段落后
        5.2.3 教学评价制度不完善
    5.3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5.3.1 教师素质滞后
        5.3.2 数学与企业需求脱节
        5.3.3 数学教材没有针对性
        5.3.4 数学教学改革不到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A中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究
    6.1 A中数学教学改革现状及改革思路
        6.1.1 A中数学教学改革现状
        6.1.2 A中数学教学改革思路
    6.2 A中数学教学服务专业教学实践
        6.2.1 把握相关主体对于中职数学服务专业发展的需求
        6.2.2 根据各专业所需数学知识改革课程内容
        6.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6.2.4 优化中职数学专业化的评价制度
    6.3 园林技术专业数学教学改革设计案例
        6.3.1 专业学习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6.3.2 课程目标设计
        6.3.3 教学单元设计
        6.3.4 教学方法与手段
        6.3.5 教学案例设计——用Excel求标准差
        6.3.6 教学案例设计——花坛设计项目
    6.4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数学教学改革设计案例
        6.4.1 专业学习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6.4.2 教学案例设计——逻辑关系判断发动机故障
        6.4.3 教学案例设计——测算体积求六角螺帽的质量
    6.6 A中数学教学服务专业的实践成效
        6.6.0 对照班、实验班基本情况分析
        6.6.1 学习成绩前后测
        6.6.2 学习态度前后测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B 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关性调查(教师)
附录C 访谈提纲
附录D 中职数学学习态度量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1862-1917年美国职业教育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我国愈加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2.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完备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时限界定与阶段划分
        1.研究时限“1862-1917 年”
        2.阶段划分
    (五)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1862 年美国职业教育变革的背景
    (一)职业教育缓慢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产业快速崛起的现实背景
    (三)功利主义和手工劳作风行的思想背景
二、1862-1917 年美国职业教育变革的演进历程
    (一)变革初始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兴起(1862-1875)
        1.高等职业教育兴起的标志
        2.高等职业教育兴起的实践内容
        3.高等职业教育兴起的成效
        4.高等职业教育兴起过程中忽视的问题
    (二)变革延续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改进(1876-1890)
        1.中等职业教育改进的诱因
        2.中等职业教育改进的实践内容
        3.中等职业教育改进的成效
        4.中等职业教育改进的困境
    (三)变革调整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厘正(1890-1905)
        1.高等职业教育厘正的动因
        2.高等职业教育厘正的举措内容
        3.高等职业教育厘正的成效
        4.高等职业教育厘正的阻碍
    (四)变革深化阶段:中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1905-1917)
        1.中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契机
        2.中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内容
        3.中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成效
        4.中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
三、1862-1917 年美国职业教育变革的特征
    (一)自上而下的变革路径
    (二)多方协作的管理模式
    (三)面向现实的教育理念
四、1862-1917 年美国职业教育变革的影响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兼顾双元功能协调发展
    (三)加快教育民主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2.1 理论基础
        2.1.1 理论介绍
        2.1.2 概念界定
    2.2 研究背景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研究时期划分
第3章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回顾
    3.1 封建社会——零星的家庭教育
    3.2 1840 -1949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
    3.3 1949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
        3.3.1 1949 -1956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3.3.2 1957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
    3.4 女数学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4.1 时期背景
        4.1.1 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
        4.1.2 数学教育理念
    4.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4.2.1 女性受小学数学教育情况
        4.2.2 女性受中学数学教育情况
        4.2.3 存在的问题
    4.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4.3.1 女数学家
        4.3.2 女性数学教师
        4.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4.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4.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4.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5.1 时期背景
        5.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5.1.2 数学教育理念
    5.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5.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5.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5.2.3 存在的问题
    5.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5.3.1 女数学家
        5.3.2 女性数学教师
        5.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5.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5.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5.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5.4.3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巩固提高时期(2000 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
    6.1 时期背景
        6.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6.1.2 数学教育理念
    6.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6.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6.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6.2.3 存在的问题
    6.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6.3.1 女数学家
        6.3.2 女性数学教师
        6.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6.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6.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6.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6.4.3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验教训与挑战
    7.2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发展
        7.2.1 发展概况
        7.2.2 存在问题
        7.2.3 影响因素
        7.2.4 相关建议
    7.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
        7.3.1 结论
        7.3.2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方法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产生期(1913—1949年)
    (二)通化职业教育探索期(1949—1985年)
    (三)通化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期(1986—2009年)
    (四)通化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二、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成绩
    (一)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二)产教融合扎实推进
    (三)集团化办学取得积极进展
    (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五)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六)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七)地方党委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视程度提高
三、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面临的困境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面临较大困难
        2.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失衡
        3.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
        4.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5.职业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原因分析
        1.适龄人口减少,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中职生源
        2.职教资源整合加速,编制管理不活导致师资结构性断档
        3.统筹保障不足,错失政策机遇拉低建设水平
        4.体制机制不活,企业“搭便车”制约校企合作
        5.体系不完善,生源素质不高制约职教服务振兴发展能力
四、推进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破解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问题
    (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四)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五)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
    (六)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公开发布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6)职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五原县高级职业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重难点
        2.创新之处
一、职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概述
    (一)相关概念
        1.职业高中学生
        2.职业与职业认知
        3.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职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要性
        1.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2.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3.推动人才市场良性循环
二、五原县高级职业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研
    (一)五原县高级职业中学总体情况
        1.学校办学理念及办学规模
        2.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课程
    (二)五原县高级职业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1.调研方法和过程
        2.调研问卷设计
        3.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三、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总体规划欠缺
        2.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成效不佳
        3.“主体”能动性较差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二)原因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陈旧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考核机制不健全
        3.实践教学组织运行不规范
        4.学生社会阅历少,知识面窄
        5.未建立教师培训与考评制度
四、职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一)加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总体规划
        1.更新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2.完善制度,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加强第二课堂及校企合作育人
        3.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三)强化学生认知,激发主体职业生涯规划积极性
        1.加强思想认知的引导
        2.掌握正确职业生涯规划方法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规范专业的教师队伍
        2.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引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7)美国殖民时期的菲律宾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与菲律宾西式教育的概况
    (一)西班牙在菲律宾殖民统治的建立
        1.殖民统治机构的建立
        2.西班牙的经济剥削
        3.文化上推行天主教
    (二)西式教育在菲律宾的建立与发展
        1.西式教育体系的建立
        2.1863年教育改革
        3.西式教育对菲律宾的影响
二、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概况
    (一)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的确立
        1.美国发动美西战争与夺取菲律宾
        2.美国镇压菲律宾革命
    (二)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政策
        1.美国殖民统治体制的完善
        2.以免税贸易为主的经济政策
        3.美式文化和教育的输入
三、美国殖民时期菲律宾初等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一)军政府时期菲律宾初等教育的萌芽
        1.军管教育
        2.以士兵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
        3.教育实践的开展
        4.成就与问题
    (二)文治政府时期的免费初等教育
        1.关于教育管理部门与教育经费
        2.引进教师与本土培养教师并行
        3.教育实践的开展
        4.成就与问题
    (三)自治政府时期初等教育的民族主义倾向
        1.教育中民族主义内容的出现
        2.继续重视教育
        3.成就与问题
四、美国殖民时期菲律宾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一)以普通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辅的中等教育
        1.普通中等教育发展概况
        2.职业中等教育概况
        3.成就与问题
    (二)以菲律宾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
        1.建立菲律宾大学
        2.菲律宾大学的管理与教学科研
        3.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
        4.成就与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会宁教育:一个“教育状元县”的时空社会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依据
        (一)个人兴趣:好问题是“遇见自己”
        (二)社会现象:贫困县的教育“逆袭”
        (三)学科之思:教育社会学的求真期望
    二、文献述评
        (一)时空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
        (二)时空社会学与教育的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方法论:研究方法的适切性论证
        (三)具体研究方法的选取与实施
        (四)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空间之争:学校搬迁事件的再现
    一、从“规划”到“搬迁”:学校及其周边的空间制造
        (一)“规划”:权力与资本主导的空间腾挪
        (二)“博弈”:搬迁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话语叙事
        (三)“搬迁”:始于师生、不止师生
    二、搬迁之后:学校周边的空间重塑
        (一)各谋出路:小本经营的商店、出租房、小贩
        (二)空间认知:学校搬迁的“资源”分析
第二章 从无到有:教育发展历程的时空分析
    一、一个苦水河畔的小县素描
        (一)抗争与适应:会宁县的生态场景
        (二)历史与神话:远离教育的记忆
    二、起始与渊源:1949年之前的教育脉络
        (一)起于毫末:明清之际会宁县教育的历史溯源
        (二)迎潮而上:民国时期的会宁教育
    三、发展与丕变:1949年之后的教育
        (一)曲折新生:1949-1966年间的会宁教育
        (二)紊而不断:1966-1976年间的会宁教育
        (三)名声鹊起:1977-1996年教育状元县的兴起
第三章 何以成就:状元县的维系之路
    一、掐尖拔苗:几所高中的生源分析
        (一)特色:高中录取学生的逻辑
        (二)差异:有意还是无意的结果
    二、包产到户:高考指标的层级下达
        (一)分摊到校:因班级而异的指标分配
        (二)责任到人:高考目标的提点与预言
    三、时空管控:日常生活的精打细算
        (一)令行禁止:精细管理的校门与教室
        (二)按部就班:校历、作息表与倒计时
        (三)分层划区:教育管理的科层模式
第四章 谁的“象牙塔”:“尖子生”之源的诘问
    一、高中:尖子生的家庭背景分析
        (一)抽样设计与研究问题
        (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分析
        (三)学生父母的职业分布分析
        (四)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分析
        (五)研究结果与反思
    二、大学:考入大学的学生家庭住址的空间分布分析
        (一)乡镇不及县城:不同乡镇考入大学的总体情况
        (二)乡镇胜于村落:差异直达底层
第五章 教育社会:作为社会营生的时空制造
    一、政府主导下的地景制作:街道、纪念馆与状元历史文化园
        (一)街、道、巷的教育隐喻:走在教育的路上
        (二)“教育展馆”:一个微缩教育世界的建造
        (三)状元历史文化园:教育与消费合奏的现代景观
    二、因需而生的陪读村、求学者、陪读者
        (一)“砚台坪”们:因“势”而生的陪读村
        (二)被迫到主动:租房者的行动逻辑
        (三)工作与闲暇:陪读者的日常生活
    三、商机与文化:从“状元宾馆”到“古今会州”
        (一)因附其“名”:早期商户构建教育社会的初步尝试
        (二)汲取其“意”:创造与消费“状元文化”的现代资本
结语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会宁教育:一个糅合的理解
    三、教育社会:社会发展与转型的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
    一、地方史料
    二、论文类
    三、专着
    四、学位论文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企业人才需求视阈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政策依据
        2.相关研究
        3.现实问题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问题与假设
        1.研究问题
        2.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
    (三)企业人才需求
    (四)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关系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概念界定
        1.计算机专业人才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企业人才需求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观察法
三、方案内容分析
    (一)分析目的
    (二)分析对象
        1.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教师
        3.在校学生
        4.专业毕业生
    (三)分析过程
        1.问卷编制
        2.实施主体访谈
        3.受益主体访谈
        4.教学过程观察
    (四)分析内容
        1.方案内容分析
        2.方案实施分析
四、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
    (三)调研方式
    (四)调研内容
        1.学历需求
        2.需求更新周期
        3.技能证书需求
        4.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
五、问题及问题解决
    (一)两者的关系
        1.能力递减的关系
        2.相互制约关系
        3.相互促进关系
    (二)方案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偏差
        2.方案不完整
        3.关门写方案
        4.方案更新不及时
        5.方案推广不到位
    (三)规范方案内容的重要性
六、建议
    (一)方案撰写的建议
        1.方案制定的思路
        2.方案制定的建议
    (二)方案执行的建议
七、反思与结论
    (一)研究的不足
        1.样本代表性问题
        2.研究深度问题
    (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职业中学开设“实用数学”课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陈巴尔虎旗蒙古族教育史研究[D]. 高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姜忠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1862-1917年美国职业教育变革研究[D]. 周文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D]. 冯俊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 高吉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职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五原县高级职业中学的调查[D]. 钱朵朵.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美国殖民时期的菲律宾教育研究[D]. 蒋晓婉.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8]会宁教育:一个“教育状元县”的时空社会学考察[D]. 李金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9]企业人才需求视阈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分析[D]. 赵娇. 西南大学, 2020(01)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职业中学开设“实用数学”课程的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