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一、机械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胜利[1](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龚春芬[2](2017)在《江西A学院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而职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完善的实践性教学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还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完善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随着我国大型工业的逐渐复苏,机械类人才需求也呈现上升趋势。现代社会对机械类人才实践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现代职业素养和能力。论文通过对国内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理论研究成果的检索、查阅,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基础上,以江西工业贸易技术学院为个案研究对象,对该校机械类专业近年来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探索的实践教学目标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条件改善、实践教学管理强化等改革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肯定了改革取得的成效:初步启动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促进了教师实践科研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办学成效显着,共赢局面初步打开,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就业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各类成果显着等,同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本轮实践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诸如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仍较薄弱,校企合作需进一步深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等,并分析其症因,继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在继续完善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软件建设,特别要进一步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建设开放式实验中心、融入现代教育手段、完善工学结合机制等,以期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严新平,杨和庭,刘正林,吴宗荣,郑炳阶[3](1996)在《机械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机械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严新平,杨和庭,刘正林,吴宗荣,郑炳阶武汉交通科技大学1前言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践性教学在各类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十分必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性教学系旨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训练综...

蒋玉峰[4](2020)在《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文中提出本文对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帮助提高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王坤[5](2014)在《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礼记·礼运》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长期以来,在课程政策的研究中,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是基础教育领域,从政策的视角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的成果十分匮乏。论文以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的视野探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变迁的内在规律。在综合利用各种方法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轨迹、价值取向、过程和动力,尝试探寻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发展的内在规律,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一、全面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部门颁布的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有关的政策文件。从政策文本的数量、主体、主题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表现出更多的个体精英决策模式;改革开放之后,课程政策决策的团体协调模式明显;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主题分布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突出地位。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变迁路径可以看出,课程政策环境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课程政策制定主体、课程目标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课程模式由简单转性向复杂性转变,课程实施由急进性向渐进性转变。课程政策的领导权在集中和分散之间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钟摆式运动,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性与复杂性并存。二、探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对课程政策产生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大一统”的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服从意识和大局意识,淡化和忽视学生个体身心发展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促使中职课程改革朝纵深发展,要求培养的人才能跟得上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全面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受苏联模式的影响非常深远,文化呈现出单一性特征,而文化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单一性,主要表现为借鉴苏联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化总体上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对课程教学组织方式的多元化、教材编写的多元化、课程改革借鉴对象的多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科技发展的需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从课程目标、模式、内容等方面作出了相应调整。三、反思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任何一项与政策有关的研究,都避不开价值取向的问题,价值取向关系到政策制定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计划。公平与效率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仅以“效率”或“公平”概括一个时代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还是有失偏颇,尤其是新中国成立30年的这段时期,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与课程有关的政策中,公平与效率以一种复杂混合的方式出现,不能对其进行单一的价值判断。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表面上呈现出一种对立的关系,但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两者达到一种非正常的融合,即一方面实行“三段式”课程模式,开展一种“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强调生产实践课的重要性,强调课程教学活动的“社会本位”取向。在改革开放以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唯国家化”取向,即加强对社会和个人的控制是课程政策的重要目的,课程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仅属于国家活动的范畴;改革开放以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唯国家化”取向有所减弱,但课程改革的根本权力,还是控制在政府手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不同的路径依赖具有不同的效应,有些路径依赖的效应是正面的,有些路径依赖的效应是负面的。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受到渐进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的约束,二是受到课程政策参与主体利益博弈的影响。四、探寻了中职课程政策的动态运行规律。任何一项政策,都离不开制定、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也不例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参与主体,包括体制内主体和体制外主体,体制内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体制外主体主要包括利益集团、公民个体、新闻媒介。在1949—1977年之间,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个体精英和完全理性的决策模式;从1978年至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渐进、有限、团体和系统的决策模式。在课程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象征性的政策执行、断章取义的政策执行、观望式的政策执行、照搬照抄式的政策执行。在课程的评价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目标的模糊性与易变性、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评价结论未必能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其本质是课程政策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五、开展了案例实证研究。选取了一所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在对政策背景、地区背景和学校背景进行全面了解后,深入课程教学一线进行了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该示范校课程政策的执行情况。该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各个专业分别开展具体课程改革。机电系调整完善了课程结构、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实施工学交替;汽车维修系基于工作进行核心课和精品课建设,进行校厂一体项目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数控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校本教材开发,开展了工学结合,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监督;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建立CPPI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化专业课程教材,实施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工学交替的评价体系;会计专业构建了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创新了课程实施的模式,利用校企合作做好专业核心课建设。许多老师表示,决策者应该深入基层一线进行广泛调研,减少课程政策与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师的工资待遇及其他相关利益也应当在课程改革中得到保护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以减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抵触情绪,使相应的课程政策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六、针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从生态主义的视角,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手段,对机制进行了创新。生态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与民主政治理念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这是本文能够从生态主义的视角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进行研究的内在基点。生态主义的整体、联系、发展、和谐、协调等理念,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一致性。从生态主义的立场来看,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课程政策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应由单一转向多维,更多的呈现出一种综合化的取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制定应当吸收理性、渐进、精英、政治系统和团体等决策形式的优点,全面综合利用;课程政策的执行应充分考虑政策执行的适用性、范围的有限性、实施的动态性、影响的广泛性等特点;课程政策的评估应秉持全面、发展、联系和协调的理念,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左延红,张克仁[6](2012)在《应用型本科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建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文章介绍了目前国内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论述了工程训练对于培养土建类专业人才的意义,并结合实际对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进入了深入探讨。

张克仁,左延红[7](2015)在《完全学分制下工程实训开放式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工程实训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课程。文章在分析完全学分制和工程实训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开放式工程实训教学模式是实现工程实训与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有机结合的唯一途径。通过分析在应用完全学分制下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难题和不足,提出了建立完全学分制下开放式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方案和实施过程,解决了多数高校工程实训教学中应用完全学分制遇到的难题。

刘洪翔[8](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张志博[9](2020)在《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为我国建筑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建筑业正在朝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快速转型和发展,目前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建筑业转型发展的需求。成果导向教育作为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采用的核心教育理念,已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实践和认可,并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借鉴成果导向教育指导我国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改革,对于提升中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思路、方法以及核心概念界定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接着,对成果导向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实施原则和实施要点进行了系统阐述;然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文本分析,对河南省五所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总结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现存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随后,提出成果导向教育下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并通过具体实例对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从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成果导向教育下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保障,并对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充分吸收和借鉴成果导向教育有助于解决目前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成果导向教育对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希望以点带面,为成果导向教育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从而推进我国加入《都柏林协议》的进程,早日实现中职教育阶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建立。

朱晟轩[10](2018)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的战略调整。作为未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旅游业,必然伴随着产业的飞速发展而渴望对人才素质的提升。而如今对于旅游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培养我国旅游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如何使其培养的人才不负旅游业的未来就成为今后我们必须思考的方向。由于实践性教学在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上的重要性,所以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的建设,并以此来提升对旅游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上的一种共识。“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提出和实施,是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加强旅游实践性教学的建设,来提升其旅游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的一项举措。本论文就是为了检验和探讨这个举措在旅游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性,而展开的研究。本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环节:一、对“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创设性研究;二、“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在我校旅游人才培养上的应用研究。在针对“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创设性研究中,本文主要依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对“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思路由来进行了阐述。在创设性研究中我们还对“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体系中的,“学校与行业一体化”改革实践性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一体化”改革实践性教学组织、“课程与项目一体化”改革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实践与应用一体化”改革实践性教学的评价考核等创设思路进行了论证和分析。在针对“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在我校旅游人才培养上的应用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在我校“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上的应用践行对它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而上面所做的这些研究都是为了能够通过加强旅游实践性教学的建设,来为提升我国旅游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准找到路径。

二、机械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江西A学院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理论教学的含义
        1.2.2 实践教学的含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动态和水平
        1.3.2 国外研究动态和水平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2 江西A学院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1 江西A学院基本概况
    2.2 确定符合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
    2.3 优化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2.3.1 改革课堂实验教学,创新实验项目和实验材料
        2.3.2 利用企业资源,调整实训项目
        2.3.3 优化项目设计,使顶岗实习贯穿整个人才培养
    2.4 根据专业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2.4.1 运用四阶段教学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4.2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5 强化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
    2.6 改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2.6.1 加强校内实训场所建设
        2.6.2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3 江西A学院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反思
    3.1 江西A学院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3.1.1 初步启动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3.1.2 促进了教师实践科研能力的提高
        3.1.3 校企合作办学成效显着,共赢局面初步打开
        3.1.4 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就业率
        3.1.5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各类成果显着
    3.2 江西A学院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不足
        3.2.1 调查方案设计和实施
        3.2.2 调査结果分析
        3.2.3 江西A学院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分析
4 江西A学院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进一步完善及对策
    4.1 进一步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4.2 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4.3 深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4.4 强化实验室管理, 建设开放式实验中心
    4.5 融入现代教育手段,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4.6 完善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访谈提纲
调查问卷

(5)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课程
        (二) 职业教育课程
        (三) 课程史
        (四) 课程政策
        (五) 生态主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已有研究成果
        (二) 已有研究不足之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
        (一) 研究意义
        (二) 创新
    六、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 职业教育学
        (二) 公共政策学
        (三) 复杂理论
第一章 历史之维: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历史沿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文本统计
        (一) 概念界定与文本选择
        (二) 政策文本定量分析
        (三) 政策文本定性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
        (一) 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1949-1956)
        (二)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1956—1966)
        (三) 文革十年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1966—1976)
    三、改革开放以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
        (一) 恢复与重建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1976年—1985年)
        (二) 课程改革深入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1986—1996年)
        (三) 世纪之交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调整与变革(1996—2002年)
        (四) 全面发展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2003年至今)
    四、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评析
        (一) 课程政策环境由封闭转向开放
        (二) 课程政策制定由一元转向多元
        (三) 课程目标由单一转向多维
        (四) 课程模式由简单转向复杂
        (五) 课程实施由激进转向渐进
第二章 动力之维: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变迁动因
    一、经济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变迁
        (一) 计划经济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影响
        (二) 市场经济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影响
        (三)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影响
    二、政治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变迁
        (一) 政治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影响
        (二) 课程政策制定的国际比较
    三、文化发展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变迁
        (一) 改革开放以前文化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影响
        (二)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影响
    四、科技发展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变迁
第三章 价值之维: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
    一、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公平与效率取向
        (一) 效率与公平的内涵及关系
        (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公平与效率取向
    二、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学科与社会取向
        (一)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学科本位”取向
        (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社会本位”取向
    三、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唯国家化”取向
        (一) 加强对社会和个人的控制是课程政策的重要目的
        (二) 课程政策仅属于国家活动的范畴
    四、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路径依赖
        (一)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路径依赖的正面效应
        (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
    五、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路径依赖的原因探析
        (一) 决策模式约束
        (二) 利益博弈
第四章 过程之维: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制定—实施—评价
    一、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主体性分析
        (一)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体制内主体
        (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体制外主体
    二、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决策
        (一) 政策决策的理论模型
        (二) 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决策分析
        (三)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决策的钟摆现象
    三、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实施
        (一)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实施的特征
        (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实施的环节
        (三)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四、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评价
        (一)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评价的环节
        (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生态之维:我国未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机制创新
    一、生态主义课程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 生态主义内涵
        (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生态主义理念
    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生态主义取向
        (一) 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二) 规章制度的适宜性
        (三) 课程政策的协调性
    三、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生态主义取向的意义
XX市中职范校课程政策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课程建设背景
        (一) 政策背景
        (二) 地区背景
        (三) 学校背景
    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课程改革中的政策执行
        (一) 机电专业
        (二) 汽车维修专业
        (三) 数控专业
        (四) 计算机专业
        (五) 会计专业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应用型本科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建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二、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意义
    (一) 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二) 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意义
        (1)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模式
    (一) 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的特色
        1.质量意识
        2.经济意识
        3.安全意识
        4.团队意识
        5.创新意识
    (二) 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调整
        2.教学体系的完善
四、结语

(7)完全学分制下工程实训开放式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完全学分制对工程实训教学模式的要求
二、完全学分制与开放型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 一) 教学管理方面
    ( 二) 教学资源方面
    ( 三) 课程安排方面
三、完全学分制下开放型工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 一) 分时间段合理设置实训课程
    ( 二) 设置最大、最小选课人数的方法平衡实训学生数
    ( 三) 以实训单元为实训子课程的教学管理与考核模式
四、结语

(8)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之处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成果导向教育
        1.5.2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1.5.3 教学改革
2 成果导向教育综述
    2.1 成果导向教育的理论基础
        2.1.1 人本主义理论
        2.1.2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2.1.3 泰勒原理
        2.1.4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2.2 成果导向教育的内涵
    2.3 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原则
        2.3.1 清楚聚焦
        2.3.2 扩展机会
        2.3.3 提高期待
        2.3.4 反向设计
    2.4 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要点
        2.4.1 定义成果
        2.4.2 设计课程
        2.4.3 实施教学
        2.4.4 评量成果
        2.4.5 逐级进阶
3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3.1.1 调查对象与内容
        3.1.2 调查结果统计
    3.2 成果导向教育视角下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分析及其原因分析
        3.2.1 存在问题分析
        3.2.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成果导向教学改革策略
    4.1 学习成果目标制定策略
        4.1.1 根据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4.1.2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
        4.1.3 根据毕业要求确定能力指标
    4.2 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4.2.1 构建课程矩阵
        4.2.2 绘制课程地图
    4.3 课程教学实施策略
        4.3.1 师生共同参与策略
        4.3.2 项目化教学策略
        4.3.3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策略
    4.4 课程学习评价策略
        4.4.1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4.4.2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4.3 注重评价过程的多元化
5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成果导向教学改革实践与分析
    5.1 实践背景
    5.2 实践过程
        5.2.1 教育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
        5.2.2 专业培养目标制定
        5.2.3 毕业要求和能力指标制定
        5.2.4 课程矩阵设计
        5.2.5 课程地图绘制
        5.2.6 课程教学实施
        5.2.7 课程学习评价
    5.3 对比分析
        5.3.1 专业培养目标对比分析
        5.3.2 课程体系对比分析
        5.3.3 课程教学实施对比分析
        5.3.4 课程学习评价对比分析
6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成果导向教学改革实施保障
    6.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1.1 积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
        6.1.2 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6.1.3 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6.2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6.2.1 完善建筑工程校内实训基地
        6.2.2 与建筑工程相关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五所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附录 B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C 企业关于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等岗位的核心职责要求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研究
        1.4.2 旅游实践性教学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2.1.2 实践性教学
        2.1.3 一体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情景学习理论
第3章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3.3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3.3.1 高职旅游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目的偏低
        3.3.2 高职旅游实践性教学的组织方式偏传统
        3.3.3 高职旅游实践性教学的实施过程偏死板
        3.3.4 高职旅游实践性教学的评价考核机制有待合理
第4章 发达国家的旅游实践性教学对我国的启示
    4.1 英国BTEC模式的旅游实践性教学对我国的启示
        4.1.1 BTEC模式的实践性教学理念
        4.1.2 BTEC模式的旅游实践性教学成功案例
        4.1.3 BTEC模式的旅游实践性教学启示
    4.2 美国CBE模式的旅游实践性教学对我国的启示
        4.2.1 CBE模式的实践性教学理念
        4.2.2 CBE模式的旅游实践性教学成功案例
        4.2.3 CBE模式的旅游实践性教学启示
    4.3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旅游实践性教学对我国的启示
        4.3.1 “双元制”模式的实践性教学理念
        4.3.2 “双元制”模式的旅游实践性教学成功案例
        4.3.3 “双元制”模式的旅游实践性教学启示
    4.4 澳大利亚TAFE模式的旅游实践性教学对我国的启示
        4.4.1 TAFE模式的实践性教学理念
        4.4.2 TAFE模式的旅游实践性教学成功案例
        4.4.3 TAFE模式的旅游实践性教学启示
第5章 转变观念,开展“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
    5.1 “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实施理由
        5.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转型需求
        5.1.2 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转型出路
        5.1.3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改革
    5.2 “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思路
        5.2.1 “学校与行业一体化”的实施思路
        5.2.2 “教师与学生一体化”的实施思路
        5.2.3 “课程与项目一体化”的实施思路
        5.2.4 “实践与应用一体化”的实施思路
    5.3 “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内涵
        5.3.1 “学校与行业一体化”,提升实践性教学培养目标
        5.3.2 “教师与学生一体化”,合理搭建实践性教学组织
        5.3.3 “课程与项目一体化”,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过程
        5.3.4 “实践与应用一体化”,科学评价实践性教学成效
第6章 “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在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实践
    6.1 “实践服务型”英才简介
    6.2 我校对“实践服务型”英才的培养
    6.3 “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在“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上的践行
    6.4 “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对我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建设的影响
        6.4.1 “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对学校办学水平的影响
        6.4.2 “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对学生成才的影响
        6.4.3 “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对教师提升的影响
        6.4.4 “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对社会贡献的影响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调查问卷
附录 B:井冈山神山村志愿者服务活动方案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四、机械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2]江西A学院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反思[D]. 龚春芬.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 [3]机械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J]. 严新平,杨和庭,刘正林,吴宗荣,郑炳阶. 交通高教研究, 1996(04)
  • [4]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J]. 蒋玉峰. 湖北农机化, 2020(09)
  • [5]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D]. 王坤. 西南大学, 2014(10)
  • [6]应用型本科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研究[J]. 左延红,张克仁. 高等建筑教育, 2012(01)
  • [7]完全学分制下工程实训开放式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 张克仁,左延红. 高等建筑教育, 2015(06)
  • [8]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9]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改革研究[D]. 张志博. 河南大学, 2020(02)
  • [10]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四个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研究与应用[D]. 朱晟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