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赈灾

上海赈灾

一、上海的疏解与疏导(论文文献综述)

孟奇[1](2022)在《落“地”生“根”:中国近代工业创成中的传统治理策略 以清光绪年间湖北矿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清光绪年间湖北矿务为个案,分析了一起地方抗阻事件及其处理策略。地方抗阻反映了晚清社会秩序与近代矿业发展之间的张力,而问题的解决之道同样来自晚清的地方治理结构。具体而言,疏解抗阻的过程即是遵循"抚地方之民"的治理逻辑,通过"寻找支持者"与"利益均沾"来弥合张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促进了矿局的实际创生,使它以主办官员的关系网络为基础孕生出了地方性,从而得以内嵌于湖北的治理结构中。湖北开采煤铁总局所展现出的地方性可能以更复杂的形态在中国后续的工业组织与制度中得以呈现,"地方"视角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工业组织与传统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尚未被当前学界充分讨论的后者影响前者的机制与方式。

曹晨[2](2022)在《疏解非首都功能 央企总部搬离北京步伐提速》文中研究说明三峡集团总部回迁湖北、中国船舶集团总部迁驻上海、中国电子集团总部“花落”深圳……央企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而作为大脑中枢的央企总部迁址或选址自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就有8家大型央企将总部迁址或选址京外落户,这也显示出央企总部搬离北京的

卞宏波,蒋夕,杨侍侗[3](2021)在《恐怖主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理念、原则与体系》文中研究说明恐怖组织和境外敌对势力常以"人权"问题为由头,利用网络最大化制造我国反恐负面舆情,进行网络渗透和攻击。这容易在网络空间形成复杂的舆论场域,陡增政府治理的难度。而传统舆情控制模式又掣肘了现代化舆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这涉及恐怖主义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问题。对此,我们应从治理理念、原则和体系等方面一并加以解决:在治理理念上,将网络舆情治理嵌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实现以"政府职能为中心"治理向以"人民为中心"治理转变、模式环境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治理关系由分立并行向互动协作转变、治理手段由单纯刚性向刚柔并济转变;在治理原则上,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以及协同治理原则;在治理体系上,构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应对决策机制、信息共享体系、多元化主体的协同治理体系与全方位的监管体系,进而构建恐怖主义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推进恐怖主义网络舆情治理的现代化。

杨婧岚[4](2021)在《试论社会情绪治理:重大疫情防控中的舆论引导》文中研究表明在重大疫情的舆论引导中,社会情绪作为潜舆论,其科学治理至关重要。本文将立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社会情绪治理与舆论引导的实践,从当下媒介生态与舆论环境出发,运用舆论学、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重大疫情防控中社会情绪的内在特性、发展传播规律及与舆论引导的内在关系,并围绕重大疫情防控中科学治理社会情绪、提升舆论治理能力等4个方面进行策略思考。

谭婧[5](2021)在《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的困境及其疏解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后,得到了许多适育家庭的积极响应,二孩家庭在逐渐增多,可教育成本负重也成为政策背景下的热议话题。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教育发展,尤其是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家庭在经济、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势必要高于孩子的其他年龄段。但是,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成本分担的压力主要由家庭承受,这对二孩家庭造成了极大困扰,也让一部分犹豫不决生育二孩的夫妻在生育意愿上更加彷徨,使得政策的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受到了阻碍。基于此,本文以贵州省例,以教育成本为切入点,厘清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的相关理论和分担依据为家庭教育成本的疏解路径提供理论方向。首先,通过政策和文献梳理了解研究城市的就业、教育及生活概况,再对贵阳市和遵义市的目标群体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描述全面二孩背景下的学前二孩家庭在教育、时间及心理上的成本现状与分担需求。基于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层次地探寻学前二孩家庭的成本困境发现它们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经济成本增高,教育资源失衡。二是时间成本固化,工作与家庭难以平衡。三是心理成本外化,家庭教育问题显着。其次,通过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访谈资料,对二孩家庭在孩子学前期教育经济成本、教育时间成本及教育心理成本进行内源性与外源性的系统剖析。最后,根据困境及其归因探寻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的疏解路径。在教育经济成本方面,外源疏导上可以注重学前教育的资源投入与科学管理,内源优化路径上,树立健康消费理念,合理规划家庭资源;在教育时间成本方面,外源疏解路径上要完善儿童福利照顾制度,内源优化路径上应转换家庭分工思维,优化家庭分工模式;在教育心理成本方面,外源疏解路径上需重视家庭教育制度引导和学校参与,内源疏导路径上家长应正视情绪,学会自我调适。通过内外源的路径疏解,缓解二孩家庭在孩子学前期的教育负担,也从侧面激励性地促进二孩政策的实施进程,二孩政策不只是促进人口发展,关于人口素质的提升,实现优生优育也是政策执行的目标。

朱鹳茹[6](2021)在《过街设施介入城市时段性拥堵路段设计研究 ——以沈阳市文艺二校路段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系列因人口与资源不匹配的问题不断滋生,而在这些大城市病中交通拥堵问题尤为严峻。本文针对特定时间段内,在中小学、幼儿园学校等特定场所所在路段,因人流、车流交织等客观因素必然导致的交通缓行甚至交通拥堵问题,提出时段性拥堵的概念,并对国内外的优秀实例进行剖析,提取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深入分析沈阳市中小学校门前路段的设施现状、地理区域分布、使用人群等情况,剖析造成上下学时段、中小学校门口路段时段性拥堵问题的成因。通过分析过街设施概念和特质,探求时段性拥堵与过街设施的联系,进而提出过街设施介入城市时段性拥堵路段的概念构想,锁定疏导时段性过街设施的应用范围,并以共享空间理论为支撑,提出道路不仅是通行工具,而且是共享的社交空间,从“以车为本”的固有原则向“以人为本”回归,并从使用人群的分析定位着手,通过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来解决人车交织、人车空间互相挤占的矛盾。本文以沈阳市沈河区文艺二校(总校部)为例进行设计实践,通过对沈阳市文艺二校的地理位置、人群需求、构建地点现状的分析,明确过街设施在高峰时段交通拥堵路段的应用范围以及解决目标,在保障车辆通行的同时满足学生、家长和行人对共享空间的需求。通过系统化的布局、平面化与立体化相结合的空间规划、标准化与模块化的组合模式、无障碍设计的应用生成最终的设计实例。该方案在合理利用城市道路空间理论的基础上能有效地缓解城市区域交通拥堵问题,并且对于城市整体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为解决城市中时段性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韩赜[7](2020)在《雄安新区建设对北京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大都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人口膨胀的问题,人口疏解成为特大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2017年4月,国家提出了建设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这对集中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控北京市人口及土地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预估雄安新区建设对北京市人口疏解的贡献,揭示雄安新区建设对于北京市城市发展格局的影响,将对北京市与雄安新区建设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以业带人”的疏解思路,将雄安新区建设视为促进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和人口疏解的政策冲击,基于北京市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城市兴趣点(POI)、产业投入产出表和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构建了基于跨区SD与MAS-CA的土地利用模拟模型,揭示了雄安新区建设对北京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Landsat影像和POI的城市功能用地分类方法,揭示了北京市城市功能用地空间分布。结合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发现北京市城市土地扩张呈现出由“圈层扩展”向“圈层扩展+分散扩展”过渡的态势。基于城市兴趣点(POI)数据,考虑不同产业POI密度分布的距离衰减性及衰减距离的空间异质性,识别了北京市包含居住、商服和工业等主要产业的集聚中心,发现除工业以外,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是诸如居住、商业和公服等功能等主要集聚区,而远郊区的商服类产业发展规模仍偏小。(2)构建了非线性多目标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基于北京市经济、就业和能源的发展目标的权重设定了包括中性增长、就业偏向和能源控制的产业疏解情景,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识别和测算了不同情景的待疏解行业及疏解规模。从平均疏解规模来看,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房地产、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租赁和商务服务变化、建筑和制造业是未来主要的疏解行业,而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的疏解幅度最大,分别下降到2012年产值比重的45.63%和38.56%。不同产业疏解情景之间,就业偏向情景的行业疏解规模基本与中性增长情景保持一致,但能源控制情景会增加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疏解规模,但减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疏解。(3)基于远程耦合的视角,构建了包含发送系统(北京—疏解子系统)和接收系统(雄安新区—承接子系统)的跨区SD模型,测算了产业疏解对人口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雄安新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可抑制北京市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不同产业疏解情景下,能源控制情景将基本维持现状(2018年)人口规模,而中性增长和就业偏向情景下的人口规模相较于现状略有下降。从人口规模的影响贡献上看,北京市人口疏解主要依赖产业疏解带动的劳动力迁出,2018-2035年间劳动力疏解总量将达到309.05~368.42万人左右。短期来看,直接从北京直接迁出至雄安新区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约占劳动力疏解总量的8.3%~9.2%左右,但该迁出规模总体呈现快速增加趋势。(4)通过对企业主体、居民主体和政府主体的土地利用决策与行为建模,基于Python语言结合Num Py、Sci Py和Pandas库,构建了耦合多主体(MAS)与元胞自动机(CA)的土地利用模拟模型。应用该模型模拟了常规情景下2015-2018年的北京市城市功能用地的空间格局变化,并采用逐点对比法进行精度验证,模拟精度达78.62%。(5)综合跨区SD和MAS-CA的土地需求与空间格局模拟模型,预测了2035年北京市城市功能用地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受产业疏解的影响,北京市工业用地、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相对于常规情景有所减少,其中,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用地的下降幅度最大;但未来商务金融用地和其他商服用地将进一步扩大,其中商务金融用地增幅相较于常规情景增加近一倍。在地类的转出规模上,相较于常规情景,工业用地在首都核心功能区、平谷、延庆和密云等区域将增加转出规模;而批发零售用地将在东城、西城、丰台和石景山等区域的转出规模上有所增加;住宿餐饮用地在首都核心功能区内转出规模较高。在地类转入规模上,远郊区城市居住用地的增幅较大;首都核心功能区的批发零售用地相对于常规情景略有增加,而商务金融用地和其他商服用地转入量相对常规情景有所减少,但远郊区县的转入量在增加。

徐飞[8](2020)在《异地就医行为对患者负向情绪的影响及医务社工介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医疗领域目前实行分级诊疗制度,不同轻、重、缓、急的疾病需要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进行治疗。医院按级别进行疾病诊疗,势必导致等级高的医院中存在更多的异地就医患者。异地就医患者相较其在居住地就医而言,缺少社会支持、心理支持和经济支持等方面支持。异地就医患者应对患病、治病这一压力性事件,通常表现为更加突出的负向情绪问题。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异地就医患者,核心问题是异地就医行为是否导致患者负向情绪提升以及医务社工介入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问题。本论文有助于加深对异地就医患者情绪问题的认识,为医务社工在异地就医情绪方面介入提供一些实务经验参考。本论文希望能够推进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问题深入研究。作者在实务中发现异地就医患者通常负向情绪更高,由此提出了是否异地就医患者比非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更高以及医务社工应该怎样介入的研究问题。在检验是否异地就医患者比非异地就医患者的负向情绪更高方面,本文使用了北京大学开放数据CHARLS的2015年数据为数据来源,分析异地就医患者异地就医行为与负向情绪表现的内在关系,通过界定异地就医行为及构建负向情绪指数(抑郁量表得分)来研究两者关系,建立基础回归模型。为验证基础回归模型稳健性引入了四组控制变量(人口学特征、健康特征、经济特征和家庭关系特征),分别进行回归处理以去除基础回归模型中非核心变量影响。在具体回归处理方法中,使用了OLS、Probit和Logit三种回归方法分别对基础回归模型和引入控制变量后的模型进行分析,以获得稳健的研究结论。实证证据表明异地就医患者比非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更加严峻,因此有必要关注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问题。关于医务社工应该怎样介入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问题,本文以在S医院实际介入经验为依托,基于优势视角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对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问题进行医务社工介入的研究。所介入问题为异地就医患者的负向情绪,帮助对象分别是案主和案主家人。由于案主年龄较小,对案主妈妈较为依恋,案主妈妈行为表现对案主情绪影响较大,故医务社工对案主妈妈的负向情绪介入十分必要。为解决案主负向情绪问题,医务社工需要关注案主自身负向情绪问题、母子关系冲突以及案主缺乏的朋辈支持。案主妈妈负向情绪对案主有较大影响,其负向情绪问题主要来源于其过多的压力和情绪、母子间紧张关系和案主看病的经济困难。其中,案主由于身体不适且行动困难已产生了较高的负向情绪,加上环境陌生、妈妈过多的负向情绪以及缺乏朋辈关心等,使案主心理压力过大。而跟母亲频繁冲突更加加重了案主的负向情绪,使案主情绪消极,不再配合治疗。案主的负向情绪是由多方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医务社工在介入案主的负向情绪时需要关注多方原因、激发案主自身力量并链接多方力量,共同帮助案主疏解情绪,恢复心理健康。在具体实务描述方面辅以作者实际访谈资料展开,期望能够尽可能全面描述医务社工在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方面介入,为后续其他医务社工的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介入提供参考。在案主的负向情绪介入方面,医务社工主要引导案主发现母亲的爱,消除母子间误会,增加母子间良性沟通;链接志愿者陪伴及生活帮助服务,增加医务社工服务频率、引导案主关注环境中的积极方面,增加趣味小课堂,共同缓解案主缺乏朋辈支持的困扰;帮助案主接受身体变化。在案主妈妈的负向情绪介入方面,医务社工首先采取让案主妈妈诉说的形式,帮助案主妈妈疏解过多的压力和负向情绪,在疏导过程中引导案主妈妈关注环境中优势部分。其次,引导案主妈妈关注表达方式,促使母子间正向沟通。最后,在案主经济压力方面,医务社工为其链接了网络筹款、基金会、大众媒体等平台的资金帮助;在案主已购买的保险方面,医务社工提醒案主的家长合理享受已有的医疗保险,帮助案主的家长熟悉出险流程。在案主治疗完毕出院时,案主和案主妈妈的负向情绪问题基本解决,积极配合医方治疗和恢复,母子间互动良好,医务社工介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有部分异地就医患者的负向情绪问题是由其经济问题引起或加深的,在这部分异地就医患者中需着重注意缓解异地就医患者的经济问题,以最终帮助异地就医患者解决负向情绪问题。本文共提出四点建议,分别是关注异地就医患者,为患者提供便利;明确医务社工专业定位,健全专业社工体系;发挥医务社工专业优势,疏导负向情绪;发挥医务社工沟通优势,增加医患沟通。

陈铁东[9](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标识优化及仿真研究 ——识别、建模与案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不断地发展,轨道交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大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然而,地下空间中的轨道交通引导标识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所有乘客的需求,部分标识会给乘客带来视觉上误导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有效地进行引导标识的布局,帮助乘客正确的获得标识信息,从而准确的到达目的地,对乘客的出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1)标识的内容分析。如何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方式,识别地下封闭式的复杂空间环境对乘客的信息接受能力的影响,标识的设置内容对乘客接受信息带来的影响,以及乘客的个性特点等因素对引导标识信息的差异等。(2)标识的位置和内容。如何有效的在城市轨道车站空间环境中设置引导标识是重要的研究问题,此外标识的设置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引导标识布置的越多,不仅会影响乘客快速地识别有效信息,造成人流拥堵,而且过多的标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3)标识设置的效果度量。如何能够将标识设置操作时间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找到更强大的标识优化验证方案;同时,对不同标识设置假设情景进行测试和探索安全的优化方式,是在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基础。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以北京轨道交通的乘客OD(Origin-Destination)数据和投诉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分析和文本挖掘等方法,有效识别轨道交通导向标识问题;接下来基于乘客流线数据的分析,运用最优化理论对轨道交通内导向标识系统构建MIP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最后以北京轨道交通西直门站为实例,基于仿真方法,研究轨道交通标识优化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轨道交通标识问题分析。本研究通过对轨道交通OD数据的分析,基于乘客的在站时间、乘车频次、线路和站点四个维度,从同站进出角度分析乘客行为与标识问题之间的关系;对投诉文本进行挖掘,通过主题关键词提取、句法依存关系分析、词聚类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轨道交通标识投诉的主要内容、核心问题及关键词进行分析,为标识问题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2)轨道交通标识设置规范化、系统化研究。研究通过对乘客流线的分析,充分考虑了标识的位置和信息量,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导向标识的布点设置的优化模型,让乘客能尽快达到目的地,设置合理的引导标识,使得乘客能通过最短的路线通行,从而减少乘客在车站中的逗留时间,减少同时在车站中通行的乘客的数量。(3)轨道交通标识仿真设置与模型分析。研究对西直门轨道交通站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流线分析,主要是研究了乘客的换乘规则、行进方向的限制措施、指示标识和实际引导等;基于此,本研究基于仿真方法,研究轨道交通标识优化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轨道交通站标识优化的理论研究、以西直门轨道交通站为案例构建轨道交通站标识仿真模型、分析仿真结果提出轨道交通站标识优化策略分析等。研究最后形成一个考虑乘客OD数据、投诉数据和流线数据的轨道交通标识优化大数据分析和仿真模型。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1)轨道交通标识的大数据分析模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标识优化研究上,而对于引起标识问题的原因很少有阐述。本研究利用两个章节,分别通过乘客的原始OD乘客流线数据和标识投诉文本对引导标识的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整理出研究需要的同站进出数据集;然后从站点、线路、时间和乘客角度,构建同站进出统计模型,得到异常乘客在站点、线路以及时间上的乘车偏好,通过对同站进出数据集的预处理,构建了可以反映同站进出乘客特点数据集,分析乘客行为与标识问题的数据关系;其次,对投诉文本进行去重、分词等预处理,利用语义分析提取投诉文本主题词和相关关键词,对标识的投诉问题进行分类,并利用关键词共现网络挖掘不同类别投诉的核心问题。这两章的研究结果为后续的轨道交通标识优化建模和仿真提供研究基础。(2)轨道交通站标识优化的理论研究。轨道交通导向标识设置位置不合理,容易造成拥堵,且同一位置标识设置过多导致信息过量,导向标识堆积复杂,从而影响乘客获取准确的信息。本研究在分析站点的乘客流线基础上,将导向标识的布点设置问题转化为数学优化模型,以最大化研究区域内诱导信息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导向标识的布点设置的优化模型,帮助从多个备选位置中科学的找到导向标识的最优化布设位置,以减少由导向标识引起的指引错误;同时引入了标识数量的因素,在标识选址问题上考虑尽量减少总标识的建设成本和达到乘客便利预期的两个子目标,尽量减少乘客从标识到目的地的总访问成本,而不是简单的减少距离。(3)轨道交通标识优化的仿真模型。考虑到标识研究成果无法得到现实的验证,而现实验证又存在诸多动态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研究应用仿真的方法,基于对乘客流线的分析,在Anylogic仿真平台上,确定了数学模型实际应用中所需要的各类参数值,从而得完整的导向标识布点优化设计模型,并基于Agent方法对模型求解。仿真模型能够将标识设置操作时间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轻松的表示出来,从而量化风险,找到更强大的标识优化解决方案;同时,仿真还可以用来验证标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提供了一种对不同假设情景进行测试和探索的安全标识优化方式,在做出真实的改变之前即可做出正确的决策。

刘孟安[10](2020)在《基于景观生态学思想的寒地建筑形态地景化创作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2015年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口号,其宗旨为建立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以及生存质量的全面发展。建筑作为人类生存于环境之中的承载体,是与环境关联最为紧密的一环。我国东北具有特殊的寒地地域环境,面对建筑与环境共生的问题要远比其他地区复杂。因此如何在建筑创作中应用新方法是让寒地建筑创作迸发活力的关键。处于内陆的北方寒地由于客观的地缘限制以及滞后的政策传递,加上相对落后审美标准的制约,建筑创作多沿袭了固有单一的抵御思想,以巨大厚重的形态作为复制的模板,对于建筑与景观生态的关系,态度多停留在景观的附属关系甚至直接忽略其存在,由此积累形成的局面导致了可以融入、体验、互动的环境日趋减少,巨大厚重的建筑形态以强势的态度直接对立存在于环境之中。对区域生态及气候环境都缺乏回应,加上为迎合效率,形态上盲目复刻,直接导致建筑空间布置混乱,景观环境更显随意,大量没有灵魂缺乏对话的建筑由此产生。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强调对寒地建筑与环境的呼应关系,提出适用于当前我国的寒地建筑形态创作策略。文中通过引入景观生态学思想,以其理论基础与寒地建筑创作进行耦合,根据改变单一抵御思想、增强建筑与环境融合性的表现以及加大建筑与环境互动性尺度的三个创作目的,从寒地遵从、寒地协同、寒地整合三个角度应对寒地建筑形态的创作环境并分别进行细化研究,通过引入近年来逐渐被广泛关注的地景化设计方法,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形成核心框架并引出相关策略的具体创作方法。第一,寒地遵从原则下应对冲突环境的建筑形态地景化消隐创作。寒地建筑的创作多处在具有冲突性的特殊环境之中,本部分内容通过将冲突性的寒地环境分为地势冲突以及水陆冲突两个类别,以遵从的思想为指导原则去适应冲突的创作环境,从而建构起建筑形态地景化消隐创作策略。第二,寒地协同原则下应对严苛气候的建筑形态地景化拟合创作。寒地建筑创作最直接的问题是如何应对严酷的自然条件。温度的强烈变化,日照资源的稀少以及强风雪的侵蚀都是寒地建筑创作时不可回避的主要问题。本部分内容通过讨论如何应用科技让寒地建筑不应再以单一对抗防御的形式置于环境之中,并运用协同的指导原则进行相应的拟合创作,从协同光影的主动拟合及协同风雪的顺势拟合两个方向建构起针对寒地温度、光照及风雪的建筑形态创作策略。第三,寒地整合原则下应对区域异质性的建筑形态地景化拓印创作。寒地建筑形态创作是基于地域特色的精神传达方式,自然形态,环境肌理以及区域文脉等都是可以通过整合的思想重新拓印于创作中的,本部分内容通过讨论寒地建筑形态创作之于异质性环境应从最原真的独有特点入手,通过地域特点与建筑的互动性表达,升华建筑环境的整体氛围,从而创作出此时此地的寒地建筑作品。从寒地复杂环境的纹理还原性拓印以及多元区域场所精神的拓印营造两个方向建构起基于寒地地域特色的建筑形态地景化创作策略。本文将景观生态学这一目前前沿的思想引入当代寒地建筑形态创作之中,基于其与寒地创作耦合作用所提出寒地遵从、寒地协同以及寒地整合原则并将其对应到地景化创作的具体实践当中,提出了基于地景化手法的寒地建筑形态消隐个体、拟合环境、拓印营造的创作策略。针对目前生态背景下寒地建筑形态创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目前寒地建筑形态创作策略体系构建起到推动和完善的作用,拓展寒地建筑形态创作的视阈,推进寒地建筑行业高效、有序、健康的发展,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二、上海的疏解与疏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的疏解与疏导(论文提纲范文)

(1)落“地”生“根”:中国近代工业创成中的传统治理策略 以清光绪年间湖北矿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传统社会秩序如何影响中国近代工业
    (二)案例:矿务大潮中的地方抗阻现象
    (三)关于“地方”问题的说明
二、阻力为何:地方抗阻的成因及其实质
    (一)湖北官绅反对开矿的理由
    (二)地方抗阻与官僚系统的困境
三、寻找支持者与疏解地方抗阻
    (一)支持者的作用
    (二)支持者的共性特征
四、分利:疏解抗阻的另一个侧面
    (一)“利归本省”
    (二)“利益同沾”
五、疏解的内在逻辑
六、结论
    (一)应对地方抗阻的策略及其影响
    (二)理解中国近代工业创成的“地方”视角

(3)恐怖主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理念、原则与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恐怖主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理念
    (一)推进政府对恐怖主义网络舆情治理从“单纯管控”向“管疏结合”转变
    (二)促进政府和公众的关系由分立并行向互动协作转变
    (三)治理手段由单纯刚性向刚柔并济转变
三、恐怖主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原则
    (一)坚守及时准确原则,遏制网络舆情畸形演变
    (二)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引导网络舆情良性健康发展
    (三)坚守协同治理原则,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体系
四、恐怖主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系
    (一)完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法律体系
        1. 建立完善网络舆情治理法律规范。
        2. 确立网络舆情法律规制内容。
        3. 明确涉恐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权责。
    (二)构建涉恐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制度体系
        1. 构建民主协商性的涉恐舆情表达疏解制度。
        (1)建立分级适用、快速反应的协同应对舆情管理机制、表达机制。
        (2)建立负面信息对冲机制。
        (3)构建主动性语境引导机制。
        2. 构建权威的地市级恐怖主义信息发布会制度。
        (1)科学设置信息发布权级别。
        (2)采取“渐进式过程性动态”发布机制。
        (3)信息发布要积极回应人民的重大关切。
        3. 建立跨区域的网络舆情应急联动制度。
        4. 完善相关追责制度。
    (三)建立多元主体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组织体系
    (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网络舆情治理监管体系
        1. 依托新媒体平台构建全过程网络舆情治理模式。
        2. 依靠群众路线构建全触角网络舆情收集体系。
五、结语

(4)试论社会情绪治理:重大疫情防控中的舆论引导(论文提纲范文)

1 重大疫情背景下的舆论环境与社会情绪
    1.1 重大疫情背景下社会情绪的应激反应
    1.2 当下传播环境的风险放大效应
    1.3 重大疫情传播中社会情绪的特定偏向
2 从疏解到引领:情绪治理和舆论引导的内在逻辑
    2.1 正确认识社会情绪的意义和价值
    2.2 科学把握“疏”与“导”的内在关系
3 重大疫情防控中情绪治理和舆论引导的策略思考
    3.1 第一时间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引导社会情绪趋向积极稳定
    3.2 及时满足社会信息刚需,杜绝信息恐慌
    3.3 正视问题,科学引领负面舆情
    3.4 充分动员主流媒体矩阵,进行正向情绪设置

(5)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的困境及其疏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一)二孩政策背景下的教育成本问题凸显
        (二)学前阶段的家庭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制度缺失
        (三)传统的教育成本理论缺乏与本研究足够的适且力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
        (二)国内相关文献
        (三)相关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生育政策
        (二)学前儿童
        (三)家庭教育成本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的理论阐释
    一、学前阶段家庭教育成本:全面二孩政策推行的关联议题
        (一)学前期家庭教育成本的原理
        (二)学前期家庭教育成本的分类
        (三)学前期家庭教育成本的构成
        (四)学前期家庭教育成本的测量
    二、学前阶段家庭教育成本分担:全面二孩政策执行的回应问题
        (一)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分担的内涵
        (二)多元主体分担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的依据
        (三)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边界
第三章 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的现状审视
    一、G市和Z市基本情况概况
        (一)G市与Z市居民教育消费指数
        (二)G市与Z市的就业与社会保险
        (三)G市与Z市的教育结构
    二、调查设计
        (一)内容效度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过程
    三、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现状
        (一)学前二孩家庭教育经济成本现状
        (二)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时间成本现状
        (三)学前二孩家庭教育心理成本现状
    四、学前二孩家庭对教育成本的分担诉求
        (一)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分担现状
        (二)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分担需求
        (三)小结
第四章 学前期二孩家庭教育成本的困境及其归因分析
    一、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经济成本增高,教育资源失衡
        (二)时间成本固化,家庭与工作难以平衡
        (三)心理成本外化,家庭教育问题显着
    二、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困境的归因分析
        (一)学前二孩家庭教育经济成本增高问题的归因分析
        (二)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时间成本固化问题的归因分析
        (三)学前二孩家庭教育心理成本外化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 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困境的疏解路径
    一、学前二孩家庭教育经济成本增高的疏解路径
        (一)外源疏解路径:注重学前教育的资源投入与科学管理
        (二)内源优化路径:树立健康消费理念,合理规划家庭资源
    二、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时间成本固化的疏解路径
        (一)外源疏解路径:完善儿童福利照顾制度
        (二)内源优化路径:转换家庭分工思维,优化家庭分工模式
    三、学前二孩家庭教育心理成本外化的疏解路径
        (一)外源疏解路径:重视家庭教育制度引导和学校参与
        (二)内源疏导路径:家长正视情绪,学会自我调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前阶段二孩家庭教育成本现状调查
    附录二 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现状访谈提纲(家庭版)
致谢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过街设施介入城市时段性拥堵路段设计研究 ——以沈阳市文艺二校路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城市时段性拥堵路段理论及案例分析
    2.1 城市时段性拥堵概念
    2.2 城市时段性拥堵路段问题实例分析
        2.2.1 国内过街天桥设计
        2.2.2 国王公园连接桥
        2.2.3 哈德逊连接桥
        2.2.4 TECNóPOLIS的城市标志
    2.3 实例分析小结
第3章 沈阳市中小学时段性拥堵路段现状分析
    3.1 沈阳市中小学时段性拥堵路段现状概述
        3.1.1 周边设施现状
        3.1.2 所处区域位置及路况分析
        3.1.3 周边服务人群分析
    3.2 沈阳市中小学时段性拥堵成因分析
        3.2.1 时间因素
        3.2.2 空间因素
        3.2.3 人为因素
第4章 过街设施介入城市时段性拥堵路段设计概念的提出
    4.1 过街设施介入时段性拥堵路段应用分析
        4.1.1 过街设施的概念与类型
        4.1.2 过街设施介入时段性拥堵路段设计应用分析
    4.2 过街设施介入城市时段性拥堵路段创新设计的理论依据
第5章 以沈阳市文艺二校总校部为例的设计实践
    5.1 以疏解为主旨的过街设施设计相关问题分析
        5.1.1 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分析
        5.1.2 周边居民构成及行为需求分析
        5.1.3 预计构建位置现状分析
    5.2 过街设施介入时段性拥堵路段的设计思考
        5.2.1 设计定位
        5.2.2 系统化设计理念
        5.2.3 平面化、立体化相结合的空间规划
        5.2.4 标准化、模块化的组合模式
        5.2.5 无障碍设计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雄安新区建设对北京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城市功能与首都功能
        2.1.2 城市功能集聚与疏解
        2.1.3 人口疏解与产业疏解
    2.2 国内外城市功能疏解案例
    2.3 产业疏解对人口和城市用地结构影响
        2.3.1 相关理论基础
        2.3.2 产业疏解对人口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2.3.3 首都产业与人口疏解现状及相关研究
    2.4 土地利用变化模型进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市土地利用、产业与人口现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2.1 主要数据源及预处理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北京市土地利用解译精度评估
        3.3.2 北京市土地利用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
        3.3.3 北京市产业与居住空间分布
        3.3.4 北京市人口现状及趋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远程耦合的人口与土地需求模拟模型构建
    4.1 建模目的与框架
        4.1.1 建模目的
        4.1.2 模型结构与时空边界
    4.2 子系统的因果关系与变量核算
        4.2.1 因果关系与关键路径
        4.2.2 变量核算与赋值
    4.3 模型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AS–CA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构建
    5.1 模型概述
        5.1.1 环境要素层
        5.1.2 多主体及决策行为
        5.1.3 元胞自动机层
        5.1.4 综合决策规则
    5.2 参数设定与模型实现
        5.2.1 参数设定
        5.2.2 模型实现
    5.3 精度评估与误差分析
        5.3.1 精度评估
        5.3.2 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雄安新区建设对北京市人口及土地利用的影响
    6.1 北京市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与疏解情景设定
        6.1.1 多目标优化模型
        6.1.2 情景设定
        6.1.3 产业疏解情景
    6.2 不同产业疏解情景下雄安新区发展预估
    6.3 不同产业疏解情景下北京市人口及社会经济指标的变化
        6.3.1 北京市人口规模
        6.3.2 北京市主要宏观社会经济指标
    6.4 不同产业疏解情景下北京市土地利用模拟
        6.4.1 土地利用需求变化
        6.4.2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及转移
    6.5 雄安新区建设对北京市人口与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6.5.1 雄安新区对北京市人口的影响
        6.5.2 雄安新区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异地就医行为对患者负向情绪的影响及医务社工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异地就医
        2.1.2 负向情绪
        2.1.3 医务社工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支持理论
        2.2.2 优势视角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异地就医相关研究
        2.3.2 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问题相关研究
        2.3.3 医务社工介入研究
        2.3.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异地就医行为对患者负向情绪影响的实证检验
    3.1 研究问题及实证方法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解决思路和实证方法
        3.1.3 医务社工介入异地就医负向情绪机理阐述
    3.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3.2.1 数据来源
        3.2.2 变量定义
        3.2.3 数据描述性统计
        3.2.4 实证模型
    3.3 异地就医对患者情绪影响的实证分析
        3.3.1 基础回归分析
        3.3.2 引入其他控制变量进一步分析
        3.3.3 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异地就医患者情绪困境的案例分析与介入研究
    4.1 医务社工介入案主的情绪困境
        4.1.1 案例介绍
        4.1.2 社工接案
        4.1.3 问题识别
        4.1.4 介入过程
    4.2 医务社工介入案主家人的情绪困境
        4.2.1 医务社工介入案主家人的负向情绪
        4.2.2 案主家人负向情绪的深层次原因
    4.3 介入效果
    4.4 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个案介入的反思
第五章 讨论、反思与不足
    5.1 讨论
        5.1.1 关注异地就医患者,为患者提供便利
        5.1.2 推动医务社工专业定位,健全专业社工体系
        5.1.3 发挥医务社工专业优势,疏导负向情绪
        5.1.4 发挥医务社工沟通优势,增加医患沟通
    5.2 反思
    5.3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城市轨道交通标识优化及仿真研究 ——识别、建模与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架构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架构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2 文献与基础理论综述
    2.1 轨道交通标识系统
        2.1.1 轨道交通站及其空间特点
        2.1.2 引导标识概念
        2.1.3 引导标识的功能
        2.1.4 引导标识的种类及设置
    2.2 乘客引导标识研究
        2.2.1 标识及方法研究
        2.2.2 交通领域标识及方法研究
        2.2.3 轨道交通标识及方法研究
3 基于乘客OD数据的标识问题分析
    3.1 北京轨道交通线路网介绍
    3.2 数据介绍
        3.2.1 OD数据
        3.2.2 数据描述
    3.3 出行特征与标识问题分析
        3.3.1 乘客组成分析
        3.3.2 同站进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乘客投诉数据的标识问题分析
    4.1 标识投诉
        4.1.1 标识投诉文本
        4.1.2 投诉文本处理流程
    4.2 标识投诉文本预处理
    4.3 标识投诉文本分析结果
        4.3.1 标识投诉线路统计
        4.3.2 标识投诉站区统计
        4.3.3 投诉文本主题词提取
        4.3.4 句法依存关系分析
    4.4 标识主题关键词聚类
    4.5 标识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4.5.1 标识不清
        4.5.2 标识有误
        4.5.3 标识缺失
    4.6 本章小结
5 考虑乘客流线的标识优化模型
    5.1 研究背景
    5.2 模型建立
        5.2.1 问题描述
        5.2.2 建立优化模型
    5.3 算法设计
    5.4 案例分析
        5.4.1 西直门轨道交通站
        5.4.2 标识优化建模与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标识优化案例仿真设计
    6.1 研究背景
    6.2 研究方案选择
        6.2.1 方案一
        6.2.2 方案二
        6.2.3 方案三
        6.2.4 方案选择
    6.3 西直门轨道交通站情况分析
        6.3.1 西直门站位置
        6.3.2 西直门站结构
        6.3.3 西直门站换乘
        6.3.4 站内通道标识
        6.3.5 站型、站台设计
    6.4 西直门轨道交通站流线分析与交叉疏解
        6.4.1 号线修建与新换乘通道
        6.4.2 换乘厅与换乘平台流线和冲突分析
        6.4.3 流线疏解与优化原则
        6.4.4 流线疏解优化方案
    6.5 本章小结
7 标识优化仿真模型及结果分析
    7.1 轨道交通站标识优化理论研究
    7.2 轨道交通站标识仿真模型构建
    7.3 仿真分析
        7.3.1 模型假设
        7.3.2 仿真结果分析
    7.4 标识优化与建议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景观生态学思想的寒地建筑形态地景化创作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寒地建筑问题
        1.1.2 社会需求发展下的地景化创作
        1.1.3 回归本真的寒地建筑形态创作方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景观生态学与寒地建筑形态地景化
    2.1 景观生态学理论综述
        2.1.1 景观构成与研究原理
        2.1.2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
        2.1.3 景观生态学研究原则
    2.2 寒地景观生态格局解析
        2.2.1 寒地景观生态构成
        2.2.2 寒地景观生态格局特性
    2.3 景观生态学与寒地建筑创作应用
        2.3.1 景观生态学于寒地的研究目的
        2.3.2 寒地生态环境下的建筑困境
        2.3.3 寒地建筑创作的景观生态学应用原则
    2.4 地景化创作方法解析
        2.4.1 理论与逻辑
        2.4.2 地景化创作内涵
        2.4.3 地景化创作特征
    2.5 地景化寒地生态适应性解析
        2.5.1 生态适应性解析
        2.5.2 地景化与生态适应的相通性
        2.5.3 地景化寒地适应性体系
    2.6 寒地建筑形态地景化创作目标
        2.6.1 改善建筑与环境的冲突
        2.6.2 增强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2.6.3 加大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对冲突环境的寒地地景化消隐方法
    3.1 创作目标——寒地消隐
        3.1.1 掩形还原
        3.1.2 借势调节
        3.1.3 衍生维护
    3.2 地势冲突下的地景化消隐
        3.2.1 随形就势的消隐起伏
        3.2.2 顺势成景的弥合高差
        3.2.3 景筑相融的消解冲突
    3.3 水陆冲突下的地景化消隐
        3.3.1 寻求和谐的共存式消隐
        3.3.2 发现规律的动态融入
        3.3.3 主动融合重构稳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对严苛气候的寒地地景化拟合方法
    4.1 创作目标——寒地拟合
        4.1.1 拟合温度重建结构
        4.1.2 生态拟合的空间组织
        4.1.3 材料拟合的兼顾选择
    4.2 协同光影的主动拟合
        4.2.1 外部形态拟合区域光环境
        4.2.2 空间形态拟合增强建筑采光
        4.2.3 表皮拟合优化建筑光影
    4.3 协同风雪的顺势拟合
        4.3.1 顺应风雪的外部形态拟合
        4.3.2 导引风雪的空间形态拟合
        4.3.3 利于疏解风雪的表皮拟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对生态传承的寒地地景化拓印方法
    5.1 创作目标——寒地拓印
        5.1.1 异质地势条件的优化延续
        5.1.2 冰雪生态元素的具象运用
        5.1.3 寒地多元文脉的传承延展
    5.2 寒地复杂环境纹理的拓印还原
        5.2.1 寒地建材的创新利用
        5.2.2 寒地植被提炼化再现
        5.2.3 冰雪基因的叠合再现
    5.3 多元区域场所精神的拓印营造
        5.3.1 环境的情绪升华
        5.3.2 节点的凝练强化
        5.3.3 精神的具象重塑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上海的疏解与疏导(论文参考文献)

  • [1]落“地”生“根”:中国近代工业创成中的传统治理策略 以清光绪年间湖北矿务为例[J]. 孟奇. 社会, 2022(01)
  • [2]疏解非首都功能 央企总部搬离北京步伐提速[N]. 曹晨. 证券时报, 2022
  • [3]恐怖主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理念、原则与体系[J]. 卞宏波,蒋夕,杨侍侗.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1
  • [4]试论社会情绪治理:重大疫情防控中的舆论引导[J]. 杨婧岚. 西部广播电视, 2021(23)
  • [5]学前二孩家庭教育成本的困境及其疏解路径研究[D]. 谭婧.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6]过街设施介入城市时段性拥堵路段设计研究 ——以沈阳市文艺二校路段为例[D]. 朱鹳茹. 鲁迅美术学院, 2021(09)
  • [7]雄安新区建设对北京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D]. 韩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8]异地就医行为对患者负向情绪的影响及医务社工介入研究[D]. 徐飞.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9]城市轨道交通标识优化及仿真研究 ——识别、建模与案例[D]. 陈铁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基于景观生态学思想的寒地建筑形态地景化创作方法研究[D]. 刘孟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上海赈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