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菜园土壤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部分土壤性质的关系

北京菜园土壤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部分土壤性质的关系

一、北京菜园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一些性质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娟,张乃明,于泓,张靖宇,李芳艳,于畅,杜红蝶[1](2021)在《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影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水稻土受到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品质,而且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系统综述了水稻土重金属污染的来源,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种群数量、群落结构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针对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态效应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应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指出:(1)加强水稻–重金属–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方面的研究;(2)在研究重金属污染与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重金属、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等因素进行综合并定量化分析,将是明确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的关键;(3)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系统生物学方法,促进重金属污染胁迫下水稻土微生物活性及功能的演变规律及响应适应过程;(4)加强基于长期定位实验的研究,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和较大的空间尺度上认识水稻土生态系统在重金属胁迫下的演变规律和机制;(5)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酶活性的研究应重点从机理方面入手,注重结合土壤酶的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深化土壤酶与复合污染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揭示复合污染致毒途径及其机理,同时借助分子手段,探索重金属污染水稻土中更多未发现的酶的特性,寻找更加敏感、更能普遍推广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综合性指标,以期为重金属污染水稻土的风险评价和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孙娇,梁锦秀,孔德杰,郭鑫年,魏永东,周涛[2](2021)在《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风沙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文中认为以宁夏贺兰山东路风沙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等碳量秸秆、生物炭还田后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农田养分调控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秸秆和生物炭还田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C)、全磷(P)、速效氮(AN)、速效磷(AP)浓度显着增加,且生物炭还田优于等碳量秸秆处理。而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全氮(N)浓度影响不显着。土壤C/N、C/P、N/P、AN/AP变化范围在10.1~10.9、7.4~8.2、0.7、2.7~3.4。且N/P、AN/AP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显着增加,随生物炭还田量的增加显着降低。生物炭还田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显着高于等碳量秸秆还田。而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与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均显着高于等碳量生物炭还田。相关性分析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AN与碱性磷酸酶(AKP)极显着负相关,与β-葡糖苷酶(B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MBC、(BG+CBH)/AKP、(NAG+LAP)/AKP、MBN/MBP极显着正相关。生物炭还田后土壤AP与BG、α-纤维素酶(CBH)、LAP、NAG、MBC、MBN、(BG+CBH)/AKP极显着正相关,与MNC/MBN极显着负相关。综上,生物炭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浓度和微生物量,而秸秆还田更有利于维持土壤养分平衡。

赵灿灿,李印,张济麟,樊荣,马建婷,张加强,李玉洁,刘梦瑶[3](2021)在《改变森林碳输入对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群落组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凋落物和植物根系是森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输入途径,深刻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然而凋落物和植物根系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以及其贡献仍然存在争议.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凋落物移除、断根、断根+凋落物移除4种处理,探讨改变碳输入对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群落组成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凋落物移除显着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革兰氏阴性细菌比例,提高了革兰氏阳性细菌比例、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阴性细菌比值、放线菌比例以及微生物生理压力,显着改变了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群落组成,而断根对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没有明显影响.表明凋落物碳输入相比于植物根系对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群落组成起更重要的调控作用,凋落物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温度以及土壤碳、氮含量来调控微生物的群落组成.

周诗晶,罗佳宁,刘仲淼,董超,秦燕,吴淑娟,甘红军,谢菲,庄光辉,伏兵哲,牛得草[4](2021)在《箭筈豌豆种植密度对土壤微生物养分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箭筈豌豆是一种优良的绿肥作物,具有固氮、改善土壤结构等功能,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十分普遍,但目前关于种植箭筈豌豆对土壤微生物养分代谢特征影响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基于盆栽试验,设置了不同种植密度的箭筈豌豆处理,包括低密度组(19株·盆-1)与高密度组(40株·盆-1),同时设置空白土壤作为对照,研究上述处理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密度组箭筈豌豆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均高于低密度组,从土壤获得的有效养分增加,植物生长受P的限制性增强;2)种植箭筈豌豆高密度组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无机磷含量,尽管对可溶性有机碳和总氮的影响不显着,但可溶性总氮较对照明显有降低的趋势,最终对土壤可溶性养分计量比RC:N、RC:P、RN:P的影响不显着;3)种植箭筈豌豆增加了SMBC、SMBN含量和SMBC∶SMBP、SMBN∶SMBP,降低了SMBP含量和SMBC∶SMBN,表明微生物生长对N的需求量增加;4)种植箭筈豌豆降低了土壤BG(C-获取酶)酶活性而增加了(NAG+LAP)(N-获取酶)和AP(P-获取酶)酶活性,降低了BG∶(NAG+LAP)、BG∶AP和(NAG+LAP)∶AP,表明土壤微生物通过增加N和P获取的酶活性以增加对短缺养分的获取。因此,种植不同密度的箭筈豌豆在改变土壤养分特征的同时,还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养分代谢特征,微生物通过调整体内养分含量及胞外酶的分泌量及计量比以适应新的资源供应特征。

张宏伟,崔晓阳,郭亚芬[5](2021)在《寒温带林区不同林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兴安岭高寒区(122°42′14″~123°18′5″E、51°17′42″~51°56′31″N)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大兴安岭寒温带林区海拔400~1 100 m的杜香-落叶松(Ledum palustre-Larix dahurica)林、杜鹃-落叶松(Rhododendron dauricum-Larix dahurica)林、杜鹃-白桦(Rhododendron dauricum-Betula platyphylla)林、偃松(Pinus pumila)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提取因子,分析4种林型2个土层(h)0<h≤5 cm和5 cm<h≤20 cm土层的化学指标、土壤脲酶、蛋白酶、天门冬酰胺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型中,0<h≤5 cm土层的脲酶、蛋白酶活性,5 cm<h≤20 cm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特征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杜香-落叶松林、杜鹃-落叶松林、杜鹃-白桦林、偃松林;0<h≤5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5 cm<h≤20 cm土层的脲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天门冬酰胺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变化特征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杜香-落叶松林、杜鹃-白桦林、杜鹃-落叶松林、偃松林。在垂直剖面,4种林型的全氮质量分数、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碱解氮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pH和全钾质量分数升高。全氮、总有机碳、碱解氮、全磷,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产生了重要影响。寒温带林区不同林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因林型、海拔以及土层的差异,导致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差异,2个土层均表现为: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降低;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降低。

周旦,王欣,郭小军,孙杰,黄庆海,叶会财,解开治,刘一锋,徐培智[6](2021)在《长期有机培肥对红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40年红壤长期有机培肥试验为研究平台,探究长期施用紫云英、猪粪及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微生物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化肥处理(NPK)、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处理(M1)、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和早稻施猪粪处理(M2)、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和晚稻施猪粪处理(M3)、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和晚稻秸秆还田处理(M4)。于2020年晚稻收获前采集耕作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组分、微生物量碳氮等肥力指标。【结果】(1)长期有机培肥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较不施肥处理CK相比,绿肥紫云英添加猪粪的M2、M3处理早稻产量,分别提高1.4、1.25倍,晚稻产量则分别提高0.59、0.65倍;绿肥紫云英添加猪粪的M2、M3处理早稻产量,较化肥NPK处理分别提升18.1%、10.6%,晚稻产量分别提升15.7%、20.0%。(2)长期有机培肥处理提高了各形态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早稻绿肥紫云英+猪粪的M2处理较不施肥CK处理显着提高易氧化性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P<0.05),且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均高于化肥NPK处理,其中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含量M2处理(0.97 g·kg-1)显着高于NPK处理(0.68g·kg-1)(P<0.05);化肥NPK处理和有机培肥处理(M1、M2、M3、M4)土壤微生物量碳较不施肥CK处理相比提高了22.1%~58.9%,早稻绿肥紫云英+猪粪的M2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31.2 mg·kg-1)最高且提升最为明显(P<0.05)。(3)长期有机培肥提高了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且早稻施绿肥紫云英+猪粪M2处理效果明显;易氧化性有机碳是红壤有机碳的主要存在形式;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性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及可溶性有机碳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4)长期有机培肥提高了全氮、碱解氮等养分指标,产量与速效磷、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可溶性有机碳极显着相关(P<0.01),与全磷、游离态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性有机碳显着相关(P<0.05)。【结论】长期有机培肥通过提升红壤肥力水平,调增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促进水稻稳产增产,尤其是紫云英添加猪粪处理模式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刘麟[7](2021)在《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土壤微生物养分利用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张明智[8](2021)在《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影响机理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菜篮子。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灌溉往往造成水资源浪费、降低灌溉水利用效率,而适宜地灌溉管理措施有助于作物实现节水增产高效益。膜下微喷灌采用膜下多组细小微孔出流的方式借助重力和毛管吸力将水分均匀分布于根区土壤,促进作物生长,但其对作物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因此,研究膜下微喷灌对作物土壤微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影响,可为优化设施农业灌溉技术、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设施农业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室番茄试验与多目标优化分析,探究不同灌溉方式(膜下微喷灌、膜下滴灌、微喷带灌溉)、布设措施(微孔组间距、毛管布置密度)与灌水方案(灌水频率、灌水量)等农艺灌溉管理措施各因素对作物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作物生长(作物根系、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规律,明确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作物根系、植株生长对番茄产量影响的强度大小;揭示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的影响机理;提出温室膜下微喷灌灌溉管理技术体系指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膜下微喷灌提高土壤水分分布均匀性,促进番茄节水增产。膜下微喷灌土壤剖面的湿润峰呈条带状,耕作层(0-40 cm)土壤湿润比较大且灌水均匀度高。适宜土壤水分促使膜下微喷灌番茄的根系形态发育优于膜下滴灌、微喷带灌溉。高水平形态发育的根系代谢旺盛,利于番茄土壤细菌ACE指数(种群丰度)与氮磷代谢功能基因丰度的增加。代谢旺盛根系与稳定细菌群落可增加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活化被番茄根系吸收利用,致使膜下微喷灌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优于膜下滴灌、微喷带灌溉19.39%与4.54%、21.03%与 58.04%。(2)微孔组间距30 cm微喷带灌溉可改善土壤水气分布,增加土壤氮磷代谢基因丰度,提高作物产量。微孔组间距30 cm微喷带灌溉不但促使番茄耕作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增加,而且降低土壤充水孔隙度。适宜土壤水气环境利于作物根系形态发育,促使该处理不但提高番茄土壤细菌氨基酸转运与代谢与氮磷代谢功能基因丰度,而且增加土壤酶活性,加强作物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能力,提升叶片光合速率,促使微孔组间距30 cm灌溉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高于50 cm约14.15%与11.27%、12.64%与10.35%。(3)一管3行(1根微喷带灌溉3行番茄)毛管布置密度灌溉增加根区土壤水分抑制性,限制作物根系形态结构,降低作物水分利用率。一管2行春番茄与秋番茄耕作层土壤体积含水率显着高于一管3行6.67%与6.69%。较低的土壤水分限制作物根系形态发育。高水平地根系形态发育可增加根系分泌物,促使一管2行灌溉番茄土壤细菌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较低地土壤细菌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酶活性限制番茄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与其形态发育,一管2行布置灌溉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一管3行34.76%与15.23%、31.94%与13.91%。(4)灌水频率5 d可增加耕作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加快土壤氮磷周转,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灌水频率3d时土壤湿润体较小且湿润持续期长;灌水频率7 d 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存在明显的湿润与干燥区,导致灌水频率3d、7d番茄根系与土壤微生物易受低氧与水分胁迫,限制其功能基因丰度的增加。番茄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也随较低的土壤细菌氮磷代谢基因丰度而降低不利于土壤氮磷周转,限制作物根系形态发育与叶片净光合干物质积累,导致灌水频率5 d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较优。(5)每5 d灌水量为1.00Epan(Epan表示Φ20蒸发皿5 d累计蒸发量)可增强作物根系-土壤细菌-土壤酶活性正向互作强度,提高作物产量。1.00Epan灌水量处理下适宜的土壤水环境促使春番茄与秋番茄总根长高于0.70Epan、1.20Epan处理约9.98%与11.06%、2.10%与3.16%。较高的根系形态发育可优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根系形态快速发育与土壤细菌的代谢释放出更多土壤酶,较高酶活性促使作物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正向促进根系形态发育与作物干物质积累。作物根系-土壤细菌-土壤酶活性正向互作促使1.00Epan处理提高番茄产量的同时增加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基于土壤微环境、作物生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膜下微喷灌在设施农业灌溉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改变膜下微喷灌灌溉管理措施,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水分分布,改变作物根系生长和作物活性;根系形态的改变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酶活性,进而调节土壤养分周转,影响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设施农业膜下微喷灌应用中选择微孔组间距为30cm的微喷带,采用一管2行铺设模式,灌水频率为5 d,单次灌水量为1.00Epan的灌溉管理措施不但可改善土壤微环境,而且可提高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杨晨曦[9](2021)在《科尔沁沙地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季节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伏云珍[10](2021)在《马铃薯‖玉米间作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北京菜园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一些性质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菜园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一些性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1.1 自然污染源
    1.2 人为污染源
2 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的影响
    2.1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2.2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 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活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3.1 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呼吸强度的影响
    3.2 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酶活性的影响
4 问题与展望
    4.1 存在问题
    4.2 展望

(2)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风沙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土样采集与分析
        1.3.1 土样采集
        1.3.2 分析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土壤碳氮磷浓度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2 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3 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4 土壤与微生物、胞外酶之间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土壤碳氮磷浓度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2 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3 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 结论

(3)改变森林碳输入对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群落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介绍和实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改变碳输入途径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
    2.2 改变碳输入途径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3 讨 论
    3.1 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2 根系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 结 论

(4)箭筈豌豆种植密度对土壤微生物养分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基本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1 样品采集
        1.3.2 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箭筈豌豆的生物量及养分含量的变化
    2.2 土壤养分的变化
    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变化
    2.4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 讨论
    3.1 不同密度箭筈豌豆生物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特征
    3.2 种植箭筈豌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3 种植箭筈豌豆对土壤微生物量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 结论

(5)寒温带林区不同林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林型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
    3.2 不同林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3 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
    3.4 微生物量、土壤酶、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8)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影响机理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室膜下微喷灌技术
        1.2.2 灌溉对作物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1.2.3 灌溉对作物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4 灌溉对作物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5 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试验方案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
        2.1.2 许昌市灌溉试验站
    2.2 试验设计方案
        2.2.1 灌溉方式试验设计
        2.2.2 基于膜下微喷灌的布设措施试验设计
        2.2.3 基于膜下微喷灌的灌水方案试验设计
        2.2.4 基于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中试试验
    2.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3.1 土壤物理特性
        2.3.2 土壤化学特性
        2.3.3 土壤微生物
        2.3.4 土壤酶性活性
        2.3.5 番茄生长
    2.4 数据分析
        2.4.1 基础分析
        2.4.2 综合评价法分析
        2.4.3 空间分析法
        2.4.4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3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1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1.1 不同灌溉方式下的土壤水热分布
        3.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2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2.1 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3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p H的影响
        3.3.1 灌溉方式对土壤p H的影响
        3.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p H的影响
        3.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p H的影响
    3.4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1 灌溉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5 讨论
        3.5.1 灌溉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5.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5.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1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1.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2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2.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3 膜下微喷灌土壤细菌群落功能预测分析
        4.3.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的影响
        4.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的影响
        4.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群落细菌功能的影响
    4.4 土壤微环境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相关分析
        4.4.1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土壤微环境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相关关系
        4.4.2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土壤微环境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相关关系
    4.5 讨论
        4.5.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4.5.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4.5.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1.1 灌溉方式对根际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2 膜下微喷灌调控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2.1 灌溉方式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3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1 灌溉方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灌溉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4.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4.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1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作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6.1.1 灌溉方式对温室番茄根系形态的影响
        6.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根系形态的影响
        6.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根系形态的影响
    6.2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株
        6.2.1 灌溉方式对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3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3.1 灌溉方式对温室番茄冠层湿度及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4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4.1 灌溉方式对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4.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4.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5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6.5.1 灌溉方式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6.5.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的温室番茄果实品质影响
        6.5.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6.6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6.1 灌溉方式对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6.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6.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响应
    6.7 综合评判
        6.7.1 基于TOPSIS法对不同灌溉方式下温室番茄的综合评价
        6.7.2 膜下微喷灌温室番茄最优布设措施模型评判
        6.7.3 基于空间法分析对温室番茄最优灌水方案方案的优化
    6.8 膜下微喷灌土壤微环境与温室番茄生长的相关关系探究
        6.8.1 土壤微环境与番茄生长相关性分析
        6.8.2 基于结构方程分析土壤微环境、作物根系与植株生长对产量的影响
    6.9 讨论
        6.9.1 灌溉方式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9.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9.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10 本章小结
7 基于不同区域的膜下微喷灌中试试验验证
    7.1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7.2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7.3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7.4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北京菜园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一些性质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影响研究进展[J]. 刘娟,张乃明,于泓,张靖宇,李芳艳,于畅,杜红蝶. 土壤, 2021(06)
  • [2]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风沙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孙娇,梁锦秀,孔德杰,郭鑫年,魏永东,周涛. 草业学报, 2021(11)
  • [3]改变森林碳输入对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群落组成的影响[J]. 赵灿灿,李印,张济麟,樊荣,马建婷,张加强,李玉洁,刘梦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4]箭筈豌豆种植密度对土壤微生物养分代谢的影响[J]. 周诗晶,罗佳宁,刘仲淼,董超,秦燕,吴淑娟,甘红军,谢菲,庄光辉,伏兵哲,牛得草. 草业学报, 2021(10)
  • [5]寒温带林区不同林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J]. 张宏伟,崔晓阳,郭亚芬.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1(08)
  • [6]长期有机培肥对红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周旦,王欣,郭小军,孙杰,黄庆海,叶会财,解开治,刘一锋,徐培智. 福建农业学报, 2021(08)
  • [7]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土壤微生物养分利用特征的影响[D]. 刘麟. 宁夏大学, 2021
  • [8]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影响机理的探究[D]. 张明智.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9]科尔沁沙地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季节变化[D]. 杨晨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10]马铃薯‖玉米间作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伏云珍. 宁夏大学, 2021

标签:;  ;  ;  ;  ;  

北京菜园土壤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部分土壤性质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