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奶牛饲养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奶牛饲养管理工作

一、怎样搞好奶牛的饲养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吉鹍[1](2013)在《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就制约我国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张吉鹍[2](2013)在《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制约我国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张吉鵾[3](2013)在《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文中认为本文就制约我国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刘鑫渝[4](2011)在《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险。人民公社化实行草原全民所有,牲畜集体所有。变牲畜家庭个体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加上国家控制商业和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牧民没有退社自由,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牲畜及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牧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和可能取得的边际收益。牲畜及畜产品国家征购及诸如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牧民对其产品——牧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草原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牲畜集体所有,牧民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侵入农村。对单个牧民来讲,草原和牲畜都是一种公共物品,他不拥有相对于其它成员的对土地和牲畜的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牧民土地和牲畜产权都出现“残缺”。人民公社、大跃进、公共食堂、牧业学大寨、牧民定居是与土地制度相伴生的国家自上而下理性设计的社会改造工程。这些体现了控制与改善逻辑的社会工程通过重新设计力图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清晰,以便更加有效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进行治理。这些项目始于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作为“立法者”的远大抱负和无限雄心,他们不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而且主张通过行动来对自然界或整个社会秩序进行彻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这种雄心的背后,则是对持续的线性进步、科学知识发展、生产的扩大、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以及对自然甚至人类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强自信。“致命的自负”注定要走向失败。即使失败了的项目也并非没有任何积极的成效。我们是各种现代化项目的受益者,改善的目的本意是良善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是把自然和社会改造为容易被国家识别和控制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对象,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福祉。国家将建基于农耕社会的土地制度实施于牧区是国家强力推行下的简单化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牧民成了没有性别、传统和价值、特定个性的异常抽象的可以互换的个体。这种简单化设计因为忽视了牧民的生存传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遭遇失败。草原生态恶化与牧民生计两难困境成为新项目实施的挚肘。为了避免仍然存活着的“国家乌托邦”,需要在牧区现代化现实路径选择的实施中,关注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注重项目谨慎推进、规划要有弹性,利用互助传统建设“新公共性”,建立完善的牧民参与机制。

苏静[5](2010)在《浅议家庭奶牛业的发展与对策》文中提出目前奶牛的饲养是以家庭养殖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生产体制。家庭饲养奶牛已成为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生产门路,正处于上升势头。本文主要从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建立完善的奶牛产业化生产体系,同时对开辟青粗饲料来源及作好加工调制、逐步做到日粮标准化、饲养管理规范化、搞好奶牛配种及良种繁育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

王锋,杨青珍,马晓晖[6](2008)在《运城市奶牛养殖业现状调查及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运城市的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在饲养场地位置的选择、建筑布局、奶牛品种和生产水平、饲料生产和加工、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分析认为只有大力推进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的建设才是根本出路。

杨丽萍[7](2006)在《龙头带动 协会联结 小区示范促进奶牛业发展——普洱县宁洱镇曼连村奶牛业发展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奶牛业是普洱县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后发展起来的又一个养殖业,在曼连村奶牛业发展过程中,积极争取引进项目,依托普洱鲜牛奶有限公司,创建协会,建立小区,以“公司+协会+农户”的奶业发展模式,推进了曼连村奶牛业的发展,对帮助农民增收和全县农村奶牛业发展树立了典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

王艳华[8](2005)在《奶源基地建设及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奶牛养殖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局面,无论是奶牛存栏还是原料奶总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世界奶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原料奶占有量及奶畜单产水平和质量均处于较低的层次,已成为制约奶业发展的瓶颈。原料奶生产是奶业发展的基础,而奶源基地为原料奶生产提供保障。因此,解决中国原料奶生产这一薄弱环节,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奶源基地建设包括区域布局、奶牛品种、饲料、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机械挤奶、冷链运输等众多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奶源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原料奶产量和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增强民族体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转化,改善农村饲养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同时,奶源基地建设也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为乳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奶源基地范畴的理解是不同的。本文主要是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出发,以农村奶畜饲养专业乡(镇)或奶畜饲养专业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微观层次的奶源基地的建设问题。本研究是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从奶源基地系统界定及其分析入手,阐述奶源基地建设的理论依据,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典型奶源基地的实证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强奶源基地建设的宏观思路。然后,以此为依据,对奶牛生产经营模式选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奶业一体化经营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最后提出农村奶源基地发展方向及其经营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本研究是把奶源基地看作一个系统,本着整体优化的观点,尝试改善系统结构,探寻提高系统功能的途径,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村奶源基地建设提供参考和理论指导。本文首先从宏观层次总结了中国奶业发展的历史成就,指出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预见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重点强调,目前奶源生产是奶业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未来奶源基地将越来越成为奶业投入和关注的重点。本文从理论上构建了奶源基地系统,对系统的结构、环境和功能作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提高奶源基地系统功能的途径。本文还指出奶源基地建设应以区位布局理论、系统优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为指导,并以此构建了奶源基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黑龙江省典型农村奶源基地作为调查对象,对基地运行现状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提出农村奶源基地建设的宏观思路,即应选择合适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协调与乳品企业的关系等。以上面提出的农村奶源基地建设的宏观思路为依据,首先进行农村奶源基地奶牛生产经营模式的研究,对种养结合型的奶农户分散饲养、奶牛场和奶牛小区的经济效益、优势、劣势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指出三种模式为共生关系,在运行中要趋利避害,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优化技术对种养结合型奶农分散饲养模式的最优饲养规模和最佳种植结

徐仲兴,何莹涛[9](2004)在《宜良奶业二十年》文中指出 宜良县于1984年从洱源县购买奶牛进行饲养,历经风雨,走过坎坷,目前奶业已成为该县畜牧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现将宜良奶业20年的发展情况介绍如下。 1 宜良县奶牛饲养业 宜良县奶牛饲养年代较早,西山村回族农民马德宝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挤本地黄牛的牛奶供给城区居民饮用;1957年县畜牧兽医站曾引进荷兰黑白花奶牛和前苏联的科斯特罗姆公牛,放在西山村等地与本地母牛自然杂交,培育后代作乳用,因公、母牛个体悬殊过大而未获成功;20世纪60年代

徐仲兴,何莹涛[10](2004)在《宜良奶业二十年》文中研究说明宜良县于1984年从洱源县购买奶牛进行饲养, 历经风雨,走过坎坷,目前奶业已成为该县畜牧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现将宜良奶业20年的发展情况介绍如下。 1 宜良县奶牛饲养业宜良县奶牛饲养年代较早,西山村回族农民马德宝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挤本地黄牛的牛奶供给城区居民饮用;1957年县畜牧兽医站曾引进荷兰

二、怎样搞好奶牛的饲养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搞好奶牛的饲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3)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
    1.1 牛群品质差, 结构不合理
        1.1.1 奶牛良种率低。
        1.1.2 牛群结构不合理。
    1.2 养殖方式落后, 饲养管理粗放
        1.2.1 养殖方式落后。
        1.2.2 饲养简单, 管理粗放。
        1.2.2. 1 饲养简单。
        1.2.2. 2 管理粗放。
    1.3 日粮配合不科学, 饲料转化率低
        1.3.1 日粮配合不科学。
        1.3.1. 1 精料补充料配合不合理。
        1.3.1. 2 日粮精、粗比例失调。
        1.3.2 不重视使用优质粗饲料
        1.3.2. 1 对粗饲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利用不合理。
        1.3.2. 2 牧草加工技术薄弱, 优质粗饲料严重缺乏。
        1.3.2. 3 大量使用精饲料, 日粮精、粗比例高。
    1.4 发展方向不明确, 科技支撑体系薄弱
        1.4.1 发展方向不明确。
        1.4.2 科技支撑体系薄弱, 服务体系不健全。
        1.4.2. 1 科技意识差
        1.4.2. 2 不重视培育后备牛。
        1.4.2. 3 饲料资源利用不合理。
        1.4.2. 4 奶牛饲料开发不足。
        1.4.2. 5 拴养。
        1.4.2. 6 缺乏规范的饲喂技术。
        1.4.2. 7 初配个体小, 技术差, 受胎率低。
    1.5 疫病防控意识差, 防治体系不健全
        1.5.1 轻防疫, 重治疗, 效果差。
        1.5.2 缺乏消毒意识。
        1.5.3 不驱虫。
        1.5.4 防治体系建设滞后。
    1.6 环保意识淡, 饲养环境差
        1.6.1 粪污处理与利用薄弱。
        1.6.2 饲养环境差, 牛体不干净。
2 提高奶牛养殖效益的措施
    2.1 创新奶牛品种, 加快良种化进程。
        2.1.1 重视育种工作, 提高牛群质量
        2.1.1. 1 统一全国牛群档案, 完善育种资料信息。
        2.1.1. 2 推广先进繁育技术, 建立育种核心群。
        2.1.1. 3 优化牛群结构, 淘汰劣质低产奶牛。
        2.1.2 完善系谱档案, 科学选种选配
        2.1.2. 1 依据系谱档案, 科学选种选配。
        2.1.2. 2 查明空怀原因, 加大淘汰力度。
        2.1.3 应用性控繁殖技术, 提高母犊比例, 建立高产牛群。
        2.1.4 借鉴现有成熟经验, 推进奶牛品种创新。
        2.1.5 科学引进奶牛。
    2.2 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 规范化饲养管理
        2.2.1 种养结合的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
        2.2.1. 1 适度规模养殖的内涵。
        2.2.1. 2 适度规模养殖的好处。
        2.2.1. 3 适度规模养殖的实现形式。
        2.2.1. 4 适度规模养殖提高规模效益。
        2.2.1.5 推行奶牛标准化生产。
        2.2.2 规范化饲养管理。
        2.2.2. 1 刷拭牛体, 保持牛体卫生。
        2.2.2. 2 夏季防暑, 降低热应激危害。
        2.2.2.3 冬季防寒。
        2.2.2. 4 母牛管理精细化。
        2.2.2. 5 分群饲喂。
        2.2.2. 6 适量运动。
    2.3 深化饲草资源开发与加工调制, 普及全价混合日粮
        2.3.1 采用不同种植模式, 保证牧草平衡供应。
        2.3.2 采用营养工程技术, 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
        2.3.3 科学搭配精粗饲料, 普及全混合日粮。
        2.3.3. 1 优化日粮配方设计, 降低精饲料成本。
        2.3.3. 2 合理搭配饲料, 规范化饲养。
        2.3.3. 3 积极推广全混合日粮 (TMR) 。
    2.4 贯彻“5个重要指标”, 强化科技支撑
        2.4.1 贯彻“5个重要指标”。
        2.4.2 强化科技支撑。
        2.4.2.1 建立健全奶牛科技培训体系。
        2.4.2. 2 科学化建设奶牛场。
        2.4.2. 3 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2.4.2. 4 夯实粗饲料体系基础建设, 加快奶牛发展
        2.4.2. 5 平衡日粮营养, 饲喂全价混合日粮。
        2.4.2. 6 控制奶牛头数, 提高奶牛质量, 增加奶牛单产。
    2.5 搞好疾病防治, 降低疫病风险
        2.5.1 各项疾病防控规章制度。
        2.5.1. 1 引种隔离观察和检疫制度。
        2.5.1. 2 牛场疫病监测制度。
        2.5.1. 3 消毒制度。
        2.5.1. 4 免疫制度。
        2.5.1. 5 兽医卫生管理制度。
        2.5.2 建立完善的奶牛健康防疫体系。
        2.5.3 搞好非传染性常见病的诊治。
    2.6 清洁生产, 保护环境
        2.6.1 严格消毒, 清洁生产。
        2.6.2 低碳养殖, 保护环境。

(4)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1 个案简介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2.2 相关理论资源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土地制度
        2.3.2 土地制度变迁
        2.3.3 牧区社会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2.5 论文结构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5)浅议家庭奶牛业的发展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培育龙头企业, 逐步建立完善的奶牛业产业化生产体系
    1.1 加强奶牛中介组织的建设
    1.2 建立奶农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组织化程度
    1.3 建立收奶及技术指导站
    1.4 发展订单奶牛业
2 开辟饲料来源, 合理调制调配
3 逐步做到日粮标准化, 饲养管理规范化
    3.1 泌乳期的饲养管理
    3.2 干乳期的饲养管理
    3.3 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4 搞好奶牛配种及良种繁育
    4.1 搞好奶牛配种工作
    4.2 合理选配, 提高畜群品质
5 加强奶牛疾病防治
6 搞好技术培训及技术咨询

(6)运城市奶牛养殖业现状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城市奶牛养殖业存在问题与对策
    1.1 运城市的奶牛养殖业
    1.2 奶牛养殖场地建设
        1.2.1 饲养场地位置的选择
        1.2.1.1 现状。
        1.2.1.2 分析与对策。
        1.2.2 建筑布局
        1.2.2.1 现状。
        1.2.2.2 分析与对策。
        1.2.3 基础设施
        1.2.3.1 现状。
        1.2.3.2 分析与对策。
    1.3 奶牛品种和生产水平
        1.3.1 现状
        1.3.2 分析与对策
    1.4 产业化程度
        1.4.1 现状
        1.4.2 分析与对策
    1.5 饲料饲草生产和加工
        1.5.1 现状
        1.5.2 分析与对策
    1.6 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
        1.6.1 现状
        1.6.2 分析与对策
2 运城市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的思考
    2.1 建设原则
    2.2 小区的设计与布局
        2.2.1 场址的选择
        2.2.2 小区的布局
        2.2.2.1 布局原则。
        2.2.2.2 分区规划。
        2.2.3 粪尿处理系统及小区的绿化
    2.3 小区的日常管理
        2.3.1 奶牛标准化饲养
        2.3.1.1 饲养方式。
        2.3.1.2 饲料配置。
        2.3.1.3 奶牛疫病防治。
        2.3.1.4 奶牛配种及良种繁育。
        2.3.1.5 牛场卫生。
        2.3.1.6 其他方面。
        2.3.2 小区规范化管理
    2.4 其他方面
        2.4.1 加强政府在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中的作用
        2.4.2 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
3 展望

(7)龙头带动 协会联结 小区示范促进奶牛业发展——普洱县宁洱镇曼连村奶牛业发展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曼连村奶牛业发展现状
2 发展奶牛业取得的综合效益
    2.1 帮助山区农民找到增收的门路
    2.2 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壮大
    2.3 促进了奶牛养殖协会的发展
    2.4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主要做法与取得经验
    3.1 主要做法
        3.1.1 加强政府对奶牛业发展的领导
        3.1.2 严格对奶牛产业化发展项目的实施管理
        3.1.3 大力推广奶牛综合饲养技术
        3.1.4 狠抓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3.1.5 建立“公司+协会+农户”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奶牛养殖的组织化程度
        3.1.6 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小区建设
    3.2 取得的经验
        3.2.1 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3.2.2 方法得当,运作机制创新
        3.2.3 强化多样化分配,完善利益联结

(8)奶源基地建设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乳品消费需求呼唤奶源基地建设
        1.1.2 乳品加工业发展需要奶源基地建设
        1.1.3 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奶源基地建设
        1.1.4 黑龙江省区位优势适合奶源基地建设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实践意义
        1.2.2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主要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2 中国奶业发展的历史总结与展望
    2.1 中国奶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2.2 中国奶业发展的历史成就
        2.2.1 奶牛存栏量和原料奶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2.2.2 奶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进一步明朗
        2.2.3 乳品工业不断壮大
        2.2.4 乳品消费水平有很大提高
    2.3 面临的发展新机遇
        2.3.1 中国加入WTO 后有利的宏观竞争环境
        2.3.2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2.3.3 中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产业政策
    2.4 中国奶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4.1 如何进一步开拓乳品消费市场问题
        2.4.2 如何加强奶源生产问题
        2.4.3 乳业集团的壮大和发展问题
    2.5 中国奶业发展展望
        2.5.1 中国发展奶业的依据
        2.5.2 中国奶业发展展望
3 奶源基地建设的基本理论
    3.1 奶源基地的概念
    3.2 奶源基地系统
        3.2.1 奶源基地系统构建及其运行
        3.2.2 奶源基地系统分析
    3.3 提高奶源基地系统功能的途径
    3.4 奶源基地建设的理论依据
        3.4.1 区位布局理论
        3.4.2 系统优化理论
        3.4.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
        3.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4.5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3.5 奶源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5.1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3.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 黑龙江省奶源基地建设的实证分析
    4.1 黑龙江省奶牛业发展水平总体描述
        4.1.1 奶牛存栏
        4.1.2 奶牛品种
        4.1.3 牛奶总产量及单产水平
        4.1.4 牛奶人均占有量
        4.1.5 奶牛饲养区域
    4.2 黑龙江省发展奶牛业的优势分析
        4.2.1 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
        4.2.2 价格优势和成本优势
        4.2.3 乳品加工业优势和技术信息优势
        4.2.4 技术服务体系优势
        4.2.5 政策优势
    4.3 黑龙江省奶牛存栏预测
        4.3.1 组合预测模型建立及计算
        4.3.2 预测结果分析和讨论
    4.4 农村奶源基地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4.1 典型调查点的选择
        4.4.2 奶源基地运行现状
        4.4.3 奶源基地评价
        4.4.4 存在的问题
    4.5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的宏观思路
        4.5.1 选择适合的奶牛生产经营模式和规模
        4.5.2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4.5.3 提高奶农素质
        4.5.4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4.5.5 促进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协调发展
        4.5.6 实现奶源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5 奶牛生产经营模式分析与规模优化研究
    5.1 国外奶牛生产经营模式的启示
        5.1.1 印度的个体奶农小规模经营模式
        5.1.2 美国的家庭牧场大规模经营模式
    5.2 奶牛生产经营模式分类与评析
        5.2.1 奶牛生产经营模式分类
        5.2.2 奶农户和奶牛场生产经营模式的投入产出分析
        5.2.3 各种生产经营模式评析
        5.2.4 各种模式的综合比较与结论
    5.3 种养结合型奶农生产经营模式的规模优化
        5.3.1 优化的基本思想
        5.3.2 模型建立及计算
        5.3.3 结果分析
6 奶源基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6.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6.2 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与启示
    6.3 奶源基地社会化服务体系构成及其功能分析
        6.3.1 奶源基地社会化服务体系构成
        6.3.2 奶源基地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功能
    6.4 奶源基地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6.4.1 竞争机制
        6.4.2 利益分配机制
        6.4.3 激励机制
        6.4.4 约束机制
    6.5 奶源基地社会化服务贡献率的测度
        6.5.1 奶源基地社会化服务贡献率的涵义
        6.5.2 奶源基地社会化服务贡献率的测度原理
        6.5.3 奶源基地社会化服务贡献率的测算
        6.5.4 结论
    6.6 奶农学习行为分析及对技术培训的启示
        6.6.1 奶农学习行为分析
        6.6.2 对奶农技术培训的建议
    6.7 政府在奶源基地建设中的作用
        6.7.1 在农业生产领域中政府行为的构成及其行为准则
        6.7.2 目前奶源基地建设中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6.7.3 政府在奶源基地建设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6.7.4 对奶源基地政府行为的建议
7 奶业“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研究
    7.1 奶源基地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7.2 “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的一般内涵及其联结方式
        7.2.1 “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一般内涵
        7.2.2 “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的联结方式
    7.3 理论模型——一体化经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
    7.4 奶业“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组织模式分类与评析
        7.4.1 组织模式分类
        7.4.2 各种组织模式评析
    7.5 奶农股份合作社——奶业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创新
        7.5.1 奶业合作组织——奶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生产形式
        7.5.2 奶农股份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行构想
        7.5.3 对奶农股份合作社的评析
        7.5.4 奶农股份合作社的培育
    7.6 奶业“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7.6.1 利益机制
        7.6.2 运转约束和保障机制
8 奶源基地发展方向及其经营管理的基本架构
    8.1 奶源基地的发展方向
        8.1.1 建设绿色奶源基地的基本依据
        8.1.2 建设绿色奶源基地的意义
        8.1.3 绿色奶源基地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8.2 奶源基地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
        8.2.1 构建规范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基本思想
        8.2.2 奶源基地的组织管理
        8.2.3 技术体系
    8.3 对策与建议
        8.3.1 制定绿色奶源基地发展战略
        8.3.2 加强绿色原料奶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8.3.3 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8.3.4 建立、发展和壮大奶农合作经济组织
        8.3.5 研究开发奶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8.3.6 强化奶业从业者的技术培训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四、怎样搞好奶牛的饲养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A]. 张吉鹍. 《第八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3(总第184期)
  • [2]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A]. 张吉鹍. 第四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 2013
  • [3]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 张吉鵾.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3(02)
  • [4]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D]. 刘鑫渝. 吉林大学, 2011(08)
  • [5]浅议家庭奶牛业的发展与对策[J]. 苏静. 中国畜禽种业, 2010(09)
  • [6]运城市奶牛养殖业现状调查及分析[J]. 王锋,杨青珍,马晓晖. 河北农业科学, 2008(04)
  • [7]龙头带动 协会联结 小区示范促进奶牛业发展——普洱县宁洱镇曼连村奶牛业发展调查报告[J]. 杨丽萍. 当代畜牧, 2006(10)
  • [8]奶源基地建设及其实证研究[D]. 王艳华. 东北农业大学, 2005(01)
  • [9]宜良奶业二十年[J]. 徐仲兴,何莹涛. 云南农业科技, 2004(S1)
  • [10]宜良奶业二十年[A]. 徐仲兴,何莹涛. 云南省首届无公害猪肉生产研讨会、云南省奶业发展对策研讨会论文集, 2004(总第207期)

标签:;  ;  ;  ;  ;  

如何做好奶牛饲养管理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