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振兴我国程控开关产业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振兴我国程控开关产业

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振兴我国程控交换机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许骞,王英凯[1](2021)在《中国产业自主创新的创新主体动态协同模式研究——以通信设备产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自主创新模式和创新主体的分析框架的构建,以我国通信设备产业的制度演进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通信设备产业的自主创新是一个创新主体动态转换和协同的过程,是我国在自主创新这一道路上,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体现;其次,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系统作为我国制度转型的目标,故而在改革初始,政府需承担起创新协调和整合创新资源的工作,同时,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与激励政策也不可缺少;再次,对于创新主体的选择机制,不能由政府垄断,而需要使各产业开放竞争,最终的创新主体选择机制须为市场竞争;最后,除了企业可以作为创新主体,公共科技机构也可以成为我国的创新主体。公共科技机构与企业联合成为双创新主体,构成的产业战略格局可以达成相互补充的效果,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十分有利。

何建洪,赵慧祺,崔雨晴,王淞立,李雨桐[2](2020)在《产业政策推动了技术创新吗?——基于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创新为对象,应用K-Means和层次聚类对产业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并应用显性技术优势指数(RTA)和变异系数(CV)刻画技术创新效果,剖析了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中产业政策与自主创新成果间的联系与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特定技术领域及技术演化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政策及其组合驱动技术创新的效果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技术演化轨迹确定、资金等生产要素充分的情境下,政策的排他性保护、反垄断干预与引资性培育促进通信技术创新效果最为显着;而税收优惠的创新驱动效果不显着,通过政府补贴刺激创新甚至可能出现抑制效应。本文的研究表明,产业政策在特定领域中对技术创新的刺激是有效的,同时表明即使在特定领域中,产业政策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作用效果也存在显着差异。这对我国在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和通用共性技术等特定领域制定实施激励性产业政策、有效参与全球前沿技术竞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陈小凌[3](2020)在《华为公司商业模式演变研究 ——基于商业模式画布模型》文中指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公司”)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营通信企业,经过短短30余年的发展,已在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取得领先地位。对华为公司发展至今商业模式的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探究其成功原因显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选取华为公司作为案例分析企业,以商业模式为研究对象,聚焦华为公司30余年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初创阶段、布局阶段和领先阶段3个阶段,采用Osterwalder商业模式画布模型为研究工具,对华为公司各阶段商业模式要素具体内容及阶段性演变展开研究。一方面使用杜邦分析法分析对比华为公司和中兴公司,明确华为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采用商业模式要素模型从价值主张、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客户细分、客户关系、渠道通路、成本结构、收入来源9个商业模式要素,绘制出华为公司3阶段各自的商业模式画布模型并总结出每个阶段商业模式导向,从而总结出华为公司商业模式的演变结论。研究发现:(1)华为公司每个阶段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具体内容均在不断丰富和扩展,当一定数量(≥4)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具体内容发生变化后,会促进企业进入新阶段形成新的商业模式;(2)华为公司各阶段核心要素会发生演变,不同核心要素对企业商业模式起到支撑作用。初创阶段,华为公司核心要素为价值主张,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布局阶段,华为公司核心要素是重要合作与渠道通路,协助企业进行市场布局;领先阶段,核心要素演变成核心资源与关键业务,推动企业产业升级;(3)企业核心要素决定着该阶段商业模式的导向类型,随着华为公司核心要素逐步演变,其商业模式导向演变路径表现为:产品→市场→产业,最终形成难以被复制和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杜佳星[4](2020)在《战略差异、研发投入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联想和华为的对比案例研究》文中指出我们所处的世界,从行业到社会,从经济到环境,无一不在经历全球化的变革,经济的增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企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要想在这种飞速变革的大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就必然要从战略目标的角度去考虑企业该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国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直面挑战、勇于投身全球变革大潮的优秀企业,本文就在其中选取了中国民营企业典范华为和中国IT产业旗帜联想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虽然联想和华为如今都已成长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杰出代表,但两家企业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却呈现出了明显的战略差异,从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角度对联想和华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定位与差异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的战略定位也导致了双方在研发投入上的巨大差异,以联想和华为历年研发投入的综合分析为基础,从战略的角度探究华为的技术派和联想的贸易派路线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期为其他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镜鉴。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与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相匹配的战略才能真正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讲,不同的战略定位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并购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打开市场、实现规模经济,但由于企业并未拥有核心技术,造成了产品不仅利润微薄且极易受到上下游供应商的影响,长此以往,并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而通过持续研发投入转化而成的技术成果能够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培育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上拥有定价的话语权,更加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喻晓[5](2020)在《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中国为代表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家精神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使得东西方管理理论之间需要相互借鉴和补充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企业在其企业家们的带领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家展现出的企业家精神,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添加了中国元素,拓展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企业家群体的规模和水平,高度影响着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进步的程度。2017年9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刊发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断涌现,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增强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精神”,而每个企业的“精神”都与其创始人的企业家精神特质高度相关。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开展,我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在40年内,完成了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来完成的发展进程。谋求发展速度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以牺牲长远利益获取短期利润、资本诱惑下随波逐流、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甚至违法犯罪等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破坏良性商业生态环境、急功近利的现象开始露头。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求,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继承和发扬老一代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企业家们更重要的是致富思源、以义为先,义利兼顾,履行社会责任。华为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成长。32年间,华为在其创始人任正非的引领下,从6人的草台班子,一步步成为了如今拥有十几万员工的全球的通信领域解决方案提供商,代表中华民族的民营企业,引领着世界通信行业发展方向。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美两国贸易摩擦期间,华为不惧西方国家以举国之力的打压,反而激发了企业的生命力,提前实现了以5G设备为代表的的一系列核心技术的独立自主,走出了中国特色企业发展道路。华为的发展和其创始人任正非先生的管理智慧,彰显了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吸引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对其进行学习和研究。华为的成功,是企业管理哲学的成功,是中国管理智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成功,是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科学管理结合的成功。本文采用文献法、实地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群体理论和企业家势论等相关角度,对任正非先生自1987年华为公司成立以来,在华为内外部共发表的400余篇演讲稿和5本经华为认可、已出版的主流着作进行研读,整理出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笔者亲赴华为深圳坂田基地、华为松山湖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调研,以对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多名“华为人”进行访谈印证的方式,对任正非先生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升华的过程,以及其中国企业家精神在华为公司初创、国内领先、全面国际化、全球领先和引领全球五个时期的管理实践应用案例进行梳理和确认,从情怀、胸怀、格局、视野和境界五个维度,提炼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的内容,并总结出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普适性,得出作为中国的企业家,应当在思想管理上下功夫,重视企业家精神的作用,重视企业家自身情怀、胸怀、视野、格局和境界的培养,关注行业生态的建设和保护的结论,企业家应当把“谋势”定位于企业经营的第一目标,“谋利”次之,才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对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和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行业的“绿水青山”,实现企业发展的质的转变。为现在及未来我国其他企业在深度参与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提供启示和借鉴意义,增强中华民族企业家的自信。

申晓蓉[6](202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文中认为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启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历程。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书写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新篇章,以自身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与世界。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视域,深入系统地总结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经验,采取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分析方法,力求能够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进行创新性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与被指导的互动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域研究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符合三个理论原则,即贴合国情、符合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现代化规律,并以此为前提区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与“一般经验”,为全文的整体性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来看,中国经济现代化成功的基本经验在于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推进经济现代化,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度以及工业化的可持续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来看,一方面,中国经济现代化始终坚持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现代化得以完善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稳定趋势以及国际化水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机制来看,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目标与发展的平衡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区域的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保障机制来看,中国经济现代化持续推进的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以加强自身建设来提高党领导经济现代化的水平。同时,在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有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为经济现代化也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撑作用。

赵晓庆[7](2019)在《中国产业自主创新的创新主体动态协同模式——基于通信设备产业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通过构建自主创新模式与创新主体的分析框架,对中国通信设备产业进行了制度演化的案例分析。主要结论是:(1)中国通信设备产业的自主创新是一个创新主体动态转换和协同的过程,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体现;(2)虽然中国制度转型的目标是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系统,但在改革之初,政府还得承担起创新协调和创新资源整合的工作,同时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激励也不可缺少;(3)政府不能垄断创新主体的选择机制,而应该尽快实施产业的开放竞争,以市场竞争作为创新主体最终的选择机制;(4)创新主体不应该仅仅是企业,还应该有公共科技机构。企业与公共科技机构成为双创新主体,形成了相互补充的产业战略格局,有利于实现产业自主创新与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费晓蕾[8](2019)在《上海贝岭:突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文中研究表明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乍听起来离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很远,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我国从1957年开始研究半导体,1965年第一代集成电路问世,但在此后的十几年中,我国集成电路技术和生产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国务院做出决定,从引进先进的数字程控交换机着手,加快发展我国的通信产业。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国产化,是数字程控交换机

宋洋[9](2019)在《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在区域空间布局的演变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进程自发形成的产业空间组合形式变化的动态过程。横向来看,受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市场环境、政策制度、历史沿革等因素差异的影响,产业在不同区域的运动状态和组合形式会有所差异;纵向来看,区域内影响因素随时间的改变,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和运动轨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另外,不同类型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变化也存在显着差异。详细了解产业空间分布演变的规律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高效利用区域内资源、协调区域间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有序、持续稳定地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着提高,制造业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国制造业大规模地向东南沿海省份集聚,造就了一个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借助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以及国家区域政策的特殊待遇,获得了大量海外投资,并通过“三来一补”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中,承接了大批来自港、澳及海外的加工制造企业(生产部门)的转移,制造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一跃成为全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同时,广东省内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开始逐渐拉大。如今,珠三角地区已经迈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发展更加趋于集约化、高端化、智能化,传统落后制造产能逐渐被淘汰或转移。而粤东、西、北地区则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仍是以初级产品加工业、纺织、冶炼等低端制造业为主,而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产值比重较低。广东省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造就了广东特色的制造业空间布局,占全省土地面积30%的珠三角区域集聚了全省80%的制造业企业,产业集聚程度远远高于粤东、西、北地区。珠三角制造业的高度集聚虽然能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提高生产运作效率,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企业数量的快速增加,珠三角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每况愈下,劳动力、能源等各种要素价格飞速上涨、工业用地资源日益稀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产业升级压力等一系列问题陆续涌现,迫使一些对劳动力、土地、能源等方面需求较高的企业或生产部门想要向珠三角以外地区转移。粤东、西、北地区虽然一直积极承接来自珠三角以及海外的产业转移,但由于受各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市场环境、政策支持度等因素的不同影响,各地区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的集聚能力有较大差异,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变形态。本文以广东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广东制造业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利用地区专业化指数、区域产值份额变动图、区域制造业平均集中率、空间分散度指数的变化态势,分析制造业在广东省内各区域分布的演变情况,并且进一步实证分析在广东省不同区域范围内影响制造业分布状况的因素差异情况,对比2000—2007年和2008—2017年两个时间段,实证分析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的变化情况,最后,结合本文的主要结论提出适合广东省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布局建议。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6章,各章简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的界定、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2章,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基础。本章对产业布局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总结,分别从产业布局的概念和指向、产业区位理论、产业集聚相关理论、产业扩散相关理论四个方面对产业空间布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3章,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本章首先对广东省工业发展的总体态势进行分析,发现在1990—1995年和2001—2007年两个时间段广东省的工业增长经历了两次高峰期,2010年以后广东的工业增长率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其次,研究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各时期广东省制造业主导产业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趋势;再次,本章分析了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中地位的变化情况,从广东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的比重、各制造行业占全国产值份额的变化、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变化三个角度,分析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及比较优势行业的演变;最后,分析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从专业镇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特点、制造业省内区域间发展差距悬殊、制造业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4章,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本章首先采用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分析广东省内四个区域之间和各地市之间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广东省四个经济区域之间的制造业结构差异明显,尤其以珠三角和其他非珠三角区域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差异较大,具有良好的产业分工的基础,广东各城市之间的专业化水平有所上升,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制造业产业集群。其次,珠三角仍然是广东省制造业集聚的核心区,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呈现出从珠三角地区向外扩散的态势,主要从珠三角地区向粤东地区转移;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扩散,体现为从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向珠三角其他城市(佛山、东莞、惠州)转移,相较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分布仍比较集中;广东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不断提高,高度集中在珠三角七个城市(除肇庆和江门)。最后,利用空间分散度指数对制造业各行业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从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区域视角分别分析产业的集聚与扩散趋势,珠三角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呈扩散态势,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呈集聚的态势;粤东地区在空间上形成集聚趋势的行业既有纺织业、食品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也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现代制造业;粤西地区的石油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有所提高;粤北地区的纺织业和服装业的空间集中趋势比较明显,但多数行业还是呈比较分散的分布态势。第5章,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章从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政府行为等多个角度分析影响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因素,在对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分析中,运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由于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悬殊,且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设立了全省范围、珠三角区域、非珠三角区域三个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发现,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效果相似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条件、市场需求、外部性和技术创新能力,而在区域上有显着差异的影响因素是拥挤效应、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支持度三项因素。在比较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发现由于制造业类型不同,对其空间布局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也存在显着差异,本文以2008年为分水岭,分别实证分析了2000—2007年和2008—2017年两个时间段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效果差异。第6章,结论与对策建议。首先对前文的研究结论进行综合归纳,提取本文的核心观点,然后,依据上述结论提出广东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

李金华[10](2018)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格局》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在生产总量上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几乎能生产世界各类工业产品,但制造业结构还不尽优化,先进制造份额还不足;中国制造业资源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生产资源仍集中在东中部地区。未来,中国需要提高先进制造和极端制造能力;要优化结构,加快建成现代制造业体系;要有序进行产业转移,形成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振兴我国程控交换机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振兴我国程控交换机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产业自主创新的创新主体动态协同模式研究——以通信设备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通信设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与创新系统转型
    2.1 引进并自主研发固定电话程控交换机的技术
    2.2 第二代移动通信设备产业技术的追赶与基于市场的自主创新
    2.3 新兴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追赶与原始性创新
    2.4 对中国通信设备产业创新系统演变的总结
3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研究结论
    3.2 政策建议
        3.2.1 针对技术追赶,应该以开放的市场竞争刺激以本土市场化完全的企业为主的创新主体
        3.2.2 针对原始性创新,应该以公共科研机构和国企在政府协调下成为创新主体

(2)产业政策推动了技术创新吗?——基于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1.1.1 产业政策数据获取。
        1.1.2 专利数据采集。
    1.2 产业政策聚类
        1.2.1 层次聚类法。
        1.2.2 K-Means聚类法。
    1.3 技术创新效果
        1.3.1 显性技术优势指数(RTA)。
        1.3.2 变异系数(CV)。
2 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中的政策演进
    2.1 层次与K-Means聚类
        2.1.1 去除文本噪声。
        2.1.2 Jieba分词和数据清洗。
        2.1.3 TF-IDF词频特征提取(构建VSM向量空间模型)。
        2.1.4 结果调试。
    2.2 聚类结果分析
3 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产业政策的创新激励效果
    3.1 显性技术优势指数(RTA)与变异系数(CV)
    3.2 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产业政策与创新效果
        3.2.1 扶持国有企业。
        3.2.2 政府补贴。
        3.2.3 排他性政策保护。
        3.2.4 反垄断干预。
        3.2.5 税收优惠、引资性培育。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政策启示
    4.3 不足与展望

(3)华为公司商业模式演变研究 ——基于商业模式画布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 可能的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商业模式相关概念
    2.2 商业模式画布模型理论
    2.3 华为公司商业模式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华为公司发展综述
    3.1 通信设备制造业概况
    3.2 华为公司概况
    3.3 华为公司发展现状
4 华为公司商业模式演变分析
    4.1 商业模式演变背景
    4.2 初创阶段及其商业模式分析
    4.3 布局阶段及其商业模式分析
    4.4 领先阶段及其商业模式分析
    4.5 华为公司商业模式演变总结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战略差异、研发投入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联想和华为的对比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图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研究
        1.3.2 企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研究
        1.3.3 研发投入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联想和华为发展历程的相关研究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可持续发展能力
        2.1.2 发展战略
        2.1.3 研发投入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2.3 技术创新理论
第三章 联想和华为的战略定位与差异分析
    3.1 公司简介
        3.1.1 联想简介
        3.1.2 华为简介
    3.2 初创阶段联想和华为的战略定位与差异分析(1984-1995)
        3.2.1 联想初创阶段的战略定位
        3.2.2 华为初创阶段的战略定位
        3.2.3 联想和华为初创阶段的战略差异分析
    3.3 成长阶段联想和华为的战略定位与差异分析(1996-至今)
        3.3.1 联想成长阶段的战略定位
        3.3.2 华为成长阶段的战略定位
        3.3.3 联想和华为成长阶段的战略差异分析
第四章 联想和华为研发投入现状的综合分析
    4.1 研发领域
    4.2 研发能力
    4.3 研发支出及费用率
    4.4 研发人员数量及比例
    4.5 专利持有量
    4.6 小结
第五章 联想和华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比分析
    5.1 初创阶段联想和华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比分析
    5.2 成长阶段联想和华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比分析
        5.2.1 收入结构
        5.2.2 盈利能力
        5.2.3 成长能力
        5.2.4 资本结构
    5.3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
        6.2.1 匹配的战略制定,有效的战略落地
        6.2.2 注重研发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6.2.3 围绕主营业务,实施差异化战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5)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概述
    2.1 相关的概念
        2.1.1 情怀
        2.1.2 胸怀
        2.1.3 视野
        2.1.4 格局
        2.1.5 境界
    2.2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2.2.1 企业家精神理论
        2.2.2 企业家群体理论
        2.2.3 企业家势学理论
3 华为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形成背景
    3.1 时代背景
        3.1.1 改革开放的机遇
        3.1.2 信息时代全球化的风口
        3.1.3 知识经济时代的复兴使命
    3.2 行业背景
        3.2.1 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
        3.2.2 家门口与国际巨头竞争
        3.2.3 多元化的“不确定”未来
    3.3 公司成长背景
        3.3.1 初创时期的华为
        3.3.2 国内领先时期的华为
        3.3.3 全面国际化时期的华为
        3.3.4 全球领先时期的华为
        3.3.5 引领全球时期的华为
4 华为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主要特质
    4.1 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4.1.1 科教兴国根植企业基因
        4.1.2 实业立国的企业责任感
        4.1.3 爱国主义要从小事做起
        4.1.4 理想主义赋能脚踏实地
    4.2 海纳百川的胸怀
        4.2.1 自我批判精神驱动企业前进
        4.2.2 “集体英雄”铸就华为之魂
        4.2.3 不拘一格降人才吸引“凤凰”
        4.2.4 乐观和开放才能度过危机
    4.3 世界领袖的格局
        4.3.1 “以人为本”理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3.2 “深淘滩,低作堰”重塑行业生态
        4.3.3 品质诚信打造“匠人精神”
        4.3.4 勇猛精进之心做世界领军企业
    4.4 极限生存的视野
        4.4.1 “独立自主”渗透企业文化
        4.4.2 “活下去”目标引导艰苦奋斗
        4.4.3 “战略备胎”实现绝地反击
        4.4.4 敏锐的市场嗅觉征战全球
    4.5 有为无为的境界
        4.5.1 颠覆传统的企业“新”利润观
        4.5.2 家国使命就是企业使命
        4.5.3 “以客户为中心”实现价值
        4.5.4 “以奋斗者为本”回馈大众
5 华为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的实践价值
    5.1 信念管理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5.2 战略制胜是企业长胜的关键
    5.3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决胜的灵魂
    5.4 行业生态是企业共赢的保障
    5.5 “谋势”是企业长青的秘诀
6 结论
    6.1 研究的启示
    6.2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系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思想指引
        二、中国经济现代化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理论基础
        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的理论原则
        二、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本主题:工业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中国工业化的探索
        二、新型工业化体现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条件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要实现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
        一、加强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二、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
        三、推动工业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动力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对外开放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推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机制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指向:以人民为中心
        一、阶段性目标: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
        二、最终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应处理好目标与发展的关系
        一、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保障机制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支柱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加强自身建设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以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为支撑
        一、发挥国有经济在经济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
        二、国家宏观调控为经济现代化保驾护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中国产业自主创新的创新主体动态协同模式——基于通信设备产业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模型构建
    (一)自主创新与创新主体的相关理论综述
    (二)自主创新与创新主体的理论模型
三、中国通信设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与创新系统转型
    (一)固定电话程控交换机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
    (二)第二代移动通信设备产业的技术追赶与基于市场的自主创新
    (三)新兴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追赶与原始性创新
    (四)中国通信设备产业创新系统演变的总结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8)上海贝岭:突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助力攻关发展难题的功臣
上市后创造更多价值
扎根漕开发,未来发展可期

(9)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3.2 产业集聚与扩散相关研究综述
        1.3.3 产业空间布局演变研究综述
        1.3.4 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布局的概述
        2.1.1 产业布局的基本概念
        2.1.2 产业布局指向
    2.2 产业区位理论
        2.2.1 古典区位理论
        2.2.2 近代区位理论
        2.2.3 现代区位理论
    2.3 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2.3.1 产业集聚
        2.3.2 产业地理集中
        2.3.3 地区专业化
        2.3.4 产业集群
    2.4 产业扩散的相关理论
        2.4.1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产业转移
        2.4.2 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的产业扩散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3.1 广东省工业的总体发展态势
    3.2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3.2.1 以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时期(1978—1991 年)
        3.2.2 耐用消费品制造业的快速崛起时期(1992—2000 年)
        3.2.3 制造业重型化发展阶段(2001—2008 年)
        3.2.4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阶段(2009—2012 年)
        3.2.5 高端制造业发展阶段(2013 年至今)
    3.3 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经济中地位的变化
        3.3.1 广东省的主要工业产品在全国的地位
        3.3.2 广东省制造业各行业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趋势
        3.3.3 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3.4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3.4.1 专业镇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3.4.2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特点
        3.4.3 区域间制造业发展悬殊
        3.4.4 制造业的外贸依存度较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
    4.1 广东省各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
        4.1.1 广东省各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分析
        4.1.2 广东省各市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水平
    4.2 制造业产值份额的空间分布演变
        4.2.1 制造业各行业最高产值份额所属地的变化分析
        4.2.2 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产值份额的空间分布演变
    4.3 制造业平均集中率的变化趋势分析
        4.3.1 全部制造行业产业平均集中率的变化趋势
        4.3.2 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平均集中率的变化趋势
    4.4 广东省制造业各行业空间集中度的变化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5.1.1 资源禀赋
        5.1.2 劳动力成本
        5.1.3 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
        5.1.4 外部性
        5.1.5 拥挤效应
        5.1.6 政府行为
    5.2 广东省分区域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5.2.2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2.3 回归结果分析
        5.2.4 分区域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结论分析
    5.3 广东省分类型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5.3.2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3.3 回归结果分析
        5.3.4 分类型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结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促进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
        6.2.2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有机联系
        6.2.3 运用比较竞争优势、建设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极
        6.2.4 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6.2.5 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制造业生产能力及其变动
    (一) 制造业增加值及变动
    (二) 主要工业品产量及变动
三、制造业结构及其变动
    (一)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及变动
    (二) 制造品出口结构及变动
四、制造业空间布局及其变动
五、对策建议
    (一) 中国制造业生产体系完整, 生产规模大, 但需要提高先进制造和极端制造能力
    (二) 中国制造业体系完整, 但需要优化结构, 加快建成现代制造业体系
    (三) 中国制造业空间布局仍不均衡, 应加快产业转移, 建成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振兴我国程控交换机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产业自主创新的创新主体动态协同模式研究——以通信设备产业为例[J]. 许骞,王英凯. 科学管理研究, 2021(01)
  • [2]产业政策推动了技术创新吗?——基于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分析[J]. 何建洪,赵慧祺,崔雨晴,王淞立,李雨桐. 创新科技, 2020(12)
  • [3]华为公司商业模式演变研究 ——基于商业模式画布模型[D]. 陈小凌. 暨南大学, 2020(04)
  • [4]战略差异、研发投入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联想和华为的对比案例研究[D]. 杜佳星. 广西大学, 2020(07)
  • [5]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的案例研究[D]. 喻晓.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D]. 申晓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中国产业自主创新的创新主体动态协同模式——基于通信设备产业的案例分析[J]. 赵晓庆.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9(06)
  • [8]上海贝岭:突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J]. 费晓蕾. 华东科技, 2019(09)
  • [9]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研究[D]. 宋洋. 吉林大学, 2019(02)
  • [10]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格局[J]. 李金华. 东南学术, 2018(04)

标签:;  ;  ;  ;  ;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振兴我国程控开关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