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病实用防治技术问答(一)

狐病实用防治技术问答(一)

一、狐病实用防治技术问答(1)(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玉,张建华,苗慧敏,王辉暖,杨秀进,杨利峰[1](2012)在《毛皮动物自咬症病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作者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自咬症致病原因的各种说法。包括环境因素、营养因素、脂质过氧化等,并重点阐述了脂质过氧化和遗传原因,希望能为该病病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曾天德[2](2010)在《仲景学说之神志病证诊治规律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神志,是精神与情志的合称。中医学对于神志病证有着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前人留下的治法方药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相比于西方哲学而言,中国哲学自古就有心物不分的特点,中医学的形神合一理论也发展得较为成熟,值得我们不断地发掘与弘扬。得益于《黄帝内经》构建的形神合一理论,仲景形成了从形治神的治疗思路。本研究分为四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仲景学说之神志病证的现代研究进展,包括以下内容:(1)理论研究:病证规律、症状分类、治疗思想;(2)经方研究:百合类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柴胡类方、栀子豉汤,以及合方。第二部分回溯了仲景学说之神志病证诊治思想根源,包括以下内容:(1)中华文化的形神合一观:神的内涵、精气神的关系、神的划分与发生部位;(2)中医学的形神并治观:神的疾病、神病的诊察与治疗。第三部分概述了仲景学说之神志病证诊治思想概要,包括以下内容:(1)仲景辨神思想概要:神志症状包括心烦、懊憹、嗜卧、欲寐、躁扰、失眠、谵语、惊狂,以及杂症和杂病;病机包括阳气的亏虚、恢复、郁滞,化热后的热盛、热结、津伤,以及气虚、阴虚、水饮、蛔厥等;(2)仲景治神思想概要:治法包括通阳、解郁、清热、开结、温阳、滋阴、补气、定志法,药物包括桂枝、吴茱萸、柴胡、半夏、黄芩、石膏、栀子、大黄、干姜、附子、地黄、阿胶、甘草、人参、龙骨、牡蛎。很明显,两方面的内容存在密切关系。第四部分分析了仲景学说之神志病证诊治思想的后世影响,内容包括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张介宾的神志病证治疗思想,以及它们与仲景学说的关系。

葛中东[3](2009)在《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Gardnerella vaginalis of fox, GVF)是引起狐狸空怀、流产和死胎的主要病原之一。1987年,严忠诚、于国内外首次揭示该病为人畜共患病。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的微生物学特性有别于人体阴道加德纳氏菌,故定名为阴道加德纳氏菌狐亚种。银黑狐、北极狐、彩狐、赤狐、貉及水貂均易感染;病狐为主要的传染源,通过交配传播,并且怀孕的母狐可传染胎儿;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于配种期感染率明显增高;不同品种、不同性别和不同日龄均可感染。近年来,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给我国毛皮动物饲养业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课题从发生流产的母狐脏器及死胎内分离并鉴定出4株狐阴道加德纳氏菌。并根据狐阴道加德纳氏菌16S r RNA基因设计引物,特异性扩增出437bp的核酸片段,建立了应用PCR检测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的方法;用地高辛标记PCR产物,制备出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建立了地高辛标记探针诊断方法,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指导。试验一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的分离鉴定本试验对山东省日照虎山镇送检的病死狐样品进行了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的分离及鉴定。对鉴定出的4株狐阴道加德纳氏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对万古霉素、复合磺胺敏感,而对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他啶等药物有耐药性。该研究为该病的预防、控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试验二狐阴道加德纳氏菌PCR诊断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根据狐阴道加德纳氏菌16S r RNA基因设计1对引物,特异性扩增出437bp的核酸片段,建立了应用PCR检测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的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狐阴道加德纳氏菌能扩增出437bp特异性的核酸片段,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PCR的最低检出限量为500个狐阴道加德纳氏菌。利用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对9株从山东省不同地区分离的疑似菌株进行检测,结果4株为阳性。试验三狐阴道加德纳氏菌地高辛标记探针诊断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利用PCR反应扩增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16S r RNA基因437bp的DNA片段,回收并纯化PCR产物,用地高辛标记,制备出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该探针与狐阴道加德纳氏菌核酸能发生特异性杂交,而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的核酸杂交均为阴性。对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的最低检出限量为103个菌,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崔金生[4](2008)在《蓝狐多重感染的病原学及主要病原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毛皮动物规模化养殖业的不断扩大,由病原细菌所引起的狐类感染,常表现出流行面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传染性疾病,尤其是细菌性疾病的多重感染发生日益频繁、越来越普遍,给毛皮动物养殖生产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到毛皮动物养殖业的持续发展。2006-2007年间,山东6个地区不同狐群养殖场养殖的母狐出现空怀、流产、出血性肺炎等症状病变类似的疫情。为了进一步探讨引起这场规模化狐场发生疾病的原因,本研究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查,细菌多重感染的状况分析及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等方法的建立,并对其主要病原进行16SrRNA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性分析,为规模化种狐场多重感染的疾病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共分三部分:一、规模化蓝狐养殖场细菌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及其多重感染的状况分析2006-2007年间,山东6个地区不同狐群养殖场养殖的母狐出现空怀、流产、出血性肺炎等症状病变类似的疫情,给养殖场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通过对其养殖场(共计饲养蓝狐2.2万余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送检的236只病死蓝狐进行细菌和病毒学检查,及犬瘟热(CDV)、犬细小病毒(CPV)快速诊断试纸条的检测,从被检病料中主要分离到绿脓杆菌(86%)、大肠杆菌(34.3%)、沙门氏菌(25.8%)和普通变形杆菌(8.5%)四种病原菌,病毒检查与试纸条检测皆为阴性,人工感染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四种病原菌皆为致病菌;通过细菌分离率及共感染率的统计分析,发现病狐群同时存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普通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的二重感染(45.8%)、三重感染(3.8%)、甚至四重感染(0.4%)的情况,尤其是以绿脓杆菌感染为主的多重感染,已成为影响山东地区毛皮动物养殖疫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二、蓝狐绿脓杆菌主要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建立与临床应用取上述试验所分离的主要病原菌绿脓杆菌的代表菌株ZB4,分别制备全菌(OK)抗原及菌体(O)抗原,经分别强化免疫接种家兔制备高效价抗血清,进行与待检菌株的玻片凝集反应、免疫荧光抗体反应(IFA)及琼脂扩散试验(AGP)等方面的免疫检验,结果在同种细菌间的荧光抗体检验显示出了特异的黄绿色荧光反应;玻片凝集反应中出现了特异凝集;在琼脂扩散检验中出现特异的免疫沉淀线。本研究建立了蓝狐绿脓杆菌玻板凝集、IFA、AGP的快速诊断方法,补充了传统细菌学检测的方法,为这些病原的快速、准确诊断奠定了基础。三、蓝狐绿脓杆菌ZB4株16SrRNA基因的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脓杆菌是影响规模化蓝狐养殖场多重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为进一步研究其分子生物学特性,本试验利用原核生物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分离纯化的蓝狐致病性绿脓杆菌菌株ZB4进行16Sr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采用DNAstar软件将获得的序列与选取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采用MEGA(3.1)软件生成同源序列的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菌株与假单胞菌属的9个代表菌株的同源性均很高,在98.7%~99.2%之间,在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ZB4菌株与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J249451)的距离最近,位于同一分支,其同源性达99.2%。从分子水平上鉴定菌株ZB4为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李玉梅[5](2008)在《水貂体重、皮长性状相关基因研究及自咬症病因分子遗传分析》文中提出水貂是小型珍贵毛皮兽,水貂皮、狐皮和波斯羔皮早已成为国际裘皮贸易的三大支柱产品。当前,水貂产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因此,提高水貂的生长性能,将给水貂养殖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以大兴安岭水貂养殖基地饲养的水貂(643只)作为研究对象,针对IGF-Ⅰ基因、GH基因、EGF基因、MSTN基因进行研究,采用克隆测序结合PCR-SSCP标记的方法,检测了这些基因部分编码区的SNPs,并分析了突变位点导致的多态性与体重和皮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利用与生长性状相关的标记基因进行标记辅助选择打下基础;为水貂品种的选育、提高水貂生长速度、皮张质量提供分子水平的手段和方法。同时,本研究还以大连金州水貂场的自咬水貂和健康水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APD标记技术结合SCAR标记技术对正常水貂样本(30只)和自咬水貂样本(30只)分别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遗传结构分析。对各样本中出现的显着RAPD差异标记经克隆测序后,采用SCAR标记对采集的全部样本进行PCR扩增,以扩增产物中标记片段的出现与否来区分健康水貂与自咬水貂个体。此研究为今后水貂的抗病育种或免疫育种奠定了基础,如果与传统的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改良水貂品种,提高养貂业的生产效益,推动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发展速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功克隆了水貂的GH基因的部分DNA序列,得到了1060bp的序列。从序列比较中可知该片段存在三个突变位点(分别在第269、538和539位点处)。(2)在检验的2对GH基因的引物中,我们发现2对引物的扩增片段均具有多态性。引物GH1扩增片段经PCR-SSCP检测,在水貂群体中出现3种基因型(命名为AA、BB、AB)。BB基因型个体体重及皮长均显着高于AA基因型和AB基因型个体(P<0.05),因此可以初步判定B基因可能对水貂生长有利。引物GH2扩增片段经PCR-SSCP检测,在水貂群体中出现3种基因型(命名为CC、CD、DD);三种基因型个体对水貂体重、皮长性状的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3)在检测的3对IGF-Ⅰ基因的引物中,我们发现2对引物的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引物IGF-Ⅰ1扩增片段多态性经PCR-SSCP检测,在水貂群体中出现2种基因型(命名为AA、AB)。A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在整个检测群体中显着高于B等位基因。但统计结果显示,AB基因型个体体重及皮长均极显着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1),因此初步判定B等位基因是优势基因。引物IGF-Ⅰ2扩增片段经PCR-SSCP检测,在水貂群体中出现3种基因型(命名为CC、CD、DD)。三种基因型个体对水貂体重、皮长性状的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引物IGF-Ⅰ3扩增产物经PCR-SSCP检测没有出现多态。(4)成功克隆了水貂的EGF基因的部分外显子DNA序列,得到了1002bp的序列。经同源性比较得出与小家鼠的EGF基因的同源性达到94%;与褐鼠EGF基因同源性达83%;与猕猴的EGF基因同源性为79%;与人类的EGF基因同源性为78%。从序列比较中可知该片段存在三个突变位点(分别在45、196和498位点处)。在3个突变位点两端设计引物,经PCR-SSCP检测,有2对引物扩增片段出现了多态。引物EGF1扩增片段经PCR-SSCP检测,出现3种基因型(命名为AA、AB、BB)。B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在整个检测群体中高于A等位基因。统计结果显示,BB基因型个体体重及皮长均显着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AB型个体体重也显着高于AA型个体(P<0.05),AB型个体皮长与AA、BB型个体差异均不显着(P>0.05)。因此可以初步判定B等位基因可能是优势基因。引物EGF2扩增片段经PCR-SSCP检测,在水貂群体中出现3种基因型(命名为CC、CD、DD)。三种基因型个体对水貂体重的效应统计结果显示均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对皮长性状影响,CD型个体显着高于CC型(P<0.05),二者和DD型个体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引物EGF3扩增产物经PCR-SSCP检测没有出现多态。(5)成功克隆了水貂的MSTN基因的外显子DNA序列,得到了1128bp的序列。经同源性比较得出与犬的MSTN基因的同源性达到94%;与狐的MSTN基因同源性达93%;与小鼠同源性为85%;与野猪的MSTN基因同源性为94%;与牛的MSTN基因同源性为86%;与人类的MSTN基因同源性为93%。从序列比较中可知该片段存在四个突变位点(分别在第186、380、616及648位点处)。在4个突变位点两端设计引物,经PCR-SSCP检测,3对引物扩增片段均出现了多态。引物MSTN1扩增片段经PCR-SSCP检测,在水貂群体中出现3种基因型(命名为AA、AB、BB)。A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在整个检测群体中高于B等位基因。统计结果显示,BB基因型个体体重及皮长均显着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AB型个体体重显着高于AA型个体(P<0.05),AB型个体体重和BB型个体差异不显着(P>0.05),AB型个体皮长与AA、BB型个体差异均不显着。因此初步推测B等位基因可能是优势基因。引物MSTN2扩增片段经PCR-SSCP检测,在水貂群体中出现2种基因型(命名为CC、CD)。C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在整个检测群体中高于D等位基因。统计结果显示,CD型个体体重及皮长均显着高于CC型个体(P<0.05),推测D基因可能是优势基因。引物MSTN3扩增产物经PCR-SSCP检测出现3种基因型(命名为EE、EF、FF)。E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在整个检测群体中高于F等位基因。统计结果显示,FF型个体体重及皮长均显着高于EE型个体(P<0.05),推测F基因可能是优势基因。统计各基因型之间的组合给水貂体重及皮长性状带来的影响时,发现四种基因不同基因型之间的组合对所检测的水貂样本的体重及皮长差异显着(P<0.05)。(6)采用RAPD标记和SCAR标记技术对水貂的自咬症发病原因进行遗传分析时,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6条产生清晰、稳定扩增产物的引物,其中18条引物出现多态性,多态率为26.67%。筛选出的26条随机引物,在水貂健康组与患病组以相同条件进行了3次重复扩增。扩增结果显示,有11条引物扩增的结果重复性较好、多态片段明显(分别是S103,S112,S120,S139,S144, S167,S176,S178,S356,S358,S360)。其中引物S103和S356扩增的条带共性与差异标记最明显,针对其扩增出的不同标记片段,将其回收、克隆、测序,获得了标记片段的特定序列。并对标记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重新设计4对引物,将RAPD标记成功转化成SCAR标记,在水貂的健康组与患病组个体中分别验证。结果表明水貂的自咬症发病原因与遗传基因相关,利用RAPD标记结合SCAR标记能够区分健康与自咬水貂群体。

林宁[6](2008)在《水貂自咬行为及其与相关基因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貂是我国部分地区饲养的主要特种经济动物,其经济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毛皮是制造高档裘皮的原料。水貂自咬症是危害笼养水貂的一种疾病,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毛皮质量,给水貂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自咬行为的发育和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对水貂自咬行为发生的环境因素研究的比较全面,遗传因素方面研究较少。本试验探索遗传因素对自咬行为影响的可能性。自咬行为作为受多基因座位和非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异常行为,不仅受微效多基因的影响,也可能受一个或几个主基因的影响。本试验选择多巴胺D1受体基因(DRD1)、多巴胺D2受体基因(DRD2)和5-羟色胺1A受体基因(5-HT1AR)作为影响水貂自咬行为性状可能的候选基因,通过行为观察试验和分子标记手段(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计算和推断有自咬行为表现的水貂的行为特点,及DRD1、DRD2和5-HT1AR基因部分片段多态性对自咬行为表现的影响,探讨DRD1、DRD2和5-HT1AR基因与自咬行为表现的相关性。试验结果如下:1.自咬组水貂与对照组相比较,状态性行为均有差异,且自咬组水貂在观察期平均小室内行为和玩耍行为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平均走动时间显着高于对照组。事件性行为中眺望行为发生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极显着。2.获得了水貂的DRD1基因外显子部分序列,片段长度为931bp,并已发布到基因库中(Accession No. EU249297)。在此外显子部分发现1个突变位点,即T179C,该突变位点导致的AA、AB、BB三种基因型与水貂自咬行为有相关性(P<0.05)。3.克隆了水貂的DRD2基因外显子2、内含子2与外显子3的部分序列和外显子4、内含子4与外显子5的部分序列,序列长度分别为1267bp和1048bp,并已发布到基因库中(EU249299和EU085471)。4.在水貂的DRD2基因部分序列片段中共发现6个突变位点。其中在第二外显子、第三外显子和第五外显子的突变位点未检测到SSCP多态性。第2内含子1024位点处(ACACACACAC)插入与自咬行为相关(P<0.05),且碱基插入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自咬行为。第三外显子A95G突变和第4内含子A602G突变导致的基因多态性对自咬行为的影响有显着的趋势(P<0.2)。5.获得了水貂的5-HT1A受体基因外显子部分序列,序列长度为904bp,并已发布到基因库中(EU249298)。在该段序列片段上共发现3个突变位点,其中仅C287G位点处的SNPs对水貂的自咬行为的影响有显着的趋势(P<0.2)。

李玉梅,白秀娟[7](2007)在《水貂自咬症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水貂自咬症病因、发病规律、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预防和治疗等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水貂自咬症的病因及防治对策提供参考。

李元刚[8](2005)在《大型养狐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的防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降低狐空怀、流产给养狐业造成的重大损失,提高养狐场的经济效益,本文对沈阳兴农养狐场、宁夏雪龙养狐场2000 年-2003 年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用狐阴道加德纳氏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对两场狐种属、性别、兽龄、胎次、地区场别的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的感染分布作了调查分析;并应用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灭活疫苗和综合性防制措施进行防制试验。结果表明,GVF 病感染率蓝狐高于银黑狐,公狐高于母狐,并随着兽龄、母狐胎次的升高感染率急剧上升。把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灭活疫苗用于两个狐场的2420 只狐, 分别对比宁夏雪龙养狐场和辽宁兴农养殖场2000 年发病率,以及2004、2003 应用疫苗和2002 没用疫苗的生产效果,母狐空怀率、流产率都明显下降。因此目前规模养狐场和小型养狐场,科学应用GVF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疫、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灭活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该病流产和空怀的有效的手段。

毕焕洲[9](2005)在《中国性医学史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部中国性医学发展史。是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性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地总结。本文从中国性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将我国性医学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从远古至殷商,为我国早期性医学经验的积累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人们认为性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对其并不了解,于是出现了性神秘、性崇拜及性禁忌;人们也在对自然本能的关注中,总结出了零散的性医学经验。二是从西周至三国,为我国性医学学术体系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春秋战国的学术自由,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中庸思想对性的态度是宽容的。既反对纵欲,又反对禁欲,为性医学的发展及形成搭建了一个理性的平台。以《素女经》为代表,将中医理论与性行为、性生理及性疾病的诊治相融合,完成了中医对性医学经验的理论提升。三是从西晋至五代,为我国性医学的高度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受魏晋玄学追求享乐及道教纵欲采战思想的影响,对性在观念上开放,在行为上追求。于是房室养生着作倍出,性医学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纵欲思想又使许多性医学内容出现了夸大和虚妄之处,应予以批判及抛弃。四是从宋至清代鸦片战争,为我国性医学的缓慢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受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反对房中术,主张戒色戒欲,纠正了晋唐之偏,但其禁欲主义也阻碍了性医学的发展。五是鸦片战争至二十世纪末,为我国性医学的全面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思想开始解放,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人们对性持有科学的态度,努力建设性文明,我国的性医学才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闫新华[10](2003)在《狐病实用防治技术问答》文中认为 问:狐自咬症的病因有哪些?如何防治?答:关于自咬症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现对一些观点和说法介绍如下:(1)病毒感染资料来自于前苏联,证实从患自咬症水貂体内分离到病毒,但后来没有结果。至今仍无人支持这种观点,原因是没人能够再证实发生自咬症的兽体内病毒的存在。(2)微量元素缺乏这是试验研究得出的结论。证实患自咬症水貂体内某些微量元素与键康水貂比,差异明显。因此,认为自咬症与微量元素缺乏有关,但从饲料补给缺乏元素后,病兽未得到治愈。(3)汞过载研究论文报道,自咬症水貂汞含量标准高于健康水貂,即重金属汞中毒所致,认为与长期饲喂海杂鱼有关,但从生产实践看,动物性饲料以江杂鱼和河杂鱼为主的狐场或水貂场,也常发生自咬症。据此,这种观点也未得到人们支持。(4)耳痒螨有报道认为狐自咬病是寄生于外耳道痒螨引起,即耳痒螨穿透鼓膜,分泌毒素进入大脑,导致中枢神经紊乱所致。并提出用阿维菌素治疗可治愈,后经实践检验此观点为成立。总体看,自咬症可能不是由单一因素所致,很可能是多种应激因素导致神紊乱而引起的,与狐本身的神经类型有关,如神经质类型。目前尚未证实自咬

二、狐病实用防治技术问答(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狐病实用防治技术问答(1)(论文提纲范文)

(1)毛皮动物自咬症病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因素和动物福利
2 营养和微量元素
3 微生物感染和疾病
4 肛门腺堵塞
5 应激因素
6 脂质过氧化
7 遗传因素

(2)仲景学说之神志病证诊治规律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部分 仲景学说之神志病证现代研究进展
    1 证治研究
        1.1 证治规律
        1.2 症状分类
        1.3 治疗思想
    2 经方研究
        2.1 百合类方
        2.2 酸枣仁汤
        2.3 甘麦大枣汤
        2.4 半夏厚朴汤
        2.5 四逆散
        2.6 柴胡类方
        2.7 栀子豉汤
        2.8 合方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仲景学说之神志病证诊治思想溯源
    1 中华文化的形神合一观
        1.1 解"神"
        1.2 精气神
        1.3 神之分
        1.4 神之官
    2 中医学的形神并治观
        2.1 神之病
        2.2 神之辨
        2.3 神之治
第三部分 仲景学说之神志病证诊治思想概要
    1 仲景辨神思想概要
        1.1 心烦
        1.2 懊憹
        1.3 嗜卧
        1.4 欲寐
        1.5 躁扰
        1.6 失眠
        1.7 谵语
        1.8 惊狂
        1.9 杂症
        1.10 杂病
    2 仲景治神思想概要
        2.1 通阳法
        2.2 解郁法
        2.3 清热法
        2.4 开结法
        2.5 温阳法
        2.6 滋阴法
        2.7 补气法
        2.8 定志法
第四部分 仲景学说之神志病证诊治思想泛流
    1 刘完素神志病证诊治思想
    2 张从正神志病证诊治思想
    3 李东垣神志病证诊治思想
    4 朱丹溪神志病证诊治思想
    5 张介宾神志病证诊治思想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3)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的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
    4. 鉴别诊断
    5. 阴道加德纳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6. 阴道加德纳氏菌病诊断方法
    7. 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的防治
    8.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试验一 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料来源
        1.1.2 试剂
        1.1.3 仪器及设备
        1.2 方法
        1.2.1 剖检及病变组织采集
        1.2.2 病原分离培养
        1.2.3 形态学观察
        1.2.4 生化鉴定
        1.2.5 菌种的保存
    2 结果
        2.1 剖检变化
        2.2 病原鉴定结果
        2.2.1 形态学鉴定
        2.2.2 生化鉴定
        2.3 药敏试验结果
    3 讨论
试验二 狐阴道加德纳氏菌PCR 诊断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和试剂
        1.1.2 菌株
        1.1.3 PCR 引物
        1.1.4 细菌培养基
        1.2 方法
        1.2.1 细菌基因组 DNA 的抽提
        1.2.2 PCR 方法的建立
        1.2.3 PCR 扩增产物的检测
        1.2.4 PCR 产物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1.2.5 PCR 的特异性试验
        1.2.6 PCR 的敏感性试
        1.2.7 PCR 方法的初步应用
    2 结果
        2.1 特异性试验结果
        2.2 敏感性试验
        2.3 PCR 产物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2.4 PCR 对分离菌株的检测
    3 讨论
试验三 狐阴道加德纳氏菌地高辛标记探针诊断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和试剂
        1.1.2 菌株
        1.1.3 PCR 引物
        1.2 方法
        1.2.1 细菌基因组 DNA 的抽提
        1.2.2 PCR 反应
        1.2.3 PCR 产物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1.2.4 探针的标记
        1.2.5 杂交检测程序
        1.2.6 特异性试验
        1.2.7 敏感性试验
        1.2.8 标记探针对分离菌株的检测
    2 结果
        2.1 PCR 结果
        2.2 PCR 产物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2.3 特异性试验
        2.4 敏感性试验
        2.5 标记探针对分离菌株的检测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蓝狐多重感染的病原学及主要病原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概述
    2. 蓝狐细菌性疾病的多重感染
    3. 蓝狐常见多重感染的病原菌及其所致疾病
    4. 病原细菌检验与分类方法
        4.1 传统的细菌学检验
        4.2 血清学检查
        4.3 分子生物学技术
    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试验一 山东规模化蓝狐养殖场细菌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及多重感染情况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被检材料
        1.1.2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1.1.3 试验动物
        1.1.4 有关培养基的配制
        1.1.5 仪器设备
        1.2 流行病学调查
        1.3 病原学检查
        1.3.1 细菌的分离与纯培养
        1.3.2 细菌的鉴定
        1.3.3 病毒学检测
        1.3.4 细菌多重感染的状况统计及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细菌学检查
        2.3 病毒检测
        2.4 蓝狐细菌多重感染状况统计及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二 蓝狐绿脓杆菌主要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试验动物
        1.1.3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1.1.4 有关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1.2 方法
        1.2.1 玻板凝集反应
        1.2.2 回归动物试验
        1.2.3 间接荧光抗体检验
        1.2.4 琼脂扩散试验
        1.2.5 药物敏感性测定
    2 结果
        2.1 玻板凝集反应结果
        2.2 回归动物试验结果
        2.3 间接荧光抗体检验结果
        2.4 琼脂扩散试验结果
        2.5 药物敏感性检验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三 蓝狐绿脓杆菌 ZB4 株 16SrRNA 基因的 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有关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1.1.4 PCR 引物
        1.1.5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细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
        1.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3 PCR 反应
        1.2.4 PCR 产物的回收
        1.2.5 定量及连接
        1.2.6 TGI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2.7 连接产物的转化
        1.2.8 重组克隆细菌的扩增
        1.2.9 阳性克隆序列测定及分析
    2 结果
        2.1 ZB4 菌株 16SrRNA 的 PCR 扩增
        2.2 序列分析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水貂体重、皮长性状相关基因研究及自咬症病因分子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水貂研究背景及发展概况
        1.1.1 水貂生产发展概况
        1.1.2 水貂品种及分布
        1.1.3 水貂的药用与经济价值
        1.1.4 我国养貂业现状
        1.1.5 水貂养殖的前景与展望
        1.1.6 水貂在分子遗传水平上的研究进展
    1.2 遗传标记的研究概述
        1.2.1 RAPD 标记
        1.2.2 SCAR 标记
        1.2.3 PCR- SSCP 标记
    1.3 四种候选基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长激素(GH)基因研究进展
        1.3.2 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的研究进展
        1.3.3 表皮生长因子(EGF)基因的研究进展
        1.3.4 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自咬症病因的研究概况及背景
    1.5 本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多态性分析所需试验样品的采集
        2.1.2 自咬症病因分析所用样本的采集
        2.1.3 资料收集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2.2 方法
        2.2.1 全基因组DNA 提取
        2.2.2 基因组DNA 的浓度测定和质量检测
        2.2.3 候选基因序列的克隆与测序
        2.2.4 PCR-SSCP 检测多态
        2.2.5 尾分析法检测水貂自咬症的发病原因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提取结果
    3.2 GH 基因
        3.2.1 GH 基因的克隆测序结果与分析
        3.2.2 GH 基因SNPs 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3.2.3 水貂GH 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频率
        3.2.4 水貂 GH 基因多态性与体重、皮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3.2.5 GH 基因各基因型组合对体重及皮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3.2.6 小结
    3.3 IGF-Ⅰ基因
        3.3.1 IGF-Ⅰ 1基因序列的 SNPs 分析
        3.3.2 IGF-Ⅰ2 基因序列的SNPs 分析
        3.3.3 水貂 IGF-Ⅰ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频率
        3.3.4 水貂 IGF-Ⅰ基因多态性与体重性状的相关分析
        3.3.5 IGF-Ⅰ基因各基因型组合对体重及皮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3.3.6 小结
    3.4 EGF 基因
        3.4.1 EGF 基因克隆与测序
        3.4.2 引物EGF1 扩增的EGF 基因序列的SNPs 分析
        3.4.3 引物 EGF2 扩增的基因序列的 SNPs 分析
        3.4.4 引物 EGF3 扩增的基因序列的 SNPs 分析
        3.4.5 水貂EGF 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和基因型分布频率
        3.4.6 水貂 EGF 基因多态性与体重、皮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3.4.7 EGF 基因各基因型组合对体重及皮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3.4.8 小结
    3.5 MSTN 基因
        3.5.1 MSTN 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3.5.2 引物 MSTN1 扩增的 MSTN 基因序列的 SNPs 分析
        3.5.3 引物MSTN2 扩增序列的SNPs 分析
        3.5.4 引物MSTN3 扩增序列的SNPs 分析
        3.5.5 水貂MSTN 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和基因型分布频率
        3.5.6 水貂MSTN 基因多态性与体重、皮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3.5.7 MSTN 基因各基因型组合对体重及皮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3.5.8 四种基因与水貂体重及皮长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
        3.5.9 小结
    3.6 RAPD标记结合SCAR标记检测水貂自咬症的发病原因
        3.6.1 DNA 的浓度与纯度的检测
        3.6.2 引物筛选结果
        3.6.3 筛选出的引物的重复性结果
        3.6.4 数据统计结果
        3.6.5 特异片断的测序结果与分析
        3.6.6 SCAR 特异引物的PCR 扩增结果
        3.6.7 小结
4 讨论
    4.1 关于取样和样本容量
    4.2 GH 基因的多态性与水貂体重、皮长性状的相关性
        4.2.1 GH 基因的多态性对水貂体重性状的影响
        4.2.2 GH 基因的多态性对水貂皮长性状的影响
        4.2.3 GH 基因的多态性标记对水貂体重、皮长性状的影响
    4.3 IGF-Ⅰ基因的多态性与水貂体重、皮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4 水貂EGF 基因的多态性对水貂体重及皮长性状的影响
    4.5 水貂MSTN 基因的多态性对水貂体重及皮长性状的影响
    4.6 利用RAPD 标记和SCAR 标记进行自咬症病因遗传分析
    4.7 RAPD 标记和SCAR 标记
    4.8 PCR-SSCP 技术的影响
    4.9 存在的问题和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水貂自咬行为及其与相关基因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科学意义
        1.1.1 水貂的概述及研究概况
        1.1.2 水貂的生物学特性
        1.1.3 水貂的经济价值及自咬行为的危害
    1.2 异常行为
        1.2.1 异常行为的定义
        1.2.2 异常行为产生的可能原因
    1.3 自咬行为及其研究概况
        1.3.1 自咬行为的定义
        1.3.2 神经系统与自咬行为关系的研究
        1.3.3 遗传因素与自咬行为关系的研究
    1.4 分子遗传标记
        1.4.1 RFLP 标记技术
        1.4.2 SSR 标记技术
        1.4.3 PCR-SSCP 标记技术
    1.5 多巴胺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1.5.1 多巴胺及多巴胺受体的概述
        1.5.2 多巴胺受体的分布
        1.5.3 多巴胺受体基因定位及结构
        1.5.4 多巴胺受体与信号转导途径
        1.5.5 多巴胺及其受体的功能
        1.5.6 多巴胺系统与自咬行为的关系
    1.6 5-羟色胺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1.6.1 5-HT 及5-HT 受体的分类
        1.6.2 5-HT_(1A) 受体的分子结构和基因结构
        1.6.3 5-HT_(1A) 受体的分布及功能
        1.6.4 5-HT_(1A) 受体与自咬行为的关系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行为观察试验
        2.1.1 试验动物及试验环境
        2.1.2 行为观察方法及行为参数
    2.2 分子生物学试验
        2.2.1 试验动物
        2.2.2 菌株和克隆载体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工具酶及试剂盒
        2.2.5 主要药品及试剂
        2.2.6 缓冲液与常用试剂的配制
        2.2.7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2.2.8 试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
        2.3.1 行为学观察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2.3.2 SSCP 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行为观察
        3.1.1 状态性行为
        3.1.2 事件性行为
    3.2 水貂DRD1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与分析
        3.2.1 水貂DRD1 基因的测序
        3.2.2 水貂DRD1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3.3 水貂DRD2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与分析
        3.3.1 水貂DRD2 基因外显子1 多态性的检测与分析
        3.3.2 水貂DRD2 基因外显子2、外显子3 与内含子2 多态性的检测与分析
        3.3.3 水貂DRD2 基因外显子4、外显5 与内含子4 多态性的检测与分析
    3.4 水貂5-HT_(1A) 受体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与分析
        3.4.1 水貂5-HT_(1A) 受体基因的测序
        3.4.2 水貂5-HT_(1A) 受体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4 讨论
    4.1 行为比较
    4.2 水貂DRD1 基因
        4.2.1 水貂DRD1 基因的测序
        4.2.2 水貂DRD1 基因多态性与自咬行为的关系
    4.3 水貂DRD2 基因
        4.3.1 水貂DRD2 基因的克隆
        4.3.2 水貂DRD2 基因多态性与自咬行为的关系
    4.4 水貂5-HT_(1A) 受体基因
        4.4.1 水貂5-HT_(1A) 受体基因的测序
        4.4.2 水貂5-HT_(1A) 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自咬行为的关系
    4.5 PCR-SSCP 技术的影响因素
        4.5.1 引物的设计
        4.5.2 凝胶浓度的影响
        4.5.3 上样、电压和温度的影响
        4.5.4 染色的影响
        4.5.5 DNA 片段中点突变的位置对SSCP 的影响
        4.5.6 SSCP 结果的判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水貂自咬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 因
2 发病规律及临床症状
    2.1 发病规律
    2.2 临床症状
3 病理变化及诊断
4 防 治
    4.1 治疗
    4.2 预防

(8)大型养狐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的防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引言
    1.1 狐的繁殖障碍疾病现状及主要病因
    1.2 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1.3 阴道加德纳氏菌病诊断方法
    1.4 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病防制
正文
    2.1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2 实验室调查研究
    2.3 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病防制试验研究
    2.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9)中国性医学史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正文
    1 本能、对性的关注——早期的性医学经验
        1·1 观念上的神秘与崇拜
        1·1·1 性神秘
        1·1·2 性崇拜
        1·1·3 性禁忌
        1·2 早期的性医学经验
        1·2·1 性本能与婚配方式
        1·2·2 甲骨文、金文对性的记载
        1·2·3 甲骨文、金文对性及性疾病的认识
    2 宽容、自由与理论对经验的提升——性医学体系的形成
        2·1 观念上的宽容与自由
        2·1·1 政权分离与学术自由
        2·1·2 道法自然与自然之性
        2·1·3 中庸思想与节欲勿乱
        2·1·4 正史、制度对性的宽容
        2·1·5 民风对性的张扬
        2·2 理论的形成与经验的丰富
        2·2·1 性医学理论的基础
        2·2·2 早期文献对性与健康的记载
        2·2·3 性医学经验的丰富与性医学专书的出现
        2·2·4 中医性医学基本理论形成
        2·2·5 辨证施治原则的确立与中医性医学治疗体系的形成
        2·2·6 中医理论对性医学经验的提升
        2·2·7 早期性医学家
        2·2·8 诊治经验的丰富
        2·3 同性恋
        2·3·1 中国古代对同性恋的称谓
        2·3·2 先秦君王与男风
        2·3·3 汉帝与佞幸
        2·4 性教育的普及
    3 开放、追求与经验的丰富——性医学的发展
        3·1 观念的开放与对性的追求
        3·1·1 魏晋玄学与追求享乐
        3·1·2 道教与纵欲
        3·2 性养生经验的丰富与研究专门化
        3·2·1 《黄庭经》的“存思”、“守意”与“固精”
        3·2·2 《抱朴子》的理性性养生思想
        3·2·3 《养性延命录》与“御女益多”观念
        3·2·4 《房中补益》的性养生及求子之法
        3·2·5 《玉房秘诀》与养阳之道和养阴之道
        3·2·6 《玉房指要》与“还精补脑”
        3·2·7 《洞玄子》与性行为方式的全面总结
        3·2·8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与性生理及性心理的全面总结
        3·3 性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
        3·3·1 《诸氏遗书》与性及生殖新理论
        3·3·2 性医学诊断经验的丰富
        3·3·3 性医学治疗学的全面总结
        3·4 同性恋及性变态
        3·4·1 从容忍、理解到追求、赞扬
        3·4·2 其它性变态
    4 束缚、压抑与性禁固——性医学的缓慢发展
        4·1 理学与对性的压抑
        4·1·1 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理”
        4·1·2 “理”是社会的最高原则
        4·1·3 “存天理、灭人欲”
        4·2 戒色戒欲观念与理论
        4·2·1 《苏轼文集》与戒色戒欲思想
        4·2·2 《延寿第一绅言》对房中术的批判
        4·2·3 《格致余论》与色欲耗阴理论
        4·2·4 《古今医统大全》与节制性行为
        4·2·5 《养生四要》论寡欲
        4·2·6 《色欲当知所戒论》与色欲十戒
        4·2·7 《男女绅言》与禁欲
        4·3 生殖医学理论的提高及临床经验的丰富
        4·3·1 受胎理论的新观点
        4·3·2 不育症专着的出现
        4·3·3 不育症治疗经验的丰富
        4·4 性功能障碍的诊治
        4·4·1 阳痿
        4·4·2 早泄
        4·4·3 遗精、滑精
        4·4·4 阳强
        4·4·5 妇人梦交、性交痛及淫具所伤
        4·5 性器官杂病的诊治
        4·5·1 男性性器官杂病
        4·5·2 女性性器官杂病
        4·6 性传播疾病
        4·6·1 淋病
        4·6·2 梅毒
        4·6·3 疳疮、妒精疮、阴蚀疮
        4·6·4 横痃疽
        4·6·5 其它性病
    5 科学与文明——性医学的全面发展
        5·1 思想的解放与性观念的科学化、文明化
        5·2 西方性医学的传入及对我国性医学的影响
        5·2·1 西方性医学的发展过程
        5·2·2 西方性医学的传入及对我国性医学的影响
        5·3 性医学专家
        5·3·1 1949年以前的性医学专家
        5·3·2 1949年以后的性医学专家
        5·4 性医学的全面发展
        5·4·1 开办性医学杂志
        5·4·2 成立性学学会
        5·4·3 开展广泛的性医学学术活动
        5·4·4 性医学临床的飞速发展
        5·4·5 性医学着作及成果
        5·4·6 性医学教育与教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狐病实用防治技术问答(1)(论文参考文献)

  • [1]毛皮动物自咬症病因研究进展[J]. 吴文玉,张建华,苗慧敏,王辉暖,杨秀进,杨利峰.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01)
  • [2]仲景学说之神志病证诊治规律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研究[D]. 曾天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3]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D]. 葛中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2)
  • [4]蓝狐多重感染的病原学及主要病原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D]. 崔金生.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5]水貂体重、皮长性状相关基因研究及自咬症病因分子遗传分析[D]. 李玉梅.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3)
  • [6]水貂自咬行为及其与相关基因关系的研究[D]. 林宁.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
  • [7]水貂自咬症的研究进展[J]. 李玉梅,白秀娟. 经济动物学报, 2007(03)
  • [8]大型养狐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的防制研究[D]. 李元刚. 吉林大学, 2005(03)
  • [9]中国性医学史纲[D]. 毕焕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5(07)
  • [10]狐病实用防治技术问答[J]. 闫新华. 北方牧业, 2003(06)

标签:;  ;  ;  ;  ;  

狐病实用防治技术问答(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