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代数课中函数及其图解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代数课中函数及其图解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有关中学代数課中函数和它的图象教学的几点意見(论文文献综述)

申联京[1](1963)在《有关中学代数課中函数和它的图象教学的几点意見》文中研究说明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函数的教学,其重要意义,已成为人所共知无可非議的了。关于系統的函数知識,在中学教学里,是在代数課中“函数和它的图象”一章开始的。显然它是建立在以前較长时間的有关函数的感性知識的教学的基础之上,而又为此后进一步的具体函数課題的教学作准备的。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其重要意义更是自不待言了。但是从教学实践中可知,这部分教材在讲授起来,并不是容易使学生取得应有的收获的。为此就笔者所知,愿意摘要地对这部分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提出几点意見,供同志們参考。一、教学目的 (一) 函数和它的图象一章在教学中的作用。 1.函数与函数图象的概念的正确建立,不仅是学好本章知識的关鍵,而且是今后学习有关函数概念的基础。特别对解析几何更尤如此。教学实践告訴我

吕世虎[2](2009)在《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研究空前繁荣。相对于一般课程理论研究而言,我国数学课程理论研究则处于刚起步阶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中国数学教育界在面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时显得无奈,对于数学课程改革的争论也是凭借个人经验有感而发,缺少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常常陷入循环圈中。事实上,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在历次课程改革中都曾经出现过,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研究这些问题应当是建构中国数学课程理论的重要视角。本研究的论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属于“中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领域。该研究对于揭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征,建构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解决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法、比较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本文拟研究的问题是“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这个问题,又分解为三个子问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启示?对于这三个子问题回答即是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以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将中国当代数学课程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对每个阶段,从背景、事件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梳理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当代(1949—2000年)代表性的数学教学大纲、主要的数学教材进行纵向比较,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选择性、课程编排方式等方面,梳理总结出这一时期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由只有一般目标发展成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的目标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目标结构体系。对目标的陈述方式也经历了由抽象、模糊到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过程;中学数学课程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的数量呈“正弦曲线”变化态势;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性经历了由“一纲一本→多纲多本→一纲一本→多纲多本”的循环式发展;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编排方式经历了由“分科→混合→分科→混合”的循环性发展。平面几何受苏联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影响,采用论证几何体系,并成为50年中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主流。代数内容在各个时期都采用“数→式→方程→函数”的处理方式,也出现过采用“数→方程→式→函数”的处理方式。在上述基础上,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以教学大纲、教材为线索,系统梳理了我国当代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补正了已有研究中的一些缺漏;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的定量和定性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以史为鉴,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但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史料(特别是教材)的收集不全面,对教材的特点研究不够。一些结论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提炼。

朱远来[3](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王智超[4](2020)在《对内蒙古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研究(1978-2018年)》文中研究指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蒙古语授课理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数学教育尤为突出。中小学数学蒙古文版教科书的出版发行紧跟课程改革步伐。但是同步练习、考试复习方面的蒙古文辅助资料落后于教学要求,高中辅助资料的建设更为滞后,跟不上高中生的高节奏的学习。因此,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教师大量翻译汉文辅助资料的同时,自己也编写辅助资料,以便满足教学要求。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建设历史、得失及其原因的研究对今后的蒙古族数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选取1978—2018年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建设发展史为研究对象。1978—2018年间,内蒙古蒙古语授课高中的数学辅助资料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本文以数学辅助资料的起步、发展、升华阶段分别划分为1978—1986年、1986—2003年、2003—2018年三个阶段,并且又把每个阶段按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去划分时间,分别论述了该时期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编写以及使用情况、正式出版的高中数学蒙古文辅助资料的特点。此外,对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辽蒙古族中学、库伦旗第一中学进行了调查,以此了解学生对蒙汉数学辅助资料的选择情况以及对汉文数学辅助资料的理解和帮助程度以及数学辅助资料对哪些方面有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数学辅助资料的情况。最后,得出研究结论:(1)1978—1986年间,虽然出版了一些高中数学蒙文资料,但是结构单一,主要用于教师的教学。学生只靠教科书课后习题或教师编的题来复习、巩固知识。另外,蒙汉双语教学逐渐开始被重视,学生通过教师开始接触汉文辅助资料。(2)1986—2003年间,学生开始有了学校统一发的蒙文数学资料,但是大多数都是把高中所有内容整合成一本书的资料,即综合练习册。部分学校直接使用了汉文辅助资料,借助汉文辅助资料的,老师用蒙古语授课形式的蒙汉双语教学开始普及。(3)2003—2018年间,学生已经拥有教科书配套的蒙文数学辅助资料并且结构多样化。有些学校直接使用汉文数学资料,有的学校用装订成册(未出版)的蒙文数学资料,有的学校用正式出版的蒙文数学资料。除了学校发的数学辅助资料之外,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自主购买额外数学辅助资料加强学习并且用汉文资料的学生居多。针对以上结论对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编写以及使用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雯[5](2006)在《1949-2000年中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比较法等方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设置、课程实施要求等三个方面对我国建国50年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我国50年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找到中学数学大纲变化发展的一些规律。在进行具体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本论文首先把中国建国50年的数学课程发展划分为五个时间段:1949—1957;1958—1965;1966—1976;1977—1985;1986—2000。其次,在五个时间段中抽取出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大纲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52,12);《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3,5);《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2);《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1986,1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1988,1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6)。再次,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设置、课程实施要求等三个方面对选取的六个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文本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最后,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得到了50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若干变化:1.我国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由建国初只有一般目标发展成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的目标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多层面、多层次,可以同时发挥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的比较完善的目标结构体系。2.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从建国初只包括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发展成为涵盖知识、技能、能力、思想、个性品质等多个纬度的更为全面的目标群体。其中,知识、技能、能力、个性品质等的内涵不断丰富。3.数学教育理念从“社会本位”转向“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相结合,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4.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从忽视学生发展的需要转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人、社会、学科三者需要的和谐发展;从过分强调数学教育的智育价值向智育价值和应用价值相统一的方向发展。5.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知识面不断拓广,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的力度不断加强,呈现代化趋势。数学知识从建国初期只有代数、几何、三角等内容发展到既有代数、几何、三角的知识内容,又有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逻辑代数初步、向量等这些应用价值极大的现代数学的内容。6.代数、几何、三角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浅化,但作为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保持相对稳定。大纲历次删减的内容主要是过于繁杂而又用处不大的知识,对于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一直都有的内容,例如整式、分式、方程及方程组、函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数列、极限、三角形、四边形、圆、多面体、旋转体、三角函数、圆锥曲线、极坐标、参数方程等可以看作是中学数学中最基本的,每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知识。7.中学数学课程内容设置向综合,统一与灵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8.课程实施要求从过分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明确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范余光[6](2016)在《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下“352”数学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元江县民族中学高二(5)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教学模式探求的热潮,涌现出了许多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教学模式,2010年秋季学期,元江县民族中学结合自身的条件,自主提出了的一种教学模式——“352”教学模式,即三个原则、五个环节、两个方案。6年来的实践研究,“352”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的成效,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打造了学校的一个特色亮点。但在教学模式的实施中,结合学校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原来的“352”教学模式运用显得过于机械化,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学模式的细化工作迫在眉睫,急需有效的改进方案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该项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对元江县民族中学“352”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调查分析,主要采用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师生的访谈;第二,结合调查分析的结果,再通过文献研究,构建原“352”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案;第三,就改进方案的有效性,开展为期5个月的实验研究,其目的是检验改进方案是否有效。该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结论是:首先,科学的规范导学案的编制方法,能提高导学案的质量,符合元江县民族中学高二学生的学情,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二,小组的构建需科学化、合理化,以及开展合作学习前的培训,这些都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第三,评价方案的合理化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第四,该项研究效果较明显,经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和后测,学生学业成绩有较明显提高,验证了该改进方案切实可行。其研究能对元江县民族中学的其他班级或者是其他同类学校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一些借鉴。

褚衍宽[7](2019)在《数学知识的掌握对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尤其是“3+X模式”的选科模式在给予学生更开放的选科自由度的同时也使物理学科陷入了困境,使得物理学科成为学生选科比例最低的学科。从高考改革的实施效果来看,“3+X模式”的选科模式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质疑,认为大多数的理工科学生为了提高高考成绩不选择物理而选择其他学科对今后专业发展相当不利,物理学科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并因此采取了不同的硬性措施。然而得到重视并不代表能解决学生畏学物理的情况。究竟影响提高物理成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都有不同的见解,也提出了很多提高物理成绩的方法和措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数学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数学和物理在高中是很重要的两门学科,二者有紧密的联系,不管是在概念的表达还是习题的运算,数学能力的大小都影响着学生的物理成绩,所以数学是学好物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进一步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数学对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影响现状、学生学习物理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学习物理的想法和建议,以便开展提高中学生物理成绩的策略和方法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内容的研究:1、从物理教学特点、新高考改革的“3+X”模式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对高中物理教学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关于物理概念和数学知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2、以迁移理论、构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针对高中生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从6个维度,共15个题目多方面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对物理学习的影响以及学生的想法和建议。问卷设计了9个单选题、5个多选题和1个开放性问题,对现阶段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学习习惯、数学工具的使用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调查。3、实施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四个地市的六所学校共发放问卷1488份,回收1242份,经过认真整理,有效问卷1014份。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高中生学习物理的现状、学习物理时遇到的困难、学习中数学工具的使用情况以及学习物理的想法和建议,归纳总结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4、根据调查结果,分别从(1)正确理解数理关系,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2)合理运用数学工具快速求解物理问题;(3)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讲课效率;(4)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5)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理论推导能力;(6)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六个方面提出了高中物理教学的应对策略。5、全面分析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数学方法的使用状况,列举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设计了数学知识渗透和数学方法的教学案例,选择微元法、函数法和图像法三种最常用的典型数学方法,给出了典型的数学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李文田[8](2011)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一直是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对地理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主要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深化改革时期(1986-2000)和21世纪以来三个时期。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进行研究与总结,理论上,可以透视地理课程改革中教科书的发展趋势,拓展中学地理教育的研究视野,丰富地理教科书的相关研究成果;实践上,可以为我国地理教科书的变革提供实践参考,为新时期的地理课程改革提供实践借鉴,为地理教师的教科书理解提供方法指导等。总体上,对于推动21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前提和依据如何?地理教科书在内容、组织、难度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如何?地理教科书变革具有哪些方面的结论和启示?本研究既基于时间线索,又基于问题角度,遵循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围绕地理教科书变革这一核心,力求宏观分析与微观勾勒相结合,历史透视与具体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上,既注重对文献资料的充分收集和认真整理,又注重对具体研究方法的精心选择和灵活运用,突出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本论文主要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主要阐明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界定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陈述研究意义,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方法,论文基本框架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综述国内外教科书及地理教科书的研究现状,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问题入手,寻找研究的思路和突破口。第三章主要以纵向的时间发展为线索,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制度与大纲变革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概述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情况,从纵向上厘清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基本脉络。第四章针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变革与组织变革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其变革的具体特点。第五章针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变化进行分析,并选取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的典型内容作为案例进行定量比较;以21世纪地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科书使用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第六章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维度对影响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因素进行概括和探讨,阐述不同影响因素对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影响和作用。第七章对整个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述,得出相关结论及启示。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30年的制度与大纲变革为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依据。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与组织变革明显:内容上由“注重双基”到“突出人地关系”再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组织上,框架结构由“学科体系为主”到“淡化学科体系”,表达方式由“相对单一”到“灵活多样”。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经历了“由难到易”的变化过程;新世纪地理课程改革中的教科书变革对师生的教学行为产生了明显影响,师生对于新教科书的满意程度较高。影响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学科发展、课程改革、课程观念等。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启示:继承与创新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基本特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内在机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价值诉求;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发展趋势。本研究试图创新之处主要有:研究视角上,拓展了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上,注重文献,强调分析,系统概述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突出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结论上,提炼了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结论与启示。本研究的不足:一方面,由于研究涉及时间段较长,不少相关材料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收集和利用,以致可能影响相关研究结论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本文形成的若干结论与观点,其科学性和客观性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尚有待提高。

卢彦[9](2010)在《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在国内高中学校普遍开设的《几何画板》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改革当前的教学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研究内容包括在这门课程中教什么;教师采取何种方法、策略、组织形式;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开设课程后达到的实际效果。首先,本文从课题研究的背景、问题、意义及课题开设的理论依据进行探讨。在搜集了国内外《几何画板》校本课程研究概况的前提下,分析出目前多所高中的《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对学生的调查环节缺失(二)课时安排不够合理(三)教学内容的选排有待商榷(四)教学模式和策略的使用缺乏理论指导为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当前的《几何画板》校本课程的教学,笔者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和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给出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与设计,并做出了具体的九个课时的教学设计。然后,在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二年级进行《几何画板》校本课程的对比实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贯穿了新课程标准的“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以及“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的理念,以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为依据,对前述《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探究。最后,从实验结果分析出本研究得出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确实是合理、有效的,并总结出改革当前的《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案:(一)教学内容的选排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几何画板》软件的特点在进行《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之前一定要对选课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选课学生对于《几何画板》软件的了解程度、数学学习现状及学习意愿,再结合《几何画板》软件的功能特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选排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二)《几何画板》软件基本应用的课时安排要紧凑《几何画板》本质是基本的几何关系,简单易学;现在的学生已会应用一些计算机软件,很多软件的应用与《几何画板》的应用是相通的。所以,《几何画板》基本应用的教学不需要很多课时,就其功能的五大部分而言,五节课足矣。教学内容的第二部分是《几何画板》应用拓展,其课时安排由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及学习意愿决定。(三)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实施中需要选择和运用适应性的教学策略:包括因材施教策略、促进自我发展策略、类比的教学策略和发散式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特征和分析学习内容,要考虑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1、注重研究和科学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的,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2、关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策略的运用,通过设置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科研和实践活动的兴趣,锻炼其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培养其科研和实践活动中的协作精神以及对社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3、应用类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新信息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软件的各种基本应用,甚至通过类比推理去发现软件的其他功能。4、使用发散式教学策略,激活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借以挖掘自身潜能,深层次理解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效率、解题能力和整体素质。(四)《几何画板》校本课程采用“启发探究——辅助讲授”的教学模式设置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协作交流、总结提高五个课堂教学环节,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全程参与下,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五)《几何画板》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临时班级的组织与管理每接一个班,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对该班的质与量进行分析,摸准班级的实际情况,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既便于组织、管理,又便于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

王瑞芳[10](2019)在《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发展史(1949-2012) ——基于《数学通报》文献分析》文中认为在平面几何学习中,作为几何学根基的作图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这不仅因为作图是平面几何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严谨逻辑思维的形成阶段。因此无论是从初中生对作图基本技能的掌握,还是为后续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角度出发,探寻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一方面能够丰富几何教育史的研究,为今后中国数学课程改革及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另一方面能为几何课堂教学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数学教育处于转型阶段,随着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逐渐融入,学校教育中的作图以及对其进行的研究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随着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提出的作图要求无论是在作图设备还是具体学习要求都在逐渐降低,随之对作图的研究亦减少。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依据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作图要求,以发表在《数学通报》和《中学数学》的作图研究文章为主要研究素材,将1949-2012年的发展历程分为1949-1957年、1958-1966年、1978-1985年、1986-2000年以及2001-2012年(其中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十年不做研究)五个时期,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分别从作图理论、作图解决问题、单具作图、作图与代数间联系、作图教学、作图争论及作图谬误性问题七个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具体作图实例做进一步阐释,以期清晰地再现1949—2012年间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的发展历程。本研究得到如下发展特点:(1)在初中平面几何的学习过程中,作图的范围及难度逐渐缩小,许多作图要求被放宽甚至淡出人们的视野;(2)作图研究背景逐渐趋向多元化;(3)作图题的解题程序虽在弱化,但逐渐重视挖掘作图过程中蕴含的思维方法。本研究总结结论如下:(1)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一线教师在作图研究中的参与度逐渐增强。(2)作图研究文章的重心逐渐发生变化,1949-1960年间侧重于对作图理论的介绍,1960-1966年对之前数学教育进行调整,以作图教学为主,1978-1985年虽然作图教学研究仍然占据研究主流,但此时更侧重于作图基础的教学;1986-2000年间作图教学及作图解决问题成为研究主流;而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2001-2012年间作图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研究初中数学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等进行作图的理论研究。(3)虽然在1949-2012年间都比较重视对作图理论方面的研究,但研究重心各有不同。1949-1957年间侧重于翻译和引进,1958-1966年以及1978-1985年间更侧重于作图教学建议以及教学经验,1986年之后作图理论的研究重心转向作图的变式教学以及几何画板在数学课堂的融入。

二、有关中学代数課中函数和它的图象教学的几点意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中学代数課中函数和它的图象教学的几点意見(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 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二)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 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有关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一) 当代
        (二) 中学
        (三) 数学课程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第二章 文献述评
    一、文献收集的基本思路
    二、收集到的主要文献及其述评
        (一) 中国官方的课程文件
        (二) 中学数学教材
        (三) 数学课程研究的文献
    三、文献述评的总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一) 历史研究法
        (二) 文献法
        (三) 比较法
        (四) 文本分析法
        (五) 访谈法
    二、研究过程
    三、论文的结构
第四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
    一、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 学习外国数学课程时期(1862—1928)
        (二) 探索本土化数学课程时期(1929—1949)
    二、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
        (一) 继承和改造原有中学数学课程时期(1949—1951)
        (二) 全面学习苏联数学课程时期(1952—1957)
    三、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
        (一) 探索和尝试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65)
        (二) 数学课程发展遭遇挫折时期(1966—1976)
        (三) 继续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77—1991)
    四、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
        (一) 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六·三"、"五·四"制初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二) 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第五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从课程目标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课程目标体系发展的特点
        (二) 课程目标内容发展的特点
        (三) 结论
    二、从课程内容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领域变化的特点
        (二)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单元变化的特点
        (三) 结论
    三、从课程选择性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二) 从教科书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三) 结论
    四、从课程编排方式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二) 从微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三) 结论
第六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二)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
    二、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二) 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 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
    三、中学数学课程选择性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
        (二) 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数学课程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
        (二) 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3)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对内蒙古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研究(1978-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蒙古语授课高中生数学辅助资料的概述
    2.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教育发展概况
        2.1.1 蒙古文教科书概述
        2.1.2 数学辅助资料的概述
    2.2 数学辅助资料的功能和特性
        2.2.1 数学辅助资料的功能
        2.2.2 数学辅助资料的特性
    2.3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编写原则
    2.4 数学辅助资料的内容结构的分类
    2.5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编写的指导思想
第3章 1978—1986 年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
    3.1 蒙古族教育的背景简述(1978—1986)
    3.2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时期(1978—1982年)
        3.2.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3.2.2 该时期出版的蒙古文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分析
    3.3 《全日制六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时期(1982—1983年)
        3.3.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3.4 《高中数学教学纲要》时期(1983—1986 年)
        3.4.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1986—2003 年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
    4.1 蒙古族教育背景简述(1986—2003)
    4.2 《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时期(1986—1996 年)
        4.2.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4.2.2 该时期出版的蒙古文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分析
    4.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时期(1996—2003 年)
        4.3.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4.3.2 该时期出版的蒙古文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2003—2018 年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
    5.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5.2 该时期出版的蒙古文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现状调查分析
    6.1 蒙古语授课高中生对蒙汉数学辅助资料选择情况的调查分析
        6.1.1 调查结果
        6.1.2 结果分析
    6.2 蒙古语授课高中生对汉文辅助资料的理解程度的调查分析
        6.2.1 调查结果
        6.2.2 结果分析
    6.3 蒙古语授课教学中使用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6.3.1 调查结果
        6.3.2 结果分析
    6.4 数学辅助资料对学生帮助程度的调查分析
        6.4.1 调查结果
        6.4.2 结果分析
    6.5 数学辅助资料在哪些方面对学生有帮助的调查分析
        6.5.1 调查结果
        6.5.2 结果分析
    6.6 师生对各种结构的数学辅助资料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6.6.1 调查结果
        6.6.2 结果分析
第7章 对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对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编写以及使用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5)1949-2000年中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 问题的阐述
二、文献综述
    (一) 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回顾与分析
    (二) 关于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三) 对某一具体数学教学大纲的研究和评论
    (四)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导下教材的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 文献法
    (二) 比较法
    (三) 研究方法的局限
    (四) 论文的结构
四、研究结论
    (一) 结论一: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目标的变化
    (二) 结论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及设置的变化
    (三) 结论三: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实施要求的变化
五、研究的总结、启示和建议
    (一) 研究的总结
    (二) 研究结论的启示
    (三) 关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下“352”数学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元江县民族中学高二(5)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1.1.2 新课程改革在路上
        1.1.3 元江县民族中学“352”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问题
    1.2 核心名词的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的计划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2.2 国外的相关研究
        2.2.1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2.2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2.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3 国内的相关研究
        2.3.1 有效课堂的特征
        2.3.2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4 元江县民族中学“352”教学模式的解读
        2.4.1 “352”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2.4.2 “352”教学模式的结构
    2.5 “352”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2.5.1 教学理论与指导思想
        2.5.2 教学目标
        2.5.3 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2.5.4 教学因素的组合关系
    2.6 文献评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对象
    3.2 研究方法的确定
    3.3 研究工具的设计
        3.3.1 教师问卷、学生问卷
        3.3.2 学生自主性测量表
        3.3.3 师生访谈
        3.3.4 研究工具的说明
    3.4 研究的伦理
    3.5 小结
第4章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4.1 调查的目的
        4.1.1 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4.1.2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4.2 原“352”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4.2.1 课堂案例
        4.2.2 课堂案例分析
    4.3 师生访谈分析
        4.3.1 教师访谈记录
        4.3.2 学生访谈记录
        4.3.3 师生访谈分析
    4.4 原“352”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的评价
        4.4.1 原“352”教学模式的优点
        4.4.2 原“352”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4.5 小结
第5章 理论基础
    5.1“学习金字塔”理论
    5.2 人本主义理论
    5.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4 “352”教学模式改进策略
        5.4.1 教学模式改进策略
        5.4.2 小组合作学习改进策略
        5.4.3 导学案编写的改进策略
        5.4.4 合作学习小组评价的改进策略
        5.4.5 合作学习小组培训的改进策略
    5.5 结束语
第6章 实验研究
    6.1 实验设计
    6.2 实验过程
    6.3 实验效果
        6.3.1 独立样本t检验
        6.3.2 实验班前后测成绩的统计
        6.3.3 实验班(学生调查问卷)前后测分析
        6.3.4《学生自主性量表》实验结果分析
    6.4 改进后“352”教学模式的典型教学案例
        6.4.1 新授课的课例研究
        6.4.2 复习课的课例研究
    6.5 师生访谈
        6.5.1 学生访谈记录
        6.5.2 教师访谈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反思
        7.2.1 学校方面的问题
        7.2.2 教师方面的问题
        7.2.3 学生方面的问题
    7.3 展望
    7.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元江县民族中学“352”教学模式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B 元江县民族中学“352”教学模式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C 学生自主性测量表测验题本
附录D 关于“352”教学模式实施现状的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E 关于“352”教学模式实施现状的访谈提纲(学生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数学知识的掌握对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物理教学遇到的困境
        1.1.2 高考改革带来的问题
        1.1.3 新课改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1.1.4 数学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影响
    1.2 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部分
        1.2.2 国内部分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知识迁移理论
        2.1.1 迁移的概念
        2.1.2 有关迁移的经典理论
    2.2 建构主义理论
    2.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3 数学知识的掌握对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影响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3.1 高中生现阶段的物理学习问题分析
    3.2 数学知识的掌握对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影响的调查设计
        3.2.1 调查目的
        3.2.2 问卷调查的设计思路
        3.2.3 调查内容
        3.2.4 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展示
    3.3 调查问卷的实施
4 调查问卷分析原则与结果
    4.1 调查问卷分析原则
    4.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1 学生物理学习基本情况调查
        4.2.2 教师教学中数学知识讲解情况调查
        4.2.3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物理学习的影响状况调查
        4.2.4 影响学生物理成绩成因状况调查
        4.2.5 学生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调查
    4.3 调查问卷中发现的问题
        4.3.1 学生自我认识不清
        4.3.2 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没有足够的强调和补充
        4.3.3 数学知识的掌握不足带来的阻碍
        4.3.4 影响物理成绩的主要原因
    4.4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教师造成的原因
        4.4.2 学生自身造成的原因
        4.4.3 外界因素造成的原因
5 提高物理成绩的应对策略
    5.1 正确理解数理关系,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
    5.2 合理运用数学工具快速求解物理问题
    5.3 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讲课效率。
    5.4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5.5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理论推导能力
    5.6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6 数学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6.1 物理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分布
        6.1.1 人教版物理教材数学知识点分析
        6.1.2 高中物理中常用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6.2 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6.3 常用数学方法运用实例
        6.3.1 微元法
        6.3.2 函数法
        6.3.3 图象法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之处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2.1 对"中学"的界定
        2.2 对"地理教科书"的界定
        2.3 研究范围界定
    三、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的问题
        3.2 研究的思路
        3.3 研究的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4.1 创新之处
        4.2 论文不足
    五、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1 国外主要教科书研究机构
        1.2 国外教科书研究综述
        1.3 国外地理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2.1 国内教科书研究综述
        2.2 国内地理教科书研究综述
        2.3 国内地理教科书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制度与大纲: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前提和依据
    一、制度变化: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重要前提
        1.1 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初期的制度变化(1978-1985)
        1.2 素质教育: 深化改革时期的制度变化(1986-2000)
        1.3 全面发展: 21世纪以来的制度变化(2001-2008)
    二、教学大纲: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依据
        2.1 双基取向: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1978-1985)
        2.2 知能并重: 深化改革时期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1986-2000)
        2.3 三维目标: 21世纪以来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与地理课程标准(2001-2008)
    三、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概览
        3.1 回归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1977-1985)
        3.2 走向开放: 深化改革时期的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1986-2000)
        3.3 实现多元: 21世纪以来的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2001-2008)
第四章 内容与组织: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核心与形式
    一、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变革
        1.1 初中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变革
        1.2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变革
    二、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组织变革
        2.1 初中地理教科书的组织变革
        2.2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组织变革
第五章 难度与使用: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结果与实施
    一、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课程难度的变化
        1.1 课程难度的内涵与模型构建
        1.2 初中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变化
        1.3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变化
    二、地理教科书变革后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2.1 教科书使用的内涵与过程分析
        2.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2.3 初中地理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2.4 高中地理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第六章 成因与规律: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外部因素
        1.1 政治因素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1.2 经济因素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1.3 文化因素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二、影响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内部因素
        2.1 地理科学发展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2.2 地理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2.3 不同课程观念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1.1 制度与大纲变革的主要结论
        1.2 内容与组织变革的主要结论
        1.3 难度与使用的主要结论
        1.4 变革影响因素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的主要启示
        2.1 继承与创新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基本特征
        2.2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内在机制
        2.3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价值诉求
        2.4 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发展趋势
    三、关于研究结论的讨论
        3.1 对本研究的评述
        3.2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9)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的理解与认识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几何画板》软件的特点
    第三节 校本课程的目的
    第四节 高中阶段数学教学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第五节 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设计的前期调查
    第一节 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第二节 对学生的前期调查及分析
第四章 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设计
    第一节 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
    第三节 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第四节 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时间的探讨
    第五节 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探讨
第五章 在高中开设《几何画板》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目的与设计
    第二节 实验过程
    第三节 实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的前期调查
附录二: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的后期调查
附录三: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具体的教学设计
附录四: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结业测试题
附录五:实验班学生设计的分形树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发展史(1949-2012) ——基于《数学通报》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几何作图历史简介及相关概念
    2.1 几何作图历史简述
    2.2 三大作图难题历史及解决历程简述
        (1)化圆为方
        (2)倍立方体
        (3)三等分角
    2.3 研究对象简介
    2.4 作图研究分类
        (1)作图理论
        (2)作图解决问题
        (3)单具作图
        (4)作图与代数间联系
        (5)作图教学
        (6)作图争论
        (7)作图中的谬误性问题
第3章 1949-1966 年间初中几何作图研究及其特点
    3.1 1949-1957年间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3.1.1 教学大纲中初中几何作图要求变迁概述
        3.1.2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者群体
        3.1.3 作图专有名词
        3.1.4 平面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3.1.5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整体概况及其原因分析
    3.2 1958-1966年间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3.2.1 教学大纲中初中几何作图要求变迁概述
        3.2.2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者群体
        3.2.3 平面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3.2.4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整体概况
    3.3 小结
第4章 1978-2000 年间初中几何作图研究及其趋势
    4.1 1978-1985年间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4.1.1 教学大纲中初中几何作图要求变迁概述
        4.1.2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者群体
        4.1.3 作图专有名词
        4.1.4 平面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4.1.5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整体概况及其原因分析
    4.2 1986-2000年间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4.2.1 教学大纲对初中几何作图要求变迁概述
        4.2.2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者群体
        4.2.3 平面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4.2.4 作图研究整体概况
    4.3 小结
第5章 2001-2012 年间初中几何作图研究及其特点
    5.1 课程标准对初中几何作图要求的变迁
    5.2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者群体
    5.3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1.1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作图要求之变迁
        6.1.2 初中平面几何各类作图研究之变迁
    6.2 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发展特点
    6.3 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影响因素
    6.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有关中学代数課中函数和它的图象教学的几点意見(论文参考文献)

  • [1]有关中学代数課中函数和它的图象教学的几点意見[J]. 申联京. 数学通报, 1963(07)
  • [2]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D]. 吕世虎.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3]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4]对内蒙古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研究(1978-2018年)[D]. 王智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1949-2000年中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D]. 关雯. 西北师范大学, 2006(04)
  • [6]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下“352”数学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元江县民族中学高二(5)班为例[D]. 范余光.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7]数学知识的掌握对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D]. 褚衍宽.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 李文田.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9]高中《几何画板》校本课程教学研究[D]. 卢彦.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10]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发展史(1949-2012) ——基于《数学通报》文献分析[D]. 王瑞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初中代数课中函数及其图解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