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影响初探

山西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影响初探

一、山西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高莹[1](2021)在《语言文化学视域下中俄网络流行语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文珍[2](2021)在《山西盂县方言词缀研究》文中认为盂县位于山西省中部,盂县方言属于晋语中的并州片。该方言的词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只是粗略地提及或仅限于几个典型词缀,如“圪”“日”“忽”“子”等,对于典型词缀的构词形式、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甚至衍生发展的语法化机制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广泛收集语料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普方比较等研究方法,尝试对盂县方言中的典型词缀进行全面总结、研究,试图较为清晰地展现盂县方言特色词缀的基本面貌。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针对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作一系统的说明,随之就汉语词缀及盂县方言词缀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概述,最后分别从盂县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系属及一般特点对盂县方言进行综合概说。第二部分是盂县方言词缀的读音用字及来源。这一部分选取了“圪”“日”“子”三个词缀,重点分析了其语音用字及来源,使我们对三个词缀有一个本体的认识。第三部分是盂县方言词缀的构词形式。这一部分对盂县方言中的五个典型词缀“圪、忽、子、日、鬼”加以全面描写,其基本式和变式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地表现出来,并对分类的语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是盂县方言词缀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圪”是一个没有词汇意义,只起构词构形作用的前缀;“忽”主要用来构词,“忽”字本身没有实义,“忽”缀词的意义与其词根的意义大体一致;“日”主要起构词作用,“日缀词”大多都用于口语中,“日缀词”的形容词不可以重叠,但是个别动词可以重叠,例如“日捣日捣”;“鬼”是盂县方言中使用频繁的准后缀,“鬼缀词”一般都表示贬义。第五部分是盂县方言词缀衍生发展的语法化机制。本部分从语义、语音、认知三个方面分析盂县方言词缀衍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盂县方言词缀。第六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说明了本文的研究价值,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李丽萍[3](2021)在《乌兰察布西北部旗县地区方言对高中生英语发音的影响及优化教学策略》文中指出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西部地区方言为例,以谈话法和对比分析法探讨当地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影响并提出教学策略,为今后的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季红真[4](2020)在《信息时代语词生成的方式》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人类文明之始:"上帝说,要有光,世界就有了光。"而文字把语音固定为符号的系统,使意义的传播具有稳定性而呈现为文化的整体,这无疑是对上帝的僭越,无论是通天塔的建造,还是仓颉造字,都冒犯了神的权威,要么在毁灭中迫使人类迁徙导致语言的变乱隔膜,也因文化的隔膜而战火不断;要么"天雨粟,鬼夜哭,龙潜渊",带来人与自然永久的对立与隔绝。两个极限的互动,使语言文字在变迁中始终保持着基本的形态,近世的世界语运动的兴起与衰落是最好的证明,一张一弛之间,所有的语言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异。词汇无疑是所有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不断加入的新词是文化变迁的记录,而翻用旧词则是文化基因变异的信号。是福?是祸?都非短期可以预见,但保留这个语言/文化的历史过程,则是学者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不仅是交际沟

李芳[5](2020)在《非通用语专业建设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作用与教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先从我国非通用语专业建设背景谈语言学理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其次讨论语言学课程性质与教材的选择问题;最后基于教学实践,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认为作为一门基础的语言学理论课程,语言学概论课程在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设置是外语专业课程建设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也符合我国当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应借鉴到非通用语专业建设中来.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母语知识与外语知识的对接.教学实践证明,语言学概论课程对学生的母语和外语知识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其在我国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可有可无的历史和现状需要得到改变.

白晨雨,郝福莲[6](2020)在《山西方言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成因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性是语言的特性之一,直接决定了社会因素对语言产生的影响。文章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出发,以语音作为切入点,从声母韵母两个大方向研究山西方言对二语习得者的负迁移影响及成因,从而帮助目标教师通过预测学习者的偏误和困难改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成果。

李思奇[7](2020)在《青岛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英语单元音感知与产出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音学习在二语习得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但在中国,英语语音教学,尤其是英语元音教学,长时间为学界所忽视(罗立胜、张莱湘,2002)。此外,中国存在许多方言,可能会对英语语音学习产生不同的跨语言影响(孔慧芳,2019;姜玉宇,2010a,2010b)。过去与此相关的文献很少关注北方方言(尤其是青岛方言),而且其中大部分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是定量分析方法(詹晓慧,朱金华&何家驹,2012)。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中国北方方言(尤其是青岛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跨语言影响,找到具体问题,探究真正的原因,以便教师因地制宜地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中国英语语音教学的整体水平。本文旨在通过对青岛地区英语学习者单元音的产出与感知进行实验研究,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青岛地区英语学习者单元音的产出与感知表现如何?(2)普通话和青岛话分别对英语学习者的单元音语音学习产生了怎样的跨语言影响?(3)知觉同化实验、区分实验、识别实验与产出实验的结果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针对青岛地区英语学习者单元音的产出与感知,本研究共做了四个实验,分别是知觉同化实验,区分实验,识别实验及产出实验,且共有36名符合条件的高中学生担当被试参与实验。感知实验(即前三个实验)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被试通过电脑上的E-prime程序完成实验,数据结果经由Excel进行处理。产出实验在专业的录音教室进行,使用Cool Edit Pro软件录音,利用Praat对录制好的音频文件进行标注,数据结果交由SPSS 23.0分析。通过以上四个实验,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青岛地区英语学习者单元音的产出与感知表现。通过知觉同化的反应百分数和吻合度量表,根据青岛方言的知觉同化模型预测,英语单元音的感知难度排序(由大到小)是/i:/>/u:/>/?/>/ɑ?/>/?/>/?/,/?/>/?/>/?:/>/e/>/?:/。对于元音对来说,/i:/-/?/,/e/-/?/,/?/-/ɑ?/,/?:/-/?/和/u:/-/?/是最难区分的。对于包含单元音/?:/的元音对,即/?:/-/?/,/?:/-/ɑ?/,/?:/-/?:/,/?:/-/?/,/?:/-/u:/和/?:/-/?/,它们的区分表现会比较不错。剩下的其他元音对的区分也会很容易。根据普通话的知觉同化模型预测,英语单元音的感知难度排序(由大到小)是/i:/>/?:/>/u:/>/ɑ?/>/?/>/?:/,/?/>/?/>/?/>/e/>/?/。对于元音对来说,/i:/-/?/,/?/-/ɑ?/,/?:/-/?/和/u:/-/?/是最难区分的。对于是CG型的元音对,即/e/-/?:/,/?/-/?/和/?/-/ɑ?/,它们的区分表现会由一般到不错。剩下的其它元音对的区分也会很容易。区分实验的结果表明,/?:/-/?/,/?/-/ɑ?/,/i:/-/?/,/u:/-/?/和/e/-/?/是最难区分的元音对。/i:/-/u:/(98%)和/?/-/u:/(98%)的区分最简单,剩下的其他元音对的区分表现由一般到容易(55%97%)。区分最简单的相同元音对是/?:/-/?:/(90%),/?/-/?/(75%),/e/-/e/(71%)和/?/-/?/(70%)也比较容易区分。/?/-/?/(47%),/?/-/?/(44%),/?:/-/?:/(39%)和/i:/-/i:/(37%)是最难区分的相同元音对。剩下的其他元音对的区分表现由一般到容易(54%63%)。识别实验的结果表明,英语单元音辨别正确率的排序(由小到大)是/i:/</?/</?/</?/</ɑ?/,/?/</u:/</?:/</e/,/?/</?:/;元音对/?/-/ɑ?/,/u:/-/?/,/i:/-/?/,/e/-/?/和/?:/-/?/的识别混乱率最高。对于元音对/e/-/?/,/i:/-/e/,/?:/-/?/和/?/-/?/来说,学习者可能会暂时将它们弄混,但多数情况下能识别成功。对于剩下的其他元音对来说,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容易被识别。产出实验的结果表明,英语单元音的产出正确率排序(由大到小)是/?:/>/?/,/ɑ?/>/u:/>/?/>/i:/>/?/>/?/>/?:/>/e/>/?/;欧氏距离的排序(由大到小)是/i:/>/?:/>/?/>/e/>/ɑ?/>/?/>/?/>/u:/>/?:/>/?/>/?/,表明学习者对/?/的发音最接近英语母语者,而对/i:/的发音最不接近英语母语者。此外,实验还发现青岛地区英语学习者的短元音的发音都比英语母语者的发音长,而长元音(除/?:/以外的发音都比英语母语者的发音短。2.青岛方言和普通话对于英语单元音语音学习的跨语言影响。研究分别对比了青岛方言知觉同化模型、普通话知觉同化模型与区分实验,识别实验和产出实验的结果,发现青岛地区英语学习者英语单元音的感知与产出主要是被青岛话所影响,而普通话的跨语言影响则不明显。3.四个实验之间的关系。通过进行皮尔森相关性计算,知觉同化实验和区分实验之间有负相关的关系;知觉同化实验和识别实验之间有正相关的关系;区分实验和识别实验之间有负相关的关系。而通过对比感知实验与产出实验的结果,研究表明他们之间可以相互预测,但只能预测首尾的结果(即最好的表现与最差的表现)。而对于中间的结果,则不能准确预测(即没有相关性)。本文对青岛地区的高中教师有教学法上的指导意义。研究发现了多个及多对青岛地区英语学习者可能会出现学习困难的元音,教师可根据此结果调整教学方案,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种实验指导教学的方法可以应用到其他地区。语音教学应该得到更多重视,教学策略应因地制宜。本文对于以后的研究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因为本研究创造性地设计了两组知觉同化实验,以探究青岛方言和普通话对于英语单元音语音学习的不同影响,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是不常见的。

霍昭晶[8](2019)在《吕梁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探析》文中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掌握语言知识和获得语言技能的基础,正确的语音对流畅的读写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英语学习中,社会的因素是对英语语言学习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语言变异又是社会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言研究方面,语言变异是上世纪60年代逐步兴起的以代表人物是拉波夫新的研究方向,在语言研究领域存在一个共同特点:众多语言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包含着语言变异。语言变异是上世纪60年代逐步兴起的新兴的语言学研究方向,拉波夫(William Labov)是语言变异的创始人。在方言的语

吴越[9](2019)在《现代汉语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类型学理论指导下讨论汉语及方言(主要以吴语瑞安话为例)代词(与相关形式)的指称问题。第二、三章讨论指示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第二章以普通话为对象,明确区分指示词短语整体的语用功能和指示成分所指对象的语义解读,根据指示词短语中量词的不同种类,依次讨论不同的指示词短语,认为它们都允许所指对象语义上无指。此时,指示词短语仍允许为“定指”且指示词短语内部容纳具“个体化”功能的量词,体现汉语是语用优先型语言,也显示汉语个体指—类指、有指—无指是密切相关、彼此交叉的平行概念。量词能对实体和特征进行个体化。第三章描写瑞安话的定指“量名”(并与粤语比较)、定指“两量名”及“一量名”结构(并与普通话比较)的功能,分析方言间句法自由度和语用因素制约情况差异。第四、五章讨论疑问词的指称问题。第四章以普通话指人疑问代词为例,以“是”字疑问句为环境,考察“什么人、谁、哪一个人”的指称特征:“什么人”用于类指,有属性和指称用法;“哪(一)个人”用于个体,只有指称用法;“谁”用于类指和个体,有属性和指称用法。“是”字句中,句法位置并不“决定”而仅“影响”疑问代词的指称。起决定作用的是疑问代词本身的指称解读。第五章主要考察任指疑问代词的指称。普通话任指疑问代词的指称很大程度上受强制同现的量化成分“都”影响,“都”的核心功能是根据语域内的信息明确客观对象的“数目准确性”,这更多地是语用性的。吴语任指疑问代词的指称解读更严格地受句法条件的整体制约。第六、七章讨论人称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第六章讨论普通话“人称代词+们”的指称,提出普通话“人称代词+们”表达受语用因素制约的集体(关联)范畴,瑞安话“俫”可能是更严格的集体标记。这虽然在“人称代词+俫”中不明显,但“普通指人名词+俫”“专名+俫”等都是更严格地受整体句法条件制约的实指集体。第七章以人称代词作领有者的领属结构为例,指出一些方言的领属范畴可能“寄生”了指称范畴,由不同的领属标记区别被领有者的实指性。第八章为结论。本文的基本结论是:①汉语的类指—个体指、有指—无指是彼此密切相关、相互交叉的两对平行概念而非上下位概念;②汉语中唯一成熟的范畴是个体指,标记是量词;③方言中可能已形成较不成熟的实指范畴,以“寄生”方式存在;④通过指称系统整体考察,发现:普通话是更典型的语用优先型语言,吴语更受整体句法条件制约,句法自由度低、语用制约影响较小。

韩依杨[10](2019)在《中古入声字在河北平山方言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选择中古入声字(以下均称为入声)在平山方言的演变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平山方言各点之间语音比较复杂。而这种复杂性,又集中体现在入声调类和入声韵母的演变上面。研究这个问题,对研究平山方言语音以及其他地方的入声问题都是有价值的。目前虽然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研究平山方言语音的论文,《河北省志·方言志》和《平山县志》也涉及到平山方言的入声问题,但整体上看,这些研究及成果往往是以单个点的语音为描写和研究对象,还没有人对平山方言各个点进行较为全面充分的调查研究。因此,入声在平山方言的演变的复杂性和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论文选择这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先对平山方言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点的语音系统行描述,并对其发音特点做简单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对入声调类和入声韵母在平山方言的演变进行分析研究。论文全文除绪论以外,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平山方言语音系统”,这一章对平山方言有代表性的方言点的声韵调系统进行描写,并简单归纳了这些方言点的特点。平山方言各点的语音比较复杂,虽然各点之间在声母韵母的音类和音值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最主要的差异还是表现在声调和是否有喉塞尾韵母上面。声调调类上,有三调、四调、五调和六调几种类型。声调的古今演变上面,有的平声分阴阳,有的不分。有的点入声分阴阳,有的点古去声分成跟声母的清浊并没有关系的两类。韵母方面,有的有带喉塞尾的入声韵母,有的没有。在有喉塞尾韵母的各点,喉塞尾韵母的多少及系统性也不一样。第二章“中古入声在平山方言的今调类的具体表现”,这一章对入声调在几个有代表性的方言点的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入声调在平山方言除了在小觉方言中已经完全派入到舒声调类,其他点入声调大体还保留为独立的调类,但是各点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入声调派入到舒声调类的情况。大体上来说,西部靠近山西晋语区的各点仍读入声的字要多一些,东部则要少一些。大体呈现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入声调类的保留与否,以及舒化后派入哪个调类,跟声母的清浊有关系。第三章“中古入声韵在平山方言的演变”,这一章研究入声韵在平山方言的演变情况。入声韵母在平山方言各点体现为两种类型,西部的一些点保留数量不等的带喉塞韵尾的入声韵母,东部的各点喉塞韵尾丢失,跟阴声韵母合流。平山方言入声韵母的保留与舒化,跟自然地理条件有关系。西部临近山西盂县、五台县的各点保留喉塞尾韵母。东部平原、丘陵地带包括处在平原在西部山区延伸地带的杨家桥和小觉则丢失了喉塞韵尾。

二、山西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山西盂县方言词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盂县方言概说
第一章 盂县方言词缀的读音用字及来源
    第一节 盂县方言词缀的读音用字
        一、“圪”的读音及用字
        二、“忽”“子”的读音及用字
        三、“日”“鬼”“货”的读音及用字
    第二节 盂县方言词缀的来源
        一、“圪”的来源
        二、“日”的来源
        三、“子”的来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盂县方言词缀的构词形式
    第一节 “圪”缀词
        一、基本式“圪A”式
        二、“圪”缀词的变式
    第二节 “忽”缀词
        一、基本式“忽A”式
        二、“忽”缀词的变式
    第三节 “子”缀词
        一、名词性语素加“子”
        二、动词性语素加“子”
        三、形容词性语素加“子”
        四、数量结构加“子”
    第四节 “日”缀词、“鬼”缀词
        一、前缀“日”
        二、准后缀“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盂县方言词缀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第一节 “圪”缀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一、语法意义
        二、语法功能
    第二节 “忽”缀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一、语法意义
        二、语法功能
    第三节 “子”缀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一、语法意义
        二、语法功能
    第四节 “日”缀词、“鬼”缀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一、“日”缀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二、“鬼”缀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盂县方言词缀衍生发展的语法化机制
    第一节 语义机制
        一、语义偏移
        二、语境的依赖性
    第二节 语音机制
        一、词汇的双音化
        二、音节审美观念和韵律构词
    第三节 认知机制
        一、隐喻
        二、转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语料)
后记(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乌兰察布西北部旗县地区方言对高中生英语发音的影响及优化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乌兰察布西北部旗县地区方言对英语发音影响的具体体现
    (一)当地方言前后鼻音混淆对英语发音的影响
    (二)当地高中生与中国北方其他地区学生英语发音共性问题
    (三)当地方言声调对英语语调的影响
二、优化教学策略
    (一)开展英语口语课程和口语测试
    (二)开展听力教学
三、结语

(5)非通用语专业建设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作用与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非通用语专业建设与语言学理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1 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经验与语言学理论的运用
    1.2 我国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语言学课程的相关性
2 语言学概论的课程性质与教材的选择
    2.1 课程性质
    2.2 教材的选择
3 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法与实践
    3.1 母语知识的有效利用:过好外语语音关
    3.2 母语知识与外语专业知识对接:从比较中找共性和个性
    3.3 多媒体素材的辅助运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
    3.4 考核方法的灵活化及其有效反馈: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4 结 语

(6)山西方言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成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基础
二、山西方言的主要发音特点
三、山西方言对二语习得(以英语为例)对负迁移影响成因探析
    (一)山西方言声母对英语辅音的负迁移影响
        1.前后鼻音/n/和/?/混淆
        2.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即平翘舌混淆
        3.舌齿音/θ//e/和舌尖前音/s//z/
        4.n,l不分
        5.f,h不分,f音常以h音代替
        6.w,v不分
        7.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混淆
    (二)山西方言韵母对英语元音的负迁移影响
        1.ai,ei的混淆
        2./au/和/?/不分
        3./e/或/?/和央元音/?/的混淆
        4.央元音/?/重读
四、结语

(7)青岛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英语单元音感知与产出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Language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Phonetic Acquisition
    2.2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the Perception of Second Language PhoneticSegments
    2.3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the Production of Second Language PhoneticSegments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Analytical Bases
    3.1 Key Concepts in the Study
        3.1.1 Monophthongs in English
        3.1.2 Monophthongs in Mandarin
        3.1.3 Monophthongs in Qingdao Dialect
    3.2 Theories Used in the Study
        3.2.1 Speech Learning Model
        3.2.2 Perceptual Assimilation Model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Subjects
    4.3 Materials
    4.4 Procedures
        4.4.1 Assimilation
        4.4.2 Discrimination
        4.4.3 Identification
        4.4.4 Production
    4.5 Data Analysis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Analyses
    5.1 Assimilation
        5.1.1 Assimilation patterns of Qingdao dialect
        5.1.2 Assimilation patterns of Mandarin
        5.1.3 Assimilation overlaps
        5.1.4 Predictions
    5.2 Discrimination
    5.3 Identification
        5.3.1 Overall results
        5.3.2 Identification confusion
    5.4 Production
        5.4.1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English monophthongs by EFL learners of Qingdao dialect
        5.4.2 The influence of Qingdao dialect and Mandarin on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English monophthongs by EFL learners of Qingdao dialect
    5.5 Relations between the Four Experiments
        5.5.1 The relations between assimil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results
        5.5.2 The relation between assimilation results and identification results
        5.5.3 The relation between discrimination results and identification results
        5.5.4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5.6 Discussion
        5.6.1 Perception Experiment
        5.6.2 Production Experiment
    5.7 Summa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6.2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6.3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9)现代汉语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由来与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和术语定义
        1.2.1 代词:对象范围与术语定义
        1.2.2 指称:术语的选择与定义
    1.3 采用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与具体讨论相关的重要理论内容
        1.3.2 理论支持:语言类型学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指示(代)词相关的研究
        1.4.2 疑问(代)词相关的研究
        1.4.3 人称代词相关的研究
2 指示词短语的属性(无指)解读
    2.1 汉语指示词短语的指称特点
    2.2 “指量名”结构中量词种类对指称解读的影响
        2.2.1 “指示词+一般量词+名词”的属性(无指)用法
        2.2.2 “指示词+种类量词+名词”的属性(无指)用法
        2.2.3 “指示词+集体(集合)/不定量词+名词”的属性(无指)用法
    2.3 “这、那”在指示词短语无指解读中的不对称表现
    2.4 本章小结
3 指示词短语和相关形式的指称功能及类型特征
    3.1 吴语定指“量名”结构的指称用法——以瑞安话为例
        3.1.1 两种定指“量名”结构的句法表现差异
        3.1.2 两种定指“量名”结构的语用分工
        3.1.3 量名A式和量名B式的实质
        3.1.4 从瑞安话定指“量名”结构看“量名”结构两种类型的关联
        3.1.5 小结
    3.2 “两量名”结构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用法与无指用法
        3.2.1 定指用法:准指示词型和准冠词型的分工
        3.2.2 无定用法
        3.2.3 数量(无指)用法
    3.3 定指“量名”“两量名”结构与吴语的类型特点
    3.4 “一量名”结构指称用法(有指用法)和无指用法
        3.4.1 汉语的数量结构
        3.4.2 普通话的“一量名”结构
        3.4.3 瑞安话“一量名”结构:更受制于句法整体制约的指称解读
        3.4.4 小结
    3.5 吴语和普通话指称化标记:句法限制vs.语用制约
    3.6 本章小结
4 疑问代词的指称解读——以指人疑问代词为例
    4.1 “是”字句:讨论疑问代词指称问题的典型环境
    4.2 与指人疑问代词同现的名词性成分的指称解读
        4.2.1 语言中的刚性指称语和“直指指称语”
        4.2.2 与疑问代词共现的名词性成分的指称解读
        4.2.3 小结
    4.3 指人疑问代词的指称解读
        4.3.1 “谁”的指称解读
        4.3.2 “什么人”的指称解读
        4.3.3 “哪(一)个人”的指称特征
        4.3.4 小结
    4.4 指称特征对指人疑问代词与名词性成分同现规则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非疑问用法疑问代词的指称解读
    5.1 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指称问题的已有研究
        5.1.1 “虚指”解读:需被激活的无定解读
        5.1.2 “任指”解读
    5.2 “都”:影响“无界”任指解读的重要量化成分
        5.2.1 量化和量化成分的类型
        5.2.2 对“都”的已有研究
        5.2.3 对“都”核心功能的再归纳:语用性的功能
        5.2.4 小结
    5.3 瑞安话任指疑问词的指称解读
        5.3.1 瑞安话的两类任指疑问词
        5.3.2 任指疑问词功能的分化手段:瑞安话的两个“都”类量化成分
        5.3.3 瑞安话任指疑问词的指称解读
    5.4 本章小结
6 实现于人称代词的指称范畴及其标记
    6.1 普通话“们、(一)些”及与名词性成分(如人称代词)的同现
        6.1.1 普通话的“们”
        6.1.2 普通话的“一些”及其与人称代词的同现
    6.2 “人称代词+们”的搭配及其对“们”的影响:汉语史的证据
        6.2.1 人称代词之后:“们”最早出现的句法位置
        6.2.2 人称代词对“们”指称功能的影响
    6.3 方言中的“们”及其相类成分
        6.3.1 加在人称代词后的标记
        6.3.2 瑞安话的“俫”
    6.4 本章小结
7 人称代词作领有者的领属结构及其寄生指称功能
    7.1 领属关系的不同类型
        7.1.1 瑞安话的五种领属语义
        7.1.2 领属语义与核心名词私有化等级的对应关系
    7.2 瑞安话的四种主要领属结构
        7.2.1 以“个”为领属标记的结构
        7.2.2 以“拉”为领属标记的结构
        7.2.3 “Pr(人称代词)+Pd”直接并置的结构
        7.2.4 小结
        7.2.5 指量结构作领属标记
    7.3 非无标领属标记对指称解读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1.1 “个体—类”及“指称—属性”的交叉关系与汉语事实
        8.1.2 “定指—不定指”“实指—非实指”范畴化程度的跨方言差异
        8.1.3 汉语指称概念范畴化差异反映的方言类型差异
    8.2 本文的创新点、不足及尚待研究的问题
        8.2.1 创新点
        8.2.2 不足及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瑞安话指示词表
    B 瑞安话疑问代词调查表(原表设计:盛益民)
        B.a 疑问用法
        B.b 非疑问用法
    C 瑞安话人称代词表
    D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中古入声字在河北平山方言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平山方言语音系统
    第一节 保留入声韵的方言
        一、多套入声韵方言
        二、三套入声韵方言
        三、两套入声韵方言
    第二节 入声独立成调的方言
        一、清入入上方言
        二、清入入去方言
    第三节 完全舒化的方言
第二章 中古入声在平山方言的今调类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保留入声韵的方言
        一、不分阴入阳入方言
        二、分阴入阳入方言
    第二节 入声独立成调的方言
        一、清入入去方言
        二、清入入上方言
    第三节 完全舒化的方言
第三章 中古入声韵在平山方言的演变
    第一节 完全舒化地区入声韵的演变情况
        一、咸山摄
        二、深臻摄
        三、宕江摄
        四、曾梗通摄
    第二节 古入声保留喉塞尾地区入声韵的演变情况
        一、两套入声韵方言
        二、三套入声韵方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发音合作人情况
    附录2:平山县方言入声字对照表
后记

四、山西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文化学视域下中俄网络流行语对比研究[D]. 高莹. 吉林师范大学, 2021
  • [2]山西盂县方言词缀研究[D]. 李文珍. 喀什大学, 2021(07)
  • [3]乌兰察布西北部旗县地区方言对高中生英语发音的影响及优化教学策略[J]. 李丽萍. 求学, 2021(04)
  • [4]信息时代语词生成的方式[J]. 季红真. 读书, 2020(08)
  • [5]非通用语专业建设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作用与教学方法研究[J]. 李芳.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S1)
  • [6]山西方言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成因探析[J]. 白晨雨,郝福莲. 汉字文化, 2020(10)
  • [7]青岛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英语单元音感知与产出的实验研究[D]. 李思奇. 西南大学, 2020(01)
  • [8]吕梁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探析[J]. 霍昭晶. 北方文学, 2019(27)
  • [9]现代汉语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研究[D]. 吴越. 浙江大学, 2019(01)
  • [10]中古入声字在河北平山方言的演变[D]. 韩依杨.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山西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影响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