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1967年国外电器总目录

1964-1967年国外电器总目录

一、国外电工仪表 1964—1967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刘兴民[1](1974)在《永磁材料测试技术状况》文中研究说明 二、高矫顽力类永磁材料的测量第一部分介绍了一般永磁材料基本性能的测量方法。对于矫顽力很高(例如,高于2000奥)或很低(例如,低于200奥)的永磁材料来说,用上述方法进行测量时,要遇到困难,尤其是近几年出现了具

张一平[2](2019)在《黑龙江工业遗产概况及现代工业遗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十九世纪末漠河金矿的设局开采和中东铁路的修筑运行,黑龙江省的近代工业开始发展起来,尤其是铁路工业的兴起和外国移民的涌入,大大带动了黑龙江各门类工业的繁荣,因此也建设了一大批工业建筑。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与苏联接壤的地理优势和较好的工业基础,中央政府将一大批重点企业安排在黑龙江,由此产生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几座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同时,煤矿与石油的丰沛使本省诞生了突出的资源型工业城市,也产生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黑龙江工业早期伴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而不断发展演变,建国以后“苏联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看出工业建筑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经济文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工业遗产的梳理探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黑龙江近代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驱动因素和工业遗产行业构成、地区分布等几方面的考察研究,希望能够将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概括出来。第二部分在总体概况已掌握的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现代工业遗产部分,即建设于1949年至1978年的工业工程。因为黑龙江近代工业遗产已有专题研究,本文不再单独探讨。此部分首先通过深入分析工厂选址、布局模式、规划特色等要素,挖掘其与城市形态之间的联系;之后选取三类最典型的工业遗产类型,即“156项”城市工业遗产、煤矿工业遗产与大庆油田工业遗产,分别讨论各自特点,并进行对比总结。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对本省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的调研,并基于实践案例为今后黑龙江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策略提供参考。总之,本文以黑龙江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田野调查、实例分析、图示分析等方法来对其形成及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并对现存工业遗产行业构成和地区分布特征进行总结,以完成对黑龙江工业遗产的全方位掌握,并进一步分析现代工业遗产典型类别的构成与特色,以及改造实践的优劣,这不仅可以理清黑龙江地区工业遗产的现状及现代工业遗产的独特价值,同时也可以为其保护和更新提供参考。

仲丹丹[3](2016)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使世界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到20世纪60年代即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一时期内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与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的互动中实现的。在中国,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融合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在很短时间内成为部分先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显着特征之一的。文化产业园区作为这种融合的产物之一,成为非常具有活力与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而其中通过对工业遗存进行改造再利用的项目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那么,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在我国典型城市的发展概况是怎样的?文化产业的原初特性使其在空间集聚过程中对宏观地理和微观载体有何特殊要求?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变迁、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进程、市场规律作为中国工业用地更新的基本构成对这种结合发展的模式有怎样的作用力?认真回答这三个问题是研究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的基本前提。基于以上动机,本研究以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特性以及中国工业用地的更新特征为切入点,以我国8个代表性城市的具体项目为基本研究范围,结合对既有现状的理解建立全观的研究架构,从经济学的视角针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进行析论,讨论这两种事物结合之基础、发展之根本推力,并试图创造一种解释上不致发生矛盾的、按不同保护再利用主体推动这种结合的不同过程对既有相关项目的分类,阐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城市产业升级相结合的真正的、应然的内在动力及外在表现,进而为如何实现城市中心区存量土地盘活、产业结构调整与历史文化延续的整合,如何更好地从政策及发展策略上推进这一过程提供有限的理论参考。

蒋虹[4](2011)在《论商号及其法律保护》文中指出商号是商事主体进行营业活动时使用的名称,它是商号法律保护的对象。保护商号的实质在于保护其上的权利。之所以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国立法没有明确界定过商号,只是把它作为企业名称的组成部分看待,商号没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只有企业名称权而无商号权的法定概念。学术界对商号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商号即等于商业名称,狭义商号仅指字号,而立法持狭义说,但这种界定容易使商号被淹没在企业名称中得不到有效保护,也导致实践中产生不少问题,我国以“企业名称”为中心的立法模式,与国外以商号为中心的立法模式相比,存在不少问题:立法层级低,立法分散、混乱,法律规定简略、粗陋,相互之间不协调,管理法色彩浓厚等。对此,其他国家对商号的保护不仅对商号概念有明确的界定,商号保护立法位阶高、立法体系清、立法内容也比较全,而且对商号权的司法救济也比较到位,救济原则明确、救济手段多样。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明确商号与商号权,并对在此基础上构建商号保护基本规则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关建议。笔者认为,商号法律保护离不开一套基本规则的支撑。除导言外,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商号法律保护的历史考察。本章分二节。首先,论文分析了商号在国外的起源与法律保护概况。阐述了商号的产生与存在从商法的发展历史来看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而到了现代,商号又进入到知识产权法的视野。这在不少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中都可以得到例证。这种变化可以从各国不同的立法模式中显现出来。其次,对商号在中国的起源及法律保护概况做了一番梳理。以时间维度,分别对近代以前的商号保护及特点、清末民国的成文法保护及特点、建国后的立法保护及问题作了分析、概括。回溯历史,可以看出商号保护在立法模式、保护目的、保护方式方面的中外差异。第二章商号的界定。本章分三节。在第一节中,笔者通过分析国内外立法,对商号的概念及范畴作了比较灵活的界定。笔者认为,其实商号全称与商号核心构成都应属于商号范畴,全称是完整的商业名称,简称是商业名称中的核心构成部分,较多情形下是字号。处理两者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立法解释、立法特点予以明确。概念明确之后,笔者通过商号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对商号与企业名称、商业名称、字号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在第二节中,笔者把商号放在商业标识这个大平台中进行考察,这样更有助于对它的全面认识。特别是对商号与商标、域名的关系作了说明:它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既易冲突,也可共赢。在第三节中,笔者界定了商誉的概念以及商号与商誉的关系。指出商号既可以指称一个商事主体,同时这个特定的标记也可以积淀、代表并承载商誉,具有经济价值。第三章商号法律保护的核心—商号权。本章分二节。第一节为商号权明确的必要性。笔者主要从立法和实践中的问题证明这个必要。我国现行立法中,《民法通则》对权利定性存在矛盾和偏差,而企业名称权不能满足对商号权的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现有规定成效不大。由此导致许多实际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说明分析,并指出这些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以此说明商号权明确的必要性。第二节对商号权做了界定。首先,笔者以为,商号权就是商事主体对其商号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并对商号权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商号权性质之争的几种主要学说,即人格权说、财产权说、折衷说,并指出折衷说代表了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成为了商号权性质的通说。在此基础上,明确商号权符合知识产权的特征,并对这个定性进行了论证。同时,笔者探讨了商法与知识产权法对商号权的关注点的不同侧重。最后,对商号权的内容作了说明,商号权的内容主要包括商号使用权、专用权、许可权、转让权、变更权。第四章商号取得制度的评价与建构。由于商号取得是商号法律保护的起始点,也是构建商号基本规则的重要方面,这是笔者关注这个问题的理由。本章分三节。第一节关于商号权的取得方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通常有使用取得和登记取得,笔者对各自利弊作了分析,并认为,其实法律没有必要规定对所有商号必须登记才能取得商号权,商号登记应主要起强化保护的作用。另外,对其他的未登记商号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第二节是商号的选用与登记规则。对商号的选用原则,笔者认为要寻求自由主义和真实主义的平衡,选用要遵循单一性、识别性、禁止混淆的限制。对商号登记,笔者按登记种类进行了比较法的考察,在登记效力上,明确了不同的取得方式意味着登记有不同的效力。第三节谈了我国商号取得制度的问题及完善。第五章商号利用制度的优化。我国目前关于商号利用的规定不够明确,甚至还成为商号权有效利用的障碍。有必要在借鉴国外规则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相关规定。本章分三节。第一节是商号使用的规则。国外一般明确规定使用情形以及必须遵循正当使用、禁止混淆的规则。我国应完善相关规则。第二节是商号许可的规则。通过比较我国与国外的规定,指出了我国立法的矛盾之处与不足;通过对日韩商法中有关商号出借的规定,指出他们关于名义出借方责任的规定值得借鉴,同时对特许经营中涉及商号许可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了美国法上有关责任分担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第三节是商号转让的规则。需要明确商号的转让方式、遵循的主要法律规则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第六章商号保护制度的完善。本章分二节。第一节是完善对商号的立法保护。首先,完善商号立法保护模式的建议。要以商号为中心构建基本规则,以更为科学的以商号为中心的立法取代企业名称登记管理为中心的立法,可以考虑由国务院制定专门的《商号条例》。同时,运用多法协调办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调节,以发挥立法的整体效应。其次,应加强对驰名商号、老字号的立法规范。第二节是完善对商号侵权行为的认定与救济。首先,明确商号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并对商号侵权行为的考量因素作了分析;其次,在商号侵权行为的救济方面,可以将保护在先权利和维护公平竞争作为最核心的救济指导原则。对商号侵权行为,完善民事、行政、刑事救济手段。

汪泽英[5](2002)在《技术发展多元驱动力研究》文中认为《技术发展多元驱动力研究》研究了几千年跨度的技术发展史,把技术发展的几次高潮视为七次技术革命,分析出每一次技术革命的特点、主导技术群以及其中心国家或地区。进而探讨了每一次技术革命发生的诸多原因,并通过把它们归纳到环境场与技术-经济轮,实证了技术发展多元驱动力之间主次关系的相互变化,对技术发展驱动力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作者还尝试分析了中国自宋代以后技术逐步落后的原因、新中国技术发展的成就与不足以及现阶段我国技术发展中的主要障碍,从技术驱动力角度提出我国现阶段技术发展战略启示:进行战略集成、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孟献国[6](2016)在《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艺术的融合与再现》文中研究说明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有着耀眼的历史,随着时间的发展即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老工业基地也逐步衰退并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哈尔滨老工业基地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的见证正在迅速的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会逐渐消失。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发展的速度令世界瞩目,经济发展及社会环境的变革可谓日新月异,国家在大力提倡发展经济的背景下,也在加快哈尔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步伐,但是传统意义的老工业基地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土地价值和产品价值,这样的观点过于简单化和单一化,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形式,无论经济的如何发展都不能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更不能一概抹杀优秀的文化、历史及艺术资源,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记忆,发掘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工业文化及艺术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再融合并产生创新的设计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一种和谐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形式,也是循环经济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能够提示和提醒人们不能简单的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是应该尊重历史、善待文化、提升质量,打造哈尔滨城市特有的城市文化,拥有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再次成为中国发展的先进城市。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继承、发展与再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通过城市公共艺术的方式融合与再现哈尔滨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对于哈尔滨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哈尔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艺术的融合是对城市进程过程中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继承好保护,也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科学合理的发展和应用可行性的研究和尝试。哈尔滨老工业基地的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艺术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和拼凑,也不是凭空的捏造和臆造,而是有机的结合哈尔滨老工业基地的文化资源通过城市公共艺术形式进行创造和创新。是哈尔滨打造智慧城市、文明城市、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尊重历史背景、重视城市发展、继承文化资源的重要表现手段,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李晓虎[7](2004)在《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复用研究》文中认为在线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是近年来为适应现代化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提高机械设备运行可靠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但由于在线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软件与设备的相关性而导致系统开发的成本很高。如何针对不同的机械设备,更快速、更灵活地开发更有效的在线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论文首先对现有的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进行了透彻分析,提出了把软件复用的思想应用于在线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软件开发中;进行了把客户机/服务器(C/S)软件体系结构技术、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应用于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软件研制的尝试;设计开发出信号分析界面绘制的可复用组件、以界面绘制复用组件为基础的信号分析ActiveX控件、状态总貌监测ActiveX控件及远程数据库访问等组件模块。论文最后以某化工厂R05齿轮箱和某供气厂压缩机组为应用实例,对其进行了在线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对齿轮箱振动产生的机理及其典型的信号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随后,应用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对齿轮箱和压缩机组进行了工况分析,并分别得出了齿轮箱齿轮磨损、转子不平衡和不对中及压缩机组小齿轮磨损严重的结论。实际应用表明,应用软件复用技术开发的系统具有开发速度快、针对性强的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论文的结尾给出了一些提高系统质量的一些建议。

王岳平[8](2002)在《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研究》文中指出在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发展正面临加速工业化和迎接信息化、知识化挑战的双重任务。同时,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加快,工业部门间、国别间的分工呈现出新的特征。在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使工业结构升级的模式和国际分工模式发生了变化。因此,研究在开放条件下,如何促进中国工业结构升级很有必要。目前在工业结构升级研究方面具有下述特点:一是以经验分析和表象研究的工业结构“标准模式”为主,少数对工业结构内在机理的研究主要是对“筱原基准”的扩展;二是在理论上,工业结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分离的;三是在实证分析中,现有很多关于加入WTO对中国工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绝大部分是针对短期关税调整、市场准入等方面对各行业的影响和对策研究,而从长期、宏观和战略角度研究加入WTO对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中国在世界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却较少。针对上述特点,本研究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 1.力图把具有经验特征的工业结构理论研究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 2.界定和拓展了工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在前人现已提出的工业结构升级包括“产出结构高度化、资本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就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还应增加“产业组织演化和分工深化”两个方面。 3.引入工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分析,为把握工业结构的多样性提供理论基础。 4.通过吸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的最新成果来发展工业结构升级理论,将一般性的工业结构升级理论与对外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结合起来;用更符合和贴近发展中国家现实与当今世界的理论,分析完全竞争领域和不完全竞争领域的产业政策支持原理和不同分工机制,揭示对外贸易、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5.提出和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中技术转移的高新技术转移和次新技术转移的两种不同模式特征。 6.把握全球化、知识经济与信息化对制造业发展方式和升级特征的重塑、以及对国际分工机制的重塑和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结构升级的挑战。同时,提出了通过“技术外取”的跨国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高技术领域局部突破重要途径的观点。 7.引入三部门模型,将出口导向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等战略统一在一个模型中进行分析,并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的边际部门思想,引入到工业结构升级战略中。 8.区分和把握好产业升级的市场结果与政府外部推动之间的关系,界定政府介入的 原则和产业政策的作用空间。 9.提出了中国工业结构演变中存在名义高度化较快,而实际高度化较慢的观点。 10.分析了中国不同类型外资的技术转移、要素密集程度和市场取向,以及吸收外商 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和局限性。力图从长期、从宏观、从战略角 度研究加人WTO对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中国在世界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的影响。“ 11.通过家用电器和通信设备制造两个行业,揭示了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工业结构升级 特征。 12.提出了中国应根据国情实行多层次、多种模式并存的工业结构升级战略。 本书共分7章。在第一章重点介绍了工业结构升级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的进展。 第二章探讨了工业结构升级的内含和测度、一般条件下工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和机理。针对目前国内研究分析工业结构时,多引用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标准模式”,而忽略了结构升级与变化的多样性。本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决定工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因素,包括:①需求变化与部门间需求弹性的差异;②资本积累等要素密集度的变化;③内生性的技术进步;④主导部门的变化;⑤分工深化和技术进步的外部性(技术扩散);③部门间风险和要素流动差异;①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作用。 第三章重点分析了开放条件对一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模式、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让位于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即在开放中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分工并不仅仅是基于比较优势,还有基于规模经济和专门化的劳动分工。因此,作为大国的发展中国家,在确定工业发展战略时不宜简单地烙守比较优势。本章从对外贸易角度,利用边际部门模型着重分析了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结构升级与贸易利益,利用规模经济条件下的贸易结构和经济福利模型分析了基于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利用布兰德和斯潘塞关于战略性行业进入模型分析了基于市场寡占条件下的战略性进入。通过对上述不同条件下的贸易战略与工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的分析,探索性的实现了将贸易理论与工业结构升级理论的有机结合。同时,还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工业结构升级理论结合起来,用小岛清的边际部门转移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成熟技术与传统部门的国际投资特点,用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优势理论解释了高技术领域的国际

杨金环[9](2010)在《水三相点自动复现装置的研制及水三相点温度测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三相点是定义热力学温度单位的唯一参考点及ITS-90国际温标最重要的定义固定点。它在热力学温度测量、国际温标复现以及实际温度测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温度计量领域,水三相点的准确复现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其复现水平及复现技术的提高,为温度计量的发展及温度量值的准确传递提供了保障。在温度校准实验室,常采用四种传统的冻制方法在水三相点容器内冻制冰套:液氮法、干冰法、液氮冷却铜棒法及热管法。上述方法非常复杂,为使用水三相点容器校准铂电阻温度计及监测温度计的漂移带来很多不便。因此,研制水三相点容器自动复现装置,提高温度校准实验室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可靠性,保证温度量值的准确传递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热管技术及半导体制冷技术,成功研制了小型水三相点容器自动复现装置。为了提高半导体制冷片的冷却效果,采用高效的热管散热器传递半导体热端的热量。分析了倾斜角度对热管散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热管散热器采用了烧结铜粉作为吸液芯,热管散热器在不同倾斜角度下均可正常工作。此外,设计了温度控制、数据采集系统,完成容器内冰套的冻制、保存及铂电阻温度计的自动测量。采用该装置,成功复现了水三相点。在20小时内复现的水三相点温坪变化小于0.2mK,可以满足高精度温度测量的需求。该装置与国外同类产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装置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为了研究该冻制方法对水三相点温度的影响,将小水三相点容器与传统的大容器进行比对。水三相点温度取决于水三相点容器内氢氧同位素的组成。为了减小水三相点复现时同位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必须修正同位素差异造成的影响。因此,分析了水三相点容器内水中氢氧同位素的组成,研究了同位素对水三相点温度的影响。此外,为了满足高精度测温的需要,采用环形热管提高标准电阻油槽温度稳定性。研究表明:由于热管优良的等温特性,标准电阻温度的稳定性显着提高。

姜大源,吴全全,刘育锋,王泽荣[10](2005)在《他国动向》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技术教育是伴随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育体系,它对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作用毋庸置疑。这种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德国,它曾当作复兴经济的"秘密武器",在日本,它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柱石"。现在,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日益发挥其重要的职能。

二、国外电工仪表 1964—1967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电工仪表 1964—1967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2)黑龙江工业遗产概况及现代工业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工业遗产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黑龙江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黑龙江工业的发展历程
    2.1 近代工业发轫期(1888-1905 年)
        2.1.1 洋务运动的尝试
        2.1.2 铁路工业的兴起
    2.2 近代工业发展期(1906-1931 年)
        2.2.1 日俄战争的刺激
        2.2.2 民族工业的崛起
    2.3 近代工业停滞期(1932-1948 年)
        2.3.1 日本侵略的垄断
        2.3.2 解放初期的恢复
    2.4 现代工业奠基期(1949-1961 年)
        2.4.1 南厂北迁的实施
        2.4.2 重点工程的兴建
        2.4.3 配套项目的建设
    2.5 现代工业波动期(1962-1978 年)
        2.5.1 国民经济的调整
        2.5.2 三线建设的开展
        2.5.3 石油工业的勃兴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近现代工业遗产行业与分布
    3.1 行业构成与特色
        3.1.1 行业构成
        3.1.2 行业特色
    3.2 地区分布及其特征
        3.2.1 南部地区
        3.2.2 西部地区
        3.2.3 东部地区
        3.2.4 北部地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现代工业遗产类型与特色
    4.1 重点企业分布与城市形态
        4.1.1 工厂选址与布局模式
        4.1.2 厂区与生活区的规划
    4.2 “156 项”城市工业遗产
        4.2.1 生产性工业建筑
        4.2.2 行政及科研建筑
        4.2.3 住宅及服务设施
    4.3 煤矿工业遗产
        4.3.1 三大矿区历史沿革
        4.3.2 矿井与选煤厂
        4.3.3 非生产类工业遗产
    4.4 大庆油田工业遗产
        4.4.1 油田勘测与开发
        4.4.2 石油开采设施
        4.4.3 厂房与辅助建筑
        4.4.4 生活服务类建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5.1 相关法规及政策
    5.2 登录情况
        5.2.1 文物保护单位认定
        5.2.2 工业遗产及相关认定
    5.3 保护与利用典型案例
        5.3.1 保护案例
        5.3.2 改造再利用案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黑龙江近代工业遗产(铁路类)一览表
附录二:黑龙江近代工业遗产(非铁路类)一览表
附录三:黑龙江现代工业遗产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
        1.1.1 研究动机
        1.1.1.1 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加速与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滞后
        1.1.1.2 产业经济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关联性的研究不足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工业遗产与文化产业的交叉研究
        1.2.2 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研究
        1.2.3 中国工业用地更新相关研究
    1.3 研究架构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架构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成果与论文创新点
        1.4.1 研究成果
        1.4.2 论文创新点
        1.4.2.1 系统的调查研究
        1.4.2.2 理论方法创新
        1.4.2.3 对工业遗产与文化产业结合动因的研究
第二章 文化产业介入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发展概况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范畴界定
        2.2.1 工业遗产
        2.2.1.1 类型范围
        2.2.1.2 时期范围
        2.2.2 文化产业
        2.2.2.1 国外的界定
        2.2.2.2 国内的界定
    2.3 调研地点的选择
        2.3.1 参考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程度
        2.3.2 考虑调研地点地域分布广度
    2.4 各地概况
        2.4.1 北京——现代工业遗存在世界城市
        2.4.1.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1.2 项目特点
        2.4.2 上海——近代工业遗存与海派文化的融合
        2.4.2.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2.2 项目特点
        2.4.3 广州——行业集聚鲜明的产业园模式
        2.4.3.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3.2 项目特点
        2.4.4 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对有限文化经济资源的竞争
        2.4.4.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4.2 项目特点
        2.4.5 重庆——工业形象与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载体要求的背离
        2.4.5.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5.2 项目特点
        2.4.6 青岛——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集中在城市更新重点区域
        2.4.6.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6.2 项目特点
        2.4.7 西安——工业遗产在世界文明古都
        2.4.7.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7.2 项目特点
        2.4.8 福州——工业遗产在“侨乡”
        2.4.8.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8.2 项目特点
第三章 文化产业选择工业遗产作为空间载体的动因分析
    3.1 引言
    3.2 文化生产的城市选择
        3.2.1 文化生产选择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
        3.2.2 文化生产的地理集中是自我强化的——以天津、北京为例
        3.2.3 推动文化产业落脚工业遗产的城市政策——以北京、上海、福州为例
    3.3 文化生产的区位选择
        3.3.1 工业历史地段的地理区位优势
        3.3.2 工业历史地段的建筑密度优势
        3.3.3 工业历史地段的产业氛围优势
    3.4 文化生产的建筑空间要求
        3.4.1 工业遗产较低的使用成本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
        3.4.2 工业遗产的空间形态特征符合文化产业的使用要求
        3.4.3 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满足文化产业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3.5 策略探讨: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应纳入存量规划体系
        3.5.1 存量规划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产生的影响
        3.5.1.1 深圳
        3.5.1.2 上海
        3.5.1.3 北京
        3.5.2 存量规划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提出的新要求
        3.5.2.1 符合城市存量规划的发展目标
        3.5.2.2 从制度设计角度思考保护再利用模式
第四章 工业遗产选择文化产业作为再利用模式的动因分析
    4.1 引言
    4.2 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影响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北京、上海为例
        4.2.1 理论构建
        4.2.1.1 划拨工业用地取得期(1954~1988)
        4.2.1.2 划拨工业用地价值凸显期(1988~1998)
        4.2.1.3 划拨工业用地解冻探索期 (1998~2008)
        4.2.1.4 划拨工业用地再利用主动结合产业调整的新时期(2008~)
        4.2.2 策略探讨
    4.3 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中国纺织工业格局中的“上、青、天”为例
        4.3.1 概念界定
        4.3.1.1 传统工业
        4.3.1.2 “上、青、天”
        4.3.2 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作用机制
        4.3.2.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作用——释放有形资源
        4.3.2.2 地方行业转型升级作用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路径
        4.3.3 行业企业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认知路径及策略探讨
        4.3.3.1 行业企业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认知路径
        4.3.3.2 对有形资源的价值认知阶段
        4.3.3.3 策略探讨
    4.4 市场规律作用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青岛为例
        4.4.1 理论构建
        4.4.1.1 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模式选择机制
        4.4.1.2 市场规律作用下的投入差异
        4.4.2 策略探讨
第五章 按保护再利用主体作用过程分类的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原址工业企业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5.2.1 形成动因
        5.2.1.1 城市产业升级宏观作用分析
        5.2.1.2 企业产业升级微观作用过程
        5.2.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2.2.1 保护特点
        5.2.2.2 再利用特点
        5.2.3 认知意义
    5.3 高校带动下的文化产业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协同发展
        5.3.1 形成动因
        5.3.1.1 工业遗产位置靠近高校
        5.3.1.2 高校改、扩建用地需求
        5.3.1.3 高校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5.3.1.4 高校建筑空间特征新需求
        5.3.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3.2.1 多出现在“新一线城市”
        5.3.2.2 再利用主体多为艺术、设计类院校师生
        5.3.2.3 保护再利用顺序倒置
        5.3.3 策略建议
        5.3.3.1 关注工业遗产周边的高校文化资源
        5.3.3.2 高校改、扩建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相结合
        5.3.3.3 高校文化产业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相结合
        5.3.3.4 探求符合高校建筑空间特征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策略
        5.3.4 认知意义
    5.4 城市经营理念主导的保护再利用模式
        5.4.1 多重作用分析
        5.4.1.1 大遗址区保护
        5.4.1.2 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手段
        5.4.1.3 大旅游理念
        5.4.2 认知意义
    5.5 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5.5.1 商务办公产业园开发
        5.5.1.1 形成动因
        5.5.1.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5.2 综合性地产开发
        5.5.2.1 形成动因
        5.5.2.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5.3 认知意义
    5.6 文化发展类公司主导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5.6.1 形成动因
        5.6.1.1 建筑改造加建限制少
        5.6.1.2 地方性的产业园扶植政策
        5.6.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6.3 认知意义
    5.7 政府全面掌控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5.7.1 形成动因
        5.7.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7.3 认知意义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观点结论
    6.2 展望
附录一 调研项目溯源
附录二 《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
附录三 《中共福州市委办公厅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利用工业厂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办法》
附录四 天津市政府《天拖地块(公建)产业规划布局的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文章
    专(译)着
    论文集
    学位论文
    报纸文章
    报告
    网络资源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论商号及其法律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商号法律保护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商号在国外的起源及法律保护概况
        一、商号的起源
        二、商号在国外的法律保护概况
    第二节 商号在中国的起源及法律保护概况
        一、字号的起源与发展
        二、商号在中国的法律保护概况
第二章 商号的界定
    第一节 关于商号的界定
        一、我国法律及学者对商号的界定
        二、外国法上的商号
        三、各种界定的启示
        四、本文界定的商号及与相关概念的重新定位
    第二节 商号与商业标识
        一、商业标识:界定商号务必关注的大平台
        二、商号与商标、域名的关系
    第三节 商誉与商号
        一、商誉的概念
        二、商誉与商号的关系
第三章 商号法律保护的核心---商号权
    第一节 商号权明确的必要性
        一、现有立法规定的缺陷
        二、商号权缺失带来的实际问题
        三、商号权缺失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节 商号权的界定
        一、商号权的概念
        二、商号权的性质之争及定位探讨
        三、商号权的内容
第四章 商号取得制度的评价与建构
    第一节 商号权的取得方式
        一、使用取得
        二、登记取得
    第二节 商号的选用与登记规则
        一、商号的选用原则
        二、商号的选用限制
        三、商号的登记规则
    第三节 我国商号取得制度的完善
        一、商号登记取得制度的问题与完善
        二、要对未登记商号提供相应的法律保护
第五章 商号利用制度的优化
    第一节 商号的使用规则
        一、商号的使用范围
        二、商号的使用方式
    第二节 商号的许可规则
        一、我国关于商号许可使用的规定
        二、国外关于商号许可使用的规定
    第三节 商号的转让规则
        一、商号转让的方式
        二、商号转让的法律规制
        三、商号转让的法律效力
第六章 商号保护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完善对商号的立法保护
        一、完善商号立法保护模式的建议
        二、加强对驰名商号、老字号的立法规范
    第二节 完善对商号侵权行为的认定与救济
        一、明确商号侵权行为的类型与考量因素
        二、明确商号侵权行为的救济原则与手段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技术发展多元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技术与技术发展
    第一节 技术与技术发展的定义
    第二节 技术革命
    第三节 七次技术革命的特点
第二章 七次技术革命原因分析
    第一节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原因
    第二节 第二次技术革命原因
    第三节 第三次技术革命原因
    第四节 第四次技术革命原因
    第五节 第五次技术革命原因
    第六节 第六次技术革命原因
    第七节 第七次技术革命原因
第三章 技术发展驱动力
    第一节 技术发展驱动力
    第二节 技术发展驱动力体系分析
第四章 中国技术发展战略启示
    第一节 中国技术落后历史回顾
    第二节 新中国技术发展成就与不足
    第三节 我国技术发展战略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6)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艺术的融合与再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一、哈尔滨老工业基地的研究背景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简介
        (二)哈尔滨老工业基地背景
        (三)哈尔滨老工业基地的作用
    二、哈尔滨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
        (一)发展中的矛盾
        (二)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三)主要表现与特征
    三、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哈尔滨老工业基地转型与发展
    一、哈尔滨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一)哈尔滨老工业基地现状
        (二)哈尔滨老工业基地分布情况
        (三)现有改造情况
    二、哈尔滨老工业基地的文化资源特征
        (一)建筑形式
        (二)设备现状
        (三)文化与历史记忆
        (四)其他文化资源载体
    三、哈尔滨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
    四、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发展趋势
        (一)文化资源的提炼
        (二)继承与可持续发展
    五、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城市公共艺术的意义与作用
    一、城市公共艺术对于城市文化的意义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兴起
        (二)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三)城市公共艺术对于城市文化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二、城市公共艺术的符号性与象征性
        (一)符号性
        (二)象征性
    三、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的融合与再现
    一、国内外工业文明成功发展经验
        (一)国外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研究历程
        (二)国外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的经验
        (三)国内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
    二、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兴起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
        (二)哈尔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空间
        (三)哈尔滨城市共艺术的发展趋势
    三、哈尔滨城市公共艺术的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设计与生态
        (二)公共艺术设计与绿色设计前景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与公共艺术的融合与再现
        (一)文化资源的继承
        (二)赋予公共艺术生命
        (三)创新式的设计理念
        (四)创造全新的视觉形象及体验
    五、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复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软件复用介绍
        1.2.1 软件复用的意义
        1.2.2 软件复用的研究现状
    1.3 状态监测和信号分析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1.3.1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组成
        1.3.3 已有的状态监测与诊断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3.4 MFD403系统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可复用分析设计
    2.1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基本要求
    2.2 软件复用技术
        2.2.1 软件复用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
        2.2.2 面向对象方法对软件复用的支持
        2.2.3 COM的可重用性
        2.2.4 ActiveX控件的应用研究
    2.3 基于UML的构件分析与方案设计
        2.3.1 软件构件技术
        2.3.2 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序列图和协作图分析
        2.3.3 状态监测系统的物理和逻辑设计
        2.3.4 信号分析系统的物理和逻辑设计
    2.4 可复用组件构造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状态监测系统复用组件的设计与开发
    3.1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简介
        3.1.1 两层(Two Tier)结构
        3.1.2 两层半(Two-and-a-Half Tier)结构
        3.1.3 三层(Three Tier)结构
    3.2 数据存储组织结构设计
        3.2.1 数据存储的两种组织方式
        3.2.2 系统中几种文件类型的存储结构
        3.2.3 开发工具的选择
    3.3 远程数据库访问的软件设计
        3.3.1 应用程序对数据库的远程访问
        3.3.2 软件的用户界面
    3.4 总貌监测ActiveX控件的设计与开发
        3.4.1 总貌监测的ActiveX控件设计
        3.4.2 总貌监测的ActiveX控件开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号分析系统复用组件的设计与开发
    4.1 绘图动态链接库的设计开发
        4.1.1 通用绘图类动态链接库的设计
        4.1.2 MFD403系统中通用绘图类动态链接库的开发
    4.2 信号分析ActiveX控件的设计开发
        4.2.1 信号处理的ActiveX控件设计
        4.2.2 信号处理的ActiveX控件开发
    4.3 信号分析软件数据选择的设计开发
        4.3.1 信号分析软件数据选择的设计
        4.3.2 信号分析软件数据选择的开发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工程应用
    5.1 齿轮箱的振动剖析
        5.1.1 齿轮振动的产生机理
        5.1.2 齿轮振动特征频率的计算
    5.2 齿轮箱振动的经典信号处理方法
        5.2.1 齿轮箱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及其特点
        5.2.2 倒谱分析原理
    5.3 MFD403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工程应用实例
        5.3.1 R05齿轮箱结构及各测点的布置
        5.3.2 R05齿轮箱的测点参数
        5.3.3 R05齿轮箱的特征频率计算
        5.3.4 R05齿轮箱的工况分析
        5.3.5 R05齿轮箱故障分析及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压缩机组典型分析诊断实例
    6.1 压缩机组基本情况
        6.1.1 机组结构及测点布置
        6.1.2 机组特征频率计算
    6.2 压缩机组工况分析
        6.2.1 机组振动工况分析
        6.2.2 分析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研究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加快工业化和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二)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对传统的工业结构升级模式提出了挑战
        (三)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产业政策仍然有一定的作用空间
        二、 工业结构升级研究的进展
        (一) 研究的出发点
        (二) 工业结构升级研究的主要流派与研究进展
        (三) 本研究的扩展与基本框架
第一篇 一般理论分析
    第二章 一般情况下的工业结构升级机理
        一、 工业结构协调与工业结构升级
        (一) 工业结构协调:部门间的数量调整与“木桶效应”
        (二) 工业结构升级:结构的质态进步与“成长效应”
        二、 工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一) “标准模式”与相似系数法
        (二) 以高级要素为特征的高技术部门比重
        (三) 要素密集度的变化与高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四) 工业结构升级的多方面衡量与综合测度
        三、 工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趋势
        (一) 三次产业之间的演变规律与工业的地位变化
        (二) 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结构演变与升级规律
        (三)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与工业结构的“软化”
        四、 工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
        (一) 需求升级与部门间的收入弹性差异
        (二) 技术进步(生产率上升率)差异
        (三) 资本积累和要素密集度的升级变化
        (四) 主导部门及其演变
        (五) 分工深化和技术进步的外部经济性
        (六) 部门间风险和要素流动性差异
        (七) 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等外部推动力
    第三章 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
        一、 国际贸易与工业结构升级
        (一) 国际贸易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二) 不同的分工思想与工业结构战略模式
        二、 基于比较利益的劳动分工与工业结构升级
        (一) 自由贸易理论及其适应条件
        (二) 从比较优势到贸易条件的改善——边际部门模型
        三、 基于规模经济的劳动分工与工业结构升级
        (一) 规模经济下的贸易结构和经济福利
        (二) 规模经济下的行业进入与政府扶持
        四、 垄断性行业的战略性进入与工业结构升级
        (一) 国际垄断性行业(高技术部门)的特性
        (二) 在垄断性高技术行业扶持国内企业进入的经济意义
        五、 国际投资、工业转移与工业结构升级
        (一) 不同类型部门和技术国际投资的动因
        (二) 国际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三) FDI新趋势: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生产全球化与工业转移
        (四) 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及结构升级带来的挑战
        六、 开放条件下政府及产业政策的作用空间
        (一) 市场失效与市场发育不完善需要政府及产业政策发挥作用
        (二) 产业政策的形式与政府介入的三个标准
        (三) WTO规则对产业政策的限制
第二篇 实证和应用分析
    第四章 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工业结构变化
        一、 中国工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
        (一) 80年代以轻工业增长为主导
        (二) 90年代以来的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二、 世纪之初中国工业结构特点
        (一) 中国工业发展中的结构升级特点
        (二) 中国工业结构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第五章 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外贸与外资结构特征
        一、 持续增长中的对外贸易结构特征
        (一) 伴随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贸易结构变动
        (二)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需要对外贸易的超前增长
        (三) 出口超前增长中的结构矛盾
        二、 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特征
        (一) 外商直接投资的部门特征——外资在中国工业的全面扩张
        (二)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要素密集型特征
        (三) 两类资本具有不同的市场导向类型
        (四) 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大举进入,力图占领中国市场,并将中国纳入其全球生产体系
        (五)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三、 关于扩大开放与中国工业结构升级
        (一) 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开放与应尽的义务
        (二) 扩大开放对中国不同工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开放条件下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特点和趋势
        一、 影响未来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供求因素
        (一) 影响中国工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因素
        (二) 主导部门发展过程和演变趋势
        (三) 比较优势的变化和国际竞争力
        二、 国际化、全球化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挑战
        (一) 强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可能恶化贸易条件
        (二) 以“市场换技术”或进口替代战略难以继续实施
        (三) 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对中国的挑战
        三、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特征
        (一) 部门结构升级:把握全球分工中的差别化、市场细分化趋势
        (二) 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从技术引进起步,到自主开发立足
        (三) 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以竞争为主、适度集中
    第七章 开放中的中国工业结构升级战略与政策建议
        一、 促进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基本原则
        (一) 基本前提
        (二) 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结构升级为主调的工业发展
        (三) 促进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基本原则
        二、 促进中国工业结构升级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
        (一) 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重组的模式选择
        (二) 把握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的关系
        (三) 在竞争中的企业联合和协作问题
        (四) 给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提供合适的市场空间问题
        (五) 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问题
        (六) 关于营销能力滞后于加工制造的问题
        (七) 关于对战略性产业的介入和扶持问题
        (八) 专业化协作分工水平亟待提高问题
        (九) 诚信与市场竞争秩序问题
        (十) 政府管理水平问题
        三、 中国工业结构升级应实行多层次发展、多种模式并存的战略
        (一) 立足国内市场的战略,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二)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战略,多种模式并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三) 促进边际部门发展的战略,使潜在竞争优势成为现实竞争优势
        (四) 实现高技术部门局部突破的战略,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五) 培育世界级零部件“巨人”的战略,以适应跨国公司全球采购趋势
        (六) 对高成长性而缺乏技术优势的部门,实施“请进来”来的战略
        四、 促进工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9)水三相点自动复现装置的研制及水三相点温度测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三相点的重要性
        1.1.1 温度检测之水三相点
        1.1.2 温度计量之水三相点
        1.1.3 国际温标的必要性
    1.2 水三相点的历史及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温标的发展
        1.2.2 国内水三相点研究发展现状
        1.2.3 国外水三相点研究发展现状
    1.3 水三相点自动冻制装置研究现状
    1.4 热管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
    1.5 半导体制冷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第二章 水三相点温度的测量
    2.1 水三相点
    2.2 水三相点的复现
    2.3 水三相点温度的测量
        2.3.1 测量设备
        2.3.2 测量过程
    2.4 水三相点的不确定度
第三章 CPU热管散热器对半导体制冷片制冷效果的影响
    3.1 半导体制冷原理
    3.2 CPU热管散热器工作原理
    3.3 实验
        3.3.1 实验设备
        3.3.2 基于VB的数据采集程序
    3.4 实验结果
    3.5 结论
第四章 水三相点自动复现装置的研制
    4.1 温度控制系统的搭建
        4.1.1 加热元件
        4.1.2 制冷器件
    4.2 整体性能结构的设计
        4.2.1 CPU热管散热器安装位置的考虑
        4.2.2 温场均匀性的考虑
        4.2.3 保温材料的选择
        4.2.4 传热效果的考虑
    4.3 软件的设计
        4.3.1 人机界面交互程序
        4.3.2 岛电SR23温控仪表通讯程序
        4.3.3 GPIB仪器的通讯程序
第五章 大小水三相点容器的比对
    5.1 水三相点复现性的比对
    5.2 水三相点稳定性的比对
第六章 水三相点温度测量的研究
    6.1 油槽温度波动对水三相点温度测量的影响
        6.1.1 电桥的介绍
        6.1.2 水三相点的测量
        6.1.3 存放标准电阻的新方法—玻璃-水热管法
        6.1.4 两种方法的比较
    6.2 同位素组成对水三相点温度测量的影响
        6.2.1 水三相点容器的国际关键比对
        6.2.2 传递水三相点容器与国家基准水三相点容器的比较
        6.2.3 同位素的修正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他国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德国
    颁布新《职业教育法》
    开展“职业教育攻势行动”
    建立“职业教育专家跟踪系统”
    创新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韩国
    学制型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培训
英国
    实施国家职业资格制度(NVQs)
    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采用经济手段管理职业教育
    国家职业技术教育计划
    政府与企业合作办学
澳大利亚
    发展轨迹
    发展状况: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
    改革成果
    复兴新举措
美国
    九十年代职业教育法规
    职业教育法规框架内的职业教育改革
    改革成果
日本
    改革职业高中
    改革企业内的职业培训
    推进职业教育个性化
    实现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发展职业教育的终身化
印度
    十年计划
    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
    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四、国外电工仪表 1964—1967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永磁材料测试技术状况[J]. 刘兴民. 仪表材料, 1974(Z2)
  • [2]黑龙江工业遗产概况及现代工业遗产研究[D]. 张一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3]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D]. 仲丹丹. 天津大学, 2016(12)
  • [4]论商号及其法律保护[D]. 蒋虹. 华东政法大学, 2011(11)
  • [5]技术发展多元驱动力研究[D]. 汪泽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2)
  • [6]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艺术的融合与再现[D]. 孟献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7]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复用研究[D]. 李晓虎. 东南大学, 2004(03)
  • [8]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 王岳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 [9]水三相点自动复现装置的研制及水三相点温度测量的研究[D]. 杨金环.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1)
  • [10]他国动向[J]. 姜大源,吴全全,刘育锋,王泽荣. 职业技术教育, 2005(18)

标签:;  ;  ;  ;  ;  

1964-1967年国外电器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