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自由研究综述

近年自由研究综述

一、近年来自由问题研究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萍[1](2018)在《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文中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按照关注层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关注数学学科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中观层面关注具体学科分支(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微观层面关注具体一堂课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已有文献显示,研究者围绕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得到的研究结果大多具有学科一般性,而针对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关注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者指出培养高层次数学能力需要相应的教学任务和相应的教学策略(Stein,2001;鲍建生,周超,2009)。基于这一观点,本研究立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中观层面,即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数学分支,分别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行为表现?(2)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有效的任务设计策略?(3)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后两个问题的基础。本研究立足于中观层面,综合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质性研究。首先以数学宏观层面为切入点,结合不同数学分支特征,形成中观层面初步的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接着以此行为分析框架为基础,初步形成中观层面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再根据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进行微观层面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展示怎样应用中观层面三个框架于具体一节课的教学;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反过来修正和完善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由于本研究具有特殊的发展目标(发展创造性思维),设计课例从研究角度和教学角度同时展开,根据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结合一线教师的意见,在一节课中选择若干创造性教学干预点进行创造性任务的设计和整节课的设计,依据框架实施教学。在课例研究过程中,修正和丰富三个框架,得出研究结果。通过“数与代数”的两个课例(《算24点》和《字母表示数》)、“图形与几何”的两个课例(《圆周角》和《一分为二》)、“统计与概率”的一个课例(《方差》)研究,得到三个数学分支以思维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致性为主要特征维度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见7.1节),三个数学分支以背景、结构和认知为主要任务设计维度且兼顾创造性思维四个维度发展侧重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任务设计框架(见7.2节),以及三个数学分支以氛围营造和方法引导为主要教学维度且兼顾创造性思维四个维度发展侧重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任务教学框架(见7.3节)。上述研究结果是在数学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首轮课例研究下得到的,可进一步修正完善。

靳双瑜[2](2019)在《控制论方法在模特T台展演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服装表演是传达时尚和流行的表演形式,它不仅能传播产品的性能、传递市场的信息,还能引导大众的消费方向。控制论方法是具有改善、稳定动物和机器功能的科学方法,自问世以来,广泛应用于机械、通讯、工程、生物、数学等学科,并取得了斐然成果,但控制论在服装表演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状态。研究服装表演与控制论的结合,对于完善服装表演技巧理论、丰富服装表演内容、拓展服装表演商业价值、提升国家艺术表演类文化软实力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探讨服装表演、控制论相关理论基础上,明确服装表演中控制的对象及基本环节,确定了服装表演模特与控制论方法的关系及服装表演控制的必要性。其次根据服装表演市场需求调查结果,提出对模特舞台表现力的期望,结合当前模特舞台表演中的问题分析,对比列举国际先锋派表演案例中独特的表演艺术创意与设计手法,进一步明确了控制论方法对模特舞台表现力有提升作用,为进行模特相关能力的训练方法研究指明方向。再次,导入控制论方法,结合信息方法、反馈调节方法、功能模拟方法、黑箱方法的应用与教学实践训练,整理归纳出对应方法的表演技巧指导理论,以模特肢体语言、表演心理等综合能力为重点,对实践作品进行设计。最后对作品《BODY LANGUAGE T台展演》进行实践,解析表演片段的控制论方法应用技巧,调查、分析作品的展演效果,以验证控制论方法应用在模特T台展演中的指导作用,为T台展演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依据。图92幅,表7个,参考文献62篇。

宋运明[3](2014)在《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作为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印刷品,作为教与学的重要媒介、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编写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教材是否有编写特色是衡量其编写质量的重要标志,而教材编写特色是否鲜明是衡量其编写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其易教利学程度有重要影响。然而,教材编写研究长期以来被忽视,尤其是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研究更少,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需要。例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属性的集中体现,其编写特点直接影响教材质量也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教材编写特色中占据突出地位。本研究以例题编写特色为切入点对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小学数学新教材是指我国自2001年实施新课改以来依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编写并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小学数学教材,下同)的编写特色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为: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有哪些利教利学的特点,有何凸显例题编写特点的建议?具体可以分解为4个子问题:1)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文本分析的框架,也即是从哪些类目分析教材文本中例题的编写特点?2)在教材文本中,各版本例题编写在框架各类目上存在哪些特点?3)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文本中例题编写特点的利教利学认同度如何?4)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有哪些利教利学的特点,有何彰显例题编写特点的建议?其中第1)和2)个问题是研究的重点,第3)个问题是研究的难点,第4)个问题是研究的归宿。研究与凸显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编写特点,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材编写质量、促进小学数学教材多样化发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乃至促进教育公平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借鉴有关研究成果,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人教版、西师版和苏教版四至六年级数学新教材中的例题编写特点进行了文本分析与利教利学认同度调查研究。具体而言,首先基于对课程教材政策文件、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是其中例题的编写特点及其他相关(数学)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成果、小学数学教材文本的综合分析,构建小学数学新教材文本中例题的分析框架。其次采用该框架对所选择的教材文本中的例题进行分析、统计,进而比较得出各版本教材例题在分析框架各个类目上的共同特点与各自特点。再次基于文本研究的典型结论制定问卷,对383名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例题编写特点利教利学认同度的调查研究,采用18.0版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综合上述静态和动态研究的主要结论,概括提炼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的利教利学特点,针对存在局限提出彰显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尤其是其中例题编写特色的建议。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其一,例题文本分析框架分为12个类目:所占篇幅,所含情境类型,所属情境倾向,所含插图类型,所含解题阶段,对知识的处理方式,所含启发方法,所含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开放性,所含对话交流引导,所含动手操作引导,知识主题中例题间的关系。其中大多类目分为若干亚类目或若干类型,如开放性分为所含“问题”信息是否充足、答案是否唯一、是否含“提出问题”提示语三个亚类目;所属情境倾向分为农村情境倾向、中性情境和城市情境倾向三种类型。其二,在文本分析中,三版本教材例题编写的共同点:平均每道例题长度占半个正文页面多一点。属于生活情境类型的例题占比约六成,属于其他学科和动画情境类型的例题占比较低。具有中性情境的例题个数占八成以上,隶属农村情境倾向的例题占比很低。含插图例题比重占七成以上;在三个知识领域(如不特别说明,三个知识领域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下同)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含功能性插图例题比重最高。在波利亚解题理论的四个解题阶段中,含弄清题意阶段的例题比例最小,含拟定计划阶段的比例次小,而含执行计划阶段的比例最高,回顾阶段得到足够重视;留白例题比例约六成;执行计划阶段含关键处点拨例题比重超过含该阶段例题的两成。用以获取知识的例题比重在54.7%-86.9%之间。使用启发方法的例题比重在三成以上;寻找模式和绘图处在教材例题启发方法使用频率的前三位,而且这两种启发方法主要分布在数与代数领域。含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例题比重在15%-22%之间;在三个知识领域中,数与代数领域含有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例题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两个领域。“问题”信息不充足和含“提出问题”提示语的例题很少,答案不唯一例题比重在14%-18%之间。含对话交流引导的例题比重在43%-58%之间。含动手操作引导的例题比重在15%-30%之间;四至六年级中,四年级含动手操作引导的例题比重最高。重视例题间深层结构变异与概念连接,同时注重通过例题后的“提示或小结”诱发学生的自我解释。三版本各自例题编写也有特性,如人教版例题较注重联系其他学科,西师版较重视农村情境,苏教版在问题解决多样化方面较突出等。其三,在对32个例题编写特点的利教利学认同度调查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师认同度最高的特点是:含插图例题个数比重在72.9%-80.5%之间,平均为76.2%;认同度最低的特点是:具有农村情境的例题个数比重在0.6%-10.5%之间,平均为4.5%。小学数学教师是否使用过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版教材对其认同度的影响较小;数学学科教龄、职称和最后学历的影响一般;学校位置(城市或农村)与是否使用过西师版教材对认同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其四,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利教利学的共同特点有:呈现形式注重图文并茂,情境设置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方式倡导对话交流,例题功能注重新知获得,例题之间注意变式连接,活动设计强调动手操作。各版本教材例题也有一些利教利学特性,在三版本中,如西师版使用启发方法的次数最多,使用启发方法的例题个数比重最高;苏教版含回顾反思阶段的例题个数比重最高等。其五,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对彰显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色的建议:1)全力彰显例题编写的个性化特色;2)加强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例题编写的教学属性;3)关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尤其适当提高农村情境倾向例题比重;4)增强例题与动画情境、其他学科的联系;5)适度增强例题的开放性;6)适度增加含弄清题意阶段的例题比重,减少裸例题比重。对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发展的建议:1)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组织、难度等应多样化;2)坚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活动化的编写思路;3)关注小学数学教材的地方特色,尤应关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4)重视借鉴发达国家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经验;5)深入挖掘教材编写特色切入点,进行理论与实验研究;6)教育行政部门应适当放宽教材审查标准,特别是对教材形式的规定。论文分为8章。分别为导论,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研究设计,例题文本分析框架的构建,例题文本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例题编写特点的利教利学认同度调查研究,结论与建议,结束语。本研究创新之处:1)该研究是国内首例对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进行研究的博士论文,相关研究甚少,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2)以定量分析为主对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进行研究,其中构建了例题的文本分析框架,而国内大多已有教材研究是以定性分析为主。3)提出了彰显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的建议。本研究不足之处:1)研究者仅对三个版本的教材例题进行了研究,而对有些比较有特色的教材版本没有涉及,致使有些所得结论说服力不强。2)调查研究中,问卷需进一步改进,调查对象没有涉及小学数学教研员和高校数学教育研究者。

李桐[4](2020)在《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国际理解教育,不断适应着各个时代的社会需求而发展。在当代,面对不可阻挡的全球化现象,世界各国需要发展国际理解教育,去扩大该现象产生的积极影响力,去应对该现象带来的挑战与问题。新加坡作为全球贸易中心,全球化、人才竞争力、基础教育等排名均居于国际前列,同时其国内华人种族比例在百分之七十以上,拥有中西方思想良好交融的背景,该国家的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学社会科是新加坡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优秀途径,是中学高年级的必修课,“根植本国”、“立足全球”是其课程的两大核心理念。本文期望以分析新加坡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背景与历程为基础,使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其中学社会科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教学、评估等作以探究分析,总结其特点与局限,与我国相对应阶段与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进行对比,最终能够给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议、研究提供启示。论文首先以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其中对“国际理解教育”、“社会科”的概念进行辨析与界定;其次主要以历史分析法,将新加坡国际理解教育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民族共生、国家主义、面向21世纪的开启阶段、面向21世纪的成熟阶段;在对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目标与内容,教科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编排进行解读研究后,以案例分析法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评估进行探究,将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划分为: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建设特色校园环境,每种实施途径都是以新加坡公办中学的具体案例来展开深入分析。最后在总结新加坡经验基础上,以比较分析法对中新两国相关课程进行对比,最终得到对我国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启示,即:推动国内地区均衡发展、加强多方力量的参与、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内容设置注重问题探究、课程评价应重校外、重合作、重过程。

马里瑶[5](2020)在《基于叶朗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受教育功利化的影响,教育主客体愈来愈关注学生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同步发展。生命教育、审美教育等新型理念层出不穷。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和谐人格的养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涵养。人生境界是一个较为深奥抽象的范畴,将“境界”作为解读人生进阶的独立视角是值得商榷研究的,尤其将其纳入中学语文教学之后,对于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反观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师生对审美教育关注颇少,人生境界教育更无从谈及。究其根源,现行中学语文课程教育忽略了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课程培养学生完满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诉求。因此,师生对于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缺乏根本性认知,实际教学中没有将人生境界教育落到实处,仅仅是在文本讲解过程中轻描淡写的点拨一二。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师素养方面也未能以日常生活层面、工作事业层面、审美诗意层面为切入点设计课堂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语文课程教育是一项洗涤心灵的工程,需要充分体悟人生境界,积极探索人生进阶路径,为培养学生和谐、完满的人格打下坚实基础。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人生境界教育的发展,提升人生境界同样需要语文教育的传承和发展。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人生境界教育资源,因此语文教学应贯穿人生境界的意识和品质,使学生获得生命的智慧和心灵的净化。鉴于语文课程得天独厚的人生境界教育资源,论文将立足于叶朗的境界理论即日常生活层面、工作事业层面、审美诗意层面,致力于人生境界视角,结合教育学、语文教学、哲学(美学)等知识,以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师素养,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层面为研究框架,通过文献收集与分析、问卷调查与分析、教师访谈与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期对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和实践状况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廖凌云[6](2018)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统筹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世界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已由消极保护走向社区参与的积极保护。然而,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阶段,部分试点区仍采用核心区生态移民的消极保护方式来简单化处理社区问题。试点区的社区政策多为通则式、均质化条款,缺乏对社区管理、社区参与机制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现状问题的系统认识。研究以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问题为研究对象与切入点,综合多学科方法建构了基于多尺度社区问题分析的社区规划研究框架,以武夷山试点区为实证案例系统分析了社区问题的空间布局特征、时空变化以及关键影响因素,并反馈与完善了规划研究框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首次建构了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填补了对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的空白,也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自然保护地的社区规划提供了理论和案例参照。研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访谈,运用耦合空间和机制的系统分析方法,从区域、试点区和社区三个尺度深入解析武夷山试点区社区的现状问题和形成机制。研究揭示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尺度效应和不确定性,并从意识、技术和制度三个方面归纳了社区问题的根源,基于对社区问题的系统认识,研究提出以“区域协调发展、人地关系优化和社区能力提升”为优化目标,并从空间和机制两方面提出社区规划的优化策略。空间规划优化策略包括划定多层次的生态缓冲区、调整和细化功能分区和优化社区分类调控。机制优化策略包括:完善联合保护机制,健全区域协调机制;优化资源产权制度,完善社区参与制度;细化社区发展机制,推动社区营造计划。研究对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案例展开系统研究,初步探索了实现中国东部地区国家公园“人-地”关系和谐的社区规划途径,从社区规划的视角为中国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及体制建设的完善提供政策建议。

周玲[7](2020)在《韩国留学生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习得研究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文中指出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对汉语的学习要求越来越高。而话语标记语作为话语的交际手段之一,在汉语系统里面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目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学者和教师们,许多都忽略了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和教学指导。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起着连贯的作用,是话语标记语系统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基于此,本文以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作为研究对象,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韩国留学生使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的情况进行考察。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对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偏误情况做了具体分析。然后通过调查问卷,教师访谈,教材分析等对韩国留学生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的偏误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语料库、学生、教师和教材的分析,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研究发现,韩国留学生在使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时,使用的功能类型基本齐全。但是在使用各类型话语标记语时,只倾向于各类型内部的某一个或者某一些标记语,而其他同种功能话语标记语则不用或者少用。使用偏误原因主要是语言方面的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知识的干扰,学习者主观方面的学习策略,教师教学方面的不当和教材编排的不合适等。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对汉语第二语言衔接连贯话语标记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1)教材方面,建议把话语标记的功能作用系统地纳入教材,并且增加合适的练习。(2)教师方面,建议在课堂上对衔接连贯话语标记语引起重视,适当讲解充分练习,将衔接连贯话语标记语与词汇教学区别开来,且教学过程尽量与学生习得情况结合,重视教学的科学性。(3)学术研究方面,建议加强对外汉语话语标记教学的相关研究。

练佳威[8](2019)在《基于行为语义理解的多模态视觉问答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感知世界是多模态的,如图像、声音、气味等。为了更高效地获取信息,人们希望计算机也能够理解与处理多模态数据。其中视觉问答是一个热门的多模态数据研究方向,它结合了视觉技术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输入的图片与问题给出相应答案,在安防、儿童教育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现有的多模态视觉问答方法应用场景过于广泛,没有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对图像数据做特定的语义信息理解。这些方法虽然能较好的区分不同场景类型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答案,但对于同一场景下的相关问题,准确率仍然不高。另一方面,现有方法对多模态数据的特征提取没有充分考虑视觉问答任务的特性,简单地在单模态数据上提取特征,特征表达能力不足,难以学习深层次语义信息。为解决现有多模态视觉问答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语义理解的多模态视觉问答方法。针对应用场景太宽泛问题,考虑到在现实应用场景下人们对图片的视觉问答往往是关于交互行为信息的,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分支行为语义信息抽取网络(ASI-Net),使模型更聚焦于学习交互行为信息。通过注意力机制进一步提取人、物体实例的周边信息,并融合人与物体实例对的空间信息检测图片中的交互行为,实现行为语义信息抽取。为解决现有视觉问答方法对多模态数据特征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双向注意力机制特征提取方法。首先模型自动检测图片目标实例并提取相应位置上的特征,然后由问题引导动态地赋予不同目标实例特征不同的权重,提升模型对多模态数据的特征表达能力,以学习更丰富的语义信息。上述行为语义信息抽取网络和双向注意力机制特征提取方法都是为了提升视觉问答方法的效果。本文将行为语义信息抽取网络和多模态数据特征提取网络进行融合,实现基于行为语义理解的多模态视觉问答模型(ASM-Net)。通过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行为语义理解的多模态视觉问答方法在开放域问答上的准确率达到70.13%,高于主流的视觉问答方法,在与交互行为相关问答上的准确率超过现有模型2.18个百分点。

刘子静[9](2020)在《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个样的矛盾日益显现,科技、环境、社会生态等各类综合性问题已无法再用单一的方法解决,需要结合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多方面研究,系统综合的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学科综合化与跨学科研究的形势日趋显着。教材是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将通过比较分析中美高中化学教材中跨学科内容的编排和具体知识性方面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并总结归纳,结合我国当今教育现状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建议,为优化我国化学教科书编写及使用提供借鉴。本研究选择了美国Pearson Education2008年出版的标准水平《Chemistry》(以下简称IBC)教材与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其中分布较为集中、内容容量相对一致的章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性两章进行跨学科内容的深入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和相关研究现状的调查,首先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借鉴华东师范大学尚念划分的研究维度及李江博士对跨学科概念的界定,总结归纳,由此划分出以下维度,一级维度划分为:内容编排、知识性,分别对应于教材的宏观比较和微观分析;具体的二维度为学科来源、表征方式、呈现位置、设置目的;知识组成、知识深度,其中知识深度将采用孔凡哲教授对知识深度的定义公式来统计计算。在比较之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我国现阶段高中学生和教师对与跨学科概念的认识跨学科学习的理解,并结合之前的教材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通过研究发现:(1)在学科来源上,人教版涉及67处跨学科内容,主要以语言学、物理学偏多;IB版涉及62处跨学科内容,主要以物理学、哲学、语言学偏多;(2)在表征方式上,两版教材都主要以文字的表征方式为主,图表和图文并茂的方式次之,在文字的方式中,人教版更多以句的形式呈现跨学科内容,而IB版更倾向以段的形式呈现;(3)在呈现位置上,人教版的跨学科内容更多的呈现在正文中,而IB版跨学科内容更多呈现在专栏中,习题和其他位置的呈现均较少;(4)从设置目的上看,两版教材均更重视跨学科内容的解释作用,注重跨学科内容对化学知识的解释说明,此外,IB版还倾向于利用科学史实方面的跨学科内容对概念、原理、方法等基本知识进行解释;(5)从知识组成的类型上看,两版教材都均涉及到两个学科组成、三个学科组成和四个学科组成的内容,在跨学科的广度和复杂度上两版教材的呈现情况大致相同,在跨学科且两版教材均在知识组成为2的内容上最多,人教版涉及到的语言学和历史学最多,IB版涉及到的物理学最多;(6)在知识深度的分析上,IB版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深度较人教版要大些,这主要与跨学科内容呈现的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不同而有所区别。

柯蒙[10](2019)在《社会化理论视角下残疾人就业障碍研究 ——基于上海市“阳光基地”的实证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残疾人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就业是民生之本,残疾人这个传统弱势群体又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残疾人”和“就业”两方结合形成的社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阳光基地”为代表的残疾人托管机构在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时出现了新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深思。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社会学中的社会化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残疾人就业困难这一社会问题,同时利用访谈法、非参与式观察法和文献法获取相关资料。根据社会化理论的内涵及具体内容,本文从三个维度研究残疾人就业困难的社会化障碍,分别是残疾人职业技能掌握的社会化障碍、残疾人角色规范的社会化障碍和残疾人生活目标的社会化障碍。本文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残疾人的职业技能掌握的社会化障碍背后是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未能充分结和社会现实和残疾人不同个体需要而发生的问题,角色规范方面的社会化障碍背后是残疾人习得性无助以及面对社会角色的转换难以适应的问题,生活目标的社会化障碍背后是他们福利依赖以及缺乏人生规划和追求的问题。在发现这些问题后,从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提出细化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的设计,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的专业化,以及重视残疾人就业精神动力培育的建议。残疾人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化障碍是在特定的时代下发生的残疾人心理素质的新变化,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弱势群体难以跟上社会和城市发展的“现代化”阵痛,也反应了新时期社会工作发展中成效问题。

二、近年来自由问题研究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年来自由问题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创造性思维是人的发展赋予教育的必然使命
        1.1.2 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本质属性
        1.1.3 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需要落实于课堂教学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数学创造性思维
        1.4.2 教学任务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创造力领域的相关研究
        2.1.1 创造力研究的基本理念
        2.1.2 创造力的聚合理论
        2.1.3 创造性思维研究
        2.1.4 创造力教学研究
        2.1.5 创造性思维评价研究
        2.1.6 小结
    2.2 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研究
        2.2.1 思维、数学思维与数学创造性思维
        2.2.2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多角度理解
        2.2.3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研究
        2.2.5 数学创造性思维评价研究
        2.2.6 初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研究
        2.2.7 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过程
        3.2.1 总体研究阶段
        3.2.2 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的初步构建
        3.2.3 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及教学策略框架的初步构建
        3.2.4 课例研究的过程
    3.3 研究工具
        3.3.1 学生测试卷和访谈工具
        3.3.2 教师的问卷和访谈工具
        3.3.3 课堂观察记录表
    3.4 数据收集
第4章 “数与代数”课例研究
    4.1 “数与代数”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1.1 “数与运算”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1.2 “代数”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2 本章研究思路
        4.2.1 研究思路
        4.2.2 初步构建的“数与代数”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4.2.3 初步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4.2.4 课例的选择
    4.3 课例一:《算24 点》
        4.3.1 设计前的调研
        4.3.2 第一次教学设计及教学简析
        4.3.3 第二次教学设计及教学分析
        4.3.4 课例小结
    4.4 课例二:《字母表示数》
        4.4.1 设计前的调研
        4.4.2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4.3 第一课时教学分析及反馈
        4.4.4 第二课时教学情况简述
        4.4.5 课例小结
    4.5 “数与代数”课例研究小结
        4.5.1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4.5.2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4.5.3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5章 “图形与几何”课例分析
    5.1 “图形与几何”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2 本章研究思路
        5.2.1 研究思路
        5.2.2 初步构建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5.2.3 初步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5.2.4 课例的选择
    5.3 课例(一):《圆周角》
        5.3.1 设计前的调研
        5.3.2 教学设计
        5.3.3 教学分析
        5.3.4 课后访谈及调查分析
        5.3.5 课例小结
    5.4 课例(二):《一分为二》
        5.4.1 设计前的调研
        5.4.2 教学设计
        5.4.3 教学分析及反馈
        5.4.4 课例小结
    5.5 “图形与几何”课例研究小结
        5.5.1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5.5.2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5.5.3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6章 “统计与概率”课例分析
    6.1 “统计与概率”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6.2 本章研究思路
        6.2.1 研究思路
        6.2.2 初步构建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6.2.3 初步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6.2.4 课例的选择
    6.3 课例:《方差》
        6.3.1 设计前的调研
        6.3.2 教学设计
        6.3.3 教学分析及反馈
        6.3.4 课例小结
    6.4 “统计与概率”课例小结
        6.4.1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6.4.2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6.4.3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7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7.1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行为表现框架
        7.1.1 基于课例的研究结果
        7.1.2 行为分析框架的共性提炼
    7.2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7.3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7.4 研究的反思
        7.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4.2 本研究的不足
        7.4.3 后继研究展望
参考资料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1 第一阶段参与设计与讨论的部分课例简表
    附录2 培养中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调查问卷
    附录3 《圆周角》前测卷
    附录4 《圆周角》后测卷
    附录5 《算24 点》课后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6 课堂观察记录表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2)控制论方法在模特T台展演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服装表演的理论研究
        1.2.2 服装表演的实证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2 服装表演与控制论的理论概述
    2.1 服装表演的相关理论
        2.1.1 服装表演的涵义
        2.1.2 服装表演的发展
        2.1.3 服装表演的形式变化-以 T 台展演为例的变化趋势
    2.2 控制论的相关理论
        2.2.1 控制论原理
        2.2.2 控制的对象
        2.2.3 控制的基本环节
    2.3 服装表演模特与控制论方法的关系
    2.4 服装表演控制的必要性
3 控制论方法对模特舞台表现力的优化分析
    3.1 服装表演行业对模特舞台表现力的期望
        3.1.1 服装表演市场需求调查
        3.1.2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3.1.3 调查总结与建议
    3.2 模特舞台表演中的问题分析
        3.2.1 流程式肢体语言
        3.2.2 僵硬化面部表情
        3.2.3 单一化表演情绪
        3.2.4 固定化造型模式
    3.3 先锋派服装表演形式与肢体语言
        3.3.1 联想触景式
        3.3.2 互动引导式
        3.3.3 戏剧夸张式
        3.3.4 行为独立式
    3.4 控制论方法对模特舞台表现力的隐性提升作用(价值)
        3.4.1 提升模特的肢体动作语言与表演技巧
        3.4.2 丰富模特的面部表情与情感表达
        3.4.3 完善模特的心理机制与应对策略
4 控制论方法应用于服装表演技巧的方法研究
    4.1 控制论方法表演形成步骤
        4.1.1 阶段控制实施
        4.1.2 内容分解实施
        4.1.3 具体方法实施
    4.2 信息方法的探究与实施
        4.2.1 信息方法的基本理论
        4.2.2 信息方法应用于服装表演的研究思路
        4.2.3 信息方法应用于服装表演技巧的训练
    4.3 反馈调节方法的探究与实施
        4.3.1 反馈调节方法的基本理论
        4.3.2 反馈调节方法应用于服装表演的研究思路
        4.3.3 反馈调节方法应用于服装表演技巧的训练
    4.4 功能模拟方法的探究与实施
        4.4.1 功能模拟方法的基本理论
        4.4.2 功能模拟方法应用于服装表演的研究思路
        4.4.3 功能模拟方法应用于服装表演技巧的训练
    4.5 黑箱方法的探究与实施
        4.5.1 黑箱方法的基本理论
        4.5.2 黑箱方法应用于服装表演的研究思路
        4.5.3 黑箱方法应用于服装表演技巧的训练
    4.6 控制论方法与表演技巧训练总结
5 控制论方法应用实践设计作品-以《BODY LANGUAGE T台展演》为例
    5.1 《BODY LANGUAGE T台展演》的主题设计
        5.1.1 主题定位
        5.1.2 主题命名
        5.1.3 策划意义
        5.1.4 表现形式
    5.2 《BODY LANGUAGE T台展演》的具体方案制定
        5.2.1 展演场地
        5.2.2 舞台设计
        5.2.3 灯光设计
        5.2.4 模特的选配
        5.2.5 妆容设计
        5.2.6 服装规划与道具
        5.2.7 音乐选编与LED屏
        5.2.8 主持建议
    5.3 《BODY LANGUAGE T台展演》的工作实施
        5.3.1 展演时间
        5.3.2 宣传工作
        5.3.3 嘉宾邀请
        5.3.4 展演准备
    5.4 《BODY LANGUAGE T台展演》的肢体动作设计与表演编排
        5.4.1 表演编排
        5.4.2 表演片段肢体动作设计与完成效果展示
        5.4.3 汇报演出(作品成果展示及视频)
    5.5 《BODY LANGUAGE T台展演》设计展演调查
        5.5.1 展演汇报调查
        5.5.2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5.5.3 展演反馈与总结
6 结论
    6.1 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6.3.1 论文的不足之处
        6.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服装表演市场需求调查问卷与调查结果
附录 B《BODY LANGUAGE T台展演》调查问卷与调查结果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3)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教材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教材编写特色发展与研究概况
    1.3 例题在数学教材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
    2.1 数学教材特别是小学数学教材的相关研究
        2.1.1 对数学教材的认识
        2.1.2 数学教材的静态研究
        2.1.3 数学教材的动态研究
    2.2 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点的相关研究
        2.2.1 对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点的认识
        2.2.2 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点的相关研究
    2.3 样例的相关研究
        2.3.1 对样例、例题及样例学习的认识
        2.3.2 样例内特征设计
        2.3.3 样例间特征设计
        2.3.4 样例与问题间特征设计
    2.4 数学教材中例题的相关研究
        2.4.1 数学教材中例题的重要性
        2.4.2 数学教材中例题的文本分析
        2.4.3 数学教材中例题的使用及其教学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对象
第4章 例题文本分析框架的构建
    4.1 我国数学课程与例题编写相关的主要特点
        4.1.1 数学课程标准中与例题编写相关的主要内容
        4.1.2 数学教学与例题编写相关的主要特点
        4.1.3 数学教育测评中学生表现与例题编写相关的主要特点
    4.2 例题文本分析框架的构建
        4.2.1 例题所占篇幅
        4.2.2 例题所含情境类型
        4.2.3 例题所属情境倾向
        4.2.4 例题所含插图类型
        4.2.5 例题所含解题阶段
        4.2.6 例题对知识的处理方式
        4.2.7 例题所含启发方法
        4.2.8 例题所含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
        4.2.9 例题的开放性
        4.2.10 例题所含对话交流引导
        4.2.11 例题所含动手操作引导
        4.2.12 知识主题中例题间的关系
    4.3 例题文本分析框架的实施方法
第5章 例题文本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5.1 例题文本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5.1.1 例题所占篇幅
        5.1.2 例题所含情境类型
        5.1.3 例题所属情境倾向
        5.1.4 例题所含插图类型
        5.1.5 例题所含解题阶段
        5.1.6 例题对知识的处理方式
        5.1.7 例题所含启发方法
        5.1.8 例题所含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
        5.1.9 例题的开放性
        5.1.10 例题所含对话交流引导
        5.1.11 例题所含动手操作引导
        5.1.12 知识主题中例题间的关系
    5.2 例题文本分析的主要结论
        5.2.1 三版本教材的例题编写共同点
        5.2.2 三版本教材各自的例题编写特色
第6章 例题编写特点的利教利学认同度调查研究
    6.1 调查过程
        6.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6.1.2 问卷的基本情况
        6.1.3 样本的选取
    6.2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6.2.1 统计分析的整体图景
        6.2.2 例题编写特点利教利学认同度的差异检验
    6.3 调查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的利教利学特点
        7.1.1 呈现形式注重图文并茂
        7.1.2 情境设置联系生活实际
        7.1.3 学习方式倡导对话交流
        7.1.4 例题功能注重新知获得
        7.1.5 例题之间注意变式连接
        7.1.6 活动设计强调动手操作
    7.2 对彰显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色的建议
        7.2.1 全力彰显例题编写的个性化特色
        7.2.2 加强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例题编写的教学属性
        7.2.3 关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尤其适当提高农村情境倾向例题比重
        7.2.4 增强例题与动画情境、其他学科的联系
        7.2.5 适度增强例题的开放性
        7.2.6 适度增加含弄清题意阶段的例题比重,减少裸例题比重
    7.3 对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发展的建议
        7.3.1 对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发展的建议
        7.3.2 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发展新成效探析——以西师版为例
第8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国际理解教育契合时代要求
        (二)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新加坡教育发展的可借鉴性
    二 概念界定
        (一)社会科
        (二)国际理解教育
    三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第二章 新加坡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新加坡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生存导向阶段(1965-1978)
        (二)效率导向阶段(1979-1996)
        (三)能力导向阶段(1997-2011)
        (四)学生为本,价值观导向阶段(2012-至今)
    二 新加坡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被殖民历史
        (二)多元社会背景
        (三)全球化的城市国家
        (四)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
    三 新加坡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民族共生阶段(1965-1990)
        (二)国家主义阶段(1991-1996)
        (三)面向21 世纪的开启阶段(1997-2009)
        (四)面向21 世纪的成熟阶段(2010-至今)
第三章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
        (一)新加坡中学社会科的课程理念
        (二)新加坡中学社会科课程标准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
    二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
        (一)新加坡中学社会科的课程内容制定原则
        (二)新加坡中学社会科的课程内容框架分析
        (三)新加坡中学社会科课程内容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分析
        (四)新加坡中学社会科课程标准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特点
    三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教科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
        (一)教科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编排
        (二)教科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编排特点
第四章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
    一 以学科课程实施
        (一)课程标准推荐的教学方法
        (二)中学社会科教学案例分析
    二 以跨学科课程实施
    三 以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一)未来问题解决计划
        (二)模拟联合国会议
    四 创建特色校园文化
    五 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总结
第五章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评估
    一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评估类型与模式
    二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评估方式
        (一)问题探究
        (二)期末考试
        (三)剑桥“O”水平考试
    三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评估特点
        (一)评估重视灵活标准的设定
        (二)评估关注校外、重视合作探究能力
        (三)评估重视学习过程、探究过程与思维过程
第六章 总结与启示
    一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特点
        (一)根植于国家公民教育体系
        (二)社会各界给予课程与教学支持
        (三)目标与内容系统化、结构化
        (四)教学途径与方法多元化、注重高阶思维的发展
        (五)课程评估标准化、过程化、综合化
    二 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局限
        (一)剑桥“O”水平考试对课程的影响
        (二)种族多样性对课程的影响
        (三)全球公民教育占比低对课程的影响
    三 中国中学社会科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
        (一)社会科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二)新加坡、中国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比较
    四 对我国启示
        (一)推动国内地区均衡发展
        (二)加强多方力量的参与
        (三)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程内容设置注重问题探究
        (五)课程评价应重校外、重合作、重过程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叶朗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综述
    2.2 国外研究综述
3.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条件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日常生活层面教育
        3.1.2 工作事业层面教育
        3.1.3 审美诗意层面教育
    3.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2.1 主观条件
        3.2.2 客观条件
4.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4.1.2 问卷编制的确立
    4.2 调查现状分析
        4.2.1 教师现状分析
        4.2.1.1 教师问卷分析
        4.2.1.2 教师访谈分析
        4.2.2 学生现状分析
    4.3 调查启示
5.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存在的问题
        5.1.1 教学设计呈现同质化倾向
        5.1.2 教学活动缺乏自主创造性
        5.1.3 教学评价缺乏个性化观照
        5.1.4 教师素养呈现多级化趋势
    5.2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5.2.1 教学目标设计不均衡
        5.2.1.1 强调知识与能力,忽视了工作事业层面教育
        5.2.1.2 强调过程与方法,忽视了审美诗意层面教育
        5.2.1.3 强调情感与价值,忽视了日常生活层面教育
        5.2.2 教学活动实施不到位
        5.2.2.1 阅读教学缺乏人生境界教育
        5.2.2.2 写作教学缺乏人生境界教育
        5.2.2.3 口语交际教学缺乏人生境界教育
        5.2.3 教学评价指标不协调
        5.2.3.1 日常生活层面评价浅显化
        5.2.3.2 工作事业层面评价过度化
        5.2.3.3 审美诗意层面评价隐性化
        5.2.4 教师素养体系不完善
        5.2.4.1 日常生活层面的学习内容不够深
        5.2.4.2 工作事业层面的学习实践不够多
        5.2.4.3 审美诗意层面的学习悟性不够高
6.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的对策建议
    6.1 以人生境界为切入点,确立和丰富教学目标
        6.1.1 立足课程标准,围绕日常生活层面设定教学目标
        6.1.2 立足课程标准,围绕工作事业层面设定教学目标
        6.1.3 立足课程标准,围绕审美诗意层面设定教学目标
    6.2 以人生境界为支撑点,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
        6.2.1 基于人生境界视角实施阅读教学活动
        6.2.2 基于人生境界视角实施写作教学活动
        6.2.3 基于人生境界视角实施口语交际教学活动
    6.3 以人生境界为着眼点,革新教学评价指标
        6.3.1 以日常生活层面为内容,丰富教学评价指标
        6.3.2 以工作事业层面为内容,丰富教学评价指标
        6.3.3 以审美诗意层面为内容,丰富教学评价指标
    6.4 以人生境界为立足点,建构教师素养体系
        6.4.1 基于日常生活层面的教师素养体系建构
        6.4.2 基于工作事业层面的教师素养体系建构
        6.4.3 基于审美诗意层面的教师素养体系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1.1.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1.1.2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
        1.1.3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
    1.2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1 国际背景
        1.2.2 国内背景
        1.2.3 研究切入点和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1.5 研究方法
        1.5.1 系统论方法
        1.5.2 社会调查方法
        1.5.3 空间分析方法
第2章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分析及社区规划评述
    2.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的现状特征
        2.1.1 人口社会:农村社区为主,人口密度东西差异大
        2.1.2 资源权属:集体土地比例高,资源使用权有争议
        2.1.3 产业经济:产业结构较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2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2.2.1 以集体林为主的非自然保护地面积增加
        2.2.2 多种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多重矛盾叠加
    2.3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评述
        2.3.1 试点区相关社区规划政策概述
        2.3.2 问题一:周边社区合作保护策略缺乏保障制度的设计
        2.3.3 问题二:分区管理与社区搬迁策略忽略社区发展权益
        2.3.4 问题三:同质化的社区发展策略忽略社区内部差异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建构
    3.1 相关研究综述
        3.1.1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研究进展
        3.1.2 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问题研究综述
        3.1.3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社区规划研究综述
        3.1.4 国外国家公园的社区规划研究综述
        3.1.5 小结
    3.2 框架建构思路与理论基础
        3.2.1 思路:以社区问题的多尺度系统分析为切入点
        3.2.2 系统论
        3.2.3 冲突理论
    3.3 框架建构的目标与意义
        3.3.1 目标: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3.3.2 意义:提升认识和提供指导
    3.4 框架的内容与方法
        3.4.1 研究对象
        3.4.2 研究步骤与内容
        3.4.3 研究方法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概况及研究框架概述
    4.1 基本情况
        4.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4.1.2 自然文化资源概况
    4.2 社区概况
        4.2.1 区内社区概况
        4.2.2 周边社区概况
        4.2.3 社区管理现状
    4.3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典型性分析
    4.4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概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武夷山试点区周边社区的问题研究
    5.1 问题识别:周边社区对试点区的影响与威胁
        5.1.1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破碎化与孤岛化保护
        5.1.2 壮年晚期、老年期丹霞地貌局部地区受损
        5.1.3 九曲溪流域的水质、水量面临潜在威胁
        5.1.4 影响与威胁因素的空间分布现状
    5.2 试点区周边社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武夷山市为例
        5.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2 1992-2014 年武夷山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分析
        5.2.3 1992-2014 年九曲溪东南支流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3 周边社区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周边社区经济发展诉求大
        5.3.2 区域联合保护政策不完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武夷山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研究
    6.1 问题识别: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6.1.1 山上:茶林之争
        6.1.2 山下:人地矛盾
    6.2 试点区茶园建设管理的古今变化分析
        6.2.1 选址布局:从分散种植到集中密植
        6.2.2 环境营造:从茶林相生到全垦除杂
        6.2.3 耕种管理:从精耕细作到粗耕药作
    6.3 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意识:传统生态理念转变,注重短期经济利益
        6.3.2 技术:茶园建设技术改变,茶产业发展不充分
        6.3.3 制度:产权制度不完善,被动式社区参与保护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武夷山试点区内社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7.1 问题识别:试点区内社区经济发展问题
        7.1.1 区域发展不平衡
        7.1.2 贫富收入差距大
        7.1.3 产业发展不充分
    7.2 典型社区的产业发展脉络
        7.2.1 自然保护区社区产业发展脉络——以桐木村为例
        7.2.2 武夷山地区社区茶产业发展脉络——以黄柏村为例
    7.3 试点区社区经济发展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社区基础条件差异
        7.3.2 社区能力建设不足
        7.3.3 社区发展政策不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多尺度社区问题分析的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
    8.1 武夷山试点区多尺度问题分析小结
    8.2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相关政策评述
        8.2.1 区域协调相关政策未明确空间和保障机制的设计
        8.2.2 社区管理相关政策或将加剧试点区与社区的矛盾
        8.2.3 社区发展相关政策忽略社区的差异性和能力提升
    8.3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的目标及内容框架
        8.3.1 社区规划的优化目标
        8.3.2 社区规划的内容框架
    8.4 区域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4.1 划定多层次的生态缓冲区
        8.4.2 完善联合保护机制,健全区域协调机制
    8.5 试点区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5.1 调整和细化功能分区
        8.5.2 优化资源产权制度,完善社区参与制度
    8.6 社区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6.1 优化社区分类调控
        8.6.2 细化社区发展机制,推动社区营造计划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特征及社区问题的复杂性
        9.1.2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建构
        9.1.3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问题及形成机制
        9.1.4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
    9.2 讨论
        9.2.1 创新点
        9.2.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国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冲突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B 访谈情况汇总表及部分访谈摘录
附录C 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D 黄柏村口述史访谈大纲及部分访谈摘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韩国留学生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习得研究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话语标记语研究现状
        (一)国外话语标记语研究
        (二)国内话语标记语研究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问题和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话语标记语的界定
        二、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的界定
    第二节 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的分类
    第三节 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的功能
        一、语篇功能
        二、话语认知关联功能
第二章 韩国留学生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习得研究
    第一节 韩国留学生汉语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使用情况考察
        一、加合式话语标记语
        二、对比式话语标记语
        三、举例式话语标记语
        四、条件式话语标记语
        五、推论式话语标记语
        六、总结式话语标记语
    第二节 韩国留学生汉语连贯衔接类话语标记语偏误研究
        一、韩国留学生汉语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偏误情况
        二、韩国留学生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偏误分析
    第三节 韩国留学生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偏误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二、教师方面
        三、教材方面
第三章 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针对学习者的建议
        一、应减弱学习时候的畏难和回避心理
        二、应结合语境理解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的功能作用
        三、注意运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以提高交际效率
    第二节 针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一、丰富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类型
        二、提高话语标记语复现率
        三、全面注释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功能
        四、强化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练习
    第三节 针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教学重视程度
        二、结合情境进行教学
        三、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

(8)基于行为语义理解的多模态视觉问答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单模态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研究现状
        1.3.2 单模态自然语言问答系统研究现状
        1.3.3 多模态图片标题描述生成研究现状
        1.3.4 多模态视觉问答研究现状
    1.4 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1.4.1 视觉信息的语义理解方法
        1.4.2 视觉答案的生成方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目标检测与视觉问答基础知识
    2.1 处理图像数据的卷积神经网络
    2.2 处理序列数据的循环神经网络
        2.2.1 长短期记忆网络
        2.2.2 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行为语义信息抽取方法
    3.1 引言
    3.2 算法总体框架
    3.3 注意力机制设计策略
    3.4 融合多维度信息的行为检测算法
        3.4.1 算法公式表示
        3.4.2 优化目标设计
        3.4.3 以实例为中心的注意力映射网络
        3.4.4 多分支网络
        3.4.5 算法有效性分析
    3.5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3.5.1 实验数据集介绍
        3.5.2 评价标准介绍
        3.5.3 实验环境
        3.5.4 实验过程
        3.5.5 实验结果可视化
        3.5.6 实验对比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融合行为语义信息的多模态视觉问答算法
    4.1 引言
    4.2 算法总体框架
    4.3 多模态数据的表示方法设计
    4.4 融合行为语义信息的视觉问答算法设计
        4.4.1 双向注意力机制
        4.4.2 非线性层
        4.4.3 多模态数据融合
        4.4.4 输出分类器
        4.4.5 预训练分类器的权重初始化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数据集介绍
        4.5.2 评价标准介绍
        4.5.3 实验环境
        4.5.4 实验过程
        4.5.5 实验结果可视化
        4.5.6 实验对比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上比较教育学日渐盛行
        1.1.2“跨学科”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1.1.3 中美化学教材有许多跨学科特点
        1.1.4 新课程标准及课程改革的要求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中美教材比较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跨学科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理论基础
    2.1 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
    2.2 人本主义心理学
    2.3 多元智能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选择
        3.1.1 选择IB教材原因
        3.1.2 选择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原因
        3.1.3 研究内容的确定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比较研究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3 研究思路及维度说明
        3.3.1 研究思路
        3.3.2 维度梳理
4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比较分析
    4.1 学科来源比较分析
        4.1.1 跨学科内容学科来源总体比较
        4.1.2 跨学科内容学科来源具体分析
        4.1.3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学科来源比较分析
    4.2 表征方式比较分析
        4.2.1 跨学科内容表征方式总体比较
        4.2.2 跨学科内容表征方式具体分析
    4.3 呈现位置比较分析
        4.3.1 跨学科内容呈现位置总体比较
        4.3.2 跨学科内容呈现位置具体分析
    4.4 设置目的比较分析
    4.5 知识组成比较分析
        4.5.1 跨学科内容知识组成整体比较
        4.5.3 跨学科内容知识组成具体分析
    4.6 知识深度比较分析
5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认识现状和使用情况调查
    5.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说明
        5.1.1 调查目的
        5.1.2 问卷的编制
        5.1.3 调查对象和方法
    5.2 学生问卷分析
        5.2.1 问卷维度划分
        5.2.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5.2.3 问卷结果分析
    5.3 教师访谈分析
        5.3.1 教师基本情况
        5.3.2 访谈结果与分析
    5.4 调查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跨学科内容学科来源的异同
        6.1.2 跨学科内容表征方式的异同
        6.1.3 跨学科内容呈现位置的异同
        6.1.4 跨学科内容设置目的的异同
        6.1.5 跨学科内容知识组成的异同
        6.1.6 跨学科内容深度的比较分析
    6.2 研究启示
        6.2.1 对教科书编写者的建议
        6.2.2 对教科书使用者的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的编排归纳
    附录2 :美国IB版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的编排归纳
    附录3 :高中学生对跨学科认知及教材跨学科内容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10)社会化理论视角下残疾人就业障碍研究 ——基于上海市“阳光基地”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残疾人就业研究综述
        1.2.2 社会化理论研究综述
        1.2.3 外国文献概述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框架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框架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视角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上海市“阳光基地”残疾人就业现状与情况介绍
    2.1 上海市残疾人事业的基本情况
        2.1.1 上海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概况
        2.1.2 “阳光基地”发展情况介绍
    2.2 “阳光基地”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形成
        2.2.1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宏观背景
        2.2.2 “阳光基地”残疾人就业困难的微观情境
第3章 残疾人职业技能社会化过程障碍
    3.1 “阳光基地”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日常考察
        3.1.1 以简单手工劳动为主的技能培训
        3.1.2 以义卖和劳动委托为主的赚取渠道
    3.2 职业技能培训的双向脱节
        3.2.1 职业技能培训与规划清单的脱节
        3.2.2 职业技能培训与现实需要的脱节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残疾人角色规范的社会化过程障碍
    4.1 角色转变适应困境:新、旧社会关系的两重疏离
        4.1.1 互动的减少:新社会关系中的融入障碍
        4.1.2 弱化的圈子:旧同辈关系中的社交缺失
    4.2 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探寻:社会角色的不同需求
        4.2.1 角色转变:由被帮助人群转化为社会参与者的不良适应
        4.2.2 人生重要角色的消失:机构社工的情感依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残疾人生活目标的社会化过程障碍
    5.1 就业动力萎缩:不同的生活轨迹对残疾人的冲击
        5.1.1 机构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比分析
        5.1.2 福利依赖:残疾人就业动力的不断弱化
    5.2 社会化障碍:难以确立的生活目标
        5.2.1 生活目标缺失:残疾人难以就业的精神根源
        5.2.2 社会工作助残服务新转向:生活目标培育与残疾人职业规划发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与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解决
    6.1 残疾人职业技能的社会化障碍与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的细化
    6.2 残疾人角色规范的社会化障碍与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的专业化
    6.3 残疾人生活目标的社会化障碍与社会工作的精神培育功能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残疾人就业的社会化意义
        7.1.1 残疾人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化障碍的问题
        7.1.2 “现代化”阵痛:一个城市弱势群体的剪影
        7.1.3 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弥合
    7.2 讨论与反思:社会工作助残模式的变革
        7.2.1 机构服务与残疾人自我发展的背道而驰
        7.2.2 一个批判:助残服务机构化成效之争与去机构化的服务趋势
    7.3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四、近年来自由问题研究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D]. 王萍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2]控制论方法在模特T台展演中的应用研究[D]. 靳双瑜.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3]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D]. 宋运明. 西南大学, 2014(04)
  • [4]新加坡中学社会科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D]. 李桐.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基于叶朗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D]. 马里瑶.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6]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D]. 廖凌云. 清华大学, 2018(04)
  • [7]韩国留学生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习得研究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D]. 周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行为语义理解的多模态视觉问答方法[D]. 练佳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性”为例[D]. 刘子静. 西南大学, 2020(01)
  • [10]社会化理论视角下残疾人就业障碍研究 ——基于上海市“阳光基地”的实证调查[D]. 柯蒙.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近年自由研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