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装置工艺设计参考资料 催化裂化 裂化催化剂概述(第 1 部分)

炼油装置工艺设计参考资料 催化裂化 裂化催化剂概述(第 1 部分)

一、炼油装置工艺设计参考资料 催化裂化 裂化催化剂的一般介绍(上)(论文文献综述)

郭菊花[1](2008)在《重油两段催化裂解多产丙烯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课题组开发的重油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TMP)工艺基础上,进行了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建立了TMP十一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对TMP工艺特点及催化裂解反应机理的分析,兼顾模型的精度、适应性和实验室现有分析条件,将反应体系划分为十一集总,制定反应规则,确定了体系的反应网络,并推导了模型的数学方程式。根据工艺特点,分析导致催化剂失活的因素,确定了催化剂失活模型的合理形式,利用小型固定流化床和重油微反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催化剂失活模型的参数。收集和筛选了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中试装置的实验数据,设计了分步拟合策略,选取Marquart法和遗传算法进行参数拟合,求取了反应动力学参数。微分方程的求解采用经典的四阶龙格—库塔方法。在反应温度580℃和剂油比约为11的条件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主要产品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10%,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此外模型还通过了残差分析,说明拟合结果从统计检验的角度来看也是合理的。最后,根据所建模型,预测了单段反应的产率分布及产品选择性等随操作条件的变化趋势、两段反应的产率分布随分割点及操作条件的变化趋势。经分析,预测结果符合催化裂解的一般规律。由于模型参数的半经验性,其应用范围仍有局限,因此对后续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以利于模型的改进。

常波[2](2004)在《加氢改质技术的工业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锦西石化分公司加氢改质装置属于中压加氢,设计系统操作压力为10.0MPa。采用一段两剂串联工艺、一次通过的工艺流程,通过加氢精制和加氢裂化两种催化剂的作用,将原料中的多环芳烃部分饱和,继以选择性地开环裂化,可以在不产尾油的条件下生产得到芳烃含量低、十六烷值高、密度低的优质柴油和合格航煤,兼产部分高芳潜的石脑油。这种工艺在国内外同类装置中属首次应用。此外在实际生产中,为了适应加氢原料频繁变化的情况,通过降低加氢改质反应温度来抑制催化剂活性的办法,成功地实现了灵活加氢的生产方案。由于该装置工艺在国内外同类装置中属首次应用,装置按改质方案能否生产出合格产品,尚无结论。我们通过调整原料、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等办法,逐渐恢复改质催化剂活性,按改质方案开工,摸索出生产合格航煤、柴油的生产方案,实现了加氢精制和加氢改质的灵活生产方案。

王劲[3](2013)在《高含氮原料催化裂化反应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原油重质化、劣质化程度地加剧催生了大量高含氮原料,无疑采用流化催化裂化(FCC)工艺处理这部分高含氮原料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其中的氮化物对FCC反应十分不利,因此这一过程又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以研究高氮原料FCC反应特性为主线,在明确CGO这种典型高含氮原料中氮化物有关信息的基础上,着重考察CGO中氮化物及模型氮化物对不同FCC催化剂的影响规律以进一步认识氮中毒机理,为FCC催化剂的抗氮功能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首先根据酸萃取原理萃取分离了恒源CGO中的氮化物,从元素、四组分及红外透射结果初步推测酸萃取氮化物是存在于CGO胶质和沥青质中的带有烷基侧链的稠环含氮化合物。恒源CGO及其抽出氮化物的ESI-FT-ICR MS表征结果证明:酸萃取法能有效保留CGO中氮化物的原形态;推测碱性氮化物中含量最多的N1类为带有不同饱和侧链的苯并喹啉或吖啶类衍生物;非碱性氮化物中N1类多为带有烷基侧链的苯并咔唑类。胜利CGO及其FCC反应液体产物的ESI-FT-ICR MS表征结果表明大分子氮化物在FCC条件下会发生反应(如缩合生焦或者烷基侧链、饱和环断裂等),表现为:反应后氮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减小,N1类氮化物碳数分布范围变窄,聚合度增加。改变原料中CGO抽出氮化物含量及改变反应条件的实验结果表明:LVR-60R和LTB-2催化剂随着氮含量增加催化活性、选择性会下降,而LTB-2催化剂对高含氮原料有更强的耐受力;提高反应温度或者增大剂油质量比都能改善高氮原料的FCC反应性能,提高剂油质量比的效果更加显着。添加模型氮化物的高含氮原料反应结果及待生剂表征结果表明:LVR-60R催化剂对大分子碱性氮化物(吖啶)更敏感,表现在转化率、汽油收率大幅降低,焦炭收率明显增加;LTB-2催化剂对小分子碱性氮化物(吡啶)较敏感,表现在转化率和LPG大幅下降,但大分子碱性氮化物会导致焦炭收率大幅增加,说明大分子氮化物会以生焦“诱导物”的身份加快加重焦炭生成;氮化物上烷基侧链的引入会增加其毒害能力,非碱性氮化物的毒害能力不及同等分子大小的碱性氮化物;大分子碱性氮化物与催化剂不同类型酸性中心相互作用的选择性较差。

张海桐[4](2013)在《焦化汽油催化裂解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延迟焦化的快速发展,焦化汽油产量日益增加,而我国一直缺少经济效益显着的合理加工方案。相对而言,现有的焦化汽油催化裂解改质路线操作方便,投资省,见效快,但也面临一些难题,国内却缺少对焦化汽油裂解规律的基础研究和配套工艺技术的开发。本文对焦化汽油催化裂解基本反应条件和催化剂选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比研究了变径提升管和常规提升管中焦化汽油单独裂解反应规律和与焦化蜡油组合进料时的反应规律,成功开发了焦化汽油与焦化蜡油裂解耦合工艺。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焦化汽油转化率逐渐升高,低碳烯烃收率增加,同时汽油中正构烷烃、环烷烃和烯烃含量降低,异构烷烃和芳烃含量升高。随着反应温度和剂油比的升高,焦化汽油转化率增加得越来越快,同时乙烯收率随之逐渐升高。汽油中芳烃含量随反应温度和剂油比的升高而明显升高,而且汽油计算法辛烷值也不断升高。对催化剂的对比研究表明,催化裂解催化剂在焦化汽油转化率、低碳烯烃收率方面占有较强的优势。与常规提升管相比,焦化汽油在变径提升管反应器中转化更充分,汽油改质效果较好,但因热反应和二次反应较多导致低碳烯烃收率和选择性较差。采用变径提升管反应器,停留时间1.24s和2.68s时焦化汽油转化率分别高达55.42wt.%和68.58wt.%,比常规提升管时分别高5.36个百分点和12.54个百分点。为了同时达到较高的焦化汽油转化率和低碳烯烃选择性,变径提升管反应器需要进一步的优化。焦化汽油与焦化蜡油组合进料时,提高焦化汽油比例,液化气中丙烯和丁烯含量降低,汽油中烯烃与芳烃含量降低,而正构烷烃含量快速升高。组合工艺中使用变径提升管时,焦化汽油转化率、低碳烯烃收率和选择性都较常规提升管高,汽油中烯烃与异构烷烃含量低、芳烃含量高。但是两种反应器中焦化汽油比例都不适合太高。与焦化蜡油单股反应结果相比,焦化蜡油与焦化汽油组合进料在提高焦化蜡油转化率、改善汽油品质、增产低碳烯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焦化汽油对焦化蜡油裂解协同促进作用显着。

第一石油化工建设公司炼油设计研究院工艺室[5](1976)在《炼油装置工艺设计参考资料 催化裂化 裂化催化剂的一般介绍(上)》文中指出本文和本刊1976年第3~4期已刊载的《炼油装置工艺设计参考资料催化裂化装置的工艺流程》,同属《炼油装置工艺设计参考资料催化裂化》的一部分,为了适应石油化学工业大好形势发展的需要,本刊对催化裂化装置手册的其余部分也将继续刊登,以供参考;同时,广泛征求意见,以便修改。

刘熠斌[6](2008)在《催化裂化汽油催化裂解及两段催化裂化动力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增产丙烯工艺是在充分发挥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配合专用的催化裂解催化剂而开发的能够增产丙烯同时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新技术。本论文针对该工艺中汽油回炼的特点,在固定床微反-色谱联合装置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根据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的优势。丙烯虽然是催化裂解的目的产物,但是无论是在ZSM-5催化剂还是USY催化剂上,丙烯都可以进行二次反应,其主要产物是乙烯和丁烯,还有部分芳烃。丙烯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但芳烃的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催化裂解条件下丙烯先聚合再芳构化的反应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氢转移芳构化,二是通过脱氢芳构化。ZSM-5分子筛孔道狭窄,对双分子的氢转移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ZSM-5催化剂上丙烯的芳构化以脱氢为主,产物以甲苯居多;而在USY催化剂上丙烯的芳构化以氢转移为主,产物以二甲苯居多。论文中详细研究了汽油馏分的烯烃、烷烃和环烷烃的催化裂解反应,分析了不同烃的催化裂解反应机理。在催化裂解条件下,2-甲基-2-丁烯并不完全遵循二聚-裂化的双分子反应机理,而是以单分子裂化反应为主。1-己烯、1-庚烯以及2-甲基-1-己烯的裂化反应基本都是单分子反应,且以靠近碳链中间位置的键断裂为主。烷烃的裂化反应遵循质子化裂化-β裂化的反应过程,其主要产物是小分子的烯烃和烷烃。环烷烃首先生成环状正碳离子,然后β裂化生成链状正碳离子,其后的反应与烯烃相似。在ZSM-5催化剂上,1-庚烯的反应速率比2-甲基-1-己烯和1-己烯的反应速率快,2-甲基戊烷的反应速率比正己烷的反应速率快。但是对于C8的烷烃,其反应速率的关系为正辛烷>2-甲基庚烷>异辛烷。在催化裂解反应中,烯烃的反应速率约为同结构烷烃反应速率的10倍。催化裂化粗汽油中含有烷烃、烯烃、环烷烃和芳烃。在汽油催化裂解反应过程中,烯烃是主要的反应物,其次是烷烃。论文中根据丙烯和轻烃的催化反应规律确定了催化裂化汽油的催化裂解反应网络,建立了包含丙烯二次反应在内的八集总动力学模型,并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了参数估计。模型对汽油催化裂解反应的模拟计算表明,随转化率的不断升高,丙烯的产率先升后降。论文还根据热力学理论建立了计算催化裂化汽油二次反应热的方法,并详细计算了催化裂化汽油降烯烃改质和催化裂解两种工艺过程中的反应热,分析了反应条件对反应热的影响。催化裂化汽油降烯烃改质过程的反应热为80-150 kJ/kg,催化裂解过程反应热可达370-620 kJ/kg。汽油催化裂解过程的反应温度更高,剂油比更大,采用的LTB-2催化剂还能够抑制缩合反应的发生,使裂化反应占的比重更大,液化气、干气等裂化产物的产率更高,因此反应热也更大。温度对生成焓的影响较小,温度对反应热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转化率和产物分布实现。为了分析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的优势,针对提高汽柴油收率的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开发了六集总动力学模型,以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实验数据为基础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得了六集总模型的动力学参数。应用所开发的六集总模型对单段提升管和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柴油、汽油和液化气的产率随着反应深度的增加先升后降,柴油的选择性不断降低。与单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相比,在转化率相同的条件下,采用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可以提高汽柴油的产率和柴汽比,降低焦炭和干气产率。一段的反应深度影响产品的产率和选择性。达到相同的转化率时,柴油和汽油产率随一段转化率的不断增大先升后降。当汽柴油或汽柴油+液化气等目的产品产率达到最大值时,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可以达到更高的转化率,从而使目的产物的最大产率也比采用单段提升管技术的目的产物最大产率更高。

辛利[7](2018)在《富芳组分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过程高效转化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催化裂化(FCC)是炼厂重油轻质化的重要手段,承担着以重质原料油生产轻质油品和化工原料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原油的劣质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生产需求的改变,FCC工艺不得不面对富芳组分的加工。相比于常规催化料,富芳原料中以多环芳烃为核心的芳香组分裂化性能差,转化率低,轻质产品收率低,生焦倾向严重。因此,实现富芳组分的高效转化是目前催化裂化工艺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的工艺过程,通过对富芳组分中难以裂化的多环芳烃结构进行加氢处理,降低其芳香度,而后进行催化裂化,以促进芳烃结构的转化,获得更高的目标产物收率。本文对富芳组分在该组合过程中的催化转化行为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催化新策略,合成了催化新材料,提出了利用新路径,力求达到促进富芳组分的高效转化的目的。首先选用富芳重油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组合过程中的转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直接催化裂化,富芳重油加氢后再催化裂化其催化裂化性能得到显着提升,转化率以及液收率显着提高,同时降低干气、焦炭收率,汽油产品烃类族组成得到改善、硫含量大幅降低。催化裂化催化剂中的活性基质能够显着促进加氢重油的转化,提高汽油、液化气等轻质产品收率;催化剂中ZSM-5分子筛的引入降低了加氢重油的转化率以及汽油收率,但能够抑制焦炭生成,并且显着提高低碳烯烃收率。针对目前炼厂降低柴汽比的生产需求以及富含多环芳烃的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利用困难的问题,本文对LCO进行了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工艺的转化研究,将LCO转化为富含单环芳烃的高辛烷值汽油和液化气产品。实验结果显示,LCO中的多环芳烃在加氢过程中主要发生部分饱和反应生成环烷芳烃。LCO加氢后,其催化裂化性能大幅改善,转化率提高22.14 wt.%,汽油收率提高近20个百分点,焦炭收率明显下降,组合过程初步实现了LCO的高效转化。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增大剂油比以及保持催化剂适中活性有利于加氢LCO的转化。分析表明,环烷芳烃在催化裂化中除发生裂化反应外,其发生脱氢反应重新生成多环芳烃的过程是制约LCO进一步高效转化的关键因素。以四氢萘为环烷芳烃模型化合物,对其在催化裂化行为进行研究。实验发现,环烷芳烃在具有开阔孔道结构和高酸密度的Y型分子筛上转化率高,但氢转移反应剧烈,脱氢选择性高,而开环选择性低;而ZSM-5孔道限制作用使得环烷芳烃转化率低,但是氢转移反应发生程度低,开环选择性高。基于此,本文制备了介孔以及纳米ZSM-5分子筛。评价结果表明,ZSM-5分子筛酸位可接近性的改善能够在维持环烷芳烃高开环选择性的同时显着提高环烷芳烃的催化裂化转化率。鉴于介孔以及纳米ZSM-5分子筛存在难以大规模工业制备以及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成功合成了结晶度高、水热稳定性好、易于生产的纳米团聚状ZSM-5分子筛。相比于常规ZSM-5分子筛,合成的新形貌分子筛有着显着增加的外比表面积及可暴露的酸性位。将ZSM-5纳米团聚体分子筛作为助剂加入到Y型主剂中用于加氢LCO的催化裂化后,加氢LCO中的环烷芳烃的开环裂化反应获得明显促进,加氢LCO转化率得到提高,产物分布获得优化。最后,本文尝试了对LCO进行深度加氢而后催化裂化的转化路线。结果表明,此方案可以实现LCO的深度转化,转化率超过90 wt.%,液化气及汽油收率分别大于30 wt.%及50 wt.%;汽油产品中芳烃组分占76 wt.%以上,并且主要为甲苯及C8芳烃,从组分上看,该汽油产品适合作为芳烃抽提原料。将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汽油产品同工业芳烃抽提装置DCC汽油抽提原料进行性质比较,发现其主要指标优于工业DCC汽油抽提料,阐明了深度加氢LCO汽油产品作为芳烃抽提原料的可行性。

陈松[8](2007)在《原位晶化材料合成及加氢裂化催化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原位晶化催化材料合成制备的核心就是将分子筛合成与原位生长概念相结合,将一种最重要的石油裂解分子筛Y沸石晶粒直接生长在基质上而得到的催化材料。本文从传统原位FCC催化剂制备特点出发,针对现有原位晶化工艺的不足,进一步依据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应用要求,分别提出了各种改进性和独创性的原位催化材料合成概念和技术方案。首先,不仅实现了廉价煤系高岭土原位合成的工业化可行路线,而且通过合成条件和参数优化实现了快速原位合成,将现有长达近30h的晶化时间能缩短到12h甚至6h;其次,将一系列分子筛合成与创新的广义原位生长概念相结合,通过扩大基质选择范围提出金属原位复合方法并制备了一系列多元改性载体或原位分子筛材料,包括涉及多孔无定形材料的固相原位合成方式,也包括将稀土、钛、锌、锆等结构性或电子性助剂原位引入形成多元原位复合材料的方法,如一种锌改性原位催化材料,原位负载量高达3.5%时结晶度高仍可达56%;同时应用原位自转晶方式通过异种分子筛转化得到了具有独特形貌、孔结构及催化特质的新材料,方法涉及无外加硅源或外加固相硅源的高岭土原位合成以及独特的介孔材料自转晶原位合成,特别地,后者是在不同方法制备的螺旋和纳米粒状形貌介孔分子筛基础上,利用介孔材料自转晶得到了接近纳米大小品粒和孔容比传统法高出60%的新型高硅B分子筛。通过本文新型原位合成法,制备了在形态和性能上都有别于传统分子筛的原位晶化材料,同时各种表征手段和分析也显示了其晶粒变小、孔径增大的趋势,且形态和酸度特征上也表现了与传统分子筛的差异化,而这些特征经过论证都更有利于应用在处理重要质大分子原料的加氢裂化催化剂上,例如100~200hm的小晶粒、40%甚至60%以上的集中的4~20nm中孔分布、更高的B/L酸比例等。在这些新型原位晶化催化材料的基础上,也基于拓展原位催化概念应用范围的需要,本文强化了新型原位催化材料在工业催化应用特性的研究,尤其是跳出原位晶化FCC催化剂范畴,转向代表清洁化生产的加氢裂化催化剂领域,进一步研究完善加氢裂化催化剂设计内涵并实践了新型原位概念的加氢裂化催化剂开发。实验结果表明,原位分子筛材料不仅表现了具有更高本征催化效率的特点,而且突出表现了优异的开环裂解性能,所涉及的所谓原位型加氢裂化催化剂能获得比常规催化剂低2~3个单位的低BMCI值尾油。低尾油BMCI值尾油是需求量很大的优质制乙烯原料,而炼厂加工重质高芳烃劣质原料比例的增加也越来越需要开环性能更优异的分子筛材料,因此原位型催化材料的研究不仅为未来加氢裂化催化剂应用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材料平台,也为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发展进步拓展了一个新的空间。

徐宝岩[9](2013)在《RVHT加氢处理技术和RN-32V催化剂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环保意识和要求不断增强,国际及国内对成品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各个石油化工企业都在寻找提高轻质油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是针对石科院的RVHT原料加氢技术特点、催化剂的适应性以及针对某厂原料性质的设计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列举了现阶段国内外各项提高成品油的技术,简单叙述了各项技术的技术要点。其次,分析了企业的整个流程,通过现有装置的具体情况,找出达到生产优质轻质油的最优方案。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投资、能耗、产品质量等多项指标,选定了适合某厂的RVHT蜡油加氢技术和配套的RN-32V催化剂。再次,通过分析和解释了RVHT蜡油加氢技术和RN-32V催化剂的特点,阐述了RVHT蜡油加氢技术的开发及工业试验情况,RN-32V催化剂的制备情况,就国内外各种混合原料的工业试验情况。然后针对RVHT蜡油加氢技术和RN-32V催化剂在国内相关企业的使用情况,和标定报告进行了分析对比,找出这项技术和催化剂的优点。最后针对某厂的原料性质,进行了建模,通过模拟计算,RVHT蜡油加氢技术和RN-32V催化剂能够对企业的轻质油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依据计算结果进行装置的设计建设。

丁雪[10](2010)在《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的低聚反应研究》文中指出催化裂化(FCC)是石油炼化的核心工艺过程,干气是该过程的副产物,其中含有大量的乙烯。随着我国炼油企业的不断发展,干气产量也在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国催化裂化装置加工能力已达130Mt/a左右,干气产量为5.2Mt/a,其中含有乙烯约1.0Mt/a。然而由于分离困难,我国多数炼油企业通常将干气用作燃料烧掉,造成了乙烯资源的浪费;或者用干气中乙烯与苯进行合成制取乙苯,但也会受限于苯的供应。伴随着原油资源的日益紧缺,如果能通过简单有效的途径将干气资源加以利用,变废为宝,则可以弥补化工原料的不足,为催化裂化装置带来新的效益。目前,除了催化裂化干气生产乙苯以外,干气中乙烯的回收利用技术还有深冷分离技术、变压吸附技术、中冷油吸收技术、ARS回收技术等。由于我国炼厂规模普遍偏小,涉及到成本问题,这些技术的应用并不广泛。要实现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的有效利用,迫切需要开发易于实现的粗乙烯应用技术。由此设想将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通过低聚反应生成液化气(LPG,即C3C4)成分,实现以廉价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本文在固定床微反和流化床微反装置上,进行了催化裂化脱硫后干气中乙烯的低聚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路线可行,并且发现在干气中乙烯低聚的同时伴随着氢转移、裂化、异构化和芳构化反应,共同构成复杂的反应网络。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可以控制原料的转化程度,改善产物分布,从而满足不同的生产目的。与二聚催化剂、歧化催化剂的反应结果的对比表明,酸性分子筛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和实用性最好。催化剂要含有Br?nsted酸(即质子酸,简称为B酸),同时要具有合适的孔道结构,才能具有较好的活性和稳定性。HZSM-5分子筛是乙烯低聚反应合适的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且质量含量以2030%为宜,高岭土是适宜的载体。催化剂酸性越强,乙烯转化率越高,丙烯、丁烯收率越低,使用含30%HZSM-5的催化剂,当酸密度大于0.14mmolNH3/g时,丙烯、丁烯收率显着减少。调节催化剂的酸性可以改善产物分布,例如使用低温离子交换催化剂、提高催化剂Si/Al比、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引入适量P、金属或者对其进行水热处理均可以降低催化剂酸量,提高烯烃产物的收率。低温离子交换催化剂的稳定性非常差。在不同Si/Al比催化剂上的反应表明,乙烯双分子反应不受分子筛酸位分布密度的影响,而丙烯和丁烯的氢转移反应受到影响;乙烯二聚存在Eley-Rideal机理反应过程,而丙烯和丁烯的氢转移反应遵循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在多种含金属的催化剂中,MgZSM-5催化剂上的丙烯收率和烯烃收率(丙烯丁烯收率之和)最高,可达12.21%和17.28%。温度对干气中乙烯低聚的影响非常显着。若以提高乙烯转化率和LPG收率为目的时,应该选择活性较高的新鲜催化剂,在400oC温度下即可,但是由于烯烃发生二次反应,所得产物中烷烃较多。提高压力和降低空速都有利于低聚反应,但由于新鲜催化剂容易积碳,反应条件不宜太苛刻。在温度为400oC,压力为0.1MPa,干气流量100mL/min和催化剂装填量0.5g的条件下,乙烯转化率为82.28%,LPG收率可达34.46%。若以丙烯为目的产物,最好使用水热处理催化剂,选择适当的空速和较低压力,在C4+组分能够裂化的高温下进行反应,同时也有利于抑制氢转移反应,另外添加适量稀释气也是增加丙烯收率的有效方法。在温度为550oC,压力为0.3MPa,干气流量100mL/min,氮气/干气比为1.0,催化剂装填量1g的条件下,乙烯转化率为49.79%,LPG收率为27.33%,丙烯收率为14.47%。经计算得知,新鲜催化剂和水热处理催化剂上乙烯低聚反应的级数分别为2.50和2.62。由于催化剂积碳等问题,流化床反应器在工业应用中具有更好的可行性,为此,在自行设计的流化床反应器上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就能得到与固定床反应相当的结果。使用水热处理催化剂,在温度为500oC,常压,催化剂装填量为10g,干气流量为400mL/min时,乙烯转化率为47.22%,LPG、烯烃和丙烯收率分别为30.80%、21.21%和14.32%。为了了解干气组分在反应时的吸附情况,使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GCMC)模拟了干气组分在ZSM-5分子筛中的吸附行为。经计算得知,在室温下,乙烯比丙烯更容易吸附,而在反应温度下,乙烯吸附量降至比丙烯还低。相比干气中更大的分子,高温更不利于乙烯的吸附。当干气组分在ZSM-5分子筛上共同吸附时,小分子吸附位置不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大分子则趋于集中吸附在孔道交叉处。C4+组分吸附能力较强,会优先抢夺催化剂孔道空间和吸附位,影响乙烯的吸附和反应。综上所述,以催化裂化干气为原料,通过选择适宜的催化剂和操作条件,可以将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直接转化为LPG成分,从而实现废气资源化,本研究为催化裂化干气有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二、炼油装置工艺设计参考资料 催化裂化 裂化催化剂的一般介绍(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炼油装置工艺设计参考资料 催化裂化 裂化催化剂的一般介绍(上)(论文提纲范文)

(1)重油两段催化裂解多产丙烯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反应动力学模型综述
    2.1 概述
    2.2 关联模型
    2.3 集总模型
        2.3.1 集总理论
        2.3.2 集总理论在催化裂化中的经典应用
        2.3.3 集总理论在催化裂解中的应用
        2.3.4 催化剂结焦失活动力学
        2.3.5 参数估计和方程求解方法
    2.4 动力学模型的发展趋势
    2.5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三章 模型的建立及实验
    3.1 工艺特点分析
    3.2 反应特点分析
        3.2.1 原料组成复杂
        3.2.2 化学反应复杂
        3.2.3 各种操作条件影响复杂
        3.2.4 催化剂活性、选择性以及失活的影响
    3.3 催化裂解与催化裂化的区别
    3.4 物理模型的建立
    3.5 数学模型的建立
    3.6 实验
        3.6.1 催化剂失活实验
        3.6.2 反应动力学实验
第四章 模型的求解及验证
    4.1 催化剂失活模型参数拟合
    4.2 动力学参数拟合
        4.2.1 拟合思路
        4.2.2 拟合算法
        4.2.3 拟合结果
    4.3 模型的验证
第五章 模型的应用
    5.1 模型应用概述
    5.2 模型在单段催化裂解中的应用
        5.2.1 预测产品产率及其分布
        5.2.2 预测产品选择性
    5.3 模型在两段催化裂解中的应用
        5.3.1 分割点的变化对主要产品产率的影响
        5.3.2 温度对主要产品产率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加氢改质技术的工业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国外情况
        1.1.2 国内情况
        1.1.3 中石油股份公司现状
        1.1.4 发展加氢工艺,解决炼油结构与产品结构矛盾
    1.2 加氢技术综述
        1.2.1 加氢精制技术
        1.2.2 加氢裂化技术
        1.2.3 临氢降凝或加氢降凝成套工艺技术
        1.2.4 加氢改质异构降凝技术
    1.3 加氢催化剂的特点
    1.4 加氢改质技术的应用前景及目的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加氢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原理
    2.1 影响加氢过程的因素
        2.1.1 反应压力
        2.1.2 反应温度
        2.1.3 空速和氢油比
        2.1.4 原料油性质
    2.2 加氢改质技术的原理
        2.2.1 加氢精制反应的化学原理
        2.2.2 加氢裂化反应的化学原理
第三章 加氢改质过程分析
    3.1 选择加氢改质工艺对我公司的适用性
        3.1.1 锦西石化分公司情况概述
        3.1.2 生产流程简述
    3.2 选择 ActiCAT@催化剂的依据
        3.2.1 催化剂简介
        3.2.2 催化剂理化性质
        3.2.3 催化剂的使用
        3.2.4 催化剂的装填
    3.3 工业装置状况及工业应用过程
        3.3.1 环境保护对柴油质量的要求
        3.3.2 加氢技术在生产柴油上的应用
        3.3.3 加氢改质生产航煤
    3.4 加氢改质实现灵活加氢
        3.4.1 物料平衡
        3.4.2 原料性质
        3.4.3 操作条件
        3.4.4 主要产品性质
        3.4.5 灵活加氢在装置运行结果
第四章 对加氢改质工业应用的考查
    4.1 装置开工初期生产情况
        4.1.1 开工初期操作条件
        4.1.2 开工初期进料组成及性质
        4.1.3 开工初期产品性质
    4.2 装置改造的主要内容
        4.2.1 增加 C-1 进料/柴油换热器
        4.2.2 分馏塔汽提蒸汽改造
        4.2.3 改造效果
    4.3 装置运行中期情况
        4.3.1 装置主要操作条件
        4.3.2 操作条件对产品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高含氮原料催化裂化反应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焦化蜡油(CGO)加工利用技术
        1.2.1 CGO 预处理间接催化裂化
        1.2.2 CGO 直接催化裂化
    1.3 氮化物的表征及其对 FCC 催化剂的影响
        1.3.1 氮化物的类型及表征
        1.3.2 氮化物对 FCC 催化剂的影响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装置简介
        2.1.1 重油微型反应装置
        2.1.2 固定流化床装置
    2.2 产物分析
        2.2.1 气体产物分析
        2.2.2 液体产物分析
        2.2.3 待生剂上焦炭含量的测定
    2.3 实验仪器及方法
        2.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2 元素分析
        2.3.3 催化剂 BET 分析
        2.3.4 NH_3-TPD 表征
        2.3.5 电喷雾-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表征
        2.3.6 催化剂水热老化装置
    2.4 实验原料、试剂与催化剂
        2.4.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4.2 实验所用催化剂
    2.5 基本概念
第三章 CGO 中氮化物的表征及其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
    3.1 恒源 CGO 中盐酸抽出物的提取
    3.2 CGO 盐酸抽出物的相关分析及红外表征
        3.2.1 元素结果对比
        3.2.2 族组成结果对比
        3.2.3 FT-IR 表征
    3.3 电喷雾-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ESI-FT-ICR MS)表征
        3.3.1 正离子电喷雾-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表征
        3.3.2 负离子电喷雾-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表征
    3.4 恒源 CGO 盐酸抽出物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
        3.4.1 不同抽出物添加量的影响
        3.4.2 不同反应条件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型氮化物对 FCC 催化剂的影响
    4.1 不同模型氮化物对 FCC 催化剂的影响
        4.1.1 不同分子大小碱性氮化物的影响
        4.1.2 不同烷基侧链氮化物的影响
        4.1.3 模型非碱性氮化物的影响
    4.2 失活 FCC 催化剂的相关表征
        4.2.1 失活催化剂的 FT-IR 透射表征
        4.2.2 FCC 反应前后催化剂酸性质表征
        4.2.3 FCC 待生剂的 BET 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焦化汽油催化裂解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焦化汽油加工方案研究进展
        1.2.1 加氢路线
        1.2.2 非加氢路线
        1.2.3 其他改质工艺
    1.3 汽油催化裂解反应机理
        1.3.1 汽油中各组分的反应性能
        1.3.2 分子筛催化剂上烷烃反应机理
    1.4 增产低碳烯烃工艺技术进展
        1.4.1 蒸汽裂解工艺
        1.4.2 催化裂解工艺
        1.4.3 其他转化工艺
    1.5 选题依据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催化剂
    2.2 实验装置
    2.3 产品分析
        2.3.1 裂化气分析
        2.3.2 烟气分析
        2.3.3 液体产物分析
        2.3.4 汽油族组成分析
    2.4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焦化汽油催化裂解反应规律研究
    3.1 停留时间对焦化汽油裂解的影响
        3.1.1 停留时间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3.1.2 停留时间对干气和液化气的影响
        3.1.3 停留时间对汽油族组成的影响
    3.2 反应温度、剂油比对焦化汽油裂解的影响
        3.2.1 反应温度、剂油比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3.2.2 干气组成随反应温度和剂油比的变化
        3.2.3 反应温度、剂油比对汽油族组成的影响
    3.3 催化剂种类对焦化汽油裂解的影响
        3.3.1 催化剂种类对转化率的影响
        3.3.2 催化剂种类对低碳烯烃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径提升管中焦化汽油裂解规律研究
    4.1 不同结构提升管简述
    4.2 变径提升管反应器中焦化汽油裂解规律考察
        4.2.1 变径提升管中焦化汽油裂解产物分布变化规律
        4.2.2 变径提升管中液化气组成的变化规律
        4.2.3 不同反应器中低碳烯烃选择性对比
        4.2.4 变径提升管中汽油族组成变化规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焦化汽油与焦化蜡油裂解耦合工艺研究
    5.1 常规提升管中组合进料研究
        5.1.1 焦化汽油组合比例对总产物分布的影响
        5.1.2 焦化汽油组合比例对焦化蜡油产物分布的影响
        5.1.3 焦化汽油组合比例对干气和液化气组成的影响
        5.1.4 焦化汽油组合比例对汽油族组成的影响
    5.2 变径提升管中组合进料研究
        5.2.1 反应器结构对组合进料总产物分布的影响
        5.2.2 反应器结构对低碳烯烃的影响
        5.2.3 反应器结构对汽油族组成的影响
    5.3 新型湍动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的构想
    5.4 焦化汽油与焦化蜡油裂解“协同效应”的提出
        5.4.1 供氢剂对焦化蜡油裂解的影响
        5.4.2 焦化汽油对焦化蜡油裂解的促进作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催化裂化汽油催化裂解及两段催化裂化动力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轻烃催化反应机理
        1.1.1 丙烯的二次反应
        1.1.2 烯烃的催化裂化反应
        1.1.3 烷烃的催化裂化反应
        1.1.4 OPE曲线和动力学方程
    1.2 石油馏分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1.2.1 关联模型
        1.2.2 集总模型
        1.2.3 分子尺度模型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及数据处理
    2.1 实验装置
    2.2 催化剂
    2.3 原料
    2.4 内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2.5 氢含量的计算
    2.6 化学平衡组成计算方法
第3章 丙烯的二次反应规律
    3.1 丙烯的反应路径分析
    3.2 反应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
    3.3 反应条件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3.3.1 反应条件对烯烃产物的影响
        3.3.2 反应条件对烷烃产物的影响
        3.3.3 反应条件对芳烃产物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轻烃催化裂解反应及动力学
    4.1 轻烃的热裂化反应
    4.2 烯烃的催化裂解反应
        4.2.1 2-甲基-2-丁烯的裂化反应
        4.2.2 1-己烯的裂化反应
        4.2.3 C_7 烯烃的裂化反应
        4.2.4 烯烃的氢转移和芳构化反应
    4.3 烷烃的催化裂解反应
        4.3.1 C_6 和C_7 烷烃的裂化反应
        4.3.2 C_8 烷烃的裂化反应
    4.4 环烷烃的催化裂解反应
    4.5 轻烃的催化裂解反应动力学分析
        4.5.1 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4.5.2 轻烃催化裂解反应动力学
    4.6 小结
第5章 汽油催化裂解动力学模型及反应热的计算
    5.1 汽油催化裂解反应动力学
        5.1.1 反应网络及物理模型
        5.1.2 参数估计
        5.1.3 模型的应用
    5.2 催化裂化汽油二次反应热的计算
        5.2.1 反应热的计算方法
        5.2.2 几种典型反应的反应热
        5.2.3 催化裂化汽油降烯烃改质过程的反应热
        5.2.4 催化裂化汽油催化裂解过程的反应热
        5.2.5 反应热随转化率的变化
    5.3 小结
第6章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动力学模型及应用
    6.1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六集总模型的开发
        6.1.1 反应网络及物理模型
        6.1.2 模型参数估计及验证
    6.2 单段提升管计算
    6.3 两段提升管计算
        6.3.1 给定转化率条件下两段计算
        6.3.2 不同一段转化率的计算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富芳组分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过程高效转化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多环芳烃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转化行为研究
        1.2.1 多环芳烃自身转化行为
        1.2.2 多环芳烃对催化裂化反应的阻滞作用
    1.3 劣质催化料加氢预处理技术开发现状
        1.3.1 FRIPP的催化原料油加氢预处理技术
        1.3.2 RIPP的蜡油加氢预处理技术
    1.4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工利用研究进展
        1.4.1 近年我国柴汽比的变化
        1.4.2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的一般性质
        1.4.3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工利用途径
        1.4.4 轻循环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加工利用途径的优势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装置
        2.1.1 富芳组分加氢装置
        2.1.2 催化裂化微反评价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馏分切割
        2.2.2 四组分测定
        2.2.3 元素分析
        2.2.4 红外光谱
        2.2.5 核磁共振
        2.2.6 催化剂制备
        2.2.7 催化剂水热老化
    2.3 反应产物分析
        2.3.1 气体产物分析
        2.3.2 液体产物分析
        2.3.3 催化剂焦炭分析
    2.4 催化材料性质主要表征方法
        2.4.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2.4.2 低温氮气吸脱附
        2.4.3 程序升温脱附分析(NH_3-TPD)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第三章 富芳重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富芳重油的主要性质
    3.3 富芳重油加氢前后催化裂化性能对比
        3.3.1 富芳重油加氢前后性质变化
        3.3.2 富芳重油加氢前后催化裂化产物分布对比
        3.3.3 富芳重油加氢前后催化裂化产品性质对比
    3.4 催化剂活性基质在加氢重油催化裂化中的作用
    3.5 催化剂分子筛组成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转化的影响
        3.5.1 分子筛活性组分对加氢重油产物分布的影响
        3.5.2 分子筛活性组分对加氢重油产品性质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转化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及催化剂性质
    4.3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中多环芳烃加氢饱和规律研究
        4.3.1 反应温度对多环芳烃加氢饱和的影响
        4.3.2 反应压力对多环芳烃加氢饱和的影响
        4.3.3 空速对多环芳烃加氢饱和的影响
        4.3.4 氢油比对多环芳烃加氢饱和的影响
    4.4 轻循环油加氢前后催化裂化行为对比
        4.4.1 催化裂化产物分布对比
        4.4.2 催化裂化产品性质对比
    4.5 不同反应条件下加氢LCO的催化裂化行为
        4.5.1 不同反应温度下加氢LCO催化裂化行为
        4.5.2 不同剂油比下加氢LCO催化裂化行为
        4.5.3 催化剂活性衰减对加氢LCO催化裂化的影响
        4.5.4 催化剂焦炭污染对加氢LCO催化裂化的影响
    4.6 反应规律对轻循环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的启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烷芳烃模型化合物催化裂化条件下反应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四氢萘在催化裂化温度条件下的热裂化反应
    5.3 四氢萘在USY及 ZSM-5 分子筛上的催化转化历程
        5.3.1 反应进度对四氢萘转化率的影响
        5.3.2 反应进度对四氢萘转化路径的影响
        5.3.3 反应进度对四氢萘产物分布的影响
    5.4 低转化率下四氢萘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烷芳烃催化裂化高性能催化剂的研究
    6.1 引言
    6.2 环烷芳烃在Y型催化裂化催化剂上的转化
        6.2.1 催化剂活性对环烷芳烃催化转化的影响
        6.2.2 温度对环烷芳烃催化转化的影响
        6.2.3 剂油比对环烷芳烃催化转化的影响
    6.3 环烷芳烃在介孔ZSM-5 催化剂上的转化性能
        6.3.1 介孔ZSM-5 分子筛的制备
        6.3.2 介孔ZSM-5 分子筛的表征
        6.3.3 介孔ZSM-5 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6.3.4 介孔ZSM-5 分子筛性质与催化性能的关联分析
    6.4 环烷芳烃在小晶粒ZSM-5 催化剂上的转化性能
        6.4.1 纳米ZSM-5 分子筛的制备
        6.4.2 纳米ZSM-5 分子筛的表征
        6.4.3 纳米ZSM-5 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6.5 环烷芳烃在ZSM-5 纳米团聚体上的转化性能
        6.5.1 ZSM-5 纳米团聚体形貌结构的提出思路
        6.5.2 ZSM-5 纳米团聚体的制备
        6.5.3 ZSM-5 纳米团聚体的表征
        6.5.4 ZSM-5 纳米团聚体的催化性能
    6.6 加氢LCO在 ZSM-5 纳米团聚体助催化剂下的转化性能
        6.6.1 催化裂化产物分布对比
        6.6.2 催化裂化产品性质对比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深度加氢轻循环油催化裂化生产芳烃及液化气的探索
    7.1 前言
    7.2 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反应行为特性
        7.2.1 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产物分布
        7.2.2 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汽油产物作为芳烃抽提原料的可行性
        7.2.3 汽油中非芳烃组分及液化气组分性质
    7.3 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汽油作为抽提料与DCC汽油抽提料的对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原位晶化材料合成及加氢裂化催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课题选择
    1.1 重油轻质化技术与分子筛应用发展
        1.1.1 重油轻质化加工技术背景
        1.1.2 两种重要的二次加工裂解技术
        1.1.3 分子筛的发展和应用
        1.1.4 八面沸石分子筛在石油加工领域中的应用
    1.2 催化裂化及其催化剂
        1.2.1 催化裂化工艺技术背景
        1.2.2 催化裂化催化剂概述
        1.2.3 催化裂化催化剂新要求和发展趋势
        1.2.4 国内外FCC催化剂现有技术背景
    1.3 原位催化裂化催化剂制备技术
        1.3.1 原位晶化背景概述
        1.3.2 国内外现有原位晶化技术概述
        1.3.3 基质及其原位晶化产品特点
    1.4 本课题创新立意及研究内容
        1.4.1 本项目创新研究规划
        1.4.2 本项目创新研究立意
        1.4.3 本项目创新研究内容
        1.4.4 新催化材料拓展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说明
第二章 原位晶化催化材料合成研究
    2.1 原位晶化技术分析
        2.1.1 现有原位晶化专利技术分析
        2.1.2 典型原位晶化技术介绍
        2.1.3 高岭土的特性及在原位晶化中的重要作用
        2.1.4 原位晶化工艺制备条件讨论
    2.2 原位合成Y分子筛催化材料的合成研究
        2.2.1 前言
        2.2.2 实验部分
        2.2.2.1 原位NaY分子筛合成制备
        2.2.2.2 样品表征及分析仪器
        2.2.3 实验结果
        2.2.3.1 基质的作用
        2.2.3.2 合成原料的选择
        2.2.3.3 模板剂影响
        2.2.3.4 钠硅比的作用
        2.2.3.5 水量的影响
        2.2.3.6 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的影响
        2.2.3.7 导向剂的作用
        2.2.3.8 搅拌速率的影响
        2.2.3.9 加料方式的影响
        2.2.4 分析与讨论
        2.2.4.1 晶相分析
        2.2.4.2 结晶度及晶胞常数变化
        2.2.4.3 氮吸附结果及孔结构分析
        2.2.4.4 电镜结果及形貌分析
        2.2.4.5 电子/结构性添加剂的原位引入
        2.2.4.6 后处理过程及结构稳定性分析
        2.2.5 小结
第三章 原位催化材料在加氢裂化催化剂中的应用研究
    3.1 加氢裂化技术概述
        3.1.1 前言
        3.1.2 加氢裂化技术进展
    3.2 大分子裂化原理和新型加氢裂化催化剂设计
        3.2.1 前言
        3.2.2 开环反应机理及加氢裂解过程分析
    3.3 原位型分子筛特征分析及加氢裂化应用评测
        3.3.1 前言
        3.3.2 现有技术原位晶化材料剖析
        3.3.3 原位分子筛在加氢裂化过程的应用评测
        3.3.3.1 催化剂制备及评价条件
        3.3.3.2 现有技术原位分子筛的加氢裂化应用研究
        3.3.3.3 IHC原位分子筛的应用
        3.3.4 结果分析与展望
        3.3.5 小结
    3.4 新型原位加氢裂化催化剂催化应用性研究
        3.4.1 原位型加氢裂化催化剂工艺试验结果
        3.4.2 原位型催化剂催化特点讨论
        3.4.3 原位型催化剂开环性能
        3.4.4 原位型催化剂开环特点讨论
        3.4.5 小结
第四章 加氢裂化催化剂性能优化及工艺研究
    4.1 加氢开环机理及加氢裂化催化剂活性中心分析
        4.1.1 加氢裂化过程的加氢及开环机理模型
        4.1.2 无定形硅铝载体在加氢裂化催化剂中作用的重新定位
        4.1.3 加氢裂化催化剂加氢金属活性中心作用
        4.1.4 加氢中心和裂化中心在加氢裂化催化剂中的协同性分析
        4.1.5 加氢-酸性协同机理及加氢裂化催化剂性能优化
    4.2 原位复合分子筛及其加氢裂化催化剂研究
        4.2.1 引言
        4.2.2 实验部分
        4.2.2.1 介孔分子筛的制备
        4.2.2.2 原位转晶β沸石制备
        4.2.2.3 加氢裂化催化剂样品制备及评价试验
        4.2.2.4 样品表征与分析仪器
        4.2.3 新型原位催化材料合成及表征结果
        4.2.3.1 介孔分子筛合成及晶相表征
        4.2.3.2 介孔材料的形貌表征
        4.2.3.3 介孔材料的孔结构表征
        4.2.3.4 原位转晶β沸石合成及晶相表征
        4.2.3.5 原位转晶β沸石形貌特征
        4.2.3.6 原位转晶复合材料的孔结构特点
        4.2.3.7 原位转晶复合材料的酸性特点
        4.2.4 原位转晶复合材料的加氢裂化性能
        4.2.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一) 原位晶化γ分子筛的合成
    (二) 原位晶化概念的扩展和广义原位晶化催化材料制备
    (三) 原位晶化催化材料加氢裂化应用研究及原位型加氢裂化催化剂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及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RVHT加氢处理技术和RN-32V催化剂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的来源
        1.1.1 环保的压力
        1.1.2 资源利用的要求
        1.1.3 原油性质和油品需求的变化
        1.1.4 国内成品油质量现状
    1.2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加氢处理过程反应
        2.1.1 烯烃加氢饱和反应
        2.1.2 芳烃饱和反应
        2.1.3 加氢脱硫反应
        2.1.4 加氢脱氮反应
        2.1.5 加氢脱金属反应
    2.2 国内外提高产品质量的加氢技术
        2.2.1 OCT-M技术
        2.2.2 RSDS技术
        2.2.3 Prime-G~+技术
        2.2.4 蜡油加氢技术
        2.2.5 渣油加氢处理技术
    2.3 企业现状
        2.3.1 企业炼油流程现状
        2.3.2 企业已上技术及未来需求
    2.4 本章小结
    2.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3章 RIPP的催化原料加氢处理技术RVHT和RN-32V催化剂
    3.1 RVHT技术的研发
    3.2 RN-32V催化剂研发及制备
        3.2.1 加氢活性中心的可接近性
        3.2.2 新型式催化剂的研制
        3.2.3 金属活性中心比选
        3.2.4 助剂的引入
        3.2.5 各项物化指标
    3.3 RVHT技术催化剂的级配方案
    3.4 RVHT技术催化剂体系
        3.4.1 RN-32V与同类催化剂的脱硫脱氮性能比较
        3.4.2 RN-32V与RN-2芳烃加氢活性的比较
    3.5 RVHT技术原料油适应性
        3.5.1 直馏蜡油的加氢处理应用
        3.5.2 RVHT技术对掺DAO或CGO的蜡油原料适应性研究
        3.5.3 RVHT对减压深拔蜡油原料适应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RVHT技术及RN-32V催化剂在国内企业的应用情况
    4.1 在中国石化青岛炼化320万吨年加氢处理装置的应用
        4.1.1 装置概况
        4.1.2 催化剂的装填
        4.1.3 主要工艺参数
        4.1.4 原料及产品性质
        4.1.5 结论
    4.2 在中石化天津分公司130万吨年蜡油加氢装置的应用
        4.2.1 装置概况
        4.2.2 催化剂装填
        4.2.3 反应工艺参数
        4.2.4 原料及产品性质
        4.2.5 结论
第5章 RVHT技术在中石化某炼油企业的设计
    5.1 概述
        5.1.1 装置规模及开工时数
        5.1.2 装置组成
        5.1.3 装置特点
    5.2 方案及原料组成
        5.2.1 产品方案
        5.2.2 原料构成
    5.3 催化剂装填硫化方案和反应工艺参数
        5.3.1 催化剂性质及装填方案
        5.3.2 催化剂装填注意事项
        5.3.3 催化剂的装填方案
        5.3.4 催化剂预硫化
    5.4 工艺流程说明
        5.4.1 反应部分
        5.4.2 分馏部分
        5.4.3 脱硫部分
    5.5 装置正常操作各项指标
        5.5.1 装置主要操作参数
        5.5.2 产品分布和化学氢耗数据预测
        5.5.3 产品性质数据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的低聚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的回收和利用
        1.2.1 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的分离回收
        1.2.2 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的直接利用
    1.3 乙烯低聚工艺及催化剂
        1.3.1 乙烯低聚生产工艺
        1.3.2 乙烯低聚催化剂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装置
        2.1.1 固定床微反装置
        2.1.2 固定流化床反应装置
    2.2 催化剂
        2.2.1 催化剂制备
        2.2.2 催化剂改性
        2.2.3 催化剂水热处理
    2.3 分析仪器
        2.3.1 色谱仪
        2.3.2 定碳仪
        2.3.3 红外光谱仪
        2.3.4 X射线衍射仪
        2.3.5 BET分析仪
        2.3.6 化学吸附脱附分析仪
    2.4 原料
    2.5 数据处理
第3章 乙烯在HZSM-5 催化剂上低聚生成丙烯和丁烯的反应
    3.1 引言
    3.2 原料和催化剂
    3.3 催化剂的表征
    3.4 乙烯在HZSM-5 催化剂上的低聚反应
        3.4.1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2 空速的影响
        3.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4 反应压力的影响
    3.5 乙烯低聚反应的平衡计算
    3.6 小结
第4章 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考察
    4.1 引言
    4.2 活性组分
        4.2.1 不同活性组分对比
        4.2.2 活性组分含量的影响
        4.2.3 离子交换温度的影响
        4.2.4 活性组分Si/Al比的影响
    4.3 载体
    4.4 催化剂改性
        4.4.1 吡啶中毒改性
        4.4.2 磷酸改性的作用
        4.4.3 水热处理的作用
        4.4.4 金属改性的作用
    4.5 小结
第5章 干气中乙烯低聚反应规律的研究
    5.1 引言
    5.2 提高乙烯利用率
        5.2.1 新鲜HZSM-5 催化剂的反应
        5.2.2 水热处理HZSM-5 催化剂的反应
    5.3 提高丙烯收率
        5.3.1 水热处理HZSM-5 催化剂的反应
        5.3.2 新鲜HZSM-5 催化剂的反应
    5.4 反应级数的粗略计算
    5.5 小结
第6章 小型流化床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固定床反吹实验
    6.3 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6.3.1 初始流化速度u_(mf)
        6.3.2 带走速度u_t
        6.3.3 流化层面积A
        6.3.4 流化床直径D_R
        6.3.5 床层高度
        6.3.6 床层压降
        6.3.7 扩大部分直径D_T
        6.3.8 气剂接触时间t
        6.3.9 计算结果
    6.4 流化床反应器的实验
        6.4.1 流化状态
        6.4.2 不同流量的反应
        6.4.3 不同温度的反应
        6.4.4 不同催化剂装填量的反应
    6.5 小结
第7章 FCC干气组分在ZSM-5 中吸附行为的蒙特卡罗模拟
    7.1 引言
    7.2 烯烃在ZSM-5 中吸附行为的蒙特卡罗模拟
        7.2.1 模型和方法
        7.2.2 结果讨论
    7.3 干气组分在ZSM-5 中吸附行为的蒙特卡罗模拟
        7.3.1 模型和方法
        7.3.2 结果与讨论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其它奖励

四、炼油装置工艺设计参考资料 催化裂化 裂化催化剂的一般介绍(上)(论文参考文献)

  • [1]重油两段催化裂解多产丙烯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初步研究[D]. 郭菊花.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6)
  • [2]加氢改质技术的工业实践[D]. 常波. 天津大学, 2004(06)
  • [3]高含氮原料催化裂化反应特性的研究[D]. 王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4]焦化汽油催化裂解工艺技术研究[D]. 张海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5]炼油装置工艺设计参考资料 催化裂化 裂化催化剂的一般介绍(上)[J]. 第一石油化工建设公司炼油设计研究院工艺室. 炼油设计, 1976(05)
  • [6]催化裂化汽油催化裂解及两段催化裂化动力学模型研究[D]. 刘熠斌. 中国石油大学, 2008(12)
  • [7]富芳组分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过程高效转化应用基础研究[D]. 辛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1)
  • [8]原位晶化材料合成及加氢裂化催化应用研究[D]. 陈松. 浙江大学, 2007(09)
  • [9]RVHT加氢处理技术和RN-32V催化剂应用[D]. 徐宝岩.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10]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的低聚反应研究[D]. 丁雪.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炼油装置工艺设计参考资料 催化裂化 裂化催化剂概述(第 1 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