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改革中的员工心态——对马钢公司的考察

股份制改革中的员工心态——对马钢公司的考察

一、股份制改造中的职工心态——马鞍山钢铁公司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罗天文[1](1994)在《股份制改造中的职工心态——马鞍山钢铁公司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 去年9月11日,国家体改委正式批准马钢为国家股份制规范化试点企业。为了使股份制试点工作严格按国家体改委提出的“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规范化”的要求向前推进,马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专门组织一次大范围的职工思想状况调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各类人员采取集体座谈、个别交谈、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调查,摸清了职工在改制中的思想状况和心态。 推行股份制,实行企业重组,对企业来说,是一种企业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对职工来说,是一次

廖禹[2](2005)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基于股权结构的角度》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公司治理是近年来经济学和财务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实务界和理论界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其研究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公司治理问题的出现,源于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Smith(1776)早在其巨着《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就提到,“(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管理的是他人而非自己的钱财,遂不可断言,董事们会如同看顾自己的钱财一样审慎地看顾他人的财产。……在公司的管理实务里,玩忽和浪费总是多多少少会乘虚而入”。现代最早研究公司治理的是 Berle 和 Means(1932),他们首次提出了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分散持股的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关系,将代理理论引入公司治理理论中。他们继承并发展了 Smith(1776)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股权分散,作为委托人的股东没有能力和没有动力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制约,管理层采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损害股东利益,这样就会降低公司绩效。 Berle 和 Means(1932)的观点与经典公司理论不同,在经典公司理论中通常假设公司是由分散的股东所持有,股东具有同质性,因此股权结构不可能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影响。这样就产生了一个争论,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作用到底是应该作为一个外生变量还是作为一个内生变量进行研究。通过国外学者的研究,现在主流的观点是不同的股权结决定公司治理模式,并影响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治理机制良好的发挥是公司绩效优良的一个必要条件,股权结构确实与公司治理绩效之间存在关系。 我国股市成立以来,发展迅速,截至 2005 年 3 月,共有沪、深两市上市公司 1355 家,流通市值 10000 多亿。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大股东采用种种方式掏空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内部人作出有利于其自身却不利于股东利益的决策行为等现象屡见不鲜、2俯拾即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制度性缺陷,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有其形无其实,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虽然这种缺陷对大多数上市公司绩效并未造成实证性影响,但是必须改变。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运作,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我国学者从影响公司治理的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关于这方面的成果也很多,去年年底分类表决制的推出表明我国股权结构缺陷导致的公司治理问题已经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认同,这再一次证明了股权结构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研究意义重大,它关系到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理论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时,一般集中于运用实证方法来研究股权结构对公司市场价值和绩效的影响,通过应用特定的假设来验证某种结论。而很少系统地以股权结构为契入点,从公司的治理理论、治理结构发挥作用机制、治理模式角度出发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即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因此笔者萌发了从股权结构的角度出发系统性的论述有关公司治理理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的分析模式,得出了我国股权结构调整和公司治理改善的方向。二、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本文从企业制度的演进入手,提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代理问题,从委托—代理角度提出了关于公司治理概念的定义。从股权结构的概念出发,系统的论述了不同股权结构所对应的公司治理模式,从现在公司治理理论角度讨论了不同模式之间的融合现象。结合我国特有的股权结构分析了在这种模式下特有的公司治理缺陷,然后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一步分析我国公司治理的问题。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不同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未来股权结构调整的方向。最后通过对未来股权结构调整的方案的理论讨论,得出优化公司治理的结论,并通过中集集团的案例佐证文章结论。本文围绕着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分五个部分来对该问题进行阐述:3第一部分为公司基本理论研究。作为本文的开篇,这部分通过对公司制度的演进,指出公司制是企业制度演进的必然,它在具有以前一些公司制度不具备的优势的同时产生了特有的代理问题,公司治理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特有的代理问题而产生的,通过代理问题我们引出了公司治理的概念。由于公司治理概念的内涵较为丰富,其外延难以界定,我们通过对不同公司治理定义的讨论,总结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提出了自己关于公司治理的理解。第二部分为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分析。本章首先提出了股权结构的基本概念,论述了股权结构从理论上存在最适度的区域。然后通过对世界主流国家公司治理的分析,得出不同股权结构对应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判断,并介绍了股权分散型结构所对应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和股权集中型结构所对用的网络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机制。从最近的公司治理实践中总结出不同公司治理模式融合的趋势。第三部分是介绍我国特有的股权结构和由此导致的公司治理缺陷。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析,我们得出我国股权结构存在大股东“一股独大”、非流通股比例大、股票种类多、国家股比例大等特点,

汪华斌[3](1994)在《谈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文中研究说明 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公布以来,各地区各行业都在采用不同形式转换经营机制.然而从国内外的历史经验看,股份制则是我国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较好形式.本文就钢铁企业股份制改造,发表一点浅见.一、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从理论上讲,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作为一种新的改革思路,和原来扩权让利的改革思路相比存在一些重要的新特征:一是强调改革的整体和全面性,不仅仅是扩权让利和改变企业的某些行为,而且是要进行全面改革,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二是强调改革的系统性,进行系统的配套改革;三是强调改革的根本性,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重塑企业制度,使企业的行为完全符合改革目标模式的要求.然而近年的企业改革是企业在围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需要的情况下,不断从组织机构等方面上作多次变更改革.虽然在实现企业效益目标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

吴进良[4](2000)在《中国改革中的企业并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并购自从80年代在我国出现以来,便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它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发展。我国的企业并购理论的研究明显滞后于企业并购的实践,企业并购的迅速发展对理论研究提出了严重挑战。目前的企业并购理论都是以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其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和交易费用论基础上的,它无法合理地解释和解决我国改革时期的企业并购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研究改革时期的企业并购问题是企业并购实践的客观需要,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既有紧迫性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我国改革时期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渡时期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并购作为研究课题,选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我国企业并购实践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都是典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并购未曾有过的,有其特殊性和阶段性,如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导致的政府行为如何界定,产权转让收入如何处置,被并购企业职工如何安置等。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加以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我国企业并购就难以进一步推进和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就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最终将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可见,选择改革中的企业并购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分为八章和一个附录共九个部分。第一章 企业并购概述 对企业并购的概念作了界定,并对西方的企业并购理论作了简要介绍。西方企业并购的两大动因一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二是竞争压力的结果。企业并购效应首先是经济协同效应,它包括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和人力资源协同效应,其次是提高企业发展效率,再次是市场份额效应,最后是实现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正是因为企业并购有如此多的好处,西方的企业并购高潮才一波接一波不断。第二章 改革时期中国企业并购的起源与特点 我国企业并购的兴起,既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企业并购经历了从单纯的政府甩包袱消灭亏损企业到企业为了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而主动进行并购、重组的过程,通过并购、重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章 并购的主体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关系表现为:“全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多层次代理的产权结构模式,<WP=3>这种产权结构安排,造成了企业产权的条块分割,使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变得模糊不清和混乱,既构成了企业并购的体制障碍,又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国有经济产权结构的重组和治理结构的重塑,使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经济的所有者代表职能分开。第四章 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政府既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我国企业的并购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的行政范围,政府对企业并购能否实现起决定作用。各级政府又不是一个纯粹的利益共同体,国有企业的并购必然引起与此相关的各方面利益发生改变,这势必造成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许多经济和非经济的因素被掺杂到企业并购中来,使企业并购的运作变得非常困难,并购成本非常高,同时,也造成了政府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矛盾冲突。政府职能的二重性,使政府在行使管理者职能和行使资产所有者职能时容易产生混淆和职能的重叠,导致了政企无法分开。政府职能的混淆使企业并购行为行政化而非经济化。政府在企业并购中应发挥规划作用、规范作用和协调作用。政府的资产所有者职能应分离出来,政府只管政府的事,即只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第五章 并购的社会环境 企业并购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任何的企业并购都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企业并购首先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这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行业管理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其次是法律的支持与保护。目前既需要建立统一的企业并购法律体系,也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并购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最后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逐步实现普遍化、社会化、规范化。第六章 并购的中介机构 企业并购能否高效率除政府的影响外,对其影响较大的还有并购的中介机构。并购中介的作用长期被西方并购理论和我国并购实践所忽视。成熟的企业并购需要成熟的中介服务,缺少并购中介的并购市场是不健全的。企业并购运作的实践表明必须尽快培育我国的并购中介机构,它包括:投资银行、并购顾问公司、并购经纪人、商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第七章 跨国并购问题 进入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成为第五次并购浪潮的主流。各国之间的相对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的发展是跨国并购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不一致是跨国并购的另一重要原因。近年来外资投入少量资本并购和控制我国国有企业,并在境外上市,已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必须加强利用外资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政策和法律,鼓励对外投资,推动我国的跨国?

汪华斌[5](1994)在《对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探讨》文中指出

刘美英[6](2007)在《典型中小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化工企业事故出现高发性和损失严重性,可能引发化工行业的第三次事故高峰。作者以衡阳钛白粉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构建为实例,开展中小化工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探讨。希望通过研究,找出提高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化工事故率的一般性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1)从企业安全管理的原理、企业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等方面论述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方向。应该采用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模式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2)运用危险源辨识技术,确定钛白粉化工厂的硫酸储罐属于重大危险源。运用重大爆炸泄漏事故后果分析方法评价重大危险源危险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评价钛白粉生产过程,采用安全检查表法评价钛白粉生产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提出解决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困境的思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3)提出“一0四四一”安全分级管理模式,并构建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保证体系作为此管理模式的有力保障。提出了实现“一0四四一”的安全分级管理模式、创建本质安全化企业的具体措施并运用于实践,取得了突出效果。本文的研究以衡阳钛白粉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为背景,充分考虑了其作为我国中小化工企业的代表性、典型性,提出一个新的安全管理模式——“一0四四一”分级管理安全管理模式,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其研究成果为相似情况的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王建军[7](2008)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钢铁产业超常规发展,粗钢产量1996年突破1亿吨大关之后,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翻了两番,2007年已经达到4.9亿吨,占世界钢铁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由于钢铁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投资过度、低水平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过低、布局分散化等问题突出,导致资源能源消耗高及环境污染严重,成为国家宏观调控首当其冲的主要产业之一。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战略管理、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优势,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钢铁产业运行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国际比较、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等,从产业视角对我国钢铁产业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发展和产业整合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目的是为钢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为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调整提供借鉴,为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和建议,也进一步拓展产业整合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全文把钢铁产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作为基础条件,把转变钢铁产业发展方式作为目标,从钢铁产业组织整合、产业链整合和产业空间整合三个纬度进行深入探讨,并就市场和政府在钢铁产业整合中的定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构建了资源环境约束转变产业发展方式钢铁产业整合市场与政府科学定位的逻辑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为8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主要是对立题的依据及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简要的阐述。第2章产业整合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现有的产业整合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主要包括斯密、马克思等早期经典理论对产业整合的相关论述,科斯、威廉姆森等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近年西方学者对产业整合实证研究的结论以及我国对产业整合的理论研究成果。第3章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简要回顾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钢铁产业随工业化进程的演变规律。在概述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总体状况、能源消耗与环境代价之后,运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对钢铁产业的资源支撑能力、环境约束进行了重点分析,特别对铁矿石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和近年钢铁出口热进行了冷静的、深入的思考。第4章转变发展方式与钢铁产业整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进行了对比,认为两者不是对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延伸和深化。对我国钢铁产业粗放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产业整合是转变钢铁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特别就产业整合对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第5章钢铁产业组织整合。对我国钢铁产业组织现状进行了评述,特别指出我国钢铁产业的逆集中化趋势和规模不经济的特征。总结了世界钢铁产业组织整合的历程和动因以及对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的启示,指出我国钢铁产业要想在世界钢铁市场中发挥与产能规模相匹配的作用,就必须加强产业整合,实现向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转变。论证了我国钢铁产业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及产业整合的“难题”,提出了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的6大驱动力和概括归纳出5大钢铁产业整合模式。并从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对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进行透视。第6章钢铁产业链整合。对上游资源的掌控能力和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是中国钢铁产业的“两大软肋”。本章提出了钢铁产业的前后向整合,构筑协调发展的钢铁产业链的思路,对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整合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整体设计。通过对钢铁企业案例分析,实证了产业链整合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第7章钢铁产业的空间整合。在综述产业布局理论的同时,强调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产业布局理论创新。在总结我国钢铁产业空间布局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钢铁产业空间整合的思路:按照“内陆压缩存量,沿海转移增量”的原则,依托现有优势企业,结合兼并、搬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和利用国外资源等条件,逐步提高产能的空间集中和资源的区位优化配置。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特别是跨区域整合进展相对缓慢,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有直接关系,本章对钢铁产业跨区域整合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第8章钢铁产业整合中的市场与政府。市场机制在钢铁产业整合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本章基于资源约束和钢铁产业的负外部性,论证了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的依据。资本市场为钢铁企业市场化整合提供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的创新手段,政策调控为钢铁产业整合创造环境条件。并以宝钢整合八一钢铁的案例实证分析了市场与政府在跨区域产业整合中的定位和分工。本文提出了以下有创新性的观点:1.构建了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理论分析框架本文把资源环境约束作为全文的基础条件,深入探讨了高能耗、高污染的典型代表——钢铁产业整合及其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构建了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已有文献主要把产业整合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行为,从企业战略角度分析产业整合,而本文把产业整合集中应用于产业层面,在合理吸收战略管理理论精粹并在对现有产业整合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产业视角对产业整合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钢铁产业整合包括产业组织整合、产业链整合和产业空间整合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展开深入分析,丰富和发展了产业整合理论的内容。2.对产业集中度、产业整合与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的特征,指出钢铁产业集中化和分散化趋势并存,但分散化趋势占主导地位,导致产业集中度明显下降。论证了产业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与产业整合的活跃度和难易度间的关系,提出我国钢铁产业整合面临产业快速成长过程中的“难题”: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重化工业化的加速,钢铁产业国内需求快速增长,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缺少动力与压力,“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在正处于成长期的我国钢铁产业中还没有发挥出实质性作用,产业整合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出于提升钢铁产业运行效率的需要,特别是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化,要求加强钢铁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强调产业整合在产业成长期的市场环境下的艰巨性,由此推导出我国钢铁产业整合不仅需要市场自身的整合力量,还需要政府推动的结论。3.提出了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的驱动力模型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整合驱动力主要是市场需求约束下的市场竞争压力以及钢铁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和市场控制力的内在动力,行业不景气时期往往是并购等产业整合活动的活跃期。我国钢铁产业的运行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钢铁产业整合的驱动力也存在着差异。在我国钢铁产业正处于成长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钢铁产业整合驱动力不仅来自于市场需求约束下的生存竞争和企业扩张的内在冲动,而且更多地来自于资源约束、节能减排、外资并购压力、产能过剩、集中度过低、产业政策等综合因素。4.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条件下,我国钢铁产业整合应在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下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是较合适的整合模式。基于资源约束和钢铁产业的负外部性,论证了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的依据。指出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整合的市场环境不成熟,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来实现诸如钢铁产业这样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整合和调整,周期过长,并伴随着资源的持续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不仅是理性的,而且是必要的。并以宝钢整合八一钢为例探讨了市场和政府在钢铁产业整合的定位和分工,提出我国钢铁产业整合尤其是跨区域产业整合应综合利用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合力,充分兼顾各方利益,采用“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模式是比较合适的选择。5.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链整合对循环经济产业链与普通产业链进行了比较,认为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而构建,而普通产业链则是围绕产业间供需关系建立起来的;普通产业链通常是线性的、单向的供需链,循环经济产业链则是非线性的,可能会以“环”、“链”、“网”等形态表现出来;循环经济产业链上各环节、各节点企业间的依存程度更高;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相对更长。并就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整合进行了设计,基本思路是:通过产业链整合,进一步拓展钢铁生产流程的功能,使其不仅具有钢铁产品制造功能,而且具有能源转换、大宗废弃物处理及为相关行业提供原料等功能,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中的物质循环方式来规划生产体系,发展产品深加工,延伸产品链,扩展物质的循环利用领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大中小循环。6.系统地论证了产业整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产业整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产业整合的目标和内在动力。本文详细论证了产业整合是转变钢铁产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产业整合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节能减排;有利于有限资源的集中有效使用,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钢铁产业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带来产业运行的相对稳定性、持续性,减少资源的浪费。在论证过程中,还提出一些明确的观点,如我国钢铁产业的现状与其说是产能过剩,不如说是技术水平低下、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企业过剩,产能过剩或许可以通过未来不断增长的钢铁市场需求来消化,而解决“企业过剩”的最好办法是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还提出通过产业整合,造就产业领袖企业,由产业领袖企业主导产业秩序、平抑市场波动、推动产业升级的主张。7.论证了我国钢铁产业应主要依托国内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并从资源环境视角对近年来钢铁出口热进行了“冷”思考。我国钢材出口从2003年到2006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0%以上,2007年出口钢铁已占钢铁总产量的10%以上。因此,社会上就有两种相互关联的观点:国内产能过剩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解决,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应有“国际化视野”;我国钢铁生产成本低,价格优势明显,钢铁产业已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从全球化分工角度,我国应走出口导向型钢铁产业发展道路,成为世界钢铁“制造中心”。本文对以上观点进行了反驳。指出,我国保持适度的出口总量是完全必要的,有利于调整国内供需平衡关系。但钢铁产品的大量出口存在着“内忧外患”: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客观上存在着受国际钢铁市场剧烈波动冲击的风险,一旦出口明显受阻,将引发国内市场的连锁反应,这是“外患”。更重要的是“内忧”。钢铁产品的大量出口,相当于输出了大量宝贵的资源,出口了洁净的环境,留下污染,增加了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代价很大,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同时指出,我国钢铁生产成本低、不少钢铁产品出口价格具有比较优势是建立在资源能源成本扭曲、环保成本外部化和劳动工资受到挤压等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资源、能源供应和环境承受能力等因素,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定位应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钢铁进出口的主要目的在于品种调剂。由于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的局限,本文对产业整合的理论分析还不够透彻;缺乏计量模型的支持;还不能完整提出对策建议和具体措施。这些问题有待以后研究予以完善和补充。

张文勇[8](2001)在《民营资本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民营资本实质上是一种资本,本文的主题即中心论题是资本。主线,即思维逻辑线索或文章主干是价值--资本--民营资本及其发展环境。而作为本题的实际出发点和目标,也即理论上的旨趣和趋归是现实中国的民营资本,尤其是其发展的外部环境。 这种思维逻辑和写作结构是缘于这样两种实践与思考:一是民企工作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民营资本尤其是私营资本和企业,普遍面临发展过程中“二次飞跃”的艰难处境--“长不大”与“恐大症”。究其原因,有自身因素约束,也有外部环境因素制约。但这两方面的因素,又都可以归因于对资本本体的理解和把握,都导源于对资本本体论认识的偏差。对资本、资产与财产的理论界线不够明确,由此导致反映它们所有关系的所有制、所有权和占有权(经济上的所有权)的财产关系也因此含混不清。民营资本,尤其是私营资本和企业,其资本功能组织形态缺乏结构性,资本产权组织形态未能社会化。加上传统所有制观念的约束,国家也没能给予民营资本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中小民营企业从出生到死亡,几乎每一步都要面临比国有企业大得多的困难。面临所有制的歧视、国家政策的不平等、贷款难、获取服务和信息难、吸纳人才难以及劳资关系不理想等问题。从而民营资本自身也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投资预期和产权预期。这都是其症结之所在。 二是国有资本和企业普遍存在效益不良,这也是世界和世纪之症,病根在哪里?我曾经进行了部分实践和研究,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同样由于资本本体论研究的缺失,导致对资本本体及其产权理解的不彻底,从而使资本运营实践的发展和研究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在中国一度规模浩大的的资本运营中,由于缺乏对资本最起码的价值判断,没有真正理解资本的组织特征和质量特征,因而走了许多弯路,国有资产的保持和增殖都遭遇坚硬的阻力并均有惨痛的损失。因为对资本本体的认识直接提供着国企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目标方向。而一度,流行的观点是把国有资本与股份资本相等同,并按照这一观点着力构建国有资本制度。这一做法在实际中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国有资本股份化后形成国家股,国家股的股东主体仍难以明晰为确定的自然人或法人。因此投资主体仍不明确,投资主体虚置问题没能解决。依此产生的股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亦很不完备。企业产权仍难以明晰,政企不分只不过变换了一种形式。可见,国有资本股份化除了改变融资方式,并因此融到了一定的社会资本外,资本运营机制并不可能有质的改变,这在一些股份化改造后的企业中已有所表现。 而要对资本本体有切近、准确的把握,则有赖于对其理论基础--价值论的准论文摘要.2.确理解和新的阐释。作为对这种探讨的新的尝试,笔者提出了统一价值论学说。 统一价值论的哲学范式是当代哲学整体统一的范式,其本体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实践论哲学。笔者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的劳动价值论之劳动,正是其哲学本体论承诺一实践意义的延伸。社会劳动,即广义劳动,是人类总体劳动。指谓为人类社会三大实践,即生产劳动实践、料学认识实践、社会关系实践。在经济学中,则指称为物质生产劳动、科学认识劳动、和社会关系(含社会管理)劳动。劳动创造价值正是指备种社会劳动创造的统一价值。它包括认识劳动发现的原生价值、生产劳动创造的原创价值和社会实践劳动创造的关系价值。因此价值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有人创造的因素、也有物质增殖的因素。此外,马克思价值理论中,关于高级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与“自乘”的观点,在现代新经济的条件下正是可以理解和指谓为各种高级复杂劳动,如科学技术劳动所具有的“乘数效应”和基础科学与制度文化劳动所具有的“高结晶度”,以及社会管理劳动特有的、“超强的外部性”。社会制度建设决定了很长一段时期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命运,政府管理行为也会产生广泛而严重的后果等等。因此统一价值论包括了原生价值、原创价值、关系价值,是一种总体价值,它与社会总体实践一致,都是人类社会劳动的成果。价值来源已部分和局部的发生了变化。价值形成、价值决定和实现不同于价值创造。商品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大致有三:一是劳动创造的价值,二是原生价值的自然延展,三是效用价值的放大。与此相应,追逐价值的方式和价值的形态发生了改变:直接劳动,即劳动者直接加于劳动对象的劳动;同积累起来的劳动相比;巳经微不足道,以至于对剩余劳动的剥削将逐步成为不可能。从而主要是认识劳动或知识资本和物质化了的劳动,决定价值的生成和形成。剩余价值的多少将主要不是取决于直接劳动,而是“主体客体化”的认识劳动和物化了的劳动,对简单劳动的剥削逐渐减少。对于这样的价值创造、决定和贡献结构,市场经济的分配形式并不能自动产生出一个合理的、良性的分配机制、而按劳分配制度也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按活劳动分配。因此宏观的收入调节,即政府制定分配制度和财政政?

孙国春[9](2001)在《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及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文中指出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股份制开始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进行试点,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经过20年的实践,股份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较具有活力的一部分,并且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实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效益,提高其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股份制改造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经济绩效的指标、标准和办法,是分析股份制改造效果和及时调整股份制改造策略的依据。 本文从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实践历程出发,分析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缓解资金短缺的矛盾、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证券市场和巩固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等积极作用,介绍了西方国家国有企业股改的经验与教训,总结了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途径、方式、步骤和资产重组、资产剥离的模式,重点研究了股份制改造企业的资产增值能力、资产收益能力、资产运营能力、企业偿债能力和企业发展贡献能力5个方面Ⅰ、Ⅱ、Ⅲ级运营和绩效评价指标,以信息熵为理论基础,通过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一套股份制改造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并给出具体的评价方法。 本文在借鉴了国内外有关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和财务评价的理论。笔者希望能为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运营尤其是这类企业经济绩效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王小翠[10](2001)在《资本经营——从证券市场看资产重组》文中研究指明资本经营现今是证券市场的关注焦点,在报纸、杂志和电视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关上市公司的重组案例。在股票市场中,演绎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只要上市公司有重组题材,股价会一路狂升,甚至是天价。资产重组真是治愈“企业顽症”的良药吗?股票的市值真的是反映了企业的业绩吗?从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透过现象到本质,探索出一条真正解救企业困难的良方呢?在面对即将入关的证券市场和企业如何来面对挑战呢? 企业从传统的生产经营转变到资本经营,是一种质的飞跃,也是当代值得研究的课题,企业如何从生存到发展壮大,永远是企业家们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国内外无数的企业发展史上说明,成功的资本经营能够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而且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是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收购兼并。如何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有效成功地资产重组,是成功的关键,也是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从资本经营的理论基础、证券市场概论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证券市场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并分析了如何从证券市场看资本经营的效应,通过房地产和纺织两大板块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案例分析了资产重组的效应,提出企业内部只有进行实质性资产重组,企业才能不断壮大发展。同时分别对实质性重组和非实质性重组作了阐述,提出核心竞争力是判断实质性重组和非实质性重组的关键所在。最后提出了资本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要从九个方面着手改进资本经营,通过对政府在资本经营中角色的转换、健全和完善资本经营的法制环境、加强企业内部的重组、加强资本经营的审计与监督、防止利润包装、加强产权结构的调整、加强投资银行在资本经营中的作用、重视无形资产的重组、加强重组企业的形象包装和呼唤企业家才能等方面改善资本经营,解决企业经营所面临的一些问题:(1)解决劣势企业问题;(2)解决优势企业扩张问题;(3)解决企业重组形式不合理的问题;(4)解决企业产权结构一元化问题;(5)解决资源配置效益低下问题;(6)解决发展中增量不足的问题;(7)解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证券市场才能不断繁荣发展。

二、股份制改造中的职工心态——马鞍山钢铁公司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份制改造中的职工心态——马鞍山钢铁公司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基于股权结构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关于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公司制、委托—代理关系与公司治理
    第二节 关于公司治理定义的讨论
第二章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第一节 股权结构的概念
    第二节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模式
    第三节 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之间的融合与趋同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
    第二节 现有股权结构导致公司治理缺陷
    第三节 “一股独大"—马鞍山钢铁公司改制中股权结构设置案例分析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实证研究
    第一节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的规范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第五章 股权结构优化与改进我国的公司治理
    第一节 股权优化的一般讨论
    第二节 积极推进国有股减持,优化股权结构
    第三节 机构投资者的培育与股权结构优化
    第四节 积极发展经营者、员工持股计划优化股权结构
    第五节 股东联盟治理型公司—中集集团(000039)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改革中的企业并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企业并购概述
    1. 企业并购的定义
        1.1 国际通用的兼并与收购概念
        1.2 我国对兼并与收购概念的定义与理解
        1.3 本文对并购的定义
    2. 西方企业并购的发展
    3. 企业并购的动因与效应
        3.1 企业并购的动因
        3.2 并购的效应
    4. 企业并购的成本与风险
        4.1 并购的交易成本
        4.2 并购的风险
第二章 改革时期中国企业并购的起源与特点
    1. 中国企业并购的背景
        1.1 理论背景
        1.2 社会经济背景
    2. 中国企业并购的发展阶段、各阶段动因及特点
    3. 企业并购在我国改革中的作用
    4. 目前企业并购在中国的地位
第三章 并购的主体问题
    1. 国有企业产权模糊构成并购的体制障碍
        1.1 多层次代理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
        1.2 对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的理论纷争
        1.3 对解决并购中国有企业产权问题的制度建议
    2. 国有企业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3. 企业并购中产权主体结构落差的问题
    4. 企业并购中的产权体系残缺
        4.1 我国企业并购的产权体系残缺
        4.2 国内现存的产权交易机构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章 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1. 目前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2. 并购中政府行为导致的利益冲突
        2.1 国有企业并购中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
        2.2 政府干预对企业并购的负效应
    3. 政府在并购中的地位与职能
    4. 正确行使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职能的措施
第五章 并购的社会环境
    1. 政策问题
        1.1 财税政策
        1.2 金融政策
        1.3 行业管理政策问题
    2. 法律体系
        2.1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
        2.2 我国并购的法律现状
        2.3 构建我国的并购法律环境
        2.4 我国企业并购中的法律服务
    3. 社会保障
        3.1 社会保障体系
        3.2 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
        3.3 企业并购中人员安置问题
第六章 并购的中介机构
    1. 并购中介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2. 培育我国的并购中介机构
        2.1 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
        2.2 并购顾问公司
        2.3 并购经纪人
        2.4 商业银行
        2.5 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
第七章 跨国并购问题
    1. 跨国并购的产生与发展
        1.1 跨国并购产生的原因
        1.2 跨国并购的发展
    2. 跨国并购的利弊
        2.1 跨国并购的有利因素
        2.2 跨国并购的不利因素
        2.3 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对策及应注意的问题
    3. 外资对我国企业的并购
        3.1 外资对我国企业并购现状
        3.2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特点
        3.3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4. 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4.1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4.2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3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未来
第八章 当前企业如何搞好并购
    1. 当前我国各种并购模式的利弊分析和经验教训
        1.1 目前我国的并购模式
        1.2 多种并购模式的存在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1.3 我国企业并购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
    2. 在现有条件下我国企业如何搞好并购
        2.1 我国企业并购的背景环境分析
        2.2 我国企业并购存在障碍
        2.3 我国企业并购应遵循的原则
        2.4 我国企业搞好并购的对策分析
附录Ⅰ:并购案例
    案例一:多种形式的并购──赛格模式
    案例二:反向收购、并购后的运营──万向模式
    案例三:并购动因、程序、并购后的整合、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案例四:跨地区收购──中集模式
    案例五:并购动机、中介作用、并购后的整合
    案例六:并购动机、并购后的整合──君安投资
    案例七:收购动机、收购对象的选择、收购后的整合的反例
    案例八:强弱联合──常柴模式
    案例九:跨国并购──柯达公司购并中国感光行业案例分析
    案例十:并购的社会环境
附录Ⅱ: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典型中小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工事故及危害
        1.1.1 化工事故的危害
        1.1.2 我国的化工安全管理现状
    1.2 企业的安全管理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对企业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研究
    1.3 我国中小化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3.1 企业内部安全管理方面
        1.3.2 企业外部管理环境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及采用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钛白粉化工厂的安全管理评价
    2.1 衡阳永生化工公司具有典型性
    2.2 钛白粉化工厂的生产特点
    2.3 钛白粉生产工艺
        2.3.1 钛白粉的生产方法
        2.3.2 氯化法和硫酸法比较
        2.3.3 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
    2.4 钛白粉生产过程的危险源辨识
        2.4.1 化工物料的危险性
        2.4.2 重大危险源及危害
    2.5 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事故及统计分析
        2.5.1 酸灼伤
        2.5.2 粉尘危害
        2.5.3 高处坠落
        2.5.4 电气伤害
        2.5.5 物体打击
        2.5.6 噪声伤害
        2.5.7 钛白粉厂的事故统计分析
    2.6 钛白粉生产的安全评价
        2.6.1 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单元的划分
        2.6.2 硫酸的泄漏后果分析评价
        2.6.3 生产过程危险性的安全评价
        2.6.4 安全管理的安全检查表法评价
    2.7 钛白粉化工厂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7.1 安全制度有欠缺
        2.7.2 公司领导“重效轻安”思想严重
        2.7.3 安监人员不懂技术
        2.7.4 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2.7.5 缺乏一个真正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0四四一”安全分级管理模式的建立
    3.1 对现有企业安全管理变革模式的评析
    3.2 完善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思路及其依据
    3.3 企业本质安全化结构模型的构建
    3.4 “一0四四一”安全分级管理模式的建立
    3.5 安全分级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
        3.5.1.强调“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观点
        3.5.2 安全工作“天天从0开始”
        3.5.3 强化车间的“四卡”安全管理方法
        3.5.4 班组工作主要抓“四个关键”
        3.5.5 岗位员工的操作要求达到“标准化作业”
    3.6 企业安全管理保证体系的建立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钛白粉化工厂安全管理实践
    4.1 “一0四四一”模式的具体实施
        4.1.1 做好钛白粉生产现场的危险源辨识
        4.1.2 加强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4.1.3 加大安全投入和科技创新
        4.1.4 提升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
        4.1.4 员工安全培训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4.1.5 注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4.2 取得的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主要内容及逻辑分析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3.2 存在的不足
2. 产业整合文献综述
    2.1 产业整合涵义和分类的不同观点
        2.1.1 产业整合的涵义
        2.1.2 产业整合的分类和内容
    2.2 经典理论关于产业整合的论述
        2.2.1 斯密、马克思等关于产业整合的相关论述
        2.2.2 现代企业理论对产业整合的分析
    2.3 西方学者对产业整合的实证研究
    2.4 我国对产业整合问题的研究
        2.4.1 我国产业整合的现实研究
        2.4.2 产业整合理论研究框架
3. 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3.1 工业化与钢铁产业的发展
        3.1.1 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判断
        3.1.3 工业化与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
    3.2 钢铁产业的资源约束日益突出
        3.2.1 我国工业化的资源约束总体状况
        3.2.2 钢铁产业的资源支撑能力
        3.2.3 从铁矿石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看资源约束
    3.3 能源消耗与环境约束强化
        3.3.1 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环境代价
        3.3.2 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约束
    3.4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出口热的“冷”思考
        3.4.1 我国钢铁进出口的现状
        3.4.2 钢铁出口热的“内忧外患”
4. 转变发展方式与钢铁产业整合
    4.1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总体特征
        4.1.1 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4.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特征
    4.2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4.2.2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程
    4.3 产业整合是钢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4.3.1 我国钢铁产业增长方式的粗放特征
        4.3.2 产业整合是钢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4.4 产业整合与钢铁产业的技术创新
        4.4.1 我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4.4.2 世界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趋势
        4.4.3 产业整合能有力地推动钢铁产业的技术创新
5. 钢铁产业组织整合
    5.1 我国钢铁产业组织现状
        5.1.1 钢铁产业集中度:逆集中化趋势
        5.1.2 规模经济性
        5.1.3 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5.1.4 进入/退出壁垒
        5.1.5 价格行为
    5.2 世界钢铁产业组织整合的历程及其启示
        5.2.1 世界钢铁产业整合的历程
        5.2.2 世界钢铁产业整合的动因
        5.2.3 产业整合:世界钢铁巨人米塔尔集团的成长之路
        5.2.4 世界钢铁产业组织整合的启示
    5.3 处于成长期中的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
        5.3.1 我国钢铁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5.3.2 处于成长期的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分析
        5.3.3 产业成长期中的钢铁产业整合难题
    5.4 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的驱动力和模式
        5.4.1 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的驱动力
        5.4.2 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模式
    5.5 从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看钢铁产业组织整合
        5.5.1 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规则
        5.5.2 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局中人分析
        5.5.3 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结局
        5.5.4 从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结局透视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
6. 钢铁产业链整合
    6.1 产业链整合及其模式
        6.1.1 产业链的实质
        6.1.2 产业链整合及其模式
    6.2 钢铁产业链及其“瓶颈”
        6.2.1 钢铁产业链
        6.2.2 我国钢铁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6.3 产业链整合:构筑协调发展的钢铁产业链
        6.3.1 钢铁产业链整合的类型
        6.3.2 钢铁产业的后向整合
        6.3.3 钢铁产业的前向整合
    6.4 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链整合
        6.4.1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
        6.4.2 循环经济是我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6.4.3 循环经济产业链与普通产业链的区别
        6.4.4 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链整合思路
    6.5 产业链整合:提升钢铁企业的竞争优势
        6.5.1 产业链整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分析
        6.5.2 提升钢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6.5.3 整合产业链提升竞争优势的案例分析:为宝钢为例
7. 钢铁产业的空间整合
    7.1 产业布局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下的创新
        7.1.1 产业布局的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7.1.2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7.1.3 科学发展观下的产业布局
    7.2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及特征
        7.2.1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
        7.2.2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整合的思路
        7.3.1 大钢铁生产基地向临海聚集,特别是新建企业要临海布局
        7.3.2 区域内整合,形成全国六大钢铁基地
        7.3.3 跨区域整合,形成以五大钢铁集团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7.4 钢铁产业跨区域整合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7.4.1 地方政府行为与钢铁产业发展
        7.4.2 地方政府的双重代理角色及中央政府与地区政府的博弈
        7.4.3 我国钢铁产业跨区域整合的最大障碍:地方保护
        7.4.4 利益协调:破解跨区域整合的障碍
8. 钢铁产业整合中的市场与政府
    8.1 政府与市场在产业整合中的定位和作用
        8.1.1 市场机制在钢铁产业整合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
        8.1.2 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的依据
        8.1.3 对西方国家政府在产业整合中作用的考察
        8.1.4 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的方式
    8.2 资本市场:钢铁产业市场化整合的重要平台
        8.2.1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8.2.2 股权分置改革为市场化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8.2.3 资本市场为钢铁产业市场化整合提供了重要平台
    8.3 政策调控为钢铁产业整合提供环境条件
        8.3.1 地方钢铁产业过度投资导致产业分散化
        8.3.2 宏观调控为钢铁产业整合创造了有利环境
        8.3.3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增加了产业整合的压力
        8.3.4 钢铁产业政策为钢铁产业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8.4 跨区域产业整合的案例实证分析:宝钢整合八一钢铁
        8.4.1 宝钢整合八钢的过程
        8.4.2 “多赢”局面形成
        8.4.3 宝钢整合八钢模式: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民营资本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一、 为什么选择本题
    二、 三个背景与一个前提
    三、 认识论和方法论概述
    四、 主线与分析框架
第一章 统一价值论
    第一节 价值界定的几种学说
    第二节 传统价值界定的哲学范式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当代哲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基础上的价值内涵
    第四节 对当代哲学范式下价值论的新阐释和批评
    第五节 统一价值学说
    第六节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二章 广义资本论
    第一节 重新认识资本的历史与逻辑前提
    第二节 广义资本说
    第三节 资本循环论
    第四节 资本的本质特征和属性
第三章 非资本主义理论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层次论
    第二节 产权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形态
    第四节 非资本主义道路
    第五节 所有制与国有资本制度
第四章 民营资本论
    第一节 民营资本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民营企业自身因素约束与发展对策
第五章 民营资本发展的外部环境研究
    第一节 融资环境制约
    第二节 准入环境制约
    第三节 税收政策制约
    第四节 外部竞争制约
    第五节 歧视性政策的负效应
第六章 加快发展民营资本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第二节 放开部分领域,拓宽民营企业的投资空间
    第三节 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
    第四节 加快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制建设步伐
    第五节 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
    第六节 促进民营企业文化环境的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9)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及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相关知识介绍
    1.1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实践经验
    1.2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3 国外股份制改造可借鉴的经验
        1.3.1 国外股份制改造存在的问题
        1.3.2 国外股份制改造可借鉴的经验
2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操作
    2.1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原则、途径及方式
        2.1.1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原则
        2.1.2 股改的途径及方式
        2.1.3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方式的选择
    2.2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一般步骤
        2.2.1 清理存量资产
        2.2.2 存量资产评估
        2.2.3 界定产权关系
        2.2.4 设置股权
    2.3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的资产重组与资产剥离
        2.3.1 资产重组的含义及模式
        2.3.2 非经营资产的剥离
3 股份制改造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股份制改造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背景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沿革
        3.1.2 建立股份制改造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3.2 股份制改造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3 股份制改造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1 企业绩效评价内涵
        3.3.2 对股份制改造企业绩效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3.3 股份制改造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4 股份制改造企业绩效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的确立
    4.1 股份制改造企业绩效评价模型
        4.1.1 建模目的
        4.1.2 建模思想
        4.1.3 理论基础—信息熵
        4.1.4 股份制改造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4.1.5 股份制改造企业绩效评价模型的发展
    4.2 股份制改造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4.2.1 股份制改造企业经济绩效评价标准的确立
        4.2.2 评价方法的选择
5 评价实例
    5.1 数据采集及处理
    5.2 用评价模型计算,分别求ξ_(ιJ)和W_(ι)
    5.3 评价结果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资本经营——从证券市场看资产重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文献综述
1章 资本经营的理论基础
    1.1 资本经营的涵义、特点和原则
    1.2 资本经营的理论依据
    1.3 资本经营的意义
    1.4 资产重组是实现资本经营的较佳途径
2章 证券市场的概论
    2.1 证券市场的涵义、特点
    2.2 我国证券市场的概况
3章 证券市场与资本经营
    3.1 证券市场在资本经营中的作用
    3.2 资本经营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4章 从证券市场看资产重组的效应
    4.1 资产重组的内涵
    4.2 资产重组的模式
    4.3 资产重组的效应
    4.4 判断实质性重组的标准——核心竞争力
5章 改进资本经营的措施
    5.1 资本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5.2 政府在资本经营中的角色转换
    5.3 健全和完善资本经营的法制环境
    5.4 加强企业的内部重组
    5.5 加强资本经营的审计与监督,防止利润包装
    5.6 产权结构的调整——资产重组的基本内涵
    5.7 加强投资银行在资本经营中的作用
    5.8 重视无形资产的重组
    5.9 加强重组企业的形象包装
    5.10 呼唤企业家才能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鸣谢

四、股份制改造中的职工心态——马鞍山钢铁公司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股份制改造中的职工心态——马鞍山钢铁公司的调查[J]. 罗天文.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994(01)
  • [2]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基于股权结构的角度[D]. 廖禹. 西南财经大学, 2005(04)
  • [3]谈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股份制改造[J]. 汪华斌. 管理教育学刊, 1994(01)
  • [4]中国改革中的企业并购问题研究[D]. 吴进良. 西南财经大学, 2000(01)
  • [5]对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探讨[J]. 汪华斌.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1994(03)
  • [6]典型中小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研究[D]. 刘美英. 中南大学, 2007(01)
  • [7]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D]. 王建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8]民营资本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张文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 [9]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及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D]. 孙国春. 东北农业大学, 2001(01)
  • [10]资本经营——从证券市场看资产重组[D]. 王小翠. 中南林学院, 2001(01)

标签:;  ;  ;  ;  ;  

股份制改革中的员工心态——对马钢公司的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