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测定临床应用价值初探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测定临床应用价值初探

一、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1](2021)在《NP长期暴露致大鼠心肌纤维化和对心功能影响及锌硒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明确壬基酚(NP)长期暴露对大鼠心肌纤维结构和心功能的影响,寻找NP致心脏毒性的敏感检测指标。2)探讨锌硒茶对NP暴露引起的心肌纤维化是否具有干预作用,并与绿茶效果比较。方法: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6个组;对照组(C,玉米油),NP低剂量(L,0.4 mg/kg)、中剂量(M,4 mg/kg)、高剂量(H,40 mg/kg)暴露组,NP(40 mg/kg)+绿茶干预组(1g/kg/d)、NP(40 mg/kg)+锌硒茶干预组(1g/kg/d)。每日定时按当日大鼠体重进行灌胃(灌胃体积:5ml/kg/d),连续灌胃NP染毒180天,干预组NP染毒剂量为40mg/kg,染毒时间180天,并同时分别进行绿茶与锌硒茶干预180天后剖杀。所有大鼠剖杀前采用多普勒超声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包括:左心室左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LVAWd)、左室前壁收缩末期厚度(LVAW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舒后壁张末期厚度(LVPWd)、左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LVPWs)、心输出量(CO),同时采用小动物测压计测定大鼠尾动脉血压值。取大鼠左心室部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心脏组织NP蓄积水。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大鼠心脏组织内锌和硒两种元素含量。腹主动脉血行血清学检测心肌酶谱水平: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以及a-羟丁酸脱氢酶(a-HBDH)。Sirius Red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情况并采用Image Pro-plus系统测量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Western blot测定心肌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Ⅲ)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胶原蛋白相关mRNA(collagenⅠ、collagenⅢ)的表达。结果:1)NP致心肌纤维化:与对照组相比,NP暴露组心脏组织中NP蓄积水平随染毒剂量的增高而增高(F=13.704,P<0.01)。超声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P暴露组左室前壁收缩期室壁厚度变薄(FLVAWs=16.531,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变大(FLVIDd=9.873,P<0.01)。心肌酶谱示,NP暴露组血清AST(FAST=43.388,P<0.01)、CK(FCK=33.456,P<0.01)、CK-MB(FCK-MB=13.929,P<0.01)、LDH(FLDH=78.456,P<0.01)、a-HBDH(Fa-HBDH=26.237,P<0.01)均显着升高,且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HE染色示,与对照组相比,NP暴露组心肌组织及血管周围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生成,心肌间质胶原数量明显增多、增粗,纤维结缔组织紊乱松散呈网格状,肌纤维断裂,心肌间质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Masson染色示NP暴露组红色心肌纤维被蓝染的胶原纤维包绕,心肌间CVF1显着增加(F=8.971,P<0.01)。Sirius-Red染色可见黄色心肌纤维被大量红染胶原纤维代替,心肌间CVF2显着增加(F=3.889,P<0.01)。Western blot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P暴露组collagenⅠ(F collagen I=3.163,P<0.01)、colagenⅢ(F collagen III=6.823,P<0.01)显着增加,且collagenⅠ、colagenⅢ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ollagenⅠ(F collagen I=138.580,P<0.01)与colagenⅢ(F collagen III=81.906,P<0.01)mRNA随着NP染毒浓度的增加表达降低。2)锌硒茶、绿茶对NP诱导的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干预作用:超声结果显示,与H-NP相比,锌硒茶和绿茶干预后,NP诱导的心室壁变薄(F=81.906,P<0.01)和心室腔增大(F=9.958,P<0.01)程度较轻,且锌硒茶干预效果优于绿茶(P<0.01)。血清心肌酶谱显示,与H-NP相比,锌硒茶和绿茶均能显着降低NP暴露大鼠的血清AST FAST=37.535,P<0.01)、CK(FCK=26.986,P<0.01)、CK-MB(FCK-MB=14.066,P<0.01)、LDH(FLDH=107.108,P<0.01)、a-HBDH(Fa-HBDH=28.077,P<0.01)含量水平,其中锌硒茶干预组的心肌酶下降水平更加明显(P<0.01)。HE、Masson与Sirius Red染色结果显示,锌硒茶和绿茶的干预后显着减轻了NP暴露致大鼠的心肌纤维紊乱、断裂以及炎细胞的浸润。与H-NP相比,心肌间CVF1(FCVF1=16.008,P<0.01)和CVF2(FCV2=54.458,P<0.01)均显着下降,且锌硒茶干预组的CVF下降更显着(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H-NP相比,锌硒茶和绿茶的补充显着降低NP暴露大鼠心肌组织collagenⅠ(F collagen I=3.163,P<0.01)、colagenⅢ(F collagen III=6.823,P<0.01)蛋白的异常表达,且锌硒茶组的干预效果更加显着(P<0.01)。RT-PCR结果显示,与H-NP相比,锌硒茶和绿茶的补充显着降低NP暴露大鼠心肌组织collagenⅠ(F collagen I=138.580,P<0.01)、collagenⅢ(F collagen III=149.582,P<0.01)基因mRNA的异常表达,且锌硒茶组的干预效果更加显着(P<0.01)。结论:1)心脏是NP毒作用的靶器官,NP暴露后可致心肌纤维化,影响心脏结构,并增加心肌酶的释放。心肌Ⅰ、Ⅲ型胶原蛋白与心肌酶是检测NP心脏毒性的敏感指标。2)锌硒茶和绿茶可干预NP所致的心脏毒性,锌硒茶效果优于绿茶。

马亚莉[2](2021)在《中国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机能监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备战第16届东京残奥会的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进行机能监控以实现:(1)监测运动员机能指标的动态变化,切实掌握运动员的现实状态,为赛前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进而及时和准确的对训练过程进行控制,保障运动员科学备战。(2)通过长期跟踪运动员备战东京残奥会期间不同赛事赛前机能水平,探索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诱导阶段各指标参考范围,为今后坐式女排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9名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跟踪测试备战东京残奥会期间各重大赛事(其中包括了:2018年国际女子超级六强赛、2018年坐式排球世锦赛、2018年雅加达亚残运会、2019年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赛前血液生化指标,测试指标包括,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血尿素(Blood Urea,BU)、血肌酐(Creatinine,Cr);睾酮(Testosterone,T)、皮质醇(Cortisol,C)、T/C。结果:(1)(1)SF、HB、WBC各次测试间存在波动,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SF、HB整体水平整体偏低,个别运动员存在缺铁性贫血;SF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RBC非常显着于高其他各次测试(P<0.01);(2)各次测试之间CK水平存在波动,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K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各次测试BU水平存在波动,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BU降至最低,显着低于六强赛倒数第1、3次测试(P<0.05),非常显着低于六强赛倒数第2次测试、世锦赛2次测试、亚运会前倒数第2次测试、冬训3次测试、全运会2次测试(P<0.01)。冬训第2次测试BU水平升至最高,显着高于六强赛前倒数第3次测试、全运会前倒数第2次测试(P<0.05),非常显着高于六强赛、世锦赛前最后1次测试、亚运会2次测试、冬训第3次测试和全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1);各次测试Cr水平存在波动,冬训第2次测试升至最高,显着高于六强赛3次测试、世锦赛和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5);(3)各次测试T水平存在波动,但各次测试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各次测试中C整体水平偏高,冬训第1、2次测试出现显着升高,冬训第1次测试显着高于六强赛和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5)。冬训第2次测试显着高于冬训第3次测试(P<0.05),非常显着高于六强赛3次测试、世锦赛2次、亚运会2次、全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1);各次测试T/C存在波动,冬训第2次测试,T/C降至最低,非常显着低于六强赛3次测试、世锦赛2次测试、亚运会2次测试、冬训第3次测试和全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1)。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T/C升至最高,显着高于冬训第1次测试(P<0.05),非常显着高于冬训第2次测试(P<0.01)。(2)赛前诱导阶段各指标的参考范围分别是,(1)SF,11.70-38.60ug/L;HB,115-132g/L;RBC,4.10-4.62*1012/L;WBC,4.0-6.50*109/L;(2)CK,89-163U/L;BU,4.0-5.03mmol/L;Cr,48.60-59.10ummol/L;(3)T,47-67ng/dl;C,14.84-17.13ug/dl;T/C,2.80-4.20。结论:(1)备战东京残奥会过程中,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RBC、WBC、CK、BU、Cr、T、T/C的变化基本均处于正常范围内;SF、HB水平整体偏低、C水平整体偏高;指标SF、CK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2)通过对运动员机能指标进行监控,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向教练员反馈,为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建议,保证了运动员机能状态在各重大比赛前处于相对较佳水平,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3)建立了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诱导阶段各指标参考范围:SF,11.70-38.60ug/L;HB,115-132g/L;RBC,4.10-4.62*1012/L;WBC,4.0-6.50*109/L;CK,89-163U/L;BU,4.0-5.03mmol/L;Cr,48.60-59.10ummol/L;T,47-67ng/dl;C,14.84-17.13ug/dl;T/C,2.80-4.20,其中SF、CK、BU、Cr和C与正常优秀运动员统一参考范围相比存在差异,其他指标基本一致。(4)建立了国家坐式女排赛前诱导阶段各机能指标参考范围,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可作为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诱导阶段机能监控的参考标尺,丰富了国家坐式女排机能监控理论。

宋丽君[3](2021)在《功能化荧光MOFs材料的构筑及其生物标志物传感性能》文中研究指明高效监测生物体系中异常的生物分子(视为生物标志物)含量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生物传感中,开发在复杂的生物流体中特异性检测生物标志物的发光材料已成为研究热点。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因其丰富的功能位点、较大的表面积以及结构多样性等优势使其在荧光传感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通过对MOFs材料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构建具有优异荧光特性的MOFs传感材料,进而实现对特定生物标志物的精准检测。本文利用后合成修饰和直接掺杂策略设计合成了五种不同的荧光MOFs材料,并重点研究其对血清和尿液中不同生物标志物的荧光传感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用含有未配位羧基的Al-MOF为主体框架,通过后合成修饰将Eu3+引入到Al-MOF的孔道中,成功制备了一种荧光材料(Eu3+@Al-MOF)。该材料具有较强的红色荧光和优异的稳定性。此外,Eu3+@Al-MOF对尿液中的3-甲氧基酪胺具有出色的检测性能。考虑到实际应用,进一步制备了荧光试纸,并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荧光颜色变化,从而达到对3-甲氧基酪胺的可视化鉴别。2.基于具有多功能修饰位点的Sc-MOF材料,利用结构中配体上开放的吡啶氮位点对其后修饰,得到Eu3+功能化Eu3+@Sc-MOF材料。研究表明,Eu3+@Sc-MOF可以对血清和尿液中的2-羟基戊二酸展现出特异性和灵敏性的荧光响应,且响应速度极快。同时,制作的便携式荧光试纸和水凝胶对2-羟基戊二酸展现出可视化分析,更有利于实际应用。3.通过将Tb3+离子引入MOFs(NOTT-220)结构中,并调控Tb3+离子的比例得到具有优异荧光性能的Tb3+-NOTT-220-4材料。基于配体和Tb3+的荧光发射,该材料可以对血清体系中的血清素进行比率型检测,且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及灵敏度。此外,将Tb3+-NOTT-220-4与水凝胶结合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4.通过将Eu3+离子掺杂到Bi-MOF中合成了具有超高发光量子产率的荧光Eu/Bi-MOF。将该材料分散在水溶液中构筑了荧光沉默体系,加入组氨酸后,使其荧光信号恢复并实现比率检测组氨酸,且在多种氨基酸和复杂的生物体系中表现出优异的分析性能。此外,基于Eu/Bi-MOF荧光薄膜可以快速、准确以及定量检测组氨酸,使检测过程更加简单便捷。5.采用简单的后修饰方法,将Eu3+和Tb3+离子共修饰到Ga-MOF框架中制备了荧光双发射材料(Ln@Ga-MOF),其中Eu3+@Ga-MOF和Tb3+@Ga-MOF分别显示出相应的红色和绿色特征荧光。通过调整Eu3+和Tb3+的比例,得到一系列荧光发射可调的Eu/Tb@Ga-MOF材料。基于材料双发射特性,建立了荧光比率检测5-羟基吲哚-3-乙酸的传感体系,且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特性。

黄表华[4](2021)在《龙血竭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PI3K/AKT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构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模型,并经龙血竭(Sanguis Draconis flavones,SDF)干预后,明确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与MIRI的关系,明确龙血竭干预后,PI3K/AKT信号通路的变化及其对MIRI的影响。方法:(1)将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 check,Control组),20只;假手术组(sham surgery,Sham组),20只;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20只;缺血再灌注+龙血竭总黄酮干预(即通过灌胃法将龙血竭混悬液注入大鼠胃内)组(Sanguis Draconis flavones-I/R,SDF-I/R),20只。(2)第29天手术,术前禁食禁水12小时;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不需手术处理。假手术组的动物手术全过程与其他组相同,但只穿线不结扎冠脉,并在穿线后将心脏放回胸腔,适当闭合胸腔切口。I/R组及SDF-I/R组进行缺血30min后,抽去塑料管,进行再灌注120min,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造模。(3)所有大鼠均在(1)实验造模0分钟、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三个时间点采集体表心电图数据;(2)所有动物直接从腹主动脉取2~4 mL血液,离心得到血清,检测各组造模后再灌注120分钟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功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3)最后放血法处死大鼠后立即取出心脏,留取结扎水平线下相应梗死部位心肌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显微高倍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心肌梗死面积测量:实验结束后分离出心脏,将心脏横切成3~4片,采用1%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检测心肌组织中各组PI3K、AKT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 RNA)表达量;(5)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各组PI3K、AKT的蛋白水平。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One-Way ANOVA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血清酶学检测:各组心肌酶学检测情况比较,LDH、CK、CK-MB指标中,I/R组、SDF-I/R组比Control组、Sham组检测结果均高水平(P<0.05);其中在指标LDH中,SDF-I/R组检测结果比I/R组低下(P<0.05);在指标CK中,SDF-I/R组检测结果比I/R组低下(P<0.05);在指标CK-MB中,SDF-I/R组检测结果比I/R组低下(P<0.05)。(2)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6含量:I/R组和SDF-I/R组的TNF-α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以及Sham组比较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SDF-I/R组TNF-α检测结果比I/R组的TNF-α检测结果低下(P<0.001);Sham组的IL-6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有升高(P<0.001);I/R组和SDF-I/R组的IL-6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以及Sham组比较均有升高(P<0.001);而SDF-I/R组IL-6检测结果较I/R组的IL-6检测结果低下(P<0.05)。(3)HE染色:大鼠目标心肌组织HE染色通过高倍显微镜下阅片比较各组结果,I/R组的结构最为紊乱,肌纤维有明显断裂,心肌核周空泡化、心肌间质水肿最明显;SDF-I/R组与I/R对比,其心肌排列较规整、断裂较少,组织间隙水肿较轻。(4)TTC染色:Control组、Sham组间比较,P>0.05,梗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组、SDF-I/R组与Control组、Sham组间两两比较,SDF-I/R组梗死面积大于Control组、Sham组(P<0.001);而SDF-I/R组与I/R组比较,SDF-I/R组梗死面积小于I/R组(P<0.001)。(5)q PCR检测PI3K、AKT的m RNA表达量:PI3K的检测中Control组、Sham组扩增率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F-I/R组表达水平比I/R组表达水平低下(P<0.001);AKT的检测中Control组、Sham组的扩增率尚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I/R组检测水平结果高表达,SDF-I/R组表达水平比I/R组表达水平低下(P<0.001)。(6)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的蛋白水平:PI3K蛋白表达量的检测中,Control组、Sham组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F-I/R组比Control组的表达量高(P<0.05);I/R组表达量升高,而SDF-I/R组表达量比较I/R组表达结果低下(P<0.001);AKT的检测中Control组、Sham组的表达量之间比较同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组、SDF-I/R组与Control组、Sham组比较表达量均有上调,SDF-I/R组表达量比Control组的表达量高(P<0.05);SDF-I/R组与Sham组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F-I/R组表达量比I/R组表达量低下(P<0.001)。结论:1.龙血竭总黄酮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炎症因子TNF-α、IL-6释放的机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中,保护心肌细胞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并能稳定心肌细胞膜功能结构,减少心肌酶LDH、CK、CK-MB的释放。2.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PI3K/AKT信号通路被激活;前期干预的龙血竭总黄酮对心肌细胞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部分下调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

王珂欣[5](2021)在《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依据:肝癌是世界上流行最高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外科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等,但患者5年内生存率低于30%。因此,探索肝癌发病机制和防治肝癌药物作用机制,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和解决临床用药问题的迫切需求。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中国已有超过15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实体肿瘤,尤其是癌肿疼痛和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肝癌。临床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症状,且辅助双介入治疗,联合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化疗均有显着的疗效。实验药理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具有抑瘤作用,可显着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调控细胞周期。然而,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其它肝癌动物模型中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是否具有抑制肝癌转移的作用?除调控凋亡和周期相关信号通路之外,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具体机制还有哪些?其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仍然不清晰,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从体内外明确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其次,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最后,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临床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发组分新药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将为其他中药注射剂防治肿瘤研究提供研究思路。目的:(1)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理作用。(2)构建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探寻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3)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阐释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实验,以及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肝脏组织的一般和病理学观察及血清生化指标,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大鼠的抑制作用;通过细胞粘附、伤口愈合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以及趋化运动实验,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将代谢组学分析、数据收集、网络算法、生物信息学工具相结合,使用一种称为Dijkstra算法模拟药物靶点对疾病分子网络的传播效应,识别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3)通过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高含量成分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聚焦含量高且活性强的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的关键靶点和通路,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对预测关键靶点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行体内外验证,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肝癌的机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差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阐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最后,整合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结果:(1)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显着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克隆形成;1.5和3 mL/kg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改善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癌大鼠肝细胞结构的损伤,并不同程度回调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γ-谷酰基转肽酶(γ-GT)的水平,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1和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显着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和趋化运动能力,能显着增加细胞-细胞粘附和抑制细胞-基质粘附,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作用。(2)基于UPLC-MS鉴定出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的21个化学成分,多个数据库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21个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的成分-靶点网络。随后整合了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277个基因作为疾病基因,基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数据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并应用Dijkstra算法计算成分的靶点传播到疾病分子网络的最短距离链17412条,从而根据传播系数识别出11个药效成分群:槐定碱、9β-hydroxylamprolobine、苦参碱、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N-甲基金雀花碱、氧化槐定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醇和(-)-oxylehmannine,并从致病基因和功能通路的覆盖率验证了药效成分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含量高的5个化合物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对具有显着肝癌抑制活性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和N-甲基金雀花碱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构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靶点-相关蛋白网络,预测出关键靶点,在肝癌细胞和大鼠上验证,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增加肝癌细胞和大鼠中CASP3的表达,抑制MMP2,MYC和REG1A的表达。通过对关键蛋白的深入验证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通过下调细胞和大鼠中Vimentin的表达,增加E-cadherin的表达来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调节细胞和大鼠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β-catenin和GSK-3β及下游蛋白COX2的表达。同时,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显着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剂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β-catenin和COX2表达水平的升高和GSK-3β表达水平的降低;可抑制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迁移和侵袭作用,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癌侵袭转移作用。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发挥抗肝癌作用可能与调节代谢通路相关。肝癌大鼠血清和肝脏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均能显着调节两种样本中差异代谢物柠檬酸和乳酸的含量,改善肝癌的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涉及糖酵解过程关键代谢物和代谢酶,且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下游靶点c-Myc可能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对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整合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EMT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具有抑制作用,具有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主要药效成分可能为槐定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N-甲基金雀花碱,次要药效成分为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氧化槐定碱、氧化槐醇、9β-hydroxylamprolobine和(-)-oxylehmannine。(3)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4)本研究提出的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可用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方法可用于预测成分含量明确的中药复方作用机制。

李琪[6](2021)在《miRNA-129-1-3p在芦丁减轻吡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并增敏抗乳腺癌药效中的介导作用》文中提出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是多种实体肿瘤和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常用化疗药物,疗效确切、抗肿瘤强,其中乳腺癌是以THP为一线药物进行治疗的癌症之一。在过去20年的早期诊断中,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显着降低了乳腺癌的死亡率。然而,存活率的提高使人们意识到抗癌治疗过程中改善THP所致心脏毒性的重要性。临床观察和研究显示THP主要毒副作用之一是心脏毒性,且往往呈进展性和不可逆性,严重限制了THP在临床上广泛和长期的使用。因此,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干预THP所致心脏毒性显得尤为重要。芦丁(Rutin,RUT)又名芸香苷,属黄酮类化合物,是《中国药典》收录的传统中药槐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广泛存在于槐花、银杏叶、大枣等中药材中。RUT具有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抗炎、抗癌和保护心血管等药理作用。本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进行RUT对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的研究,在大鼠实验中证实RUT对THP所致心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并利用微小RNA(microRNA,miRNA)芯片技术构建RUT干预THP诱导大鼠心脏毒性miRNA表达谱。但RUT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进行深入的探索,且对于RUT干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miRNA的作用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RUT干预THP诱导心肌损伤miRNA表达谱的分析结果,并通过miRbase数据库,发现miR-129-1-3p是与RUT抑制心脏毒性密切相关的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且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随后使用Target Scan数据库搜索miR-129-1-3p的靶基因,将靶基因通过KEGG富集分析后发现,富集分析结果中的Ca2+通路与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机制相关,我们对位于Ca2+通路中靶基因进行挑选,发现GRIN2D与miR-129-1-3p的靶向性最好。由此,我们推测RUT通过miR-129-1-3p直接靶向GRIN2D调节Ca2+通路,从而发挥对THP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随后,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129-1-3p可直接调控GRIN2D。此外,通过文献检索发现miR-129-1-3p在多种肿瘤中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从细胞及整体动物实验对miR-129-1-3p/GRIN2D调控Ca2+通路介导的RUT减轻THP所致心脏毒性并增敏抗乳腺癌的作用进行了探索,以期系统深入地揭示miR-129-1-3p/GRIN2D在RUT干预心脏毒性和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从miRNA的角度阐明RUT治疗心脏毒性和乳腺癌的可能机制。(1)在心肌细胞(体外)实验中,我们采用RUT 100μM预处理,THP 5μM刺激小鼠心肌HL-1细胞24h,模拟RUT改善THP所致HL-1细胞损伤内环境,从细胞水平探讨RUT对THP诱导HL-1细胞损伤保护的具体机制。通过qPCR在HL-1细胞中进行验证,发现miR-129-1-3p在THP处理后的HL-1细胞中下调,而在RUT干预后使其上调,GRIN2D mRNA与其趋势相反,说明miR-129-1-3p/GRIN2D在RUT对THP诱导HL-1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miR-129-1-3p在RUT对THP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将miR-129-1-3p模拟物(mimics)转染至HL-1细胞中,通过DCFH-DA、MAD、SOD、Fluo-3 AM、TUNEL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RUT和miR-129-1-3p可以抑制THP诱导的心肌细胞氧化损伤、钙超载,使Ca2+相关通路蛋白GRIN2D、钙调蛋白-1(Calm1)、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δ(Ca MKⅡδ)和磷酸化的雷诺定受体2(Ry R2-p S2814)表达减少,肌质内皮网钙泵(SERCA2a)和钠钙交换剂1(NCX1)表达增加,并降低细胞凋亡率及抑制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2)在乳腺癌细胞(体外)实验中,我们采用体外培养小鼠乳腺上皮HC11细胞和小鼠乳腺癌4T1细胞,通过CCK-8检测发现,100μM的RUT抑制4T1细胞增殖,且与THP发挥协同作用。qPCR检测miR-129-1-3p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发现4T1细胞miR-129-1-3p的表达水平低于HC11细胞,而加入RUT干预后4T1细胞miR-129-1-3p的表达水平上升,GRIN2D mRNA与其趋势相反,说明miR-129-1-3p/GRIN2D在RUT抑制小鼠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中也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miR-129-1-3p对4T1细胞的抑制作用,将miR-129-1-3p mimics和miR-129-1-3p抑制物(inhibitor)分别转染至4T1细胞中,应用平板克隆、细胞划痕、Transwell、Fluo-3 AM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miR-129-1-3p mimics可以抑制4T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其相关蛋白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抑制Ca2+水平及GRIN2D、Calm1、Ca MKⅡδ蛋白的表达,促进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而miR-129-1-3p inhibitor发挥相反作用。(3)在动物(体内)实验中,采用BALB/c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成功构建乳腺荷瘤与THP心脏毒性小鼠复合模型。给予RUT灌胃给药或尾静脉注射miR-129-1-3p模拟物(agomirs)4周后,BALB/c小鼠的心脏毒性得到明显减轻,心电图和心肌组织病理学损伤得以改善,心肌酶指标趋于正常,心肌组织miRNA-129-1-3p表达升高,GRIN2D mRNA表达降低,使Ca2+水平降低,GRIN2D、Calm1、Ca MKⅡδ和Ry R2-p S2814蛋白表达减少,SERCA2a和NCX1的蛋白表达增加、心肌细胞凋亡减少,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并且BALB/c小鼠乳腺肿瘤的生长、肝转移及肺部炎症反应得到进一步控制,肿瘤组织中miRNA-129-1-3p表达进一步上升,GRIN2D mRNA表达进一步下降,进一步抑制肿瘤组织中Ca2+含量及GRIN2D、Calm1、Ca MKⅡδ、CD147、MMP-2、MMP-9、VEGF的表达,并进一步促进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蛋白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得到以下结论:(1)体内外THP诱导小鼠HL-1细胞/心肌损伤实验证明,RUT可逆转THP诱导的HL-1细胞/心肌氧化应激损伤、小鼠心脏系数增加、血清心肌酶损伤、心电图异常及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对THP诱导的心脏毒性发挥保护作用。(2)RUT逆转THP诱导的小鼠HL-1细胞/心肌组织中miRNA-129-1-3p下调、GRIN2D mRNA上调、钙超载及细胞凋亡。表明RUT通过逆转THP所致小鼠心脏毒性的机制可能是通过miR-129-1-3p抑制GRIN2D表达及其调控的Ca2+通路,进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所实现的。(3)体内外THP抑制乳腺癌实验证实,RUT可增敏THP抑制4T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肿瘤生长、肝转移及肺部炎症反应,对THP抑制乳腺癌发挥增敏作用。(4)RUT增敏THP抑制4T1细胞/肿瘤组织中miRNA-129-1-3p下调、GRIN2D mRNA上调、使钙水平进一步降低并促进细胞凋亡。表明RUT通过增敏THP抑制小鼠乳腺癌的机制可能是通过miR-129-1-3p抑制GRIN2D表达及其调控的Ca2+通路,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所实现的。本研究拓展了RUT的药理作用,并对miR-129-1-3p/GRIN2D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表明miR-129-1-3p可能是治疗THP所致心脏毒性及乳腺癌的新靶点,可作为开发治疗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和乳腺癌的新型药物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唐思学[7](2021)在《紫薯块根花色苷对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的改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花色苷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可以诱导内源性抗氧化防御,对人体具有许多保健功能。阿霉素(Doxorubicin,DOX)是癌症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但DOX的持续给药容易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和心肌纤维化。因此,研究采用植物源天然物质和抗氧化剂联合治疗并调节DOX诱导的心脏毒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紫薯块根为研究材料,用乙醇溶剂浸提结合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制备紫薯块根花色苷,利用大孔树脂AB-8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层析柱进一步分离纯化,通过高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DAD-ESI-MS)鉴定了紫薯块根花色苷(PSPA)的组成成分;采用DOX诱导H9C2心肌细胞的损伤模型,研究了 PSPA对DOX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建立DOX小鼠模型,通过分析血清和心脏组织中损伤标志物的分泌量、心脏组织形态的变化等,研究了 PSPA对阿霉素诱导的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机制,为紫薯花色苷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1)紫薯块根花色苷的分离纯化及成分鉴定。紫薯块根花色苷经过大孔树脂AB-8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层析柱分离纯化后,测得样品中花色苷的含量为6300 mg/100 g,比粗提取液纯化率提高240.16%。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纯化后的紫薯块根花色苷(PSPA)共有10种成分,其中矢车菊素和芍药色素是PSPA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PSPA的62.9%和21.46%,其次是矢车菊-3-O-葡萄糖苷(6.5%)和矢车菊-3-O-槐糖苷(2.8%),还有少量的矢车菊-3-O-槐糖苷、矢车菊-3-O-丙二酰基己糖苷、芍药素衍生物、芍药素-3,5-O-二葡萄糖苷、芍药素-3-槐糖苷-5-葡萄糖苷和咖啡酸3-葡萄糖苷等成分。(2)研究了 PSPA对DOX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在100-800μg/mL浓度范围内PSPA对H9C2心肌细胞没有毒性。DOX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CON)比较,NO水平显着增加(p<0.05),表明DOX建模成功并诱导H9C2心肌细胞释放大量的炎症性因子NO。PSPA灌胃组(DOX+PSPA)H9C2心肌细胞中NO、TNF-α和三甲胺-N-氧化物(TMAO)的分泌量较DOX模型组呈剂量依赖性显着降低(p<0.05);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的活性呈剂量依赖性显着减少(p<0.05)。结果表明,PSPA通过抑制DOX诱导的炎症因子(NO和TNF-α)和TMAO的过度释放,以及LDH和CK的活性,对DOX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3)研究了 PSPA对DOX诱导的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OX模型组小鼠的体重明显下降(p<0.05)、心脏指数明显增加(p<0.05)、脾脏指数明显下降(p<0.05)。但PSPA灌胃组(DOX+PSPA)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现象,其中高剂量PSPA灌胃组(DOX+PSPA200)效果更显着(p<0.05)。PSPA灌胃组(DOX+PSPA)小鼠心脏组织中NO和MDA、心脏组织和血清中的TNF-α和TMAO的分泌量呈剂量依赖性显着降低(p<0.05);心脏组织和血清中的LDH和CK的活性呈剂量依赖性显着减少(p<0.05)。心脏组织病理切片分析表明,DOX模型组小鼠心肌破裂和液泡变性、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颗粒变性,表现出明显的心脏组织损伤形态。但PSPA灌胃组(DOX+PSPA)心肌肥大和间质性出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明显减轻了 DOX造成的心脏组织形态变化。说明,DOX引起小鼠心脏毒性和损伤,PSPA对DOX诱导的小鼠心脏毒性和损伤具有保护和改善作用。总之,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证明,PSPA可以有效减轻和保护DOX诱导的心脏毒性和心肌损伤,这些结果对PSPA作为功能性食品干预DOX诱导的心脏毒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史晋源[8](2021)在《甲鱼肽的抗氧化活性与抗疲劳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甲鱼是中国传统的营养滋补食品,随着对甲鱼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其活性功效远超传统利用价值。已有研究发现甲鱼肽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但其体内抗氧化及抗疲劳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文以甲鱼为原料,以酶解法制备甲鱼肽(soft-shelled turtle peptide,STP),采用体外化学模型和体内动物模型综合评价甲鱼肽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疲劳功效,并初步探究其抗氧化活性与抗疲劳作用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制备的甲鱼肽的营养成分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进行分析,并用4种体外化学模型评价甲鱼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甲鱼肽的肽含量为87.90%,主要以1000Da以下的肽段为主,含量为93.23%。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2.41%,与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的疏水性氨基酸的含量为38.81%。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甲鱼肽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及羟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6.22 mg/m L、6.63 mg/m L和24.86 mg/m L,总抗氧化能力为9.00μmol/g,高于乳清肽,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以果蝇为模式生物,以不同剂量的甲鱼肽培养基(0.2%、0.4%和0.8%)饲喂果蝇,通过测定果蝇体内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及生存实验来评价甲鱼肽的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40 d时,高剂量组雌、雄果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分别显着提高了28.40%和15.08%(p<0.01),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分别显着提高了33.50%(p<0.05)和38.50%(p<0.01),MDA含量分别显着下降了33.33%和34.62%(p<0.01)。高剂量组雌、雄果蝇的平均寿命较对照组分别延长了10.80%和14.01%,最高寿命分别延长了6.35%和13.22%。结果表明甲鱼肽具有提高雌、雄果蝇体内抗氧化活性的作用,并且能够延长雌、雄果蝇寿命。通过小鼠力竭游泳和自由游泳实验模型,研究了甲鱼肽的抗疲劳作用,并分析潜在的抗疲劳机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中和高STP剂量组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分别延长了35.5%、57.1%和51.5%(p<0.05),前肢抓力分别提高了20.7%、22.6%和27.6%(p<0.05)。降低了小鼠体内代谢物乳酸(lactic acid,LA)、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和血氨(NH3)水平。增加了血糖(blood glucose,Glu)、肌糖原(muscle glycogen,MG)和肝糖原(liver glycogen,LG)含量,减少了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外渗,保护肌肉组织免受损伤。同时,甲鱼肽显着提高了肝脏中SOD和GSH-Px的活力,降低了MDA水平并上调了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下调了Keap1的表达。结果表明,甲鱼肽通过激活Nrf2/Keap2信号通路,抑制机体的氧化应激,从而发挥抗疲劳作用。

赵文瑾[9](2021)在《芫根多糖提取、分离及抗疲劳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芫根(Brassica rapa L.)是一种深受青藏高原地区人民喜爱的食用植物,主要用于缓解高原缺氧、疲劳、咳嗽、气喘等症状。多糖是芫根中主要的活性物质,具有抗疲劳和体内外抗氧化活性。疲劳是一种机体为避免过度运动、过度劳累而导致组织受损的保护性生理现象,会引起身体机能下降,过度疲劳甚至会导致疾病。芫根多糖的抗疲劳功效已被证实,但其抗疲劳机理尚未明确。因此,本论文以青海玉树芫根为实验原料,对芫根多糖进行提取分离、理化性质表征及抗疲劳机理探究。采用超声辅助热水浸提工艺提取芫根粗多糖,响应面法优化芫根多糖提取条件,得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55 min,液料比43 m L/g,提取温度60℃,超声功率360 W,此提取条件下的多糖得率为1.45±0.11%。采用梯度乙醇沉淀法分离得到四种芫根多糖级分,分别为BRP-20、BRP-40、BRP-60和BRP-80,化学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四种芫根多糖总糖含量为78.41%~90.55%;重均分子量随乙醇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分别为339.4、294.0、246.3和70.4 k Da。此外,四种多糖的单糖组成、表面形态及微观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四种芫根多糖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中,重均分子量最小的级分BRP-80(Mw=70.4 k Da)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浓度为5.0 mg/m L的BRP-80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均可达80%以上,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达66.78%,对铁离子还原能力大于1.0。因此,本论文选择BRP-80作为动物实验研究对象,探究其抗疲劳活性及机理。负重力竭游泳实验结果表明,BRP-80可显着延长小鼠的游泳时长,且存在剂量依赖效应。BRP-80高剂量组(200 mg/kg/d)小鼠力竭游泳时间为33.25±5.38 min,相较于空白对照组(10.5±2.64 min)显着提高(p<0.05);中剂量组(100 mg/kg/d)为21.5±3.10min,接近阳性对照红景天苷组(100 mg/kg/d,26.25±4.35 min)。接着,进一步探究BRP-80的抗疲劳机理。结果表明,剧烈运动可导致机体氧化应激失衡,而BRP-80可提升肝脏和肌肉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降低丙二醛含量;BRP-80可保护小鼠肌肉组织,显着降低运动后血清中肌酸激酶活力。此外,BRP-80可提高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力,降低运动后血清乳酸水平,减少引起疲劳的运动代谢产物积累;且可显着提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水平,提高机体供氧能力,促进有氧呼吸供能。能量代谢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BRP-80可显着提高机体糖原贮量,提升机体能量代谢关键酶活力,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发挥抗疲劳作用。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表明,BRP-80可提高小鼠肝脏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激活小鼠骨骼肌中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BRP-80可影响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进而影响机体代谢,发挥抗疲劳功效。

张洋[10](2021)在《罗布麻叶总黄酮及异槲皮苷对吡柔比星致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蒽环类药物,包括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等,广泛用于实体恶性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但是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右雷佐生(Dexrazoxane,DZR)是目前FDA唯一批准使用的心脏保护药,但有报道发现DZR可能会加重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并诱发第二癌的发生。因此,寻求一种减轻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损伤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罗布麻叶总黄酮(AVLE)为罗布麻叶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高血压、抗焦虑、抗抑郁和保护心脏等药理作用,随着对AVLE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异槲皮苷,又称槲皮素-3-O-葡萄糖苷(Isoquercitrin,IQC)是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是AVLE中有效成份之一,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谷物和多种饮品中,具有抗氧化应激、抗肿瘤、保护心血管、降血糖及抗过敏等多种药理作用。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在许多重要生命活动中发挥功能,随着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深化miRNA的研究对于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IQC和AVLE对THP诱导的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然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miR-190a-5p/Phlpp1/AKT/Bcl-2信号通路,以此信号通路为切入点,利用AKT阻断剂及miRNA过表达/沉默瞬转细胞,从细胞水平加以验证,以期为开发和利用以IQC和AVLE为药效成分的中药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分为5部分:(1)AVLE对THP诱导大鼠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首先预防性灌胃给予大鼠不同剂量的AVLE 1w,然后尾静脉注射THP(3mg/kg/w,6w)建立大鼠慢性心脏损伤模型,同时继续灌胃给予大鼠AVLE。观察大鼠心电图和大鼠心脏组织形态变化,并对血液动力学、血清BNP、CK-MB、CTn T和LDH水平、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心肌线粒体膜m RNA水平及AKT/Bcl-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进行检测,探讨AVLE对THP诱导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如下:(1)AVLE中、高剂量组可提高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的心率,减轻QRS波群改变,降低LVEDP,提高LVSP和±dp/dtmax水平;降低血清BNP、CK-MB、CTn T和LDH水平,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改善THP所致的心肌病理学改变;降低心脏组织内线粒体膜VDAC1、ANT1和CYPD m RNA的表达,改善线粒体膜通透性。AVLE低剂量组对上述指标改善不明显。(2)AVLE抑制Cyt c由线粒体向胞浆的释放;提高pro-caspase-9、pro-caspase-3、p-AKT和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Bax、cleaved-caspase-3的蛋白水平,减轻THP诱导心脏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2)AVLE的制备及成份分析采用醇提法制备AVL提取物,大孔树脂进行纯化,富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利用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HPLC-ESI-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技术对AVLE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如下:AVLE中含有7个黄酮类化合物,随后对其中4个主要单体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确定IQC为AVLE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3)AKT在AVLE和IQC保护THP诱导H9c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以THP诱导H9c2细胞损伤,加入IQC/AVLE及AKT inhibitor,应用MTT、DCFH-DA荧光探针、ELISA、Mito-Tracker Red CMXRos探针、JC-1探针、TUNEL、RT-q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探讨AKT在AVLE和IQC保护THP诱导H9c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如下:(1)IQC(5~500μM)和AVLE(5~400μg/ml)在不同时间点(6、12、24及36h)对H9c2细胞无毒性作用;以5μM THP处理H9c2细胞24h,可使细胞发生凋亡,存活率降低;而IQC和AVLE均可抑制THP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最佳给药浓度及时间为70μM及70μg/ml,24h。IQC或AVLE均可降低THP处理H9c2细胞内ROS含量,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H9c2细胞内线粒体活力,改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线粒体膜相关基因的表达。(2)IQC和AVLE提高H9c2细胞内pAKT的蛋白表达,抑制Cyt c由细胞线粒体向胞浆释放,降低细胞凋亡率,同时降低胞浆内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提高pro-caspase-9和procaspase-3的蛋白水平和Bcl-2/Bax的蛋白比值;应用AKT inhibitor可阻断IQC或AVLE对THP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说明AKT为IQC或AVLE发挥心脏保护作用的节点分子。(4)THP诱导大鼠心脏损伤miRNA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190a-5p/Phlpp1/AKT/Bcl-2信号通路的构建和验证对课题组前期构建THP所致大鼠心脏损伤的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最终确定miR-190a-5p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miR-190a-5p靶基因预测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在Phlpp1 m RNA的3’UTR处有miR-190a-5p的潜在结合位点,靶向性较好,且Phlpp1位于AKT上游调控分子中;同时搜索AVL靶基因并对其进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发现AVL可参与调控AKT及其下游Bcl-2家族蛋白。因此,构建出miR-190a-5p/Phlpp1/AKT/Bcl-2信号通路。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对预测得到的miR-190a-5p及其靶基因Phlpp1在THP所致大鼠心脏损伤组织/H9c2细胞中进行初步验证,结果发现IQC和AVLE可提高miR-190a-5p的表达,抑制Phlpp1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190-5p可直接调控Phlpp1,且只有唯一一个结合位点。(5)miR-190a-5p在THP诱导H9c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通过构建miR-190a-5p过表达/沉默瞬转H9c2细胞,采用DCFH-DA探针、ELISA、Mito-Tracker Red CMXRos探针、JC-1探针、RT-qPCR、TUNEL和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探讨miR-190a-5p在THP处理H9c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结果如下:(1)miR-190a-5p mimics降低H9c2细胞内ROS的含量,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同时提高H9c2细胞线粒体活力和膜电位,降低线粒体膜基因的表达;而转染miR-190a-5p inhibitor对THP处理H9c2细胞无改善作用。(2)miR-190a-5p mimics升高H9c2细胞内miR-190a-5p的表达,抑制Phlpp1基因及蛋白,升高p-AKT蛋白表达,并抑制Cyt c由线粒体向胞浆释放,降低细胞凋亡率,同时降低胞浆内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提高procaspase-9和pro-caspase-3的蛋白水平和Bcl-2/Bax蛋白比值;而转染miR-190a-5p inhibitor对THP处理的H9c2细胞中上述基因及蛋白无改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分别从整体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探讨IQC和AVLE对THP诱导大鼠心脏组织/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所得结论如下:1.在体内研究中,AVLE对THP所致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通过对AVLE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推测出7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IQC是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16.7%。3.在体外研究中,IQC和AVLE对THP诱导的H9c2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二者的保护作用相等。4.IQC和AVLE对THP诱导心脏/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是通过调控miR-190a-5p/Phlpp1/AKT/Bcl-2信号通路实现的,且AKT为二者发挥心脏保护作用的节点分子。

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NP长期暴露致大鼠心肌纤维化和对心功能影响及锌硒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壬基酚长期暴露致大鼠心肌纤维化和对心功能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锌硒茶干预对NP长期暴露致大鼠心脏毒性的干预作用
    前言
    1 材料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环境雌激素暴露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国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机能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机能监控及相关指标的研究现状
        2.1.1 SF、HB、RBC和 WBC的有关研究
        2.1.1.1 SF的有关研究
        2.1.1.2 HB的有关研究
        2.1.1.3 RBC的有关研究
        2.1.1.4 WBC的有关研究
        2.1.2 CK、BU和 Cr的有关研究
        2.1.2.1 CK的有关研究
        2.1.2.2 BU的有关研究
        2.1.2.3 Cr的有关研究
        2.1.3 T、C和T/C的有关研究
        2.1.3.1 T的有关研究
        2.1.3.2 C的有关研究
        2.1.3.3 T/C的有关研究
    2.2 不同运动项目各机能指标参考范围的研究
    2.3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试法
        3.2.2.1 训练安排
        3.2.2.2 测试安排
        3.2.2.3 测试人员
        3.2.2.4 测试指标
        3.2.2.5 测试步骤和方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各机能指标变化与分析
        4.1.1 SF、HB、RBC和 WBC指标变化与分析
        4.1.1.1 SF变化与分析
        4.1.1.2 HB变化与分析
        4.1.1.3 RBC变化与分析
        4.1.1.4 WBC变化与分析
        4.1.2 CK、BU和 Cr指标变化与分析
        4.1.2.1 CK变化与分析
        4.1.2.2 BU变化与分析
        4.1.2.3 Cr变化与分析
        4.1.3 T、C和T/C指标变化与分析
        4.1.3.1 T变化与分析
        4.1.3.2 C变化与分析
        4.1.3.3 T/C变化与分析
    4.2 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诱导阶段各机能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4.2.1 SF、HB、RBC和 WBC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4.2.1.1 SF参考范围的确定
        4.2.1.2 HB参考范围的确定
        4.2.1.4 WBC参考范围的确定
        4.2.2 CK、BU和 Cr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4.2.2.1 RBC参考范围的确定
        4.2.2.2 CK参考范围的确定
        4.2.2.3 BU参考范围的确定
        4.2.2.4 Cr参考范围的确定
        4.2.3 T、C和T/C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4.2.3.1 T参考范围的确定
        4.2.3.2 C参考范围的确定
        4.2.3.3 T/C参考范围的确定
5 结论
6 建议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训练计划
附件2 赛前各机能指标变化情况

(3)功能化荧光MOFs材料的构筑及其生物标志物传感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MOFs材料
        1.2.1 MOFs材料概述
        1.2.2 MOFs材料的发光机制
    1.3 荧光MOFs的构筑
        1.3.1 直接合成法
        1.3.2 原位掺杂法
        1.3.3 后合成修饰法
    1.4 荧光MOFs检测类型
        1.4.1 荧光猝灭检测
        1.4.2 荧光增强检测
        1.4.3 荧光双发射检测
    1.5 荧光MOFs在生物标志物传感中的应用
        1.5.1 血清中生物标志物检测
        1.5.2 尿液中生物标志物检测
        1.5.3 其他体液中生物标志物检测
    1.6 选题依据及本论文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Eu~(3+)功能化Al-MOF及其对3-甲氧基酪胺荧光传感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配合物Eu~(3+)@Al-MOF的合成
        2.2.2 3-甲氧基酪胺的检测步骤
        2.2.3 荧光试纸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配合物Eu~(3+)@Al-MOF的结构与表征
        2.3.2 配合物Eu~(3+)@Al-MOF的光学性质
        2.3.3 配合物Eu~(3+)@Al-MOF对 3-甲氧基酪胺的荧光传感性能
        2.3.4 配合物Eu~(3+)@Al-MOF对 3-甲氧基酪胺的可视化检测
        2.3.5 配合物Eu~(3+)@Al-MOF对3-甲氧基酪胺的荧光响应机理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Eu~(3+)功能化Sc-MOF及其对2-羟基戊二酸荧光传感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配合物Eu~(3+)@Sc-MOF的合成
        3.2.2 2-羟基戊二酸的检测步骤
        3.2.3 荧光试纸和水凝胶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合物Eu~(3+)@Sc-MOF的结构与表征
        3.3.2 配合物Eu~(3+)@Sc-MOF的光学性质
        3.3.3 配合物Eu~(3+)@Sc-MOF对2-羟基戊二酸的荧光传感性能
        3.3.4 配合物Eu~(3+)@Sc-MOF对2-羟基戊二酸的可视化检测
        3.3.5 配合物Eu~(3+)@Sc-MOF对2-羟基戊二酸的荧光响应机理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Tb~(3+)功能化MOFs及其对血清素比率荧光传感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配合物Tb~(3+)-NOTT-220 的合成
        4.2.2 血清素的检测步骤
        4.2.3 荧光水凝胶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合物Tb~(3+)-NOTT-220 表征
        4.3.2 配合物Tb~(3+)-NOTT-220 的光学性质
        4.3.3 配合物Tb~(3+)-NOTT-220-4对血清素的比率荧光传感性能
        4.3.4 配合物Tb~(3+)-NOTT-220-4 对血清素的可视化检测
        4.3.5 模拟血清样品中对血清素的检测
        4.3.6 配合物Tb~(3+)-NOTT-220-4 对血清素的荧光响应机理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Eu~(3+)功能化Bi-MOF及其对组氨酸比率荧光传感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配合物Eu/Bi-MOF的合成
        5.2.2 组氨酸的检测步骤
        5.2.3 荧光薄膜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合物Eu/Bi-MOF的结构与表征
        5.3.2 荧光沉默体系的构筑
        5.3.3 荧光沉默体系对组氨酸的比率荧光增强传感性能
        5.3.4 荧光沉默薄膜对组氨酸的可视化检测
        5.3.5 荧光沉默体系对组氨酸的荧光响应机理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双镧系功能化Ga-MOF及其对5-羟基吲哚-3-乙酸比率荧光传感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配合物Ln@Ga-MOF的合成
        6.2.2 5-羟基吲哚-3-乙酸的检测步骤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配合物Ln@Ga-MOF的结构与表征
        6.3.2 配合物Ln@Ga-MOF的光学性质
        6.3.3 配合物Eu/Tb@Ga-MOF-3对5-羟基吲哚-3-乙酸的荧光传感性能
        6.3.4 配合物Eu/Tb@Ga-MOF-3对5-羟基吲哚-3-乙酸的荧光响应机理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龙血竭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PI3K/AKT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1.3 实验所用药物及试剂
    1.4 实验动物分组及预处理
    1.5 药物配制、大鼠MIRI模型的制备及动物取材
    1.6 检测大鼠血清酶学CK、CM-MB、LDH水平
    1.7 心肌组织HE染色及TTC染色
    1.8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IL-6 含量
    1.9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I3K、AKT的 m RNA扩增表达水平
    1.10 Western Blot 法检测 PI3K、AKT 蛋白表达
    1.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造模大鼠心电图变化情况
    2.2 检测血清酶学CK、CK-MB、LDH水平
    2.3 检测血清中 TNF-α和 IL-6 含量
    2.4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H E染色
    2.5 心肌梗死面积TTC染色
    2.6 qPCR检测实验大鼠PI3K、AKT mRNA表达并比较
    2.7 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蛋白表达
3 讨论
    3.1 实验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模的意义
    3.2 龙血竭总黄酮
    3.3 PI3K/AKT信号通路
    3.4 龙血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组织的影响
    3.5 龙血竭对大鼠血清酶学的影响
    3.6 龙血竭对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IL-6 的影响
    3.7 龙血竭对大鼠心肌细胞PI3K、AKT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3.8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I3K/AKT 信号通路在心血管及常见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经历

(5)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肝癌研究现状
        2.1 肝癌的发生机制
        2.2 肝癌的治疗
        2.3 肝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4 结语
    3 复方苦参注射液应用与研究
        3.1 复方苦参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
        3.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药理作用
        3.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
        3.4 结语
    4 网络药理学概述
        4.1 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4.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4.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4.4 结语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肝癌SMMC-7721 细胞的作用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
        1.3.2 细胞存活率测定
        1.3.3 克隆形成实验
        1.3.4 细胞粘附实验
        1.3.5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1.3.6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1.3.7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实验
        1.3.8 数据处理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L02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1.4.4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
        1.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1.4.6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1.4.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药理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2.3.2 样本收集
        2.3.3 病理组织分析
        2.3.4 血清生化测试
        2.3.5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动态变化研究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作用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群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中主要化学成分UPLC-MS定性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核磁备样方法、检测条件
        2.3.2 细胞液质代谢组学备样方法、液相质谱条件及数据处理
        2.3.3 统计分析
        2.3.4 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代谢酶预测
        2.3.5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点预测
        2.3.6 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构建
        2.3.7 传播模型计算
        2.3.8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表型数据的整合及分析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向基因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2.4.3 基于基因型-表型数据传播模型的构建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的预测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验证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四章 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3.2 靶点收集
        1.3.3 网络构建和分析
        1.3.4 通路预测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网络分析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通路分析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Western Blot实验
        2.3.2 免疫荧光测定
        2.3.3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2.3.4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蛋白表达的影响
        2.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细胞Wnt/β-catenin通路激活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迁移和侵袭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肝脏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2 血清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3 数据处理
        3.3.4 代谢物和代谢酶测试
        3.3.5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核磁图谱分析
        3.4.2 寻找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3.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大鼠代谢轮廓的调节作用
        3.4.4 柠檬酸和乳酸含量变化定量分析
        3.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中关键酶活性的作用
        3.4.6 c-Myc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6)miRNA-129-1-3p在芦丁减轻吡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并增敏抗乳腺癌药效中的介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1篇 前言
第2篇 文献综述 蒽环类药物致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1.1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临床表现
        1.1.1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发病率
        1.1.2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临床类型
        1.1.3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病理特征
    1.2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机制
        1.2.1 氧化应激
        1.2.2 内质网应激和肌浆网钙稳态
        1.2.3 线粒体功能障碍
        1.2.4 铁调节蛋白紊乱
        1.2.5 炎症反应
        1.2.6 细胞自噬
        1.2.7 细胞凋亡
    1.3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药物防治
        1.3.1 右雷佐生
        1.3.2 卡维地洛
        1.3.3 他汀类药物
        1.3.4 辅酶Q10
        1.3.5 中药
    1.4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与miRNAs
        1.4.1 miRNAs简介
        1.4.2 心脏miRNAs表达的变化
        1.4.3 循环miRNAs表达的变化
        1.4.4 miRNAs在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
    1.5 乳腺癌与miRNAs
        1.5.1 诊断与分型
        1.5.2 治疗
        1.5.3 预后
    1.6 miRNAs在蒽环类药物致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中应用的展望
第3篇 实验研究
    第1章 RUT减轻THP所致心脏毒性的miRNA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NA-129-1-3p/GRIN2D介导的Ca~(2+)通路的构建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仪器
        1.1.3 主要溶液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miRNA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信号通路构建
        1.2.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1.2.4 统计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129-1-3p靶基因和Ca~(2+)通路的联系
        1.3.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miRNA-129-1-3p在 RUT减轻THP诱导的小鼠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介导作用
        2.1 实验材料
        2.1.1 药品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实验用药配制
        2.2.3 CCK-8 细胞毒性-增殖检测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
        2.2.5 细胞转染
        2.2.6 ROS检测
        2.2.7 细胞丙二醛检测
        2.2.8 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
        2.2.9 Fluo-3 AM钙离子检测
        2.2.10 TUNEL细胞凋亡检测
        2.2.11 Western blot
        2.2.12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RUT、THP对心肌细胞作用的最佳浓度和时间确定
        2.3.2 RUT逆转THP处理的HL-1细胞中miR-129-1-3p下调和GRIN2D mRNA上调
        2.3.3 miR-129-1-3p转染至HL-1细胞中的效率评价
        2.3.4 RUT和miR-129-1-3p改善THP诱导的HL-1细胞损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iRNA-129-1-3p在 RUT协同THP抑制乳腺癌4T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中的介导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药品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HC11及4T1细胞培养
        3.2.2 实验用药配置
        3.2.3 CCK-8细胞毒性-增殖检测
        3.2.4 qPCR
        3.2.5 细胞转染
        3.2.6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3.2.7 划痕实验
        3.2.8 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
        3.2.9 Fluo-3 AM钙离子检测
        3.2.10 Western blot
        3.2.11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RUT和/或THP对乳腺(癌)细胞作用及最佳浓度和时间确定
        3.3.2 RUT协同THP上调4T1细胞miR-129-1-3p、下调GRIN2D mRNA的表达
        3.3.3 miR-129-1-3p mimics/inhibitor成功转染至4T1细胞
        3.3.4 miR-129-1-3p介导4T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iRNA-129-1-3p在RUT对乳腺荷瘤与THP心脏毒性复合模型小鼠心肌保护及增敏抗肿瘤的介导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药品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主要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4T1细胞培养
        4.2.2 实验动物
        4.2.3 乳腺荷瘤与心脏毒性小鼠复合模型的复制方法
        4.2.4 实验分组及处理因素
        4.2.5 小鼠血液标本的采集
        4.2.6 小鼠肿瘤、心脏、肝脏及肺组织标本的采集
        4.2.7 心电监测
        4.2.8 心脏系数的测定
        4.2.9 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检测
        4.2.10 血清MDA检测
        4.2.11 血清SOD检测
        4.2.12 小鼠肿瘤、心脏、肝脏及肺组织HE染色
        4.2.13 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2.14 qPCR
        4.2.15 心肌与肿瘤组织中Ca~(2+)水平检测
        4.2.16 TUNEL检测心肌与肿瘤组织细胞凋亡
        4.2.17 Western blot
        4.2.18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小鼠一般状况及体重变化
        4.3.2 小鼠肿瘤生长情况
        4.3.3 小鼠心电图变化
        4.3.4 小鼠心脏系数变化
        4.3.5 小鼠血清LDH及CK变化
        4.3.6 小鼠血清MDA、SOD变化
        4.3.7 小鼠肿瘤、心脏、肝脏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4.3.8 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 变化
        4.3.9 小鼠心肌和肿瘤组织中miR-129-1-3p和GRIN2D mRNA的变化
        4.3.10 小鼠心肌和肿瘤组织中钙含量变化
        4.3.11 小鼠心肌和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
        4.3.12 小鼠肿瘤组织中与迁移、侵袭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4篇 讨论
    1.1 THP诱导小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及乳腺荷瘤与THP心脏毒性复合小鼠模型的复制
        1.1.1 THP诱导的小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的复制
        1.1.2 乳腺荷瘤与心脏毒性复合小鼠模型的复制
    1.2 RUT改善THP所致小鼠HL-1 细胞/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1.2.1 RUT改善THP所致小鼠HL-1 细胞/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1.2.2 RUT改善THP所致小鼠HL-1 细胞/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1.3 RUT增敏THP抗小鼠乳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
        1.3.1 RUT增敏THP抗小鼠乳腺癌中的作用
        1.3.2 RUT增敏THP抗小鼠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第5篇 结论
创新点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紫薯块根花色苷对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紫薯概述
    1.2 花色苷的研究进展
        1.2.1 花色苷的概述
        1.2.2 花色苷的提取
        1.2.3 花色苷的分离纯化
        1.2.4 花色苷的生物活性
    1.3 阿霉素相关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1.3.1 阿霉素的概述
        1.3.2 阿霉素致心脏毒性的发生主要机制
    1.4 本文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紫薯块根花色苷的分离鉴定及其对DOX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2.2.3 紫薯块根花色苷的制备和纯化
        2.2.4 花色苷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2.5 总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2.2.6 紫薯块根花色苷的成分鉴定
        2.2.7 心肌细胞的培养
        2.2.8 细胞的毒性实验
        2.2.9 细胞实验设计
        2.2.10 细胞促炎因子分泌量的测定
        2.2.11 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的测定
        2.2.12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紫薯块根花色苷的吸收波长分析
        2.3.2 紫薯块根花色苷的大孔树脂AB-8分离
        2.3.3 紫薯块根花色苷的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
        2.3.4 紫薯块根花色苷的成分鉴定
        2.3.5 紫薯块根花色苷对H9C2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2.3.6 紫薯块根花色苷对DOX诱导心肌细胞NO分泌量的影响
        2.3.7 紫薯块根花色苷对DOX诱导心肌细胞TNF-A分泌量的影响
        2.3.8 紫薯块根花色苷对DOX诱导心肌细胞TMAO分泌量的影响
        2.3.9 紫薯块根花色苷对DOX诱导心肌细胞LDH活性的影响
        2.3.10 紫薯块根花色苷对DOX诱导心肌细胞CK活性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紫薯块根花色苷对DOX诱导的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处理
        3.2.1 材料与处理
        3.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3.2.3 紫薯块根花色苷的制备和纯化
        3.2.4 动物实验设计
        3.2.5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3.2.6 心脏中炎症和脂质过氧化的测定
        3.2.7 心脏中心脏损伤标志物的测定
        3.2.8 心脏组织的病理学切片
        3.2.9 血清中心脏损伤标志物的测定
        3.2.10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紫甘薯块根花色苷对小鼠体重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3.3.2 紫薯块根花色苷对小鼠心脏组织中NO分泌量的影响
        3.3.3 紫薯块根花色苷对小鼠心脏组织中MDA分泌量的影响
        3.3.4 紫薯块根花色苷对小鼠心脏组织和血清LDH活性的影响
        3.3.5 紫薯块根花色苷对小鼠心脏组织和血清CK活性的影响
        3.3.6 紫薯块根花色苷对小鼠心脏组织和血清TNF-α分泌量的影响
        3.3.7 紫薯块根花色苷对小鼠心脏组织和血清TMAO分泌量的影响
        3.3.8 紫薯块根花色苷对小鼠心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甲鱼肽的抗氧化活性与抗疲劳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氧化研究进展
        1.1.1 氧化应激的机制
        1.1.2 氧化应激的危害
        1.1.3 氧化应激的防御
    1.2 抗疲劳研究进展
        1.2.1 疲劳发生的机制
        1.2.2 食源性抗疲劳活性成分
    1.3 抗氧化肽与抗疲劳肽的研究进展
        1.3.1 抗氧化肽
        1.3.2 抗疲劳肽
        1.3.3 生物活性肽的抗疲劳与抗氧化活性的关联
    1.4 甲鱼肽的研究进展
        1.4.1 甲鱼概述
        1.4.2 甲鱼肽的功能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甲鱼肽的制备及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2.1 前言
    2.2 材料、试剂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甲鱼肽的制备
        2.3.2 甲鱼肽营养成分测定
        2.3.3 甲鱼肽分子量测定
        2.3.4 甲鱼肽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甲鱼肽营养成分
        2.4.2 甲鱼肽分子量
        2.4.3 甲鱼肽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2.4.4 甲鱼肽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
        2.4.5 甲鱼肽清除羟自由基活性
        2.4.6 甲鱼肽总抗氧化能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甲鱼肽对果蝇体内抗氧化活性及寿命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试剂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果蝇培养基的制备
        3.3.2 果蝇饲养方法和分组
        3.3.3 体内抗氧化活性实验
        3.3.4 果蝇生存实验
        3.3.5 数据统计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甲鱼肽对果蝇体重的影响
        3.4.2 甲鱼肽对果蝇体内SOD活力的影响
        3.4.3 甲鱼肽对果蝇体内CAT活力的影响
        3.4.4 甲鱼肽对果蝇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3.4.5 甲鱼肽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甲鱼肽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试剂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试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动物饲养与实验设计
        4.3.2 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
        4.3.3 组织形态观察
        4.3.4 负重游泳实验
        4.3.5 前肢抓力测试
        4.3.6 生化分析
        4.3.7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的表达
        4.3.8 数据统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STP对小鼠体重、摄食量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4.4.2 STP对小鼠组织形态的影响
        4.4.3 STP对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4.4.4 STP对代谢物累积的影响
        4.4.5 STP对小鼠肌肉的保护作用
        4.4.6 STP对小鼠糖原储备的影响
        4.4.7 STP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8 STP对 Nrf2/Keap1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4.9 抗氧化与抗疲劳的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9)芫根多糖提取、分离及抗疲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芫根概述
        1.1.1 芫根简介
        1.1.2 芫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功效
    1.2 芫根多糖研究现状
        1.2.1 芫根多糖的提取分离
        1.2.2 芫根多糖的理化性质及结构表征
        1.2.3 芫根多糖的生物活性
    1.3 抗疲劳研究现状
        1.3.1 疲劳的定义、表现及分类
        1.3.2 疲劳的成因
        1.3.3 抗疲劳功能食品检测评价方法
        1.3.4 天然来源多糖抗疲劳活性研究进展
    1.4 立题依据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1.3 主要仪器
    2.2 芫根多糖的提取分离
        2.2.1 响应面法优化芫根多糖提取条件
        2.2.2 梯度乙醇沉淀法分离芫根多糖级分
    2.3 芫根多糖的表征
        2.3.1 各级分得率及化学组成分析
        2.3.2 紫外光谱分析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4 分子量测定
        2.3.5 单糖组成测定
        2.3.6 微观结构及表面形态观察
    2.4 芫根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2.4.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2.4.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2.4.3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2.4.4 铁离子还原能力
    2.5 芫根多糖的抗疲劳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2.5.1 动物实验方案设计
        2.5.2 小鼠负重力竭游泳实验
        2.5.3 小鼠运动前后生化指标检测
        2.5.4 小鼠肌肉组织病理学形态观察
        2.5.5 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2.5.6 芫根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2.6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响应面法优化芫根多糖提取工艺
        3.1.1 单因素实验
        3.1.2 提取工艺的优化
        3.1.3 最佳工艺参数验证实验
        本节小结
    3.2 芫根多糖的分级分离及表征
        3.2.1 各级分得率及化学组成
        3.2.2 紫外光谱分析
        3.2.3 红外光谱分析
        3.2.4 分子量测定
        3.2.5 单糖组成分析
        3.2.6 表面形态及微观结构
        本节小结
    3.3 芫根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3.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3.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3.3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3.3.4 铁离子还原能力
        本节小结
    3.4 芫根多糖的抗疲劳活性
        3.4.1 小鼠体重变化情况
        3.4.2 小鼠负重力竭游泳时长
        本节小结
    3.5 芫根多糖抗疲劳机理探究
        3.5.1 调节氧化应激
        3.5.2 预防运动导致的肌肉组织损伤
        3.5.3 减少代谢产物堆积
        3.5.4 提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水平
        3.5.5 调节能量代谢
        3.5.6 激活PI3K/Akt/m TOR信号通路
        3.5.7 改善肠道菌群组成
        本节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罗布麻叶总黄酮及异槲皮苷对吡柔比星致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1篇 前言
第2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概述
        1.1 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损伤的类型
        1.2 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损伤的分子机制
        1.2.1 拓扑异构酶抑制
        1.2.2 铁离子代谢紊乱
        1.2.3 线粒体功能障碍
        1.2.4 肌纤维降解和肌浆网钙稳态失衡
        1.2.5 氧化应激
        1.2.6 细胞凋亡
    第2章 罗布麻叶和异槲皮苷研究概述
        2.1 罗布麻叶研究概述
        2.1.1 罗布麻植物学特征和传统医学应用
        2.1.2 罗布麻叶提取物药理学作用
        2.1.3 罗布麻叶提取物安全性
        2.2 异槲皮苷研究概述
        2.2.1 异槲皮苷的制备
        2.2.2 异槲皮苷药理作用
        2.2.3 异槲皮苷的体内吸收过程
    第3章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损伤与miRNAs概述
        3.1 miRNAs简介
        3.2 蒽环类药物心脏损伤心肌组织中miRNAs表达变化
        3.3 蒽环类药物心脏损伤血液miRNAs表达的变化
        3.4 miRNAs在蒽环类药物心脏损伤中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第3篇 实验研究
    第1章 罗布麻叶总黄酮对THP诱导大鼠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药品及试剂
        1.1.2 实验仪器
        1.1.3 主要溶液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2.2 各组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
        1.2.3 各组大鼠血清心肌酶水平
        1.2.4 各组大鼠SOD和 MDA含量测定
        1.2.5 各组大鼠心脏取材
        1.2.6 各组大鼠心脏组织HE染色
        1.2.7 各组大鼠心脏组织中线粒体膜基因的表达
        1.2.8 各组大鼠心脏线粒体蛋白制备
        1.2.9 各组大鼠心脏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1.2.10 统计学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1.3.2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1.3.3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3.4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心肌酶的影响
        1.3.5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1.3.6 AVLE对 THP诱导的心脏损伤大鼠血清SOD和 MDA的影响
        1.3.7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心脏组织线粒体膜m RNA表达的影响
        1.3.8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心脏组织AKT和 p-AKT表达的影响
        1.3.9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心脏组织Cyt c表达的影响
        1.3.10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心脏组织胞浆Caspase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
        1.3.11 AVLE对 THP所致心脏损伤大鼠心脏组织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罗布麻叶总黄酮的制备及成份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药品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AVL生药学鉴定
        2.2.2 AVLE提取和纯化
        2.2.3 仪器分析条件
        2.3 实验结果
        2.3.1 AVL性状鉴定
        2.3.2 AVL横切面显微鉴定
        2.3.3 HPLC-ESI-MS/MS法对AVLE进行定性分析
        2.3.4 HPLC法对AVLE部分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KT在罗布麻叶总黄酮和异槲皮苷保护THP诱导H9c2 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药品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细胞传代
        3.2.3 细胞冻存
        3.2.4 MTT检测细胞毒性和存活率
        3.2.5 DCFH-DA探针检测H9c2 细胞ROS水平
        3.2.6 ELISA法检测H9c2 细胞SOD和 MDA的含量
        3.2.7 Mito-Tracker Red CMXRos探针检测H9c2 细胞线粒体活性
        3.2.8 JC-1 探针检测H9c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3.2.9 RT-qPCR检测H9c2 细胞线粒体膜基因的表达
        3.2.10 TUNEL检测H9c2 细胞凋亡率
        3.2.11 H9c2 细胞线粒体提取
        3.2.12 Western blot检测H9c2 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
        3.2.13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IQC、AVLE和 THP对 H9c2 细胞作用的最佳浓度和时间确定
        3.3.2 IQC和 AVLE对 THP处理H9c2 细胞的保护作用
        3.3.3 AKT在 IQC和 AVLE改善THP处理H9c2 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HP诱导大鼠心脏损伤miRNA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190a-5p/Phlpp1/AKT/Bcl-2 信号通路的构建和验证
        4.1 实验材料
        4.1.1 药品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主要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差异miRNA筛选
        4.2.2 miR-190a-5p和 AVL靶基因预测及通路富集
        4.2.3 大鼠心脏组织miR-190a-5p、Phlpp1 基因及蛋白的表达
        4.2.4 H9c2 细胞miR-190a-5p、Phlpp1 基因及蛋白的表达
        4.2.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4.2.6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差异miRNA筛选结果
        4.3.2 miR-190a-5p/Phlpp1/AKT/Bcl-2 信号通路的构建
        4.3.3 AVLE对 THP诱导的心脏损伤大鼠心脏组织miR-190a-5p和 Phlpp1 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4.3.4 IQC和 AVLE对 THP处理H9c2 细胞miR-190a-5p和Phlpp1 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4.3.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iR-190a-5p在 THP诱导H9c2 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5.1 实验材料
        5.1.1 药品及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主要溶液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荧光显微镜检测miR-190a-5p转染H9c2 细胞效率
        5.2.2 RT-qPCR检测H9c2 细胞miR-190a-5p和 Phlpp1 m RNA的表达
        5.2.3 DCFH-DA探针检测H9c2 细胞ROS含量
        5.2.4 ELISA法检测H9c2 细胞SOD和 MDA含量
        5.2.5 Mito-Tracker Red CMXRos探针检测H9c2 细胞线粒体活性
        5.2.6 JC-1 探针检测H9c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5.2.7 RT-qPCR检测H9c2 细胞线粒体膜基因的表达
        5.2.8 TUNEL检测H9c2 细胞凋亡率
        5.2.9 H9c2 细胞线粒体提取
        5.2.10 Western blot检测H9c2 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
        5.2.11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转染miR-190a-5p对 miR-190a-5p和 Phlpp1 m RNA表达的影响
        5.3.2 miR-190a-5p对 THP处理H9c2 细胞的保护作用
        5.3.3 miR-190a-5p对 THP处理H9c2 细胞miR-190a-5p/Phlpp1/AKT/Bcl-2 信号通路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4篇 讨论
    1.1 THP所致大鼠心脏组织/H9c2 细胞损伤模型复制
        1.1.1 动物模型
        1.1.2 细胞模型
    1.2 AVLE制备及成份分析
    1.3 IQC和 AVLE改善THP处理大鼠心脏组织/H9c2 细胞的作用
        1.3.1 AVLE改善THP处理大鼠心脏组织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心肌酶及组织形态学的变化
        1.3.2 IQC和 AVLE改善THP处理大鼠心脏组织/H9c2 细胞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的作用
    1.4 IQC和 AVLE对 THP所致大鼠心脏组织/H9c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1.4.1 THP诱导大鼠心脏损伤miRNA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190a-5p/Phlpp1/AKT/Bcl-2 信号通路的构建
        1.4.2 miR-190a-5p/Phlpp1 生物学作用及IQC、AVLE和 DZR对miR-190a-5p/Phlpp1 调控作用的验证
        1.4.3 AKT作为IQC和 AVLE保护THP诱导大鼠心脏组织/H9c2 细胞损伤作用节点的探讨
        1.4.4 miR-190a-5p减轻THP处理H9c2 细胞氧化应激及对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
        1.4.5 miR-190a-5p在 IQC和 AVLE保护THP诱导H9c2 细胞损伤机制中的探讨
    1.5 IQC与 AVLE药效对比分析
第5篇 结论
创新点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NP长期暴露致大鼠心肌纤维化和对心功能影响及锌硒茶干预研究[D]. 刘超.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中国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机能监控研究[D]. 马亚莉.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功能化荧光MOFs材料的构筑及其生物标志物传感性能[D]. 宋丽君. 内蒙古大学, 2021
  • [4]龙血竭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PI3K/AKT表达的影响[D]. 黄表华.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5]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D]. 王珂欣. 山西大学, 2021(01)
  • [6]miRNA-129-1-3p在芦丁减轻吡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并增敏抗乳腺癌药效中的介导作用[D]. 李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7]紫薯块根花色苷对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的改善作用[D]. 唐思学. 扬州大学, 2021(09)
  • [8]甲鱼肽的抗氧化活性与抗疲劳作用研究[D]. 史晋源. 浙江大学, 2021(01)
  • [9]芫根多糖提取、分离及抗疲劳机理研究[D]. 赵文瑾. 江南大学, 2021(01)
  • [10]罗布麻叶总黄酮及异槲皮苷对吡柔比星致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D]. 张洋.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测定临床应用价值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