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Y牛肉性能和胴体质量评价

BMY牛肉性能和胴体质量评价

一、BMY牛产肉性能及胴体品质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刘沂霖[1](2021)在《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F2代生长性能与肉品质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育种方面,肉牛业发达国家以本品种选育为主,肉牛生产性能持续提高。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以本地黄牛和杂交改良群体为主,缺少高档肉牛品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种业还存在差距。良种覆盖率低,平均胴体重、产肉率、高档肉比率较国外专门化肉牛品种相比差距较大,缺少专门化肉牛品种和自有品牌。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与本地肉牛品种进行杂交育种,是开展新品种培育和商品牛生产等广泛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试验以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牛为研究对象,选择杂交牛F1代与F2代,对二者生长性能与牛肉品质进行比较,旨在探索优质高档肉牛品种培育方法,丰富专门化肉牛品种,促进肉牛产业经济繁荣。试验选择9月龄左右的健康未阉割公牛犊F1、F2各12头,共24头,F1为第I组,F2为第II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牛组成1个圈,共分6个圈。所有试验牛均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进行集中育肥试验和屠宰试验,评定分析F1、F2代公牛群体的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试验结果如下:1、育肥性能:在试验周期内,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与F2代的体重和日增重差异均不显着(P>0.05)。体尺结果显示,F2代的体高体斜长均小于F1代,虽然在10-13月龄和21-26月龄期间F1代与F2代的耗料量存在显着差异,但料重比无差异(P>0.05)。2、屠宰性状方面,杂交F1代与F2代的宰前活重无差异,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胴体背膘厚无显着性差异。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2代的脂色与F1代无差异,但肉色、大理石纹、牛肉等级性状均优于F1代。杂交F1代与F2代的高档肉块里脊、外脊、眼肉、上脑以及优质肉块中黄瓜条、米龙、牛霖、腱子肉的重量无差异。3、肉质方面,与F1代牛相比较,F2代牛的脂肪含量,能量,蛋白质含量均有增加,但差异不显着,钙和磷含量有减少趋势,但同样差异不显着。牛肉中16种氨基酸除精氨酸显着高于F1代牛肉中的含量外(P≤0.05),其余15种均为极显着高于F1代牛肉中含量(P≤0.01)。必需氨基酸显着高于F1代。F2代牛肉中UFA含量,UFA/SFA,极显着高于F1代,而SFA含量,PUFA含量,PUFA/UFA极显着低于F1代。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2代牛肉的锌含量均显着高于F1代。杂交F1代与F2代牛肉的能量、蛋白质、脂肪、铁、硒、钴含量无差异。

闫向民[2](2020)在《新疆褐牛肉用功能基因筛选及基于转录组和全基因组的群体选育进程分析》文中指出新疆褐牛是以新疆本地哈萨克牛为母本,先后与瑞士褐牛、阿拉塔乌牛以及科斯特罗姆牛进行杂交,经长期选育而成的乳肉兼用型牛。经过多年改良,其肉、乳产量得以有效提高。目前,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是新疆肉牛生产的主要品种。本研究以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种用群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两个品种的屠宰性状、胴体性状、营养成分、食用品质进行了对比分析;接着,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了两个品种牛背最长肌转录组差异,挖掘差异表达基因和潜在影响肉质的生物学通路;最后,通过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明确了到目前阶段为止新疆褐牛选育过程中受人为选择的基因,并利用转录组及基因组测序结果联合分析的方法明确了新疆褐牛选育过程中有关肉质性状的分子改良进展,主要结果如下:1、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群体间屠宰及胴体性状、肉质性状对比分析发现,新疆褐牛产肉性能、体表脂肪沉积、胴体指标优于哈萨克牛;新疆褐牛部位肉剪切力值、蒸煮损失等肉质性状好于哈萨克牛。2、RNA高通量测序表明,哈萨克牛与新疆褐牛背最长肌存在67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在哈萨克牛中高表达的共286个,在新疆褐牛高表达的共387个。其中,(1)ABLIM2、ACTB、ARPC1A、DNAAF1、COL12A1、STC1、ITGA7等基因可潜在影响肌纤维形成和分布,进而影响产肉量和肉质;(2)ADCY6、ATP5E、POR、LDHA、ACACB、ACOT2、CPT1A、FADS3等基因可影响能量产生、利用、脂类运输和代谢,从而潜在影响肌间脂肪含量,进而影响肉质;(3)CH1、NMNAT3、PTS、CFB、FBXO32、NAMPT、PANK1、ANXA9、BIN3、CRYAB、SIRT5、DCLRE1C、MCM6、ARNTL、HLX、ADCY10、AOX1、ADAMTS10、ATAD3等基因可影响碳水化合物、辅酶、无机离子转运和代谢和苷酸转运/代谢、转录、翻译后修饰、蛋白质更新和信号转导,进而对细胞基本生物学功能进行调控;除此之外,UBIAD1、C1H21ORF7、CMYA1、CCDC138等大量基因也具有差异表达,但具体生物学功能尚不明确;(4)CFB、GLUL、FBXO32、FUT11、GCNT1、GLCE、ACTB、ARPC1A、STC1、ADCY6、POR、LDHA、ACACB、ACOT2、CPT1A基因在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的股四头肌、腰大肌、斜方肌、半腱肌、肋间肌这5个部位肉中存在差异表达,并可能是影响肉质的候选基因。3、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表明,哈萨克牛和新疆褐牛群体间存在500余万个SNP位点和70余万个Small Indel位点;哈萨克牛和新疆褐牛群体所有SNP/Small Indel涉及功能基因10000个以上,生物学通路258个。而全基因组和转录组联合分析表明,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相比,新疆褐牛选育过程中,有4000余个区段受到选择,并调控大量基因进行差异表达,涉及Rap1 signaling pathway、Ras signaling pathway、Chemokine signaling pathway、Fox O signaling pathway、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Hippo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MAPK signaling pathway等85个生物学通路。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新疆褐牛选育过程中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的变化,探讨了新疆褐牛在基因组和转录水平的选育进程,为下一步新疆褐牛专用品系的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敏[3](2020)在《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放牧和舍饲是我国肉牛的两种主要饲养方式,在日粮、饮水、环境、饲养管理与动物福利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传统上,我国西部和北部是肉牛的主产区,以放牧饲养为主;随着农区粮食资源的逐年丰富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舍饲肉牛养殖迅速发展,已在我国肉牛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舍饲养殖可根据肉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为其提供合理的日粮配比,能够有效提高肉牛生产性能,缩短育肥时长,增加养殖效益。随着肉牛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肉牛营养代谢病发生率逐年升高,牛肉产品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放牧养殖因其饲养环境天然、绿色、无污染,其牛肉产品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开展放牧和舍饲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营养代谢、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对比研究,对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蒙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体重400 kg左右,体况相近、健康的西门塔尔公牛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建立肉牛放牧和舍饲模型,试验期为120天。分别采用HPLC、GCMS、ICP-MS、ICP-OES、ELISA、HE染色和MASSON染色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日粮、饮水、管理等差异,及肉牛血液生化指标、尿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差异,为优质肉牛饲养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肉牛不同饲养方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肉牛在饲草营养、饮水质量、饲养环境及动物福利等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放牧肉牛新鲜牧草中的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总体含量较为均衡,优于舍饲肉牛的苜蓿、谷草、青干草和玉米秸秆等饲草;放牧肉牛饮水的臭和味、肉眼可见物、色度、浑浊度及菌落总数等品质指标均次于舍饲肉牛饮水(p<0.05);放牧肉牛的给料给水次数、饲养密度、环境噪音及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等福利指标均显着优于舍饲肉牛(p<0.05)。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肉牛血清ALT、AST、LDH、GGT、ALP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生长代谢活动旺盛,蛋白质代谢水平及糖无氧酵解能力优于舍饲肉牛;放牧肉牛血清HP、IL-6、IL-8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免疫机能高于舍饲肉牛;舍饲肉牛血清EPI、PTH含量与放牧肉牛差异显着(p<0.05),提示舍饲肉牛可能受环境噪音、饲养密度、人为干预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舍饲肉牛血清BA含量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提示舍饲肉牛存在一定程度脂质代谢异常;舍饲肉牛尿液pH值显着低于放牧肉牛(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较少有关,提示舍饲肉牛有代谢性酸中毒风险。研究表明,两种饲养方式肉牛血尿代谢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放牧肉牛血尿生化指标优于舍饲肉牛。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舍饲肉牛的体增重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体高、胸围和后腿围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均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研究表明,舍饲肉牛的育肥性能、生长发育性能、胴体性能均优于放牧肉牛。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牛肉的蒸煮损失率、熟肉率、肌纤维等肉品质指标显着优于舍饲牛肉(p<0.05);TAA、维生素C、维生素B1、P和K含量均显着高于舍饲牛肉(p<0.05);提示放牧牛肉更具有营养价值。舍饲牛肉的各种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放牧牛肉(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过少有关。综上,舍饲肉牛可能存在应激反应、脂质代谢异常、免疫机能较弱、牛肉品质较差等问题,生产中加强舍饲肉牛的饲养管理,提高舍饲肉牛福利,优化舍饲日粮配比,有利于减少舍饲肉牛的应激反应,改善其代谢水平,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舍饲牛肉的品质。放牧肉牛生产性能较低,生产中提高放牧肉牛的饮水质量,在枯草期适当补饲精料,有利于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效益。在蒙东地区青草期放牧,枯草期舍饲是最佳饲养方式。

阿依古丽·艾买尔[4](2020)在《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及肉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甜高粱生物产量高、含糖量高,容易青贮,是生产青贮饲料的优质原料,但蛋白质含量偏低、粗纤维含量偏高。苜蓿蛋白质丰富、适口性好,是优质蛋白质粗饲料,但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含量偏低,青贮过程蛋白质分解严重,不易青贮。把二者进行混合青贮可以克服各自缺点,实现营养互补,从而提高营养价值。因此,本试验以不同比例的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为原料,通过饲养试验、消化试验和屠宰试验探究不同比例混合青贮饲料对卡拉库尔羊(卡羊)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血液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研究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在卡羊饲粮中适宜的混合青贮比例,为混合青贮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30只4月龄左右体重25.95±1.37 kg相近,生长健康体况良好的卡羊,根据体重随机分为5个试验组,每个组6只羊,每个试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公羊和母羊各3只。试验羊饲喂5个不同的试验日粮,第一组为全甜高粱青贮型日粮,第二组为80%甜高粱+20%苜蓿青贮型日粮,第三组为60%甜高粱+40%苜蓿青贮型日粮,第四组为40%甜高粱+60%苜蓿青贮型日粮,第五组为20%甜高粱+80%苜蓿青贮型日粮,并在此基础上补饲40%的精料。试验共85 d,试验预时期为15 d,正式期为70 d,饲养试验阶段,饲喂第1 d、30 d、60 d对试验羊用一次性采血针进行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饲养试验结束后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消化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屠宰性能及肉品质。试验一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肉羊生长、消化率和瘤胃内环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各组试验羊的初始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平均总日增重第四组相比与第三组高14.28%(P>0.05),比第五组高19.04%(P>0.05),比第二组高23.8%(P<0.05),比第一组高42.85%(P<0.01);第一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低于第三、第四和第五组(p<0.05),第一组的料肉比显着高于第三、第四和第五组(P<0.05)。2)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干物质(DM)和中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无显着性影响(P>0.05);第三、第四和第五组粗蛋白(CP)消化率显着高于第一和第二组(P<0.05);第四组酸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第二、第三和第五组(P<0.05)。3)各组试验羊的瘤胃液pH值随着混合青贮中苜蓿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但没有差异显着性(P>0.05)。瘤胃液氨态氮(NH3-N)浓度随着苜蓿比例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第一、第二和第三组氨态氮(NH3-N)浓度显着低于第四和第五组(P>0.05)。第一和第五组乙酸浓度显着低于第三和第四组(P<0.05),较低于第二组(P>0.05);第二、第三组和第四组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着低于第一和第五组(P<0.05)。试验二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羊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试验羊血清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第一和第五组肌酐(GR)含量显着低于第二、第三和第四组(P<0.05),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总胆固醇(T-CHO)含量逐渐升高,饲喂第60 d时,第四组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着高于第一和第五组(P<0.05),饲喂第60 d时,第一和第二组碱性磷酸酶(AKP)含量显着低于第三和第四组(P<0.05),饲喂第60 d时,第四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显着高于第一、第二和第五组(P<0.05),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第一组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试验三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羊屠宰性能及肉质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1)屠宰性能方面,第四组试验羊宰前活重、胴体重和GR值显着高于第一和第二组(P<0.05);第一和第五组瘤胃重量显着低于第二、第三和第四组(P<0.05)。2)肉品质方面,臀中肌:第四组臀中肌剪切力显着低于第三、第四和第五组(P<0.05),第三和第四组失水率显着低于第一和第五组(P<0.05),第三组肉色L*值显着高于第一、第二和第四组(P<0.05)。大腿肉:第三组大腿肉剪切力显着低于第一和第五组(P<P0.05)。背最长肌:第四组背最长肌剪切力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第三和第四组失水率显着低于第一组(P<0.05),第四组肉色L*值显着高于第二和第三组(P<0.05),第四组肉色a*值显着高于第二组(P<0.05)。第四和第五组谷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各其他三组试验羊(P<0.05);第四组脯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显着高于第一和第二组(P<0.05);第四组必须氨基酸含量极显着高于第一、第二和第五组(P<0.01);第四和第五组肉味氨基酸含量极显着高于第一、第二和第三组的含量(P<0.01);第四组总氨基酸含量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的含量(P<0.01)。综上所述,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时,随着苜蓿比例的增加,对卡羊的平均日增重,表观消化率,瘤胃内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屠宰性能有正面影响,当甜高粱与苜蓿比为40:60时效果最佳。

郭珍珍[5](2020)在《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增重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肉品质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旨在探索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增重性能、肉品质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结果。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试验选取34头健康的荷斯坦公牛犊(日龄体重相似),分为公牛组和阉牛组(阉牛组出生即用橡皮筋结扎去势),每组17头。两组试验牛饲养条件及日粮水平完全相同。试验期450天,其中育肥期330天。分别在试验第1天、120天、150天、180天、210天、240天、260天、400天、450天,进行体重测量,在试验第120天、260天、400天进行血液生化和激素指标测量,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各随机选择6头试验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及肉品质分析。结果如下:1)体重:在试验期第120天和260天,公牛组体重比阉牛组体重分别高6.25%和11.22%。且差异显着(P<0.05)。但在育肥后期(第400和450天),两组动物体重相似(P>0.05)。在试验期1~120天,公牛组日增重明显高于阉牛组,差异显着(P<0.05),但在试验全期,两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303.20 g和1407.62 g,公牛组稍高于阉牛组,但统计学上差异不显着(P>0.05)。2)血液指标:试验期第120天,阉牛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着低于公牛组(P=0.04);在试验期第260天,与公牛组相比,阉牛组血清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和碱性磷酸酶含量分别有升高和降低的趋势(P<0.10);在试验期第400天,阉牛组血清尿素氮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明显高于公牛组(P<0.05)。3)激素指标:在试验期120天,阉牛组血清中的睾酮含量显着低于公牛组(P=0.03),并且生长激素含量也有降低的趋势(P=0.05);在试验期260天,阉牛组血清睾酮、生长激素含量分别比公牛组低4.78%(P=0.08)、31.71%(P=0.003);在试验期第400天,阉牛组血清中皮质激素、胰岛素含量均显着高于公牛组(P<0.05),而睾酮含量比公牛组低(P=0.002)。4)屠宰性能:阉牛组背膘厚是公牛组的2.30倍,差异极显着(P=0.001),并且其12-13肋眼肌面积比公牛组低10.98%(P=0.053)。阉牛组生产的牛肉,按照日本大理石纹评级标准可达2.5级,而公牛组牛肉达不到大理石纹等级评级标准。5)牛肉品质:两组试验动物的肉质在p H值、剪切力、水分、蒸煮损失、滴水损失、肉色L*和肉色A*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阉牛组牛肉的冷冻损失比公牛组低40.25%,差异极显着(P=0.002),且脂肪比显着高于公牛组(P=0.04)。由此得出结论:(1)去势处理后,荷斯坦阉牛犊育肥前期体重和日增重水平比公牛低,但在试验全期,两组差异并不显着。说明阉牛可以利用后期生长逐渐缩小生长差距;(2)去势处理改变了荷斯坦公牛犊血清中的激素含量,降低了体内的睾酮含量和育肥前期生长激素水平,而在育肥后期,阉牛组血清中的皮质激素、胰岛素、尿素氮以及甘油三酯含量均高于公牛组;(3)直线育肥模式下,早期去势的荷斯坦公牛犊可以生产出大理石纹等级为2.5的优质牛肉,品质优于未去势的荷斯坦公牛犊生产出的牛肉。

李娜[6](2019)在《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同为新疆优良的地方品种,以哈萨克牛为母本,经过肉用方向培育的新品种新疆褐牛,其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得到明显改善。目前研究认为,影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系统差异以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以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两品种屠宰性能、胴体性状、肉质性状,研究两个品种间肉质性状的特征,同时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对两个品种牛背最长肌组织mRNA与miRNA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以期阐明鉴定出影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差异的功能基因与调控通路,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分析胴体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大理石花纹(p<0.05)、背膘厚度(p<0.01)显着高于哈萨克牛,且眼肌面积平均比哈萨克牛提高1.8%,优质肉产量得到改善。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失水率、剪切力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牛肉色泽和pH值方面两个品种间无显着差异(p>0.05);营养品质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背最长肌中水分(p<0.01)、脂肪含量(p<0.05)显着高于哈萨克牛,蛋白质含量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新疆褐牛脂肪酸含量中棕榈酸(p<0.05)、亚油酸(p<0.01)显着高于哈萨克牛,然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除谷氨酸、苯丙氨酸显着高于哈萨克牛(p<0.05),其他6种氨基酸都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5)。综合现有数据提示,新疆褐牛优质肉产量、肉嫩度、脂肪沉积能力优于哈萨克牛。(2)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基因转录组比较分析通过RNA-Seq分析,本研究构建了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组织基因文库,在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组织中共发现了1669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FDR<0.1);进一步对差异表达基因分为成肌、成脂、成纤维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发现,43个成脂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5个下调,28个上调,初步筛选出FASN、LOC615051、FABP4、ADIPOQ、PLIN1可能是提高新疆褐牛肉中脂肪含量的重要基因。然而,PPARA、ESR1、PPM1L基因对哈萨克牛脂肪代谢调控作用大,从而限制其脂肪沉积能力。表达差异极显着的基因中,COL4A3BP、ATP8A1、ESR1、PLA2G2D1、RGS2、ACOX1等基因功能还未见报道,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则有可能影响脂肪代谢;筛选出成肌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5个下调,20个上调;筛选出成纤维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2个下调,11个上调。其中ACTA2、CALD1、RXRG、MYL9、FMOD基因可能是新疆褐牛肉剪切力低于哈萨克牛的主要基因;MYL3、MYH4、MYH8、MYH3、MYH7、MYH2基因,在育肥后期,这些快肌纤维影响因子促进纤维细胞分化,同时抑制了脂肪细胞的形成。(3)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miRNA比较分析通过microRNA-Seq,构建了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miRNA文库,筛选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miRNA346个,其中115新预测的miRNA。对221个已知miRNA靶基因预测总计392223个。其中,bta-miR-143靶基因最多,达到65536个,据报道bta-miR-143的功能已经明确,其作用于靶基因ERK5参与动物脂肪分化。(4)mRNA-miRNA的相关性分析关联分析表明:成脂相关86个miRNA关联到31个差异靶基因;成肌相关90个差异表达miRNA关联到20个差异靶基因;成纤维相关48个差异表达miRNA关联到12个差异靶基因。(5)初步认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成脂相关miRNA:bta-miR-1343-3p、bta-miR-2466-3p、bta-miR-6517在新疆褐牛中表达下调,其调节FASN、PLIN1、ACSBG1等在内的20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加;miRNA:bta-miR-1224、bta-miR-152、bta-miR-2419-3p、bta-miR-2331-3p,抑制了其调控ATP11A、PLCB2、PPARA在内11个基因在新疆褐牛中的表达,主要涉及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等信号通路,而可能表现出新疆褐牛肉中大理石花纹优于哈萨克牛。成肌相关的miRNA:bta-miR-6517、bta-miR-551b在新疆褐牛中表达下调,其调节ACTA2、ACTG2、CALD1等10个基因在新疆褐牛中表达水平增加;miRNA:bta-miR-129-3p、bta-miR-2366、bta-miR-2474、bta-miR-2885、bta-miR-2888、bta-miR-6532在新疆褐牛肌肉中表达量上调,抑制了其调控基因ACTC1、MYH3、TNNT2、XIRP1在新疆褐牛肌肉中的表达。主要涉及血管平滑肌收缩、PI3K-Akt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成纤维相关miRNA:bta-miR-551b、bta-miR-6517、novelmir138、novelmir48在新疆褐牛肌肉中表达量下调,其调节ACTA2、DKK3、FGFR2、MYOCD、OSR1、PAWR表达水平增加,miRNA:novelmir151、novelmir178、novelmir100、bta-miR-1224表达上调,抑制COL11A2、FGFR3、ISLR2、MYH3基因在新疆褐牛肉中的表达,同时这些基因参与了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影响了结缔组织的含量、性质及肌原纤维蛋白的化学结构状态,从而可能成为新疆褐牛肉嫩度强于哈萨克牛的主要原因。(6)通过本研究发现这些关联到的miRNA以及FASN、PLIN1、ACSBG1等在内的55个基因,其中,miR-1343-3p上调PLIN1基因的表达参与调节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信号通路;bta-miR-125a上调CALD1基因的表达参与血管平滑肌收缩信号通路,其可能直接参与控制产肉率、脂肪沉积能力强、肉质鲜嫩优质性状。目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相比肉质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并不稳定。牛肉品质评价复杂,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所筛选出的候选基因可作为牛肉属性差异的品质标识,也可为牛肉的优质优价及深加工提供参考。

王泳杰[7](2018)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不同品种(系)肉牛产肉性能及肉品质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研究相同饲养条件下不同品种(系)肉牛产肉性能、肉品质差异及肉品质差异机理,为我国西南地区肉牛产业发展,不同品种(系)肉牛的异地化饲养提供试验依据。研究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不同品种(系)肉牛产肉性能及肉品质差异的比较;(2)不同品种(系)肉牛肉品质差异机理的研究。试验一,不同品种(系)肉牛产肉性能及肉品质差异的比较:本试验选取健康且年龄(6月龄)、体况相近的西杂牛(西门塔尔牛×宣汉黄牛)、犏牛(娟珊牛×麦洼牦牛)和宣汉黄牛各6头,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饲养720天后,屠宰取样并测定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胴体指数、优质肉块产量和牛肉的营养品质、食用品质以及加工品质。试验结果表明:(1)西杂牛的始重、末重、日增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和眼肌面积均显着高于犏牛和宣汉黄牛(P<0.05),犏牛的胴体重、净肉重显着低于宣汉黄牛(P<0.05)。西杂牛和宣汉黄牛的净肉率显着高于犏牛(P<0.05),宣汉黄牛的肉骨比显着高于西杂牛和犏牛(P<0.05),西杂牛和犏牛的背膘厚显着高于宣汉黄牛(P<0.05)。(2)西杂牛的胴体长、胴体深、胸深、后腿长、后退宽和后腿围均显着高于犏牛和宣汉黄牛(P<0.05),腰部肉厚、肋部肉厚和大腿肉厚显着高于犏牛(P<0.05)。宣汉黄牛的胴体长显着低于犏牛(P<0.05),但肋部肉厚和后腿长显着高于犏牛(P<0.05)。(3)西杂牛的优质肉块产量均显着高于犏牛和宣汉黄牛(P<0.05)。宣汉黄牛的金钱展和脖肉的产量显着低于犏牛(P<0.05),但外脊的产量显着高于犏牛(P<0.05)。宣汉黄牛和犏牛的优质肉块产出占胴体重比例显着高于西杂牛(P<0.05)。(4)宣汉黄牛背最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显着高于犏牛,而犏牛的显着高于西杂牛(P<0.05)。犏牛背最长肌中蛋白质的含量显着高于西杂牛和宣汉黄牛(P<0.05)。西杂牛背最长肌中灰分含量显着高于犏牛和宣汉黄牛(P<0.05)。(5)宣汉黄牛背最长肌的系水力显着高于犏牛,犏牛的系水力显着高于西杂牛(P<0.05)。犏牛背最长肌的L*、a*和b*值均显着高于西杂牛(P<0.05)。宣汉黄牛背最长肌嫩度显着高于犏牛(P<0.05),犏牛显着高于于西杂牛(P<0.05)。(6)犏牛背最长肌中硫胺素和肌苷均显着高于宣汉黄牛和西杂牛(P<0.05)。西杂牛背最长肌中钙、磷、钠、钾和镁均显着高于犏牛和宣汉黄牛(P<0.05)。犏牛背最长肌中的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须氨基酸的比例均显着高于西杂牛和宣汉黄牛(P<0.05)。犏牛的鲜味氨基酸的含量显着高于西杂牛(P<0.05)。西杂牛背最长肌中的苦味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犏牛(P<0.05)。犏牛除了亮氨酸外,都满足理想蛋白质模式。西杂牛背最长肌中的共轭亚油酸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均显着高于宣汉黄牛和犏牛(P<0.05)。试验二,不同品种(系)肉牛肉品质差异机理的研究:取三种牛背最长肌样品,一份用甲醛溶液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观察肌纤维特性;另一份在液氮中保存,通过检测肌纤维类型及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探究相同饲养条件下不同品种(系)肉牛肉品质差异的机理。由本试验可知:(1)宣汉黄牛的背最长肌纤维直径大小显着低于犏牛和西杂牛(P<0.05),而背最长肌纤维密度显着高于西杂牛和犏牛(P<0.05)。(2)西杂牛和宣汉黄牛背最长肌中的My HCⅠ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犏牛(P<0.05)。犏牛背最长肌的My HCⅡa和My HCⅡx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西杂牛和宣汉黄牛(P<0.05)。(3)宣汉黄牛背最长肌中与肌内脂肪合成相关的基因FAS和GPAT1表达量显着高于犏牛和西杂牛(P<0.05)。西杂牛背最长肌中与肌内脂肪分解相关的基因HSL和MGL表达量显着高于宣汉黄牛和犏牛(P<0.05),且与肌内脂肪转运相关基因LPL和CD36表达量显着低于犏牛和宣汉黄牛(P<0.05)。综上所述,在相同日龄和营养条件下,西杂牛的生产性能、饲料转化率和产肉性能显着高于犏牛和宣汉黄牛;宣汉黄牛的优质肉块产量占胴体比、肌内脂肪含量和肉嫩度显着高于西杂牛和犏牛;犏牛肉的蛋白质含量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西杂牛和宣汉黄牛。宣汉黄牛的肌纤维直径显着低于西杂牛和犏牛,而My HC I基因以及与肌内脂肪合成相关的基因FAS等的表达量显着高于西杂牛和犏牛,这可能是导致其肉质较嫩的原因。

王春兰,李正海,周兴华,王喆,王安奎,金显栋,亐开兴,黄必志[8](2015)在《云岭牛改良普洱黄牛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云岭牛选育的同时,为进一步了解云岭牛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加大云岭牛的杂交应用范围,进行中试与推广。[方法]云岭牛种公牛(或冻精)与普洱本地黄牛杂交,产生杂交F1代,进行生产性能、屠宰性能等测定和比较。[结果]云岭牛及杂交F1代在普洱地区的产犊率、成活率、繁殖成活率较高,分别在86.42%、98.28%和84.93%以上,与普洱本地黄牛接近(P>0.05),适应性强。云岭牛初生重较普洱本地黄牛的16.92±4.57kg提高78.31%,而YL·Y(云岭牛×普洱本地黄牛)F1比普洱本地黄牛提高41.67%(P<0.01);6、12、18、24和36月龄体重也呈同样的优势,差异显着(P<0.01)。云岭牛6月龄断奶重较普洱本地黄牛提高71.29%(P<0.01),较YL·Y F1体重高23.84%(P<0.05);云岭牛36月龄体重较普洱本地黄牛提高91.20%(P<0.01),与YL·Y F1的体重也有明显差距(P<0.05)。云岭牛杂交后代的杂交优势率以18月龄最高(17.14%),12月龄次之,初生重和6月龄重较低,分别为7.06%、1.90%和1.96%。云岭牛、YL·Y F1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显着高于普洱本地黄牛(P<0.01)。三者的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肉骨比、肉色、脂肪色等差异不显着(P>0.05)。第1213肋间眼肌面积以云岭牛最大,YL·Y F1次之,普洱本地黄牛最小,三者间差异较大(P>0.05)。云岭牛眼肉的剪切力最低,为3.33±0.69kg.f,三者的牛肉剪切力值小于4.78kg.f,属于优质牛肉。并且,杂交优势率较高,与楚雄州、德宏州的推广应用都取得了很理想的效果。[结论]云岭牛及其杂交后代在云南南方地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各生长阶段的体重明显高于当地黄牛,说明云岭牛优越的种用价值,值得在云南省,乃至我国南方省区推广应用。

王明媛[9](2015)在《青贮香蕉茎叶饲喂条件下的云南黄牛屠宰性能与肉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三种香蕉茎叶青贮饲料(香蕉茎叶+4%玉米面混合青贮、70%香蕉茎叶+30%稻草混贮及70%香蕉茎叶+30%干蔗梢混贮)育肥牛的屠宰指标以及肉质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对比三种日粮的育肥牛肉质的效果,探讨三种香蕉茎叶青贮饲料对云南黄牛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并比较其优缺点。试验按日粮结构分为三组,肉牛饲养结束后进行屠宰、分割,并分析其肉样的理化指标及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三种香蕉茎叶青贮饲料饲喂出的云南黄牛屠宰性能均较好,高档肉块比例较高,胴体最终等级均达到A(3±1)优质标准,营养丰富;第3组香蕉茎叶与甘蔗梢混合组,屠宰性能最好;其中第1组(添加4%玉米面)肉品质相对最优,蛋白含量最高,氨基酸评分高出理想模式,属于优质蛋白,说明利用玉米面与香蕉茎叶混合青贮饲料最好;在脂肪酸组成上,三种香蕉茎叶日粮育肥牛肉的SFA、PUFA、MUFA比例适合,且PUFA/SFA、n-6/n-3PUFA的比例均在理想推荐值范围内,其中香蕉茎叶与稻草混合肉牛脂肪酸风味最好,而香蕉茎叶与玉米面混合肉牛脂肪酸口感最佳,是具有合理健康的脂肪酸组成的优质肉类。本文结果可以为继续开发香蕉茎叶饲料育肥高档优质牛肉提供参考。

王明媛,张曦,黄必志,王安奎,刘建勇,王喆,袁希平[10](2014)在《基于BMY牛的肉品质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以BMY杂交牛为主要参考对象,对几项主要牛肉品质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概述。结果表明:评价牛肉品质的优劣与各项评价指标密切相关,改善牛的个体因素、饲养管理和屠宰因素以及日粮营养等因素能够大大提高牛肉品质,使我国肉牛养殖厂能够找到合理调控肉品质的因素,为我国生产优质牛肉提供参考。

二、BMY牛产肉性能及胴体品质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MY牛产肉性能及胴体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F2代生长性能与肉品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 肉牛品种杂交改良应用
        3 肉牛产业发达国家肉牛品种现状
        4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趋势
    第2章 优质牛肉生产特点与研究进展
        1 育肥性能
        2 产肉性能
        3 肉质评价
    第3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育种进展
        1 F1 代本地黄牛改良背景
        2 F1 代本地黄牛改良繁殖方式——胚胎移植
        3 进一步研究计划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 代、F2 代育肥性能测定与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2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 代、F2 代屠宰性能测定与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3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 代、F2 代肉质性状测定与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新疆褐牛肉用功能基因筛选及基于转录组和全基因组的群体选育进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新疆褐牛遗传改良进展
        1.1 无序杂交的改良阶段(20世纪初-1949年)
        1.2 有序导入的选育阶段(1950年至1976年)
        1.3 品种形成的登记阶段(1977-1986年)
        1.4 选育提高的扩群阶段(1987-2006年)
        1.5 专用品系的培育阶段(2007年至今)
    第2章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牛生产中的应用
        2.1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牛业生产与研究中的应用
        2.2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牛业生产与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新疆褐牛产肉能力及肉品质综合评价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不同部位肉功能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全基因组测序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利用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新疆褐牛选育进程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我国肉牛饲养现状分析
        1.1 肉牛生产概况及饲养方式分析
        1.1.1 肉牛品种与分布
        1.1.2 牛肉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1.1.3 饲养方式分析
        1.2 牧区与农区肉牛饲养特点分析
        1.2.1 牧区
        1.2.2 农区
    第2章 肉牛代谢研究进展
        2.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及常见代谢病
        2.1.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
        2.1.1.1 糖代谢
        2.1.1.2 蛋白质代谢
        2.1.1.3 脂代谢
        2.1.1.4 矿物质代谢
        2.1.2 肉牛常见营养代谢病
        2.1.2.1 脂肪肝(fatty liver)
        2.1.2.2 蹄叶炎(laminitis)
        2.1.2.3 尿结石(urinary calculus)
        2.1.2.4 瘤胃酸中毒(rumen acidosis)
        2.1.2.5 瘤胃碱中毒(rumen alkalosis)
        2.2 血液和尿液代谢监测指标
        2.2.1 血液监测指标
        2.2.1.1 血液代谢指标
        2.2.1.2 血液酶指标
        2.2.1.3 血液激素指标
        2.2.1.4 血液免疫学指标
        2.2.2 尿液监测指标
    第3章 肉牛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因素
        3.1 生产性能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3.1.1 生长发育性能
        3.1.2 育肥性能
        3.1.3 胴体性能
        3.2 牛肉品质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3.2.1 肉色
        3.2.2 大理石花纹
        3.2.3 系水力
        3.2.4 嫩度
        3.2.5 营养成分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肉牛不同饲养方式差异研究
        1.1 材料
        1.1.1 研究区域
        1.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1.2.1.1 饲草采集
        1.2.1.2 水采集
        1.2.2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
        1.2.2.1 水分
        1.2.2.2 总能
        1.2.2.3 粗蛋白
        1.2.2.4 粗灰分
        1.2.2.5 粗脂肪
        1.2.2.6 粗纤维
        1.2.2.7 氨基酸
        1.2.2.8 脂肪酸
        1.2.2.9 矿物质
        1.2.2.10 维生素
        1.2.3 水质检测
        1.2.3.1 臭和味
        1.2.3.2 肉眼可见物
        1.2.3.3 pH值
        1.2.3.4 浑浊度
        1.2.3.5 色度
        1.2.3.6 菌落总数
        1.2.4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1.3 结果
        1.3.1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1.3.1.1 饲草常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1.3.1.2 饲草脂肪酸含量检测结果
        1.3.1.3 饲草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
        1.3.1.4 饲草维生素含量检测结果
        1.3.1.5 饲草矿物质含量检测结果
        1.3.2 水质检测结果
        1.3.3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结果
        1.4 讨论
        1.4.1 不同饲养方式饲草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1.4.2 不同饲养方式水质对比分析
        1.4.3 不同饲养方式肉牛饲养管理福利对比分析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代谢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
        2.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2.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2.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1.4 仪器设备及材料
        2.1.5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样本的采集
        2.2.2 样本的检测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
        2.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2.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2.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2.3.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2.3.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2.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2.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2.4.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2.4.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1 材料
        3.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3.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3.2 方法
        3.2.1 育肥性能指标的测定
        3.2.2 生长发育性能指标的测定
        3.2.3 胴体性能指标的测定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3.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3.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
        4.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4.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4.1.3 主要试剂
        4.2 方法
        4.2.1 样品的采集
        4.2.2 肌肉颜色的测定
        4.2.3 蒸煮损失的测定
        4.2.4 熟肉率的测定
        4.2.5 大理石花纹的测定
        4.2.6 肌纤维的测定
        4.2.6.1 HE染色
        4.2.6.2 MASSON三色染色
        4.2.7 牛肉营养组分的检测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4.3.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组分的影响
        4.4 讨论
        4.4.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4.4.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
致谢

(4)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及肉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s)
第1章 绪论
    1.1 甜高粱的概述
        1.1.1 甜高粱的简介
        1.1.2 甜高粱的生物学特性
    1.2 甜高粱的饲用价值
        1.2.1 饲料价值
        1.2.2 能源作物价值
        1.2.3 甜高粱的开发利用
    1.3 苜蓿及其营养价值
        1.3.1 苜蓿的简介
        1.3.2 苜蓿的营养价值
    1.4 青贮饲料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4.1 青贮及青贮发酵原理
        1.4.2 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
        1.4.3 青贮饲料在畜牧业的应用
    1.5 混合青贮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消化率和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青贮饲料制作
        2.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1.3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2.1.4 试验期与饲养管理
        2.1.5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
        2.1.6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2.2.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的影响
        2.2.4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3.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瘤胃液发酵指标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方法
        3.2.1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3.2.2 血常规指标的测定
        3.2.3 血液生理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3.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4.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肾脏功能和脂类代谢的影响
        3.4.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液中酶活性的影响
        3.4.4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液总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4.1.3 试验日粮
        4.1.4 试验期与饲养管理
    4.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4.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4.3.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
        4.3.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肉品质的影响
        4.3.4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眼肌肉氨基酸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屠宰性能和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
        4.4.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肉品质的影响
        4.4.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本试验总结论
    5.2 本试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增重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肉品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荷斯坦公牛犊肉用培育的研究现状
        1.1.1 利用荷斯坦公牛犊生产小牛肉
        1.1.2 利用荷斯坦公牛犊生产优质牛肉
        1.1.3 利用荷斯坦公牛犊生产大理石纹牛肉
    1.2 去势处理对肉牛育肥效果的影响
        1.2.1 去势时间对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1.2.2 去势处理对肉牛增重的影响
        1.2.3 去势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1.3 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1.3 试验动物日粮设计与饲养管理
        2.1.4 样品采集
    2.2 测定指标
        2.2.1 增重性能指标测定
        2.2.2 血液指标测定
        2.2.3 屠宰测定
        2.2.4 肉质检测
    2.3 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增重性能的比较研究
        3.1.1 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体重的比较研究
        3.1.2 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日增重的比较研究
    3.2 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
    3.3 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血液激素水平的比较研究
    3.4 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屠宰性能的比较研究
    3.5 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肉品质的比较研究
4 讨论
    4.1 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增重性能的比较研究
        4.1.1 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体重的比较研究
        4.1.2 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日增重的比较研究
    4.2 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
        4.2.1 总蛋白、白球比与尿素氮
        4.2.2 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
        4.2.3 碱性磷酸酶
    4.3 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血液激素水平的比较研究
        4.3.1 皮质激素
        4.3.2 胰岛素
        4.3.3 睾酮
        4.3.4 生长激素
    4.4 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屠宰性能的比较研究
        4.4.1 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运输失重
        4.4.2 大理石纹等级、背膘厚、眼肌面积
    4.5 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肉品质的比较研究
        4.5.1 pH值与剪切力
        4.5.2 水分、冷冻损失、滴水损失、蒸煮损失、脂肪比
        4.5.3 肉色L*、肉色A*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新疆肉牛发展现状
        1.2.1 哈萨克牛
        1.2.1.1 产区与分布
        1.2.1.2 品种特征
        1.2.1.3 生产性能
        1.2.1.4 遗传性能
        1.2.2 新疆褐牛
        1.2.2.1 产区与分布
        1.2.2.2 产区自然与生态环境
        1.2.2.3 新疆褐牛育成史
        1.2.2.4 品种特征
        1.2.2.5 生产性能
        1.2.2.6 新疆褐牛产品开发
        1.2.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分子遗传特征
    1.3 肉质性状研究进展
        1.3.1 评价牛肉品质指标的权重
        1.3.2 牛肉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1.3.2.1 大理石花纹与牛肉品质
        1.3.2.2 生理成熟度与牛肉品质
        1.3.2.3 品种与牛肉品质
    1.4 RNA-Seq技术在探究牛肉品质中的应用
    1.5 miRNA研究概况
        1.5.1 miRNA与脂肪代谢
        1.5.2 miRNA与肌肉发育
        1.5.3 牛miRNA研究概况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品质性状差异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样品采集
        2.1.3 设备与试剂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1 胴体性状测定
        2.2.1.1 大理石花纹等级评定
        2.2.1.2 眼肌面积测定
        2.2.1.3 背膘厚度测定
        2.2.2 肉质性状测定
        2.2.2.1 蒸煮损失测定
        2.2.2.2 剪切力的测定
        2.2.2.3 持水能力的测定
        2.2.2.4 pH测定
        2.2.2.5 肉色评定
        2.2.3 营养品质测定
        2.2.3.1 水分的测定
        2.2.3.2 蛋白质的测定
        2.2.3.3 脂肪的测定
        2.2.3.4 氨基酸含量测定
        2.2.3.5 脂肪酸含量测定
        2.2.4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部分胴体性状比较
        2.3.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比较
        2.3.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营养品质比较
    2.4 讨论
        2.4.1 不同品种对部分胴体性状的影响
        2.4.2 不同品种与不同分割部位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形成的基因转录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样品采集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RNA-Seq测序操作流程
        3.2.1.1 总RNA提取与检测
        3.2.1.2 文库构建与mRNA测序
        3.2.2 数据过滤
        3.2.3 数据比对
        3.2.4 基因定量
        3.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2.6 GO分析
        3.2.7 Pathway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牛肌肉总RNA提取结果与质量检测
        3.3.2 测序数据过滤及与基因组比对统计
        3.3.3 基因表达分析
        3.3.4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表达分析
        3.3.5 差异表达基因GO和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3.6 成脂基因表达分析
        3.3.6.1 成脂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3.6.2 成脂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3.3.6.3 成脂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3.3.7 成肌基因表达分析
        3.3.7.1 成肌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3.7.2 成肌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3.3.7.3 成肌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3.3.8 成纤维基因表达分析
        3.3.8.1 成纤维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3.8.2 成纤维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3.3.8.3 成纤维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3.4 讨论
        3.4.1 转录组测序与基因表达分析
        3.4.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基因表达分析
        3.4.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差异的分子机制
        3.4.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脂相关基因的调节
        3.4.3.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肌因子的调节
        3.4.3.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纤维基因表达与代谢
    3.5 结论
第四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形成的miRNA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动物
        4.1.2 样品采集
        4.1.3 主要仪器
        4.1.4 试验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总RNA提取与检测
        4.2.2 文库构建与miRNA测序
        4.2.3 数据过滤
        4.2.4 数据比对
        4.2.5 小RNA的分类
        4.2.6 小RNA的预测
        4.2.7 小RNA的表达定量
        4.2.8 靶基因预测
        4.2.9 差异小RNA的筛选
        4.2.10 层次聚类分析
        4.2.11 GO与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小RNA数据统计
        4.3.2 小RNA长度分布统计
        4.3.3 非编码RNA统计
        4.3.4 miRNA的预测统计
        4.3.5 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
        4.3.6 差异miRNA的靶基因预测分析
        4.3.7 差异miRNA的靶基因GO分析
        4.3.8 靶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4.4 讨论
        4.4.1 miRNA测序质量与整体评估
        4.4.2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4.4.3 miRNA的靶基因预测
        4.4.4 差异miRNA靶基因GO与 Pathway富集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转录组与miRNA结果qRT-PCR验证及其关联性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动物
        5.1.2 样品采集
        5.1.3 主要仪器
        5.1.4 试验试剂
        5.1.5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5.2 试验方法
        5.2.1 总RNA提取与检测
        5.2.2 反转录
        5.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5.2.4 PCR操作步骤
        5.2.5 qRT-PCR试验结果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基因和miRNA的 qRT-PCR验证
        5.3.2 成脂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5.3.3 成肌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5.3.4 成纤维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5.4 讨论
        5.4.1 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5.4.1.1 成脂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5.4.1.2 成肌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5.4.1.3 成纤维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5.4.2 miRNA差异靶基因的功能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相同饲养条件下不同品种(系)肉牛产肉性能及肉品质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业名词缩写符号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产肉性能
        1.1 产肉性能概述
        1.2 影响产肉性能的因素
    2 牛肉品质概述
        2.1 食用品质
        2.2 加工品质
        2.3 营养品质
    3 肌内脂肪
        3.1 肌内脂肪概念
        3.2 肌内脂肪代谢
        3.3 肌内脂肪合成
        3.4 肌内脂肪分解
    4 肌纤维概述
        4.1 肌纤维类型
        4.2 肌纤维与肉质
    5 存在的问题
    6 试验目的和意义
        6.1 目的
        6.2 意义
        6.3 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不同品种(系)肉牛产肉性能及肉品质差异的比较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1.2 试验日粮和饲养管理
        2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2.1 样品采集
        2.2 生产性能测定
        2.3 屠宰性能测定
        2.4 胴体指数测定
        2.5 优质肉块产量测定
        2.6 牛肉食用品质测定
        2.7 牛肉营养成分测定
        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品种(系)肉牛生产性能
        4.2 不同品种(系)肉牛屠宰性能
        4.3 不同品种(系)肉牛胴体指数
        4.4 不同品种(系)肉牛优质切块肉产量及所占胴体重比例
        4.5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常规营养成分
        4.6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肉质
        4.7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风味物质含量
        4.8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矿物质元素含量
        4.9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
        4.10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脂肪酸含量
        5 讨论
        5.1 不同品种(系)肉牛的生产性能
        5.2 不同品种(系)肉牛的屠宰性能
        5.3 不同品种(系)肉牛的胴体指数
        5.4 不同品种(系)肉牛优质切块肉产量及所占胴体重比例
        5.5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常规营养成分
        5.6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肉质
        5.7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风味物质含量
        5.8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矿物质元素含量
        5.9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
        5.10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脂肪酸含量
        6 小结
    试验二 不同品种(系)肉牛肉品质差异机理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1.2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2 指标测定
        2.1 不同品种(系)肉牛肌纤维特性的测定
        2.2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纤维类型及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纤维特性
        4.2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的表达
        4.3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肌内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5 讨论
        5.1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纤维特性
        5.2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的表达
        5.3 不同品种(系)肉牛背最长肌中与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6 小结
第三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8)云岭牛改良普洱黄牛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普洱概况
    1.2 放牧草场
    1.3 牛群及饲养管理
    1.4 杂交路线
    1.5 生长性能测定
    1.6 杂种优势
    1.7 剪切力的测定
    1.8 失水率测定
    1.9 系水力测定
2 结果
    2.1 繁殖性能比较
    2.2 生长性能比较
    2.3 云岭牛的杂种优势率
    2.4 屠宰试验
    2.5 肉质分析
3 讨论

(9)青贮香蕉茎叶饲喂条件下的云南黄牛屠宰性能与肉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香蕉茎叶饲料化研究概况
        1.1.1 香蕉茎叶作为非常规饲料开发的意义
        1.1.2 香蕉茎叶营养成分特点
        1.1.3 香蕉茎叶饲用价值研究进展
    1.2 影响牛肉品质的主要因素
        1.2.1 个体因素
        1.2.2 饲养管理及屠宰因素
        1.2.3 日粮添加剂
        1.2.4 加工与贮存
    1.3 牛肉品质的主要客观评价指标
        1.3.1 感官评定
        1.3.2 理化指标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3 试验动物与地点
        2.3.1 试验动物
        2.3.2 试验地点
    2.4 试验设计及分组
    2.5 试验内容
        2.5.1 肉牛的屠宰、分割及胴体评定
        2.5.2 肉品感官评定及理化指标测定
        2.5.3 肉品化学成分的测定
    2.6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7 测定的指标及方法
        2.7.1 牛肉的屠宰、分割及胴体评价
        2.7.2 色差值测定
        2.7.3 剪切力 ( ShearForce ) 测定
        2.7.4 P H值 和温度测定
        2.7.5 失水率测定
        2.7.6 蒸煮损失测定
        2.7.7 化学成分测定
    2.8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肉牛屠宰前体尺测定结果
    3.2 不同日粮供给对肉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3.3 三组肉牛屠宰性能综合分析
    3.4 13 个主要部位分割肉块屠宰指标测定结果
        3.4.1 感官评定
        3.4.2 肉质等级及产量等级评价
        3.4.3 营养成分分析
        3.4.4 剪切力、失水率和蒸煮损失
        3.4.5 色差值与PH值
    3.5 三种日粮供给的肉牛肉品质性状分析
    3.6 三种日粮供给的牛肉营养成分分析
    3.7 三种日粮供给下牛肉氨基酸含量分析
        3.7.1 氨基酸含量与组成测定结果
        3.7.2 功能性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
        3.7.3 必需氨基酸评分
    3.8 三种日粮供给下牛肉脂肪酸含量分析
        3.8.1 三种日粮牛肉脂肪酸含量差异
        3.8.2 三种日粮牛肉脂肪酸组成比例分析
4 讨论
    4.1 三种香蕉茎叶日粮饲喂肉牛屠宰性能综合评价
    4.2 三种香蕉茎叶日粮饲喂牛肉品质的综合评价
        4.2.1 感官品质评价
        4.2.2 色差值与PH值
        4.2.3 剪切力与嫩度
        4.2.4 常规营养成分
        4.2.5 氨基酸
        4.2.6 脂肪酸
    4.3 保水性偏低的问题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BMY牛的肉品质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牛肉品质的客观评价指标
    1.1 肉色
    1.2 嫩度
    1.3 风味
    1.4 脂肪酸与氨基酸
        1.4.1 氨基酸
        1.4.2 脂肪酸
2 影响牛肉品质的关键因素
    2.1 个体因素
        2.1.1 品种
        2.1.2 性别
        2.1.3 年龄
    2.2 饲养管理及屠宰因素
    2.3 日粮添加剂
3 结语

四、BMY牛产肉性能及胴体品质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F2代生长性能与肉品质的比较[D]. 刘沂霖.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疆褐牛肉用功能基因筛选及基于转录组和全基因组的群体选育进程分析[D]. 闫向民. 吉林大学, 2020
  • [3]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D]. 王敏. 吉林大学, 2020(08)
  • [4]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及肉质的影响[D]. 阿依古丽·艾买尔.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5]去势与否对荷斯坦公牛犊增重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肉品质的比较研究[D]. 郭珍珍.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6]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D]. 李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7]相同饲养条件下不同品种(系)肉牛产肉性能及肉品质差异的研究[D]. 王泳杰. 四川农业大学, 2018
  • [8]云岭牛改良普洱黄牛的效果研究[J]. 王春兰,李正海,周兴华,王喆,王安奎,金显栋,亐开兴,黄必志. 中国牛业科学, 2015(04)
  • [9]青贮香蕉茎叶饲喂条件下的云南黄牛屠宰性能与肉品质研究[D]. 王明媛. 云南农业大学, 2015(02)
  • [10]基于BMY牛的肉品质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素[J]. 王明媛,张曦,黄必志,王安奎,刘建勇,王喆,袁希平. 肉类研究, 2014(02)

标签:;  ;  ;  

BMY牛肉性能和胴体质量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