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中的作用

一、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武俊[1](2010)在《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基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视角》文中指出论文通过分析开放经济因素,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因素对货币政策形成的冲击,来分析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论文就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中介目标、操作过程的影响以及经济开放度与货币政策产出和价格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建立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框架,用以解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在日益增大的资本流动背景下何以不断降低,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研究思路,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论文分析了开放经济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鉴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以信贷渠道为主,论文引入信贷渠道CC-LM模型并将开放经济因素加入IS-LM-BP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1997-2008年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是有效的,央行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在考虑资本流动因素后,结果发现,外汇占款的增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存差扩大,进而导致央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控制能力减弱。接下来,论文分析了货币错配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发现开放经济下货币错配对-国货币供求会直接产生影响,这使得该国货币供应量难以得到准确估算。中国规模巨大的债权型货币错配所潜藏的风险过度集中在央行国外资产上,使得央行独自承担因汇率变动所引致的资产贬值风险,同时导致央行对国内商业银行积累了过多的人民币负债,由此削弱了央行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其次,论文分析了资本流动对国内货币供给的影响。2002年以来,人民币处于升值压力中,国际收支双顺差使得我国外汇资产迅速扩大,外汇占款已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最主要的渠道。论文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通过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定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2005年汇改前后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及其与基础货币变动的动态关系。结果发现,2005年汇改后,央行净国外资产的增加成为基础货币增加的唯一格兰杰因,国内信贷和发行票据作为对冲外汇资产增加防止基础货币过快增长的手段均已失效。这表明基础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央行已难能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数量来有效调控货币供应量。第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的抵消效应和货币政策对资本流动的冲销效果。论文通过修正的BGT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模型,考虑外汇资产估值效应和收入效应重新构造净国外资产增量与净国内资产增量变量,同时使用OLS和联立方程方法估计了中国自1994年汇改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采用递归系数方法估计了其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冲突加重,货币政策虽对资本流动冲销力度比较大,但资本流动的抵消效应也十分大,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很大挑战,央行冲销工具面临无效性难题。此外,论文还对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最终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论文区分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使用修正后的Karras产出和价格模型检验了经济开放度对货币政策产出和价格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供给动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到制约,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和影响工资—价格调整速度两个渠道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会削弱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增强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这说明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货币政策作用效果会更多地体现在物价增长上,因此,以价格稳定为单一目标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通过以上分析论文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在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因素影响的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正面临如何解决失效的难题。论文最后从“三元悖论”角度寻找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失效的根本原因,并分别从汇率制度、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工具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若干建议。

付诗涵[2](2013)在《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制选择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经济与金融一体化加速了各国资本的国际流动、市场的开放,进一步从微观上改进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但是货币政策实施所依赖的整个金融运行环境的变化,因此从宏观角度上为政府制定整体经济政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各国政府不仅要考虑到本国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还要关注国际资本流动、世界经济波动等外部环境因素。于此同时,国际资本流动和世界经济形式也会对本国货币政策的改变做出反应,进而改变货币政策在国内的作用效果。在当前开放经济条件下,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不能适应新的金融环境,货币政策目标制的选择需要适应新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面临十分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具体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外贸易摩擦加剧、资产价格膨胀等多种矛盾汇聚。尽管,我国央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因而,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目标框架选择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概括地说,本文是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下,在广泛收集数据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方法的运用与问题的研究相结合,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问题出发,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制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在此部分,将对全文做出概括性介绍,并分别就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包括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创新点和研究内容。第二章: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货币政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辨析,重点介绍了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终目标、最终目标规则与名义锚等概念;其次,介绍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货币主义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等理论;再次,介绍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理论,包括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理论、理性预期理论等,并分析规则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选择原则;最后,回顾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第三章: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经济目标实现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两个角度出发,基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采用方差分解和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方法,利用实证模型评价和分析我国货币政策自亚洲金融危机依赖的有效性问题。在这一章,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经历的“防通缩”、“控温降速防通胀”和“保增长、防通缩与通胀”三个阶段分别建立实证模型以及对整体样本期建立实证模型,实证比较了不同经济阶段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第四章: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选择。本章基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三个标准,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分别从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和传导机制效果四个方面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第五章:开放经济下我国利率中介目标的选择。本章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论证了Taylor规则及其扩展形式是否能够很好地模拟我国的货币政策变化趋势,进一步具体分析了利率能否作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中介目标,并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分析了Taylor规则在中国具体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本章的研究结论为利率规则是货币当局对利率政策进行调控时所依据的政策规则;原始的Taylor规则并不适用于我国,扩展的Taylor规则对我国更加适用。第六章: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制的选择。本章首先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汇率目标制、货币目标制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比较分析,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很好的弥补我国现行目标制中存在的缺点。然后,从制度、经济、技术、市场四个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实行所需满足的条件。最后,从央行货币政策损失函数最小化的角度出发建立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通胀偏差要相对小于“相机抉择机制”情况下的通胀偏差,因而,我国可以把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未来的货币政策取向。第七章:汇总了本文的总体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创新性的研究:第一,不仅评价了传统研究下货币政策制定实施的目标有效性,而且还分析了到货币政策在调控工具选择方面的有效性。将整个样本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进行研究,考察不同时期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二,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并没有清晰区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明确对二者加以区分。第三,在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可行性、影响因素及适用条件进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对利率中介目标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主要资产和金融信息的金融状况指数纳入Taylor规则中进行研究,同时也对其他所有可能的Taylor规则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本文的研究模型是适用和可靠的。第四,通过对我国现行目标制与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对比分析,发现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制的一个可行选择。通过数理推导得出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最优货币规则,并应用中国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但绝大多数的研究中仅仅从实证的角度加以说明,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

曹为宇[3](2020)在《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货币政策是政府部门进行经济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措施。中央银行通过调节政策利率或者货币供应量,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物价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在内的重要经济目标。在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个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下降。这主要体现为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其他国家带来重要影响。美元是重要的全球性流通货币,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很容易对其他发达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环境造成外部冲击。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与资本流动牵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随着中美贸易冲突加剧以及新冠疫情冲击,美国停止了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脚步,致使联邦基金利率重新步入零下限。美国货币政策频繁地在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之间切换,不仅对中国经济金融造成重要影响,也会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本文研究试图回答两个重要问题。第一,美国传统以及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到底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哪些方面的冲击?第二,这两种不同的政策究竟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为全面衡量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传导机制,本文研究有两个特征:首先,强调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影响的异质性;其次,量化政策冲击的动态演变及时变特征。具体而言,本文在系统地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展开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系统梳理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机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货币政策长期以传统的利率政策为主,经历了三次利率周期。在金融危机后,为提振经济美联储将利率维持在零下限,并转而实施非传统的货币政策,以量化宽松政策和前瞻性指引政策为主。相比之下,中国是维持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少数国家之一,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充足。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一方面通过创设新型的政策工具,进行短期以及中长期的流动性管理;另一方面也积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政策从价格型向数量型转型。第二,深入分析美国货币政策向中国经济外溢的理论机制。从传统的政策工具看,利率传导、汇率、资产价格以及信贷渠道是主要的渠道;非传统的政策工具看,信号传导也是重要的传导渠道之一。量化宽松和前瞻性指引,意味着向金融市场参与者做出长期维持低利率水平的承诺。第三,通过实证分析讨论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金融冲击的路径分析。本文将传统货币政策和非传统货币政策放在统一的框架中,选取2001年至2018年的月度数据,基于递归与符号约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分析具体的传导渠道。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表明,在本文选择的样本区间内,美联储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的意外冲击均能在短期内对中国的GDP和通货膨胀产生显着的影响,其中汇率和利率是主要的传导渠道。从美国传统货币政策看,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以及增加广义货币供给,会导致中国宏观经济水平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与净出口增速提高有很大的联系;而且中国广义货币供给以及利率水平变化有波动特征,但是总体效应为正。对于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以及基础货币规模的扩张,也短期内促进了中国宏观经济总量和通货膨胀的增加,但在长期影响并没有发生变化;并且国内金融资产价格以及全球原油价格也在短期内增长。第四,通过实证分析刻画了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时变特征。本文通过含有时变参数的TVP-VAR模型,衡量了传统和非传统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时变传导机制。基本结论发现,对于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国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在20个月内对中国的总产出是正向冲击,这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的过程。与此同时,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环境也将受到影响,美国货币政策的正向冲击导致中国的利率水平也随之上升。对于非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联储总资产负债规模的正向变动,导致中国总产出水平呈现短期下降压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负向影响逐渐减弱,在5个月后趋近于零。对于中国股票市场而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是利好消息,上证综指迅速呈现上涨趋势在5个月时间内正向影响逐渐减弱至零。不同冲击的动态变化,可发现以利率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约在20个月左右,而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一般持续5个月左右。综上所述,本文揭示了美国货币政策冲击溢出效应的异质性。在零利率下限中,美国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导致基础货币和资产负债表规模显着增加,引发全球美元供给结构发生显着变化。本文的研究对理解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提供参考。一方面,本文详细梳理了美国政策的实施背景、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等;另一方面,准确测度了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及其传导机制,能够为中国经济应对外部风险提供建议。美联储的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冲击,均对中国GDP以及通货膨胀影响显着,其中汇率和利率是主要的传导渠道。美国提高传统利率导致美元升值,国内净出口增速提高。中国广义货币供给以及利率水平变化有波动特征,但是总体效应为正。对于非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增加,造成宏观经济与通胀的短期波动,但是长期影响趋近于零。以利率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约在20个月左右,而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一般持续5个月左右。

窦祥胜[4](2001)在《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考察宏观经济运行问题。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主要就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关问题作一总体分析。首先分析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的相关性,并对国际资本流动作一般性分析,然后考察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 第二章,主要分析国际资本流动下的货币供求与均衡问题。首先从一般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问题,然后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说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问题。 第三章,主要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探讨经济增长问题。首先分析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知识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然后对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考察。最后着重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 第四章,重点讨论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主要讨论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宏观经济风险,以及国际资本流动与泡沫经济、经济动荡、金融危机、经济周期和债务危机的关系。 第五章,着重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分析一国的通货状况。首先对通货状况的两种异常表现形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进行分析,然后讨论国际资本流动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 第六章,主要分析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收支均衡问题。着重分析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的关系,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简要地分析国际收支调节与国际储备需求的关系。 第七章,主要分析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问题。首先利用IS-LM-BP模型来分析内外均衡问题。然后利用开放的AD-AS模型来分析内外均衡问题。最后对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理作一概括性的分析,并简要地讨论一下开放经济下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问题。

吴博[5](2009)在《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文中研究表明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受到多重开放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汇率作为联系国内外经济的核心经济变量,其波动会影响货币替代、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进而涉及国内货币的需求和供给量,是关系到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变量。本文在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构建了人民币有效汇率影响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途径”和“国际贸易途径”,并通过实证分析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方面进行了检验,为提高我国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参考。第1章为导论,介绍研究背景、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有必要分析有效汇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给出了研究路线图。研究中所采取的主要实证方法和模型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法、因果分析、方差分解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还系统总结了包括Engel-Granger两步法、Johansen检验法和Pesaran的边限检验法在内的协整检验方法。第2章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构建了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其历史走势进行了测算分析。在全球经贸往来多元化的现实下,有效汇率相较双边汇率而言能更好地衡量本币的综合竞争力。首先通过样本国范围、竞争力权重结构、贸易流等七个方面的比较,介绍了主要国际经济机构对实际有效汇率算法的异同,由此得到启示,建立一个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模型。最后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走势分四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和测算。第3章在宏观经济模型演进的基础上,探讨了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从理论上总结了汇率的影响途径。开放经济下,汇率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渠道:在一个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分析框架下,证明了中央银行在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建构时汇率的重要性。根据外部性冲击的类型总结了汇率影响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两个具体路径:“资本市场路径”和“国际贸易路径”,并应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第4章检验了人民币有效汇率走势和波动率对人民币货币替代的影响程度,证明了“资本市场途径”的存在。模型分析说明货币替代的水平取决于两种货币的实际收益水平的差距和外汇风险水平,货币替代的存在会加剧汇率不稳定。测算发现2003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存在着“反货币替代”现象。实证研究中,方差分解表明总体上有效汇率对货币替代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名义有效汇率贡献更大;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人民币货币替代率与人民币实际、名义有效汇率及其波动率之间有且仅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有效汇率的短期波动对货币替代率的长期均衡关系有一定的逆向调整,但影响较小。所以人民币“反货币替代”现象主要是由于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现实和预期下,巨额外资输入寻求避险和保值引起的货币供给量持续增加导致的,而不是出于短期套利的目的。于是建议,货币政策在制订和执行过程中需要和汇率政策相协同,将名义有效汇率纳入政策考虑因素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第5章验证了有效汇率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关系,验证了“国际贸易途径”的存在。首先以汇率制度改革日为基期,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测算,通过对有效汇率和贸易顺差的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长期看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是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加大的原因之一。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贸易结构的变化会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一定的先导作用,仅凭借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我国贸易双顺差的局面。实证分析还显示汇率弹性的增大会使我国外汇储备受汇率牵制的程度有所缓解。在有效汇率角度下解释了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的矛盾,并在最后深入探讨了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过程。第6章重新构造并检验了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需求函数,从货币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有效汇率的影响。通过引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外国利率等开放经济因素,运用Pesaran提出的边限检验法分别验证了我国狭义、广义货币余额与各影响因素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性,得到我国长期货币需求函数,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长期与狭义、广义货币需求都有负的系数,而货币需求对国内利率弹性为正。误差修正模型即短期货币需求函数显示,实际有效汇率短期波动对广义和狭义货币余额负的冲击也尤为显着。应用CUSUM和CUSUMSO的稳定性检验发现,广义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优于狭义货币。第7章是全文研究结论和展望。

卞志村,毛泽盛[6](2009)在《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研究》文中指出货币政策有相机抉择和按规则行事两种操作规范。本文先对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规则性成分和相机抉择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再利用Cholesky方差分解方法,确定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中影响经济波动的主要成分,结果显示,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以相机抉择性成分为主。最后,本文对中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动态模拟,发现规则型货币政策可以大大减小我国开放经济下真实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及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波动。因此,本文建议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应尽快向规则型货币政策操作转型。

吴吉林,张二华[7](2015)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中的数量规则无效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方法,从整个条件分布上考察了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下以"麦卡勒姆规则"为基础的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特征。研究发现,以M1为货币中介目标的数量规则仍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其操作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和非对称特征,体现了央行货币政策调节力度和调节目标的时变性。在1996年之前,央行对M1的操作容易导致高通胀率和经济较大的波动,而1996年之后由于货币调控方式的转变,M1能有效地抑制通胀率、实现GDP增长目标并保持汇率的稳定。此外,M2虽能熨平经济的波动,但对通胀率以及实际汇率的调节较差,目前仍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卢有红[8](2018)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4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从无到有,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基本上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前瞻性、技术性和灵活性已大大提高,成为总需求管理和反周期操作的重要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但长期以来,我国是通过对资本流动进行较为严格的管制,来保持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随着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资本流入我国的渠道、规模迅速增加,导致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频繁发生冲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货币政策调控作用的发挥。正当我国稳步推进各项经济、金融改革,并着力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率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了摆脱长期依赖美元的困境,中国政府决定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这一进程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多年来进展顺利,人民币已经具备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三重职能,跨境人民币流动规模也迅速扩大。一时之间乐观的情绪迅速蔓延,“三年超越日元,十年超越美元”的自负想法也大有市场。然而,2015年“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突然持续下跌,引起大量资本外流,不但延缓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给中国金融运行造成了巨大风险。也是好事,让我们可以冷静地再思考人民币国际化的诸多问题。实际上,货币国际化从来就不是“免费的午餐”。人民币国际化在未来可能给我国带来诸如铸币税、降低企业汇率风险等利益的同时,资本的自由流动、金融市场的开放和货币壁垒的消失,将不断改变我国经济的运行方式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环境,大大增加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安全。因此,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合理路径及对我国货币政策可能形成的冲击,寻求应对策略以提高调控效率,十分必要。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将主题分解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各冲击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货币政策应对冲击的调整思路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各部分工作与取得的成果如下:第一,系统介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概念、启动基础、取得的进展和出现的波折,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现在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随着跨境人民币流动规模不断扩大,需要深化相关的金融改革与之协调,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完全浮动。针对学术界在二者改革顺序上的争论,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逐步仿真的建模和分析方法,构建包含跨境人民币流动因素的仿真模型,分析在国际化起步阶段,跨境资本流动双渠道下资本流动性、人民币汇率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跨境人民币指数变化对它们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在跨境资本流动双渠道下,资本自由流动、人民币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三个政策目标不能同时实现,“三元悖论”依然成立。因此,我们认为:依据“三元悖论”,先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后汇率完全浮动的路径是不可行的;为了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合理的金融改革路径应该是先汇率完全浮动,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第二,本文以Gali等(2005)[1]小国模型、陈师等(2015)[2]中型模型和张理安等(2015)[3]两国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内含精确定义的货币国际化指数的开放经济下两国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该模型定义货币国际化指数?(9)为A国货币在B国代表性家庭货币篮子中的比重,以其度量A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定义?(9)为A国产品在B国代表性家庭总消费中的比例。并通过计量分析,利用实际数据对参数进行估计,得到?(9)和?(9)之间的回归方程,将?(9)引进B国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数,从而将货币国际化引入开放经济下两国DSGE模型。然后我们设定央行的货币政策规则,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中国经济实际对模型进行参数校准,模拟分析了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各个阶段,中央银行采取不同货币政策规则时,国内外技术、利率和货币冲击对两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以及我国相应的福利变动。模拟结果显示,在外国采取利率规则的条件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为了减小福利损失,控制通货膨胀和产出波动,我国的货币政策规则应当从货币供给规则转向利率规则;并且如果国内外货币政策相协调,可以同时减少两国的福利损失。第三,依据DSGE模型模拟分析的结论,本文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我国货币政策首先应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转变:以币值稳定为最终目标,利率为中介目标,公开市场业务为货币政策工具,并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形成公开市场业务→短期利率→中长期利率→币值稳定的调控机制。其次,根据美国的经验,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有“溢出效应”,被影响国家的货币政策则对美国有“反馈效应”。当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也将面临内、外两难选择,届时应以稳定国内宏观经济为主要目标,并兼顾他国利益。同时,还需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且根据对象不同,选择相对合理的协调方式。如果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货币政策协调,我们应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形成较为公平、合理的货币政策协调机制;与美国、日本等国际货币发行国之间,应采取竞争性协调方式;与其他小国经济体,可以采取合作性协调方式。

尹彦辉[9](2019)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特征选择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其调控目标。然而,.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倚仗单独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很难发挥预期作用,而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趋势性放缓,面临人口红利消失、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挑战,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加强政策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深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研究,高效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理论界与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当前,多数学者基于传统IS-LM模型和DSGE模型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协调效应的研究。其中,传统IS-LM模型从宏观经济均衡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总量分析,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模型中皆为外生,缺乏对政策间内生作用机制的刻画。另外,使用DSGE模型进行政策研究时,以坚持各种市场出清规则建立一般均衡,而完全出清规则并不符合政策分析模型所要求的“经验基础”;同时,DSGE模型中设定货币部门与财政部门服从既定的政策规则(如泰勒规则与严格的财政预算平衡规则),因此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研究并未体现货币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协调机制。有鉴于此,为更准确地刻画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作用机制,分析协调机制下的政策效应变化,为加强政策间协调配合提供理论支撑,文章结合中国实际经济特征,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第一,为了刻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生作用机制,首先,文章引入内生的政府支出政策,并建立由利率与财政赤字率共同决定的货币供应量方程,对传统的IS-LM模型进行了扩展;其次,对包含内生政策的联立方程组模型进行对数线性化处理与参数校准;最后,对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进行了政策模拟,研究发现,如果中国在2008年选择适当提高利率的稳健货币政策和降低财政赤字率的适度紧缩财政政策的组合可避免在2009年发生通货紧缩。第二,鉴于IS-LM模型仅从宏观视角出发,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为了避免卢卡斯批判,文章借助具有微观经济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DSGE模型研究政策协调效应。另外,鉴于现阶段中国“群体发展不平衡”和财政政策规则设定较为笼统的现状,构建了考虑家庭收入异质性和细化财政政策工具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从而更好地拟合中国实际经济发展现状。首先,对基准模型中“减税降费”财政政策的经济机理进行分析,考察外生的财政政策冲击对居民消费、就业、工资水平以及收入再分配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效应。其次,为了体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联动性特征,假设财政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工具对彼此做出互动的内生响应,以考察在协调机制下各自政策效应所发生的变化。研究发现:消费税、劳动税和资本税的减税措施,短期均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对异质性家庭的消费结构、投资决策以及就业意向的影响在方向上和程度上则有所不同。政府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增加,短期也有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的作用。在“双宽松”的协调机制下投资性支出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明显提升,虽然税收政策效应无明显变化,但综合来看,协调机制发挥了“政策放大器”的作用,提高了政策的有效性和时效性,能够使政策更快地达到预期目标。第三,为了体现货币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交互作用,识别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拟合协调机制下的政策效应并分析社会福利损失,文章将博弈行为引入D S G E分析框架,在社会福利损失最小化目标下,通过货币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不同的博弈形式刻画合作与非合作的协调机制,进而得到相应的政策规则,识别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实的政策协调机制,并基于模拟分析结果提出最优政策选择和政策组合的建议。首先,通过引入纳什非合作博弈和卡特尔合作博弈行为,构建两部门博弈的DSGE模型,分别得到两种协调机制下货币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政策规则。进一步地,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中国化”的修正和校准,模拟分析了两种政策在协调机制(非合作博弈及合作博弈)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冲击的宏观经济波动效应。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分析、稳态结果及方差差异等对比发现:合作博弈的政策协调机制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事实;良好的政策协调机制能够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有利于提升决策部门公信力;同时,合作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债务-通缩”及流动性陷阱风险;并且,相对于非合作博弈,合作机制是有效的帕累托改进,能够显着提升经济整体福利水平。

刘柏[10](2006)在《开放经济下的中国国际收支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理论上评述了传统国际收支理论,阐释了现代国际收支危机模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和ARMA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离散选择模型等经济计量方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中国国际收支项目与国内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动态影响关系和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在理论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有管理的离散浮动汇率制度及其在我国长、短期的适应性应用。实证检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牵动内资、净出口两种渠道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根据国际货币理论,证实了中国高额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冲击效应。最后,从预测和防止外部冲击的理论角度出发,基于国际收支创造并建立了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的预警机制。总之,通过国际收支研究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对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经济平稳运行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基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选题背景
        1.1.1 问题提出
        1.1.2 选题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文献综述
    第三节 分析框架与主要创新
        1.3.1 分析框架
        1.3.2 主要创新
第二章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理论回顾
    第一节 蒙代尔-弗莱明(Mundell-Fleming)模型
        2.1.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1.2 模型的图解分析
        2.1.3 模型结论汇总
    第二节 开放经济的AD-AS模型
        2.2.1 开放经济下AD-AS模型分析
        2.2.2 开放经济下AS-AD模型货币政策冲击
    第三节 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
        2.3.1 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
        2.3.2 模型的图解分析
    第四节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
        2.4.1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模型
        2.4.2 模型评价及其研究进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信贷渠道
    第一节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理论模型和传导机理
        3.1.1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CC-LM模型
        3.1.2 加入开放因素后的信贷渠道效果
        3.1.3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机理
    第二节 外汇占款与中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
        3.2.1 中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发展与文献回顾
        3.2.2 中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有效性实证检验
        3.2.3 外汇储备、存贷差与我国信贷规模的可控性
    第三节 货币错配与中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
        3.3.1 货币错配和汇率与货币政策选择
        3.3.2 货币错配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
        3.3.3 货币错配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供给可控性研究
    第一节 基础货币供给与货币内生性问题
    第二节 中国基础货币供应结构经验分析:2002-2008
    第三节 考虑资产重估和收入效应后的变量调整和模型构建
        4.3.1 净国外资产和净国内资产变量调整
        4.3.2 VAR模型构建和数据说明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货币供给关系的实证分析
        4.4.1 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分析
        4.4.2 模型的估计结果和分析
        4.4.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动态关系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文献简述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BGT冲销和抵消系数模型
    第三节 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量构造和数据描述
        5.3.1 央行资产负债表项目合并和变量调整
        5.3.2 其他变量的构造和数据来源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货币政策关系的实证分析
        5.4.1 检验方法和实证结果
        5.4.2 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5.4.3 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的动态变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开放度与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研究
    第一节 经济开放度与货币政策效果研究文献简述
    第二节 经济开放度的测算:贸易与金融开放度
    第三节 经济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效果影响模型
    第四节 经济开放度与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6.4.1 Karras产出和价格模型的构建
        6.4.2 数据描述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6.4.3 产出和价格方程的实证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元悖论与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制度的选择
    第一节 货币制度的选择:三元悖论视角
        7.1.1 三元悖论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7.1.2 三元悖论与中国货币制度的选择
    第二节 政策建议:基于三元悖论原则的选择
        7.2.1 提高汇率浮动空间,回归汇率合理估值水平
        7.2.2 鼓励国际资本流出,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7.2.3 完善市场化操作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制选择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2.1 技术路线
        1.2.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货币政策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相关理论
        2.1.1 凯恩斯主义学派
        2.1.2 货币主义学派
        2.1.3 后凯恩斯主义学派
        2.1.4 对各争论的小结
    第二节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理论
        2.2.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2.2.2 规则与相机抉择
        2.2.3 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理论
        2.2.4 理性预期理论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2.3.1 1984-1985 年的货币政策
        2.3.2 1986-1987 年的货币政策
        2.3.3 1988-1992年的货币政策
        2.3.4 1993-1996年的货币政策
        2.3.5 1997-2002年的货币政策
        2.3.6 2003-2008年的货币政策
        2.3.7 2009-2011年的货币政策
第三章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文献综述
        3.1.1 目标实现角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3.1.2 工具选择角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3.1.3 国内学界对货币政策中性的讨论
    第二节 实证模型的理论基础
        3.2.1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
        3.2.2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3.2.3 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3.3.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指标选择
        3.3.2 变量选取与说明
        3.3.3 实证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选择
    第一节 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文献综述
        4.1.1 国外研究
        4.1.2 国内研究
    第二节 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在中国的适应性检验
        4.2.1 相关性研究
        4.2.2 可控性研究
        4.2.3 可测性分析
        4.2.4 货币传导机制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放经济下我国利率中介目标的选择
    第一节 利率规则与利率中介目标
    第二节 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文献综述
        5.2.1 国外研究
        5.2.2 国内研究
    第三节 Taylor规则及其扩展
        5.3.1 原始的Taylor规则
        5.3.2 扩展的Taylor规则
    第四节 Taylor规则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5.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4.2 Taylor规则在中国的实证检验
        5.4.3 实证结果的基本结论
    第五节 Taylor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再思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制的选择
    第一节 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内外研究综述
        6.1.1 国外研究
        6.1.2 国内研究
    第二节 我国现行目标制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对比分析
        6.2.1 我国现行目标制
        6.2.2 通货膨胀目标制
    第三节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
        6.3.1 制度条件
        6.3.2 技术条件
        6.3.3 经济条件
        6.3.4 市场条件
    第四节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理论与实证检验
        6.4.1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越性分析
        6.4.2 通货膨胀目标制操作的理论分析
        6.4.3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和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传统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2.1.1 传统货币政策定义
        2.1.2 传统货币政策的外溢性研究
        2.1.3 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2 非传统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2.2.1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定义及分类
        2.2.2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外溢性研究
        2.2.3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3章 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机制分析
    3.1 美国传统货币政策演变机制
    3.2 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演变机制
        3.2.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3.2.2 前瞻性指引
    3.3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机制
        3.3.1 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3.3.2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初期的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3.3.3 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3.3.4 流动性过剩期间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3.3.5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货币政策演变
第4章 美国货币政策外溢性的理论机制分析
    4.1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研究的理论模型
        4.1.1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4.1.2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
        4.1.3 模型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解释
    4.2 传统货币政策外溢性传导机制分析
        4.2.1 利率传导渠道
        4.2.2 汇率传导渠道
        4.2.3 资产价格传导渠道
        4.2.4 信贷传导渠道
    4.3 非传统货币政策外溢性传导机制分析
        4.3.1 利率传导渠道
        4.3.2 汇率传导渠道
        4.3.3 信贷传导渠道
        4.3.4 信号传导渠道
第5章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路径分析
    5.1 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
        5.1.1 美国货币政策变迁描述性特征
        5.1.2 中国宏观经济变化特征
    5.2 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传导路径
        5.2.1 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理论基础
        5.2.2 数据选取和模型建立
        5.2.3 实证分析
    5.3 量化宽松政策前后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比较研究
    5.4 本章结论
第6章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冲击的时变性分析
    6.1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传导的时变性机制
    6.2 数据选取与模型建立
        6.2.1 数据选取与指标构建
        6.2.2 TVP-VAR模型设立
    6.3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冲击时变性的实证结果
        6.3.1 美国传统货币政策冲击效应
        6.3.2 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冲击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1 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分析
    §1.1 引言
    §1.2 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及其相关性分析
        §1.2.1 资本与资本形成的一般考察
        §1.2.2 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及其相关性
    §1.3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简要述评
        §1.3.1 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1.3.2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1.3.3 现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1.4 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分析
        §1.4.1 国际资本流动内涵概述
        §1.4.2 国际资本流动结构的简要论述
        §1.4.3 国际资本流动的供需分析
        §1.4.4 国际资本流动的综合分析
    §1.5 国际资本流动基础(Ⅰ):国际贸易
        §1.5.1 国际贸易理论简要述评
        §1.5.2 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
    §1.6 国际资本流动基础(Ⅱ):国际投资
        §1.6.1 国际投资理论简要述评
        §1.6.2 国际投资与国际资本流动
    §1.7 国际资本流动基础(Ⅲ):国际资本市场
        §1.7.1 国际资本市场概述
        §1.7.2 国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流动
    §1.8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资本流动
        §1.8.1 国际资本流动的历史考察
        §1.8.2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
        §1.8.3 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趋势: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
    §1.9 小结
§2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货币供求与均衡
    §2.1 引言
    §2.2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货币需求
        §2.2.1 货币需求理论的简要述评
        §2.2.2 货币替换、金融创新与货币需求
        §2.2.3 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需求
        §2.2.4 货币需求的异常表现:“失踪货币”与“超额货币”现象考察
        §2.2.5 货币需求数量模型
    §2.3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货币供给
        §2.3.1 货币供给理论的简要述评
        §2.3.2 货币供给模型(Ⅰ):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
        §2.3.3 货币供给模型(Ⅱ):财政收支、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
        §2.3.4 货币替换、金融创新与货币供给
        §2.3.5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货币供给
        §2.3.6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与货币供给
        §2.3.7 货币供给的内外均衡探讨
        §2.3.8 货币供给计量模型框架
    §2.4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货币供求均
        §2.4.1 货币供求均衡与非均衡
        §2.4.2 货币供求的非均衡模型框架
        §2.4.3 货币供求均衡调节:自动性调节与于预性调节
        §2.4.4 从货币供求失衡到货币供求均衡的调节
    §2.5 小结
§3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经济增长
    §3.1 引言
    §3.2 经济增长理论的简要回顾
        §3.2.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3.2.2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3.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3.2.4 制度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
        §3.2.5 马克思和列宁的经济增长理论
        §3.2.6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3.3 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3.3.1 经济增长内涵概说
        §3.3.2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3.3.3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3.3.4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3.3.5 知识与经济增长
        §3.3.6 制度与经济增长
    §3.4 经济增长模式考察
        §3.4.1 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
        §3.4.2 和谐式增长与突进式增长
        §3.4.3 粗放型 增长与集约型增长
        §3.4.4 外生型增长与内生型增长
        §3.4.5 封闭型增长与开放型增长
    §3.5 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
        §3.5.1 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概述
        §3.5.2 资本积累效应与经济增长
        §3.5.3 国际贸易改善效应与经济增长
        §3.5.4 汇率效应与经济增长
        §3.5.5 技术进步效应与经济增长
        §3.5.6 人力资本增进效应与经济增长
        §3.5.7 制度变迁效应与经济增长
    §3.6 国际资本流入与中国经济增长
        §3.6.1 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结构分析
        §3.6.2 国际资本流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6.3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结论性说明
    §3.7 小结
§4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4.1 引言
    §4.2 宏观经济风险的——般分析
        §4.2.1 宏观经济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4.2.2 宏观经济风险的因素分析
        §4.2.3 宏观经济风险的特征与后果
    §4.3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宏观经济风险
        §4.3.1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宏观经济风险概说
        §4.3.2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汇率风险
        §4.3.3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利率风险
    §4.4 国际资本流动与泡沫经济
        §4.4.1 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
        §4.4.2 泡沫经济的理论分析
        §4.4.3 国际资本流动与泡沫经济
        §4.4.4 泡沫经济的对策与防范
    §4.5 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动荡
        §4.5.1 国际投机资本对经济的影响
        §4.5.2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4.5.3 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周期性波动
        §4.5.4 国际资本流动与债务危机
    §4.6 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强波冲击的实例分析:东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4.6.1 “东亚奇迹”与“东亚模式”
        §4.6.2 东亚金融危机的简要回顾
        §4.6.3 东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4.6.4 东亚金融危机的启示
    §4.7 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防范
        §4.7.1 改革和完善金融体制,加快金融国际化进程
        §4.7.2 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债务危机
        §4.7.3 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4.7.4 建立和完善金融危机预警制度
    §4.8 小结
§5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一国通货状况分析
    §5.1 引言
    §5.2 通货状况的一般理论分析
        §5.2.1 通货状况的异常表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5.2.2 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
        §5.2.3 通货紧缩的理论分析
        §5.2.4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互换位矛盾的考察
    §5.3 国际资本流动与通货膨胀
        §5.3.1 世界性通货膨胀理论概要
        §5.3.2 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机制
        §5.3.3 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途径及其决定因素
        §5.3.4 国际资本流动与通货膨胀
        §5.3.5 外资利用与通货膨胀
    §5.4 国际资本流动与通货紧缩
        §5.4.1 世界性通货紧缩概揽
        §5.4.2 通货紧缩的国际传递
        §5.4.3 国际资本流动与通货紧缩
        §5.4.4 外资利用与通货紧缩
    §5.5 小结:关于中国通货紧缩问题讨论
§6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均衡
    §6.1 引言
    §6.2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调节
        §6.2.1 国际收支内涵概述
        §6.2.2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差额分析
        §6.2.3 国际收支的失衡与调节
    §6.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述评
        §6.3.1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
        §6.3.2 国际收支调节的收入理论
        §6.3.3 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
        §6.3.4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理论
        §6.3.5 国际收支调节的新剑桥学派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
    §6.4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
        §6.4.1 国际资本流动的国际收支效应分析
        §6.4.2 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6.4.3 国际资本流动下国际收支调节的难点
        §6.4.4 国际资本流动下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6.5 国际收支调节与国际储备需求
        §6.5.1 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调节的关系
        §6.5.2 国际储备适度规模水平分析
        §6.5.3 中国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探讨
    §6.6 小结:关于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国际收支问题的简要讨论
§7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内外均衡
    §7.1 引言
    §7.2 开放经济下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7.2.1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内涵分析
        §7.2.2 内外部双重均衡的矛盾性
    §7.3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内外均衡(Ⅰ):IS—LM—BP模型分析
        §7.3.1 IS-LM-BP模型的简要说明
        §7.3.2 资本完全不流动下的IS-LM-BP模型分析
        §7.3.3 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分析
        §7.3.4 资本不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分析
    §7.4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内外均衡(Ⅱ):开放的AD-AS模型分析
        §7.4.1 封闭经济下AD-AS模型的简要说明
        §7.4.2 开放经济下总需求内涵的界定
        §7.4.3 开放经济的AD-AS模型分析
    §7.5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简析
        §7.5.1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机理
        §7.5.2 现代开放条件下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7.6 小结
后记

(5)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有关有效汇率构建和测算的文献综述
        1.2.2 有关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文献综述
        1.2.3 有关汇率与货币供求关系的文献综述
        1.2.4 有关汇率和国际贸易影响关系的文献综述
        1.2.5 有关汇率和外汇储备关系的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2章 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构建和波动分析
    2.1 有效汇率算法的国际比较
    2.2 对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测算的启示
    2.3 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构建
    2.4 人民币有效汇率走势和波动性分析
第3章 开放经济下汇率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分析
    3.1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
        3.1.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3.1.2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3.1.3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
    3.2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特征
    3.3 开放经济下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与汇率
        3.3.1 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与分析框架
        3.3.2 三个货币政策制度:模型分析
        3.3.3 政策含义——开放经济下汇率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3.4 汇率影响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路径的理论分析
        3.4.1 资本市场路径
        3.4.2 国际贸易路径
第4章 人民币有效汇率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4.1 货币替代与汇率:一个开放经济两国模型
    4.2 人民币货币替代率的度量和有效汇率
        4.2.1 人民币货币替代率
        4.2.2 人民币有效汇率及其波动率
    4.3 基于向量自回归(VAR)的研究方法
    4.4 人民币有效汇率对货币替代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单位根检验
        4.4.2 建立VAR模型
        4.4.3 方差分解
        4.4.4 Johansen协整检验
        4.4.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4.4.6 实证结论小结
    4.5 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影响分析和政策建议
        4.5.1 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4.5.2 应对货币替代的政策建议
第5章 有效汇率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
    5.1 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演变
    5.2 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测算及结果
    5.3 有效汇率与贸易顺差、贸易结构、外汇储备关系的实证研究
        5.3.1 贸易顺差和有效汇率有长期协整关系
        5.3.2 有效汇率与贸易结构的因果关系分析
        5.3.3 有效汇率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5.4 小结和进一步分析
        5.4.1 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矛盾探析
        5.4.2 外汇储备增加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第6章 开放经济下货币需求函数的构建和检验
    6.1 问题的提出
    6.2 开放经济下货币需求函数的构建
        6.2.1 货币需求函数的一般模型
        6.2.2 引入有效汇率的开放经济下货币需求函数
    6.3 协整关系的边限检验法
    6.4 数据选取和实证结论
        6.4.1 变量选取
        6.4.2 实证研究及结论
    6.5 小结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6.5.1 实证结论小结
        6.5.2 分析及对货币政策启示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本文研究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证检验
    (一)检验方法说明
    (二)规则性和相机抉择性货币政策成分的动态影响
        1. 对真实GDP增长率的动态分析。
        2. 对通货膨胀率的动态分析。
        3. 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化率的动态分析。
三、规则型货币政策操作的动态模拟
    (一)模拟序列的生成
    (二)产出波动、通胀波动和汇率波动的模拟结果
四、结论

(7)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中的数量规则无效吗?(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基于 “麦卡勒姆规则”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构建
    (一)传统 “麦卡勒姆规则”
    (二)IVQR 分位数方法的参数估计
三、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与处理
        1.货币增长率
        2.通货膨胀率
        3.GDP增长率缺口
        4.实际有效汇率(RE)及其他宏观变量的选取
    (二)1996年之前的 “麦卡勒姆规则”分析
    (三)1996年之后的 “麦卡勒姆规则”分析
    (四)稳健性分析
    (五)开放经济下的 “麦卡勒姆规则”
    (六)使用 M2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估计结果
四、结  论

(8)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货币政策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货币政策分析框架的建立与发展
        2.1.2 国内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
        2.1.3 简要述评
    2.2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2.2.3 简要述评
    2.3 本文研究的主题
第3章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
    3.1 货币政策的内涵
    3.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建立与发展
        3.2.1 米德冲突
        3.2.2 政策搭配的基本原理
        3.2.3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3.2.4 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模型
        3.2.5 克鲁格曼“三元悖论”
    3.3 开放经济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
        3.3.1 DSGE模型简介
        3.3.2 DSGE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
        3.3.3 DSGE模型的应用
第4章 人民币国际化:启动、进展与推进新思路
    4.1 人民币国际化的启动
        4.1.1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概念
        4.1.2 启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
    4.2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与波折
        4.2.1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诸多进展
        4.2.2 当前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出现的波折
    4.3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新思路:基于三元目标的SD建模与仿真分析
        4.3.1 引子
        4.3.2 三元目标的SD建模与仿真分析
        4.3.3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5章 引入货币国际化的开放经济下两国DSGE模型构建
    5.1 基本假设
    5.2 家庭
        5.2.1 产品市场
        5.2.2 效用函数
        5.2.3 最优消费支出的决定
        5.2.4 效用最大化问题的求解
        5.2.5 通货膨胀、贸易条件
    5.3 厂商
        5.3.1 技术
        5.3.2 最优定价
        5.3.3 边际成本与通货膨胀、产出和技术水平的动态关系
    5.4 均衡
        5.4.1 产品市场出清
        5.4.2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
        5.4.3 动态IS方程
    5.5 货币的国际化
        5.5.1 货币需求
        5.5.2 货币国际化指数γ’
第6章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规则选择的模拟分析
    6.1 货币政策规则
        6.1.1 利率规则
        6.1.2 货币供给规则
    6.2 社会福利损失函数
    6.3 参数校准
        6.3.1 经验数据
        6.3.2 模型的参数校准
        6.3.3 政策的参数空间
    6.4 冲击模拟分析
        6.4.1 技术冲击
        6.4.2 利率冲击
        6.4.3 本国货币冲击
    6.5 结论
第7章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思路
    7.1 逐步实现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转变
        7.1.1 逐步实现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7.1.2 货币政策其他部分的相应调整
    7.2 货币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为主,并加强政策的国际协调
        7.2.1 货币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为主要目标,兼顾“溢出效应”
        7.2.2 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DYNARE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9)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政策协调理论研究综述
        1.2.2 政策协调实证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论文研究结构和创新性工作
        1.3.1 论文研究结构
        1.3.2 创新性工作
第2章 政策协调研究的理论模型
    2.1 货币政策理论
    2.2 财政政策理论
    2.3 IS-LM模型
    2.4 DSGE模型
        2.4.1 模型构建
        2.4.2 模型求解
        2.4.3 模型识别
        2.4.4 模型参数估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扩展的IS-LM模型的政策协调分析
    3.1 研究背景
    3.2 扩展的IS-LM模型构建
        3.2.1 产品市场模型
        3.2.2 货币市场模型
    3.3 政策协调的理论分析
    3.4 政策协调的模拟分析
        3.4.1 参数校准
        3.4.2 模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SGE模型的政策协调分析
    4.1 研究背景
    4.2 基准模型构建
        4.2.1 家庭
        4.2.2 劳动力市场
        4.2.3 厂商
        4.2.4 政府
        4.2.5 均衡系统
    4.3 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4.4 基准模型下政策效应分析
    4.5 协调机制下政策效应分析
        4.5.1 政策规则设定
        4.5.2 政策效应模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ame-DSGE模型的政策协调分析
    5.1 研究背景
    5.2 政策协调机制分析
        5.2.1 基准模型构建
        5.2.2 纳什均衡下政策协调机制分析
        5.2.3 卡塔尔均衡下政策协调机制分析
    5.3 参数校准与模拟分析
        5.3.1 参数校准
        5.3.2 纳什均衡下政策协调模拟分析
        5.3.3 卡特尔均衡下政策协调模拟分析
        5.3.4 均衡比较与经济福利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开放经济下的中国国际收支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基本研究思路
    三、论文结构安排和创新点
    四、研究的基础准备
第一章 国际收支概述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开放经济的诠释
    第二节 中国国际收支概况
    第三节 国际收支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章 传统国际收支理论评述
    第一节 国际贸易条件下的弹性分析法
    第二节 引入国际贸易乘数的吸收分析法
    第三节 注重存量变化的货币分析法
    第四节 基于一般均衡的政策选择
第三章 现代国际收支危机模型阐释
    第一节 第一代宏观经济基本因素恶化的投机冲击模型
    第二节 第二代预期引致的自我实现模型
    第三节 第三代强调金融机制作用的保险模型
    第四节 国际收支危机传染模型
第四章 国际收支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第一节 汇率决定理论及经验研究
    第二节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适用性分析
    第三节 有管理的离散浮动汇率制度
    第四节 政策性国际收支变动对提高中国汇率稳定性的实证研究
第五章 国际收支中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态传导机制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变迁
    第二节 外资引进的政策措施及影响
    第三节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动态有效性的经济计量检验
第六章 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中国双顺差项目对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
    第二节 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节 中国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
    第四节 中国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冲击效应
第七章 基于国际收支的宏观经济景气预警
    第一节 经济景气预警的重要性
    第二节 经济景气预警方法和景气指标选取
    第三节 基于国际收支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机制的构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后记

四、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基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视角[D]. 黄武俊. 南开大学, 2010(08)
  • [2]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制选择的实证研究[D]. 付诗涵. 南开大学, 2013(07)
  • [3]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D]. 曹为宇. 吉林大学, 2020(03)
  • [4]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D]. 窦祥胜. 厦门大学, 2001(01)
  • [5]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D]. 吴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10)
  • [6]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研究[J]. 卞志村,毛泽盛. 金融研究, 2009(08)
  • [7]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中的数量规则无效吗?[J]. 吴吉林,张二华. 经济学(季刊), 2015(03)
  • [8]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研究[D]. 卢有红. 南昌大学, 2018(05)
  • [9]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 尹彦辉.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10]开放经济下的中国国际收支实证研究[D]. 刘柏. 吉林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