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电解定律的发现和当量的确定

法拉第电解定律的发现和当量的确定

一、法拉第电解定律的发现和当量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舒萱[1](2021)在《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金属微孔阵列结构》文中研究表明微型化、精密化逐渐成为现代工业产品的主流发展方向。金属微孔阵列结构在航空、汽车、光学、电子等领域得到了愈加广泛的应用。掩膜电解加工以无材料变形、无工具损耗、加工成本低、可批量加工等优势,在金属微孔阵列结构的加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掩膜电解加工存在加工定域性较差的问题,微孔孔径的加工精度以及刻蚀深度难以满足加工需求。因此,为了提高掩膜电解加工的定域蚀除能力,本文提出了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的方法,研究内容如下:通过掩膜电解加工的电极反应方程式分析了阳极表面电解产物以及钝化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电解产物对掩膜电解加工过程的影响。提出了通过微粒的冲蚀作用去除阳极表面电解产物的方法。分析了微粒冲蚀加工过程中电解产物去除量与微粒粒度、硬度、含量以及冲蚀速度之间的关系,并推导出了电解产物的电阻变化量与微粒冲蚀参数之间的半经验公式。基于上述半经验公式,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了掩膜电解加工微孔结构仿真研究,分别研究了微粒冲蚀系数以及冲蚀速度对微孔加工定域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微粒冲蚀系数、冲蚀速度的增加,电解产物的电阻不断减小,阳极表面电流密度从而逐渐增加,微孔的加工定域性得到明显改善。研制了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的实验研究。对比了掩膜电解加工以及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的微孔阵列结构,结果表明: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的定域蚀除能力明显提高,蚀刻因子EF提高了50.6%。同时对添加的微粒粒径、含量以及电解液流量进行了参数优选。当金属微孔阵列结构的孔径为100μm时,优选微粒粒径为40μm、含量为6 g/L、电解液流量为3000 ml/min。掩膜电解加工的加工定域性改善效果最优,蚀刻因子EF从1.66提高到3.52。进行了电解产物的电化学阻抗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时阳极电解产物的电阻减小了45.04%。基于电阻测试结果,进行了微粒冲蚀作用效果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微孔中心区域电解产物的电阻减小量大于侧向区域。对阳极电解产物的成分进行了能谱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微孔中心区域内电解产物的氧元素含量下降了50.56%,侧向区域内下降了13.89%。进而,分析了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方法的作用机理。微粒持续、高频的冲击作用去除了阳极表面的电解产物;同时,微粒冲蚀作用对微孔中心区域电解产物的去除效果优于侧向区域。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限制了侧向腐蚀,增加了刻蚀深度,提高了掩膜电解加工的定域蚀除能力。

袁彬[2](2021)在《高精度微量水分析仪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影响生产安全及工作流程的细小因素被发现,而且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正如现今所研究的微量水含量的问题。微量水分含量的大小决定着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及生产的产品质量。高精度微量水分析仪就是用来检测微量水含量的一种重要仪器,它在各个行业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整个生产活动起到了保障作用。微量水含量的分析方式有众多,但相比较而言卡氏库伦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本论文所研究的微量水分析仪就是依靠该方法进行水分含量测量,即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通过单片机进行系统化智能化控制,对电解过程消耗的总电荷量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水分含量的大小,测量结果与相对其他测量方式的分析仪相比更为精确,与此同时为了验证该方式的精确性还与露点仪以及博山同业生产的分析仪进行了测量试验对比。本课题论文首先从研发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入手,详细查阅资料进行相关知识了解,分析对比国内外微量水分析仪的特点及技术,最终确定以卡氏库伦法为基础进行微量水分析仪的研发。其次对卡氏库伦法测量的原理进行了叙述,以此为基础依靠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其硬件及软件系统。硬件设计的同时还考虑其器件选型等问题。高精度微量水分析仪主要由电解系统、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组成,并且针对这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其结构和特点。由于这些改进,使测量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为实现仪表的工业化,本人对仪表的外观、功能的设置及操作性、维护的自动化也进行了相关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成功不仅对微量水测量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采用类似测量系统的仪表具有同样的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

裴钧民[3](2021)在《中空循环电极电解加工小孔及其在残余应力测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残余应力是指消除外部作用后仍存在于材料内部的应力,残余应力会影响零部件的疲劳强度、耐应力腐蚀和抗蠕变能力等力学性能,进而影响其使用性能与使用寿命,因此精确稳定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在工程实际中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小孔法是目前工程实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机械零部件近表面残余应力测试方法,目前小孔法测量残余应力时,通常采用钻削、铣削等机械方法加工小孔。机械加工小孔属于接触式加工,加工过程中试件会引入附加应力,同时孔口易产生塑性变形,因此不能准确反映试件表面残余应力分布情况。电解加工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特种加工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阳极金属在电解液中进行电化学溶解,并通过特定形状的阴极进行成形加工,加工过程中不会产生塑性变形,不会引入附加应力,采用电解方法对小孔进行加工可有效消除机械加工对残余应力测量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电解加工小孔法对纯铁材料(DT4E)进行残余应力测试相关研究。采用3D打印技术设计制造中空循环辅助电极,搭建动液电解加工小孔实验平台,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流场仿真,以底面加工区电解液流速大小和流场均匀性为评价标准,优化3D打印中空循环电极流道结构,并进行不同壁角β下电解加工小孔实验,通过对孔型进行观察,选择最佳中空循环电极隔板壁角β值;探究纯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通过进行小孔加工对比实验,优选合适的电解液成分及浓度;同时,小孔法测量残余应力时需要严格控制阳极金属去除量,基于法拉第第一定律,采用恒电流加工模式,控制电解加工时间,即可控制阳极金属去除量,并通过离子测定、实验标定等方式对阳极金属去除量和电解加工时间的关系进行修正;电解加工后的小孔为圆弧孔,利用Abaqus软件结合生死单元方法分别对圆弧孔与直角孔试件进行应力场仿真,分析了圆弧孔对试件应力释放的影响。最后本文对纯铁试件进行去应力退火预处理并预制拉应力,结合电解加工小孔装置与应变测量装置搭建了应变-电解小孔法残余应力测试平台,分别采用电解加工小孔方法与机械加工小孔方法对试件进行残余应力测量对比实验,应变-电解小孔法测量残余应力误差为较小,利用电解方法对小孔进行加工可明显提高残余应力的测试精度。

柏航[4](2021)在《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文中研究指明麦克斯韦在1859年的报告中首次将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气体动理论的研究,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理学的定律都是统计的”这一伟大思想。该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在物理学上促成了统计物理的诞生,在哲学上让机械自然观发生了动摇,促使一些科学家重新思考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法则。事实上,统计力学的诞生不仅由于杰出人才,也与当时科学的背景紧密相关。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的起源关系甚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也是统计力学诞生的重要知识基础。研究热力学发展和统计思想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统计力学的诞生。本文基于热力学发展中的几位关键人物的论文、着作等原始文献、一些围绕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研究,以及其他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着作,对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简要描述,分析了热力学发展中的几个关键概念的变化,澄清了一些长期以来的误解,并在此基础上就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探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发展历程。作为统计力学的主要数学背景,概率论和统计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认为,基于概率论的发展,统计物理学拥有了数学工具。第二,分析人类对热本质概念的理解的变化,尤其是热质说是如何变为热运动说的,又是如何与能量概念相结合的。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助于思考人类认识自然事物的历程。通过研究发现,学界长期以来未将伦福德的热理论中“相对的”特点表现出来,因而对其理论的意义产生了误解。第三,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建立,分析力、活力、功、能量、能率、功率等概念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以及热力学定律的提出与热力学建制的紧密联系。可以认为,技术实践中的工人为热力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针对能量的讨论,是“同时发现”的典型例证,亦是抛弃旧的热本质概念的必要因素。第四,就气体动理论的发展进行总结,回溯麦克斯韦伟大的历史成就,思考科学共同体对一个新观点的接纳需要哪些条件。从这一历史事件可以看出,科学共同体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伴随着精英科学家的观念转变而变化。第五,回顾整篇文章,对一些埋藏在其中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另外,就自己关于科技史研究的方法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论证。从中可以发现,相比于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可有可无的。

单媛媛[5](2021)在《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源于理论与实践中的矛盾与危机,是化学学科教学论专业发展和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目前教学与研究中矛盾与危机已然相当严峻。教学中的矛盾:教师的大学学科知识与中学教学实践相分离;教学中的危机:本原性和结构化的认识在教师理解中的缺失;研究中的矛盾:研究关注学科知识性与科学普遍性两个极点;研究中的危机:评价中基于生成性的建构式测评方式的缺失。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意义深远而重大。基于此,本研究进行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本文主要由基础研究、核心研究、应用研究和结论四个部分构成。第2章到第5章为基础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及水平进行了综述研究和理论研究。第2章分别对“学科知识”和“科学本质”的内涵概述和评价研究以及“电化学”主题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凸显了“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研究领域的化学学科特色及其独特的研究价值。第3章对分别作为化学学科理解知识观、认识论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学科结构理论、科学认识论、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第4章重点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学科与主题特质性”、“本原性与结构化”、“建构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以“认识视角与思路”为核心要素,“概念层级结构”、“本原性问题”为基本要素的三要素结构模型,最后阐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理论模型构建的思路。第5章通过课程层面和学科层面对“电化学”主题进行研究,提出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的理论模型。第6章为核心研究内容。依据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的理论模型和Rasch测量理论,运用访谈法,开发并检验了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评工具。通过对测评工具不同水平分值的划分,以及对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特征的量化和质化特征描述,呈现了评价标准的水平特征。第7章为应用研究内容。采用多元量化统计方法,运用SPSS软件从总体性描述、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三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总体性描述中,对于电化学主题,接近一半的高中化学教师理解水平位于水平1,即基于“氧化还原反应”视角;水平2到水平4的数量比例依次递减。相关性分析中,影响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性别、毕业学校层次、毕业学校类别和教师身份。差异性分析中,教龄和学科专业类别变量中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在性别、教师身份、学位层次、毕业学校类别、毕业学校层次、工作学校层次变量类别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对基础研究、核心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得出相应研究启示:(1)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应注重“化学学科理解”;(2)教育硕士培养过程应增进“化学学科理解”;(3)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勿忽视“化学学科理解”,并指出了本研究中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李莎[6](2021)在《U71Mn材料拉伸状复杂型面电解加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满足高端制造装备对零件的极端可靠性要求,先进制造业中对各种难加工材料的拉伸状复杂型面应用越来越多,广泛用于交通、模具、航空航天等领域。采用传统机械加工难加工材料拉伸状复杂型面,会因其加工过程中产生残余应力或产生烧伤,难以保证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采用电火花技术加工,会因加工速度比较慢、存在电极损耗,影响成形效率和成形精度。电解加工阴极无损耗,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相对较高,因此电解加工已成为难加工材料、拉伸状复杂型面零件的主要加工方法之一。本文以U71Mn材料拉伸状复杂型面为研究对象,提出电解加工工艺方案,通过设计新的工艺装置、研制新的电解液、通过仿真和实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 U71Mn拉伸状复杂型面加工效率低、表面质量较差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现有磨削技术加工U71Mn材料拉伸状复杂型面,具有残余应力、加工效率低、表面质量不够好、成本大的难题,提出电解加工新工艺方案。电解加工工艺是利用U71Mn材料在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溶解,将工件加工成形。该新方案与磨削技术相比较具有无机械切削力、加工效率高、表面质量好的优点。(2)针对拉伸状复杂型面电解加工设计出新的工艺装置。利用COMSOL仿真软件,基于Navier-Stokes方程中的k-ε模型对间隙流道模型进行流场仿真,依据流场的均匀性对阴极型面进行优化;设计了由前端流道系统、加工夹具系统、后端背压系统和密封系统四部分组成的工艺装置。利用新的工艺装置进行了工艺实验,实验表明,工艺装置的设计合理可靠。(3)研究了 U71Mn材料电解加工电化学特性,研制了新的电解液配方。根据U71Mn材料在不同电解液中的极化曲线,对电化学特性进行研究,初选出电解液的浓度配比;利用电解加工小孔实验进行电解液液配方改进,实验表明,添加络合剂Na2SO4后的电解液加工的孔加工精度较好、效率高。终选复合电解液配方为:5%NaCl+15%NaNO3+2%Na2SO4。(4)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加工出合格的样件。通过物理场耦合仿真对电解液的入口压力、出口压力、电压进行分析及优化;研究拉伸状复杂型面电解加工的成形规律,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材料去除率和粗糙度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利用响应曲面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多目标优化分析,得出优化后的拉伸状复杂型面加工工艺参数为:脉冲电压25V,占空比70%,脉冲频率800Hz,电解液入口压力0.6MPa,利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加工出合格的样件,其材料去除率为43.5g/min,尺寸偏差为0.58mm,粗糙度Ra为0.44μm。通过电解加工技术实现U71Mn材料拉伸状复杂型面的加工是可行的。可以实现无残余应力、加工效率较高、表面质量较好、成本较低的要求。相对比传统的磨削技术,材料去除率提高了14%,加工效率得以提升;表面粗糙度提高了 78%,表面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刘亚娟[7](2021)在《发动机叶片电解加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现代发动机叶片结构的复杂程度及对材料的特殊性要求,对加工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电解加工排除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干扰,扩大了金属材料的使用范围。因为加工过程中刀具与工件不会直接接触,所以没有残余应力、飞边毛刺等缺陷。除此之外加工过程中工具与工件不会直接接触,大大降低了工具的成本,非常适合叶片这种复杂加工、批量生产的加工。综合以上原因,电解加工这种工艺方法迫切得到发展。本文针对高温合金材质电解加工叶片时的工艺参数展开研究,并以某型号航空发动机叶片为例,研究高温合金材质叶片电解加工技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电解加工的基本原理、特点,电解加工的理论基础。针对被加工试件的特点及结合立式单头电解加工机床工作特点,建立了加工叶盆和叶背的加工物理模型,为后续叶片电解加工试验提供理论模型。2、电解加工工艺参数优化试验。利用平板结构开展试验研究,探究了电解加工工艺参数对阴极最大进给速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正交试验,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加工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了优化加工工艺参数组合。3、针对立式单头电解加工机床叶片成型过程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分析了在叶片成型过程中,叶盆和叶背两种不同加工顺序之下流场的变化情况,对加工过程中不同加工深度的电场进行仿真研究。4、叶片电解加工试验研究。结合加工试件叶片的特点、数值仿真的结果及立式单头电解加工机床工作特点,设计了本次电解加工叶片试验的工装和相关夹具。对加工过程中间隙控制进行了理论分析,搭建了一套应用于本试验的间隙控制系统装置。为了验证实验工装和工艺参数的合理性,在自行研制开发的立式单头电解加工机床上以某型号叶片为加工对象,开展叶片电解加工试验研究。

胡涛[8](2021)在《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系统的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结构、新材料的复杂零部件不断出现,相应的加工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分布在航天航空、电子工业、汽车制造等各行业的微小孔加工,一直都是重点制造技术难题,深受国内外各界重视。射流电解加工是微小孔加工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也存在定域性较弱、水跃现象、加工不够稳定等不足。考虑到超声波具有方向性、能量集中、穿透性好等优点,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空化效应、热效应、机械效应等理化效应,本文将射流电解加工与超声加工技术相结合,提出了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的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复合电解加工技术,重点阐述了射流电解加工及射流电解复合加工、超声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对射流电解技术的原理和超声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基于相关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的方法,并设计相应的结构方案。(2)利用传输矩阵法和半波长原理设计了20k Hz超声振动系统,根据超声振动系统的工作要求设计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系统及其相应的连接密封形式。(3)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中对设计的超声振动系统三维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及优化,使其谐振频率接近设计频率,优化后的超声振子频率为19.952k Hz。对优化后的超声振子进行谐响应分析,确保超声振子的输出振幅满足加工需求。(4)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对电解腔室进行声场分析并进行相应的结构优化,流场分析得到电解腔室的流动情况,模拟超声的作用得到电解腔室的流动变化。利用COMSOL对加工间隙的电场、流场、几何变形进行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得到射流电解加工下工件的蚀除规律。(5)对设计加工的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系统进行装配并搭建实验平台,通过阻抗测试验证超声振动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并探究超声对电解液电导率的影响;对装配好的实验平台进行预实验,验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控制单一变量进行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实验,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对加工小孔表面进行检测,得到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射流液束的流动性,改善水跃现象,加工稳定,可缩小加工间隙,加工孔径明显缩小,提升深径比,增强加工的定域性,提高加工质量。

胡建国[9](2021)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质量灵敏度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日益快速发展,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的源头,其作用和地位愈加重要。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QCM)作为一类十分重要的质量传感器,目前,在很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以QCM传感器质量灵敏度的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研究QCM的传感机理,并结合有限元仿真技术,揭示了决定QCM传感器质量灵敏度的关键因素,提出了通过优化电极结构设计来提高QCM传感器质量灵敏度的方法;针对非对称电极构型QCM质量灵敏度理论计算复杂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化学电镀的方法,建立了三电极电化学电镀实验平台,测量了该非对称电极构型QCM的质量灵敏度,并指出该方法可以进行推广使用,进而测量其他电极构型QCM的质量灵敏度,也即此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第一,本文深入研究了QCM的传感机理,并结合详细的理论推导,揭示了QCM质量灵敏度及其分布与石英晶体谐振器质点位移振动幅度及其分布之间的关系。接着,基于石英晶体谐振器的Mason等效电路模型和BVD等效电路模型对谐振器质点位移振动方程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这为采用有限元方法对QCM质量灵敏度及其分布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通过有限元方法并结合Comsol软件仿真,给出了QCM质点位移振动幅度分布和石英晶体内电势分布的切面图,并结合QCM质量灵敏度分布与其质点位移振幅分布之间的关系,分析并给出了QCM质量灵敏度分布。接着,通过传统对称电极构型QCM和非对称环形电极构型QCM质量灵敏度分布的仿真分析,发现了环形电极构型QCM的质量灵敏度分布更均匀。第三,由于经典的Sauerbrey方程并未考虑到QCM电极材料对其质量灵敏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电极材料的QCM的质量灵敏度。通过研究和对比金电极和银电极QCM的质量灵敏度,发现了金电极QCM质量灵敏度明显高于银电极QCM质量灵敏度,进而指出了QCM电极材料对其质量灵敏度具有重要影响。接着,研究了同一电极材料情况下电极厚度尺寸对其质量灵敏度的影响。第四,本文针对非对称电极构型QCM质量灵敏度理论计算高度复杂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化学电镀测量QCM质量灵敏度的方法,建立了三电极电化学电镀实验平台,测量了非对称电极构型QCM质量灵敏度,并结合SEM、AFM和XRD技术分析了铜薄膜的表面形貌和薄膜表面的洁净度。接着,采用电化学电镀的方法测量了传统对称电极QCM的质量灵敏度,进而指出该方法可以推广测量其他电极构型QCM的质量灵敏度,即采用电化学电镀来测量QCM质量灵敏度的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刘伟扬[10](2021)在《弹卡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耐久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混凝土预制桩可以在工厂大批量生产,具有承载力高、环境污染小、现场施工方便等优点,在我国已大量推广应用。混凝土预制桩连接接头作为影响桩整体性能的关键部位,其耐久性问题已引起广泛重视。长期以来,混凝土预制桩的连接方式多采用焊接连接,该方法焊缝质量不易保证。同时焊缝和端板间易产生电位差,腐蚀通常发生在端板与焊缝的交界部位或焊缝的缺陷位置,焊缝连接处易成为耐久性薄弱部位。针对以上问题,介绍了一种创新型弹卡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通过对弹卡式连接与传统焊接式连接方桩接头试件进行通电加速锈蚀试验和对劣化后两种方桩接头试件进行受弯、受剪、受拉性能试验来研究弹卡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在滨海环境下长期工作的耐久性能。本文主要工作可归纳如下:(1)通过通电加速锈蚀试验对弹卡式连接与传统焊接式连接方桩接头试件进行相同氯盐侵蚀环境下的加速劣化,比较两种方桩接头试件抵御腐蚀电流的能力及通电电流随时间变化情况,并分析两种方桩接头试件在通电结束后接头位置的锈蚀情况。(2)通过劣化后方桩接头试件受弯性能试验,确定劣化后弹卡式连接与传统焊接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试件的抗弯承载力、受弯破坏模式以及裂缝分布情况,分析劣化后两种方桩接头试件在受弯性能方面的差异。(3)通过劣化后方桩接头试件受剪性能试验,确定劣化后弹卡式连接与传统焊接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试件的抗剪承载力、受剪破坏模式以及裂缝分布情况,分析劣化后两种方桩接头试件在受剪性能方面的差异。(4)通过劣化后方桩接头试件受拉性能试验,确定劣化后弹卡式连接与传统焊接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试件的抗拉承载力、受拉破坏模式以及裂缝分布情况,分析劣化后两种方桩接头试件在受拉性能方面的差异。上述研究工作可为该新型弹卡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在氯盐侵蚀地区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二、法拉第电解定律的发现和当量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拉第电解定律的发现和当量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金属微孔阵列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掩膜电解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1.3.1 掩膜电解加工技术
        1.3.2 提高掩膜电解加工定域性的方法
    1.4 微粒冲蚀加工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过程分析
    2.1 掩膜电解加工过程分析
        2.1.1 法拉第定律
        2.1.2 掩膜电解加工电极反应
        2.1.3 电解产物对电解液电导率的影响
        2.1.4 电解产物对阳极极化的影响
    2.2 微粒冲蚀加工过程分析
        2.2.1 微粒冲蚀加工原理
        2.2.2 微粒冲蚀加工经验公式
    2.3 本章小结
3 掩膜电解加工微孔结构仿真研究
    3.1 数学物理模型
        3.1.1 物理模型
        3.1.2 数学模型
        3.1.3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3.2 掩膜电解加工微孔仿真结果分析
        3.2.1 微孔结构尺寸仿真结果
        3.2.2 冲蚀系数对微孔加工定域性的影响
        3.2.3 冲蚀速度对微孔加工定域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实验研究
    4.1 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实验装置搭建
    4.2 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实验研究
        4.2.1 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工艺过程
        4.2.2 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实验
    4.3 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参数优选
        4.3.1 微粒粒径优选
        4.3.2 微粒含量优选
        4.3.3 电解液流量优选
    4.4 本章小结
5 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机理分析
    5.1 电解产物电化学阻抗测试
    5.2 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作用机理分析
        5.2.1 微粒冲蚀作用效果的仿真分析
        5.2.2 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机理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高精度微量水分析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微量水分测量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精度微量水分析仪的测量原理及特点
    2.1 卡氏库伦法的理论基础
    2.2 卡氏库伦法微量水分测量原理
    2.3 卡氏库伦法电解池的结构特点
    2.4 卡氏库伦法微量水分测量系统的工作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精度微量水分析仪硬件设计
    3.1 电解电流控制电路设计
    3.2 终点指示电路的设计
    3.3 电量积分电路设计
    3.4 质量流量控制器的相关电路设计
        3.4.1 设定电压输入电路的设计
        3.4.2 气体流速检测电路的设计
        3.4.3 控制器阀门的关断与清洗电路的设计
    3.5 Micro SDcard的接口电路设计
    3.6 电磁搅拌电路设计
    3.7 组态屏与打印机的接口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精度微量水分析仪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2 PID恒温控制的算法及其仿真分析
    4.3 滴定终点判断软件设计
    4.4 测量电极信号采样软件设计
    4.5 电解电流控制软件设计
    4.6 直流电机调速程序设计
    4.7 热敏打印机软件设计
    4.8 触摸屏显示软件设计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精度微量水分析仪的实验及数据分析
    5.1 仪器的自检与标定
        5.1.1 仪器的自检
        5.1.2 仪器的标定
    5.2 性能测试
        5.2.1 线性度测定
        5.2.2 精密度测定
        5.2.3 温度稳定性测定
    5.3 与其他设备检测实验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中空循环电极电解加工小孔及其在残余应力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残余应力测试技术简介
        1.2.1 有损测试法
        1.2.2 无损测试法
        1.2.3 小孔法残余应力测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电解加工小孔研究现状
        1.3.1 静液电解加工小孔技术
        1.3.2 动液电解加工小孔技术
        1.3.3 3D打印技术在小孔电解加工中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动液电解加工小孔装置的设计与优化
    2.1 中空循环电极流道结构设计
        2.1.1 单向流道设计方案
        2.1.2 对向流道设计方案
        2.1.3 多对向流道设计方案
        2.1.4 涡旋流道设计方案
    2.2 动液电解加工小孔装置搭建
    2.3 环形隔板壁角β对电解加工的影响
        2.3.1 不同壁角β下流场仿真分析
        2.3.2 不同壁角β下电场仿真分析
        2.3.3 不同壁角β下电解加工小孔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纯铁材料电解液的选择与优化
    3.1 电解加工理论基础
        3.1.1 电极极化理论
        3.1.2 电极放电顺序理论
        3.1.3 法拉第定律
    3.2 纯铁材料电解液成分选择
        3.2.1 纯铁材料简介
        3.2.2 电解液成分选择
    3.3 纯铁材料电解液浓度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电解加工小孔阳极金属去除量的控制研究
    4.1 控制电解加工阳极金属去除量理论基础
    4.2 电解加工恒电流I值的确定
    4.3 阳极金属离子价态n值的确定
        4.3.1 ICP-OES法测量Fe~(2+)、Fe~(3+)总量
        4.3.2 分光光度法测量Fe~(2+)含量
        4.3.3 阳极金属去除量与电解加工时间的理论关系
    4.4 阳极金属去除量与电解加工时间的关系修正
        4.4.1 实验标定电流效率η值
        4.4.2 实验验证与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应变-电解小孔法测量残余应力实验研究
    5.1 应变-电解小孔法测量残余应力原理
    5.2 应变-电解小孔法测试平台搭建
        5.2.1 测试试件预处理
        5.2.2 测试试件预制应力
        5.2.3 应变-电解小孔法测试平台
    5.3 电解加工小孔孔型对应力释放的影响
        5.3.1 仿真过程介绍
        5.3.2 仿真结果分析
    5.4 电解小孔法与机械小孔法测量残余应力对比实验
        5.4.1 应变-电解小孔法实验过程与结果
        5.4.2 应变-机械小孔法实验过程与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统计思想
    1.1 统计的起源及其局限
    1.2 概率论如何到数理统计?
    1.3 传统物理学研究中的统计行为
第二章 热质说的建立和毁灭
    2.1 近代早期对热的研究
    2.2 伦福德和他的热理论
    2.3 伦福德之后的热质说
第三章 技术看上去引导了科学
    3.1 瓦特于蒸汽机发明的意义
    3.2 卡诺于蒸汽机发展的意义
    3.3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扶持
第四章 能量与功——热力学第一定律
    4.1 “活力”之争是语义之争还是事实之争?
    4.2 什么是“功”?
    4.3 能量转化——不同形式有着同一本质
    4.4 转化的能量是守恒的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5.1 卡诺定理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矛盾
    5.2 两个汤姆逊
    5.3 “第三个”热力学第二定律
    5.4 “反常”的科技——热力学建立过程的反思
第六章 气体动理论研究
    6.1 早期气体动理论
    6.2 气体动理论的复兴
    6.3 《气体动理论的图景》
第七章 早期热力学研究的深层意义
    7.1 经典热力学与气体动理论的关系
    7.2 热究竟应当被怎么看待?
    7.3 统计与统计力学关系的哲学思考
    7.4 科学家贡献的判定标准初探
    7.5 科学研究的方法刍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之源:教学与研究中矛盾危机引发化学教师学科理解问题的觉思
        1.1.1 教学中的矛盾: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中学教学实践相分离
        1.1.2 教学中的危机:本原性和结构化的认识在教师理解中的缺失
        1.1.3 研究中的矛盾:研究中融合学科知识性与科学普遍性的困难
        1.1.4 研究中的危机:评价中基于生成性的建构式测评方式的缺失
    1.2 研究问题与解决之径: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理论模型体系的建构和测评工具的开发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思路
        1.2.4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理论构建及开发测评工具方法论指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科知识研究现状
        2.1.1 学科知识内涵概述
        2.1.2 学科知识的评价研究
    2.2 科学本质研究现状
        2.2.1 科学本质内涵概述
        2.2.2 科学本质的评价研究
    2.3 电化学主题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
        2.3.2 国外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学科结构理论
    3.2 科学认识论
    3.3 建构主义理论
第4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基本内涵与学科理解水平构建思路
    4.1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基本内涵
        4.1.1 概念界定
        4.1.2 基本特征
        4.1.3 结构要素
    4.2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构建思路
第5章 电化学主题课程与学科本体研究
    5.1 课程研究
        5.1.1 国外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
        5.1.2 国内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
        5.1.3 国内外电化学主题课程标准对比
    5.2 学科本体研究
        5.2.1 历史发展
        5.2.2 学科理解
第6章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评工具的开发与检验
    6.1 测评工具的编制流程
    6.2 测评工具的开发
        6.2.1 Rasch模型的基本原理
        6.2.2 试题的开发与呈现形式
        6.2.3 评分标准
    6.3 测评工具的试测过程及分析
        6.3.1 测评工具主要参数指标
        6.3.2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6.3.3 试测结果分析
        6.3.4 测评工具(试测版)的修正
    6.4 测评工具的实测过程及分析
        6.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6.4.2 实测结果分析
    6.5 评价标准的水平特征
        6.5.1 测评工具水平分值的划分
        6.5.2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特征
第7章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
    7.1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总体性描述
    7.2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相关性分析
    7.3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差异性分析
    7.4 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
        8.1.2 核心研究的主要结论
        8.1.3 应用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U71Mn材料拉伸状复杂型面电解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复杂型面加工技术
        1.2.1 数控铣削加工技术
        1.2.2 磨削加工技术
        1.2.3 精密铸造技术
        1.2.4 精密锻造技术
        1.2.5 电火花加工技术
        1.2.6 电解加工技术
    1.3 复杂型面电解加工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复杂型面电解加工的先进技术
        1.3.2 国内拉伸状复杂型面电解加工的先进技术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2 拉伸状复杂型面电解加工基本理论与电解液的研制
    2.1 拉伸状复杂型面电解加工原理
    2.2 法拉第定律和电流效率
        2.2.1 法拉第定律
        2.2.2 电流效率
    2.3 电解液的研制
        2.3.1 U71Mn电解加工电化学特性
        2.3.2 电解液配方改进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拉伸状复杂型面电解加工工装夹具设计与物理场耦合仿真
    3.1 电解加工的供液方式
    3.2 间隙流场的理论计算
        3.2.1 电解液流速的确定
        3.2.2 电解液压力的确定
    3.3 阴极型面及工装夹具设计
        3.3.1 阴极型面初步设计
        3.3.2 工装夹具设计
    3.4 间隙流场的仿真计算
        3.4.1 建立流场模型
        3.4.2 初始模型仿真及分析
        3.4.3 阴极型面优化
        3.4.4 电解液入口压力的优化
        3.4.5 电解液出口压力的优化
    3.5 拉伸状复杂型面加工间隙耦合仿真分析
        3.5.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5.2 仿真结果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拉伸状复杂型面的电解加工成形规律研究
    4.1 基于拉伸状复杂型面结构的电解加工成形理论基础
        4.1.1 基于电场分析的电解加工成形规律研究
        4.1.2 基于流场分析的电解加工成形规律研究
    4.2 脉冲电压对成形效率和成形质量的影响
    4.3 占空比对成形效率和成形质量的影响
    4.4 脉冲频率对成形效率和成形质量的影响
    4.5 电解液压力对成形效率和成形质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U71Mn材料拉伸状复杂型面的电解加工实验
    5.1 电解加工系统及设备
        5.1.1 电解加工系统
        5.1.2 对刀方法
        5.1.3 检测设备
    5.2 拉伸状复杂型面电解加工正交实验
        5.2.1 正交实验设计
        5.2.2 结果与讨论
        5.2.3 正交实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5.3 多目标优化
        5.3.1 正交实验结果主效应分析
        5.3.2 正交实验结果贡献率分析
        5.3.3 多目标优化
    5.4 优化实验
        5.4.1 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5.4.2 电解加工后材料的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7)发动机叶片电解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目的和意义
    1.2 发动机叶片制造技术
    1.3 发动机叶片电解加工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动机叶片电解加工研究现状
        1.3.2 国内发动机叶片电解加工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电解加工叶片的理论基础
    2.1 电解加工的理论基础
        2.1.1 电解加工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
        2.1.2 法拉第定律
        2.1.3 电解加工速度
        2.1.4 电解加工成型规律
    2.2 电解加工叶片几何模型建立
    2.3 本章小结
3 电解加工平面工艺试验研究及参数优化
    3.1 最大进给速度单因素测定试验
        3.1.1 工件阳极、工具阴极和工装夹具设计
        3.1.2 进给速度单因素试验
    3.2 平面电解加工参数优化试验
        3.2.1 直流电解加工平面试验参数初选
        3.2.2 直流电解加工平面正交试验
    3.3 直流电解加工平面多目标工艺参数优化
        3.3.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3.3.2 直流电解加工平面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叶片的流场、电场数值模拟仿真
    4.1 加工流场仿真分析
        4.1.1 流场仿真模型建立
        4.1.2 流场仿真数学模型
        4.1.3 流场仿真计算及分析
    4.2 加工电场仿真分析
        4.2.1 电场仿真模型建立
        4.2.2 电场仿真数学模型
        4.2.3 电场仿真计算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叶片电解加工试验研究
    5.1 电解加工系统组成
        5.1.1 电解加工机床
        5.1.2 控制系统
        5.1.3 电源系统
        5.1.4 电解液系统
    5.2 叶片加工特点分析及方案设计
        5.2.1 加工试件特点分析
        5.2.2 叶片加工方案设计
    5.3 工装夹具设计
    5.4 基于电信号的加工间隙控制系统
    5.5 叶片电解加工试验
        5.5.1 加工工艺参数
        5.5.2 试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系统的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复合电解加工技术
        1.2.1 电解超声加工
        1.2.2 射流电解加工
        1.2.3 射流电解激光复合加工
        1.2.4 射流电解磨料复合加工
    1.3 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射流电解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超声加工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基本原理
    2.1 超声理论基础
        2.1.1 超声波传播特性
        2.1.2 声场性质
        2.1.3 声波衰减吸收特性
        2.1.4 超声理化效应
    2.2 射流电解加工理论基础
        2.2.1 电解加工基本理论
        2.2.2 射流基础理论
    2.3 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系统的设计
    3.1 超声换能器的设计
        3.1.1 超声换能器的理论基础
        3.1.2 超声换能器的具体设计
    3.2 变幅杆设计
    3.3 超声振子的整体结构及连接形式
    3.4 电解腔的设计
    3.5 密封形式的设计
    3.6 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系统的整体结构
    3.7 本章小结
4 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系统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理论
    4.2 超声振子的模态分析及优化
        4.2.1 超声振子模态分析
        4.2.2 超声振子的尺寸优化
    4.3 超声振子的谐响应分析
    4.4 电解腔的声场分析及优化
        4.4.1 下腔体内腔锥度对声场分布的影响
        4.4.2 超声振子输入电压对声场分布的影响
    4.5 流体力学仿真
        4.5.1 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
        4.5.2 流体场分析
    4.6 加工间隙的电化学仿真
    4.7 本章小结
5 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系统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平台
    5.2 试验过程
        5.2.1 超声振动系统的装配及阻抗测试
        5.2.2 超声振动系统对电解液电导率实验探究
        5.2.3 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整体装配
        5.2.4 预加载实验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9)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质量灵敏度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及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石英晶体微天平传感器的基本理论
    2.1 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
    2.2 石英晶体的切型及压电本构方程
        2.2.1 石英晶体的切型
        2.2.2 石英晶体的压电本构方程
    2.3 石英晶体的温度频率特性
    2.4 石英晶体的振动模式
        2.4.1 弯曲振动模式
        2.4.2 伸缩振动模式
        2.4.3 面切变振动模式
        2.4.4 厚度切变振动模式
    2.5 QCM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2.5.1 QCM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5.2 QCM传感器的基本结构
        2.5.2.1 石英晶体谐振器
        2.5.2.2 振荡电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QCM质量灵敏度的仿真分析
    3.1 QCM质量灵敏度的基本概念
    3.2 质点位移方程
    3.3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质点位移振幅分析
        3.3.1 石英晶体质点位移振动方程
        3.3.1.1 全电极区振动分析
        3.3.1.2 部分电极区振动分析
        3.3.1.3 非电极区振动分析
        3.3.2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各类电极结构的质点振动幅度分析
        3.3.2.1 能陷效应理论
        3.3.2.2 各类电极结构的质点振动幅度分析与仿真
    3.4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QCM质量灵敏度的仿真分析
        3.4.1 m-m型QCM质量灵敏度分析
        3.4.2 环形电极构型QCM质量灵敏度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电极参数与QCM质量灵敏度的关系研究
    4.1 QCM积分等效质量灵敏度模型
    4.2 电极材料对QCM质量灵敏度的影响
        4.2.1 基于积分等效质量灵敏度的理论计算
        4.2.2 电极材料对积分等效质量灵敏度影响的实验验证
    4.3 电极尺寸对QCM质量灵敏度的影响
        4.3.1 不同电极厚度的QCM积分等效质量灵敏度的理论计算
        4.3.2 电极厚度对积分等效质量灵敏度影响的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基于电化学电镀方法的QCM质量灵敏度研究
    5.1 电沉积
    5.2 电化学电镀基本理论
    5.3 实验平台和装置
        5.3.1 电化学电镀实验平台介绍
        5.3.2 实验流程
    5.4 基于电化学电镀方法的环形QCM质量灵敏度的测量
        5.4.1 基于电化学电镀方法的环形QCM微分等效质量灵敏度分析
        5.4.2 电镀实验过程
        5.4.3 实验结果分析
        5.4.3.1 铜薄膜SEM和 AFM测试分析
        5.4.3.2 电极表面铜薄膜XRD测试分析
        5.4.3.3 环形QCM微分等效质量灵敏度
    5.5 环形和圆形电极QCM质量灵敏度的比较
        5.5.1 基于电化学电镀的QCM质量灵敏度分析
        5.5.2 电化学电镀实验
        5.5.3 实验结果分析
        5.5.3.1 循环伏安特性和恒压电镀
        5.5.3.2 铜薄膜SEM和 AFM测试分析
        5.5.3.3 铜薄膜XRD测试分析
        5.5.3.4 环形 QCM和圆形 QCM质量灵敏度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弹卡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耐久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混凝土预制桩概述
    1.3 混凝土预制桩耐久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弹卡式连接与焊接式连接方桩接头试件通电加速锈蚀试验
    2.1 试验概况
    2.2 通电加速锈蚀试验步骤
    2.3 通电加速锈蚀结果及分析
    2.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3章 劣化后弹卡式连接与焊接式连接方桩接头试件受弯性能试验
    3.1 试验概况
    3.2 试验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3.3 抗弯承载力计算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4章 劣化后弹卡式连接与焊接式连接方桩接头试件受剪性能试验
    4.1 试验概况
    4.2 试验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4.3 抗剪承载力计算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5章 劣化后弹卡式连接与焊接式连接方桩接头试件受拉性能试验
    5.1 试验概况
    5.2 试验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5.3 抗拉承载力计算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作者简历
    个人简介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项目

四、法拉第电解定律的发现和当量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粒辅助掩膜电解加工金属微孔阵列结构[D]. 王舒萱.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高精度微量水分析仪的研制[D]. 袁彬.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中空循环电极电解加工小孔及其在残余应力测量中的应用[D]. 裴钧民.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D]. 柏航. 山西大学, 2021(12)
  • [5]高中化学教师电化学主题学科理解水平测量与评价研究[D]. 单媛媛.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U71Mn材料拉伸状复杂型面电解加工技术研究[D]. 李莎.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7]发动机叶片电解加工研究[D]. 刘亚娟. 常州大学, 2021
  • [8]浸入式超声辅助射流电解加工系统的设计及实验研究[D]. 胡涛. 四川大学, 2021(02)
  • [9]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质量灵敏度的关键技术研究[D]. 胡建国.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弹卡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接头耐久性能研究[D]. 刘伟扬. 浙江大学, 2021(06)

标签:;  ;  ;  ;  ;  

法拉第电解定律的发现和当量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