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心理动词

论汉语心理动词

一、谈汉语的心理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薛子颜[1](2021)在《留学生双音节认知类心理动词习得偏误与教学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中的认知类心理动词是表达人的内心认知活动的一类特殊动词,其词义抽象,易混词众多,对留学生来说不易分辨,是其汉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本研究以HSK一至四级双音节认知类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该类词在HSK词汇大纲、《发展汉语》综合系列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存在教材注释不清、课后练习设置不足等问题。随后将该类词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按误代、误加、遗漏、错序及句式杂糅5种类型进行考察,发现留学生在使用双音节认知类心理动词时,出现了以其次类内部动词间、不同次类动词间误代为主的偏误问题,也有部分与状语、补语和助词搭配时的错序、误加和遗漏等偏误。经语料统计与分析,以上偏误产生的原因包括母语对应词语义不对等的干扰、汉语词义关联度的制约、同语素的干扰、汉语动词搭配规则泛化的影响,同时也有教材注释不清、学生回避和语义替代策略的影响。为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类动词,本研究基于偏误类型与原因分析提出教师通过辨析易混词及易混词群、加强句法结构替换意识、对同义素进行类比辨析、情境设计、加强语序训练等方式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教材相关内容提出了关于注释和课后练习方面的改进建议。

张盈达[2](2020)在《《左传》心理动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词是汉语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其内部不仅分类繁多而且关系复杂。心理动词作为动词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它处在由典型行为动词向典型形容词即性质形容词的过渡带上,因此它具有与一般动词不同的特点,是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类动词。《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也是一部研究上古汉语的宝贵文献,在汉语史上的价值不言而喻。这部文献词汇极其丰富,其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语言比较接近于口语,是研究上古汉语的宝贵语料。因此本文以心理学为基础,以《左传》中164个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以语义场理论为基础理论,采用语义与语法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语义和语法两方面对心理动词进行全面地描写与解释,以探求心理动词的特点。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所采用的语料进行必要的说明阐述。第一章内容是《左传》心理动词的语义研究。本章内容分两节进行论述。第一节为《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第二节为《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这两节内容均是先将《左传》心理动词以人的心理过程为依据划分为情绪类、意志类、认知类三大类,然后运用语义场理论将心理动词进行进一步细分为小类并予以全面描写,同时列举出中相应的例句。第二章内容是《左传》心理动词的语法研究。本章内容分为三节,前两节分别为《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和《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第三节内容重点探讨《左传》心理动词作谓语时与其他词的组合功能,主要考察心理动词带宾语的类型和状语类型。第三章内容是探讨《左传》心理动词的特点及其语义特点成因。本章就《左传》心理动词语义结构、语义演变和语法特点展开论述,主要明确了其语义特征、组合成分特征、句式特征,发现其语义演变特点和语法特点,尝试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讨论其语义演变的形成原因。结语部分是对本文内容的概括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展望。

王迎秋[3](2020)在《身体行为动词向心理动词的语义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词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词类,学界对动词的研究成果颇丰,身体行为动词又是动词词类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动词之一。近年来,认知主义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对动词的演变进行考察,受认知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我国学者也陆续关注身体行为动词的演变路径,经过对汉语中身体行为动词的语义考察,发现汉语中存在“身体行为动词>心理动词”的语义演变模式,但是演变的路径和输出端的语义不尽相同。文章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动词语义演变研究的成果,对语义演变的理论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心理动词和身体行为动词的定义、分类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对演变出心理义的身体行为动词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进行考察,共选定“仰”“倾”“达”“遂”“违”“退”“逢”“适”“逊”“赴”“越”“趋”“践”“赶”“道”“迹”“拉”“抑”“撩”“摸”“射”“拗”“将”“摆”“服”等词语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演变为心理动词的演变路径。其次从汉语方言中选取词语来证实这条演变路径,我们选取了“扎”“搂”“拥”“按”“扶”“批”“撑”“掯”“掬”九个词语作为考察对象,发现这些身体行为动词没有在书面语中引申出心理义,但在方言中已经有了心理动词义。第三章,对“身体行为动词>心理动词”这一演变路径的演变动因和演变机制进行了解释。认为演变动因主要有主观化、隐喻和转喻。演变机制主要是类推和扩展。

热米莲·吾甫[4](2020)在《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及语义网络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的语义网络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情感心理动词是指表示人们对外界刺激做出积极肯定或消极否定等心理反映状态的心理动词,也是心理动词中重要的次类之一。本文以情感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借助动词用法词典、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北京大学语料库,基于情感心理动词语义义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情感心理动词的语义网络系统,为构建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语言处理服务的义类信息库做尝试性研究。本论文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前言部分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研究的材料。第一章主要论述情感心理动词的界定和分类、情感心理动词和情感心理形容词的区别以及本文所收集的173个情感心理动词分成11种子类,包括喜爱类情感心理动词、爱惜类情感心里动词、欣赏类情感心理动词、陶醉类情感心理动词、感激类情感心理动词、怀念类情感心理动词、同情类情感心理动词、关心类情感心理动词、怨恨类情感心理动词、害怕类情感心理动词和担心类情感心理动词。第二章主要论述情感心理动词义征分析原则和义征提取的步骤。分析情感心理动词义征分析的符号、步骤和模式。根据词典释义和语义分析提取情感心理动词的聚合义征,为每个情感心理动词制定语义特征集,其次根据综合义征提取成果,具体展现各类情感心理动词词群的义征表达模式。第三章主要论述在情感心理动词词群义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其情感动词的语义分布的层级规律,分析情感心理动词的语义分布特征,区分核心与边缘成员,构建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聚合语义网络。结语部分对情感心理动词研究进行了总结,共享169个义征分析了173个情感心理动词,并指出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及其今后科研工作的展望。

利红阳[5](2020)在《“感觉”类认识立场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立场标记是作者和说话人表达个人观点及态度立场的特殊语言现象,在话语建构和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料调查发现,“感觉”“觉得”“认为”“以为”“估计”等逐渐语用化和主观化为立场标记,在言语互动中浮现出不同于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功能和特点,同时在其具体使用和演变过程中也体现了一定的共性和差异。基于此,本文以上述“感觉”类动词为研究对象,根据立场标记的定义和特征,运用立场三角分析框架,结合话语分析等理论和方法,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来界定“感觉”类动词的认识立场标记身份。在具体的论述中,我们结合所处序列环境、言语行为类型等探讨了“感觉”类立场标记在即时互动语境中的话语功能,并从历史角度考察了“感觉”类动词语法化的过程,及其演变成立场标记的动因和机制。此外,针对“感觉”类立场标记内部成员在位置分布、共现情态、确信程度、语用倾向、主观化程度等方面的特点作了异同比较,使现代汉语“感觉”类心理动词表达主观认识立场的基本面貌得到较为系统和清晰的展现。全文分为六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引入研究对象“感觉”类动词,进而论述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次分别从心理动词、立场标记、“感觉”类动词等三个层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参考;最后阐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方法,并简要说明了本文的语料依据。第二章为“感觉”类立场标记的验证。我们首先通过区分元话语、评价、情态、言据性和主观性等相近范畴,明确了立场的界定范围。接着采用Du Bois的“立场三角”理论模型,分析其中的立场要素和行为,以此来判断“感觉”类动词在互动交际中充当认识立场标记。然后依据范畴化理论并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论述“感觉”类动词在位置分布、句法结构、韵律识别、意义及语用等方面的“去范畴化”表现,从而证明“感觉”类动词用作认识立场标记的基本条件。第三章分别从序列位置、言语行为、语用功能等方面来考察“感觉”类立场标记在交际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感觉”类立场标记常出现于“询问-回答”和“发起-接应”等毗邻语对;而且在不同语境下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内涵,即判断所述事件、评价事物现象、表达主观估测、强调因果事实、提出某种建议等言语行为;具体承担交际互动、话语组织和认知理解等功能。既可以表明说话人对交际内容的态度和情感,又可以发挥言外之力来调节交际的进行,并通过组织前后话轮、衔接交谈话题来构建立场语境,最终反映出人们的认知心理距离。第四章集中分析了“感觉”类立场标记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通过溯源“感觉”类动词的历时语义变化发现,“感觉”“估计”由语素组合成词,“觉得”“认为”“以为”则由短语固化成词。它们最初皆为表示客观心理活动的动词,后由感知行为义引申出了观点认知义,进而虚化为主观认识立场标记。而这其中的演变动因主要有小句作宾语的话语环境刺激、第一人称作主语的主观视角联系、言语交际策略的影响、模糊表达的需要以及高频使用的促动等。第五章对“感觉”类立场标记的组成成员进行了比较。总体而言,“感觉”类立场标记在句法位置上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分布趋势,即多处于小句首和话轮中间;受到词性、语义变化及确信度的影响,“感觉”类立场标记与第一人称代词结合的标记化程度不一,并且与情态副词等主观成分搭配时也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功能选择上,“感觉”“觉得”多用于表达对事物的主观评价,“认为”“以为”常用在表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估计”则强调主体的估量和推测。第六章为结语。总结和归纳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申晓雪[6](2020)在《上古传世文献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汉语词汇研究较之语法、语音研究稍显落后。1995年之前,学界将词汇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解释疑难词语上,但《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1995)一文使人们的关注点转移到常用词的研究上。近年来,常用词的研究已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汉语常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成为常用词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常用词历时演变研究中,对某一类常用词进行历时演变研究是一个好的切入点。调查发现“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且在上古阶段变化较大,故而本文选择研究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情况。本文通过字典辞书查找上古汉语表示“怜悯”义的词汇,并借助电子检索系统检索这些词语在28部古籍中出现的所有词例并对其进行词义辨析,从而确定本文研究对象为“怜”、“恤”、“矜”、“哀”、“闵”、“恻隐”、“哀怜”这7个常用的词语。这7个词语构成了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语义场。本文共分五部分,具体研究内容为:第一部分展现“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在上古阶段的用例及使用频率。本文将上古汉语划分为商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和秦西汉时期四个时期,然后将每个时期中的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这一时期中出现的“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进行举例,第二部分则将这一时期出现的词例数量列成频率表,并对表格进行描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对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进行历时描写。这部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单个词的历时演变,第二部分是语义场整体的历时演变。在第一部分中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每个词的词义演变情况,第二部分分析每个词在上古汉语四个时期中的语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每个词的历时演变情况,第三部分在词义和语法两方面分别对七个词作对比分析。第二部分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各词在不同时期中的数量及地位变化,第二部分分析各词义项在上古汉语的变化情况,尤其关注“怜悯”义的变化,第三部分探究语义场整体语法变化,并以共时为基础总结“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语义场的历时演变情况。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总结了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特点。总结出的特点分别是继承性与非继承性相统一、语法发展趋势不完全同步、各词语法特征有同有异、语义场中单音词的复音化。第四部分主要探求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发生演变的原因。共分四部分,分别为社会环境的影响、语言内部的调整、词汇系统的影响、人类认知的作用。最后是结语部分。

杨玉环[7](2020)在《《高僧传》心理动词研究》文中指出《高僧传》心理动词到目前还未有人做专门性的研究,鉴于该着的语料时代及丰富的口语化内容,我们对心理动词的词义和语法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着力找出其作为专书的独有特色,为汉语史研究奠定基础。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高僧传》语言研究现状、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现状、选题缘由、研究方法、专书的版本选用及语言学价值。第二章,对心理动词进行了界定并分类。心理动词的界定还是以意义为主,形式处于探索阶段。参考胡裕树、范晓的观点,认为心理动词是表示人的情感、意向、认知、感受等方面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因此,本文将《高僧传》心理动词分为情感和认知两大类,并辑录出858个心理动词。第三章,把《高僧传》积极情感义场分为喜爱、愉悦、感动、想念、宽容、怜惜、敬重7类,分别对这7个义场中心理动词的语义、语法及出现频率细致研究,语义方面侧重于同一义场心理动词的异同,语法方面侧重研究心理动词后接宾语状况及受副词修饰情况。第四章,把《高僧传》消极情感义场分为惊惧、厌恶、恼怒、悲慨、忧虑、羞惭、轻骄、烦闷、疑惑9类,分别对这9个义场中心理动词的语义、语法及出现频率细致研究,描写方式与第三章相同。最后,总结积极和消极情感心理动词的共性和个性。第五章,研究《高僧传》中6类认知心理动词,这6类分别是知晓类、看法类、思考类、测度类、记忆类、愿欲类,通过描写其内部的语义语法情况,认识到认知大类下小类心理动词之间的差异。第六章,总结《高僧传》心理动词的总特色,分别是构词、情感类和认知类心理动词对比分析、程度副词的量级研究以及《汉语大词典》收录《高僧传》心理动词情况。构词方面主要研究了并列双音词的内部语义关系,即同义/近义、类义、反义关系,同时对着作中11对特殊词——同素逆序双音词进行研究,从语言本身的语义和语法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通过情感类和认知类心理动词的总体对比,融合考量词义和语法功能,得出二者在心理的复杂性、词义的细腻性、认知的等级性三个方面的明显区别。在前文对心理动词受副词修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细探讨心理受程度副词修饰的量级情况。最后,考察《高僧传》心理动词在《汉语大词典》的收录情况,为词典修订及词汇研究提供些许参考意义。

胡嫄[8](2019)在《《发展汉语》中的心理活动动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理活动动词是动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学界对其研究相对来说较少,尤其是对外汉语方面,大都是将其放在心理动词这一大类中进行研究,而本文专门以心理活动动词为研究对象。因为心理活动动词数目众多,所以本文只选取《同义词词林》中68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活动动词,探究它们在对外汉语教材和大纲中的反映情况,依据词典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影响留学生习得的因素。本文的研究对象选用目前国内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发展汉语》综合教材,大纲则选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词典主要是《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和《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在影响留学生习得的因素中,同义心理活动动词无疑是最大的阻碍,而《发展汉语》中存在很多同义心理活动动词,但是注释和练习中都很少涉及到同义心理活动动词的辨析。本文尝试以SKCC模式对同义心理活动动词进行辨析,为同义心理活动动词的习得提供方法。最后,针对大纲和教材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促进心理活动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发展。本文主要分为绪论、主体、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现状,主要有心理动词的界定与分类、心理动词语义功能和语法功能的探索、对外汉语中心理动词的相关研究以及同义词辨析方法的阐释,还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主体部分先选取《同义词词林》细目中68个心理活动动词,分别统计分析其在大纲和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和类型特点。对于《发展汉语》中的心理活动动词,则从课文中词的收录和等级上、生词表中中英文释义上和课文中词所涉及的语法功能等角度进行分析。再对大纲和教材的匹配度进行研究,指出教材的不足。根据教材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阐释了同义心理活动动词辨析的必要性,介绍了 SKCC分析模式中动词的语义属性描写内容,接着基于SKCC模式并结合课文例句对三组同义心理活动动词进行辨析。最后根据以上的分析,对大纲和教材的编写以及对外汉语心理活动动词的教学提出建议。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赵雅瑞[9](2019)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的语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认知类心理动词是汉语动词的重要特殊小类,又因为认知心理动词是涉及人类大脑认知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动词,比较抽象,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所在。本文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词25个心理动词中鉴别出了18个认知心理动词,并将这些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语义场理论,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语义场并对其进行语义角度的研究。与此同时,笔者还结合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作出具体考察,对留学生使用认知心理动词产生的偏误进行检索,统计偏误数量,划分偏误类型,对偏误数量最多的动词混用偏误从语义角度进行考察,并且针对甲级认知心理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个人建议,希望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分别阐述了认知心理动词的研究意义、考察对象的确定、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本文所涉及的语料来源等。第二部分为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在这部分内容中,运用语义场理论将认知心理义场划分为7个下层语义场:感知义场、思维义场、记忆义场、意见义场、信念义场、判断义场以及注意义场,并将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按照语义特征归入不同的语义场中,运用义素分析法,对处在各个义场中的动词进行语义分析,最终得出各个动词的语义特征,其中包含共同语义特征和区别语义特征。第三部分为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的偏误分析。这部分内容以对认知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为基础,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检索留学生使用甲级认知心理动词产生的偏误,进行数据统计,去除无效语料,按照词汇使用多余、遗漏、混用的偏误类型,从语义角度进行偏误分析。在动词混用的偏误中,又从语义场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同一语义场内部和不同语义场之间的混用偏误。最后,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认知心理动词的教学提出了个人建议。第四部分为结语。主要是对本文论述内容的概括与总结。

林潞[10](2019)在《留学生心理动词偏误研究》文中指出心理动词是动词中的小类,主要是表达说话者的思维活动以及情绪、情感上动态的变化。对于留学生来说,心理动词的内隐性和概念意义的模糊性使得它比其他动词小类更有难度。对于教师来说,针对心理动词的偏误研究对现实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提出以语义与语法功能相结合的心理动词选取办法。语义上,满足[+人]、[+大脑器官]、[+思维活动]、[+内心状态]、[+情感变化]中任意三个语义特征;在语法上,能进入框架a主(人)+(在心里)十很+心理动词十(宾语);b主(人)+(在心里)十心理动词+宾语;c主(人、事、物)+(使/令/让/叫/给)+宾语+(很)感到/受到/觉得+心理动词的动词即为本篇论文研究范围内的心理动词。按照以上选取办法共提取《汉语水平与汉字等级大纲》中251个心理动词并把研究范围锁定在30个甲级心理动词上。统计甲级心理动词中语音相似、词义相似、词性相似、词形相似等17种偏误类型。详细描述甲级心理动词中词性相似、词义相似、词性词义相似、词形词义词性相似中的偏误情况并对其中混用次数较高的几组“易混淆词”进行要点辨析。我们发现词义、词性相似对习得心理动词的影响较大,语音和词形对习得心理动词的影响较小。汉语的特点,母语的负迁移,教材和词典的编写方式,教师的讲解方法,留学生所使用的交际策略均会对习得心理动词产生影响。本文基于留学生的偏误语料,从词语相似性的角度着重考察《汉语水平与汉字等级大纲》中30个甲级心理动词的偏误情况,规整偏误类型,探究偏误原因,提出以多功能的习题集为蓝本,以精简辨析为方针的心理动词教学设计,以期能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绵薄之力。

二、谈汉语的心理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汉语的心理动词(论文提纲范文)

(1)留学生双音节认知类心理动词习得偏误与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
第2章 双音节认知类心理动词的分布情况
    2.1 HSK大纲中的双音节认知类心理动词
    2.2 《发展汉语》教材中的双音节认知类心理动词
    2.3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双音节认知类心理动词
第3章 双音节认知类心理动词的偏误类型
    3.1 误代偏误
        3.1.1 与认知类心理动词的误代
        3.1.2 与其它动词的误代
        3.1.3 与其它词性词语的误代
    3.2 误加偏误
        3.2.1 语义叠加
        3.2.2 语法成分赘余
    3.3 遗漏偏误
        3.3.1 单用式遗漏
        3.3.2 连用式遗漏
        3.3.3 语法成分遗漏
    3.4 错序偏误
        3.4.1 状语易位式错序
        3.4.2 动宾颠倒式错序
        3.4.3 补语易位式错序
    3.5 句式杂糅
第4章 双音节认知类心理动词的偏误原因
    4.1 母语词义对应关系的影响
    4.2 汉语语义关联度的制约
    4.3 汉语同语素的干扰
    4.4 汉语动词搭配规则泛化的干扰
    4.5 学生回避及语义替代策略的影响
    4.6 教材编排与释义不清的干扰
第5章 双音节认知类心理动词的教学对策
    5.1 注重词义对应的对比阐述
    5.2 加强易混词群的辨析
    5.3 重视同义素的类比分析
    5.4 强化句法结构的替换意识
    5.5 淡化回避及语义替代策略的情境设计
    5.6 注重教材编排与释义、丰富课后练习
    5.7 培养语序意识、加强语序训练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左传》心理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左传》语言的研究情况
    三、关于心理动词的研究
    四、语料选用与提取
    五、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左传》心理动词语义研究
    第一节 《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
    第二节 《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
第二章 《左传》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
    第一节 《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
    第二节 《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
    第三节 《左传》心理动词与其他词的组合功能
第三章 《左传》心理动词的特点及成因
    第一节 从语义结构角度看《左传》心理动词特点
    第二节 从语义演变和语法角度看《左传》心理动词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表1《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统计表
    附录表2《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宾语类型统计表
    附录表3《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统计表
    附录表4《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宾语类型统计表
    附录表5《左传》心理动词单层状语成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身体行为动词向心理动词的语义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语义演变的问题
        1.2.2 关于身体行为动词的研究
        1.2.3 关于心理动词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2 汉语“身体行为动词”的语义演变历程
    2.1 上古汉语“身体行为动词”的语义演变
        2.1.1 仰
        2.1.2 达
        2.1.3 适
        2.1.4 遂
        2.1.5 违
        2.1.6 退
        2.1.7 逢
        2.1.8 逊
        2.1.9 迹
        2.1.10 道
        2.1.11 越
        2.1.12 践
        2.1.13 抑
        2.1.14 射
        2.1.15 将
        2.1.16 服
    2.2 中古汉语“身体行为动词”的语义演变
        2.2.1 倾
        2.2.2 赴
        2.2.3 趋
        2.2.4 拉
    2.3 近代汉语“身体行为动词”的语义演变
        2.3.1 撩
        2.3.2 拗
        2.3.3 赶
        2.3.4 摸
    2.4 现代汉语“身体行为动词”的语义演变
        2.4.1 摆
    2.5 汉语方言中“身体行为动词”共时用法及其演变方向
        2.5.1 温州话中的“扎”
        2.5.2 南平话中的“搂”
        2.5.3 宁波话中的“拥”
        2.5.4 厦门话中的“按”
        2.5.5 苏州话中的“撑”
        2.5.6 厦门话中的“扶”
        2.6.7 广州话中的“批”
        2.5.8 徐州话中的“掯”
        2.5.9 洛阳话中的“掬”
    2.6 小结
心理动词”演变的动因和机制'>3 “身体行为动词>心理动词”演变的动因和机制
    3.1 演变的动因
    3.2 演变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及语义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目的及内容
        0.1.1 研究目的
        0.1.2 研究内容
    0.2 研究现状
        0.2.1 心理动词研究
        0.2.2 情感心理动词研究
        0.2.3 总结
    0.3 研究意义
        0.3.1 理论意义
        0.3.2 实际意义
    0.4 语料的选择及来源
    0.5 研究方法
    0.6 创新之处
第1章 情感心理动词的界定与分类
    1.1 情感心理动词的界定
    1.2 情感心理动词与情感心理形容词的区别
    1.3 情感心理动词分类及定义
        1.3.1 积极情感心理动词
        1.3.2 消极情感心理动词
第2章 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1 情感心理动词义征分析的原则和步骤
        2.1.1 义征提取的原则
        2.1.2 情感心理动词义征的选择与分析的步骤
    2.2 积极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1 喜爱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2 爱惜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3 欣赏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4 陶醉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5 感激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6 怀念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7 同情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2.8 关心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3 消极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3.1 怨恨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3.2 害怕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2.3.3 担心类情感心理动词的义征分析
第3章 情感心理动词聚合语义网络分析
    3.1 聚合语义网络的概念
        3.1.1 语义场与情感心理动词聚合语义网络
        3.1.2 情感心理动词聚合语义网络的分类和层次
        3.1.3 语义元网络意义关系的界定与图式
    3.2 情感心理动词聚合语义网络
        3.2.1 积极情感心理动词的语义向网络
        3.2.2 消极情感心理动词的语义向网络
    3.3 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的语义分布特征
        3.3.1 情感心理动词语义网络的核心与边缘成员
        3.3.2 情感心理动词语义向的不对称分布
结语
    1.研究结果
    2.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词典释义和特征辨析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感觉”类认识立场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心理动词研究概述
        1.2.2 立场标记研究概述
        1.2.3 “感觉”类动词的相关研究
        1.2.4 研究启示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语料说明
第二章 “感觉”类立场标记的验证
    2.1 理论基础
        2.1.1 区别范畴
        2.1.2 立场三角
    2.2 句法、语义、语用验证
        2.2.1 句法验证
        2.2.2 语义验证
        2.2.3 语用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感觉”类立场标记的功能
    3.1 序列环境
        3.1.1 询问-回答序列
        3.1.2 发起-接应序列
    3.2 言语行为类型
        3.2.1 判断型
        3.2.2 评价型
        3.2.3 推测型
        3.2.4 阐释型
        3.2.5 建言型
        3.2.6 占据型
    3.3 语用功能
        3.3.1 交际互动功能
        3.3.2 话语组织功能
        3.3.3 认知理解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感觉”类立场标记的形成
    4.1 形成过程
        4.1.1 语法化和主观化
        4.1.2 “感觉”的形成
        4.1.3 “觉得”的形成
        4.1.4 “认为”等的形成
    4.2 形成原因
        4.2.1 话语环境的刺激
        4.2.2 言者视角的联系
        4.2.3 交际策略的影响
        4.2.4 频率重复的促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感觉”类立场标记的比较
    5.1 句法方面
        5.1.1 位置分布
        5.1.2 主语选择
        5.1.3 共现成分
    5.2 语义方面
        5.2.1 语义变化
        5.2.2 确信程度
    5.3 语用方面
        5.3.1 话语功能
        5.3.2 口语化程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6)上古传世文献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常用词研究现状
        2.古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现状
        3.“怜悯”类心理动词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以语义场为单位的研究方法
        2.定性、定量分析与数据统计
        3.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
        4.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5.比较研究
    (四)研究重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五)研究相关问题界定
        1.上古汉语分期
        2.词语选择
        3.语料选择
        4.词义确定标准
一、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一)商西周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1.商西周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具体词例
        2.商西周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使用频率表
    (二)春秋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1.春秋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具体词例
        2.春秋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使用频率表
    (三)战国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1.战国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具体词例
        2.战国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使用频率表
    (四)秦西汉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1.秦西汉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具体词例
        2.秦西汉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使用频率表
二、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描写
    (一)单个词的历时演变
        1.词义的历时演变
        2.语法的历时演变
        3.小结
    (二)语义场的历时演变
        1.语义场中词的数量及地位变化
        2.语义场各词义项间的地位变化
        3.语义场整体语法历时演变情况
三、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特点
    (一)继承性和非继承性相统一
        1.语义场中词语的数量
        2.语义场中各词的地位
        3.各词义项的增减变化
        4.各词及整体语法演变
        5.不同文献词例的引用
    (二)语法发展趋势不完全同步
    (三)各词间语法特征有同有异
    (四)语义场中单音词的复音化
四、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语言内部的调整
    (三)词汇系统的影响
    (四)人类认知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高僧传》心理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高僧传》研究概况
    0.2 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综述
        0.2.1 心理动词专书研究
        0.2.2 心理动词断代研究
        0.2.3 心理动词历时演变研究
    0.3 选题缘由及研究方法
        0.3.1 选题缘由
        0.3.2 研究方法
    0.4 《高僧传》版本及其语言学价值
        0.4.1 《高僧传》版本选用
        0.4.2 《高僧传》的语言学价值
1 《高僧传》心理动词的界定及提取
    1.1 《高僧传》心理动词的界定
    1.2 《高僧传》心理动词的提取
        1.2.1 提取原则
        1.2.2 《高僧传》心理动词的分类
2 《高僧传》积极情感心理动词研究
    2.1 《高僧传》“喜爱”类心理动词
        2.1.1 “喜爱”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2.1.2 “喜爱”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2.2 《高僧传》“愉悦”类心理动词
        2.2.1 “愉悦”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2.2.2 “愉悦”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2.3 《高僧传》“感动”类心理动词
        2.3.1 “感动”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2.3.2 “感动”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2.4 《高僧传》“想念”类心理动词
        2.4.1 “想念”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2.4.2 “想念”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2.5 《高僧传》“宽容”类心理动词
        2.5.1 “宽容”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2.5.2“宽容”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2.6 《高僧传》“怜惜”类心理动词
        2.6.1 “怜惜”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2.6.2 “怜惜”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2.7 《高僧传》“敬重”类心理动词
        2.7.1 “敬重”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2.7.2 “敬重”类心理动词的语法功能
3 《高僧传》消极情感心理动词研究
    3.1 《高僧传》“惊惧”类心理动词
        3.1.1 “惊惧”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3.1.2 “惊惧”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3.2 《高僧传》“厌恶”类心理动词
        3.2.1 “厌恶”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3.2.2 “厌恶”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3.3 《高僧传》“恼怒”类心理动词
        3.3.1 “恼怒”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3.3.2 “恼怒”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3.4 《高僧传》“悲慨”类心理动词
        3.4.1 “悲慨”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3.4.2 “悲慨”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3.5 《高僧传》“忧虑”类心理动词
        3.5.1 “忧虑”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3.5.2 “忧虑”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3.6 《高僧传》“羞惭”类心理动词
        3.6.1 “羞惭”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3.6.2 “羞惭”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3.7 《高僧传》“轻骄”类心理动词
        3.7.1 “轻骄”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3.7.2 “轻骄”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3.8 《高僧传》“烦闷”类心理动词
        3.8.1 “烦闷”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3.8.2 “烦闷”类心理动词的语法功能
    3.9 《高僧传》“疑惑”类心理动词
        3.9.1 “疑惑”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3.9.2 “疑惑”类心理动词的语法功能
4 《高僧传》认知类心理动词研究
    4.1 《高僧传》“知晓”类心理动词
        4.1.1 “知晓”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4.1.2 “知晓”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4.2 《高僧传》“看法”类心理动词
        4.2.1 “看法”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4.2.2 “看法”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4.3 《高僧传》“思考”类心理动词
        4.3.1 “思考”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4.3.2 “思考”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4.4 《高僧传》“测度”类心理动词
        4.4.1 “测度”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4.4.2 “测度”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4.5 《高僧传》“记忆”类心理动词
        4.5.1 “记忆”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4.5.2 “记忆”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4.6 《高僧传》“愿欲”类心理动词
        4.6.1 “愿欲”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4.6.2 “愿欲”类心理动词语法分析
5 《高僧传》心理动词的总体特征
    5.1 《高僧传》双音节心理动词特色
        5.1.1 双音节心理动词的数量优势
        5.1.2 双音节心理动词的结构特点
    5.2 《高僧传》情感类心理动词与认知类心理动词的差异
        5.2.1 心理的复杂性
        5.2.2 词义的细腻性
        5.2.3 认知的等级性
    5.3 《高僧传》中程度副词修饰心理动词量级研究
    5.4 《汉语大词典》收录《高僧传》心理动词情况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阶段性研究成果

(8)《发展汉语》中的心理活动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心理动词的本体研究
        二、关于心理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三、关于同义词辨析的研究
        四、前人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心理活动动词在大纲和教材中的体现
    第一节 心理活动动词的范围及类型分析
    第二节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心理活动动词的计量分析与类型特点
        一、统计概况与类型特点
        二、心理活动动词收录上和等级划分上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第三节 《发展汉语》综合教材课文中心理活动动词的计量分析与类型特点
        一、心理活动动词的计量分析
        二、心理活动动词在课文中的语法功能
        三、心理活动动词在教材释义上存在的问题
        四、教材中与心理活动动词相关的特殊问题
    第四节 教材与大纲匹配度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基于SKCC模式的同义心理活动动词的辨析研究
    第一节 辨析同义心理活动动词的必要性
    第二节 关于SKCC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 同义心理活动动词辨析
        一、选词标准与意义阐释
        二、“认识”和“了解”
        三、“相信”和“信任”
        四、“同意”和“赞成”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对外汉语中心理活动动词的习得建议
    一、关于大纲的建议
    二、关于教材编写方面的建议
    三、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建议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的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理论和方法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大纲》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2.1 认知类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
    2.2 《大纲》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
        2.2.1 感知义场
        2.2.2 思维义场
        2.2.3 记忆义场
        2.2.4 意见义场
        2.2.5 信念义场
        2.2.6 判断义场
        2.2.7 注意义场
第三章 《大纲》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偏误分析
    3.1 《大纲》甲级认知心理动词的偏误统计
    3.2 《大纲》甲级认知心理动词的偏误分析
        3.2.1 动词混用
        3.2.2 动词多余
        3.2.3 动词遗漏
    3.3 《大纲》甲级认知心理动词的教学建议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留学生心理动词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价值
    1.2 理论基础
        1.2.1 中介语假说
        1.2.2 偏误分析理论
        1.2.3 词语相似性
    1.3 研究综述
        1.3.1 心理动词的本体研究
        1.3.2 心理动词的偏误分析与教学研究
        1.3.3 词语相似性的偏误研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心理动词及其偏误类型
    2.1 心理动词的选取及分类
    2.2 心理动词的统计分析
    2.3 心理动词的偏误类型统计
第3章 心理动词偏误及其原因分析
    3.1 基于词语相似性的偏误分析
        3.1.1 词性相似(G)
        3.1.2 词义相似(S)
        3.1.3 词义词性相似(SG)
        3.1.4 词形词义词性相似(OSG)
    3.2 偏误原因分析
        3.2.1 汉语特点分析
        3.2.2 母语负迁移
        3.2.3 教材和词典编写不恰当
        3.2.4 教师讲解方式不当
        3.2.5 交际策略
第4章 心理动词教学的建议与设计
    4.1 教学建议
        4.1.1 扩大辨析视角,注重易混淆词
        4.1.2 注重语境展示,强调语用差异
        4.1.3 基于共性,突出个性
        4.1.4 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1.5 注意偏误教学的时机,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4.2 教学设计
        4.2.1 习题集设计
        4.2.2 过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心理动词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谈汉语的心理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 [1]留学生双音节认知类心理动词习得偏误与教学对策研究[D]. 薛子颜.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2]《左传》心理动词研究[D]. 张盈达.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3]身体行为动词向心理动词的语义演变研究[D]. 王迎秋.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现代汉语情感心理动词及语义网络研究[D]. 热米莲·吾甫. 新疆大学, 2020(07)
  • [5]“感觉”类认识立场标记研究[D]. 利红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上古传世文献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 申晓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高僧传》心理动词研究[D]. 杨玉环. 辽宁大学, 2020(01)
  • [8]《发展汉语》中的心理活动动词研究[D]. 胡嫄. 安徽大学, 2019(02)
  • [9]《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的语义研究[D]. 赵雅瑞. 山西大学, 2019(02)
  • [10]留学生心理动词偏误研究[D]. 林潞. 华侨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汉语心理动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