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酶催化氧化漆酶——Ⅴ.漆酶/O_2系统获得半醌自由基的研究

漆酶催化氧化漆酶——Ⅴ.漆酶/O_2系统获得半醌自由基的研究

一、漆树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Ⅴ.漆酶/O_2体系获取半醌自由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花建丽,苏彬,戈振中,王光辉[1](2001)在《漆酶/O2体系获取半醌自由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在静态条件下用漆酶 /O2 体系获取高稳定浓度半醌自由基阴离子的有效办法。依据漆酶的单电子转移特性 ,分别采用强吸电子基团使未偶电子离域以稳定半醌自由基、适当的有机溶剂延缓半醌自由基衰减和 ESR自旋稳定化技术三种途径

李飞[2](2019)在《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产生活性氧驱动木质素生物降解》文中指出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Lytic polysaccharide monooxygenases,LPMO)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菌中的单铜氧化酶。当外源电子供体及氧存在时,LPMO活性中心可形成Cu-氧中间体,氧化断裂纤维素或半纤维素。但是木质素抗性屏障通常会限制酶与纤维素或半纤维素的结合,当LPMO结合受阻时,Cu-氧中间体则释放出活性氧并产生与木质素生物降解密切相关的H2O2。如果LPMO能够通过产生H2O2或者其他途径参与并促进木质素生物降解,将在木质素的生物降解以及解除碳素循环的限制因素方面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对LPMO是否参与木质素降解及其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本论文针对LPMO是否参与木质素的生物降解及其机制如何这一科学问题,基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了LPMO与木质素降解修饰过氧化物酶(lignin-degrading and-modifying peroxidase,LDMPE)之间的可能关联。在此基础上,通过体内外实验揭示了以木质素降解真菌—白腐菌为主的LPMO参与降解木质素的途径和机制。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真菌、细菌LPMO和LDMPE之间共发生具有普遍性对71株木质纤维素降解菌进行功能基因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88.7%的基因组中都存在LPMO。基因组中的LPMO与木质素降解修饰酶(lignin-degrading and-modifying enzyme,LDME)之间普遍存在共发生现象,且主要发生在LPMO和LDMPE之间。98.2%的真菌基因组中LPMO和LDME共发生,其中白腐菌基因组中的LPMO和LDPME之间的共发生性具有普遍性占83.9%。细菌基因组中LPMO和LDME之间的共发生性为46.7%,主要存在于细菌,尤其放线菌门为主的LPMO与关键LDMPE—染料脱色过氧化物酶(dye-decolorizing peroxidase,DyP)之间。真菌和细菌基因组中的LPMO与LDMPE在数量上均具有较强相关性(r>0.6),其中在具有较强木质素降解能力的白腐菌(真菌)和放线菌门(细菌)中相关性最高。表明LPMO与LDMPE在基因组层面上存在关联,尤其是在木质素降解能力最强的白腐菌中相关性最高,达到0.807,可能与木质素降解相关。(2)揭示了白腐菌LPMO介导木质素降解的不同途径及机制异源表达获得了来源于白腐真菌Pleurotus ostreatus BP3的且具有生物活性的PoLPMO9A,并且从其电子供体等方面明确了其反应特征。基于此进一步从体外驱动的LDMPE反应和增强醌-氢醌氧化还原循环所诱导的芬顿反应途径等2个方面研究了LPMO介导的木质素降解新机制。结果表明,当存在Ⅱ型过氧化物酶PsVP(真菌LDMPE)及相应的还原剂时,还原型LPMO产生的H2O2优先被PsVP利用,驱动PsVP实现单体、二聚体木质素模型化合物和木质素高分子的降解。碱木素和天然木质素高分子被LPMO-PsVP体系降解后木质素衍生物总相对丰度分别下降了17.1%和6.3%。另一方面,LPMO与漆酶等木质素酶类似,可以氢醌为电子供体将其氧化为半醌自由基,同时产生H2O2并促进Fe3+还原参与并增强醌氧化还原循环诱导的芬顿反应,显着促进羟自由基(HO·)产生。LPMO介导的芬顿反应机制是半醌驱动的芬顿反应机制。H2O2的产生和Fe3+的还原与氢醌种类、氢醌的含量及LPMO的含量有关。在500?M 2,6-二甲氧基-1,4-对苯二酚(DBQH2)条件下,HO·含量较无LPMO的氢醌氧化还原体系提高了2.77倍。由此揭示LPMO可作为辅助酶,通过驱动LDMPE反应和增强醌氧化还原循环诱导的芬顿反应等2条途径,参与木质素的降解。(3)利用链霉菌验证了LPMO体内外介导木质素降解功能以Streptomyces coelicolor M145(ScM145)为对象,从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证实了LPMO参与了生物体对木质素的降解。克隆和同源表达了2条在木质素基质存在条件下相对转录水平上调最显着(311倍)的LPMO基因Sclpmo10B和Sclpmo10D,通过接合转移获得了同源过表达LPMO的重组链霉菌Sc M145-ΔLPMO10B(+)和ScM145-ΔLPMO10D(+)。体外实验表明链霉菌来源的LPMO也能够通过驱动LDMPE反应和芬顿反应途径参与木质素降解。体内功能验证表明,较野生型链霉菌ScM145相比,过表达LPMO链霉菌ScM145-ΔLPMO10B(+)和ScM145-ΔLPMO10D(+)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显着增强,降解木质素9天后,木质素衍生物总丰度分别下降25.4%和31.0%,较野生型ScM145分别增强了2.65和3.23倍,同时过表达菌株的铁还原能力和木质素解聚释放的总酚含量也显着提高。由此证实了来自于白腐菌等的LPMO在木质素降解中可能发挥作用,且分属于不同门中的实验菌株LPMO具有同样的机制参与木质素降解途径。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并揭示了LPMO以不同的反应途径及机制介导白腐菌等的木质素生物降解。相关研究结果不仅拓展LPMO的生物学功能,明晰了LPMO在木质纤维素腐朽中的新作用,也为进一步明晰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婉莉[3](2017)在《荔枝采后生理及果皮酚类物质的表儿茶素介导酶促氧化》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岵山晚荔’(较耐贮藏)和‘乌叶’(不耐贮藏)为材料,从荔枝采后果皮结构、生理变化以及果皮PPO和POD在贮藏期间的活性动态入手,利用HPLC-MS/MS分析了(-)-表儿茶素(EC)、(+)-儿茶素(C)、A型原花青素、B型原花青素以及花色苷(矢车菊素-3-0-芸香糖苷)等果皮中主要酚类物质组分在贮藏期的含量变化及品种间差异,研究了荔枝品种间耐贮性差异以及不同环境对于荔枝采后贮藏的影响。应用荔枝果皮POD和PPO纯酶,研究了在(-)-表儿茶素介导条件下,其他黄烷醇物质组分及花色苷的代谢转化机制。主要结果如下:显微结构显示,相比较于‘乌叶’荔枝,‘岵山晚荔’外果皮龟裂片突起较明显,中果皮栅状组织厚,石细胞(团)数量多且排列紧密,维管束发达且排列有序,内果皮中的薄壁细胞排列紧密且层数多;而‘乌叶’外果皮龟裂片突起较不明显,中果皮栅状组织较薄,石细胞(团)数量少且分布分散,维管束不发达。切片观察发现,采后伴随着衰老和褐变进程,果皮组织结构破坏增加,龟裂片受到破坏,细胞失水致使胞间隙减小,细胞层次不明显。25℃包装使果皮结构破坏程度相较于室温散装果为轻,3±℃包装贮藏使果皮结构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其完整性。相比较于‘乌叶’,‘岵山晚荔’荔枝果皮发生褐变现象较缓慢,果皮组织结构的随贮藏时间延长破坏程度较轻。采后荔枝果皮褐变指数、细胞膜透性、相对失水率和果实失重率、呼吸强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乌叶’显着高于‘岵山晚荔’。包装和低温贮藏,能够显着延缓荔枝果皮采后失水和褐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和维生素C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岵山晚荔’的显着高于‘乌叶’,变化较小,具有较长的贮藏期。采后荔枝贮藏前期,果皮中可溶态POD和结合态POD活性随着果皮褐变而逐渐上升,贮藏后期因果皮结构破坏,POD与酚类物质混合进而发生酶促褐变,导致活性下降,‘乌叶’显着高于‘岵山晚荔’,变化较大。低温环境贮藏能够延缓POD活性最高峰的出现;随着采后果实衰老和果皮褐变进程,‘岵山晚荔’果皮PPO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乌叶’果皮PPO活性逐渐下降。果皮中PPO活性大小,在室温散装,25℃和3±1℃环境贮藏期间,‘岵山晚荔’和‘乌叶’无显着差异,在10±1℃环境贮藏期间,‘岵山晚荔’显着高于‘乌叶’。利用HPLC-MS/MS对荔枝果皮中主要酚类物质:EC、C、原花青素B1(B1)、原花青素B2(B2)、原花青素A2(A2)、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Cya)、表阿夫儿茶素(Afz)以及原花青素三聚体进行鉴定和采后定量分析。成熟荔枝果皮中酚类物质各组分含量高低依次为EC>A2>B2>Cya>C>B1>Afz。果皮中酚类物质组分随着采后果皮的褐变,其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3±1℃包装贮藏能够显着的延缓各组分的降解。‘岵山晚荔’果皮EC、C、B1、B2、Cya和Afz等含量在贮藏前期上升,随后下降;采后‘乌叶’果皮EC、C、B2和A2等含量逐渐降低。研究发现,PPO对底物的选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PPO对EC具良好的催化反应活性,无法识别B1、B2和A2。在H2O2存在条件下,POD对于底物的选择相比较于PPO具有较大的差异,除对EC外,其对A2具有良好的催化反应活性。POD和PPO对黄烷醇类物质代谢转化可能遵循相同的反应机制,即EC首先被PPO和POD催化氧化生成半醌自由基,半醌自由基以非酶促方式促使黄烷醇类物质氧化聚集,进而形成褐色物质,最终导致荔枝果皮的褐变,POD对黄烷醇的代谢转化效率远远超过PPO。PPO无法直接催化降解Cya,PPO对Cya的降解依赖于PPO-EC-Cya反应系统,并且需要高浓度的PPO酶才能驱动该系统的反应。在H2O2的存在下,POD可直接催化降解Cya,同时POD催化氧化EC产生半醌自由基,攻击Cya进而导致其降解速率增加,其催化反应效率远远大于PPO。PPO无法直接参与催化木质醇的代谢转化过程中,必须以EC为介导,催化芥子醇的代谢转化;而POD能直接催化氧化松柏醇和芥子醇反应。在离体条件下,对POD和PPO催化氧化果皮总酚粗提物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在不同的pH环境下,POD对于荔枝果皮中酚类物质的降解效率显着大于PPO。研究表明,伴随着采后荔枝果皮的褐变,POD可能对果皮中酚类物质催化降解起主导作用,花色苷的降解在整个褐变进程中为先导反应,并且由POD所驱动。POD在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性更甚于PPO。

靳蓉,张飞龙[4](2012)在《漆酶的结构与催化反应机理》文中指出漆酶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多酚氧化酶,主要由单一多肽、铜离子活性中心、糖配基组成。多肽链一般含有18种氨基酸,构成漆酶的结构主体;糖配基因漆酶的来源不同而异,是漆酶多样性的标志之一。漆酶活性中心的铜离子依据光学和磁学特性被分为3种类型:Ⅰ型或蓝型铜,Ⅱ型或通常型铜,Ⅲ型或偶联的双核型铜。漆酶的催化反应机理主要包括酶对底物的电子提取、电子的传递和氧分子对酶的还原三步,是一个通过电子转移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沈清江[5](2007)在《漆酶/介体改善马尾松磨石磨木浆纤维特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漆酶是一种含铜多酚氧化酶。作为一种木素降解酶,漆酶可以降解生物体中的木素。漆酶的氧化还原电势比较低,为300800 mV(对标准氢电极),只能氧化降解木素中的酚型结构单元,而不能氧化占木素90%的非酚型结构单元。如果有低分子量的化合物作为氧化还原介体,漆酶也能氧化非酚型木素结构单元。如ABTS(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HBT(1–羟基苯并三唑)、VIO(紫尿酸)、MS(丁香酸甲酯)、PTC(盐酸异丙嗪)、PPT(吩噻嗪-10-丙酸)、PT(吩噻嗪)等。虽然马尾松磨石磨木浆具有得率高,生产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但由于其生产的纸张强度比较低、白度不稳定等缺点,这些严重制约了马尾松磨石磨木浆在抄造高档纸张上的应用。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改性。本文用漆酶/介体体系对马尾松磨石磨木浆进行改性,并对其改性机理进行了研究。目前,自然界中用来对纸浆性能改善的小分子物质比较多,而且有相当多的是人工合成出来的,其中一些物质可能对来磨石磨木浆有改性作用。由于介体结构的不同,其对纸浆的改性效果也不同,所以有必要先进行介体的优选。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漆酶/介体改性磨石磨木浆的对比试验。研究发现,漆酶/紫尿酸(VIO)改性效果最好,经漆酶/VIO改性磨石磨木浆的白度较高,而且纸浆强度有显着地增强。本文对漆酶/VIO改性马尾松磨石磨木浆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其工艺条件为:浆浓2.5%,通氧气,介体用量为1%(相对于绝干浆),漆酶用量5 LAMU/g,酶处理时间60 min,漆酶作用温度55℃。在该条件下,经改性纸浆的白度有所下降,但纸浆强度有明显增加。与对照浆相比,经过氧化氢漂白后,纸浆的白度和强度都有明显增加。这说明,漆酶/介体改善磨石磨木浆性能的同时,纸浆的可漂性增加。采用溶解氧分析仪测定漆酶和漆酶/介体处理纸浆过程中的氧气浓度变化,探讨不同条件下,漆酶/介体对纸浆中木素的不同反应活性以及催化氧化反应的动力学。在不同介体与漆酶协同作用纸浆过程中,漆酶/VIO处理纸浆表现出较高的耗氧速率。漆酶单独处理纸浆时,初始几分钟内耗氧速度较快,几分钟后氧气浓度基本不变。介体VIO单独与纸浆作用过程中,氧气浓度变化不明显。漆酶/VIO处理纸浆时,20分钟之内就可以消耗完容器内的氧气。在漆酶和漆酶/VIO处理木素模型物过程中,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和处理纸浆的类似,只是反应速率更快。漆酶/VIO处理纸浆和木素模型物的氧气浓度变化都随时间推移呈一次指数衰减。采用了SEM、FQA、FT-IR、GC-MS等分析技术对漆酶/VIO改性磨石磨木浆的机理进行了探讨。SEM和FQA分析发现,经漆酶/VIO处理纸浆的纤维表面变得粗糙,有起毛现象,纤维之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其纤维长度和粗度均有所降低。FT-IR和GC-MS分析结果表明,漆酶/VIO处理纸浆的滤液中有大量的愈疮木酚、羰基和一些小分子量的物质生成。这说明在漆酶/VIO改性纸浆过程中确有木素溶出,使得纤维之间形成更多的氢键,纤维间结合力增强,从而改善纸浆性能。

花建丽,张力,王光辉[6](1996)在《漆树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Ⅺ原儿茶酸酯类的漆酶酶催氧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分光光度法对原儿茶酸甲酯、正丁酯、正辛酯底物在不同pH条件下的离解和漆酶催化氧化反应进行了考察,测定了它们在pH=8.0时的反应速度常数.结果表明,不为漆酶所喜爱的亲水性底物(原儿茶酸),经过适当疏水化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其反应性和提高漆酶的催化活性.ESR结果证明,这些底物的漆酶催化反应都经历了半醌自由基阴离子阶段;酯基的存在不能保证底物顺利地氧化成相应邻醌,用二苯乙二胺只能捕获到少量羟基化的邻醌

张飞龙[7](2010)在《生漆成膜的分子基础——Ⅰ生漆成膜的物质基础》文中认为生漆是从漆树皮层采割的天然树脂,主要由漆酚、漆酶、多糖、糖蛋白以及水分、金属离子等物质组成,是一种油包水型反应性生物基微乳系统,是生漆成膜的物质基础。本文主要讨论了生漆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万云洋,杜予民[8](2007)在《漆酶结构与催化机理》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漆酶的研究进展,对漆酶研究中的铜离子活性中心、三维结构和催化机理研究作了重点阐述。

王光辉,黄厚评,蔡汝秀[9](1994)在《漆树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 Ⅶ.稀土金属离子对漆酶催化活性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以5,6-溴-2,3-二氰基氢醌为底物,在pH4.0~6.0条件下,用分光光度法考察了稀土金属离子对漆酶催化活性的抑制作用,探讨了抑制特征、抑制位点和作用方式.结果证明,稀土金属离子对漆酶催化活性的抑制属竞争性抑制过程.稀土金属离子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它与漆酶活性中心周围的酸性氨基酸残基中的ω-羧基阴离子的配位相互作用实现的;在这种作用下,ω-羧基阴离子对废物酚羟基的氢键或碱催化作用被削弱,使田羟基中的氢以H+方式离去的速度受到阻碍.在pH4.5条件下,La3+离子与ω-羧基阴离子配合反应的解离常数(Ki)经测定为2.4×10-6mol·L-1.研究表明,漆酶分子中的酸性氨基酸残基对于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及进一步反应,尤其是酚羟基中氢的离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卢蓉,夏黎明[10](2004)在《漆酶氧化还原介质系统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文中认为对漆酶-氧化还原介质系统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漆酶的催化反应发生在铜离子形成的活性中心,当介质存在时通过介质中间体传导电子使得反应的速度加快,效率提高,氧化底物范围可进一步扩大。这种漆酶介质系统作为新型的生物制剂在纸浆漂白、纺织品生物整理、环保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漆树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Ⅴ.漆酶/O_2体系获取半醌自由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漆树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Ⅴ.漆酶/O_2体系获取半醌自由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漆酶/O2体系获取半醌自由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强吸电子基团使未偶电子离域以稳定半醌自由基[8]
2 利用有机溶剂以延缓半醌自由基的衰减速度[10]
3 用ESR自旋稳定化技术提高半醌自由基的动力学稳定性[11]
    3.1 含叔丁基的邻苯二酚类[13]
    3.2 含酰基和酯基的邻苯二酚类[14]
    3.3 饱和漆酚[15]

(2)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产生活性氧驱动木质素生物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主要缩略语
1 绪论
    1.1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
        1.1.1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功能多样性
        1.1.2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结构特点及催化机制
        1.1.3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电子供体及与氧化还原酶之间的相互作用
        1.1.4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过氧化氢产生机制
    1.2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
        1.2.1 木质素降解修饰酶系
        1.2.2 小分子活性氧反应
    1.3 木质纤维素基质中真菌LPMO的分泌和表达
    1.4 LPMO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2 木质纤维素降解菌比较基因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基因组数据来源
        2.2.2 基因功能注释
        2.2.3 LPMO和木质素降解修饰过氧化物酶进化树构建
        2.2.4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选择及生物多样性系统分类
        2.3.2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比较
        2.3.3 基因组纤维素、半纤维素水解酶比较
        2.3.4 基因组辅助活性家族蛋白(AA)比较
        2.3.5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和木质素降解修饰酶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白腐菌LPMO的表达及性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和质粒
        3.2.2 培养基
        3.2.3 试剂
        3.2.4 引物设计
        3.2.5 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3.2.6 RNA的检测
        3.2.7 Polpmo9A全长基因的克隆
        3.2.8 重组表达载体pPICzαA-Polpmo9A的构建
        3.2.9 PoLPMO9A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异源表达
        3.2.10 重组蛋白PoLPMO9A的纯化
        3.2.11 重组蛋白PoLPMO9A活性鉴定
        3.2.12 重组蛋白PoLPMO9A电子供体的筛选
        3.2.13 PoLPMO9A与纤维素酶协同对多糖的氧化降解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Polpmo9A基因克隆及载体构建
        3.3.2 PoLPMO9A蛋白序列分析及比对
        3.3.3 PoLPMO9A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纯化
        3.3.4 MALDI-TOF/TOF MS分析重组PoLPMO9A活性
        3.3.5 PoLPMO9A芳香族酚类化合物电子供体的筛选
        3.3.6 PoLPMO9A与纤维素酶协同对多糖的氧化降解
    3.4 本章小结
4 白腐菌LPMO驱动的木质素体外降解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和质粒
        4.2.2 培养基
        4.2.3 试剂
        4.2.4 多功能过氧化物酶PsVP的表达、纯化及酶活力测定
        4.2.5 抗坏血酸及PoLPMO9A浓度对抗坏血酸氧化和过氧化氢产生的影响
        4.2.6 PoLPMO9A驱动PsVP活性对木质素的降解及分析
        4.2.7 微晶纤维素对LPMO的吸附试验
        4.2.8 重组酶底物动力学研究
        4.2.9 PoLPMO9A对氢醌的氧化及含量测定
        4.2.10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4.2.11 螯合Fe~(3+)还原的测定
        4.2.12 HO·含量的测定
        4.2.13 PoLPMO9A增强的芬顿反应对木质素模型化合物的氧化
        4.2.14 电子顺磁共振(EPR)光谱测定半醌自由基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oLPMO9A驱动的多功能过氧化物酶对木质素的降解
        4.3.2 LPMO驱动的多功能过氧化物酶对木质素降解机制
        4.3.3 LPMO介导氢醌氧化的芬顿反应
        4.3.4 LPMO增强醌-氢醌氧化还原循环诱导的芬顿反应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链霉菌LPMO驱动的木质素体内外降解功能验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和质粒
        5.2.2 培养基
        5.2.3 试剂
        5.2.4 天蓝色链霉菌基因组中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信息分析
        5.2.5 天蓝色链霉菌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相对转录水平
        5.2.6 天蓝色链霉菌DNA及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基因的PCR扩增
        5.2.7 重组链霉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5.2.8 大肠杆菌-天蓝色链霉菌属间接合转移
        5.2.9 过表达LPMO天蓝色链霉菌的诱导培养、蛋白纯化及SDS-PAGE分析
        5.2.10 ScLPMO10D活性鉴定
        5.2.11 ScLPMO10D体外增强醌-氢醌氧化还原循环诱导的芬顿反应
        5.2.12 ScLPMO10D驱动染料脱色过氧化物酶对木质素的降解
        5.2.13 过表达链霉菌总木质素降解修饰过氧化物酶活力及还原力测定
        5.2.14 过表达链霉菌对可溶性碱木素的降解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天蓝色链霉菌基因组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分析
        5.3.2 木质素存在条件下天蓝色链霉菌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相对转录水平
        5.3.3 天蓝色链霉菌Sclpmo10B和 Sclpmo10D基因获取及表达载体构建
        5.3.4 天蓝色链霉菌Sclpmo10B和 Sclpmo10D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5.3.5 ScLPMO10D体外增强醌-氢醌氧化还原循环诱导的芬顿反应
        5.3.6 ScLPMO10D体外驱动染料脱色过氧化物酶对木质素的降解
        5.3.7 过表达LPMO链霉菌对木质素的降解
        5.3.8 过表达链霉菌总木质素降解修饰过氧化物酶和还原力的测定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性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PoLPMO9A核苷酸序列及蛋白质序列
附录3 ScLPMO10B核苷酸序列及蛋白质序列
附录4 ScLPMO10D核苷酸序列及蛋白质序列
附录5 基因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量及分布
附录6 基因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数量及分布
附录7 基因组辅助活性蛋白数量及分布
附录8 LPMO和 LDME基因的相关性分析数据
附录9 PoLPMO9A驱动PsVP活性对照试验

(3)荔枝采后生理及果皮酚类物质的表儿茶素介导酶促氧化(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荔枝概况
    2 荔枝采后生理研究进展
        2.1 荔枝果皮结构
        2.2 褐变与果皮失水
        2.3 生理代谢活动
        2.4 果皮褐变与酶促及非酶促反应
        2.4.1 酶促褐变
        2.4.2 非酶促褐变
    3 荔枝保鲜方法研究进展
        3.1 低温贮藏保鲜法
        3.2 化学药剂保鲜法
        3.3 气调贮藏保鲜法
        3.4 预冷贮藏法
    4 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内容
        4.1 目的与意义
        4.2 试验内容
第二章 ‘岵山晚荔’和‘乌叶’采后荔枝果皮结构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仪器与试剂
        1.3 石蜡切片制作方法
        1.3.1 材料处理和固定
        1.3.2 脱水
        1.3.3 透明
        1.3.4 浸蜡
        1.3.5 包埋
        1.3.6 修蜡快
        1.3.7 切片
        1.3.8 染色与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岵山晚荔’和‘乌叶’荔枝果实耐贮性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荔枝果实采后贮藏效果指标测定
        1.2.2 荔枝果肉品质指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岵山荔枝’和‘乌叶’荔枝果实采后贮藏效果分析
        2.1.1 采后褐变
        2.1.2 失重率
        2.1.3 果皮相对失水率
        2.1.4 果实呼吸强度
        2.1.5 果皮细胞膜透性
        2.2 ‘岵山晚荔’和‘乌叶’荔枝采后品质分析
        2.2.1 可滴定酸
        2.2.2 可溶性固形物
        2.2.3 维生素C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岵山晚荔’和‘乌叶’荔枝采后果皮POD和PPO活性变化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可溶态POD及PPO提取
        1.3.2 结合态POD提取
        1.3.3 POD活性的测定
        1.3.4 PPO活性测定
        1.3.5 POD及PPO同工酶谱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皮可溶态POD活性及同工酶谱变化
        2.2 果皮结合态POD活性及同工酶谱变化
        2.3 果皮PPO活性及同工酶谱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岵山晚荔’和‘乌叶’采后荔枝果皮主要酚类物质变化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提取方法
        1.4 HPLC-DAD ESI-MS/MS检测条件的建立
        1.5 酚类物质定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荔枝果皮酚类物质HPLC-MS/MS分析
        2.2 荔枝果皮主要酚类物质含量变化
        2.2.1 (-)-表儿茶素
        2.2.2 (+)-儿茶素
        2.2.3 表阿夫儿茶素
        2.2.4 原花青素A2
        2.2.5 原花青素B2
        2.2.6 原花青素B1
        2.2.7 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
        2.2.8 原花青素三聚体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荔枝果皮PPO及POD对酚类物质催化氧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荔枝果皮POD及PPO提取、分离与纯化
        1.4 酶蛋白定量
        1.5 SDS-PAGE
        1.6 (-)-表儿茶素介导PPO及POD对不同底物催化氧化的HPLC-MS分析
        1.6.1 HPLC-MS检测条件的建立
        1.6.2 PPO及POD偶联反应方法
        1.6.3 PPO及POD催化降解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纯化PPO及POD定量测定及电泳检测
        2.2 (-)-表儿茶素介导PPO及POD对不同底物催化氧化
        2.2.1 (-)-表儿茶素介导PPO对不同底物催化氧化
        2.2.2 (-)-表儿茶素介导POD对不同底物催化氧化
        2.2.3 不同pH值条件下(-)-表儿茶素介导PPO及POD对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催化氧化
        2.2.4 (-)-表/儿茶素介导PPO及POD对木质醇的催化氧化
        2.3 PPO及POD催化降解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
        2.3.1 pH6.8条件下PPO及POD催化降解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
        2.3.2 pH4.0条件下PPO及POD催化降解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
        2.3.3 pH3.0条件下PPO及POD催化降解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
        2.3.4 高浓度PPO催化降解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
    3 小结与讨论
        3.1 PPO对黄烷醇类物质的反应特性
        3.2 POD对黄烷醇类物质的反应特性
        3.3 PPO和POD对花色苷的反应特性
        3.4 PPO和POD对木质醇的反应特性
        3.5 PPO及POD催化降解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的反应特性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漆酶的结构与催化反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漆酶的结构
    1.1 漆酶的肽链及其糖基化
    1.2 漆酶的铜离子活性中心
    1.3 漆酶的空间结构
2 催化机理
    2.1 漆酶催化氧化作用的底物
    2.2 漆酶催化氧化底物的方式
    2.3 漆酶催化氧化反应的机理

(5)漆酶/介体改善马尾松磨石磨木浆纤维特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漆酶
        1.1.1 漆酶的来源
        1.1.2 漆酶的结构
    1.2 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
        1.2.1 漆酶催化反应的底物
        1.2.2 漆酶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1.3 漆酶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3.1 纸浆漂白
        1.3.2 处理造纸废水
        1.3.3 酶法脱墨
        1.3.4 纤维改性
        1.3.5 漆酶用于生物制浆和机械浆预处理
    1.4 漆酶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1.4.1 食品工业
        1.4.2 漆酶在高分子化合物合成方面的应用
        1.4.3 智能包装指示剂及生物检测
    1.5 纤维的酶法改性技术
        1.5.1 酶法纤维改性理论
        1.5.2 纤维素酶改性纤维
        1.5.3 半纤维素酶改性纤维
        1.5.4 复合纤维素酶改性纤维
        1.5.5 降低打浆能耗
    1.6 分析技术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1.6.1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1.6.2 红外光谱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1.6.3 原子力显微镜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1.6.4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1.6.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1.6.6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1.7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和内容
第2章 漆酶/介体改性马尾松磨石磨木浆的介体优选
    2.1 实验原料与方法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纸页物理性能检测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介体对马尾松磨石磨木浆改性效果的影响
        2.2.2 不同介体对改性磨石磨木浆后续漂白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漆酶/VIO 改性马尾松磨石磨木浆工艺的研究
    3.1 试验原料与方法
        3.1.1 试验原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纸页物理性能检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介体VIO 用量对改善磨石磨木浆性能的影响
        3.2.2 漆酶用量对改善磨石磨木浆性能的影响
        3.2.3 漆酶/介体处理时间对改善磨石磨木浆性能的影响
        3.2.4 碱处理对纸浆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漆酶/介体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4.1 试验原料与方法
        4.1.1 试验原料
        4.1.2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介体对纸浆催化氧化作用的影响
        4.2.2 漆酶与漆酶/介体对纸浆的催化氧化作用
        4.2.3 不同漆酶用量对纸浆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4.2.4 不同处理方式对催化氧化木素模型物的影响
        4.2.5 不同漆酶用量对催化氧化木素模型物的影响
        4.2.6 漆酶/VIO 催化氧化纸浆及木素模型物的反应动力学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漆酶/VIO 改性纸浆机理的研究
    5.1 试验原料与方法
        5.1.1 试验原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扫描电镜分析
        5.1.4 纤维的长度、粗度分析
        5.1.5 红外光谱反射分析
        5.1.6 GC - MS 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扫描电镜(SEM)分析
        5.2.2 纤维长度、粗度分析
        5.2.3 红外光谱分析
        5.2.4 GC-MS 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漆酶/介体改性马尾松磨石磨木浆的介体优选
    6.2 漆酶/VIO 改性磨石磨木浆工艺的研究
    6.3 漆酶/VIO 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6.4 漆酶/VIO 处理纸浆的机理的研究
本论文创新之处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生漆成膜的分子基础——Ⅰ生漆成膜的物质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漆的组成和结构
2 漆酚
    2.1 漆酚的物理特性
    2.2 漆酚的化学特性
        2.2.1 漆酚芳环上的反应
        (1) 氧化还原性
        (2) 聚合反应
        ① 酶催化氧化聚合反应
        ② 酚醛缩合
        ③ 曼尼希反应
        (3) 漆酚羟基上的金属配位反应
        (4) 漆酚羟基上的酰化、醚化反应
        ① 酰化
        ② 醚化
        2.2.2 漆酚侧链双键上的反应
        (1) 加氢反应
        (2) 氧化反应
        (3) 漆酚侧链双键的加成反应
        ①与苯乙烯加成
        ②与顺丁烯二酸酐加成
        ③漆酚共轭双键加成
        ④漆酚双键加成
        ⑤与硫加成
        ⑥与酚醛树脂加成
        2.2.3 漆酚的均聚合反应
        2.2.4 漆酚-蛋白质结合反应
        2.2.5 漆酚-多糖复合反应
3 漆酶
    3.1 漆酶分子的结构特点
        3.1.1 漆酶的活性中心
        3.1.2 漆酶催化氧化作用的底物
        (1) 酚及其衍生物:
        (2) 芳胺及其衍生物:
        (3) 羧酸及其衍生物:
        (4) 甾体激素和生物色素:
        (5) 金属有机化合物:
        (6) 其他非酚底物:
    3.2 漆酶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3.2.1 分子内电子转移
        3.2.2 分之间相互作用
    3.3 漆酶活性影响因子
        3.3.1 温度
        3.3.2 pH
        3.3.3 抑制剂
        3.3.4 漆酶同工酶
4 漆多糖
5 糖蛋白
6 水分及其他物质

(8)漆酶结构与催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漆酶的结构与功能
    1.1 漆酶的高级结构
    1.2 漆酶的铜中心
2 漆酶的催化氧化
    2.1 漆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2.2 漆酶的催化氧化
    2.3 漆酶催化氧化机理
        2.3.1 分子内电子转移
        2.3.2 分子间相互作用
3 结论

(10)漆酶氧化还原介质系统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漆酶的结构特征及催化作用机理
    1.1 漆酶的结构及活性中心
    1.2 漆酶催化氧化作用的底物及机理
        1.2.1 底物
        1.2.2 漆酶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2 几种常用的氧化还原介质及其作用机理
    2.1 2, 2’-连氮-双- (3-乙基苯并噻吡咯啉-6-磺酸) (简称ABTS)
    2.2 1-羟基苯并三唑 (简称HBT)
    2.3 N-羟基, N-乙酰苯胺 (NHA)
3 漆酶—氧化还原介质系统的应用
    3.1 在纸浆漂白中的应用
    3.2 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3.3 在环保方面的应用
4 结语

四、漆树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Ⅴ.漆酶/O_2体系获取半醌自由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漆酶/O2体系获取半醌自由基的研究[J]. 花建丽,苏彬,戈振中,王光辉. 分析科学学报, 2001(02)
  • [2]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产生活性氧驱动木质素生物降解[D]. 李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3]荔枝采后生理及果皮酚类物质的表儿茶素介导酶促氧化[D]. 黄婉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4]漆酶的结构与催化反应机理[J]. 靳蓉,张飞龙. 中国生漆, 2012(04)
  • [5]漆酶/介体改善马尾松磨石磨木浆纤维特性及其机理研究[D]. 沈清江.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7(01)
  • [6]漆树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Ⅺ原儿茶酸酯类的漆酶酶催氧化[J]. 花建丽,张力,王光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4)
  • [7]生漆成膜的分子基础——Ⅰ生漆成膜的物质基础[J]. 张飞龙. 中国生漆, 2010(01)
  • [8]漆酶结构与催化机理[J]. 万云洋,杜予民. 化学通报, 2007(09)
  • [9]漆树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 Ⅶ.稀土金属离子对漆酶催化活性的抑制作用[J]. 王光辉,黄厚评,蔡汝秀.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3)
  • [10]漆酶氧化还原介质系统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J]. 卢蓉,夏黎明.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004(01)

标签:;  ;  ;  ;  ;  

漆酶催化氧化漆酶——Ⅴ.漆酶/O_2系统获得半醌自由基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