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结构的强度与振动”研究进展

“机械结构的强度与振动”研究进展

一、“机械结构强度和振动”研究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胡春生,魏红星,闫小鹏,李国利[1](2022)在《码垛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码垛机器人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从结构优化、末端执行机构、运动规划、运动控制、机器人编程、国内应用等六个方面对码垛机器人进行了概述,分别阐述了机器人本体结构优化、运动规划的常见方法、机器人编程的常用手段、机器人控制的常用方法、避障规划的难点、多机器人协同的特殊性、各类型末端执行机构的优缺点,随后针对我国的码垛机器人应用现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针对码垛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可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张威,刘隆波,闻华殿,张衍,刘震涛[2](2021)在《船载机电装备可靠性模拟试验技术综述》文中指出高频振动载荷和低频摇摆载荷的综合作用是影响船载机电装备可靠性及寿命的主要因素。开展相应载荷下的船载机电装备可靠性模拟试验对装备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调研并分析了多个领域在进行可靠性模拟试验时涉及的试验台架、控制算法及试验方法。结果表明,现有的可靠性模拟试验只在单一振动载荷或者单一摇摆载荷下开展,不适用于模拟船载机电装备的真实工作环境。基于该研究现状,归纳整理出各个领域适用于船载机电装备的可靠性模拟试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船载机电装备今后更为合理的可靠性模拟试验的展望。

张航[3](2021)在《超声辅助内圆切片加工单晶硅机理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圆切片加工技术是单晶硅切片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小尺寸硅片的切割和切片加工。现有内圆切片加工技术存在切片表面粗糙、锯缝材料浪费及后续抛光修整工作量大等技术缺陷,极大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超声振动辅助高速精密内圆切片耦合动力学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以内圆切片加工技术为研究对象,从内圆刀片张紧机理研究和内圆切片加工动力学特性分析出发,开展超声辅助内圆切片加工单晶硅机理与技术研究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板壳力学理论出发,建立了内圆刀片张紧过程的非线性大变形模型。运用强非线性方程组迭代算法求解了张紧产生的内圆刀片应力和侧向非线性变形,进而求解了刀片刚度和固有频率。利用有限元仿真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张紧对内圆刀片位移、刚度和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2)根据加工中热传递过程建立了内圆刀片传热方程,利用傅里叶级数展开方法计算得到内圆刀片热分布。考虑刀片张紧、热分布以及刀片工件间相互作用,建立了关于内圆刀片的热-力-位移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该理论模型,讨论了切削参数和刀片参数对刀片振动位移、刚度和固有频率等特性的影响规律。(3)考虑内圆刀片动力学特性、机床结构和超声振动方向等因素,完成内圆切片加工用超声振动装置结构布局。基于铁木辛柯梁振动理论确定换能器和变幅杆初始尺寸,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谐振频率进行优化。利用谐振型声发射传感器的高灵敏度特性和频率特性,测量了该超声振动装置的谐振频率。(4)基于压痕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超声辅助内圆切片加工过程中的水平切削力模型。利用单晶硅切削实验对理论切削力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的切削力与实际测试的切削力良好吻合。利用该切削力理论模型,全面分析了切削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5)设计了普通加工和超声辅助加工对比实验,测量了单晶硅切片表面微观形貌。分析了单晶硅切片表面材料去除机理,研究了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对单晶硅切片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内圆切片加工中施加超声振动可提高材料塑性去除的比例,当前实验条件下切片表面粗糙度Sa的值平均降低约30%。

房芳,郑辉,汪玉,邱雷[4](2021)在《机械结构健康监测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高速列车、核电风电及舰船深潜等机械装备技术的发展,机械结构的高效快速运维对保障机械装备的高性能、高可靠性运转至关重要。机械结构健康监测能够在结构试验和服役全过程中对结构状态进行监控,实现精细化视情维护,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并降低运维费用,故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备受重视。围绕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梳理其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风力发电、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现状,并对实现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涉及的先进传感技术、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最后对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笪强[5](2021)在《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认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在现有谷物联合收割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和研究,人们对脱粒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脱粒装置作为联合收割机的核心装置,决定了联合收割机的脱粒性能,研究谷物在脱粒装置中的运动规律及过程,对脱粒装置的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久保田PRO 588为基础,对脱粒装置的理论分析研究、结构及性能仿真试验研究和对关键零部件的结构优化,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对现有联合收割机脱粒分离装置进行测量尺寸并记录数据,并在SolidWorks中三维建模,在有限元ANSYS Workbench中对核心部件脱粒滚筒依次进行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瞬态分析以及ADAMS中进行动平衡分析,检验了结构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建立脱粒分离装置离散元仿真模型,并在EDEM中进行脱粒过程仿真试验,模拟了实际工作情况的可靠性。其次,基于离散元脱粒装置仿真模型,在EDEM中选取滚筒转速、喂入量和凹板筛振动频率三个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损失率、含杂率的影响规律。依次进行单因素试验,分析了3因素影响规律;设计多因素正交试验,使用极差分析得到因素水平最优组合,利用方差分析得到了因素作用显着程度;最后设计二次回归中心组合试验,采用多项式拟合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到了数学回归方程以及相应曲面图最佳因素水平范围组合,以及最优影响因素参数组合。次之,根据得到最优参数组合并结合相关设计理论,对脱粒分离装置(脱粒滚筒、脱粒元件、螺旋头)及相应结构尺寸优化设计,使用SolidWorks对优化设计后脱粒装置零部件进行三维建模,对各部件结构及装配合理性进行初步验证后,依次进行有限元结构仿真分析及离散元性能仿真分析,并与原基础脱粒装置进行分析对比,检验了优化改进后脱粒装置优越性。最后,以正交试验三因素三水平为基础,设计全面试验,利用BP神经网络强大非线性功能与泛化能力,以滚筒转速、喂入量和凹板筛振动频率为网络输入层,损失率、含杂率为网络输出层,建立具有两层隐含层的3层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脱粒性能的预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脱粒性能预测模型具有良好预测精度及泛化能力。

卞冰霄[6](2021)在《基于内模控制的3D打印机运动优化方法》文中认为3D打印技术作为新兴制造方式中的一个关键分支,与传统加工技术相比具有制造能力强、加工成本低、材料利用率高等显着优势,其中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因其整机结构简单及价格低廉的特点,已成为3D打印行业中最常见的应用形式。但是,由于FDM型打印机常处于低载荷、高速度、频繁切换方向的往复运动状态,极易引发电机丢步并产生有害振动,导致打印机成型质量变差、工作效率降低,甚至会引起各装配部件的松动、磨损和疲劳失效,降低机器的工作寿命。因此,如何立足低成本理念优化打印机的运动控制,有效提升打印效率和成型质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从有效抑制振动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打印机的机械结构和传动特点,以此为基础,利用先独立后集成的方法,结合Lagrange方程法,研究了同步带形变和电机转子力学特性对传动效率的影响规律,构建了打印喷头和打印平台的动力学模型。考虑到模型不确定性对控制精度和效率的影响,引入对模型失配敏感度低且可以抑制扰动等不确定影响因素的内模控制算法,提出在内模PI控制的负反馈通道中添加可等效为外界扰动与输入前馈叠加效果的内模回路,实现低成本前提下3D打印机运动控制的优化。通过数值算例对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双内模协同作用构成的复合控制,能取得更优的目标轨迹跟踪性能与扰动抑制效果,进而提升了调控灵活性、工作效率及成型质量。基于上述算法,构建了优化打印机运动的控制框架,并利用dSPACE软硬件系统实时控制打印机运动。对比不同加速度极限下,打印零件在使用不同控制方案前后的成型质量和打印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内模改进算法能明显克服振动干扰和模型失配给运动控制带来的难题,具有更优的目标轨迹跟踪性能,能够满足系统对鲁棒性和动态响应速度的要求,验证了双内模控制算法可以有效提升打印效率和成型精度,对3D打印机的运动优化效果具有显着优越性。此外,本文的动力学建模过程为打印机后续进行更深入地开发与改进提供了依据,针对步进驱动系统的运动控制器设计及参数整定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工业参考价值。

李伟[7](2021)在《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输出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由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所组成的超声振动加工系统长时间工作涡流损耗发热量大,影响换能器工作效率和输出振动的稳定性;同时,在有力负载的情况下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输出会出现失稳甚至停振,严重限制了超磁致伸缩换能器在工业中的应用。因此,探究超磁致伸缩材料涡流损耗和力负载对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输出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解决制约其应用的关键问题,以满足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对超磁致伸缩超声振动加工的迫切需求。本文设计了用于超声旋压加工的超磁致伸缩换能器和纵弯耦合变幅器。采用有限元法探究了旋轮厚度、大径、小径以及圆角半径对变幅器纵弯耦合固有频率和轮缘振幅的影响,通过不断修正旋轮几何尺寸参数,最终确定了变幅器结构参数,并对其进行了振动试验。结果表明:旋轮的大径、小径、厚度和圆角半径对变幅器纵弯振型固有频率以及轮缘振幅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旋轮厚度对变幅器纵弯耦合振型固有频率和轮缘振幅影响最大。此外,旋轮在发生纵弯耦合振动时存在节圆,其结构本身也具有一定增幅特性。对换能器整体进行结构动力学分析,验证了换能器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通过电磁场与温度场的联合仿真,探究了不同结构的超磁致伸缩棒的涡流损耗和换能器温升特性,为了进一步降低涡流损耗热效应,对比分析了风冷、油冷和水冷条件下换能器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对超磁致伸缩材料进行结构处理后,有效地抑制了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涡流效应,降低了超磁致伸缩棒的温度,减少了超磁致伸缩棒的热变形,提高了换能器工作的稳定性;各结构对涡流损耗抑制作用:切片处理>切缝处理>切割处理>未处理>内外切缝处理;油冷与水冷条件下,换能器降温明显,冷却效果良好,换能器最高温度在60℃左右,属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在此条件下换能器能够稳定工作。采用空间三向力加载试验装置对换能器进行了静态力加载试验,探究了力负载对换能器电学参数的影响规律,并通过仿真与试验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静态载荷对变幅器谐振频率和轮缘振幅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力负载的增大,换能器动态电感和动态电容发生变化,导致其谐振频率增大;换能器动态电阻随着力负载的增大而增大,导致振动系统无功功率增大,输出振幅减小。当轴向力大于750N或径向力大于550N时,力负载对输出振幅抑制作用明显,换能器几乎停振。相较于轴向力,换能器谐振频率对径向力更为敏感,径向力负载对换能器输出稳定性影响更为显着。研究结果为提高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输出稳定性提供了有效途径。

胡海岩,王立峰[8](2021)在《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者——张阿舟》文中认为张阿舟先生是我国着名的航空工程专家、固体力学家、教育家.在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在新中国工业化初期的艰苦条件下,他面向我国航空工业发展需求,攻坚克难、培养后学,取得了突出成就.本文全面回顾张阿舟先生的学术生涯,介绍他在飞机结构强度、结构动力学、工程动力学反问题三个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归纳他的治学特点.文中介绍了张阿舟先生的航空报国情怀,以丰富的事例说明:他在主持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静力试验研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在开拓我国飞机结构静/动强度等研究领域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在培养航空、力学领域的优秀人才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明梅[9](2021)在《水下偏振成像系统设计及其成像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海洋蕴含各种资源,但由于水体介质对光波的吸收和散射特性,使得水下能见度低,对水下资源的勘测工作难度极大。传统的可见光成像探测技术在水下成像领域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传统的光电探测技术获取到的水下图像退化严重、模糊不清,图像包含的信息较少,早已不能满足研究学者们的需求。获取到对比度高、分辨率高的水下图像已经成为该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与传统的可见光成像相比,偏振成像能减少杂散光、散射光的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将目标物与背景区分开来,使得获取到的图像具有更好的使用价值。为了更加快速的获取得到目标物的信息,可通过图像增强的方法来提高偏振成像质量。本文围绕偏振成像探测系统的研制与图像处理方式开展研究工作,分析了已有偏振成像探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各类偏振成像探测系统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文六相机偏振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并进行了样机装配。通过对样机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处理,最终得到效果较好的清晰的复原图像。本文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针对现有偏振成像系统结构与成像原理的分析与比较,以及成像的应用需求,完成本文六相机偏振光学成像探测系统的参数设计与成像元器件的选择。(2)根据光学系统设计结果及偏振片的选型,利用Solid Works软件进行成像探测系统外壳的机械结构设计,并完成偏振成像系统装配与参数验证。该结构不存在机械转动结构,可靠性、稳定性较好,且不受时间变化与环境变化的影响,适用于各种成像环境。(3)使用装配完成的样机进行水下图像采集实验,并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配准裁剪、图像融合处理。并对清晰度、对比度、信息熵等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实验结果显示处理完成后的图像与源图像相比较,对比度、清晰度都有所提升。验证了本文设计六相机偏振光学成像系统的实用性与可行性,证明了本文研究工作的应用价值。

王津,王杰[10](2021)在《运载火箭的弹簧-阻尼二阶模型分析》文中认为运载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振动对火箭姿态有不利影响,笔者从系统的角度,将飞行中的火箭简化为弹簧-阻尼模型,从二阶振荡系统的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运载火箭相应参数如何进行调整。

二、“机械结构强度和振动”研究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结构强度和振动”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码垛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码垛机器人研究内容
    1.1 码垛机器人结构优化
    1.2 末端执行机构
    1.3 码垛机器人的运动规划
        1.3.1 路径规划
        (1)单个机器人路径规划
        (2)多机器人协同路径规划
        1.3.2 轨迹规划
        1.3.3 避障问题
        1.3.4 多机器人协同与单个机器人运动规划的联系与区别
        1.3.5 机器人运动规划的关键技术及难点
    1.4 机器人运动控制
    1.5 机器人的编程
2 国内应用现状
3 国内码垛机器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国内码垛机器人存在的问题
        (1)智能化程度较低
        (2)核心部件依赖进口
        (3)智能算法自主研发能力差
        (4)标准化程度较差
    3.2 解决的对策
        (1)核心零部件国产化
        (2)加强码垛机器人智能化建设
        (3)算法优化
        (4)构建标准化体系
4 总结与展望

(2)船载机电装备可靠性模拟试验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振动模拟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1.1 振动模拟试验台的机械结构
        1.1.1 机械式振动台
        1.1.2 电磁式振动台
        1.1.3 电液式振动台
    1.2 振动模拟试验控制技术
    1.3 装备在振动载荷下的模拟试验方法
2 摇摆模拟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2.1 摇摆模拟试验台的机械结构
        2.1.1 电液式摇摆台
        2.1.2 电动式摇摆台
    2.2 摇摆模拟试验控制技术
    2.3 装备在摇摆载荷下的模拟试验方法
3 振动、摇摆一体化模拟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4 结 论

(3)超声辅助内圆切片加工单晶硅机理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内圆切片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3 内圆切片加工技术现存不足
    1.3 超声辅助加工技术概况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文研究脉络
第2章 内圆刀片张紧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内圆刀片张紧过程建模
        2.2.1 刀片侧向位移
        2.2.2 刀片刚度及稳定性
    2.3 刀片张紧模型有限元验证
    2.4 内圆刀片张紧特性分析
        2.4.1 刀片位移及总张紧力
        2.4.2 刀片刚度
        2.4.3 刀片固有频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圆切片加工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内圆刀片承载分析
    3.3 切片动力学建模
        3.3.1 传热模型
        3.3.2 面内应力模型
        3.3.3 侧向振动模型
    3.4 内圆刀片动力学特性
        3.4.1 温度分布
        3.4.2 面内应力分布
        3.4.3 侧向位移分布
        3.4.4 固有频率和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圆切片加工超声振动装置开发
    4.1 引言
    4.2 超声辅助内圆切片加工机理
        4.2.1 加工原理分析
        4.2.2 材料去除机理
        4.2.3 机械结构布局
    4.3 超声振子结构设计
        4.3.1 超声换能器
        4.3.2 超声变幅杆
        4.3.3 超声振子频率优化
        4.3.4 超声振子装配
    4.4 超声振子频率测试
        4.4.1 弯曲超声振子频率测试装置开发
        4.4.2 内圆切片加工用超声振子频率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声辅助内圆切割单晶硅的切削力研究
    5.1 引言
    5.2 切削力建模
        5.2.1 建模方法和假设
        5.2.2 单颗磨粒分析
        5.2.3 水平切削力模型
    5.3 切削力测试实验
        5.3.1 实验台搭建
        5.3.2 内圆刀片及工件
        5.3.3 实验设计
        5.3.4 切削力数据处理
    5.4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1 断裂体积因子K_V
        5.4.2 水平切削力模型验证
        5.4.3 切削参数对水平切削力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声辅助内圆切割单晶硅的切片表面粗糙度研究
    6.1 引言
    6.2 切片表面质量对比加工测试实验
        6.2.1 单晶硅切片加工方案
        6.2.2 单晶硅切片检测方案
    6.3 切片表面质量对比分析
        6.3.1 表面微观形貌
        6.3.2 表面粗糙度值
    6.4 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对切片表面粗糙度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4)机械结构健康监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国内外总体研究现状
    1.1 航空航天领域
    1.2 能源化工领域
    1.3 风力发电领域
    1.4 交通运输领域
2 先进传感技术
    2.1 应变监测传感技术
    2.2 压电超声传感技术
    2.3 其他监测传感技术
3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3.1 应变监测系统集成
    3.2 压电监测系统集成
        3.2.1 主动压电监测系统集成
        3.2.2 被动压电监测系统集成
    3.3 其他监测系统集成
4 结构健康监测方法
    4.1 压电导波监测方法
        4.1.1 压电导波损伤定位成像方法
        4.1.2 时变服役环境下压电导波监测方法
    4.2 振动模态监测方法
    4.3 机电阻抗监测方法
    4.4 声发射监测方法
    4.5 腐蚀监测方法
    4.6 变形监测方法
5 工程应用案例
    5.1 航空结构健康监测案例
    5.2 能源化工结构健康监测案例
    5.3 风力发电结构健康监测案例
    5.4 交通运输结构健康监测案例
6 总结与展望

(5)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分析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模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1.2.2 结构设计及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1.2.3 数据预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2 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仿真分析
    2.1 脱粒装置结构仿真分析
        2.1.1 静力学分析
        2.1.2 模态分析
        2.1.3 瞬态分析
        2.1.4 动平衡分析
    2.2 脱粒装置性能仿真分析
        2.2.1 水稻颗粒仿真模型建立
        2.2.2 脱粒装置仿真模型建立
        2.2.3 脱粒装置仿真各参数设置
        2.2.4 脱粒装置仿真及结果分析
    2.3 本章总结
3 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参数优化分析
    3.1 试验指标
    3.2 单因素对试验指标影响规律
        3.2.1 滚筒转速对试验指标影响规律
        3.2.2 喂入量对试验指标影响规律
        3.2.3 振动频率对试验指标影响规律
    3.3 多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规律
        3.3.1 正交试验
        3.3.2 二次回归中心组合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优化设计分析
    4.1 脱粒装置优化设计
        4.1.1 连接力的测定
        4.1.2 喂入方式及螺旋头设计
        4.1.3 脱粒元件选择与布局
        4.1.4 凹板筛设计
    4.2 脱粒装置仿真对比分析
        4.2.1 脱粒装置有限元对比分析
        4.2.2 脱粒装置离散元对比分析
    4.3 脱粒装置性能对比分析
        4.3.1 滚筒转速对脱粒性能对比分析
        4.3.2 喂入量对脱粒性能对比分析
        4.3.3 振动频率对脱粒性能对比分析
    4.4 本章总结
5 基于BP神经网络脱粒性能预测模型
    5.1 脱粒性能BP神经网络模型
        5.1.1 脱粒性能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5.1.2 脱粒性能神经网络训练
    5.2 BP神经网络脱粒性能预测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内模控制的3D打印机运动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特点
        1.2.1 3D打印技术的发展
        1.2.2 3D打印技术的特点
    1.3 研究现状
        1.3.1 打印机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3.2 打印机控制器优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2 3D打印机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2.1 打印机的结构分析
    2.2 打印机的动力学建模
        2.2.1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2.2.2 线性动力学模型
    2.3 打印机的振动特性
        2.3.1 振动信号测试系统
        2.3.2 振动信号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3D打印机的运动控制分析
    3.1 驱动原理分析
    3.2 运动控制策略分析
        3.2.1 步进电机的开环控制
        3.2.2 传统PID控制
    3.3 内模控制
        3.3.1 内模控制的原理
        3.3.2 内模控制的基本性质
        3.3.3 内模控制的基本设计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3D打印机内模控制架构的优化
    4.1 内模PI控制
    4.2 前馈控制
    4.3 双内模控制
    4.4 运动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3D打印机运动控制优化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设备
    5.2 动力学特性的实验分析
    5.3 内模控制运动优化的实验与分析
        5.3.1 成型质量的对比分析
        5.3.2 打印效率的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输出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弯曲振动研究现状
    1.3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涡流损耗研究现状
    1.4 力负载对超声振动系统影响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超磁致伸缩超声换能器的设计
    2.1 超磁致伸缩超声振动加工系统工作原理
    2.2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设计理论
    2.3 纵弯耦合变幅器的设计与分析
        2.3.1 基于等效四端网络法纵振变幅杆的设计
        2.3.2 弯曲振动旋轮的设计
        2.3.3 纵弯耦合变幅器动力学仿真
        2.3.4 变幅器结构参数的确定
    2.4 超声换能器的结构设计
    2.5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磁场设计
        2.5.1 驱动磁场的设计
        2.5.2 偏置磁场的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超磁致伸缩超声振动系统理论建模
    3.1 磁化和磁致伸缩模型
        3.1.1 磁化模型
        3.1.2 磁致伸缩模型
    3.2 超磁致伸缩超声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3.2.1 无负载效应的超磁致伸缩超声振动加工系统动力学模型
        3.2.2 考虑负载效应的超磁致伸缩超声振动加工系统动力学模型
    3.3 力负载对换能器电学参数影响建模
    3.4 本章小结
4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仿真分析
    4.1 空载状态下换能器动力学仿真分析
        4.1.1 换能器模态分析
        4.1.2 换能器谐响应分析
    4.2 有载状态下换能器动力学仿真分析
        4.2.1 换能器预应力模态分析
        4.2.2 换能器预应力谐响应分析
    4.3 冲击载荷对变幅器振动的影响
        4.3.1 轴向冲击载荷对变幅器振动的影响
        4.3.2 径向冲击载荷对变幅器振动的影响
    4.4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热分析
        4.4.1 超磁致伸缩棒涡流损耗分析
        4.4.2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温度场分析
        4.4.3 不同冷却方式下换能器温度场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振动输出试验分析
    5.1 试验平台的设计
        5.1.1 运动机构设计
        5.1.2 施力机构设计
        5.1.3 三向分力计算原理
    5.2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振动输出试验分析
    5.3 力负载对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电学参数的影响
        5.3.1 轴向力对换能器电学参数的影响
        5.3.2 径向力对换能器电学参数的影响
    5.4 力负载对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输出特性的影响
        5.4.1 轴向力对换能器输出特性的影响
        5.4.2 径向力对换能器输出特性的影响
    5.5 力负载对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振幅稳定性影响
        5.5.1 轴向力对换能器振幅稳定性的影响
        5.5.2 径向力对换能器振幅稳定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者——张阿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开拓我国飞机结构静强度研究
    2.1 主持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静力试验
    2.2 提出飞机结构强度分析新方法
3 开拓我国飞机结构动力学研究
    3.1 发展和完善结构振动理论
    3.2 提出弹性-黏弹性复合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
    3.3 提出连续质量有限元方法
    3.4 提出局部非线性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
    3.5 发展振动环境研究方法
4 开拓我国工程动力学反问题研究
    4.1 指导开展振动系统辨识研究
    4.2 指导振动故障诊断和监测研究
    4.3 指导飞行器结构动态设计与控制研究
5 结束语

(9)水下偏振成像系统设计及其成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水下偏振成像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概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水下偏振图像处理技术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偏振成像基本理论
    2.1 光的偏振理论
    2.2 偏振光的描述
        2.2.1 琼斯矢量表示法
        2.2.2 斯托克斯矢量表示法
        2.2.3 穆勒矩阵表示法
    2.3 偏振成像系统
        2.3.1 分时偏振成像系统
        2.3.2 同时偏振成像系统
    2.4 总体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振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3.1 设计参数分析
        3.1.1 偏振光学系统设计特点及原则
        3.1.2 设计参数计算
        3.1.3 成像器件选型
    3.2 偏振片选型
    3.3 机械结构设计
        3.3.1 机械固定结构设计
        3.3.2 防水密封窗设计
        3.3.3 偏振成像探测系统设计参数验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下偏振成像算法研究
    4.1 水下偏振成像实验
        4.1.1 实验平台搭建
        4.1.2 上位机软件
    4.2 偏振图像配准
        4.2.1 SIFT算法
        4.2.2 偏振图像的配准实验
    4.3 偏振图像融合
        4.3.1 Stokes矩阵计算
        4.3.2 图像融合
        4.3.3 融合实验结果
    4.4 图像评价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下偏振成像特性分析
    5.1 水下目标物偏振成像特性
        5.1.1 相同材质不同偏振角度的偏振成像特性
        5.1.2 相同材质不同浑浊度下的偏振成像特性
        5.1.3 相同深度不同材质的偏振成像特性
        5.1.4 水下偏振成像特性总结
    5.2 偏振图像融合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相同材质目标物不同浓度融合结果
        5.2.2 不同材质目标物相同浓度融合结果
        5.2.3 相同材质目标物不同方法融合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运载火箭的弹簧-阻尼二阶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运载火箭结构振动研究
    2.1 运载火箭结构振动模型
    2.2 模型振动分析
    2.3 模型系统稳定性分析
    2.4 模型验证
    2.5 火箭系统稳定性分析与建议
3 结束语

四、“机械结构强度和振动”研究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码垛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J]. 胡春生,魏红星,闫小鹏,李国利.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22(02)
  • [2]船载机电装备可靠性模拟试验技术综述[J]. 张威,刘隆波,闻华殿,张衍,刘震涛. 振动与冲击, 2021(17)
  • [3]超声辅助内圆切片加工单晶硅机理与技术研究[D]. 张航. 吉林大学, 2021
  • [4]机械结构健康监测综述[J]. 房芳,郑辉,汪玉,邱雷. 机械工程学报, 2021(16)
  • [5]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分析及优化设计[D]. 笪强.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内模控制的3D打印机运动优化方法[D]. 卞冰霄.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输出稳定性研究[D]. 李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8]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者——张阿舟[J]. 胡海岩,王立峰. 力学进展, 2021(02)
  • [9]水下偏振成像系统设计及其成像特性研究[D]. 明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10]运载火箭的弹簧-阻尼二阶模型分析[J]. 王津,王杰.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1(06)

标签:;  ;  ;  ;  ;  

“机械结构的强度与振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