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青霉素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一、青霉素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香笈[1](2021)在《一种Ba/Mg共掺杂羟基磷灰石的合成与其复合材料在骨修复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骨骼作为人体内的刚性器官,主要由有机质的胶原蛋白与无机的磷酸钙矿物陶瓷组成。这种特殊的结构和成分组成确保其既可以支持和保护人体内脏器官,又可以方便各种人体的活动。虽然不同物种、类型的骨骼在宏观结构上各有不同,但是其基本组成结构都是骨骼在形成过程中矿化的胶原纤维。在人体中,骨骼不同的硬度决定了其不同的功能。例如长骨骨骼矿物质的组成含量超过了20%,具备吸收能量的能力,使其保持轻盈便于移动。在健康的情况下,骨骼具有自主愈合的能力。在骨骼形成之后,骨骼就会通过骨生长和骨重塑两个过程保持一种动态的稳定,包括骨折之后的愈合也是如此。一方面,在骨骼的生长过程中,新生骨骼的形成无骨吸收的参与。而在骨重塑的过程中,骨形成是在骨骼被吸收之后进行的。另一方面,骨重塑也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过程。从生命的早期开始,通过不断的使用新生骨替代受损骨来完成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有效的防止了除超出负载强度引起的骨质,或循环载荷下的骨缺损。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出现骨折缺损较大(即超过临界尺寸的骨折,周围环境严重受损)或情况复杂的时候,骨骼可能无法自然愈合,这会导致骨折不愈合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糖尿病、一些遗传因素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或酗酒)等会增加产生延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的风险,早期不适当的骨折治疗方式也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和骨折不愈合的产生。这些不良的健康状况通常会导致骨骼周围血管化不良或中断,新形成的骨祖细胞数量不足,以至于自然愈合过程失败。除骨折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些需要骨组织愈合的适应症,例如肿瘤清除引起的骨质缺陷,感染,以及越来越多的假体、假肢需求。此外,腰痛也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负担,其往往与骨关节炎与腰椎退行性病变有关,严重受损的关节和退行性病变可能需要椎间融合器。关节病最常发生在脊柱,手,踝关节等部位,上述所有情况都需要骨组织填充材料或自体骨桥接。骨移植手术是骨外科中治疗骨修复困难最常用的手段,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的平均移植量超过200万台。目前在临床上,骨移植手术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分为2种主要类型,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自体骨移植被认为是骨科移植手术中的金标准,因为自体骨移植满足了骨修复所需要的骨传导性、骨诱导性和一切骨再生所需要的条件。然而其取材困难、需要额外的手术并且容易导致术后感染及供区并发症。异体骨移植物在脱矿物质基质之前都保留着良好的成骨诱导能力,缺点则为容易导致疾病传播与免疫原性感染。为了解决上述2种移植物存在的风险,人们开始广泛的研究可用于临床使用的骨科植入材料。在诸多研究热点之中,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如PLGA、PGA、PCL、PLLA等不断发展,特别是它们与HA(羟基磷灰石)组成的复合材料为骨组织工程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些材料生物相容性优良,易于加工,部分材料有一定的骨传导性,成为替代自体骨和异体骨修复受损的骨组织的备选材料。HA作为骨骼中主要的无机成分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FDA批准使用的医用材料。除此之外,HA也具备一定的骨传导性,在与骨缺损部位贴合时能够有效的促进新生骨的传导。而其骨诱导性不足难以体外诱导成骨分化,且机械性能较弱难以加工成型。PLGA作为一种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加工性质,可以加工为适合骨缺损的形状,但其生物学活性较差无法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以及骨骼的再生。因此,将PLGA与HA进行复合,可以制造出一种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及加工性能的骨修复材料。除此之外,HA作为一种密排六方结构的晶体,晶格结构稳定,内部的Ca离子易于被取代。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通过向HA中掺杂金属阳离子可以向HA中引入新的金属元素。不同金属阳离子的引入可以赋予HA新的理化性质,达到改善其生物学活性的目的。金属Mg作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骨钉、骨板的主要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将金属Mg掺杂入羟基磷灰石后,羟基磷灰石释放的Mg离子可以显着提高羟基磷灰石的骨诱导性,从而促进成骨分化。不仅如此,植入物在植入体内后往往需要X光观察进行术后的监测,以确定植入位置的正确。单纯的PLGA支架密度较低,在X光下无法监测。HA/PLGA复合物想要达到理想的X光影像学成像的目的则需要较高的HA质量分数比,这会使得HA/PLGA复合支架在加工过程中无法成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金属Ba元素掺杂入羟基磷灰石晶胞中。Ba元素作为一种金属元素,其具有良好的影像学功能,在临床中常以硫酸钡化合物形式用作显影剂,用于肠道检测。将金属Ba元素掺杂入HA后可以增强HA的影像学功能,从而达到赋予复合材料影像学能力的目的。因此我们猜测,使用金属离子共掺杂的合成方法可以将Ba/Mg两种元素同时引入HA中,使得HA同时具备两种元素的功能,达到既能促进成骨分化又可以具备影像学功能的效果。本研究通过金属离子共掺杂及水热合成的方法制备了Ba/Mg离子共掺杂的纳米级别HA。并使用相转换的方法,以NMP(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成功制作了Ba/Mg@HA/PLGA复合材料。首先,利用E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于Ba/Mg@HA纳米粒子进行了形态学分析,并用XRD(X射线衍射),FT-IR(红外吸收光谱分析),I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生仪)等分析探究了其物相组成。接着对Ba/Mg@HA/PLGA复合材料进行了ESEM,ICP,Micro-CT,X-Ray等分析,表征了材料表面结构、内部结构、降解产物及其影像学能力等。其次,对Ba/Mg@HA/PLGA及Ba/Mg@HA浸出液进行了体外细胞学实验,探究了这种新型材料的细胞毒性及细胞增殖、黏附能力以及材料在促进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对于蛋白分泌、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ALP)和茜素红(AR)两个实验探究了材料对成骨分化中碱性磷酸酶表达与钙盐沉积的影响。最后,将不同掺杂比例的Ba/Mg@HA/PLGA支架植入到大鼠胫骨平台缺损处。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Ba/Mg@HA/PLGA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质及其在成骨方面的生物学作用,并表征了材料在体内的影像学特征。以上研究结果证实,Ba/Mg@HA/PLGA具备一定的X光影像学能力,并且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有效的促进成骨分化,加速体内骨骼生成,可以用作新型的骨修复材料。第一部分:我们使用草酸钡,氯化镁,氯化钙,磷酸氢二铵作为原料,以稀氨水作为PH调节剂,通过水热合成的方式合成了不同比例的HA、Ba/Mg@HA及Ba@HA。Ba/Mg@HA及Ba@HA具有典型的HA特征峰与基团,并且在SEM下呈现出典型的短棒状结构。随后将纳米粒子与PLGA采用相转换的方式及溶剂蒸发法制备成为Ba/Mg@HA/PLGA及Ba@HA/PLGA支架和膜结构。通过SEM及Micro-CT可以在不同尺度观察到Ba/Mg@HA/PLGA及Ba@HA/PLGA支架表面存在微孔结构,这种结构已经被证实能够促进细胞的黏附生长。影像学结果显示,Ba/Mg@HA/PLGA及Ba@HA/PLGA支架的影像学强度因为Ba元素掺杂量的不同产生了改变,Ba含量高的组分其影像学特征显着提高,其余组分稍弱。第二部分:对Ba/Mg@HA/PLGA复合物及Ba/Mg@HA纳米粒子进行体内生物相容性的分析。使用DMEM培养基对Ba/Mg@HA纳米粒子进行浸提,使用不同稀释倍数的浸提液对MC3T3-E1细胞进行毒性评估,实验结果证实16倍数稀释的浸提液,所有组分都达到100%增殖效率。1、3、7天的CCK实验结果说明,Ba/Mg@HA/PLGA的细胞增殖效率比相同Ba掺杂量的Ba@HA/PLGA含量的组分更高,其中2Ba/Mg@HA/PLGA增殖效率最高,表明了Mg离子对于细胞增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有剂量依赖效应。1、3、7天细胞材料共培养后的钙黄绿素/PI染色验证了细胞增殖实验的结果。蛋白免疫免疫荧光实验也展示了类似的结果,Ba/Mg@HA/PLGA培养的细胞成骨分化相关蛋白表达高于相同Ba元素掺杂比例的Ba@HA/PLGA,其中2Ba/Mg@HA/PLGA表达量最高。PCR的结果显示,在14天的时候,Ba/Mg@HA/PLGA组分中COL-1(一型胶原蛋白)和OCN(骨钙蛋白)基因表达相比相比Ba@HA/PLGA增高,促进了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的上调。最后,我们通过ALP以及AR的染色观察了材料对于碱性磷酸酶表达和钙沉积的影响,结果证明含有Mg掺杂的材料促ALP与促进钙结节生成的效果优于单纯Ba掺杂的组分,并且2Ba/Mg@HA/PLGA效果最优。第三部分:Ba/Mg@HA/PLGA和Ba@HA/PLGA复合支架的体内成骨研究。将Ba/Mg@HA/PLGA与Ba@HA/PLGA复合支架植入SD大鼠胫骨平台缺损处,研究其在体内成骨效果及影像学特征。通过天狼星红染色、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了新生骨和胶原在缺损处的分布,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了缺损处BMP-2和COL-1两种蛋白的表达,最后使用Micro-CT对骨骼标本进行检测,观察骨缺损附近的愈合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支架中Mg离子的含量决定了骨修复的效率。2Ba/Mg@HA/PLGA组份的成骨效果高于其他组分,并且通过不同部位的组织切片展示了组织的炎性反应,证明了2Ba/Mg@HA/PLGA对于动物的组织无毒性影响。同时,大鼠缺损部位的X光片显示,高Ba组植入物影像学强度较高,其中2Ba/Mg@HA/PLGA支架X光显影最为明显,体现了共掺杂羟基磷灰石良好的影像学特征。

王婷婷[2](2021)在《细菌纤维素基光敏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耐药型细菌感染等疾病在全球蔓延,增加了健康风险和财政负担。光动力抗菌(aPDI)凭借广谱高效灭菌、不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等诸多优点,在消灭病菌、预防感染领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实践意义。然而,光动力抗菌存在光敏剂不理想、可重复利用性差、对不同菌种存在抗菌差异等问题,阻碍了自身发展与应用。基于此,本课题将天然光敏剂竹红菌素(Hc)进行固定化处理,制备得细菌纤维素(BC)基光敏材料,对该材料的光动力抗菌能力进行评价并为抗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出方案。首先,利用桥联剂三聚氯氰(TCT)将天然光敏剂竹红菌素共价固载于细菌纤维素上,制备得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Hc-BC)纳米纤维膜。随后,测量竹红菌素在纤维素膜上的固载量以评价其固载效果;进行物理学(SEM、TGA、XRD)和光谱学(红外光谱、漫反射紫外光谱)表征,分析比较添加竹红菌素前后纤维膜的基本形貌、物理化学性能变化;检测纤维膜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以考察其对哺乳动物细胞的相容性。结果显示:竹红菌素固载量达到155 nmol/mg,固载效果良好;固载竹红菌素后,纤维素膜的疏水性有所提高,结晶度稍稍下降,热稳定性略有提高;浸提24 h后,Hc-BC膜无任何有害物质溶出,共价固定效果和生物相容性良好。其次,在光照/暗室条件下,测试竹红菌素固定化前后纤维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和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效率,考察Hc-BC膜在不同条件(光照时间、浸泡时长、使用次数)下的光动力抗菌能力及耐用性。接着,评价光促/盐促协同作用下纤维膜对不同菌种的抗菌能力,探究碘化钾氧化产物促进抗菌的原理。结果表明:在氙灯(光强为65±5 m W/cm2,波长为420~780 nm,光照30 min)照射下,Hc-BC膜对金球菌抗菌率达到了99.5+%,但对大肠杆菌几乎无杀菌作用;增加光照时长至60min,有利于Hc-BC膜提升抗菌效果,但对大肠杆菌来说仍不理想(49.5%);Hc-BC纤维膜上的光敏剂Hc不会溶出于缓冲液中,共价结合力可靠,但是纤维膜在使用四次后,对金球菌的杀菌率仅为43.2%,可重复利用性不佳。在抗菌过程中,添加浓度为20 m M的碘化钾(KI)水溶液后,Hc-BC膜对金球菌的抗菌率提升至99.999%,添加100 m M的KI后,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提升至99.1%,其中促进抗菌作用的KI氧化产物主要是短寿命的碘自由基I·/I2·?。最后,将抗菌物质壳聚糖加入基材细菌纤维素中,制备得细菌纤维素/壳聚糖(BC/CH)复合抗菌材料,同样利用三聚氯氰将光敏剂竹红菌素共价负载于BC/CH纤维膜上,制备出具有光动力抗菌功能的纳米纤维膜。接着,对纤维膜进行物理学(SEM、TGA、XRD)和光谱学(红外光谱、漫反射紫外光谱)表征,分析壳聚糖和竹红菌素的加入对纤维膜形貌、结晶度、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在光照/暗室条件下,纤维膜对金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能力。结果表明:在基材中加入壳聚糖后,竹红菌素固载量提升至198 nmol/mg;固载竹红菌素后,纳米纤维膜表面变得不平整,结晶度和热稳定性略有降低。最为重要地,在暗室条件下,壳聚糖的抗菌作用赋予了纤维膜约90%的抗菌效果,可基本满足抑菌要求,在光照条件下,光敏剂竹红菌素与壳聚糖的协同抗菌作用使得纤维膜对金球菌的抗菌率提高到了99.9999%,抗大肠杆菌效率也达到了理想的99.49%;光照条件重复使用四次后,Hc-BC/CH膜对金球菌的杀菌率仍保持在85.42%,说明竹红菌素和壳聚糖的协同作用使得纤维膜的抗菌能力和重复利用性均有所提高,未来在抗菌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肖雄[3](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李超梅[4](2021)在《光敏水凝胶应用于胎膜早破修复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易引起早产、难产、新生儿呼吸窘迫、母婴感染等不良妊娠结局,甚至导致胎儿死亡。目前对胎膜进行修补是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理想方法,但该方法技术尚不成熟,修补材料的选择也尚无定论。光敏水凝胶是一种能在光照射下固化的生物材料,是一种潜在可用的生物密封材料。本课题拟利用光敏水凝胶进行对胎膜早破修复的体外研究,探索不同光照时间、不同大小的胎膜破口及不同羊水量形成的压力对光敏水凝胶封堵胎膜破口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包括顺产和剖宫产)的产妇的胎膜进行体外研究。第一组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按照光照时间分为三组(10s,45s,60s),每组各5例,包括对照组共20例。第二组按照胎膜破口大小分为三组(23G注射针头,21G注射针头,15G穿刺针头),每组各5例,共15例。第三组按照羊水量分为两组(100ml和150ml),每组各10例,共20例。建立胎膜早破模型后,使用不同型号的针头对模型制造胎膜破口,此时lml特定浓度的甲基丙烯酸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ate,GelMA)在指定强度的不同光照时间下注射于缺损部位,对缺损部位进行封堵。以100ml或150ml刻度线为起点,修补后最初每隔15分钟监测一次羊水渗漏,持续1小时;后每间隔30分钟监测一次,持续2小时;然后每隔1小时监测一次,持续3小时,再隔3小时后监测一次,再每隔12小时监测一次,持续48小时,最后隔15h监测一次,共计监测72小时。自修补胎膜不再渗漏起,当量杯内羊水渗漏干净或持续72小时后终止实验,记录羊水渗漏干净的渗漏时间或持续72小时后的羊水渗漏量,以分钟或毫升为单位。结果:第一组实验成功修补13例,有4例在观察时间内出现渗漏,失败的2例均在注射完GelMA后1 min内出现渗漏。对照组(未修补)72小时后平均渗漏量都显着多于实验组(P<0.05),但实验组15s、45s及60s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第二组实验成功修补15例,所有样本均在观察时间内出现渗漏,15G针头、21G针头及23G针头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第三组实验成功修补20例,所有样本均在观察时间内出现渗漏,100ml及150ml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光敏水凝胶可有效修补胎膜早破的不同大小的破口,可以考虑作为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一种修补材料。在我们所研究的光照时间内,不同的光照时间对光敏水凝胶修补胎膜破口的效果影响不大,因此后续动物实验中可选择一个适当的光照时间进行修补。羊水量的增加并不会明显地影响其修补效果。所以,如果该材料应用到临床,对于胎膜修补时的孕周选择将会更广泛。

胡晓芬[5](2021)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留观病例现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一是研究病例分布、就诊特点、中医及西医治疗等问题,通过这些环节,梳理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就诊及治疗特点的具体情况;二是尝试归纳总结急诊科目前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关于建立更具有实用性、更科学化的急诊科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将来急诊科建设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调查,纳入入院日期在2011.01.25-2013.01.25之间或2016.01.25-2018.01.25之间所有符合条件的东直门医院急诊留观病例进行分段研究,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将采集到的病例数据整理后录入Epidata3.0软件并建立Exce1数据库,所有数据均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χ±s)来描述计量资料里的连续数值型变量,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来描述计量资料里的分类变量,构成比和率的比较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若有频数小于5的数据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p<0.01表示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①本研究共纳入1320份病例,其中入院日期在2011.01.25-2013.01.25之间的共有727例:出院状态为死亡的共有106例(14.6%);纳入病例的平均年龄在76岁左右;80-99岁年龄段的人群共有311例,占比42.8%;就诊季节最多的是春季,总共234例(32.2%),其次是冬季,共有211例(29.0%);就诊时间频次最高的是09-12时,总共157例(21.6%);汉族人数共有683例(94.0%);家庭地址位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共有695例(95.6%);自费病例有42例(5.8%);最少住院天数是1天,最多住院天数是56天,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左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例共有571例(78.5%),单纯中医治疗共有130例(17.9%),单纯西医治疗总共26例(3.6%);伴随基础疾病最多的疾病种类排名由高到低取前四位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伴有基础疾病的病例共有606例(83.4%);过敏药物中最多见的是青霉素类药物。②入院日期在2016.01.25-2018.01.25之间的共有593例:出院状态为死亡的共有97例(16.3%);纳入病例的平均年龄在77岁左右;80-99岁年龄段的人群共有350例,占比59.0%;就诊季节最多的是冬季,总共218例(36.8%),其次是秋季,总共139例(23.4%);就诊时间频次最高的是09-12时,总共292例(49.2%);汉族人数共有576例(97.1%);家庭地址位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共有564例(95.1%);自费病例有11例(1.9%);最少住院天数是1天,最多住院天数是231天,平均住院天数为11天左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例共有252例(42.5%),单纯中医治疗总共338例(57.0%),单纯西医治疗共有3例(0.5%);伴随基础疾病最多的疾病种类排名由高到低取前四位依次是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伴有基础疾病的病例共有542例(91.4%);过敏药物最多见的是青霉素类药物。(2)入院情况分析:①入院日期在2011.01.25-2013.01.25之间的病例:最多见的就诊原因是“喘”,出现212次;中医诊断最多见的是“喘证”,出现199次;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痰热壅肺”,出现37次;西医第一诊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肺部感染”,共231次;最多见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出现340次。②入院日期在2016.01.25-2018.01.25之间的病例:最多见的就诊原因是“发热”,出现234次;中医诊断最多见的是“风温肺热病”,出现231次;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痰热壅肺”,出现52次;西医第一诊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肺部感染”,共212次;最多见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出现298次。(3)治疗花费分析:①入院日期在2011.01.25-2013.01.25之间的病例:中药饮片的使用率为36.3%;中成药的使用率为87.8%,中成药使用频次最高的是痰热清注射液;开展的中医治疗操作有明确记录的共有7例;住院平均总费用是11874元,床位平均费用是241元,西药平均费用是4625元,中成药平均费用是735元,中药饮片平均费用是131元,检查平均费用是2903元,化验平均费用是1102元,自费药平均费用是2元。②入院日期在2016.01.25-2018.01.25之间的病例:中药饮片的使用率为73.5%;中成药的使用率为98.5%,中成药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参麦注射液;开展的中医治疗操作有明确记录的共有76例;住院平均总费用是26788元,床位平均费用是508元,西药平均费用是7527元,中成药平均费用是1324元,中药饮片平均费用是2496元,检查平均费用是3410元,化验平均费用是3808元,自费药平均费用是50元。(4)中医证候资料分析:入院日期在2016.01.25-2018.01.25之间的病例的中医证候资料在面色、动作反应、肢冷、体倦乏力、神疲懒言、斑、疹、目、黄疸、唇、咽喉、腹部形态、寒热感受、汗出、鼻部症状、咳嗽、喘、哮、痰、口味、口渴、头晕、心悸、腹胀、其他部位疼痛、嗳气、呃逆、饮食、睡眠、大便、小便、舌质、舌形、舌态、舌下络脉、舌苔厚薄、舌苔润燥、舌苔腻腐、舌苔颜色、脉诊等方面的记录情况中,有记录的比例均高于入院日期在2011.01.25-2013.01.25之间的病例。(5)西医检验资料分析:①入院日期在2011.01.25-2013.01.25之间的病例: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值、白细胞值、中性粒细胞比值以及淋巴细胞比值的检测率为93.9%,C反应蛋白值的检测率为80.2%;生化检查中,钾、钠、氯的检测率为90.0%,尿素氮、肌酐的检测率为88.9%,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检测率为87.1%,白蛋白值的检测率为85.7%,总胆红素的检测率为83.9%;血凝检查的检测率为53.9%;血气检查的检测率为48.6%。②入院日期在2016.01.25-2018.01.25之间的病例: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值、白细胞值、中性粒细胞比值以及淋巴细胞比值的检测率为96.3%,C反应蛋白值的检测率为96.3%;生化检查中,钾、钠、氯的检测率为96.6%,尿素氮、肌酐的检测率为95.4%,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检测率为94.4%,白蛋白值的检测率为94.4%,总胆红素的检测率为95.4%;血凝检查的检测率为86.2%;血气检查的检测率为59.5%。结论:(1)急诊科就诊人群老龄化,急诊科医师要提高关于高龄伴随的机体病理状态变化的认识,协调好社会医疗资源分配问题;(2)急诊科与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联系紧密,要重视季节对传染病防治的指示性意义,提高对于公共卫生疾病的预警能力和预警意识;(3)急诊科的发展要同医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握医院特色、就诊人群特征及就诊疾病谱,结合当前医疗保险政策,重点发展优势病种;(4)在急诊科建设当中,中医治疗比例不断提高,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要从数量提升转化为质量提升,制定适用于急诊科的中药饮片疗效评分标准方案,以进行中药饮片的疗效评价研究;(5)急诊留观病例存在其特殊性,急诊科需要产生新的独特医疗评价体系,以适合急诊学科特点、病种特点、危重程度及收治难度等。

李佳[6](2021)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转化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占颅脑损伤的2%—5%,常引起严重的视功能损害。TON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机制主要包括由外力导致的视神经的原发性损伤和由缺血及炎症等所致的继发性损伤两个方面。原发性损伤是不可逆的,其严重程度是由受伤瞬间的外力所决定,而继发性损伤则是原发性损伤后,在损伤区出现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如视神经的水肿、炎症反应、局部缺血、过度激活的谷氨酸受体、脂质过氧化作用和钙离子超载等,造成神经元的髓鞘和胶质瘢痕的形成,以及神经节细胞(RGCs)的凋亡。在视神经损伤后轴索断裂致轴浆流运输中断、营养因子缺乏,大量的神经节细胞大约在损伤7天左右达到凋亡高峰,而RGCs的凋亡最终将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丧失。然而,继发性的损伤往往在伤后数周内仍造成持续的视神经损伤,因而它的损伤程度往往超过原发性损伤,但它可以通过有效治疗改善控制。目前临床上针对TON的治疗方法多样,但各种方法的疗效争议较大。一般伤后视力大于0.1者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而视力小于0.1者则可采用激素冲击、减压手术或二者联合治疗。TON治疗中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是视神经管减压术,它是通过手术切除视神经管周围的骨壁,以减轻因视神经水肿、出血等引起的对视神经的压迫症状,从而缓解视神经的血运障碍,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常用的手术方法。视神经减压术最早采用的是经颅入路的手术方式,这种方式损伤大且手术风险也相对较高。随着内窥镜设备及鼻窦手术的不断发展,视神经减压术已发展为创伤更小的鼻内镜下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常规的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是通过切除钩突,并将前后组筛窦以及部分蝶窦打开,进行视神经管减压。这种手术入路方式视野开阔,能够充分暴露视神经管,并且较容易操作,但不足之处是术中切除钩突和前、后组筛窦,会造成较大的医源性损伤。此外,当TON患者合并有复杂的颅底骨折时易损伤颅脑组织及眼眶组织,增加了手术中寻找视神经管位置的难度。因此,迫切需一种新的微创手术入路方式来进行视神经管减压,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减少医源性的损伤。由于视神经管临近蝶窦和筛窦,由蝶骨小翼构成,如果从蝶窦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只需切除上鼻甲开放蝶窦及少部分后组筛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然而,单纯的手术治疗,虽可以减轻视神经管的压迫症状,但是仍无法改善损伤局部炎症微环境,阻止继发性损伤的发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治疗神经损伤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能够提高大鼠的运动功能,改善病变局部的微环境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可以明显提高颅脑创伤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此外,在损伤局部移植MSCs能够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并且MSCs对脊髓再生的影响是剂量依赖性的,可通过提高剂量加强疗效。在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中,通过玻璃体腔内注射MSCs可以促进大鼠RGCs的存活及轴突的再生,促进视神经(ON)损伤的恢复。另外,MSCs除具有再生修复功能外,还有极强的免疫抑制和抗炎功能。为此,我们认为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通过经蝶窦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暴露视神经管后,并在损伤局部移植h UC-MSCs一方面能促进视神经的再生修复,同时也可弱化视神经损伤局部的炎症微环境,进而减少视神经的继发性损伤和胶质瘢痕的形成,从而改善TON患者的预后。研究目的1.探讨明胶海绵支架对h UC-MSCs增殖的影响。2.探讨h UC-MSCs明胶海绵支架材料对大鼠视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3.探讨在CT后处理技术的辅助下进行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4.探讨局部移植h UC-MSCs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安全性,以期为TON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分离培养人脐带来源的原代MSCs,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和定向诱导分化技术对MSCs的表面标志物及三系分化能力进行了鉴定;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明胶海绵的三维结构,通过共培养运用MTT法检测MSCs在明胶海绵支架上的增殖能力。2.通过建立大鼠视神经半横断损伤动物模型,利用HE染色、视觉诱发电位等观察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视神经损伤的形态学及视功能的改变。3.利用CT后处理技术,模拟内镜下视神经管及颈动脉在蝶窦内壁上的解剖位置,并通过后处理容积成像(VR)技术显示出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在蝶窦内侧壁上的位置,有利于手术中找寻视神经管的位置,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并通过收集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视力、视神经的管径、视神经管的长度和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介绍一种可靠的辅助术中视神经管找寻的方法。4.招募20名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h UC-MSCT)联合视神经管减压术组,另一组为单纯视神经管减压组(ETOCD组),通过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半年内最佳视力变化、色觉、相对性瞳孔传导阻滞(RAPD)、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等指标评价疗效,并通过观察MSCT后,患者体温、过敏反应、鼻腔感染、全身感染等指标,评估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研究结果1.本课题采用体外贴壁法分离人脐带来源的MSCs,该细胞表面阳性表达CD90(99.82%)、CD29(99.76%)、CD44(99.39%)和CD105(95.37%),阴性表达CD34(0.72%)、CD31(0.57%)和CD45(0.83%),并且该细胞能够分化成脂肪、骨和软骨,具有三系分化潜能。利用明胶海绵作为干细胞生长的三维支架,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及不溶胀,且材料最终能自行吸收,并且MSCs在明胶海绵支架上的增殖能力在培养96h及120h要显着高于无支架材料的对照组。2.本课题成功建立了大鼠视神经半横断损伤的动物模型,从形态学观察可以看到,MSCs移植组视神经及视网膜的损伤程度较损伤对照组明显减轻;从视功能来看,在损伤后各时间点,与正常组相比损伤组FVEP的波幅明显降低,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而实验组在各时间点,与正常组相比FVEP的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而波幅值在损伤后的第1天和第3天比正常组降低(P<0.05),但在损伤后第7天至14天时,波幅与正常组无显着改变(P>0.05);实验组与损伤组在各时间点,波幅明显增高及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3.在CT后处理技术的辅助下,所有患者在术中都能正确找寻到视神经管的位置,我们的结果发现,有13例患者的视力(VA)有改善,总改善率为59.1%。术后出现1例轻度的脑脊液漏,通过平卧休息后症状改善,未观察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我们还发现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p<0.05)。视神经管颅口管径最宽,与中段、眶口管径大小有显着差异(p<0.05)。4.20例TON患者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未发生任何局部移植干细胞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事件,研究无确切的有效性结果,所观察的视功能评价指标如视力、色觉、RAPD和VEP,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明胶海绵支架具有较高的孔隙率,能促进h UC-MSCs在其上的增殖,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自行吸收,是理想的h UC-MSCs生长的支架材料。2.h UC-MSCs局部移植能够减轻大鼠视神经半横断损伤的程度并促进损伤的修复。3.ETOCD是一种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和微创的治疗方法。CT后处理技术有助于术者在手术中识别视神经管的位置。而视神经管内侧壁的减压长度可能不需要完全切除整个内侧壁,特别是靠近颅口处的骨壁不一定需要完全去除。4.10例TON患者局部移植同种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的,耐受性良好。

颜亮[7](2021)在《C3H10T1/2细胞心肌特化过程中β-Catenin对干性维持及促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移植治疗心肌损伤疾病种子细胞之一,无论基础还是临床应用研究均有较大突破。但目前对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且分化效率和程度均不高,使临床应用受限。因此,进一步研究干细胞向心肌分化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至关重要。文献报道,Wnt/β-Catenin信号在心肌细胞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其作用机制仍未阐明。因此本研究主要对β-Catenin在C3H10T1/2细胞心肌特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探寻。实验首先通过构建了敲低β-Catenin的慢病毒,通过慢病毒转染建立了β-Catenin稳定敲低的C3H10T1/2细胞模型。通过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q PCR、Westernblot检测干性因子和心肌标志物变化趋势;流式细胞检测细胞代谢情况。实验发现:(1)随着敲低时间延长,细胞逐渐出现心肌样形态,并且心肌早期转录因子以及心肌标志物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强,在敲低第7天最为显着。说明敲低β-Catenin后会诱导C3H10T1/2细胞向心肌方向分化,并且在敲低第7天其诱导分化效果最显着;(2)通过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数量及线粒体ROS水平、线粒体钙离子水平、ATP含量发现C3H10T1/2细胞敲低β-Catenin后,细胞耗能显着增加;(3)过表达β-Catenin后干性因子显着上调,心肌标志物显着降低。明确β-Catenin在C3H10T1/2细胞心肌特化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在C3H10T1/2细胞心肌特化过程中Islet1具有重要作用,其能与乙酰转移酶(GCN5)结合,增强其转录活性,激活心肌早期转录因子表达。同时研究发现,MLIP与Islet1结合后能显着抑制其转录活性。因此,我们通过Co IP、同位素示踪和Ch IP检测了Islet1、GCN5和MLIP的表达情况。发现:在敲低β-Catenin后,GCN5无论是在转录或翻译水平都无显着的变化,而Islet1和MLIP在翻译水平变化显着,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其显着变化主要归因于两个蛋白在细胞内的降解。实验结果提示这可能与蛋白的泛素化修饰有关,于是我们通过ubibrowser泛素化数据库,找到了分别与MLIP和Islet1泛素化修饰相关的关键E3泛素化连接酶UBE3C和WWP1,并对其作用和机制进行验证。实验结果发现:(1)敲低β-Catenin后,显着上调UBE3C的表达,通过增强MLIP泛素化修饰,降低其蛋白量;(2)β-Catenin上调Islet1的表达,通过抑制E3泛素化连接酶WWP1的表达而下调Islet1的泛素化修饰;(3)通过Ch IP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证实MLIP通过结合Islet1对其转录活性有明显抑制;(4)β-Catenin的敲低可显着下调MLIP的表达,降低MLIP与Islet1的结合,从而进一步促进Islet1和GCN5的结合,提高Islet1转录活性,诱导C3H10T1/2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总之,敲低β-Catenin可调节Islet1和MLIP的泛素化,影响其表达,减少与MLIP与Islet1的结合量,增加其在细胞核与GCN5的结合量。因此,Islet1的转录活性被显着激活,诱导C3H10T1/2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本研究确定了β-Catenin在C3H10T1/2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早期阶段具有关键的调控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下游蛋白Islet1和MLIP的泛素化状态,导致Islet1和MLIP的蛋白表达量发生变化,MLIP表达量显着降低,Islet1表达量在细胞内大量积累,影响了MLIP与GCN5的竞争结合关系,促进GCN5与Islet1结合,激活Islet1激活心肌早期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启动心肌早期转录因子表达,从而诱导心肌早期分化。明确了在C3H10T1/2细胞心肌特化过程中,β-Catenin通过调控泛素化修饰同时影响下游蛋白Islet1的表达和功能的分子调控机制,为MSCs的临床转化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胡代星[8](2021)在《NPRL2基因转录水平调控及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NPRL2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运用公共数据库对NPRL2基因进行大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主要参考TCGA和部分GEO数据库中的全转录组数据及临床信息,分析大数据中NPRL2在前列腺癌中的特征,并以TCGA数据库中的样本进行GSEA富集分析。结果:在TCGA数据库中,NPRL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不同于以往为抑癌基因的特点,其显着高表达。同时,我们运用两个GEO数据集(GSE68882和GSE6956)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TCGA及GEO数据库是检测NPRL2的m RNA表达水平,进一步我们通过公共数据库中的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发现了与TCGA等数据库中的相似结论,即蛋白水平也存在高表达。随后,将TCGA中485例有完整预后信息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了分析,以NPRL2的中位表达值分界,发现NPRL2高表达的患者预后更差。最后,我们运用TCGA的转录组数据,以NPRL2的高、低表达进行GSEA富集分析,发现NPRL2在前列腺癌中可能参与多种功能,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小细胞肺癌、缝隙连接、肿瘤通路、WNT通路、ERBB通路、HEDGEHOG通路、脂肪酸代谢、肾上皮发育、腺体发生和线粒体蛋白复合物等。结论:NPRL2在前列腺癌中的特点不同于既往对该基因的研究,结果甚至完全相反,表现为一个癌基因。且该基因可能参与了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多种生物学行为。第二部分NPRL2基因转录水平调控的分子机制目的:探究NPRL2基因的转录水平调控机制,寻找正向调控其表达的转录因子,揭示NPRL2基因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的机制。方法:通过普通PCR、报告基因及转录因子预测软件等对NPRL2的上游序列进行分析,通过Western blot、q PCR、双萤光素霉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检测转录因子与NPRL2的结合情况。结果:首先我们通过NCBI获取NPRL2转录起始上游-2000bp的序列,通过普通PCR构建NPRL2上游-2000bp启动子序列,并以-2000bp序列为基础构建不同长度的启动子序列。通过质粒装载,转染细胞后检测双萤光素霉报告基因的活性,发现-1500至-1100bp的启动子活性最强,并通过JASPAR预测了多个转录因子结合的位点,设计si RNA验证,发现沉默转录因子c-Jun时,NPRL2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被抑制。随后双萤光素霉报告基因及Ch IP证实c-Jun能与NPRL2的上游序列所结合,从而调控NPRL2的表达。分析GSE6956数据集发现c-Jun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织。GSE68882数据集中NPRL2表达与c-Jun呈显着正相关,依据NPRL2和c-Jun的中位值在TCGA数据库中探讨了基因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情况,发现NPRL2和c-Jun同时高表达的患者的无病生存和总生存均最差。结论:转录因子c-Jun能在转录水平与NPRL2的上游启动子结合,从而促进NPRL2的表达。第三部分NPRL2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目的:研究NPRL2基因的沉默或过表达及上游调控分子c-Jun的沉默或过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中常规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的实验验证NPRL2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同时,在沉默或过表达NPRL2的前提下增加沉默或过表达c-Jun,探讨c-Jun与NPRL2在功能上的相关性。结果:CCK-8法发现NPRL2能够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能力,克隆形成实验也发现了相似的结论。在细胞的凋亡维度,NPRL2发挥抗前列腺癌凋亡的作用,裸鼠成瘤实验发现沉默NPRL2的前列腺癌细胞系相比空白组细胞,瘤体更小且重量更轻。随后,在过表达和沉默NPRL2的基础上,增加了沉默及过表达c-Jun的组别,发现在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及LNCa P的细胞中,同时过表达c-Jun及NPRL2时,相较过表达NPRL2的同时沉默c-Jun组,细胞的生长显着加快,存活能力增强,细胞凋亡率降低,凋亡蛋白Caspase 3(cleaved)、BAX的表达均降低。而同时沉默c-Jun及NPRL2时,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减弱,凋亡率显着增加,凋亡蛋白Caspase 3(cleaved)、BAX的表达均显着升高。结论:NPRL2基因在前列腺癌中发挥促增殖的作用,且该作用与c-Jun的参与有关,c-Jun能够增强NPRL2的这种促增殖作用。第四部分NPRL2促进前列腺癌增殖的分子机制探讨目的:探讨NPRL2通过何种机制在前列腺癌中发挥促增殖作用,为今后针对以NPRL2为靶点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分析沉默NPRL2的PC3细胞与空白组细胞的差异基因表达,并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进而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通路分子在沉默或过表达NPRL2后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加入通路抑制剂再次验证通路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首先我们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了沉默NPRL2与否的PC3的差异基因,发现它们富集最多的通路为PI3K/AKT,而该通路参与了多种肿瘤的促增殖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前列腺癌细胞PC3及LNCa P中,沉默NPRL2时PI3K/AKT通路上的关键分子,p-AKT、p-MDM2均显着降低,而过表达NPRL2时,p-AKT、p-MDM2的表达显着升高,因为PC3细胞为p53天然阴性的细胞系,因此沉默和过表达NPRL2对PC3细胞中p5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而在LNCa P细胞系中,沉默和过表达NPRL2分别上调和下调p53的表达。随后,我们在过表达NPRL2组的前列腺癌细胞中加入了AKT的抑制剂MK2206,结果显示,加入MK2206后,即使过表达NPRL2,p-AKT、p-MDM2的表达均显着降低。同时,CCK-8实验提示加入MK2206的前列腺癌细胞细胞,即使过表达NPRL2,较空白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显着降低。相较空白组,过表达NPRL2组的凋亡蛋白Caspase 3(cleaved)和BAX显着降低,而过表达NPRL2的同时加入MK2206组的凋亡蛋白Caspase3(cleaved)和BAX表达则显着升高,BCL2的表达与Caspase 3(cleaved)和BAX的表达变化相反。同时,NPRL2可能对CDK2存在调控作用,从而影响了AKT通路,而CDK2可能作为一个中间效应分子介导了NPRL2对AKT/MDM2/p53通路的作用。结论:NPRL2通过调控AKT/MDM2/p53通路进而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第五部分前列腺癌自噬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目的:自噬相关基因可能在前列腺癌中参与了多种生物学功能,然而目前关于自噬相关基因的大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较少。通过分析自噬相关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功能特点,构建自噬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指导对患者预后的评估。方法:首先,从人类自噬数据库获得了共234个自噬相关基因(ARG)的信息。然后,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在前列腺癌患者中鉴定出差异表达的ARG。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筛选核心预后ARG与前列腺癌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关系,并建立了预后模型。最后,进一步分析了预后模型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包括年龄,T分期,N分期和Gleason评分等。结果: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总生存相关的预后模型是基于五个ARG(FAM215A,FDD,MYC,RHEB和ATG16L1)所构建的,并将前列腺癌患者按模型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组(HR=6.391,95%CI=1.581–25.840,P<0.001)。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为0.84。T3-4期和Gleason评分>7的前列腺癌患者OS相关的预测模型评分显着高于T1-2期患者(P=0.008),和Gleason评分≤7的患者(P=0.015)。此外,基于22种ARG(ULK2,NLRC4,MAPK1,ATG4D,MAPK3,ATG2A,ATG9B,FOXO1,PTEN,HDAC6,PRKN,HSPB8,P4HB,MAP2K7,MTOR,RHEB,TSC1,BIRC5,RGS19,RAB24,PTK6和NRG2)构建了DFS相关的预后模型,AUC为0.85(HR=7.407,95%CI=4.850-11.320,P<0.001),DFS相关的预后模型与前列腺癌患者T分期(P<0.001),N分期及Gleason评分(P<0.001)密切相关(P=0.001)。NPRL2基因与这些预后相关的自噬基因大多存在相关性,如MAPK1、FOX01、PRKN、HSPB8、ULK2、TSC1、MTOR等,可见NPRL2可能参与到了自噬的多个环节。结论:本部分研究成功构建了前列腺癌中自噬相关基因的两套预测模型,分别预测患者的总生存和无病生存,针对这些预后相关核心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潘玮[9](2021)在《载IR780的HMnO2纳米粒用于口腔鳞癌的双模成像和增强的光动力治疗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制备一种载IR780的中空介孔HMnO2多功能纳米粒,表征其一般性质,评价其体外双模态成像能力、体外增氧效果,及体外舌鳞癌细胞摄取能力及舌鳞癌细胞的光动力杀伤能力。内容和结果第一部分制备包裹光敏剂IR780的中空介孔MnO2纳米粒子(HMnO2-IR780)。首先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中空介孔的二氧化锰纳米颗粒(HMnO2),然后在其内部装载具有光声成像及荧光成像能力的光敏剂IR780,得到具有自产氧促进光动力治疗的纳米颗粒(HMnO2-IR780)。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纳米颗粒的外观形态、分散性和结构,马尔文粒径仪检测其粒径及表面电位;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纳米粒(HMnO2-IR780)、HMnO2、IR780的紫外吸光度,证明了光敏剂IR780的成功包载;这一部分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粒形态规则大小均一且分散良好,呈球状。马尔文粒径仪检测出HMnO2-IR780纳米粒的平均直径为242.7±22.2nm左右,能够通过毛细血管,是通过EPR效应实现肿瘤聚集的合适尺寸。HMnO2-IR780纳米粒子的平均zeta电位为-38.9±0.9m V。这表明HMnO2-IR780纳米粒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有利于后续的体内光动力治疗。通过比较IR780、HMnO2和HMnO2-IR780的紫外-可见光谱,证明IR780成功负载在HMnO2纳米结构上。第二部分证实了多功能纳米粒体外促进肿瘤缺氧抑制的光动力治疗的能力,评估了纳米粒的体外光声成像、荧光成像效应。通过便携式溶氧仪测量溶液中溶解氧浓度和SOSG(单线态氧检测试剂盒)检测ROS荧光强度的方法,验证了HMnO2-IR780NPs在H2O2存在的条件下产生氧气及ROS的能力,初步证明了HMnO2-IR780NPs具有增强肿瘤缺氧抑制的光动力治疗的能力。建立成像模型应用光声成像仪,在波长为780nm的脉冲激光激发下,检测纳米粒在不同浓度下的光声图像,并测量其相应光声信号值(PA);定量荧光和生物发光成像系统(IVISlumina)观察不同浓度下的纳米粒的荧光成像情况。HMnO2-IR780纳米粒光声信号随着纳米粒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且在浓度为2.00mg/ml时可检测到非常明显的光声信号。此外,纳米粒荧光信号也随着纳米粒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呈浓度依赖模式。第三部分研究HMnO2-IR780纳米粒对人舌鳞癌细胞的作用。通过荧光染料Di I标记HMnO2-IR780纳米粒,DAPI染色HN-6细胞(人舌鳞癌细胞)细胞核,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对纳米粒的吞噬作用,结果显示HMnO2-IR780纳米粒可被HN-6细胞摄取,且随时间增加摄取现象越明显,约在4h摄取现象达到顶峰。在激光辐照激发光敏剂后应用活死细胞双染试剂盒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对HN-6的光动力杀伤作用,结果反映了HMnO2-IR780纳米粒良好的光毒性和高生物相容性,证明了HMnO2-IR780纳米粒是有效的舌鳞癌光动力治疗纳米制剂。结论总而言之,我们已经成功地制备了由包含IR780的空心MnO2组成的多功能纳米平台,用于OSCC光声和荧光分子成像和增氧光动力疗法。体外实验证实,HMnO2-IR780NPs具有催化H2O2产生氧气进而增加ROS产量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光声信号和较高的荧光强度,显示出成为优良的PA/FL造影剂的潜力。此外,HMnO2-IR780NPs不仅提高了IR780的稳定性还延长了其血液循环,细胞实验表明HMnO2-IR780NPs可以被细胞很好地吸收,激光照射后,HMnO2-IR780NPs可以有效地杀死HN-6细胞。本研究为克服肿瘤缺氧、改善OSCC治疗的临床效果及OSCC纳米成像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启发。

杨鸣[10](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二、青霉素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霉素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Ba/Mg共掺杂羟基磷灰石的合成与其复合材料在骨修复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阳离子掺杂对于HA的改性
        1.2.1 一价阳离子
        1.2.2 二价阳离子
        1.2.3 三价阳离子
    1.3 PLGA应用现状
        1.3.1 纯PLGA支架
        1.3.2 PLGA聚合物支架
        1.3.3 PLGA陶瓷支架
        1.3.4 PLGA涂层
        1.3.5 PLGA纤维
        1.3.6 PLGA球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目标及创新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创新
第2章 BA/MG@HA的合成及HA/PLGA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3 制备方法
        2.3.1 Ba/Mg共掺杂羟基磷灰石的合成
        2.3.2 Ba/Mg@HA/PLGA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测试和表征的方法
        2.4.1 粉末X射线电子衍射分析(XRD)
        2.4.2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ESEM)
        2.4.3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分析(ICP)
        2.4.4 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IR)
    2.5 结果分析
        2.5.1 Ba/Mg@HA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2.5.2 Ba/Mg@HA粉末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5.3 Ba/Mg@HA粉末的ESEM分析
        2.5.4 Ba/Mg@HA粉末的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分析(ICP)
        2.5.5 Ba/Mg@HA/PLGA复合材料的ESEM检测结果
        2.5.6 Ba/Mg@HA/PLGA复合材料的Micro-CT与 X-Ray检测结果
        2.5.7 Ba/Mg@HA/PLGA复合材料的接触角
        2.5.8 Ba/Mg@HA/PLGA复合材料的孔径分布
第3章 BA/MG@HA/PLGA复合支架的体外成骨效果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材料及试剂准备
        3.3.1 Ba/Mg@HA/PLGA膜的制备及消毒
        3.3.2 硅化玻片的制备
        3.3.3 溶液配置
        3.3.4 细胞系
    3.4 实验方法
        3.4.1 MC3T3-E1 细胞实验及材料准备
        3.4.2 MC3T3-E1 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3.4.3 MC3T3-E1 细胞的计数
        3.4.4 Ba/Mg@HA/PLGA膜对于细胞增殖及Ba/Mg@HA浸提液对细胞毒性的影响
        3.4.5 Ba/Mg@HA/PLGA膜对于细胞黏附的影响
        3.4.6 Ba/Mg@HA/PLGA膜的活死细胞染色
        3.4.7 逆转录
        3.4.8 Ba/Mg@HA/PLGA膜对于MC3T3 细胞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9 使用RT-PCR反应基因的表达量
        3.4.10 Ba/Mg@HA/PLGA膜对于MC3T3 细胞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
        3.4.11 Ba/Mg@HA/PLGA膜对于MC3T3 细胞钙沉积的影响
        3.4.12 Ba/Mg@HA/PLGA膜对于MC3T3 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3.5 实验结果
        3.5.1 Ba/Mg@HA/PLGA膜对于细胞增殖的影响
        3.5.2 Ba/Mg@HA浸提液的细胞毒性
        3.5.3 Ba/Mg@HA/PLGA膜对于细胞黏附的影响
        3.5.4 Ba/Mg@HA的活死细胞染色
        3.5.5 Ba/Mg@HAPLGA膜对于MC3T3 细胞成骨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5.6 ALP与AR观察细胞成骨分化与钙沉积
第4章 BA/MG@HA/PLGA复合支架的体内成骨效果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HE染色试剂步骤
        4.2.4 实验材料的合成
    4.3 实验方法
        4.3.1 骨修复支架材料的制备与消毒
        4.3.2 大鼠胫骨缺损模型的建立以及实验分组
        4.3.3 Micro-CT三维重建及分析
        4.3.4 天狼星红染色步骤
        4.3.5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Micro-CT及 X-Ray结果评价
        4.4.2 动物组织切片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细菌纤维素基光敏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动力抗菌
        1.2.1 抗菌机制
        1.2.2 光敏剂的特点及种类
        1.2.3 竹红菌素简介
    1.3 光动力抗菌的应用进展
        1.3.1 光敏剂基材与固定化
        1.3.2 提升光动力抗菌性能的主要手段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细菌纤维素的制备
        2.2.4 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材料的制备
        2.2.5 表征及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光谱
        2.3.2 竹红菌素固载量
        2.3.3 形貌及亲疏水性
        2.3.4 纤维膜的结晶度
        2.3.5 红外光谱
        2.3.6 热稳定性
        2.3.7 纤维膜的细胞毒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的抗菌性能及盐促增效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抗菌性能测试
        3.2.4 不同光照时间下的抗菌性能
        3.2.5 Hc-BC纤维膜的耐用性
        3.2.6 Hc-BC纤维膜对碘化钾的氧化性能
        3.2.7 碘化钾氧化产物对抗菌性能的促进作用
        3.2.8 碘化钾氧化产物促进抗菌的原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抗菌性能分析
        3.3.2 不同光照时间下的抗菌性能
        3.3.3 Hc-BC纤维膜的耐用性
        3.3.4 Hc-BC纤维膜对碘化钾的氧化性能
        3.3.5 碘化钾氧化产物对抗菌性能的促进作用
        3.3.6 碘化钾氧化产物促进抗菌的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抗菌组分协同增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竹红菌素-细菌纤维素/壳聚糖材料的制备
        4.2.4 表征及测试
        4.2.5 抗菌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紫外光谱及竹红菌素固载量
        4.3.2 形貌观察
        4.3.3 纤维膜的结晶度
        4.3.4 红外光谱
        4.3.5 热稳定性
        4.3.6 抗菌性能分析
        4.3.7 Hc-BC/CH纤维膜的耐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4)光敏水凝胶应用于胎膜早破修复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前准备
    2.4 实验设计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结果
    3.1 15% GelMA水凝胶的光照时间
    3.2 胎膜破口的大小
    3.3 羊水量造成的压力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六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2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综述 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留观病例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急诊医学体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 西医急诊医学的研究方向
        2. 西医急诊医学体系的特点
        3. 西医急诊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中西医急诊医学体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 中医/中西医急诊医学的背景
        2. 中医/中西医急诊医学的发展
        3.中医/中西医急诊医学的方向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分析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中医临床资料
        2.3 西医临床资料
    3. 讨论
        3.1 急诊留观病例一般资料
        3.1.1 两组病例性别年龄比较
        3.1.2 两组病例就诊季节及就诊时间比较
        3.1.3 两组病例的家庭地址及医疗付费方式比较
        3.1.4 两组病例住院天数比较
        3.1.5 两组病例入院诊断比较
        3.1.6 两组病例既往病史及伴有基础疾病比较
        3.1.7 两组病例转归结局比较
        3.1.8 两组病例就诊原因比较
        3.1.9 两组病例过敏情况比较
        3.1.10 两组病例住院期间治疗及费用比较
        3.2 急诊留观病例临床资料
        3.2.1 两组病例中医临床证候及西医化验检查比较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和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明胶海绵支架修复材料的构建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视神经半横断损伤模型影响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CT后处理技术辅助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临床资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前景及挑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7)C3H10T1/2细胞心肌特化过程中β-Catenin对干性维持及促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β-Catenin在 C3H10T1/2细胞心肌特化过程中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研究小结
第二部分 β-Catenin通过调控Islet1和MLIP参与心肌诱导分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β-Catenin对Islet1和MLIP泛素化调控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泛素化修饰的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NPRL2基因转录水平调控及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NPRL2 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PRL2 基因转录水平调控的分子机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NPRL2 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及机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NPRL2 基因促进前列腺癌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前列腺癌自噬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NPRL2 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载IR780的HMnO2纳米粒用于口腔鳞癌的双模成像和增强的光动力治疗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载IR780的HMnO2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HMnO2-IR780纳米粒增强光动力治疗及体外多模态成像的研究
    第一节 纳米粒体外增强光动力治疗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纳米粒体外光声成像、荧光成像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HMnO2-IR780纳米粒对口腔癌细胞作用的体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克服肿瘤缺氧以增强光动力疗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1. 前言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青霉素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Ba/Mg共掺杂羟基磷灰石的合成与其复合材料在骨修复中的研究[D]. 刘香笈. 吉林大学, 2021(01)
  • [2]细菌纤维素基光敏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婷婷. 江南大学, 2021(01)
  • [3]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光敏水凝胶应用于胎膜早破修复的体外研究[D]. 李超梅.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5]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留观病例现况研究[D]. 胡晓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转化研究[D]. 李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7]C3H10T1/2细胞心肌特化过程中β-Catenin对干性维持及促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颜亮.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NPRL2基因转录水平调控及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D]. 胡代星.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载IR780的HMnO2纳米粒用于口腔鳞癌的双模成像和增强的光动力治疗的初步研究[D]. 潘玮.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10]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标签:;  ;  ;  ;  ;  

青霉素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