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联合化疗对食管癌的疗效(附81例初报)

中医药联合化疗对食管癌的疗效(附81例初报)

一、中药与合并化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探讨(附81例的初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赵妮妮[1](2021)在《及芷冰芍冲剂预防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临床试验通过观察及芷冰芍冲剂预防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芷冰芍冲剂预防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该方制成山西省中医院院内制剂,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收集进行肺部放疗的中央型肺癌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试验组于放疗当天开始口服及芷冰芍冲剂至放疗结束;对照组行单纯放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食管炎分级程度、发生时间、持续时间、KPS评分变化及放疗完成率,记录放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客观分析及芷冰芍冲剂预防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放疗结束时对照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96.7%,高于试验组的发生率7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2级及2级以上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83.3%,高于试验组的发生率2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时间为(15.45±2.45)天,试验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时间为(18.91±3.99)天,试验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时间迟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症状持续时间为(25.52±4.60)天,试验组症状持续时间为(22.82±3.37)天,试验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症状持续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放疗结束时对照组患者KPS评分升高率为3.3%,稳定率为60.0%,下降率为36.7%,试验组患者KPS评分升高率为6.7%,稳定率为80.0%,下降率为13.3%,对照组患者放疗前后KPS升高率及稳定率均低于试验组,下降率高于试验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5<0.05)。(5)对照组患者放疗完成率为73.3%,明显低于试验组的9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芷冰芍冲剂能有效推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时间,缩短其症状持续时间,降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减轻临床分级程度,有效改善患者的KPS评分,提高放疗完成率。试验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且无不良事件发生,证实其安全性,远期疗效可观,值得进一步推广。

侯力华[2](2021)在《不同食管癌根治术对胸中下段食管癌的近期并发症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不同食管癌根治术式在术后相关并发症、近期预后、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更为合理的食管癌手术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方法:选取2013年01月01日至2020年06月01日期间陕西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同一医疗组的食管癌患者274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及吻合部位分为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胸顶45°吻合术(Ivor-Lewis MIE)组,经左胸食管癌根治弓上45°吻合术(Sweet)组,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颈部45°吻合术(Mc Keown MIE)组。Ivor-Lewis MIE组123例,胸中段73例、胸下段50例;Sweet组68例,胸中段39例、胸下段29例;Mc Keown MIE组83例,胸中段54例、胸下段29例。分别对比研究胸内吻合的两种术式和右胸入路的两种术式,结合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Ivor-Lewis MIE组与Sweet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肿瘤位置、肿瘤分化和临床分期以及FEV1、FEV1/FVC等指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纵隔淋巴结清扫个数及站数、腹部淋巴结清扫数目、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吻合口/管胃瘘、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深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Ivor-Lewis MIE组110例,Sweet组58例。胸痛发生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吻合口狭窄、进食哽噎感、反酸、咳嗽、气促等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Ivor-Lewis MIE组与Mc Keown MIE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肿瘤位置、肿瘤分化和临床分期以及FEV1、FEV1/FVC等指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方面,Ivor-Lewis MIE组(6.9±2.2)短于Mc Keown MIE组(7.9±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纵隔淋巴结清扫个数及站数、腹部淋巴结清扫个数及站数、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肺部感染、胃排空障碍、乳糜胸、心律失常及深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吻合口/管胃瘘、切口感染、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Ivor-Lewis MIE组110例,Mc Keown MIE组76例。胸痛及气促等症状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吻合口狭窄、反酸、嗽症及进食哽噎感等症状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胸顶45°吻合术相较于经左胸食管癌根治弓上45°吻合术,具有淋巴结清扫彻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低等优点。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胸顶45°吻合术,吻合口/管胃瘘、肺部感染、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狭窄等主要术后并发症低于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颈部45°吻合术。更适用肿瘤位于主动脉弓下缘以下、无颈部淋巴结肿大(无需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胃-食管45°斜行吻合可能可以降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王一同[3](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田叶红[4](2021)在《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文中认为神经新生已成为肿瘤的重要获得性特征之一,研究表明通过基因技术特异性操控乳腺癌神经,激活交感神经促进乳腺癌进展,激活副交感神经抑制乳腺癌生长。神经调控肿瘤的分子机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阻断神经为抗肿瘤治疗提供重要靶标。然而,目前针对神经生长的相关因子及受体的抑制剂研究正处于初始阶段。围刺为传统中医刺法,可沟通局部经脉、络脉、浮络和皮部之间的联系,以理气活血、化瘀通络。针对肿瘤的围刺,即以肿瘤局部为中心,沿肿瘤边缘进行多针包围性针刺。前期研究显示电针围刺后肿瘤组织内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表达明显增多,与抑瘤率变化趋势一致,且参与调控了肿瘤内的轴突导向因子Sema3a表达,提示围刺可能影响肿瘤神经。但围刺是否能够调控肿瘤神经及相关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本研究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包括两方面:一是从临床应用角度,对围刺疗法及瘤周注射在肿瘤的运用和疗效进行整理、总结;二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梳理和总结了肿瘤神经新生及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目的:1比较不同围刺法对乳腺癌移植瘤肿瘤生长及癌细胞凋亡的影响;2观察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NTs)及相应受体的影响;3通过有参转录组测序获取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的候选靶基因和相关分子机制;4以p75NTR为突破口,通过电针围刺后抑制p75NTR信号转导,观察p75NTR对电针围刺调控神经、细胞凋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4T1乳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实验一分为TG组(模型组)、ETG组(电针围刺组)、ATG组(毫针围刺组),TG组小鼠每天抓握3min,ETG组予电针围刺3min/天,ATG组予毫针围刺3min/天,于干预后1周、2周、3周取材,绘制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比较电针与毫针围刺对肿瘤生长、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二分为TG组、ETG组、NG组(空白组)、ENG组(空白电针组),TG组、ETG组干预同实验一,NG组、ENG组均为正常小鼠,其中NG组每天抓握3分钟,ENG组电针围刺,其针刺部位、方法与ETG组一致,通过HE、IHC、ELISA检测,以明确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神经递质、NTs及受体的影响。实验三样本来自实验二,取TG组与ETG组干预1周的肿瘤组织冰冻样本,每组各3个,共6个样本用于有参转录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分析,以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基于前期研究电针围刺对p75NTR的上调作用,实验四分为TG组、ETG组、ETTG组(TP组,即p75NTR抑制剂组),TG组、ETG组干预同前,ETTG组电针干预同ETG组,并在电针后15分钟腹腔注射p75NTR受体抑制剂TAT-Pep5(75μg/kg·d),以明确抑制p75NTR信号传导对肿瘤神经、肿瘤细胞凋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电针与毫针围刺抑制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的比较(1)肿瘤生长曲线显示,ETG组肿瘤生长最慢,TG组最快,ATG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在实验干预第15天,三组肿瘤生长曲线开始趋于一致。肿瘤体积的组间比较显示,ETG组肿瘤体积于实验干预第5-18天较TG组显着缩小(p<0.05),ATG组肿瘤体积于实验干预第6-14天较TG组显着缩小(p<0.05)。(2)三个取材时点的瘤重比较,ETG组瘤重最小,TG组瘤重最大,ATG组瘤重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3)在三个取材时点,ETG组抑瘤率分别为36.93%、46.49%、27.89%,ATG组抑瘤率分别30.79%、26.61%、21.67%。(4)TUNEL染色结果显示,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着高于ATG组与TG组(p<0.05),且在实验干预2周的凋亡指数最高,ATG组的凋亡指数与TG组相当。2电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神经的影响(1)HE染色、IHC标记PGP 9.5均提示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有神经支配。(2)β3-tubulin+神经:ETG组β3-tubulin+神经束在实验干预1周、2周均少于TG组,至实验干预3周两组无差别;ETG组神经纤维在三个取材时点均多于TG组;IPP半定量分析β3-tubulin+表达面积显示,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β3-tubulin+表达面积均显着少于TG组(p<0.05)。(3)TH+交感神经:TH+神经纤维呈细丝状,分布于肿瘤间质,且多围绕在血管周围,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TH+神经纤维均显着少于TG组。(4)血清神经递质:ENG组NE、ACH、AD较NG组均有一过性升高趋势,其中仅干预3周的AD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ETG组NE、ACH、SP含量较TG组有一过性升高趋势,其中仅第3周NE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肿瘤组织神经递质: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NE含量均低于TG组,其中干预2周、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TG组 ACH水平均低于TG组,其中干预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血清NTs:NGF、BDNF、NT-3、NT-4含量在三个取材时点组间比较均无差异。(7)肿瘤组织NTs:ETG组在干预1周、2周的NGF含量均明显高于TG组(p<0.05),ETG组在干预3周的NT-3水平显着高于TG组(p<0.05),BDNF、NT-4水平在ETG与TG组均无差异,ETG组proNGF相对表达量在三个取材时点均显着高于TG组(p<0.05)。(8)NTs相关受体: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p75NTR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TG组(p<0.05),TrkA、TrkB相对表达量在ETG与TG组均无差异。3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作用相较于TG组,ETG组共获得116个差异基因,其中66个上调基因,50个下调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显示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与免疫反应、细胞死亡与稳态、氧化应激、物质与能量代谢等生物学过程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神经、免疫反应、物质与能量代谢相关,其中在神经的生物学过程中,包含四个神经递质兴奋性突触通路和一个神经轴突导向通路,涉及1 1个差异基因,5-HT2、VGCC、COX、TRPC1、Ablim 下调,Gi/o、PLA2、GLS、CREB、Boc、Netin-G2上调,涵盖胞吐、钙离子内流、神经兴奋性、神经保护、轴突导向、神经递质释放的反馈抑制调节、突触可塑性等生物学功能。4 p75NTR介导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及癌细胞凋亡的机制腹腔注射TAT-Pep5以抑制p75NTR信号传导,观察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癌细胞凋亡的影响。(1)β3-tubulin+神经:ETTG组β3-tubulin+神经总数和神经纤维较ETG组和TG组均有减少趋势(p>0.05),而β3-tubulin+神经束比ETG组和TG组有增多趋势(p>0.05),此外,ETTG组在实验干预1周、2周β3-tubulin+表达面积显着高于ETG组(p<0.05)。(2)TH+神经:ETTG组TH+神经纤维在三个取材时点均显着多于ETG组(p<0.05);ETTG组在干预1周、2周的TH+神经纤维与TG组相当,至干预3周明显少于TG组(p<0.05)。(3)肿瘤组织神经递质(NE、ACH):ETTG组肿瘤组织NE含量介于TG组与ETG组之间;ETTG组肿瘤组织ACH含量在三个取材时点均高于ETG组,其中实验干预2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TG组无差异。(4)肿瘤组织NGF、proNGF:ET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NGF含量均显着高于TG组(p<0.05),在实验干预1周与ETG组相当,2周显着低于ETG组,3周高于ETG组;对于proNGF,在三个取材时点ETTG组proNGF表达均与ETG组相当,而显着高于TG组(p<0.05)。(5)肿瘤生长:ETTG组瘤体、瘤重均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三个取材时点ETTG组的抑瘤率显着低于ETG组(p<0.05)。(6)癌细胞凋亡:ET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凋亡指数均显着低于ETG组(p<0.05),而与TG组相当。结论:1单纯电针与毫针围刺均可抑制肿瘤生长,电针围刺较毫针围刺抑瘤作用更强、更持久,其中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之一为癌细胞凋亡增加。2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具体表现为促进神经新生、抑制神经浸润(PNI)和交感神经形成,调节肿瘤组织神经递质(ACH、AD、NE)、NTs(NGF、proNGF、NT-3)水平,上调 p75NTR 表达,可能为电针围刺抑瘤潜在分子机制。3电针围刺可能通削弱胞吐、抑制钙离子内流、调节神经兴奋性等作用抑制神经递质释放,及通过促进神经保护和轴突导向而诱导神经轴突生成,以调控肿瘤微环境。4电针围刺上调p75NTR/proNGF信号转导诱导癌细胞凋亡而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同时经由p75NTR介导以抑制PNI和交感神经支配,下调肿瘤组织NE、ACH水平,以调控肿瘤微环境而发挥间接抑瘤作用。

牛倩倩[5](2021)在《基于文献及临床证据的CINV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及中医药辨治内涵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文献和临床证据的前瞻性分析,整理出中医证型、证素及其症状分布特点;探究不同方案、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CINV的中医证候异同;客观分析CINV的人群特征,探讨CINV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客观、规范的联合中医药防治CINV提供应用性参考。方法1.文献研究整理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相关高质量及权威代表性论着;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公开发表的CINV相关中医期刊文献。分析文献数据,提取CINV中医证治信息,使用SPSS 21.0对主要指标进行频数及频率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性分析。2.临床研究采用在线CINV评估工具评估患者风险及化疗药物致呕风险;采用恶心呕吐分级标准(NCI-CTCAE 5.0)、恶心呕吐生活功能指数量表(functional living index-emesis,FLIE)及MASCC止吐评价工具(MAT)分别评估CINV程度;记录CINV持续时长;制定中医分级症状调查表,收集CINV患者四诊资料,结合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结果进行中医辨证。结合患者临床资料,从CINV的发生、程度及类型等多维度分析临床特点;整理总结相关证候信息,并从CINV程度、类型及患者资料等多层面探讨证候特点。以上资料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论着类:共纳入17部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相关论着,提取中医证型记录共47条,规范后涵盖12个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胃阴虚证(14.89%)、胃热证(14.89%)、肝气犯胃证(12.77%)、脾气虚证(12.77%)、胃寒证(8.51%)、湿困脾胃证(8.51%)、痰饮内阻证(8.51%)、脾阳虚证(8.51%)、食滞脾胃证(4.26%)等。提取病位证素6个,以胃、脾、肝、胆为主;病性证素13个,实证以湿、气滞、食积、火/热为主,虚证以阳虚、气虚、血虚为主;关联较强的证素包括“气滞-湿”、“气滞-脾”、“湿-脾”、“湿-阳虚”“阳虚-脾”、“气滞-肝”等。期刊类:共纳入18篇期刊文献,提取CINV证型记录68条,涉及病例1503人,规范后涵盖17个中医证型:主要包括湿困脾胃证(22.1%)、脾气虚证(13.2%)、痰饮内阻证(11.8%)、胃阴虚证(11.8%)、脾胃湿热证(8.8%)、肝气犯胃证(7.4%)、脾阳虚证(4.4%)、胃热证(4.4%)、食滞脾胃证(2.9%)等。提取病位证素9个,以脾、胃、肝、胆、半表半里为主;病性证素16个,实证以气滞、湿、痰、火热为主,虚证以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为主;关联较强的证素为“胃-气滞”、“脾-气虚”、“脾-胃”、“脾-湿”、“胃-湿”、“气滞-湿”等。其中含铂CINV研究5项,涉及病例425人,以脾胃湿热证、湿困脾胃证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性以湿、气滞、气虚、痰为主。2.CINV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分析CINV发生本研究共纳入化疗患者107例,CINV发生率为77.6%。女性CINV发生率显着高于男性,尤其是小于50岁的女性;有晕动症、有预期、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发生率较高;CINV患者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及化疗前红细胞、血糖、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无CINV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Hp感染、年龄在51-60岁、有预期是CIN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INV程度整体CINV程度与KPS呈显着正相关,有Hp感染、有孕吐史、临床III期的患者程度更重,生活质量更差。本研究中恶心发生率为76.6%,其中1级20例、2级53例、3级9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恶心程度较轻;无饮酒史、有Hp感染的患者恶心程度较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呕吐发生率为28.3%,其中1级18例、2级9例、3级3例、4级0例,未发现显着影响整体呕吐程度的因素。CINV类型急性CINV发生率为26.2%,其中急性恶心22.4%,急性呕吐12.1%。有预期的患者急性CINV发生率较高,在恶心和呕吐中均有体现;而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率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性CINV发生率为73.8%,其中延迟性恶心73.8%,延迟性呕吐27.1%。女性、有预期、有晕动症、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患者延迟性CINV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延迟性恶心;女性、有Hp感染和初次化疗的患者延迟性呕吐发生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程度上,心率和急性恶心呈显着正相关,有孕吐史的患者急性恶心程度更重,BMI和急性呕吐呈显着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PS和延迟性恶心呈显着负相关,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有Hp感染、无饮酒史的患者延迟性恶心程度更重,妇科恶性肿瘤程度较轻;女性、无远处转移、III期患者延迟性呕吐程度更重、生活功能较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患者症状持续在3-10天左右,无饮酒史的患者CINV持续时间更长(P<0.05)。3.CINV证候分布症状:得到中医症状97个,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纳呆、倦怠乏力、面色少华、神疲懒言、失眠、大便干等症,舌象以舌(淡)红、苔白(腻)为主,脉象以弦滑脉多见。证素:得到中医病位证素12个,以脾、胃、肝、胆、心为主,病性证素15个,实证以湿、气滞、食积、痰为主,虚证以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为主。证型:规范化处理后得到122条证型记录:依次为湿困脾胃证(46.7%)、胃阴虚证(16.4%)、脾气虚证(11.5%)、脾阳虚证(8.2%)、肝气犯胃证(6.6%)、痰饮内阻证(5.7%)和食滞脾胃证(4.9%)。4.CINV证候特点CINV程度肝气犯胃证整体CINV程度最轻,患者生活质量最高,食滞脾胃证最重;病位在肝、胆、心,病性在血虚、气滞、食积者程度较重;病程15天以上的患者病位及心占比更高,血虚和食积在5天以下患者中占比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型在不同恶心呕吐分级上无明显分布差异。1级恶心病位在胃比例最低,3级恶心病位在心的比例较高;气陷在3级恶心中占比最高,食积、血虚在1级恶心中占比最低;3级呕吐病位在半表半里比例高于1级、在心明显高于2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性上各级呕吐间无明显差异。CINV类型各类型CINV均以湿困脾胃证为主;病位主要集中在脾胃,病性均以湿、气虚、气滞为主。脾气虚和脾阳虚证在各个类型中程度均较轻;在延迟性恶心中,胃阴虚证、湿困脾胃证程度较重,肝气犯胃证程度较轻;在急性呕吐中,肝气犯胃证、食滞脾胃证程度较重,胃阴虚证程度较轻;在延迟性呕吐中,食滞脾胃、湿困脾胃、胃阴虚证程度较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位在半表半里、肝、胆,病性为气滞、食积,急性CINV程度更重;病位在胆、脾、胃、心、心神,病性为气陷、血虚、阴虚、气滞、食积,延迟性CINV程度更重,生活质量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位在半表半里、肝、胆,病性为阴虚、血虚、食积、气滞、火/热,急性恶心程度较重;病位在肝、胆、心、心神、大肠,病性为气陷、血虚、阴虚、气滞、食积者延迟性恶心程度较重;病位在肝、胆、半表半里,病性为气滞、食积急性呕吐程度较重;病位在心、心神呕吐,病性为气陷、气滞、食积延迟性呕吐程度较重,生活质量较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素化疗方案、性别、饮酒史、Hp感染、晕动症、脑血管病史等因素均对CINV中医证型和证素有显着影响。结论CINV证型主要包括湿困脾胃证、脾气虚证、痰饮内阻证、胃阴虚证、肝气犯胃证、脾阳虚证、食滞脾胃证;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心,病性以湿、气滞、气虚、阳虚、阴虚为主。不同类型及程度的CINV均以湿困脾胃为主证,但证候分布特点有差异;化疗方案、性别、饮酒史、Hp感染等均是影响CINV中医证候的因素。女性、年龄小于60岁、晕动症史、无饮酒史、Hp感染、孕吐史、预期、睡眠不足、营养状态差、KPS较低及肿瘤晚期等因素均可能会影响CINV的发生发展。CINV的中医证候及干预类研究数量较少,质量较低,缺少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和指南共识。CINV证候及流行病学研究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设计严谨的研究进一步验证探讨;建立和完善具体的CINV证候学体系和客观系统的中医共识十分必要。

迪力木拉提·买买提[6](2021)在《预后营养指数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评估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评估价值并探讨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本院胸外科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行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50作为预后营养指数的截点,分为高PNI组及低PNI组。对患者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两组间一般资料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相关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可能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进一步探讨PNI指数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及最佳截点选择。结果:本研究累计纳入研究病例数为116例,高PNI组66例,低PNI组50例,两组间基线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白细胞计数(t=-3.417,P=0.001)、淋巴细胞计数(t=-6.222,P<0.001)、血清白蛋白值(t=-9.847,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结局指标的统计分析提示总体并发症发生率(χ2=5.96 P=0.015)、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χ2=7.238P=0.00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乳糜胸发生率、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长、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单因素分析中呼吸机使用时间(Z=-3.136 P=0.002)、血清白蛋白值(t=2.961 P=0.004)、以50为截点的PNI分组(?2=5.96 P=0.015)等4项为可能影响因素(P<0.05),余年龄、BMI、FVE1/FVC%、MVV%、血清白蛋白值、血红蛋白值、左心射血分数、有无基础疾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吻合部位、术中有无输血等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以P=0.2为筛选条件,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呼吸机使用时长(OR=1.013 P=0.00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50为截点的PNI分组、MVV%、血清白蛋白值、左心射血分数等4项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PNI指数在术后总体并发症上的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为0.647(95%置信区间:0.546-0.748 P=0.007),选取最佳的截点为51.9,该截断点的灵敏度(78%)和特异度(51.5%)。以51.9作为截点分组并再次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呼吸机使用时长(h)、矫正后PNI分组具有统计学差异(OR=0.227 P=0.022)结论:低PNI指数、呼吸机使用时长是腔镜辅助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NI指数在术后并发症预测具有一定价值,可量化患者术前营养及免疫状况,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此外PNI截点对于预测效能有影响,此次最佳PNI截点为51.9。同时对于呼吸机使用时间延长的患者需警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赵同德[7](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付高爽[8](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的负担。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占中风病的69.6%~70.8%。WHO 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在中国,缺血性中风对健康寿命损失年(YLDs)的贡献居于首位。因此,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尤为重要。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中药注射液作为中成药的一种剂型,使用方便,疗效确切,随着制剂工艺的改良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中药注射剂,在各级医疗机构和院前抢救环节广泛使用,然而许多情况并非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方证”的对应关系用药,不符合中成药的用药原则。并且通过临床工作观察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患者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的疗效存在差异,其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若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明确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证候与不适应证候,并且以确切的症状组合表达出来,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筛选适应人群,从而加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提高用药疗效。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是以中医病机为内涵,现代医学及中医症状为表现,指导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的一种概念,是指在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一组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组合,这些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相关且同时发生共同影响着药物疗效,以指导中成药临床的合理运用,既包括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药,也包括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用药。明确中成药的临床适应症状群,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分析醒脑静注射液针对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包括适合用药的情况与不适合用药的情况。探讨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模式,为其他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筛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与不适应症状。咨询专家条目是否为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症状或不适应症状,并对适应症状条目采用Likert分级法进行评价,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请专家对条目内容进行补充。以均数、满分比、变异系数评价适应症状条目的重要性,以“界值法”筛选出最终条目。以“过半率”筛选出不适应症状条目,即认为条目存在时不适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专家数超过50%时,对条目予以保留。第二部分为回顾性病历分析,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住院记录作为研究资料,基于德尔菲法的结果采集信息,根据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分析适应症状群。根据疗效标准将病例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组,首先通过卡方检验筛选出对用药疗效有影响的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指标,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分析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指标。将二元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进行了 3轮,其中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3轮咨询,不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2轮咨询。最终筛选出40个适应症状条目,31个不适应症状条目,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合并疾病、理化检查等方面内容。以治疗是否有效为标准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于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正向影响的指标有:红舌(OR=1.772;95%CI:1.101-2.853)、滑脉(OR=1.844;95%CI:1.239-2.743);对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负向影响的指标有:神疲(OR=0.511;95%CI:0.311-0.840)、面色萎黄(OR=0.544;95%CI:0.318-0.929)、少苔(OR=0.410;95%CI:0.176-0.954)。根据回归系数建立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用列线图将模型可视化。利用C5.0决策树和C&RT决策树构建了疗效预测模型,C5.0决策树引入了少苔、神疲、C-反应蛋白升高、细脉、滑脉、言语謇涩或不语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7项规则。C&RT决策树引入了弱脉、黄苔、少苔、困倦思睡、C-反应蛋白升高、口苦、痴呆、细脉、反应迟钝、红舌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8项规则。但是二者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准确率低,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拟合情况,最终未予以采纳。结论1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具备以下特征:红舌、滑脉。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用有以下特征的人群:神疲、面色萎黄、少苔。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痰热证。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应的证候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沈骁胤[9](2020)在《基于不同癌种及中医证型角度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血浆Hcy水平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探究Hcy水平与恶性肿瘤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单纯中药抗肿瘤组与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的变化,以期指导临床。资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排标准的的恶性肿瘤患者129例,及同期于门诊体检患者45例,对比恶性肿瘤组与健康组患者Hcy水平有无差异。将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聚类分析中医证型,进一步分析不同证型之间在Hcy水平上的差异。对比单纯中药抗肿瘤治疗组及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Hcy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1.肺癌组、妇科恶性肿瘤组、乳腺癌组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血浆Hcy水平相较于对照组均显着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血浆Hcy水平与其他恶性肿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129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中医证型由轻到重可分为脾气亏虚证、痰湿内阻证、肝郁气滞证及肝肾阴虚证,各证型的Hcy水平均高于正常范围,且依次升高。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Hcy水平与其他证型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治疗组、单纯中药抗肿瘤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cy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治疗组与单纯中药抗肿瘤治疗组治疗前后的Hcy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治疗组治疗后的Hcy水平低于单纯中药抗肿瘤治疗组。结论:1.Hcy可为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2.Hcy随着恶性肿瘤患者证候的变化及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可用于判断病情变化;3.抗肿瘤治疗能降低Hcy,提示Hcy对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陈学燕[10](2020)在《合并乳腺癌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随着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和风险因素的持续影响,乳腺癌人群再次罹患癌肿的风险也在增加,目前对乳腺癌患者再次患癌的风险因素和病理机制尚无明确结论。因此从乳腺癌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相关的分子、基因的表达等多角度探索,有助于确定乳腺癌患者再次患癌的高危因素,为加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同时归纳分析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s)的特点,有助于为MPMNs的预防提供明确方向和确定最佳随访时间。另外乳腺癌患者生存期长,国内患者在抗肿瘤治疗后会进行长期的中医药维持治疗,而目前对MPMNs的中医病因病机尚缺乏认识。本研究的目的是阐明乳腺癌发生MPMNs的风险机制,提供MPMNs的发病部位、高风险时期等信息,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探讨其中医病因病机。资料与方法:检索中日友好医院2011年04月至2019年06月所有的乳腺癌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筛选MPMNs的研究样本,分析其分布特征、生存状态和中医发病机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索MPMNs的风险因素。研究结果:302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MPMNs患者210例,共227个原发性病灶,其中包括1例8原发癌患者。MPMNs的最常见发病部位是对侧乳腺,53个(23.25%),其次是甲状腺癌,36个(15.86%),子宫卵巢附件40个(17.62%),肺30个(13.22%),消化系统(以结肠癌最为多见,共17个))。37例SMPMNs的发病年龄范围33-86,中位年龄59岁,平均年龄为58.35±13.45岁。MMPMNs中,乳腺癌为第一原发癌(First primary malignancy,FMP)的患者BC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0岁,平均年龄为50.41±11.95岁,与再发癌的平均间隔7.86±6.87年;乳腺癌为再发癌(Second primary malignancy,SMP)的患者,BC的中位发病年龄62岁,平均年龄为62.37±10.65岁,平均间隔6.54±5.24年。乳腺癌为FPM的患者BC的平均发病年龄52.30±12.74岁,平均绝经年龄50.21±3.99岁,BC发病年龄与绝经年龄无明显差异(t=1.930,P=1.054)。乳腺癌为SPM的患者BC的平均发病年龄62.02±10.83岁,平均绝经年龄50.38±3.24岁,乳腺癌大多发生于绝经之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05,P<0.001)。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有以下特征的乳腺癌患者,MPMNs的发生率显着升高:肥胖(BMI≥24 kg/m2,61.93%,P=0.012)、初潮年龄早(≤14,78.48%,P=0.010)、高血压病史(56%,P=0.036)、肿瘤家族史阳性(64%,P<0.001)、T分期及TMN分期早(0~I期)、非浸润性导管癌(18.7%)。多因素分析结果,肿瘤家族史阳性(OR=5.944,95%CI:3.132-11.282))、糖尿病史(OR=2.191,95%CI:1.074-4.470)、初潮年龄≤14 岁(OR=2.107,95%CI:1.198-3.707)的患者发生 MPMNs的风险增加。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的BC患者相对于原位癌患者的发病风险降低(OR=0.323,95%CI:0.123-0.685),而浸润性小叶癌和其它病理类型的BC患者发病风险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因素分析,未行化疗者相对于化疗者,发生MPMNs的风险增加(OR=3.096,95%CI:0.127-0.82)。放疗患者相对于未放疗患者风险明显增加(OR=8.077,95%CI:0.190-0.597),内分泌治疗(OR=0.337,95%CI:0.190-0.597)及靶向治疗(OR=0.416,95%CI:0.161-1.078)患者发生 MPMNs 的风险降低,但靶向治疗无明显差异(P=0.071)。MPMNs的5生存率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 83%,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 26.20(95%CI:21.40-30.43)年,平均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22.29(95%CI:20.51-26.07)年,与单纯乳腺癌患者OS无明显差异。从中医学角度,气郁质(37.14%)、血瘀质(24.76%)的乳腺癌患者具有发生MPMNs的倾向,“肝疏泄失常”是其重要病机。研究结论:乳腺癌人群中MPMNs的发病率约为6.94%,对侧乳腺癌、甲状腺、子宫卵巢、肺、结肠是其常见的发病部位。乳腺癌为FPM的MPMNs患者,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在50岁左右,发生于绝经前后,BC确诊后的5~10年间是MPMNs发生的高风险时期。乳腺癌为SPM的MPMNs患者,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大多发生与绝经后,在其它癌发生后的5~10内发生率较高。肥胖(BMI≥24 kg/m2)、初潮年龄早(≤14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肿瘤家族史阳性、T分期及TMN分期早(0~I期)、非浸润性导管癌的乳腺癌患者发生MPMNs的风险增加。放疗是MPMNs的风险因素,可增加MPMNs的发病率,化疗和内分泌维持治疗是保护因素,可降低MPMNs的发病率。合并乳腺癌的MPMNs患者生存良好,OS在22年左右,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分别达90%和80%以上,与单纯乳腺癌患者无明显生存差异。

二、中药与合并化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探讨(附81例的初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与合并化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探讨(附81例的初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及芷冰芍冲剂预防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治疗方案
    4.观察指标
    5.疗效判定
    6.统计学方法
    7.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急性放射性食管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不同食管癌根治术对胸中下段食管癌的近期并发症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病例选择
        2.1.1 病例来源
        2.1.2 入组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一般资料
第三章 围术期处理及术式
    3.1 术前评估
    3.2 手术禁忌证
    3.3 术前准备
    3.4 手术方式
        3.4.1 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颈部45°吻合术(Mc Keown MIE)
        3.4.2 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食管癌根治胸顶45°吻合术(Ivor-Lewis MIE)
        3.4.3 经左胸食管癌根治弓上45°吻合术(Sweet)
    3.5 术后处理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观察指标
    4.2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手术指标对比
        4.3.2 并发症对比
        4.3.3 各组患者近期生活质量随访对比
第五章 讨论
    5.1 不同手术方式之间的比较
        5.1.1 Sweet术式与Ivor-Lewis MIE术式的比较
        5.1.2 Ivor-Lewis MIE 术式与Mc Keown MIE 术式比较
    5.2 对于食管癌吻合方式的思考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成果

(3)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2. VM的形成机制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3.4 其他潜在靶点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筛选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提取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资料分析
        2.2 疗效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3. 讨论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围刺法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 围刺治疗单纯性囊肿
        2 围刺治疗甲状腺结节
        3 围刺治疗其他良性肿瘤
        4 围刺治疗恶性肿瘤
        5 瘤周注射治疗恶性肿瘤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新生及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神经新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
        2 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电针与毫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神经新生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 p75NTR对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及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与不足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文献及临床证据的CINV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及中医药辨治内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CINV中医证候特点的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CINV中医证候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讨论
    1 CINV中医证候特点的文献研究
    2 关于CINV的临床研究
    3 对CINV的中医证型思考
    4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预后营养指数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评估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主要指标及其诊断标准
        1.4 治疗方式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的选择
        2.2 PNI分组
        2.3 统计学策略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PNI 指数在食管癌治疗中评估价值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1 单味中药
        2 中药药对
        3 经典组方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5 中成药
        6 中药注射制剂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及内容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3 疗效指标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6 中医疗效指标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风病的中医内涵与表现
        2 中药辨证治疗
        3 针刺治疗
        4 中成药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进展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
        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炎
        4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
        5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毒性疾病
        6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症状群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 中医方证思想研究现状
        3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与精准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症状条目筛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成立工作小组
        2 建立条目池
        3 专家遴选
        4 德尔菲法问卷设置
        5 统计分析及指标
    三、研究结果
        1 条目池建立结果
        2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
        3 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
        4 第3轮专家咨询结果
    四、讨论
        1 德尔菲法的应用
        2 适应症状群的条目特点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数据的适应症状群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方案设计
        2 研究资料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 信息采集
        5 数据录入
        6 统计分析方法
        7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
        2 临床相关情况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状群筛选
    四、讨论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
        2 醒脑静注射液适应证候分析
        3 中风病疗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4 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1轮
    附录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2轮
    附录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3轮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基于不同癌种及中医证型角度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同型半胱氨酸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合并乳腺癌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诊断标准
        2.临床特征
        3.发病机制
        4.治疗分析
        5.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二、从“肝”论治乳腺癌相关多原发癌
        1.从肝论治乳腺癌
        2.从肝论治乳腺癌相关多原发癌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随访
    4.研究方法与路线
    5.临床观察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中药与合并化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探讨(附81例的初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及芷冰芍冲剂预防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D]. 赵妮妮.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不同食管癌根治术对胸中下段食管癌的近期并发症对比研究[D]. 侯力华. 延安大学, 2021(09)
  • [3]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D]. 田叶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文献及临床证据的CINV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及中医药辨治内涵的研究[D]. 牛倩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预后营养指数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评估价值的研究[D]. 迪力木拉提·买买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D]. 付高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不同癌种及中医证型角度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D]. 沈骁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合并乳腺癌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D]. 陈学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中医药联合化疗对食管癌的疗效(附81例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