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也谈好的发明是一首诗(论文文献综述)
黄济人[1](2013)在《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下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1邱行湘身穿蓝卡叽中山服,拎着黑色公文包,又一次走进"总统府。""总统府"大门的花岗石柱头,残存着几个弹洞,那是1949年解放军攻克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时留下来的。几个弹洞旁边,高悬着一块吊牌,吊牌上写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邱行湘但凡上班,这是他每日必见的情景。可是,不知为什么,今天他有了一种异样的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总统府"的前身是孙中山的临时大
王蒙[2](1997)在《踌躇的季节》文中研究表明 第一章久违了,我亲爱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庸俗龌龊的事务缠住了你!电话和采访,仪式和聚会,名誉头衔和上不上镜头,意气之争与阴谋诡计,泼污水的快意与一锤子打不出一个响屁来的木头墩子。打翻了的醋罐与绝望的震怒旋涡中的稻草,迅速的反应与短平快的出手,碍于情面的约稿与半是文场半是官场的公关……王蒙,你就这样地浪费着你的才华和来之不易而又深知老之将至的大好光阴! 而我时时想着你,这且写不完的长篇小说,和我一样地重要,和我一样地老去,青春已经像小鸟一样地飞去不再飞回,又是和我一样地大化微尘,不足挂齿。你追求的是龙种,而收获的是跳蚤!谁
李师江[3](2016)在《非比寻常》文中研究说明题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一在我年少的时候,自有一种非凡的认识:这世界就是为我而生的。降临之初,星辰为我流转,大地自有异象;父母为我而结合,姐姐们为我而铺垫,伙伴们是我的陪衬。甚至,所有窘迫、恐惧乃至磨难,乃至一切的跌跌撞撞,都是神安排好的,为非比寻常的人生做好一切准备。踌躇满志从大学里出来,之后的一切,神为我安排得井井有条,像模像样的生活、适得其所的婚姻,乃至出其不意的惊喜,造物主在为我下一盘很大的棋。想到在世间有这样的待遇,不禁沾沾自喜。
阎连科[4](2008)在《风雅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卷一风1.关雎说起来,走得并不快,可时光却在我脚下汩汩湍急,飞溅流失。这让我想起我的新着《风雅颂——关于〈诗经〉的家源性本根研究》(在以下的故事中,我可以简称这部专着为《风雅颂》吗?)里的一句话——每个人无论你最初沿着人生的新
张景育[5](1994)在《也谈好的发明是一首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也谈好的发明是一首诗张景育有一个叫巴特雷的科学家说过:发明创造是科学领域中的“诗作”,一切伟大的发明都显示了“一种富于诗意的想象力”的影响,搞创造就是当诗人。翻开科学创造史册,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既简单又明了的事实:真与美,历来是同生同存;寻真与求美,总...
王晓生[6](2004)在《“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 ——语言之维》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1917到1923年之间发生的新诗革命。新诗在诞生初始就逐步形成自己的传统。由于这个传统和旧诗传统存在一定的异质性,这使得新诗继承旧诗传统存在一定的困难,必须对新诗回归传统的主张保持很大的警惕。 论文由六部分组成:导论,相关理论背景,诗体解放:理论及现实,新诗:寻求语言之旅,新旧传统:几次争论,结语。 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研究范围和分析视角以及相关文献。论文没有采取严格新诗“史”的方式展开叙述,而是更注重新诗内部“问题”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从后来人的视角回望过去,而且从过来人的身份了望现在。 第一章介绍死文学活文学和现代文言写作的翻译性两个与论文直接相关的背景。弄清这两个问题是为分析新诗和旧诗传统的异质性提供背景支持。 第二章具体分析新诗革命展开的过程。先分析新诗革命之所以发生的语言学上的原因,再分析新诗革命具体的展开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两个小个案来进一步透视新诗革命展开过程的丰富性。这两个个案是,《小说月报》杂志在新诗革命时期刊发新诗的情形、新诗革命时期翻译介绍外国诗歌的的状况。 第三章通过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等三种新诗文体,在新诗革命时期的新变和特征,来分析新诗是如何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寻找到适应自己文体的诗性语言。认为要重新认识初期新诗各文体在历史情境中出现的一些特征,不能简单地从“诗”性的角度去指责,而是必须从新诗寻找语言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特征的价值。 第四章借古诗今译、抄袭事件、“丑的字句”三次论争事件来认识新诗和旧诗美学之间的异质性。指出发生这三次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新诗和旧诗在语言使用上发生了变化。语言变化因素的存在导致新诗和旧诗之间产生一定的异质性。新诗和旧诗异质性的存在使得新诗继承旧诗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很大困难。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介绍相关问题。
杰弗里·迪弗,严志军,张沫[7](2008)在《冷月》文中认为后"9·11"时代的纽约,充斥着困惑、恐惧和愤怒交织的危机情结。一个"唯我独清"的重案组女警探,在自己生命中四个重要的男人之间周旋:声誉即将毁于一旦的警察父亲、罪行已经败露的警察男友、高位截瘫的精神伴侣、一个沉醉于阴谋和诡计的犯罪高手。寒冷的12月的夜晚,一轮满月高挂在纽约市的上空,此时发生了两起命案。凶手在两个现场都放置了同样诡异的古董钟,还附上一张署名为"钟表匠"的纸条!犯罪学家林肯·莱姆和警探萨克斯受命组成调查组,在扑朔迷离的线索之间抽丝剥茧,在物证、推理和目击供词之间艰难取舍,终于找到了售出十只钟表的经销商——意味着将有十位受害人在纽约死于非命。作案手法将异常残忍:割腕、放血、砸碎喉咙、火刑……古董钟发出的每一声嘀嗒,都意味着一个生命即将结束。在表意学专家凯瑟琳的协助下,他们先抓住了"钟表匠"的助手,一个名为文森特的性变态罪犯。然后,钟表匠本人主动现身,警方轻松将其抓捕归案。然而案情却急转而下——钟表匠表示,他犯下的两桩命案都是假的,其实根本没有受害者,他之所以偷来尸体布置现场,目的在于制裁那些贪污的警察。由于缺乏确凿证据证明其犯有严重的罪行,钟表匠顺利获释,但他真的如此高尚而单纯吗?莱姆不禁怀疑钟表匠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格非[8](2011)在《春尽江南》文中研究指明从《人面桃花》到《山河入梦》,再到《春尽江南》,故事钟摆的振幅越来越小。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时间本身正在褪去它原有的光晕。小说中的人物,也许各有其观点但他们都不能代表作者。假如作者一定要代表什么人的话,我愿意代表的,或许仅仅是失败者而已。正如我时常强调的那样,文学原本就是失败者的事业。
赵莎莎[9](2019)在《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秦腔作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剧种,是整个梆子腔体系的代表。明清以来,生长于民间的传统秦腔经过长期演出实践,由无数民间艺人积累创造,形成了题材丰富、类型多样的剧目,承担着娱人娱神、祈福还愿、人际交往等多重社会功能,是西北地区民众性格、世俗人情、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现。“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是一项牵涉面较广的课题,本文着力于在戏曲学研究视域下对传统秦腔剧目进行综合性、全面性考察,融传统秦腔剧目的基本特征、发展流变、创作形态、文学特色、舞台呈现、民俗文化、地域流播等多方面的研究于一体。本文从传统秦腔剧目的概况研究开始,从“概况”、“分类”、“命名”三方面对剧目进行系统梳理。重点聚焦剧目的创作形态演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剧目的文学特色与舞台呈现,并延展到传统秦腔剧目在西北地区的流播。力图构建一个立体多元的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框架。第一章“传统秦腔剧目概况”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介绍,主要考辨传统秦腔剧目的出现时间,探析其生成机制、传承方式及剧本体制特征,分析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特征及创作阶段,研究代表性文人创作剧目的秦腔移植,统计剧目数量并梳理存目、存本情况。第二章“传统秦腔剧目分类”按研究视域的不同,从戏曲研究的常规视角和传统秦腔剧目的本体特征两个维度出发,对剧目的分类进行系统梳理与细化评述,总结剧目分类的价值与意义。第三章“传统秦腔剧目的命名”关注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内容,从剧目命名方式的多样性出发,重点分析纷繁复杂的多名与重名现象,探究传统秦腔剧目命名背后的民间性特质。第四章“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形态及其演变”是第五章“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与第六章“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的研究基础。第四章从演员中心制为主导的剧目创作形态出发,梳理传统秦腔剧目从口头剧本形态的路头戏到有固定文本形态的定本戏的嬗变轨迹。第五章分析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重点关注剧目文学与地域文化、民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探讨叙事共生体背景下剧目的多元化题材来源,分析英雄演义、世俗传奇和神怪故事这三种传统秦腔剧目的主要题材类型对秦人性格、西北民风、甘陕民俗等秦地文化的展现。探究传统秦腔剧目的故事内涵对民众心理的体现以及集体愿望的表达,分析传统秦腔剧目中王侯将相、英雄人物的塑造所体现出的平民阶层的想象特征,分析“同姓一家”心理主导下演出剧目的民俗禁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概括传统秦腔剧目所具备的俗文学特质,重点分析经典剧目《五典坡》与《打金枝》中的世俗民情展现。第六章研究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传统秦腔剧目的编演将舞台效果放在第一位,特技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艺术化地塑造人物、表现情绪、展现剧情。名角优秀的舞台表现力成就了一批经典剧目,二者之间形成了繁荣共生的关系。而传统秦腔剧目之所以适宜场上演出,和剧目所具备的剧场性密切相关。从南戏《琵琶记》与秦腔《铡美案》的对比分析可见,根植于民间的传统秦腔剧目具备更强的剧场性,更适合舞台演出。第七章是传统秦腔剧目的衍生研究。秦腔在西北地区的广泛流播使其具备了西北文化的共性特质,但不同地区依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秦腔班社和艺人在组织方式、擅演剧目上各有不同,剧目的流播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传统秦腔剧目由此更为丰富多元。余论部分是传统秦腔剧目研究的延展性讨论。关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改工作对剧目造成的影响,并引入“戏曲剧种文化生态”的概念探讨新时期以来秦腔的命运。
张晓枫[10](2013)在《渐行渐远》文中研究指明一切都渐行渐远了,逝去的全都是些最美好的东西。——作者题记第一章1苏乡村老张家"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们兄弟俩,你们要是再不好好念书,将来考不上学校,你爹又没钱没本事,就连一间象样的房也给你们盖不起,你们可到哪里去娶个媳妇呀?"许多年过去了,我还能清晰地记起我祖父咽气的那个下午。我甚至还能记起他老人家临终前,用已经落了光的灰黄的眼睛,不歇心地盯着他两个不争气的孙子时的表情以及断断续续讲的那段话。那是他老人家第二次晕过去又苏醒过来后,拉着我和大哥的手,对着我们家族和邻里许多人讲的。那也是他老人家这一生中,对我哥俩讲的最重也是最后的一段话。那时,我们村正好有十八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娶不到媳妇,号称十八罗汉。但是,苏乡村大名鼎鼎
二、也谈好的发明是一首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好的发明是一首诗(论文提纲范文)
(3)非比寻常(论文提纲范文)
题记: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6)“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 ——语言之维(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第一节 论题范围和分析视角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相关理论背景 |
第一节 死文学活文学之争 |
一 死文字活文字之争 |
二 死文学活文学之争 |
第二节 现代文言写作的翻译性 |
第二章 诗体解放:理论及现实 |
第一节 诗体解放的语言现实性 |
第二节 新诗革命的历史进程 |
一 古诗体的非格律化和白话化 |
二 诗体的散文化 |
第三节 我是谁? |
第四节 《小说月报》诗歌 |
第五节 翻译介绍外国诗歌 |
第三章 新诗:寻找语言之旅 |
第一节 抒情诗:爱情诗 小诗 |
一 浪漫主义与感伤主义 |
二 爱情诗与小诗 |
1 瞟我意中人 |
2 最易偷懒的诗体? |
第二节 叙事诗: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
一 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
二 叙事诗 |
第三节 说理诗:科学主义 |
一 科学主义与诗歌 |
1 不断进化之程 |
2 “黑色的牡丹” |
二 说理诗 |
第四章 新旧传统:几次争论 |
第一节 摆渡的船:诗歌翻译 |
第二节 归鸦又来:抄袭事件 |
第三节 一车新鬼:丑的字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8)春尽江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气预报。 |
2. 一般性问候。 |
3. 她开始抽烟。有时很凶。 |
4. 她把那辆本田牌小轿车, 转让给了单位的一个 |
(9)传统秦腔剧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1、传统秦腔 |
2、剧目与剧本之辨析 |
3、研究范围 |
三、研究综述 |
1、秦腔剧种演变史研究 |
2、传统秦腔文学研究 |
四、文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来源 |
2、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传统秦腔剧目概况 |
第一节 剧目出现时间 |
一、明初说 |
二、明中叶说 |
三、剧目出现时间推测 |
第二节 剧目生成机制、传承方式及剧本体制 |
一、生成机制 |
二、传承方式 |
三、花雅之争背景下传统秦腔剧本体制的定型 |
第三节 民间艺人与集体创作 |
一、创作主体及创作特征 |
二、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阶段 |
第四节 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十大本”与秦腔移植 |
一、李芳桂生平及“影戏”简述 |
二、“十大本”及其秦腔移植 |
第五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数量与现存情况 |
一、剧目数量 |
二、现存情况 |
第二章 传统秦腔剧目分类 |
第一节 戏曲研究常见分类标准 |
一、体制规模 |
二、角色行当 |
三、题材类型 |
四、演出习俗 |
五、其他分类方式 |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研究主流分类标准 |
一、故事朝代 |
二、版本形态 |
三、禁演与否 |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分类的意义 |
一、故事题材丰富广泛 |
二、传统秦腔演出繁盛 |
三、传统秦腔作为独立剧种的成熟性 |
第三章 传统秦腔剧目命名 |
第一节 命名方式 |
第二节 多名与重名之探析 |
一、一剧多名(同目异名) |
二、多剧一名(同名异目) |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命名的民间性特质 |
一、口语化、通俗化 |
二、类型化 |
第四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形态及其演变 |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创作的原始形态:路头戏 |
一、从台州戏班的路头戏讲起 |
二、秦腔剧目创作的原始形态:路头戏 |
第二节 民间艺人对演出剧目的整理:演出抄本 |
一、演出抄本产生的背景 |
二、演出抄本的三种类型 |
第三节 经典剧目的书坊刻印本与定本戏 |
一、经典剧目刻印本:曲词固定的定本戏 |
二、定本戏评述 |
第五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 |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题材分析 |
一、“叙事共生体”与多元化题材来源 |
二、题材类型与秦地文化之关系 |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民众心理表达 |
一、类型戏故事内涵:世俗心理的表达 |
二、平民化王侯英雄:草根阶层的想象 |
三、“同姓一家”的民众心理与民俗禁忌 |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俗文学特质 |
一、俗文学特质概说 |
二、个案分析:《五典坡》与《打金枝》中的世俗民情 |
第六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 |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与表演特技 |
第二节 经典剧目与名角 |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与场上演出 |
一、“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
二、对比研究:南戏《琵琶记》与秦腔《铡美案》 |
第七章 传统秦腔剧目在西北地区的流播 |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陕西的流播 |
一、中路秦腔(西安乱弹) |
二、东路秦腔(同州梆子) |
三、南路秦腔(汉调桄桄) |
四、西路秦腔(西府秦腔) |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甘肃的流播 |
一、中路秦腔 |
二、东路秦腔 |
三、南路秦腔 |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新疆、宁夏、青海等地流播 |
一、新疆秦腔 |
二、宁夏秦腔 |
三、青海秦腔 |
余论 |
一、戏改对传统秦腔剧目的影响 |
1、西北地区传统秦腔剧目审查与整理工作报告 |
2、戏改的影响 |
二、新时期以来秦腔的命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渐行渐远(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1 苏乡村老张家 |
2 崞县中学 |
第二章 |
3 少年“维特”之烦恼 |
4 来信了 |
5 中了,我中了 |
第三章 |
6 第一次远行 |
7 那时的大学 |
8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 |
第四章 |
9 《父亲》 |
10 转机 |
第五章 |
11 文竹(上) |
12 文竹(下) |
13 让我沉下去吧 |
第六章 |
14 天凉好个秋 |
第七章 |
15 白草口乡中学 |
16 走出你们的法规 |
第八章 |
18 乡村教师 |
19 那时的圣殿 |
第十章 |
20 年 |
21 三春过后 |
第十一章 |
22 说一说我的曾祖父 |
第十二章 |
23村戏 |
24 春桃(上) |
25 春桃(下) |
第十三章 |
26 六月十三庙会 |
27 父亲的新宅(上) |
28 远嫁 |
第十四章 |
29 赫尔曼·黑塞 |
30 农舍·山口 |
31 长城 |
第十五章 |
32 把学校捅了个大窟窿 |
33 告别 |
第十六章 |
34 再见,定居和有产业的人们 |
第十七章 |
35 大哥的故事(上) |
36 广场·小旅馆 |
37 流浪前夜 |
第十八章 |
38 北京,天安门广场 |
39 汉太史司马迁祠 |
第十九章 |
40《十年》 |
41 李慕白 |
第二十章 |
42 我爱过你一个钟头 |
第二十一章 |
43 大哥的故事(下) |
44 记者·便衣警察 |
第二十二章 |
45 父亲的病 |
46 日记 |
第二十三章 |
47 父亲之死(上) |
48 父亲之死(下) |
第二十四章 |
49孤儿寡母 |
50 清明 |
51 等待 |
第二十五章 |
52 可怕的寓言 |
53 第二次转机 |
第二十六章 |
54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
55 编辑部的故事·韩小莼(上) |
56 编辑部的故事·韩小莼(下) |
57 《淡水河边的焰火》 |
第二十七章 |
58 相亲 |
59 初识白晓芸 |
60 婚姻大事(上) |
61 婚姻大事(下) |
第二十八章 |
62 贫贱夫妻 |
63 早夭的诗云 |
第二十九章 |
64 两封旧信 |
65 一段日记 |
第三十章 |
66 安魂曲 |
67 君子应该固穷吗 |
第三十一章 |
68 父亲的新宅(下) |
69 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
第三十二章 |
70 新警察与赞美诗 |
71尾声·青青子衿 |
四、也谈好的发明是一首诗(论文参考文献)
- [1]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下部)[J]. 黄济人. 红岩, 2013(02)
- [2]踌躇的季节[J]. 王蒙. 当代, 1997(02)
- [3]非比寻常[J]. 李师江. 当代, 2016(02)
- [4]风雅颂[J]. 阎连科. 西部, 2008(03)
- [5]也谈好的发明是一首诗[J]. 张景育. 发明与革新, 1994(01)
- [6]“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 ——语言之维[D]. 王晓生. 首都师范大学, 2004(04)
- [7]冷月[J]. 杰弗里·迪弗,严志军,张沫. 译林, 2008(01)
- [8]春尽江南[J]. 格非. 作家, 2011(17)
- [9]传统秦腔剧目研究[D]. 赵莎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渐行渐远[J]. 张晓枫. 黄河, 2013(03)
标签: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