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扬州民俗文化初探

唐代扬州民俗文化初探

一、唐代扬州民俗文化初论(论文文献综述)

牛丽敏[1](2021)在《传统民俗文化在高中历史中的教学原则探究》文中认为传统民俗文化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继承,是一种生活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传统民俗文化作为独特的历史教学资源,对学生理解历史、塑造历史思维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尽管传统民俗文化日益走进历史课堂,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社会对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的忽视等诸多因素影响,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历史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乡土性、系统性和适当性原则,充分利用传统民俗文化的辅助功能。

李梦遥[2](2021)在《唐代扬州城社会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徐艺璇[3](2021)在《《太平广记》中的唐代扬州》文中研究表明唐代扬州作为全国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贸易口岸,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中唐以后,由于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和诸多文学作品的渲染,扬州以“富庶甲天下”闻名于世。于是扬州经常被作为小说故事的承载地,产生了许多以扬州风物为背景的小说。宋代李昉等人编撰的《太平广记》(以下简称《广记》)集汉唐笔记小说之大成,素有“小说家之渊海”的美誉。其中所载故事保留许多有关唐代扬州的史料信息,涉及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我们认识唐代扬州社会的发展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重商传统和南朝遗风两种新旧文化的冲突交融下,唐代扬州城市呈现出一种较为自由浪漫的风气。受这种风气的影响,扬州百姓节日生活丰富多彩,民间信仰生活活跃。同时,长期生活在扬州的百姓都带有鲜明的扬州特色。尤其是对女性的宽容和尊重,充分显示了扬州开放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唐时扬州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具体表现在商贾如织和商品云集。各类货商为扬州巨大的商业利润所吸引,在此汇集。扬州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百货所集、人流庞大的交流贸易场所。胡商就是来扬行商中被记载较多的一个群体,他们大多居住在扬州城中,资产惊人,从事珠宝贸易和借贷服务。唐代扬州宗教氛围浓郁,道教和佛教信仰者众多。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民间百姓都普遍信奉佛道。他们希望通过求仙访道或持经诵戒,来表达自己求福禳灾、避凶就吉的精神诉求。活跃于扬州的道士高僧也积极传法弘教,对扬州百姓生活及心理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张婷[4](2021)在《唐人传奇小说中的民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俗作为产生并存在于民众中间的风俗习惯,它所呈现出的具体面貌往往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众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动也都依赖于民俗文化的体现。唐传奇中渗透的民俗文化因子,对研究唐代民俗文化,窥探唐代社会精神文明,了解唐人的国民品格有着重要意义。此外,民俗与文学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二者的互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创作提供值得借鉴的模式。唐传奇中的民俗描写,在丰富小说主题、塑造人物、构筑情节以及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历来学者多重视对唐传奇中出现的民俗本身的研究,对唐传奇中民俗描写的具体面貌、特点以及民俗与唐传奇故事构建之间的关系等关注较少,本文以唐传奇中出现的民俗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对作品中出现的各类民俗的梳理,分析论述唐传奇中民俗描写的真实面貌,选取唐传奇中描写较为广泛的节日民俗、婚俗、信仰民俗,采用对比分析、文史互证、文本细读等方法,就此类民俗在唐传奇中的表现形式、特点及意义等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通过梳理节日民俗、婚俗、信仰民俗在唐传奇中呈现的整体面貌,对唐传奇中的民俗描写从内容上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民俗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探究民俗内容对民俗原貌、民俗时代特征的表现,以此来分析唐传奇中的民俗描写在丰富小说内容的文化价值方面的作用;第二,以唐传奇中的民俗描写方式为角度,分析民俗在构建小说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的文学功能;第三,通过对民俗模式的历史特征、时代特征与唐传奇中民俗描写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作者借助小说中的民俗描写所传达的创作意图,探究唐传奇中民俗描写包含的社会文化底蕴;第四,立足唐传奇中出现的民俗的本来面貌及内涵,分析唐传奇中的民俗描写对民俗现象及民俗文化的改构与重建的方式,探究民俗与小说虚实结合的互动范式的价值与意义。

陈瑜[5](2019)在《唐代商业与诗歌论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商业与诗歌论稿”这一课题旨在以涉及唐代商业题材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以唐诗史料为文本支撑,围绕商业——商人——士人——诗歌这一主线,系统分析唐代商业题材诗歌的整体风貌以及商业与诗歌间的深层关联,综合呈现多元立体的文学生态,重新定位其在唐代诗歌史以及古代文学史中的历史地位。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通过介绍研究缘起阐明本文的选题依据,再从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方面论证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考论了关涉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在对前贤的相关研究成果予以分析和肯定的基础上,亦对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论析;最后根据研究目的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考察范围、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考察了唐代商业与诗歌的内在联系,对唐代国内商业的发展轨迹予以了动态呈现。本章辐射商业中商业店铺和商业市场两个核心要素,择取最具时代新变和商业特色的代表性内容,以唐诗作品为切入点开展镜像分析,一是以“酒肆”一隅管窥唐代的商业店铺全貌,审视与探讨了诗歌的气质风貌与诗歌意象;二是以“坊市”“夜市”“草市”“花市”为例,对唐代商业市场的发展轨迹予以剖析,并深入挖掘诗中展现的时代特色与社会风尚。通过点面结合地论述,将商业题材诗歌的研究从经济考略纵深到人文视野。第三章聚焦于反映唐代国际商贸与多元文化融合的“商胡”主题,从诗歌入手考述“商胡”的族属来源及来华路线,探寻“商胡”在华的行动轨迹与聚居之地,展现了唐朝国际贸易兴盛发达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共融的景象。本章还着重对唐诗中的“商胡”的文学书写和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入阐述,唐代诗人以局部侧写和全景素描的方式诗意渲染了“商胡”的诡谲体貌,新颖艺术的书写模式有助于唐诗题材、内容和技巧的拓展;对“商胡”重利轻身的冒险精神、慧眼识宝的超凡能力、重义好德的美好品德的多角度观照丰富了“商胡”的立体形象;对乡国梦遥的愁闷“商胡”的形象刻画则以思乡为契合点,通过“同化”体验的建构寻求彼此情感上的“同”以弥补胡汉间文化上的“异”,表现了唐人进步的民族观。唐诗中的“商胡”形象书写蕴含对异质文明的诗意呈现、审美体验、文化反思和历史回溯,视角独特,意蕴丰赡。第四章对唐诗中的“士”“商”关系予以重点阐发,通过深入剖析士商关系的嬗变轨迹和心态成因,论述士人阶层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与情感。综观整个唐代社会,“士”对“商”的非难始终占据主流,这种思想根源有四:一是义利观下的“士志于道”与“逐利惟是”的价值取向差异;二是士人视角下的“贾雄农伤”的政治忧思;三是封建伦理家庭观标准下的情感批判;四是官商勾连背景下士不如商的激愤。随着人道主义精神的高涨和身迹相合的心路发展,“士”与“商”的联系日渐加强,二者关系有所缓和与松动,“士”能对“商”的生活处境做出复杂多面的反映,“士”关注到“商”漂泊无俦的凄苦之旅、风险莫测的关梁之危与惨痛难避的人祸之难,在诗歌中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仕宦类商贾”的感叹中又抒发出对“商”豪情快意和自得其乐的羡慕与赞扬。第五章着眼于商业发展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研究。第一节总结了商业发展对诗歌艺术风貌的影响,一是创作突破得益于关注重点的变换与文风倾向的转变;二是创作群体中妓女与商人成为新兴创作力量;三是创作体式的选择深受歌诗传唱审美导向的影响;四是创作风格趋向于通俗化与生活化。第二节以唐诗中的花卉新变为例探讨经济现象对诗歌内容的影响。作为潮流观察员的唐代诗人们敏锐地捕捉到唐诗中出现的花卉种植新变,深入剖析了唐代统治者赏花逐异与游幸娱乐日重、新贵族慕上习气与竞奢攀比成风、士大夫醉心于园林雅趣与花木娱情、方外人着力于寺观美化与心性修行的时人心态,将这些新兴现象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呈现于诗作之中,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表现内容。第三节以“瑟瑟”的色彩转喻为例探讨外来商品对唐诗语汇的影响。“瑟瑟”是波斯、南诏和西域诸国官方进贡与贸易交流的珍稀商品,随着其在上层社会中的广泛应用,逐渐被文人纳入到诗歌语汇之中。唐代诗人自白居易而降,有意识地将“瑟瑟”进行色彩转喻,用以代替“碧”所涵盖的青、绿、蓝等不同层次的颜色,将其转喻为江水碧色、茶末鲜色、衣饰丽色、松竹青色等色相,为诗歌创造出丰富多变的色彩层次和新鲜个性的艺术境界,更创造性地将其与“猩猩红”对比,形成一对特定的意象组合,固化为诗歌中色彩对仗的修辞格式。唐代外来商品凭借诗人敏锐的审美体验、大胆新奇的意象转喻和生动夸张的艺术表现,在后世文学作品中接受广泛。

程严凯恩[6](2019)在《方志中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京、镇江和扬州均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受到多样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宁镇扬地区多为各朝各代的政治要地、军事要地,亦是人们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发展迅速,经济繁荣,体育也随之蓬勃发展。现如今,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体育文化、大力促进宁镇扬的体育文化发展,对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的专门性研究必不可少。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宁、镇、扬三市方志中的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探索,摭举出具有亮点的体育文化资源,并划分成多个横向类别板块和纵向时间板块,形成文化空间。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根据宁镇扬这三座城市从古至今发展的同源性和差异性,凝炼出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特点及特点形成的原因。继而根据上述研究,分析三市体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获得当代启示和警示。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的特点如下:1、记载兼备真实性和文学性;2、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兼备多样性和独特性;3、近代以来体育的军事色彩浓郁;4、适配人群具有广泛性;5、资源类别具有复合性。原因分析结果如下:1、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体育文化资源的记载兼备真实性和文学性;2、南北交界、临江环山的自然地理特征促使民间体育兼备多样性和独特性;3、国家安全的信条是宁镇扬军事体育发展的动力源;4、宁镇扬开放兼容的风气催发体育适配人群的广泛性;5、宁镇扬近代体育发展的多元化成就体育文化资源类别的复合性。结论与价值:1、方志中存在大量的史料可为体育史学研究所参考,方志中体育相关资料较为零散,可利用多样的资料信息检索手段。2、具有文化传播价值。包括文物和遗存的观赏价值和马文化、武术文化等中国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价值。应注重其文化资源价值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文化传承。3、具有思想教育价值。强化现代国防教育,警示现代人“忘战必危”,时刻保持危机感和对战争史的敬畏心;树立中国精神,强化现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早日实现体育强国梦;培养学生接纳新思想,摒弃陈旧思想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4、具有体育发展价值。为学校体育的竞技化和专业训练体系的校园化提供依据、为当今竞技体育改革提供参考、为宁镇扬体育场馆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陈伟达[7](2018)在《论唐代扬州的发展与“扬一益二”说法的形成》文中指出“扬一益二”是反映唐代扬州和成都繁盛景象的一种说法。这一说法的形成不仅与其自身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还与安史乱后扬州整体地位的提高有密切的联系。在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仅唐人对扬州的评价和看法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扬州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扬益”的说法逐渐形成。而经过宋代人的概括和提炼以后,“扬益”之说又演变为“扬一益二”之说,最终在南宋时为时人所普遍接受。也就是说,“扬一益二”的说法是宋朝时人在唐代扬州发展和地位提升的基础上塑造出来的。

包广龙[8](2018)在《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扬州园林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实地调研、定量实验和定性分析等方法,梳理、总结了扬州园林的历史人文的发展过程与感知环境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提炼,提出了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二者并重的“两轴一链”的保护方法作为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上篇阐述了扬州园林历史和文化景观演进史。在梳理扬州园林发展历史概论的基础上,园林历史发展时期的划分节点由传统的园林断代史变为以园林和历史事件作为依据的新视角,重新划分了园林发展时期:由刘宋时期徐湛之的“起源四景”—隋代“城塔柳”景观发展的初始意象—宋代“三城”的城防系统—明末影园—清初休园—清中期个园—新中国成立作为划分节点。在梳理扬州园林历史文化景观的基础上,阐述扬州的历史文化景观,从与扬州园林史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战争、运河、帝王政治、士大夫、盐商、市民的多角度梳理园林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园林历史发展和文化景观的双视角阐述扬州园林历史人文环境,是对“竖向”的扬州园林史进行“横向”的有益补充,从而标定扬州园林中代表性的园林总体特征,为研究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关系提供坚实的历史与理论支撑。中篇从具有代表性的诸座园林内部的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入手,通过具体的调研数据和软件模拟,进行四种感知环境分析:以“精妙巧借”为主要特点的视觉环境;以“大音希声”为主要特点的听觉环境;以“触景生情”为主要特点的触觉环境;以“四季闻馨”为主要特点的嗅觉环境。基于扬州园林的感知环境实验是从主观的个体感受到客观的调查分析,从整体感知的角度出发,力图通过从园林现状感知实验到园林总体特征的还原与验证的过程,来揭示园林内部感知环境与历史人文的紧密联系,同时以新的视角进一步阐释园林感知环境在园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篇从城市景观轴、非遗文化轴及园林感知链三方面入手,建立起园林外部环境—感知环境—园林总体特征的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并重的横纵理论联系,使得园林内外部环境能够根据园林自身的总体特征完整的保护起来,最终形成“两轴一链”式的将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并重的保护方法,为现有的扬州园林保护进行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以期为扬州园林环境的保护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王秀[9](2016)在《唐代扬州剪纸考略——基于民俗学的角度》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唐代社会安定、经济发达,这时期的扬州剪纸在民间已经非常普及;隶属于本源文化的中国民间剪纸工艺从原始形态的孕育阶段过渡到兴旺发达的比较文明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特征。唐代扬州早有"剪纸事鬼"的风俗,剪"彩胜"习俗蔚然成风,妇女们喜爱贴"花黄"的习俗,民间普遍流行"剪纸迎春"的风俗习惯。剪纸大都以民俗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从民俗学角度可侧面印证扬州剪纸艺术的源远流长。

张兴龙[10](2016)在《“扬州小说”概念界定的理论阐释》文中提出本文从创作主体、叙事内容和发展区间三方面重新明确界定了"扬州小说"概念,认为:扬州小说创作群体是承载和创造扬州文化理念与精神的"为扬州文化所化之人",其根本特征是与其他区域文化历史承载者截然不同的审美主体。扬州小说叙事内容至少包括聚焦"物"的直观意象层面,展示扬州地理空间;聚焦"人"的行为层面,展示扬州城市社会空间;聚焦"意"的哲理层面,展示扬州城市审美文化空间等三种形态。扬州小说孕育、萌发于唐代,全面兴起、繁荣于明清,至晚清开始衰落。

二、唐代扬州民俗文化初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代扬州民俗文化初论(论文提纲范文)

(3)《太平广记》中的唐代扬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太平广记》所见唐代“扬州故事”文献探析
    第一节 类目的编排分析
    第二节 引书的种类分析
    第三节 内容的量化分析
第二章 《太平广记》所见唐代扬州的风土人情
    第一节 社会风貌
    第二节 节日风俗
        一、端午竞渡
        二、腊日藏钩
    第三节 民间信仰
        一、鬼魂信仰
        二、自然信仰
        三、精怪信仰
    第四节 “扬州人”
        一、女性
        二、文人士子
        三、其他平民百姓
第三章 《太平广记》所见唐代扬州的商人与商品
    第一节 商业经营者
        一、坐贾
        二、行商
        三、胡商
    第二节 商品物产
        一、铜镜
        二、毡帽
第四章 《太平广记》所见唐代扬州的宗教信仰
    第一节 唐代扬州道教
        一、扬州官方对道教的尊崇
        二、道士在扬州的活动
        三、民间道教活动
    第二节 唐代扬州佛教
        一、扬州寺院
        二、扬州僧人
        三、民间崇经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太平广记》中的唐代扬州故事条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唐人传奇小说中的民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唐传奇中的节日民俗
    第一节 唐传奇对唐代节日民俗的整体观照
        一、小说对唐代传统节日民俗的书写
        二、小说对唐代新变节日及民俗的书写
        三、小说对唐代节日民俗时代特征的展示
    第二节 唐传奇中节日民俗的文学功能
        一、节日民俗与小说人物塑造
        二、节日民俗与小说情节发展
第二章 唐传奇中的婚俗
    第一节 唐传奇对“媒妁”形象的继承与丰富
        一、小说中的普通媒妁
        二、“媒妁”在小说中的新面貌
    第二节 唐传奇中的“六礼”之仪与婚俗禁忌
        一、小说对“六礼”之仪的故事化再现
        二、小说对婚姻禁忌的直切式叙写
    第三节 唐传奇中婚俗描写的新模式
        一、小说婚俗描写中“六礼”之仪角色的互换
        二、小说婚俗描写对“婚姻禁忌”的突破
        三、小说冥婚习俗描写中的“女追男”模式
第三章 唐传奇中的信仰民俗
    第一节 唐传奇中的神灵崇拜
        一、小说中神灵崇拜的基本面貌
        二、小说中神灵崇拜的行为艺术——禁忌巫术
    第二节 唐传奇中的宗教信仰民俗
        一、佛教信仰民俗与小说情节模式
        二、道教信仰民俗与小说情节模式
    第三节 唐传奇信仰民俗描写的世俗化
        一、小说中神与仙形象的生活化
        二、小说中神灵形象的功利性
第四章 唐传奇中民俗描写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民俗描写的真实性—民俗对小说的衬托
        一、民俗活动以虚写实,使小说内容更具生活色彩
        二、民俗描写作为隐线,揭示作者对现实的观照与关怀
    第二节 民俗描写的虚构性—小说对民俗的再创造
        一、小说对民俗事象功能的再创造
        二、小说对传说与神话原型的再创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唐传奇民俗描写一览表

(5)唐代商业与诗歌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评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 唐诗中的商业镜像
    第一节 “笑入胡姬酒肆中”之店铺
        一、空前兴盛的“酒家楼”
        二、异域风情的“春酒店”
        三、“胡姬当垆”与“青门送别”
    第二节 “花市香飘漠漠尘”之市场
        一、城邑“坊市”的变迁
        二、乡村“草市”的繁盛
        三、专营“花市”的勃兴
第三章 唐诗中的“商胡”印记
    第一节 “商胡”的族属来源
        一、西域昭武九姓商人
        二、周边少数民族商人
        三、其他海外诸国商人
    第二节 “商胡”的行迹探寻
        一、“商胡”的北上行迹
        二、“商胡”的南地留痕
    第三节 “商胡”的形象书写与文化意蕴
        一、“商胡”体貌的诗意渲染
        二、“商胡”品性的多重观照
        三、“商胡”情感的同化体验
        四、“商胡”书写的文化意蕴
第四章 唐诗中的“士”“商”关系
    第一节 “士”对“商”的非难
        一、义利观念下价值取向的批判
        二、士人视角下贾雄农伤的忧思
        三、伦理精神下家庭情感的背离
        四、官商勾连下士不如商的激愤
    第二节 “士”对“商”的同情
        一、漂泊无俦的凄苦之旅的关注
        二、风险莫测的关梁之危的感慨
        三、惨痛难避的人祸之难的叹息
        四、形迹相合的同情之源的剖析
    第三节 “士”对“商”的羡慕与赞扬
        一、对“商”豪情快意和自得其乐的羡慕
        二、对“商”爱国热情与诚信经营的赞扬
第五章 唐代商业对诗歌的影响
    第一节 商业发展对诗歌风貌的影响
        一、诗歌创作的动态演变与特色分析
        二、创作队伍中孕育出新兴创作力量
        三、创作体式取决于传唱的审美导向
        四、创作风格趋向于通俗化与生活化
    第二节 经济现象对诗歌内容的影响——以“花卉新变”为例
        一、花卉诗歌蕴含的时代新变
        二、花卉诗歌展现的社会生活
        三、花卉诗歌书写的价值内涵
    第三节 外来商品对诗歌语汇的影响——以“瑟瑟”诗为例
        一、“瑟瑟”本源考述
        二、“瑟瑟”释义辨正
        三、“瑟瑟”在唐诗中的色彩转喻及意象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方志中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界定
    3.2 方志中宁镇扬的体育文化资源摭举
    3.3 方志中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的特点
    3.4 方志中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特点形成的原因
    3.5 方志中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论唐代扬州的发展与“扬一益二”说法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学术史回顾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唐代扬州的基本概况
    一、扬州的地理及交通
    二、唐代扬州的经济发展
第二章 中唐以后扬州地位的提升
    一、江、淮地区的赋税和漕运
    二、历任淮南节度使及其影响
第三章 “扬一益二”说法的形成
    一、唐代对扬州评价的变化
    二、从“并扬荆益”到“时号扬益”
    三、“扬一益二”说法的出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扬州园林的古代文献概况
        1.2.2 研究扬州园林的现代文献概况
        1.2.3 研究园林保护为主的文献概况
        1.2.4 研究园林感知环境为主的文献概况
    1.3 相关概念阐释和研究对象界定
        1.3.1 扬州园林
        1.3.2 园林环境
        1.3.3 历史人文
        1.3.4 感知环境
        1.3.5 园林总体特征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课题的创新之处
    1.5 论文研究框架
上篇 扬州园林的历史人文环境
    2 历史予园林--扬州园林历史概述
        2.1 扬州园林的起始期
        2.1.1 有关起始期的两种错误观点
        2.1.2 源于西汉,始于刘宋--徐湛之的“起源四景”
        2.2 扬州园林的发展与萧条期
        2.2.1 从隋代城、塔、柳到宋代三城--扬州园林的发展期
        2.2.2 从宋代三城到明末影园--扬州园林的萧条期
        2.3 扬州园林的成熟与繁荣期
        2.3.1 从明末影园到清初休园--扬州园林的成熟期
        2.3.2 从清初休园到清中期个园--扬州园林的繁荣期
        2.4 扬州园林的衰落与繁盛期——清嘉庆二十四年至今
        2.4.1 从清中期的个园到新中国的建立--扬州园林的衰落期
        2.4.2 新中国建国后--扬州园林的繁盛期
        2.5 本章小结
    3 人予园林--扬州园林历史文化景观的演进
        3.1 扬州园林与战争历史
        3.1.1 芜城之战暗助园林开创
        3.1.2 宋金、宋元之战完善水道体系
        3.1.3 洪杨之乱终结盛世园林
        3.2 扬州园林与运河文化
        3.2.1 一条河与一座城—运河的变迁
        3.2.2 河边城与城中园—运河与扬州园林
        3.3 扬州园林与帝王政治
        3.3.1 炀帝情缘与人文景观初创
        3.3.2 清帝南巡与园林繁盛
        3.4 扬州园林与士大夫文化
        3.4.1 鲍照名作《芜城赋》
        3.4.2 杜牧十年扬州梦
        3.4.3 欧阳修始建平山堂
        3.4.4 石涛大师叠山石
        3.4.5 马氏兄弟富藏书
        3.5 扬州园林与盐商文化
        3.5.1 盐法之变与盐业兴衰
        3.5.2 永恒的利益—宠信、威胁与利用
        3.5.3 灰色盐商带来的扬州园林大发展
        3.6 扬州园林与市民文化
        3.6.1 繁华的折射—扬州市民文化
        3.6.2 市民郊游与湖上园林的共荣
        3.7 本章小结
中篇 扬州园林的感知环境
    4 园林营建
        4.1 城市园林
        4.1.1 个园--“四季”为旨,“竹”为境
        4.1.2 小盘谷--以小见大,突出九狮图山的主体性特征
        4.2 湖上园林
        4.2.1 小金山景区—从一“借”到两“多”
        4.2.2 影园遗址—从因地制宜到借景
        4.3 研究讨论—为什么选择这四座园林
        4.4 本章小结
    5 精妙巧借—游线上的视环境感知
        5.1 视环境概述
        5.2 扬州园林视环境实验设计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对象
        5.2.3 实验方法与过程
        5.2.4 实验仪器
        5.3 扬州园林视环境分析
        5.3.1 个园视环境—四季赏景
        5.3.2 小盘谷视环境—小中见大
        5.3.3 小金山视环境—一点借多景
        5.3.4 影园视环境—一点观内外
        5.4 实验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大音希声--声环境感知
        6.1 声环境概述
        6.2 扬州园林声环境实验设计
        6.2.1 实验目的
        6.2.2 实验对象
        6.2.3 实验方法与过程
        6.2.4 实验仪器
        6.2.5 量表信度检验
        6.3 扬州园林声环境分析
        6.3.1 个园分析—竹声阵阵
        6.3.2 小盘谷分析—鸟声鸣鸣
        6.3.3 小金山分析—风铃悠悠
        6.4 实验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触景生情—铺地触环境感知
        7.1 触环境概述
        7.2 扬州园林铺地触环境实验设计
        7.2.1 实验目的
        7.2.2 实验对象
        7.2.3 实验方法与过程
        7.2.4 实验仪器
        7.2.5 量表信度检验
        7.3 扬州园林铺地触环境分析
        7.3.1 质感评价
        7.3.2 个园—功能分布,分类式触感
        7.3.3 小盘谷--集中分布,主题式触感
        7.3.4 小金山—功能性分布,多样式均衡触感
        7.4 实验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四季闻馨--嗅环境感知
        8.1 嗅环境概述
        8.2 扬州园林嗅环境实验设计
        8.2.1 实验目的
        8.2.2 实验对象
        8.2.3 实验方法与过程
        8.2.4 实验仪器
        8.3 扬州园林嗅环境分析
        8.3.1 个园分析--少中见大,营建布局均匀的特色香景
        8.3.2 小盘谷分析—以少胜多,营建主题明确的特色香景
        8.3.3 小金山分析—以多求全,基于四季花期的四季借景
        8.3.4 影园分析—多中求精,基于四季花期的四季香景
        8.4 实验讨论
        8.5 本章小结
下篇 两轴一链—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并重的保护方法
    9 城市景观轴
        9.1 景观分布轴
        9.1.1 自然山水轴线
        9.1.2 人文景观轴线
        9.2 城市发展轴
        9.2.1 城市规划概况
        9.2.2 “一城一轴四区”的旅游发展
        9.2.3 “一带、一城、三镇、多点”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框架
        9.2.4 “一区、三轴、两廊”的城市总体设计框架
        9.3 城市景观轴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9.3.1 景观分布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9.3.2 城市发展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9.3.3 “两轴一链”中的城市景观轴
        9.4 本章小结
    10 非遗文化轴
        10.1 扬州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概述
        10.2 以围绕传统园林建造艺术与技能为主的技艺类项目
        10.2.1 扬派盆景艺术
        10.2.2 扬州传统园林建筑技艺
        10.2.3 扬派叠石
        10.3 以围绕园林的民间文学或口头文学形式的口头传统类项目
        10.3.1 瘦西湖传说
        10.3.2 扬州古街巷传说
        10.3.3 冶春故事
        10.4 非遗文化轴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0.4.1 传统技艺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0.4.2 民间文学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0.4.3 “两轴一链”中的非遗文化轴
        10.5 本章小结
    11 园林感知链
        11.1 视觉感知链
        11.1.1 湖上园林—从因借成景到连景成轴
        11.1.2 城市园林—远眺近望
        11.2 非视觉感知链--声、嗅、触觉感知
        11.2.1 湖上园林--风铃声声与百花争香
        11.2.1 城市园林--莺声燕语与触景生情
        11.3 园林感知链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1.3.1 视觉感知链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1.3.2 非视觉感知链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1.3.3 “两轴一链”中的园林感知链
        11.4 本章小结
    12 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1.1 扬州园林的历史人文
        12.1.2 扬州园林的感知环境
        12.1.3 “两轴一链”--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并重的保护方法
        1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1.图片目录
    2.表格目录
附录一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附录二 部分园林环境调研表
    1.小金山声环境调研评价表
    2.个园声环境调研评价表
    3.小盘谷声环境调研评价表
    4.园林触觉环境好感度调研评价表(以小金山调研样表为例)

(9)唐代扬州剪纸考略——基于民俗学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剪纸事鬼”的风俗
二、剪“彩胜”习俗蔚然成风
三、妇女喜爱贴“花黄”的习俗
四、普遍流行“剪纸迎春”的风俗习惯
五、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扬州剪纸

(10)“扬州小说”概念界定的理论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扬州小说创作群体的“身份认证”
二、扬州小说叙事内容的“三维空间”
三、扬州小说发生与繁荣的“历史区间”

四、唐代扬州民俗文化初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民俗文化在高中历史中的教学原则探究[J]. 牛丽敏.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1(18)
  • [2]唐代扬州城社会生活研究[D]. 李梦遥. 辽宁大学, 2021
  • [3]《太平广记》中的唐代扬州[D]. 徐艺璇. 扬州大学, 2021(09)
  • [4]唐人传奇小说中的民俗研究[D]. 张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唐代商业与诗歌论稿[D]. 陈瑜. 吉林大学, 2019(02)
  • [6]方志中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研究[D]. 程严凯恩. 南京体育学院, 2019(02)
  • [7]论唐代扬州的发展与“扬一益二”说法的形成[D]. 陈伟达. 厦门大学, 2018(07)
  • [8]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研究[D]. 包广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9]唐代扬州剪纸考略——基于民俗学的角度[J]. 王秀.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10]“扬州小说”概念界定的理论阐释[J]. 张兴龙. 明清小说研究, 2016(03)

标签:;  ;  ;  ;  ;  

唐代扬州民俗文化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