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一、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钟秀[1](2021)在《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特征的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以及修复,而脑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与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功能的稳定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dCA显着受损,但对于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发病后dCA受损的变化情况目前尚不明确,本部分研究旨在明确静脉溶栓患者dCA的变化特点,为dCA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连续纳入符合条件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卒中发病后3个不同时间点(发病后1-2天、3-4天、7-8天)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速率,无创连续指尖血压监测仪监测动脉血压,采用传递函数分析模型评估dCA功能,同时选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进行dCA监测,作为对照组数据,探讨不同时间点dCA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缺血性卒中亚型之间,以及健侧、患侧dCA变化的差异。结果:最终本研究纳入223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年龄58.57±10.29岁,男性187例[83.9%]),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9例(35.4%),小动脉闭塞型126例(56.5%),不明原因型18例(8.1%),110例健康对照组(年龄59.32±11.14岁,男性92例[83.6%])。发病后1-2天大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PD)健侧(27.83±12.41度)和患侧(26.64±14.80度)dCA显着低于小动脉闭塞组(健侧36.82±10.75度,患侧36.06±11.08度),其他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不同的梗死类型,不同时间点健侧、患侧dCA均受损;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发病后1-2天(健侧32.97±20.08度,患侧31.85±20.73度)、3-4天(健侧31.63±18.99度,患侧30.79±20.05度)、7-8天(健侧33.47±18.97度,患侧32.62±21.72度)健侧、患侧dCA不随时间变化而波动,且持续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50.31±15.46度)。结论: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急性期dCA功能显着受损,且受损程度在急性期不随时间变化而波动;不同卒中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健侧、患侧dCA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且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dCA受损最明显。第二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明确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dCA功能在发病后7-8天内持续受损,既往已有较多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CA功能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但对于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由于超急性期接受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rt-PA可能对dCA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rt-PA治疗后,dCA与预后的关系是否发生改变,目前尚不明确。方法:本部分研究以第一部分研究中纳入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急诊静脉溶栓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于发病90天由专门的随访人员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评估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将m RS评分≤2分定义为良好预后,>2分定义为不良预后。比较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发病后1-2天、3-4天、7-8天组间dCA功能的差异;分别将dCA作为连续变量和二分类变量,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CA参数与临床预后间的关系。结果:最终研究共纳入223例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良好预后组150例(67.3%),不良预后组73例(32.7%),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发病1-2天、3-4天、7-8天健侧和患侧dCA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发病1-2天健侧和患侧dCA良好预后组高于不良预后组,发病3-4天、7-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A作为连续变量时,发病1-2天健侧、患侧dCA与临床预后相关(健侧相对危险度[Oddratios,OR]0.965,95%置信区间0.946-0.985,p<0.001;患侧OR 0.959,95%置信区间0.939-0.980,p<0.001),而发病3-4天、7-8天健侧、患侧dCA与临床预后无明显关联;dCA作为二分类变量时,发病1-2天健侧PD≥30.55度(OR 0.476,95%置信区间0.238-0.952,p=0.036)、患侧PD≥29.51度(OR 0.275,95%置信区间0.130-0.584,p<0.001)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发病3-4天健侧PD≥32.20度(OR 0.390,95%置信区间0.198-0.768,p=0.006)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在发病1-2天、3-4天、7-8天dCA功能均显着受损,其中发病1-2天的dCA良好预后组优于不良预后组;发病1-2天健侧、患侧dCA与临床预后独立相关,发病1-2天健侧PD≥30.55度、患侧PD≥29.51度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第三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背景与目的:DCA是机体内多种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前所述,脑卒中后dCA受损已得到广泛证实,神经调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截至目前,在动物和临床实验中,交感神经与dCA调控的相关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因此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尚不清楚,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将通过研究dCA的神经源性学说及与dCA具有密切关系的临床因素,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dCA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第一部分研究中纳入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急诊静脉溶栓的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由于第二部分研究发现发病1-2天dCA与临床预后相关,因此本部分研究重点关注发病1-2天dCA变化的影响因素。于发病24小时内,即入院后次日晨起采集患者静脉血,测量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在静脉溶栓后48小时内监测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在低频(Low frequency,LF,0.04-0.15HZ)和高频(High frequency,HF,0.15-0.4HZ)范围内计算频域指标:校正的LF(nu.)、校正的HF(nu.)及LF/HF,反映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相对活性的高低及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发病1-2天健侧及患侧dCA的临床因素及HRV指标,探讨dCA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排除8例伴有严重心律不齐、12例异位搏动大于20%的患者,最终纳入203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静脉溶栓患者LF(un.)及LF/HF增大,HF(un.)减小,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副交感神经活性减弱,且交感-副交感平衡被打破;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与dCA呈负相关,HF(un.)与患侧PD呈负相关(β=-0.148,p=0.036),LF(un.)与患侧PD呈正相关(β=0.148,p=0.036);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提示年龄与健侧、患侧dCA呈负相关,而LF(nu.)与患侧dCA正相关(β=0.144,p=0.030),表明自主神经可能参与了dCA的调控。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年龄与dCA呈负相关;自主神经活性异常可能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dCA受损的影响因素。

王萌[2](2021)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伴脑微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探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rge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stroke,LAAS)患者中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发生率、分布位置,并对LAAS患者中CMBs其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分析,从而预防CMBs发生,为降低LAAS患者的发生率及出血转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LAAS类型的患者,并完善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检查,共收集到符合入选标准的LAAS患者164例。按是否有CMBs分为CMBs组和无CMBs组,按数量分为无CMBs组、轻度(1-4个)组、中度(5-9个)组、重度(≥10个)组,按分布位置分为脑叶组、深部组、幕下组、混合组。分别记录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既往脑梗死病史、抗栓药物服用史、血脂、血糖、尿酸、肌酐、WMH评分及入院时NIHS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LAAS患者164人,CMBs组87人,无CMBs组77人,CMBs阳性检出率为53.0%。CMBs分布位置:位于脑叶12人(13.79%),位于深部20人(22.99%),位于幕下16人(18.39%),位于混合部位39人(44.83%);CMBs严重程度:无CMBs组77人(46.95%);轻度组46人(28.05%),中度组24人(14.63%),重度组17人(10.37%)。2.有无CMBs组资料比较2.1 CMBs组(87人):年龄在43-86岁之间,平均年龄65.53±10.07;男性56人(64.4%),女性31人(35.6%);高血压患者66人(75.9%);糖尿病患者22人(25.3%);冠心病患者12人(13.8%),既往有脑梗死病史32人(36.8%);有抗栓药物服用史患者24人(27.6%);吸烟者24人(27.6%),饮酒者12人(13.8%)。2.2无CMBs组(77人):年龄在23-86岁之间,平均年龄61.57±10.93岁,男性53人(68.8%),女性24(31.2%)人;高血压患者44人(57.1%),糖尿病患者15人(19.5%),冠心病患者18人(23.4%);既往有脑梗死病史13人(16.9%);有抗栓药物服用史患者12人(15.6%);吸烟者19人(24.9%),饮酒者16人(20.8%)。2.3将有无CMBs两组资料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既往脑梗死病史、年龄、LDL-C、WMH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3<0.05,0.005<0.05,0.013<0.05,0.014<0.05,0.000<0.05),其余危险因素均无统计学差异。把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作为自变量,有无CMBs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MBs与年龄(OR=1.025 95%CI 0.991-1.060)、高血压(OR=2.176 95%CI 1.041-4.546)、WMH(OR=1.329 95%CI 1.060-1.666)有明显相关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3.对年龄和WMH严重程度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在LAAS合并CMBs的患者中,年龄和CMBs存在正相关(rs=0.178,P=0.023),WMH严重程度和CMBs存在正相关(rs=0.435,P=0.000)。结论:1.LAAS伴CMBs的患病率较高;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有脑梗死病史、存在WMH为LAAS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3.年龄、WMH严重程度与LAAS合并CMB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高立乾[3](202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发生率、部位分布以及危险因素。研究方法1.纳入2019.01.01-2021.01.31期间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房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并且纳入的患者符合韩国改良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及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等影像学资料,分析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检出率、严重程度以及部位分布。2.首先将患者分为CMBs组、无CMBs组,然后进一步根据CMBs的分布部位分为深部/幕下型、脑叶型、混合型;根据CMBs的数量分为1级,1-3个;2级,4-6个;3级,大于等于7个。分别分析以上各组中CMBs的危险因素。3.根据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类型将其分为非H型高血压组、H型高血压组,分析其与CMBs的关系;根据AIS患者的高血压病程年限分为0年(非高血压患者),0-5年、6-10年、10年以上四组,分析其与CMBs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上内容均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75例患者,其中有CMBs的患者为60例(34.29%),无CMBs的患者为115例(65.71%);CMBs 1-3级的患者分别为38例(63.33%),13例(21.67%),9例(15%);脑叶型、深部/幕下型以及混合型CMBs的患者分别为 17 例(28.33%),15 例(25.00%),28 例(46.67%)。2.CMBs组中的高血压、脑白质疏松、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抗血小板药物或者他汀类药物服用史的构成比均高于无CM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白质疏松、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为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间性别、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lc,HbA1C)、尿酸、血清胱抑素 C(CystatinC,Cys-C)、超敏 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ratio,NLR)、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脑叶型、深部/幕下型和混合型CMBs三组的脑白质疏松、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他汀类药物服用史、年龄、Hcy、TG、TC、HDL、LDL、Cys-C、尿酸、NLR、Hs-CRP、HbA1C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两比较发现,深部/幕下型和混合型CMBs之间脑白质疏松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脑叶型与深部/幕下型之间、脑叶型与混合型之间、深部/幕下型与混合型之间既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的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CMBs1级、2级、3级之间NLR、Hcy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性别、脑白质疏松、吸烟史、饮酒史、缺血性脑血管病史、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他汀类药物服用史、年龄、TG、TC、HDL、LDL、Cys-C、尿酸、Hs-CRP、HbAl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CMBs 1级、3级两组之间NLR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s 2级、3级两组之间Hcy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高血压患者中H型高血压在CMBs、无CMBs组的构成比分别为93.9%、85.5%,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在CMBs1级-3级三组中的构成比分别为92.9%、100.0%、87.5%,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在脑叶型、深部/幕下型、混合型CMBs中的构成比分别为100.0%、92.3%、92.0%,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高血压病程分级与CMBs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与CMBs严重程度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r=0.316,P<0.05,说明高血压病程和CMBs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微出血并不少见,本研究中脑微出血的检出率为34.29%,分布以混合型最常见(46.67%)。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抗血小板药物或者他汀类药物服用史、NLR水平的升高是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脑白质疏松、既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是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高血压病程的长短和脑微出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混合型脑微出血的患者最常合并脑白质疏松,脑叶型脑微出血的患者最常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史。

王丹丹[4](2021)在《hs-CRP与ALB比值对急性轻中型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hs-CRP/ALB)与急性轻中型脑梗死患者30d、90d预后的关系;评估hs-CRP/ALB对急性轻中型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并确定临界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于邯郸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符合入选标准的231例急性轻中型脑梗死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影像学资料、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入院基线血压及包含hs-CRP、ALB在内的实验室指标,用同一次检测的hs-CRP除以ALB得到hs-CRP/ALB;在脑梗死30d、90d进行随访并记录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依据m RS评分结果分组,其中m RS≤2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2分为预后不良组。比较纳入指标在急性轻中型脑梗死患者预后分组的分布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急性轻中型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探讨,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评估hs-CRP/ALB对急性轻中型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224例患者纳入30d预后分析中,其中预后良好167例(74.6%),预后不良57例(25.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吸烟、前白蛋白、总胆红素、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hs-CRP/AL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总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前白蛋白、hs-CRP/ALB是急性轻中型脑梗死30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2)共211例患者纳入90d预后分析中,其中预后良好167例(79.1%),预后不良44例(20.9%)。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基线NIHSS、前白蛋白、总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hs-CRP/AL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IHSS、总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是急性轻中型脑梗死90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ROC曲线结果显示,hs-CRP/ALB预测30d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13,最佳临界值为10.17x10-2,特异度为86.83%,敏感度为71.93%。结论:hs-CRP/ALB可作为急性轻中型脑梗死30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s-CRP/ALB不可作为急性轻中型脑梗死90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hs-CRP/ALB预测急性轻中型脑梗死30d预后不良的临界值为10.17x10-2。

钟旋旋[5](202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肌钙蛋白增高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增高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为临床的诊疗过程提供依据。方法:以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病史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血压、住院期间最高体温、出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位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饮酒、心脏病、脑卒中、癌症、肾功能异常、下肢静脉血栓病史、实验室资料(心肌标志物、心肌酶、肾功能、肝功能、凝血常规、血常规、血脂、血糖)、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Computed Tompgraphy,CT)、心电图等病史资料。根据cTn是否高于临界值,分为cTn增高组和cTn正常组,对两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cTn增高水平分为轻度增高、中度增高、重度增高三组,并对三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数据正态性。服从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值[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两组间用Kolmogorov-Smirnov Z检验;三组间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率(%)表示,用卡方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纳入AIS患者2290例,排除病史资料不全者96例,2194例进入临床分析。2194例患者中144例cTn增高,比例为6.6%。其中144例男性88例(61%),女性56例(39%);平均年龄在68[60,77]岁;cTn正常组2050例,男性1353例(66%),女性697例(34%),平均年龄61[55,68]岁。两组患者中性别、体重、身高、BMI、入院血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入院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0.01<P<0.05);年龄、意识水平、入院最高体温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两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卒中病史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病史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房纤颤、心功能不全病史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心脏支架植入术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肺部感染、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胸腔积液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两组患者梗死大小中大体积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小体积、中体积、单病灶、多病灶、左右大脑半球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梗塞部位脑叶、基底节、脑干、小脑、丘脑、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岛叶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左前分支传导阻滞、ST-T改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T波异常、ST段改变、q波/Q波、QRS波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肌红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超敏C反应蛋白、BNP、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谷草转氨酶、白细胞计数水平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有统计学差异(0.01<P<0.05);D-二聚体、抗凝血酶、血同型半胱氨酸、谷丙转氨酶、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两组患者加重、死亡人数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好转人数有统计学差异(0.01<P<0.05)。8.三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意识水平、入院时血压、NHISS评分、既往史、心脏病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9.排除既往有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癌症病史的病例后,三组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病例资料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急性脑梗死肌钙蛋白增高患者年龄高,梗塞面积大,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并发症多,病情严重,愈后较差。2.急性脑梗死肌钙蛋白增高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房颤、心功能不全。3.急性脑梗死患者肌钙蛋白增高水平越高,死亡风险越高。

强晟[6](2021)在《中风促通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中风促通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其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VEF)的影响,并进行一定的机制探索,探讨中风促通灸改善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临床效益和价值。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集2020.01至2021.01于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住院的60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SPSS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控制基础疾病,辅以肢体康复功能锻炼,谨防感染及并发症等常规措施,对照组予针刺治疗,治疗组予中风促通灸(百会行悬灸、神阙、双侧足三里行隔药饼悬灸,施术全程1小时)+针刺治疗。周一至周五每天1次,周六、周日不予针灸干预,10次一疗程,治疗全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相关指标、评估所需量表。检测指标:经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评估(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血清检测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NIHSS)、生活质量(ADL改良Barthel)。治疗结束,用SPSS19.0对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最终通过观测和分析数据变化及差异情况获得结论,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上均取得平衡(P>0.05),数据可比。2.FMD:疗程结束后,治疗组FMD评分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在4周疗程内,中风促通灸+针刺治疗较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FMD评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管异常的风险方面可能疗效更佳。对治疗组FMD各项数据与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4周疗程内,中风促通灸+针刺治疗可能能够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降低卒中复发风险;调节平静状态肱动脉内径趋向正常,减少动脉相关疾病风险;降低血管阻力指数,减少血管狭窄或栓塞风险。3.血清ET-1检测:疗程结束后,治疗组ET-1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ET-1下降更明显(P<0.05)。提示:在4周疗程内,中风促通灸+针刺治疗较单纯针刺治疗在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ET-1下降方面疗效更佳。4.血清eNOS检测:疗程结束后,治疗组eNOS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eNOS提高更明显(P<0.05)。提示:在4周疗程内,中风促通灸+针刺治疗较单纯针刺治疗在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eNOS蛋白表达增加方面疗效更佳。5.NIHSS量表:疗程结束后,两组NIHSS评分较干预前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NIHSS评分下降可能更明显(P<0.1)。提示:在4周疗程内,中风促通灸+针刺治疗较单纯针刺治疗在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方面疗效更佳。6.ADL量表:疗程结束后,两组ADL评分较干预前均显着升高(P<0.01);治疗组ADL评分提高可能更明显(P<0.1)。提示:在4周疗程内,中风促通灸+针刺治疗较单纯针刺治疗在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改善方面疗效更佳。7.安全性评价方面:进行中风促通灸干预的30例患者,均未出现过敏、烫伤、感染等不良事件。结论:1.中风促通灸能改善缺血性卒中后恢复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血管异常风险,值得推广于临床应用。2.中风促通灸能修复缺血性卒中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及独立自理能力。3.改善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中风促通灸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之一。

刘利君[7](202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断急性脑梗死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临床资料,符合纳入标准共121例,根据有无发生END及分型分组,其中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no-END)组88例,缺血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i)组21例,出血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h)组12例,收集各组实验室和影像学相关指标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ENDi和ENDh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示,ENDi组、ENDh组与no-END组患者相比,空腹血糖水平、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o-END组相比,ENDi组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7分、有颅内大血管闭塞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h组溶栓前1周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情况、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大动脉闭塞、ASPECTS≤7分、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END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前1周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溶栓前高NIHSS评分是ENDh的独立危险因素,总胆固醇是ENDh的保护因素。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后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有大动脉闭塞、ASPECTS≤7分、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可能会增加发生ENDi的风险,溶栓前1周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溶栓前较高的NIHSS评分会增加发生ENDh的风险,较高水平的总胆固醇可以降低发生ENDh的风险。

李丹丹[8](2021)在《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严重供血不足而软化或坏死的疾病,其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为“影像学检查”,而疾病急性发作的早期,影像学有一定局限性。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发生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早期亦出现凝血功能、免疫系统等异常。D-二聚体(D-dimer,D-D)作为监测纤溶亢进和血栓发生的灵敏指标,可以及早反映凝血机制的变化。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急性脑梗死时,神经调节异常,心肌细胞受损,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含量亦会增加。这三个指标都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目的通过对D-D、Hcy、cTn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达水平进行监测,探究D-D、Hcy、cTnI三者联合检测与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的临床诊断相关性。方法1、收集病例:收集河南省某医院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所有急性脑梗死病例,出院时均需经影像学确诊,入选者均为首发,年龄在30岁~80岁。同时排除资料不完整者,入院前服过抗凝药或合并全身性严重疾病的病例。健康对照组则是由随机入选的50例健康体检者组成。2、病例分组:针对入选病例按照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hinese Stroke Clin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CSS)的评分准则评估并分组,即轻度型组、中度型组和重度型组。3、影像学检查:入院24小时以内对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进行影像学扫描。4、实验室指标检测:入院时采集血液样本,分别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进行D-D的检测、采用酶循环法进行Hcy的检测、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进行cTnI的检测。5、统计学分析方法:分别将不同组别之间的性别、年龄指标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对急性脑梗死组中不同分组的患者D-D、Hcy、cTnI单个指标及联合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6、ROC曲线:针对单项检测指标以及联合检测的数据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1、健康对照组中D-D的结果为0.27(0.17,0.41)(mg/L),Hcy的结果为14.1(7.0,40.4)(umol/L),cTnI的的结果为0.02(0.01,0.05)(μg/L)。2、急性脑梗死组中D-D、Hcy、cTnI的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3、轻度型组中D-D、Hcy、cTnI的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4、中度型组中D-D、Hcy、cTnI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及轻度型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5、重度型组中D-D、Hcy、cTnI的水平升高,且高于健康对照组、轻度型组及中度型组(p<0.05)。6、急性脑梗死组中D-D、Hcy、cTnI的灵敏度分别为为59.4%、79.6%、49.5%,特异度分别为为73.5%、70.5%、91.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6、0.729、0.521;联合检测时的灵敏度为81.2%,特异度为97.8%,其曲线下面积为为0.878,联合检测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单一检测。7、不同神经功能损伤的分组中,Hcy的灵敏度最高,cTnI的特异度最好,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均大于单项检测。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的临床诊断,D-D、Hcy、cTnI三者联合检测的方法优于单项检测。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D-D、Hcy、cTnI的水平变化有明显的差异性。

杨波[9](2021)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再通患者血清HO-1、SOD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测定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责任血管再通前后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分析血清HO-1、SOD表达水平变化特点及其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梗死严重程度、血管内介入治疗责任血管再通水平、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脑组织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探寻临床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方法:本研究纳入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9例进行血管内治疗[包括支架取栓(thrombectomy with stentrievers)和血栓抽吸(thromboaspiration)]且梗塞责任血管成功再通(梗塞责任血管再通标准为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m TICI)分级≥2b级)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观察组,此外选择同期收治的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日间手术检查患者22例作为研究对照组(对照组DSA检查结果排除受检查者存在头颈动脉病变),分别收集观察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7天以及对照组患者DSA检查前后空腹血并离心提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HO-1、SOD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及变化并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O-1、SOD水平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脑梗死严重程度、血管内介入治疗后责任血管再通水平、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年龄及性别构成,既往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等无明确统计学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HO-1水平显着升高(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第7天其水平较术前和术后第1天进一步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SOD水平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第7天其水平较术前和术后第1天升高(P<0.05),趋近于对照组水平;对照组DSA检查术前及术后血清HO-1、SOD无统计学差异(P>0.05)。(3)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omputed Tomography Scores,ASPECTS)评分≤7分脑梗死患者血清HO-1、SOD水平均较ASPECTS评分>7分患者高(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前ASPECTS评分与HO-1、SOD水平均呈负相关性(r=-0.560,p=0.002;r=-0.552,p=0.004)。(4)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12分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前血清HO-1、SOD水平均较NIHSS>12分患者低(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前血清HO-1、SOD水平与HINSS评分均具有正相关性(r=0.633,p=0.001;r=0.569,p=0.001)。(5)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梗塞责任血管再通水平m TICI 2b级组和m TICI 3级组患者血清HO-1、SOD水平无差异(P>0.05),但对于再通水平m TICI3级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第7天血清HO-1、SOD水平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m TICI 2b级组患者血管内治疗前后血清HO-1、SO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第3天、7天脑出血转化组患者血清HO-1水平均较未出血组对应时间点增高(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第7天出血转化患者血清SOD水平较未出血转化患者对应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结论: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发生后,患者血清HO-1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清SOD水平明显降低,血管内介入治疗阻塞血管再通,脑组织血流成功再灌注后血清HO-1进一步升高,血清SOD水平则升高致正常对照组水平。血清HO-1、SOD水平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早期梗死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再通等级及术后出血转化等均有良好的相关性,二者有望成为急性大动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决策制定、术后再通评估、术后出血转化监测等方面的有效临床生物学标记物。

樊志强[10](202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后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1例AIS患者,他们均行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 T-PA)静脉溶栓治疗,收集他们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影响AIS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71例患者中有51例(71.8%)患者出院90天后预后良好,20名患者(28.2%)在出院90天后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院90天后预后不良的患者相对于预后良好的患者,在入院时有较长的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set To Needle Time,ONT)(P<0.001),较高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NLR)(P<0.001)、血糖浓度(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BGC)(P=0.006)及脑利钠肽前体含量(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P=0.008)以及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P=0.046)。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β=2.335,P=0.011),ONT(β=1.372,P<0.05)和BNP(β=1.013,P=0.002)与出院后90天AIS患者预后的m RS评分呈正相关,提示对m RS评分有影响作用。结论:ONT、NLR及BNP是AIS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指标的过高表达会造成AIS患者的预后不良,我们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实时监测这些指标并进行及时干预,降低这些指标对AIS患者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脑卒中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相关研究进展
    2.1 脑血流自动调节定义及发展
    2.2 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
    2.3 脑血流自动调节检测方法
    2.4 CA与神经系统疾病
        2.4.1 不同类型脑梗死的CA表现
        2.4.2 脑血管狭窄对CA的影响
        2.4.3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患者CA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2.4.4 CA功能与脑梗死出血转化及脑水肿的关系
        2.4.5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CA
        2.4.6 CA与出血性脑卒中
第3章 研究内容
    3.1 第一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特征的研究
        3.1.1 前言
        3.1.2 对象与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结论
    3.2 第二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
        3.2.1 前言
        3.2.2 对象与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结论
    3.3 第三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3.3.1 前言
        3.3.2 对象与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3.3.5 结论
第4章 结论与创新
    4.1 结论
    4.2 特色与创新
第5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不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伴脑微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2.2 实验室资料的收集
    2.3 影像学资料的收集
    2.4 CMBs的诊断及分组
    2.5 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的诊断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CMBs发生率及位置分布
    3.2 CMBs 组与无CMBs 组资料比较与分析
    3.3 CMBs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 CMBs严重程度与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表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hs-CRP与ALB比值对急性轻中型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临床资料收集
        2.2.1 一般资料收集
        2.2.2 实验室指标收集
        2.2.3 影像学资料收集
    2.3 分组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急性轻中型脑梗死患者30d预后分析
        3.1.1 30d随访结果分布特征
        3.1.2 影响30d预后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3.1.3 影响30d预后结局的多因素分析
    3.2 急性轻中型脑梗死患者90d预后分析
        3.2.1 90d随访结果分布特征
        3.2.2 影响90d预后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3.2.3 影响90d预后结局的多因素分析
    3.3 hs-CRP/ALB的预测价值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hs-CRP、ALB与急性时相反应
    4.2 hs-CRP/ALB与急性脑梗死预后
    4.3 总胆红素与急性脑梗死预后
    4.4 糖化血红蛋白与急性脑梗死预后
    4.5 前白蛋白与急性脑梗死预后
    4.6 基线NIHSS评分与急性脑梗死预后
    4.7 甘油三酯与急性脑梗死预后
    4.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肌钙蛋白增高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检查结果
    2.3 诊断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肌钙蛋白增高组与对照组病例资料对比
        3.1.1 两组患者一般特征对比分析
        3.1.2 两组患者既往病史对比分析
        3.1.3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分析
    3.2 肌钙蛋白增高组与对照组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3.2.1 两组患者影像学结果对比分析
        3.2.2 两组患者心电图对比分析
        3.2.3 两组患者实验室化验指标对比分析
    3.3 肌钙蛋白增高组与对照组病情转归对比
    3.4 肌钙蛋白增高不同水平之间的对比
        3.4.1 三组之间一般特征、既往病史、预后对比分析
        3.4.2 三组之间影像学、并发症、实验室指标、心电图对比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肌钙蛋白增高病人的临床特征
    4.2 肌钙蛋白增高与梗塞部位、大小的关系
    4.3 肌钙蛋白增高与心脏病的关系
    4.4 不同程度的肌钙蛋白的临床分析
    4.5 肌钙蛋白增高对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4.6 小结和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风促通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卒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1.2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机制
        1.3 血管内皮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1.4 血管内皮功能评测方式方案的选择
    2. 中风促通灸
        2.1 艾灸对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影响与干预机制研究现状
        2.2 中风促通灸的选择依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基本情况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及不良反应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FMD经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测定数据结果比较
        3.2 血清ET-1、eNOS含量比较
        3.3 NIHSS量表评分比较
        3.4 ADL量表评分比较
        3.5 安全性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风促通灸干预卒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理论依据
        1.1 中风促通灸的作用机制
        1.2 中风促通灸的选穴分析
        1.3 中风促通灸的特色及优势
    2. FMD评估的选择依据
        2.1 FMD评估的机制与原理
        2.2 FMD评估的优势与临床价值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中风促通灸对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的FMD水平的影响
        3.3 中风促通灸对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血清ET-1、eNOS的影响
        3.4 中风促通灸对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影响
        3.5 中风促通灸对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分组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及参考文献 急性脑梗死患者 rt-PA 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8)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再通患者血清HO-1、SOD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脂氧素A4 在脑缺血中的抗炎作用及其与血红素加氧酶 1、超氧化物歧化酶相关的抗氧化损伤作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溶栓药物的使用及方法
    4 资料收集
    5 预后评价
    6 统计学方法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基本资料
    2 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 ONT、NLR、BGC、HDL和 BNP在 AIS诊断中的价值
    4 影响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研究进展
    1 患者年龄
    2 病情评分
    3 溶栓时间窗
    4 药物使用剂量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成果
    1 发表论文
    2 参与课题
    3 获奖情况

四、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钟秀. 吉林大学, 2021(01)
  • [2]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伴脑微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D]. 王萌. 延安大学, 2021(09)
  • [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D]. 高立乾. 山东大学, 2021(12)
  • [4]hs-CRP与ALB比值对急性轻中型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D]. 王丹丹.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肌钙蛋白增高的临床分析[D]. 钟旋旋. 吉林大学, 2021(01)
  • [6]中风促通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强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D]. 刘利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D]. 李丹丹.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9]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再通患者血清HO-1、SOD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D]. 杨波.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1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D]. 樊志强.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