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标准化与国际贸易

商品标准化与国际贸易

一、商品标准化与国际贸易(论文文献综述)

侯俊军[1](2009)在《标准化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处于一个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但是,世界的标准化却因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使国际贸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标准究竟怎样影响国际贸易的?中国的标准化对国际贸易影响程度如何?如何通过标准化来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互利共赢地健康发展?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现有文献来看,标准化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观点被普遍接受,但大多为理论假说和实证分析,鲜有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本文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标准化作用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机制,丰富了标准化和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首先是标准化对国际贸易规模的影响。贸易规模是一个衡量贸易整体发展水平的指标,探讨标准化对贸易规模的影响,实质上就是将标准作为影响贸易发展的一个因素,研究其作用机制。本文先运用规模经济的思想对此进行解释。标准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发展,而规模经济是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中引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贸易发展因素,所以,标准是一个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接着将网络外部性引进来,因为标准具有非常典型的网络外部性,它改变了消费者和厂商从单纯的技术角度来判断产品价值的习惯,而将用户基础纳入到产品价值判断中来。国际贸易将产品的用户基础从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提高了产品基于网络外部性的价值。再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通过比较有标准和没有标准两种情况下的国际贸易博弈,说明了标准较好地解决了国际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运用中国的标准和贸易数据进行的实证结果表明,标准的确是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是标准化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贸易结构是一个测度贸易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贸易结构是否能够不断优化,是否符合国内经济特点,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考虑的重要内容。标准从技术的角度能够促进贸易结构的高级化,高技术标准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出口产品的结构高级化,而低技术标准会抑制出口商品技术水平的提升,阻碍出口商品的结构高级化;标准能提高产品内分工强度,促进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但标准对产品多样性的约束却对贸易结构是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经验表明,标准的增加对出口结构的优化和中间产品的贸易有着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第三是标准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贸易利益是一个评判贸易发展结果的主要指标。因为标准差异的存在导致产品生产中的利润转移,所以无论是在最终产品贸易中,还是在中间产品贸易中,或是从价值链治理的角度看,谁掌握了标准制定和实施的主动权、控制权,谁就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利益。经过实证检验中国的标准存量和中国价格贸易条件以及产品内贸易条件时,可以证明,国家标准存量的增加有利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通过与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标准化发展状况和经济效果的比较发现,虽然中国标准化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从标准化的制修订来看,还是从标准对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的作用来看,仍然存在大力拓展的空间。所以文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从增加国内标准存量、强化国际标准竞争、提升国内标准自主技术含量等方面,就进一步发展我国标准化工作、强化标准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叶萌[2](2019)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我国流通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当今世界,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已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其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果说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那么标准化则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战略依据,是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这一“硬实力”战略目标的重要“软实力”战略手段。当前,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已从管理学角度对于流通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有关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故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将标准推向国际商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前沿”和“我国流通业发展新时代、新常态对标准化提出的战略需求”的两个大背景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以下4个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究竟是如何通过其经济作用来影响流通业发展的?二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的程度效果如何?三是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有哪些?四是基于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推动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应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业标准化相关概念、核心问题等基本原理的阐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标准化无论是对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和还是对流通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均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文选取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在就标准化对上述5个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运用我国流通业发展及其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扩展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中观层面对定性理论分析进行了定量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成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将会下降0.208384%,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增强可以减少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并加速相关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以专利为代表的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为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市场结构情况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尽管我国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标准化可以强化执行相关标准流通企业的市场势力,同时提高商品流通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为强化这一市场地位需要更多优质、保证良性竞争的标准来支撑引导。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增长的人均产出将会增加(或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0.187583%,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产出增长。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水平的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加0.036979%和0.054960%,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分析了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特点的比较,从中总结了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的标准化建设中仍在标准本身、标准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弊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及其作用的认知有偏差和误区、观念亟需转变,与流通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僵化,流通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滞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仍不健全;而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自愿性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拥有多层次的商品流通领域技术法规体系、具备完善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制定规范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由检验机构参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审查、通过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均遵循市场化原则、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服务呈现信息化趋、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且流通业标准化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将本国流通业国家标准的战略定位转向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战略定位等层面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从将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实施流通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促进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在指导思想上,应把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要务,应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为根本原则,应把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发展导向上,应把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作为今后发展导向,应把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作为流通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导向,应把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作为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的发展导向,应把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作为发展导向;在发展目标上,应按“两阶段”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分别确定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发展重点上,应把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在覆盖商业、物流业两个主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包括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与商品流通相关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在主要措施上,应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张丽虹[3](2015)在《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兼论中国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标准在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据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统计,80%的国际贸易受技术标准的影响。由于各国技术水平差异等原因,在当前贸易保护日益盛行的背景下,国际间技术标准竞争乃至产业竞争、贸易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技术标准战略,技术标准已成为影响和决定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和重要手段。但当前中国虽然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外贸领域取得竞争优势的产业中,80%以上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全世界约1.6万项国际标准中,我国主导制定的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5%,“中国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那么,技术标准究竟对国际贸易有何影响?是促进还是阻碍?影响的机制怎样?影响的程度如何?有什么样的机制可以保障技术标准成为贸易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如何依照我国具体国情制定技术标准政策、发挥标准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抑制其阻碍作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对于制定相关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提高技术标准对我国外贸的贡献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未能将技术标准、技术创新、国际贸易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中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二是关注发达国家的多,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少;三是关注发达国家借助技术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多,关注发达国家将技术创新成果、专利纳入技术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标准垄断的少;四是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研究的少,已有的定量研究未能展开不同类型标准对贸易影响的对比研究;五是未将技术标准上升至政策层面研究,事实上,技术标准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乃至竞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产业发展、贸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前述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三个层面展开研究:一是从理论层面分析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机制;二是从实证层面分析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程度;三是从政策层面分析国外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及我国的差异,以我国自由贸易区为切入点,提出相关技术标准政策建议,其中:在理论分析层面,本文第二章开展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基础理论分析,包括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基础、技术标准的形成与经济特性及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与发展趋势等。第三章开展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提出:(一)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相结合,形成“技术创新——技术标准(技术公开、推广)——再创新、再推广”技术发展链,及“技术标准——产品生产——产业化发展——新技术标准”产业发展链,产生贸易竞争优势;(二)由于技术水平差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以技术标准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以“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垄断化”为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垄断或技术标准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处于贸易竞争劣势。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从理论上分析证明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即具有积极影响、会产生贸易竞争优势,也具有消极影响、会造成贸易竞争劣势;并提出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规模、地区结构与商品结构等影响的一些假设。在实证分析层面,主要针对理论部分提出的几个核心假说,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不同类型标准入手展开实证检验。其中,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分析不同类型标准对国际贸易规模、地区结构及不同商品类别的影响。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是:(一)国际标准对国际贸易的进出口、中美日德等国贸易的进出口,及国际贸易中不同商品的进出口都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标准每增加1%,可带动商品12%的进出口增长;标准对工业制成品的影响比对初级农产品的影响更大。(二)中国国家标准,从长期来看,与技术创新同样对中国对外贸易具有正向影响,标准、专利每增加1%,中美对外贸易额分别增加4.114185%,0.913544%;从短期来看,标准、专利与外贸存在负相关关系,标准、专利每增加1%,中美、中日对外贸易分别减少1.993008%,0.058131%;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技术标准都较专利对贸易的影响更大。标准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农产品的影响不显着。(三)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对与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及对双边贸易中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的影响都要大于中国标准的影响。从实证结果来看,国际标准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发达国家标准较中国标准对贸易的影响更大,中国标准无论是标准的国际化,还是标准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仍存在大力拓展的空间。在政策分析层面,第七章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及我国的差异;第八章在之前理论、实证、政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欧盟、北美、东盟等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经验及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实践,研究提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制度创新“试验田”的定位,研究提出:(一)要发挥技术标准对贸易的积极促进作用,加强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质量的紧密联系,提高技术标准水平,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发展,促进产品质量竞争力提升,形成我国贸易竞争优势;(二)要抑制技术标准对贸易的消极阻碍作用,研究、突破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完善标准实施监督,加强相关竞争政策制定,规制技术标准垄断,加强标准信息传递,改变我国贸易竞争劣势;(三)要着重加强技术标准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制定技术保障政策、建立综合保障机制、统筹协调保障组织、支持企业成为主体等,促进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创新之一体现在研究论题和角度的创新。本文基于新贸易理论视角研究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技术对贸易影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框架。同时,开展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不同类型技术标准对贸易影响的对比研究,对制定技术标准政策、发挥不同类型标准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将技术标准上升到政策层面,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切入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政策建议,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本文主要创新之二体现在研究内容的创新。在理论分析方面,将“技术创新、质量”纳入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框架,从技术标准链、产业发展链产生贸易竞争优势,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垄断造成贸易竞争劣势二个方面深入分析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提出了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模型,丰富了技术标准和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在实证分析方面,系统开展了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规模、地区结构、商品结构影响的分析,并着重对比分析了国际标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标准等不同类型标准对贸易影响的差异,弥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缺。在政策分析方面,对比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发达国家及我国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与差异,尤其分析了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提出了我国自由贸易区的技术标准政策建议,丰富了技术标准与贸易方面的政策研究。本文主要创新之三体现在方法的创新。技术、经济、法律有关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贸易发展,将技术创新、质量纳入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框架中,分析了技术标准对贸易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技术标准,结合技术标准的经济特性分析技术标准对贸易竞争优势与贸易竞争劣势的影响机制,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从法律的角度研究国内外及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提出我国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建议,体现了以法治思维及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本文主要创新之四体现在结论创新。一是技术标准对贸易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也具有消极阻碍作用;其中,与技术创新、质量相结合,促进贸易竞争优势;与专利相结合,使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贸易竞争劣势;二是技术标准比技术创新对贸易的影响更大,一国应重视技术创新,但也更应重视技术标准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三是国际标准比一国国家标准对贸易的影响更大,一国应充分重视国际标准的作用,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保持与国际贸易规则的衔接,促进本国贸易的增长;四是发达国家发展技术、制定标准的过程就是其垄断的过程,要规制技术标准垄断,维护国际贸易的平衡;五是充分重视与加强技术标准政策的制定,发挥技术标准对贸易的积极促进作用,抑制其对贸易的消极阻碍作用,促进贸易健康发展。综上所述,本文理论层面分析了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机制,实证层面分析了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程度,政策层面分析了国际、发达国家、我国及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的特征与差异,提出我国自由贸易区的技术标准政策建议,希望此研究能为我国尤其是自贸区建设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林晓凤[4](2019)在《RCEP框架下标准化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2015年发布实施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着手加强国家标准化管理体制建设。结合竞争日趋激烈和贸易模式发生转变的全球贸易环境,中国能否通过标准化实现出口贸易进一步发展和价值链参与度提升无疑是当前政府以及学者们最关心的问题。为了明确标准化在出口贸易中的作用,本文以中国第一大出口商品——机电产品为例,结合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RCEP谈判,从区域视角研究标准化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首先,本文对标准化和机电产品的概念及分类进行界定,梳理了国内外学者针对标准化和机电产品的相关研究。其次,在匹配国际标准分类体系(ICS)和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SITC)的基础上,对中国总体及机电产品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了现状分析,并与RCEP伙伴进行了国际对比,同时区分零部件和总产品考察了中国对RCEP机电产品出口规模和比较优势的发展变化。随后,文章结合理论与实证展开进一步研究。理论方面,将标准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标准化影响机电产品出口的作用机制,包括技术推动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壁垒消除效应和网络外部效应;实证方面,以1992-2016年中国对RCEP伙伴国的机电总产品、零部件和最终产品出口为研究对象,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检验探讨标准化的贸易效应,为理论分析提供佐证。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化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对零部件出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对最终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对内国家标准存量的积累,还是对外标准国际化均对中间品出口表现出更高水平正向效应。从贸易伙伴关系来看,标准化贸易效应的发挥与双边经贸合作进展存在联系,标准化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FTA深度合作伙伴的促进作用更突出;从标准化进程来看,中国标准国际化建设对机电产品出口高标准水平国家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但对出口低标准水平国家的作用并不显着。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为中国如何更好地发展对外贸易,推动出口升级提出具体标准化对策,以期对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有所启示。

康晓玲[5](2006)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盛行,其作用和影响不断强化,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大贸易国,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重制约,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成机制、经济效应和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界定出发,在归纳和评价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义和本质进行了理论界定,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具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基于市场失灵的保护,另一方面是一国政府以实现社会公共目的为由,制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达到限制外国竞争性产品进入和保护国内产业和经济利益的目的。本文进而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 本文在回顾和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渊源和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然后运用供求分析法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需求机制和供给机制,揭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和日益强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数量抑制、价格抑制和动态抑制三个方面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然后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均衡分析法分别对小国条件下和大国条件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于进口国和出口国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 文章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践,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揭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逆贸易影响和顺贸影响,并运用博弈分析法深入分析了产生逆贸影响的外部和内部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指导思想,即“正确识别,客观面对,积极突破,合理设置”,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运行框架,指出“企业——中介组织——政府——WTO争端解决机制”这一解决外贸冲突的途径。本文认为应积极构建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

高文书[6](2003)在《贸易技术壁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日趋盛行并不断强化,对整个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已经受到技术壁垒的严重制约。研究技术壁垒的表现、成因、经济影响、国际管理和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技术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出发,分析其产生、发展和不断强化的经济、技术、制度和环境背景,在归纳和评价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技术壁垒的概念进行了澄清和新的理论界定,对技术壁垒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并依据成因对技术壁垒进行了分类。 文章在分析技术壁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技术壁垒对贸易双方的静态福利效应,并适当放宽静态贸易模型的假设条件,讨论了技术壁垒可能产生的动态经济效果。文章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发展、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和贸易争端解决等实际,分析了技术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深远影响,并进行了个案研究。 文章详细考察了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主要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对技术壁垒的国际约束与协调机制,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TBT协议和SPS协议对技术壁垒的约束与协调,并结合当代贸易技术壁垒国际管理的实践,指出了该机制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政策建议。 文章结合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指出技术壁垒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在深入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突破国外技术壁垒的若干对策建议。 应该看到,虽然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技术壁垒得以减少乃至部分消除,但由于世界经济技术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关系日趋复杂,新的技术壁垒将不断产生和更新。当代国际贸易中绿色技术壁垒日益突出,原产地规则、劳工标准越来越成为贸易的技术壁垒就是明证。技术壁垒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一大挑战。

柯映如,杨雨凡[7](2017)在《商品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国际贸易标准化的趋势出发,结合中国当今商品标准化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商品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的积极影响,研究商品标准化发展在国际贸易中的必然性;通过分析商品标准化存在的消极方面的影响,提出了积极应对商品标准化趋势的必要性以及应如何应对。同时,针对中国作为贸易出口大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与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论述了在国际贸易中,商品标准化发展对我国的挑战和威

李嘉[8](2012)在《国际贸易中的专利标准化问题及其法律规制》文中研究表明技术标准是工业生产中最佳秩序的体现,是产品交流的“公共语言”,经济全球化及分工全球化使具有产品信息“连接点”功能的技术标准成为开启世界贸易的钥匙。上世纪9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给技术标准和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产业领域产品互联互通的要求使兼容性技术标准的制定成为实现产品互操作性的必要条件,这类技术标准在制定上往往先于产品出现,在经济效果上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而信息产业累积创新的研发模式致使大量专利聚集,形成“专利丛林”。知识经济背景下,具有私权性质的专利进入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技术标准已不可避免,专利标准化现象由此而生。专利标准化使专利权人可能通过专利从上游掌握产业链,标准中的专利权人、实施标准的生产商、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博弈通过国际贸易平台进一步激发,席卷全球的专利大战,专利技术输出国与专利技术输入国之间的关系紧张,技术后进国家的自我创新要求与TBT协定下实施现有国际标准之间的冲突即为明证。平衡标准专利权人、标准实施人及消费之间的利益是解决专利标准化问题的关键,方法是规制专利权人滥用权利,路径是在标准制定阶段及标准实施阶段合理规范专利权人的行为。本文以此思路为线索从国际法、国内法两个层面,公法与私法两个层次,合同法、专利法及反垄断法三个法域对专利标准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研究中,本文借用了经济学基本概念及理念作为分析依据,并在研读大量涉及专利标准化案例的基础上归纳出问题的共性,并提供解决思路。本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共六章,其主要内容依次为:第一章“技术标准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国际法律制度概述”,本章首先介绍了技术标准的基础理论,包括技术标准的概念、历史及类型,继而分析了技术标准的准公共物品性,重点分析了WTO法律框架下的技术标准法律制度。本章的要点包括:其一,技术标准尤其是兼容性技术标准及减少多样性的技术标准在经济上具有网络外部性并可能产生技术锁定后果。其二,鉴于技术标准的准公共物品性,政府有义务适当介入标准供给;其三,WTO法制下的TBT协定是唯一规制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国际协议,2000年WTO技术贸易委员会关于制定国际标准的六项原则:透明度、开放、公正、协商一致、有效且相关、连贯一致在实际上被成员视为制定国际技术标准的基本原则。第二章“专利与专利标准化引发的法律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专利的概念及历史发展,指出了专利权的私权属性,继而分析了专利标准化现象的成因和内涵,阐释了专利标准所涉及的两个相关问题——专利联盟和必要专利,最后归纳了专利标准化现象引发的法律问题的类型。本章的要点包括:其一,专利权作为私权通过TRIPS协定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其二,知识经济背景下在以信息领域为代表的知识聚集产业,专利标准化已成产业发展趋势,“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成为信息产业企业追求的发展模式,标准化已成为企业甚至国家的战略发展重点。其三,技术标准往往与专利联盟共生,专利联盟是避免专利费累加、降低交易成本的解决方法,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福利,但也有限制竞争之虞。其四,确保必要专利进入技术标准是防范专利权人利用技术标准限制竞争的重要措施,必要专利认定的核心要素是技术要素;其五,专利标准化现象下,专利权人可能通过技术标准这一准公共设施获得市场优势,并滥用其专利权限制竞争,从而产生专利阻抑现象,也可能出现专利权人在标准实施中滥用其市场优势限制竞争,损害社会经济效益、减损消费者福利。第三章“专利标准化问题在国际层面的法律制度及探讨”。本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TBT协定下讨论专利标准化问题;二是在TRIPS协议下讨论专利反竞争行为的国际法律规制。本文先由WAPI事件为引,介绍了WAPI事件在WTO/TBT协定下引发的相关争议,并指出专利标准化是WAPI事件产生的动因。认为TBT协定规定成员承担实施国际标准的实施义务,但却无视专利标准化问题,两者之间在立法上出现了断层。鉴于TBT协定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采用和实施的国际地位,本文建议将已为大多数标准制定组织认可的在标准制定中的事先披露专利信息原则和FRAND原则,以CTBT决议的形式引入TBT协定,作为制定国际标准的“第七原则”,并推荐标准化参与人选择WIPO的ADR争议解决模式作为标准制定中的争议解决方式,实现争议的快捷、专利的解决,并建立起WIPO与WTO下的CTBT之间关于专利标准化问题的信息交流体制,以逐渐澄清标准制定中知识产权政策的模糊地带。本章第二部分,从专利反竞争行为的国际法规范这一角度,分析了TRIPS协定下涉及专利反竞争规制的第7条、第8条、第31条、第40条。并认为TRIPS协定下的专利反竞争条款根植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体系的背景下,存在先天不足,专利反竞争行为的相关的立法较为零散,未形成体系,也没有涉及到专利竞争执法的核心问题,基于竞争法本身的执法特点及美国在竞争国际立法上的不合作态度,竞争法的国际协作前景并不乐观,因此对专利标准化问题中专利权法人的反竞争行为的控制主要还是由各国家及地区国内法加以规范。第四章“专利标准化问题的私法救济”。本章从合同法和专利法角度探讨了专利标准化问题的私法解决途径。合同法部分分析了标准制定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中要求技术标准必要专利持有人的FRAND许可承诺的法律性质,并介绍了各标准制定机构的知识产权政策的改革趋势,认为更完善、更规范、更具体、更具拘束力和可执行力的知识产权政策是防范专利阻抑现行的主要措施。在专利法救济部分,本文重点介绍了涉及专利标准化的专利诉讼中,被诉侵权人常用的四种抗辩理由:懈怠、禁止反言、反欺诈、弃权。并指出衡平法的抗辩措施具有可灵活使用的优点,但也存在证明责任上要求较高,且涉讼费用过大的缺陷。本章最后重点介绍了美国的专利滥用抗辩制度,专利滥用抗辩制度在实践中形成了杠杆审查及反托拉斯审查双重机制,但最新的案例显示,美国法院在专利滥用抗辩的适用上逐渐趋严。第五章“专利标准化问题的公法规制——以反垄断法为视角”,本章重点讨论了反垄断法对专利标准化的规制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反垄断规制专利标准化问题的必要性,指出鉴于反垄断法与专利及技术标准在追求的终极目标上的一致性,以及反垄断法执法的灵活性及其执法原则,反垄断法在规制专利标准化问题上具有优越性。其次,文章分析了美国及欧盟的反垄断法在技术标准化所处的新经济时代执法政策的调整趋势,认为保护创新已成为反垄断法的执法目标之一,在涉及专利反垄断执法问题上,确立了将专利权与其他财产权同等对待原则,在执法上主要适用合理原则。最后,文章介绍了标准制定阶段及标准实施阶段专利权人可能涉及的反竞争行为及其反垄断法规制。在介绍标准制定阶段的限制竞争协议时,重点讨论了标准制定中的事先确定专利费率问题,认为反垄断法应对标准中的事先确定专利费率给予更多的容忍。本文逐一分析了专利权人在标准实施中常见的限制竞争行为:拒绝许可、捆绑销售及不公正定价,认为与美国相比,欧盟在对专利标准化的反垄断执法上纪律更为严明,并考察了基础设施原则在专利标准化下的应用问题。第六章“专利标准化与中国相关政策及法律的调整和完善”,本章结合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我国相关的立法现状,分析了在专利标准化时代我国的劣势和机遇,提出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规则的有关弹性规定出台有利的产业政策,加强研发投入、加大政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采购力度积极发展自主标准,同时采取有效的竞争政策遏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标准专利权人的滥用行为,本文最后对我国的标准管理法、专利法及知识产权反垄断立法提出了完善建议。

王涛生[9](2013)在《制度创新影响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机理、模型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在给世界贸易带来重大推动力的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没有解释不同经济体(国家或区域)的成本、要素、规模、技术和“钻石”因素等存在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及机制;新制度经济学则着眼于从制度视角解释经济增长现象,没有重点关注制度变迁与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关系。同时,从国际贸易的实践发展来看,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拓展,国际贸易竞争的深度、广度和强度都在发生变化,把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源泉问题的研究推向了更深层面。为此,选择制度创新与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探寻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发现各国制度质量差异与国际贸易竞争力差异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揭示制度创新影响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与作用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在界定制度质量、制度创新、国际贸易竞争优势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等核心概念内涵及分析经济制度体系内在结构与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构造了制度质量与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模型,从理论推导和数理论证两个视角分别探索了制度创新对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与作用路径,构建了全面测评制度质量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计量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4年至2010年33个主要贸易国家的经验数据,计算出制度质量综合指数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综合指数,分别设计多层级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因素面板数据模型,对制度质量影响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效应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实证检验,最后基于前述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研究工作如下:1.开发了系统分析制度质量、制度创新影响国际贸易成本竞争优势、效率竞争优势以及创新竞争优势的理论模型框架,揭示其内生关系:(1)在生产过程的物化成本不变,企业利润最优化策略以及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出口产品的平均交易成本是制度质量的严格减函数,而当分工规模不变时,制度的改善会减少交易摩擦,从而降低企业单位产品的平均交易成本。这表明,制度创新是国际贸易成本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源泉;(2)当模型中关键参数采用一系列合理的均衡值、且其他条件一定时,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是制度质量的严格增函数,制度质量的改善会导致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较大上升,同时可能导致交易成本的较大下降,即制度创新也是国际贸易效率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源泉;(3)当将基础模型扩展到创新团队的研究之中发现,在其他条件一定时,高技术产品的创新团队的分工规模和创新效率是制度质量的严格增函数,即制度质量改善也是国际贸易创新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源泉;(4)在制度质量不同但其他因素完全相同的两国贸易世界中,当分工规模不变时,制度质量较好的国家拥有较低的交易摩擦和更高的分工专业化程度,从而导致制度质量较好的国家会专业化于制度依赖性较强的复杂产品生产和出口,而制度质量较差的国家则会做出相反的选择。表明制度质量差异导致了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一个内生结构,由此形成贸易国之间基于制度质量比较优势的贸易模式;(5)当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背景下的动态一般均衡框架分析时,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制度创新会降低分工中的交易摩擦,提高分工专业化程度,从而增强制度创新国在制度依赖性较强的复杂产品出口中的竞争力,而制度固化国被迫选择制度依赖性较弱的简单产品生产和出口,并可能陷入低价倾销的贸易困境。进而,整个世界在制度质量变化的基础下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与市场均衡;(6)当控制制度质量时,交易摩擦与分工专业化程度成正向变动关系,因此企业分工规模的扩大会受到交易摩擦的约束,这对于企业选择服务外包或外部市场交易提供了较好的解释。2.构建了制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1)构建了由产权制度、企业制度、市场制度、政府管理制度和涉外经贸制度5个层级指标组成的制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全面度量制度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弥补了以往使用局部或个别制度指标缺乏系统性等不足;(2)首次把反映出口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指标纳入了国际贸易综合竞争力的统一测评框架,构建了由出口结构、出口质量、出口效率、出口创新、出口效益和出口规模6个方面指标组成的国际贸易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全面度量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突破了以往文献偏重于使用出口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单一指标衡量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局限性。3.系统分析了多层级制度体系对国际贸易综合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得出了新的结论。(1)构造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多层级结构的经济制度体系对国际贸易综合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发现不同层级制度对国际贸易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差异:产权制度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较强,涉外经贸制度的影响较弱,其他层级制度介于二者之间;各层级制度对出口规模的综合影响最强,然后依次是出口创新、出口效率、出口结构和出口质量,而对出口盈余的综合影响最弱。这些结论弥补了以往文献使用单一制度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的不足;(2)将主流贸易理论论及的主要因素与制度变量纳入统一的多因素面板数据模型框架进行实证辨析,发现上述诸元对各国贸易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制度质量和要素成本差异对开放度水平高的国家出口竞争力的正向影响较强,对开放水平低的国家的促进作用较弱;自然资源对开放水平低的国家出口竞争力的正向影响较强,但对开放水平高的国家有抑制作用;技术因素和规模经济对两类国家的促进作用都较弱,但对开放水平低的国家的促进作用更弱。总体上看,实证结果支持了前文提出的理论假说。以上研究从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双重视角为新制度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论证和支持,不仅扩展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应用领域,而且揭示了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新源泉,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的不足,为各国出口竞争力的差异及其增强提供新的解释和依据,从而丰富了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理论。

钱馨蕾[10](2020)在《国际知识产权贸易效应研究 ——以专利权为主》文中研究表明国际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的决定性和影响力日益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愈加密切。无论是包含知识产权的有形商品贸易,还是知识产权做为标的的无形贸易,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知识产权在保护人类智力成果、调动人类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意义重大,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知识产权作为一项财产权,其产权所属国别决定着国际利益的分配关系。在国际知识产权受到明确保护前提下,国际市场自由贸易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国际知识产权所有权决定了国际贸易流向和格局。现有文献大多是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角度研究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关系,少有文献从产权角度探究。论文从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的总体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方式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产品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的边际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的贸易壁垒效应、利权的贸易效应以及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与贸易关系的七个方面梳理和评述相关研究文献,阐明现有文献的研究特点以及本文的核心思想。中国已经是国际专利申请大国,但是距离成为创新强国仍有较大差距。1995-2019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年增长率位于世界前列,2019年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专利处于领先地位也对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增长及结构变化产生了一定贡献。但是中国国际专利存在技术分布不均衡、过于集中在领先技术中的数字通信和计算机领域、忽略其他技术领域的发展、技术结构与创新大国差距较大、中国国际专利的技术垄断贸易效应较弱,引进外国专利权费用成为出口的成本负担等问题,这些不足致使我国国际知识产权的贸易效应还不明显。知识产权权力大小和权力覆盖范围成为决定国际贸易流动的重要因素,它构成了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因素和新解释,这表明基于知识产权的新国际贸易理论颠覆了基于要素禀赋多寡及成本所产生效率和优势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论文从知识产权的法权角度研究对贸易的影响,依次用数理模型和实证检验验证五种贸易效应,以期丰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是知识产权的技术垄断贸易效应。论文从微观角度出发,用博弈论方法分别分析进口国企业和进口国政府、进口国企业和出口国企业的博弈结果,发现在进口国中,企业在利益诱惑下侵权,政府查处侵权;在出口国得知进口企业一定会侵权的前提下,出口量先增加后减少。论文用实证方法检验知识产权的技术垄断效应。首先验证中国知识产权的技术垄断效应。论文用进口国的专利相对数量作为衡量技术垄断程度的代理变量,通过中介效用模型发现,中国在进口国申请的专利数量越多,在该国的技术垄断优势越大,但专利权对技术垄断提高的作用非常小。其次验证他国知识产权在中国的技术垄断效应。由于在中国申请专利的国家大多数都是创新能力强大的发达国家,结果显示他国的专利权会明显提高这些国家对中国贸易的技术垄断优势,而且对技术垄断的提高作用很大。第二,是知识产权的贸易排他效应。本文参考乘数效应模型,构造知识产权乘数模型。若存在两家除了知识产权其他完全相同的企业,假设拥有知识产权多的企业技术水平高,进而出口总额也多。每家企业抽取固定比例的利润作为下一期研发投入,这样经过多期迭代后,起初知识产权多的企业出口总额越来越多,市场占有量越来越大。最终竞争对手被挤出市场,潜在竞争者在知识产权保护下无法进入市场。知识产权数量最多的企业占领了市场。由于难以找到除知识产权数量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两家或多家企业,因此贸易排他效应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第三,是知识产权的市场控制效应。知识产权的无形性和载体的多样性会让知识产权所有人迅速获得市场支配地位。若知识产权所有人在他国获得产权,出口企业利用知识产权的支配权迅速控制进口国市场。无论产权所有人利用何种手段阻碍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其对进口国都构成控制效应。另外,市场规模不是评判市场控制力的优良指标。若市场规模最大的经营者没有获得知识产权授权,市场规模再大也是不合法的。现有的市场控制力随时会因被侵权起诉而丧失。即使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市场份额较小,但强大的支配力随时可以让知识产权所有人控制市场上流通产品的价格、数量和交易行为。由于没有很好的测算产权人控制力的指标,这个控制效应理论也仅停留在理论分析上。第四,是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效应。论文用几何分析法,直观展现技术标准如何减少出口种类、抑制出口数量、提高出口价格。在实证分析部分,考察不同生产阶段引入技术标准对出口的影响。结果发现,出口国在研发阶段、生产制造阶段、销售阶段采用或获得技术标准,会显着促进出口,而进口国采用技术标准对出口国出口行为的影响受进口国创新能力影响。中国采用技术标准的本土企业少、技术标准低,使得中国进口采用技术标准后对出口国的出口行为没有影响。若进口国是发达国家,采用技术标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国出口。第五,是知识产权的出口替代效应。论文假设知识产权许可或转让需要购买方支付一定费用,利用数理推导得到知识产权费用会导致购买方的出口价格提高,出口数量减少。在实证分析部分,把出口数量用三元分解模型分解成扩展边际、数量边际和集约边际,研究知识产权许可或转让如何影响中美间贸易。研究结果发现,美国向中国转让知识产权,会提高中国出口价格,减少从中国的进口数量,而中国向美国转让知识产权,对美国向中国出口的价格、数量没有任何影响。这说明知识产权的出口替代效应受到知识产权费用比值大小的影响。根据知识产权贸易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结合我国标准化发展,本文认为我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知识产权结构,提高贸易优势:第一,优化专利技术结构,提高国际专利质量;第二,推进发展中国家专利布局,差异化海外专利策略;第三,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并购能力;第四,储备专业人才,建设“技术、市场、法律、管理“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商品标准化与国际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品标准化与国际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1)标准化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1.1.2 国际贸易摩擦频繁
        1.1.3 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
        1.3.1 逻辑结构
        1.3.2 基本内容
        1.3.3 主要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标准及标准化的概念与分类
        2.1.1 标准及标准化的概念
        2.1.2 标准的分类
    2.2 标准的经济效应理论回顾
        2.2.1 标准的网络外部性
        2.2.2 标准与技术进步
        2.2.3 标准与市场结构
    2.3 标准对国际贸易作用的理论回顾
        2.3.1 标准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2.3.2 标准对国际贸易的限制作用
        2.3.3 出口竞争力观点
    2.4 简要评述
第3章 标准与贸易规模
    3.1 基于规模经济的解释
        3.1.1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3.1.2 规模经济的来源
        3.1.3 标准对规模经济的作用
    3.2 基于网络外部性的解释
        3.2.1 网络外部性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3.2.2 网络外部性对厂商行为的影响
        3.2.3 标准通过国际贸易实现网络外部性
    3.3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解释
        3.3.1 没有标准时的国际贸易博弈
        3.3.2 有标准时的国际贸易博弈
    3.4 基于中国贸易规模数据的实证
        3.4.1 模型方法及实证
        3.4.2 实证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标准与贸易结构
    4.1 基于技术角度的解释
        4.1.1 技术差距与国际贸易
        4.1.2 不同技术水平的标准与贸易结构
    4.2 基于接口角度的解释
        4.2.1 国际分工的发展与中间产品贸易
        4.2.2 标准提高产品内分工强度
        4.2.3 产品内分工增加国际贸易中间产品的比重
    4.3 基于产品多样性约束的解释
        4.3.1 产品多样性与国际贸易
        4.3.2 标准约束产品多样性
    4.4 基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数据的实证
        4.4.1 标准与进出口贸易结构
        4.4.2 标准与中间产品贸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标准与贸易利益
    5.1 最终产品贸易中标准对贸易利益的影响
        5.1.1 标准差异与成本增加
        5.1.2 标准影响最终产品贸易利益的机制
    5.2 中间产品贸易中标准对贸易利益的影响
        5.2.1 基本模型
        5.2.2 不同部门控制标准对贸易利益的影响
    5.3 基于价值链的解释
        5.3.1 基于价值链的国际分工模型
        5.3.2 标准与价值链中的利润转移
    5.4 基于中国对外贸易利益数据的实证
        5.4.1 中国标准与价格贸易条件
        5.4.2 中国标准与产品内贸易条件:以纺织行业为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标准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6.1 中国的标准化
        6.1.1 标准的制修订
        6.1.2 标准的国际化
        6.1.3 中国标准化的差距
    6.2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6.2.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
        6.2.2 中国对外贸易方式和主体的变迁
        6.2.3 中国对外贸易“大而不强”
    6.3 标准化战略与经济效应的国际比较
        6.2.1 标准化战略的国际比较
        6.2.2 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国际比较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加快国内标准制定
        7.2.2 提升标准技术水平
        7.2.3 强化国际标准竞争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2)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流通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流通业标准化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
        1.3.3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影响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说明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流通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商品流通及其过程
    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2.2.1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
        2.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特征
    2.3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与形式
        2.3.1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
        2.3.2 流通标准化的形式
    2.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差异化的关系
    2.5 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研究
    3.1 标准化对促进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3.1.1 标准化在规范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秩序中的作用
        3.1.2 标准化在推动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3.1.3 标准化在维护流通业发展安全中的作用
    3.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分析
        3.2.1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2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3 商品流通领域内标准化的实施在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
    3.3 标准化对推进商品贸易流通现代化的作用分析
        3.3.1 标准化在协调和促进商品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3.3.2 标准化在处理商品贸易流通纠纷中的作用
        3.3.3 标准化在建立国际商品贸易流通优势地位中的作用
    3.4 标准化对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
        3.4.1 标准化在加速商品流通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3.4.2 标准化在带动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3.5 标准化对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
        3.5.1 标准化在流通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5.2 标准化在流通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3.6 标准化对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3.6.1 标准化在流通企业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3.6.2 标准化在构筑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3.6.3 标准化在影响流通业市场结构中的作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4.1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的贡献分析
        4.1.1 标准化对降低流通企业成本的贡献
        4.1.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4.1.3 标准化对维护流通企业客户关系的贡献
        4.1.4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4.1.5 标准化对减少流通企业风险责任的贡献
    4.2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领域分析
        4.2.1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数量变化的影响
        4.2.2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
        4.2.3 标准化对生产经营成本变化的影响
        4.2.4 标准化对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
        4.2.5 标准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
    4.3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
        4.3.1 流通企业的价值创造链
        4.3.2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3.3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次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5.1.1 标准化对流通业成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5.1.2 研究假设
        5.1.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1.5 实证检验结论
    5.2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标准化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
        5.2.2 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流通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5.2.3 研究假设
        5.2.4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2.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2.6 实证检验结论
    5.3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标准化对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5.3.2 研究假设
        5.3.3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5 实证检验结论
    5.4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标准化对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5.4.2 研究假设
        5.4.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4.4 基于扩展后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4.5 实证检验结论
    5.5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5.1 标准化对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5.5.2 研究假设
        5.5.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5.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法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5.5 实证检验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6.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6.1.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6.1.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6.1.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6.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2.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2.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6.2.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
    6.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6.3.1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6.3.2 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标准化体制
        6.3.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特点
    6.4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6.4.1 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层面的借鉴启示
        6.4.2 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3 流通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4 流通业标准化战略定位层面的借鉴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7.1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指导思想
        7.1.1 以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要务
        7.1.2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7.1.3 以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7.2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导向
        7.2.1 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
        7.2.2 有效采用流通业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商品流通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
        7.2.3 向建立以自愿性流通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
        7.2.4 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
    7.3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
        7.3.1 总体目标
        7.3.2 具体目标
    7.4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重点
    7.5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7.5.1 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
        7.5.2 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7.5.3 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
        7.5.4 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7.5.5 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7.5.6 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7.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B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C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兼论中国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主题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内容
        二、研究思路、方法
        三、结构安排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技术标准的概念
        二、技术标准的分类
        三、国际贸易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技术差距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
        三、内生增长贸易理论
        四、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节 技术标准的由来、演变及动因
        一、技术标准的由来及演变
        二、技术标准的形成与动因
        三、技术标准的经济性质
        四、技术标准的经济影响
    第四节 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一、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标准
        二、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三、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理论分析
    第一节 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链,及其对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
        一、技术是贸易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链
        三、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成果实现实用的关键环节
        四、案例分析:华为崛起与其技术创新、技术标准之发展
    第二节 技术标准与产业发展链,及其对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
        一、贸易竞争优势和生产力优势的关系
        二、质量是实现技术与生产力转化的决定因素之一
        三、技术标准、产品质量阶梯与产业发展
        四、案例分析:德国制造,质量为本、创新为基、标准为先
    第三节 技术标准与专利,及其对贸易竞争劣势的影响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成因、危害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技术性贸易垄断的关系
        三、技术性贸易垄断及其成因、危害
        四、案例分析:高通公司的专利、标准、产业垄断之路
    第四节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模型
        一、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第四章 技术标准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国际标准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二节 中国国家标准影响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国际标准对国际贸易地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二节 中国国家标准对中美、中日、中德贸易影响的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三节 美、日、德国家标准对中美、中日、中德贸易影响的分析
        一、基于美、日、德国家标准的分析
        二、基于美、日、德技术创新的分析
        三、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国际标准对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二节 中国国家标准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影响的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五、结论
    第三节 美、日、德国家标准对中国不同商品结构的影响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外技术标准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标准政策特征
        一、减少和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采用国际标准
        三、政府有限干预
        四、非歧视
        五、WTO第一案——委内瑞拉和巴西诉美国汽油标准案评析
    第二节 发达国家技术标准政策特征
        一、技术标准是一种公共政策工具
        二、标准战略旨在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标准体制适应贸易发展需要
        四、标准、创新、质量同步推进
        五、技术标准实施保障体系完善
    第三节 中国技术标准政策特征
        一、法制为“计划经济型”
        二、政府主导的标准体制
        三、积极推行采用国际标准
        四、技术标准体系“生产型”
    第四节 中外技术标准政策差异
        一、政府主导的标准体制与市场关联弱
        二、重采用国际标准、轻国际标准制定
        三、技术创新、技术标准未有效衔接
        四、技术标准保障体系不完备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中国自贸区技术标准政策之构建
        一、自贸区技术标准政策特点
        二、世界三大自贸区政策特征及启示
        三、中国自贸区现有政策之不足
        四、政策构建之目标、架构、原则
    第二节 发挥技术标准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推动技术创新与标准相结合
        三、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四、推进中国标准的国际化
    第三节 抑制技术标准的消极阻碍作用
        一、完善标准实施监督
        二、加快竞争政策制定
        三、规制技术标准垄断
        四、加强标准信息传递
    第四节 建立技术保障体系
        一、制定技术保障政策
        二、建立综合保障机制
        三、统筹协调保障组织
        四、支持企业成为主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RCEP框架下标准化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标准化与机电产品
    2.2 标准化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
    2.3 关于标准化贸易效应的研究
    2.4 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5 RCEP自身及其框架下相关研究
第三章 中国标准化建设与机电产品出口现状概述
    3.1 RCEP谈判的基本情况与发展前景分析
    3.2 中国标准化进程及其与RCEP伙伴的对比
    3.3 中国对RCEP区域机电产品出口现状考察
第四章 标准化影响机电产品出口的作用机理分析
    4.1 标准化对出口的技术推动效应
    4.2 标准化对出口的规模经济效应
    4.3 标准化对出口的壁垒消除效应
    4.4 标准化对出口的网络外部效应
第五章 标准化影响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
    5.1 模型与变量选取
    5.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3 计量结果分析
第六章 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标准化对策研究
    6.1 政府层面
    6.2 行业协会
    6.3 企业自身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0.2 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文献综述
        0.2.1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状况
        0.2.2 国内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状况
    0.3 论文结构安排
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界定
    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
        1.1.1 观点综述
        1.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义
        1.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本质
    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1.2.1 技术性贸易措施
        1.2.2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1.2.3 包装和标签要求
        1.2.4 信息技术壁垒
        1.2.5 绿色壁垒
    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1.3.1 形式上的合法性
        1.3.2 本质上的双重性
        1.3.3 内容上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1.3.4 手段上的隐蔽性和灵活性
        1.3.5 做法上的歧视性
        1.3.6 作用机制上的循环性
        1.3.7 实施中的争议性
        1.3.8 作用效果上的双刃性
2. 贸易保护理论与技术性贸易壁垒
    2.1 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1.1 贸易保护的理论综述
        2.1.2 贸易保护的实证研究
        2.1.3 贸易壁垒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现状
        2.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
    3.1 需求机制
        3.1.1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和普遍认可
        3.1.2 克服市场失灵的需要
        3.1.3 寻求新贸易保护手段的需要
    3.2 供给机制
        3.2.1 各国技术性措施间的差异
        3.2.2 各国政府间的博弈
        3.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约束的局限
        3.2.4 国际贸易中涉及的技术性问题的日趋复杂性
        3.2.5 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分析
    4.1 作用机制
        4.1.1 数量抑制效应
        4.1.2 价格抑制效应
        4.1.3 动态抑制效应
    4.2 进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4.2.1 进口小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4.2.2 进口大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4.3 出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4.3.1 消费者效应
        4.3.2 产业效应
        4.3.3 福利净效应
5.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
    5.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逆贸易影响
        5.1.1 限制我国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和趋势
        5.1.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逆贸易影响分析
    5.2 我国外贸出口频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原因
        5.2.1 对传统贸易壁垒替代的需要
        5.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多米诺效应
        5.2.3 制衡机制的缺乏
        5.2.4 薄弱的情报系统
        5.2.5 不正确的发展观导致的环境恶化
    5.3 TBT对我国出口的顺贸易影响
        5.3.1 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5.3.2 推动合格评定制度的发展
        5.3.3 推动技术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5.3.4 提高生产企业的消费者意识
        5.3.5 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
6. 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6.1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运行框架
        6.1.1 指导思想
        6.1.2 总体运行框架
    6.2 政府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6.2.1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
        6.2.2 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6.2.3 推进国际认证
        6.2.4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6.2.5 加快技术法规体系的建设
        6.2.6 加强对WTO规则的研究和利用
    6.3 行业协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6.3.1 国外行业协会发展的模式和特点
        6.3.2 行业组织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有优势
        6.3.3 我国行业协会的现状
        6.3.4 我国行业协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6.4 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6.4.1 认真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6.4.2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6.4.3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6.4.4 作好计量和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6.4.5 积极申请国际认证
        6.4.6 树立环保观念,实现清洁生产和绿色营销
        6.4.7 进行海外投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贸易技术壁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国内外研究概况
    0.3 论文的结构安排
    0.4 论文的主要观点与创新
Ch1 贸易壁垒新趋势:技术壁垒
    1.1 贸易理论和贸易壁垒
    1.2 贸易技术壁垒的产生与发展
    1.3 当代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日趋盛行
Ch2 贸易技术壁垒的理论界定
    2.1 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
    2.2 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与国际贸易
    2.3 贸易技术壁垒概念新界定
    2.4 贸易技术壁垒的特点与分类
Ch3 贸易技术壁垒日益强化的背景
    3.1 贸易技术壁垒强化的经济技术背景
    3.2 贸易技术壁垒强化的制度背景
    3.3 贸易技术壁垒强化的环境背景
Ch4 贸易技术壁垒经济效应分析
    4.1 贸易技术壁垒的作用机制
    4.2 贸易技术壁垒的局部均衡分析
    4.3 贸易技术壁垒的一般均衡分析
Ch5 贸易技术壁垒与发展中国家
    5.1 发展中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现状
    5.2 贸易技术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制约
    5.3 发展中国家应对贸易技术壁垒的政策选择
Ch6 贸易技术壁垒的国际约束与协调
    6.1 世界贸易规则与贸易技术壁垒
    6.2 区域贸易协定与贸易技术壁垒
    6.3 国际标准化组织与贸易技术壁垒
Ch7 贸易技术壁垒问题的前景
    7.1 贸易技术壁垒的发展趋势
    7.2 贸易技术壁垒约束与协调机制的局限
    7.3 贸易技术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特别考虑
Ch8 贸易技术壁垒与中国对外贸易
    8.1 中国面临的贸易技术壁垒状况
    8.2 中国面临贸易技术壁垒的原因
    8.3 中国应对贸易技术壁垒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7)商品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商品标准化的趋势
二、中国当今商品标准化发展现状
三、商品标准化的作用
    (一) 商品标准化对国际贸易的积极作用
    (二) 商品标准化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四、应对商品标准化的主要措施
    (一) 完善商品标准化体系
    (二) 增加国际化标准的采用, 缩短标准的制定周期
五、发展前景及展望

(8)国际贸易中的专利标准化问题及其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范围
    二、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例
    四、 本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
第一章 技术标准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国际法律制度概述
    第一节 技术标准的基础理论
        一、 技术标准的概念
        二、 技术标准的历史演进
        三、 技术标准的分类
    第二节 技术标准的准公共物品性
        一、 公共物品的概念
        二、 技术标准的准公共物品性
        三、 标准提供与政府介入模式
    第三节 WTO 框架下技术标准的法律制度
        一、 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二、 WTO/TBT 协定下的技术标准法律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专利权与专利标准化引发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专利权概述
        一、专利与专利权的概念
        二、 专利权的历史演进——从垄断权到私权
    第二节 专利进入技术标准与专利标准化问题
        一、 专利进入技术标准的成因及相互关系
        二、 专利与技术标准的结合模式
        三、 专利标准化的内涵
        四、 专利标准化与专利联盟
    第三节 专利标准化引发的法律问题
        一、 专利标准化在标准实施中引发的法律问题
        二、 专利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引发的法律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专利标准化问题在国际法层面的法律制度及探讨
    第一节 专利标准化在 WTO/TBT 协定下引发的争议
        一、 WAPI 事件及其引发的争议在 TBT 协定下的探讨
        二、 开放标准问题及其在 TBT 协定下的争议
        三、 TBT 协定下涉及专利标准化问题的评析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 TRIPS 协定对专利反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 TRIPS 协定缔结前规范专利许可反竞争行为的国际法制
        二、 TRIPS 协定对专利许可反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三、 TRIPS 协定缔结后关于专利与竞争问题的国际探讨及总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专利标准化问题的私法救济
    第一节 专利标准化问题在合同法下的救济
        一、 专利标准化涉及合同的类型
        二、 标准制定组织专利政策的法律性质分析
        三、 专利阻抑与标准制定组织知识产权政策的完善
    第二节 专利标准化问题在专利法下的救济
        一、 专利标准化与专利侵权诉讼中的衡平法救济
        二、 专利标准化问题与专利权滥用抗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专利标准化问题的公法规制——以反垄断法为视角
    第一节 反垄断法规制专利标准化问题的必要性
        一、 反垄断法的宗旨及调整范围
        二、 反垄断法分析问题的一般原则
        三、 反垄断法规制专利标准化问题的可行性
        四、 专利标准化中涉及的垄断问题
    第二节 专利标准化与专利反垄断执法原则的调整
        一、 专利标准化对专利反垄断执法提出的挑战
        二、 专利标准化与专利反垄断执法原则的调整
        三、 专利反垄断执法政策发展趋势评析
    第三节 标准制定阶段的限制竞争协议及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一、 标准制定阶段限制竞争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
        二、 标准制定阶段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第四节 标准实施阶段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一、 专利标准化反垄断执法中相关市场的界定
        二、 专利标准化与必要设施原则
        三、 专利标准化下专利拒绝许可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四、 专利标准化下搭售/捆绑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五、 专利标准化下不公正定价的反垄断法规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专利标准化与中国相关政策及法律的调整和完善
    第一节 专利标准化及中国相关政策的调整
        一、 专利标准化问题对中国的挑战
        二、 新经济时代中国的机遇
        三、 WTO 法律框架下我国有关专利标准化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相关法律的完善
        一、 标准化管理原则及制度的完善
        二、 国家标准中涉及专利的处置政策
    第三节 涉及专利标准化问题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专利标准化与合同法的完善
        二、 专利标准化与专利法的完善
        三、 专利标准化与反垄断法的完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制度创新影响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机理、模型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制度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动态
        1.2.1 主流贸易理论关于比较优势源泉的阐释及其对制度因素的触及
        1.2.2 制度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研究动态
        1.2.3 制度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动态
    1.3 基本框架、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3.1 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4 小结
第2章 制度创新影响国际贸易成本竞争优势的机理与模型
    2.1 制度的结构功能与国际贸易竞争优势基本形态
        2.1.1 制度、制度质量与制度创新
        2.1.2 制度结构与基本功能
        2.1.3 国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贸易竞争优势
        2.1.4 经济制度的结构功能与国际贸易竞争优势基本形态的关系
    2.2 制度创新影响国际贸易成本竞争优势的机理
        2.2.1 出口商品的成本结构分析
        2.2.2 产权制度降低交易成本的机理
        2.2.3 企业制度降低交易成本的机理
        2.2.4 市场制度降低交易成本的机理
        2.2.5 宏观制度降低交易成本的机理
        2.2.6 涉外制度降低交易成本的机理
    2.3 制度创新影响国际贸易成本竞争优势的模型分析
        2.3.1 制度创新对出口产品成本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
        2.3.2 基于制度创新的贸易模式对世界福利效应的影响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制度创新影响国际贸易效率竞争优势的机理与模型
    3.1 封闭系统下的制度质量与交易效率、交易成本
        3.1.1 基于制度质量的模型架构
        3.1.2 制度质量与生产效率
        3.1.3 制度质量与交易成本
        3.1.4 成熟行业下的企业竞争
    3.2 开放系统下的制度质量与交易效率、交易成本
        3.2.1 贸易门槛问题
        3.2.2 基于制度质量差异的贸易比较优势
    3.3 制度创新形成国际贸易效率竞争优势的一般均衡分析
        3.3.1 制度创新提高国际贸易效率竞争优势的分析
        3.3.2 制度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生产交易效率的均衡分析
        3.3.3 基于制度创新的贸易模式对世界福利效应的影响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制度创新影响国际贸易创新竞争优势的机理与模型
    4.1 基于制度因素影响的高技术产品创新模型
        4.1.1 创新团队研发高技术新产品收益模型
        4.1.2 基于制度因素影响的创新团队研发收益模型
        4.1.3 基于制度因素影响的高技术产品创新模型
    4.2 制度质量、制度创新对高技术产品创新和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
        4.2.1 制度质量、创新能力与国际贸易模式
        4.2.2 创新能力影响贸易竞争优势的路径
        4.2.3 制度质量对新产品贸易收益的影响
        4.2.4 制度创新对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
        4.2.5 制度创新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收益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制度评价中的基本理论问题
        5.1.1 制度评价中潜变量的显性化问题
        5.1.2 制度变量的指数化原理
        5.1.3 制度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产权制度评价指标
        5.2.2 市场制度评价指标
        5.2.3 企业制度评价指标
        5.2.4 宏观制度评价指标
        5.2.5 涉外经贸制度评价指标
    5.3 制度评价指数的数据来源及测算
        5.3.1 数据来源
        5.3.2 制度评级指标的测算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国际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 国际贸易竞争优势评价方法述评
        6.1.1 主要评价方法
        6.1.2 简单述评
    6.2 国际贸易竞争力的评价原则与方法
        6.2.1 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界定
        6.2.2 国际贸易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6.2.3 国际贸易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6.3 国际贸易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6.3.1 国际贸易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6.3.2 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4 小结
第7章 制度影响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7.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特点与分析步骤
        7.1.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特点
        7.1.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7.2 结构方程模型变量和样本选择
    7.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7.3.1 信度及效度分析
        7.3.2 一阶全模型
        7.3.3 二阶全模型
        7.3.4 制度对贸易竞争力二级变量的影响效应研究
    7.4 小结
第8章 基于制度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决定因素实证研究
    8.1 国际贸易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理论甄别
        8.1.1 国际贸易主流理论关于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
        8.1.2 制度差异是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8.2 国际贸易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实证模型选择与相关变量选取
        8.2.1 实证模型选择
        8.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8.3 国际贸易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实证模型构建及检验
        8.3.1 国际贸易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实证模型构建
        8.3.2 实证检验及分析
    8.4 小结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出版的专着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获奖

(10)国际知识产权贸易效应研究 ——以专利权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五节 主要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知识产权概念界定及其对贸易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概念权力特征
    第二节 知识产权对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文献评述与本文核心观点
第三章 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理论基础
        一、制度理论
        二、法律理论
        三、经济学理论
        四、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节 知识产权保护影响贸易流动的机理
        一、出口包含知识产权的商品的市场效应分析
        二、出口包含知识产权商品拥有市场排他效应
        三、进口包含知识产权商品受权利人控制市场效应
        四、知识产权控制技术标准的贸易效应
        五、知识产权许可和转让替代贸易效应
第四章 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现状阐述
    第一节 数据来源和技术分组
    第二节 分析方法
    第三节 中国PCT申请的技术分布情况
    第四节 中国获国际专利授权的国别分布情况
    第五节 外国国民在华知识产权现状
    第六节 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现状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国际知识产权对货物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中国国际专利权促进货物出口的技术垄断优势效应
        一、变量选取及来源
        二、模型的构建
        三、实证检验
    第二节 中国国际专利权促进货物出口的技术标准效应
        一、变量选取及来源
        二、模型构建
        三、实证检验
    第三节 外国专利权许可或转让的货物出口替代效应
        一、变量选取及来源
        二、模型构建
        三、实证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外国知识产权对货物进口贸易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外国专利权的技术垄断优势效应
        一、变量的选取及来源
        二、模型构建
        三、实证检验
    第二节 外国专利权的技术标准效应
        一、变量选取及来源
        二、模型构建
        三、实证结果
    第三节 中国专利权许可或转让的出口替代效应
        一、变量选取及来源
        二、模型构建
        三、实证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四、商品标准化与国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 [1]标准化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D]. 侯俊军. 湖南大学, 2009(01)
  • [2]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叶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3]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兼论中国自由贸易区技术标准政策[D]. 张丽虹.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12)
  • [4]RCEP框架下标准化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林晓凤. 东南大学, 2019(03)
  • [5]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分析[D]. 康晓玲. 西北大学, 2006(11)
  • [6]贸易技术壁垒研究[D]. 高文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7]商品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J]. 柯映如,杨雨凡. 中外企业家, 2017(28)
  • [8]国际贸易中的专利标准化问题及其法律规制[D]. 李嘉. 华东政法大学, 2012(11)
  • [9]制度创新影响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机理、模型与实证研究[D]. 王涛生. 湖南大学, 2013(09)
  • [10]国际知识产权贸易效应研究 ——以专利权为主[D]. 钱馨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0)

标签:;  ;  ;  ;  ;  

商品标准化与国际贸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