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期污染控制现状

美国近期污染控制现状

一、美国公害防治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琦[1](2021)在《中日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达,熊雪晖[2](2020)在《日本对东南亚的“绿色联通”战略:图景擘画、手段组合与案例透视》文中提出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围绕构建"价值体系"以提升软实力影响的战略目标来缔造"绿色联通"战略,其依托出海企业,在探索与东南亚的经贸关联提升进程中,逐步融入以环境友善为核心内涵,以多领域可接受、可协调、可持续交互为广泛外延的绿色理念,助力国家海外利益拓展。与此同时,日本主要围绕宏观政策引领、中观标准制定、微观举措落定的战略手段组合,聚焦泰国"支点"和东南亚"截面"形成"绿色联通"的"点面联动"。对此,中国在寻求合作点位之际也需做好应对同质竞争的未雨绸缪。

王琨[3](2020)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欣欣向荣之态势,缔造了中国式奇迹,然而,反观生态环境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解决生态隐忧,生态损赔磋商应时而生,党中央国务院在15和17两年相继出台了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的7省试行方案和全国施行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首创于其中,磋商的设立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将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进行研究,以法理分析为石基,厘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内涵、正当性及磋商的性质。根据磋商法律适用的实践,概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构成要素,以国内外相关经验为范本,归纳总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保障与监督措施,规范磋商主体的磋商行为,为磋商保驾护航。磋商乃洽商、商议,磋商是对洽谈商议的规范设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磋商是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利益协调,赔偿权利人与赔偿义务人就受损的生态环境的修与赔等问题开展的洽商对话。磋商的设计是对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方式的创新,但磋商中赔偿权利人行权的请求权基础是什么,赔偿义务人担责的法律依据是什么,需要在法理上寻根溯源。一项法律制度的设计应明确权利义务主体及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规范法律制度行使的程序。磋商中权利主体范围相对狭窄,对权利人行权的限制也没有言明,不利于体现磋商过程的公平性。义务主体的范围也相对狭窄,不利于生态环境利益得到全面保障。磋商程序无明细规定,使得各省市在磋商的实践中适用规范的不统一。磋商的保障与监督措施规定的过于粗疏,极容易导致历尽艰辛签订的磋商协议成为白纸一张。本文以磋商定义为始,剖析磋商的正当性,厘清磋商的性质,规范磋商的要素,探究磋商的保障与监督措施,层层递进,阐释磋商设计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公共信托主义、“损害担责”原则阐释制度的正当性,国家基于全民信托管理自然资源是政府作为赔偿权利人的权利来源,其有权利请求环境侵害者承担损害责任,而赔偿责任人因环保法的“损害担责”原则履行修复或赔偿义务;以协商行政理论释明磋商的行政性质,磋商是行政法律关系在环境法域的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政府履行行政管理的手段与传统的手段大有不同,其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借鉴民商事的活动规范,传统命令或强制式的行政执法渐变为弱权柔性执法,磋商就是政府协商行政的表现;以域外经验和各省市磋商实践规范磋商内容、磋商程序及保障措施,完善磋商的设计。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各省市在生态环境损害磋商案件中,大胆创新,扩大权利主体的范围,引入第三方加入磋商,保证磋商协议的公平。因地制宜,就案件具体情况在实践中完善磋商的程序,保障磋商顺利进行。建立履约金制度、备案机制、信用评估机制,保障磋商协议的实行,并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通报磋商进展,让公众监督磋商。

李梓赫[4](2020)在《吉林市大气中典型污染物来源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工农业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以雾霾为代表的日益频发的大气污染事件在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吉林市是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导的东北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化工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工业企业和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且受地理位置影响,吉林市四面环山,空气污染物不断增加的同时又难于扩散,导致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因此,明确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开展重污染时段的成因分析,探究空气质量影响因素等,对于吉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数据、气象数据、环境空气质量地面监测数据等多源数据资料,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气象模型,分析了吉林地区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PM10、PM2.5、O3、CO、NO2、SO2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吉林市一次典型污染事件的污染形成机制以及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吉林市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从科学角度为相关部门治理大气污染、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主要影响因子PM2.5、PM10、O3的月变化和季节分布规律。春季,主要呈现PM10污染和O3污染;夏季,仅呈现出O3污染;秋冬季节,颗粒物质量浓度剧增,O3质量浓度相对较低。由PM2.5与PM10比值的月变化曲线可知,春季沙尘天气对PM10的影响比对PM2.5的影响更大;冬季供暖期对PM2.5的影响比对PM10的影响更大。(2)分析主要影响因子各季节的逐时变化特征。春季,颗粒物在傍晚至夜间的污染比白天严重,O3质量浓度昼高夜低;夏季,仅呈现出O3污染;秋季,颗粒物质量浓度最大值均出现在22:00左右,夜间污染明显重于白天,O3质量浓度较夏季出现明显下降:冬季,颗粒物质量浓度逐时变化出现两个明显的小波峰,第一次在9:00附近,第二次在20:00附近。(3)对比分析污染物在2017年工作日、周末和全年的日平均浓度,颗粒物平均浓度在周末明显高于工作日和全年的平均浓度,呈现出显着的“周末效应”现象。对比分析污染物在2017年节假日和全年的日平均浓度,法定节假日期间,吉林市存在着污染物节假日浓度高于全年日平均浓度的“假日效应”现象,在春节期间,“假日效应”现象更加严重。(4)使用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模型分析外来污染物的传输路径,并确定污染物的潜在来源分布。吉林市大气污染物外来输送分布特征明显,PM2.5、PM10和O3均有明显的外来输送主要通道方向。潜在源分析结果显示,吉林市PM25主要潜在源区分布在黑龙江北部、吉林市周边、上海附近区域,吉林市PM10主要潜在源区分布在内蒙东部、俄罗斯东南部区域,吉林市O3主要潜在源区分布在吉林市附近区域和海洋、山东半岛等地区。(5)分析2017年11月1日-11月3日的一次典型重污染事件。燃煤、扬尘与秸秆露天焚烧的复合污染是这次典型重污染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风速风向、相对湿度等不利的气象条件也为本次污染形成提供了基础。吉林市附近区域的污染物可以远距离运输到吉林市,来自俄罗斯、黑龙江省以及吉林省内长春、四平等地的气团都携带着严重的污染,促进了本次重污染现象的形成。(6)探究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在分析气象因素时,根据PM2.5、PM10、O3三种污染物与温度、相对湿度、风速这三个气象条件的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此外,地理位置因素以及产业布局、机动车尾气、燃煤供暖、秸秆燃烧等其他因素也都是对吉林市空气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王远林[5](2020)在《合川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 ——基于公共管理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保证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古语云“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在人类的早期社会里已经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对个人、国家的影响甚至比成年人犯罪更加深远。近年来,重庆市合川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虽然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采取了多种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合川区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依然处于高位,形势非常严峻,而未成年人犯罪团伙化、成人化倾向明显,这在为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敲响警钟的同时,也让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变得迫在眉睫。未成年人犯罪在给自身及家庭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危害,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治安问题。本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样本,利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知识,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预防对策。本论文一共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了概述。第二章主要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相关概念、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尤其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重庆市合川区公安局2011—2018年移送审查起诉的702名未成年犯罪人员从主要罪名、年龄、文化程度、区域以及身份等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了重庆市合川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受教育程度低、农村籍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结伙作案犯罪突出等特点。第四章主要对目前重庆市合川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阐述,找出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主要是基于公共管理相关理论,针对合川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加强政府管理水平、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完善政法部门工作制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笔者作为一名公安民警,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尤其对完善公安机关执法制度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包括改进警务机构设置、夯实社区警务工作、严格治安管理工作、创新警校共育模式等对策,从微观层面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参考。

刘松洁[6](2020)在《美国校园少年犯罪问题研究(1980-2000)》文中认为20世纪80至90年代是美国少年犯罪急剧恶化的时期,少年罪犯的高逮捕率、恶性凶案件的频发使美国社会各界对少年这一群体的未来充满了担心和忧虑。这种严重的少年犯罪更是蔓延到美国的学校中,高比例的财产犯罪、愈演愈烈的暴力犯罪、不断曝光的校园毒品、帮派等令美国学校深陷安全危机之中。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学校内的少年犯罪实际是美国社会整个少年犯罪的缩影,它的激化与80至90年代美国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80年代后少年经济贫困的恶化,枪支的轻易获取以及媒体暴力都对校园少年犯罪产生了重要影响。90年代中后期,美国校园少年总体犯罪下降,美国学校、执法部门和政府的预防和治理少年犯罪的行动促使了校园少年犯罪趋势的缓和。然而,90年代末发生的极端校园枪击案件再次打破校园平静,与校园少年犯罪相关的欺凌问题受到重视,推动了美国第一个州反欺凌立法的出现。本文旨在以20世纪80至90年代的美国校园少年犯罪为研究重点,分析这一时代背景下美国校园少年犯罪的特征和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以及总结美国学校、政府应对校园少年犯罪的举措,并希望对我国校园少年犯罪的防治有所启发。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四章,绪论介绍了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一章回顾了美国校园少年犯罪的历史,概述了美国学校发展进程中的少年犯罪,在美国学校诞生之时,少年犯罪就已经存在,对少年群体的关注也促使美国成立了最早的少年法庭。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校园少年犯罪问题开始凸显,并建立了犯罪统计数据。到80至90年代,美国校园少年犯罪尤为严重,文章重点分析了 1980至2000年美国校园少年犯罪的特征及趋势。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少年贫困、枪支、媒体暴力对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贫困通过少年的心理、生活环境、教育条件等方面间接影响着少年犯罪;20世纪80至90年代枪支的泛滥以及枪支类型的转变为少年提供了重要的武器来源;暴力影视和流行音乐以及暴力电子游戏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少年犯罪行为。第三章重点介绍了美国学校预防少年犯罪的策略。为应对学校所面临的安全危机,学校一方面加强学校安全环境,包括应用安全技术监督、着装规范、暴力预防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与警务部门进行合作,社区警官进驻学校,除了履行传统的警察职能,还进行培训教育,开展预防暴力项目。第四章梳理总结了美国政府治理学校少年犯罪的政策,包括从里根政府至克林顿政府出台的法案,采取“零容忍”政策严厉打击少年犯罪,并探讨1999年哥伦拜恩高中枪击事件对美国反欺凌立法的影响。文章最后总结了 1980至2000年美国校园少年犯罪问题的思考和启示。校园欺凌对少年所造成的危害不能忽视,应当受到足够重视。校园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治理需要学校、执法机构和政府的积极参与,从而共同促进少年犯罪的减少。

袁灿灿[7](2020)在《基于国控点的霾成因分析》文中认为上海市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但其环境空气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上海市霾污染在2013年和2014年最为严重,虽然之后上海霾现象逐年减少,但近三年来冬季仍会出现阴霾天气,或多或少地影响市民工作与生活,因此了解霾污染过程并探究霾的成因可为霾的控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上海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已有超过30年的监测历史,监测子站从起初的5个到现今已发展到了54个,国控评价点从开始的2个发展到10个。而本研究PM2.5采样平台就位于其中的一个国控评价点,结合本课题组所采集该国控点的近三年PM2.5样品(主要离子:SO42-、NO3-、Cl-、NH4+、Na+、K+、Mg2+和Ca2+;主要元素:Zn、Fe、Br、P、Mn、Al和Pb;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记录的该国控点环境空气质量数据(AQI、SO2、NO2、O3、CO和PM2.5)以及气象要素数据(相对湿度、能见度、风速、温度),得出以下结果:1、通过该国控点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环境空气质量的时间变化规律,并结合气象要素,对环境空气质量因子与其影响因素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PM2.5、SO2、NO2、CO和AQI都呈现出“单峰型”的年变化形态,冬高夏季低,而O3则相反。PM2.5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更大。高相对湿度环境有利于PM2.5的吸湿沉降,同时PM2.5的升高会造成大气能见度的降低。SO2和NO2浓度升高的同时也会加重PM2.5污染,SO2受PM2.5的影响却大于NO2。高浓度的O3和低相对湿度能够促进气态污染物SO2和NO2的气相氧化反应,而高温和高O3环境能有效促进NO2和CO的转化。2、对该国控点2015年至2018年期间PM2.5样品的主要成分进行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并通过这些主要成分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得出:PM2.5中SNA(二次气溶胶)占TWSIs含量的83.14%,占PM2.5含量的40.44%,且二次污染在夏冬季表现较为严重;元素中平均浓度最高的是Zn(120.29±101.15 ng/m3);各元素在冬季的浓度水平普遍高于其它三季;WSOC日浓度在2015年冬季最高,在2016年开始下降,WSOC和其他气态污染物都有夏低冬高的季节变化规律。二次离子皆与PM2.5呈显着正强相关,且相关系数在冬季最高;离子与O3在整个期间为显着负相关,而SNA却与O3在夏季呈正相关;SO42-和NO3-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离子与风速和温度呈显着的负弱相关。TWSEs与SO2和CO冬季的相关性最好,而与NO2夏季的相关性最好;与O3呈显着的负弱相关,却在夏季却呈显着的中等正相关(r=0.482);TWSEs基本都与温度、风速、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相对湿度对元素的影响甚微。风速与TWSEs的线性关系呈反比,风速越大越能够稀释并输送大气中的元素,从而降低元素浓度。SO2、NO2和CO对元素的增长都有贡献,说明燃料燃烧和机动车尾气都对元素污染有着贡献。WSOC同时受到尾气排放和燃煤源的影响,且尾气排放的影响要大于燃烧源;PM2.5的浓度基本随着WSOC的增大而增大;WSOC随O3浓度的减少而增加,在低浓度PM2.5的夏季,高O3促进了大气中WSOC的二次生成。3、归纳该国控点霾天气特征,并展开对霾的成因进一步分析探讨:采样期间中度霾日出现1天,轻度霾日出现11天,轻微霾天35天,非霾日出现197天。该国控点的霾污染易出现在温度较低(<10度)且风速较小的天气;相对湿度在中度霾日的水平最高,轻度霾日则集中在60-78%之间。随着霾等级的下降,SO2、NO2和SNA的浓度也明显下降,表明SO2和NO2越高,生成的SNA越多,霾污染越严重。本研究NO3-/SO42-的霾日与非霾日均值更高,说明采样期间移动源的贡献更大。采样期间(NH4)2SO4、NH4HSO4和NH4NO3是大气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夏季的光化学反应对硝酸盐的生成更为明显;冬季大气氧化性对硝酸盐的形成并不明显,而对硫酸盐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相对湿度对硫酸盐形成的影响大于硝酸盐,尤其在夏季和冬季,说明液相化学在硫酸盐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在酸度较弱时,气态硝酸和氨气可能通过气相均相反应生成硝酸盐,而酸度较高时,气相反应受阻,硝酸盐则以N2O5的水解非均相反应为主。当LWC(气溶胶液态水含量)在30μg/m3以下,SOR迅速增加,之后趋于平缓,而NOR增长速率并没有SOR大。SOR和NOR较高的增长速率对应着较高的pH值。因此,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形成是受pH和LWC的共同影响。氧化剂NO2参与的SO2的液相氧化反应可能受pH、温度和LWC共同影响,在低温、较高pH和潮湿的大气环境下该反应更容易发生。

李娇[8](2020)在《《河北月刊》研究(1933-1937)》文中研究表明《河北月刊》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河北省政府河北月刊社发行的政治综合性期刊。由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创办,瞿宣颖担任总编辑。1933年1月创刊于天津,是具有国民党背景的河北省期刊之一。1935年6月,受日本发动“河北事件”的影响,河北月刊社跟随省政府由天津迁至保定,迁址后继续编辑出版刊物,中途未曾停刊,1937年5月终刊,共出版53期。论文以《河北月刊》期刊资料为主,对该刊的创办、内容和发展进行梳理与分析。第一部分介绍《河北月刊》创办前后国内外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围绕该刊的编辑与作者、受众对象、版面编排以及广告进行概括,由此可知《河北月刊》作为政府刊物,其编辑与作者、受众对象大多以官员、学者为主,刊登的广告既有商业类又有文化类;第三部分挑选《河北月刊》上登载的地方自治、社会救济和禁烟禁毒三方面的政令为研究对象,分析国民党执政下的河北省政府在地方民生建设事业上所作出的努力与存在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梳理编修方志的互动、地方色彩故事和地方碑刻的题词,得出《河北月刊》促进了河北地方区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探讨《河北月刊》的社会影响与历史作用。论文基于这样的框架,依托原始文本,并与历史环境相结合,对期刊的内容作详细的论述,揭示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河北月刊》在地方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河北月刊》可以看出国民党对河北地区的施政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但设想的政令与最终的成效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人民的生活因此更加艰难。同时对《河北月刊》的整理可为河北省民国时期的新闻史、地方史研究提供参考。

王四维[9](2020)在《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第一长河长江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水生野生动物,有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鱀豚,也有“微笑的精灵”长江江豚,还有“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等,它们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留给了人们无限的财富。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受水利工程、水域环境污染、生物入侵、过度捕捞及误捕等影响,长江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全面衰退,部分物种已极度濒危,如白鱀豚、长江江豚、中华鲟、白鲟、胭脂鱼、鲥鱼等。长江的生态环境恶化会影响到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反之,它们的生存状况也可以反映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一个物种的消失或许无法引起人类的重视,但如果有一天长江的濒危物种灭绝殆尽,那么那时的长江生态系统也不足以维系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保护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并不仅仅是保护物种本身,更是为了恢复长江生态系统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以,拯救长江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应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系统梳理了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物种现状、导致其濒危的原因、相关的保护的法律及制度,分析了其中的不足,并以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的建议及新的保护模式的思考,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文章共分为六个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作出了介绍。并通过对淡水水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梳理与分析,发现目前国外的研究进展已从多角度对淡水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进行了多种保护工作的探索,并展开了相关的保护实践工作,值得借鉴。而国内大多从微观角度逐一剖析威胁长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生存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这些对策措施大多是集中于一个领域的保护性研究及对策,缺少相互关联性、整体性。第二章介绍了保护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理论依据与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生态系统管理理论、整体性原则、政府主导的多主体参与模式,在进行保护工作时,应始终运用与贯彻这些理论与原则。第三章首先根据国内外不同的濒危物种的分级标准整理了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代表种的物种现状,其次梳理了造成长江流域水生野生动物濒危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水域环境污染、噪音污染、水利工程的建设、过度捕捞以及误捕、生物入侵。第四章论述了保护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现有法律制度,并分析了相关法律制度的不足,包括:管辖权问题不明确、缺少行政补偿、奖励的具体落实规定、保护名录的制定相对落后、缺少相关野生动物福利的相关规定、法律责任较弱。第五章提出了未来保护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方式的探索,包括加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的重视,提倡综合流域保护模式、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尽早颁布《长江保护法》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修订、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保护方式、呼吁拆除部分水利设施,建立专项补偿、加强相关执法监督、加强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科研投入、鼓励公众参与,加强公民保护意识。最后第六章对本文做出了总结。尽管经过前人多年的努力,长江流域部分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自然种群状况有所恢复,部分保护管理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让物种走向灭绝的进程得到了有效地遏制,但是对于保护的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希望未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生活在长江的生灵得以被拯救。

施孙芳[10](2020)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区域协作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公益诉讼的开展过程中,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渐成为司法行政部门及环境经济法学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各地的生态基础和司法实践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且环境损害鉴定还面临着鉴定主体管理体系不规范、鉴定标准不一和鉴定程序混乱、立法空白等诸多方面的困境。尽管司法部、环保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规范鉴定主体的准入和鉴定技术的标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发展仍需进一步完善。随着新区域主义的兴起,区域法治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因其自身的独特性,成为区域法治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界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区域协作进行了很多研究并提出许多理论设想,但是并没有实施到位。实践中部门之间的联动十分困难,且立法机关未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进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区域协作必须建立在全国司法鉴定统一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既促进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行业的统一发展,又能满足环境污染案件纠纷解决的需求,提高司法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并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面对新的时代使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必须强化领导机构的顶层引领,结合区域法治的理论知识,领导部门应制定区域间统一的管理制度、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定期为鉴定人员安排培训学习活动;可采取区域间、区域内鉴定机构之间的协作以及鉴定机构与司法机关和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的协作等多元化的协作模式,不仅是区域协作,还有区域内的部门协作;并设立全国的鉴定行业协会以及专业委员会,对司法鉴定实行双重监管。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大数据的资源,借鉴“智慧”法院的经验,促进“智慧”鉴定的发展,对鉴定程序进行全程监管,提高鉴定意见的公正性。环境损害鉴定的协作不仅能解决实务中环境诉讼案件的需求,还可以促进全国司法鉴定行业的统一发展,为整个司法鉴定体系协同发展提供经验。

二、美国公害防治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公害防治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2)日本对东南亚的“绿色联通”战略:图景擘画、手段组合与案例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图景擘画:“绿色联通”战略体系谋定
三、手段组合:“绿色联通”战略系统实践
    (一)宏观政策引领
    (二)中观标准制定
    (三)微观举措落定
四、案例透视:“绿色联通”战略“点面联动”
    (一)泰国“支点”
    (二)东南亚“截面”
五、结语

(3)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概念及正当性分析
    (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概念和特征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正当性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性质
    (一)磋商性质的理论观点
    (二)行政性质论的合理性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构成要素
    (一)磋商的客体
    (二)磋商的主体
    (三)磋商的内容
    (四)磋商的程序
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保障与监督
    (一)磋商的保障
    (二)磋商的监督
    (三)磋商失败后的救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吉林市大气中典型污染物来源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六种大气污染物的概述及危害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大气污染研究近况
        1.3.2 吉林市大气污染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吉林市大气污染物的时间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区域概况
    2.3 数据来源和处理
    2.4 利用空气质量指数法进行空气质量研究
        2.4.1 空气质量指数的确定方法
        2.4.2 首要污染物的确定方法
        2.4.3 吉林市首要污染物的确定
    2.5 大气中各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
        2.5.1 季节的划分
        2.5.2 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2.6 大气中各污染物质量浓度的逐时变化规律研究
    2.7 污染物的“周末效应”和“假日效应”现象研究
        2.7.1 “周末效应”现象研究
        2.7.2 “假日效应”现象研究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市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后向轨迹分析方法
        3.2.3 聚类分析法
        3.2.4 PSCF函数
        3.2.5 CWT函数
    3.3 聚类分析结果
    3.4 PSCF分析
    3.5 CWT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2017年一次吉林市大气重污染事件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污染概况与形成机制分析
    4.3 气象条件对大气重污染过程的影响
    4.4 大气重污染过程中PM_(2.5)、PM_(10)的空间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市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5.1 引言
    5.2 气象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5.2.1 Pearson相关性分析
        5.2.2 气象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5.3 地理位置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5.4 其他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市空气质量提升措施与建议
    6.1 完善城市通风廊道系统,改善空气流通现状
    6.2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政府治理力度
    6.3 加强社会生活污染治理,降低污染排放强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合川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 ——基于公共管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用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调查研究法
        1.6.2 归纳对比法
        1.6.3 案例分析法
第2章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含义
    2.2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相关法律法规
    2.3 相关理论
        2.2.1 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2.2.2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理论
第3章 合川区未成年人犯罪基本情况
    3.1 合川区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3.1.1 年度分布情况
        3.1.2 与刑事犯罪对比的情况
        3.1.3 所涉主要罪名分布情况
        3.1.4 年龄段分布情况
        3.1.5 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3.1.6 区域结构分布情况
        3.1.7 身份分布情况
    3.2 重庆市合川区未成年人犯罪特点
        3.2.1 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两类侵财案件上
        3.2.2 受教育程度低
        3.2.3 农村籍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
        3.2.4 结伙作案犯罪突出
        3.2.5 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成人化
        3.2.6 多数来自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
第4章 合川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情况
    4.1 合川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开展情况
    4.2 合川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
    4.3 合川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5章 公共管理视角下合川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对策
    5.1 加强政府管理水平
        5.1.1 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
        5.1.2 规范教育管理,提升个人素质
        5.1.3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经费保障
    5.2 加强社会保障服务
        5.2.1 健全未成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5.2.2 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提供便利
        5.2.3 着力解决未成年人就业问题
    5.3 加强社会治理能力
        5.3.1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协同作用
        5.3.2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5.3.3 解决特殊群体社会管理,重视源头治理
    5.4 完善政法部门工作制度
        5.4.1 完善公安机关执法制度
        5.4.2 完善未成年人帮扶帮教体系
        5.4.3 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美国校园少年犯罪问题研究(1980-2000)(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研究意义
    二、学界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研思路及框架
第一章 美国校园少年犯罪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少年犯罪概念界定
    第二节 1980年前美国校园少年犯罪发展变化
        一、美国学校发展进程的少年犯罪及惩罚
        二、拯救儿童运动与少年司法制度的兴起
        三、1960-1970年少年犯罪问题凸显及犯罪数据的建立
    第三节 80、90年代美国校园少年犯罪特征及趋势
第二章 美国社会问题与校园少年犯罪
    第一节 里根时期经济政策与美国少年贫困的恶化
        一、里根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对少年贫困的影响
        二、贫困与少年犯罪的联系
    第二节 枪支泛滥与少年犯罪
        一、美国枪支泛滥的历史传统
        二、枪支管制的松散
    第三节 媒体暴力对少年犯罪的影响
        一、影视暴力的危害
        二、电子游戏和流行音乐对少年犯罪的影响
第三章 美国学校预防少年犯罪策略
    第一节 学校安全环境与少年犯罪预防
    第二节 80至90年代学校加强与警务机构的合作
        一、社区警官进驻学校
        二、暴力预防项目的实施
第四章 美国政府治理校园少年犯罪举措
    第一节 从里根至克林顿政府学校安全法案的出台
    第二节 “零容忍”政策对学校少年犯罪的打击
    第三节 哥伦拜恩中学枪击事件与美国反欺凌立法的出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国控点的霾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霾的概述
        1.1.2 霾的形成因素
        1.1.3 霾的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意义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国控点监测数据的获取及计算方法
    2.1 国控监测点概况
    2.2 PM2.5 中的化学成分数据
    2.3 环境空气质量数据
    2.4 气象要素数据
    2.5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2.5.1 图像分析
        2.5.2 相关性分析
        2.5.3 气溶胶热力学平衡模式ISORROPIA Ⅱ
第3章 国控点环境空气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3.1 环境空气质量及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3.1.1 环境空气质量及气象要素的月际变化特征
        3.1.2 环境空气质量年际变化特征
        3.1.3 环境空气质量及气象要素的季节变化特征
    3.2 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因素分析
        3.2.1 环境空气质量与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
        3.2.2 PM2.5、相对湿度和能见度的关系
        3.2.3 PM2.5、SO_2、NO_2 和能见度的关系
        3.2.4 NO_2、SO_2、O_3 和相对湿度的关系
        3.2.5 NO_2、CO、O_3 和温度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控点PM2.5 的化学成分及其影响因素
    4.1 PM2.5 中离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1 PM2.5 中离子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
        4.1.2 影响PM2.5 中离子的因素分析
    4.2 PM2.5 中元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1 PM2.5 中元素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
        4.2.2 影响PM2.5 中元素的因素分析
    4.3 PM2.5中WSOC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1 PM2.5中WSOC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
        4.3.2 影响PM2.5中WSOC的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霾的成因分析
    5.1 基于国控点的霾天气特征
        5.1.1 霾日与非霾日气态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特征分析
        5.1.2 霾日与非霾日SNA的污染特征分析
    5.2 硫酸盐和硝酸盐对霾形成的影响分析
        5.2.1 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形成机制
        5.2.2 以O_x为主的光化学氧化对硫酸盐和硝酸盐形成的影响
        5.2.3 相对湿度对硫酸盐和硝酸盐形成的影响
        5.2.4 酸度对硝酸盐形成的影响
        5.2.5 pH、LWC对 SO_2和NO_2 的协同氧化作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河北月刊》研究(1933-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河北月刊》的创刊情况
    (一)创办背景
    (二)创刊与特色
二、《河北月刊》的编辑、运营与出版发行
    (一)编辑与作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发行对象、受众对象及反馈
    (三)版面编排与设计
    (四)广告
三、《河北月刊》与河北地方民生建设
    (一)地方自治
    (二)社会救济
    (三)禁烟禁毒
四、《河北月刊》与河北地方文化建设
    (一)有关编修方志的往来互动
    (二)有关地方色彩故事的转载
    (三)有关地方碑刻的题词
五、《河北月刊》的社会影响与历史作用
    (一)加快了政令的布置与传达
    (二)促进了河北地方区域文化的研究
    (三)有助于推动地方建设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保护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2.1 理论依据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生物多样性理论
        2.1.3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2.2 保护原则
        2.2.1 整体性原则
        2.2.2 政府主导的多元参与原则
第三章 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物种保护现状及濒危原因
    3.1 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定义
    3.2 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现状
        3.2.1 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物种的保护分级
        3.2.2 部分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自然种群现存数量
    3.3 造成长江水生野生动物的濒危原因
        3.3.1 水域环境污染
        3.3.2 噪音污染
        3.3.3 水利工程的建设
        3.3.4 过度捕捞以及误捕
        3.3.5 生物入侵
        3.3.6 水生野生动物贸易屡禁不止
第四章 保护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法律制度及不足
    4.1 基本法律体系
    4.2 特别保护制度
        4.2.1 生物资源的保护
        4.2.2 生境的保护
        4.2.3 人工繁育与增殖放流
        4.2.4 损害补偿制度
    4.3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足
        4.3.1 管辖权问题不明确
        4.3.2 缺少行政补偿和行政奖励的具体落实规定
        4.3.3 保护名录的制定相对落后
        4.3.4 缺少野生动物福利的相关规定
        4.3.5 法律责任较弱
第五章 保护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路径的探索
    5.1 加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的重视,提倡综合流域保护模式
    5.2 以就地保护为主和迁地保护为辅
    5.3 呼吁拆除部分水利设施并建立专项补偿
    5.4 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并尽早颁布《长江保护法》
        5.4.1 及时修订现有法律法规,完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5.4.2 推进《长江保护法》的颁布
    5.5 加强相关执法监督并鼓励公众参与
    5.6 加强科研投入与提高公民保护意识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区域协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区域协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环境区域协作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区域协作的内涵
第二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区域协作的现状
    第一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现状
    第二节 诉讼中区域协作的困境
    第三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区域协作的困境
第三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区域协作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第二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区域协作的可行性
第四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区域协作的发展路径
    第一节 建立完善统一的制度规范
    第二节 制定完备的协作机制
    第三节 行政管理部门的协作
    第四节 实行多元化的协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美国公害防治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对比研究[D]. 刘佳琦.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日本对东南亚的“绿色联通”战略:图景擘画、手段组合与案例透视[J]. 杨达,熊雪晖. 南洋问题研究, 2020(03)
  • [3]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研究[D]. 王琨. 吉林大学, 2020(08)
  • [4]吉林市大气中典型污染物来源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 李梓赫.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5]合川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 ——基于公共管理视角[D]. 王远林. 西南大学, 2020(01)
  • [6]美国校园少年犯罪问题研究(1980-2000)[D]. 刘松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基于国控点的霾成因分析[D]. 袁灿灿.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河北月刊》研究(1933-1937)[D]. 李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D]. 王四维.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10]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区域协作研究[D]. 施孙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美国近期污染控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