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T/AT系统8088/286/386微处理器指令预取失败分析

XT/AT系统8088/286/386微处理器指令预取失败分析

一、XT/AT系统中8088/286/386微处理器指令预取失效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飞[1](2016)在《空间应用的动力电池组监控SoC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空间电子系统中锂电池组的寿命极大地影响整个空间站的工作寿命。单体锂电池的性能差异决定了空间电子系统必须采用电池管理系统(BMS)对电池组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和均衡。电池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锂电池组的寿命、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目前空间电子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电池监控SoC是BMS系统中一个重要芯片,用于采集所有单体电池的电压信息和温度信息并与主控MCU实时通讯,响应主控MCU的指令实现电池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BMS的有效性。本文针对一款空间应用的电池组监控SoC展开深入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论文针对空间电子系统对电池组实时监控的需求,设计了电池组监控SoC的整体结构,并设计了多个SoC与主控MCU之间的级联通信结构和具体的通信协议。在此基础上,论文完成了低压电源电路、带隙基准电路、增量式Σ△ A/D转换器、高压多路选择开关以及温度传感器和过温保护电路的设计。其中,针对低温漂需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带隙基准结构,利用二阶温度补偿结合修调电路实现了带隙基准极低的温度系数和精准的直流电压。为了提高电池电压和温度测量的精度,并保证较低的功耗,本文采用了增量式∑△结构实现数据采样和转换,设计了二阶调制器,以及相应的二阶CIC滤波器,通过过采样技术和FIR滤波技术在复杂的噪声环境下精确地实现电池电压和温度的测量。为了提高电池组中多节单体电池的电压、温度采样的一致性,本文设计了高压多路选择开关并复用了增量式Σ△ADC,节约了芯片面积。针对级联通信需求,论文提出了一种菊花链结构的高压级联SPI通信接口并开发了相应的高可靠通讯协议,使多个监控SoC能够采用电流模方式级联,并完成电流信号和电压信号的转换,从而与主控MCU通信,有效地避免了高压隔离问题,也降低了对半导体器件耐压的苛刻要求。针对空间应用的需要,论文设计了基于0.18mm 1P3MBCD工艺的抗辐照加固标准逻辑工艺库和部分模拟器件的加固PDK,提出了控制链路和数据链路不同的加固方案,对控制链路采用DICE结构和三模冗余进行门级加固,并通过校验算法实现算法加固,对数据链路主要采用算法加固,即实现了电池监控SoC的加固设计,有效地解决了电池监控SoC系统在空间应用中的单粒子和总剂量的辐照问题,又合理的控制了芯片面积。论文基于0.18mm 1P3M BCD工艺对电池组监控SoC芯片进行了流片测试。整个芯片的面积为4.5mm×3.95mm。测试结果表明,低压电源能够在很宽的范围内提供所需的模拟和数字电源电压,带隙基准的温度系数为4.5ppm/℃,直流电压误差绝对值小于5mV。ADC的转换精度为11.5位。高压级联通信功能正确,通信时钟频率最高可达1MHz。整个SoC的待机电流为10mA,ADC转换时的工作电流为0.85mA,通信时的工作电流最大为3.95mA。抗总剂量指标达到100K Rad(si),抗单粒子指标达到75Mev.cm2/mg。所有测试结果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叶新栋[2](2011)在《一种Java处理器的体系结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普适计算和移动计算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各种嵌入式设备的不断涌现,对系统的可移植性和开发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的开发语言C/C++相比,java语言由于其具有可移植性,安全性能高以及简单易学等一系列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java语言固有的解析执行的特点,其执行效率也限制了其在实时领域的应用。即使目前java虚拟机都引入了即时编译技术(JIT),然而该技术是以消耗更多的内存为代价的。在嵌入式系统内存稀缺的状况下,该技术实际给系统带来的好处也是值得商榷的。同时java程序需要在实际执行前,完成class文件加载和解析等一些列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的执行效率。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提高java程序运行效率的方案,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实时java平台主要由执行引擎和支持实时性的软件环境组成。执行引擎有多种实现方式,包括基于软件的解析执行;即时编译;java硬件加速器以及java处理器等。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可靠实时系统的计算平台(SoPC)研究(基金号:60703106)[1]。本研究小组设计并实现了一种Java处理器引擎——Jpor32(Java Processor Optimized for RTSJ)。该实时java平台主要包括:class文件转换器;Java处理器的实现以及相关类库的实现。在本文中,将详细论述如何将不适合在硬件平台直接执行的class文件转换为一种适合在硬件环境下执行的文件。同时基于该种可执行文件的结构,设计出一种高效的硬件执行引擎来代替传统的java虚拟机的执行,已达到加速java执行的目的。同时还详细描述了基于该平台的垃圾收集库的具体实现。

秦泰[3](2011)在《一种PC架构32位SOC系统结构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PC架构已经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性能强大的复杂体系,并且在全世界的桌面计算机市场占有了绝大部分市场,并且其性能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我国的军工和科研领域传统上更是大量使用各种档次的x86处理器。因此无论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还是国家技术安全的角度,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兼容x86架构的计算机系统都是意义重大的。上世纪90年代伴随IC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发展而出现的SOC技术,降低了IC设计的门槛,进一步提高了IC的集成度和可靠性。SOC技术为实现自主知识产权x86兼容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了一条捷径,因此基于x86处理器的SOC的系统架构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深入研究了PC架构的内容和要求,对传统PC架构计算机的组织结构和具体实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SOC技术和通用片上总线技术,提出了一种兼容PC架构并具有良好的IP复用性的SOC系统结构,该系统结构的设计以x86处理器为核心、以AMBA片上总线为基本互连体系,综合考虑了总线带宽,PC架构兼容性,IP设计复用性等多个方面要求,对SOC的互连、子系统的划分、软硬件多层次实现PC架构兼容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设计。在系统结构整体设计的同时,本文还针对所用x86处理器软核提出了一种优化指令执行流程的方法和一种片内兼容传统PCI设备的机制,增强了SOC的性能和兼容性。最后,在自主设计的验证平台上进行了SOC功能的基本测试和验证。

张彬[4](2007)在《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半导体技术与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的发展,处理器的性能不断提高。发展相对滞后的存储器使CPU和主存之间的速度差日益加大。Cache作为提高存储子系统性能的一种有效途径,使其成为当前处理器体系结构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嵌入式处理器片上Cache的设计中,必须采用合理的设计思想,以较小的硬件代价来构建高效的存储层次结构。 本文结合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微电子中心所承担的项目龙腾S2片上系统的开发,在成功地设计和实现了龙腾C2处理器片上混合Cache的基础上,对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进行了研究与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介绍了龙腾S2片上系统,分析了龙腾C2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龙腾C2 Cache的设计要求。 2.分析了龙腾C2 Cache的体系结构、功能要求及时序与控制问题。详细论述了龙腾C2 Cache的实现和优化。最后介绍了龙腾C2 Cache在芯片中的物理布局。 3.在龙腾C2 Cache的基础上,对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的配置原则、配置参数、配置算法和组织参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设计了一种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 4.在龙腾S2验证平台上,对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进行了建模、仿真与性能参数提取。并在龙腾S2的综合环境与约束条件下,对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的命中时间进行了评估和优化。仿真与评估结果表明,与龙腾C2 Cache相比,该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的命中时间没有增加且命中率高于龙腾C2Cache,提高了龙腾C2处理器的性能。

杨天池[5](2004)在《基于ARM920T嵌入式处理器的测控平台实现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其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新的设计理念、新的实现方式不断出现,并突破了传统的测控模式。新一代测控系统的工作模式更为灵活,结构划分更为合理、任务分工更为科学,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课题采用高性能处理器和嵌入式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设计模块化的通用测控平台,可完成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命令控制、资源共享和网络通信等功能。该通用平台克服了传统测控系统自动化程度低、处理能力有限、通信方式落后的缺点,在信息处理、网络通信等性能上有了显着提高。 根据实际测控领域对系统结构和通信方式的新需求,本文提出了“通用板卡+扩展板卡”的思想,完成了基于ARM920T核的32位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S3C2410X)硬件平台的设计和调试工作,并利用以太网控制器实现硬件连接。针对测控系统对实时性、可靠性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比较多种操作系统,选择Nucleus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软件核心成功移植到该硬件平台上,并利用TCP/IP协议栈实现以太网连接。考虑到TCP/IP传输协议的不确定性,本文提出了以太网实时通信的改善方案并进行了验证。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已成功用于油品色谱分析仪系统之中,经过长时间的实际检验,证明整个平台设计合理、功能完善,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武传宇[6](2002)在《基于PC+DSP模式的开放式机器人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智能化农业机械是本世纪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本论文分析了农业机器人的特点、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指出影响农业机器人应用的问题在于:农业机器人成本过高,农业机器人没有达到农业生产的智能需要。我们提出具有开放式结构的农业机器人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农业机器人应用存在的问题。机器人的核心在于控制部分,本论文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机器人控制系统软、硬件平台,并实现对PUMA560机器人的控制,主要的工作: 1.通过对开放式控制器的定义、特点和OSACA,OMAC和OSEC规范分析,指出实现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的具体硬件和软件要求,本文还对现阶段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实现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分析了PMAC运动控制卡的功能特点,提出采用PMAC和IPC实现基于PC+DSP模式的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的设想。 2.对具有开放源码的操作系统LINUX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分析了LINUX内部进行分时操作的机制及在其之上进行实时扩展的可能。对LIUNX的实时扩展内核RT-LINUX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了RT-LINUX实现实时扩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首次利用RT-LINUX作为PC+DSP模式开放式控制器的操作系统。编写了RT-LINUX下的PMAC驱动程序,使RT-LINUX与PMAC控制卡之间建立通讯。编写PC+DSP开放式控制器的集成控制操作软件,实现用户与机器人之间的交互操作。 4.提出利用开放式控制器对PUMA560机器人进行控制,给出了控制策略:用PC+DSP控制器取代原有的控制器,但利用原系统的功率驱动部分,不影响原有系统的性能。为便于科研和对比,新系统保留原系统的控制部分,设置了相应的切换开关,使新老系统能够相互切换。为实现这个控制策略,作者对PUMA560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找出了反馈信号及控制信号的传输路径,确定抽取反馈信号和加入控制信号的最佳位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设计和制作相应的辅助电路板,对原控制系统的LSI-11微处理器信号进行截取和阻断。并成功将PC+DSP控制器的运动控制信号加浙江人学地十学位论文 邢 坠 入到原系统的功率驱动部分。通过对PUMA560机器人控制器的改造,实现 了)j’放J们’山控制器对PIJMA56叫升MX人的1中制。5.对oL器人运动空间的避障作了理论分析,利用空间边界特征给出了机监人工 作空间到C-空间转换的快速算法。并用A”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实现了避I漳 路径规划。对两种算法的计算仿真,得出结论:*“算法适合静态环境中的路 径规划,而神经网络算法适合动态环境中的路径规划。

刘诗斌[7](2001)在《微型智能磁航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磁航向系统又称磁罗盘,是一种利用地球磁场测量方向的装置。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对磁航向测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已有的磁航向测量系统面临的体积、重量、功耗偏大和调试、误差补偿试验复杂、费用高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微型化、智能化和国产化角度研究磁航向系统,内容涉及材料、电磁学、计算机、微电子、传感器、试验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是解决目前磁航向测量面临问题的好途径。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 提出一种缩比结构的低功耗磁通门,求出了传统的等截面结构和缩比 结构磁通门最佳激励电流的理论表达式,设计并加工出所有试验用磁 通门传感器。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结构可有效地降低磁通门的 功耗。该结构当测量线圈铁心截面积减小到激励线圈的40%时,激励 电流减小到原来的23%(从51.3mA减小到11.6mA);而等截面结构 以相同比例截面积减小时,激励电流只减小到原来的46%(从44.3mA 减小到20.5mA)。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还未见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2 设计了在指令级与Intel80X86系列兼容的16位嵌入式微处理器单元 MPU。分析了指令的结构,研究了数据通路和控制通路,提出了MPU的 指令译码器和运算器的结构以及微程序优化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复杂 指令集与MPU系统结构设计间的匹配问题,性能指标满足要求。3 提出并实施了给定基准法的误差补偿试验方法,并提出了对该方法的 试验数据正确性检验方法。同时也分析指出了该方法存在的问题。4 研究了飞机平飞时磁航向系统误差的形成过程,并把该过程描述为几 何上从圆到椭圆的变化过程,即所谓椭圆假设。提出了基于该假设的 水平状态空中自动补偿法及其3种行之有效的求解误差系数的算法, 并根据比较结果选择了最合适的算法。5 分析了并指出了椭球面假设用于空中自动补偿时存在问题。针对该问 题,提出了椭圆解决方案及其求解误差系数的算法,还提出了根据试 验数据对地磁场垂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估算方法,实现了磁航向系 统在任意姿态下的空中自动补偿。这使误差补偿试验更加方便,只需 要飞机左右各盘旋一周即可完成。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还未见到研 究类似方法的报道。 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 提出并设计了微型智能磁航向系统的开发调试工具—一虚拟仪表,实 现了用虚拟仪表对试验样机的开发与调试。还提出了虚拟仪表借助于 通讯系统实现远距误差补偿和故障诊断的设想。7 提出根据不同应用要求使用不同软件,使微型智能磁航向系统形成系 列的设想,并按系列中的基本型研制了试验样。用试验样机验证了本 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分析证明了在硅片上实现微型智能磁航向系 统的可行性。工程化的试验样机已经在某无人机上使用,并得到用户 的好评。 本文的研究结合九五预研课题“军用MPU、MCU技术”和无人机应用需要进行,对三维磁场测量、无人机(特别是微型无人机)的航向测量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还可用于其它飞行器、卫星、船舰和地面车辆等领域。

曾国荪[8](1991)在《XT/AT系统中8088/286/386微处理器指令预取失效的分析》文中认为Intel8088/286/386微处理器通过指令预取和流水线操作来提高总线的利用率和系统的流通量。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做法失效。本文将讨论在PC/XT和AT系统中,8088/286/386指令预取和流水线操作的失效。主要从三个方面:(1)存储器刷新,(2)总线繁重使用,(3)存储器存取等待状态,来测试,分析其对8088/286/386指令预取性能的影响。

二、XT/AT系统中8088/286/386微处理器指令预取失效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T/AT系统中8088/286/386微处理器指令预取失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应用的动力电池组监控SoC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空间电子系统动力电池组监控技术的重要性
    1.2 电池组监控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状况
        1.2.1 电池组监控技术和系统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2.2 电池组监控芯片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2.3 ∑△ ADC的研究现状
        1.2.4 增量式∑△ ADC的研究现状
    1.3 抗辐照设计在空间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1.3.1 辐照环境
        1.3.2 辐射效应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和结构
第二章 电池组监控SoC的系统结构
    2.1 电池管理系统概述
        2.1.1 电池电压均衡管理
        2.1.2 电池SOC估计
        2.1.3 电池SOH估计
        2.1.4 温度检测与保护
        2.1.5 故障分级报警
    2.2 电池组监控芯片系统架构
    2.3 电池组监控芯片的通信方式
        2.3.1 单芯片电压模式通信
        2.3.2 多个芯片并联隔离通信
        2.3.3 多芯片串联菊花链通信模式
    2.4 监控SoC芯片的设计要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源模块、带隙基准和温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3.1 稳压电源电路设计
        3.1.1 低压电源电路的基本性能参数
        3.1.2 数字电路电源电压产生电路
        3.1.3 模拟电源电压产生电路
        3.1.4 低压电源电路总体结构和仿真结果
    3.2 二阶曲率补偿的带隙基准电路设计
        3.2.1 正、负温度系数电压的产生原理
        3.2.2 带隙基准的温度补偿原理
        3.2.3 带隙基准电路的基本结构
        3.2.4 本文二阶温度补偿的带隙基准电路设计
        3.2.5 基准电压源的总体结构及性能仿真
    3.3 温度传感器和过温保护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多路选通器和12位增量式∑△ ADC设计
    4.1 高压多路选通器设计
        4.1.1 高压MOS器件的集成
        4.1.2 高压传输门电路设计
        4.1.3 高压多路选通器
        4.1.4 高压选通器电路仿真
    4.2 共模电平转移模块
        4.2.1 共模电平转换原理
        4.2.2 共模电平转移电路设计
    4.3 电池监控SoC中ADC的选型依据
        4.3.1 ADC设计的基本概念
        4.3.2 电压监控SoC中ADC的选型依据
    4.4 过采样∑△调制器基本原理
        4.4.1 过采样与噪声整形技术
        4.4.2 一阶∑△调制器原理
        4.4.3 二阶∑△调制器原理
        4.4.4 数字抽取滤波器
        4.4.5 ∑△ ADC的局限性
    4.5 本文12位增量式∑△调制器的系统级设计
        4.5.1 一阶增量式∑△ ADC工作原理
        4.5.2 二阶增量式∑△ ADC工作原理
        4.5.3 本文增量式∑△ 调制器的系统级设计
    4.6 增量式∑△ ADC电路设计
        4.6.1 调制器整体电路
        4.6.2 开关电容电路
        4.6.3 运算放大器设计
        4.6.4 积分器设计
        4.6.5 量化器设计
        4.6.6 时钟信号产生电路
        4.6.7 调制器仿真结果
    4.7 低通数字抽取滤波器设计
        4.7.1 CIC滤波器基本概念
        4.7.2 CIC滤波器的系统级结构
        4.7.3 CIC滤波器设计
        4.7.4 滤波器仿真结果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压级联菊花链SPI接口电路设计
    5.1 基于SPI协议的级联通信系统架构及原理
        5.1.1 级联通信系统架构
        5.1.2 电流模的级联通信接口电路原理
    5.2 带有命令和校验的SPI协议
        5.2.1 数据读写传输格式
        5.2.2 循环冗余校验
    5.3 多芯片级联通信实现方式和数据传输过程
        5.3.1 多芯片级联通信实现方式
        5.3.2 数据传输过程
    5.4 高压级联通信电路设计
        5.4.1 上传数据电路
        5.4.2 下传数据电路
    5.5 高压级联通信电路的总体仿真结果和分析
        5.5.1 上传信号仿真
        5.5.2 下传信号仿真
        5.5.3 两个电池组监控芯片级联通信仿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抗辐照加固技术及电路设计
    6.1 现有的抗辐照加固技术
        6.1.1 存储电路的加固方法
        6.1.2 组合逻辑及时序逻辑电路的加固方法
        6.1.3 单粒子翻转的系统级加固方法
        6.1.4 单粒子闩锁的解决方法
        6.1.5 版图级加固方法
    6.2 本文采用的抗辐照加固技术
        6.2.1 环栅技术
        6.2.2 TMR技术
        6.2.3 DICE结构
        6.2.4 抗辐照加固标准单元库设计
        6.2.5 抗辐照模拟器件的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电池组监控SoC测试结果与分析
    7.1 低压电源电路、基准电路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7.1.1 低压电源的线调整率的测试结果
        7.1.2 基准电压的温度系数测试
        7.1.3 过温保护电路测试
    7.2 增量式∑△ ADC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7.2.1 电压转换结果
        7.2.2 误差分析
        7.2.3 修正方法
    7.3 高压级联通信电路的测试结果
    7.4 动力电池组监控SoC系统测试结果
    7.5 辐照测试
        7.5.1 抗辐照测试平台设计
        7.5.2 总剂量测试
        7.5.3 单粒子测试
    7.6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一种Java处理器的体系结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Java虚拟机简析
    2.1 class文件规范
    2.2 Java虚拟机规范
    2.3 Java栈
    2.4 Java指令综述
第3章 Class文件转换器
    3.1 class文件加载
    3.2 运行时数据布局
        3.2.1 运行时常量池
        3.2.2 字段操作
        3.2.3 运行时方法区
        3.2.4 实例展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JPOR体系结构设计
    4.1 指令Cache
    4.2 指令缓存区
    4.3 微指令ROM
    4.4 执行级与访存级
    4.5 性能分析
        4.5.1 复杂指令
        4.5.2 指令执行时间
第5章 垃圾回收库
    5.1 heap的分布结构
    5.2 heap初始化
    5.3 标记活跃对象
    5.4 回收垃圾对象
    5.5 整理内存碎片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1: Jpor32指令集
附录2: Jpor32寄存器
附录3: 可执行文件的内容
参考文献
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一种PC架构32位SOC系统结构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3.1 本课题的来源
        1.3.2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PC 架构SOC 系统结构相关的技术研究
    2.1 SOC 技术简介
    2.2 SOC 系统结构
    2.3 片上总线技术
        2.3.1 片上总线技术的特点
        2.3.2 AMBA 总线
    2.4 PC 架构简介
    2.5 IA-32 指令集体系
        2.5.1 操作模式
        2.5.2 指令的微程序实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PC 架构SOC 系统结构设计
    3.1 应用分析
    3.2 整体结构
    3.3 LRSOC32 的互连体系
        3.3.1 MCS 组成与互连
        3.3.2 MPS 组成与互连
        3.3.3 EPS 组成与互连
    3.4 LRSOC32 对PC 架构的兼容设计
        3.4.1 各模块的兼容性设计
        3.4.2 BIOS 的兼容性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LRSOC32 中处理器的系统结构
    4.1 处理器的整体结构
    4.2 处理器指令系统
    4.3 处理器的微体系结构
        4.3.1 微指令格式
        4.3.2 微程序控制器
        4.3.3 微堆栈
    4.4 流水线结构
        4.4.1 指令流水与微指令流水并行结构
        4.4.2 对指令执行流程的优化
    4.5 浮点运算单元
    4.6 存储结构和 Cache 组织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LRSOC32 的外设实现与功能验证
    5.1 LRSOC32 的 IP 实现
        5.1.1 内存控制器
        5.1.2 可编程定时/计数器
        5.1.3 中断控制器
        5.1.4 VGA 控制器
        5.1.5 AHB-PCI 总线控制器
        5.1.6 XAB 总线桥
        5.1.7 以太网模块
        5.1.8 UART 控制器
        5.1.9 其它外设
    5.2 LRSOC32 的实现与功能验证
        5.2.1 验证板设计
        5.2.2 验证与调试工具
        5.2.3 功能测试
        5.2.4 PCI 总线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详细摘要

(4)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龙腾S2系统及其处理器内核
    2.1 PC104嵌入式应用背景
    2.2 龙腾S2工控系统介绍
    2.3 龙腾C2处理器系统结构概述
        2.3.1 寄存器概述
        2.3.2 存储空间与I/O空间的组织
        2.3.3 指令集概述
        2.3.4 功能单元描述
        2.3.5 流水线划分
        2.3.6 控制方式
    2.4 Cache设计应重视的特征和需满足的要求
第三章 龙腾C2 Cache的设计与实现
    3.1 龙腾C2 Cache的体系结构概述
    3.2 龙腾C2 Cache功能描述
    3.3 龙腾C2 Cache的时序与控制
        3.3.1 时序设计
        3.3.2 控制状态定义
    3.4 龙腾C2 Cache对流水线相关问题的处理
        3.4.1 Cache对流水线的阻塞
        3.4.2 Cache对流水线读写相关的解决
        3.4.3 Cache对流水线控制相关的处理
    3.5 龙腾C2 Cache的实现与优化
        3.5.1 Cache模块划分
        3.5.2 Cache memory的组织与实现
        3.5.3 关键路径分析
        3.5.4 Cache关键路径优化
        3.5.5 Cache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优化
第四章 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的分析与设计
    4.1 配置原则
    4.2 配置参数
    4.3 配置算法
    4.4 组织参数
    4.5 替换机制
    4.6 写策略
    4.7 一种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结构
第五章 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的仿真验证与综合
    5.1 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的仿真验证
        5.1.1 验证技术概述
        5.1.2 基于软件仿真器的仿真验证
        5.1.3 硬件原型验证
        5.1.4 验证结果
    5.2 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的综合
        5.2.1 综合的基本概念
        5.2.2 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综合优化的必要性
        5.2.3 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的综合优化
    5.3 结论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论文发表情况
    科研工作
致谢

(5)基于ARM920T嵌入式处理器的测控平台实现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ARM的体系构成
    1.1 ARM处理器系列构成
    1.2 ARM寄存器构成以及处理器模式
    1.3 ARM存储系统介绍
第二章 系统硬件设计
    2.1 硬件设计原则
    2.2 硬件电路整体设计
    2.3 器件选型
    2.4 通用板卡的硬件设计
    25 以太网硬件设计
    2.6 扩展板卡的硬件设计
    2.7 高速PCB设计
第三章 嵌入式软件设计
    3.1 嵌入式软件整体设计
    3.2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型
    3.3 NUCLEUS PLUS的移植
    3.4 网络驱动程序
第四章 测控系统以太网实时性改善
    4.1 以太网在当今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4.2 以太网传输实时性分析
    4.3 以太网传输实时性改善
第五章 系统功能调试
    5.1 硬件调试
    5.2 软件调试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通用板卡电路原理图
    附录2 扩展扳卡电路原理图
    附录3 硬件平台图片

(6)基于PC+DSP模式的开放式机器人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农业机器人的特点
    1.3 国外农业机器人的研究状况
        1.3.1 结构环境中的农业机器人
        1.3.2 非结构环境中的农业机器人
    1.4 国内的研究现状
    1.5 我国农业机器人研究面临的机遇
    1.6 农业机器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6.1 存在的问题
        1.6.2 解决问题的思路
        1.6.3 解决问题的关键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8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9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开放式控制器的体系结构
    2.1 机器人控制器存在的问题
    2.2 开放式控制器的定义
        2.2.1 开放式控制器的特征
        2.2.2 开放式控制器的优点
    2.3 几种典型的开放式控制器规范
        2.3.1 OSACA
        2.3.2 OMAC
        2.3.3 OSEC
    2.4 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的实现
        2.4.1 硬件平台
        2.4.2 软件系统
    2.5 基于PC的开放式控制器的实现模式
        2.5.1 单PC控制模式(PC-Based)
        2.5.2 PC+PC的控制模式
        2.5.3 PC+DSP运动卡的控制模式
        2.5.4 PC+分布式控制器的控制模式
    2.6 本论文采用的实现模式
        2.6.1 PMAC运动控制卡
        2.6.2 基于PC+PMAC运动卡的开放式控制器结构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LINUX操作系统及其实时扩展——RT-LINUX
    3.1 实时操作系统
        3.1.1 实时操作系统的概念
        3.1.2 基于分时系统的实时系统改造方法
        3.1.3 基于LINUX的实时操作系统
    3.2 RT-LINUX(Real-Time LINUX)
        3.2.1 RT-LINUX的实现机理
        3.2.2 RT-LINUX的特征
        3.2.3 RT-LINUX应用程序结构
        3.2.4 RT-LINUX的实时性测试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RT-LINUX的PMAC驱动程序设计和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4.1 LINUX设备驱动程序结构
        4.1.1 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概念
        4.1.2 设备驱动程序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4.1.3 驱动程序的编译加载和使用
    4.2 RT-LINUX和LINUX之间设备驱动程序的差异
    4.3 PMAC的驱动程序
        4.3.1 总线中断方式的驱动程序
        4.3.2 串口查询方式的驱动程序
        4.3.3 驱动程序的测试
    4.4 本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4.4.1 该模型的各模块功能
        4.4.2 软件体系结构与OSACA之间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开放式控制器对PUMA560机器人的控制
    5.1 PUMA560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5.1.1 控制器底板
        5.1.2 LSI-11计算机
        5.1.3 机器人手臂电缆接线板
        5.1.4 功率放大器控制板
        5.1.5 数字伺服板
        5.1.6 电机与传动装置
        5.1.7 VAL-Ⅱ系统与VAL-Ⅱ语言
    5.2 PUMA560机器人控制器改造策略
    5.3 PUMA560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改造
        5.3.1 截止LSI-11微处理器的硬件安全控制能力
        5.3.2 反馈信号的隔离、抽取与调整
        5.3.3 运动控制信号的加入
        5.3.4 改型后的PUMA560控制器
        5.3.5 机器人绝对位置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机器人路径规划
    6.1 C-空间障碍特征
        6.1.1 C-空间障碍定义
        6.1.2 并集属性
        6.1.3 映射的多样性
        6.1.4 有界性
    6.2 C-空间障碍边界建模
        6.2.1 临界碰撞角
        6.2.2 C-空间障碍的边界计算
    6.3 基本元素的C-空间转换
        6.3.1 点的C-空间转换
        6.3.2 直线的C-空间转换
        6.3.3 圆的C-空间转换
    6.4 C-空间最优路径规划
        6.4.1 相关研究
        6.4.2 基于算法的路径规划
        6.4.3 基于神经网络的实时路径规划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实验验证
    7.1 开放式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
        7.1.1 瞬态性能
        7.1.2 稳态性能
    7.2 PUMA560开放式控制软件设计实例
        7.2.1 实例软件功能
        7.2.2 实时性测试比较
    7.3 软件功能模块扩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总结
    8.2 研究创新之处
    8.3 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励
附录

(7)微型智能磁航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磁航向系统发展史
    1.2 捷联数字式磁航向系统及其测量原理
    1.3 磁航向测量面临的问题
    1.4 新技术与微型智能磁航向系统
        1.4.1 微型磁通门
        1.4.2 微处理器
        1.4.3 微系统
        1.4.4 智能传感器
        1.4.5 虚拟仪表
        1.4.6 微型智能磁航向系统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1 传感器的微型化与低功耗研究
        1.5.2 拥有自主版权的嵌入式微处理器设计
        1.5.3 智能误差补偿的算法和试验方法研究
        1.5.4 微型智能磁航向系统模拟实验样机和虚拟仪表研制
    1.6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地磁场传感器
    2.1 磁场测量传感器的比较与选择
        2.1.1 霍尔效应磁传感器
        2.1.2 磁阻效应传感器
        2.1.3 磁通门传感器
    2.2 传统结构磁通门传感器
        2.2.1 磁通门传感器的原理
        2.2.1.1 理想变压器与单铁心磁通门
        2.2.1.2 双铁心磁通门
        2.2.1.3 磁通门的零磁场工作方式
        2.2.2 磁通门传感器的结构
        2.2.2.1 开磁路结构
        2.2.2.2 闭磁路结构
        2.2.2.3 垂直激励结构
        2.2.3 磁通门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2.3 微型磁通门传感器
        2.3.1 微型磁通门的结构
        2.3.1.1 线圈与铁心
        2.3.1.2 平面线圈微型磁通门的结构
        2.3.1.3 平面螺线管微型磁通门的结构
        2.3.2 微型磁通门的加工方法
    2.4 磁通门输出信号及其处理电路
        2.4.1 磁通门的输出信号
        2.4.2 磁通门输出信号的变换
        2.4.2.1 相敏整流
        2.4.2.2 直流信号通过相敏整流器
        2.4.2.3 各次谐波通过相敏整流器
        2.4.2.4 不加选频的磁通门输出信号通过相敏整流器
        2.4.3 模拟电路设计
        2.4.3.1 选频放大电路
        2.4.3.2 相敏整流电路
        2.4.3.3 关于隔直电容
        2.4.4 输出信号的稳定性
        2.4.4.1 灵敏度温度系数的影响
        2.4.4.2 零点度温度系数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磁通门传感器的低功耗研究
    3.1 磁通门的最佳激励磁场
    3.2 磁通门的最佳激励电流
    3.3 截面积缩比结构及其最佳激励电流
    3.4 低功耗磁通门试验
        3.4.1 试验电路与试验方法
        3.4.2 试验用磁通门的研制
        3.4.3 开磁路等截面积磁通门试验结果
        3.4.4 闭磁路缩比结构磁通门试验结果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试验数据的拟合曲线
        3.5.2 等截面结构磁通门试验结果分析
        3.5.3 缩比结构磁通门试验结果分析
        3.5.4 几种磁通门的宏观比较
    3.6 小结
第四章 嵌入式微处理器MPU设计
    4.1 MPU的选型
    4.2 MPU的结构
    4.3 内部时钟
    4.4 寄存器与暂存器
    4.5 数据通路与控制通路
        4.5.1 数据通路
        4.5.2 控制通路
    4.6 运算器设计
        4.6.1 运算器的结构
        4.6.2 乘法器和除法器
        4.6.3 除法的溢出判断
        4.6.4 BCD码调整
        4.6.5 移位器
    4.7 指令译码器设计
        4.7.1 指令的结构分析
        4.7.2 指令读入电路与状态机
        4.7.3 译码电路与表格技术
        4.7.4 译码器输出队列
    4.8 微程序设计
        4.8.1 微指令格式
        4.8.1.1 运算器类微指令
        4.8.1.2 地址部件类微指令
        4.8.2 微程序优化设计
        4.8.2.1 寄存器操作数指令
        4.8.2.2 访问存储器例程
        4.8.2.3 带存储器操作数的算术逻辑指令
        4.8.3 中断和异常处理
    4.9 仿真与测试
        4.9.1 测试程序
        4.9.2 仿真与测试结果
    4.10 小结
第五章 误差分析
    5.1 误差的分类
    5.2 误差分析方法
    5.3 制造误差
        5.3.1 零位误差
        5.3.2 灵敏度误差
        5.3.3 正交误差
    5.4 安装误差
    5.5 姿态信号误差
        5.5.1 俯仰角信号误差引起的航向误差
        5.5.2 倾斜角信号误差引起的航向误差
        5.5.3 姿态信号误差
    5.6 罗差
    5.7 误差系数
        5.7.1 磁航向误差系数
        5.7.2 姿态角误差系数
    5.8 小结
第六章 智能误差补偿
    6.1 误差补偿方法与误差补偿系数
    6.2 给定基准法
        6.2.1 误差系数求解原理
        6.2.2 误差补偿试验
        6.2.2.1 地磁场水平分量与磁倾角的测量
        6.2.2.2 标准姿态数量的确定
        6.2.2.3 姿态基准给定方法
        6.2.2.4 试验数据获取与检验
        6.2.2.5 误差系数的求解与验证
    6.3 水平状态空中自动补偿法
        6.3.1 椭圆假设
        6.3.2 椭圆假设的误差系数求解方法(算法1)
        6.3.3 三种算法的比较
        6.3.3.1 算法2
        6.3.3.2 算法3
        6.3.3.3 三种算法比较
    6.4 盘旋状态空中自动补偿法
        6.4.1 椭球面假设
        6.4.2 椭球面假设存在的问题
        6.4.3 椭圆解决方案
        6.4.4 误差系数的求法
        6.4.4.1 求解误差系数的算法
        6.4.4.2 地磁场垂直分量的估算
    6.5 最小二乘法
    6.6 补偿结果分析
        6.6.1 原始数据
        6.6.2 给定基准法补偿结果
        6.6.3 水平状态空中自动补偿结果
        6.6.4 盘旋状态空中自动补偿结果
        6.6.5 补偿结果对比分析
    6.7 小结
第七章 虚拟仪表与试验样机
    7.1 智能磁航向系统
        7.1.1 智能传感器系统的组成
        7.1.2 智能磁航向系统的基本软件
        7.1.3 智能磁航向系统的扩展软件
    7.2 虚拟仪表
        7.2.1 虚拟仪表的硬件与功能
        7.2.2 虚拟仪表的软件
        7.2.3 智能磁航向系统的间接编程模式
        7.2.4 虚拟仪表的应用
        7.2.4.1 智能磁航向系统的调试
        7.2.4.2 补偿俯仰倾斜角信号误差
        7.2.4.3 故障诊断
        7.2.4.4 远距离调试与远距离故障诊断
    7.3 智能磁航向系统的系列化
    7.4 试验样机
        7.4.1 试验样机设计
        7.4.1.1 试验样机的硬件
        7.4.1.2 试验样机的软件
        7.4.1.3 试验样机的结构
        7.4.2 稳定性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7.5 试验样机的误差补偿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7.5.1 试验目的
        7.5.2 试验方法
        7.5.3 试验结果分析
    7.6 试验样机的工程化与应用情况
    7.7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文总结
    8.2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8.3 需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四、XT/AT系统中8088/286/386微处理器指令预取失效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应用的动力电池组监控SoC研究与设计[D]. 王晓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12)
  • [2]一种Java处理器的体系结构设计与研究[D]. 叶新栋. 复旦大学, 2011(01)
  • [3]一种PC架构32位SOC系统结构的研究与设计[D]. 秦泰. 中国舰船研究院, 2011(01)
  • [4]动态可配置分离Cache的研究与设计[D]. 张彬.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6)
  • [5]基于ARM920T嵌入式处理器的测控平台实现及应用[D]. 杨天池.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4(02)
  • [6]基于PC+DSP模式的开放式机器人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 武传宇. 浙江大学, 2002(01)
  • [7]微型智能磁航向系统研究[D]. 刘诗斌. 西北工业大学, 2001(01)
  • [8]XT/AT系统中8088/286/386微处理器指令预取失效的分析[J]. 曾国荪. 微处理机, 1991(04)

标签:;  ;  ;  ;  ;  

XT/AT系统8088/286/386微处理器指令预取失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