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区浅基层工程地质特征

天津市区浅基层工程地质特征

一、天津市区浅层地基的工程地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狄胜同[1](2020)在《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宏细观演化机理及趋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地下水开采量超25亿m3,全国目前有约400多个城市在开采利用地下水,占到城市使用淡水总量的30%以上,其中在西北、华北等部分地区占比高达70%以上,不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地面沉降并衍生出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加强对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机理及规律研究,有利于完善和推动地面沉降领域的理论发展,掌握土体变形及地面沉降对不同地下水开采条件的响应规律,提出科学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对保证国民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控项目资助下,开展了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全过程分阶段理论分析,研究了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体变形及地面沉降的相似准则;设计研发了一种考虑地下水环向补给及采水井结构的开采承压水引发地面沉降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不同条件下的物理模型试验;分别开展了采水条件下含水层砂土的细观结构演化试验和固结条件下粘土的微观结构电镜扫描试验,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结构参数量化及宏细观参数相关性分析;基于多孔介质流-固耦合理论研究了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体变形及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并对土体主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基于颗粒离散元的流-固耦合理论研究了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体颗粒细观运移特性及规律,探讨分析了地面沉降发生的本质机理;在华北平原鲁北地区开展了地下水超采导致区域性地面沉降特征研究,并对其不同地下水开采条件下的地面沉降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分阶段理论分析。将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划分为地下水开采改变渗流场、采水层土体层间耦合效应及非采水层位沉降传递三个阶段,分别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建立了考虑地下水开采量、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的全过程地面沉降传递规律计算公式。同时,基于相似理论对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进行了相似准则分析,得到了模型试验与原型试验相似时相应物理量所应遵循的相似比尺。(2)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物理模型试验系统研发及模型试验。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设计研发了一种充分考虑采水井结构及地下水三维补给条件,适用于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宏细观机理研究的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基于该试验系统开展了不同采水条件下的模型试验,得到了有无水源补给条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含水层与隔水层变形沉降的比例关系及其沉降滞后性,明确了采水条件下含水层渗透系数时变规律及土体中空气负压的产生及演化规律。(3)砂粘土体微细观结构演化试验及其宏细观参数相关性分析。开展了采水条件下砂土变形沉降模型试验,并基于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其进行了细观结构演化规律分析,揭示了采水条件下砂土变形沉降宏细观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开展了固结条件下粘土 SEM微观电镜扫描试验及其参数量化分析,对比研究了固结荷载对粘土不同尺度下微观结构参数演变规律的影响,表明更小尺度下的微观结构具有更大的荷载影响区间和应力敏感性,粘土表观孔隙比与常规孔隙比呈现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表观孔隙比与压缩系数呈现较好的指数型增长关系。(4)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宏细观数值模拟分析。基于Biot多孔介质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宏观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含水层开采相同地下水量时的土体变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规律,并讨论了地面沉降对土体主要参数的敏感性及响应程度,结果表明在含水层内,渗透系数>弹性模量>Biot-Willis系数>泊松比;在隔水层内为:弹性模量>渗透系数>Biot-Willis系数>泊松比;基于颗粒离散元的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细观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体颗粒运移规律及颗粒结构调整过程,分析了颗粒间接触力链及流场演变规律。(5)地下水开采导致区域性地面沉降特征分析及计算预测方法研究。以华北平原鲁北地区滨州市博兴县为工程背景,详细深入研究了该地区地下水动态分布特征及地面沉降演化规律,建立了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三维流-固耦合数值模型,还原了地面沉降发展演化过程,并分别对当前地下水开采量及减小地下水开采量不同方案下的地面沉降演化趋势做出预测分析,提出当减小20%地下水开采量时是较为合理有效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同时应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阶梯式递减开采方案,以实现研究区地面沉降的合理有效防控。

李海君[2](2020)在《华北平原地表形变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平原区地表大规模形变,可引发区域性地面沉降、地裂缝以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影响建(构)筑物以及生命线系统工程安全稳定运营。以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及形变监测历史悠久的华北平原为研究区域,针对大区域多元因素耦合作用下地表形变演化的主控因素识别与成因机理分析问题,依托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专项《大华北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项目,基于开采-形变体积等量关系、构造-渗流多场流固耦合以与灾害风险评价等基本理论,采用多源背景场信息结构化存储、地统计分析、多场耦合数值模拟与综合评价、多目标优化等研究方法,开展了华北平原地表形变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研究成果、方法可为区域形变灾害风险识别与减缓防控提供借鉴,同时对区域性工程设施选址、防灾规划编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地表形变演化主控因素识别与影响分析主线,通过多源形变背景场信息结构化数据存储设计与实现,构建了华北平原地表形变多源信息影响作用分析数据库;据此结合非参数秩相关、改进主成分法定量刻画了大区域多元因素耦合作用下华北平原地表形变时空演化特征与各因素影响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构造-渗流耦合数值模型进行了多元耦合影响作用下区域及典型形变区地表形变的演化过程,明确各因素对地表形变形成过程的影响以认知形变过程机理;综合形变影响因素与作用过程研究,构建地表形变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将TOPSIS理论与多目标优化模型分别引入形变灾害风险评价以及形变监测网络站点优化研究,获取相对安全风险评价与防控区划结果及针对性监测、管控措施。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概述如下:(1)综述了地表形变监测、演化过程与成因机理分析及形变灾害风险评价等领域研究现状,讨论并提出环境岩土工程领域存在问题与关键研究方向。主要梳理地表形变监测手段与华北平原形变监测技术发展历程与问题;通过系统分析地表形变演化与成因分析方面理论、方法研究现状,探讨形变主控因素识别研究的数据支撑有效性为地表形变指标框架梳理归纳做铺垫;结合地表形变灾害风险评价模型与方法评述,讨论指标赋权主观性等问题。(2)综合形变、构造、地层与人类活动等多源背景场构建区域性多源信息影响作用分析数据库,应用地统计分析完成形变演化特征与主控因素识别。明晰了华北平原地表形变影响背景场现状,明确地表形变影响框架筛选原则、流程,设计与实现了构造运动、地质与水文地质、人类活动、形变监测等地表形结构化数据存储,整合40个指标共计113.8万条记录构建华北平原地表形变多源信息影响作用分析数据库。据此分三阶段完成形变演化特征、地下水开采形变体积等量宏观响应研究,辅以典型形变区PS-In SAR反演结果进行成因初判。(3)梳理构造-渗流耦合数值模拟理论,构建区域与典型形变区构造-渗流多场耦合地表形变数值模型,结合4类30种模拟情景,分析多元因素耦合作用形变影响,并完成地表形变影响因素敏感程度与影响作用差异性评价。基于COMSOL构建构造-渗流耦合数值模拟模型,针对构造形式与状态、地层分层与岩性、地下水开采以及综合因素耦合作用设定模拟方案,完成区域与典型形变区地表形变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表形变量受构造幅度、岩土水位埋深、地下水开采影响显着,另随构造深度、作用角度变小,压缩层比例与土层厚度增大而呈微量增大;耦合作用下位移场形态受地下水开采与断裂构造发育控制,且综合影响略低于各因素形变量总和。经非参数相关与改进主成分方法进行各阶段多元因素敏感程度差异性与影响作用分析,可知,区内形变早期多因继承性构造运动所致,而后期深部地下水开采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与深层水位变差及水位响应程度分别达-0.6661与-0.8321。(4)构建华北平原地表形变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TOPSIS理论改进AHP方法进行危险性、易损性各维度指标合成进行风险区划,并结合区域线状工程设施、重点城市规划等条件完成风险管控区划研究。据灾害风险要素构成,应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中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暴露程度以及防灾减灾等各构成要素共计19个指标数据与AHP权数组合,基于本文构建的TOPSIS权重优化模型完成偏安全的风险评价,并验证了计算结果与优化目标的一致性;在风险评价结果基础上,结合区内区域性线状工程展布与不同级别城市区划以及区域性调水工程影响确定风险管控区划以针对制定风险管控措施。(5)结合形变对研究区内监测网络站点建设、运行稳定性与监测质量影响,针对性进行选址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确定了形变监测站点优化模型与方法。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合成地表形变敏感程度差异性评价结果量化形变易发性,根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技术规范》(GB_T28588-2012)等规范考虑地形、水体、植被、交通等要素进行选址、监测指标进行稳定性评价;据此综合形变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已有站点有效利用以及重点工程运营服务效果定义适宜性并据此构建监测站点优化模型。经监测站点优化,最大插值误差减少约43.4%,其中新增站点稳定性、适宜性均值分别为0.6938与0.5379,且分布可较好兼顾高需求区形变监测需求。考虑多元因素耦合作用下区域性地表形变演化特征与成因机理分析复杂性,依托多源信息耦合数据库量化形变影响因素演化特征与影响作用方式,并借助多元因素耦合作用数值模拟进行形变演化机理分析被正式为有效途径。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为特定尺度下地表形变时空演化主控因素差异分析及区域性线状工程形变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控措施研究具一定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对形变监测网络质量评价与优化分析提供有益参考借鉴。

哈达[3](2019)在《基坑降水与回灌工程中水文参数识别及土体变形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渗流是岩土工程领域的经典问题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城市地下空间不断开发利用,对地下工程建设提出了挑战。当涉及到地下水系统时,含水层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性更会威胁工程安全并且提高建设难度。在各含水层水力联通条件下,基坑降水过程往往会伴随着基坑外地面沉降的产生,其主要原因为对现有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不足,即使后期开启回灌井,其控制效果也不明显。目前,工程使用的水文参数识别方法主要以室内试验测定或基于现场抽水试验的图解法为主。然而基于该方法计算得到的水文参数往往不能反映场地的真实特征,这也表明了此类水文参数识别方法的不足。本文采用现场试验、最优化算法、数值模拟及机器学习等方法对地下水水文参数的识别方法及回灌沉降控制方法展开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联合遗传算法和列文伯格-马夸尔特算法,提出了GALMA混合算法。该算法耦合Neuman-Witherspoon和Hantush-Jacob模型可用于越流含水层水文参数反演计算。通过现场抽水试验数据验证可知,相较于其它算法,该算法能够利用复杂的解析解模型对越流含水层水文参数进行识别,同时具有不受初始值干扰和参数精度较高的特点。(2)通过联合元启发算法与机器学习算法,提出了AHBRO算法。该算法耦合数值模型可用于多含水层系统条件下的水文参数反演计算。通过多组现场抽水试验数据对该算法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识别得到参数精度较高,且利用反演参数得到的水位预测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与其他方法相比,该算法能够在保证高识别精度的条件下大幅减少计算资源的浪费。(3)通过对天津市水位、地表沉降长期监测数据研究,研究了各含水层组地下水位与地表沉降时空分布关系,并发现深层含水层的地下水开采是该地区沉降长期发展的主要原因,二者相关性较强。同时,受地下水开采强度以及补给能力影响,不同深度土体应力历史条件不同。(4)利用水文参数反演算法进一步分析了抽水及回灌过程中土体参数的变化以及不同抽水、回灌顺序土体变形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由于土体压缩和回弹模量的不同,相对于抽水过程,水位抬升过程中土体释水系数较小,利用抽水试验结果会低估其水位抬升效果。同时,土体弹塑性的应力应变特征还会导致不同抽水、回灌顺序下土体变形不同,不可恢复变形随回灌前抽水时间显着增加。

魏阳[4](2020)在《绍兴滨海地区区域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及预测研究》文中认为绍兴滨海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浙江省东部,宁绍平原中部,曹娥江下游,萧甬铁路中段,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且经济繁荣的地区。随着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由地面沉降引起的高程资源破坏、房屋开裂、城市管网破坏等问题日益浮现且逐渐突出,破坏和制约了当地的环境和经济发展。本文以绍兴滨海地区地面沉降的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区地面沉降现状、影响因素及沉降原因,结合Arc GIS平台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进行危险性评价。在确定研究区沉降主要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采用灰色理论模型对地面沉降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对于城市规划及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成果:(1)研究区地面沉降严重沉降区主要分布于北侧绍兴滨海新城曹娥江入海口沿岸以及杭州湾工业园区一带,最大年沉降速率达到31mm/a,累积最大沉降量超过110mm。由地面沉降引发的危害主要有研究区内地面高程资源的损失、降低抵抗风暴潮能力、城市管网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地面建筑遭受破坏、浅层地下水位相对变浅引发许多环境问题等对城市建设、人民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2)通过已有数据资料结合试验结果、机理分析,从地层固结、构造活动、软土层厚度、地下资源开采、城市建设、动荷载等因素对研究区地面沉降的影响原因进行分析,最终确定研究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为城市建设及各种动荷载的作用下导致软土固结沉降。(3)在对研究区进行多次调查研究的前提下,选取地面沉降现状因子(年地面沉降速率、累积沉降量)、地质环境因子(构造运动、软土层厚度、地层固结情况)、地下资源开采因子(地下水水位变幅)、地面荷载因子(建筑物静荷载、动荷载)4大块计8个因子作为地面沉降指标因子,结合Arc GIS平台分别论述分析,将其分为危险性低、较低、中等、较高、高五个等级,栅格化处理后,得到所对应的GIS图层。(4)利用隶属度函数及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分别对指标因子的隶属度及权重值计算,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地面沉降进行危险性评价。最终将研究区划分五个等级,结果为:危险性高的区域面积约为44.0km2;危险性较高的区域面积约为169.4 km2;危险性中等的区域面积约为76.2km2;危险性较低的区域面积约为126.9 km2;危险性低的区域面积约为95.2km2。结果经ROC曲线验证,得出AUC值(曲线下的面积)为0.865,表明具有一定的准确性。(5)由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权重值较大的指标因子(软土层厚度、地层固结、建筑物静荷载等)作为研究区地面沉降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灰色GM(1,4)模型,采用预累加的方法处理指标因子的数据并通过编制MATLAB程序进行拟合分析、处理计算,利用2013~2018年的沉降计算值与实际值的对比进行模型的检验,经验证,基本满足精度要求。最终模拟预测得到2020年地面沉降累积量达到27.39mm,2025年地面沉降累积量达到71.72mm。(6)根据绍兴滨海地区沉降现状、危害及原因,结合研究区危险性分区及沉降量预测结果,从预防、监测、治理三方面对研究区提出防治建议,对于未来城市规划及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自力[5](2019)在《基于GIS的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研究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诸多城市问题愈发严重,居民日益增长的城市空间容量需求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供应之间矛盾突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其保护需求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能否合理展开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关乎城市未来的长久发展,科学有效的地下空间评估是其关键所在。文章在国内外既有研究中涉及到的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开发难度、开发潜力、综合价值等概念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地下空间可实施性的概念,用以探讨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街区地上与地下、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对相关理论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评估体系中各指标在地下空间不同深度层次的权重。在此基础之上,选取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为评估方法应用的实证评估对象,并依据评估结果提出了地下空间利用的优化策略。文章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进行了明确;第二章作为文章的研究基础,界定了GIS、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等概念,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并介绍了构建可实施性评估体系所涉及到的地下空间分层理论、层次分析法及GIS空间分析等理论和方法。第三章构建了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指标体系,并从不同的竖向深度层次分别确定了可实施性评估指标权重。第四章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实证评估对象,基于GIS平台对多源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处理,结合第三章评估指标及权重得到了该区域地下空间不同竖向层次的可实施性评估结果。第五章在可实施性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利用及可实施区域分布现状并提出了地下空间规划提升改进策略。第六章对文章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文章对后续其他地区及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相关评估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概念补充及方法理论支撑,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限定内容为重要前提的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全面可实施性评估方法和技术,是补充完善现有城市地下空间及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践活动的技术依据。

曹剑然[6](2018)在《天津地区基坑工程中承压层回灌控沉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基坑开挖深度较大且坑底以下的承压含水层的厚度较大时,有时会出现地下连续墙或止水帷幕不能截断承压含水层的情况,此时称其为悬挂式止水帷幕。由于悬挂式止水帷幕并不能够完全截断含水层,这将导致坑内外的水力连通,在对承压含水层进行抽降水时会引起紧邻基坑的建筑物及地下构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采取人工回灌措施可以对基坑外承压含水层进行水头补偿,从而达到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然而在天津地区,以粉土粉砂为主的微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低,其回灌可行性及回灌策略急需研究。同时,微承压含水层中的回灌理论,包括半无限空间及边界截断条件下的回灌特征曲线、回灌效率、堵塞与井损机理等,均缺乏深入研究。本文采用现场试验、工程实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天津地区微承压含水层回灌策略及理论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针对天津地区微承压含水层主要成分为粉土粉砂,其渗透性较低,回灌可行性存疑的问题,本文首先进行了某空旷场地单井抽灌试验以及加压回灌试验,证实了天津地区微承压含水层回灌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对单井回灌理论、井损理论、以及不同井结构的加压回灌试验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回灌虽可行但易发生堵塞,需要定期进行抽水回扬,同时导致井损值显着高于抽水工况。回灌特征曲线与抽水降深曲线较为接近,仅在井附近有所差异。加压回灌可以有效提高回灌效率,减少回灌井的数量以及降低回灌成本,相比黏土封堵井壁外缝隙,注浆封堵可以显着提高回灌压力及效率。进一步在天津某地铁车站基坑工程现场进行了一系列单井、多井自然及压力回灌试验、抽水试验及双井组合回灌试验,并对试验中微承压含水层的水头、地表沉降以及不同深度处的孔压进行了测量。试验及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抽水试验得到的水文地质参数可以用于预测回灌的水位抬升,但是在距中心井较近处,回灌上升锥高于降落曲线。回灌量与抽水量维持在相近水平可以有效控制周边地表及建筑物沉降。当回灌停止后,周边地表沉降有快速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实际工程中,抽水停止后应适当延长回灌时间。本研究提出的双井组合回灌技术可有效的控制回灌井回扬时引起的含水层水位的下降。当场地存在多层层间有一定水力联系的承压含水层时,基坑内降水可引发坑外多个含水层水位降低,若对所有层进行回灌则将导致成本大幅提高,因此提出隔层回灌的策略。通过天津地铁某车站基坑降水过程中基坑内外及不同层的水力联系和隔层回灌效果的研究表明,对基坑外第Ⅰ微承压含水层进行回灌可有效对其上部潜水层和下部第Ⅱ-1承压层的水头起到抬升作用,控制其水位下降导致的坑外沉降。对第Ⅰ承压含水层进行回灌对第Ⅱ-2承压层水位抬升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尚不足以使其水位完全恢复,建议此层设置备用回灌井。在基坑工程中,地连墙及止水帷幕对基坑外回灌的水位抬升有很大影响,因此采用有限差分模型,研究了直线隔水边界对于回灌时地下水渗流的阻挡效应,以及地连墙截断承压含水层不同比例情况下的回灌水位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曲线。基于利用镜像原理建立的承压含水层完全隔断情况下的回灌锥特征曲线,结合修正函数,提出了未完全截断承压含水层时的水位变化特征曲线计算表达式。与数值计算的结果比较表明,修正公式可以满足有直线隔水边界条件下的基坑工程回灌设计计算需求。

孙海涛[7](2018)在《天津地区地面沉降相邻漏斗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津市在1923年就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随着工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城乡竞相开采深层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天津地区地面沉降已经引起国务院、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学者高度关注,逐步开展了大量地面沉降调查、监测及防治等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地面沉降调查监测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指出抽取地下水是引起天津地区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原因。通过研究分析已经取得的成果对未来的地面沉降量进行科学预测,对地面沉降的预防和治理意义重大。地面沉降量与抽水流量之间的关系是地下水开采造成区域性地面沉降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公式推导得出沉降-距离间半对数线性关系式s=c1+c2ln r中系数c1、c2与抽水流量Q呈线性关系并得出线性关系式,进而得出地面沉降与总抽水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平湖市和德州市两个工程实测数据以及利用地下水流动模拟软件Processing MODFLOW建立地面沉降模型良好地验证了理论推导结果。该成果简便实用,通过拟合沉降区域本地抽水量和沉降量历史监测数据可以得到沉降-距离公式中的系数c1和c2,进而为地面沉降预测和地下水开采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天津市主要有汉沽、杨村镇、天津市区和塘沽这四个沉降漏斗。本文通过对单个漏斗在一点处引起的沉降值与实测沉降值进行拟合,得出四个沉降漏斗共同影响区域地面沉降值表达式S=0.671SSQ+0.567STG+1.445SHG+2.063SYC-0.506,该表达式的适用性得到了四个漏斗共同影响区域40个点的良好验证。利用该表达式可以计算出四个漏斗共同影响区域未知点的沉降值,对于工程建设和地面沉降防治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高俊杰[8](2017)在《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面沉降机理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地面沉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尤以城市为甚。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城市建设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地面沉降也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地面沉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第四系覆盖深,地下水位浅,软土发育等地质特征,全面论述了天津市地面沉降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地面沉降中的作用,运用数学模型对地面沉降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地面沉降防治方法和建议。本文以天津市中心城区近年来地面沉降新的发展趋势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内外因两大方面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作了较详尽的分析和论述。在内因方面:分析了区域构造基底受活动断裂影响差异沉降,第四纪松散地层的固结变形,海平面上升引起的相对地面沉降。在外因方面:从地下水开采范围及相邻区域的开采影响,城市建设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对地面沉降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合历年地面沉降监测数据以及天津市区地面沉降的特点,选取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大、作用明显、具有代表性的因素:如地下水开采、松散地层固结和新构造区域性沉降等3个因素,运用灰色GM理论建立数学模型,预测了天津市中心城区2020年、2025年的地面沉降速率,预测认为由于受地下水开采控制等因素,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速率有逐渐变缓趋势,2020年沉降量为13.39mm,2025年沉降速率为9.36mm和2030年沉降速率为6.12mm,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结合的地面沉降防治方法。在防治措施上提出开源节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地下水的开采位置、强化对地下水开采的管理以及考虑使用深层淡水作为油田回灌水源等合理建议。论文成果对天津市的开发开放,城市规划及建设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一方面研究成果可以为天津市的防灾减灾、制定防治地面沉降的措施提供有效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当地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保护天津市民的生存环境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本次研究工作对天津市地面沉降的预警研究以及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邓晰元[9](2017)在《天津市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风险评估与调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津市作为北方缺水城市之一,对地下水依赖程度较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增大,地下水开采量也随之增加,甚至超采地下水,引发了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咸水下移等环境地质问题,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风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长江水的到来改变了天津市受水区供水水源格局,能够遏制当前存在的深层地下水过量开采现象。因此,合理评估地下水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地下水风险较大地区进行风险调控便至关重要。本文以天津市南水北调受水区作为研究区域,对地下水的风险评估与风险调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构建了浅层与深层地下水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计算得到一种去除指标冗余、反映指标相对重要性的综合权重,合理评价了受水区浅层及深层地下水风险。(2)采用指示克里金法,对风险评价结果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得到了受水区最乐观风险与最悲观风险。结果表明,大港区中塘镇的浅层地下水,大港区胜利街、汉沽区西部、津南区东部的深层地下水,应作为优先治理的目标。(3)在风险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受水区地下水的风险因子贡献率,总结出地下水的整体性风险控制因子与局部性风险控制因子。并针对浅层地下水位埋深与深层地下水开采,依据风险调控原则,设计了4种气象情景和3种地下水开采情景,最后组合形成12种地下水整体风险调控方案。(4)运用Modflow-2005地下水数值模型,计算得到了整体性风险控制因子的调控结果。结果表明,受水区浅层地下水总体上满足各项生态用水要求,且具有一定的开采潜力;对于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在平水年下,每年实施4.01亿m3的浅层地下水开采,能够在满足生态用水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稀释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对于深层地下水,压采量最大的方案最优,能够更好地恢复深层地下水位、控制地面沉降、减少咸水下移。(5)对北辰区部分地段氟离子浓度超标、市区污水密度大、汉沽区工程地质稳定性低所引起的风险进行了原因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局部调控对策,以期为天津市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房万领,李学云,田德培,王林海[10](2016)在《天津城市建设工程地质稳定性综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天津市多年来取得的活动断裂及地壳稳定性调查资料,以构造稳定性研究为主,配合城市建设岩土体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的研究,采用GIS的分层分析方法,对天津城市建设工程地质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以现今构造应力场新构造运动特点和地壳垂直变形和水平形变资料为依据,综合分析讨论了现今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规律。结合本区介质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将宁河、汉沽地区及宝坻西部至武清河西务地区划为较不稳定区;将蓟县北部山区和大港南部划为较稳定区;其余地区为过渡区,划为次较稳定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本区在城市建设规划时可不考虑区内断裂活动性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天津市区浅层地基的工程地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市区浅层地基的工程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宏细观演化机理及趋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发生现状
        1.2.2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机理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计算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4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不足及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机理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前言
    2.2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渗流及水压分布规律
        2.2.1 基本物理概念
        2.2.2 地下水渗流基本控制理论
        2.2.3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水压分布及影响规律
    2.3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地面沉降机理及传递规律
        2.3.1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土层间耦合效应机理分析
        2.3.2 地面沉降传递机理及规律研究
        2.3.3 工程算例分析
    2.4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过程相似理论分析
        2.4.1 地下水渗流相似理论分析
        2.4.2 土体固结沉降相似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物理模型试验
    3.1 前言
    3.2 试验目的及原理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原理
    3.3 试验装置及系统
        3.3.1 试验装置及系统研发
        3.3.2 试验系统操作步骤
        3.3.3 试验系统有益效果
    3.4 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案
        3.4.1 研究内容
        3.4.2 试验方案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土体分层变形特征及沉降规律分析
        3.5.2 采水层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3.5.3 采水层渗透性与开采强度关系分析
        3.5.4 粘土层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3.5.5 空气负压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土体微细观结构演化试验
    4.1 前言
    4.2 含水层砂土细观结构演化试验
        4.2.1 试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4.2.2 试验原理及方案
        4.2.3 砂土宏观变形沉降分析
        4.2.4 砂土细观结构演化特征及规律分析
        4.2.5 砂土表面沉降宏细观对比分析
    4.3 粘土体微观结构演化试验
        4.3.1 试验步骤与方案
        4.3.2 常规固结变形特性分析
        4.3.3 粘土体微观结构特性分析
        4.3.4 粘土体微观结构参数演化规律分析
        4.3.5 宏细观参数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宏细观数值模拟分析
    5.1 前言
    5.2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宏观数值模拟分析
        5.2.1 多孔介质流-固耦合理论与方法
        5.2.2 模型建立与计算模拟方案
        5.2.3 地面沉降时空演化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5.2.4 附加应力演化分析
        5.2.5 土体参数敏感性分析
    5.3 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细观数值模拟分析
        5.3.1 流-固耦合颗粒离散元理论与方法
        5.3.2 模型建立与计算模拟方案
        5.3.3 土体颗粒细观运移规律分析
        5.3.4 土体颗粒接触力链演变规律分析
        5.3.5 含水层流场细观变化规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区域性地面沉降特征及演化趋势预测
    6.1 前言
    6.2 研究区概况
    6.3 地下水动态分布特征
    6.4 地面沉降历史与现状
    6.5 地面沉降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建立
        6.5.1 地面沉降模型建立
        6.5.2 模型有效性及准确性验证
        6.5.3 地面沉降发展过程分析
    6.6 地面沉降防控与演化趋势预测分析
        6.6.1 现状开采条件下地面沉降趋势预测
        6.6.2 减小开采量对地面沉降影响趋势预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申请的发明专利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获得荣誉及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华北平原地表形变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表形变演化特征与成因机理
        1.2.1 地表形变演化特征
        1.2.2 地表形变成因机理
    1.3 地表形变监测研究
    1.4 地表形变灾害风险评价
    1.5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华北平原地表形变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构造条件
        2.2.1 地层条件
        2.2.2 区域构造运动演化背景
        2.2.3 深部地质构造
        2.2.4 构造单元划分与活动断裂
    2.3 新构造运动特征
        2.3.1 区域新构造活动特征
        2.3.2 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
        2.3.3 现今地震活动性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下水系统划分
        2.4.2 水文地质特征
    2.5 地表形变场特征
        2.5.1 地壳运动形变
        2.5.2 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表形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源信息数据库的形变演化特征分析
    3.1 地表形变影响指标体系
        3.1.1 指标体系筛选与框架
        3.1.2 地表形变评价指标筛选
    3.2 地表形变影响指标的量化
        3.2.1 构造本底条件
        3.2.2 岩土地质条件
        3.2.3 人类主要活动
    3.3 华北平原地表形变数据库的建立
        3.3.1 数据库的内容
        3.3.2 数据库的形式
    3.4 华北平原区地表形变场时空演化
        3.4.1 背景构造形变演化
        3.4.2 近期地表形变场演化特征
        3.4.3 基于PS-In SAR的典型区形变反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元因素耦合作用下地表形变数值模拟
    4.1 地表形变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4.1.1 构造-渗流耦合理论基础
        4.1.2 地表形变影响因素与模拟情景
    4.2 小区域、单断裂区域数值模拟与影响因素
        4.2.1 地表形变演化过程数值模拟
        4.2.2 不同构造运动类型与状态对形变差异影响
        4.2.3 地下水开采条件对地表形变差异影响
        4.2.4 综合作用对地表形变的影响
    4.3 大区域、多断裂区域地表形变数值模拟演化分析
        4.3.1 大区域、多断裂区域地表形变数值模型
        4.3.2 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表形变影响因素敏感程度差异分析与应用
    5.1 地表形变指标响应敏感程度分析
        5.1.1 敏感程度评价方法
        5.1.2 地表形变对影响指标响应程度分析
    5.2 多元因素影响作用综合评价
        5.2.1 评价方法概述
        5.2.2 影响地表形变的主要作用
        5.2.3 地表形变差异性分布特征评价
    5.3 基于影响作用评价结果的监测站点稳定性分析
        5.3.1 地表形变对监测站点影响概述
        5.3.2 地表形变监测站点稳定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华北平原地表形变灾害风险评价
    6.1 评价研究理论与方法
        6.1.1 灾害风险理论
        6.1.2 研究方法
    6.2 华北平原地表形变风险评价
        6.2.1 地表形变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2.2 华北平原地表形变危险性评价
        6.2.3 华北平原地表形变易损性评价
        6.2.4 地表形变灾害风险性评价与应用
    6.3 华北平原地表形变灾害的风险管控措施
        6.3.1 区域形变监测站点网络优化
        6.3.2 区域形变灾害风险防控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基坑降水与回灌工程中水文参数识别及土体变形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文参数识别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运动模型
        1.2.2 最优化算法模型校核
    1.3 人工回灌沉降研究现状
        1.3.1 国内地面沉降现状
        1.3.2 大规模区域回灌运行
        1.3.3 局部地区回灌运行
    1.4 已有研究的不足
    1.5 本文主要工作
    1.6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基坑降水引发土体变形工程实例
    2.1 引言
    2.2 工程概况
        2.2.1 工程地质条件
        2.2.2 基坑设计及周边情况
    2.3 单井G2-2 抽水试验
    2.4 1 区群井抽水试验
    2.5 预降水试验
        2.5.1 水位影响
        2.5.2 基坑围护结构及周围土体、建筑物变形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合算法在越流含水层条件下水文参数识别应用
    3.1 引言
    3.2 水文参数识别最优估计概述
        3.2.1 列文伯格-马夸尔特算法(LMA)
        3.2.2 遗传算法(GA)
        3.2.3 迭代计算收敛准则
    3.3 现场抽水试验
        3.3.1 场地概况
        3.3.2 试验结果
        3.3.3 井储影响
    3.4 水文参数识别
        3.4.1 抽水试验解析解模型
        3.4.2 列文伯格-马夸尔特算法(LMA)性能评估
        3.4.3 遗传算法性能评估
        3.4.4 混合算法性能评估
    3.5 与其他最优化方法对比
        3.5.1 考虑上层弱透水层储水的非稳态越流含水层
        3.5.2 不考虑上层弱透水层储水的非稳态越流含水层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AHBRO算法在多含水层系统下水文参数识别应用
    4.1 引言
    4.2 算法介绍
        4.2.1 人工培育蜜蜂生命周期
        4.2.2 AHBRO算法
    4.3 经典最优化问题验证
        4.3.1 二维多峰函数
        4.3.2 多维单峰函数
        4.3.3 计算结果
    4.4 现场抽水试验
        4.4.1 场地概况
        4.4.2 抽水试验
        4.4.3 数值模型
        4.4.4 AHBRO性能验证
        4.4.5 Visual MODFLOW交叉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水人工回灌水文参数分析
    5.1 引言
    5.2 现场抽水及回灌试验
        5.2.1 试验概况
        5.2.2 水位监测结果
        5.2.3 井储影响
        5.2.4 井损效应
    5.3 水文参数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水开采历史对地层变形影响分析
    6.1 引言
    6.2 天津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6.2.1 区域概况
        6.2.2 工程地质条件
        6.2.3 水文地质条件
    6.3 研究区地下水位变化
        6.3.1 第一含水层组(Aq G-I)
        6.3.2 第二含水层组(Aq G-II)
        6.3.3 第三含水层组(Aq G-III)
        6.3.4 第四含水层组(Aq G-IV)
    6.4 地表沉降变化
    6.5 天津主要区域地表沉降发展
        6.5.1 天津市区
        6.5.2 滨海新区
    6.6 地下工程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回灌工程中土体变形控制
    7.1 引言
    7.2 工程实例分析
        7.2.1 现场试验一
        7.2.2 现场试验二
    7.3 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
        7.3.1 数值模型建立
        7.3.2 计算模型校核
    7.4 计算结果分析
        7.4.1 沉降对比
        7.4.2 土体分层应力应变分析
        7.4.3 弱透水层应力应变分析
        7.4.4 土拱效应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绍兴滨海地区区域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地面沉降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绍兴滨海地区自然地理条件
    2.1 自然地理情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构造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区域地质构造
        2.2.3 地壳稳定性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层划分及水文地质特征
        2.3.2 地下水利用情况及水位动态特征
    2.4 工程地质条件
    2.5 人类工程活动
3 绍兴滨海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危害及原因分析
    3.1 地面沉降现状
    3.2 地面沉降危害
    3.3 地面沉降形成原因分析
        3.3.1 地层固结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3.2 构造活动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3.3 软土层厚度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3.4 地下资源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3.5 城市建设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3.6 动荷载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绍兴滨海地区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
    4.1 地面沉降评价指标因子
        4.1.1 地面沉降现状因子
        4.1.2 地质环境因子
        4.1.3 地下资源开采因子
        4.1.4 地面荷载因子
    4.2 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2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4.3 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4.3.1 指标因子隶属度的确定
        4.3.2 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
    4.4 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
        4.4.1 模糊综合评价
        4.4.2 区域准确性分析
        4.4.3 危险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绍兴滨海地区地面沉降预测研究
    5.1 研究方法概述
        5.1.1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5.1.2 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方法
        5.1.3 模型检验
    5.2 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面沉降预测应用的依据
    5.3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的实现
        5.3.1 GM(1,N)模型预测
        5.3.2 模型的识别检验
    5.4 研究区沉降预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防治建议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GIS的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研究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提出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必要性
        1.1.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尖锐
        1.1.3 科学评估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势在必行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工作框架
第2章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GIS
        2.1.2 历史文化街区
        2.1.3 地下空间
        2.1.4 地下空间可实施性
    2.2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研究综述
        2.2.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2.2.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2.2.3 国内外研究趋势
        2.2.4 既有研究不足
    2.3 可实施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
        2.3.1 地下空间分层理论提供理论指导
        2.3.2 层次分析法提供决策支持
        2.3.3 GIS空间分析提供量化表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方法的构建
    3.1 可实施性评估方法构建的基本思路
        3.1.1 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的指导作用
        3.1.2 可实施性评估方法的构建流程
    3.2 可实施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3.2.2 评估指标的初定及筛选
        3.2.3 评估指标的确立
        3.2.4 指标体系的优化和确定
    3.3 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的指标权重计算
        3.3.1 可实施性评估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3.3.2 可实施性评估指标判断矩阵的构建
        3.3.3 可实施性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评估实证——基于GIS的天津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
    4.1 研究范围及区域概况
        4.1.1 研究范围
        4.1.2 区域概况
        4.1.3 历史沿革
        4.1.4 数据来源
    4.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限定准则下的子集评估
        4.2.1 历史建筑保护等级因子的评估
        4.2.2 历史建筑密度因子的评估
        4.2.3 历史建筑地下遗存因子的评估
        4.2.4 历史建筑质量因子的评估
        4.2.5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限定指标量化及标准化处理
        4.2.6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限定综合影响评估
    4.3 外部环境条件准则下的子集评估
        4.3.1 空间区位因子的评估
        4.3.2 城市交通状况因子的评估
        4.3.3 地面建筑层数因子的评估
        4.3.4 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因子的评估
        4.3.5 外部环境条件指标量化及标准化处理
        4.3.6 外部环境条件综合影响评估
    4.4 社会经济条件准则下的子集评估
        4.4.1 用地类型因子的评估
        4.4.2 基准地价因子的评估
        4.4.3 人口活跃程度因子的评估
        4.4.4 社会经济条件指标量化及标准化处理
        4.4.5 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影响评估
    4.5 地质环境条件准则下的子集评估
        4.5.1 构造稳定性因子的评估
        4.5.2 工程地质条件因子的评估
        4.5.3 水文地质条件因子的评估
        4.5.4 不良地质条件因子的评估
        4.5.5 地质环境条件指标量化及标准化处理
        4.5.6 地质环境条件综合影响评估
    4.6 地下空间可实施性的综合评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可实施性评估的天津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5.1 现状地下空间分析
        5.1.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5.1.2 地下空间可实施区域分析
        5.1.3 现状问题分析归纳
    5.2 地下空间优化目标及原则
        5.2.1 优化目标
        5.2.2 优化原则
    5.3 地下空间实施策略优化
        5.3.1 区域整体层面——确立地下空间结构,限定整体开发强度
        5.3.2 街区内部层面——梳理上下功能关系,强化地下空间联系
        5.3.3 建筑单体层面——提升地下空间品质,塑造历史人文环境
    5.4 地下空间管理策略优化
        5.4.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5.4.2 加强规划监督管理
        5.4.3 鼓励更多公众参与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天津地区基坑工程中承压层回灌控沉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基坑降水引起土体变形特点研究现状
    1.3 天津市地下水开采历史
    1.4 含水层及弱透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确定的研究现状
    1.5 人工回灌技术研究现状
        1.5.1 人工回灌技术研究现状
        1.5.2 人工回灌理论研究现状
        1.5.3 回灌过程中的堵塞问题研究现状
        1.5.4 目前回灌理论及技术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基于现场试验的人工单井回灌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2.1 引言
    2.2 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介绍
        2.2.1 试验场地简介
        2.2.2 试验工况
        2.2.3 数值模拟简介
    2.3 回灌及抽水试验结果分析
        2.3.1 不同含水层间水力联系分析
        2.3.2 单井抽水试验结果分析
        2.3.3 单井自然回灌结果分析
        2.3.4 加压回灌试验结果分析
        2.3.5 单井抽灌曲线性状对比分析
    2.4 水文地质参数的Cooper-Jacob方法与数值反演方法的对比分析
    2.5 井损分析
        2.5.1 基于理论方法的井损计算
        2.5.2 基于数值计算方法和公式计算方法的井损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基坑微承压含水层人工回灌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简介
        3.2.1 试验场地和试验目的
        3.2.2 试验概况
        3.2.3 数值模拟简介
    3.3 单井试验结果分析
        3.3.1 抽水与回灌引起的水位变化
        3.3.2 水文地质参数分析
        3.3.3 抽水及回灌引起的地表隆沉分析
        3.3.4 抽水与回灌过程中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3.4 群井试验结果分析
    3.5 双井组合回灌试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承压含水层间越流的地下水回灌现场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工程概况
        4.2.1 车站水文地质概况
        4.2.2 降水井及观测井设置
        4.2.3 试验工况
    4.3 基坑降水试验结果分析
        4.3.1 北区基坑降水引起的水位变化
        4.3.2 南区基坑降水引起的水位变化
        4.3.3 中区基坑降水引起的水位变化
    4.4 南区基坑回灌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回灌井布置
        4.4.2 单井常水头回灌试验分析
        4.4.3 双井常水头回灌试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粉土粉砂微承压含水层中有竖向截断边界的回灌曲线性状数值分析
    5.1 引言
    5.2 镜像法原理及直线边界附近的井流
        5.2.1 镜像法原理
        5.2.2 直线边界附近的井流
    5.3 数值模型的建立
    5.4 计算结果
        5.4.1 数值计算结果与泰斯理论曲线对比
        5.4.2 固定截断比时的水位抬升特征曲线
        5.4.3 承压含水层典型位置处的水位抬升特征
    5.5 有直线隔水边界下的泰斯理论公式修正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天津地区地面沉降相邻漏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地面沉降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地面沉降预测方法与预测模型介绍
    1.4 地面沉降的控制措施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天津地区环境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气候
        2.1.3 水系
    2.2 区域地质环境概述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岩性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组划分
        2.3.2 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
    2.4 地下水开发及其引发的地面沉降
        2.4.1 天津市地下水开发利用
        2.4.2 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
第3章 区域性地面沉降与抽水流量间关系的研究
    3.1 引言
    3.2 理论论证
        3.2.1 单井抽水时地面沉降公式
        3.2.2 群井抽水时地面沉降公式
        3.2.3 参数c_1、c_2 与流量Q关系论证
    3.3 工程实例验证
        3.3.1 工程实例1-平湖市
        3.3.2 工程实例2-德州市
    3.4 数值算例验证
        3.4.1 数值计算软件简介
        3.4.2 算例一
        3.4.3 算例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津市多漏斗影响区域地面沉降值研究
    4.1 理论提出
    4.2 理论论证
        4.2.1 公式组成
        4.2.2 数据拟合
    4.3 数据验证
        4.3.1 参数c_1、c_2 计算
        4.3.2 40点总沉降量计算
        4.3.3 局部等值线图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面沉降机理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区域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社会经济
    2.3 区域地质条件
        2.3.1 地层
        2.3.2 区域地质构造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面沉降成因及机理研究
    3.1 地面沉降历史及现状
        3.1.1 地面沉降演化历史
        3.1.2 地面沉降现状
    3.2 地面沉降的危害性
        3.2.1 地面高程资源损失严重
        3.2.2 对城市建设的危害
        3.2.3 对水利工程的危害
        3.2.4 农业影响
        3.2.5 对风暴潮的影响
    3.3 地面沉降成因分析
        3.3.1 区构造活动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3.2 强烈地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3.3 新生界松散地层固结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3.4 地下水资源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3.5 孔隙热储层的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3.6 城市建设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3.7 海平面上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4 地面沉降机理研究
        3.4.1 地下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
        3.4.2 地层应力变化与地面沉降
        3.4.3 深层坚硬粘性土的沉降机理研究
        3.4.4 城市建设与地面沉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心城区地面沉降模型及沉降预测
    4.1 方法概述
    4.2 灰色系统模型(GM)原理
    4.3 地面沉降灰色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防治与对策
    5.1 组织措施
    5.2 行政管理
    5.3 经济措施
    5.4 技术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合理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天津市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风险评估与调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风险评价
        1.2.2 地下水风险调控
    1.3 研究区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下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2.2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2.3 评价指标说明
        2.3.1 本质脆弱性指标群
        2.3.2 外部胁迫性指标群
    2.4 指标值的获取
        2.4.1 数据处理
        2.4.2 半方差分析
        2.4.3 普通克里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下水风险评价与不确定性分析
    3.1 权重计算
        3.1.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3.1.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3.1.3 综合权重计算
    3.2 指标归一化
    3.3 风险评价
    3.4 风险的不确定性分析
        3.4.1 指示克里金
        3.4.2 不确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受水区地下水风险调控设计
    4.1 风险因子贡献率分析
    4.2 地下水数值模型
    4.3 地下水整体风险调控设计
        4.3.1 调控目标
        4.3.2 调控原则
        4.3.3 调控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受水区地下水风险调控结果
    5.1 浅层地下水整体调控结果
        5.1.1 水位埋深调控
        5.1.2 矿化度调控
    5.2 深层地下水整体调控结果
        5.2.1 水位调控
        5.2.2 地面沉降调控
        5.2.3 咸水下移调控
    5.3 地下水局部风险调控
        5.3.1 北辰区氟离子浓度调控
        5.3.2 市区污水调控
        5.3.3 汉沽区工程地质稳定性调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天津城市建设工程地质稳定性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1.1构造位置特征
    1.2断裂分布特征
    1.3 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
        1.3.1 区域地震活动带
        1.3.2天津及邻区地震活动概况
2 天津地区浅部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3 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地面沉降
    3.2 软土地基
    3.3 地基土的液化
4 天津地区工程地质稳定性综合性评价及分区
    4.1 综合性评价原则
    4.2 综合评价指标
    4.3 综合性评价及分区
        4.3.1 稳定性综合评价
        (1)构造稳定性
        (2)岩土体稳定性
        (3)地面稳定性
        4.3.2 稳定性综合分区
5 结论与建议

四、天津市区浅层地基的工程地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宏细观演化机理及趋势预测研究[D]. 狄胜同. 山东大学, 2020(01)
  • [2]华北平原地表形变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 李海君.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3]基坑降水与回灌工程中水文参数识别及土体变形控制研究[D]. 哈达. 天津大学, 2019(01)
  • [4]绍兴滨海地区区域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及预测研究[D]. 魏阳.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3)
  • [5]基于GIS的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研究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D]. 王自力. 天津大学, 2019(01)
  • [6]天津地区基坑工程中承压层回灌控沉理论与技术研究[D]. 曹剑然. 天津大学, 2018(06)
  • [7]天津地区地面沉降相邻漏斗的影响研究[D]. 孙海涛. 天津大学, 2018(06)
  • [8]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面沉降机理及防治对策[D]. 高俊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11)
  • [9]天津市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风险评估与调控问题研究[D]. 邓晰元. 天津大学, 2017(06)
  • [10]天津城市建设工程地质稳定性综合分析[J]. 房万领,李学云,田德培,王林海.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6(01)

标签:;  ;  ;  ;  

天津市区浅基层工程地质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