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尝试半条命:第一天

第一次尝试半条命:第一天

一、初试Half Life:Day One(论文文献综述)

任慈[1](2020)在《“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政策是对华整体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国民党败退台湾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传统的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冲击和挑战。早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政府一方面给予中国留学生等精英上层人物入境权和迁移权,使之免受1882年《排华法案》的影响,将中国留学生打造成美国移民政策和对华外交政策失衡的“调节剂”——既可安抚中国不断攀升的民族主义情感,又能为中美关系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主动减免部分庚子赔款并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试图教育中国学生使之“西方化”“基督教化”,继而让中国实现“美国化”。中国留学生遂成为美国收获对华贸易利益、扩大对华影响的一项重要工具。以上内容,也构成了美国长久以来具有理想色彩的国际主义对中国留学生政策基调。1949年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经历巨变,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震荡、迎来重要转型,从国际主义逐步蜕变成冷战主义和实用主义。美国政府解决中国“滞留”学生政策的变化,恰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参照。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让美国无法迈出承认新中国的关键一步。不仅如此,对共产主义思想在留美中国学生间蔓延的担忧,也促成了美国对“滞留”的中国学生进行大规模援助、实施文化外交,进而渗透美国价值观和优越论。旅美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归留问题也成为冷战初期中美斗争的焦点之一。在此过程中,美国通过调整移民政策,赋予旅美中国留学生居住权、工作权、免驱逐等一系列实质性特权,方便亲美及中间派中国留学生完成从留学生到难民再到永久居民的身份转换,让人才为美国政府和社会所用。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不断强化离境管控,严防理工科领域的中国学生回国,继而从科学技术方面遏制新中国。中断与中国大陆的留学教育交流后,美国在50年代转向吸收港台地区中国学生赴美。至此,遏制共产主义和吸引人才,成为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构成了战后美国总体留学生政策的双重轨道。在中美交往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留学生曾长期扮演着重要的“中间人”“粘合剂”的重要角色,连接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理念、语言迥异的两国。然而在冷战初期,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角色和影响更加复杂、多面。他们因所持技能的重要性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中美斗争的一个重要议题;同时因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而开展的外交对话,由于不会引发国际争议、低政治风险和低投入,而被美国政府接受,因此也直接促成了中美官方对话,为两国关于其他问题的沟通提供了契机。更为重要且少为学者探索的是,中国留学生对于美国战后整体留学生战略构建亦有重要作用。首先,历史上对华留学生教育的成功性,是支持和激励美国政府在二战后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中国留学生作为当时旅美第二大留学生群体,也因持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第一批敲开美国移民大门的“有色族裔”留学生。其三,中国滞留学生和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的学生,或以“战争流亡者”“难民”身份合法留美,或凭借其技术专长成为首选类移民优先入籍,对保守的、歧视性的美国移民政策传统造成了实质性冲击,让移民接收问题更看重移民的政治、经济价值。中国留学生帮助弥合了美国种族化移民限额制度和冷战外交战略之间的矛盾和张力,让美国的留学生政策兼具实用主义的人才吸引目标,以及建构美国形象的冷战宣传目标。其四,中国留学生入籍美国,从地缘范围上讲,让美国留学生人才吸引的范围从欧洲拓展到亚洲。美国解决中国留学生身份困境的种种法律政策实践,也惠及了其他在美留学生群体,诸如韩国、印度学生纷纷效仿,带动了战后亚洲国家留学生和技术交流人员曲线移民美国的浪潮,成为60年代国际社会“人才流失”争议爆发的曲序和前奏。

张倩如[2](2020)在《早期母婴分离对仔鼠齿状回神经发生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哺乳动物大脑中有两个终生存在神经发生的区域:侧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颗粒细胞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其中,SGZ的神经发生对于海马结构的形成和高级功能的获得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错误都可能导致大脑结构发育异常,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神经发育类疾病。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抑郁症与海马特别是DG的结构与功能损伤密切相关。新生哺乳动物在生后早期的一段时间内均处于母亲的照顾之下,与母亲保持密切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会为其提供诸多必要的资源,如营养、热量、感知觉刺激等。然而,连续重复的母婴分离直接中断了母亲与幼崽之间的互动,从而导致后代在成年时期患抑郁症、自闭症等精神类疾病的风险增加。作为一种研究精神类疾病的早期不利应激和抑郁症的常用模型,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采用心理和社会压力应激,更好的模仿人类抑郁往往伴随着社会关系的破坏和改变。目前,诸多证据表明早期MS会损害后代大脑发育,从而影响大脑的高级功能。因此,关于MS对子代大脑发育影响机制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以小鼠海马DG作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建立母婴分离15 min(MS15)和母婴分离3 h(MS180)模型,借助旷场实验、高架十字、强迫游泳、悬尾实验以及水迷宫等一系列行为学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MS仔鼠的焦虑和抑郁样状态;通过使用活体电穿孔技术,并结合Brd U标记、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Imaris三维重构和激光共聚焦拍照等方法研究MS对仔鼠生后早期海马DG神经发生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MS180诱导仔鼠成年期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同时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在MS建模过程中,MS180组仔鼠生后一周的体重增长明显减缓。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表明MS180组仔鼠在成年时期面对新奇环境的自主探索能力下降并伴有焦虑样状态,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则表明MS180诱导仔鼠成年期的抑郁样行为;MS180组仔鼠成年期海马和脑干中TPH2表达量明显增加进一步证明了其抑郁样状态。水迷宫实验表明MS180组仔鼠成年期学习和记忆能力增强。2.MS180损害仔鼠生后早期海马DG的神经发生。结果表明MS180抑制DG中神经祖细胞的增殖,损害新生细胞的存活,从而导致新生颗粒细胞(granule cells,GCs)数量明显下降;而且MS180也会干扰新生细胞的命运决定,新生细胞更倾向于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而向小胶质细胞方向分化明显受到抑制。3.MS180改变仔鼠海马DG的突触可塑性。Sholl分析结果表明MS180使GCs树突总长度和分支数明显增加,但并不影响其复杂程度(树突和同心圆之间交叉点的数量)。Western Blot检测突触相关蛋白的结果表明,MS180组仔鼠海马中synaptophysin水平略有升高,spinophilin和PSD95水平明显下降。随后,通过活体电穿孔技术和Imaris三维重构研究突触可塑性发现,MS180会增加GCs树突小棘的密度,特别是thin状小棘。而且spinophilin、synaptophysin和PSD95免疫荧光阳性小点的数量在DG分子层,特别是外分子层中均明显增加。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探究MS对仔鼠成年期行为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MS180可能通过抑制生后早期海马DG神经发生而诱导仔鼠成年期的抑郁样状态。而仔鼠成年期学习记忆能力增强可能与GCs树突总长度和分支数目增加,进而导致树突小棘,特别是thin状小棘,数量增加有关。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了MS对子代发育的不利影响,从而为未来关于MS的相关研究以及临床中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

王晓明[3](2020)在《“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做为世界通用语言,英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词汇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词汇量越大,词语使用得越精准,学习者越容易学好英语。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和高考英语试题对考生的词汇要求,学生要能掌握重点词汇的多个词义、词性及用法,还要能灵活运用词汇。但是很多高中生不善于学习和运用词汇,这阻碍了他们各项英语技能的发展,也使他们难以考出满意的成绩。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POA)提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观点,即以输出任务驱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以学习材料的输入促成任务的生成,使输入和输出成为一个整体,在此过程中实现对语言的习得。本研究以POA理论为指导思想,选取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词汇教学实验,将POA的教学流程贯穿于词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输出任务为词汇学习的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输入词汇知识,最后产出任务,实现学习并运用目标词汇的目的。本研究结合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三种研究方法,希望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基于POA的词汇教学是否影响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2)基于POA的词汇教学是否影响学生运用词汇学习策略的能力?(3)基于POA的词汇教学是否影响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在收集和分析所有数据后,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后测成绩,发现实验班学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表明基于POA的英语词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2)比较实验班学生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学生加强了对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的运用,表明基于POA的词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运用词汇学习策略的能力。(3)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的情况进行统计和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认同新的词汇教学方法,对词汇学习呈现积极的态度,学习词汇的兴趣得以提高。上述研究的结果证明,POA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相结合能够起到促学的作用,此教学方法能够改进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不足之处。

方倩[4](2020)在《实践报告:商务陪同口译中译员的角色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跨国贸易空前繁荣。因此,跨国的商业往来对于联络口译员的需求也激增。与此同时,译员在商业口译活动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引起了学界对于译员角色的关注和探讨。陪同口译不同于正式的会议口译,各方面对面直接进行交流,而非带稿演讲。陪同口译可以在任何场景下展开,展览会、工厂、咖啡厅、甚至是在步行前往某个场所的路上。译员可以有相对灵活的应对方式,根据实际需要也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本实践报告从笔者2019年9月和11月陪同两位泰国客户(工作语言为英语)的口译实践出发,他们计划在广州成立旅游公司并开展业务。他们与广东南湖国际旅行社进行商业洽谈,联系三位房产寻租合适的办公室以及与约见一位自由职业会计师。本报告分为任务概述、口译前期准备、任务过程及反思、目的论与联络口译、案例分析以及结论,分析了译者在商务陪同口译中扮演的四种不同角色:信息传递者、对话参与者,信息提供者以及活动组织者。本报告还旨在通过介绍笔者的商务陪同口译实践中担任的角色及完成实践后的心得体会为更多的陪同译员提供有益建议,以便译员能够在陪同口译任务中有更佳的表现。

胡丹婷[5](2020)在《斯柯达汽车《可持续发展报告2017-2018》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实践项目《可持续发展报告2017—2018》是作者在大众汽车斯柯达部门实习期间就公司于2019年7月发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达成的一项翻译服务。原材料旨在记录和阐述斯柯达汽车公司在2017—2018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公司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对该战略的实施情况。所译文本最终已于2020年提交给委托方并为其采用。在本报告中,笔者以翻译家彼得·纽马克(2001)的文本类型理论为依托,分析译者在翻译固定文本体裁时如何主动而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同时,由于本报告撰写作者为捷克公民,材料中出现众多无固定翻译捷克语,同时还有用词重复单一和文本连贯性欠佳等问题,笔者意欲在文本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将原本无固定翻译的词汇、语义模糊和表达不清的句子,或是段落衔接不畅的文本灵活地以目的语的行文习惯表达出来,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获得源语读者阅读文本时所获取的信息和感受,从而总结出翻译此类文本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翻译实践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于雪梅[6](2020)在《《送奶工》(节选)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文是《送奶工》节选部分的英译汉翻译报告。《送奶工》作为一部意识流小说,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安娜·伯恩斯的作品。在该小说中,伯恩斯的语言表达非常细腻、精准、琐碎,常用简单的词汇表达丰富的内涵。这部小说以“北爱问题”(北爱尔兰留在英国还是回归爱尔兰)为背景,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在充满暴力和不信任的社会环境中,女主人公被已婚的送奶工跟踪、搭讪,后被流言蜚语困扰,最后向送奶工妥协的悲惨故事,反映了年轻女性对身份、爱情等的疑问,直指性侵和反抗。笔者节选该小说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部分内容作为本次的翻译材料。笔者结合文本内容、语言风格,决定采用吉迪恩·图里的描述性翻译理论指导该节选文本的翻译。描述性翻译理论以目标语为中心,从宏观角度出发,对翻译过程进行客观描述。该理论的核心是规范理论,包括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这三个规范贯穿于译者的整个翻译实践过程。另外,图里还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规范通过译者产生作用,但译者受到自身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的译者所遵循的规范也会有所差异。译者需要根据语境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难题,而图里提出的“合理的语境化”概念为译者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帮助。本翻译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此次翻译项目,包括翻译任务来源、翻译作品简介和翻译项目意义;第二部分描述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文本翻译和译后校对三个阶段;第三部分根据该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从初试规范、预备规范及操作规范三个角度出发,结合图里的描述性翻译理论描述并分析实际翻译过程遇到的问题;第四部分笔者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总结,并分享了心得体会,展望今后的翻译工作。

范凌霄[7](2020)在《《新黑人:阿兰.洛克传》(第六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次翻译材料选自美国着名学者杰弗里·斯图尔特(Jeffrey Stewart)所着的人物传记《新黑人:阿兰·洛克的一生》(第六章)。本翻译报告涉及的第六章主要讲述了洛克的学业情况及申请罗德奖学金的整个过程,以及如何获奖从而成功申请去哈佛求学的经历。人物传记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即客观描述了史实、且语言有一定的文学性。根据原文的文本特点,笔者采用赖斯和弗米尔的目的论来指导本次的翻译实践。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手段,目的原则是翻译时应遵循的首要原则。目的论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打破了围绕直译意译为轴心的理论争执,较好的解决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也为特殊文化的处理找到了出路。对笔者而言,此次翻译实践的首要目的是跨过文化障碍、向中文读者介绍这位了不起的黑人学者、呈现出准确生动的译文、获得读者的认可。因此,笔者需要全方位的捕捉原文的典型细节,试图揣摩原作者的措辞,细致推敲译文措辞,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本翻译报告以目的论为支撑,从词汇和句子层面探讨人物传记具体翻译策略及方法选择,解决翻译难点。《新黑人:阿兰·洛克的一生》的译文给汉语读者全面了解这一杰出的黑人学者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增强中文读者对上个世界的黑人处境的了解,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通过本次的翻译实践,笔者旨在加深对翻译理论的了解,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同时吸引更多的学者投身于传记翻译这一领域。

边佳慧[8](2020)在《传记文本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政治地理学家:乔治·宾庭克勋爵》(第1至5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基于传记文本《政治地理学家:乔治·宾庭克勋爵》一书,属于“跨界文本”,既有文学文本的特点,也有非文学文本的特点,即文学性和真实性。文学性通过前景化语言表现,但是又不能超出真实性的范畴。传记文本还有作者主体性的特点,与前景化语言中有动因的突出该特点相呼应。简单地说,前景化语言就是打破常规,用突出的语言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从而达到作者的创作目的。前景化语言的种类十分繁多,为翻译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译者要在保留前景化和保持译文可读性之间进行权衡。根据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文本的类型和内容划分,前景化语言可分为无目的前景化和有目的前景化两大类。无目的前景化是指由两种语言之间在语言体系上的差异以及文化负载词引起的前景化现象,这类前景化语言不是经过作者的创作动机形成的,所以可以归为无目的前景化。有目的前景化则是一种有动因的突出,是经过作者的精心创作形成的语言,可以分为质量型偏离和数量型偏离两大类,质量型偏离包括语音偏离、语法偏离、语义偏离、词汇偏离以及修辞偏离;数量型偏离是指在词汇、句子或语篇上,利用重复或排比等方式在数量上达到的一种突出效果。无目的前景化和有目的前景化虽然都产生了前景化效果,但是创作目的截然不同,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也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因此,对二者进行区分至关重要。前景化这一理论在文体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国内外也进行过大量研究,但是与翻译相结合进行的研究还为数不多,跟文本类型相结合进行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在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过程中,结合文本特点对前景化语言进行分析,并借鉴语言学和翻译学理论对前景化语言造成的翻译问题进行剖析。最后总结出前景化语言对翻译造成的困难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为传记文本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做出贡献。

刘安然[9](2020)在《《滴血成金:硅谷创业公司的秘密和谎言》(节选)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篇是一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原文选自美国华尔街时报记者、两届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约翰·卡鲁里(John Carreyrou)的纪实小说《滴血成金:硅谷创业公司的秘密和谎言》(Bad Blood: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作者讲述了一桩硅谷丑闻,即美国生物科技初创公司西拉诺斯(Theranos)的百亿美元科技骗局。这场骗局由公司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尔姆斯(Elizabeth Holmes)一手主导,甚至涉及到许多美国政商界大人物。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大量的涉事人物采访和材料新闻整理揭露出霍尔姆斯建立的公司只不过是一个谎言的堆砌物。行文简洁精炼,意在向读者传达最真实的信息。全书包括二十四个章节,该报告选取作者说明、前言与前五章(“宗旨明确的一生”A purposeful life、“胶水机器人”The gluebot、“苹果公司的嫉妒”Apple’s envy、“再见了东帕罗奥图”Goodbye East Paly和“童年邻居”The Childhood Neighbor)作为翻译材料。意在呼吁人们关注在国内处于新兴发展的生物医疗投资市场和创新创业市场。根据对翻译材料的分析,译者发现文本各部分的文本类型和功能差异不大:主要是信息型文本,其次有部分表达型文本。译者选取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和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策略为指导,以使译文达到更好效果。译者在对保持原文准确性的基础上,为了不让文本过于枯燥而对部分语言加以润色,使目的语读者能阅读到更具美感的语言。该报告包括五章,第一章为概述,介绍了对翻译材料的大致分析(作者与文本)、相关背景介绍和翻译的意义;第二章介绍了翻译过程,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翻译进行和译后审校:准备过程中,译者详细分析原文本后选取恰当翻译工具,在通读文本后制作术语表,保持前后翻译内容的一致性。翻译进行过程即提出共性问题并想出办法解决共性问题。审校过程主要是依据经验与外部指导使文本更具阅读性;第三章是译者选取的理论框架,主要是根据原文本特点所运用的翻译理论和策略;第四章是案例分析,译者根据原文本特点提出翻译中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在句子和词汇层面的问题,句式的不易之处在于如何合理组织句子结构并忠实、准确传达原文所含信息。词汇上的问题主要在于从多个意思中选取最准确的意思。译者依照不同的侧重点对案例进行划分并加以分析,提出翻译解决方案;最后一章为结论,总结了译者在此次翻译项目中所获得的经验和领悟,译者将翻译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报告中的体会,并说明了译者的翻译中仍然存在的缺陷。

杨昆[10](2019)在《钩吻生物碱在猪体内药物动力学及消除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钩吻(Gelsemium)是一种常被用于治疗神经疼痛、抗肿瘤的传统中药,对人有毒,对猪和羊等食源性动物具有促生长作用。由于钩吻对人和对动物具有种属差异性,钩吻在动物体内是否存在组织残留,是否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目前未见报道。现代医学证明钩吻主要活性物质是钩吻生物碱,然而,目前尚未进行钩吻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残留消除规律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实验室前期建立的钩吻化学成分谱基础上,主要以LC-MS/MS分析技术为手段,从整体上对钩吻生物碱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残留消除规律进行研究,明确其入血成分在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消除规律。相关研究结果将为钩吻中兽药开发、临床合理使用、制定质量标准和药理作用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动物性食品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1.猪血浆和组织中三种钩吻生物碱定量/确证方法研究建立了可以同时在猪血浆和组织中检测钩吻素甲、钩吻素子和钩吻素己的LC-MS/MS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特异性、专一性、基质效应、线性及线性关系、LOD和LOQ、准确度、精密度以及稳定性等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钩吻素甲、钩吻素子和钩吻素己在猪血浆和在猪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特异性良好,线性关系大于0.99,在猪血浆中LOD为0.2μg/L,在猪肌肉、肝脏和肾脏中LOD为1.0μg/kg,准确度在80-120%之间,精密度<15%,各项标准都符合FDA对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规定,将此方法同样运用于猪胆汁、尿液和其它组织中的三种钩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2.猪血浆和组织中钩吻总生物碱定量/确证方法研究创建了多组分钩吻生物碱整体定量/确证分析策略,采用半定量技术,建立了多组分钩吻生物碱在猪血浆和组织中定量/确证方法,解决了多组分钩吻生物碱无对照品情形下同时定量分析的技术难题,并对多组分钩吻生物碱在猪血浆和肌肉、肝脏和肾脏中分别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在猪血浆方法中,共有27种钩吻生物碱有较好的检测结果;在猪肌肉、肝脏和肾脏中,共24种钩吻生物碱有较好的考察结果。将此方法同样运用于猪胆汁、尿液和其它组织中的钩吻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3.钩吻生物碱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3.1三种钩吻标准品和钩吻总生物碱的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已建立好的三种钩吻生物碱和多组分钩吻总生物碱在猪血浆中的定量方法,对钩吻生物碱在猪体内开展单次口服给药情形下的药物动力学研究。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了单次药物动力学主要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钩吻素甲、钩吻素子和钩吻素己的Cmax分别为128.67±85.16ng/mL、46.00±36.38ng/mL和128.85±74.17ng/mL。AUC0-t分别为1068.87±837.96 ng/mL*h、272.72±194.04 ng/mL*h和337.95±ng/mL*h,且钩吻素甲、钩吻素子和钩吻素己与总生物碱中的对应的GA-4、GA-2和GA-6的药时曲线的趋势是一致的。三种生物碱的达峰时间依次为0.92±0.38、0.75±0.27、0.50±0h,表明钩吻生物碱在给药后能较快地吸收。钩吻总生物碱中的27种钩吻生物碱也都有较好的吸收。3.2三种钩吻标准品和钩吻总生物碱的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已建立好的三种钩吻生物碱和多组分钩吻总生物碱两种在猪血浆中的定量方法对钩吻生物碱在猪体内开展多次口服给药情形下的药物动力学研究。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了多次药物动力学主要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27种钩吻生物碱达峰时间(Tmax)在0.46-2.5 h之间,所有检测到的27种钩吻生物碱吸收较快,且迅速达到峰浓度。同时,所检测到的27种钩吻生物碱消除半衰期T1/2较长,介于8.0-72.1 h之间,说明钩吻生物碱在猪体内拥有较长的滞留时间。多组分钩吻生物碱中的GA-4、GA-2和GA-6与钩吻素甲、钩吻素子和钩吻素己的精准定量方法的结果相比,具有相似的达峰时间(Tmax)和消除半衰期T1/2,说明对多组分钩吻生物碱无标准对照品情形下同时定量策略构建正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钩吻全草多次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达峰时间(Tmax)较短,具有较大的曲线下面积(AUC0-t),与钩吻维持较高的稳态血药浓度结果一致,另外,提示钩吻可能存在组织残留。4.钩吻生物碱组织分布及其消除规律研究使用钩吻全草拌料饲喂猪45d,以钩吻生物碱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猪行为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组织切片、质谱检测分析、代谢组学等方法与技术,探索钩吻生物碱促生长作用效果、分布与消除规律特征。结果表明,对照组与2%钩吻全草添加组,猪在日常行为方面,无明显差异。2%钩吻全草添加组在料肉比方面,优于空白对照组,对两组的血常规、尿常规以及组织切片观察,两组之间也无显着性差异。以上现象证明钩吻生物碱对猪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且具有促生长作用。采用已建立好的三种钩吻生物碱和多组分钩吻总生物碱在猪组织中的定量方法,对钩吻生物碱在猪体内进行分布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除生殖腺外,在其余组织中检测到多达23种钩吻生物碱。然而,大部分生物碱在1d后,低于定量限或未能检出。在小肠中检测到的GA-1的半数消衰期达6.83d,胆汁中的GA-23的半数消衰期更是长达11.77d。对钩吻生物碱在猪组织中相关最高残留限量的制定,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初试Half Life:Day On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试Half Life:Day One(论文提纲范文)

(1)“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题旨
    二、中美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意义与不足
    五、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第一章 中美关系视域下的赴美留学潮
    第一节 “不匹配的齿轮”:中美友好的悖论
        一、“华人问题”
        二、中国学生与美国对华政策
    第二节 中国学生:让中国更加美国化的实验
        一、“试验田”与前后相接的留学潮
        二、中国教育自主与美国对华留学政策的博弈(1927—1943)
        三、中美战时同盟与美国援助中国学生
    第三节 中美“蜜月期”与赴美留学的高峰(1943—1948)
        一、维护同盟与《排华法案》的废除
        二、赴美留学与培训的新浪潮
        三、中国与富布莱特项目
    小结
第二章 争取人心:美国对中国“滞留”学生的政治化援助
    第一节 中国学生“滞留”问题
        一、“中美关系神话”的破碎
        二、中国学生“滞留”与“中国人难题”
        三、“救中国留学生,救中美关系”
    第二节 美国政府政治化的“人道主义”援助
        一、政府资助:中国留学生的“专属特权”
        二、“中国留学生紧急援助项目”的出台
        三、“反共第一”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大规模援助
    第三节 “争取人心”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
        一、从“幕后”到“台前”:美国政府角色的转变
        二、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的主要内容
    小结
第三章 从外交到移民: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的争夺
    第一节 冷战与中国留学生特权
        一、朝鲜战争前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的策略
        二、争夺人才
        三、中国留学生身份的变化
    第二节 美国的离境控制与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权利斗争
        一、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离境控制政策
        二、“移民扣押”与中国留学生争取回国权利的抗争
        三、美国离境限制政策的松动
    第三节 移民外交:中美两国关于“滞留学生”问题的谈判
        一、中美关于“滞留”人员回国的谈判
        二、远非圆满的中美《1955年平民归国协议》
    小结
第四章 带动留学生移民——中国学生对战后美国留学生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留学生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一、从中国留学生到所有留学生
        二、选择留学生
        三、教育交流还是价值观输出?
    第二节 “吸引人才”:美国留学生政策的移民效用
        一、冷战与大国的移民选择
        二、可利用的难民学生
        三、“两年规则”的嬗变
    第三节 中国留学生对战后留学生移民的影响
        一、中国“滞留”学生与美国吸引留学生移民的制度化
        二、战后东亚学生移民美国路径的异同比较
        三、“学成不归”与“人才流失”
    小结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早期母婴分离对仔鼠齿状回神经发生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海马齿状回的发育及功能
        1.1.1 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
        1.1.2 海马齿状回的突触可塑性
    1.2 母婴分离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2.1 抑郁症研究进展
        1.2.2 母婴分离动物模型概述
        1.2.3 母婴分离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1.2.4 母婴分离对动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1.3 母婴分离与神经发生及突触可塑性
引言
第二章 母婴分离对新生小鼠成年期行为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动物
        2.1.4 实验分组
        2.1.5 实验设计
        2.1.6 行为学检测
        2.1.7 Western Blot
        2.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MS180使仔鼠生后一周体重增长明显减缓
        2.2.2 MS180诱导仔鼠成年期焦虑和抑郁样行为
        2.2.3 MS180增加成年仔鼠海马和脑干中TPH2的表达
        2.2.4 MS180增强仔鼠成年期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母婴分离对新生小鼠齿状回早期神经发生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动物
        3.1.4 实验分组
        3.1.5 实验设计
        3.1.6 免疫荧光染色
        3.1.7 Western Blot
        3.1.8 细胞计数
        3.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MS180 抑制仔鼠DG中 RGCs和 INPs增殖
        3.2.2 MS180 影响仔鼠DG中 NPCs向胶质细胞方向分化的平衡
        3.2.3 MS180 减少仔鼠DG中新生GCs的数量并损害新生细胞的存活
        3.2.4 MS180影响仔鼠DG中新生细胞的命运决定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母婴分离对新生小鼠海马突触发生及可塑性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动物
        4.1.4 实验分组
        4.1.5 实验设计
        4.1.6 活体电穿孔
        4.1.7 免疫荧光染色
        4.1.8 Western Blot
        4.1.9 树突形态与小棘密度分析
        4.1.10 Imaris三维重构定量分析
        4.1.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MS180增加生后早期GCs的树突总长度和分支数
        4.2.2 MS180影响仔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表达
        4.2.3 MS180 增加仔鼠DG中 GCs树突棘的密度
        4.2.4 MS180影响仔鼠DG分子层的突触可塑性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总体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2.2 理论基础
        2.2.1 POA的发展历程
        2.2.2 POA的理论体系
        2.2.3 POA的教学实践研究
    2.3 英语词汇教学的国外相关研究
    2.4 英语词汇教学的国内相关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测试
        3.3.2 问卷调查
        3.3.3 访谈
    3.4 研究过程
        3.4.1 实验前问卷
        3.4.2 前测
        3.4.3 教学实验
        3.4.4 后测
        3.4.5 实验后问卷
        3.4.6 访谈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测试的结果分析
        4.1.1 实验前测试的结果分析
        4.1.2 单元测试的结果分析
        4.1.3 实验后测试的结果分析
    4.2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4.2.1 实验前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4.2.2 实验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4.3 访谈的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5.2 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5.3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基于POA的词汇教学案例展示
附录2 前调查问卷
附录3 后调查问卷
附录4 前测试卷
附录5 单元测试卷 1
附录6 单元测试卷 2
附录7 单元测试卷 3
附录8 后测试卷
附录9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10 前后测成绩
附录11 单元测试成绩
致谢

(4)实践报告:商务陪同口译中译员的角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peakers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s
2. PRE-TASK PREPARATION
    2.1 Information Collection
    2.2 Preparation of Glossaries
    2.3 Pre-task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lient
3. PROCESSES AND REFLECTIONS
    3.1 Performing the Tasks
    3.2 Problems and Solutions
    3.3 Feedback and Self-evaluation
4.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IN LIAISON INTERPRETING
5. CASE ANALYSIS
    5.1 Interpreter as an Information Transmitter
    5.2 Interpreter as a Conversation Participant
    5.3 Interpreter as an Information Provider
    5.4 Interpreter as an Activity Organizer
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6.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
    Appendix A
    Appendix B
    Appendix C

(5)斯柯达汽车《可持续发展报告2017-2018》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项目简介
    2.1 项目概况
    2.2 项目深度分析
        2.2.1 源文本交际功能和意图
        2.2.2 源文本语篇特征及翻译策略选择
3.项目实施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背景知识储备
        3.1.2 查找相关专业术语
        3.1.3 翻译工具的准备
    3.2 译中环节
    3.3 译后审校
4.案例分析
    4.1 专有名词的翻译
        4.1.1 音译
        4.1.2 意译+原文
        4.1.3 释义+意译+原文
    4.2 标题的翻译
        4.2.1 增减字词,明确含义
        4.2.2 根据内容,补充信息
        4.2.3 拆分源语,整合译文
    4.3 语句翻译
        4.3.1 化解重复,丰富表达
        4.3.2 被动句翻译,语篇决定策略选择
        4.3.3 语序调整,舍形取意
    4.4 语篇翻译
        4.4.1 重选主语,加强连贯
        4.4.2 信息重组,译者主体
5.实践总结
    5.1 翻译心得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文及译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送奶工》(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英语原文
汉语译文
翻译报告
    第一章 翻译项目简介
        1.1 翻译任务来源
        1.2 翻译作品简介
        1.2.1 作者简介
        1.2.2 原文文本分析
        1.3 翻译项目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资料的收集与阅读
        2.1.2 翻译理论的准备
        2.2 文本翻译
        2.2.1 理解阶段
        2.2.2 表达阶段
        2.3 译后校对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初始规范指导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3.1.1 以目标语文化为规范
        3.1.2 以源语文化为规范
        3.2 预备规范指导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3.3 操作规范指导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3.3.1 矩阵规范下的增补译文
        3.3.2 篇章语言规范下的词汇选择
        3.3.3 篇章语言规范下的句法处理
        3.3.4 篇章语言规范下的文体风格再现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实践心得
        4.2 对今后工作的启发与展望
    参考文献

(7)《新黑人:阿兰.洛克传》(第六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英文原文
汉语译文
翻译报告
    1.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来源
        1.2 文本简述
        1.3 文本类型分析
        1.4 项目意义
    2.翻译的准备工作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工具的准备及地名人名表的制定
        2.1.2 翻译理论的准备
        2.1.3 目的论三原则
        2.2 初稿的分析和修改
        2.3 二稿的分析和修改
        2.4 终稿的分析和润色
    3.案例分析
        3.1 词汇方面分析
        3.1.1 特殊文化词的翻译
        3.1.2 词性转换
        3.1.3 一词多义
        3.1.4 人称代词的翻译
        3.2 句法层面分析
        3.2.1 被动句的翻译
        3.2.2 增译和减译
        3.2.3 调整顺序
        3.2.4 长句拆分
        3.2.5 正反转换
    4.翻译实践总结
        4.1 报告存在问题及相关思考
        4.2 对今后工作的启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地名人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传记文本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政治地理学家:乔治·宾庭克勋爵》(第1至5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介绍
    1.2 文本特征分析
        1.2.1 文本内因素分析
        1.2.2 文本外因素分析
第2章 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计划制定
        2.1.2 相关技术和资源支持
        2.1.3 翻译理论的准备
        2.1.4 翻译策略的选择
        2.1.5 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2.3.1 翻译质量控制
        2.3.2 翻译评估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传记文本中无目的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3.1.1 由语言体系差异形成的无目的前景化
        3.1.2 由文化负载词形成的无目的前景化
    3.2 传记文本中有目的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3.2.1 质量型偏离
        3.2.2 数量型偏离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问题总结
    4.2 翻译反思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文和译文
致谢

(9)《滴血成金:硅谷创业公司的秘密和谎言》(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1.2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1 The Author
        1.2.2 The Source Text
    1.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3.1 The Significance of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1.3.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Translation Tools to be Adopted
        2.1.3 Glossary
    2.2 During-Translation
        2.2.1 Translation Methods to be Adopted
        2.2.2 Translation Stage
        2.2.2.1 Common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2.2.2.2 Solutions to Common Problems
    2.3 Post-Translation Revision
Chapter3 Theoretical Foundation
    3.1 The Text Type
    3.2 Translation Strategy to be Adopted
Chapter4 Case Study
    4.1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4.2 Problems Description
    4.3 Translation of Words and Phrases
        4.3.1 Analysis of Ca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Refinement
        4.3.2 Analysis of Ca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 Clarity
        4.3.2.1 Settlement on Coherence
        4.3.2.2 Settlement on Comprehension
        4.3.3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4.4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4.4.1 Analysis of Ca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ttributive Clause
        4.4.2 Analysis of Ca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 Type
        4.4.2.1 Settlement on Informative Texts
        4.4.2.2 Settlement on Expressive Texts
Chapter5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1:Source Text and Translated Text
Appendix2:Glossary
Acknowledgments

(10)钩吻生物碱在猪体内药物动力学及消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历史溯源
    1.3 钩吻化学组成成分研究进展
        1.3.1 钩吻生物碱研究进展
        1.3.1.1 钩吻素甲类
        1.3.1.2 钩吻素子类
        1.3.1.3 甲基钩吻素乙类(gelsedine-type)
        1.3.1.4 胡蔓藤乙素类(humantenine-type)
        1.3.1.5 蛇根碱类(sarpagine-type)
        1.3.1.6 育亨烷(Yohimbane)型/常绿钩吻碱类型
        1.3.1.7 其他未归属类型的钩吻生物碱
        1.3.2 钩吻非生物碱成分研究进展
        1.3.2.1 环烯醚萜类
        1.3.2.2 油脂类
        1.3.2.3 三萜类
        1.3.2.4 甾体及其苷类
        1.3.2.5 香豆素类和黄酮类
        1.3.2.6 木脂素类
        1.3.2.7 酚酸类
        1.3.2.8 果糖及其衍生物
        1.3.2.9 Megastigmane 型苷类化合物
    1.4 钩吻药理和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1.4.1 钩吻的抗肿瘤作用
        1.4.2 钩吻的镇痛抗焦虑作用
        1.4.3 钩吻的抗炎作用
        1.4.4 钩吻的促生长作用
        1.4.5 钩吻毒性作用
    1.5 钩吻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1.5.1 钩吻素子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5.2 钩吻素甲的体内外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1.6.1 研究内容、目标
        1.6.2 研究意义
第2章 猪血浆和组织中三种钩吻生物碱定量/确证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标准对照品
        2.2.2 主要试剂
        2.2.3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2.4 主要仪器
        2.2.5 制样方法
        2.2.6 分析测定条件
    2.3 定量确证方法的建立
        2.3.1 血浆中标准曲线和工作曲线的制备
        2.3.2 肌肉、肝脏和肾脏中标准曲线和工作曲线的制备
        2.3.3 计算公式
        2.3.4 基质效应的测定
        2.3.5 LOD和LOQ 测定
        2.3.6 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
        2.3.7 稳定性实验
        2.3.8 三种钩吻生物碱在猪血浆和组织中的方法外推
    2.4 结果
        2.4.1 血浆样品前处理优化结果
        2.4.2 三种钩吻标准品在血浆中定量/确证方法结果
        2.4.2.1 质谱条件的优化
        2.4.2.2 液相条件的优化
        2.4.2.3 特异性和离子丰度比
        2.4.2.4 基质效应
        2.4.2.5 LOD和LOQ
        2.4.2.6 工作曲线和线性范围
        2.4.2.7 准确度和精密度
        2.4.2.8 稳定性
        2.4.3 猪肌肉、肝脏和肾脏样品前处理优化结果
        2.4.4 三种钩吻标准品在猪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确证方法结果
        2.4.4.1 质谱条件的优化
        2.4.4.2 特异性与专一性
        2.4.4.3 基质效应
        2.4.4.4 LOD和LOQ
        2.4.4.5 工作曲线和线性范围
        2.4.4.6 准确度和精密度
        2.4.5 三种钩吻标准品血浆方法外推在猪尿液和胆汁中的结果
        2.4.6 三种钩吻标准品在方法外推在猪其他组织中的结果
    2.5 讨论与分析
        2.5.1 质谱条件的选择
        2.5.2 液相条件的选择
        2.5.3 猪血浆方法中提取试剂的选择
        2.5.4 猪肌肉、肝脏和肾脏中提取、净化步骤的选择
        2.5.5 方法学考察
        2.5.6 猪血浆和猪组织中方法应用于猪尿液、胆汁和其他组织中的可行性分析
        2.5.7 内标物质遴选
    2.6 小结
第3章 猪血浆和组织中钩吻总生物碱定量/确证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标准对照品
        3.2.2 主要试剂
        3.2.3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2.4 主要仪器
        3.2.5 制样方法
        3.2.6 分析测定条件
    3.3 定量确证方法的建立
        3.3.1 多组分钩吻生物碱整体定量分析策略
        3.3.2 标准曲线和工作曲线的制备
        3.3.3 计算公式
        3.3.4 基质效应的测定
        3.3.5 LOD和LOQ测定
        3.3.6 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
        3.3.7 钩吻总生物碱在猪血浆和组织中的方法外推
    3.4 结果
        3.4.1 钩吻标准品在血浆中定量/确证方法结果
        3.4.1.1 多组分钩吻生物碱液相-质谱参数优化
        3.4.1.2 多组分钩吻生物碱名称的鉴别
        3.4.1.3 特异性
        3.4.1.4 基质效应
        3.4.1.5 LOD和LOQ
        3.4.1.6 工作曲线和线性范围
        3.4.1.7 准确度和精密度
        3.4.1.8 稳定性
        3.4.2 钩吻总生物碱在猪肌肉、肝脏和肾脏中定量/确证方法结果
        3.4.2.1 多组分钩吻生物碱液相-质谱条件的优化
        3.4.2.2 特异性
        3.4.2.3 基质效应
        3.4.2.4 LOD和LOQ
        3.4.2.5 工作曲线和线性范围
        3.4.2.6 准确度和精密度
        3.4.3 多组分钩吻生物碱方法外推结果
    3.5 讨论
        3.5.1 多组分钩吻总生物碱质谱参数优化
        3.5.2 分析条件的选择
        3.5.3 钩吻总生物碱方法学考察
    3.6 小结
第4 章钩吻生物碱在猪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2.1 实验分组
        4.2.2.2 灌胃方法
        4.2.2.3 样品采集与保存
        4.2.2.4 样品制备与检测
        4.2.2.5 数据处理方法与计算
    4.3 结果
        4.3.1 精制钩吻生物碱单次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4.3.1.1 三种钩吻生物标准品动力学实验结果
        4.3.2 钩吻总生物碱动力学实验结果
        4.3.3 钩吻全草粉末多次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4.3.3.1 三种钩吻生物标准品动力学实验结果
        4.3.3.2 钩吻总生物碱动力学实验结果
    4.4 讨论
        4.4.1 三种钩吻标准品在猪体内单次血浆药动学
        4.4.2 钩吻总生物碱猪体内单次血浆药动学
        4.4.3 三种钩吻标准品在猪体内多次血浆药动学
        4.4.4 钩吻总生物碱在猪体内多次血浆药动学
    4.5 小结
第5 章钩吻生物碱分布及其消除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2.2.1 猪饲养钩吻后行为学观察
        5.2.2.2 血常规检测
        5.2.2.3 组织病理学观察
        5.2.2.4 组织样品采集
        5.2.2.5 样品制备与检测
        5.2.2.6 残留消除常数的计算
    5.3 结果
        5.3.1 行为学观察结果
        5.3.2 料肉比、血常规以及尿常规结果
        5.3.3 组织切片结果
        5.3.4 钩吻全草中三种钩吻生物碱分布及消除实验结果
        5.3.5 钩吻总生物碱分布及消除实验结果
    5.4 讨论
        5.4.1 料肉比、血常规、尿常规及组织切片分析
        5.4.2 钩吻生物碱分布与消除规律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钩吻生物碱代谢物组学初步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试剂
        6.2.2 主要仪器
        6.2.3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6.2.4 分析条件
        6.2.5 血浆样品的制备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仪器稳定性和方法稳定性检验结果
        6.3.2 差异代谢物鉴定分析
        6.3.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6.3.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遴选以及代谢通路的推导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件
英文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参与科研情况
    发表文章

四、初试Half Life:Day One(论文参考文献)

  • [1]“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D]. 任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早期母婴分离对仔鼠齿状回神经发生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D]. 张倩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3]“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晓明.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实践报告:商务陪同口译中译员的角色分析[D]. 方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5]斯柯达汽车《可持续发展报告2017-2018》翻译实践报告[D]. 胡丹婷.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6]《送奶工》(节选)翻译报告[D]. 于雪梅. 河南大学, 2020(02)
  • [7]《新黑人:阿兰.洛克传》(第六章)翻译实践报告[D]. 范凌霄. 河南大学, 2020(02)
  • [8]传记文本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政治地理学家:乔治·宾庭克勋爵》(第1至5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边佳慧.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9]《滴血成金:硅谷创业公司的秘密和谎言》(节选)翻译报告[D]. 刘安然. 西南大学, 2020(01)
  • [10]钩吻生物碱在猪体内药物动力学及消除规律研究[D]. 杨昆.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第一次尝试半条命:第一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