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酐生产环保技术

顺酐生产环保技术

一、顺丁烯二酸酐生产的环境友好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雷娟[1](2021)在《Co-MOF为前驱体制备的钴基金属氧化物及其甲苯催化氧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在氧化性较强环境下能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作为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前驱体,严重威胁及损害着环境和人体健康,并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潜在危害。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VOCs的治理势在必行。甲苯是一种典型的高毒性苯环类VOCs,具有很强的光化学反应活性和很高的臭氧生成潜势,因此常作为VOCs治理的目标污染物。众多治理方法中,催化氧化具有低温高效、环境友好等优势因而在国内外都具有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该技术的关键在于研发具有低温高效、高温稳定且绿色廉价的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由于其高昂的价格限制了其大规模工业应用。在廉价易得的非贵金属催化剂中,钴基金属氧化物是催化氧化甲苯最有效的氧化物之一,Co3O4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的活性与其孔隙结构、活性位点和低温还原性能等物理化学特性息息相关,而传统的制备方法如水热法、沉淀法等难以实现对Co3O4催化剂孔结构等理化特性的有效调控,且水热法中常常需要加入模板在后期难以去除。基于此,本文选用钴基MOF为前驱体,利用MOF衍生物的多样性和可调变性等特点,通过对Co-MOF形貌和组成的选择及焙烧条件的控制实现对Co3O4催化剂孔结构等物理化学特性的有效调控,并选择其中性能最佳的一种MOF前驱体进行掺杂改性,制备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用于甲苯催化氧化,借助各种表征技术手段探索了催化剂的理化特性和甲苯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及甲苯催化氧化机理。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选取廉价易制得的ZIF-67、MOF-74和ZSA-1三种不同形貌和组成的Co-MOF为前驱体,分别在350°C下焙烧成功制备了三种Co-M OF衍生的M-Co3O4催化剂。母体Co-MOF的形貌和C、N和O的含量,对其衍生的Co3O4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等孔结构,Co3+/Co2+、Oads/Olatt、和低温还原性能等物理化学特性均有重要影响。各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性能大小顺序为:ZSA-1-Co3O4-350(母体为正八面体,N-O-配体)>MOF-74-Co3O4-350(母体为棒状,O-配体)>ZIF-67-Co3O4-350(母体为十二面体,N-配体),这主要是因为ZSA-1-Co3O4-350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Co3+及表面吸附氧(Oads)和较强的低温还原性能等。(2)通过对ZSA-1煅烧过程中的升温速率、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长等条件的调控,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孔隙结构、晶粒大小、比表面积、低温还原性能及Co3+/Co2+、Oads/Olatt等特性的Co3O4催化剂。其中升温速率为1°C/min,在350°C煅烧1 h生成的ZSA-1-Co3O4-350表面有{110}晶面暴露,具有最高的Co3+/Co2+、Oads/Olatt和比表面积,从而在甲苯催化活性评价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232和239°C时可达到甲苯50%和90%的降解率。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追踪了ZSA-1-Co3O4-350在不同温度下对甲苯的催化氧化情况,结果表明,甲苯和氧气首先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其降解路径依次为:甲苯→苯甲醇→苯甲酸→顺丁烯二酸盐类物质→短链醛酮类物质→二氧化碳和水。(3)分别将ZSA-1浸泡在50%Mn(NO3)2水溶液和无水乙醇形成的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中,在350°C下焙烧成功获得了一系列不同Co/Mn摩尔比的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M-CoaMnbOx。甲苯催化氧化活性评价显示M-CoaMnbOx的催化活性均高于未掺杂前的M-Co3O4,说明Mn的掺杂对甲苯催化活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种催化剂表面均暴露有{110}晶面,其中,初始Co:Mn为1:1的M-Co1Mn1Ox由于具有最高的Co3+/Co2+、Mn3+/Mn4+和Oads/Olatt及更丰富的晶格缺陷和低温还原性能等,而在甲苯催化活性评价中表现出最佳性能,T90%为227°C。原位红外光谱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在M-Co1Mn1Ox表面的甲苯和氧气逐步被降解为:苯甲醛、苯甲酸、酸酐、顺丁烯二酸盐类物质,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4)分别利用一定浓度的Cu、Mn、Fe和Ni的硝酸盐乙醇溶液浸渍一定量ZSA-1,在350°C下焙烧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金属掺杂的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四种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甲苯催化活性各不相同。Cu和Mn的掺杂使催化剂的理化特性和催化活性均提升,而Fe和Ni的掺杂并未对催化剂的理化特性和催化活性起到积极作用。其中M-Co1Cu1Ox具有最高的Co3+/Co2+、Oads/Olatt、Cu2+和优异的低温还原性能,因此其甲苯催化活性最高,T90%和T100%(甲苯降解率达到90和100%所需温度)分别为208和215°C,分别比未掺杂样品M-Co3O4对应的温度低31和30°C,性能十分突出。原位红外光谱追踪显示,甲苯在M-Co1Cu1Ox表面降解的主要中间产物有苯甲醛、苯甲酸、苯酚和顺丁烯二酸盐类物质,降解机理符合L angmuir-Hinshelwood(L-H)模型。

谭玉风[2](2021)在《阴离子淀粉基减水剂的干法制备与减水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减水剂是必不可少的一类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的加入可以在减少水泥混凝土拌合用水量的同时提高水泥混凝土的均一性和流动性。本文根据传统减水剂的结构特点设计合成了淀粉基减水剂——淀粉硫酸酯和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并对制备的反应条件及作为减水剂使用时的减水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氨基磺酸为磺化试剂、尿素为催化剂,在少量水的存在下,通过干法制备了淀粉硫酸酯(SAS)。详细研究了各个反应条件对干法制备淀粉硫酸酯反应的影响,其中,氨基磺酸用量、反应温度和水用量都对硫酸酯基取代度和氨基磺酸反应效率的影响较大。通过单因素实验可得出干法制备淀粉硫酸酯的最佳条件是n(NH2SO3H):n(AGU)为1.5:1,水用量占淀粉干基的20 wt%,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4 h,得到的淀粉硫酸酯的硫酸酯基取代度为0.65,氨基甲酸酯基取代度为0.12。同时在制备淀粉硫酸酯的基础上添加苯甲醇,制得了苄基取代度为0.06、硫酸酯基取代度为0.23、氨基甲酸酯基取代度为0.045的苄基淀粉硫酸酯(Bn SAS)。本文以盐酸降解淀粉为原料、顺丁烯二酸酐为酯化试剂、氨基磺酸为磺化试剂、以尿素为催化剂,通过干法制备了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SAMAS)。详细研究了各个反应因素对干法制备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反应的影响,其中,酸用量、尿素用量和反应温度对顺丁烯二酸酯基取代度和顺丁烯二酸酐反应效率的影响较大,氨基磺酸用量对硫酸酯基取代度和氨基磺酸反应效率的影响较大。通过单因素实验可得出干法制备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的最佳条件是n(MA):n(SA)为1:1,n(Acid):n(AGU)为1.3:1,n(Urea):n(AGU)为0.5:1,水用量占淀粉干基的20 wt%,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4 h,得到的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的顺丁烯二酸酯基取代度为0.128,硫酸酯基取代度为0.35,氨基甲酸酯基取代度为0.20。本文以水泥净浆流动度和凝结时间为参考指标,研究了SAMAS、SAS作为水泥减水剂使用时的减水性能,并与市售的萘磺酸系(PDN)和聚羧酸系(P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水泥的分散能力PC>SAMAS>SAS>FDN,掺量0.3%的SAMAS和SAS的FCP接近PC,分散效果优良,水泥净浆流动度(FCP)最大为227mm。对掺加SAS、SAMAS、Bn SAS水泥浆的凝结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AMAS对水泥浆具有弱缓凝效果,SAS对水泥浆具有强缓凝效果,且与XRD和SEM的表征结果相对应。

余亚金[3](2020)在《钙钛矿氧化物/ZnO量子点/改性环氧大豆油纳米复合加脂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制革工业的迅速发展,白色皮革和浅色皮革制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它们在光、热等条件下易被氧化产生黄变现象,导致其使用寿命缩短且应用领域受限。白色皮革和浅色皮革制品黄变的主要原因是在其制革加工过程中引入含有不饱和双键的化学品,这些不饱和双键在光热条件下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黄变,且部分皮革胶原在光热条件也会被氧化。因此,设计一种高饱和度的皮化材料或在皮化材料中引入耐黄变材料,对提升皮革制品的耐黄变性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首先制备了不对称苯磺酸钠盐Gemini表面活性剂(ASBGS),并将其引入环氧大豆油中,制备了外加乳化剂型改性环氧大豆油加脂剂;同时,借鉴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设计思路,对环氧大豆油进行酯化和磺酸化改性,制备了自乳化型Gemini改性环氧大豆油加脂剂(GESO);再将钙钛矿氧化物(ZACT)、ZnO量子点(ZQDs)和钙钛矿氧化物/ZnO量子点复合粒子(ZACT/ZQDs)引入GESO中,制得了钙钛矿氧化物/ZnO量子点/改性环氧大豆油纳米复合加脂剂,并将其应用于皮革加脂工艺,探究了三种无机纳米粒子种类和用量对加脂后坯革耐黄变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对氨基苯酚与十二酸为原料合成4-(十二烷基酰胺)苯酚,以顺丁烯二酸酐与十二醇为原料合成了十二醇马来酸单酯;然后以上述两种产物为原料合成了 Gemini表面活性剂中间体,并采用NaHS03对其进行磺化制备了 ASBGS;再将其引入环氧大豆油中,制备了外加乳化剂型改性环氧大豆油加脂剂。采用FT-IR、1H NMR对ASBGS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表面张力、乳化力等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 ASBGS,其临界胶束浓度为0.8× 10-4 mol/L,表面张力为25.1 mN/m,对环氧大豆油的乳化时间为283 s,且制得的外加乳化剂型加脂剂冷水乳化性良好(R=81.29%)。(2)以顺丁烯二酸酐与环氧大豆油为原料合成大豆油基马来酸单酯,以酸值为考察指标,对反应过程进行单因素优化,确定了大豆油基马来酸单酯的最优合成工艺;再将其与4-(十二烷基酰胺)苯酚进行反应,合成了 4-(十二烷基酰胺)苯基大豆油基马来酸双酯;进而采用NaHSO3对其进行磺化制备了 GESO。采用FT-IR对GESO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冷水乳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 GESO,该自乳化型加脂剂冷水乳化性优异(R=91.25%)。(3)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 ZACT,以晶型结构和吸光度值为主要考察指标,对反应过程进行单因素优化,确定了 ZACT的最优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将ZACT在1000℃下煅烧4h时具有完整的钙钛矿晶型结构和较高的吸光度值(约1.68a.u.)。采用湿化学法制备了 ZQDs,以荧光强度和吸光度值为主要考察指标,对反应过程进行了单因素优化,确定了 ZQDs的最优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当m(Zn2+):m(OH-)=1:6时,在25℃下反应1h获得的ZQDs具有较高的吸光度值(约0.82 a.u.)和荧光强度。在此基础上,采用物理共混法制备了 ZACT/ZQDs纳米复合粒子,以吸光度值和粒径为考察指标优化了两种粒子的复配比例。结果表明:当m(ZQDs):m(ZACT)=1:4时获得的复合粒子吸光度值最高(约2.25 a.u.)。(4)采用物理共混法将制备的ZACT、ZQDs和ZACT/ZQDs纳米复合粒子引入到GESO中,制备了不同粒子掺杂量的纳米复合加脂剂,并将其分别应用于皮革加脂工艺。结果表明:ZACT、ZQDs和ZACT/ZQDs纳米复合粒子的引入可明显提高复合加脂剂吸光度值,其中ZACT/ZQDs/GESO纳米复合加脂剂的吸光度值最高且其加脂后坯革的耐黄变性能最好;当ZACT/ZQDs引入量为2.5%时,耐黄变等级可达5级。

胡小明,颜英杰,李青彬,贾苗苗,腊明,彭勤龙,齐建华[4](2020)在《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聚琥珀酰亚胺的绿色合成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以顺丁烯二酸酐和碳酸铵作为聚合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出机作为聚合反应器制备了聚琥珀酰亚胺产品,研究了催化剂、反应温度、物料配比和螺杆转速对反应的影响。用FT-IR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用极限粘度法测定了聚琥珀酰亚胺的聚合度。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n(顺酐)∶n(碳酸铵)∶n(催化剂)=1∶1.5∶0.07,聚合温度为180、195、210℃,螺杆转速为60 r/min。该条件下的聚琥珀酰亚胺的聚合度可以达到276,单体转化率为91.6%。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无污染,为聚琥珀酰亚胺提供了一条绿色的合成方法。

戴恺晨[5](2020)在《水性醇酸云母氧化铁防腐涂料的制备及防腐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的金属基材被应用于制造、建筑业等领域,促使金属保护用防腐涂料的发展。醇酸树脂具有合成成本低,涂膜光亮饱满,综合性能优越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制造、建筑业的涂装中。随着环保意识地深入人心,醇酸树脂的功能化、改性化及水性化已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重点。云母氧化铁是一种优良的呈片状结构的防锈颜料,但颗粒间容易发生相互作用而导致团聚,影响其在涂料中的分散和使用,必须对其加以改性。本文首先采用脂肪酸法合成顺酐基础醇酸树脂,针对水性醇酸树脂硬度低、耐水性差等不足,采用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单体对醇酸树脂进行复合改性,通过引入丙烯酸实现水性化,得到了稳定性及涂膜性能良好的改性水性醇酸树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云母氧化铁的表面改性优化,制备出一种耐水性、耐盐雾、耐腐蚀性能良好的水性醇酸云母氧化铁防腐涂料。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豆油脂肪酸、亚麻油酸、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邻苯二甲酸酐、间苯二甲酸、顺-1,2,3,6-四氢邻苯二甲酸酐、苯甲酸和顺丁烯二酸酐制备了基础醇酸树脂,对树脂的合成配方及工艺条件进行了探究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制备条件为油度在45%-50%、K值1.06-1.08、醇超量25%-30%,豆油酸:亚麻油酸(w%)=5:1,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w%)=1:1,邻苯二甲酸酐:间苯二甲酸(w%)=2:1-2.5:1,苯甲酸用量为6%,四氢苯酐用量为15%,顺酐用量为 7%-8%。(2)利用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单体对醇酸树脂进行复合改性,考察了引发剂、中和度、改性单体的用量和配比对醇酸树脂性能的影响,优化了改性阶段的最佳工艺,并用FT-IR、凝胶渗透色谱、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仪等方式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当改性单体总量:基础醇酸树脂(w%)=7:10,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w%)=1:1,硬软单体比例为16:1,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用量为3%,丙烯酸用量为9%,引发剂用量为3%并分批加入,中和度为100%时,改性树脂具有优良的涂膜性能。(3)详细地研究了硬脂酸、硅烷偶联剂(KH550、KH570和KH792)对云母氧化铁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792的改性效果最好,最佳用量为1.2%。FT-IR结果表明KH792已经和云母氧化铁粉体表面的羟基发生化学键合;偏光显微镜显示,经硅烷偶联剂KH792改性后的云母氧化铁分散地更加均匀,无团聚现象发生。(4)用自制的改性水性醇酸树脂和KH792改性云母氧化铁为基料制备水性醇酸云母氧化铁防腐涂料,研究了不同云母氧化铁用量对防腐涂层性能的影响。耐盐雾实验结果表明,改性云母氧化铁添加量为15%的涂层经过168 h盐雾试验后无明显变化,防腐效果最佳;极化曲线结果显示,当云母氧化铁用量为15%时,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I)达最小值,腐蚀速率最慢,防腐效果最佳。

崔岩,张焯然,张文静,马金斗,于默涵,李林博,张瑞,李进京[6](2019)在《N-苯基马来酰亚胺合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是一种良好的高分子材料耐热改性剂,主要用来提高材料耐热性。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有关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新型合成方法,并对现有的合成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评价。

卞辉洋[7](2019)在《顺丁烯二酸预处理制备木质纳米纤维及其膜和水凝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纤维素由于其尺寸较小、比表面积大同时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光电材料、包装材料和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传统的制备方法,例如无机强酸水解法、TEMPO氧化法、机械法等,存在纳米纤维素得率低、生产能耗高、化学试剂回收难、设备腐蚀严重和环境污染大等问题。顺丁烯二酸是一种固体有机酸,能削弱了纤维之间的层间结合力,并赋予纤维亲水基团,同时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急剧增大,使其易于在室温下重结晶回收,一定程度上能缩减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成本。本文通过顺丁烯二酸预处理木质纤维结合微射流机械作用制备得到了木质纳米纤维,系统研究了预处理工艺条件对木质纤维和制备的木质纳米纤维的影响,掌握了制备木质纳米纤维解离机理及历程,考察了酸的循环回用对制备木质纳米纤维的影响,同时也对木质纳米纤维膜和木质纳米纤维增强聚乙烯醇水凝胶材料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顺丁烯二酸预处理影响木质纤维得率、聚合度和微观形态。随着酸浓度、反应温度或反应时间的增加,木质纤维的尺寸和纤维素的聚合度逐渐降低;在酸浓度不低于60 wt%和温度不低于120oC条件下,预处理后的纤维得率达到85%以上。研究表明,顺丁烯二酸对纸浆纤维预处理降解作用主要发生在纤维素无定形区,使纤维素大分子的糖苷键断裂,降低了纤维聚合度和尺寸;原料含水率越低,酸水解效率越高;木质素含量越高,对糖苷键的破坏越小。2、顺丁烯二酸预处理影响木质纳米纤维表面化学性能。经顺丁烯二酸预处理后的木质纤维,通过离心分离从上清液中可纯化得到得率26%的木质纳米纤维素晶体(LCNC);离心得到的纤维沉淀物通过微射流解离可得到直径在725 nm、长度在3001500 nm的木质纤维素纳米纤丝(LCNF)。研究表明,预处理时间对LCNC得率影响最大,作用时间越长,LCNC的粒径越小。在预处理过程中顺丁烯二酸其中一个羧基与纤维素上部分醇羟基会发生酯化反应,并赋予纤维羧基负电性基团(小于0.3 mmol/g),纤维亲水性和吸水润胀能力随着羧基含量的增加而增强,纤维微纤丝更易解离;LCNF的长径比不受制备条件的影响,其平均直径与聚合度线性相关;酸预处理时间越长,LCNF的分散性能越好,粒径分布越均一,但微纤丝间的缠绕减少,导致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降低;预处理后木质纤维中木质素含量越高,微纤丝越易解离,LCNF的长径比越大,热稳定性越好。3、顺丁烯二酸预处理木质纤维的水解液室温下可以结晶回收并重新用于制备木质纳米纤维。研究表明,联合水解因子(Combined hydrolysis factor,CHF)可以作为衡量顺丁烯二酸预处理条件的工艺参数,在不同的CHF下,酸的理论回收率基本保持不变,酸回收率高达84.1%;研究证实顺丁烯二酸循环回用的次数对预处理后制备的木质纳米纤维理化性能基本没有影响,并且循环四次后回收的酸和新鲜酸的化学性质保持一致。4、木质纳米纤维悬浮液通过超滤和干燥处理可制备得到柔性薄膜。结果表明,木质素会削弱纳米纤维间氢键结合力并影响膜材料的表面形貌,木质素含量相对高的LCNF膜表面粗糙、疏水性大、机械性能差。实验也对木质纳米纤维增强PVA水凝胶材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质纳米纤维的添加在PVA水凝胶层层结构中形成三维互穿网络,由此提升了凝胶的黏弹性和压缩性能,复合水凝胶的压缩刚度和储能模量分别提高了9倍和17倍。综上所述,顺丁烯二酸主要作用于纤维素无定形区,使纤维素大分子糖苷键断裂,有效降低纤维聚合度和尺寸,赋予纤维更好的亲水性和吸水润胀能力;顺丁烯二酸循环回用的次数对预处理后制备的木质纳米纤维理化性能基本没有影响,并且循环回收的酸和新鲜酸的化学性质保持一致。顺丁烯二酸预处理制备木质纳米纤维是一种对设备腐蚀性小、制备成本低、环境友好的工艺技术,可为木质纳米纤维的制备、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参考。

何玉宏[8](2018)在《高温分散剂的合成及其对分散染料的染色应用》文中认为分散染料在上染涤纶织物过程中,分散染料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其对涤纶织物的匀染性、上染率、光泽以及着色强度等一系列质量标准,因此在分散染料染色加工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分散剂能降低分散染料团聚性,这对于提高染色织物的质量、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邻苯二甲酸酐,二甘醇,1,2-亚乙基二醇,顺丁烯二酸酐以及亚硫酸氢钠为反应原料设计合成四种分散剂(分散剂A、分散剂B、分散剂C、分散剂D),并将其应用于分散染料高温浸渍法染色加工过程中。课题研究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一、设计并合成四种不同结构的分散剂,优化其合成工艺;二、探究所合成的目标分散剂于高温条件下的水解稳定性;三、探究不同结构的分散剂在高温高压染色过程对分散染料分散效果的影响;四、研究不同结构的分散剂对分散染料上染涤纶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的摩尔比以及催化剂用量对合成目标产物酯化率的影响,优化分散剂的合成工艺以及磺化工艺,通过酸碱滴定法测定所合成的目标分散剂的酯化率,其中分散剂B的酯化率可达94.3%。由于分散染料上染涤纶织物是在130℃弱酸性条件下进行,因此将所合成的分散剂应用于分散染料高温高压染色前,需先分析讨论其在130℃弱酸性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本实验在不加入分散染料和织物的前提下通过模拟分散染料于130℃高温弱酸性的染色过程,将四种分散剂在130℃高温弱酸性条件下处理后通过酸碱滴定测定分散剂在处理前后的酸值变化,间接表明其在130℃弱酸条件下的稳定性,探究结果表明:分散剂B的稳定性最好,而分散剂C和分散剂D的稳定性较差。其次,本文选择四种目标合成产物和市售分散剂分别与四种分散染料配制不同的染液,在不加入织物的前提下,采用高温高压染色工艺处理,测定四种不同颜色的分散染料的粒径变化,并选出四种分散剂最佳使用量,与选用的两种市售分散剂对分散染料的分散性能作对比。探究结果表明:分散剂A、分散剂B、分散剂C、分散剂D最佳用量分别为5 g/L、7 g/L、5 g/L、7 g/L;且分散剂B对分散染料的分散效果最好,从粒径变化角度看优于市售分散剂对某些分散染料的分散效果。经加入分散剂B高温高压染色后分散红染料粒径可保持在330400 nm的范围。最后,本文将四种目标合成产物和市售分散剂应用于分散染料对涤纶织物高温高压染色工艺,经还原清洗、烘干处理后,通过Data colour测色配色仪测定织物的染色匀染性、染色深度,并从织物的皂洗牢度和干/湿摩擦牢度等指标对染色牢度性能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分散剂A和分散剂B染色的涤纶织物匀染性较好,而经添加分散剂C和分散剂D染色的涤纶织物匀染性较差;添加分散剂B染色的涤纶织物皂洗牢度和干/湿摩擦牢度最好,均可达到4-5级,而添加分散剂C和分散剂D染色的涤纶织物其皂洗牢度和干/湿摩擦牢度均较低,仅有3-4级。

李文飞[9](2018)在《一种胺类页岩抑制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和钻探技术的发展,钻井深度不断增加,钻遇地层越来越复杂,泥页岩失稳所导致的井壁稳定问题尤为突出,往往给安全、优质、快速、高效钻井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对钻井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美国页岩油的商业化开采,极大地促进了泥页岩地层钻井技术的发展。其中,开发出的高性能聚胺水基钻井液体系不但解决了泥页岩地层的安全钻进问题,也成功地用水基钻井液取代了造价高昂、污染严重的油基钻井液。对于高性能聚胺水基钻井液体系的开发其关键因素是页岩水化抑制剂的研究。开发出抑制性能优异的聚胺抑制剂并建立系统的分析聚胺抑制剂作用机理的方法对我国聚胺高性能水基钻井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自制聚胺泥页岩抑制剂HGI为基础,探索优化室内合成路线,最终得出最佳单体主剂A、主剂B和助剂C的配比为:2~2.5:1:0.05,聚合温度为150-160℃,聚合时间为4.5-5.5h。将产物命名为聚胺-3抑制剂,并对其进行综合性能评价,揭示其抑制泥页岩水化作用机理。分子结构表征及抑制性实验表明,新研制的聚胺-3抑制性优于传统页岩水化抑制剂,低浓度下即能发挥长效抑制作用,为构建高性能水基钻井液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借助新建立的机理分析体系:黏土晶层间距测试、恒温去离子水吸附、热失重分析,并结合红外光谱分析及Zeta电位测试等实验方法,在微观上揭示了聚胺-3抑制剂的作用机理:非离子型小分子聚胺-3抑制剂遇水产生部分质子化反应后带正电,依靠静电和氢键作用吸附于黏土负电表面,易交换出黏土层间水化阳离子,在去水化的同时减弱黏土表面间的静电斥力和表面水化膜斥力;聚胺分子中的质子化胺基同时多点单层吸附于黏土表面,有效束缚相邻黏土晶层形成紧密结构,阻止水进入黏土晶层中。因此聚胺-3通过抑制黏土表面水化,防止渗透水化的方式抑制黏土的水化分散;聚胺分子在黏土表面吸附牢固,抑制泥页岩水化效用可长期保持稳定。新研制的聚胺-3抑制剂作为主要处理剂,其抑制泥页岩水化效果与油基钻井液相当,通过热滚分散实验、线性膨胀测试、粒度分布实验及抑制膨润土造浆率实验等方法,证实聚胺-3是一种环境友好且抑制性能优良的聚胺抑制剂,并通过新建立的岩心抗压实验及膨润土薄片微观扫描实验从微观和宏观角度探索聚胺-3抑制剂对泥页岩力学性质的影响。成功进行了聚胺-3抑制剂的中试生产试验,中试结果表明,新研制的聚胺抑制剂抑制性能良好,生产工艺简单,产品稳定,为页岩气水平井的安全高效钻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李海平[10](2018)在《聚乙烯醇缩丁醛渗透汽化膜改性及其脱硫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油品脱硫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统脱硫工艺相比,渗透汽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但是受到膜材料的限制,至今没有实现工业化,因此开发高性能膜材料迫在眉睫。本论文主要针对模拟汽油在膜材料中的脱硫行为、膜材料交联、掺杂进行改性进行一系列的研究。首先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五组分汽油在三种膜材料中的脱硫行为以及汽油分子在聚合物中的微观扩散机理。选出最佳的膜材料为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其次,选用硼砂、硼酸、顺丁烯二酸酐三种交联剂对聚乙烯醇缩丁醛膜进行交联改性研究。实验过程中以自制聚偏氟乙烯(polyvinyl fluoride,PVDF)膜为底膜,制备PVB平板膜,汽油的硫含量为300 ppm。采用红外、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表征交联膜的微观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交联之后,PVB膜的硫富集因子由3.20提高到5.02,渗透通量较低。为了提高交联膜的渗透通量,对PVB交联膜进行掺杂纳米二氧化硅(SiO2)的杂化改性。利用偶联剂对纳米SiO2进行了表面处理,用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质量分数的PVB/纳米SiO2杂化膜。采用红外、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表征杂化膜的微观性能,并测试了其汽油的脱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杂化改性之后,渗透通量由0.60 kg/m2/h增加至1.50 kg/m2/h。

二、顺丁烯二酸酐生产的环境友好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顺丁烯二酸酐生产的环境友好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Co-MOF为前驱体制备的钴基金属氧化物及其甲苯催化氧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甲苯的治理技术
        1.2.1 物理处理技术
        1.2.2 生物降解技术
        1.2.3 化学降解技术
    1.3 甲苯催化氧化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3.1 贵金属催化剂
        1.3.2 非贵金属催化剂
        1.3.3 四氧化三钴催化剂
    1.4 MOF衍生物催化氧化甲苯的研究现状
        1.4.1 MOF衍生物在催化领域研究概述
        1.4.2 MOF衍生物在甲苯催化领域的应用
        1.4.3 MOF-Co_3O_4催化剂在甲苯催化领域的应用
    1.5 甲苯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1.5.1 Marse-van Krevelen(MVK)模型
        1.5.2 Langmuir-Hinshelwood(L-H)模型
        1.5.3 Eley-Rideal(E-R)模型
    1.6 本课题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选题依据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内容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化学试剂
        2.1.2 实验气体
        2.1.3 实验仪器
    2.2 材料表征方法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3 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2.2.4 氮气吸脱附表征(N_2-adsorption/desorption)
        2.2.5 拉曼光谱表征(Raman)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7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2.8 元素碳、氢、氮测试(Elemental analysis of C、H、N)
        2.2.9 傅里叶原位红外光谱法(DRIFTS)
    2.3 催化剂的制备
        2.3.1 Co-MOF的合成
        2.3.2 四氧化三钴催化剂制备
        2.3.3 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制备
    2.4 催化剂性能研究
        2.4.1 催化剂活性评价
        2.4.2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2.4.3 分析和计算方法
第三章 不同形貌和组成的Co-MOF为前驱体制备Co_3O_4催化剂用于甲苯催化氧化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Co-MOF的合成
        3.2.2 四氧化三钴催化剂的制备
        3.2.3 样品表征
        3.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3.2.5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分析
        3.3.2 催化剂表面成分和还原性能
        3.3.3 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3.3.4 催化剂稳定性对比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焙烧条件对ZSA-1 为前驱体制备Co_3O_4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2.1 四氧化三钴催化剂的制备
        4.2.2 样品表征
        4.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4.2.4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4.2.5 催化剂降解甲苯的机理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分析
        4.3.2 催化剂表面成分和还原性能
        4.3.3 催化活性测试
        4.3.4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4.3.5 ZSA-1-Co_3O_4-350 催化氧化甲苯的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n掺杂制备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用于甲苯催化氧化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2.1 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5.2.2 样品表征
        5.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5.2.4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5.2.5 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的机理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结构分析
        5.3.2 催化剂表面成分和还原性能
        5.3.3 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5.3.4 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5.3.5 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的机理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金属掺杂ZSA-1 制备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用于甲苯催化氧化
    6.1 引言
    6.2 实验内容
        6.2.1 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6.2.2 样品表征
        6.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6.2.4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6.2.5 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的机理研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结构分析
        6.3.2 催化剂表面成分和还原性能
        6.3.3 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6.3.4 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6.3.5 催化剂 M-Co_1Cu_1O_x 催化氧化甲苯的机理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阴离子淀粉基减水剂的干法制备与减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减水剂概述
        1.1.1 减水剂分类
        1.1.2 减水剂的减水机理
        1.1.3 淀粉基减水剂概述
    1.2 淀粉和变性淀粉概述
        1.2.1 淀粉
        1.2.2 变性淀粉
    1.3 阴离子淀粉概述
        1.3.1 淀粉硫酸酯的研究进展
        1.3.2 淀粉顺丁烯二酸酯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2 淀粉硫酸酯的干法制备
    2.1 反应原理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淀粉硫酸酯的制备
        2.2.3 苄基淀粉硫酸酯的制备
        2.2.4 淀粉硫酸酯各取代基取代度的测定和反应效率的计算
        2.2.5 苄基淀粉硫酸酯各取代基取代度的测定
    2.3 反应条件对SAS制备反应的影响
        2.3.1 氨基磺酸用量对SAS制备反应的影响
        2.3.2 反应温度对SAS制备反应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SAS制备反应的影响
        2.3.4 水用量对SAS制备反应的影响
    2.4 淀粉硫酸酯的结构分析
        2.4.1 淀粉硫酸酯红外表征方法
        2.4.2 淀粉硫酸酯的红外谱图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的干法制备
    3.1 反应原理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的制备
        3.2.3 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各取代基取代度的测定和反应效率的计算
    3.3 反应条件对SAMAS制备反应的影响
        3.3.1 顺丁烯二酸酐和氨基磺酸用量对SAMAS制备反应的影响
        3.3.2 尿素用量对SAMAS制备反应的影响
        3.3.3 反应温度对SAMAS制备反应的影响
        3.3.4 水用量对SAMAS制备反应的影响
    3.4 SAMAS的结构分析
        3.4.1 SAMAS的红外和核磁表征方法
        3.4.2 SAMAS的红外谱图分析
        3.4.3 SAMAS的核磁谱图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SAS和 SAMAS的减水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1.2 水泥净浆流动度的测试
        4.1.3 凝结时间的测试
        4.1.4 XRD测试
        4.1.5 SEM测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AMAS淀粉降解度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2.2 掺量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2.3 SAMAS单因素实验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2.4 凝结时间分析
        4.2.5 XRD分析
        4.2.6 SEM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使用的主要符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钙钛矿氧化物/ZnO量子点/改性环氧大豆油纳米复合加脂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钙钛矿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1.2.1 钙钛矿氧化物的概述
        1.2.2 钙钛矿氧化物的制备
        1.2.3 钙钛矿氧化物的离子掺杂
        1.2.4 钙钛矿氧化物的应用
    1.3 ZnO量子点的研究进展
        1.3.1 ZnO量子点的概述
        1.3.2 ZnO量子点的改性
        1.3.3 ZnO量子点的应用研究
    1.4 环氧大豆油的研究进展
        1.4.1 环氧大豆油的概述
        1.4.2 环氧大豆油的结构与性质
        1.4.3 环氧大豆油的改性
        1.4.4 环氧大豆油的应用
    1.5 加脂剂的研究进展
        1.5.1 加脂剂的概述
        1.5.2 Gemini型加脂剂的研究进展
        1.5.3 耐黄变型加脂剂的研究进展
    1.6 课题的提出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Gemini型改性环氧大豆油加脂剂的制备
        2.2.1 不对称苯磺酸钠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2.2.2 外加乳化剂型改性环氧大豆油加脂剂的制备
        2.2.3 自乳化型Gemini改性环氧大豆油加脂剂的制备
    2.3 钙钛矿氧化物/改性环氧大豆油纳米复合加脂剂的制备
        2.3.1 Zr-Al共掺杂CaTiO_3钙钛矿氧化物的制备
        2.3.2 钙钛矿氧化物/改性环氧大豆油纳米复合加脂剂的制备
    2.4 钙钛矿氧化物/ZnO量子点/改性环氧大豆油纳米复合加脂剂的制备
        2.4.1 ZnO量子点的制备
        2.4.2 钙钛矿氧化物/ZnO量子点复合粒子的制备
        2.4.3 钙钛矿氧化物/ZnO量子点/改性环氧大豆油纳米复合加脂剂的制备
    2.5 钙钛矿氧化物/ZnO量子点/改性环氧大豆油纳米复合加脂剂的应用
        2.5.1 取样
        2.5.2 加脂工艺
    2.6 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2.6.1 环氧大豆油理化性质的测定
        2.6.2 钙钛矿氧化物ZnO量子点/改性环氧大豆油复合加脂剂的结构表征
        2.6.3 钙钛矿氧化物ZnO量子点/改性环氧大豆油复合加脂剂的性能检测
        2.6.4 加脂后坯革的性能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对称苯磺酸钠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3.1.1 不对称苯磺酸钠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征结果
        3.1.2 不对称苯磺酸钠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检测结果
        3.1.3 不对称苯磺酸钠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征结果
    3.2 Gemini型改性环氧大豆油加脂剂的研究
        3.2.1 环氧大豆油(ESO)的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3.2.2 反应温度对大豆油基马来酸单酯体系酸值的影响
        3.2.3 反应配比对大豆油基马来酸单酯体系酸值的影响
        3.2.4 催化剂用量对大豆油基马来酸单酯体系酸值的影响
        3.2.5 反应时间对大豆油基马来酸单酯体系酸值的影响
        3.2.6 Gemini型改性环氧大豆油加脂剂的结构表征结果
        3.2.7 Gemini型改性环氧大豆油加脂剂的性能检测结果
        3.2.8 Gemini型改性环氧大豆油加脂剂加脂后坯革的性能检测结果
    3.3 钙钛矿氧化物/改性环氧大豆油纳米复合加脂剂的研究
        3.3.1 不同掺杂比对钙钛矿氧化物紫外吸光强度的影响
        3.3.2 煅烧温度对钙钛矿氧化物紫外吸光强度的影响
        3.3.3 煅烧时间对钙钛矿氧化物紫外吸光强度的影响
        3.3.4 硝酸浓度对钙钛矿氧化物紫外吸光强度的影响
        3.3.5 ZACT/GESO纳米复合加脂剂的结构表征结果
        3.3.6 ZACT/GESO纳米复合加脂剂的性能检测结果
    3.4 钙钛矿氧化物/ZnO量子点/改性环氧大豆油纳米复合加脂剂的研究
        3.4.1 原料配比对ZnO量子点荧光强度和紫外吸光强度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对ZnO量子点荧光强度和紫外吸光强度的影响
        3.4.3 反应时间对ZnO量子点荧光强度和紫外吸光强度的影响
        3.4.4 ZnO量子点的表征结果
        3.4.5 原料配比对钙钛矿氧化物/ZnO量子点复合粒子紫外吸光强度的影响
        3.4.6 原料配比对钙钛矿氧化物/ZnO量子点复合粒子粒径的影响
        3.4.7 钙钛矿氧化物/亿nO量子点复合粒子的表征结果
        3.4.8 ZQDs/GESO纳米复合加脂剂的结构表征结果
        3.4.9 ZQDs/GESO纳米复合加脂剂的性能检测结果
        3.4.10 ZACT/ZQDs/GESO纳米复合加脂剂的结构表征结果
        3.4.11 ZACT/ZQDs/GESO纳米复合加脂剂的性能检测结果
        3.4.12 ZACT/ZQDs/GESO纳米复合加脂剂的应用表征结果
4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聚琥珀酰亚胺的绿色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聚琥珀酰亚胺的制备及纯化
    1.3 测试方法
        1.3.1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1.3.2 聚合度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聚琥珀酰亚胺的红外光谱表征
    2.2 反应条件的选择
        2.2.1 反应温度的选取
        2.2.2 物料配比的选取
        2.2.3 螺杆转速的选取
        2.2.4 催化剂用量的选取
3 结论

(5)水性醇酸云母氧化铁防腐涂料的制备及防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性醇酸树脂
        1.1.1 醇酸树脂的定义及分类
        1.1.2 水性醇酸树脂
        1.1.3 醇酸树脂的水性化方法
        1.1.4 水性醇酸树脂的固化机理
    1.2 醇酸树脂的制备方法与合成工艺
        1.2.1 制备方法
        1.2.2 合成工艺
    1.3 醇酸树脂的改性
        1.3.1 苯乙烯改性
        1.3.2 丙烯酸(酯)改性
        1.3.3 聚氨酯改性
        1.3.4 环氧树脂改性
        1.3.5 有机硅改性
    1.4 防腐颜料云母氧化铁的性质及改性
        1.4.1 云母氧化铁
        1.4.2 云母氧化铁的改性
    1.5 水性醇酸防腐涂料在金属防护中的应用
        1.5.1 金属的腐蚀
        1.5.2 金属的防护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苯乙烯/丙烯酸(酯)改性水性醇酸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原理及步骤
        2.2.4 实验装置图
    2.3 树脂与漆膜的分析测试方法
        2.3.1 树脂性能的测试方法
        2.3.2 漆膜性能的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原料选择
        2.4.2 基础树脂油度的影响
        2.4.3 基础树脂醇超量的影响
        2.4.4 基础树脂K值的影响
        2.4.5 顺-1,2,3,6-四氢邻苯二甲酸酐用量对改性树脂性能的影响
        2.4.6 顺酐的加入先后及用量的选择
        2.4.7 单体的用量及配比对改性醇酸树脂的影响
        2.4.8 丙烯酸的用量的选择
        2.4.9 有机硅用量对改性醇酸树脂性能的影响
        2.4.10 引发剂的用量及加入方式
        2.4.11 中和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2.4.12 红外光谱分析
        2.4.13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2.4.14 粒径分析
        2.4.15 改性水性醇酸树脂的性能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改性云母氧化铁的制备及悬浮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原理
        3.2.4 实验步骤
        3.2.5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改性剂对云母氧化铁沉降性能的影响
        3.3.2 KH792浓度对云母氧化铁沉降性能的影响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3.4 偏光显微镜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性醇酸云母氧化铁防腐涂料的制备及防腐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2 实验试剂
        4.2.3 水性醇酸云母氧化铁防腐涂料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云母氧化铁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4.3.2 涂层耐盐雾分析
        4.3.3 电化学极化曲线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N-苯基马来酰亚胺合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合成方法
    1.1 两步酸酐法
    1.2 两步共沸法
    1.3 其他方法
2 结论

(7)顺丁烯二酸预处理制备木质纳米纤维及其膜和水凝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纳米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1.3.1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
        1.3.1.1 纤维素纳米晶的制备
        1.3.1.2 纤维素纳米纤丝的制备
        1.3.2 预处理技术用于纤维素纳米纤丝的制备
        1.3.2.1 酸预处理
        1.3.2.2 TEMPO氧化预处理
        1.3.2.3 低共熔溶剂预处理
        1.3.2.4 酶预处理
        1.3.3 纳米纤维素的发展前景展望
    1.4 固体有机酸制备纳米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顺丁烯二酸预处理对木质纤维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酸预处理对木质纤维的影响
        2.3.1.1 酸预处理对得率和化学组分的影响
        2.3.1.2 酸预处理对纤维形态和聚合度的影响
        2.3.2 原料水分含量对酸预处理木质纤维的影响
        2.3.2.1 原料水分含量对酸预处理后得率和化学组分的影响
        2.3.2.2 原料水分含量对酸预处理后纤维形态和聚合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顺丁烯二酸预处理对制备的木质纳米纤维理化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得率和结晶度分析
        3.3.2 形貌尺寸分析
        3.3.3 LCNF聚合度和尺寸之间的数学模型建立
        3.3.4 黏弹性能
        3.3.5 红外谱图分析
        3.3.6 羧基含量与Zeta电位分析
        3.3.7 保水值分析
        3.3.8 热稳定性分析
        3.3.9 顺丁烯二酸预处理制备木质纳米纤维的历程和机理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顺丁烯二酸循环回用对制备木质纳米纤维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顺丁烯二酸预处理木质纤维
        4.2.3.2 木质纳米纤维的制备
        4.2.3.3 顺丁烯二酸的回收
        4.2.3.4 顺丁烯二酸重复利用制备木质纳米纤维
        4.2.4 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顺丁烯二酸浓度与吸光度标准曲线的建立
        4.3.2 酸预处理条件对酸回收率的影响
        4.3.3 酸循环次数对酸回收率的影响
        4.3.4 酸循环次数对酸预处理后木质纤维化学组分、得率和聚合度的影响
        4.3.5 酸循环次数对纤维素纳米纤丝形貌尺寸、结晶度和表面电荷的影响
        4.3.6 酸循环次数对顺丁烯二酸化学性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木质纳米纤维膜和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3.1 木质纳米纤维膜材料的制备
        5.2.3.2 木质纳米纤维增强聚乙烯醇水凝胶材料的制备
        5.2.4 分析方法
        5.2.4.1 木质纳米纤维膜材料性能测试
        5.2.4.2 木质纳米纤维增强聚乙烯醇水凝胶性能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木质纳米纤维膜表面宏、微观形貌分析
        5.3.2 木质纳米纤维膜厚度、密度和力学性能分析
        5.3.3 木质纳米纤维膜光学性能分析
        5.3.4 木质纳米纤维膜亲疏水性分析
        5.3.5 木质纳米纤维增强聚乙烯醇水凝胶的构建机理
        5.3.6 木质纳米纤维增强聚乙烯醇水凝胶微观结构分析
        5.3.7 木质纳米纤维增强聚乙烯醇水凝胶的红外化学结构分析
        5.3.8 木质纳米纤维增强聚乙烯醇水凝胶的结晶性能分析
        5.3.9 木质纳米纤维增强聚乙烯醇水凝胶的含水率分析
        5.3.10 木质纳米纤维增强聚乙烯醇水凝胶的黏弹性能
        5.3.11 木质纳米纤维增强聚乙烯醇水凝胶的抗压性能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高温分散剂的合成及其对分散染料的染色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分散染料简介
    1.3 分散剂对分散染料的分散机理
    1.4 分散剂的稳定机理
        1.4.1 分散染料表面改性的原理
        1.4.2 分散染料的润湿机理
        1.4.3 分散染料的分散稳定机理
        1.4.4 染料与分散剂之间的结合
    1.5 国内外超分散剂在分散染料中的应用简介
        1.5.1 国内超分散剂在分散染料中的发展现状
        1.5.2 国外超分散剂在分散染料中的发展现状
    1.6 分散剂的应用效果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工艺及测试方法
        2.2.1 分散剂的合成方法
        2.2.2 分散剂酯化率的测定方法
        2.2.3 分散剂高温水解稳定性研究方法
        2.2.4 分散剂对分散染料分散效果研究方法
        2.2.5 分散剂对涤纶织物染色效果研究方法
    2.3 测试方法
        2.3.1 红外光谱测试
        2.3.2 粒径测试
        2.3.3 染色性能测试
        2.3.4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2.3.5 干/湿摩擦色牢度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分散剂的合成工艺优化
        3.1.1 反应温度对合成邻苯二甲酸酐二甘醇—顺丁烯二酸酐酯化物Ⅰ酯化率的影响
        3.1.2 反应时间对合成邻苯二甲酸酐二甘醇—顺丁烯二酸酐酯化物Ⅰ酯化率的影响
        3.1.3 反应物摩尔比对合成邻苯二甲酸酐二甘醇—顺丁烯二酸酐酯化物Ⅰ酯化率的影响
        3.1.4 催化剂对合成邻苯二甲酸酐二甘醇—顺丁烯二酸酐酯化物Ⅰ酯化率的影响
        3.1.5 邻苯二甲酸酐二甘醇—顺丁烯二酸酐酯化物Ⅰ红外光谱分析
        3.1.6 邻苯二甲酸酐二甘醇—顺丁烯二酸酐酯化物Ⅰ磺化工艺探究
    3.2 优化条件后分散剂酯化率的测定
    3.3 分散剂高温水解稳定性测定
    3.4 分散剂用量对分散染料分散效果影响测试
    3.5 不同分散剂对分散染料分散效果影响测试
    3.6 分散剂对涤纶染色织物染色性能影响测试
        3.6.1 分散剂A对涤纶染色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测试
        3.6.2 分散剂B对涤纶染色织物染色性能影响测试
        3.6.3 分散剂C对涤纶染色织物染色性能影响测试
        3.6.4 分散剂D对涤纶染色织物染色性能影响测试
        3.6.5 分散剂对涤纶染色织物匀染性影响测试
    3.7 不同分散剂对染色织物皂洗色牢度影响测试
    3.8 不同分散剂对染色织物干/湿摩擦牢度影响测试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一种胺类页岩抑制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井壁稳定研究概况
        1.2.2 井壁失稳机理研究
        1.2.3 泥页岩特性及水化机理
        1.2.4 抑制剂的发展及水基防塌钻井液技术现状
        1.2.5 聚胺抑制剂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目标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聚胺抑制剂合成及性能评价
    2.1 抑制剂分子结构设计
    2.2 合成条件优化
        2.2.1 单体优选
        2.2.2 聚合机理
        2.2.3 聚合影响因素分析
        2.2.4 最佳合成工艺步骤
    2.3 聚合产物物性表征
        2.3.1 理化性能
        2.3.2 聚胺-3红外光谱分析
        2.3.3 分子量测定
        2.3.4 生物毒性分析
    2.4 聚胺抑制剂的性能评价
        2.4.1 热滚分散实验
        2.4.2 抑制膨润土水化膨胀性能
        2.4.3 对膨润土粒度的影响
        2.4.4 对黏土晶层间距的影响
        2.4.5 抑制膨润土造浆实验
    2.5 聚胺-3与其他抑制剂性能对比
        2.5.1 氯化钾抑制性能对比
        2.5.2 小阳离子抑制性能对比
        2.5.3 甲酸盐抑制性能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抑制剂聚胺-3作用机理探讨
    3.1 抑制剂在黏土晶层中的吸附特征
    3.2 抑制剂对黏土ZETA电位的影响
    3.3 抑制剂对黏土晶层间距的影响
    3.4 抑制剂对岩屑含水量的影响
    3.5 抑制剂的长效作用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胺抑制剂对泥页岩力学性质的影响
    4.1 抑制剂对页岩强度的影响
        4.1.1 试验步骤
        4.1.2 岩心矿物组成特征
        4.1.3 结果讨论
    4.2 膨润土薄片微观扫描
        4.2.1 实验步骤
        4.2.2 结果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抑制剂聚胺-3工业中试生产及评价
    5.1 抑制剂聚胺-3的工业中试
        5.1.1 原料
        5.1.2 生产设备条件
        5.1.3 工业中试生产
        5.1.4 中试产品物性表征
    5.2 中试产品抑制性能评价
        5.2.1 页岩热滚分散实验
        5.2.2 岩心强度测试
        5.2.3 不同抑制剂对表观粘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聚乙烯醇缩丁醛渗透汽化膜改性及其脱硫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FCC汽油脱硫技术
        1.2.1 催化加氢脱硫(HDS)技术
        1.2.2 汽油氧化脱硫(ODS)技术
        1.2.3 生物脱硫(BDS)技术
        1.2.4 吸附脱硫(ADS)技术
        1.2.5 膜法脱硫(MDS)技术
    1.3 渗透汽化膜简介
    1.4 渗透汽化膜技术的应用
        1.4.1 有机溶剂及混合溶剂的脱水
        1.4.2 废水处理及溶剂回收
        1.4.3 有机混合物的分离
    1.5 渗透汽化膜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1.5.1 渗透汽化膜的传质机理
        1.5.2 渗透汽化膜材料选择原则
    1.6 渗透汽化膜改性研究
        1.6.1 膜材料的研究现状
        1.6.2 膜材料的改性研究
    1.7 PVB膜的应用
        1.7.1 PVB膜的发展历史
        1.7.2 PVB的合成
        1.7.3 影响PVB膜性能的主要因素
        1.7.4 近期PVB研究的进展
    1.8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聚合物与汽油组分的相容性
    2.1 前言
    2.2 模拟的方法
        2.2.1 模型的构建
        2.2.2 力场参数
        2.2.3 模拟的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小分子在聚合物中的相互作用能
        2.3.2 扩散行为
        2.3.3 分子的尺寸
    2.4 小结
第三章 聚乙烯醇缩丁醛渗透汽化膜制备工艺的优化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3.2.2 FCC汽油组分
        3.2.3 PVB铸膜液的配置
        3.2.4 PVB/PAN复合膜的制备
        3.2.5 膜结构的表征方法
        3.2.6 膜的渗透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PVB膜的官能团分析
        3.3.2 PVB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3.3.3 PVB固含量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3.3.4 成膜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3.3.5 刮膜厚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3.3.6 脱硫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3.3.7 进料速率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聚乙烯醇缩丁醛渗透汽化膜的交联改性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PVB大分子链上羟基含量的测定
        4.2.3 交联铸膜液的制备
        4.2.4 PVB交联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4.2.5 膜结构的表征方法
        4.2.6 溶胀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PVB膜/硼砂交联膜的官能团分析
        4.3.2 PVB膜/硼砂交联膜的结晶度分析
        4.3.3 PVB膜/硼砂交联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4.3.4 PVB膜/硼砂交联膜的性能表征
        4.3.5 PVB膜/硼酸交联膜的官能团分析
        4.3.6 PVB膜/硼酸交联膜的结晶度分析
        4.3.7 PVB膜/硼酸交联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4.3.8 PVB膜/硼酸交联膜的性能表征
        4.3.9 PVB膜/顺丁烯二酸酐交联PVB膜的官能团分析
        4.3.10 PVB膜/顺丁烯二酸酐交联PVB膜的结晶度分析
        4.3.11 PVB膜/顺丁烯二酸酐交联PVB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4.3.12 PVB膜/顺丁烯二酸酐交联PVB膜的性能表征
        4.3.13 三种交联剂性能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聚乙烯醇缩丁醛渗透汽化脱硫膜二氧化硅杂化改性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PVB/SiO_2 铸膜液的配置
        5.2.3 PVB/SiO_2 杂化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5.2.4 膜的结构表征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PVB膜/PVB/SiO_2 杂化膜的官能团分析
        5.3.2 PVB膜/PVB/SiO_2 杂化膜的结晶度分析
        5.3.3 PVB膜/PVB/SiO_2 杂化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5.3.4 PVB/SiO_2 杂化膜脱硫性能的表征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顺丁烯二酸酐生产的环境友好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Co-MOF为前驱体制备的钴基金属氧化物及其甲苯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 雷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阴离子淀粉基减水剂的干法制备与减水性能研究[D]. 谭玉风.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钙钛矿氧化物/ZnO量子点/改性环氧大豆油纳米复合加脂剂的研究[D]. 余亚金.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4]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聚琥珀酰亚胺的绿色合成工艺研究[J]. 胡小明,颜英杰,李青彬,贾苗苗,腊明,彭勤龙,齐建华. 化学试剂, 2020(04)
  • [5]水性醇酸云母氧化铁防腐涂料的制备及防腐性能研究[D]. 戴恺晨.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6]N-苯基马来酰亚胺合成方法研究进展[J]. 崔岩,张焯然,张文静,马金斗,于默涵,李林博,张瑞,李进京. 山东化工, 2019(20)
  • [7]顺丁烯二酸预处理制备木质纳米纤维及其膜和水凝胶特性研究[D]. 卞辉洋.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8]高温分散剂的合成及其对分散染料的染色应用[D]. 何玉宏. 东华大学, 2018(01)
  • [9]一种胺类页岩抑制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研究[D]. 李文飞.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10]聚乙烯醇缩丁醛渗透汽化膜改性及其脱硫性能研究[D]. 李海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  ;  

顺酐生产环保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