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硫磺膏的制备方法

介绍一种硫磺膏的制备方法

一、介绍一种硫磺糊剂的配制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铭[1](2019)在《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对比研究》文中提出中印两国幅员辽阔、药材资源丰富,都有独特的传统医药体系,如中医学、阿育吠陀等,且都是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医学系统。中印传统医学交流始于秦汉,以唐为盛,宋后式微,且与佛教的盛衰直接相关。我国藏蒙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吸收了阿育吠陀的部分理论、诊疗和治法,但亦具有自身民族和地域特色。本论文以阿育吠陀、藏医、蒙医、佛医、傣医、维医六种医学的药物制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主治、药材、配伍、剂型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以期增进中印两国医学互学互鉴,进一步理清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渊源,有助于肯定藏医学发源和发展于青藏高原的基本事实。目的:揭示中印六种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在主治、药材、配伍、剂型等方面的异同,解析阿育吠陀和我国传统医学相互交流的痕迹,从而为当今中印人文交流提供支撑,还可为我国研发新的药物制剂提供参考。方法:1.从中印两国的法定药典、部颁标准以及方剂教材中提取和挖掘印度阿育吠陀与我国五种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信息,建立制剂信息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制剂基本信息,研究六种医学体系药物制剂的主治、药材、剂型、制剂药味数、药材类型、药用部位、制剂命名等特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关联规则研究制剂的配伍规律。分类统计标准:主治按照《GB/T 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中的疾病病名进行分类统计;印度阿育吠陀药物制剂的剂型按照《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的剂型进行分类统计,我国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剂型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制剂通则进行分类统计。药用部位按照《中药鉴定学》中的药用部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统计。2.采用SPSS 21.0软件的非参数检验法、直观分析法和Cytoscape3.7.1软件的雷达图,研究各个传统医学药物制剂之间在主治、药材、剂型、制剂药味数、药材类型、药用部位、制剂命名、配伍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相似点。结果:1.中印六种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特点:纳入阿育吠陀药物制剂645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荜茇、姜、诃子、胡椒和余甘子,涉及22种剂型如矿物丸剂、油剂、煮散等;藏医药物制剂458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诃子、红花、木香、豆蔻和余甘子,涉及9种剂型如散剂、丸剂等;蒙医药物制剂164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诃子、红花、栀子、石膏和肉豆蔻,涉及6种剂型如散剂、丸剂等;佛医方剂616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等,常用药材有甘草、当归、姜、地黄和川芎,涉及19种剂型如汤剂等;傣医方剂227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红花丹、姜黄、胡椒、百样解和水菖蒲,涉及14种剂型如汤剂等;维医药物制剂94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西红花、玫瑰花、肉桂、胡椒和诃子,涉及16种剂型如片剂等。2.阿育吠陀和藏医的药物制剂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都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但是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并不相似,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381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共有39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和诃子,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和荜茇较多,诃子在后者的地位更高;共同的配伍体现在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和荜茇几个药材之间。3.阿育吠陀和蒙医的药物制剂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蒙医特色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268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共有25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姜黄、当归、檀香、丁香、沉香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荜茇、姜黄较多,后者使用当归、檀香、丁香、沉香较多;共同的配伍只有荜茇和诃子。4.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佛医方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并不相似,前者更常治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636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30种,虽然都使用胡椒、姜黄、诃子、硫磺、当归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姜黄、诃子、硫磺较多,后者使用当归较多;没有共同的配伍。5.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傣医方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432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40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余甘子、芝麻、当归、姜黄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荜茇、余甘子、芝麻较多,后者使用当归和姜黄较多;共同的配伍只有胡椒和姜。6.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维医药物制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262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31种,虽然都使用胡椒、姜黄、荜茇、硫磺、当归、檀香、丁香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姜黄、荜茇、硫磺较多,后者使用当归、檀香、丁香较多;共同的配伍有八对,如荜茇和姜、荜茇和胡椒、胡椒和姜等,但都是前者使用多,后者使用少。结论:中印六种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主治、药材、配伍有相似性,体现了两国传统医学直接或间接的历史交流;但药物制剂总体而言并不相似,在主治的病种结构、药材品种和配伍规律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推测我国五种传统医学可能受本土的气候、地理环境、物产资源以及中医学、阿拉伯医学的影响所致。另外,从制剂的角度印证了藏医学不完全来源于阿育吠陀的科学论断。

黄妙玲[2](2003)在《《外台秘要》中医外治文献整理研究 ——“中医外治临床机理研究”子课题之一》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旨在对《外台秘要》中的外治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对唐代以前的中医早期外治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现代外治临床和实验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论文包括现代中医外治文献综述和《外台秘要》中医外治文献整理研究两大部分。 现代中医外治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回顾了近二十年对古代中医典籍中中医外治方面所作的整理和探讨研究情况,总结了整理古代外治文献的角度和方法,然后回顾了中医外治机理的研究进展,从外治的理法方药进行了论述,并结合现代经皮给药技术原理分析总结了中医外治的吸收和起效机理。 《外台秘要》中医外治文献整理研究部分,设计表格,逐条检出除灸法、祝由和导引以外的所有外治方论(包括药物外治和非药物外治),填表后综合整理。 论文先从整体上整理总结了应用外治的数量、病种、方法、剂型和给药部位等。结果共检出外治条文2151条,占全部方论的30.2%,其中用于治疗内病的条文380条,占全部外治的17.7%书中每卷都有或多或少的外治法记载,涉及到广泛的病种,其中一些外病的治疗绝大多数都是外治,由此可见外治法在当时的中医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主要是用于外病治疗。 论文的主体部分是全书外治的具体内容,按照不同的病种分别论述,主要从其所用的外治方法、剂型、给药部位、用药特点和取效标准等方面进行整理,结合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参考《新修本草》等当时的药物典籍,适当的分析其起效机理和外治规律。内病外治部分,主要介绍了各种不同的疗法、用药部位和取效标准,并举例说明;外病外治多为病变局部用药,主要总结了各疾病的常用药物、剂型和操作。 纵观全书外治文献,《外台秘要》中的外治疗法主要遵从《黄帝内经》中的治疗原则,根据病因病位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重视机体的气血流通,多用温热疗法和温热、芳香、开窍药物,重视外治驱邪和窍道给药;在危重病的急救中大量使用外治;除了治疗疾病,还将外治用于预防疾病和药后调护;所用的外治方药繁简并存,有的组成复杂,制作精细,甚至一方多用,有的则药物较少,属单方验方,制作简单,方便使用,还有一些专病专药;提出一些促进外用药物吸收的方法,如有的外用药须配合手法操作,促进药物到达病位;外科手法器械手术治疗虽然记载较少,但可见其操作的精细。以上各个方面都有我们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可以借鉴的地方。 书中许多方药既可内服又可外用,部分内服药物须和外用药物配合使用,还有几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从这可以看出当时医家对于各种治疗方法是一视同仁的,根据疾病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疗法,必要时同时使用多种疗法来达到综合的治疗目的,没有明显地偏废,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临床有很大的启示。

曹振宇[3](2008)在《中国近代合成染料生产及染色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合成染料被使用之前,世人所使用的染料均为天然染料。1856年铂金发明了合成染料,从而拉开合成染料生产与应用的序幕。经过150年的发展,染料科技工作者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染料工业和印染工业都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仅在工业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合成染料以其能够工业化生产,染色效果和染色牢度优良等优点使得天然染料基本退出市场。但随着合成染料的广泛应用和研究的深入进行,人们也发现合成染料的致毒性及原料来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虽然合成染料使用时间并不太长,但其发展速度之快,不亚于其他工业产品。然而对合成染料生产和使用历史进程的系统研究还没有进行过。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与研究,搜集近代实物资料,以及深入我国早期染料与染整企业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个案研究等方式,就我国近代合成染料的应用、生产、染色技术、染色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近代合成染料有关概念及理论的研究。1856年合成染料被发明以前,有关合成染料的一些理论问题就有人开始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合成染料被应用之后,有关合成染料方面的理论问题更加引起了科技界的关注,国内外染料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而推动了染料工业的发展和合成染料的广泛应用。本文就近代人们对这方面内容的研究进行探讨。主要包括:染料与颜料两个概念在近代应用上的异同,合成染料的定义的演变以及染料的命名、分类、染色机理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我国近代在合成染料理论方面的研究程度以及我国当时在这方面了解认识水平和研究成就。2、对合成染料在近代中国的应用进行系统研究。我国使用染料的时间在世界上是比较早的,但是合成染料的发明却是在国外。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对合成染料发明之前,有机化学的发展,染料合成有关知识和理论的积累、合成染料被发明的社会背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列出合成染料发明一览表。通过考证,首次提出合成染料传入我国的具体时间,并对其他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尽管合成染料发明在国外,但我国使用合成染料的时间与西方相比并没有晚太多,但由于我国化学合成工业水平落后,合成染料绝大部分是靠进口。本文对我国近代合成染料的进口贸易概况进行了梳理,从而让我们看到我国近代合成染料的贸易情况。3、对我国近代染料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尽管我国合成染料的生产比较落后,但近代中国的染料生产工业也有所发展。本文在染料工业及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近代合成染料的制备情况以及其生产工艺案例分析,主要探讨合成染料的合成工艺;合成染料工业在我国兴建的历史背景,它经历了萌芽、发展、萧条、复苏、壮大等曲折的历史过程;从技术层面上分析近代合成染料工业中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在染料工业中应用的典型化学反应;通过近代染料工厂实例分析,总结出我国染料生产工厂在近代的技术状况和生产管理特点。4、对近代合成染料染色技术的一般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探讨合成染料染色技术的共同问题。因为合成染料染色技术有别于天然染料的染色技术,而不同的染料又有不同的染色特点,但有些基本的问题是相同或相似的。本文就这些问题单列出来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对近代合成染料的基本染色方法、染用物质、染色工艺程序、染色理论等的研究,并提出了染料与纤维的可溶性关系。5、对几种合成染料在近代的染色技术分别进行了研究。合成染料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合成染料,其染色机理和染色方法也不相同。本文主要对硫化染料、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氧化染料、还原染料等染料的染色方法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其他合成染料的染色方法也有其特点,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没有述及。6、对我国近代染色工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第一章合成染料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印染业的发展。本论文对近代合成染料的染色工业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近代印染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染色手工作坊的改良,特别对机器染色工业在我国的兴起以及各地染色工业的创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大概理清了我国近代染色工业的地域分布、规模、技术特点、发展脉络等,并对近代染色工业的机器设备情况进行了研究。总之,本论文对合成染料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合成染料方面有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得出了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规律性成果,对合成染料传入我国的有关问题等也给出了一些见解,从而使我们对近代合成染料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但由于水平和资料的局限,研究的深度还不够,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层次的探讨。

郑冠标[4](1982)在《国内外主要热带作物重要病害科研及防治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国内外主要热带作物重要病害的经济重要性据凯斯瓦尼耳等1970年统计,全世界热带国家种植的橡胶、椰子、油棕、可可、咖啡、茶、柑桔、甘蔗、香蕉、水稻、玉米、花生、棉花、烟草等14种作物,每年因病害损失约合106亿美元,其中仅橡胶一项,每年便损失干胶45万

许霞[5](2010)在《宋以前方剂剂型的历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剂学史的研究历来较为薄弱,而剂型史的研究涉及更少。中医方剂剂型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剂型经过历代医药学家不断探索和总结,大致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初级、简单、经验的水平向着高级、复杂、深化的方向和水平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剂型特色。然而现有的剂型研究主要为剂型的改革研究,尚未见对剂型史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本研究以宋以前所有涉及剂型的文献为研究范围,史志结合,以内史为主,兼顾外史研究,按历史顺序汇总宋以前的医方书以及涉及剂型和剂型理论的文献,对其中所载剂型进行统计和分析,逐个剖析各本书中所载的剂型,并对其中剂型进行比较,探讨宋以前各个历史时期剂型及剂型理论的发展和变化。采用史志结合的写法,按剂型内容,将散、汤、丸、膏等主要传统剂型的历史源流逐个进行解析,以期理清宋以前方剂剂型发展的脉络。本研究开篇伊始,简要考证了“方剂”、“方剂学”、“方剂学史”、“方书”,以及“剂型”等相关概念的源流,并对研究中出现的所有传统剂型进行分类。阐述方剂剂型史研究的目的有两点:一是为方剂学实验研究与临床运用提供有益借鉴;一是完善与发展中医方剂学史研究。本研究首次系统梳理宋之前方剂剂型文献,对后续研究起到铺垫作用;有助于对古代方剂剂型进行继承和创新,故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前言部分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范围和研究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并简要介绍论文结构与内容梗概。宋以前方剂剂型的发展按历史顺序,结合方剂剂型的发展特点,将其分为先秦两汉剂型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剂型专科化倾向时期和隋唐剂型丰富多样时期。先秦两汉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形态有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这一时期也处于医学发展的早期,流传至今以及后世相继出土的文献表明了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同时,文献中所载的方剂剂型也显示了当时之制剂水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收载饼剂、补牙剂、搽剂、丹剂、膏剂、胶剂、浸剂、散剂、食疗剂、汤剂、丸剂、洗剂、熏剂、浴剂和熨剂等剂型共15种,帛书中尚无剂型名称出现,外用剂型的方剂较多,所出现的剂型均较简单,制剂工艺相对粗糙,但也出现如丹剂类的化学制剂。马王堆出土医籍收录医方的其他3种医书《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也出现了数种剂型形式。《养生方》共有10种剂型,其中如酒剂、栓剂、药巾剂是《五十二病方》所未见的。《杂疗方》和《胎产书》没有新剂型出现。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为研究先秦时期方剂剂型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原始资料。中医理论经典着作《内经》的辨治理论,长于针灸刺法,而略于方药。故所含方剂只有13首,涉及剂型7种,未见有创新剂型出现,书中以“半夏汤”作为方剂之名,首见“汤”剂作为方名,为后世以汤命名的各种方剂名奠定了基础。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反映了我国东汉以前的剂型发展情况。医简中收录的剂型共9种,出现了我国医药史上最早的滴鼻剂、耳栓和鼻栓,开辟了耳、鼻用药的新途径。医简中的“千金膏药方”可膏摩,可涂抹,也可内服。这种一膏多用的使用方法以往未见,同时,它也是中国医学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内服膏方。东汉着名医家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创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对中医学独特医学理论的形成及中医学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书中的方剂,古人誉之为“经方”,其组成药精味简,力专效宏。经方的疗效确切与剂型的精确选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伤寒论》所含剂型5种,以内服剂型为主。新出现了灌肠剂和肛门栓两种新剂型,表明《伤寒论》创制了固体和液体两种直肠给药形式。《金匮要略》收载剂型8种,以汤剂为最多,并且大量运用煮散,未见新剂型出现。《伤寒杂病论》在方剂剂型的变化方面,有其因病而易、因势利导的特点,所载剂型均各有所宜。此时期除医学文献涉及方剂剂型之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含的《诊籍》有医案25则,其中所治愈的15则病案,治病方法有针灸、方药、食疗等,出现方剂数个,涉及剂型7种,其中含漱剂为中国医学史上首见,开辟了口腔用药的新方法。《诊籍》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的剂型发展水平。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药物与方剂及其学术体系奠基的时期。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方剂所涉及的领域大大开拓。剂型也从简单的天然药物制剂发展至较为复杂的种种剂型。同时出现了最早的剂型理论,为后世剂型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战祸不断,数朝更迭,加之当时科技尚不发达,因而大部分医方书于天灾人祸中佚失。今人只能从后世医方书以及历代史志目录的着录中管窥一斑。故本时期所见医书多为经后人辑佚而成。东晋葛洪的着作《肘后备急方》为一本“临床袖珍急症手册”。所载方剂大多价廉效着,治法简便易行。全书含有剂型24种,其中首次记载了滴耳剂、锭剂、膜剂、舌下含剂、香囊剂、眼膏剂、含化剂、药枕剂等剂型。最早记载了用舌下含剂治疗卒死尸蹶,为后世舌下含剂治疗心脏病方法奠定了基础。书中不仅大量使用煮散,还较早的出现“煮散”这一词,对后世煮散剂型的命名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同时,书中还出现了蜜蜡丸和浓缩丸这两种丸剂的新类型,进一步扩大了丸剂的使用范围。《肘后备急方》还记载了我国现有文献中最早的一例硬膏剂。足以说明《肘后备急方》的剂型学成就是巨大的,对丰富传统方剂剂型内容、推动祖国医学方剂剂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辑佚医书《小品方》乃南北朝刘宋时期陈延之撰,是我国南北朝着名的医方书。惜原书宋以后渐渐亡佚,现人高文铸据后世许多医书载录其数量不等的佚文辑录而成现有《小品方》。全书方剂所涉剂型23种,与以往文献相比,首次出现了咀嚼剂、眼药粉和眼药水等新剂型。《小品方》中记载了“蒺藜薄方”“生地黄汁薄”“练石薄”等“薄”剂,说明“薄”作为膏剂的一种于南北朝时已广泛使用。风眩专着《风眩方》为南齐·徐嗣伯着作,全书内容较少,载方只有11首,收录5种剂型,以汤剂为主。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着《刘涓子鬼遗方》共计载方150余首。所有方剂包含剂型9种,以外用膏剂为多。本书中的膏剂不仅数量大、种类多,且赋型剂品种也颇丰。书中载有我国医学史文献中所见到的第一例洗发膏剂。说明我们祖先于1500前就懂得运用膏剂洗发,可洗发护发,更具有药物作用,可治秃生发。总之,《刘涓子鬼遗方》剂型方面颇具外科学特色,对后世外治法的影响较大。北周姚僧垣所着《集验方》原本已佚,现根据高文铸辑校本《集验方》对其所载剂型概况进行分析。书中所载方剂量大,剂型丰富。共载剂型28种,并且出现了现存文献中第一例粉剂和牙粉剂,开辟了散剂用药的新途径,亦为这两种剂型在后世的广泛使用作了铺垫作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一部流行于民间的敦煌医学卷子,卷子中大量保存着久已失传的中医古书的内容,如《桐君药录》、《汤液经法》等。共计方剂53首。其中经方46首,均为汤剂。其他方剂7首,每方1种剂型,均不重复,故共载剂型8种。本卷子于剂型上无创新之处,但却保留了多部已佚的重要的医学文献,故具有相当高的史学和医学价值。魏晋南北朝时期医书较多,由于战事连绵,故多数佚失。但魏晋南北朝临证医学的繁荣和发展,从现有医书和辑校本中可窥见一斑。方剂剂型在秦汉的基础上又有发展,滴耳剂、锭剂、膜剂、舌下含剂、香囊剂、眼膏剂、含化剂、药枕剂、咀嚼剂、眼药粉、眼药水、洗发膏、牙粉剂和粉剂等均为此时期书籍首载,同时扩展了旧剂型的使用方法。总之,魏晋南北朝方剂剂型呈现过渡趋势,老剂型有所发展,新剂型也有出现,剂型逐渐呈现专科化,为后世专科剂型的出现和丰富奠定了基础。隋唐盛世,文化绚丽纷呈,人们思维活跃,内外交流频繁,出现空前昌盛的局面,医学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此时期不仅使魏晋南北朝以来医学实践经验得到继承和发扬,而且能获得来自国内外各方的新的医学信息,开始全面综合整理以前的医学成就。龙门药方是指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处的龙门山药方洞内石壁上的药方。药方多用于常见病、重要病,处方独特,多由单味或二味药物组成,方便、效验、价廉、易得,多数处方至今仍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龙门药方共约150首,涉及剂型15种。新出现了嗅剂这种新剂型,开辟了鼻窍用药的新途径。龙门药方保存了最原始的医学资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间临证的剂型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为唐代着名医家孙思邈所着,本书收罗宏博,除了孙氏本人和当代的医学成就外,还保存了大量隋唐以前的古代医籍内容。《备急千金要方》分30卷,总计232门,合方论5300首,收录剂型39种。其中,染发膏、染发水、糖浆剂、吸入烟剂、洗发水、药豆以及澡豆为中医药文献史上首载,特别是洗发水、染发水、染发膏、面膜剂以及面膏剂的大量出现,表明唐初时期美容药物及剂型已经发展至一定水平。吸入烟剂、药豆、澡豆开辟了用药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后世的剂型改革指明了方向。《千金翼方》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增加了凌剂、霜剂、补牙剂和牙粉剂。其中凌剂、霜剂为以往文献所未见。总之,《千金方》不仅记述了制方理论方面的新观点、新成就,而且对于剂型的发展起到了汇总的作用。故对方剂剂型史研究贡献巨大。《外台秘要》是集唐及唐代以前诸家各科医学方书之大成,在理论书籍中有综述系统之理论者,亦有专题发挥者;在临床有专论某科、某种病的专辑,亦有综述各家之方书。全书共40卷,分成1104门,收录近7000方剂,包含剂型42种。汤剂是书中出现最多的剂型,并首载茶剂这种广泛运用于后世的新剂型。《外台秘要》不仅反映了当时方剂剂型的时代特色,也保留了大量已佚文献的方剂,从而看出其中的剂型,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传信方》是唐代着名文学家刘禹锡所着,自元以后,渐次散佚。近人冯汉镛从各古方书中辑录45方,加以详解,名《传信方集释》。从而窥知《传信方》之部分面貌。本书虽载方量少,但所出现的剂型却不少,共收载剂型13种之多,并且出现了1例熔化剂,拓展了固体药外用的方法。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唐代骨伤学家蔺道人所着。全书载方46首,共有剂型6种。出现了以“信朱为衣”的包衣丸剂和药包剂两种新剂型。《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的治疗原则、方法以及方药、剂型对后世骨伤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妇产科专着,唐代昝殷撰。现存本共有41篇,载有方剂374首,剂型共有12种。与以往文献相比没有出现新剂型,但所载剂型的使用较具专科特色,为中医妇产科方剂剂型的使用奠定了基础。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学专着《颅囟经》明代以后散佚,现所见《颅囟经》是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本子。全书分为2卷,载方42首,剂型7种,未有新剂型出现。《颅囟经》收载方剂数量不多,但均为切实可行之儿科专用方,其主要特点是药味不多,多丸散剂,酌情给药,多种途径。敦煌医学资料是指发现于敦煌地区千佛洞莫高窟石室中的中医药古文献。绝大部分医书则均系南北朝以后隋唐时代的着作。包含多部古医方类着作,以及涉及医方的其他类别的医书。所出现的剂型共有35种之多。其中鼻吸剂、药枣剂、药梳子等为新出现的剂型。赋形剂更是种类繁多,且颇具异域特色,与其他文献有别。日本丹波康赖所着《医心方》是日本现存最古的医书,成书于日本永观二年,即我国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其书所引资料出自我国唐及其唐以前古典医籍,其中引述了我国现已失存的部分古医书的内容,故对研究中医学术或整理古医书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也是研究唐及唐以前我国医学文献的重要着作。书中包含剂型总数达35种。由于《医心方》是汇集了多部唐及唐以前医书,剂型也多为以往多部医书剂型的总结,故未见创新之处。隋唐时期,无论是剂型的制剂工艺还是剂型理论方面都有了突破性发展。在方剂数量极其丰富的隋唐时期,方剂剂型的发展也随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新剂型层出不穷。嗅剂、染发膏、染发水、糖浆剂、洗发水、澡豆、吸入烟剂、药豆、凌、霜、茶剂、熔化剂、药包剂、鼻吸剂、药梳子以及药枣等都是本时期医书中所出现的新剂型。可见,隋唐时期的剂型非常丰富。特别是《千金方》和《外台秘要》这两部盛唐时期的医学百科全书,收载剂型均达40种左右。与魏晋南北朝记述剂型最多的医书相比,剂型多出10余种。而对于老剂型的用法也不再单一,呈现出不拘一格的多样化用法,对后世剂型的进一步丰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宋以前主要方剂剂型发展史研究散剂是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合均匀而成的干燥粉状剂型。依其用法,可分内服散和外用散两种。贮存、运输或携带也较方便,而且制作简单,所以《五十二病方》就始载散剂,既有内服,也有外用。汉代张仲景最先提出了“散”剂的名称,并且指示出散剂的适应证以及制作方法,给后人提供了制备和使用散剂的典范。陶弘景《名医别录》则对散剂的制法及其规格,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唐代的散剂不断创新,各种散剂运用的新途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服务于临床。汤剂,古称汤液,俗称汤药,是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的液体剂型。相传汤液始于商代,伊尹肇其端,《五十二病方》中已有“水煮药物煎汁”的记载。《灵枢经》记载有“半夏汤”,是首次见到“汤”作为剂型出现于方剂名中。汤剂是《伤寒论》中出现最多的剂型,可见汤剂在汉代应用已极为广泛。经方中虽无“煮散”二字,但以煮散剂型应用的方剂不乏其例。“煮散”一词在《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出现。而“煮散”作为剂型名第一次出现者实属《千金方》。进入唐代以后,汤剂的发展可谓日趋鼎盛。不仅数量多,制剂工艺也较规范,煎煮方法完善丰富,溶剂种类更是繁多。此时,不仅煮散的使用相当广泛,饮剂也非常盛行。作为中医临证最主要的剂型,汤剂在宋以前的发展变化历程直接指导着后世汤剂的发展与改革。丸剂,传统丸剂系指中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剂型,主要供内服。传统的水丸、蜜丸、糊丸、蜡丸内服后在胃肠道中溶散缓慢,发挥药效迟缓,但作用持久,故多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五十二病方》有丸这种剂型的存在,但“垸(丸)”尚不能称为剂型名。《养生方》中记述了现存文献中第一例蜜丸。《黄帝内经》所载“四乌鲗骨一藘茹丸”,丸才作为剂型名出现。而最早的丸剂理论则见于《神农本草经》。东汉的《伤寒杂病论》记载用动物胶汁(如鳖甲煎丸)、炼蜜和淀粉糊(如乌梅丸)为丸剂的赋形剂,炼蜜为丸已很普遍,并且出现了第一例糊丸。《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蜜蜡丸,为较早出现的有关蜡丸的记载,为后世一些毒剧药的使用提供了经验。同时,该书还出现了有关浓缩丸的记载。唐代出现了3种新的丸剂,分别为蜡丸、包衣丸、蜡壳丸。丸剂发展至此时,种类丰富,基本构架了后世丸剂的几种类型。膏剂是具有一定黏稠度的半固态膏状药剂。有内服“药膏”和外用“膏药”之分。内服的药膏,包括膏糊、煎膏、流浸膏等不同;外用的膏药,根据其制作工艺及形态的不同,可分为软膏、硬膏、贴剂以及膏摩剂。《五十二病方》出现多例软膏剂、膏糊剂、膏摩剂等。武威汉简中“千金膏药方”,明确指出该方除了“涂之”、“摩之”之外,还可“吞之”,开启了后世一膏多用的先河,《金匮要略》所载的大乌头煎、猪膏发煎,其制剂过程已与现代煎膏剂的制作方法十分相象,完全可以看作是较早的煎膏剂。《肘后备急方》记述了我国医药史上第一例硬膏。此时,膏剂的各种形式基本已经出现,且社会临证使用亦已非常普遍,相关膏剂的理论层出不穷。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中外用膏剂已占到全部方剂的一半以上。至唐代,除了硬膏的制膏技术有待提高外,其他膏剂的制剂工艺已较成熟。《千金方》与《外台秘要》中所使用的膏剂的赋形剂达数十种之多,均为后世膏剂的进一步成熟奠定了基础。讨论药物的性质决定方剂的剂型,应根据方剂中药物的性质不同而将方剂制成不同的剂型。疾病的性质以及种类是剂型选择的关键因素。同时,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发挥也有积极作用,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适宜的剂型确保了临床疗效。此即疾病与剂型之间的关系。方剂剂型的发展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文化科技因素对其影响颇大。以煮散、丹剂、铅膏剂为例,分别探讨社会政治环境、文化哲学思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对其所起的作用,深层次的解析以上剂型发展变化的原因。纵观宋以前传统剂型的发展历史,不乏有剂型的改革和新剂型的出现。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剂型改革,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经验。现代方剂剂型的改革研究必须与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辨证论治、方剂、药性等理论密切联系起来。结论先秦两汉时期共出现剂型23种;魏晋南北朝时期共记载剂型32种,其中新出现剂型12种;隋唐时期共记述剂型51种,其中新出现16种剂型。宋以前方剂剂型的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各种文献中的剂型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初级、简单、经验的水平向着高级、复杂、深化的方向和水平发展。散、汤、丸、膏是宋以前各书记载频次前4位的剂型,散、汤、丸、膏均由制造粗糙、单一的用药模式发展至加工精良、众多用药途径的庞大的剂型体系,而每一种剂型又均有其独特的发生、发展历程。方剂剂型由药物性质决定,而疾病的性质以及种类是剂型选择的关键因素。同时,社会政治因素、文化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对方剂剂型的发展又具有一定的影响。创新点1首次系统梳理宋之前方剂剂型文献,勾勒出宋以前方剂剂型历史分先秦两汉剂型奠基、魏晋南北朝剂型专科化倾向、隋唐剂型丰富多样3个时期的发展脉络。2系统整理宋以前方剂剂型文献后,对当代学者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更正。如阴道栓剂,以往研究认为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本研究发现最早出现于《养生方》,至少提前了500年以上3本研究将内史研究与外史研究相结合,采用史志结合的论述方法。总之,本论文对宋以前方剂剂型的历史进行研究,主要运用医史学、文献学方法,按历史顺序汇总宋以前的医方书以及其他涉及剂型和剂型理论的书籍,对其中所载剂型进行统计和分析,逐个剖析其中剂型,并对各本书中所载剂型进行前后比较,探讨宋以前各个历史时期剂型及剂型理论的发展和变化。按剂型内容,将散、汤、丸、膏等主要传统剂型的历史源流逐个进行解析。采用史志结合的写法,以内史为主,兼顾外史研究。初步勾勒出宋以前方剂剂型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其内在历史规律。但愿这些研究能够抛砖引玉,为以后的传统剂型的历史研究及方剂学科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范瑞强,梁剑辉[6](1987)在《皮肤病外用中药的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皮肤病外用中药发展简史、传统剂型应用概况、新剂型的研制几个方面作了综述,并提出今后的展望,认为进一步进行传统剂型的改革、加强新剂型的研制、推行中药化装品应用、加强中西医结合药物的研究、加强药物的机理研究等等乃是今后值得注意的问题。

郑志方[7](2001)在《日本对S-愈疮木薁及S-愈疮木薁-3-磺酸钠的开发和应用(下)》文中提出本文着重综述了日文文献中有关S -愈疮木 艹奥 及S -愈疮木 艹奥 -3 -磺酸钠的制造方法及其在医药、化妆品等领域中的应用 ,同时介绍了提高两者在产品中稳定性的某些途径。

陈悦[8](2015)在《木焦油对四种树干病害防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焦油是木材经高温加热裂解所得到的一种焦黑色油状液体,其主要成分大部分是一元酚与二元酚。木焦油早期已应用于木材的防腐剂。近年来有文献报道木(竹)焦油对于部分病菌有抑菌的活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服务中心前期研究发现,木焦油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良好的的抑制效果,并在田间对苹果腐烂病有良好的防效。但木焦油的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尚不清楚,且其对其他树干病害有无控制作用亦值得探讨。基于上述,本研究在分析木焦油主要化学成分和其中主要酚类物质对苹果腐烂病菌室内毒力测定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确定其主效成分;进一步就木焦油对4种树干病害的田间防效进行试验,得到了如下结果:1.采用GC-MS对木焦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含量在1%以上的成分32个,占木焦油总量的72.82%;其中2-甲基苯酚、3-甲基苯酚、2,3-二甲基苯酚、2,4-二甲基苯酚、2-甲氧基-4-甲基苯酚、4-乙基-2-甲氧基苯酚2-甲氧基-4-(1-丙烯基)-苯酚和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酚等酚类物质的含量较高,达24.15%。2.初步确定了木焦油中的主效成分。生长速率法测试表明,供试8种酚类化合物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介于31.173.0mg/L之间,均显着低于木焦油的EC50=103.1mg/L。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认为4-乙基-2-甲氧基苯酚、2,4-二甲苯酚、3-甲基苯酚、2-甲氧基-4-甲基苯酚和2-甲基苯酚可以作为木焦油中的主效成分,对此有待于进一步验证。3.测定了不同木焦油含量涂抹剂配方对苹果腐烂病菌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15%,30%,50%以及木焦油原液的防效分别为57.1%、71.4%、85.7%和100%,其防效均高于10%的福美双膏剂的35.7%。4.在上述基础上,配制50%木焦油MTB、MTC、MTD三种涂抹剂并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MTB、MTC、MTD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效分别为96.73%、97.79%和93.72%,对核桃溃疡病的防效分别为96.77%、96.67%和95.96%,MTC对花椒干腐病的防效达93.89%,均分别显着高于对照药剂10%福美双膏剂的防效(其对3种病害的防效分别为82.87%、70.37%和79.27%)。其中50%木焦油涂抹剂MTC抗雨水冲刷能力佳,成膜效果好,且对植物受创组织的愈合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综上所述,木焦油对供试四种树干病害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王华[9](2005)在《蜡染源流与非洲蜡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中国与世界古代蜡染文化遗存入手,通过对考古实物的认真分析和对古文献资料的详细考证,对蜡染文化起源与传播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同时在民间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非洲蜡染图案、色彩、服饰文化及其工艺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蜡染技术历史发展演变规律的系谱;最后通过对蜡质防染剂科学研究,找出了定量表征其物理性能的方法。研究内容、结果与研究方法如下: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蜡染的概念重新进行整理界定,认为防染是其本质内容,而防染材料及其防染方法是其概念的外延部分;对历代古文献出现的相关名称和容易误解的概念进行梳理和考证。同时采用史料考证法对中外古代蜡染文化遗存按时间序列和空间地域分布列表列图,以表达世界古代蜡染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从中获取历史信息。此外,对福斯塔特出土的蜡染文物重点做了研究分析,得出了中世纪印度蜡染文化与技术通过贸易向地中海地区传播并引起当地工匠仿效的结论;同时对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其它地区的古代蜡染做了综述对比分析。 在研究分析史料文献和蜡染出土文物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蜡染技术演变和创新做了归纳总结和模拟实验;在前人研究和推测的基础上,寻找另外的更为简单的显花技术。认为蜡染盛于唐代,到宋代灰缬逐渐在中原和江南取代蜡染的位置,原因是蜡质资源的稀缺与蜡染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蜡质防染剂需求增大的矛盾以及灰缬生产成本更低所致。另外,从工艺技术史的角度纵向对古代各蜡染地区蜡染技术所使用的工具做了具体比较,认为近代爪哇蜡染工具铜模的发明是印度和中国木模印花工具的继承和创新;而非洲手绘、木模、型版施加防染剂的工具则没有什么亮点,倒是马里泥浆防染技术比较特别,以至现在马里民间部落仍保留这一传统技艺,其产品风格也成了欧美时尚元素。此外,对蜡染所用的天然染料,尤其是靛蓝在全世界的种类和分布做了分析研究,认为靛蓝可能来自非洲热带地区的槐蓝属植物。 其次,采用综合分析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工艺史等六个方面,对新疆尼雅出土的东汉蜡染布做了再研究工作,得出了这块久远的蜡染文物来自印度犍陀罗地区可能性较大,推论的佐证是尼雅同时出土的怯罗文简牍以及同时期印度的其它出土文物加以分析,进而认为蜡染在亚洲的起源问

路强[10](2010)在《植物源农药苦皮藤素烟剂的研制》文中提出苦皮藤是我国较有开发潜力的杀虫植物之一。以苦皮藤素为活性成分的乳油制剂和微乳剂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但由于乳油中含有大量的二甲苯,而微乳剂在制作加工过程中添加增溶剂,施用后不可避免地要给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因此,改进苦皮藤素制剂剂型已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而烟剂具有施药方便、药效好、低毒、低残留等特点,已成为保护蔬菜常用的农药剂型。为此,研究利用苦皮藤素原药制作成烟剂剂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烟剂试验和药效评价参照国家GB13917·3-92、GBT17322·3-98标准。通过点燃试验,筛选出了最佳的供热剂配比、发烟剂和降温剂等,随后采用6.2%苦皮藤素原药,与筛选出的最佳助剂配方以不同比例配制成4种烟剂主剂试样。通过点燃试验观察燃烧情况,并测定烟剂试样的点燃时间、发烟时间、燃烧温度。确定了氧化剂硝酸铵:燃烧剂木屑为3:2,以氯化铵作为发烟剂、降温剂采用滑石粉,并且筛选出以10%苦皮藤素原药和5%硝酸铵作为主剂配制烟剂。依据筛选出的最佳主剂配比,再配以适量的助燃剂和降温剂等配制烟剂成品,对其进行各种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风干片剂的有效成烟率为93.2%;烟粒半径为2.27μm,烟粒细度符合标准;燃烧温度为189.6℃;48h烟剂的含水量为0.13%,吸湿后的烟剂仍能正常发烟;药剂有效成分含量的热贮存降解率为2.26%,热贮稳定性良好;苦皮藤素烟剂的平均自燃温度为162.5℃;样品无自燃情况,安全性良好等,确定其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采用配制好的6.2%苦皮藤素烟剂,在室内及田间温室对小菜蛾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烟剂在室内用药剂量为8g,处理3d后,小菜蛾幼虫的死亡率即达到90%;温室施药量2.0kg/hm2,施药后7d防效仍在90%左右,并且试验中发现,6.2%苦皮藤素烟剂对作物安全。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均表明,该烟剂具有良好的防效。

二、介绍一种硫磺糊剂的配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种硫磺糊剂的配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梵汉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特点
    1、阿育吠陀药物制剂的特点
        1.1 资料与方法
        1.1.1 资料来源
        1.1.2 数据挖掘
        1.1.3 分类标准
        1.1.4 文献计量学
        1.1.5 揭示配伍规律
        1.2 品种特点
        1.2.1 制剂信息来源
        1.2.2 制剂命名特点
        1.2.3 制剂药味数
        1.2.4 剂型特点
        1.3 主治特点
        1.3.1 主治统计特点
        1.3.2 配伍规律
        1.4 药物特点
        1.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1.4.2 制剂常用药
        1.4.3 药用部位
        1.4.4 辅料
        1.4.5 送服物质
        1.4.6 含汞制剂的使用情况
        1.5 小结
    2、藏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数据挖掘
        2.1.3 分类标准
        2.1.4 文献计量学
        2.1.5 揭示配伍规律
        2.2 品种特点
        2.2.1 制剂信息来源
        2.2.2 制剂命名特点
        2.2.3 制剂药味数
        2.2.4 剂型特点
        2.3 主治特点
        2.3.1 主治统计特点
        2.3.2 配伍规律
        2.4 药物特点
        2.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2.4.2 制剂常用药
        2.4.3 药用部位
        2.5 小结
    3、蒙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3.1 资料与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数据挖掘
        3.1.3 分类标准
        3.1.4 文献计量学
        3.1.5 揭示配伍规律
        3.2 品种特点
        3.2.1 制剂信息来源
        3.2.2 制剂命名特点
        3.2.3 制剂药味数
        3.2.4 剂型特点
        3.3 主治特点
        3.3.1 主治统计特点
        3.3.2 配伍规律
        3.4 药物特点
        3.4.1 药物类别与数量
        3.4.2 制剂常用药
        3.4.3 药用部位
        3.5 小结
    4、佛医方剂的特点
        4.1 资料与方法
        4.1.1 资料来源
        4.1.2 数据挖掘
        4.1.3 分类标准
        4.1.4 文献计量学
        4.1.5 揭示配伍规律
        4.2 品种特点
        4.2.1 方剂信息来源
        4.2.2 方剂命名特点
        4.2.3 方剂药味数
        4.2.4 剂型特点
        4.3 主治特点
        4.3.1 方剂主治的分类特点
        4.3.2 配伍规律
        4.4 药物特点
        4.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4.4.2 方剂常用药
        4.4.3 药用部位
        4.4.4 送服物质
        4.5 小结
    5、傣医方剂的特点
        5.1 资料与方法
        5.1.1 资料来源
        5.1.2 数据挖掘
        5.1.3 分类标准
        5.1.4 文献计量学
        5.1.5 揭示配伍规律
        5.2 品种特点
        5.2.1 方剂信息来源
        5.2.2 方剂命名特点
        5.2.3 方剂药味数
        5.2.4 剂型特点
        5.3 主治特点
        5.3.1 方剂主治的分类特点
        5.3.2 配伍规律
        5.4 药物特点
        5.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5.4.2 方剂常用药
        5.4.3 药用部位
        5.4.4 送服物质
        5.5 小结
    6、维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6.1 资料与方法
        6.1.1 资料来源
        6.1.2 数据挖掘
        6.1.3 分类标准
        6.1.4 文献计量学
        2.1.5 揭示配伍规律
        6.2 品种特点
        6.2.1 制剂规模
        6.2.2 制剂命名特点
        6.2.3 制剂药味数
        6.2.4 剂型特点
        6.3 主治特点
        6.3.1 主治分类特点
        6.3.2 配伍规律
        6.4 药物特点
        6.4.1 药材类别及数量
        6.4.2 制剂常用药
        6.4.3 药用部位
        6.5 小结
第二章 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比较
    1、比较方法
        1.1 直观比较
        1.2 非参数检验比较
    2、结果
        2.1 主治的异同
        2.1.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2.1.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1.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1.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1.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1.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1.7 小结
        2.2 药材的异同
        2.2.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2.2.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2.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2.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2.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2.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2.7 共用药材比较
        2.2.8 小结
        2.3 剂型的异同
        2.3.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2.3.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3.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3.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3.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3.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3.7 小结
        2.4 制剂药味数的异同
        2.4.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2.4.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4.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4.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4.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4.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4.7 小结
        2.5 药材类型的异同
        2.5.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2.5.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5.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5.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5.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5.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5.7 小结
        2.6 药用部位的异同
        2.6.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2.6.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6.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6.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6.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6.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6.7 小结
        2.7 制剂命名的异同
        2.7.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药物藏医制剂比较
        2.7.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7.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7.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7.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7.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7.7 小结
        2.8 配伍的相同点
        2.8.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2.8.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8.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2.8.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2.8.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2.8.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2.8.7 小结
    3、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1、结论
        1.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1.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1.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的异同比较
        1.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的异同比较
        1.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1.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2、讨论
        2.1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藏蒙医学的影响
        2.2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佛医、傣医学的影响
        2.3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维医学的影响
    3、创新点
    4、问题和展望
        4.1 阿育吠陀和我国传统医学交流情况研究有待深入
        4.2 应注重中印传统医学交流中的人文社会学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外台秘要》中医外治文献整理研究 ——“中医外治临床机理研究”子课题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古籍外治法文献研究概况
    综述二 中医外治机理探讨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外台秘要》中医外治文献整理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
    王焘及《外台秘要》简介
    《外台秘要》全书外治概况
    《外台秘要》外治具体内容
        内病外治
        外病外治
        《外台秘要》总体外治思想探讨
附: 填写外治条文的表格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国近代合成染料生产及染色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回顾
        一、关于天然染料研究的回顾
        二、合成染料应用发展研究概述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填补合成染料史研究的空白
        二、探究合成染料在我国应用的有关问题
        三、理清我国近代染料工业的发展脉络
        四、理清近代合成染料的染色技术发展脉略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二、对比分析
        三、个案研究
    第四节 研究范围
        一、时间范围
        二、地域范围
        三、研究主体范围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合成染料有关概念及理论在近代的发展
    第一节 合成染料定义在近代的演进
        一、近代染料与颜料的异同
        二、近代染料定义表述的演进
    第二节 近代合成染料分类研究
        一、近代关于合成染料的命名
        二、近代关于合成染料的分类
        三、应用染料类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近代合成染料的染色机理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合成染料的发明及传入中国
    第一节 合成染料的发明
        一、合成染料发明的背景
        二、合成染料的始祖铂金
        三、合成染料发明过程探析
        四、合成染料发明年代分析
    第二节 合成染料的传入我国问题研究
        一、合成染料传入我国的时间
        二、合成染料传入我国的其他问题
    第三节 国外合成染料在我国的倾销
        一、近代合成染料贸易
        二、洋行建立与洋货倾销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近代染料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 近代染料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近代染料工业创建的社会基础
        二、洋务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染料工业的兴起
        三、近代纺织印染业兴起的基本原因
    第二节 中国近代染料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一、我国近代染料工业的发展概况
        二、我国近代染料工业的初创
        三、我国染料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节 近代染料工业的技术发展
        一、近代合成染料制备所需原料
        二、近代染料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化学反应
        三、近代合成染料合成工艺发展
        四、合成染料的商品化在近代的加工技术
    第四节 染料生产工厂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近代合成染料染色技术的发展之一
    第一节 近代合成染料染色技术发展历程
    第二节 近代合成染料的基本染色方法
        一、近代直接染色法
        二、近代媒染染色法
        三、近代还原染色法
        四、近代氧化染色法
        五、近代显色染色法
    第三节 近代合成染料染色助剂
        一、近代染用助剂类别
        二、近代染用助剂特性与用途
    第四节 近代合成染料染前处理技术
        一、近代合成染料的储藏
        二、近代合成染料染前的溶解
        三、近代染色机铸造材料的选用
    第五节 近代合成染料染色温度与时间控制技术
    第六节 近代合成染料染色工程程序
        一、染前练漂技术
        二、丝光工程技术
        三、媒染与打底
        四、染色
        五、水洗及后处理
        六、轧水烘干
        七、皂煮及显美
    第七节 染料与纤维可染性关系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近代合成染料染色技术发展之二
    第一节 硫化染料近代染色技术的发展
        一、近代对硫化染料基本性质的认识
        二、近代硫化染料的染色技术发展
        三、防止硫化染料脆化织物方法
    第二节 直接染料染色技术在近代的发展
        一、近代对直接染料性质的认识
        二、近代直接染料的分类
        三、近代直接染料的染色方法发展
    第三节 酸性染料染色技术在近代的发展
        一、酸性染料染色概说
        二、近代酸性染料染用助剂的选用
        三、近代酸性染料的染色方法
    第四节 氧化染料染色技术在近代的发展
        一、氧化染料的历史和性质
        二、近代氧化染料的染色技术发展
        三、染用机械及运用状况
    第五节 近代还原染料染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一、还原染料的历史及沿革
        二、近代对还原染料性质的认识
        三、还原染料染色法
        四、连续轧染法在国内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我国近代染色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印染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第二节 染色手工作坊的改良
        一、传统印染工艺的演进
        二、我国传统染色方法
        三、传统印染工艺的生产设施
        四、近代手工染坊的改良
    第三节 动力机器染色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机器染色工业在我国的兴起
        二、各地染色工业的创立
        三、抗战时期染色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畸形繁荣
        四、战后染色工业的恢复
        五、解放前夕基本状况和特点分析
    第四节 近代机器染色工业设备
        一、侵染用器具和机械
        二、轧染用器具和机械
    参考文献
小结
附录
致谢

(5)宋以前方剂剂型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近20年方剂剂型研究进展综述
第二部分 宋以前方剂剂型的历史研究
    1 前言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方剂
        1.1.2 方剂学
        1.1.3 方剂学史
        1.1.4 方书
        1.1.5 剂型
        1.2 方剂剂型史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本研究的目的
        1.2.1.1 为方剂学实验研究与临床运用提供有益借鉴
        1.2.1.2 完善与发展中医方剂学史研究
        1.2.2 本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梗概
    2 宋以前方剂剂型的发展
        2.1 先秦两汉剂型奠基时期
        2.1.1 先秦两汉时期的历史、社会背景
        2.1.2 先秦两汉时期的方剂剂型
        2.1.2.1 《五十二病方》剂型研究
        2.1.2.2 马王堆其他医书剂型研究
        2.1.2.3 《黄帝内经》剂型研究
        2.1.2.4 《武威汉代医简》剂型研究
        2.1.2.5 《伤寒论》剂型研究
        2.1.2.6 《金匮要略》剂型研究
        2.1.2.7 其他涉及方剂书籍的剂型研究
        2.1.3 先秦两汉时期方剂剂型发展综论
        2.2 魏晋南北朝剂型专科化倾向时期
        2.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社会背景
        2.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方剂剂型
        2.2.2.1 《肘后备急方》剂型研究
        2.2.2.2 《小品方》剂型研究
        2.2.2.3 《风眩方》剂型研究
        2.2.2.4 《刘涓子鬼遗方》剂型研究
        2.2.2.5 《集验方》剂型研究
        2.2.2.6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剂型研究
        2.2.2.7 其他涉及方剂书籍的剂型研究
        2.2.3 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剂剂型发展综论
        2.3 隋唐剂型丰富多样时期
        2.3.1 隋唐时期的历史、社会背景
        2.3.2 隋唐时期的方剂剂型
        2.3.2.1 龙门药方剂型研究
        2.3.2.2 《备急千金要方》剂型研究
        2.3.2.3 《千金翼方》剂型研究
        2.3.2.4 《外台秘要》剂型研究
        2.3.2.5 《传信方》剂型研究
        2.3.2.6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剂型研究
        2.3.2.7 《经效产宝》剂型研究
        2.3.2.8 《颅囟经》剂型研究
        2.3.2.9 敦煌古医籍剂型研究
        2.3.2.10 《医心方》剂型研究
        2.3.3 隋唐时期方剂剂型发展综论
    3 宋以前主要方剂剂型发展史研究
        3.1 散剂
        3.2 汤剂
        3.3 丸剂
        3.4 膏剂
        3.5 小结
    4 讨论
        4.1 药物性质对方剂剂型的决定作用
        4.2 疾病与方剂剂型的辩证关系分析
        4.3 社会文化科技对方剂剂型发展的影响
        4.3.1 社会政治环境对方剂剂型发展的影响
        4.3.2 文化哲学思想对方剂剂型发展的影响
        4.3.3 科学技术水平对方剂剂型发展的影响
        4.4 关于促进现代方剂剂型改革的思考
    5 结论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信息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8)木焦油对四种树干病害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四种树干病害研究概况
        1.1.1 苹果腐烂病研究现状
        1.1.2 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现状
        1.1.3 核桃溃疡病研究现状
        1.1.4 花椒干腐病研究现状
    1.2 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概况
        1.2.1 具有杀真菌的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1.2.2 植物源杀菌剂开发应用
        1.2.3 植物源杀菌剂的特殊活性
    1.3 木焦油研究概况
        1.3.1 木焦油化学成分研究
        1.3.2 生物活性研究
    1.4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样品
        2.1.2 供试病原菌
        2.1.3 供试药剂和试剂
        2.1.4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木焦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方法
        2.2.2 木焦油及其主要成分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2.2.3 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木焦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3.2 8 种酚类物质对苹果腐烂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3.3 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3.3.1 不同含量的木焦油涂抹剂对苹果腐烂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3.3.2 木焦油涂抹剂对猕猴桃溃疡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3.3.3 木焦油涂抹剂对核桃溃疡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3.3.4 木焦油涂抹剂对花椒干腐病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4.1 木焦油的主效成分分析
    4.2 有必要深入研究木焦油中其它物质的抑菌活性
    4.3 木焦油在树干病害的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4 木焦油在其它方面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扩展
        4.4.1 木焦油在医药方面的其它应用
        4.4.2 木焦油在化工方面的应用
    4.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蜡染源流与非洲蜡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蜡染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的回顾
    四、本文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蜡染遗存及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国蜡染历史古文献与遗存
        一、古代历史文献中与蜡染相关名称的辩析
        二、我国出土蜡染文物的研究分析
        三、我国古代蜡染工艺的演变与创新
    第二节 国外蜡染历史遗存
        一、亚洲其它地区的蜡染文化遗存
        二、中世纪印度和印尼爪哇的蜡防技术创新
        三、古代非洲的蜡染文化遗存
        四、美洲地区的蜡染文化遗存
    第三节 埃及福斯塔特出土的蜡防印花纺织品研究
        一、埃及福斯塔特出土的蜡防印花纺织品整理与分类
        二、福斯塔特出土的蜡防印花纺织品考证
        三、非印度来源的蜡防印花纺织品
        四、结论
    第四节 古代蜡防印花用工具、染料与防染剂
        一、蜡染技术工具的演变与发明
        二、古代蜡防印花用染料
        三、蜡染防染剂
第二章 蜡染的起源及其传播
    第一节 蜡染起源学说的介绍
        一、印度说
        二、中国说
        三、爪哇说
        四、独立发展说
    第二节 蜡染起源印度考
        一、新疆民丰尼雅蜡染布的考古发现
        二、新疆民丰尼雅蜡染布的图案结构复原
        三、东汉尼雅蜡染棉布研究的方法与结果
    第三节 两宋以后中国向东南亚的传播
        一、文献与实物
        二、宋明发达的染缬技术是对外传播的基础
        三、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四、古文献与服饰文化印证
    第四节 15-19世纪东南亚蜡染文化与技术向欧洲的传播
        一、主要输出者
        二、输出条件
    第五节 19世纪欧洲蜡染文化与技术向非洲的传播
        一、十九世纪以后欧洲为非洲生产的蜡染产品记录及实物
        二、推动传播的标志及欧洲社会背景
        三、欧、非、亚蜡染文化大碰撞的契机
        四、传播实现的内因
第三章 非洲蜡染服装与色彩研究
    第一节 非洲早期及近代的蜡染
        一、非洲蜡染的起源
        二、尼日利亚耶鲁巴人的阿迪乐(adire)
        三、马里班巴拉人(Bamana)泥浆防染技术
        四、其它地区的防染技术
        五、小结
    第二节 非洲传统服装与类型
        一、传统黑人服装的特点
        二、非洲蜡染布与服装
        三、传统蜡染服装的结构与类型
    第三节 非洲蜡染服装的文化表征
        一、非洲服饰的民族性
        二、宗教对非洲蜡染服装的影响
        三、非洲蜡染服饰文化符号的寓意
    第四节 非洲蜡染服装色彩研究
        一、非洲蜡染服装色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二、蜡染服装面料色彩的对比美
        三、非洲蜡染服装色彩的特征
第四章 非洲蜡染纹样的分类与比较研究
    第一节 非洲蜡染风格及其分类
        一、非洲蜡染风格特征定义与评价方法
        二、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非洲蜡染纹样的题材及其分类
        一、按纹样题材分类
        二、非洲蜡染纹样题材的渊源
    第三节 蜡染纹样的文化符号及其分类
        一、非洲黑人文化非语言文字传承方式
        二、非洲蜡染纹样中的口传文化题材
        三、非洲蜡染纹样中的口传文化题材
    第四节 非洲蜡染纹样比较研究
        一、非洲蜡染纹样中鱼纹与狮子纹样
        二、非洲蜡染纹样中鼓器与鼓纹
        三、亚、非蜡染纹样中螺旋纹比较
第五章 古代蜡染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产业化开发研究
    第一节 防染剂性能与防染效果的试验
        一、影响防染剂防染效果的因素
        二、蜡质粘附力及其与防染效果的关系
        三、蜡质弹性及其与防染效果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蜡染几项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
        一、印蜡机的改进
        二、甩蜡机
        三、蜡纹染色机
        四、蜡面织物烘干机
    第三节 现代欧洲超级蜡防印花工艺研究
        一、真泡泡蜡纹工艺与关键设备
        二、仿泡泡蜡纹工艺
        三、金粉印花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一 唐代丝绸织物印花工艺模拟实验
附录二 中世纪东南亚蜡染文化研究
附录三 现代非洲蜡防印花工艺实践探讨
附录四 现代蜡防印花几项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工作原理
致谢

(10)植物源农药苦皮藤素烟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农药剂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现状
        1.1.2 我国农药加工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 农药剂型的发展趋势
    1.2 烟剂的研究概况
        1.2.1 烟剂的历史、发展
        1.2.2 烟剂的特点
        1.2.3 烟剂的加工方法
        1.2.4 烟剂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3 植物源农药制剂
        1.3.1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1.3.2 植物源农药制剂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1.4 苦皮藤的研究与开发现状
        1.4.1 苦皮藤有效成分的研究
        1.4.2 苦皮藤素杀虫作用方式和机理的研究
        1.4.3 苦皮藤制剂的开发与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药剂
        2.1.2 试剂及其他试验材料
        2.1.3 主要仪器
        2.1.4 供试昆虫及作物
    2.2 试验方法
        2.2.1 烟剂原料筛选
        2.2.2 烟剂主剂配方的筛选
        2.2.3 烟剂理化指标的检测
        2.2.4 6.2%苦皮藤素烟剂药效试验
    2.3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烟剂配方的筛选
        3.1.1 供热剂配方筛选
        3.1.2 发烟剂的筛选
        3.1.3 降温剂的筛选
        3.1.4 苦皮藤素烟剂主剂的筛选
        3.1.5 燃烧温度的测定结果
        3.1.6 有效成烟率的测定结果
    3.2 6.2%苦皮藤素烟剂理化指标的测定
        3.2.1 烟粒细度的测定结果
        3.2.2 烟剂含水量测定结果
        3.2.3 苦皮藤素烟剂稳定性、自燃温度、安全性的测定结果
    3.3 6.2%苦皮藤素烟剂药效试验
        3.3.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3.3.2 温室药效试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烟剂配方的筛选
        4.1.1 供热剂的筛选
        4.1.2 发烟剂的筛选
    4.2 烟剂理化指标的测定
    4.3 烟剂燃烧情况对杀虫效果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及展望
        5.2.1 创新点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李生英
导师简介—赵国虎

四、介绍一种硫磺糊剂的配制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对比研究[D]. 孙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外台秘要》中医外治文献整理研究 ——“中医外治临床机理研究”子课题之一[D]. 黄妙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3)
  • [3]中国近代合成染料生产及染色技术发展研究[D]. 曹振宇. 东华大学, 2008(06)
  • [4]国内外主要热带作物重要病害科研及防治动态[J]. 郑冠标. 热带作物研究, 1982(02)
  • [5]宋以前方剂剂型的历史研究[D]. 许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0)
  • [6]皮肤病外用中药的发展与展望[J]. 范瑞强,梁剑辉.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1987(03)
  • [7]日本对S-愈疮木薁及S-愈疮木薁-3-磺酸钠的开发和应用(下)[J]. 郑志方.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1(05)
  • [8]木焦油对四种树干病害防治效果研究[D]. 陈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9]蜡染源流与非洲蜡染研究[D]. 王华. 东华大学, 2005(06)
  • [10]植物源农药苦皮藤素烟剂的研制[D]. 路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介绍一种硫磺膏的制备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