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血瘀证治疗探讨

萎缩性胃炎血瘀证治疗探讨

一、试论萎缩性胃炎之血瘀证治(论文文献综述)

涂文玲,林泽豪,连雄瀚,甘慧娟[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三棱-莪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三棱-莪术治疗(CAG)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三棱-莪术的活性成分和蛋白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进行基因名转化,综合GeneCards、OMIM、PharmGKB和DrugBank数据库收集、筛选出CAG的相关靶点,与三棱-莪术作用靶点取交集,获取三棱-莪术与CAG的共同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共同靶点的蛋白互作关系并且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随后利用Cytoscape软件绘制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最后利用R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和AutodockTool、Vina软件将核心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三棱-莪术活性成分5个,蛋白靶点66个,疾病靶点377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9个,根据PPI与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分析得到CASP3、PPARG、PTGS2、JUN、NOS2是核心靶点,且β-谷甾醇、芒柄花黄素是核心活性成分;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三棱-莪术可能通过对细菌源分子的反应、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死亡受体结合等发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三棱-莪术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有很好的结合能力。结论:该实验得出三棱-莪术可能是通过抗炎、调控细胞凋亡、抑制血管形成来达到治疗CAG的效果。

李明月[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导滞丸组方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导滞丸组方治疗相关性疾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求刘铁军教授使用枳实导滞丸组方的临床用药规律、临床治疗思想,为刘铁军教授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丰富中医“下法”理论及临床应用。方法:搜集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导滞丸组方诊治的患者病例,对病例资料进行规范化处理,由专人专员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使用软件中的证候分析、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以得出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导滞丸组方的症状规律、证候规律、用药规律等具体数据。结果:对300例枳实导滞丸组方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1、枳实导滞丸组方治疗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21-60岁。2、疾病类型:西医疾病谱主要涉及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中医疾病谱主要为脾胃系疾病,肝胆系疾病,肾系疾病、心系疾病。具体西医疾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习惯性便秘、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痔疮、病毒性肝炎、胃溃疡、尿路感染、失眠、眩晕等11种疾病,3、证候分布:共7种分别为:湿热内蕴、饮食积滞、肠道湿热、湿热淋证、肝气犯胃、热入营分、寒热错杂。4、症状分布:共55种症状,共计2255症次。分为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其他症状。其中主要症状为13种,症次为1231次,占症次54.6%;次要症状10种,症次为710,占总症次31.4%;其他症状32种,占总症13.9%。5、舌象分析:共有4种舌质,分别为:舌红、舌淡、舌暗、舌淡红;有3种苔象,为:苔腻、苔黄、苔白;4种脉象,依次为:脉数、脉滑、脉沉、脉弦。6、药物分布:共使用64味药物,累计用药6893次。主要药物味11味,频次为3175次,占总频次46.1%,除枳实导滞丸原方8味药物外,柴胡、香附、白芍频次最高;次要药物为10味,频次1828次,占总频次26.5%,其中陈皮、芒硝、砂仁频次位列前3;次要药物为43味,频次为1890次,占总频次27.4%。7、合方规律:常用合方有保和丸、参苓白术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柴胡疏肝散、八正散、健脾丸、易黄汤、四君子汤、泻黄散、四物汤、桂枝汤等方剂。结论:刘铁军教授通过枳实导滞丸与其他方药配合使用,扩大了枳实导滞丸主治功效和主治的疾病范围,且在运用枳实导滞丸治疗疾病时,注重对“气机”的调摄,可治疗患者心理情志问题,身心皆治,提高了临床疾病的治疗效果。

张晏玮[3](2021)在《阳明里证的辨证分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根据六经皆有表里证的观点,系统梳理阳明里证,尝试建立一个初步较为规范的阳明里证的诊治框架。方法:第一步:使用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等文献资料库查阅古今部分医家对“阳明里证”的论述,收集《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及现代文献中含有“阳明里证”、“胃”、“大肠”、“食管”、“肛门”及“阳明之里”的内容,进行首轮筛选。第二步:对所有筛选出的内容按照虚实分类,虚证按气、血、阴、阳、津、液等变化分类,实证按内六淫、痰、湿、瘀、饮、燥屎等分类。(注:条件允许则往下进行气分、血分分类)第三步:按辨证依据逐个分析其病因、病位、病机;分辨其病因、病位是否有兼夹,并再次筛选内容,去芜存菁。第四步:综合分析整理阳明里证各证的主症、病因病机、类证鉴别、治法、选方用药等具体内容,并附以典型病案加以支持。结果:1.阳明里实证各类证候及主方:1.1阳明胃里实证:(1)实热证以清胃泄热为法,主方用清胃散、白虎汤加减。(2)实火证以苦寒降火为法,主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3)燥热证以清胃润燥为法,主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玉石清胃汤加减。(4)胃湿证总以燥湿和胃为法,主方用平胃散加减。其中,若湿偏热者,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若湿偏寒者,方用茵陈术附汤加减。(5)实寒证以散寒理气为法,主方用良附丸加减。(6)胃风证以祛风和胃为法,主方用各胃风汤加减。(7)实痰证以通利化痰为法,主方用二陈汤加减。其中,偏寒为主者,方用橘皮汤加减;偏热为主者,方用小陷胸汤等加减。(8)胃饮证以温化通利为法,主方用茯苓甘草汤加减。(9)胃瘀血证以祛瘀通络为法,主方用丹参饮加减。(10)胃(肠)食积证以消食导滞为法,主方用瓜蒂散、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1.2阳明大肠里实证:(1)实热证以清泄肠热为法,主方用调胃承气汤、葛根芩连汤等加减。(2)实火证以苦寒泻火为法,主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3)燥热证以清热润肠为法,主方用麻子仁丸加减。(4)实寒证以温肠散寒为法,主方用桃花丸、大黄附子汤等加减。(5)大肠风证以祛风和肠为法,主方用防风芍药汤、槐花散等加减。(6)大肠湿证以祛湿和肠为法。其中,偏热者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等加减;偏寒者散寒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胃苓汤等加减。(7)虫积证以驱蛔杀虫为法,主方用化虫丸加减。(8)大肠痰证以通利化痰为法,主方用导痰汤加减。(9)大肠水饮证以温化通利为法。其中,偏寒者,方用甘遂半夏汤加减;偏热者,方用己椒苈黄丸加减。(10)燥屎证以攻下热结为法,主方用为大承气汤加减。(11)大肠瘀血证以破血逐瘀之法,主方用抵挡汤、桃核承气汤等加减。2.阳明里虚证各类证候及主方:2.1阳明胃里虚证:(1)气虚证以健胃益气为法,主方用异功散加减。(2)阳虚证以温补通胃为法,主方用丁蔻理中丸加减。(3)阴虚证以益胃生津为法,主方用益胃汤加减。(4)血虚证暂无。(5)津液虚证同阴虚证。2.2阳明大肠里虚证:(1)气虚证以补气健肠为法,主方用黄芪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2)血虚证以补血润肠为法,主方用润肠丸加减。(3)津液虚证以增液润肠为法,主方用增液汤加减。(4)阳虚证以温阳止泄为法,主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5)阴虚证同津液虚证。3.阳明里虚实夹杂证(列举补充):(1)胃热炽盛,津气不足证以清胃热佐益气生津为法,主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2)津气大伤,胃有余热证以益气生津佐清热和胃为法,主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3)胃(气)虚痰阻证以益气化痰,和胃降逆为法,主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减。(4)胃(气)虚夹痰热证以益气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为法,主方用橘皮竹茹汤加减。(5)大肠津液不足,燥屎内结证以滋阴增液,清热通便为法,主方用增液承气汤加减。(6)大肠气阴不足,燥屎内结证以益气滋阴,清热通便为法,主方用新加黄龙汤加减。(7)大肠气血不足,燥屎内结证以攻下通便,补气养血为法,主方用黄龙汤加减。结论:1.阳明里证确实以实证为多,虚证相对较少。2.阳明里证的辨证分类研究是在六经皆有表里证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有机地综合病所(位)、病因、病机,为梳理六经辨证证治框架做了一小部分。3.阳明里证涉及胃、大肠两腑。以虚实为纲,内六淫及病理产物变化为主形成的实证以及气血津液阴阳生理物质变化为主形成的虚证各有其鉴别要点和治疗方法。4.补充了《中医诊断学》部分内容:《中医诊断学》阳明里证中胃里实证有寒滞、食滞、火炽、气滞4个证型,胃里虚证有气虚、阳虚、阴虚3个证型。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胃燥证、胃湿证、胃痰证、胃饮证、胃风证、胃瘀证等6个阳明胃里实证,并区分了胃热证与胃火证。阳明胃里虚证则同;阳明大肠里实证有湿热证、腑实证(燥屎)、虫积3个证型,大肠里虚证有津液虚1个证型。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大肠热证、大肠火证、大肠燥热证、大肠寒证、大肠风证、大肠痰证、大肠水饮证、大肠湿证、大肠瘀血证等9个证型,其大肠湿热证处于大肠湿证目下,亦还有大肠寒湿证。大肠里虚证则补充了阳虚、气虚、血虚3个证型;并补充梳理了经典中阳明里证的虚实夹杂证7个,对《中医诊断学》中阳明里证虚实夹杂证做了少许补充。5.采用单病因的分类方法,临床可有机组合认识,有助于临床诊治复杂证型。此外,本文后文补充了经典中的阳明里虚实夹杂证,在此是与单病因证型对比认识以加深理解,助于临床。

曾牧也[4](2020)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及胃镜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以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2019年2月-2020年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消化内科的新入院患者,共收集到有效病例191例,收集其一般信息、中医证候、舌脉、Hp感染及胃镜检查结果,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统计191例反流性食管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7:1,发病年龄多在中老年,中老年发病率相差无几,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在中医证型中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的病例中患者的起病诱因多为饮食因素,并且多偏嗜辛辣、酸、甜的食物。在RE的中医证型分布中以肝胃郁热为主,结果显示RE的不同证型分布与食管黏膜分级有差异(P<0.05)。191例食管炎有43例感染Hp,感染率为22.5%,感染率随着食管炎的严重程度而下降,但统计未见明显差异(P>0.05),证型多见肝胃郁热,Hp(+)、Hp(-)两组间证型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食管炎患者胃镜下其他并发症以胃糜烂多见,不同中医证型与内镜下其他并发症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与内镜下食管黏膜分级有关系,表明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反映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

侯雪[5](2019)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关因素及证候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临床观察量表建立数据库,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本病发病的相关因素,并探究本病的证型及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并促使中医辨证规范化、客观化。方法:通过查阅书籍文献、指南和咨询专家,制订《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观察量表》,对2017年02月-2018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就诊2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收集其一般资料和四诊信息。应用Excel、SPSS21.0统计软件对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职业、学历、生活方式、幽门螺杆菌感染、焦虑抑郁状态进行频次分析,对主要四诊信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并结合《证素辨证学》对证型、证候要素规律进行探讨。结果:1.一般资料:本病发病以40-49岁为主,总体女性较多;发病人群中体质指数正常者最多见;在职业分布方面,教师、高级自主创业人员、职员较多;在学历方面,高中以上高学历人群发病率明显;胆汁反流程度以Ⅰ级、Ⅱ级为主;幽门螺杆感染率占总人数的69%;在情绪方面,焦虑抑郁状态在BRG的发病率极高,占总人数的86.5%,其中BEG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比例最高,占BRG焦虑抑郁状态人群的45.09%,BRG伴焦虑状态次之,为32.95%,BRG伴抑郁状态为21.97%;不同年龄段焦虑抑郁状态分布不同:20-29岁,BRG伴焦虑状态的比例较高;30-39岁,BRG伴焦虑状态、BRG伴焦虑抑郁状态比例均衡;40-49岁、50-59岁年龄段,BRG伴焦虑抑郁状态比重最高;60-69岁、70岁以上年龄,BRG伴抑郁状态比例最高。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同人群焦虑抑郁状态亦不同: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BRG伴焦虑状态、BRG伴焦虑抑郁状态分布明显;而对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分布最多的是BRG伴焦虑抑郁状态人群,其次是精神状态正常人群。2.中医证候:①四诊信息排名前10位的为:口苦、胃脘灼痛、脉弦、泛酸、口干、嗳气、胃脘胀满、舌红、纳呆、恶心;②经聚类分析,BRG患者的主要症状被聚类成类肝胃郁热、类肝气犯胃、类寒热错杂、类脾虚湿盛、类痰瘀内阻、类脾胃气虚六类;③经因子分析得出了因子载荷矩阵,并参阅朱文锋教授所着《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证素量表”得出BRG病位证素有胃、肝胆、心、脾;病性证素为热、气滞,湿、痰、阳虚。结论:1.焦虑抑郁是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因素。2.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位在胃,同时与肝胆、心、脾密切相关;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者可见阳虚、气虚,实者可见气滞、热,湿、痰、寒;类肝胃郁热、类肝气犯胃、类寒热错杂、类脾虚湿盛、类痰瘀内阻、类脾胃气虚是临床常见类型。

赖虔青[6](2019)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痰、瘀”与虚性证素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前期研究结果,“痰、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进展的危险因素,古人亦云“怪病多由痰作祟”,“久病成瘀”,因此很有必要探讨“痰、瘀”的产生机制。气滞水液不化可生湿成痰,阻滞血脉则可成瘀,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理邪物的产生必有脏腑的虚损存在。本研究运用中医辨证方法,从临床病例中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进展危险因素“痰、瘀”与虚证之间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以期了解病变本质,对临床辨证及遣方用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并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共90例,通过面对面问卷形式,对人群分布特点如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饮食习惯、烟酒嗜好、病程长短等基本资料进行调查,并进行四诊信息采集,运用证素辨证方法,采用证素辨证软件(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咨询系统)导出证素数据,得出“痰”证素组的“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瘀”证素的分布情况,分析“痰”与“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瘀”之间的联系;得出“瘀”证素组的“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痰”证素的分布情况,分析“瘀”与“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痰”之间的联系;分析出“痰、瘀”证素之间的相关性,总结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痰、瘀”与虚性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对象中年人约占56.67%,老年人占40.00%,青年人约占3.33%;其中以男性居多,约占58.89%。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位证素主要在胃、脾、肝、小肠、大肠、肾,约占86.85%,其它还有心、胆、肺、心神等;病性证素以气滞、湿、气虚、阳虚、痰、阴虚、瘀、血虚为主,约占87.38%,其它还有寒、食积、热、饮、阳亢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痰、瘀”证素与性别、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痰与气虚呈正相关(P<0.05),r值为0.432;痰与阳虚呈正相关(P<0.05),r值为0.467;痰与阴虚呈正相关(P<0.05),r值为0.434;痰与血虚无明显相关(P>0.05),r值为0.175;瘀与气虚呈正相关(P<0.05),r值为0.417;瘀与阳虚呈正相关(P<0.05),r值为0.505;瘀与阴虚呈正相关(P<0.05),r值为0.288;瘀与血虚无明显相关(P>0.05),r值为0.012。其中,“痰”“瘀”均与阳虚相关性更加显着。4.痰与瘀呈正相关(P<0.05),r值为0.485。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虚证与“痰、瘀”有明显的正相关,其中以“阳虚”为首要。2.慢性萎缩性胃炎“痰”“瘀”互为因果,相兼为病。

陈美琳[7](2019)在《七方胃痛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七方胃痛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幽门螺杆菌清除情况的观察,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理,从而为本方治疗肝胃不和型CAG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本院符合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6例,给予导师所创的七方胃痛方免煎颗粒治疗,每日1剂,早晚饭后冲服,疗程3个月,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以及胃粘膜病理积分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对中医证候以及病理学的疗效,并对入组后行14C呼气试验检查提示阳性者在停药4周后再次检测Hp,统计分析其治疗前后Hp数值变化情况以评估该方对Hp的根除或抑制情况。结果:本研究共有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病例为44例。1.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44例患者中,临床症状治愈10例(22.73%),显效14例(31.82%),有效18例(40.91%),无效2例(4.55%),总有效率为95.45%。2.治疗前后中医各项症状积分以及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中医各项症状积分以及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七方胃痛方可以有效改善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脘胀满或胃脘痛、胁肋胀闷、胃脘灼热、嗳气反酸、口干口苦、心烦易怒、情绪抑郁、大便干燥等症状。3.治疗后各项病理疗效以及总病理疗效比较:经治疗后44例CAG患者总有效率为79.55%,临床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其中44例CAG患者中,有12例单纯萎缩者临床治愈2例,显效3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66.67%;28例萎缩伴肠化者临床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64.29%;4例萎缩伴异型增生者,有效1例,总有效率25%。4.治疗前后各项病理积分以及总病理积分比较:44例CAG患者治疗前后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活动性炎症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慢性炎症及异型增生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4例CAG患者治疗前后病理总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Hp转阴率:入组44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Hp为阳性,治疗后复查14C呼气试验,结果显示其中有8例患者Hp转阴,转阴率为38.10%。6.治疗前后安全性比较:44例受试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因服用七方胃痛方免煎颗粒而产生不良反应以及过敏反应,在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二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的检测,亦未发现明显异常变化。结论:七方胃痛方可有效改善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胃黏膜的病理学状况,并对幽门螺旋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具备较好的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但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并设立对照,扩大验证。

武燕燕[8](2019)在《益气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价口服益气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析益气化瘀方的疗效机理,客观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1.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证)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2.治疗组予益气化瘀方颗粒剂口服,对照组予胃复春片口服。疗程均为12周,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胃镜及病理积分的变化。3.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益气化瘀方组综合有效率85.7%,明显优于胃复春组74.3%(P<0.05)。2.两组治疗前后各自相比,治疗后除了在异型增生方面无明显改善(P>0.05)外,在中医证候及其他病理方面均有改善(P<0.05),在胃脘痞胀、疲劳乏力症状改善上尤为明显(P<0.01)。3.治疗后,两组相比,中医症状积分方面,除嗳气反酸(P>0.05)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益气化瘀方在胃脘疼痛、痞胀,疲劳乏力,食少纳呆,少气懒言症状改善上效果优于胃复春片;病理学改善方面,除了异型增生方面(P>0.05)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益气化瘀方在改变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病理上优于胃复春片。4.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病理学总积分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益气化瘀方组整体效果优于胃复春。5.治疗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复查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两组药物治CAG临床运用安全。结论:益气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改善患者胃脘疼痛、胀满,疲劳乏力,食少纳呆等症状及胃镜病理方面均优于胃复春片,临床总有效率高,可为临床提供新的方法,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舒文娜[9](2018)在《针刺、艾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COX-2及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胃黏膜COX-2及炎症因子(IL-1β、IL-6、IL-8)表达产物层面出发探讨针刺与艾灸作用的差异性。方法:1.采取MNNG饮液联合多因素法复制CAG大鼠模型,选择针刺与艾灸为干预手段,设置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观察实验大鼠的一般行为学改变、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胃组织病理学变化。2.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COX-2、IL-6、IL-8含量;RT-PCR法检测IL-1β含量。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缺乏光泽,光镜下可见明显组织形态学病理改变;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针刺组大鼠均精神状态逐渐转好,活动度较前明显活跃,光泽较前增加,光镜下可见组织形态学病理明显减轻。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OX-2蛋白表达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针刺组大鼠COX-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灸组与针刺组两两比较,两组COX-2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3.与正常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IL-1β、IL-6、IL-8含量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针刺组大鼠胃黏膜的IL-1β、IL-6、IL-8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艾灸组相比,针刺组IL-1β、IL-6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IL-8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针刺与艾灸两种干预方式均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起到保护的作用。2.针刺与艾灸均可降低COX-2、IL-6、IL-8、IL-1β基因的表达量,抑制胃黏膜炎性损伤从而治疗或延缓CAG的发生、发展,两者均有抑制促炎因子的作用,针刺的抑制作用可能优于艾灸,但二者对其他炎症细胞因子影响的差异性还有待进一步阐述。

李军祥,陈誩,冯五金,李建生[10](2018)在《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2017年)》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的疾病谱逐渐发生变化。其原因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工作节奏的加快,环境污染的增多,竞争意识的增强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等有关。结果导致人们心理因素变化加剧,乃至发生心身疾病日渐增多。据统计,综合医院各科心身疾病占病人总数的25%35%[1]。在发达国家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占疾病谱的80%,我国大中城市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也占40%[2]。特别是消化系统

二、试论萎缩性胃炎之血瘀证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萎缩性胃炎之血瘀证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三棱-莪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三棱-莪术中药成分和靶点筛选
    1.2 韦恩图、蛋白网络互作(PPI)网络及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1.3 共同靶点的GO、KEGG富集分析和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三棱-莪术中药活性成分及靶点筛选结果
    2.3 网络构建及蛋白互作结果
    2.4 GO和KEGG富集分析
    2.5 分子对接结果
3 讨论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导滞丸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下法
        1.1 历史源流
        1.2 现代应用
    2 湿热邪气
        2.1 历史源流
        2.2 湿热的治疗
        2.3 湿热的现代治疗研究
    3 枳实导滞丸
        3.1 方药简析
        3.2 现代应用
试验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2 数据库的建立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数据规范
        2.4 分析软件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录入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枳实导滞丸组方主治规律
        1.1 一般规律
        1.2 疾病谱
        1.3 证候结果
        1.4 症状结果
        1.5 药物结果
        2 枳实导滞丸组方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2.1 功能性消化不良
        2.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枳实导滞丸组方适应证
    3 枳实导滞丸组方证候分布分析
    4 枳实导滞丸组方症状规律
        4.1 枳实导滞丸组方症次分析
        4.2 枳实导滞丸组方舌脉象频次分析
        4.3 枳实导滞丸组方症状聚类分析
    5 枳实导滞丸组方药物规律
        5.1 枳实导滞丸组方药物频次分析
        5.2 枳实导滞丸组方聚类分析
    6 枳实导滞丸组方常用病证比较
    7 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导滞丸组方辨病-证-药思维模式
        7.1 首辨主症
        7.2 再定病位
        7.3 病证结合
        7.4 病-证-药
    8 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导滞丸组方的思想特点
        8.1 尊古纳新,掌握精妙
        8.2 分清主次,标本同治,整体把握
        8.3 灵活搭配,力求多效
        8.4 注重心理,事半功倍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阳明里证的辨证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证’与‘症
    2.表里
    3.里证
    4.阳明里证
第二部分 机理研究
    1.阳明胃的生理
        1.1 胃的生理解剖
        1.2 胃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2.阳明大肠的生理
        2.1 大肠的生理解剖
        2.2 大肠的生理功能
    3.阳明胃及大肠病理
第三部分 辨证分类研究
    1.阳明胃里实证
        1.1 胃热证
        1.2 胃火证
        1.3 胃燥证
        1.4 胃湿证
        1.5 胃寒(实)证
        1.6 胃风证
        1.7 胃痰证
        1.8 胃饮证
        1.9 胃瘀证
        1.10 胃(肠)食积证
    2.阳明胃里虚证
        2.1 胃气虚证
        2.2 胃阳虚证
        2.3 胃阴虚证
        2.4 胃血虚证
        2.5 胃津液虚证
    3.阳明大肠里实证
        3.1 大肠实热证
        3.2 大肠实火证
        3.3 大肠燥热证
        3.4 大肠寒(实)证
        3.5 大肠风证
        3.6 大肠湿证
        3.7 大肠虫积证
        3.8 大肠痰证
        3.9 大肠水饮证
        3.10 大肠燥屎证
        3.11 大肠瘀血证
    4.阳明大肠里虚证
        4.1 大肠气虚证
        4.2 大肠血虚证
        4.3 大肠津液虚证
        4.4 大肠阳虚证
        4.5 大肠阴虚证
    5.阳明里虚实夹杂证(列举补充)
        5.1 胃热炽盛,津气不足证
        5.2 津气大伤,胃有余热证
        5.3 胃(气)虚痰阻证
        5.4 胃(气)虚夹痰热证
        5.5 大肠津液不足,燥屎内结证
        5.6 大肠气阴不足,燥屎内结证
        5.7 大肠气血不足,燥屎内结证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及胃镜表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6.1 资料采集方式
        6.2 采集内容
        6.3 完成表格
        6.4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
        1.2 年龄
        1.3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1.4 诱因
        1.5 饮食偏好分布情况
    2 基本证型分布
    3 反流性食管炎各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4 不同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5 胃镜的其他表现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3 证型与现代医学的相关性研究
    4 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的分析
        4.2 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4.3 中医证型与食管黏膜胃镜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4.4 合并症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年)》
附录 B 反流性食管炎问卷调查表
综述 从脏腑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关因素及证候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数据预处理
        3.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4.2 身高和体重
        4.3 职业和文化程度
        4.4 诱发因素
        4.5 饮食特点
        4.6 胆汁反流程度
        4.7 幽门螺杆菌
        4.8 焦虑抑郁状态
    5.BRG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5.1 四诊信息统计结果
        5.2 聚类分析
        5.3 因子分析
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于BRG认识
        1. 手术损伤
        2. 胆囊疾病
        3. 上消化道动力异常
        4. 精神因素
        5. 幽门螺杆菌
        6. 其他因素
    二. 统计结果探讨
        2.1 一般统计结果探讨
        2.2 中医证候特点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探讨
    2.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BRG四诊信息
    附录2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观察量表
致谢
发表论文

(6)慢性萎缩性胃炎“痰、瘀”与虚性证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证素辨证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资料收集与分组
        2.2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基本资料
        1.1 CAG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2 证素资料
        2.1 CAG病位证素分布
        2.2 CAG病性证素分布
        2.3 CAG不同程度“痰、瘀”组的性别、年龄分布
        2.4 CAG“痰、瘀”与虚性证素之间的相关性
        2.5 CAG不同程度“痰”组的“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瘀”的分布
        2.6 CAG不同程度“瘀”组的“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痰”的分布
讨论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论认识
    2 一般资料分析
    3 证素资料分析
        3.1 CAG病位、病性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3.2 CAG“痰”与虚性证素的相关性分析
        3.3 CAG“瘀”与虚性证素的相关性分析
        3.4 CAG“痰”与“瘀”的相关性分析
    4 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英文缩略词
    附录B: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和病理诊断标准
    附录C:证素辨证标准
    附录D: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证素提取四诊信息采集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七方胃痛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观察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评分标准
        2.4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治疗前基数分析
        2.1 纳入实验人群的性别分布
        2.2 纳入实验人群的年龄分布
        2.3 纳入实验人群的病程分布
        2.4 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各种因素分布
        2.5 纳入实验人群Hp感染的分布情况
    3 治疗结果统计
        3.1 治疗前后中医各项症状比较
        3.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
        3.3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4 治疗前后5种病理学积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总积分比较
        3.6 治疗后各项病理疗效评价
        3.7 治疗后总病理疗效评价
        3.8 治疗后Hp转阴情况
        3.9 Hp(+)患者治疗前后~(14)C-UBT 数值变化
    4 安全性监测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流行病学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现代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名的认识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论治
    3 立题依据
        3.1 导师对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3.2 七方胃痛方的组方分析
        3.3 七方胃痛方对萎缩性胃炎的现代药理研究
        3.4 七方胃痛方中对Hp抑菌的现代药理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5 问题
    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益气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4.疗效评价
    5.统计学分析
    6.结果
    7.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针刺、艾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COX-2及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术语缩写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器械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CAG大鼠模型的建立
        2.3 腧穴的选择与定位
        2.4 干预方法
        2.5 实验步骤
        2.6 检测指标
        2.7 技术路线
        2.8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CAG大鼠模型评价
    2 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
    3 大鼠胃组织病理学检查
    4 各组大鼠胃黏膜细胞中COX-2蛋白表达量分析
    5 各组大鼠胃黏膜细胞中IL-6、IL-8、IL-1β表达量的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CAG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CAG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CAG的辨证论治
        1.3 CAG的针灸治疗
    2 现代医学对CAG的认识
        2.1 CAG的病因病机
        2.2 CAG的治疗
    3 针刺与艾灸作用的差异性
        3.1 古代文献中关于针刺与艾灸的差异性
        3.2 针刺与艾灸现代差异性研究
    4 选穴依据
    5 结果讨论
        5.1 针刺与艾灸对CAG大鼠COX-2的影响
        5.2 针刺与艾灸对CAG大鼠IL-1β、IL-6、IL-8的影响
    6 本实验拟解决问题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10)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2017年)(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
    1.1 基本概念
    1.2 消化心身疾病的主要特点
    1.3 心理社会因素与消化心身疾病的关系
2 范畴
    2.1 西医
    2.2 中医
3 诊断
    3.1 诊断思路
    3.2 诊断流程
    3.3 中医证候
4 鉴别诊断
    4.1 精神类疾病
    4.2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
    4.3 抑郁症
    4.4 躯体疾病表现精神症状
    4.5 精神疾病伴躯体疾病
5 治疗
    5.1 治疗思路
    5.2 中医治疗
        5.2.1 治疗原则
        5.2.2 分型论治
        5.2.3 中成药
    5.3 西医治疗
        5.3.1 心理治疗
        5.3.2 药物治疗
    5.4 中西医结合诊治要点
        5.4.1“四位一体”消化心身识别法
        5.4.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形式
    5.5 非药物疗法[34]
        5.5.1 情志相胜法
        5.5.2 顺志从欲法
        5.5.3 言语开导法
        5.5.4 暗示疗法
        5.5.5 音乐疗法
        5.5.6 移精变气法
        5.5.7 移情易性法
        5.5.8 气功疗法
        5.5.9 针灸治疗
        5.5.1 0 其他疗法
6 疗效评定标准
    6.1 疾病疗效评定
    6.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6.3 单项症状疗效评定
    6.4 精神心理障碍评定标准
    6.5 生存质量评价标准[35]

四、试论萎缩性胃炎之血瘀证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三棱-莪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子机制[J]. 涂文玲,林泽豪,连雄瀚,甘慧娟. 亚太传统医药, 2021(12)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导滞丸组方规律研究[D]. 李明月.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阳明里证的辨证分类研究[D]. 张晏玮.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及胃镜表现的相关性研究[D]. 曾牧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关因素及证候规律研究[D]. 侯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慢性萎缩性胃炎“痰、瘀”与虚性证素相关性研究[D]. 赖虔青.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七方胃痛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美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益气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武燕燕.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针刺、艾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COX-2及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D]. 舒文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2017年)[J]. 李军祥,陈誩,冯五金,李建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01)

标签:;  ;  ;  ;  ;  

萎缩性胃炎血瘀证治疗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