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小象》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曼谷小象》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曼谷的小象》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孟乐[1](2020)在《基于ARCS动机模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甚至缺乏的现象,针对这个情况,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展开研究。本研究引入了美国凯勒教授提出的ARCS动机模式,这个模式运用到教学中可以解释为教师需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然后通过完成任务获得自信,最后获得满足感,达到提高学习动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会使用一些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这些策略有很大的概率并未以系统的理论为依据,而是教师凭借自身的经验对策略进行了无意识地选择和使用,如果教师依据ARCS动机模式,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策略,这样效率会更高。鉴于此,笔者基于ARCS动机模式,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在该模式的视域下对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使用动机策略的现状从注意、切身性、自信和满意四个类别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教师使用满意策略的频率最高,使用切身性策略的频率最低,还发现有的策略并不适用于某些教学环节,在这些环节可以使用更恰当的策略来替代。为了使教师对动机策略的使用更具合理性,笔者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情况和教学的特点分别对注意策略类别下的知觉唤醒、激发探究和可变性,切身性策略类别下的目标定向、动机匹配和熟悉度,自信策略类别下的期望成功、挑战情境和归因方式,以及满意策略类别下的内在强化、外部奖励和公平公正的策略进行了完善,使之更易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践。然后对《小小的船》进行了教学设计,将完善后的基于ARCS动机模式的策略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践,证明了基于该动机模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能够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郑美钰子[2](2019)在《喀什市少数民族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个案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的过程,是体现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培育学生思考、表现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根据本文的调查结果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果。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课堂提问数量、课堂提问的类型、课堂提问的难度、课堂提问的语言表达、课堂提问的预设、课堂提问的叫答、课堂提问的候答、课堂提问的理答八个方面梳理喀什市少数民族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少数民族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有:提问数量分配不匀、提问类型单一、难度较低、教师语言表达模糊、课堂提问预设不充足、叫答方式单一、候答时间较短、理答方式俗套。笔者发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的原因是缺乏对课堂提问的专业素养、课堂提问准备和反思不足、课堂提问技巧贫乏;学生的原因是学生汉语水平低、知识储备不足、学生的心理因素、缺乏学习兴趣。根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提出改进少数民族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问数量需适宜、提问类型需多样、提问难度要适中、提问语言表达要准确、提问预设要充足、提高叫答水平、改变候答时间、改善理答方式。

李文丽[3](2019)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语文教科书是传递特定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1993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也明确指出,语文学科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文内容的教育作用。在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是一种深受儿童喜爱的课文类型,并集中体现了语文教科书“文以载道”的本质特点。道德故事是我国历久弥新的一种道德教育方式,它以道德文字的形式集中讲述着诚实、忠诚、信念、责任、自律等道德教育共识,具有保存、传递、分享和体验共同体成员智慧的独特价值。它以一种自然的而非强制的力量传递道德理念、激发道德想象、规训道德行为,最终引导儿童知善、欲善、行善。然而,教科书中的道德故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其演变和存续的主流轨迹将对当下学校道德教育起着重要的借鉴和警示作用。因此,本研究以1987版、1993版和2001版三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228篇道德故事为研究对象,梳理和总结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价值取向演变的主流轨迹。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归纳概括已有的相关研究,并简单介绍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核心概念界定和分析系统的构建。首先结合已有研究对道德、故事、道德故事以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基于此在三套教科书中筛选出228篇道德故事选文。为了对道德故事选文进行内容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分析框架和分析项目的分析系统。第三部分,主要是按照分析系统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道德故事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根据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德育主题3个分析指标对228篇道德故事进行整体统计分析,得出三套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变化;然后具体分析228篇道德故事在自我定向的道德、他人定向的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四大维度的演变情况。第四部分,主要通过统计三套教科书的共有道德故事篇目,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稳定性内容。经统计发现,20篇经典篇目在四大维度上的分布情况表现为:国民公德维度选材内容稳定性最强,其次是自我定向道德维度,而他人定向道德维度选材内容稳定性较低,而社会公德维度并没有涉及。第五部分,概括和分析80年代以来道德故事价值取向的演变与续存特点,并展望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得出结论:(1)道德故事的中心人物塑造具有明显的男性中心取向;(2)总体呈现出“重私德,轻公德”的取向;(3)国民公德是亘古不变的主流价值取向,而社会公德易被忽视;(4)故事情节由浓厚的政治色彩走向平凡化的生活;(5)由强调政治价值到文化价值,再到多元价值并存的价值追求更迭。基于此,畅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未来发展趋势:(1)摒除偏见,重视女性角色的示范作用;(2)与时俱进,增强道德故事的适切性;(3)重视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4)培养社会公德应是道德故事的应有之责。

周佩瑾[4](1996)在《小学语文第六册 《曼谷的小象》教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 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分析:《曼谷的小象》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性散文。文章写的是发生在泰国首都曼谷近郊的一个动人故事。课文虽以“小象”为题,实则是写小象的主人阿玲,而打头标示的“曼谷”两字,又赋予文章更深层的思想内涵。曼谷是泰国的首都,试想一下,在泰国首都,一位普通的泰国妇女,在中国旅行者途中遇困之际鼎力相助,这种友好的行为不正表明了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可见,本文作者以物(小象)写人(阿玲),以人写情,

杨影[5](2005)在《课堂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环境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了环境教育中,成为环境教育的核心思想。环境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线的教师如何通过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综合的环境素质,这一策略的研究成为我们今天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科教师进行理论指导,与各学科教师充分合作,密切配合,与教师之间进行合作研究。本论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阐述了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环境教育的理念及其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论述了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第三部分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分析教师环境意识及环境教育能力的现状。第四部分从环境教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及模式三方面进行了策略研究。第五部分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环境教育的策略研究所进行的反思,从而得出的启示。

蒋洁蕾[6](2013)在《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要素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人的教育究其本质是一种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经并将继续引领我国的教育改革,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在大陆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渗透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之一,语文因其人文特性在生命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静态文本的语文教科书中充满着生命的讯息,解读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要素其本质上就是探寻生命的历程。语文教科书并不是价值无涉的,而是一定时空下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现状的反射。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前后跨越五十余年的历史,见证了社会变迁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生命教育资源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究竟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哪些生命教育要素?这些生命教育要素的变迁轨迹如何?哪些生命教育要素是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共同追求的?具体嬗变和共同追求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次原因?国内外学者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解读可谓“各人各吹一把号”。检视以往研究关于生命教育的分析要素结合抽检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发现,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六大类的生命教育要素——生命成长、生存能力、人际关系、生态伦理、生死教育以及生命价值。频度分析和内容分析表明,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对生命教育要素的关注程度逐步上升,其中普遍关注生存能力、生死教育和生命价值要素,具体表现为在生存能力上重视爱岗敬业等职业精神,生死教育上强调英雄主义,生命价值上追求集体主义。此外,从整体上审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要素可知其对良好生命的叙述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比较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要素,发现小学语文教科书对六大类生命教育要素的关注程度不一,其具体变化表现为:生命成长要素上从关注疾病预防趋向关注生命规律与休闲保健,生存能力要素上从强调职业精神走向重视独立生存与自我关注,人际关系要素上从重视与社会相处趋向强调与同伴和家人相处,生态伦理要素上从关爱动植物到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生命价值要素上从强调生命意义到注重生命审美。

陈雨蒙[7](2019)在《新课改前后小学语文教师讲授行为的比较研究 ——以20节公开课为例》文中提出讲授由来已久,也是每一位教师所必备的一项技能。但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讲授因其容易导致“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受到了人们的批判。但其实,讲授本身是没有好与坏的,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得当,反而会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酐畅淋漓,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艺术。当前,关于教师讲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专门针对小学语文公开课中的教师讲授进行研究的非常少。且大部分关于教师讲授的研究都倾向于把讲授看作一种教学方法,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行为进行研究的则是少之又少。本研究随机选取了新课改前10节和新课改后10节小学语文公开课,以这20节小学语文公开课为样本,通过录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等,从讲授量,讲授内容,讲授方式和讲授时机这四个维度分析了新课改前和新课改后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教师讲授行为的基本情况和具体特征。此外,笔者结合对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讲授的情况主要受国家的教育政策、教学评价的标准、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情况、课文的体裁、课文的难度这六大方面影响,由此导致讲授出现了不同的特征。通过上述对两个时期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教师讲授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对视频的观察和对教师的访谈,笔者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改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讲授行为的建议,包括:转变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理念;丰富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瞄准教学目标,确定讲授内容;把握讲授时间,保证学习效果;注重语言修炼,优化讲授语言;抓准讲授时机,注意讲授时效性。

谢雄龙[8](1994)在《《曼谷的小象》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曼谷的小象》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湖北/谢雄龙《曼谷的小象》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位泰国姑娘指挥一头小象拉车和洗车的事,赞扬了泰国姑娘阿玲乐于助人不要报酬的高尚品德和小象的精彩绝技。课文除了语言生动形象、结构严谨合理外,更突出的特点是全文同时贯穿了四条线索...

王尧[9](2004)在《小学中高年级研究性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小学中高年级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在二十一世纪应运而生,但不够完善与成熟:理论基础不够清晰,理论渊源不甚明了,教学目标含混片面,教学因素及教学原则的研究还是空白,主要的教学策略开发较少,评价标准尚无。本论文旨在构建小学中高年级研究性阅读教学基本模式。从研究性学习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出发,去界定小学中高年级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概念内涵与基本定位,从而消除业内人士对此所持有的怀疑和困惑。着力探讨支持该模式的发现学习、建构主义与合作学习这些理论基础,从而为教学实践指明方向。着手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多样化、面向全体、过程性、支持性、形成性评价原则,从而为操作提供基尺与分寸。探讨构成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及教学要素:充满潜力的话语探究者学生是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主体,具有探究层面的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材是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内容,研究性阅读是主动探究的行为,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母语的感悟理解能力,研究性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主体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探究并创设氛围。继续探讨了模式主要教学策略的设计,从而为其推广与运用作好铺垫。

房永吉[10](2010)在《《曼谷的小象》教学设计》文中指出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作者在泰国首都曼谷近郊的公路上,泰国妇女阿玲指挥她驯养的小象帮助中国司机把汽车拉出泥坑,并把车冲洗干

二、《曼谷的小象》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曼谷的小象》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CS动机模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ARCS动机模式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ARCS动机模式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ARCS动机模式概述及其应用意义
    2.1 ARCS动机模式
        2.1.1 ARCS动机模式的理论基础
        2.1.2 ARCS动机模式的介绍
        2.1.3 ARCS动机模式的要素分析
        2.1.4 ARCS动机模式的设计过程
    2.2 ARCS动机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2.2.1 ARCS动机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2.2.2 ARCS动机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第三章 D小学语文教师动机策略使用的现状分析
    3.1 注意策略方面
    3.2 切身性策略方面
    3.3 自信策略方面
    3.4 满意策略方面
第四章 基于ARCS动机模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4.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注意策略(A)
        4.1.1 知觉唤醒
        4.1.2 激发探究
        4.1.3 可变性(维持注意)
    4.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身性策略(R)
        4.2.1 目标定向
        4.2.2 动机匹配
        4.2.3 熟悉度
    4.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信策略(C)
        4.3.1 期望成功
        4.3.2 挑战情境
        4.3.3 归因方式
    4.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满意策略(S)
        4.4.1 内在强化
        4.4.2 外部奖励
        4.4.3 公平公正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ARCS动机模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
    5.1 教学案例设计——《小小的船》
        5.1.1 教材分析
        5.1.2 学情分析
        5.1.3 教学理念
        5.1.4 教学设计
    5.2 实施效果分析
        5.2.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5.2.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喀什市少数民族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个案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文献综述
    1.5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6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2 研究设计
    2.1 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问卷、访谈设计
3 少数民族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调查
    3.1 调查学校的基本情况
    3.2 提问数量分配
    3.3 提问类型难度
    3.4 提问表述
    3.5 提问预设
    3.6 提问叫答
    3.7 提问候答
    3.8 提问理答
4 少数民族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4.1 提问数量分配不匀
    4.2 提问类型单一
    4.3 提问难度简单
    4.4 教师语言表达模糊
    4.5 课堂提问预设不足
    4.6 叫答方式单一、对象集中
    4.7 候答时间较短
    4.8 理答方式俗套
5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出现问题的原因
    5.1 教师方面
    5.2 学生方面
6 改进少数民族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6.1 提问数量须适宜
    6.2 提问类型须多样
    6.3 提问难度要适中
    6.4 提问语言表达要准确
    6.5 提问预设要充足
    6.6 提高叫答水平
    6.7 改变候答时间
    6.8 改善理答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问卷
    附录二 学生问卷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课堂提问观察表
    附录五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社会存在方式转变背景下道德故事的价值彰显
        (二) 教科书是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三) 知性德育下语文教科书“文以载道”的价值被遮蔽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道德故事的研究现状
        (二) 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研究现状
        (三) 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一) 内容分析法
        (二)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故事的内涵及分析系统建构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教科书
        (二) 价值取向
        (三) 道德故事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及道德故事的选取
        (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取
        (二) 道德故事选文的选取
    三、分析系统的建构
        (一) 分析框架
        (二) 分析项目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演变分析
    一、小学语教科书中道德故事变迁的整体统计分析
        (一) 三套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人物形象分析
        (二) 三套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故事情节分析
        (三) 三套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德育主题分析
    二、小学语教科书中道德故事在各个维度的演变分析
        (一) 自我定向的道德维度
        (二) 他人定向的道德维度
        (三) 社会公德维度
        (四) 国民公德维度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稳定性内容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稳定性内容统计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稳定性内容分析
        (一) 国民公德维度选材内容稳定性最强
        (二) 自我定向道德维度选材内容稳定性仅次于国民公德维度
        (三) 他人定向道德维度选材内容稳定性较低
第五章 演变与续存: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价值取向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价值取向演变与续存特点
        (一) 道德故事的中心人物塑造具有明显的男性中心取向
        (二) 总体呈现出“重私德,轻公德”的取向
        (三) 国民公德是亘古不变的主流价值取向,而社会公德易被忽视
        (四) 故事情节由浓厚的政治色彩走向平凡化的生活
        (五) 主导价值追求的更迭:由政治价值到文化价值,再到多元价值并存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未来展望
        (一) 摒除偏见,重视女性角色的示范作用
        (二) 与时俱进,增强道德故事的适切性
        (三) 重视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 培养社会公德应是道德故事的应有之责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5)课堂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环境教育的理念
    二、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一、环境教育之于课堂教学的意义
    二、课堂教学之于环境教育的价值
第三部分:教师环境意识及环境教育能力的现状
    一、教师的环境意识
    二、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
    一、设立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内容
    三、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模
第五部分:课堂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反思与启示
    一、树立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实现课程整合
    三、关注学生的体验与实践
    四、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五、提高教师环境教育的能力
    六、加强学校的支持与重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后记

(6)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要素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国际教育的呼唤
    (二) 传统文化的延续
    (三) 教育现实的回应
    (四) 生命教育途径的探寻
一、研究设计
    (一) 文本选择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技术路线
二、分析类目
    (一) 前人的分析类目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2. 教科书之生命教育要素分析框架
    (二) 本研究分析类目
        1. 分析类目制定过程
        2. 分析类目说明
        3. 信效度检验
三、文本分析
    (一) 生命成长
        1. 生命由来
        2. 生命规律
        3. 生理知识
        4. 疾病预防
        5. 休闲保健
        小结
    (二) 生存能力
        1. 自我关注
        2. 独立生存
        3. 职业精神
        小结
    (三) 人际关系
        1. 与家人相处
        2. 与同伴相处
        3. 与社会相处
        小结
    (四) 生态伦理
        1. 关爱动植物
        2. 保护生态环境
        3. 尊重自然规律
        4. 与自然和谐相处
        小结
    (五) 生死教育
        1. 生命救助
        2. 生命终结
        3. 仪式礼俗
        小结
    (六) 生命价值
        1. 生命审美
        2. 珍爱生命
        3. 生命意义
        小结
四、结论与分析
    (一) 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要素的共性
        1. 普遍注重生存能力、生死教育和生命价值
        2. 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要素的整体审视
    (二) 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要素的嬗变
        1. 生命成长上从关注疾病预防趋向生命规律与休闲保健
        2. 生存能力上从强调职业精神走向独立生存与自我关注
        3. 人际关系上从重视社会相处走向同伴相处与家人相处
        4. 生态伦理上从关爱动植物到重视与自然和谐相处
        5. 生命价值上从强调生命意义到注重生命审美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课改前后小学语文教师讲授行为的比较研究 ——以20节公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新课改以来人们对讲授缺乏正确认识
        2.讲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问题
        3.讲授在彰显语文学科特色上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一、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讲授
        2.公开课
    (二)文献综述
        1.关于教师讲授的文献梳理
        2.关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文献梳理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1.研究框架第一版
        2.研究框架第二版
        3.研究框架第三版
    (三)研究方法
        1.录像分析法
        2.比较研究法
        3.访谈法
        4.专家咨询法
    (四)数据基本情况及处理
        1.数据基本情况
        2.数据的处理
三、新课改前与新课改后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教师讲授基本情况及特征分析
    (一)讲授量
        1.讲授时间
        2.讲授频次
    (二)讲授内容
        1.知识性内容
        2.方法与技巧性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三)讲授方式
        1.直述式讲授
        2.引导式讲授
        3.设疑式讲授
        4.启发式讲授
        5.讲授方式的纵向分析
    (四)讲授时机
        1.针对学生回答的讲授
        2.直接讲授
        3.针对学生质疑的讲授
        4.讲授时机的纵向分析
    (五)新课改前后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师讲授行为的特征总结
        1.两个时期教师的讲授时间均较短且并未出现显着性差异
        2.知识性内容自始至终都是教师讲授的重点
        3.相比新课改前,新课改后教师更加注重方法与技巧性内容的讲授
        4.直述式讲授始终是教师运用的最多的讲授方式,但引导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也愈发受到教师的重视
        5.两个时期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基于学生的回答进行讲授
        6.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讲授在两个时期均鲜有发生
四、小学语文教师讲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家的教育政策
    (二)教学评价的标准
    (三)教师的教学理念
    (四)学生的情况
    (五)课文的体裁
    (六)课文的难度
五、改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讲授行为的建议
    (一)转变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理念
    (二)丰富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
    (三)瞄准教学目标,确定讲授内容
    (四)把握讲授时间,保证学习效果
    (五)注重语言修炼,优化讲授语言
        1.讲授语言要规范、准确
        2.讲授语言要生动、形象
        3.讲授语言要具有吸引力
        4.讲授语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
    (六)抓准讲授时机,注意讲授时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小学中高年级研究性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绪论 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阅读教学
    第二节 小学中高年级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
第一章 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构建意义
    第一节 构建模式的意义
    第二节 构建模式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小学中高年级研究性阅读教学的要素
    第一节 教师:研读设计与实施的主体
    第二节 学生:研读的主体
    第三节 文本:研读的内容
    第四节 过程:研读的行为
    第五节 目标:研读的宗旨
第三章 小学中高年级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建构模式的原则
    第二节 基本模式的构想
第四章 模式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活用基本模式
    第二节 采用多种变式
附录一 记叙文《灰雀》一课研读教学设计
附录二 寓言《堰苗助长》一课研读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10)《曼谷的小象》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游戏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 交流讨论学习内容
    1. 哪位同学愿意分节读课文。
    2. 课文已经读完了, 你觉得曼谷这个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出示课件) (板书) 你愿意到黑板前画画儿吗?
    3. 正因为道路这样泥泞, 才使得学生接读:
三、发散思维, 感悟人物
四、布置作业
五、课后评析

四、《曼谷的小象》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CS动机模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 孟乐. 山西大学, 2020(01)
  • [2]喀什市少数民族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个案调查研究[D]. 郑美钰子.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3]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价值取向研究[D]. 李文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小学语文第六册 《曼谷的小象》教学设计[J]. 周佩瑾. 上海教育, 1996(02)
  • [5]课堂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研究[D]. 杨影.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4)
  • [6]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要素的比较研究[D]. 蒋洁蕾. 浙江师范大学, 2013(04)
  • [7]新课改前后小学语文教师讲授行为的比较研究 ——以20节公开课为例[D]. 陈雨蒙.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曼谷的小象》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J]. 谢雄龙. 小学语文教学, 1994(12)
  • [9]小学中高年级研究性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D]. 王尧.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3)
  • [10]《曼谷的小象》教学设计[J]. 房永吉. 中小学电教(下), 2010(12)

标签:;  ;  ;  ;  

《曼谷小象》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