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仪器选型指南》简介

《电子仪器选型指南》简介

一、《电子仪器选购指南》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杨士友[1](1996)在《《电子仪器选购指南》介绍》文中提出 《电子仪器选购指南》现已有94/95版本。全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汇集国内外10多个国家的电子测量、应用以及医疗等各型仪器,给出厂商、主要性能及参考价格;在每一章节前还讲述了本章节所归类的仪器其国际水平、发展动态,可供先购电子仪器时参考。第二部分为国内外主要新产品、独特产品性能介绍。第三部分为厂商名录。

王立新[2](1997)在《机载电台二级自动测试设备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本文讨论机载电台二级自动测试设备(ATE)方案,实例介绍一种ATE系统设计,提出采用专家系统实现故障诊断。

北京市英赛尔器件集团[3](1997)在《模拟器件天地》文中研究指明

朱智勇[4](2009)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电磁与无线电计量标准建立始末》文中提出在我国现代航空计量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民航各公司开始将计量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是我国的航空计量水平逐渐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开端。在此之前,与欧洲、美国、苏联同期水平相比,我国民航系统的航空计量工作在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随着我国民航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进新机型,扩展飞行队伍的规模,其飞机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航班班次增多,对航空计量工作的需求日益紧迫,既需要建立热工、力学等较为传统的计量标准门类,也需要建立电磁和无线电的相关标准。东航自1988年开始筹建计量测试中心和企业计量检测标准,是这个时期我国各航空公司相继开展建标工作的一部分,作为当时国有六大骨干航空公司之一,在我国主要航空公司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东航建立企业计量标准工作开展的比较早,选取的计量标准器也较先进,当时参与了东航建标工作的人员的口述资料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当时我国民航系统开展计量工作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思路。本文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总结相关领域内先期研究的现状,界定航空计量概念和特点,并对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加以简要论述。由于航空计量涉及的专业背景较深,专业知识及术语较多,因此特地明确了主要计量术语的含义。第二部分,对东航建立企业计量标准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包括计量工作的法律基础,国家计量体系,以及空难事故带来的外界压力。第三部分,记述东航建立计量标准前的机务维修状况、电磁与无线电计量标准的建立过程及其为东航带来的积极作用,并与国内外同期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对标准器的性能加以简单评价。第四部分,总结全篇的主要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结论,并对后续工作提出粗浅的建议和展望。

李海涛[5](2005)在《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测量理论、方法与自动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在广泛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理论分析、工程实现和试验验证等手段,对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中的推力矢量测量理论与方法以及自动测试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推力矢量测量理论方面,分析了六分力模型及六分力试车台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六分力模型的方程求解方法;建立了推力矢量测量九分力模型,提出了弧形轨的设计思想,解决了九分力模型方程求解问题。在推力矢量试车台设计方面,设计了自动液压原位校准系统、原位校准方案以及大刚度万向柔性组合支撑;采用“万向柔性组合支撑+软件数字滤波”的方案,提高了试车台动架的固有频率,解决了试车台动架的振动问题;提出了动架约束互扰问题的解决方法,推导了互扰修正方程;研究了九分力推力矢量测量误差分析方法,并计算了推力矢量测量精度。在九分力推力矢量试车台上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得到了满意的试验结果,验证了九分力模型的合理性和九分力推力矢量试车台设计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九分力模型和九分力推力矢量试车台提高了推力矢量测量的精度,适合用于测量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矢量。在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自动测试技术理论方面,在典型自动测试系统(ATS)的体系结构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测试行为模型、ATS数据模型、数据库模型和通用仪器驱动模型,然后,建立了面向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的开放式柔性ATS体系结构软硬件模型。在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自动测试技术工程应用方面,研究了ATS系统软件设计方法,利用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LabVIEW开发了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的ATS通用系统软件;提出了以标准配置集成方式组建基本型通用ATS的思想,采用“VXI(或PXI)+PLC”的方案,组建了面向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的基本型通用ATS。将基本型通用ATS应用到不同类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气发生器和压力恢复系统地面试验中。经过近千次试验考核,系统满足试验需求,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试验验证了开放式柔性ATS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和基本型通用ATS设计的可行性。基本型通用ATS的实现,为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建立了通用测试平台。

赵冬霞[6](2019)在《幼者本位—民国时期的上海儿童玩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民国时期的上海儿童玩具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学角度,运用功能学、材料学、色彩学、接受美学、游戏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儿童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文章重点厘清了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的关键性问题,包括:(1)玩具生成的背景和基础;(2)玩具的生态和设计力量;(3)对今天玩具设计的启示。除绪论与结论外,本文以“儿童、理念、生态、设计、追寻”为逻辑指引,构建了研究内容的五个章节。第一章为“民国时期的上海儿童”,重点分析玩具的消费群体——上海儿童及其时代境遇;第二章为“民国时期的‘幼者本位’理念及影响”,重点厘清民国时期玩具观念的转变;第三章为“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的生态”,重点研究民国时期玩具设计的生态和多元力量;第四章为“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的设计实践”,重点研究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的设计实践;第五章为“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设计的省思”,重点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在特定时空中生成、发展、繁荣、衰落的时代特征与设计启示。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从完美“成品”到完美“部品”。民国时期为儿童设计的玩具多是“起点含混、结果先决”的完美“成品”;今天的玩具更多是“起点清晰、结果多元”的完美“部品”。2.从“玩物丧志”到“寓教于乐”。民国时期的玩具观是建立在教育者立场上的,虽反对“玩物丧志”的玩具观,但仍强调对儿童玩乐的控制、引导和塑造,是有着明显而确定的影响目的的,不凸显“玩”本身的独立价值;今天的玩具观是基于受教育者的立场,重视探索和准备的过程而非结果的强求。3.从技术完善到人文补强。民国时期的上海儿童玩具质朴而清新,令人可轻易感受到自然气息和情感温度;今天的儿童玩具,正被高科技、智能化及数字化所包围,反衬出在质朴和温度方面的不足。吸收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设计的人文气息养分,有助于今天的设计力量、设计资源、设计要素的整合。4.从成长“标准”到成长“伴侣”。在过去,尽管儿童是玩具的消费者,但是玩具的服务目标实际是家长,家长通过选配玩具预见孩子的未来,玩具是父母教养孩子类型“标准”的体现;今天的父母不再期望也很难掌控孩子的未来,尤其无力“依靠玩具”精确掌控。他们更倾向于尊重孩子自己的情绪情感与个性发展,以养成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其间,玩具的选择、伴随、更新及组合,无疑能不同程度地显现“成长伴侣”的作用,而这样的作用是父母不能代替的。5.从户外游戏到室内探秘。“户外”曾是上海儿童玩乐的基础场景,符合儿童向往自然、探索自然、融入自然的天性,有助于促进儿童的人际互动;今天的上海儿童虽有专属的游戏空间,但失去了同伴间相互嘻戏的机会,客观上变得越来越“宅”。反思、吸收民国时期上海儿童户外玩乐的经验对今天的玩具设计研发应有启示。

杨丽[7](2002)在《基于VXI总线的数据采集模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虚拟仪器是计算机和传统仪器结合的产物,是二十一世纪测控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之一。在基于计算机的虚拟测试技术的发展过程中,VXI总线测试平台无论在技术先进性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都具有强大的优势。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校学科建设项目配置的VXI总线测试系统,通过研究开发,使这套系统成为易于使用、具有可操作性的虚拟仪器。本文介绍了VXI总线测试系统的软硬件组成,简要说明了AMC2320八通道并行数据采集模块的硬件组成和驱动函数,以及用户如何利用厂家提供的驱动函数编写自己的应用程序,重点是测试这个模块的性能指标,包括精度、输入信号的频率范围。最后,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这个数据采集模块自行开发的虚拟仪器——数字示波器和信号分析仪,它们对来自数据采集模块的信号进行分析,并把信号和分析的结果显示在软面板上。

陈金鹰[8](2006)在《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传输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入,检波器精度不断提高,数据采集方法不断更新,勘探区域内检波器的密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是对巨量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加工处理问题。据此,本论文在对地震勘探仪器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数据采集和传输各个环节相关技术进行了综合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 (1) 比较了各类检波器性能,分析了A/D变化数字位数对提高检波器性能产生的影响。为了降低在大规模数字检波器应用中的成本,提出硬件功能的软件化处理思想,通过使原由硬件完成的功能改由软件完成,达到简化检波器和采集站结构的目的。 (2) 提出阵列成道法施工方案,可通过对多个数字检波器任意组合形成新道,将原由采集站完成的部分功能下移到数字检波器去完成,使整个信号采集系统全数字化。并对此种情况下采集站的功能和传输信道界面功能进行了重新分配。 (3) 为解决有线传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导线进行地震勘探数据传输和远程电源供给的方案,为有线方式数据传输开辟了新的途经。测试实验表明,这种导线不仅具有光纤重量轻、抗干扰能力强的特性,还具有抗拉抗折的优点,并且可直接与金属导体连接不用进行光电转换,这些特性在沼泽、海洋地震勘探中具有独特的应用前景。 (4) 分析了自由空间光通信(FSO)的技术特点,提出将FSO用于无线检波器的设计方案。完成了可用于地震勘探数据传输的低成本FSO传输系统设计。 (5) 为解决不同应用环境无线检波器传输问题,对IMS频段的几种无线技术进行了研究比较,进行了对nRF905、nRF401芯片组成的无线收发模块试验。讨论了GSM/GPRS/CDMA在地震勘探领域应用的条件和应用范围。对采用802.11标准的Wi-Fi技术,IEEE 802.16x标准的WiMAX技术和IEEE 802.15.4标准扩展集的ZigBee技术的特点与应用也进行了讨论。 (6) 发展了法国Sercel公司提出的地震区域网络和远程控制系统概念和对地震勘探现场数据进行远距离实时传输的思想。提出满足此功能的通信网络体系CONGN。 上述研究成果,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新的传输体系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所进行大量试验表明,一些技术不仅可用于地震勘探领域,还可应用于其它相关的信号检测和通信领域。

王炳维[9](2003)在《HP E1441A任意波形发生器模块与MIO-64XE-10数据采集模块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虚拟仪器是计算机和传统仪器相结合的产物,是当前测控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之一,在基于计算机的虚拟测试技术的发展过程中,VXI总线测试平台无论在技术先进性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都具有强大的优势。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科建设项目配置的VXI总线测试系统,通过研究开发,使系统成为易于使用,具有可操作性的虚拟仪器。本文介绍了VXI总线测试系统的组成,简要说明了HPE1441A任意波形发生器模块的配置和使用,并结合64通道的MIO-64XE-10模块对任意波形发生器的性能指标给予了相关测试,重点测试了模块的性能指标,包括模块输出信号的频率精度,波形的稳定度。由任意波形发生器产生的波形可以通过示波器显示。构建的任意波形发生器可以满足手绘、表达式输入等特殊要求。由MIO组建虚拟数字示波器和频谱分析仪,通过对任意波形发生器产生的任意波形,用MIO输入计算机进行信号分析与处理,编写了示波器和频谱分析仪的控制软面板,经过软面板的控制可以进行虚拟实验,给实验室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具有一定精度的信号源,在此课题中,软件是实现虚拟仪器的关键,虚拟仪器的关键技术是其总线技术和以图形化编程方法为核心的软件技术,在本文中都有显着体现。VXI仪器是虚拟仪器实施的当然候选者,LabVIEW提供的用流程图将虚拟仪器连接到方块图的方法加快了VXI测试系统配置和编程速度。

奚全生,李鸿飞[10](2002)在《VXI和PXI总线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介绍了VXI和PXI总线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讨论了两种总线各自的特点,并对VXI和PXI总线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二、《电子仪器选购指南》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仪器选购指南》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4)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电磁与无线电计量标准建立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计量学史研究
        1.2.2 航空计量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1 口述史研究方法略述
        1.3.2 案例研究法略述
    1.4 相关概念的含义
        1.4.1 部分法定计量术语
        1.4.2 通用测试设备与航空专用测试设备
第二章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电子计量标准建立的背景
    2.1 我国相关法规
    2.2 我国的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体系
    2.3 西南航空公司伊尔—18飞机“1.18”空难
第三章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电子计量检测标准的建立
    3.1 民航华东地区相关机构沿革
        3.1.1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
        3.1.2 民航102厂
        3.1.3 民航上海管理局上海维修厂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机维修工程部
    3.2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相关计量检测标准建立前的机务维修状况
    3.3 中国东方航空公电子计量标准的建立
        3.3.1 建立计量工作环境
        3.3.2 购买计量标准器具
        3.3.3 人员培训
        3.3.4 建立计量管理制度
        3.3.5 东航电子计量标准的正式建立
    3.4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电子计量标准建立的作用
        3.4.1 对东航机务维修的影响
        3.4.2 对东航后续计量工作的影响
    3.5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电磁与无线电计量标准的性能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电磁与无线电计量标准装置概述
附录2 华金山先生口述实录(录音)
附录3 闫俊女士口述实录(录音)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测量理论、方法与自动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测量技术发展综述
        1.2.1 推力矢量测量的基本概念
        1.2.2 推力矢量测量的关键技术
        1.2.3 推力矢量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自动测试技术发展综述
        1.3.1 自动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1.3.2 自动测试技术发展趋势
        1.3.3 自动测试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1.3.4 自动测试技术在我国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中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推力矢量测量六分力模型和九分力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六分力模型研究
        2.2.1 六分力模型简介
        2.2.2 六分力模型及试车台存在的问题分析
        2.2.3 六分力模型求解方法研究
    2.3 九分力模型研究
    2.4 发动机受力分析
        2.4.1 X方向传感器作用力
        2.4.2 Y方向传感器作用力
        2.4.3 Z方向传感器作用力
        2.4.4 发动机重力计算
    2.5 九分力模型参数求解
        2.5.1 推力矢量以及重力作用线计算
        2.5.2 推力偏心角计算
        2.5.3 推力偏心距计算
        2.5.4 主推力及主推力力矩估计
    2.6 九分力模型及试车台的特点
    2.7 小结
第三章 九分力推力矢量试车台设计及误差分析
    3.1 引言
    3.2 九分力推力矢量试车台设计
        3.2.1 试车台设计原则
        3.2.2 试车台组成
        3.2.3 万向柔性组合支撑设计
        3.2.4 试车台的定位与调试
        3.2.5 自动液压原位校准系统设计
    3.3 试车台固有频率分析
        3.3.1 主推力方向固有频率计算
        3.3.2 重力方向固有频率计算
        3.3.3 水平侧向力方向固有频率计算
    3.4 万向柔性组合支撑互扰问题研究
    3.5 推力矢量测量误差分析
        3.5.1 误差分析方法
        3.5.2 误差来源分析
        3.5.3 误差分析
    3.6 推力矢量测量误差计算
        3.6.1 发动机推力测量误差计算
        3.6.2 推力偏心角测量误差计算
        3.6.3 推力偏心距测量误差计算
    3.7 地面试验数据处理
        3.7.1 X、Y、Z三个方向的推力曲线
        3.7.2 发动机推力矢量曲线
        3.7.3 推力偏心角和推力偏心距曲线
    3.8 小结
第四章 ATS体系结构分析
    4.1 引言
    4.2 ATS体系结构硬件模型与标准分析
        4.2.1 ATS体系结构硬件模型分析
        4.2.2 ATS体系结构硬件标准分析
    4.3 ATS体系结构软件模型与标准分析
        4.3.1 ATS体系结构软件模型分析
        4.3.2 ATS体系结构软件标准分析
    4.4 开放式柔性ATS体系结构软硬件模型
    4.5 小结
第五章 开放式柔性ATS体系结构研究
    5.1 引言
    5.2 测试行为模型设计
        5.2.1 测试行为分析与描述
        5.2.2 测量行为模型
        5.2.3 控制行为模型
    5.3 ATS硬件模型设计
        5.3.1 测试系统硬件结构分析
        5.3.2 层次化的ATS硬件模型设计
    5.4 数据模型与数据库模型设计
        5.4.1 ATS所涉及的数据分析
        5.4.2 外部数据分析与模型设计
        5.4.3 内部数据分析与模型设计
        5.4.4 系统数据库模型设计
    5.5 通用仪器驱动模型设计
        5.5.1 测量设备通用驱动模型和程序设计
        5.5.2 控制设备通用驱动模型和程序设计
    5.6 ATS软件模型设计
        5.6.1 结构模型设计
        5.6.2 逻辑模型设计
    5.7 小结
第六章 ATS系统软件设计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系统软硬件平台选择
        6.2.1 ATS系统软件开发平台选择
        6.2.2 计算机和操作系统选择
        6.2.3 数据库引擎选择
    6.3 系统数据库设计
        6.3.1 数据库逻辑物理模型设计
        6.3.2 数据库框架设计
    6.4 系统软件设计
        6.4.1 软件功能分析与设计
        6.4.2 操作流程分析与设计
        6.4.3 ATS系统软件功能引擎设计
    6.5 小结
第七章 基本型通用ATS设计实现与应用
    7.1 引言
    7.2 基本型通用ATS设计
        7.2.1 系统总体设计
        7.2.2 信号传输方式设计
        7.2.3 现场接口机柜设计
        7.2.4 测试转接机柜设计
        7.2.5 测量分系统设计
        7.2.6 控制分系统设计
        7.2.7 ATS通用系统软件设计
    7.3 可靠性与安全设计
        7.3.1 可靠性设计
        7.3.2 抗干扰设计
        7.3.3 安全性设计
    7.4 基本型通用ATS的工程应用
        7.4.1 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中的应用
        7.4.2 在燃气发生器地面试验中的应用
        7.4.3 基本型通用ATS的特点
    7.5 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及撰写的报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

(6)幼者本位—民国时期的上海儿童玩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儿童
    1.1 上海儿童的人口构成与社会分层
        1.1.1 上海儿童的人口构成
        1.1.2 上海儿童的社会分层
    1.2 涉及儿童成长的多维关系
        1.2.1 社会与儿童身份
        1.2.2 政府与儿童权利
        1.2.3 学者与儿童关怀
    1.3 “儿童/玩具/游戏”的关系
        1.3.1 游戏与儿童天性
        1.3.2 器具与游戏场景
        1.3.3 玩具与儿童恩物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幼者本位”理念及影响
    2.1 “幼者本位”理念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2.1.1 “幼者本位”的思想内涵
        2.1.2 “幼者本位”的时代意义
    2.2 “幼者本位”对民国上海儿童的影响
        2.2.1 儿童与养成保育
        2.2.2 儿童与娱教空间
        2.2.3 儿童与玩具读物
        2.2.4 儿童与国货用品
    2.3 “幼者本位”影响下的玩具观
        2.3.1 从“消遣器具”到“育儿媒介”
        2.3.2 从“泥车瓦狗”到“益智教具”
        2.3.3 从“小技偏道”到“工业产品”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的生态
    3.1 玩具审查机制对上海玩具业的影响
        3.1.1 关于玩具审查的机制
        3.1.2 关于玩具审查的内容
        3.1.3 关于玩具审查的影响
    3.2 儿童玩具构成的背景
        3.2.1 幼教理念的达成
        3.2.2 商业逻辑的推动
        3.2.3 时政影响的折射
        3.2.4 亲子互动的需求
    3.3 儿童玩具系统的构建
        3.3.1 儿童成长的分期理论
        3.3.2 儿童分期与玩具序列
        3.3.3 儿童分期与玩具等级
    3.4 儿童玩具的“伴随”属性
        3.4.1 伴随儿童的身体发育
        3.4.2 伴随儿童的心理养成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的设计实践
    4.1 儿童玩具的材料种类与工艺
        4.1.1 关于玩具材料种类
        4.1.2 关于加工工艺
        4.1.3 关于评价体系
    4.2 玩具的仿制与自创
        4.2.1 玩具的造型与设计
        4.2.2 上海玩具与国外玩具比较
    4.3 玩具工艺与结构的仿制与改造
        4.3.1 动力型设计——国外“自动”玩具
        4.3.2 制约型设计——赛璐珞玩具
        4.3.3 集约型设计——马口铁玩具
    4.4 从“西化”到“游戏”的玩具色彩渐进
        4.4.1 “设色术”与玩具色彩设计
        4.4.2 色料对玩具色彩设计的影响
        4.4.3 上海本土的玩具色彩实践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设计的省思
    5.1 西方工业背景下的本土设计力量
        5.1.1 玩具设计标准的提出与实践
        5.1.2 玩具设计师与同业公会的建立
    5.2 民族主义背景下的本土设计生态
        5.2.1 国货倡议下民族主义走向
        5.2.2 复制、模仿、改制、自创等设计成长阶段
    5.3 外侨标准参照下的本土设计走向
        5.3.1 游戏空间与玩具互动
        5.3.2 角色偶像与卡通玩具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VXI总线的数据采集模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VXI总线的产生及发展
    1.2 虚拟仪器的产生及发展
    1.3 虚拟仪器的分类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VXI总线测试系统
    2.1 硬件结构
    2.2 软件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MC2320数据采集模块
    3.1 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
    3.2 驱动函数及编程说明
        3.2.1 驱动函数
        3.2.2 编程说明
    3.3 主要性能指标测试
        3.3.1 精度
        3.3.2 输入信号的频率范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示波器
    4.1 虚拟示波器的优点
    4.2 性能指标
    4.3 使用说明
    4.4 时频参数的测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号分析仪
    5.1 使用说明
    5.2 窗函数
    5.3 滤波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和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8)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传输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传输体系演化
        1.1.1 全模拟地震仪器系统
        1.1.2 数字记录的主机系统
        1.1.3 地震电缆信号的数字传输
        1.1.4 多种数据传输模式
        1.1.5 全数字地震数据传输与记录
    1.2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国内外动态
        1.2.1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改进
        1.2.2 地震勘探装备的市场竞争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论文研究基本思路
    1.4 本论文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4.1 主要完成的研究成果
        1.4.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地震勘探信号采集研究
    2.1 引言
    2.2 地震勘探检波器性能比较
        2.2.1 电磁感应式检波器
        2.2.2 压电检波器
        2.2.3 超级检波器
        2.2.4 MEMS传感器
    2.3 数字检波器研究
        2.3.1 基于MEMS数字检波器
        2.3.2 基于传统传感器的数字检波器
    2.4 提高检波器数据精度方法研究
        2.4.1 A/D转换器量化噪声对量化级数的影响
        2.4.2 过采样对A/D转换器量化噪声的影响
        2.4.3 误差和非线性及漂移对精度的影响
        2.4.4 噪声对分辨率影响与计算
    2.5 提高地震勘探数据分辨率的措施
        2.5.1 高阶∑Δ调制器信噪比的改善
        2.5.2 高频信息补偿措施
        2.5.3 数字检波器硬件功能软件化方法研究
    2.6 结论
第3章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有线传输研究
    3.1 引言
    3.2 采集信号数据量的计算
        3.2.1 单线容量计算
        3.2.2 多线容量计算
    3.3 现有传输方式比较
        3.3.1 有线数据传输方式
        3.3.2 无线数据传输方式
        3.3.3 混合数据传输方式
        3.3.4 阵列成道法传输方式
    3.4 新型有线数据传输方式研究
        3.4.1 塑料导电的基本原理
        3.4.2 电信号传输研究
        3.4.3 传输系统模型
    3.5 结论
第4章 FSO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FSO的基本特性研究
        4.2.1 FSO通信的传输特点
        4.2.2 FSO通信的应用领域
    4.3 基于FSO的无线收发系统设计
        4.3.1 对FSO基本指标的确定
        4.3.2 小线数据传输FSO系统设计
        4.3.3 FSO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4.4 结论
第5章 地震勘探数据无线传输研究
    5.1 引言
    5.2 区域地震网络概念
    5.3 基于nRF系列芯片技术的传输研究
        5.3.1 nRF系列芯片技术特点
        5.3.2 基于nRF系列芯片电路试验
        5.3.3 nRF905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
        5.3.4 无线区域网络组成研究
    5.4 基于GSM/GPRS及CDMA的无线传输研究
    5.5 基于802.1x协议的无线传输研究
        5.5.1 WiMAX技术
        5.5.2 Wi-Fi技术
        5.5.3 Zigbee技术
    5.6 结论
第6章 地震勘探远程传输初步设想
    6.1 引言
    6.2 地震勘探数据远程传输
        6.2.1 地震勘探数据远程直接传输
        6.2.2 地震勘探数据接入传输方式
        6.2.3 现有通信网适应未来业务的演化
    6.3 CONGN的网络结构
        6.3.1 网络地址与业务划分
        6.3.2 主要业务的数据格式
        6.3.3 CONGN网络的路由组织
        6.3.4 业务提供与路由交换过程
    6.4 CONGN的部分功能设计与仿真
        6.4.1 交换链路的设计与仿真
        6.4.2 用户终端模型的设计与仿真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
    7.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出版的教材及专利
博士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9)HP E1441A任意波形发生器模块与MIO-64XE-10数据采集模块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虚拟仪器简介
    1.2 虚拟仪器的特点
    1.3 虚拟仪器的发展方向
    1.4 虚拟仪器的设计与实现步骤
第二章 VXI总线测试平台简介
    2.1 硬件结构
        2.1.1 VXI机箱
        2.1.2 器件模块
    2.2 软件结构
        2.2.1 接口软件
        2.2.2 仪器驱动程序
        2.2.3 软件开发平台LabVIEW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任意波形发生器模块HPE1441A
    3.1 任意波形发生器HPE1441A简介
    3.2 直接数字合成技术(DDS)
    3.3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功能及特点
    3.4 主要性能指标测试
        3.4.1 波形失真度的测量
        3.4.2 频率稳定度的测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示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4.1 虚拟数字示波器的设计
    4.2 仪器功能
    4.3 软件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频谱分析仪
    5.1 频谱分析仪的设计
    5.2 频谱分析仪的应用
    5.3 频谱分析仪的发展
    5.4 本章小结
展望
结束语和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10)VXI和PXI总线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VXI总线的特点
2 PXI总线的特点
3 VXI和PXI总线技术的应用
4 VXI和PXI总线技术的发展趋势
    (1)仪器模块与DSP技术相结合向智能化发展
    (2)应用系统向小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
    (3)仪器驱动由P&P向IVI方向发展
    (4)测控系统由独立系统向网络化发展
5 结束语

四、《电子仪器选购指南》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仪器选购指南》介绍[J]. 杨士友.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96(01)
  • [2]机载电台二级自动测试设备研究与设计[J]. 王立新. 电讯技术, 1997(05)
  • [3]模拟器件天地[J]. 北京市英赛尔器件集团. 电子产品世界, 1997(09)
  • [4]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电磁与无线电计量标准建立始末[D]. 朱智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5]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测量理论、方法与自动测试技术研究[D]. 李海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1)
  • [6]幼者本位—民国时期的上海儿童玩具研究[D]. 赵冬霞. 上海大学, 2019(02)
  • [7]基于VXI总线的数据采集模块的研究[D]. 杨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2(02)
  • [8]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传输体系研究[D]. 陈金鹰. 成都理工大学, 2006(12)
  • [9]HP E1441A任意波形发生器模块与MIO-64XE-10数据采集模块的应用研究[D]. 王炳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3(02)
  • [10]VXI和PXI总线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J]. 奚全生,李鸿飞.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2(11)

标签:;  ;  ;  ;  ;  

《电子仪器选型指南》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