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核无菌两线粳稻N5088s/R9-1规模化生产示范成功

光敏核无菌两线粳稻N5088s/R9-1规模化生产示范成功

一、光敏感核不育两系粳杂N5088s/R9-1大面积生产示范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东丽,李志彬,张平良,蔡卓,曲丽君,王芳,华泽田[1](2016)在《我国杂交粳稻育种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本文回顾了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对当前杂交粳稻研究现状及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根据当前杂交粳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技术策略,以促进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

斯华敏,刘文真,付亚萍,孙宗修,胡国成[2](2011)在《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现状和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迅猛,截止到2010年年底,共有427个两系杂交组合通过了省级或国家新品种审定,其中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的品种有62个。2005年至2011年,农业部冠名"超级稻"的83个品种中,两系杂交水稻占17个。据农业部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表的统计资料,1993年到2009年共有121个两系组合年推广面积达到或者超过6 700hm2,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097.4万hm2(3.15亿亩)。2002年两优培九的推广面积达到82.5万hm2,荣登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榜首。此后7年,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种植面积6次位居第一,1次位居第二。目前两系杂交水稻占全国杂交水稻总面积的20%左右,已经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类型,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陈兰[3](2010)在《水稻6个异交相关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文中指出我国每年种植的杂交籼稻面积为1600多万hm2,约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2%,产量占稻谷总产的66%。我国粳稻年种植面积为828万hm2,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27%,其中杂交粳稻种植面积仅是粳稻总种植面积的3%。与杂交籼稻相比,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竞争优势较弱和制种产量较低。提高杂交粳稻制种产量的关键是改良其异交特性,水稻异交性状是与异交结实率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直接影响杂交水稻制种的产量。在制种中如果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而且花期、花时相遇又好,那么制种就可获得高产和稳产。因此,对水稻异交习性进行遗传研究,可为水稻高异交率不育系的选育和高产制种提供理论依据和载体材料。本论文从太湖流域水稻核心种质中选取95个品种构成自然群体(简称总群体)作为试验材料,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通过对自然群体的剑叶角度、花丝长度、花药长度、柱头长度、柱头外露率和开颖角度这6个异交性状进行田间调查,作为表现型;利用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93个SSR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鉴定,以剖析该群体的遗传特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采用TASSEL软件的GLM(General linear model)方法对标记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发掘有利等位变异和相应载体品种,并对优异品系进行遗传鉴定。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6个异交性状在总群体中的变异系数不同,总群体中柱头外露率的变异系数在6个性状中最大,为62.9%;其次为剑叶角度,为50.2%;变异系数最小的性状为花丝长度,为9.9%。说明在总群体中柱头外露率和剑叶角度比其他4个性状具有更大的异质性和更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可供育种选择。(2)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93个sSR标记在95个品种中总共发现了430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为5,变化范围是2-11。基因多样性的平均值为0.593,变化范围是0.021-0.866,平均每个位点的PIC值为0.529,变化范围是0.021-0.851。表明本研究所用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利用STRUCTURE软件对自然群体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自然群体被划分为10个亚群。进一步分析亚群数目的生物学意义,发现自然群体亚群划分与其抽穗期早晚的分化类型相关,表现出遗传上的分化与生态类型的划分有关联。(4)在93个SSR位点的4278种位点组合中,不论是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点组合,还是不同染色体上的位点组合,都有一定程度的LD存在。地方品种群体不平衡成对位点数占全部位点对数的31.2%,推广品种群体不平衡成对位点数占全部位点对数的8.27%。但从D平均值看,地方品种群体为0.681,推广品种群体为0.724,人工选择加大了连锁不平衡的程度。(5)共检测到47个与异交性状相关联的SSR分子标记,其中11个与剑叶角度相关联,9个与花丝长度相关,34个与花药长度相关,10个与柱头长度相关,12个与柱头外露率相关,3个与开颖角度相关。(6)发掘了一批携有优良等位变异且效应值较大的载体品种。携有RM450-138bp条带的“无芒早稻”对增大剑叶角度、花丝长度和花药长度效应最大,带有RM336-145bp条带的“籼恢429"对增大柱头长度效应最大,带有RM234-143bp条带的“南农粳62401”对提高柱头外露率效应最大,带有RM257-189bp条带的“C堡”对增大开颖角度效应最大。

章琦[4](2009)在《中国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改良》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国杂交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进展迅速。在大面积种植的籼型三系和两系杂交稻中主要应用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4,白叶枯病在生产中几乎"销声匿迹"了20年。但近年来,此病害却在长江流域一些种植新组合的稻田里又爆发了。什么原因引起它再度流行?品种的抗性是否还有效?抗病育种是否还是水稻改良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抗病基因培育出更为持久的抗性品种?为回答这些问题,就我国杂交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改良,寄主与病菌群体的互动演变效应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拓宽抗性遗传基础、白叶枯病菌毒性群体结构、基因轮换、合理利用基因等问题。在采用了包括传统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的综合策略后,杂交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研究将出现新的局面。

王丹英[5](2008)在《水稻品种演替过程中植株形态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近些年我国水稻的单产超过6t hm-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5%,其中品种改良对我国水稻产量的增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水稻品种的演进过程中,产量、株型和氮利用效率均发生变化。本文以不同时期早籼常规稻、晚粳稻和杂交稻为材料,研究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植株形态和氮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期为水稻育种和栽培提供指导。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水稻株型的演变特征通过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的种植试验,比较不同时期水稻品种的产量及植株形态。本文的研究表明,早籼稻随品种的演变,产量逐步提高。这主要是收获指数的提高,其关键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加,每穗粒数的改良则是着粒密度的增加所致,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随品种演变变化不大。杂交籼稻随着品种的演变,单丛有效穗数下降,单丛产量和生物量有所降低,株高、千粒重、每穗粒数略有上升。浙江省晚粳产量增加最快的阶段是60年代,此阶段的水稻品种类型可分为穗粒兼顾型和穗数型,70年代后产量增幅较慢,品种多为穗粒兼顾型。在植株形态中,近代晚粳稻品种(的剑叶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小于早代品种,倒3叶长度、剑叶和倒3叶的宽度大于早代品种;近代品种较矮,各节间长度均小于早代品种,但茎秆密度和单位叶鞘重于早代品种;着粒密度高于早代品种。2、不同时期水稻品种产量对氮肥用量的响应通过不同施氮量处理,研究氮肥用量对不同时期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粳稻产量施氮肥的处理显着高于不施氮的处理,在氮肥对晚粳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上,早代品种(育成年份1985年以前)施N量150kg hm-2时的产量和有效穗数高于255kg hm-2,而近代品种(育成年份1985年后)的产量在施N量150kg hm-2和255kg hm-2时的产量无显着差别,即早代品种适宜施氮量低于近代品种。杂交籼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着增加,其中近代育成的杂交稻品种,产量增加幅度大于早期品种。3、水稻品种氮利用效率的演变通过不同氮肥试验,研究粳稻和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N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晚粳稻品种演替过程中,N肥的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在所有施氮水平均略有上升,氮肥的吸收利用率在施氮量75kg hm-2和150kg hm-2时,随品种的演替先下降后上升,在高施氮量下,近代育成品种N肥吸收利用效率高于早代品种。三系杂交籼稻品种演替过程中N肥利用效率的变化与施氮量有关,在施氮量75kg hm-2时,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下降,而在施氮量为255 kg hm-2时,则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氮肥利用效率无明显变化。粳稻品种氮肥的农学利用效率与偏生产力与抽穗前后氮素的积累量相关性不显着,而杂交稻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吸收效率与抽穗前、抽穗后和整个生育期的氮积累量、产量、干物质量显着正相关。

廖亦龙,王丰,李传国,李曙光,柳武革,刘振荣,黄德娟[6](2002)在《两用核不育水稻的选育与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鉴定及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种的优势,并从核不育基因供体和受体的选择方面阐述了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同时,还综述了我国两用核不育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王长义,方国成[7](1997)在《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及其所配组合在云南等地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1991~1996年,以N5088S配制的两系杂交粳稻系列组合鄂粳杂1号、N5088S/R183、N5088S/R91等在云南腾冲、浙江安吉、江西滨湖等地试种、示范8万多hm2,均表现出较强的产量优势,比当地对照种增产66%以上,高的达30%。繁殖、制种、示范配套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进展。

王长义,胡刚,夏明元[8](1993)在《两系粳杂优势浅析》文中指出 利用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培育两系法品种间和亚种间的杂交稻,已成为水稻育种家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两系粳杂组合在生产上应用成功,是水稻育种史上又一重大突破。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两系粳杂具有五大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王长义,冯云庆,夏明元,胡刚,戚华雄,何予卿,罗声群[9](1993)在《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选育与应用初报》文中认为1981年以湖北省光敏感核不育水稻(HPGMSR)农垦58S为不育基因供体,与晚粳品种农虎26杂交,经过多代连续选择,于1986年育成N5088S。多年来,通过在早、晚两季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分期播插、光照处理、异交结实性考察、抗性、米质鉴定等,确认N5088S具有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明显、开花习性好、易制种、自交结实率高、抗性好、米质优、配组优势强等特点,是一个较好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1992年8月通过了湖北省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1992年用它制种133hm2,杂种试种示范2000hm2。

程航[10](1992)在《抓住机遇 积极示范推广两系晚粳杂》文中认为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是我国南北稻区的过渡地带,在耕作制度上单双稻并重,在品种类型上籼粳稻并存。早在50年代,我省就实行了早籼晚粳的稻作栽培制度,双季晚粳稻种植面积曾达1500万亩左右,由于晚籼杂交水稻的推广,我省晚粳稻种植面积逐步下降,1991年常规晚粳稻面积仅存500多万亩。

二、光敏感核不育两系粳杂N5088s/R9-1大面积生产示范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敏感核不育两系粳杂N5088s/R9-1大面积生产示范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杂交粳稻育种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杂交粳稻育种历史回顾
2 杂交粳稻育种现状及主要进展
    2.1 杂交粳稻研究团队情况
    2.2 杂交粳稻主要育种成果和进展
        2.2.1 高异交特性不育系培育
        2.2.2 优势群与配组模式研究,育成强优势杂交种
        2.2.3 杂交粳稻制繁种取得新突破
3 杂交粳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1 开展杂交粳稻优势利用相关材料与基因挖掘,解决杂交粳稻资源及亲本材料单一的问题
    3.2继续加强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及杂交粳稻配组模式研究,解决杂交粳稻优势问题
    3.3 加强红莲型细胞质利用,解决杂交粳稻不育系育性稳定问题
    3.4 多途径利用水稻杂种优势,解决杂交粳稻用种量问题

(2)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现状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两系杂交水稻育种和推广
    1.1 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审定与 “超级稻”的冠名
    1.2 两系杂交水稻的推广
2 主要的两系杂交水稻组合
3 主要的光温敏不育系
4 主要的恢复系
5 两系杂交水稻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主推组合来源单一
    5.2 部分审定组合及冠名超级稻的两系杂交水稻推广速度还不快
    5.3 南方稻区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份额有待提高, 北方稻区仍是空白
    5.4 不育系的遗传背景较窄, 新资源的发掘力度亟待加强
    5.5 缺乏应对气候异常导致制种纯度降低的策略
    5.6 两系杂交稻的制种成本高
6 继续发展两系杂交水稻的建议
    6.1 加大光温敏核不育资源的开放与合作
    6.2 加强光温敏核不育新资源的发掘与鉴定
    6.3 加强两系杂交水稻的制繁种研究
    6.4 加强两系杂交稻组合的选育与推广
    6.5 应用新技术加强对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分子机理的研究
    6.6 开展现有光温敏不育系的系谱研究与杂交选育

(3)水稻6个异交相关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及英汉对照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异交性状的研究进展及其改良
        1.1 水稻开花习性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及遗传研究进展
        1.2 水稻花器性状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及遗传研究进展
        1.3 水稻的穗层结构、剑叶性状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及遗传研究进展
    2 关联分析及其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2.1 关联分析的概念及原理
        2.2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2.3 水稻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2.4 关联分析的应用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田间种植及性状调查
        2.2 DNA提取和PCR扩增
    3 数据分析
        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连锁不平衡程度的衡量
        3.3 群体结构分析
        3.4 确认与异交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
        3.5 确认与异交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太湖流域水稻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连锁不平衡分析
        1.1 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1.2 太湖流域水稻自然群体群体结构分析
        1.3 太湖流域水稻自然群体SSR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及其衰减延伸距离
        1.4 太湖流域水稻95个品种6个异交相关性状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及方差分析
        1.5 与异交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及其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
        1.6 与异交性状相关联的优异等位变异及其载体品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全文讨论
    2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中国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杂交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改良
    1.1 三系杂交籼稻
    1.2 三系杂交粳稻
    1.3 两系杂交稻
2 寄主与病菌群体的互动演变效应
    2.1 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变异狭窄的潜在危险
    2.2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原菌的遗传群体结构的变化特点
    2.3 亚洲国家水稻白叶枯病菌群体及有效抗性基因
3 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改良途径
    3.1 拓宽抗性遗传基础
    3.2 综合策略

(5)水稻品种演替过程中植株形态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水稻品种的演变
        1.1.1 品种改良对水稻增产的作用
        1.1.2 我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历史阶段
        1.1.3 我国水稻主栽品种的演变
    1.2 水稻的株型研究
        1.2.1 水稻植株形态研究进展
        1.2.2 水稻的理想株型模式
        1.2.3 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和株形性状的演变
    1.3 水稻的氮利用效率
        1.3.1 影响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因素
        1.3.2 水稻品种氮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
        1.3.3 水稻氮利用效率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1.3.4 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氮利用效率的变化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现状
        1.4.2 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籼稻品种演替过程中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项目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常规早籼稻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
        2.3.2 常规早籼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3 杂交稻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
    2.4 讨论
第三章 利用农垦58 衍生系研究浙江省晚粳产量和植株形态的改良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产量及其构成
        3.3.2 植株形态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高土壤肥力环境下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对氮肥用量的响应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氮肥用量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4.3.2 不同年代粳稻品种产量最高时的N 水平差异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水稻品种演替过程中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测定项目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晚粳稻
        5.3.2 三系杂交稻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明确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植株形态的变化,提出不同类型水稻株型改良的方向
        6.1.1 早籼稻
        6.1.2 杂交籼稻
        6.1.3 单季粳稻
    6.2 探明不同时期育成水稻品种产量对氮肥的响应
    6.3 明确品种改良过程中氮肥利用率的变化及其与氮素积累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两用核不育水稻的选育与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光敏核不育系的发现、鉴定及初步研究
    1.1 光敏核不育系的发现与鉴定
    1.2 利用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种的优势
    1.3 研究发展阶段
2 实用型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
    2.1 临界温度是实用型两用核不育系选育的关键
    2.2 实用型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指标
    2.3 实用型两用核不育系选育措施
        2.3.1 核不育基因源的选择
        2.3.2 核不育基因受体的选择
3 两系法杂交水稻选育利用进展
    3.1 两系法杂交粳稻的选育利用
    3.2 两系法杂交籼稻的选育利用
    3.3 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组合的选育利用
4 讨 论
    (1) 关于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的结实充实问题。
    (2) 广亲和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利用。

(9)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选育与应用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育经过
二、N5088S生育特性
三、N5088S育性稳定性与光温反应特性
四、N5088S初步利用效果
    1. 配组优势
    2. 繁殖产量
    3. 制种效果
五、应用前景

四、光敏感核不育两系粳杂N5088s/R9-1大面积生产示范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杂交粳稻育种进展与展望[J]. 东丽,李志彬,张平良,蔡卓,曲丽君,王芳,华泽田. 中国稻米, 2016(05)
  • [2]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现状和建议[J]. 斯华敏,刘文真,付亚萍,孙宗修,胡国成. 中国水稻科学, 2011(05)
  • [3]水稻6个异交相关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D]. 陈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4]中国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改良[J]. 章琦. 中国水稻科学, 2009(02)
  • [5]水稻品种演替过程中植株形态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D]. 王丹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6]两用核不育水稻的选育与利用研究进展[J]. 廖亦龙,王丰,李传国,李曙光,柳武革,刘振荣,黄德娟. 作物研究, 2002(S1)
  • [7]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及其所配组合在云南等地的应用[J]. 王长义,方国成. 湖北农业科学, 1997(06)
  • [8]两系粳杂优势浅析[J]. 王长义,胡刚,夏明元. 湖北农业科学, 1993(08)
  • [9]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选育与应用初报[J]. 王长义,冯云庆,夏明元,胡刚,戚华雄,何予卿,罗声群. 湖北农业科学, 1993(06)
  • [10]抓住机遇 积极示范推广两系晚粳杂[J]. 程航. 湖北农业科学, 1992(10)

标签:;  ;  ;  ;  ;  

光敏核无菌两线粳稻N5088s/R9-1规模化生产示范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