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必须克服“光环效应”

班级管理必须克服“光环效应”

一、班级管理中必须克服“晕轮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孙永[1](2020)在《谨防班级管理中的“晕轮效应”》文中指出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这艘大船的掌舵人。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可能会伴有"晕轮效应"等问题,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注意结合心理学方面的原理与定律等知识,有效预防与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晕轮效应",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益。

周爱华,顾启洲[2](2011)在《教育评价要警惕“晕轮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晕轮效应是指对某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只从局部出发,然后扩展出较长期的整体印象。晕轮效应常常表现为以偏概全、以貌取人等特征,它常常以一个人某一方面的突出优点扩展到对一个人其他方面也予以积极肯定;或一个人某一方面缺点突出,它往往就会认为这个人的各个方面都不行。晕轮效应不但表现在以

陆奕玮[3](2018)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教师语言运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的效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写道:“教师不仅要具备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能力、水平、生理、心理以及外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语言千差万别。本研究对76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发现教师语言现状如下:一是教师语言基础不扎实;二是教师自身的认知和行动没有完全统一;三是教师随着教龄的增加,上进心逐渐降低;四是在语言方面的进修培训存在空白。研究显示,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存在几个语言问题:1.教师语言不规范;2.教师语言随意性;3.教师语言缺乏针对性;4.教师语言缺乏艺术性;5.教师语言缺乏情感性;6.教师语言高控制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为了改善教师语言,总结出几条优化教师语言的策略:(一)从教师自身角度看:1.教师应加强自身语言修养;2.提高教师语言使用技能;3.与其他语言有机结合。(二)从相关教育部门和幼儿园角度看:1.加强职前职后培训,锻炼教师的语言;2.提高教师语言的考核比重,加强监督。

王枫[4](2015)在《关于教师学业偏见的成因及克服策略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对一些学生存在偏见,尤其是对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教师的学业偏见在教学中化为惩罚、冷眼和嘲笑,给学生身心都造成巨大伤害。同时教师的学业偏见,也是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一大拦路虎。有鉴于此,在对偏见相关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选取C学校E班级为样本进行听课并观察师生课上课下的交流互动,与老师、学生深入交流,通过访谈、问卷的方式试图找出教师学业偏见的危害和成因,结合理论建构切实可行的策略帮助教师克服自身的学业偏见,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本研究分为六大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问题缘起、已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理论研究部分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探讨了学业偏见的内涵和特点,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教师学偏见的成因,并对教师克服学业偏见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二章概括了笔者以C中学E班级为例对教师持有学业偏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做简要分析;第三章结合教师访谈探究了教师产生学业偏见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并结合理论有针对性地建构了教师学业偏见的克服策略;第四章详述了笔者利用所建构的策略对Y教师的学业偏见进行干预,并分析干预结果;第五章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局限。结合偏见相关理论,导致教师产生学业偏见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学习、验证性偏见、归因偏差和人际知觉偏差。综合实际调查研究发现教师的观念和素质以及现行教学评价制度也是影响教师产生学业偏见的重要因素。针对学业偏见形成的原因,本研究建构了相应的克服策略:加强自我反思,树立教育公平理念;正确认识和看待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主动与学困生交流,积极期待学困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通过干预研究对所建构的学业偏见克服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检测发现,教师在践行学业偏见克服策略后,教师自觉克服学业偏见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师生关系有明显改善。笔者通过对教师学业偏见的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和干预研究,证明了教师学业偏见是可以通过相应的策略进行克服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教师学业偏见带来的危害。

李红梅[5](2017)在《社会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院校班级管理面临学生自律性弱、情绪管理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助长理论、聚光灯效应、晕轮效应、成败效应可以有效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徐小琼[6](2015)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三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M中学为个案》文中提出高三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是学生勤奋刻苦后收获的一年。高三年级的教学质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高三学生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待,这无形的给高三学生带来各种压力,不能正确认识高考的真实意义,也不能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而班主任作为班级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指挥者,同样在这个阶段被赋予特殊的教育使命和特殊的教育身份,这也无形的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或多或少的压力,赋予了班主任的管理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面对高三年级的特殊使命,高三班主任要转变角色,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不仅要加强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的管理,实现学校的高考目标,圆学生的大学梦,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之外的各种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的发展更全面、更协调。随着教育改革的推动,开展新课程改革与提高教育质量的步伐逐渐加快,新课程改革要求解决传统教育的师控性与学生的被动接受性,要彰显学生主体的突出。迁移到班级管理中,要求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做到参与的全员性、激励的有效性、关系的协调性等。为此,班主任在新课改背景下,要用新课程理念做指导,实现班集体建设与管理走向“和谐”,为高三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三班级管理以追求升学率为主,片面强调高考成绩,忽略学生身心发展,这必然使得身心健康的班级管理与师生的发展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因此,加强高三班主任的班集体建设与管理,是每个班主任应该思考的问题,不仅关乎学校高考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关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以乐山市M中学的高三班级和N中学十四班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整理了已有的班主任班级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法、访谈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M中学和N中学高三的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生进行访谈,分析M中学高三班主任的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现状,提出现在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归因,找出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不利因素,再通过对N中学十四班的学生、老师进行访问笔录,实证探究出周老师班级管理优秀的经验,为提出N中学高三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对策奠定实践基础,使班主任的管理做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使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班级的和谐发展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为高三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以良好的心态战胜高考。

刘江[7](2019)在《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 ——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和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文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局和困惑。然而,与文学有关的评奖却大行其道,经久不衰。究其原因,乃在于各利益相关方对文学奖声誉“红利”与“祝圣权力”的觊觎。文学奖不仅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形而上功能,其催生的多重效应也潜藏着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一般规律。文学奖声誉的创建、积累、维护与传播过程也体现和反映了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智慧。遗憾的是,传统的文学奖研究大多关注其制度性的一面和经典化功能,或聚焦文学奖个案的评奖机制,缺乏对文学奖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意义的思考。虽有个别学者论及文学评奖的声誉经济现象,但其切入视角仍归属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或文化学范畴,更遑论就文学奖声誉影响力进行系统的跨学科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另一方面,现有的声誉研究对象仅囿于企业或一般社会组织,长期忽略了作为一种特殊组织行为的文学评奖活动所蕴含的声誉管理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声誉经济,也忽略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与文学奖多元效应之间的逻辑关联等理论性与现实性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文学奖为研究对象,从“声誉”这一文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最大公约数出发,借助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之法,对文学奖声誉影响力进行系统的跨学科考察。本研究基于跨学科的视角,首次提出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系统性研究课题,既致力于该议题的理论与模型建构,也注重对其进行科学的实证分析与量化测评,以期拓展文学奖研究和声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视域。概而言之,本研究的贡献或创新之处涉及理论、方法与实践等三个层面。理论上,本研究尝试就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创建,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本体性问题,如概念、内涵、特征、利益相关者网络、构成因素等进行了理论界定;二是厘定了文学奖声誉管理概念的特定内涵与外延,剖析和构建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路径、管理模型和实践机制;三是分析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效应表征,指出资本化和经典化是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两大核心效应,并以莫言为例对其分别进行了实证考察;四是从声誉测量的角度构建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测评的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对其效度和信度进行了检验。方法上,本研究试图实现三个融合:一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理念与思想的融合,即将声誉理论、文化资本理论、文学经典化理论等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和文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融为一体;二是将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融合,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文学研究模式中,引入了定量统计分析,从而将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入文学研究之中;三是理论建构与案例分析相融合,即在进行理论建构的同时,既注重理论探讨围绕案例分析展开,也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反向检验理论建构之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实践中,本研究的预期贡献可概括为三个维度:一是对国家而言,可以为我国文学评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跨文化传播;二是对文学奖管理机构而言,有助于其发现相关文学奖项在声誉创建、维护、提升、传播、管理等方面的短板,从而为其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三是对文学奖各利益相关群体来说,基于本研究创建的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模型的评价结果,能为其在评奖参与、赞助捐赠、市场介入等决策上提供较为科学、可信的参照标准。本研究由八个章节构成,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提出本研究的选题要义和研究意义,并就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预期创新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文学奖及其声誉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缜密的爬梳,回顾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多学科框架下的声誉理论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了述评。第三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理论构念。探讨了文学奖声誉的定义和内涵,总结了其六大特征及利益相关者网络。第四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构成因素。从奖项身份特征、管理策略和利益相关者三个层面,分析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14种主要构成要素。第五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管理。聚焦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管理之道,对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剖析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路径,构建了文学奖声誉管理模型,并从准入管理、过程管理、后期管理等三个维度探讨了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实践经验与启示。第六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效应表征。总结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五大效应表征共性,指出资本化和经典化是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两大核心效应表征,并以莫言以为例,对这两大核心效应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考察。第七章,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实证测评。建构了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测评的动态模型,结合国内外文学奖项样本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该模型得出的评价结果,梳理了国内文学奖在声誉创建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八章为结语,就全文的主要发现和贡献进行了总结提炼,并对研究中有待改进之处和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进行了相应的说明。

江春雨[8](2019)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 ——以五年级为例》文中指出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小学生在处理个人事务及与他人、集体和环境的关系时所具有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关于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高职学生领域,针对小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管理的相关概念和行动研究上,缺少对学生行为与心理相关性方面的研究。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青岛市即墨区的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差异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性别、独生子女与否、不同班级角色上有所差异,并受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在综合国内外关于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影响小学生自我管理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内在能力、自我价值感的高低,外部因素包括学生与教师、同伴、父母间的关系,并从个人、教师和家长三个维度提出加强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具体对策:一是尊重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坚持基本的积极信条,增强学生向教师寻求帮助和服务的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信念和勇气;二是发挥教师在学生自我管理中的引领作用,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帮助学生发现真实的自己,发挥在班级管理中的引导作用;三是增强父母在孩子自我管理中的促进作用,父母要改变固有思想,把握好“该做”与“不该做”的边界,学会换位思考。

苟长玲[9](2018)在《维汉学生的跨文化交往研究 ——以新疆若羌县中学2016级高中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参与观察、个案访谈和量表调查,对若羌县中学2016级维吾尔族和汉族共231名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进行了定量测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在跨文化交际的情感层面,基于陈国明和William J.Starosta开发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时使用的问题与方法进行了量表调查,提取出互动避免度、交际自信度、互动不适度、交际愉悦度、互动专注度、差异尊重度等6个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显示这两个群体中的跨文化敏感在总体上都处于中等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适合当地文化背景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在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层面和认知层面,则通过参与观察和个案访谈,从节日与集体活动中的互动、学习上的互助、交友方面的状况和“民汉混住”宿舍中的交往这四个主要方面描写了维汉中学生跨文化交往的具体内容,指出他们的跨文化交往具有交往频率低、交往程度浅和交往基础不平衡的特点,认为影响这种跨文化交往的重要因素主要有宗教和风俗习惯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三种,并指出了部分学生面临的教育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往,发展友好、团结、和睦的良性民族关系。

姜吕尚[10](1989)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克服“晕轮效应”》文中提出在班级管理中,“晕轮效应”从消极方面影响着许多教师的思维活动。一个学生常常上课讲话,下课打闹,会被认为“积习难改,无药可治”,班主任老师自然措辞严厉,痛加训斥,久而久之,正常的师生关系被淡化甚至对立。老师也会因为学生多次学习成绩较差而称之为“朽木不可雕”,这伤害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加速了学习成绩的下降。 在班级管理中,“晕轮效应”主要表现为: 一、“遮掩性”。面对众多的学生,教师容易受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妨碍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少容易发现较差学生的缺点、短处,丽往往掩盖他们的优点、长处。容易发现好学生的优点、长处,而忽视了解他们的缺点、短处。 二、“定势性”。即表现为一个人的感知、经验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如班主任老师容易从入学新生的监定评语中认识、评价学生,而往往忽视学生自身的现实努力和新环境的作用。

二、班级管理中必须克服“晕轮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级管理中必须克服“晕轮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谨防班级管理中的“晕轮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晕轮效应”的具体表现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晕轮效应”的预防策略
    1. 深入班级实际,全面了解学生
    2. 注意一分为二,全面评价学生

(2)教育评价要警惕“晕轮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2. 领导对教师的评价
3. 家长对子女的评价

(3)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教师语言运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引言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教师语言的相关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 语言概念界定
        (二) 教师语言概念界定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 观察法
        (二) 案例分析法
        (三) 问卷调查法
        (四) 访谈法
    四、研究过程
        (一) 确定研究选题
        (二) 研究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三) 数据分析
        (四) 论文撰写
第三章 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教师语言运用的现状
    一、调查实施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教师基本信息分析
        (二) 教师语言有效性分析
        (三) 教师语言现状分析
第四章 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教师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师语言不规范
        (一) 说反话
        (二) 习惯性用语比较多
        (三) 语言基础问题
        (四) 成人化语言
        (五) 威吓式语言
    二、教师语言随意性
        (一) 心理效应对教师语言的影响
        (二) 班额超限,导致教师耐心欠佳
    三、教师语言缺乏针对性
        (一) 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
        (二) 教师应变能力较差
        (三) 环境影响
    四、教师语言缺乏艺术性
        (一) 缺乏一定的语言素养
        (二) 忽视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
    五、语言缺乏情感性
    六、教师语言高控制性
        (一) 学校制度的规定
        (二) 传统观念的影响
第五章 提高幼儿教师语言使用合理性的策略
    一、从教师自身角度看
        (一) 加强自身语言修养
        (二) 提高教师的语言使用技能
        (三) 与其他语言有机结合
    二、从相关教育部门和幼儿园角度看
        (一) 加强职前职后相关培训,锤炼教师的语言
        (二) 提高教师语言的考核比重,加强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关于教师学业偏见的成因及克服策略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已有的研究综述
        (一) 关于偏见的已有研究
        (二) 关于教学偏见的已有研究
        (三) 关于学业偏见的已有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教师学业偏见的理论研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偏见、教学偏见与学业偏见
        (二) 学困生和后进生
        (三) 课堂教学公平
    二、教师学业偏见的内涵与特点
        (一) 教师学业偏见的内涵
        (二) 教师学业偏见的特点
    三、教师学业偏见成因的理论分析
        (一) 社会学习形成教师学业偏见
        (二) 验证性偏见加深教师学业偏见
        (三) 归因偏差支撑教师学业偏见
        (四) 人际知觉偏差导致教师学业偏见
    四、教师克服学业偏见的必要性分析
        (一) 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必然要求
        (二) 促进师生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教师持学业偏见情况的现状考察——以C中学E班级为例
    一、C中学E班级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学业偏见现状调查研究设计
        (一) 教师学业偏见情况现状调查的目的
        (二) 教师学业偏见情况现状调查的基本要求
        (三) 教师学业偏见现状观察记录表以及问卷和访谈提纲的编制
    三、教师学业偏见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 教师学业偏见存在现状及表现
        (二) 教师学业偏见的危害
第三章 教师学业偏见的成因分析及克服策略的建构
    一、教师产生学业偏见的原因分析
        (一) 内部原因——教师观念错误、素质不高
        (二) 外部原因——学业成绩导向的教学评价制度
    二、教师学业偏见克服策略建构
        (一) 加强自我反思,树立教育公平理念
        (二) 正确认识和看待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三) 主动与学困生交流,积极期待学困生
        (四)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五) 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第四章 教师克服学业偏见的干预研究及结果分析
    一、教师克服学业偏见的干预研究设计
    二、干预研究的结果分析
        (一) 教师自觉克服学业偏见的意识增强
        (二) 教师与学困生交流增多
        (三) 学困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四) 师生关系逐步和谐融洽
        (五) 教师坚持自我素质的提升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社会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特点
    (一) 学生自律性弱, 自尊性强
    (二) 情绪管理能力稍显薄弱
    (三) 学习兴趣不高, 欲望不强
二、依托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效应加强班级管理
    (一) 利用社会助长理论提升学习兴趣
    (二) 巧用聚光灯效应引导学生调整自己形象、减少冲突
    (三) 认识晕轮效应的正向作用和负面影响
    (四) 利用成败效应进行目标教育
    (五) 利用首因效应引导学生注意自我展示
三、结语

(6)新课程理念下高三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M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关于班级管理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班级管理的研究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新课改理念下班级管理的新要求
    2.1 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与创新水平的提高
    2.2 构建新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2.4 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3 M中学高三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 研究目的与调查情况
        3.1.1 研究目的
        3.1.2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3.2 M中学概况
        3.2.1 教学质量概况
        3.2.2 学生生源概况
    3.3 M中学高三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3.3.1 班主任队伍建设任务有待提高
        3.3.2 班集体建设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3.3.3 班级环境氛围凝重,学生负性情绪多
        3.3.4 班级管理的合力教育不乐观,各方关系不和谐
4 M中学高三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影响班级管理的客观因素
        4.1.1 社会环境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4.1.2 自上而下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4.1.3 学校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4.2 影响班级管理的主观因素
        4.2.1 班主任自身因素
        4.2.2 家庭方面的影响因素
5 N中学高三(14)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经验及启示
    5.1 提升自我,好为人师
        5.1.1 因为喜欢,所以选择
        5.1.2 转化班主任角色
        5.1.3 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5.2 班主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5.2.1 在关爱中成长
        5.2.2 在竞争中懂得自我调整
    5.3 用制度规范行为
        5.3.1 与学生共订规则
        5.3.2 如约遵守班规
        5.3.3 奖惩分明,注重人性
    5.4 学生犯错,重在“理”
        5.4.1 学生犯错了,理性看待学生的问题
        5.4.2 学生犯错了,批评讲艺术
        5.4.3 学生犯错了,学会赏识学生
    5.5 重励志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
6 新课程理念下改进高三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的对策思考
    6.1 普通高中班级管理应坚持的原则
        6.1.1 公平性原则
        6.1.2 管教结合原则
        6.1.3 全员激励原则
        6.1.4 自主参与原则
        6.1.5 协调一致原则
    6.2 改进M中学高三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对策
        6.2.1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6.2.2 加强班集体建设与管理,实现班级管理技巧与艺术的结合
        6.2.3 协调一致,合力管理班级
7 结束语:做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班主任并不难
参考文献
访谈提纲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致谢

(7)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 ——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4.1 跨学科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法
        1.4.4 调查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及框架设计
    1.6 预期创新之处
    1.7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学奖及其声誉相关研究进展
        2.1.1 文学奖相关研究述评
        2.1.2 文学奖声誉相关研究述评
    2.2 声誉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2.2.1 声誉概念界定
        2.2.2 声誉管理研究
        2.2.3 声誉测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理论构念
    3.1 文学奖声誉的界定
        3.1.1 文学奖声誉的定义
        3.1.2 文学奖声誉定义的内涵
    3.2 文学奖声誉的特性
        3.2.1 积累的长期性
        3.2.2 存续的稳定性
        3.2.3 形成的综合性
        3.2.4 影响的广泛性
        3.2.5 价值的溢出性
        3.2.6 管理的制度性
    3.3 文学奖声誉的利益相关者
        3.3.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3.2 文学奖声誉利益相关者网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4.1 声誉影响因素概述
    4.2 奖项身份因素
        4.2.1 奖项名称
        4.2.2 奖项历史
        4.2.3 奖励范围
        4.2.4 奖励强度
        4.2.5 奖励人数
        4.2.6 颁奖周期
    4.3 奖项管理因素
        4.3.1 评审制度
        4.3.2 颁奖规格
        4.3.3 宣传造势
        4.3.4 信息披露
    4.4 利益相关者因素
        4.4.1 颁奖机构
        4.4.2 获奖作家
        4.4.3 其他利益相关者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管理
    5.1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界定
        5.1.1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含义
        5.1.2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内涵
    5.2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机制与管理模型
        5.2.1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生成机制
        5.2.2 文学奖声誉管理模型
    5.3 文学奖声誉管理的实践环节
        5.3.1 准入管理
        5.3.2 过程管理
        5.3.3 后期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效应表征
    6.1 奖励声誉影响力的共性效应
        6.1.1 增强效应
        6.1.2 马太效应
        6.1.3 晕轮效应
        6.1.4 时间效应
        6.1.5 整体效应
    6.2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经典化效应
        6.2.1 学术期刊接受
        6.2.2 学术论著接受
        6.2.3 学术会议接受
        6.2.4 研究课题接受
        6.2.5 官方体制接受
    6.3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资本化效应
        6.3.1 文学奖与出版经济
        6.3.2 文学奖与旅游经济
        6.3.3 文学奖与“周边经济”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的实证测评
    7.1 测评方法与指标确立原则
        7.1.1 测评方法
        7.1.2 指标确立原则
    7.2 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测评模型
        7.2.1 文学奖声誉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7.2.2 判断矩阵的建立与一致性检验
        7.2.3 模型建构与赋值说明
    7.3 实证检验与分析
        7.3.1 样本来源及筛选
        7.3.2 描述性统计
        7.3.3 相关性分析
        7.3.4 定性分析
    7.4 国内外文学奖声誉影响力对比分析
        7.4.1 奖项身份特征指标对比分析
        7.4.2 利益相关者指标对比分析
        7.4.3 管理策略指标对比分析
        7.4.4 对策建议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8.3 本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国内外主要文学奖声誉影响力指数排行榜
附录2:中国文学奖项样本及基本信息
附录3:世界各国知名文学奖项样本及基本信息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 ——以五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四、相关概念解析
        (一)自我管理
        (二)小学生自我管理
        (三)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章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对象
    二、现状调查
        (一)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二)问卷的信度分析
        (三)问卷的效度分析
        (四)问卷结果分析
第三章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
        (一)总体情况
        (二)性别差异
        (三)独生子女与否差异
        (四)不同班级角色差异
        (五)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二、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内部因素
        (二)外部因素
        (三)小结
第四章 加强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尊重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一)引导学生坚持基本的积极信条
        (二)增强学生向教师寻求帮助和服务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信念和勇气
    二、发挥教师在学生自我管理中的引领作用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发现真实的自己
        (三)教师要发挥在班级管理中的引导作用
    三、增强父母在儿童自我管理中的促进作用
        (一)父母要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改变固有思想
        (二)父母要把握好“该做”与“不该做”的边界
        (三)父母要懂得换位思考,及时对孩子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维汉学生的跨文化交往研究 ——以新疆若羌县中学2016级高中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跨文化交往的障碍及其成因研究
        二、影响跨文化交往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点概况
        一、田野调查的方法
        二、文献研究的方法
        三、田野点概况
第二章 跨文化交往的量表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跨文化交往的量表调查
        一、量表选用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式
    第二节 跨文化交往差异分析
        一、互动避免度
        二、交际自信度
        三、互动不适度
        四、交际愉悦度
        五、互动专注度
        六、差异尊重度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维汉中学生跨文化交往的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维汉学生交往的内容
        一、节日与集体活动中的互动
        二、学习上的互助
        三、交友方面的状况
        四、“民汉混住”宿舍中的交往
    第二节 维汉学生交往的特点
        一、交往频率低
        二、交往程度浅
        三、交往基础不平衡
第四章 维汉中学生跨文化交往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宗教和风俗习惯因素
    第二节 文化因素
        一、语言差异
        二、成长环境差异
    第三节 心理因素
        一、民族心理距离
        二、人际认知偏差
    第四节 教育困境
        一、“底子差学不动”
        二、“上学不如种红枣”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对策
        一、增加交往机会,增进彼此理解
        二、开设辅导课程,克服交往障碍
        三、发挥教师作用,引导学生交往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班级管理中必须克服“晕轮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谨防班级管理中的“晕轮效应”[J]. 孙永. 教书育人, 2020(16)
  • [2]教育评价要警惕“晕轮效应”[J]. 周爱华,顾启洲. 基础教育研究, 2011(08)
  • [3]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教师语言运用的研究[D]. 陆奕玮. 苏州大学, 2018(04)
  • [4]关于教师学业偏见的成因及克服策略的个案研究[D]. 王枫.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5]社会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J]. 李红梅.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7(08)
  • [6]新课程理念下高三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M中学为个案[D]. 徐小琼. 四川师范大学, 2015(03)
  • [7]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 ——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D]. 刘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8]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 ——以五年级为例[D]. 江春雨. 青岛大学, 2019(02)
  • [9]维汉学生的跨文化交往研究 ——以新疆若羌县中学2016级高中生为例[D]. 苟长玲. 兰州大学, 2018(11)
  • [10]班级管理中必须克服“晕轮效应”[J]. 姜吕尚. 江西教育, 1989(01)

标签:;  ;  ;  

班级管理必须克服“光环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