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己酮可可碱治疗血管性痴呆20例

针刺联合己酮可可碱治疗血管性痴呆20例

一、针刺结合己酮可可碱治疗血管性痴呆20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俊[1](2020)在《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化瘀通络灸对VD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的促炎因子TNF-α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探讨化瘀通络灸治疗V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造模前,先将4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出12只作为假手术组,用于对照;再取造模成功的V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艾灸组、西药组及模型组,12只/组。造模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2-VO)复制VD大鼠模型,而假手术组只做双侧颈总动脉分离处理。其中艾灸组取百会、神庭及大椎进行悬灸,每日1次,1疗程/7天,每疗程结束后休息1d,共治疗3疗程;西药组采用吡拉西坦溶液灌胃,2次/日,一疗程/7天,共治疗3周;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正常喂养,疗程同艾灸组;3疗程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取材。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测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作为评价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应;采用HE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组织形态变化,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促炎性因子TNF-α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阳性标志物平均光密度表达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TNF-α与BDNF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1.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结果逃避潜伏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西药组逃避潜伏期均显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第一次跨越平台时间及穿越平台次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第一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第一次穿越平台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西药组第一次穿越平台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穿越平台的次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2.化瘀通络灸对VD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的影响结果400倍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CA1区显示假手术组锥体细胞结构较完整,排列致密有序、层次分明,形状规则,核仁清晰,有轻微的细胞水肿,锥体细胞丢失不明显;模型组锥体细胞结构不完整,细胞减少甚至消失且形状不规则,细胞间隙增大变宽,存在较多的断裂带,排列无序,层次较差,细胞水肿,细胞核固缩深染,三角形深染物较多;与模型组相比较,艾灸组与西药组海马CA1区的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细胞间隙减小,断裂带减少,细胞数量增多,细胞质水肿减轻明显,细胞核固缩减少,深染程度降低,三角形染色物较少。3.海马CA1区中TNF-α/iba-1和BDNF/iba-1免疫荧光共表达结果。各组大鼠海马CA1区TNF-α/iba-1共表达(黄色荧光)阳性标志物平均光密度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艾灸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西药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iba-1共表达(黄色荧光)阳性标志物平均光密度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艾灸组与西药组阳性标志物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海马CA1区TNF-a与BDNF蛋白表达结果各组大鼠海马CA1区TNF-α蛋白含量结果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与西药组TNF-α的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蛋白含量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与西药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化瘀通络灸对VD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化瘀通络灸可能通过下调VD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TNF-α蛋白的表达及上调分泌因子BDNF蛋白的表达,使VD大鼠海马CA1区组织水肿减轻,抑制其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改善VD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治疗效应。

梁亮(Lvang Lvang)[2](2019)在《穴位埋线改善肾虚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肾虚型薄型子宫内膜状态方面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子宫内膜生长、月经量及中医证候等方面的影响,初步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肾虚型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作用机制,给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临床治疗方案更多有效的选择。方法:选择符合肾虚型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方法,将符合要求的患者分为治疗组(穴位埋线联合药物戊酸雌二醇片组)与对照组(药物戊酸雌二醇片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于月经周期第7-8天予穴位埋线治疗,每个月经周期1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均于月经周期第7天每天口服戊酸雌二醇片2毫克,每日2次,连续服用10天,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观察及比较分析治疗前后两组薄型子宫内膜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后,两组薄型子宫内膜状态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两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痊愈占1例(3.33%),显效占20例(66.67%),有效占9例(30%),无效占0例(0%);对照痊愈占0例(0%),显效占9例(30%),有效占13例(43.33%),无效占8例(26.67%)。经秩和检验,两组在总体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薄型子宫内膜状态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两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痊愈占21例(70%),较前增厚占9例(30%);对照痊愈占8例(27.67%),较前增厚占14例(46.67%),较前无变化占5例(16.67%),较前更薄占3例(10%)。经秩和检验,两组在子宫内膜厚度改善疗效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两组薄型子宫内膜状态患者的月经量少失血图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痊愈占2例(6.67%),显效占24例(80%),无效占4例(13.33%);对照痊愈占0例(0%),显效占10例(33.33%),无效占20例(66.67%)。经秩和检验,两组受试者间月经量失血图改善评分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两组两组薄型子宫内膜状态患者在中医证候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痊愈占3例(10%),显效占3例(10%),有效占24例(80%),无效占0例(0%);对照痊愈占0例(0%),显效占0例(0%),有效占6例(20%),无效占24例(80%)。经秩和检验,两组间中医证候改善评分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以腰膝酸软、面色晦暗、经色暗淡、夜尿清/频改善程度尤为显着,月经量少及痛经方面也有改善。但对照组中各中医证候改善均不明显。结论:穴位埋线联合戊酸雌二醇片治疗肾虚型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疗效显着,能有效增加子宫内膜的厚度、改善月经量少、肾虚证等中医证候,其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戊酸雌二醇片治疗。穴位埋线能有效改善肾虚型薄型子宫内膜状态。

黄智苑[3](2012)在《电热针干预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血管源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由血管源性危险因素引起的各种类型和各种程度的认知障碍。血管源性认知障碍包括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血管源性痴呆及混合性痴呆。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VMCI)是记忆障碍或其他轻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工作上或日常生活功能上没有受影响,介于正常老化和轻度痴呆间的一种过渡阶段。每年大概10%~15%的VMCI患者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因此有轻度认知障碍的人群变为痴呆的高危人群。引起VMCI的血管源性因素有异质性,都包含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脑动脉硬化狭窄、脑出血、脑白质疏松症等。在VMCI的血管性因素是可治疗的,并且可预防的,因此VMCI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防止或延缓血管源性痴呆的发生及进展。干预VMCI是降低血管源性痴呆发病的关键,有很重要的经济、社会和医学价值。古代中医文献中未见“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这一词,其描述于健忘、喜忘、善忘等病证中。研究发现肾精亏虚、痰瘀阻窍为轻度认知障碍的主要证候,为进一步研究轻度认知障碍证候分布特点、中医干预提供基础。针灸以其近期疗效好、综合效益较高、副作用少,在治疗认知障碍的研究中显示了良好前景,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普遍关注。血管源性因素是VMCI发病的最大原因,中医辨证属于肾虚痰浊血瘀证。痰与瘀是疾病过程中的产物及新的致病因素,因此立健脑益髓,化痰通络为法,针对血管源性认知障碍的轻度认知障碍进行干预的观察。电热针是据《内经》燔针焠刺的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制的一种新型针具,具针刺同时还可以温灸之共性,有热灸温补、化湿、调整气血等作用。电热针疗法是适合干预痴呆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临床上还未从认知功能的神经心理学及周边症候学的变化来探讨电热针作用机理及改善效果。中医周边症候学的变化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能够为研究电热针干预轻度认知障碍的作用机理和疗效的客观化标准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和途径。本课题以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为研究对象,以针灸为研究手段,其中以电热针与普通毫针疗效比较做出分析。参考临床实际情况,长时程针刺干预,通过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价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变化,在此基础上观察电热针前后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周边症状学和MoCA变化,探索电热针干预轻度认知障碍的作用机理和疗效的客观化标准。本论文分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为综述分析了古代中医针灸治疗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理论基础及治疗方法,并概述了肾虚痰浊血瘀证与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第二篇为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回顾总结了近十年来现代医学对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血管性危险因素与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密切关系和神经心理量表的研究概况。认为血管源性因素与VMCI有着密切关系,并总结了MoCA针对轻度认知障碍较有可靠的评价。临床研究部分目的:通过电热针疗法干预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并与普通毫针疗法进行随机对照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丰富临床干预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58例确诊为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电热针组30例,普通针组28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电热针组取双侧1组3对穴位进行电热针治疗(共2组穴位交替互用):①百会、风府、肾俞、足三里;②本神、三阴交、丰隆;普通针组予以毫针在同样穴位上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中医症候评分、MoCA等指标的变化,最后统计分析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既往史、运动情况、简易智能神经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得分等临床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电热针组临床中医周边症候学在头痛、头晕、颈项僵硬、咯痰、神疲、腹胀、畏寒肢冷这7项症状上比普通针有明显改善,相当(P<0.05)。采用电热针可显着改善MoCA总分数,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与计算力、延迟记忆三个域得分有显着差异,其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与计算力的改善优于普通针,改变MoCA得分的疗效比普通针组相当(P<0.05)。两组治疗前后舌象及脉象得分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MoCA、中医周边症状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疗效指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热针组优于普通针组,提示电热针疗法在改善VMCI的中医周边症状及MoCA方面优于普通针。研究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电热针疗法是治疗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且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朱崇瑞[4](2011)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结合黄地散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结合黄地散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5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5例和针药组25例。两组患者在给予常规基础治疗上,针刺组采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取穴:膻中,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外关,每日1次,每周5次;针药组在针刺组疗法基础上,加用黄地散颗粒,1袋/次,3次/日,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观察患者简易智能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测定患者血脂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显着升高(P<0.01)。同时,针药组MMSE评分较针刺组明显升高(p<0.05)。认知功能方面,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经x2检验,针药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同时,针药组ADL评分较针刺组明显降低(P<0.05)。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针药组疗效优于针剌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针药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下降;且针药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程度明显优于针刺组。[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F1常生活能力,而“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和黄地散颗粒口服综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疗法,尤其在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方面,可能与针药结合能降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整体调节血脂水平密切相关。

朱崇瑞,沈梅红[5](2010)在《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近况,分析目前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优势及存在问题,为临床应用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一定的思路。

陈秀峰,王玉红[6](201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一个主要类型,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一大障碍。本文综述了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新进展,尤其是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了重点讨论。

翁姣[7](2010)在《独活干预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自由基和免疫炎性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指由于缺血性、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病变引起脑部功能异常,进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尤以记忆丧失、高级认知功能减退为主,表现为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免疫炎性损伤假说和自由基损伤假说在本病的病理机制中的作用。中医界多认为本病病位在脑,与肾关系密切,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指阴阳气血的不足,标实指湿邪、痰浊、瘀血滞留体内。本研究是以独活为入手点,采用尼莫地平为对照,探讨独活在抑制血管性痴呆(VD)免疫炎性损伤和自由基损伤中的作用。目的:本实验研究旨在探讨独活在干预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免疫炎性损伤和氧化损伤中的作用,主要观察独活对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探讨独活延缓脑老化的作用机制,为脑老化的机理研究及运用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持久结扎的方法(2-VO)塑造慢性脑灌注不足的血管性痴呆模型。分别给予中药独活、西药尼莫地平、生理盐水灌胃干预。四周后,进行水迷宫实验观察药物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水平的影响。并以光镜观察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得各组大鼠海马CA1区TNF-α的表达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SOD、MDA的表达差异。结果:1.在水迷宫实验中,给药后的中药实验组和西药对照组与给药前比较,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说明独活和尼莫地平对双侧颈总动脉持久结扎V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水平有提高作用。2.TNF-α的ELISA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药实验组、西药对照组TNF-α的表达均有明显提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实验组、西药对照组TNF-α的表达均有所下降(P<0.05);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之间,中药实验组与西药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TNF-α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药实验组、西药对照组阳性细胞的表达均有明显提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实验组、西药对照组阳性细胞的表达均有明显下降(P<0.01);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之间,中药实验组与西药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4.SOD、MDA的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药实验组、西药对照组SOD的表达均有明显下降(P<0.01), MDA的表达均有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实验组、西药对照组SOD的表达均有所上升(西药对照组P<0.01,中药实验组P<0.05),中药实验组、西药对照组MDA的表达均有所下降(西药对照组P<0.01,中药实验组P<0.05);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之间,中药实验组与西药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选用双侧颈总动脉持久结扎方法建造慢性脑组织灌注不足的血管性痴呆的大鼠模型。造模之后的模型对照组大鼠、中药实验组大鼠、西药对照组大鼠经水迷宫测试后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并且其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这三组大鼠血清中的TNF-α、MDA表达明显增高,SOD的活性显着下降,而且大鼠海马CA1区TNF-α阳性细胞的表达也明显增加,这些可能是VD的病理表现。2.独活可以显着提高中药实验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抑制中药实验组大鼠血清中TNF-α、MDA的表达,提高SOD的活性;抑制中药实验组大鼠海马CA1区TNF-α的表达,因此,提示独活能抑制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的自由基和免疫炎性损伤,这些可能是独活防治VD的机制。

宋琼明[8](2010)在《针刺治疗中风血管性认知障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多学科同步观察分析,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范围内,客观观察评价针刺对治疗中风后遗症期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参照2006年美国神经疾病协会制订的标准(DSM-Ⅳ、美国国立神经与语言疾病及中风研究所(NINCDS)及美国痴呆和相关疾病协会(ADRDA)制订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诊断标准、加拿大卒中网联合颁布的血管性认知障碍统一标准和1990中国中医药学会年提出的《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老年呆病的诊断标准筛选中风血管性障碍患者,根据临床需要设立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适合入组研究的中风血管性障碍患者。临床研究设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合格中风血管性障碍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的同时给与常规康复锻炼和认知功能训练,对照组仅给与常规康复锻炼和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组针刺穴位以百会、风池(双)、人中、神门(双)为主穴,根据临床中医辨证肾虚者配以肾俞、太溪,肝肾阴虚者配内关、三阴交,痰瘀者配丰隆、三阴交,气滞血瘀者配膈俞、悬钟。刺法上,百会需向前平刺、人中需向上斜刺、风池需向对侧鼻尖球方向斜刺、神门直刺,配穴按照常规刺法进行,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观察1个疗程。合格受试者入组后,详细记录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重要疾病史、用药史、记忆病史和家族史等基本情况,记录包括髓海不足、气血亏虚、心脾两虚、肝肾不足、脾肾两虚证等主证以及有关兼证的症状项目,应用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应用画钟、人像辨认、物体记忆试验(FOM)、数字广度测试(DST)、词汇流畅性试验(RVR)和Boston命名试验(BNT)对患者的神经心理进行测试,应用日常生活能力(ADL)、社会活动功能(FAQ)量表对患者进行社会生活功能的评价,应用Hachinski缺血量表和CT或MRI结果进行VCI的鉴别诊断。在以上基线资料均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后,按照试验方案分别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以就诊时、治疗后第一周末、第二周末、第三周末为观察点,详细记录主要效应指标CGIC (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of Change, Guy 1976)和包括认知与日常活动、社会功能等记分(MMSE总分、FAQ总分、ADL总分、画钟、FOM总分、RVR总分、DBT总分、BNT总分)的改变情况。用于观察安全性的包括血、尿、粪常规、GPT、BUN、血糖、血脂、心电图、CT或MRI等实验室检测项目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各检测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如疑有不良反应时,应随时检测。研究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均必须如实记录,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症状的轻重程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等。临床研究结束后,及时汇总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对两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临床症状、体征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最后客观评价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根据数据资料及试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分类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同时进行意图-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es, ITT)和依从方案受试者分析(per-protocol subjects analysis)。次要效应指标中单项指标数据缺失,以该组的均数代替。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认知与日常活动、社会功能等治疗前后的变化及组间的显着性检验。主要疗效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及重复测量分析方法,以终点值作为因变量,试验措施、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疾病严重程度及合并用药情况等作为协变量,统计模型中检验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本研究共有合格受试者120例,经过简单随机分组后,针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均为门诊病人。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痴呆类型、VCI严重程度构成、教育程度和既往病史分布、病程、CT检查结果、中医症状计分、治疗前合并用药情况、认知功能和社会、日常活动能力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和依从性比较上均没有差别,两组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以综合疗效评价参考CGIC为主要效应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意图一治疗分析中两组CGIC平均分分别为3.38(95%CI:3.07-3.68)和3.25(95%CI:2.96~3.53),两组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依从方案受试者分析表明,两组CGIC平均分分别为3.38(95%CI:3.06~3.70)和3.15(95%CI:2.84~3.45),两组的差异也无显着性意义,这说明两组患者完成全部规定疗程并有高依从性。以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高血压病史为协变量,以组别为影响因素,分别对各个次要指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每4周两组MMSE均平均增加1分左右,但其他指标随时间的变化不显着,而且各个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协方差分析模型结果是:合并高血压与否=0.09,性别=1.7,年龄=76.3,教育程度分级=1.8。多元分析显示,MMSE、FAQ、CDT. RVR和DST的时间效应的Wilks X检验F值分别为6.8、2.9、3.9、2.9和5.3,对应的P值分别为0.00、0.04、0.01、0.04和0.002,其他指标Wilksλ检验的P值均>0.1,且各指标的组间差异的比较,P值也均>0.1。为明确两组比较出现假阴性可能性的大小,即了解统计检验发现两组所存在差异的能力,对综合疗效比较进行检验效能(Power)的计算。依从方案受试者分析中,对照组进展率Pc=(15+2)/60=0.283,针刺组进展率Pt=(9+1)/60=0.166。经计算,统计检验效能为0.19<0.8。研究结果印证了该病病机及证候的有关认识。从表4、表5可见,以髓海不足、肾虚和以此为基础的复合证候的频数分布为66%(91/138),其次为心脾两虚(占18.84%)和气血两虚(占15.22%),兼证中则以瘀为主,其次为痰、火。安全性检测和不良反应观察中,治疗前检测了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BUN),心电图,其中治疗前正常心电图者治疗后复查,仍为正常。上述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未见异常改变。安全性的观察表明,本研究中大部分病例进行了治疗前后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ALT)、肾功能(BUN)检测,未观察到针刺对血常规,心电图有影响。研究过程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在主要疗效和次要指标的比较上,尽管针刺治疗组对比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协方差模型的重复测量分析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对疗效的影响后,也未发现各个效应指标的有意义的组间差异。但通过统计检验效能的计算,可知本研究中检验效能较低(0.19),尚不能有足够的把握排除结果的假阴性,提示本研究的阴性结果可能是由于样本含量不足所致。如扩大试验的样本量,将能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综上所述,针刺治疗VCI其临床应用较为安全、临床疗效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孙丽芳,张丽欣[9](2010)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秦彦强[10](2009)在《头穴配合背俞穴治疗气滞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头穴配合背俞穴对治疗气滞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方法:按照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诊断标准选择门诊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头穴配合背俞穴,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都可喜治疗。两周为一个疗程,各组连续治疗四周。于患者治疗前分别进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病情轻重等客观指标进行检测,以明确可比性。运用MMSE、ADL及中医呆病疗效评价标准于患者治疗前后各检测一次,以便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所得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量表评分有显着差异(P<0.01),提示头穴配合背俞穴对改善气滞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的智能情况有较好疗效;2、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ADL量表评分有显着差异(P<0.01),提示头穴配合背俞穴对气滞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的生活质量改善有较好疗效。3、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MMSE、ADL评分比较,两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头穴配合背俞穴对治疗气滞血瘀型血管性痴的疗效与口服西药都可喜相当。4、中医呆病疗效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3.3%,对照组有效率为71.7%,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头穴配合背俞穴对中医呆病有较好疗效,与口服西药都可喜疗效相当。结论:1、头穴配合背俞穴能够改善气滞血瘀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能,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2、头穴配合背俞穴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新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二、针刺结合己酮可可碱治疗血管性痴呆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结合己酮可可碱治疗血管性痴呆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VD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2.1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
        1.2.2 心脾两虚,气血亏虚
        1.2.3 痰浊阻窍,脑失清灵
        1.2.4 瘀阻脑络,神明失养
        1.3 中医治疗
        1.3.1 中药治疗
        1.3.2 针刺治疗
        1.3.3 艾灸治疗
        1.3.4 其它治疗
        2 小结
    综述二:激活型小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1 小胶质细胞的认识
        1.1 小胶质细胞的来源与分布
        1.2 小胶质细胞的分型
        1.3 小胶质细胞的分泌功能
        1.3.1 M1型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
        1.3.2 M2型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
        2 针灸对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3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化瘀通络灸对VD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VD模型分组
        2.2 VD模型建立
        2.3 VD模型成功的标准
        2.4 处理方法
        2.5 Morris水迷宫检测
        2.6 数据分析
        2.7 结果分析
        2.7.1 术后3天定位航行试验及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2.7.2 3疗程后各组大鼠天定位航行试验及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2.8 结论
    实验二 :化瘀通络灸对VD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
        1 化瘀通络灸对VD大鼠海马CA1区影响的研究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与器材
        1.3 实验取材
        1.4 方法
        1.5 结果
        1.6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化瘀通络灸法
    2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iba-1
    3 海马CA1区
    4 TNF-α和BDNF表达结果讨论
    5 本实验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穴位埋线改善肾虚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研究发展概况
        1.1.1 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定义
        1.1.2 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治疗意义
        1.1.3 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病因病机
        1.1.4 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治疗概况
    1.2 祖国医学对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研究概况
        1.2.1 祖国医学关于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定义
        1.2.2 祖国医学对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祖国医学关于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治疗概况
    1.3 关于穴位埋线的研究概况
        1.3.1 穴位埋线的源流考
        1.3.2 穴位埋线的作用机制探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终止试验标准及脱落标准
        2.1.6 意外情况处理
        2.1.7 随机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前准备
        2.2.2 治疗药物及器械
        2.2.3 治疗方案
        2.2.4 主要观察指标
        2.2.5 主要评价方法
        2.2.6 疗效评价标准
        2.2.7 统计学方法
    2.3 临床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临床研究结果比较分析
    2.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3.1 研究结果
    3.2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3.3 穴位埋线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中医理论探讨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3)电热针干预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灸治疗血管源性认知障碍的研究现状
        1 病名探讨
        2 中医对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对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认识
        4 现代针灸治疗血管源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
        5 实验研究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理机制
        3 危险因素
        4 血管源性认知障碍的诊断及临床表现
        5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的研究
        6 西药治疗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治疗前两组可比性分析
        2 疗效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结合黄地散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中医对脑的认识
        1.3 病因
        1.4 病机
    2 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
    3 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
        3.1 单纯针刺疗法
        3.2 针药结合疗法
        3.3 艾灸疗法
        3.4 其它针刺疗法
    4.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1.6 病例剔出标准
    2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案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性指标观测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观察时点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表、ADL表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表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疗效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表评分比较
        3.7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比较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
    4 讨论
        4.1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的立法和取穴依据
        4.2 黄地散的选择依据
        4.3 临床疗效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方法
    1.1 针刺治疗
    1.2 艾灸治疗
    1.3 头针治疗
    1.4 电针治疗
    1.5 针药结合治疗
    1.6 其它针法治疗
    1.7 穴位注射
    1.8 综合治疗
2 问题与展望

(6)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与诊断标准
    1.1 分类
    1.2 VD诊断的临床标准
2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
    2.1 中医治疗
        2.1.1 对VD的病因的研究
        2.1.2 对VD临床中医治疗的研究
        2.1.3 中医在对VD治疗的实验研究
    2.2 西药治疗
        2.2.1 抗血小板凝聚药物
        2.2.2 抗胆碱酯酶药物 VD
        2.2.3 抗自由基药物
        2.2.4 神经肽及兴奋性氨基酸 (EAAs) 受体拮抗剂
        2.2.5 脑代谢激活剂
        2.2.6 基因水平的相关研究
3 物理康复治疗
    3.1 针灸治疗
    3.2 高压氧治疗
    3.3 心理治疗
4 展望

(7)独活干预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自由基和免疫炎性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综述一
综述二
正文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针刺治疗中风血管性认知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识
    二、中医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病位
        (二) 证候学特点
        (三) 中医治疗方法
第二章 针刺治疗中风血管性认知障的临床观察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一、合格受试对象确定
        二、临床研究实施方案
        三、疗效判定标准
        四、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五、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一、一般资料
        二、两组治疗前基线特征可比性检查
        三、两组治疗前认知功能和社会、日常活动能力的情况
        四、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观察表
    附录二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
    附录三 CGIC量表
致谢

(10)头穴配合背俞穴治疗气滞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缩略语表
二 中文摘要
三 英文摘要
四 前言
五 综述
    1 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2 血管性痴呆的现代医学研
六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3 临床资料
    4 研究结果
七 讨论
    1 对血管性痴呆气滞血瘀型的探讨
    2 选穴依据
    3 临床疗效分析
八 结论
九 问题与展望
十 致谢
十一 参考文献
十二 附录
十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十四 个人简历

四、针刺结合己酮可可碱治疗血管性痴呆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的影响研究[D]. 刘晓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穴位埋线改善肾虚薄型子宫内膜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梁亮(Lvang Lva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电热针干预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D]. 黄智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4]“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结合黄地散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D]. 朱崇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1)
  • [5]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J]. 朱崇瑞,沈梅红. 吉林中医药, 2010(12)
  • [6]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进展[J]. 陈秀峰,王玉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10(34)
  • [7]独活干预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自由基和免疫炎性损伤的实验研究[D]. 翁姣.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5)
  • [8]针刺治疗中风血管性认知障的临床观察[D]. 宋琼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9]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概况[J]. 孙丽芳,张丽欣.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0(01)
  • [10]头穴配合背俞穴治疗气滞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 秦彦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针刺联合己酮可可碱治疗血管性痴呆2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